时间:2023-07-09 08:24:3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本科生科研经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引言
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是工科类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电子信息类的本科生在高校内参与课外实践的机会主要有以下两种:电子竞赛、科研。笔者结合教学工作经历,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参与电子竞赛与科研,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制订实践能力培养方案
我校电子信息类大部分学生入学之初对专业有浓厚的兴趣,参与实践的热情很高,但是四年本科期间,能够坚持不间断地参与实践,提高能力的学生的比例并不是特别高。其中有很多原因,比如考研、兴趣转移等,由于这些原因而不再继续参与课外科技实践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在实践中的挫败感而丧失了参与热情,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应该予以引导。
很多学生在参与实践之初,对自己抱有较高期望,希望尽快取得成绩,这可以理解,但是“欲速则不达”,实践能力培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毅力和吃苦精神。部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变得浮躁、焦虑,从而彻底放弃。教师应该和学生进行耐心交流,使学生明白实践能力是逐步增强的,需要克服许多困难,在这个过程中挫折是难免的。而更切合实际,对学生更有益的做法是制订一个合理的、循序渐进的培养方案,使学生在参与实践时有章可依、有法可循。
在制订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案方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摸索、思考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现介绍如下:
1.分年级参与不同级别电子竞赛
我校设有“创兴杯”电子竞赛,竞赛题目比较简单,为电子设计的入门级别,鼓励大一、大二的学生参加,竞赛的主要目的是引导低年级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实践。能够完成这个竞赛的学生,在实践方面具备了基本素质,对设计工具,比如示波器、信号源等,可以熟练运用,对一些设计软件掌握了基本的使用技巧。
进一步引导校级竞赛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参加省部级的电子竞赛,如“天津市大学生TI杯竞赛”等赛事。题目难度相对有了提高,需要制订完整的设计方案,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的知识,如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信号处理等,因此这类赛事一般适合大三学生参加。参与这类赛事的学生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能力进一步增强。
鼓励能力较强的学生参加国家级的电子大赛,如“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挑战杯”等。这类赛事的难度进一步提高,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以“挑战杯”为例,这个赛事要求学生设计一个有一定创新的、具有完整功能的电子产品。创新既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需要具有创新思维,因此对于学生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挑战杯”的作品还需要考虑外观设计、工艺等因素,这是一个优秀的电子设计工程师的必备素质,因此能顺利完成这个级别赛事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设计一些难度不高的电子产品的能力。
2.按兴趣参与教师科研
可以鼓励实践能力特别强的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据笔者的实际经验,优秀的本科生在教师科研中可以发挥出重要作用。教师制订科研方案,将科研工作模块化,本科生可以参与各个模块的研究与设计工作。
在引导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时应该考虑学生自身的兴趣与能力。完成国家级电子大赛的学生一般都具备了开发一个电子产品各个方面的能力,如硬件设计、代码编写、算法研究等,这时学生往往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教师应该积极引导,鼓励学生作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因此在学生参与科研时,按照学生的兴趣分配其参与科研中的不同模块是有必要的,这也有利于培养出更专业的人才。
三、重视兴趣与激励
“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参与课外科技实践也需要兴趣。各种诱惑,比如网络游戏,会使部分学生的兴趣发生转移,这是指导教师普遍遇到的一个问题,这时教师将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用一个一个的成功激励学生,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当学生第一次点亮一个LED灯时的鼓励的一句话可能意义要大于给学生讲明白一个复杂的电路。按照学生的水平安排实践内容,循序渐进地提高动手能力,并在其取得一定进步的时候及时进行肯定,都会有利于促使学生在实践的路上越走越远。
竞技可以激发人的斗志,因此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电子竞赛也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方式。
参与教师科研,尤其是一些企业委托的产品开发方面的科研,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有极大帮助,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也特别有效。所有人的内心都期望自己是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自己的劳动为社会创造财富就是这种期望的最直接的实现。当看到自己研制的产品在实际中得到应用时,这种成就感是巨大的。
四、结语
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是工科类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引导学生参与电子竞赛和教师科研是提高实践能力的两条重要途径。教师应该制订合理的、循序渐进的培养方案,关注学生的兴趣,并及时给予激励,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热情。
参考文献:
创新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而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和摇篮,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因此高校必须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科研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尤其重要。近年来,全国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此进行了诸多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其中普遍认为大学生尽早参与科研训练,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科研实践机会,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研究型人才的有效途径[1]。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能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扩大知识面,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等方面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加强高校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不仅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本质需要,同时也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2]。
环境工程专业涵盖的内容比较广泛,不同学校的该专业,由于其依托的学科不同,以及服务的领域和对象不同,常常带有其各自专业特色。以南京工程学院来说,以电力行业为依托,环境工程专业带有电力行业特色,培养目标是能在政府部门、电厂、环保部门、设计单位、科研单位等从事设计、管理、研究开发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现以南京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为例,谈谈如何进行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一、在教学过程中培养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科研能力
1.注重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技能是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基本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目前实验教学大部分都是验证性实验,主要验证教师在课堂上讲的理论知识,使得教学与实验充分融合。通过实验教学,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素养。但是,如何通过实验技能的锻炼,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目前很多高校对此还欠缺考虑。将科研性实验引入学生课程实验教学中,更新实验方法,突出实验教学对学生创新性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能力。例如,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得出了不同于课本上所描述的实验现象,如何找出发生现象的原因,并如何避免,这就是一个科研探索过程。
2.增加设计性实验内容
在开设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可增加一些设计性实验,并完善综合与设计性实验体系,以突出实验教学对学生创新性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实施过程是,由教师提出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后,学生独立查阅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经教师指导后,独立进行实验过程,并对实验现象、实验数据等进行理论上的分析。例如,我们在开设环境监测课程时,增加了综合设计性实验“天印湖水环境调查”,该实验是来源于教师的一个科研项目。具体工作从查阅文献、湖泊的采样点设置、水质指标的选择、水质指标监测与分析、数据处理至最后水环境调查报告,都是由学生独立设计完成。通过学生自己查阅文献,确定调研方案、实施方案到撰写调研报告整个完整的过程,可以使学生初步建立起科学研究的思路。教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仅仅起着引导和辅助的作用。通过与实际项目结合,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了解到书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并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跟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从而有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堂教学方面,可融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指导思想。根据不同课程,让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做调查分析、文献综述、小型学术报告会等,初步训练学生的科研思维。
二、通过各种途径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科研创新
1.毕业论文与科研项目相结合
毕业论文是综合训练学生运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大学生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作用。将学生的毕业论文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使教师可根据自己课题研究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把握好方向,从而能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论文进行指导[3]。但是科研课题一般都有较高的难度,即便经过分解后对本科生而言也有相当的难度。因此,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实际水平,防止题目过难。故将一个科研项目合理拆分为内容相对独立的部分,并从学生实际出发,对研究内容、研究深度做适当的调整之后,才能作为本科生毕业设计的题目。选题不仅要跟科研项目结合,注意选题内容和难度要适中,更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特别是那些与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相关的题目。从而使得所选毕业论文的题目不仅能够锻炼学生,不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而且能与所学专业紧密结合,学有所用。目前,环境工程系大部分毕业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均是指导教师的纵向或横向课题的内容,学生的论文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不仅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而且充分体现了我们南京工程学院“学以致用”的办学宗旨。实践证明,毕业论文与科研项目相结合切实可行,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高校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良好的途径。
2.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
过去的学习模式,都是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书本知识,学生养成了一种惰性,很少自己主动地去思考,缺乏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经过基本的实验技能培训后,选择一些对科研有浓厚兴趣、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来。通过主动参与科研活动,学生从在课堂上的被动接受知识到以探索、研究、发现为基础的主动学习,不仅拓宽了知识面,为以后的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使得他们能够有机会涉足该学科在国内乃至国际最前沿的研究和成果,切身从事科学研究,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4]。目前环境工程系教师的课题基本都有3~5个学生参与进去,学生在参与科研项目中表现出来极大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他们常常主动要求分配新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不懂的就自己上网查资料或请教教师,主动学习,进步很快,在参与课题过程中涉及他们还未学习的课程知识,他们也是主动自学,力求自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通过这样的科研过程,学生承担部分力所能及的科研课题,接触了真正的求知过程,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善于进行探索、调查、发现,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初步的研究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组织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
科研活动对大学生而言,是个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学校每年都设立大学生创新项目,鼓励学生进行科研课题的申报。学生自拟题目,学校给予经费支持,并自选老师指导。这种实际的科研项目,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科研的兴趣,培养了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气,对日后从事专业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5]。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选题,撰写项目申报书,然后学校组织专家答辩。课题立项后,学生开始文献的查阅、实验方案的确定至最终方案的实施。学校对大学生创新活动进行定期检查和成果鉴定,以培养学生的韧性和责任心。在这整个创新项目实施过程中,他们会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创新思维和能力也就随之得到很好的提高。例如,2012年带的大二学生做的创新项目“农田土壤营养盐的渗漏估量及测定”中,首先让学生查阅文献,了解什么是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农业施肥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等;然后设计实验方案,来定量估算农业施肥量对于地下水水质的相应关系;接着设计实验模型、监测水质、处理数据、分析结果、撰写项目结题报告、答辩,完成了整个科研项目流程。
三、目前本科生科研活动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
目前,国内高校对于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还没有成熟的运作模式和制度,大学生参与科研的培养方式还没有普及,科研在人才培养环节中所占比重还不够。大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限制大学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第一,从学校角度来说,当前学校对学生科研经费普遍投入不足,学生难以开展科研活动;另外,学校对学生科研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影响学生科研的积极性。第二,部分教师对学生科研没有进行很好的引导,其指导工作不到位,没有较好地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第三,从学生自身来说,缺乏一定的坚韧、钻研等科研精神,不能完成科研任务等。基于以上不足之处,提出几点改进措施:
1.教学上的改进
提倡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基于宽广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因此,在教学上,要优化课程体系,以确保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了解学科国内外发展的前沿,把握学科发展动向。除此之外,还鼓励学生跨学科选修课程,以拓宽学生知识面,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并且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实现知识实用技能化。
一、本科生自主学习能力现状分析
1977年,我国中断了11年之久的高考得以恢复。根据教育统计资料,我国1977年高考报考人数为570万,录取人数大约27万,录取率约为4.7%,这意味着,每21个考生中只有一个人可以得到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此时的高等教育是名副其实的精英教育。1999年,高考招生比例大幅度提高,其中普通高校计划招生156万人,比1998年增加了48万人,涨幅超过44%,是当时建国以来招生规模最大的一年。而据中国教育部考试中心最新消息,2011年全国大约有933万名高考生,招生计划大约是670万,录取率达到70%以上。按照国际通行规则,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
高考扩招为更多的学生带来了学习的机会,与此同时也引发了一些问题,例如,生师比扩大、教室数量不够、容量不足的问题;学生宿舍、食堂缺乏的问题;教学设施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的问题;特别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根据我们对所在学院本科生的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学生的自主学习现状不容乐观。约有四成以上的被调查学生表示在学习过程中几乎从来不使用参考书,约有16.17%的学生表示在学习中没有特别感兴趣的问题,而对感兴趣的问题,希望业余时间钻研,但一直没有实施的比例高达40.85%。这些统计结果表明,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均存在一定问题,迫切需要得到及时的解决。
二、本科生科研素质及能力与社会要求的差距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从这一规定上我们不难看出高等教育的目的以及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作为一名合格的本科毕业生,除了通过学校规定的各门课程的考试以外,必须培养和形成一定的科研素养,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方能在今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但实际情况不尽如此。从相关报道以及部分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及能力与社会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无论是在获取信息、发现和提出问题方面,还是在逻辑思维和分析综合方面,本科毕业生均缺乏足够的训练,尤其是实验和实践的能力、发明创造的能力更是欠缺,至于论文的写作能力以及演讲展示能力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些均表明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并没有与快速扩张的高等教育规模同步发展。尤其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有些学生在选择高考志愿以及选课学习时有明显的避重就轻倾向,而某些高校为了保证生源、适应社会需求,缺乏对专业设置的长远规划,盲目跟风,使得一些专业的设置超出了社会需求。根据北京人才市场报2011年6月18日的报道,目前文史类、经济管理类毕业生供大于求,理工类毕业生供不应求。在今年6月15日召开的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会议上,副市长丁向阳表示“各用人单位需要的主要是研发人才、实操人才及了解和适应社会的人才。”[2]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本科毕业生的要求,同时也为高等学校教育和培养学生指明了方向。无论学生将来是从事研发工作,还是从事其他工作,具备较强的学习、思考和研究能力,都会使他们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也必定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
三、本科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途径
培养本科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使命。这一使命能否很好地完成,取决于教学计划和培养体系制定的是否科学合理。一般而言,学生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课程体系内培养和课程体系外培养两大途径来实现。
1.课程体系内培养
课程体系内培养一般按照教学计划完成。高等学校专业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具体来说,教学计划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学分总计),课程设置及其主要的教学形式和学时(学分)的分学期分配。
以笔者所在的学院为例,教学计划中详细地规定了专业名称、标准修读年限、毕业学分、授予学位、培养目标、基本要求、主干学科以及专业核心课程,并对培养“专业基本技能”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和培养“专业核心应用能力”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及综合性课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对于整个培养过程中的理论教学学时数和实践教学学时数、以及必修课和选修课、基础课和专业课等的学时分配、所占比例、课程名称等均有详细的说明。
课程体系内的培养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形成是重要而意义深远的,经过四年系统的学习和实践,特别是经过最后一年的毕业设计(论文)阶段的训练,学生们逐渐将所学的课堂知识和书本知识转化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将来步入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课程体系外培养
课程体系外培养是课程体系内培养的重要补充,是学生在大学四年中开阔视野、培养兴趣、提高能力、增进协作的重要环节。课程体系外培养包括学术讲座、学生社团活动、社会调查、学科竞赛、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以及本科生科研项目等等。本文仅以本科生科研项目为例进行分析。
所谓科学研究,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自然和社会现象,探索客观真理,并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它是探求知识,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活动。”
本科生的科研与一般科学家的研究活动有所不同。有学者认为,“本科生科研既应该包括科学家从事的调查、实验等环节,又应该包括科研方法学习、研讨式学习、独立学习、学期与学年论文、创造性的实习和社区服务等环节,而不能将其仅仅局限于科学家式的研究。”本文所研究的本科生科研项目由项目申请、项目实施、中期检查以及最后的鉴定验收等环节构成,一般要求最终成果要有研究论文公开发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已经超出了一般研究性学习的范畴,虽然尚达不到科学家的研究高度,但仍然具备了科研项目的基本特点,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促进其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培养其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
笔者所在的北京联合大学继2010年“教育教学——本科生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的实施,2011年按照学校申报北京市专项经费工作的安排,继续申报“教育教学——本科生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该项目以提高本科学生自主开展科学研究能力为目标,项目经费总额为120万元。拟在全校范围内支持165个本科生科研项目,其中理工科项目90个,每个项目支持1万元,文科(艺术、经管)类项目75个,每个项目支持0.4万元。
从上述内容中可以看出,北京市教委以及高校对本科生开展科学研究非常重视,并给予了鼎力支持。2010年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共有18个本科生科研项目获得批准,同学们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自主开展研究,不仅比较系统地进行了科研方法训练,而且在明确的目标驱动下,增强了学习和思考的针对性,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均得到了提高。根据学院团委的统计资料,我院全部18个项目均在2010年底顺利结题,发表的论文中包括核心期刊论文、国际会议论文以及普通期刊论文等多种形式,反映出学生在开展项目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巨大收获。2011年我院又有20余个项目获得了经费资助,学生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条不紊地开展研究工作。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本科生科研项目的研究已成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本科生开展科学研究的评价机制和保障制度
为了提高本科生开展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增加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热情,合理地评价大学生的研究成果,同时便于教师对参与科研项目的学生进行针对性较强的指导和帮助,解决他们在研究过程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完善的评价机制和保障制度必不可少。
1.评价机制
对本科生开展科学研究的评价主要侧重于对其科研能力的评价。根据张潇潇的研究成果,科研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知识能力、实验能力、创新能力、控制决策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组织能力。这些能力比较完整地描述了对学生研究能力的评价指标。以知识能力为例,张潇潇将其定义为在知识的吸收应用过程中所具有的能力。知识能力被进一步分解为4个要素:知识共享能力、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信息搜集能力)、知识吸收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根据上述评价指标,指导教师可以对所指导的学生逐一进行评价和分析,掌握学生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并对其比较薄弱的能力方面加强指导和训练。对大多数本科生而言,由于他们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不多,研究的经验比较缺乏,指导教师需要更多的引导和帮助。从最基本的搜集资料、翻译文献,到研究框架设计、开展市场调查,以及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撰写研究论文,指导教师都要及时进行指导,使学生在研究的每个阶段都得到最大限度的锻炼和提高。
2.保障制度
本科生开展科研项目的研究毕竟属于学校课程体系外培养的一项活动,需要学生投入极大的精力和较多的时间,在研究的过程中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有时甚至是非常痛苦的。但提高本科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素养,关乎学生总体培养目标的实现,又是势在必行的。因此,制定一定的保障制度对于该项目的顺利执行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根据相关资料,我国各高校在执行本科生科研计划时一般都有相应的保障措施和激励政策。例如,东南大学对于达到预期研究目标的学生,学校将根据成果的创新价值,给予报销科研费用、计算课外创新实践学分并可奖励学分、参加优秀生评选、免试读研和颁发奖励金等多种奖励。又如,福州大学对于结题评审合格以上的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组成员可根据《福州大学本科生奖励学分管理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申请奖励学分,或作为院系培养方案中科研训练课程学分。笔者所在的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也有同样的保障措施。但需要说明的是,除了激励政策,还应该有比较完备的项目执行跟踪检查制度,以督促学生和指导教师按照项目实施计划较好地完成相应的工作,而不是单纯地对检查不合格的项目停止执行或停止研究经费的下拨。
五、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本科生科研项目由学生个人或团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开展研究工作,是他们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手段,训练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研究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但限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项目在执行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之处,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从注重成果到注重过程。作为一个研究项目,要求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是无可厚非的,但评价的标准应不仅仅局限于发表什么级别的论文,或者获得什么级别的奖励。项目的验收应把过程考核纳入进去,学生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学到了多少东西、取得了哪些经验教训、在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方面得到了哪些提升都应该成为项目验收的重要内容。
第二,扩大学生的参与人数。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从学校层面,能够参与到本科生科研项目中的学生人数都微乎其微,这使得高校中的绝大多数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论文)之前缺少系统的科研训练的机会。另一方面,由于本科生科研项目一般以一年为限,缺乏连续性和持续性,使得后续的科研活动难以为继。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一方面学校应积极鼓励学生申报各种级别的科研项目,珍惜和争取机会;另一方面,学校应把本科生科研素养的培养视为大学教育的主要任务并努力将其纳入教学计划,通过一定数量的相关课程和要求,促使所有的学生参与其中,在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探索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研究能力。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笔者根据研究内容和目的,设计了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医学人文素质认知、人文课程设置、医学人文培育方式等。笔者选取了广东5所医学院校的四年级护理学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有效人数共680人,其中男生180人,女生500人。
二、研究结果
就医学人文精神认知而言,98.2%以上的学生认为医学人文精神培育非常必要,是护理专业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护患沟通能力的有效渠道。56.1%学生认为自己人文素质底蕴不丰厚,必须加强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在护理人文关怀、交流沟通能力、护理技术水平、护理研究等护士的职业综合能力对护理质量的影响程度调查中,67.3%的人认为护理技术水平最重要,48.7%的人认为护理人文关怀最重要,39.9%的人认为交流沟通能力最重要。
就医学人文课程设置而言,58.9%的学生不了解学校医学教育内容。60.1%的学生对医学人文精神教育效果不满意,同时分别有43.6%、55.7%、64.6%学生对学校医学人文课程设置、教材、授课方式不满意。在出勤医学人文精神课堂调查中,只有39.7%的生认真听课,还有40.1%的学生选择性听课。
就医学人文培育方式而言,57.8%的学生认为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主要来自教师,51.2%认为来自自身道德修养,46.1%认为主要受家庭影响,而33.5%则认为主要受社会环境影响。80.7%的受访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是培育医学人文精神的主要途径,只有40.1%学生认为课堂教育是培育医学人文精神的主要途径。
三、提高护理学本科生医学人文精神的策略
以上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识到医学人文精神培育在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很多学生的人文素质底蕴不够丰厚,且对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不够满意,该结果提示在医学院校加强护理本科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培
育非常必要,可从以下儿点做起:
(一)确定护理本科生医学人文培育的核心内涵
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科学本质特征和医疗职业的理性知觉,是医学科学和医疗服务价值目标的理性提升。关爱病人、敬畏生命是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和灵魂。因此,医学人文精神应包括: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道主义精神,良好的沟通技能和职业精神,深厚的大爱精神和敬畏生命精神。
(二)构建护理本科生医学人文精神培育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只有通过与专业课程的合理组织与整合,才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特色并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构建护理本科生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框架时,应结合护理学生的专业特点,通过将护理专业课程与对医学人文课程整合和分类,加强医学人文课程与护理学课程之间的融汇贯通,构建出新的适合护理学本科生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框架。
(三)采取灵活生动的体验式教学模式
在医学人文精神教育过程中可采取学生小讲课、论文答辩、问题答辩等形式,充分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学生对感兴趣的专题,通过查阅书籍、社会实践等方式,撰写调研报告或论文,在与老师的答辩中阐释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四)加强临床实习阶段的医学人文精神培育
对于护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临床实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学生可以通过临床实习巩固理论知识、练习技能操作,同时也为他们近距离接触患者、与患者沟通、感受患者疾苦提供了平台。根据医事法律专业的特点,还应建立与该专业相一致的实习评估方式,应该将医学人文精神作为临床实习的一项重要的评价标准,更多地考查学生在临床工作中的参与意识、团队精神、沟通能力、社会综合能力等,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其进行评估,同时也可以采取带教老师评价和同学互评的方式,得到更为真实有效的结果。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从观念上改变了对护理的认识。为正确理解护理的职责和任务,从1994年开始,在责任制护理的基础上,经过国内外护理学专家的共同努力,提出了整体护理的工作模式。目前,以病人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基础的整体护理正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开展。.这是临床护理领域提高护理质量,促进学科发展的重要举措。笔者对1994年至2000年刊登在各种杂志上的整体护理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旨在了解开展整体护理工作的情况。
一、引言
根据教育部、人事部综合提供的统计数字显示,2003年我国大学毕业生超过212万人,2004年达到280万人。2005年达到338万人,2006达到413万,2007年预计达到495万人!然而,据统计,按照历年的就业率,截至2000年6月,我国各类高校毕业生中待业人数有30万人左右,2001年超过34.5万人,2003年52万人,2004年75.6万人,2005年达到98.2万人,2006年达到123.9万,2007 年将达到148.5万!
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新增就业机会大约为700万至800万个,而每年大学毕业生平均人数则大约在300万左右。就这一数字对比而言,大学毕业生理应有比较大的就业空间。但无良好的职业管理意识,不能充分根据社会需求来规划管理自身大学生涯,正是造成现今就业难的罪魁祸首!
2004年4月,北森测评网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新浪网联合进行的《当代大学生第一份工作现状调查》表明,在找到第一份工作后,有50%的大学生选择在1年内更换工作;两年内,大学生的流失率接近75%,比例之高令人震惊;33%的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第一份工作仅仅是由学校到社会的跳板;16.3%的人“没有太多考虑”就“跟着感觉走”选择了第一份工作。
一项针对北京市人文经济类综合重点大学在校大学生的调查表明:62%的大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及工作、职业生涯没有规划,33%的大学生不明确,只有5%的大学生有明确的设计。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当代大学生面对的问题关键不在于就业,而在于如何去谋职,即通过尽早对自己的大学四年职业生涯进行管理,从而在进入社会时能顺利实现社会需求的对接。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研究现状及理论
1.美国的职业生涯规划学说
美国最著名的职业生涯管理研究专家当属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研究院的E.H.施恩教授。1978年他出版的《职业的有效管理》率先从职业发展观出发,勾勒出了个人与组织相互作用的基本图式,为我们认识个人成长和发展,组织发展与变革,管理角色与管理功能等领域的一系列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工具。由于他在书中首次提出职业锚的要领而成为职业生涯管理的经典著作。
美国著名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专家、尤他州立大学管理学系教授布鲁克林.德尔1986年出版的《管理新职业者―当代工作者的多种职业生涯成功向导》论述T职业生涯的多样化,将职业生涯定位分为进取型、安全型、自由型、攀登型、平衡型五种类型,并对这五种类型职业者的特点及其管理进行了研究。
2.法国的职业生涯规划学说
让.M.普雷地教授在1990年出版的《人力资源》和1995年出版的《人力资源管理》两书中都发表了同样的论述:企业中的职业生涯首先表现为一系列工作职位,而职业生涯规划则是指企业结构中一个员工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职位连续。这种对职业生涯规划及管理的定义在1995年出版的里昂高等商业学校教授F.丹尼所著《干部管理》一书中被称为传统定义而受到批判:职业生涯的概念不应仅局限于它的客观含义,还应包括个人对其职业生涯发展的见解和期望。职业生涯开辟了实现可以令一些员工满意的职业生涯发展的新道路。他们要面临各种不断丰富自己知识的职业尝试,其职业生涯与他们和客户关系的发展而非和他们的新职业紧密相关。可见,职业生涯规划及其管理在法国得到重视和积极研究,其定义和内涵的不断更新,向侧重于人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转化。
3.中国的职业生涯规划学说及管理理论
在中国,职业生涯管理的研究基本还属于引进、介绍阶段。台湾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中山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所长黄英忠教授在1997年出版的《人力资源管理》专著中论述了职业生涯开发管理的意义,职业生涯规划与人性需求的关系、开发的阶段、影响职业抉择的因素、职业生涯管理等内容。张添洲著的《生涯发展与规划》对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可以说,这是中国学者中对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研究的开创之举。
我国的职业生涯管理理论以厦门大学廖泉文教授的“三三三”理论为代表,“三三三”理论将人的职业生涯分为三大阶段:输入阶段、输出阶段和淡出阶段,每一阶段又分为三个子阶段;适应阶段、创新阶段和再适应阶段,而每一个子阶段又可分为三种情况:顺利晋升、原地踏步、降到波谷。按照她的观点,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管理应该属于输入阶段的关键部分,是输入信息、知识、经验、技能为从业做重要准备的;认识环境和社会,锻造自己的各种能力的关键时期。
三、浙江省人力资源的社会需求趋势
2006年,作为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浙江人才市场大盘较为稳定,人才供需良好。从省人才交流中心2006年度人才交流统计数据来看,共有2.8万家(次)单位招聘信息,累计各类专业岗位70余万个,有近300万人次求职,供求比例为4.2:1。岗位对学历的要求为:大专学历的占41.0%;本科学历的占22.3%;高中、职高、技校的占14.1%。
2007年浙江地区五大热门行业人才需求强劲。据业内人士预测,2007年根据浙江省经济发展特点和产业布局的总体需求,将有五大行业成热门:计算机行业、金融投资行业、信息管理咨询行业、新型能源行业、高科农牧行业。
根据省人才交流中心的报告,技术型人才需求量有持续增长的趋势,就业歧视现象不断变化出新形式,但总体有所减少。但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顶替工作经验的重要形式,大学生职业素质的训练应该引起更多高校的注意。
同时,专业加外语等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多,这也要求大学生要注意学好专业同时,加强另外一个关联知识的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复合型毕业生.特别作为经济管理类学生,在专业之外,加强外语和计算机能力训练,使自己成为一个复合型管理人才,真正具备管理者的职业素质。
四、基于社会需求的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模型
按职业生涯阶段理论,大学四年处于职业生涯准备阶段,也即是尽量吸收各种知识,信息和技能,为未来的职业做好充分的准备的时期。
从大学校园的一名学生到作为独立的成年个体加入社会之中,这一人生巨大的变化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面对的。埃里克森将这一变化称之为“危机”,即发生必要变化的时间。他认为成年期的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这一危机的处理结果。在大学阶段职业选择在学校经历中占据越来越重要地位,大学生采取何种方式加以应付未来将向何处去的问题,实际上就取决于大学生如何理性的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管理,如何去完成自己的职业目标。在学习期间,大学生对个人的发展计划并不明确,而职业生涯管理理论能够指导学生规划未来的人生发展方向,督促学生提前准备,准确定位。
我们从职业素质培养这个核心出发,建立一个基于职业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模型。把大学生的大学职业生涯分为四个阶段,个体职业分析、职业认识培养、确立阶段职业目标和职业实践,而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始终,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必备内容。
大学四年的职业生涯管理模型
我们知道社会对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需求中,以职业素质为最重要,职业素质包括熟练的读、说、写能力,应用型计算机、外语能力、敬业素质、团队精神等。因为管理类工作是实践性十分强的职业,在笔者的一次关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工作需求调查中,47家企业要求工作经验的占了38家,占总数的八成以上,其中人力资源专员平均要求2.1年,人力资源副主管平均3.2年,人力资源主管平均4年。而不做工作经验要求的企业对职业素质的要求非常高。因此把职业素质培养做大学职业生涯管理的核心的基于社会需求的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必然要求。
1.个体职业分析
从高中选专业是已经初步进行了个体职业分析,但是这还显粗略。进大学后,可以基于学校或社会的专业测评或咨询机构和人员,对自己进行更为专业的个体职业分析,掌握自身的各种信息,了解自己的特质并重点发展,为接下来培养自己核心职业能力打下基础。
2.职业认识培养
在充分掌握自身信息的基础,也已调整好自己的专业及方向后,可以就目前的专业或方向进行了解,收集相关知识,咨询相关人士,形成对自己将来职业的一个完整直观的认识体系,开始有目的的重点学习相关知识技能。
3.确立阶段职业目标
在了解自己将来职业信息的基础上,有了职业方向就可以确定职业目标了。根据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需要进行目标划分阶段,先进行自己个人的职业SWOT分析,根据社会需求,首先确立短期职业目标(即大学毕业时要达到的目标)。
4.职业实践或深造
确立职业目标后,就要针对性地训练自己的职业素质,按照工作的胜任力模型,有目的参加相关培训和实践,形成自己的核心职业竞争力,以顺利进入社会,融入职业环境。或者感觉知识储备不够,需要进一步充实则可以选择深造。
当然,职业实践是一个过程,不是短期的事情。大学整个期间都要求进行不同形式的职业实践,这即是职业素质培养,需要贯穿整个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的始终。
五、总结
大学生职业生涯处于人的整个职业生涯的准备阶段,也是各种知识信息输入阶段。基于社会需求的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模型的核心是职业素质的累积,以至形成个体核心的职业竞争力,顺利从学生的角色转变成职业角色。作为职业生涯关键阶段的大学四年,有目的地合理进行管理,充分利用和整合校园和社会的资源,为自己的打下坚实的职业基础,才能真正的实现职业目标,迈向职业成功。
参考文献:
[1]廖泉文:《人力资源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27-234页
[2]杨河清:《职业是生涯规划》,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版163-164页
[3]汪长江:2007浙江人才市场五大行业成热门,浙江日报-浙江在线,2007年02月07日
在2012年6月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英语专业再一次被列为“就业红牌警告”本科专业。究其缘由,是因为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整体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加入WTO,英语人才成为我国迫切需求的资源,英语专业也是各高等院校的热门专业。当下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显示,全国已经有961所高校开设英语本科专业,无论是师范类院校,专门的外语院校,综合性大学或者是理工科院校都有自己的英语专业。正因为如此,英语专业已经成为我国当前毕业生规模最大的本科专业,毕业生人数多达30万人以上。对于师范类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择业目标明确,学校的专门培养为其步入教师岗位打下坚实基础;专门的外语院校因其名声在外,其毕业生社会认可度较高;而理工类院校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则处于尴尬的地位,就业时往往会被以有色眼镜看待之。面对当下如此浩浩荡荡的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队伍,面对目前由于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率持续走低的现状,理工科大学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又该何去何从呢?
南京理工大学作为老牌工科院校,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文、经、管、法、教、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学府。该校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人数稳定在100人左右,连年初次就业率超过95%,年终就业率均在学校率先实现100%。本人作为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一名辅导员,在充分了解其就业工作的基础之上,对影响理工科大学英语专业本科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从而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对策:
一、贯彻博雅教育理念,巩固学生专业知识
近年来,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经过积极的思考和探索,遵循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努力培养具有理工科背景、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外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现已经形成“以素质培养为内容,以博雅教育为手段,以学贯中西、习彻古今、文理兼备为目标”的育人理念。通过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贯彻“博学识,雅做人”的理念,巩固学生专业知识。
(一)第二课堂
外国语学院一直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辅相成”的培养模式,在加强“第一课堂”建设的基础上,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价值,构建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第二课堂”,以期实现与社会要求的平滑对接。
定期组织跟英语专业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如“表达能力提升工程”,包括英语口语角、英语配音大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辩论赛;同时重点打造“英语文化节”,“莎士比亚戏剧专场演出”等,以多彩的活动丰富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底蕴。
(二)学科竞赛
英语专业作为文科性专业,可以参加的课外科技活动和各类学科竞赛活动自然不能与理工科相提并论。为此,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经过专题研讨,制定相应的方案,支持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赛事活动,如“挑战杯”、“创新杯”课外科技活动大赛、“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和“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大赛等。
依托“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外国语学院也以这些高水平学科竞赛为契机,构建全面的“学生学科竞赛参与体系”。通过该体系,英语专业学生可以广泛参与到校内外各项学科竞赛中。因此,综合素质高和专业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获得参加到全国性比赛中的机会,专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他不能走出校门的学生,其专业知识也得到了一定的积累,专业能力得到提高。
(三)考级考证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较广,就专业对口来说,大部分毕业生会选择英语教师、英语翻译、外贸业务员等职位。而这些岗位的招聘启事都会规定毕业生的英语等级要求,一般基本要求为专业英语八级证书,有的职位要求相关口译或者笔译证书。目前高校一般只对英语专业学生有专业英语四级和八级的要求,其他跟英语专业学生相关的证书,如:上海口译证书、人事部口笔译证书、商务英语等级考试证书等没有硬性要求。众所周知,英语等级证书对于毕业生来说可谓“黄金敲门砖”,就业单位也通过这块“砖”来筛选毕业生。
通过在新生入学之初,对其进行专业等级证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清晰地规划好自己的考级考证的安排,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二、树立正确就业意识,指导学生求职技巧
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数量逐年攀升,大学毕业生规模也日趋庞大,而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有限,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突出,满足不了大学生高涨的就业需求。可以说,在当前的就业环境中,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这迫切需要大学生更新就业观念,转变就业意识,勇敢地迎接求职就业中的各种挑战和冲击。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以积极饱满的姿态面对就业,一方面也通过多种渠道提升学生的求职技能。
(一)简历制作大赛
面对浩如烟海的简历资料,招聘人员往往对求职者的简历快速检索、快速决断,他们没有富足的时间来仔细了解求职者的情况,因此,一份好的简历是毕业生求职成功的关键。而相关数据表明,目前毕业生的简历合格率也才20%左右,大部分毕业生因为简历不符合就业单位的要求止步面试。
鉴于此,外国语学院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简历制作指导。一份好的简历应包含求职者的基本情况、教育经历、工作经验、培训经历、语言能力、IT技能、获得证书和自我评价等多个方面。当学生按照框架要求制作好自己的简历后,学院利用社会资源,邀请相关公司或者单位的人力资源专家对学生的简历进行批评指导,以此来规范学生的简历制作,为迈入职场的第一步打下坚实基础。
另外,小小的简历也可以发挥营造浓郁学风的作用。在求职时,往往简历内容丰富者容易获得招聘人员的青睐,相反,简历过于单薄者则被淘汰。为此,学生可以按照简历制作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刚入大学时制定好自己的大学四年人生规划,并按照自己的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去努力、去实现既定目标,这样在毕业阶段就会有一份漂亮的简历了。
(二)模拟招聘大赛
当简历被招聘人员相中,下面就会安排求职者面试。为此,提升学生的“应聘能力”也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现在很多学生,虽然自身专业基础扎实,但因为在招聘面试时缺乏勇气、信心,不能很好地在几分钟之内把良好的内涵表达出来,因此与面试的工作失之交臂。
外国语学院通过“模拟招聘大赛”推进学生的“应聘功”。顾名思义,模拟招聘大赛是一种在模拟环境下进行的招聘。学院邀请相关老师、人力主管等作为评委点评学生的招聘表现。毕业班和准毕业班同学准备好职业规划书和简历参加该赛事,把此次比赛当做真实的求职面试去准备,发现不足并及时改正。这样,对于参加过模拟招聘大赛的同学来讲,这种大赛对他们今后的求职应聘中掌握适当的方式方法、提升自信心和应变能力绝对是一次良好的锻炼。
(三)求职礼仪指导
中国素来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但是近年来太多中国人不注重礼节而带给世界负面形象。究其原因,中国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忽略了礼仪的教育。社交礼仪是每一名大学生都必须掌握的技能,良好的社交礼仪对大学生走向成功是不可或缺的。
作为文科专业,毕业生往往从事教师、销售员、贸易业务员、人力专员等,而这些职业往往对一个人的礼仪素养要求特别高。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一直以来以“博学识,雅做人”的教育理念来培养学生,不仅要培养有扎实专业知识的学生,更要培养出有良好品行的学生。在求职时,学生的着装、化妆、眼神、面容、动作,这一切无不在招聘人员的考量范围内;迈入职场,得体的待人接物,规范的言谈举止也是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必要条件。所以,学院邀请相关老师、专家为学生进行讲座,讲解职场礼仪;也通过观看录像等方式了解职场礼仪。
三、拓展学生社会实践,搭建实习就业平台
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一直倡导将“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构建学生社会实践普及和跟踪机制,做到“班班有项目,人人有实践”的长效局面,鼓励学院学生通过挂职锻炼、岗位见习等形式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一)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对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有直接的促进作用。首先,学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学生要学会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现象,需要学会沟通达成统一意见,并学会协调人员关系完成任务,这也极大锻炼了他们的心理素质和组织协调能力。其次,在社会实践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国家政策和社会需求,感受国情和民情,增强自己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第三,学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检验自己的专业知识是否扎实,以便发现不足,及时改正并提高。
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不断加强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与交流,采用“校企合作,共育英才”的模式,推荐优秀毕业生直接就业或者推荐准毕业生到合作单位进行见习,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院领导老师也高度重视学生社会实践,经常走访相关实习单位,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及时总结,不断完善学院学生社会实践制度。
(二)文科专场招聘
做为理工类院校,每年到毕业季就会有很多单位来南京理工大学招聘。但是,在上千家“主动上门”的单位中,招聘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寥寥无几,这也就迫使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不得不带着简历四处奔波或者在网上进行“海投”简历。
外国语学院通过整合社会资源,组织文科专场招聘会,邀请社会上需要英语专业学生的单位,如英语培训机构、外贸单位、翻译单位等来校招聘,一方面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一方面也可以让招聘单位直接接触学生,有利于提高获得Offer的机会。
面对理工科英语专业本科生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对其个人是一个重要的实际问题,对学院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只有发挥专业特色,找准理工科英语专业的定位点,把就业工作前置,从各方面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才能为毕业生美好的明天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学生毕业后有一份满意的工作,是每一位学生工作者所期待的,也会是每一个学生工作者最幸福的事情。
参考文献:
[1]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外语院校学生社会实践与就业能力提升关系的研究课题组”. 外语院校学生社会实践与就业能力提升关系的研究[J]. 出国与就业(就业版), 2011(03):67-69
[2] 郝雪莲. 理工科大学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探析——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例[J]. 出国与就业(就业版), 2011(01):97-98
一、 经历探究,积累直接经验
由于年龄的限制,小学生更注重亲身经历所得到的感受。因此,他们很多经验的形成必然得经历动手实践,使经验变得“摸得着、看得懂”,简洁地说,就是“在做中学”。
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有一重要环节——判断“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并要求找出轴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
师:(出示一个正方形纸)它是轴对称图形吗?你能找出几条对称轴?
(学生回答后教师现场演示,证明4条对称轴是正确的结论。)
师:(出示长方形纸)长方形呢?
生:也有4条。
师:大家手里都有长方形,想知道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生:折一折(动手操作后,汇报:长方形只有两条对称轴。)
师追问:沿着两条对角线对折的结果是怎么样的?
生:沿对角线对折,两边的形状与大小相同,但不会重叠,所以不能算对称。
师:(出示一张普通的平行四边形纸)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生(肯定地):是
师:怎样验证你们的想法是正确的?
生1(动手折,发现无法做到“两边重合”):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我们只能沿着一条直线把它分成大小与形状相等的两个图形,但一样做不到重叠。
师: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大家同意吗?
生2:(出示一张菱形纸片)我这个也是平行四边形,可它是轴对称图形呀!(示范折的过程)
师(拿着那张菱形纸片):这是平行四边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
生:这个平行四边形有两条对称轴。
师:那怎么办?平行四边形到底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讨论、总结):普通的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特殊的平行边形图,如菱形,是轴对称图形。
在经历猜一猜、折一折、议一议的活动过程中,学生收获了“猜测后可以用动手操作来验证”的经验,也对教师平时强调的“眼见不一定为实”的说法有了更深的体会。归纳总结时,与其说结论是教师“教”会他们的,不如说是他们自己总结得到的。
实践探究活动重结果更应该重过程,课堂教学中要给出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去“亲历过程”,体验数学,感悟数学,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二、 巧设情境,丰富间接经验
戴尔的“经验之塔”把经验从低到高分为三层:塔基——做的经验,塔腰——看的经验,塔尖——想的经验。上面的例子属于“做的经验”。但课堂教学在时间与空间上毕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时,可以借助媒介让学生充分体验所学知识。
例如:“分数的意义”教学中,教师设计了游戏情境:
师:(出示不透明的漂亮纸袋)这里面有一些本子,老师拿出来8本,是拿了一半,谁能猜出老师纸袋里原本共有多少本子?
生:16本。
师:现在,我再取出袋子里的一半,应该怎么拿?
生:应该拿出4本。
师:再继续拿出一半?
生:拿2本
师:还能继续拿出一半吗?
生:可以,再拿出一本。
师:现在,老师袋子里还剩多少本子呀?
生:只有一本了。
师:只有一本了,我还能再取出它的一半吗?
生:行,把一本平均分成两份,拿出半本。
师:就剩这半本了,还能再拿出一半吗?
……
师:只剩一张纸了,还能再取它的一半?你是怎么想的?
生“把它平均割成两份,每份是半张。
……
师:奇怪,同样是一半,为什么每次取出来的数却不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
生:单位“1”代表的具体数量不一样了。所以它的一半也就不同。
师:这个问题,在我国古代《庄子·天下篇》中庄子就提出来了:“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你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吗?
……
学生没有生活经验,且因为客观环境限制无法形成直接经验时,结合游戏情境与教师的演示也可以顺利积累间接经验。当“做的经验”无法积累,“看的经验”可以作为另一种必要的补充进行。如解决问题时会遇上理解播种机的作业宽度、压路机压路面等情境,实地参观显然不太现实。如果借助视频或教师有技巧的黑板演示,一样能有效帮助学生得到间接经验,从而真正理解题意。
三、 内培外引,提升思维经验
当学生的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做的经验”加上大量“看的经验”,学生的数学经验会向“想的经验”发展,即经验的最高水平“抽象的经验”。教师在培养学生积累基本数学经验的同时,适时的引导也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三年级教学“面积计算”后,在拓展练习中可以设计: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变以师为本为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堂上给学生提供足够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动手、合作、探究、交流的氛围中去获取知识,把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出来。倡导 “先学后教”、“小组合作学习”的复习课教学的改革,走出一条高效、实用的物理复习课的新路。
二、理论依据
“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有效的教育实践模式,是由“师本教育体系”向“生本教育体系”转变,即由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变为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从主要依靠教的教育教学走向主要依靠学生学,实现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素质提升,终端成绩优秀的全部理想。“生本教育”的实践既有效地发展了人的素质,又使终端考试取得优异成绩,破解了困扰我们多年的难题,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打开了一条成功之路。
三、当前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学的现状
最突出的现状就是按部就班、坐享其成、没有新意。最常见的往往是在第一轮复习完后,选用一本内容丰富的中考复习用书,按其内容、顺序、不加甄别的使用。
例如:在进行计算题专题的复习时,通常的做法是按××中考复习学案内容,老师先照本宣科的把公式讲一下后进行题型练习:先让学生看看题后老师在去讲解,然后再总结一下解题的方法……,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就流于空谈,甚而连学习兴趣也会泯灭。试想:这样的教学方式如何能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以生为本”的物理专题复习课堂教学新设想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指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应分为两大部分:首先,学生应以认知主体的身份亲自参与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建构他们对内容、意义的理解。提倡让学生“做”中学。因此让学生在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中提高能力,而不是让他们“看”物理、“听”物理。然后,学生应以学习小组成员的身份,参与到小组的研讨中去。最关键的是注重“过程的学习”。
五、“以生为本”的中考物理专题复习课的具体操作
下面以本人本学期四月份的生本专题课为例进行说明。
①教学的指导思想(或者说理念):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②教学的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
③课前准备:
教师:选择中考重点题型:图象信息题做专题;确定学习目标:提升运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精心选题,设计学案,要求符合学生实际,紧扣考纲,接近难度,适度提升。
学生:由科代表按平时的成绩好、中、差搭配;按性格特点(内向、开放)——选好组长,明确职责——培养组长——给小组起名字——小组固定,让学生得心应手。如初三(11)班的一个学习小组是:叶同学(成绩好、性格开朗);马同学(成绩中上)、陈同学(成绩中等,性格内向);黄同学(成绩差,性格内向)。本小组组长是:叶同学
④.专题复习课的实施过程:
A. 有重点的复习几种数学图象为专题课做准备:
B.以下面的一个常见的基本题让学生思考:描述物体的运动除用s-t图像外还有什么方法?由于是基本题,降低了难度(2/3以上的学生都可完成),可激发全体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然后对基本题进行变式,每个学生先自己思考完成后进行小组同学的交流,再把小组的结果进行展示,其他小组同学评价其不足,或不同的方法,老师仅是适时的点拨和引导。
示例:10年广州市中考。4.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
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3所示,图4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 )
变式一:10年广东省中考13。
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像如下图所示,
由图像可知:运动速度相同的小车是 和 ;经过5s,跑在
最前面的小车是 。
你判断的依据是: 。
变式二
为了探究小球自由下落时的运动,某实验小组的同学用照相机每隔相等的时间自动拍照一次,拍下小球下落时的运动状态,如下左图所示。(1)可以看出小球在做
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你判断的依据是:
。
(2)下图中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该小球下落运动的是 。
感触: 生成展示是生本课堂的亮点,没有课前充分的准备,就没有堂上精彩的展示。生成展示是课堂教学中自然形成的,是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不是课前已经生成的展示,更不应该是做秀的展示!上来展示的题目是基础知识的尽量找差生(保护他们的积极性),组内其它人补充。典型例题让中等生来展示、讲解、点评。方法一般让优秀生来进行。课堂上让学生用投影展示自己的做法,其他同学有不同想法,可自由的质疑,每到此时学生会争着发言。遇到疑难杂症,由小组成绩
好的同学披挂上阵,奋力攻克,学生成就感得到极大满足。老师不教而教,仅在关键处点拔。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便充满活力。全班学生人人有成功的快乐。
这样就使教学过程成为源源不断激励学生发挥自己最大潜能的过程。
六、关于“以生为本”中考专题复习课的课堂教学评价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树立什么样的质量观已经成为从事高等教育的专家与学者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根据财经类高校的实际情况,现阶段高等教育应当树立多样化的质量观,不同类型的高校应当确立自己的办学定位,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在定位与特色的前提下提高教育质量。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一般本科院校及独立学院,应当将其办学定位确立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社会服务为目标,培养适用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本科应用型人才”由此可见,培养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一般本科院校与独立学院的共识。在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培养目标中,我们认为,其正确的目标定位应当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应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具有现代商务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将“现代商务理念”作为现代商务人才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商务理念的紧密结合作为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基础。本文拟就现代商务理念有关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经管类学生现代商务理念的养成有所助益。
一、现代商务概念的探讨
“商务”一词在我国相当长的时期里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在国内权威性的辞书中,“商务”一词均极少见。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1982年版)中,共有“商”字词条116条,其中与商务相关的词条有三条,即“商务参赞”、“商务代表处”、“商务印书馆”,但均无“商务”的直接词义。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1994年修订版中对“商务”一词的释义为“商业上的事务”。再经过对“商业”一词的检索,词义为“以买卖方式从事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把“商务”和“商业”这两个词条结合起来,加上对相关词条的理解,“商务”一词的定义可以表述为“在买卖商品过程中的事务”。这是从极少的辞书词条中得到的对“商务”一词的仅有的释义。
商务概念在国际上习惯的理解或说法。由北京外国语学院编辑、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英词典》(1980年版)中,与“商业”一词对应的英文词汇有三个:commerce、trade、business;与“商务”一词对应的英文词组有两组:commercialaffairs、businessaffairs。
著名汉语言学家梁实秋先生主编的《远东英汉大词典》中,将Commerce释义为“商业、商务、贸易”,将business释义为“营业、商业、商店”,将trade释义为“商业贸易、交易、买卖”,并对词义的应用特别加注:“trade、commerce均指买卖或交易货物”。
对上述词典中各词条的词例应用进行综合分析,基本上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以上三个英文词汇都贴近于汉语的“商务”一词。Commerce更贴近于传统意义上的商业,泛指一切交易活动,强调的是交易本身;Trade更贴近于贸易活动,强调贸易本身;Business更贴近于商业过程,泛指从事商业活动的企业、商业组织或企业行为等概念,相对比较宏观、抽象。在Business概念里,相对的汉语词义既有“商业事务”概念,更有“工商组织行为”概念,强调的是过程。英美国家相关教育机构的名称,使用Commercial和Business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属于从事MBA教学与研究工作的教育机构,一般都使用Business。比如Harvard BusinessSchool、ColumbiaBusiness School、London Business School等。
BusinessSchool及相关专业系统介绍当代商务管理的方方面面,包括美国的商务体系、全球商务环境、人力资源管理、产品开发、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内容。从事商务领域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的学校一般都使用Commercial,如AmericanCommercialCollege。国内一些同类大学的英文名称也叫法不一,如天津商业大学、兰州商学院、杭州商学院、武汉商业服务学院、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等都使用Commerce,广东商学院、上海商学院、湖南商学院、大连商务职业学院、北京国际商业大学等都使用Businesso从本文探讨的本科院校及独立学院专业设置与学科建设的特点以及人才培养目标来看,涉及的“商务”概念既有“工商管理”的概念,同时也包含了“商务领域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的概念,或者说其内涵更倾向于Business,即以商务管理或经营管理内容为主,同时兼顾商务技能。因此,“商务”一词,源白英文“BUSINESS”,泛指“企业”、“商业”行为。事实上,“商务”是一个现代气息非常浓郁的词汇,包含了存在于各种生产企业和服务企业管理行为中的企业结构、管理设计、决策过程、生产组织、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以及企业文化、社会责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商务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更加突出知识与技术密集的特点,具有更广泛的涵义。现代商务无所不及,无处不在,是现代企业管理行为科学中极其重要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与创新元素。对于“理念”一词,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的《新词语大词典(1978—2002)》释义为“在对事物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观念”。“观念”一词的英文对等词有concept、idea、notion、thought、impression,其中concept用于大范围内的成形的思想,意思是“系统而确切的思想或观念”。综合汉语和英语的用法,“理念”实际上就是我们对某种事物的观点、看法和信念。
综上所述,理念即思想认识,是分析与判断事物的思维方式,是看问题的一种角度和视野。那么,现代商务理念就应该理解为“在现代经济与社会环境中,审视、分析和判断商业事务和企业发展的一种思维方式、决策方式”。所以,现代商务理念要研究的内容既不是现代商务的操作技能,也不是现代商务的必备知识,而是研究影响现代商务发展变化、思维决策的主客观因素。现代商务理念属于认识论的范畴,是传授“分析判断商务事务的思维方法”。
因此,将具有“现代商务理念”作为经管类大学本科生必须具备的专业基础素质之一,对学生的素质发展、专业能力的形成、走向社会后的应用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现代商务理念的内涵分析
既然我们将现代商务理念定位为“在现代经济与社会环境中,审视、分析和判断商业事务和企业发展的一种思维方式”,就需要进一步明确现代商务理念这一概念的内涵,也就是说,具备了什么样的“要素”即具备了现代商务理念。我们认为,现代商务理念的内涵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良好的道德理念。良好的道德理念是现代商务理念的第一要素。中国古代商人包括晋商很早就提倡“重然诺守信用”,把诚信作为最主要的商业道德一直延续下来,并且不断有所发展。晋商诚实守信的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在商号内部讲诚信;二是在商号之间守诚信,晋商非常重视朋友间的信誉;三是对顾客诚信,顾客是商家的衣食父母,所以对顾客诚信尤为重要。晋商坚持诚信为本,做任何一桩买卖,总是脚踏实地,赚了不骄傲,赔了不气馁,宁肯赔钱也不做玷污招牌、坑害顾客的事情。因此,在商业道德方面要坚持“首先是做人,其次才是做事”的理念,要有发自内心深处的诚信观,而不仅仅是为了商业利益的“诚信”。
其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管理过程中要尊重人、重视人,不仅将人视为管理的第一资源要素,而且是从内心深处认识到人的重要性和生命的宝贵。具体而言,落实以人为本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重视人的需要、鼓励员工为主、重视培养员工、组织设计以人为中心。通过努力,做到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企业员工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切实保障员工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员工。
其三,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理念。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运营应当公开透明,符合伦理道德,尊重劳工群体,保护自然环境,从而既能为股东又能为社会创造价值,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应当守住经济底线、社会底线、环境底线跚。因此,作为未来商务活动的参与者与领导者,应当树立承担社会责任的理念,认识到商务活动不但不能危害社会,而且要造福于社会,有利于社会环境的整体优化,为社会创造价值。另外,不论是企业本身还是作为商务活动的领导者,都应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活动,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其四,掌握基本的经济、管理知识。要正确地分析和判断商业事务,做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决策,管理者必须具有良好的处理商务的能力,而掌握基本的经济管理知识是形成这种能力的必要前提。经济学知识应当包括:经济学基本原理、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掌握管理科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市场营销、企业生产过程管理的基本环节,熟知企业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的主要内容,对于做出高效率的管理决定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五,良好的个人素质也是做出符合现代商务理念决策的重要基础。这方面的基本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公文写作能力、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另外,作为现代企业的管理者,最好能具有突出的专业技术能力,即本人在企业关键技术领域具有较高的水平,这对于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发展、产品的研发均十分有益。当然,对一个优秀的管理者而言,技术不一定是必备的条件,但能够合理安排使用掌握技术的人或具备整合技术的能力却是必须具备的素质。
其六,一名优秀的现代管理人员还应当具备宽阔的国际视野。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大到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小到企业乃至个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数量多、素质高、具有国际意识和富于创新能力的人才,谁就能把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就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现代商务理念的掌握者应当具备宽阔的国际视野,考虑问题应当从全国甚至全球的观点出发,形成经得起环境检验的正确决策,更好地为企业、社会服务,也有利于个人的成长。
当然,要培养和形成一名具有现代商务理念的管理者,以上只是对其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的一个列举,我们还需要在这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三、现代商务理念的培养与形成
前面我们探讨了现代商务理念的概念及其内涵,也谈到了其在培养经管类大学本科生基础素质、专业能力中的重要性,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具备现代商务理念就成了需要探讨的一个问题。由于现代商务理念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其侧重点为“分析、判断商务事务的思维方法”,因此,现代商务理念的培养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认为,经管类大学本科生现代商务理念基本素质的培养与形成应当从四个方面人手。
第一,通过营造大学校园的现代商务理念环境来培养学生的现代商务理念。营造一个有利于现代商务理念形成的校园环境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工作。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开设相关的公共选修课来培养学生的现代商务理念,这些选修课包括管理思想史、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晋商文化赏析、读史言商、电子商务理论与实务、反垄断法与企业竞争培育、中国企业管理案例选讲等,这些课程对于学生学习现代管理的基础知识、了解现代企业管理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探究商务管理的历史与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举办校园学术文化系列讲座来丰富同学们的思维视野,让同学们通过与具备现代商务理念的专家学者们的近距离接触来树立现念,例如可以邀请相关学者来做相关内容的学术报告,包括老子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会计人员应当具备的专业素质、如何加快企业财务信息建设、营销改变人生、企业文化等。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11-0024-03
一、公共选修课程课例研发的原则
(一)公共普适性
就课程功能定位而言,职业学校公共选修课程的开设对象应是所有学生。因此,对于公共选修课程的建设及课例研发,不应单纯地从某一专业类别的人才培养目标考虑,所开发课例应体现公共性和普适性,适合不同专业学生选择学习,而不应有学科和专业的限制。
(二)非学科系统性
公共选修课程作为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开设的“通才”教育课程,并不强调课程的学科属性。公共选修课程课例研发同样不应强调学科系统性和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课例选题、内容组织、教学实施、考核评价等都不应以某一学科体系为依据,而应关注其是否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
(三)流程规范性
公共选修课程课例研发应体现系统设计的思想,注重整体化把握、个案化实施、程序化操作。按照一定的研发流程,精心选择和确定主题,科学设定教学目标,合理编排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并设计使用策略,有效创设学习情境,精心组织学习活动,合理提供教学建议,科学设计评价量表,有效实施学习评价。
(四)研发微型化
基于课程属性及课时安排的特点,公共选修课程课例的选题、目标与任务的设定、学习内容的安排以及课例研发的物化成果,都应微型化。每个课例的学习课时最长不超过16学时(即1个学分),也可短至2―4学时。
二、公共选修课程课例研发的策略
(一)基于需求驱动,兴趣为先、自主选择
职业学校公共选修课程要从“供给驱动”向“需求驱动”转变,由单纯的“学生选课”变为学生“定制课程”:传统的选修课程所提供的课程内容都是固定的,学生在选择课程时并不能自主遴选课程内容;定制课程则是向学生提供可拆分重组的开放性课程菜单,学生既可以选择课程(学习领域),又可从开放性课程菜单中自主选择内容,还可根据个人兴趣爱好与学习需求增加新的内容,并重新组合成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课程模块。
在基于学生兴趣与需求确立课例主题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设定课例学习目标、分解学习任务、设计活动过程、收集整理学习资源。这样定制课程的课例选题、活动设计、资源收集与整理过程,将课例研发与课程学习有机结合,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知识的主动建构和能力提升的过程。
(二)体现职教特色,注重体验、活动助学
职业学校公共选修课程的内容选择及教学实施应体现职业教育特点、适合学生认知能力及心理特点。职业学校公共选修课程既与普通高校的公共选修课程具有知识宽度与深度的差别;又因其职业教育专业特性,在公共选修课程的设置、学生选课以及教学实施等方面较普通高中具有更多的资源优势,职业学校公共选修课程门类更多、选课面更广、师资更充足。
公共选修课程应不同于学科类必修课程及专业限选课程,一是体现在课程内容不再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二是课程实施不再是以教师讲授和学生被动听课为主的传统课堂组织形式。公共选修课程课例研发及实施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体验,以任务和活动为主要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尝试和学习,通过活动进一步激发兴趣、习得知识、体验过程、提升能力。
(三)实施系统规划,个案开发、模块组合
鉴于目前职业学校公共选修课程还没有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因此各职业学校在开展公共选修课程建设时,首先应根据公共选修课程的功能定位,确立校本化的公共选修课程目标,在此基础上设置若干相应的课程模块,诸如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文化艺体类、家居生活与健康类、实用技能与知识类等课程模块。在系统规划的基础上,实行分类建设、逐一开发、逐步推进。
公共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应以个案化的课例研发为基本方式,形成一系列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例个案,组成微课程仓库,学生可根据需要从中自由选取,按照学时要求进行模块组合,以此构建个性化的选修课程。
(四)编制研发指南,研训结合、共建共享
职业学校公共选修课程门类多、知识涉及面广、学科领域跨度大,为确保课例研发工作的一致性及研发成果的质量,应在组织公共选修课程课例研发之始编制课例研发指南,明确课例研发路径、技术标准及相关要求。同时配以优秀课例作为范例,供教师们课例研发参考之用。
公共选修课程课例研发应研训结合,边研发边培训,使教师掌握基本的课程(课例)开发技术、提高开发能力;同时在培训过程中发现问题,完善开发技术,进一步提高课例研发成果的质量。
鉴于公共选修课程课例开发的繁杂性,应鼓励各职业学校的教师共建资源、合作开发、成果共享。建立公共选修课程教学专题网站,既可加速课例开发进程,又可实现区域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孤岛”现象。
三、公共选修课程课例研发的技术路径
职业学校公共选修课程课例的研发流程如图1所示。在具体的研发过程中,应重点把握以下的几个技术要点。
(一)着眼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多维度设定目标任务
公共选修课程应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助力学生个性化成长。学生通过公共选修课程的课例学习可以拓宽知识面、学会技能,而更多的则是在学习过程中领悟方法,体验合作与分享、乐趣和成功,提升科学与人文素养。
在课例研发时,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维度进行课例目标的设计,特别是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设计;并依据课例目标,具体分解学习任务,明确任务要求,提供实施建议。
(二)服务学生自主探究需要,全方位整合课程资源
资源配置与整合是公共选修课程课例研发的重点任务,也是确保课例研发与实施顺利推进的基础性工作,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课例实施的质量。从服务课例实施的角度看,可将教学资源分为条件性资源和素材性资源两大类。
条件性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如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及环境等因素,虽然不是完全由教师和学生的个人力量能够决定的,但可利用现有条件尽可能地开发。在课例研发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争取并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条件。
素材性资源直接作用于课程,这是课例研发过程中应重点开发的,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等,以及现有参考文本、音视频等素材,师生应共同对这些素材进行广泛收集和提炼整理,必要时可自主创作。
(三)以学生活动体验为主线,情境化设计教学过程
公共选修课程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学生在实施任务与活动中获得体验、陶冶情感、习得知识与技能。课例教学过程设计应以学生围绕主题而进行的自主学习活动为主线,有序安排学习任务,创设学习情境,组织开展观摩、探究、研讨、展示等各类活动。教师应适时、适度给予学习指导与建议。
教学过程设计应重视情境创设。教学情境是认知环境、行为环境和情感环境等因素的综合体,是“有情之境”。不仅要创设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如学习设施设备的准备、学习场所的布置等;更要注重教学过程中学习氛围的创设,如以影像图画将学习内容直观化、形象化,以故事、游戏、生活案例等创设问题情境,以教师情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热情与欲望,等等。
徐世昌主任在会上先简单介绍了这几年安徽教育装备的发展和变化,以及未来教育装备更好的发展机遇。他希望在即将开始的大赛中参赛选手能把自己最好的状态发挥出来;希望各位参赛教师回到学校能够总结过程,学习并消化其他教师实验教学中好的经验、好的办法并应用好。
李强副主任希望各位选手要充分利用这次基本功竞赛的机会,互相学习、展示自我,争取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