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0 09:24:5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课题实践研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学生确定课题是课题研究关键的第一步。课题的可行性能保障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教师应注意引导并与学生一起参与课题确定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组织参与课题的集体讨论。教师既要坚持学生自主性的原则,又要引导学生走出认识误区。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最佳课题。教师在帮助学生选择课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l)感兴趣的话题。兴趣是课题研究的动力,是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
(2)可行性的问题。即客观条件(资料、仪器、时间、空间等)和主观条件(知识、能力、个性品质等)都允许研究开展。
(3)有价值的研究课题。研究课题对学生的创新素质和知识构建具有良性作用,有利于学生创新性的发展。
例如,本校去年七年级进行一项有关旅游资源的课题研究,有学生提议研究韶关的旅游资源,认为韶关范围大,可调查的内容多、选择性强。有些学生观点则相反,认为调查韶关范围过大,无法身临其境,内容无法具体化,应以本地县城旅游点的分布及各旅游点的地貌类型作为研究对象,本地县城范围小,可进行实地调查。面对此种情况,可引导学生分析两地之中对哪个地方更感兴趣,哪个地方的调查更可行。经过对比分析,大部分学生均认为调查当地县城的旅游资源更容易入手,地方近,可实地考察,资料收集更方便。而且当地旅游点以丹霞地貌和岩溶地貌为主,学生可充分利用课堂已学过的地貌相关知识点进行课题研究,课题的可行性和操作性更强。
二、收集和整理相关材料
课题选定之后接着进行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详细真实的资料对课题的研究必不可少,没有相关的翔实资料作支撑,课题研究就失去准确性,写出来的结题报告较空洞,缺乏说服力。例如,本校上学期的综合实践课题“学校附近环境污染的调查”,大部分学生认为很简单,不用去调查收集材料,无非是空气污染哪里重、河流哪段水最脏等。于是笔者向学生们提出几个问题。
(1)学校附近空气中二氧化硫、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的指标各是多少?
(2)学校附近空气的主要污染源是什么?
(3)学校附近河流是否受到污染?污染源主要来自哪些方面?
(4)当地政府采取了什么治污措施?
学生面对以上问题无以回答,明确收集材料、数据十分重要。教师应指导学生利用假日去调查河流的污染源,并到污水处理厂了解对污水的处理措施,到环保局调查当地的空气质量情况等。通过学生调查,了解到不同时期学校附近空气中各种成分的指标,明确河流的污染源主要来自工厂和生活污水,当地政府已采取有效措施,并取得明显效果。由于有第一手翔实资料,保证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三、制定和实施课题研究计划
课题研究计划的制定是进行地理课题研究的关键,计划制定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课题研究工作能否顺利开展。课题研究计划的内容包含课题名称、研究的意义、内容、方法、步骤、成果形式及完成的条件和时间安排等。
例如,“中国的土地资源”一节内容,课本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掌握耕地、林地、草地的分布,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性。为了使学生更好掌握书本知识,可制定一项关于家乡土地资源的研究课题,课题为“家乡土地资源利用情况调查”,调查了解家乡土地的利用类型;耕地、林地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乡镇);哪些乡镇的土地利用不合理等。指导学生分组,每个小组确定课题负责人,然后由负责人具体分工。当时推荐学习基础好、工作认真负责、家住农村的陈泽松、谢丽红、廖明斌和雷建略四位同学作为各小组的课题负责人,这四位同学自幼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的了解较多,熟悉家乡土地的利用情况。负责人选定之后,他们再自行具体分工(如表1)。
人员分工之后,各小组先通过各种方式(互联网、图书馆等)查找有关资料,然后利用周末时间回家(大部分调查人员家住农村)询问家长,做实地调查并记录调查情况。
四、开展自我评价与同学互评
每个小组经过一段时间调查研究后,汇报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与同学间互评。通过评价可以把研究的过程、成果、观点、及创新之处向老师和全班同学展示,共享成果,同时也可通过交流来实现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如上述的“家乡土地资源利用情况调查”,由于每个小组调查研究内容不同,小组成员能力不一,所展示的成果就明显存在差异。四个小组经过两周时间调查,展示的成果与评价如表2。
从表2内容可以看出第二、第三小组调查研究的难度大,但调查结果详细,他们采用实地观察、多方查找资料并论证等方法,花了整整10天时间。因此对这两个小组的评价较高。同学们通过自评与互评,可以进行查漏补缺,总结经验,也为后面结题报告的撰写提供素材。
关键词:横向课题;高职院校;实践
Key words: horizontal subject;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practice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1-0220-03
0 引言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组织,必须面对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其办学理念也应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为核心。在对象上,高职院校应立足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面向行业、企业和基层;在性质上,应结合人才培养,根植专业建设,以专业促进产业,以专业链服务产业链;在内容上,应是实用技术推广、生产工艺改进、参与项目研发、管理咨询论证等[1]。
横向课题指除各级政府部门及有关科学基金会批准下达的科技计划项目和学校基金项目以外的,所有由学校各部门及科研人员承接的各企、事业单位的四技(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项目及其他合作研究项目[2]。高职院校要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其专业就必须联系产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应成为其人才培养基本模式,而校企横向课题合作是展示校方实力的媒介,更是连接校企的纽带,有利于双方建立相互支持、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本文在分析厦门华厦学院检验科学与技术系承担的课题结构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原因,探索拓展横向课题的策略和实施保障。
1 科研课题构成分析
厦门华厦学院检验科学与技术系自2009年建成以来,共承担主要科研项目41项(不含主动上门的零散的分析测试任务),对项目来源、项目类别进行详细分析,结果如图1-图4。
从课题来源看,纵向课题约占三分之一(16项),其中4项来自于与其他高校单位联合申请或二次委托的子项目,7项来源于省市级科技部门,1项来源于其他政府招标,其余均来自教育主管部门。纵向课题来源极少,主要是因为一方面省市级科技部门对高职院校的配额极少,且级别越高的纵向课题越倾向基础研究;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科研队伍实力不足以承担有较大创新的科研项目;基于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纵向课题不应成为高职院校科研的主攻方向。
三分之二的课题(25项)属于横向课题,来源于行业、企业,总经费超过纵向科研课题。其中,15项来自行业,10项来自企业。来自企业的合作项目较少,主要是因为检验专业群所承担的企业课题主要为技术委托检测,项目小、经费少,故不计算在横向课题范畴;这也凸显了针对企业的技术合作,尤其是较大的技术开发合作项目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的现状。
在现有的横向课题中,从服务内容看,8项为技术开发,15项为技术服务,2项为技术咨询;课题多为在“四技”(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转让)项目中的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主要原因在于技术开发与服务类别的项目契合专业的社会服务定位与技术水平,且这些横向课题可通过专业努力寻求社会资源,在校企双赢协议中获得,项目只要与专业技术水平相符,有能力完成即可合作,因此这类横向课题来源较为广泛。技术转让空缺主要是因为具备技术创新的技术储备少;技术咨询较少,主要是因为开展技术咨询需要较丰富的专家资源,检验科学与技术系目前开展技术咨询方面的工作也处于起步阶段。
根据检验科学与技术系所承担的项目构成分析,结合自身软硬件资源,检验系提升横向课题研究能力的实践策略归结为:以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为主,技术咨询为辅,积极储备技术,争取突破技术转让;服务对象上,稳定行业合作关系的同时,积极开拓面向中型企业的“四技”项目合作。
2 横向课题研究能力提升策略
高职院校科研应重点发展横向课题研究,开展横向课题能够极大地促进专业服务能力。一方面,横向课题必须满足行业、企业要求,其报价也是经我方严格论证,因此经费必定是满足项目开发需求;二是横向课题皆为行业、企业急需攻克的技术与测试,因此必定满足生产需求,紧扣行业发展需要;三是横向课题一般不需要论文、专利等知识产权成果,只需切实帮助企业、行业解决技术难点,有利于开发者全心全意地专注于技术难题的攻克上;四是横向课题的开展有利于教师研发队伍汲取行业、产业知识与技术,促进其知识更新;五是横向课题的开展进一步密切校企和合作,校企双方可通过横向课题的合作加深彼此的了解与信任,进一步促进产教融合。
2.1 转变观念,主动出击,拓宽课题来源渠道
根据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明确社会服务的范围和方向,研究社会服务的方法路径让教师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意识,把目光与精力汇聚在力所能及的社会服务项目上,不断探索社会服务的新领域,努力摸索新经验。同时,配备对外联络人员,采取主动,利用各种关系和力量广泛收集需求信息,及时反馈给研究人员,当好校内研究人员和校外企事业单位之间联系的桥梁。具体举措包括①与当地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特别是有关部门的科研管理人员、企事业单位的科技人员加强联系和交往,建立友谊,互通信息;②组织学院研究人员到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中去了解情况,主动上门解决问题,特别是要面向中小企业服务,开展产品开发、技术革新、工艺改进等研究探索;③多参加一些企事业单位的学术交流会和科研活动,适当参加行业协会组建的理事会单位交流会,积极宣传专业实力与成果,寻求合作机会;④利用校董会、学校专业指导委员会、行业协会、科协、校友会等多渠道争取横向课题和经费[3]。
2.2 筑巢引凤,搭建开放平台
根据专业优势,建立各类研究中心,以平台建设为支点,带动“四技”项目的发展,开放平台也是顺利实施横向课题的重要保障。可在建设校内技术研究中心的基础上,申请政府支持的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技术水准,扩大行业影响力。
检验系于2008年底成立食品药品安全检测中心,建成之时为减低建设成本,想方设法寻求仪器公司合作,与日本岛津公司、瑞士万通公司通过共建实验室的形式深入合作,如此不仅可以获得极优惠的设备购置价格,亦可获其更长的设备免费维修期,我方实验室更是作为岛津与万通公司的客户培训中心,大大提升实验室与学校的知名度。
检测中心建成之后引进德国N&B检测有限公司驻厦门办事处,以场地租赁、仪器共享的形式合作,开展出口食品检测,创收的同时提高实验室与设备资源的利用率。2009年,以检测中心为依托,着力申请厦门市食品药品安全重点实验室,并于2010年正式挂牌成立;为了进一步拓展检测技术服务业务,检验系以食品药品安全检测中心为基础,以厦门华厦职业学院分析测试实验室名义向福建省质量监督局申请中国计量认证,并于2010年5月获得CMA资质认定,出具的报告具备法律效率,为实验室作为第三方检测机构向社会提供检测技术服务创造准入条件。检验系以重点实验室和计量认证资质为后盾,开展了以“厦门银祥瘦肉精检测”为代表的第三方检测技术服务,为企业检测样品1千多个,为实践教学改革创造了一系列支撑项目。
2010年12月,检验系成立环境科学技术中心,成功申请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依托校内环境科学技术中心开展环境领域的技术服务工作,并开始以此为依托申请建设厦门市环境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2年5月,厦门市环境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为进一步对接产业,检验系整合多方资源,与与厦门市环境中心站、厦门斯坦道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企事业单位在校内共建实验室,为监测技能人才培养创造条件。依托该平台,陆续完成厦门市六个建成区的网格实测项目,共获技术服务经费100多万元,与厦门斯坦道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微生物快速检测仪和重金属快速检测仪成功产业化。2013年,成立清洁生产审核评估部,参与厦门市政府采购招标项目,以第一成交供应商资格获得厦门市环保局委托的厦门市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评估机构项目,对厦门市的65家生产性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评估;2014年9月,第二次参加投标竞争,再次获得第一成交供应商资格,大大提升行业影响力。
随着厦门市海沧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建设与发展,2013年,厦门华厦学院瞄准生化制药领域,开始建设生物医药创新平台,与厦门海乐景生化制药有限公司共建生化制药技术研发实验室,与苏州纳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也有了进一步的技术交流。如今,我们正努力寻求加入厦门市生物医药创新联盟,希冀通过加盟,获取更多的专业地方优势资源。
开放平台是检验系促进科研服务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它既是开发项目的推动力,也是项目顺利实施的保障,更是职业院校在对外合作中能挺直腰杆子的名片。
2.3 引进与专业契合度高、社会资源丰富的技术专家
以兼容并蓄的人才观出发,增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包容性,把社会上的各类与学校专业建设有内在关联的工程技术人员,以适当的方式凝聚到科研队伍中,尤其应当有意识地聘用一些已退休的行业、企业专家,这些人才往往具有很多优势社会资源,要充分发挥其公关作用,充分利用其社会关系,帮助学校引进与专业相关的研究课题,拓宽社会服务渠道。检验科学与技术系成立以来,引进退休高级技术专家3名,为检验系拓宽项目来源做了巨大贡献。
3 横向课题的实施保障
为保障横向课题的顺利实施,高职院校应从人力、硬件、机制等方面着力,使“四技”项目可持续发展。
3.1 加强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必须以人为本。当前,高职院校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都还没有形成强烈的意识与成熟的套路,其根本的制约因素是缺乏开展社会服务的人才和经验。因此,高职院校为了进一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应当抓住人才队伍建设这一关键点。
以内培为主,外引为辅,专兼结合,建设科研队伍。① “内培”:对科研工作有浓厚兴趣的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减少他们的教学任务,将科研工作量折算成教学工作量。重点扶持,鼓励他们主持各级各类科研项目,使他们尽快脱颖而出。通过做项目,形成科研团队,以点带面,带动更多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工作,提升整体科研水平。②“外引”:引进认可职业教育及横向课题研究的高层次人才,同时,有意识地聘用一些已退休但有丰富科研经验的高校教师或专家,采取传、帮、带的方法,实现重点培养对象层次和素质的提高。③ “专兼结合”:设立一定的专职科研流动岗,让有重大项目的教师不承担教学任务,专职从事科研工作,提供条件让他们出成果,为学院创造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要求大部分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也要承担一定的科研工作量,以不断促进学院科研队伍的成长和发展[4]。
3.2 开放硬件设施
可通过软硬件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方式为区域社会提供服务,包括图书信息资源、实训基地、实验室等硬件资源的共享与共建,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与利用,提高学校设施的利用率,同时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高职院校一方面可为硬件设置对外开放创造政策条件,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对外开放,通过加入地方实验室与设备共享平台;另一方面,强化实验室管理人员技术水平,确保对外开放时的技术支持。
3.3 完善管理机制
建立可操作性强的科研工作体系,不断完善项目管理、激励与分配等机制。建立项目管理运行机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实施办法等,把每项社会服务工作作为一个子项目,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运用项目管理方式进行全过程的指导与规范管理。
重视对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建设。对教师的科研活动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或对从事科研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工作量补偿以调动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积极性,同时还要注重精神支持,使其获得成就感,制定社会服务项目认定与奖励办法,对表现突出的部门和个人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并纳入晋升、职称评审和评优的考量因素,用制度约束与政策导向促使他们社会服务理念的形成和精力的投放[5]。
建立科学合理的效益分配机制。社会服务创造的经济效益,由服务对象和服务主体共享。要明确权责,体现资源的合理分配;要合理分配利润,在学校、院系、项目团队中找到平衡,社会服务参加者由项目负责人根据其实际贡献大小按一定比例提成。
4 小结
横向课题是高职院校科研项目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契合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是沟通校企双方,展示职业院校实力的媒介,高职院校应当转变观念,通过人才队伍建设、平台建设等方法不断拓宽课题渠道,不断完善硬件条件和管理体制,为横向课题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张雪武,方从严.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2):124-126.
[2]潘丽.加强校企合作注重高职院校横向课题研究[J].职大学报,2007(2):117-118.
二、研究目标
1.通过家庭读本阅读,来发现家庭读本阅读对于幼儿的学习动机和阅读兴趣都能得到提高。
2.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提高幼儿自主阅读的能力。
3.通过实施分享阅读课题,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深化幼儿园教育改革力度,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三、研究过程
1.研究对象:3~5岁幼儿。2.具体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自然实验法、访谈法及观察法。3.研究时间:2010年8月至2013年6月。
四、研究计划
1.准备阶段:2010年8月收集整理。确定课题实验研究方案,选拔实验老师、成立实验领导和实验小组。
2.实验阶段:2010年8月至2013年6月,根据实验研究方案实施研究工作,对儿童阅读能力展开前期测评工作,开展家教讲座,写出调查报告,实现初步研究目标,围绕活动目标探索分享式阅读的途径和策略。小班主要研究在分享阅读活动中培养幼儿阅读兴趣和习惯、中班主要研究在分享阅读活动中培养幼儿倾听和表达能力、大班主要研究拓展阅读内容,促进幼儿实践能力和创造力发展。并在实践中探索、梳理主题背景下分享阅读活动设计的方法和策路。不定期进行阶段性小结,并向总课组汇报阶段性研究成果,并定期收集论文。
3.巩固、扩大成果阶段:2013年6月至2013年7月,实验检测、分析结果、撰写论文,进行理论总结,上报结果。
五、实验措施
1.问卷调查。2.阶段性测评:小结、总结。3.跟踪调查,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家长研讨会议,同时采用各种激励措施。
四年来课题有序、平稳地开展了系列活动:召开了“亲子阅读”的沙龙活动、幼儿自制图书的活动,举行幼儿分享阅读大赛。
同时结合对分享阅读的实践及教学活动的思考,我撰写了经验论文和分享阅读的案例。分享阅读专家袁园老师来园对课题进行指导,给予了较好的评价及合理的建议。对课题的实施、阅读环境的创设给予了肯定。同时我园与北京分享阅读的专家与老师进行了《幼儿园主题活动背景下,分享阅读活动的实践研究》课题的交流,对分享阅读课程进行了诊断,专家认为课题立足于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挖掘和拓展适宜各个年龄段“分享阅读”的内容和读物,既丰富新教参的内容,又促进幼儿、教师的发展,提高了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形成幼儿园阅读特色。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都在积极倡导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教师对课题研究既怕又烦。有的认为课题研究“高大上”,遥不可及;有的认为平时工作已经很忙了,没有时间和精力做研究;有的尝试着做了,但没做出什么结果,研究报告也只是东拼西凑;有的虽然做出了一些成果,但成果主要用来评奖,并未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应用。
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是校本研修的一种方式,为了解决“教而不研”“研而不教”“教研两张皮”的问题,实现教师课题研究常态化,我校教师历经近10年的探索,建构出“一个主张”“一个流程”“一套机制”的教师课题研究常态化模式,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效。
二、教师课题研究常态化模式建构
(一)一个主张
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应以自身为研究主体,以自己教育教学真实情境中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科学有效地解决问题为研究目的。教师课题研究的内容应立足校本、基于学生、指向课堂,寻找“学得更好”“教得更好”的具体可能性;研究的过程应该是集约式的,即科研、教研、教学相结合;研究的成果应该是显性的,可操作、可推广,通过研究形成学校内部知识,并转化为“生产力”。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在实践中提出了教师课题研究的“一个主张”:教师的研究就是“寻招”的实践。“寻招”就是寻找“招数”,也就是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实践”就是研磨“招数”,验证“招数”的有效性,明确“招数”的使用说明。研究始于问题,指向问题解决的方案。
(二)一个流程
流程既是对每一个环节具体任务的明确,又是对事物进行过程中次序或顺序的布置和安排。教师课题研究首先要发现可研究的共性问题,进行“招数”的寻找和讨论,使问题课题化;接着,进行“招数”的研磨实践,结合课堂观察,收集相关证据,使“招数”更趋科学化;最后,进行课题成果展示和“招数”的交接,使校内知识得以共享,也就是将“招数”校本化(见图1)。
(三)一套机制
1.“文件夹”机制:记录教师日常教育教学中的困惑
教师在进行课题研究时,常常苦恼于研究问题“提不出”或“没共识”。为了解决研究课题的来源问题,我们建立了“文件夹机制”。每个备课组(教研组)指定一名教育教学问题记录员,把集体备课和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记录在《我们的教育教学问题记录表》上(见表1),并将记录表上传至校内网的备课组“文件夹”中。新学年开学初,教科室将“文件夹”移交给新接任年级组,新接任年级组根据“文件夹”中记录的问题,进行选题讨论,生成有意义的、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课题。
表1 我们的教育教学问题
问题发现者 时间
问题的简单描述(背景、主要情景、问题)
问题即时解决描述
问题解决的思考与构想
带的为必填项目。
教科室“文件夹”中的问题很多,研究哪个问题,需要备课组成员达成共识。如何达成共识呢?以数学组“估算教学”这个课题为例,研究问题的确立经过了三次研讨。第一次是问题筛选聚焦会,备课组首先查看上一学年“数学教研组教学问题汇总”文件夹,整理出23个问题,经讨论,将“计算中的估算”作为研究方向;第二次是调查准备会,备课组通过问卷调研,深入了解学生和教师在估算学习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第三次是汇总分析会,汇总调研情况,确定具体研究课题。通过三次研讨,备课组最后确定以“计算中的估算素材撷取及教学策略研究”作为学年研究课题。
2.“寻招”机制:多方学习,探究问题解决策略
确定了共同关注的问题以后,接下来就要寻找解决问题的“招数”。这一环节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分头“寻招”,二是集体“议招”。分头“寻招”旨在让每位教师贡献自己的智慧,明确每名成员在研究中的职责。分头“寻招”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完成:一是查文献,寻找别人的“招”;二是谈经验,梳理自己的“招”;三是议设想,提出原创的“招”。课题组的每位成员将自己的“三招”填入《课题研究现状分析表》(见表2),备课组长收齐《课题研究现状分析表》后,召集组员展开“议招”,议出大家觉得值得进一步研磨的“招数”。
表2 课题研究现状分析表
课题名称
收集与评析人
招
数
一 简单描述其做法及效果 招
数
二 简单描述其做法及效果 招
数
三 简单描述其做法及效果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
个人评析 个人评析 个人评析
3.“磨招”机制:一种指向行动改进的实践研究路径
“招数”研磨,是对经组内集体商议确定的“招数”进行课堂实践和反思,以期完善“招数”,发现“招数”的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使“招数”科学化,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在研磨的过程中,强调研究证据的收集,以证明“招数”的效度。“招数”研磨的流程为“二次上课三次研讨”,具体如图2所示。
(1)一次研讨:明“招数”。主要任务是明确研磨“招数”、设计预案并进行课堂观察分工。具体流程是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集中备课,设计预案,重点设计在这个特定的教学内容中如何使用“招数”;确定执教者,课堂观察分工。
(2)二次研讨:求改进。主要任务是对“招数”执行情况的反思及二次跟进研讨。具体流程是执教者反思“招数”执行情况;课堂观察者结合观察评析;畅谈“招数”优缺点和改进措施;组长小结,明确二次跟进的操作思路。
(3)三次研讨:理成果。在二次课堂跟进后,收集相关研究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小结“招数”研磨的成果。
在集体研磨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求教师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进行“招数”的再实践,收集证据,积累经验。每位教师实践“招数”后,填写实践记录表(见表3),以供组内总结和他人借鉴。
表3 “招数”实践记录表
课题名称
研究者姓名 实践班级、学科 实践时间
“招数”概述
实践过程描述
实践过程反思
“招数”的自我评价(包括“招数”的有效性、适用性以及操作时的注意事项)
4.“传招”机制:实践跟进的交接班机制
“传招”机制意在研究成果的传承,使研究有“遗产”,使学校内部知识转化为教师共享的资源,乃至新研究的起点。学校每学期末组织全校性的各课题组“招数”研究报告会,各课题组介绍本组课题的研究历程以及“招数”操作方案等,让全校教师了解各组的研究成果,传递研究方法,营造研究文化(见图3)。
努力使成果呈现与的方式更加简明、更易为教师接受,是我们在探索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的一个方面。目前,我们较多采用的方式包括课堂展示、“招数”研究报告、教学手册、主题报告、小组教学研究专场(课堂展示+主题报告)。其中“招数”研究报告和教学手册是最主要的方式。“招数”研究报告(见表4)简化了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的文本形式,遵循“从问题到建议”的逻辑线索,突出知识共享导向。
表4 “招数”研究报告格式
一、研究问题
这部分要开宗明义地交代这个课题主要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这个问题是重要的。
二、“招数”的提出
这部分需要清晰地交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课题组最后提出了哪些具体的策略或“招数”,并适当交代是怎么想到这些策略和“招数”的。
三、效果和证据
这部分主要任务就是交代如上所提到的策略或“招数”的实践效果,以及相应的证据。
四、讨论分析
对本研究及其研究结论进行相应的讨论分析和反思,主要说明“招数”的优缺点,使用注意事项,未解决的问题,继续研究的方向及初步构想,以及推广使用的可行性分析。
三、结语
从问题发现到“招数”交接,一个流程、一套机制,课题组与备课组合并,为解决长期存在的“教研两张皮”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方法,为提升校本研修的品质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为构建学校内部知识共享提供了一套新机制。教师集体研修,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学校的组织知识,促进了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也让每一位教师体验到了专业成长的幸福感。在做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1.组长的领导能力问题
在课题研究前期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备课组之间的情况有一定的差距。做得好的备课组,全体组员都能够深度参与,表现出较高的研究热情,甚至一些原来对课题研究颇有微词、对校本研修并不关注的教师也热情高涨。但也有个别备课组的部分教师未能深度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课题组长领导能力的差异。因此,遴选合适的课题组长并加强对课题组长领导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2.选题能力提升的问题
教师能否将优质的问题放到“文件夹”中,备课组能否找到适切的问题进行研究,直接关乎课题组的研究过程和结果。有价值的课题,大家的研究劲头足、心气齐;不理想的课题,往往让大家越做越迷茫,越做越找不到方向。挖掘适切的课题,既要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又要提升教师对教学现象的识读能力,这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并建立机制加以推动。
1.什么是课题研究
科研培训参考书对这个问题有一个很好的阐述:“一线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活动,实际上是要求在更高的水平层次上展开教学活动,即从强化日常教学中蕴涵的科研成分着手,以科研的思路去重新审视教学过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通过教学实践使其得到验证与完善,从而使教学工作逐步向最优化方向发展,同时也使自身的素质水平得到提升与飞跃。”我的理解,课题研究就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有计划地开展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并在工作中不断地反思,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从而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水平的过程。可是身边的很多老师往往发出疑问。作为一线教师,整天要忙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做课题研究的时间与精力从何而来?这样想显而易见对课题研究存在误区。其实课题研究就是我们在办公室里经常讨论一些有关学生的问题,是我们每位教师在课堂上有过的困惑。比如学生不喜欢举手发言这个现象,我们每位教师都会思考:“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举手发言呢?”“是因为他们不会,我没讲明白?”还是因为:“胆子小,不敢说……”这样的思考过程就小课题的研究。再比如,我们学校每天早上学生进校园的时候都是一路纵队进校园这个现象,原来在老校舍时,每天学生是三三俩俩打闹进校园是经常事,学校领导发现了这个现象后,就研究改进方案,后来按照现在的方法进行了实验,你看这不就成功了吗?自动成为一列进入校园现已成了我校每日清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像这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例子数不胜数,这个过程就是就是课题研究,只是我们没有把它系统的理论化而已,只是没有立项,没有进行系统的材料收集和整理。
二、 我是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的
1.明确研究目标
我们学校已立项的几个省市课题为一线教师教育科研搭建了平台,厘定衡量教育科研的标准,审视开展教育科研的价值追求。我是《写字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的研究》此课题组成员之一,可是这个课题对于我来说太大了,无从下手,怎么办呢?我就针对班级学生写字出现的种种问题,给自己选了写字课题的子课题:《汉字的间架结构要观察》,这也是我在初步解决了学生握笔和写字姿势的基础上,想要继续探寻的又一个问题。
我们知道字书写漂亮的关键是掌握字的结构。字的结构是指字的笔画的长短比例及笔画间的穿插避让关系。谢晓东在歌曲《中国人》中唱道:“最爱写的字啊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方方正正做人要像他……”“方方正正”概括了汉字的结构特点。掌握了汉字的结构,才能写出方方正正,结构美观的字,所以,我每次在写字课上(我按学校教科室要求每周上一节写字课),都会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观察,看字的结构,比例关系,在田字格中占的位置,具体到哪条线上,做到先说一说,再动笔写,同时会找一两个同学到黑板板书,最后还要查找不足之处,反复练写,一节课就写1---2个字,虽然他们的字目前还没有太大的提高,因为时间还短,但是他们现在起码知道要写字之前应该先观察,看字的笔画,回想写字要领再动笔。
记得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非常重要,选题作好了,应当说研究就成为可能了。那么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来说课题从哪里来? 应从自己身边选题,从教育教学实践的困惑中选题,就比如说,戴红领巾的问题,我想这将来或许就可以成为课题,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天天为了学生戴红领巾烦恼,学生天天丢三落四,不爱戴,我们还担心扣分,天天逼迫他们戴,他们没办法了就戴一小会,检查完了,使劲往下一拽,往桌子上一扔;突然有个忘戴的,还的挨罚,挨批,所以不单老师烦恼,学生也憎恨红领巾,所以,我就想,我们能不能想个办法改变这种现象,解决大家的困惑,让学生喜欢上戴,让他们觉得戴上红领巾是骄傲呢?我想,这就可能成为我们以后的课题研究。再比如教学中:“我反复讲了好几遍他为什么还不会?”怎么能让好孩子“吃”得好,差异生吃得饱呢?、“为什么学习不好的学生学习习惯都差?”等等。面对这些“困惑”,我们不能只是说说议议,而应该去深入探究这些困惑背后的真实原因,不管选择什么样的课题研究,都要从教师工作特点出发,研究问题的设计要精细,研究题目不宜过大,要更多的允许一线教师自己选择与设定研究课题。总之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2、实践操作
(1)要倾注热情与希望。课题研究的过程很辛苦,我们老师平时要上课、备课还有那堆积如山的作业、试卷,还有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活动等等,非常忙碌,非常辛苦,哪有时间做课题。可是,就在我茫然的时候,我想到了胡校长的一句至理名言:心在哪里,时间就在哪里!时间是靠挤出来。的确,就像皮革马利翁效应。古希腊塞浦路斯有位年轻王子,名叫皮格马利翁,酷爱雕塑。有一天,他灵感突现,雕刻出了一位明眸皓齿、翩若惊鸿的绝世佳人,并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这尊美女雕塑,每天以深情的眼光观赏不止,爱得是如此忘情、如此疯狂!后来,王子的诚心终于感动了上帝,将雕塑变为真人,王子的梦想也终于变成了现实。是的当你全身心地倾注热情、怀抱希望的时候,你所钟情和期待的对象往往会因你矢志不渝的执著而天遂人愿,并最终引导你到达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
(2)要多读书多学习。我个人认为这很重要,是前提是基础。我们应该借阅读相关课题研究的书籍来提高自身理论水平、文化修养,是借鉴他人成败优劣的重要途径。福建师大教科院副院长余文森教授说:“教师怎样做研究?首先要养成读书的习惯,理论学习的习惯,理论不是万能的,没有理论是万万不能的。理论的价值不单在于操作,理论更重要的价值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精神和气质的熏陶、智慧和思维的启迪、思想和理念的提升。”近期我就将进行自我熏陶、启迪和提升。我正准备看《示范课精选与小课题研究》(小学版),应该还不错。
(3)要多反思多追问。没有反思的教学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意识性不够、系统性不强、理解不透彻,容易导致教师产生封闭的心态,不仅无助于、而且可能阻碍教师的专业成长。如果一个教师在实施子课题的研究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他的课题教学研究也只是工作的多次重复。前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教学随笔和教学记录。美国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教学经验+教学反思”。这个公式明确告诉我们:教师的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实践的过程,科研型教师的成长除了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是断断离不开教学反思这一环节的。
一、地理实验能力的培养
地理实验是根据学习或研究目的,在人为模拟自然现象的条件下,通过仪器或其它方式使所要研究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及其变化过程表现出来。自然地理时空尺度大,所以地理实验在自然地理部分的学习中应用较多。以中图版地理必修1“课题”中的“模拟大气温室效应”为例展示如何开展地理模拟实验。
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实验[1]
1.活动设计
*活动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活动,为了每个学生都参与,可以限制每个小组的人数。
*实验准备: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第31页的课题内容,准备实验所需用具;小组讨论制定活动计划,明确分工,设计实验记录表。
2.实施过程
*教师检查各组实验计划和记录表(参考表1),并提出修改建议。
*学生利用课间和中午的时间完成实验,记录观测数据。
*小组成员一起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写出书面报告。
*各小组代表在课堂上阐述分析结论,进行评价。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过程,理解了大气的温室效应现象,培养了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和科学实验的精神。学生完成实验操作并不意味着研究结束,实验后的反思同样重要。并不是所有的地理实验都能按计划顺利开展,实验过程可能出现各种突况,实验结果也可能与应有结果产生较大差异。教师借此引导学生进行失败原因的反思,找出问题所在,提出改进方法。
二、地理观察与观测能力的培养
地理观察能力是对地理事物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能力。通过实践观测,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中图版地理必修1“课题”中的“寻找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证据”为例展示如何开展地理观测实验。
正午太阳高度的观测实验
1.实验目标
观察、记录某个物体正午影子的长短变化,通过测量、记录,证实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
2.实验准备
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第3页的课题内容,准备实验所需用具(时钟、指南针、足够长度的皮尺、量角器、旗杆、树枝等)。学生根据各自的作息时间和家庭住址情况,自由组合。小组讨论制定活动计划,明确分工,设计实验记录表。
3.实施过程
*教师检查各组实验计划和记录表(可参考表2),并提出修改建议。
*按照计划进行观测。注意根据每节后的提示检查进度,要求观测三周。
*汇报观测结果。汇报项目包括课题计划、观测过程、观测结果、自我评价。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学生不仅能深入而全面地理解相关的原理和规律,提高地理观察与观测能力,而且对培养想象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三、地理调查与考察能力的培养
地理调查是指通过参观、访问、查阅资料等多种方式,对学校所在地或某一特定区域的地理环境,进行直接的、有计划的、全面系统地了解和研究的活动。
由于地理调查的场所主要在室外,因此开展地理调查活动必须先制订调查计划。学生应带着问题去调查并及时作好调查记录。调查活动结束后,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与原理,写出调查报告,提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以中图版地理必修第2册“调查家族人口的增长和迁移”为例,展示学生地理调查能力的培养策略。
家族人口的增长和迁移的调查
1.调查目标
学生通过调查本家族人口增长和迁移情况,了解人口增长的特点以及人口迁移的原因、人口增长和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2.活动设计
*制定家庭成员情况的调查计划。学生向自己的祖父母调查他们的父母以及祖父母的有关情况,以表3的形式整理出整个家族五代的人口数以及相关情况。
*调查每代每个家庭的人口数、出生地、居住地、迁移经历、受教育程度和生活水平。如有可能,请学生展示每一代或目前的全家福照片。
*绘制家族每代人口总数的统计图表。
*绘制每代、每个成员的迁移路线。
3.实施步骤
*个人研究阶段。学生向家庭成员发送调查问卷;根据调查结果制作统计图表;形成初步研究成果。
*小组研究阶段。小组内交流个人研究成果;对各家族的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完善统计资料。
*课题总结阶段。对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分析原因,撰写调查报告;完成统计图表,画出人口增长折线图、人口迁移路线图。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学生不仅能了解人口增长的特点、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而且提高了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寓地理知识于活动之中,读图、绘图能力和地理调查能力均得到提高。
四、地理制作与绘图能力的培养
地理制作与绘图融地理知识的科学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主要让学生制作简易的地理教具和绘制地图等。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锻炼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中图版地理必修第1册的课题“画出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影响链”即重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绘图能力。
画出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影响链
1.活动设计
*知识准备:理解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学会通过调查,了解自己所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
*实施方式:个人独立完成。
2.实施过程
*分析自然要素中某一要素对其它地理要素的影响。
*以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要素为例,说明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画出符合自己所在地区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影响链。
五、地理问题分析与决策能力的培养
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类活动即学生根据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所在区域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中图版教材课题中的“分析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关注你身边的环境问题”和“比较可持续发展的不同对策”均能体现学生该项能力的要求。以“关注你身边的环境问题”为例展示如何培养学生的该项能力。
关注你身边的环境问题
1.活动设计
*学生成立相关的环保活动小组,确定本组课题,如本地的垃圾污染及处理的调查、污水处理厂的调查、水污染的调查等。
*制定调查计划并组织实施,如到现场参观采访,收集文字、照片、视频、实物等资料。
*小组整理资料,撰写调查报告,制作演示文稿等。
2.实施步骤
*个人研究阶段。选择当地某一环境问题为课题;查找资料,进行实地调查;形成初步研究成果。
*小组研究阶段。选择同一环境问题的学生组成课题研究小组;个人将自己形成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对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小组讨论,分析原因,研究对策;最后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总结阶段。各课题组在全班汇报交流本组研究成果;评选出优秀作品,修改补充后在学校交流。
掌握正确的地理问题分析方法是地理问题分析与决策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教会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尤为重要。具体来讲即分析该区域“在什么地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和“会怎样”的过程。
综上所述,中图版教材的课题研究重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各个课题对某一项具体能力有所侧重,各个活动内容、开展形式有所不同,但也有共性。如在开展课题研究时要明确“课题”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量法等),研究计划或具体步骤,“课题”研究成果汇报(调查研究报告、实验报告、学术论文等),“课题”研究评价等。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015-01
近三年来,我主持完成了3个省市级教学课题的研究工作,极大提升了本人和课题组成员的教研教学水平。下面,我就如何结合教学实践搞好课题研究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供同仁们参考。
1.养成写教学随笔的习惯
从教以来,我养成了写教学随笔的好习惯,教学随笔虽然篇幅短,层次和结构比较简单,内容涉及面比较小,但长期坚持,我深感受益良多:不断提高教学水平;锻炼写作能力;积累教学论文和课题素材。我的教学论文和课题都是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完成的。
2.及时关注中学教学科研动态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搞好课题研究,首先必须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专业水平、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其次,要及时了解中学教育科研动态,了解哪些问题已经研究透了、有了普遍的共识,很难有所作为;哪些问题大家关注不够,可以深入下去。我经常通过期刊、网络等了解中学教学科研动态。
3.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确定研究课题
回顾我过去几年开展的课题研究,之所以得到大家都认可,是因为都紧扣了初高中教学的实际,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确定研究课题。
如2001年江西省选择了3+文综/理综的高考模式。这次改革不仅是3+2模式向3+X模式的变化,更是考试内容的改革,当时教育部强调指出,要花大力气、长时间、深入细致地对考试内容进行改革,要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试题的设计要增加应用性和能力型的题目,要由知识立意为主转变为能力立意为主;要考查学生的跨学科的综合能力等。所有的这些变化要求我们教学一线的高中教师加以深入研究,作为高中政史地文科教师,要通过研究,明确高考文科综合有哪些具体的能力要求,如何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和测试中培养提高学生的这些能力?,所以,2003年,我申请开展了省级课题《高中文科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测试》。
如2008年秋季开始,我们江西省进行了新一轮的新课程改革,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师生普遍感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不衔接问题十分突出:一是初高中历史教材脱节的问题,包括教材编写体例和教学内容;以教学体例来说,与初中历史教材通史体例不同,高中历史新教材的编写采用了专题史体例,尽管这种体例避免了与初中历史知识的简单重复,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它孤立地将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分列,失去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学生初中阶段已有的知识经验不一致,这给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带来很大困难,给历史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挑战。二是初高中历史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脱节;三是初高中历史能力培养目标的脱节;四是考试评价方式的脱节,在我省的许多地市初中历史中考采取开卷考试的方式。这些问题已经给参加新课程改革的师生带来了很大的困惑,如果我们不及时解决,势必继续影响我省我市高中历史学科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当然,这些问题也给我们的课题研究很大的空间和价值。所以,2011年10月,我申请了市级课题《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
再如我校在使用《人杰地灵诵江西》进行地方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诸多困惑,主要有:没有专职的地方课程教师,而《人杰地灵诵江西》每册教材都是各科知识混编,任何一学科教师要从头到尾、按部就班教完都十分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对教材进行再开发和整合,如何对教材进行再开发和整合?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一样,都是这一轮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地方课程的教学也必须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如何在地方课程的教学中贯彻新课程理念?还有如何在地方课程教学中更好地突出地方特色?由于初中生有中考压力,地方课程不是中考科目,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很难保证一周一课时,如何解决地方课程教学中时间紧任务重的矛盾?如何检验地方课程的教学效果,建立合理的地方课程评价机制?……。针对这些困惑,2012年10月,我申请了省级课题《江西地方课程教材的教学与整合》,获省级立项。
4.课题研究成果指导和服务于教学实践
回顾我过去几年开展的课题研究,之所以得到大家都认可,是因为都紧扣了初高中教学的实际,课题研究成果指导和服务于教学实践,解决了一些教学问题。
如省级课题《高中文科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测试》,参加课题研究的文综三科教师明确了各自学科的能力要求,真正改变了教学观念,在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一套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例如,周赤思老师根据能力培养的渐进性原则和学生知识年龄特点,探索出了能力培养"三部曲":在高一年级,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高二年级重点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和比较能力;在高三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评价能力。所有课堂教学、作业训练和知识检测都有意识地围绕重点展开,日积月累,收到了明显的效果。这些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在学校得到推广,受到师生的好评。通过系统的能力培养,2006届、2009届我校文科实验班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意识大大增强,新高考所要求的各项能力大为提高。事实胜于雄辩,2006届高考文综成绩名列全市第一名,2009届高考文综成绩名列全市第二名(仅次于乐平中学)。另外,根据高考文综试卷的特点和能力要求,课题组编写了十余套文综检测卷,许多试题被有关资料引用。
1.机制铺路
近年来,我校完善“课题实验管理制度”、“学习培训制度”、“拜师结对制度”、“教科研评估细则及奖惩办法”等相关制度,形成“一主三翼”网络运行机制,以教科室为主,整体规划管理课题,依靠教研组、培训组、课题组落实课题研究计划。采取周通报制、月汇报制、月量化制、学期评价制、期终奖惩制的“五制”措施,保证课题研究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无序走向有序。学校开源节流,优先保障课题研究活动经费,邀请专家来校讲学,组织教师校内比武,选派教师外出参赛,奖励教师获奖成果,每年专项投入资金不低于5万元。民主的管理体系,科学的运作机制,以及专项资金保障,为课题实验研究奠好基、铺好路。
2.学习引路
课题实验研究不是闭门造车,必须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作支撑,
全新的思维方式作引导。实验教师只有站在科研的最前沿,站得高,才能开阔视野。我校尽其所能,创造一切有利条件,服务于教科研,每年都要新增图书、光盘、报刊、杂志等供教师培训学习时选用。利用双周周三下午业务学习时间,将教师按学科分成八个培训学习小组(语文、数学各三个组,英语、综合学科各一个组),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让教师畅谈自己的学习心得,交流切磋学习体会,将自己的想法、体会、疑虑展示于众,以得到大家的帮助和指导,提高自悟能力。我们还为每组教师建立学习资料册,让每位教师主动获取信息,将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经验总结归类建档,以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历程进行理性思考,并自觉运用反思结果去矫正不良的教学行为。
3.骨干带路
由于农村教师年龄差异较大,研究水平不一,我们对不同教师的具体要求也不尽相同。对于老年教师,重在抓好学习,组织听取课题研究讲座,阅读有关课题资料和研究报告,使其认识课题研究的意义,掌握一些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取一个课题参与研究。对于青年教师,在科研骨干教师的带领下,一起学习、一起讨论、一起实践,研究范围可以小一些,可以是一节课的流程设计、一个教学片断的剖析、一种教学方法的探讨等,研究流程只要基本符合科研要求就行,让他们在行动中学会研究。对于中青年骨干教师,学校有计划地选送他们外出学习取经,借助“他山神奇”的力量推动课题研究的开展。这样既保证重点,又达到全面练兵的目的,较好地处理大众化与精英化的关系。
二、更新举措,让课题研究为课堂教学创新服务
我们认为,课题实验研究应与课程改革相结合,把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应用于课题研究之中;课题实验研究应与校本教研相结合,纳入教学常规管理,形成常态化研究;课题实验研究应与学科建设相结合,促进薄弱学科的快速发展;课题实验研究应与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将实验成果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让全校师生受益。
我校在课题研究中,以问题科研、行动科研、生本科研和全员科研为重点,以课堂教学创新为中心,聚焦课堂,使我们的课堂逐步向生本的课堂、生活的讲堂、生命的殿堂迈进。
1.问题科研
我们主张教师选题,以应用研究和微观研究为主,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敏于问、善于思,及时捕捉课堂中发生的一些带共性的、值得研究的问题,用教学反思的形式描述出来,一是记困惑之点,二是记败笔之处,三是记成功之举,四是记再教设计。当教师个体自我反思难以探求问题存在的原因及对策时,便可寻求同伴互助。教师有发现问题的意识,并产生研究这些问题的欲望,进而用研究的思维、方法去探究问题产生的根源、存在的缘由、解决的途径,教师的行为自然会印上研究的影子,把“问题意识”转化为“问题科研”。
2.行动科研
我们在行动科研上下工夫,引导教师研究教室课堂、校园课堂和社会课堂,以促进教师教学方式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1)加强集体备课和说课评议
学校每月定时组织教师开展分组分年段的集体备课,在集体确定单元尤其是课时的教学重、难点,主要教学策略和教学流程的基础上,实行课时备课分工,每位教师按照集体意见写出详细教案,教师再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特长和学生学情,添加个性化教学设计,最后形成上课用的预案。然后授课教师在课题组内说课,做好课前预演,组内教师参与研讨交流。
(2)倡导课间研究行动
学校极为重视营造课间研究的氛围,行政人员分科包组,参与教师学一点、摘一点、写一点、问一点、议一点的“常规五研”活动。让课题研究真正落实到教师的日常工作中,使办公室既是教师的工作室,也是教师的研究室。
(3)定期开展课堂研讨和说课活动
每个课题组根据课题研究的进程,开展家常课、研究课、对比课、汇报课、竞赛课等多种形式的听评课活动。评课时,教师根据学校制定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特别注重评价课堂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是否有利于引导学生勤于动手、乐于探究、主动质疑,是否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地发展。评课安排有中心发言人书面交流,其他教师尽可能人人发言,这样既督促教师认真听课,又激发教师积极思考,认真甄别教学得失,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少课题研究中的问题。
(4)引导教师养成总结典型案例的习惯
我们还要求教师上完每节课都要及时地反思,写出教学后记,记录于《教学笔耕》,当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能够形成完整的案例或论文时,再撰写于《课改足迹》上,打上自己实验探索中的烙印,最后收集、整理这些实践素材放入个人实验资料册,以便其他教师学习借鉴,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3.生本科研
学生也是课题研究中的主体,我们必须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才能充分显现课题实验研究的活力。每学期我们都要分学段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组织学生学习方法经验推介会,和学生交流课堂教与学的得失,从学生的角度去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如何将培优辅弱落到实处”、“对课堂教学中学生‘乱’的调控”、“课内知识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等校本课题均来自于学生的交流。学生在实验活动中也是积极参与的主体,“书香班级”的经典诗文诵读、一分钟演讲、剪贴画报、习作展评、名言书签制作……综合实践活动的参观、调查、采访……语文的课本剧编排、小记者行动、写读书笔记、电影评论……数学课中的问题生活化,英语百事通等等活动,都需要学生走出课堂,融入校园,走向社会,用自己的眼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嘴去评说,用自己的手去操作,用自己的脑去感悟。德育校本课程中的《我爱我的班级》、《可爱的校园》、《小小园艺师》、《交通安全牢记心》等篇目都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发形成的。课题实验研究只有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师生协调配合,才能更有效地拓展实验研究的空间,实验才会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4.全员科研
为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竞争,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课题研究需求,我们构建了一个竞赛评比的平台,每学年都要围绕“全员科研,选项研讨”的活动主题,重点选定课堂研讨,现场教学设计、微型讲座、说课评优四项内容供全体教师选项参评。我们从竞赛的结果中欣慰地发现,教师的课题研究水平一年比一年有所提升,说课教师能从文本解读、三维目标、重难点的确定及依据,到教法运用和学法指导,以及教学程序的设计作精彩的分析和陈述。参加微型讲座的教师能结合课改理念和课题实验要求对自己的教学案例作深刻的剖析。现场教学设计在环节过程的预设上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法决定教法的原则,有的教学设计还附有环节过程的设计意图,凸现了教学设计灵活、规范、科学、创新的特点。课堂研讨更是让我们看到“冲模破模”带来的可喜变化,教师组织指导合理,师生双边活动充分,学生自主学习突出,三维目标训练到位,激励评价效更明显。这些比武练兵的成效,更加坚定了我们依托教科研,不断创新课堂教学的信念。
三、更新评价,让课题研究为学校和谐发展导航
为了加强对研究过程的指导和研究效果的评估,我们注重行政人员蹲点实验小组,及时掌握活动信息,指导解决研究中的问题;为每位实验教师建立跟踪记载卡,依照《课题实验工作考评量化细制》进行目标量化;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定期展示课题实验工作并开展互评;对工作落实不到位的课题组或实验教师个人,采取下发失误通知单和重点谈话的方式,督促整改。
1.激励评价
(1)政策倾斜
学校对为课题研究作出贡献的教师优先安排外出学习。优先考虑评先晋级,将科研成果作为专项业绩在教师年终综合考核中累计加分。
(2)精神表彰
学校利用橱窗、广播、例会、横幅等形式对课题研究先进教师进行宣传、表彰。
(3)物质奖励
当教师教科研成果获奖时,学校在市教育局、学区兑奖的基础上,再按照《市教科研成果奖励方法》对获奖教师予以奖励。
(4)选送进修
学校每年都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积极争取教师进修指标,安排科研骨干脱产学习,为学校未来的快速发展夯实基础。
(5)媒体推介
我们还组织专班撰写宣传名师的文章,向报刊等媒体撰稿。这些以师为本,体现人性化情感关怀和人文化教育方式的激励措施,极大地调动了教师投身于课题研究活动的热情,他们能真实地感受到付出有回报、科研有价值。
2.述职评价
学校每个月底都要召开一次课题实验小组负责人述职评议报告会。会上首先由实验教师通报本课题本月研究重点是什么,研究到什么程度,研究所取得的效果怎么样,研究中有什么困惑,以及下个月的研究重点、观摩活动的主题是什么等。再由课题领导小组根据各小组述职发言,作出定性评价。这样的述职评议不但起到了横向交流、相互监督、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作用,而且在真正意义上将实验教师日常研究环节工作纳入成果评价范畴,创新了“效果即成果”的评价思路。
3.多员评价
日常政治课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由于不能完全读懂教材内容,抓不住中心,理不清层次结构,制约了学生将学习内容内化为自身的思想观念和品德素养。特别是在检测应试中,由于理解能力较差,导致学生不能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分析出隐含的条件,不能透过字面看到问题的实质;由于写作能力较差,导致学生不能有条理、有逻辑地组织归纳答案,答非所问、答案肤浅或乱答一通的现象比比皆是,令人哭笑不得。
现实让我们认识到:要提高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必须以同步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为支撑。为此,我们萌生了“在政治教学中培养阅读与写作能力”的课题构想。由于这一课题直面教学困惑,迫切需要解决,因而吸引了教师的积极参与。
二、规划先行,保障课题研发有序展开
遵循教育科研的一般规律与程序,本着“经济实用”原则,我们对课题的研究目标进行了界定,并规划了相应的实施步骤与方法。
1.明确研究目标
通过探索培养政治阅读与写作能力的途径与方法,力求实现:
⑴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效果;
⑵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述的能力;
⑶培养学生的高雅情趣,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⑷促进语文教学,实现学科整合。
2.统筹构划研究过程
为体现“经济实用”原则,我们决定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将研究过程蕴于日常教学实践之中,使行动与研究合二为一,以实现科研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对此,我们构划了四步:
第一步:摸清问题。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教师自行归类汇总日常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二是集中诊断,组织全体学生参加阅读分析测试,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摸清问题。
第二步:拟定方案。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组织全体政治教师,并邀请语文教师,进行专题调研,对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可行性分析、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过程、研究方法和措施保证等,进行论证,并确定了相应的研究方案,为课题研究的有序开展确立规范。
第三步:展开研究。这是研究的中心环节,必须做到既能切实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又不加重教师负担。为此,我们确定了“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改进教学”的思路,以实现研究与实践的有效对接,体现研究的“经济化”和成果的“实用化”。
第四步:交流推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课题研究不是一个封闭的过程,而应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对此,我们确立了“以我为主,广吸博取,成果共享”的工作思路,力求在上级教研部门的指导和协调下,通过开放课题研究过程,开展交流推广活动等方式,吸收他人成功经验和优秀建议,丰富完善研究成果,以实现课题成果发挥其最大价值。
三、借鉴移植,回归整合,提炼创新,提升课题研发实效
在思想政治课中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其实就是将语文与思想政治课进行有机整合,运用语文的方式方法来解决思想政治课的问题。这自然离不开对语文学科的借鉴,离不开对思想政治学科的创新。为此,我们主要做好了三篇“文章”:
1.借鉴移植篇:尝试构建“语文式”的思想政治课
中国历来有“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之说。一方面,语文学科涉猎了相当多的思想政治学科内容,历史及现当代的不少政论性文章,至今仍保留在语文教材之中;另一方面,现行政治教材也体现了相当多的语文学科内容,如单元编排即围绕一定主题而设计,多数理论观点均由语言鲜活的案例引出或佐证等。基于两个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我们将语文学科阅读课和写作课确定为借鉴与移植的基点。
阅读课重点借鉴和移植语文学科的“速读”方法,学习如何通过对关键词语、中心句的把握,迅速理清思路,提炼文字所反映的主题;写作课重点借鉴和移植语文学科的“导写”模式,学习如何围绕主题,理清逻辑,合理运用相关论据进行论证。在大量观摩、评析语文相关课型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选择性“复制”,尝试了“通览课文――抓住关键词或中心句――提炼观点”的思想政治课阅读方法,以及“确立观点――构思逻辑层次――进行论证写作”的思想政治课写作方法。
2.回归整合篇:探求思想政治课阅读与写作方式
语文学科的阅读与写作重在理解与表达,而思想政治学科的阅读更强调思想理论的内化,其写作更强调思想理论的应用,因而简单地“复制”语文学科的方法,并不能完全适用于思想政治课教学。为此,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向了对政治阅读与写作的一般方法和格式的研究。在阅读教学研究中,我们主要围绕“观点提炼”展开,尝试了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材料归类”、“分析材料特点”等,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以身边事置换教材中的材料”,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内化能力,从而建立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练习再发现问题――形成一定的方法技能”的阅读教学模式。在写作教学研究中,我们主要围绕“进行论证写作”展开,实践了“找准观点――找准事实,理清论据――构建写作层次――锤炼语言”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
3.提炼创新篇:拓展思想政治课外延,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教育科研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教学的科研内涵,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在前两篇“文章”的基础上,我们把目光瞄向了“提炼创新”:
(1)精编了“思想政治教学资料库”
我们组织教师和学生,结合教材知识,广泛搜集各类政治阅读材料及写作范例,并按不同主题进行归类,其中可体现多种观点的同一材料,我们采取了“互见”体例,为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教学提供了便利。并且,学生也在搜集材料中提升了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2)创新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容与形式
思想政治课与社会密切相联,许多焦点、热点问题都可以渗透其中。因此,我们将“说评社会”也引入了思想政治课教学之中,鼓励学生张扬个性,评点时政,以此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分析问题、表达观点,进行有效的阅读与写作奠定了基础,增强了底蕴。在活动形式上,我们也结合学生特点,开展了辩论比赛、模拟法庭、生活热点话题演讲、时事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风采。同时,我们还将现代教育技术纳入到政治学习之中。如结合“维护祖国统一”的学习,我们倡导学生给台湾的同龄人发一封E-mail;为号召广大中学生文明上网,组织学生撰写倡议书;通过校园网站论坛发帖的形式,表明自己对校园现象或社会现象的立场和观点。教材内容的拓展和活动形式的丰富,不仅提升了学生在思想政治学科上学习能力,也改善了他们的思维品质和思想道德水平。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在数字动画艺术领域,三维动画作为动画行业的组成部分和前沿领域,在全国各地院校得到重视和发展。Maya软件是制作三维动画艺术作品的首选工具,也是三维动画艺术教学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如何培养兼具技能和创意的动画人才已成为各地教育机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三维动画是动画艺术发展的新领域,Maya动画教学在课程建设、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建设等方面都处在探索和实践阶段,还未真正形成一套完整缜密的教学体系。在各院校动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单独将角色动画教学内容作为独立课程和实践研究的情况很少,大多是将角色动画作为动画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只占用一定课程学时,不足以使学生熟练掌握和深入研究该领域的专业技术和创作手法。而角色动画是三维动画的核心和灵魂,广泛应用在动画制作、影视特效、游戏等相关领域,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2教学课题研究与实践的学科基础
经过几年教学实践探索,在角色动画教学中,逐步形成了以动画创作流程来开展课堂教学课题研究的讲授模式。需要注意的是,在动画专业课程设置中,角色动画课程前需要安排角色设计教学内容作为基础性课程教学内容。三维角色设计是角色动画设计课程的必要基础(如图1所示)。
在此基础上,在具备故事板、动画速写与动画表演、动画运动规律等课程知识后,才能更好的开展角色动画课程内容的教学。角色动画课程主要是针对学生掌控角色动作设计方面的专业技能进行训练,包括各种角色姿势设定、各种动作行为、动作目的、人物性格表达、情绪表达、表情动画、口型动画、多个角色混合表演、动作捕捉及数据加工、毛发服装处理等。
3教学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动画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动画行业技能型创新人才。课程教学内容只有紧贴行业岗位需求,才能够解决专业技能的培养要求。但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仅仅课程知识的传授是不够的,还需要将教学课题研究内容导入课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能力。角色动画(Maya)的教学课题研究属于应用型研究,以角色动画原理的探究和实践为起点,培养学生自主探求动画理论和动画创作理念的能力。课题研究内容主要是迪斯尼12条动画原理的实验求证和扩展应用,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和体会动作行为的差异性与行为人性格心情的关联。研究内容包括挤压与拉伸、预备动作、布局布景、连续动作与关键动作、跟随动作与重叠动作、渐快与渐慢、圆弧运动、第二动作设定、固体建模配置、夸张动作表现、角色动作性格表现与视觉风格、卡通动作与真实动作混合等(如图2所示)。
由于教学课题研究涉及动画原理比较多,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有一定挑战。因此,在课题研究中遵循了以下研究方法:
(1) 组建课题研究小组,根据个人特点进行任务分配。小组成员间分工协作,分散难度和工作量;结合学生的个人兴趣和特长,对总课题进行分步研究,精选一部分子课题加以重点研究;小组之间的人员搭配要注意高中低不同专业能力的学生分配,课题研究内容的安排也采取难易结合的方式。
(2) 培养研究小组内专业能力强的同学作为课题研究骨干,负责小组课题研究的组织协调工作,取长补短,带动小组成员专业能力的共同提高。
(3) 加强不同课题研究小组之间的交流次数,让不同研究小组之间进行课题研究成果交流,以便互通有无,共同提高,给学生搭建展示风采的平台,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和学习兴趣。同时,加强同类院校相同专业课题研究和教学成果的交流,经常性开展课题成果观摩、点评活动。
教学课题研究倡导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创新、教学内容创新。其目的是在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寻求构筑师生互动,调动学习兴趣,启发独立思考的教学新模式;应用提问、辩论、体验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动画原理的探究热情;增强学生独立创新思维和协同合作能力。同时,教学课题研究能够促进课程的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和实践先进的教学理念,构建与之相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行为。
4教学实战流程与内容设定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导入教学课题研究内容,以创作任务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课程教学培养工作。角色动画(Maya)教学重点主要集中在骨骼系统的设定与装配、模型绑定与蒙皮、角色动作设定与调试、角色表情设定与调试等方面(如图3所示)。课程教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基本技能培养阶段、重点难点技能培养阶段、课题研究与主题创作阶段。贯穿这三个阶段的是单线创作流程教学内容,其流程是:角色设定文字稿角色设定美术稿角色典型特征动作设定角色典型表情设定角色基本走路动画写实角色不同情绪的走路动画卡通角色不同情绪的走路动画角色基本跑步动画写实角色不同情绪的跑步动画卡通角色不同情绪的跑步动画角色动作重心表现(走平衡木动画、跳马动画)跳跃动画角色与道具之间的互动(挎包、拄拐、推拉重物等)肢体动作表现(手、手臂、肩部、臀部、脚等)脸部表情设定(口型、眼睛、表情、发音)完整的角色动画表现(角色动作、表情动作以及道具的动作合成)多角色动画表现。在动画创作流程教学模式过程中,各部分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会有相应的视频教学录像进行教学辅助,以便学生能够随时复习巩固,或是让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能够自主选择课程学习进度。
在教学实践内容的设定方面,结合课题研究的内容,根据创作流程教学内容进行动画知识点的训练。为提高学生对动画的理解和兴趣,首先进行设置弹力球的不同情绪姿态动画的课题研究。课题通过弹力球来表现出兴奋、害羞、愤怒、思考、厌恶、恐惧等各种不同的情绪和状态,通过给角色摆出不同的动作姿态,来训练学生的动画表现力和创造力。在学生具备基础的动画操作能力后,将进入动画规律的实践阶段,概括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在基本走路动画训练阶段,要求学生掌握走路动画的基本原理,学习多种风格走路动作设定、人体重心转移、胳膊与异侧腿的平衡等内容。通过课程实训,学生能够熟知连续动作和关键动作的动画原理,并将其运用到走路动画中。在角色走路动画训练阶段,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采用抽签形式让学生模仿动画角色夸张动作的表演(有相关动画影片参照),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讲述如何在动画中表现角色的性格与特征,如何确定出关键帧姿态(pose),结合相应的时间调节节奏(timing),对时间量进行精确的控制,给动画角色表演增加情感和意图。要求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预备动作动画原理,能够使用动画摄影表、时间线和曲线编辑器等工具调整预备动画姿态和节奏。
(2) 在跑步动画训练阶段,要求学生掌握跑步动画的基本原理,学习胳膊摆动的幅度与异侧腿的平衡、重心的位置、肢体主次的带动与跟随等。通过调整跑步动画来熟悉身体各部分动作间的协调,同时创建第二动作以增加角色感染力。在卡通角色跑步动画训练阶段,运用不同的帧数或相对较快节奏的时间,结合特殊或夸张而有趣的关键帧姿态,来创作出非写实的跑步动画。跳跃动画的训练则让学生理解身体直线与曲线的反差,能将跳跃动画做到更富有弹性,加深对动画基本原理(如预备动作、跟随、重叠、挤压与拉伸等)的理解和掌握。
(3) 在学习角色与道具之间互动创作阶段,学生将学习角色重心在动画中的转移,角色在运动中的重量感表现,并能合理地运用关键帧姿态调节道具和物体的互动关系。而拉动重物、推动重物以及将某重物拿起的练习,是让学生体会并掌握动画中物体的重量感,并将重量感的设计融入到动画制作中。学生通过动画创作体验运动范围的调整对动作夸张程度的影响,学会增加动画感染力的创作方法。
(4) 在肢体动作表现训练阶段,学生将学习通过肢体动作来展现角色不同情绪和心情。肢体动作是“身体的语言”,是表现动画细节的地方。掌握了用动作展现角色心理和内心变化的创作技法,就可以使角色在没有面部表情的情况下,也能准确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感觉。在教学中,会安排学生在动画中用肢体动作来表现角色在喝到不同味道饮品时的不同感觉,比如表现甜蜜、酸涩、苦楚等感觉。在走路动作方面,通过对胯骨部位的不同设定和表现,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走路状态,从而制作出体现角色性格的走路动画。而通过对角色脊柱、重心位置、肌肉和重量转移的调整,则能够完成角色自然逼真的复杂行为动作。而对于角色在走路时手臂运动规律的理解,可帮助学生通过对角色手臂及双手的细节调整,将角色走路动作表现得更加逼真,双手的动作也更加协调、生动。
(5) 在角色脸部表情设置阶段,要求能够通过脸部表情准确反应出角色真实情绪,并要注意口型和表情的相互对应,即掌握口型同步动画规律。角色的脸部表情设定,包括口型、眨眼、发音等。在教学中,课题研究内容设定为表现角色在听到不同声音时的面部表情及口型设定。而对于多角色表情及动作设定,能够共同表现出身处不同场景时的不同感受,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角色间的互动,并能够通过这种互动展现出场景所要表达的情景意味。
经过以上阶段的训练,能够使学生深刻理解动画原理和动画规律的基本内涵,在课题任务创作过程中,将动画理论的基本理解融入实践过程中,掌握常见角色动画的创作方法和制作技巧。
5教学效果与改进措施
经过角色动画教学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学生能够在角色动画艺术创作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能够立足于动画运动规律和相关动画创作原理,理论联系实践,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创作方法和理念,在实践训练过程中打下扎实的三维动画制作功底。学生普遍反映教学内容安排丰富,课题设计新颖,体系结构较完整,理论深入,实践教学内容实用且针对性强。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不拘一格,灵活多变,教学中注重互动交流,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真正形成了教、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学术氛围非常浓厚。
“角色动画”课程是训练学生动画观察能力、动画制作能力以及动画表演创作能力的专业课程,涉及从动画理论、运动规律、动画法则、概念、分析、设计,到动画设定、制作技巧、动作与情绪表达等专业内容。课程教学由基本动画原理开始,环环紧扣动画本质,直至达到角色动画的自由表达。在课程进行过程中仍存在有待改进之处,比如课题研究相关辅助训练和方法的缺失,教学实践内容过于繁杂,不够精炼等。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无法带学生实地深入各种社会场所进行体验观察,前期对课题创作素材收集的要求不够等。因此,课程教学不仅仅包括教学实践中的分阶段动画训练,还要有专门针对课题研究的辅助训练,加强作品交流和学术点评,使学生更全面、更专业的掌握角色动画创作方法。
6结束语
在角色动画教学过程中,教学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是相互连接,相辅相成的。精彩的角色动作设定是能吸引观众且令人记忆深刻的。课题研究的动画原理是做好动画的重要基础,有助于提高动画的精彩程度,避免平庸无趣的动作设计。在课程教学中,能够使学生明确了角色动画创作的任务是要赋予角色生命,而不是简单的复制动作或是靠某些技术手段(如动态捕捉等)来制作动作,角色动画应该是对生活的提炼和诠释。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明确了教学任务和课程方向,在教、学、研的互动中教学相长,互通有无,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为三维动画短片创作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参考文献:
1 挖掘学校资源。“课外阅读”是我校的优势和特色,学校一方面不断增加图书室的藏书量,另一方面在中午休息时间和下午放学时间开放阅览室,供学生博览群书和查找资料。其次,让学生掌握电脑的基本操作方法。学会围绕主题在网上搜寻资料、下载资料。最后是在校内开辟各种红领巾阵地,包括“红领巾种植园”、“小动物饲养角”、“红领巾小气象站”等,为学生的科技活动和劳技制作提供展示成果的舞台。
2 挖掘社区资源。我们一是与乡镇福利、事业单位挂钩,定期带领学生进行义务劳动和参观、考察;二是与经济开发区的某些公司挂钩,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采访、调查;三是与红领巾校外实践基地联姻,定期带领学生参加学习、活动;四是对社区环境的评估,了解掌握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五是聘请关心学校教育而又有特长的社会各界人士和家长担任我校的校外辅导员,定期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二、指导性活动课题
近年来,我们课题组在挖掘资源的基础上,反复进行实验、论证,推出了我校各年级的指导性实践活动课题。活动按三种类型设计:一类是短线活动,是指利用一次活动时间(2―3课时)基本可以完成的活动;一类是长线活动,这类课题则需要多次集中活动甚至几个月才能完成;三类是梯度性活动,是贯穿三至六年级的活动,是对同一课题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环境的研究,对不同年级的要求体现了一定的坡度和连续性,具体安排如下。
三年级上册:
[短线]1.了解教师节;2.走进仲贞子艺术馆;3.我们的校园;4.特殊号码特殊打(安垒教育);5.我向大家推荐阅读方法;6.走进药物世界;7.争做“文明使者”;8.修补图书。
[长线]1.我学做家务;2.相约西场――了解家乡特产;3.家庭小医生(感冒、中暑、牙疼、红眼病、狗咬等的起因、症状、治疗、预防)。
三年级下册:
[短线]1.找春天;2.我感兴趣的《西游已》人物;3.养金鱼;4.邮政编码我知晓;5.巧同卖书笔记;6.参观西场镇污水处理厂;7.做一本成长相册;8.日常生活的各种礼仪。
[长线]1.我感兴趣的西场历史人物:2.家乡的农作物;3.饮食与健康。
四年级上册:
[短线]1.介绍假期中的阅读;2.遵守交通法规;3.我最崇敬的人;4.巧制叶脉书整;5.我喜爱的数学家;6.为爸爸妈妈过一次生日;7.参观诗人胡西宅故居;8.读书格言警句。
[长线]1.西小食堂状况的调查;2.社区球境与生活;3.走进禽蛋之乡;
四年级下册:
[短线]1.《水浒传》中的社会毒瘤;2.参观平倭冢纪念馆;3.向父母献爱心;4.校园安垒警示;5.零花钱怎么化;6.胡桑的嫁接;7.读书的乐趣;8.街道美容师。
[长线]1.春季小学生易感传染病的研究;2.调查海安名人事迹;3.小小发明家(废眠的利用,巧用易拉罐、酒瓶的妙用、碎木块的利用)。
五年级上册:
[短线]1.打扫敬老院;2.电子阅读的方法;3.揭示车牌号码的秘密;4.校园的植物;5.丝绸是怎么来的;6.魔语信箱(学会感谢、赞美他人);7.新年的演变;8.我的偶像。
[长线]1.西场镇菜市场调查;2.吸烟的危害3.走进丝绸之乡。
五年级下册:
[短线]1.品《三国》;2.双休日的烦恼;3.广告大追踪;4.欣赏自己;5.为什么这么迷恋电子游戏;6.走进刘景韶纪念馆;7.网络下载;8.小小种植家。
[长线]1.小学生的近视调查;2.电器的利与弊(电视机、电脑、电冰箱、微波炉、复印机等的利与弊);3.“红领巾小气象站”的使用和维护。
六年级上册:
[短线]1.奥运知识知多少;2.我与“江海天骄”;3.我是毕业生;4.拒绝使用一次性物品;5.图书的保管;6.化敌为友(废物利用)7.商标探究;8.植物过冬。
[长线]、1.传统游戏与现代游戏的比较;2.小学生的服饰研究;3.走进建筑之乡
六年级下册:
[短线]1.《红楼梦》中的人物特点;2.科学在生活中闪光;3.享受健康充实的读书生活;4.儿童与法;5.我爱祖国;6.我了解的外国名著;7.感谢母校;8.二十年后我们又见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