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审美与艺术素养

审美与艺术素养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0 09:24:4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审美与艺术素养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审美与艺术素养

篇1

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非常丰富的组成,书法艺术在传统艺术中是一个非常耀眼的存在,书法艺术的背后蕴含着中国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也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醇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勤劳汗水的文化艺术结晶。通过对实际的书法教育的观察发现,传统的书法教育工作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往往只是重视书法的笔画的教学工作,只是关注学生是否按照书法艺术的笔画构成和运笔的规范等方面来进行学习,导致过多的时间用在了这方面的工作,没有正确的认识到书法艺术教学工作对学生的审美素养的培养的重要作用,这与书法教育工作的预期目标产生了偏离。利用书法艺术对学生进行审美素养的培养,这是对学生进行书法教育的初衷,利用书法教育满足学生对于审美素养的需求,通过书法艺术背后所蕴含的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开辟道路。

一、学习汉字的历史,感悟书法的艺术特点,促进学生的审美素养

书法艺术就是通过高超的书法技巧和赋予汉字精神内涵来展现出来的,汉字最初的时候就是模仿生活中的声音而发明的,汉字在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表意”,每一个汉字都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同样的每个汉字都有其背后丰富的精神内涵,汉字独特的艺术特点也提高着人们的审美素养,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汉字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书法艺术表现形式。书法艺术的发展和人们在不同时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特点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每个历史时期的书法艺术都代表着那个时代的审美潮流,也是时展的重要艺术体现,这些不同时期的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共同组成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组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汉字的起源是从商朝的雕刻在乌龟甲壳上的甲骨文开始的,随后是雕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也叫钟鼎文),再然后是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宋体以及随着时展而逐渐演变而来的电脑字体。书法艺术有着丰富的艺术内涵,是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关键手段,引导着学生进行书法艺术的学习就需要学生首先要对中华民族的汉字的发展历程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先了解汉字的形成与发展的脉络,了解汉字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的书法特点和所代表的审美观念,让学生学习汉字书法的发展历程,在历史的前进中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二、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让学生在读帖的过程中提高审美素养

学生的审美素养是在不断积累中成长的,书法艺术所蕴含的美的元素也随着适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培养学生对优秀的书法作品的欣赏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书法艺术的优秀作品都是反映着人们的实际生活,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书法艺术之所以被称为艺术就会不仅反映出了人们的生活,还充分的描绘出了美的意境。所以,培养学生的书法艺术的欣赏能力,引导着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读帖欣赏,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书法艺术,从而能达到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的目标。

让学生进行读帖的时候发现优秀字帖中的审美特点,所以学生的读帖就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读帖过程。首先,学生读贴需要读懂字帖中的线条美,观察字帖每个汉字的运笔和线条构成,揣摩作者进行创作时的心情,然后再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结果感悟书法的魅力;其次,从字帖中发现书法得章法美,想要读懂一幅字帖就需要对字帖的章法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在读帖的时候从字帖的章法构成中感受字帖的整体的协调之美;最后,要在读帖的时候体会到书法的意境美,書法艺术的灵魂就是书法中所蕴含的意境,这就需要学生对字帖作者的情感和个性进行全面的了解,再根据作者进行创作时的所处的时代来体会出书法作品中的意境美。

三、进行书法艺术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篇2

一、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关系

艺术教育,即利用艺术基本知识和艺术作品,通过艺术欣赏和艺术探讨实现对受教育者的心理触动和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独特的艺术欣赏能力、艺术表现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

审美教育,即教育者通过开展各类审美活动,从而提高受教育者审美修养,进而促进其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

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本质属性,艺术教育是最普遍的一种审美教育,其本质属性就是审视艺术之美,塑造艺术之美、心灵之美、万物之美。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根本内容和主要途径,大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主要是在学校组织的各类艺术教育中进行的,艺术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艺术教育的最直接目的就是审美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审美观,掌握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素质。

二、大学生艺术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1.艺术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审美素养。艺术教育最直接、最本质的目标是培养具备艺术审美素养的合格大学生。高校艺术教育实际上是艺术审美修养的教育活动,用于提高大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促进大学生德育、智力、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2.艺术教育要普及到每一个大学生。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必须涵盖每一个学生,而不是只面向那些积极性高、艺术天赋高的学生,一定要着眼于全体在校学生,全面提高所有学生的艺术技能与技巧。

3.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审美教育。艺术教育涵盖了艺术表现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的教育,可以概括为一种审美情感的教育。在高校的艺术教育中,大学生必须通过亲自参与到艺术欣赏活动、艺术创造活动和艺术表现活动,才能真正激发其艺术情趣,形成其艺术素养。审美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需要大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中掌握全面的艺术知识,并自如地应用于艺术欣赏、艺术表现和艺术创造中来,指导艺术教育活动的深入进行。

三、合理设置艺术教育的课程和实践

1.积极推进艺术教育课程改革。在明确艺术教育的根本目标和内容的基础上,各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的软硬件条件,科学地设置艺术教育课程,确保艺术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要将人性教育融入艺术教育之中,只有在人性健康发展的前提下,才能使大学生在健康的心灵环境中感悟真、善、美,从而培养其健康的审美素养。

2.积极创造各类艺术实践机会。任何技能的掌握、素养的培养都离不开实践活动的历练,艺术教育不仅要通过课堂实践掌握相关知识,更应该积极创造各类课外、校外艺术实践活动。 (1)举办各类艺术文化活动,比如文艺晚会、文艺比赛、知识竞赛等,在轻松的氛围中给大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巩固和提高,用实践来检验理论、丰富理论,进而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 (2)鼓励和支持高校各种文艺社团,充分肯定社团活动对大学生艺术素质的推动作用,利用文艺社团组织的实践活动来丰富大学生的艺术知识,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 (3)探索建设与艺术修养相关的特殊专业,以校、院、系为单位组织各类大型文化艺术活动,确保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此类普及性活动锻炼学生的艺术素养。

四、大力营造艺术教育的外部环境

1.加速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艺术教师负责在艺术教学实践中向学生们传授艺术知识,通过言传身教和指导实践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素养,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决定了艺术教育的最终效果,为了实现艺术教育的根本目标,就必须加速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而且要与时俱进不断优化和升级师资队伍。一方面,教师在艺术教育方面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理念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将对大学生的艺术教育纳入到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中来,实现科学文化知识和艺术知识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人文素养,艺术教育教师既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又要拥有广博的人文科学知识,艺术教师要具备丰富的艺术修养,能够驾驭艺术类专业知识,而人文素养又是一名艺术教师的核心素养,充分体现了艺术教育的价值所在。

2.营造艺术教育文化环境。环境是塑造一个人的基体,所以高校在推行普及艺术教育时,除了重视课堂教育外,也应该营造积极向上的艺术教育文化环境,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成为大的艺术课堂,在浓浓的艺术环境下培养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师生共同努力营造和维护校园艺术文化环境,在大环境的熏陶下形成自身的审美素养,同时将自身独特的审美素养反作用于文化环境的建设与维护中。

参考文献:

[1] 唐珊.论艺术教育在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中意义[J].青年文学家.2009,24.

[2] 乔元正.审美品格:艺术教育的应然追求[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6).

篇3

强调有意义的学习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等。”本节课的重点是要求学生能复述出PowerPoint制作的一般流程,并能够综合运用“结构化思考与形象化表达”的三种常用方法。根据“制作思想”、“制作方法”及“操作技能”三点一线(三点即三个教学思路,一线即一个教学目标),分别采用案例分析法、任务驱动法和“示范—模仿—创作法”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能够使用PowerPoint常用的操作技能:幻灯片母版、图形制作和超链接。可以看出,将知识点镶嵌在一定的问题与情境中进行教授,从思想、方法到技能的逐步渗透对于学生的有意义学习来说起到了强大的助推作用。

关注更高层次目标的达成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地设置内容,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淡化学科体系,打破各操作软件之间的界限,以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实践任务为主线,将学生必须掌握的软件操作分散到不同学年的实践活动中,通过技术要求的提升引领学生螺旋上升式学习。本案例正是体现了以上的内容设置特点,关注学生高层次认知目标的达成,为了达成高层次的认知目标,在内容的学习与编排上采用了布鲁纳的螺旋式上升的编排方式,一步一步搭建知识的脚手架,从而将学生的认知逐步引导至较高的层次,达到应用、分析、综合类认知目标的达成。

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

教师讲得虽然精彩,学生做得虽然认真,但很多课堂依然是学生在“复制”教师的操作,进行着简单的“堆砌”。很多所谓的“任务驱动式教学”都限制了操作的细节,实质上只是简单的分步操作,学生根本没有思考的余地。而在本案例当中,教师先是给出了相应的案例,启发学生的思维,在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打开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任务练习,逐步摸索与思考,最后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的模仿以达到学生的创新。这是一个典型的从新手到专家的过程,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角色是逐渐的由扶到放,而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从模仿专家解决问题的思路开始,逐渐将自己的思路与想法融入其中,最后达成创新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结构化思考与形象化表达的能力。这种设计更符合本学科特色,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更有利于彻底地杜绝“技术堆砌”和“信息堆砌”。

强调问题解决能力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应用与创新相结合”的课程目标。要体现个别差异,鼓励技术创新。多样的课程,打破教室和书本的局限;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题,任务要求分水平,适应个别差异的特长发展需求;教学过程中要鼓励更自主的技术实践与更开放的科技探究与技术创新;适度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理解适合其年龄的信息技术核心概念。本案例设计非常注重高层次认知目标的达成,最终也体现在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上,通过创作一个作品的形式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进一步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生技能的掌握情况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学生通过创作个人作品,实现了“做中学,学中思”的目的。

篇4

高中教育是面向学生终身发展、促进学生素养全面提升的最为重要的基础性教育,高中也是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知识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审美教育包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等多种形态,着眼于学生的心灵丰富与精神成长,体现于学生从学习活动、艺术教育、社会生活以及自然体验中获得精神愉悦与心灵自由的审美过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全球化、多样化发展,以及科技的迅猛发展,中学生所处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正发生着快速变化,并影响了学生的心理成长。因而,审美教育的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其教育功能与内涵也有待丰富与拓展。而审美教育从关注一般的艺术教育活动,扩展为广泛而深厚的审美指导与美感体悟势在必行。

特色高中学校是高中多样化办学的一种探索形式,它立足于学生的个性特长与差异发展,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多样化、特色化创设适切而有效的教育环境。苏州六中着眼于学生艺术潜力的挖掘,培养学生高质量的艺术素养,在普通高中教育目标的指导下,遵循高中审美教育的内在规律,以文化科学为基础,强化艺术学科学习,突出艺术教育重在审美态度、审美能力、审美创造等审美素养的培养。学校在培养目标、教育理念等方面积极变革,走艺术教育创新之路,努力办好质量一流、富有特色的艺术高中,培养更多文化基础深厚、技能扎实、素养全面的艺术高中生。

二、构建艺术高中审美教育的课程形态

学校实施审美教育的载体是审美课程,表现为具体的艺术教育教学与审美教育体验活动。苏州六中以审美教育为统领,将推进高中审美教育实施作为学校课程建构的主线,确立学校三级课程结构:将国家课程作为基础的文化课程层级,将艺术课程作为中间的专业课程层级,将审美教育实践课程作为顶层的拓展课程层级,三级课程呈现金字塔形结构。学校文化学科课程要求横向延展,拓宽知识面,体现知识的相互联系,促进文化课程对艺术培养的基础性底蕴积淀;艺术专业课程要求有深度,体现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等方面,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艺术专业功底,为学生升入各类艺术院校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校立足所处古城文化中心区域的优越条件,发挥毗邻多处世界遗产园林的文化特色,依托本校具有四百多年的古建宅第,以及园林特色的校园环境,确立了系统的园林艺术课程。园林艺术课程包括美术类园林课程,如园林花窗、园林速写、篆刻等;表演类园林课程,如昆曲、评弹、江南丝竹等;科学类园林课程,如园林植物、园林模型、园林材质等;传播类园林课程,如园林导播、校园影视编导等。园林艺术课程组织学生走进园林及相关地域文化场景,让学生领略园林文化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段,并通过让学生浸润于吴文化,领会其人文精神,汲取传统文化精髓,为学生未来艺术专业创新,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积累更多的美感元素与精神素养。

学校的审美课程着眼于动态性与过程性,把课程建设看成是立足自身特点不断探索创新的动态过程,追求更为合理的课程结构以及更为有效的课程活动。学校针对学生特点,开设各类学生艺术社团,如交响乐团、民乐团等,通过日常排练与大量的演出,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演艺能力;组织丰富的课外艺术实践课程活动,如学生外出写生、举办画展等,让学生在实践中磨练技能、提升素养;筹建学校美术馆,举办师生作品的常设展与特色展,丰富艺术实践体验活动;定期开展国际艺术交流活动,组织观摩中外画展、参加音乐会等,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异域文化和艺术,提升艺术审美素养。

三、推进艺术高中审美教育的课堂教学变革

一是重视学生学情。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理念,以正确的学生观为导向,基于学生的学情,组织适切的教学活动。学校提出变单纯的知识学习为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学习,变灌输学习为自主学习,变单独学习为互动学习,变书本学习为活动体验学习,变封闭学习为开放学习,倡导“兴趣启学、自主促学、探究导学、思维深学、反思助学”;以学生的学情为起点,实施基于学习基础的教学活动,推进差异教学,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

二是构建审美课堂。文化学科教学要求在把握科学知识的同时,注重文化的传承,发挥文化学科课程的审美功能,关注学生审美素养的拓展。学校充分挖掘不同文化学科独特的审美内容和要素,探究促进学生审美素养提升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设置有情感的教学情景,促进师生的情感交融;运用现代媒体,深化学生对文本、对素材、对教学情境的情感分析和体悟,品尝教学与学习中的审美愉悦和心灵释放;开展多样化的学科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获得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审美体验,提升审美素养;把握学生素质评价新要求,探索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新方式,增加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主观获得感的肯定与评价,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三是深化有效教学。引导教师关注教学全过程,提高教学实效性,做到精心备课、精当组织、精心教学、精彩互动,把握好课程标准对每个知识点的要求,有效控制教学难度,大胆取舍、合理组织教材内容,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篇5

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艺术教育是一种培养人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审美教育,其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实现和谐的发展。艺术教育既是感性学科,又是人文学科,因而它是真善美联结的纽带,也是真善美统一的桥梁。艺术教育还能够完善学生的人格,健全学生的自我意识等,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艺术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发其对美的爱好与追求,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为最高要求,促使其全面发展,以达到提高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心等综合素质发展的目的。

一、高职院校学生审美素养的现状

目前,在社会就业难的大背景下,由于就业单位一味追求高学历和工作经验,高职院校在无法达到高学历的客观条件下选择了增加学生工作经验即短时间内将专业课内容教授给学生。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教学等方面都是围绕市场而变动,俨然已经成了“职业培训”场所,以至于审美素养教育被高职院校抛之脑后。就目前而言,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只认市场需求而忽视了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生学科片面化,学生的审美素质得不到相应的提高。这使得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在实践知识、动手能力方面有明显优势,但人文素质方面相差很多:高职教育重市场、轻人文;重功利、轻素质;重专业、轻基础;重共性、轻个性。

二、高职院校学生审美素养培养的探索

(1)加快改革。课程改革是高职院校在艺术教育中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艺术课程改革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必须要以学生为本,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将学生的人格思想融入其中,这样就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开拓学生的视野,自然就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等个人综合素养。另外,教师还应改进之前的教学方法,不再是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模式。要多从情感、意志、情绪、伦理等各方面对学生的人格做全面的规划和引导,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使之在社会适应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情感、价值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进而成为一个完善的社会人,让高职教育从培养单纯的“技术劳动者”转变为培养“技术人文者”。这种教育理念的实施,审美教育将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2)课程融入。为了达到艺术教育改革的目的必须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首先就是将艺术课程穿插在专业课程之间,使二者不是处于分割状态。通过学习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文学欣赏等艺术学科,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地提高自身审美素养。融入了艺术的因素,高职院校的教学就再不是单纯的教学了。借助艺术教育的因素、氛围,学生们会在另一个空间中探索、实现自己的想法,也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它似乎有种超越形式的力量,直达人的精神领域。纵观当今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都十分重视“交叉学科”和“交叉式学习或研究”。这一思路的依据是,多个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在研究和学习时更容易激发学生们从多角度探究,在多学科碰撞中产生创意和见解。另外需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老师们与时俱进运用现代的多媒体的设备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3)内外结合。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主,课下探讨为辅,基础课程为主,综合型、开拓型、兴趣型等为辅的艺术教育体系。审美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建筑、音乐、舞蹈、服饰、陶艺、饮食、装饰、绘画等等,审美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所以不能靠仅仅在课堂上学习文化知识。首先要离开课堂感悟生活感悟自然。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出一双善于发现真正美的价值观,正确审美。只有学生有了自己真实的感悟之后才能沉浸在艺术作品的美妙海洋,接受那些情感的熏陶,使情感得到升华,从而自如引入到创作情感中。学生不仅仅要学会带有情感去审视艺术,还要摆脱已有的从艺术中获得情感的束缚,发表自己的审美情感,让自己审美情趣的心灵活跃起来,不是被动接受而是积极创造。人之所以需要审美,是因为世界上存在着许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取舍,找到适合我们需要的那部分,即美的事物。有句话说得好“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上帝为我们开启了心灵的窗户,我们用它来寻找美”,人的智慧从客观上决定了我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三、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的重要意义

艺术教育是灵魂教育,是审美教育,通过艺术教育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对艺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艺术就是我们开启美的钥匙,通过艺术教育,作用于人的情感,像是润物细无声一般,让学生接受到道德情操、精神品质和意识观念的熏陶和渗透,让他们对生活、对人生有了全新的、正确的认识,对未来充满希望。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把艺术教育摆在突出的位置。加强学生审美素养的提高,艺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内容,艺术对一个人的感染与熏陶,对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都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教育是学校实现培养高规格人才目标和大学生全面发展与成才的重要保证,目前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探索和研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结语:总而言之,时展的同时,艺术教育理应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艺术教育是由内而外全方位塑造人才的不可或缺的过程,只有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内在修养才能使学生内外兼修和谐全面的发展。我们应该保持长久以来的实事求是的原则,对高职院校现有的艺术教育体制进行有效的改革,使教育体制能够有助于培养艺术素养高、具有创新思维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华.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审美素养培养研究[D].兰州

篇6

艺术素养是人的生理特点和心理发展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展成熟的,通过对人的情感与心理的训练和培养而建立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包括艺术感知力、艺术想象力、艺术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等。

一、成教生艺术素养的现状

成教生主观上对艺术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从整体上看艺术素养较低,亟待有效提升。

1.成教生的审美意识不强。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对艺术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深入,不能从促进入的综合发展的高度上去认识艺术,造成了主观审美意识不够强。

2.艺术基础知识不扎实,艺术能力不高。只有少部分学生能说出艺术名作的作者或著名艺术家的代表作。在对艺术作品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上,很多学生的表现都不理想。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接受过系统的基础性的艺术学习。

通过对某地的7所高校艺术素养教育情况的问卷调查显示,高校学生艺术素养不容乐观。如会五线谱的学生只占调查人数的7.9%;非艺术类学生人学前接受过美术教育的仅占20%;在问及对自己的审美能力有无信心时,只有34.8%的学生认为有信心;21.7%的学生不知道中西方美术的区别,71.9%的学生对中国美术和西方美术了解很少。

二、成教生艺术素养教育的目的

艺术素养教育,可以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实施这种教育的目的,为培养和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知能力、鉴别能力、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帮助人们树立崇高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健康向上的艺术情趣,从而使人们获得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身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1.积累丰富艺术知识。艺术是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和曲艺等门类的学科,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进步的艺术,从实际生活出发,塑造典型形象,反映一定的生活本质,具有认识社会生活和鼓舞、教育人民的作用。积累艺术知识,不完全是一个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质的问题。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某个艺术门类的丰富知识,最为主要的是要看他是否掌握了该门类艺术的感受与鉴赏的正确的审美标准;广泛的阅览有助于较好地掌握这种标准,但大量的、零散的艺术知识不等于这种标准本身。

2.提高艺术鉴赏力。鉴赏力是指对审美对象的欣赏评判能力,既包括对审美的美丑识别,也包括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性质的深刻理解,还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类型、形态的领悟和欣赏程度,并能给予恰当的审美评判。艺术素养教育在内容上包括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两个方面。二者中一个侧重创造实践,一个侧重欣赏活动,途径虽然不同,但达到培养审美能力的目的却是一致的。特别是在艺术素养教育中,艺术欣赏比艺术创造运用得更为普遍。艺术欣赏活动是艺术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艺术欣赏能力的高低也是艺术素养高低的主要标志。

3.培养审美人生态度。审美人生态度指的是人们对生存环境的事物由愉快的情感而产生的亲切和悦的认同,这种愉快是精神的而非物质的,是灵魂的而非肉体的;这种认同的指向是事物普遍的形式而非特殊的质料,因而它是自由而无羁绊的。培养审美人生态度关键是要有一个与万物融为一体又高于万物的人生境界,这就要求人们对人生、对世界、对人类的历史与未来的本质有宏观、恰当的体认与把握,简言之,就是要把遥远拉到眼前,而又把眼前放置遥远;把历史看成现实,又把现实当成历史;把瞬间当成永恒,又把永恒当成瞬间。我们对现实怀抱着一种审美的、艺术的态度,于是生活中的平凡、艰难、琐屑、索然就变得美好、神奇、富有魅力。

三、成教生艺术素养教育的具体内容

1.哲学知识普及活动。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对青年成教生进行哲学教育,增强其理论思辨能力,有助于他们高屋建瓴,把握整体,突破各具体学科的局限,超越人文与科学认识的界限。把哲学教育作为“求美”文化艺术活动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引导学生通过哲学思辨,去探究超越于现实功利的人生意义、理想、信仰与终极关怀,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文艺鉴赏教育活动。文学艺术是借助语言、表演、造型等手段塑造典型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它包括语言艺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表演艺术(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和综合艺术(戏剧、戏曲、曲艺、电影)等。文学艺术作品包含人们对不同时期人的生存状况的描写和反映,同时也体现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深刻思考,不仅能引发成教生的思考,而且能够升华成教生的人文关怀、润泽成教生的心灵、促进成教生人的本性的觉醒和提升。通过引导成教生进行文艺作品鉴赏,能够让他们领悟美的真谛,培养成教生欣赏美、体验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意识,进一步提高成教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使他们对文学、艺术作品有一定的鉴赏和评论能力,能借助文学、美术、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能将追求完美的意识渗透到生活和学习中去。

3.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灵魂和根基,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志,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后盾。中华绵延五千年的文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明,显示了巨大的生命力。加强对我国文化及思想方面的知识教育,不仅有利于成教生认识和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能让学生重塑民族人文精神,树立奋进图强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与高度的民族责任感。

4.世界文化教育活动。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成和发展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不同民族经济政治和地理因素等决定了民族文化的差异,没有民族文化的差异就没有世界文化繁荣。通过对世界文化的教育,成教生对世界文化及思想有系统、全面的认识,可以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世界各国人民的历史,掌握历史发展的脉搏,让学生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四、成教生艺术素养教育的基本措施

目前,高校艺术素养教育已受到人们一定程度的重视,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如培养目标不太明确,缺乏系统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实施途径,缺乏科学的管理和充足的师资等。可以说,高校进行艺术素养教育仍是任重而道远。

1.坚持整体教育观。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必须有全面的教育。艺术素养教育通过培养“会审美的人”在整体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最基本的就是他必须具有对美和善的鲜明的辨别能力。在社会发展的现阶段,对人的个性、心理、人格的要求不断提高,艺术素养教育作为促使个体素质提高、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也在不断增大。

2.规范教学管理。艺术素养教育要具有较高的质量和水平,规范化的教学管理、严格的教学要求是其关键的环节。艺术教学应和其他教学一样,列入教学计划,有一定的考核,并计入学分。国外高校进行艺术素养教育的某些做法值得借鉴和学习。如在美国,不少综合大学中的艺术院系所开设的部分课程都面向全校,各系学生可以自由选修,得到学分,而有些大学则将艺术列为必修课。

3.师资队伍是保障。许多高校艺术方面的师资队伍基础相对薄弱,高校要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在有限的资源里狠挖潜力,建立一支实力较厚实、结构较合理的艺术师资队伍。

篇7

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2-0180-02

一、摄影艺术的审美特性

真实性是摄影艺术超卓的审美品质。

摄影是一门把“瞬间”凝固成“永恒”的艺术。将素材的“瞬间”凝固为形象的“永恒”,其负载的丰富含义从不同角度诠释着摄影艺术的审美品质,那就是“真实性”。将现实的社会生活和客观的自然现象通过创造性地再现为艺术形象,因而“真实性”是摄影艺术超卓于其它形象艺术的审美品质。

摄影艺术是科技介入程度最高的艺术门类之一,是人文创意与科技创造的完美结合。在摄影创作实践中,我们在掌握摄影的材料特性和技艺特征的基础上不能忽略作为有思想的人的认知基础上的“创意”表达,不然将会陷入只见图像不见形象、只见技术不见艺术、只见形式美不见思想美的误区。“创意”是摄影者艺术审美之创造意愿的表达。是摄影者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深刻的感受力、洞察力和概括力之上的一种艺术创造。美的“创意”是摄影艺术重要的审美支点,赋予“创意”能使作品形成独特的审美价值;观赏者凭借它获得某种美学意义上的深切感受。强化“创意”的根本原则是要符合艺术创作的特殊品质,即是对现实生活真实的反映。

二、摄影艺术的审美价值

摄影的诞生突破了传统艺术形式的审美诠释垄断,使得艺术得以平民化,在当今高度自动化的数码相机以及影像洗印设备普及的条件下,摄影技艺已不是考量作品优劣的关键因素,而摄影者的艺术素养凸显重要。设备的高度智能化使拍摄者可以贯注于发现和认识自然本体的美与秩序,获取直接发现和阐述美的能力。同时,摄影将审美与大众的视觉感受和生活经验统一起来,提供了能够获得普遍认同的艺术表达模式,消除了艺术传达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审美隔阂。摄影创造了易于解读的文化与艺术的视觉语汇,将自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同时,加深了我们对自然和社会的了解,促使我们对人类行为及社会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索。这就是摄影的审美价值所在。

三、确立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理念

在进行摄影课教学时,在进行摄影基本知识技艺传授的同时,则应遵循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因为设计专业的摄影课的目的不是培养专业的摄影家,而是在掌握这门技能的基础上,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和表现力。并为所学专业设计所服务。

为实现摄影课审美教育目标,摄影课的教学环节就必须紧紧围绕摄影艺术的审美特性及艺术属性来进行。根据摄影的造型艺术规律,从摄影独特的艺术语言入手,培养学生在构图、用光、色彩、形体与线条等方面的观察、理解和运用能力,真正做到使摄影艺术地反映现实世界,充分地表达审美感受、精确地塑造视觉形象。

四、摄影审美教育的方法手段

(一)加强摄影艺术理论教学,提高学生基本艺术素养

传统的摄影教学,过于注重摄影知识的讲述与技能技巧的训练,照相机和镜头的种类和应用就占据了相当的篇幅描述,就事论事的教学方法,忽略了人与社会,艺术与人生之间必然联系,教育中缺失人文精神、人文关怀思想的培养。

由于艺术本位、技能本位观念根深蒂固,使得艺术教育缺乏关注社会及人生,教育者自身人文精神匮乏、人文素质偏低误导学生形成不正确的、不全面的观念意识。

摄影艺术具有纪实性的本质属性,与社会人生的联系较为真实和直接,受社会生活的影响也较大。它能如实地记录社会生活的典型瞬间,揭示事物的本质。

加强艺术理论知识教学,提高学生基本的审美能力,为学生进行摄影艺术创作奠定基础,有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艺术素养的提高。快门开启的瞬间积蓄着作者艺术素养的体现,构图和用光的把握,主题的表达,主体的呈现等摄影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都将大大扩展摄影过程的自由度。

在拍摄练习中,独到的审美能力和观察能力是揭示艺术生命力的前提,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系统地了解诸如线条、影调、景深等各种摄影艺术造型理论,以此培养学生对千变万化的美的形态和结构的鉴赏、识别技能,形成敏感而细腻的审美能力,以及对千变万化事物的瞬间完美把握。用美的视角审视周围事物,用镜头记录美好瞬间。

摄影艺术理论知识的熏陶,使学生学会了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独特的美质,他们把从外在获得的知识积聚于内心,从而升华成稳定的艺术素养,进而创造出完美的艺术作品。

(二)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摄影是视觉艺术,培养学生的视觉感受力,是摄影教学的重要任务。以往的摄影教学注重技术层面的训练,虽也注重画面构图、用光等造型技能,但对视觉感受力的培养却有所忽视。

摄影又是瞬间的艺术和观察的艺术,若不具备以敏锐性、准确性和整体性为特征的视觉感受力,就难以创作出好的摄影作品,因此,加强视觉感受力的培养才能方能艺术创作和艺术审美活动的顺利开展。

审美教育是通过训练人的感觉器官开始的,训练能够准确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是摄影教学的重要任务,这双眼睛的培养是在不停地感受训练和不断的审美体验中获得的。

从摄影创作到摄影欣赏,从对焦取景到画面构图,从光影到色彩等。所有内容都与培养视觉感受力关联,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影调、色彩、点线面、结构、空间等视觉要素和人物、景物等视觉形象中发现美感、秩序感、韵律感。培养提高学生的视觉感受力,激发其发现美的潜能。

在教学中,要加大作品赏析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要善于透过现象发掘本质的能力,全面整体地把握艺术形象,感受艺术情景,体味情感境界,领悟人生百态。

审美教育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与大自然进行心灵与情感交流,陶冶和历练性情的过程,是完善审美心理结构的过程,也是高尚的审美情趣的形成过程。

在摄影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作品的人文资源,深入地发掘作品的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教育,构建文化心理结构和健全人格,以实现美育的最终目标。因此在分析评价作品时,要引导学生结合社会文化背景,深入理解其中所传达出的思想内涵、社会意义和人生哲理,并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视角进行解读。

结合拍摄者的思想倾向、创作动机和作品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帮助学生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关注社会,关爱他人。在鉴赏、分析中努力为学生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通过体验、感受和理解的交汇融合,激发学生的情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精神。

(三)开展摄影创作实践,提高探索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艺术创作实践可有效地让学生体验创作乐趣,积累创作经验,理论掌握的再扎实,没有创作实践就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只有在体验中才能得以活化和升华,激发灵感,表现美的事物。将审美理念转化为艺术实践成果,使学生的创造美的能力得以提高。这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摄影艺术如同其他造型艺术,操作性强是其基本特点,摄影创作在摄影艺术活动中应当占有较大的比例。因此,在课程教学上要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自然,一方面可让学生在千姿百态的大千世界中得到启发和灵感体验,主动地去发掘美、体验美、捕捉美、表现美,同时激起创造美的欲望和行为。

一幅好的摄影艺术作品,不但要表现自然美,更重要的是要表现出人对社会美的感受,表现作者个性的审美情趣。在不同的摄影题材创作体验中创作出自己对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富有感情的摄影作品。摄影活动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艺术实践能力,也逐渐形成其基本的艺术素养和艺术情操。

(四)加强体验交流,培养审美评介能力

只有提高了美的分辨能力,才有可能提高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开展各种形式的体验交流活动,提高学生审美评价能力,是摄影教学的又一项重要内容之一。

一幅优秀的摄影艺术作品,总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的统一。通过对佳作的欣赏,可以体验到原作者的思想和创作意图,从而能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和体验。让学生分析从构思到各种造型因素的成功运用,分析对作品的感情投入,领会摄影作品在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在范例欣赏教学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善于剖析自己的作品,因为自己的作品都是作者投入了真感情的,从拍摄前后的各个环节都是有体会的,让其自己体味习作的经验得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在摄影赏析课中还要加强流派风格剖析,使学生系统掌握摄影发展的历史,做到以史为鉴。逐步形成自身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艺术素养。

除了通过欣赏佳作获得审美感受外,还让学生对摄影艺术作品进行系统的分析,培养文字语言表达能力,使对作品的认识与理解付诸于语言,能够抒写摄影评论文章,培养学生的理论功底,使借鉴交流更加丰富实效。

总之,摄影审美教学让学生在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体验中,提升了审美素养和艺术素养,培养了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也使得我们对摄影教学的本质和成效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以上是作者单就艺术设计专业摄影课教学的粗浅探索,旨在抛砖引玉,不对不妥之处,敬请专家同行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群众文化活动;音乐;审美

音乐审美是指借助于音乐艺术载体,对音乐表演活动内在的情感思想、价值态度的评价行为。音乐审美是以我们所观察和所感受到的事物为出发点,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活动,对改变人们的内心活动有着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音乐审美以音乐艺术为依托,通过艺术表演活动的形式,能够引导人们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在净化心灵,提高思想境界的同时,还能够推动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美好事物的追求,帮助人们满足情感生活需要,提高审美标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音乐审美以其他审美活动相比,具有时代性、民族性等特点,民族性即是说受民族文化差异的影响,不同的民族对音乐审美的标准、方向是不一样的;时代性是指不同时代下的人们审美情趣不一样,对审美的判别、追求也有所不同。

1培养群众音乐审美的重要性

音乐是传达和交流人们情感思想的有效途径之一,而音乐审美是人们获取审美享受的重要手段。音乐做为一种情感艺术,往往包含了创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思想精神,是自身内心真实情感感受的展示。因此,音乐审美活动能够满足审美者情感生活的需要,丰富情感体验。如果创作者、演唱者与听众有相似的经历,往往能够引发听众的情感共鸣,带给观众一种欣喜和满足感。审美对于广大群众尤为重要,对于大部分群众而言,在经过白天一天的工作劳动后,急需某种途径缓解生理和心理上的压力,获取情感生活的需要。如果群众掌握了一定的审美技巧和方法,就有利于在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及时获取精神生活所欠缺的元素,享受群众文化活动的音乐审美带来的乐趣。

2在群众文化中实施音乐审美的途径

2.1音乐审美与群众文化的有机整合

演唱歌曲作品是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主要形式之一,两者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做好音乐审美与群众文化活动的整合工作,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审美方向,对培养群众审美能力,提高群众审美标准,满足群众情感生活需要,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有着重大意义。那么,如何做到群众文化活动与音乐审美活动的统一呢?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第一,群众文化活动多种多样,如:表演、舞蹈、体育项目比赛、小品等,为了培养和提高群众音乐审美的能力,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尽可能的采取与音乐相关联的形式,做到音乐审美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相结合。第二,提高群众文化组织工作者的审美素养。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者除了具备良好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还要强化组织者的艺术修养,使其具备较高的音乐审美能力,能够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引导和感染广大群众进行音乐审美。

2.2选用合适的音乐、歌曲

音乐表演、歌曲演唱等是群众文化活动的常见方式,引入优秀、经典的音乐歌曲,发挥音乐内在的审美价值,有利于提高群众审美水平。因此,在群众文化开展中,要尽可能的选用情感丰富、艺术饱满音乐。比如说,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凄美的故事情节向我们展示了自由爱情的伟大,该艺术影片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紧紧地扣动着每一个观众的心弦。因此,在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中,就可以选用影片的主题音乐,让广大群众在耳熟能详的音乐旋律中感受美好动人的爱情画面,及其黑暗势力对美好人性的摧残。通过已掌握的故事情节、影视画面,有利于引发群众内心的情感共鸣,加深对音乐艺术内在美的理解,提高群众音乐审美的能力。在选用音乐、歌曲时,在确保歌曲、音乐具有审美价值的基础上,最好结合群众的现实生活,从贴近群众生活的歌曲出发,进而吸引广大群众音乐审美的兴趣。

2.3提高群众音乐素养

音乐审美活动是指在音乐、动作、舞蹈等要素的整合下,能够引感共鸣,在心理上产生美的享受的一种活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音乐审美做为一种综合性的内心活动,但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音乐审美以音乐表演活动为载体,要想提高群众音乐审美的能力,对群众音乐素养、音乐文化是有一定要求和标准的。具体来说,群众要对音乐活动具有一定感知能力,对音乐旋律、节奏等有一定的理解和把握,能够针对于某一音乐作品,基于自身的音乐素养、感知能力等准确把握作品艺术的表现形式、情感倾向。因此,提高群众音乐素养,加强群众音乐表现形式、音乐表达技巧等音乐知识的教育和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群众文化活动中,要有意识的开展有关音乐欣赏、音乐表演等活动,加深群众对音乐活动的理解,帮助群众更好的实现音乐审美。

2.4优化音乐审美的提升方式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马克思曾说过,要想深刻地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所在,那么你自己本身必须是一个拥有较好艺术修养的人,在拥有一定的先天的前提和基础上加上后天的刻苦学习和实践,才能形成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念。音乐审美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短期,需要在漫长的艺术活动中不断积累和学习。音乐审美是以一定艺术活动为载体,以欣赏活动所引发的内心共鸣为基础,而获得艺术活动中的音乐美、情感美和艺术美的满足。因此,音乐审美并不是简单的观赏表演的简单行为,要想获得音乐审美的享受,引发内心情感深处的共鸣,必须对音乐艺术有所了解和把握,如音乐活动的基本规律、音乐语言的表现形式等,与此同时,还需要大量接触各种类型的音乐,拓展音乐审美的视野,丰富音乐审美的经验。

3结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群众文化活动得到了蓬勃发展。做为一名群众文化工作者,通过音乐审美与群众文化的有机整合,选用合适的音乐、歌曲,提高群众音乐素养,优化音乐审美的提升方式等手段培养群众审美意识,提高群众审美能力的同时,还应当正确看到群众审美的培养不是短期就能培养和提高的行为,需要在平时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加以引导学习,借助于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培养具有文化素养、艺术素养的群众。

作者:林珠萍 单位: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文化馆

参考文献

篇9

0 引言

音乐作为一种陶冶情感、丰富内涵的艺术形式,对人的个性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培养大学生特别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是提升其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而音乐素养主要指的是音乐素质与修养,具体包括最基本的音乐知识与实践水平、音啡现能力与审美能力。由于音乐本身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但能够促使人身心愉快,而且对自我修养与品位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提升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变得尤为重要。就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1 音乐素养在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培养中的重要性及现状

音乐素养对提升人的审美能力有重要作用。因此,将其贯穿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对学生们的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与影响。一方面,音乐欣赏与创造是具有个性化的再创造,偏于感性与综合性,它是一种灵感的发生,同时也是一种顿悟对世界的把握;另一方面,良好的音乐素养可以激发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使其更具创新精神。音乐中的作曲、欣赏等都融入了创造的过程。最具原创性的作曲是作者运用旋律、音色、节奏等音乐基本要素对其独特思想情感的表达模式,是对自我独特生命体验的诠释。这种具有创造性的能力是艺术设计专业最为看重的。此外,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对学生的心灵起放松作用,能够为其心灵提供一定的自由感,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的紧张感与疲劳感得以缓解,这能促使艺术设计学生更好地进行创作。所以,对艺术设计类学生进行音乐素养的培养,是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题中应有之意。

音乐教育作为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成长和学习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但是据相关调查显示,大多高校虽然认识到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的重要作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种种历史与现实原因,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教育成果并不显著,并且忽视音乐素养的现象仍较为严重。从客观条件来看,由于一些偏远地区教学设施差,师资力量、器材、经费等有限,因此也制约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

2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缺失原因

2.1 生源多样化,良莠不齐

当前,艺术设计专业的生源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普通高中毕业的学生,这类学生素质较高,有较强的接受能力,虽然其艺术专业知识掌握较少,但是学习意识强;第二类是单招生,该类学生不属于艺术特长生,是高校单独考试所招的学生,其文化素质不高,对艺术知识也没有较多的了解,这类学生严重缺失音乐素养;第三类是艺术生,该类学生专业水平较高,但文化素质偏低,该类学生只注重绘画技能的练习,对音乐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够重视,造成其音乐素养低下。

2.2 音乐素养的客观缺失

当前,大多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虽然对音乐教育有着较为强烈的兴趣与期待,但是对自身音乐素养不满的学生占80%以上。并且其对音乐的了解也仅停留在流行音乐方面,只有少数学生表示对“古典音乐”较感兴趣。这种对音乐艺术的理解偏离了中国传统音乐艺术中和、空灵等精神内核,也偏离了欧洲古典音乐雄浑、壮阔、深刻的思想内核。很多学生仅将音乐作为发泄内心情绪的渠道,这也就体现了其对音乐浅薄而单一的理解。由此看来,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的缺失严重。

2.3 课程设置单一

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行音乐素质的培养,不但能磨砺其意志,净化其心灵,而且还可以陶冶其情操,提高其审美能力。但是就目前各职业院校现状来看,其在对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安排上,呈现出较为单一的模式。一般来说,高职院校只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轻视素质培养。这种陈旧的教育机制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不再适应当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即使安排了音乐课程,也是采取统一的授课模式,并未将学生放在主置,不顾及学生音乐水平的差异。学生如此被动地接受,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厌烦心理,对音乐学习失去兴趣。

3 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提升音乐素养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作用

音乐作为人类的精神食粮,对人情感陶冶与艺术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古时对音乐就有正音与邪音之分。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更是主张“放郑声”,推崇音乐“尽美矣,又尽善也”的《韶》乐。由此看来选择高雅的音乐,对人音乐素养的提升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设计专业的学生,若能将其培养成知乐、懂乐的人,对其专业能力的提升也会产生画龙点睛的效果。为此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对如何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进行了探索。

3.1 由浅入深、由俗渐雅

在对艺术专业学生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会选择一些思想内涵深刻,体现作曲家高雅情怀的严肃音乐曲目,对通俗乐则很少涉及。其实,具有很强传播面的大众通俗音乐,歌词曲风更贴近学生,更受学生欢迎。虽然其与严肃音乐相比,没有较高的审美情趣与深刻的思想内涵,但是却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学习音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特别是对于音乐素养较欠缺的学生来说,更应从基础开始进行音乐的学习与欣赏,不能起步就进行“高水平”的训练。对他们,应采取由浅入深、由俗渐雅的步骤进行。此外,由于一些通俗歌曲有部分音乐也是采用的高雅音乐的部分旋律,所以教师若将这部分歌曲与高雅音乐结合起来,将其传授给学生,就会强化学生对音乐的印象,让音乐教学达到如虎添翼的效果。

3.2 融入多元化的音乐文化

在全球化、国际化竞相发展的浪潮中,多元化成为世界各国文化无法回避的热点。那么对于音乐而言,也不会例外。于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世界音乐”“种族音乐”等都成了音乐教育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对多元文化的借鉴与引进,实质是促进各民族文化共同平等地发展,这极大地丰富了音乐教育资源。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行多元化的音乐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其对音乐学习的浓厚兴趣,而且还可以在多元文化的渗透中丰富其审美感受。在此之中,教师没必要过分关注音乐作品或音乐文化审美情趣的优劣。因为处于同时期成熟的音乐艺术家,其作品无法用一个正式的标准衡量优劣,并且对不同类型、不同文化的音乐作品较以高低也无意义。因此,在音乐教育中,教师更应注重的是在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过程中,促使其从多元化、世界性的思维出发,学会认识音乐的本质,懂得尊重本土音乐文化的必要性。

3.3 达到“亲历之知”与“学理之知”相结合

缺乏艺术教育的教育并非是完整的教育,现代社会迫切需求有较高艺术素养的人才,这需要教育工作者尽快对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引起高度重视。艺术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音乐素养,音乐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一门表达人类情感的艺术,其通过听觉抵达人的内心。音乐的魅力蕴藏在多种声音组合中,并在时间流逝中不断地演奏,有着严整的形式、间架与结构,因此其也被称为“流动着的建筑”。而要听懂音乐,就应全面、深刻地理解音乐作品。如果要享受完美艺术的话,就应引导学生构建起有关和声、节奏、旋律等这座“流动着的建筑”的“学理之知”,并且要与“亲历之知”结合起来。

“亲历之知”就是指学生体验感悟之知。对其最为高妙的运用是俞伯牙的教师连成。连成看到自己的学生俞伯牙的琴技无法突破难关,便告诉伯牙,要其师方子春来教授他。于是师徒临别,但就在连成乘舟一去不复返时,面向苍茫大海,伯牙突然顿悟,操琴一曲,终于成就了自己的琴技。由此我们也可以得知,可以采取大自然情感陶冶法来点化学生。所以,教师可以采取情境创设法来使学生获得体验,最终理解与体悟音乐艺术。

3.4 促使音乐成为“看得见的音乐”

其实,任何艺术门类都是有共通之处的。因此,应将具有同样审美效应的音乐与绘画艺术结合起来进行学习。这样不仅契合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绘画特长,而且有利于其更好地理解音乐。例如,印象派的音乐与印象派的绘画,中国画与中国民乐等,将其结合在一起,会使本身不具有视觉形象的描述性的音乐,为学生带来一种视觉体验。著名的美国音乐心理学者莫塞尔曾说:“视听结合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即使是音乐家也与普通人一样由此表现。”因此,在鉴赏音乐的过程中,音乐教师们应考虑视觉的审美功能,甚至将其成为统治音乐欣赏活动的因素。这样一来,不仅能调动起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全部心智,而且可以进一步强化其对音乐形象性与色彩性的认识,从而达到音乐与绘画艺术的完美结合,更利于提升学生的艺术设计专业审美水平。

4 结语

音乐素养包括音乐素质与音乐修养,它对于学生的人文精神、多种能力以及健康心理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更强调综合性与多样性。因此,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要紧跟时代步伐,对该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进行由内而外的塑造,促使其发挥潜能,最终使其达到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音乐教育应注重对其创新能力与人文精神的培养,促进其个性的发展,最终成为社会需要的高标准的设计人才。这也是每位艺术设计教育者长期要履行的一项责任与义务,需要进行持续不断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陈艳,郑淇元,赵文英.关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创新的构想[J].职教论坛,2012(02):89-90.

[2] 范伟.如何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关于艺术设计教育现状与策略的几点思考[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5(06):71-73.

[3] 宋新娟.关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的必要性研究[J].安徽文学(下),2011(01):34-37.

篇10

【关键词】

钢琴艺术教育;审美情趣;音乐情感;艺术美

钢琴之所以能够被誉为“乐器之王”,其旋律令人感觉美不胜收,除了其自身的艺术特性、特征与经典钢琴作品的支撑之外,演奏者对其艺术美的呈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钢琴艺术美的体现则需要凭借钢琴演奏者的艺术表现、艺术素质、艺术修养是否符合美的标准,是否能够通过自身对于美的理解向听众诠释,进而提升他们的审美修养。钢琴艺术发展到今天不仅对其演奏技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在钢琴艺术教育中同样发生着不断地改进,且愈加的强调钢琴演奏者精神、文化、审美情趣等艺术修养、表现层面的教育,而这也是对于钢琴艺术本质的一种回归,即是钢琴艺术教育的核心就是艺术审美情趣的培养与教育。

一、钢琴教学中存在的一般性问题

而在钢琴艺术教学实践中,虽开始重视艺术美的培养,但其程度仍不一而足。绝大多数的钢琴艺术教学仍是注重对于演奏技能方面的培养与训练,以至于钢琴演奏者的演奏不具备足够的情感与感染力,进而无法在演奏时引起听众的共鸣。归根结底,主要是因为学生在演奏时没有理解乐曲的内涵,没有把握音乐的情感,没有衍生出音乐情趣而导致的。所以,在钢琴的教学中,不仅应该教授学生的演奏的基本功,还应该培养他们对音乐学习情趣与音乐情感,进而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从而激发学生音乐审美的能力。在笔者看来,钢琴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教学培养钢琴学习者技能的同时,让其感受与学习到更多的音乐信息,进而结合自身对于音乐的认知与理解,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时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习者能够流畅、完整的完成整首钢琴作品的演奏,力度、速度、节奏等方面都能够很好地掌控,但弹奏出的音乐确如白开水般淡然无味,缺少生动的情感与具有张力的感染力。笔者认为,这是演奏者缺乏自身情感的融入或是没有把握住演奏作品的情感内涵。因此,作为教师,在传授钢琴学习者演奏技能的同时,必须要重视对于艺术美、艺术情趣、艺术情感的训练与培养,让学习者能够将生动的情感与演奏技能相结合,进而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也提升学习者自身的艺术素养。

二、采取不同形式的手段引导学习者提升自身审美素养

(一)注重激发学习者的审美情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转变与创新教学的方式与内容,引导学习者的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且增加丰富的教学手段,帮助学习者激发自身对于艺术美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释放自身的情感与素养。此外,教师也应该在教学中积极注重其自身对艺术美的理解,立足于教学的过程、内容、钢琴演奏的旋律以及教学实践性等方面来激发与提高学习者的情感与情趣。教师作为知识、情趣和音乐素养的传授者,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习者的音乐情趣,更应该在教学中倾注其自身的音乐情感与对美的理解,这样学习者才能被教师的情趣所感染。因此,在钢琴教学中,实现艺术美、教学美是教师追求的目标,也是充分调动钢琴学习者积极性的手段,这种以培养艺术美与审美情趣为核心的教学方式,更能够使学习者不断的体会美,从而去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提高其音乐素质的同时,更能够提升其人格的修养和魅力。

(二)加强学习者对于艺术感受力的思考

激发了学习者的审美情感之后,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习者加强自身对于艺术感受力的培养。艺术感受力在钢琴艺术中的体现就是我们常说的乐感,虽然由于不同学习者的个性、条件等方面的因素存在差异,致使不同学习者的乐感高低不等,但其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是能够通过各方面的实践进行培养的。这就需要钢琴学习者在实践中不断去学习、感受、揣摩、转化。俗话说,“功夫在弦外”,其含义就是学习者在实践中不仅仅仅将目光定在自身的训练中,而是应当走出琴房,多去观摩别的演奏者的演奏,或是去聆听不同演奏家、作曲家的作品,通过分析、对比这些作品的背景、情感、表达方式等等,不断积累自身对于音乐的理解与认知,并将其转化成为自己的知识,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在理解与认知的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思考,去思考作品的创作内容、创作风格,作品本身的结构、曲式等等,在思考中学会欣赏,在欣赏中学会鉴赏,在鉴赏中感受音乐的内涵、形象、情感等等内容,去感悟、去学习、去积累。

(三)引导对学习者艺术表现力的培养

当钢琴学习者具备了审美情趣的态度,学会了去理解与感受钢琴艺术美,那么其需要做的就是将内心中对于钢琴艺术美的理解通过演奏诠释,去提升演奏时的音乐表现力。对于钢琴演奏者而言,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前两者是演奏者演奏的基础,音乐表现能力是演奏者诠释艺术美的手段,缺少了音乐的表现力,即使演奏者对作品的理解再深入、对技术掌控得再娴熟,其演奏的音乐一定是苍白无力的。因此,这三者可以说是始终贯穿于整体钢琴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在日常教学与训练中,应该重视钢琴学习者这三方面的培养与引导,去启发、引领钢琴学习者主动去提升自身,循循善诱,从思想、情感、情趣、艺术美等各方面激发学习者的审美表现能力。

篇11

一、信息时代下培养学生视觉素养的意义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在发展学生的视知觉,获得以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在当下的社会生活中,随着信息技术的传播、推广,各类图像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的眼中,让我们目不暇接。对学生视觉素养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美术鉴赏力、发展视觉思维,形成良好的视觉审美习惯与学习方法。视觉素养的培养也是高中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重要理念之一,美术鉴赏课的课程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运用鉴赏的方法对图像进赏析、鉴别,从图像中获取有利身心健康的信息,并对生活中出现的事物进行视觉感受,发现生活中的艺术美。因此当下在美术鉴赏课中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培养学生视觉素养的作用

(一)领会美术作品中的美,培养学生视觉感受力

视觉感受要求感受者运用视觉器官去辨别光的明暗强弱、色的色素组成,以及物体的大小远近、状貌变化,从而准确把握事物的特征,真实反映客观事物。美术学科素养的始发源核心是视觉形象,视觉感受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美术是视觉艺术,与美术作品产生交流就需要借助眼睛去看,并通过眼睛的观察把对具体物象产生的感受传递到脑海中。生活中不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通过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学习,不仅能开拓学生艺术视野,更能让学生在艺术家的启发下在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表现美,进而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

如在欣赏宋代画家吴炳的《出水芙蓉图》时,画家细腻轻柔的用笔把娇嫩高洁的荷花表现得形象生动,仿佛还带有露珠的荷花就要从画中呼之欲出。通过对该画的鉴赏,学生不仅能得到视觉美的享受,更能学会在生活中捕获事物细节的美好形象。

(二)掌握美术作品鉴赏方法,提高学生视觉审美判断

牛顿说:“如果我比别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学习、鉴赏艺术家的优秀作品,不仅可以积累学生的视觉审美经验,更能拓展学生知识面、陶冶情操。通过对优秀美术作品中的创作背景、构图、造型、色彩等方面的赏析,学生可以由表及里的品味作品的内涵与艺术美,取其精华,增强自身的审美判断力。

如学生在观察、鉴赏法国画家米勒的作品《拾穗》时,运用鉴赏画作的方法进行赏析:画家采用的横构图突出了画中拾穗的妇人,而画中昏黄庄重的色彩,三位妇人谦卑躬下身子拾穗的动态造型,不仅反映出了农民忍耐、谦卑的特质,也表现出了人与生存息息相关的精神品质。运用鉴赏美术作品的方法,学生不仅感受到《拾穗》作品中真挚感人的质朴情感,更能运用视觉审美经验判断出画中农民形象的勤劳、朴实与善良。

(三)运用美术鉴赏方法创作,启发学生视觉创造力

视觉在人的行动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视觉感官经验把对事物的感觉、感情与理性经验传递到大脑中,从中激发着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发展学生视觉思维的过程中,除了在掌握美术作品的鉴赏方法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更要运用美术作品的鉴赏方法进行创作,从中启发学生的视觉创造力。视觉创造力的发展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

如学生在罗丹雕塑作品《欧米艾尔》的鉴赏学习中能得到不同创造力的启示。《欧米艾尔》并不是以常态美展现在人们的视觉中,雕塑家呈现的是一位背部弯曲、干瘪、浑身皱纹的年老色衰的模特,虽然它并不“漂亮”,但是通过岁月的沉淀它却给我们在审美与心灵上产生了震撼,这就是艺术家给人们创造出的精神食粮。通过对作品视觉形象的观察、再到达心灵深处的冲击,学生运用视觉情感对生活中选择的事物进行概括或夸张的再创作,在此过程中逐渐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三、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培养学生视觉素养的实践

在美术鉴赏课中培养学生视觉素养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中国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与法国画家达维特的《拿破仑一世加冕》体现的不同历史背景与在视觉上产生的不同美感进行鉴赏学习。

当笔者在多媒体上同时展示这两幅作品时,学生在视觉上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感受。国画《韩熙载夜宴图》给学生产生了温婉细腻的画面感,画中韩熙载为了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常开设夜宴与宾客纵情嬉游。画中顾闳中奉命窥探韩熙载在家中的活动后凭记忆挥笔作画,该画表现了一次韩府夜宴的全过程。学生通过对画作几个局部的细致观察与赏析,从画中流畅的线条,饱满的色彩,灵动的人物表现,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到了中国画的雅致情趣与温润的艺术表现力。而法国画家达维特的《拿破仑一世加冕》给学生产生了恢宏大气的视觉感受。画中表现了1804年12月在巴黎圣母院隆重举行的国王加冕仪式。在鉴赏画前让学生了解了拿破仑在加冕时拒绝跪在教皇前让庇护七世加冕,而是把皇冠夺过来自己戴上的情节。画家达维特为避免教皇难堪从另外一个视角描绘了拿破仑给皇后加冕的后半截场面,以此仍保留了拿破仑在画中的中心位置。通过对画中宏大的构图、神似的人物、壮观的场面以及富丽堂皇的色彩的细致观察与鉴赏,学生感受了气势庄严的古典主义绘画的艺术美。

通过对《韩熙载夜宴图》与《拿破仑一世加冕》两幅优秀作品的对比鉴赏,学生在视觉感受、观察并产生联想的审美体验下,运用鉴赏画作的方法对作品进行赏析,在增加视觉审美经验并进行绘画创作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视觉素养。

鉴赏艺术家的优秀美术作品,可以拓展学生艺术视野、提高眼界,从中学习鉴赏美术作品的方法,促进对生活中艺术美的感知力,通过双眼的观察、感受、判断形成良好的视觉审美习惯,在视觉素养形成的同时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蒋荪生.中等学校美术教学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