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校教学方法的特点

高校教学方法的特点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09 08:24:4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校教学方法的特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校教学方法的特点

篇1

一、乒乓球运动项目的特点

(一)广泛性、趣味性、娱乐性和竞赛性。

乒乓球运动所用器材设备比较简单,容易接受,运动量可大可小,不受年龄和性别等条件的限制,具有较强广泛适应性、趣味性、娱乐性和很强的竞赛性,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二)技术性。

乒乓球小而轻,击球时要有较高的技巧性,通过碰击球的不同部位使球产生上、下、左、右旋转,并控制球的落点。乒乓球项目的专业性比较强,没有其他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可以迁移过来,运动者要具备一些基本的动作技术,且动作技术的定型时间比较长,运动周期长,一般从少儿开始训练,对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及反应能力要求较高。另外,乒乓球比赛对运动者的心理素质要求也要高于其他项目。

(三)大脑反映的灵敏性。

据测定,在3米左右距离击球,每次击球的间隔时间是1.4秒左右,最短不到1秒[2]。这就要求击球者大脑反应要灵敏,击球动作要迅速与协调。

二、高校乒乓球专项课的特点

乒乓球专项课在高校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专项课面对的也是广大学生。高校体育课的上课时间为每周一次,学生学习技术的时间较短,不利于学生对学习技术动作的掌握与动作的定型。由于高校乒乓球专项课开设的目的不是培养高水平的乒乓球运动员,而是使学生通过乒乓球专项课的学习,在原有的基础上改进和提高,掌握一些基本的乒乓球技术,提高对乒乓球运动的兴趣,培养自觉锻炼的习惯和意识,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因此,高校乒乓球课的教学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既侧重与基本动作技术的教学,又要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大致了解和体验乒乓球运动的全过程。

三、高校乒乓球专项课的教学改革

(一)加强基本功动作的教学与练习。

鉴于高校的体育教学目的和乒乓球专项课的特点,首先应加强专项课学生基本动作的学习,即侧重于正手攻球和反手推挡球的技术学习和掌握。笔者根据多年的乒乓球训练体验与近几年的乒乓球教学经验认为,掌握好推挡与正手攻球技术,对乒乓球技术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推挡与攻球的教学时数应占到40%―50%,这段时期应主要注重推挡与攻球的动作定型。大多数学生掌握推挡技术比较容易,从第一学期期末测试的结果来看,定点推挡球10―30个来回球为及格至满分,从计数和技评两个方面评分,我校06级乒乓球男生班45人进行测试,有76%的学生为80分以上,13%的学生为70分以上,9%的学生为60分以上,2%的学生为不及格。正手攻球的技术学习掌握与动作定型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不少学生的技术水平较低,以前的攻球动作不规范,形成错误的攻球习惯,在教学中想纠正有一定的难度,但又需要纠正,否则将影响技术水平的提高进程。开始时教师应详细介绍正手攻球的动作要领与动作发力方向,首先要进行徒手的动作挥拍练习,教师给每个学生辅助做徒手挥拍练习,使学生找到正确合理的挥拍动作感觉,再上台练习。由于正手攻球需要一定的对球的感觉与动作的配合,所以初学正手攻球时不论打上或打不上球都一定要把正确的动作作出来,教师同时言语督促,指出打不上球错误所在,再找好合理的击球时间和击球点,这样学生就会慢慢地形成较正确的正手攻球的动力定型。

(二)乒乓球全面技术的培养教学。

学生掌握了推挡、攻球动作之后,就进入到全面技术的教学中。由定点、定位的练习转到两点或多点移动中推或攻的组合练习,应注意手上的动作与脚下步伐的配合,可先徒手做步伐练习,再配上手上动作挥拍加步伐。之后进入到旋转球的练习,可先教下旋发球,使学生充分体会摩擦球的感觉和手腕的加力抖动,之后可利用下旋球旋转的原理教学生正手位反手位的搓球,应注意要强调触球瞬间拍型应给球一个向下向前的力量。下旋球与搓球练习应占教学时数的10%―15%。当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发下旋球的技术后,可直接教学生接下旋长球的进攻技术――正手拉弧旋球,这项技术是乒乓球比赛中运用较多的得分手段之一,也是自身整体水平的一个提高技术。练习方法与正手攻球练习方法相似,开始时教师详细介绍正手拉弧旋球的动作要领与动作发力方向和摩擦球的方向,首先要进行徒手的动作挥拍练习,教师给每个学生辅助做徒手挥拍练习,使学生找到正确合理的挥拍动作感觉,再上台练习。正手拉弧旋球由于需要给球一个向上向前的摩擦才能使球过去,因此动作幅度比正手攻球大,初学时教师一定强调学生要敢于把动作做到位。当学生基本掌握和了解拉球之后,应教学生几种不同旋转类型的发球与接发球(因为乒乓球比赛中发球与接发球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到整场比赛的输赢)。可以向学生介绍正手位或反手位的侧上旋与侧下旋球,学生练习时应注意拍型的角度与触球后出手的动作。发球的教学可占教学时数的10%。学生了解掌握正手攻球、反手挡球、正手反手组合练习、发下旋球、正手反手搓球、正手拉弧旋球和接发侧上、下旋发球后,应开始进入到全面技术组合练习。

(三)乒乓球的教学比赛。

乒乓球专项课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乒乓球技术、技能,使没打过球的学生会打,会打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进入到实战中,在比赛中找到乐趣,得到锻炼。因此,在后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应随堂组织一些教学比赛。这样一是可以提高学生对乒乓球的兴趣,并满足学生的心理成就感;二是可以融合以前学过的技术,进行实战的锻炼;三是可以使学生体会比赛的气氛与比赛中的心理因素的考验。另外在组织教学比赛的同时,应对学生进行一些乒乓球规则和裁判法的学习,让学生在比赛中体会乒乓球规则与裁判法的知识,在比赛的同时学生可以互换进行裁判实习。

(四)加强乒乓球意识的培养。

意识是人脑的正常生理机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同时意识又可指导人的行为与活动,人的一切行为与活动都是在人大脑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乒乓球意识就是指学生或运动员在乒乓球教学训练和比赛中的一种具有明显目的性和方向性的自觉的心理活动[3][4]。Seve C.通过对3个顶级乒乓球运动员在国际性比赛中一连串技术动作,在21分赛制和11分赛制中进行比较研究,新赛制中动作的有机性发生了变化,试探或适应过程比完成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变短,优秀成绩的取得与运动员在比赛中对各种因素紧密的协调有关[5]。老练的运动员在比赛开始时首先会探测或判断对手来球的方向、性质,随后做出一个有效的判断和动作[6]。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乒乓球专项课的教学,应根据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的目的、任务,结合乒乓球运动的特点,综合、合理地进行乒乓球教学,使有兴趣选择乒乓球课的学生在短暂的学习时间内能基本掌握乒乓球的技术、技能,了解乒乓球组织与比赛的全过程,为学生以后的终身体育锻炼提供途径并让学生在兴趣中得到锻炼,在锻炼中得到乐趣,进而形成一种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郝哲,蔡学玲,郝玉娇等.28届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半决赛柳承敏技战术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2):258-260.

[2]侯文达.高等学校乒乓球教材教学与训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7.

[3]苏丕仁.现代乒乓球运动教学与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9.

篇2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006-02

一、引言

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并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要从实际出发,充分掌握学生的特点,将学校的情况与学生的特点科学的结合,科学地管理,注重学生身心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具体技能知识,为国家输送高质量的全面性人才。本文通过分析学生的行为特点,认识到学生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心理状态,寻找适合院校和符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管理方式。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行为特点

1.价值定位明确,但急功近利。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本科等高等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能更清楚地认识自身的优缺点和长短处,能够积极乐观地给自己定位,规划未来。但是学生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等都还不够成熟,对未来的规划也缺少具体的实现步骤,部分学生注重名利,只看见眼前的短小利益而忽视了自身长远的发展,另外他们一直处于理论学习而缺少社会经验,对社会认识不足,过于理想化或者扭曲化。

2.缺乏良好的自我约束力。高等教育期间,学校更注重的是学生的技能而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思想教育以及法律意识的培养,从而学生不能够自觉地约束自我行为,缺乏必要的判断是非的能力,个别学生还因为法律意识淡薄做出一些违法违规的行为。而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还会影响技能理论知识的学习,阻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变化特点

1.自卑感强,受挫能力降低。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是因为高考失利才会选择进入高职高专学习,他们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没能考上理想的学校,所以会有一种挫败感。高职院校学生的同学或者朋友亲戚等考上了理想的大学,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长时间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自卑心理。挫败感、压力和自卑感使他们更加敏感,不断地自我否定,从而导致他们的心理产生障碍,部分还可能扭曲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创造力强,渴望表现自我。高职院校的学生们拥有很强的动手能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创造能力,他们能够快速地接受专业知识并且能够迅速掌握核心内容,并且渴望参与到社会实践中,由于高职院校鼓励学生实践训练,学生也能够较早地融入社会。与此同时,由于学生过早地参与到单位的实习,为了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职位,他们在学校的各个社团、组织等活动中展现最完美的自我,表现出他们的能力并且希望能够得到肯定,自主地增强交流、合作等能力。

三、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办法

首先,要加强学生的素养、思想等方面的培养。学校领导以及教师等都应该注重学生的素质、思想道德以及法律方面的培养,通过日常生活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宣扬积极向上的思想,而不是采用照本宣科的令人不耐的教育方式。学校应该多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并且通过活动提高自身的素养。

其次,学校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弘扬良好的社会风气,加强学生品德和法制的教育,通过校风、校训等学习,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提升。学校可以通过各式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并且通过活动宣扬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良好风气,从而使学生从中受益,提高自身的素养。另外,学校可以表扬学生中的优秀个人和事件,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同时,学校应加强学生间的合作精神以及集体精神的培养。

最后,对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专门的辅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胜任本职工作并且能够较快适应工作。由于学生接触的理论知识较多,而实际经验匮乏,因此学校要从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出发,既要注重学生的理论学习,也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从而培养出专业知识渊博、技术能力过硬的全面型人才。

四、重视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增强学生整体素质

1.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习兴趣。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前提与保障,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存在对就业方向迷茫,对学习的课程缺乏兴趣等问题。因此,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在教育的管理工作中,首先,要和学生一起制定符合学生长远发展的学习计划,明确的计划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合理分配学习时间,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其次,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告诉他们该如何学习,怎样把握学习的重点,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学习资源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最后,要鼓励并帮助学生参加一系列的职业资格考试,不仅使学生在以后的就业中拥有更多的机会,也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为今后就业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2.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抗挫折能力。首先,要从学生的自身特点出发,发掘放大学生的长处,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并且根据自身能力,确立自己的发展方向。同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全方位了解自己,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看到与其他高层次大学生之间的差距,让学生明白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才能缩小差距,拿到更高层次的文凭。而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挫折困难,只有迎难而上,付出比其他人更多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3.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也可以使他们的交际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因此,要通过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专业社团、学生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一系列的实践平台,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爱好。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心理疾病。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心理发育处于极其关键的时期,因此加强心理辅导尤为重要。第一,要设立心理健康课程,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有科学系统的认识,要积极开展心理讲座,通过讲座、咨询等方式及时解决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的疑问,从而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基础。第二,要加强心理测试,及时发现学生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及时与学生沟通,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心理状况恶化。第三,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协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设中,弥补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存在的人手短缺,同时也能更好解决老师与学生因年龄而产生的代沟问题。

五、结语

篇3

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在实际的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中教师仍然过多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直接制约着学生能力的发展,影响了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1普通高校教师对《纲要》指导思想的认识与贯彻情况

《纲要》指出,教学方法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活动,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不仅要注重教法的研究,更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普通高校教师对《纲要》的认识情况和在公共体育课教学中贯彻情况进行问卷调查。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见图1)发现,教师已经重视到这一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对学生起到的作用,82.8的人都认识到它的重要性,说明了在《纲要》改革背景下,大多数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从教学思想上已经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在对这一教学指导思想是否真正的贯彻到公共体育课教学中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如图2显示),在教学方法的实际选择与运用上,选择经常有58.4,较经常与一般的占到了36.8%。从某种意义上反映出了一些问题:说明了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还没有真正的把这一指导思想贯彻到体育教学过程中,还没有真正的围绕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来设计教学方法,这与《纲要》对教学方法改革的有关精神是不相称的。

2普通高校教师对体育教学方法内涵的理解情况

对体育教学方法概念的理解会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对体育教学方法的理解和使用,也影响着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方法的掌握和体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因此,怎样对众多的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的选择与运用,有必要对这一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下面针对这一问题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见图3)。

3.1/通过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调查问卷中“体育教学方法”的理解情况的统计分析发现,教师已经能够较好的认识和理解体育教学方法的内涵,认识到了体育教学是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服务的,是师生共同参与,也认识到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既要重视教法的研究也要注重学法的研究。

3普通高校教师对体育教学方法形成因素的认识情况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方法的形成与发展,必然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制约,揭示与分析社会与教育内、外部这些制约因素,对普通高校教师更好的掌握和运用教学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普通高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对所获取的资料经过统计处理后,得到如下结果(见表1)。

从表1可见,在调查表列举的11个影响因素的平均值都大于或等于3.0000。这表明大多数被调查者一致对这些因素持认同态度。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普通高校教师为了能更好的掌握和合理的运用体育教学方法,要加大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力度,使教学方法改革与教学理论、教育目标的更新,教材与教学条件的改革相配套,必须大力提高普通高校教师能力,并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特点,必须符合信息技术发展水平,顺应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潮流。

4普通高校教师选择体育教学方法的依据分析

由于教学方法运用的具体要求比较复杂,运用过程中还存在着对教学方法的内涵研究不够、对运用的方法把握不准、运用目的不明确的现象,导致了体育教学方法选择不尽合理、运用目的与效果不一致等情况。因此,认真研究体育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对提高体育教学方法选择和运用的能力,是每个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都应该重视的问题。通过调查、分析,教学方法选择依据的情况(如表2)。从表2的数据显示,教师主要是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内容和学科特点、教师特点和能力、学生的特点、教学设施条件来确定采用何种体育教学方法的。相比之下,时间是次要的。

5普通高校教师运用体育教学方法的具体情况

篇4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7-210-01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成为高校教学的主要目标。音乐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在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校音乐教学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但是从我国高校音乐教学的整体情况来看,我国高校音乐教学当中还存在一定的弊端。这些弊端的存在影响着我国高校音乐教学的质量,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作为现代化的高校要积极对高校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制定应对策略才能提升我国高校音乐教学的质量。

一、高校音乐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从我国高校音乐教学的整体状况来看,我国高校音乐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高校音乐教师的教学素质较低

高校音乐教师素质较低是造成我国高校音乐教学质量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从我国高校音乐教学的整体情况来看,许多的高校音乐教师教学素质较低,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自身特点缺乏足够的重视,只进行主观意识教学;教师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从而造成高校音乐教学枯燥无味;教师的教学理念比较落后。

(二)高校音乐课程设置不科学

高校音乐课程的设置是影响高校音乐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的音乐课程设置应该以实现音乐教学的教学目为依据进行设置,以最合理、科学的设置实现高校音乐教学的目标。但是在现在的高校当中音乐课程往往作为选修来课设置的,这种选修课的教学时间一般都较短,而且还存在人数的限制。这种不科学的高校音乐课程设置严重阻碍了高校音乐教学的发展。

(三)音乐教学方法单一

音乐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所以高校音乐教学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音乐理论教学和音乐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高校音乐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目前,在我国的高校音乐教学当中还是较多的运用传统音乐教学方法,这种传统的高校音乐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解音乐创作的背景,对音乐创作的技巧进行理论教学;对音乐表演的相关技能进行讲解。

所以现在高校的音乐教学方法相对较为单一,使得学生只学习音乐理论知识,缺乏实践。同时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不能使学生进行良好的自主学习,致使学生的知识面相对狭窄,实践能力较弱。

二、高校音乐教学弊端的改革策略

针对我国高校音乐教学中存在的常见弊端,我国高校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提升高校音乐教师的教学素质

高校音乐教师教学素质的高低决定着高校音乐教学的质量。作为现代的高校音乐教学,要提升高校音乐教师的教学素质。第一,高校要对高校的音乐教师进行相关的技能培训,提升高校音乐教师的教学素质;第二,要加强交流学习。高校教师教学素质较低的院校要加强与教师教学素质较高的高校的交流与学习,通过交流与学习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素质;第三,要加强高校音乐教师的队伍建设,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高校音乐教师队伍的建设。

(二)进行科学的音乐课程设置

高校音乐课程的设置不合理是影响高校音乐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应该根据各自高校的特点制定合适的音乐课程设置,形成具有创新价值的科学的高校音乐课程体系。同时各个高校根据自身特点设置更为合理的音乐课程来满足不同特点学生对音乐课程的要求。只有建立了更为合理的、科学的高校音乐教学体系才能为高校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

(三)丰富教学方法

高校音乐教学方法单一是造成高校音乐教学质量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为新型的高校音乐教学应该具有丰富的教学方法。丰富的高校音乐教学方法能够改变以前传统教学方法中灌输式的单一的教学方法。丰富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加强运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更好的与老师进行沟通,从而使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制定更为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案。同时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三、小结

高校音乐教学对高校的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教学要根据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从丰富教学方法、提升教师教学素质、合理设置音乐课程等方面对高校音乐教学进行完善,才能真正的提升我国的高校音乐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篇5

国防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必不可少的基本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之一。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国防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它对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高质量的后备兵员和预备役军官、以及加强全民的国防教育、增强全民的国防观念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07年教育部、总政治部、总参谋部重新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军事课(包括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成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如何在此基础上真正把军事理论课教学搞好、搞活,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学必须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精选教学内容,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确保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达到教学大纲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军事理论课“怎样教”的问题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研究如何优化教学方法,对提高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影响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优化的主客观因素

教学方法起着引导教学、调节教学过程以及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和学习教师所教授内容的作用,然而,选择、运用哪一种教学方法,并不是随意的,而是由一系列主客观因素制约的。主要客观因素制约有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军事课主要以国防教育为主线,以军事理论教学为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军事理论知识,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训练储备合格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的基础。

军事理论是有关军队和战争的概念、范畴、原理、原则等的理论体系。军事理论教学内容的每个单元、每一章节都有具体的教学目标,着重解决的问题不同,这就决定了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只要有助于教学目标实施和实现的方法,我们都可以考虑应用。

2.教学内容。军事理论课教学的核心内容是传授国防思想、国防历史、国防法规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这就决定了讲授法不能丢,其他的方法必须依据教学内容而定。

3.教学对象。军事理论课在普通高校各专业本、专科学生开设,不同专业大学生的状况有所不同,这就决定了选择教学方法必须考虑他们的知识水平、学习技能、接受能力和情感、态度、兴趣等因素,教学方法的选择不仅要适应他们的思想和接受能力的现状,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知识思想水平和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强化国防意识,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运用教学方法时,除了要考虑教学中的客观因素之外,还必须正确认识自身的特点,为此,我们很有必要分析以下这些主观因素:

1.合格的政治思想素质。面对新的历史条件,面对国际上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图谋,面对国内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的严峻考验,面对市场经济的直接冲击,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素质,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立场、鲜明的政治观点、严明的政治纪律、很强的政治鉴别力和高度的政治敏锐性”。需要特别说明,大学生国防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在一定意义上说,国防教育还是政治课程教育,国防教育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教育。

2.博厚的军事素质。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师要具有深厚的军事素质。军事素质是高校军事理论教师最重要的业务素质。具体讲,就是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师具有扎实的军事思想知识、现代战争知识和军事战略知识。提高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师军事素质,有助于增强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师的创新能力。通过系统、全面、扎实、正规的军事知识学习,使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师形成以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洞察力、创造性的想象、丰富的知识结构、活跃的灵感为特征的创新性思维。

3.先进的科技素质。在信息化时代,面对世界军事的迅速发展,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师必须具有先进的科技素质,用科技知识武装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对大学生开展国防教育。我们要应付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不懂得一些高技术知识,怎么能够应付得了。显然,随着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要适应未来高技术战争特别是信息化战争的需要,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科技素质,才能正确阐述国防斗争的发展趋势,才能科学揭示现代战争的新特点和新规律。恩格斯指出:“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且往往违反指挥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地改变甚至变革”。历史实践证明,恩格斯的论断是正确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现代军事技术的迅速发展引起了作战手段、作战方式和军队编制体制的巨大变化,军事技术对军事理论的影响日益直接和深刻。军事理论的变化发展,又对军事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促进军事技术向适应新的战略需要的方向发展。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师必须系统学习现代科技知识,系统学习军事科技知识。同时,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师还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具有熟练运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能力,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能够运用网络等先进平台开展国防教育。

4.教师的人格特征。人格也就是个性,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需要、气质、性格、能力、品质等。具有不同人格特征的军事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有很大差异,而健全和谐的人格是军事教师优化教学方法的主要因素。就拿性格而言,具有内向性格的军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更愿意运用讲授、讨论等偏重于阐释、思辨的教学方法;性格外向的军事教师可能更注重情景、参与、辩论等能够活跃气氛的教学方法。军事教师应该主动动认识自己的人格特征,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结合自身的特点,在完善人格的同时来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

二、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优化原则

正因为军事理论课教学受到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军事教师运用教学方法也就应当灵活多样,不应当整齐划一,“教学有法,法无定法”也就是这个道理。所谓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的优化,就是掌握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科学认识教师自身的特点综合运用教学方法的优势,发挥教师自身的长处,弥补不足,把教学方法的特点与教师自身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发挥整体优势的过程。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优化应该坚持以下几条原则:

1.坚持系统性原则。军事理论知识体系和大学生自身的实际特点,要求我们必须根据这门课程的内在要求和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规律,系统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逐渐积累形成一个以某几个方法为核心的方法体系。

2.坚持内容和方法的统一。教学内容仍是制约教学方法的关键因素,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法优化必须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任务、教学内容的要求,科学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针对这门公共课班容量大的特点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将自学、讨论、观看影音材料、探究式、实地参观、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比如,将一些理论性不太强、比较容易理解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学,这样可以避免教学浪费;对一些高技术武器装备的介绍,我们把讲解与影音材料相结合,这样增强了直观性、趣味性,提高了教学效果;而对当代热点问题,则采取讨论与探究结合的方式,这样做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探究中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领一些学生参观军营和一些实用的武器,借此方式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国防能力。是否达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内在统一,仍是衡量教学方法优化的重要标志。

3.坚持时效性原则。按照国家的统一要求,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学只有36学时(而有的高校甚至36学时还不能保证),这对庞大的军事理论体系来说,时间是非常少的。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并收到一定效果,难度很大,时效性往往成为制约军事理论课教学法优化的重要因素,好的方法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作用,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技术性难点,这要求我们军事教师要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和探讨如何把高效率和高效果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赵启正.中国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media.people.com.cn/GB/40628/3278733.html.

[2]马永富,廖达炎.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篇6

在大学教育逐渐变成了大众化教育而造成学生良萎不齐、差异增大以及社会经济行业发展给专业教学带来新挑战的背景下,教学方法创新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育创新型人才尤为重要。教学方法是工具和手段,是达成教学目的的“桥”和“船”。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始终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但由于受到教师教育观念、管理方式以及社会氛围等因素影响,教学方法创新难有实质性推进。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高校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观念启动—树立教学方法创新意识

教育的创新包括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育体制和机制的创新,重点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方法创新作为教育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师对教学方法的创新科学合理的理解和意识的树立,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方法创新指的是教学力一法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立足于现有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以及教学观念的转变,还有教学条件的保障等方面,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在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同时,在培养思维方式上也具有重要的独立价值。目前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寓教于乐、知行结合等教学原则都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学方法的改进。高校教学方法创新需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教育原则,符合创新人才成长的要求,与教学内容相配套,并根据高校学生的身心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是教学的执行者,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学方法的创新关键在于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和教师现代教学理念的真正树立。

二、素质撬动—提高教师的知识与能力水平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必须依靠于教师知识水平、教学才能和教师的素质。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知识的传播方式,要求教师以平等的、谦虚的态度来组织教学活动,并具备利用先进技术的能力、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以及引导和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穿针引线的支持能力。教学改革是社会变革与发展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当代教师要深刻感知社会发展、科学发展给教育带来的影响,具有强烈的改革意识,教师要本着责任心和使命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教学的需要,每个教师必须努力提高和加强人文素质修养,掌握创造思维方法,提高管理能力;教师应该拓宽专业知识面,学习国际上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运用于自己的教育工作中,而且还有研究当代社会主义的新问题,创造性地丰富当前教育的新观念、新内容、新方法;在教学中,不拘泥于已有的方法,敢于提出和运用新的方法,并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使其成为具有自己特点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理论素养,把不断学习的新知识及技能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如果在教学中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当学会运用自我归纳概括能力并参考有益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做出冷静正确的处理,以谋求教学理论的发展。

三、管理推动—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目前高校中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回报率低;教学设施与条件保障不利;教学方法创新难以获得立项等问题。高校教学方法创新研究及实践尚未形成一种氛围,还处于一种教师个人自行摸索的阶段。高校应营造一个适合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创新的大环境,教学方法的创新是与良好的创新环境离不开的。如何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极大地调动教师的创新积极性十分重要。营造高校教师教学方法创新研究所需要的良好环境,需要合理的教学管理。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教学方法创新的物质支撑条件问题及教学与科研难以协调的问题尤为突出。教学管理中大学教学应体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高质量的教学离不开高质量的学术研究;同样地,高质量的学术研究也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学。因此高校管理中,在进行职称、业绩评定时,应处理好教学指标与科研指标之间的关系;理好岗位津贴与课时酬金分配的问题;教学方法创新的资金支持问题;高校基层教研组织及活动不健全的等问题,创建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才能有效地促进高校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

四、硬件促动—应用现代教学技术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142-02

教学方法是教师对学生认识活动的组织和控制方法,也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系统地学到知识技能的途径。在高校教学中,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完成教学任务,才能更切实的提高授课质量,肯定是每一位教师最迫切想解决的问题,也是当前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这既是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技术性、技巧性问题,同时还涉及到教师本身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体现教师深层次的教学理念问题。

一、要用现代教学观念指导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先导,也是决定教学方法选择的关键。为确保教学方法选择的科学与合理,教师必须对师生关系、对教学、知识、学习都有正确的认识,必须确立现代的师生观、教学观、知识观和学习观。

(一)师生观

师生关系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认识。伦理意义上,教师是长者,学生要尊敬教师,教师要爱护学生;人格意义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和学生要互相尊重;知识意义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但并不意味着在知识点上教师永远是权威,高校更是这样。因此,高校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是平等意义上的共同探索知识的合作者,在知识的探索中不存在“上下尊卑”的分界线。

(二)教学观

高校课堂教学,除了培养知识和技能,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他们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鼓励他们积极主动的体味知识的发现过程;要让他们理解知识的价值与意义,确立求索知识的正确态度,培养探索知识的进取精神。因此,传递知识不是高校课堂教学的唯一目标,教师在教学中更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讨和反思知识,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保护与培养,着重培养学生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观

人们通过多年改革与探索,已经深刻认识到:书本理论只是知识的一种描述形式,并不代表知识的本来面目。活动和体验、经验与理解、交流与建构都具有知识的意义,甚至具有更重要的意义。高校本来就是思维聚散碰撞的中心,是解放思想、创新知识的发源地。因而,高校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求知欲望的强烈性,而且还要正视新时展变化给学生思想观念带来的巨大冲击。高校教师必须要破除权威,要勇于引领学生以新观念、新思维、新方法解读和创新大学知识。

(四)学习观

就学习的根本意义而言,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结果的责任承担者。教学的本质是向学习者提供更有效的学习环境,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是教学生如何学。根据建构主义关于学习的解释与研究,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可以通过主体的自身反思和实践体验来实现,也可以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社会流来实现。为此,高校课堂教学方法就要多设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交流的环节,多设计实践性、探究性作业,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反思与体验。这对于改变高校课堂教学现状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二、运用教学方法设计的有关理论,科学、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设计应围绕一定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手段条件等因素,选择教学要采用的策略、方法及其组合。教学方法设计本身是一门科学,有它自身的内容和规律。教学方法的选择并非完全凭主观意愿、个人嗜好,而是有规可循,有据可依。

(一)要依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不同,教学方法设计也就不一样。对于教学方法设计直接起导向作用的是由总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分解出来的每个学期、每个单元、每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这些教学目标既包括传授知识方面内容,也包括发展认识技能、认识策略方面的内容,还包括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内容。每一方面教学目标的落实都需要进行相应的科学教学方法设计。为了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师必须掌握教学目标分类知识,把总的、较为抽象的目标和教学任务分解为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并根据这些目标进行科学的教学方法设计。

(二)要依据教学内容

不同学科和专业,应采用不同教学方法设计,因为不同学科和专业有其各自特点,学生在掌握这些学科、专业知识时也存在一定的心理差别。如理工科课程要求使用讲解和演示相结合及实验、实验作业等方法,而在人文学科中则较多采用讲授法、讨论法等。因此,教师在教授不同专业学科时,一定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设计,即便是同一专业学科,也应针对每一次授课的不同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的方法设计。

(三)要依据学生的特点

教学方法设计会受到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和知识条件的制约。相对来说,大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明显减弱,自学能力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增强。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心理水平,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求知欲。因而,高校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法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考虑不同类型学生智能及特性差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群体,进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设计。

篇8

在大学教育逐渐变成了大众化教育而造成学生良萎不齐、差异增大以及社会经济行业发展给专业教学带来新挑战的背景下,教学方法创新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育创新型人才尤为重要。教学方法是工具和手段,是达成教学目的的“桥”和“船”。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始终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但由于受到教师教育观念、管理方式以及社会氛围等因素影响,教学方法创新难有实质性推进。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高校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

1观念启动—树立教学方法创新意识

教育的创新包括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育体制和机制的创新,重点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方法创新作为教育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师对教学方法的创新科学合理的理解和意识的树立,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方法创新指的是教学力一法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立足于现有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以及教学观念的转变,还有教学条件的保障等方面,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在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同时,在培养思维方式上也具有重要的独立价值。目前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寓教于乐、知行结合等教学原则都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学方法的改进。高校教学方法创新需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教育原则,符合创新人才成长的要求,与教学内容相配套,并根据高校学生的身心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是教学的执行者,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学方法的创新关键在于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和教师现代教学理念的真正树立。

2素质撬动—提高教师的知识与能力水平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必须依靠于教师知识水平、教学才能和教师的素质。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知识的传播方式,要求教师以平等的、谦虚的态度来组织教学活动,并具备利用先进技术的能力、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以及引导和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穿针引线的支持能力。教学改革是社会变革与发展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当代教师要深刻感知社会发展、科学发展给教育带来的影响,具有强烈的改革意识,教师要本着责任心和使命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教学的需要,每个教师必须努力提高和加强人文素质修养,掌握创造思维方法,提高管理能力;教师应该拓宽专业知识面,学习国际上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运用于自己的教育工作中,而且还有研究当代社会主义的新问题,创造性地丰富当前教育的新观念、新内容、新方法;在教学中,不拘泥于已有的方法,敢于提出和运用新的方法,并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使其成为具有自己特点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理论素养,把不断学习的新知识及技能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如果在教学中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当学会运用自我归纳概括能力并参考有益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做出冷静正确的处理,以谋求教学理论的发展。

3管理推动—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目前高校中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回报率低;教学设施与条件保障不利;教学方法创新难以获得立项等问题。高校教学方法创新研究及实践尚未形成一种氛围,还处于一种教师个人自行摸索的阶段。高校应营造一个适合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创新的大环境,教学方法的创新是与良好的创新环境离不开的。如何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极大地调动教师的创新积极性十分重要。营造高校教师教学方法创新研究所需要的良好环境,需要合理的教学管理。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教学方法创新的物质支撑条件问题及教学与科研难以协调的问题尤为突出。教学管理中大学教学应体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高质量的教学离不开高质量的学术研究;同样地,高质量的学术研究也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学。因此高校管理中,在进行职称、业绩评定时,应处理好教学指标与科研指标之间的关系;理好岗位津贴与课时酬金分配的问题;教学方法创新的资金支持问题;高校基层教研组织及活动不健全的等问题,创建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才能有效地促进高校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

4硬件促动—应用现代教学技术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191-01

教学方法主要是指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能够更好地向学生传递知识所采取的教与学方式的总称。教学方法正好位于教师和学生中间,是知识传递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所采取的手段与方法。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锻炼的习惯,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高校体育教学是高校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高校学生身体素质,培养他们体育意识的最主要手段。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既定教学任务,在现实的工作过程中也需要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以便于教学工作的更好实施。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方法越正确,则体育教学效果越好,越能够在课堂上传递更多的体育知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基础。

一、变革传统的教学方法,转而应用一些新式教学方法

传统的体育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和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了实现体育教学任务,更好地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会沿用语言法、直观法、预防与纠错法等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此类教学方法的一大特点便是重视教师在现实教学中的地位,认为只有严格教学过程,严密教学设计才能够更好地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完成教学任务。受制于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认为选择这样的教学方法无可厚非,实际上,新课改后,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高校体育教学,需要借鉴像发现法、合作法、问题法等欧美国家相对成熟的教学方法,这些新式教学方法的特点便是注重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来增强学生的思维意识,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的身体与思维能力均得到提高。新课改后新式教学方法的实施,比较符合时下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虽然这类教学方法尚不能被更多的体育教师所接受,但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竞争能力,则需要现实的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变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适应时下的体育教学。

二、结合游戏,愉快教学

很多教师认为在高校学生的体育训练中没有必要加入游戏的成分,因为学生都是成年人了,再加入游戏的成分显得较为童稚,不适合学生的需求。但是殊不知这个想法其实并不准确,适当地在锻炼中加入游戏的成分,让学生愉快地参与到练习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将原本被动的体育锻炼变成主动探究,让愉快的感觉催动学生更好地进行锻炼。

教师可以将一些锻炼内容添加到较为复杂的游戏中,不要让游戏显得太过于童稚,而要让游戏和体育锻炼完美融合在一起,并且能够促进集体意识、探究精神等品德和能力的综合提升。例如教师可以设置一个“火线穿越”的游戏,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扮演一个冲入火线,营救战友的战士,将不同的体育项目设置成各种关卡,看看哪一个学生能够在最快的速度中通过全部障碍;如可以用五十米障碍跑来考验学生的敏捷性和速度,用翻越球网或匍匐前进来考验学生的攀爬能力如何,用挪移一定重量的障碍物来考验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臂力,也可以设置一些需要群体一起完成的练习,如着蒙眼,在战友的帮助下过障碍物等,考验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教师在设置游戏关卡时要花更多的心思,既要让游戏更加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产生快乐的感觉,又要避免过于娱乐化。

三、合理设计,倡导快乐教学

教材不仅要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而且还要照顾学生的体育兴趣,满足他们的现实需要。比如篮球,战术内容很多,在短短的时间内不可能每样都教,所以教材的选择就很重要。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和需求,选择实用的内容进行教学,如运球技术。至于跨下运球、运球后转身、背后运球等相关运球技术,因其动作难度较大,可以只作为介绍内容。而对于一些重点内容,必须反复练习,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在比赛中能较好发挥。

利用变化莫测的战术吸引学生。这类教学方法需要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比如篮球课。篮球之所以风靡世界,与它多变的战术有直接的关系。在比赛中队员技术水平的高低、位置的变化、相互之间的配合等等都使比赛瞬息万变。

四、结语

篇10

引言

基于对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的了解,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具有科技含量高、教学内容难度大以及教学针对性强的特点,在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教学需要,采取混合教学模式不但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还能够满足教学需要,为整个多媒体技术课程的教学提供有力支持。因此,应当结合多媒体技术课程的实际情况,重点探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以及多媒体技术课程的特点,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应用混合教学方式,使整个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能够取得积极的效果。

1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混合教学方式的内容

所谓混合教学方式,主要是结合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的特点,将多种教学方式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每一种教学方式的优势,提高整个教学方式的针对性和实施效果,保证课堂教学在教学氛围、教学全面性和教学效果方面得到有效提高。因此,通过应用混合教学方式,扭转了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的教学局面,使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获得有力的支持,在教学针对性和教学全面性方面得到提升[1]。混合方式的应用,对整个高校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混合教育方式尝试着将多种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融合在一起,并通过教学创新的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从目前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的教学情况来看,应用混合教学方式是必然的趋势。结合当前高校教学实际,混合教学方式对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的实施有着重要影响。基于对混合教学方式的了解,混合教学方式既包含教学内容的融合,同时也包含教学方法的融合。混合教学方式的应用反映出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已经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方式上,都实现了全面创新,对整个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多媒体技术课程的实施产生了重要影响,由此可见,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应当对混合教学方式的内容进行细化,通过创新教学方式的形式推动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同时,也要保证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在落地实施中能够得到混合教学方式的有力帮助,从而推动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的发展,为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2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混合教学方式的实施

2.1课前阶段

在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混合教学方式的实施过程中,课前阶段是重要的准备阶段,在课前阶段需要对教学方式进行合理选择,并设计出教学方式的融合模式,将分组教学、探究式教学以及案例教学方式混合在一起,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特点制定教学方式,使整个教学方式能够在课前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调整和融合,在教案当中突出教学方式的融合特点,使混合教学方式能够在全面性和准确性方面达标,能够针对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予以有效实施[2]。基于高校教学的特点,混合教学方式在具体实施中,应当按照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的教学规律做好应用,其中在课前阶段,应当从准备教学内容、编写教案、确定教学方法以及梳理课堂教学模式等方面入手,使混合教学方式能够形成对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课前阶段的有效准备,能够通过多方面的准备,使高效多媒体技术课程在教学中得到有效实施,以满足课堂教育需要。通过完善的准备和细节方面的把控,使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在课前准备阶段能够实现预期目标,提高课前准备的完善性,保证课前准备能够达到教学要求。通过这一方式,使整个混合教学方式在落地实施中能够得到细化,保证混合教学方式的实施能够实现预期目标,避免混合教学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内容针对性不强和教学手段单一的问题。

2.2课中阶段

经过课前准备阶段,在课中阶段需要将混合教学方式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特点和多媒体技术课程的内容重点做好分组教学、探究式教学以及案例教学的融合,使这三种教学方式能够通过课堂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形式融合在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检验混合教学方式的应用效果,通过记录课堂教学效果,能够及时反馈混合教学方式的特点和混合教学方式的不足,对于调整混合教学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混合教学方式的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混合教学方式由于涵盖的教学手段多,在具体实施中能够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多媒体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灵活调整,使整个课堂教学能够在宽松的氛围下落实各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使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在教学中能够围绕着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生的关注点开展教学,既能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同时也能够满足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能够实现预期目标。因此,通过混合教学方式,能够保证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在课堂教学阶段获得更多教学方法的支持,在整个教学方法的应用方面取得积极效果,并能够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调整教学策略,使整个课堂教学能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在教学目标落实中满足教学需要。

2.3课后阶段

在课后阶段需要对混合教学方式进行复盘,根据记录的教学信息,检验混合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是否满足教学需要。如果存在瑕疵,需要对混合教学方式进行调整,将分组教学、探究式教学和案例教学按照不同的比例进行划分,以提高混合教学方式的应用效果,满足混合教学方式的应用需要。因此,做好课后阶段的复盘以及课后阶段的调整,是混合教学方式应用当中的重要环节,做好这一环节的工作对满足课堂教学需要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中,课后阶段往往被忽视。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成效,应当对课后时间予以充分利用,应当在课后阶段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制订专项复习计划,对课堂中学习到的内容展开全面复习,并总结课堂知识、掌握教学规律,按照课堂复习要求开展复习工作。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能够使学生在课后复习阶段熟练掌握课堂知识,并且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延伸课堂教学范围以及发挥课堂教学的辐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根据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的教学实际,在课后阶段有效应用混合教学方式,对提高课后阶段的复习效果和满足复习要求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应当根据课后阶段的特点以及课后阶段的教学实际,推动混合教学方式的应用,使混合教学方式能够成为解决课堂教学问题和课后阶段复习问题的重要手段。

3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混合教学方式的评价

3.1教学效果评价

在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混合教学方式应用中,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通过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能够检验混合教学方式的针对性和混合教学方式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经过对整个教学效果的评价,混合教学方式的优势得以凸显,整个混合教学方式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课堂教学需要,能够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整个混合教学方式在应用中实现预期目标[3]。基于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做好教学效果的评价至关重要。通过教学效果评价,能够对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教学方法的针对性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作出评价,同时,也能够对混合教学方式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并基于评价结果对教学方法进行适当调整,使整个混合教学方式能够在实施过程中具有更强的针对性,能够按照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的教学需要开展教学工作。通过对教学结果的关注,能够使整个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在实施中得到更多的支持,保证混合教学方式能够成为推动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实施的支持手段。由此可见,通过教学效果评价的方式,能够掌握混合教学方式的特点以及混合教学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整个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提供有效的评价手段。

3.2教学创新评价

篇11

关键词 体育弱势群体 体育教学 教学方法 高校体育

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很多任课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并不利于体育弱势群体的转化。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相较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而言,体育教学方法最大的特征就在于:其是从竞技体育训练方法演变而来的,一种带有“训练”特色的教育教学过程。而这一点,也是造成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多是以运动技能的传授为中心的一个主要原因。再加上,传统高校体育教学对体育任课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的过分强调与突出,使得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忽视,在这样的情况下,体育弱势学生自身的状况决定了其更是难以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以至于不但难以实现体育弱势群体的有效转化,甚至还成为了制约高校体育教学整体性发展的重要因素。鉴于此,本文就针对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弱势群体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等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索与分析。

一、体育弱势群体的概念及成因

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针对体育弱势群体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的成效,促进其转化,首先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对体育弱势群体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因此,以下就对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弱势群体的概念和成因进行了阐述:

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体育弱势群体,简单来说,实际上指的就是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多重原因导致的体能状况和运动技能水平明显低于一般学生,且难以在正常的教学进度内,顺利完成基本的教学要求的学生的总称。而体育弱势群体的出现,概括来说,主要是受以下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心理层面的因素。例如:部分学生在参与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活动的过程中,意志薄弱、吃不了苦,或者是缺乏自信,过于消极懈怠等等,从而使得身体素质每况愈下;二是,生理层面的因素。例如:部分学生在身体形态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过于瘦弱、发育不良或者是体重超标等等,或者是在身体健康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先天性的疾病或是缺陷,以至于因为身体形态和身体健康方面的因素无法完成体育运动中的基本技术动作,无法达到体质健康考核的标准和要求,并因此对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过程中产生消极厌烦的情绪,使得身体素质状况越来越差。

二、体育弱势群体教学方法的选择策略

在针对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体育弱势群体,来选择教学方法时,应注意根据如下几点标准进行:

首先,要注意选择有助于消除学生心理障碍,强化学生意志品质的体育教学方法。由上文的分析可知,体育弱势群体的形成,有一部分是因为心理层面的因素导致的,如,缺乏自信、意志薄弱等等。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转化这部分学生,就应该有针对性的选择有助于消除学生心理障碍,强化学生的意志品质的体育教学方法。例如:赏识教育法,也就是说,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活动时,学生一旦取得了进步,就一定要及时的给予认可和鼓励,以此来激发学生的体育参与兴趣,降低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恐惧感,提高学生的体育自信心。

其次,要注意根据学生生理方面的特点采取有助于其克服生理缺陷的体育教学方法。在高校体育弱势群体中,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生理层面的因素造成的,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就要注意选择有助于其克服生理缺陷的体育教学方法,来促进其转化的实现。例如: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运动处方教学法,针对超重的学生制定一个相应运动处方,同时,针对偏瘦的学生也可以制定另外的一个与其学习实际相契合的运动处方,以此来确保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体育教学的成效。

最后,要注意选择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认知的教学方法。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从根本上转变的体育运动理念,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从理论上科学的认知体育课,全面的、深入的理解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价值。而要实现这一点,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活动时,就要注意有意识的选择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认知的教学方法。例如,为了增加学生对于体育理论的兴趣,提高体育理论教学的生动性与直观性,就可以在引入多媒体,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还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涉及体育游戏,利用游戏教学的方法来开展教学活动,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教学的成效,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认知。

总之,体育弱势群体是现阶段影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科学化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教学方法的有效应用则是解决体育弱势群体相关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对于体育弱势群体,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任课教师一定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理解,并有意识的通过教学方法的合理应用,来促进其转化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