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0 09:24:5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风险与风险管理概述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全面考核、重点突出,紧密围绕大纲要求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出发。考虑到本科目作为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实际情况。考生要注意难易程度的把握,重在掌握注册会计师所需的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相关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从去年本科目试题的情况来看,它基本涵盖了考试大纲所确定的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两个部分的考试范围,并且这两部分的内容比重大体适当(相对而言,公司战略的比重略微大一点)。试题对每一部分的重点掌握得当,较为突出地反映了公司战略、风险管理各部分的中心内容。这主要体现在对基本概念、名词术语等方面的命题上,侧重运用性的知识点考察,如对SWOT分析法的考察、内部控制的理解和运用、风险类型等等,他们占试题基础部分的比重较大,这一点从客观试题中看得非常明显。
(二)重视知识理解、实际应用及职业能力需要。同时联系实际这一点相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运用而言,是较有难度的,它测试考生是否具有成为一名注册会计师的基本执业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和发挥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它既包括有无坚实的基础知识和灵活全面的掌握知识,更主要的是测试了考生具备运用基础知识判断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试题的难度是递进的,它们一般体现在是否能具有从所提供的试题信息中识别相关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这些试题猛一看,似乎是教材中的“原话”内容表述,但细细一看,似乎又是“陌生”的,它们略微高于教材。考生在复习中,要想培养一种发现问题,并按一定的工作程序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认认真真地掌握教材及其考试大纲中的要求。此外,要求考生能够以合适的角色并根据这一角色的要求,用简明扼要的方式提出建议、观点和意见,也是考察学生的一个能力。许多试题实际上是在考察考生是否懂得考生所掌握的相关知识以及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掌握相关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在简答题、综合题中是较为明显的,这些试题要求考生经过所学知识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实践经验、较强的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否则将很难准确、全面地发现存在的问题。
(三)掌握新知识、新内容,实现知识更新的需求坚持终身学习,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是对注册会计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因技术不断变革而落伍的基本素质要求之一。时代的要求给注册会计师及时更新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特别是相关领域所涉及的新知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强、涉及学科较多的课程,因此掌握并回答好本科目试题对考生而言,并非易事。本年度考试中对新知识、新内容理解和掌握程度的试题也占据了一定的比重,如结合金融危机、人民币和美元汇率等出的一些题目体现了这一特点,这些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如果考生的运用教材知识的能力较强,对于上述问题的解答将会变得比较容易。另外,在本科目的考试中,还特别强调考察考生能否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掌握合理学习方法的建议
结合考试大纲要求和本年度的命题,可以看到本科目对于考生的知识能力可以分为由低到高的三个等级,由易到难分别是:专业知识能力、基本应用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从本年度的试题构成来看,也体现了这样的安排。这三方面的能力和知识构成如同地核到地幔的向外扩展一样,三层圆代表知识核心、知识中层和知识的外层。如图1所示。笔者认为,这三种能力的测试中,较多的是第二种能力的测试,其次是第三种能力的测试,第一种能力的测试比重并不是很高。可以预见,随着以后注册会计师考试中《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的成熟和完善,这个趋势还会加强。虽然从表面来看,《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相对于其他注册会计师考试的课程而言似乎容易一些,但真正要掌握这门课程并非易事,其困难主要体现在实践和应用上。如何在实践中提升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境界、意识和理念是十分重要的。为较好地掌握该门课程,建议采用学习方法如下:
(一)理解和掌握每章的基础理论知识考生在复习中要注意结合案例,来理解每章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并做到融会贯通。把知识点能够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进行堆积搭配,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审视、分析和思考。长期下去,坚持不懈,相信考生对教材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一定会与日俱增,不断提高的。
(二)梳理和总结各章要点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各章考试大纲要求及习题能够认真练习,要针对各章的知识点,对每章内容进行梳理、回顾和总结。
(一)全面考核、重点突出,紧密围绕大纲要求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出发。考虑到本科目作为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实际情况。考生要注意难易程度的把握,重在掌握注册会计师所需的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相关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从去年本科目试题的情况来看,它基本涵盖了考试大纲所确定的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两个部分的考试范围,并且这两部分的内容比重大体适当(相对而言,公司战略的比重略微大一点)。试题对每一部分的重点掌握得当,较为突出地反映了公司战略、风险管理各部分的中心内容。这主要体现在对基本概念、名词术语等方面的命题上,侧重运用性的知识点考察,如对SWOT分析法的考察、内部控制的理解和运用、风险类型等等,他们占试题基础部分的比重较大,这一点从客观试题中看得非常明显。
(二)重视知识理解、实际应用及职业能力需要。同时联系实际这一点相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运用而言,是较有难度的,它测试考生是否具有成为一名注册会计师的基本执业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和发挥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它既包括有无坚实的基础知识和灵活全面的掌握知识,更主要的是测试了考生具备运用基础知识判断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试题的难度是递进的,它们一般体现在是否能具有从所提供的试题信息中识别相关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这些试题猛一看,似乎是教材中的“原话”内容表述,但细细一看,似乎又是“陌生”的,它们略微高于教材。考生在复习中,要想培养一种发现问题,并按一定的工作程序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认认真真地掌握教材及其考试大纲中的要求。此外,要求考生能够以合适的角色并根据这一角色的要求,用简明扼要的方式提出建议、观点和意见,也是考察学生的一个能力。许多试题实际上是在考察考生是否懂得考生所掌握的相关知识以及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掌握相关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在简答题、综合题中是较为明显的,这些试题要求考生经过所学知识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实践经验、较强的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否则将很难准确、全面地发现存在的问题。
(三)掌握新知识、新内容,实现知识更新的需求坚持终身学习,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是对注册会计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因技术不断变革而落伍的基本素质要求之一。时代的要求给注册会计师及时更新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特别是相关领域所涉及的新知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强、涉及学科较多的课程,因此掌握并回答好本科目试题对考生而言,并非易事。本年度考试中对新知识、新内容理解和掌握程度的试题也占据了一定的比重,如结合金融危机、人民币和美元汇率等出的一些题目体现了这一特点,这些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如果考生的运用教材知识的能力较强,对于上述问题的解答将会变得比较容易。另外,在本科目的考试中,还特别强调考察考生能否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掌握合理学习方法的建议
结合考试大纲要求和本年度的命题,可以看到本科目对于考生的知识能力可以分为由低到高的三个等级,由易到难分别是:专业知识能力、基本应用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从本年度的试题构成来看,也体现了这样的安排。这三方面的能力和知识构成如同地核到地幔的向外扩展一样,三层圆代表知识核心、知识中层和知识的外层。如图1所示。笔者认为,这三种能力的测试中,较多的是第二种能力的测试,其次是第三种能力的测试,第一种能力的测试比重并不是很高。可以预见,随着以后注册会计师考试中《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的成熟和完善,这个趋势还会加强。虽然从表面来看,《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相对于其他注册会计师考试的课程而言似乎容易一些,但真正要掌握这门课程并非易事,其困难主要体现在实践和应用上。如何在实践中提升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境界、意识和理念是十分重要的。为较好地掌握该门课程,建议采用学习方法如下:
(一)理解和掌握每章的基础理论知识考生在复习中要注意结合案例,来理解每章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并做到融会贯通。把知识点能够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进行堆积搭配,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审视、分析和思考。长期下去,坚持不懈,相信考生对教材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一定会与日俱增,不断提高的。
(二)梳理和总结各章要点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各章考试大纲要求及习题能够认真练习,要针对各章的知识点,对每章内容进行梳理、回顾和总结。
一、风险
美国学者海恩斯(Haynes),最早提出风险的概念并对风险进行分类。他Ψ缦账下的定义为“风险是损失的可能性”。美国风险研究专家威利特(Willet),通过对风险理论和保险之间关系的研究,把风险与偶然性及不确定性联系起来。他认为,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其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威廉斯(Williams)在其风险研究论文中,对风险所下的定义为:风险是结构中潜在的变化。风险是人们预期结果和实际结果的差异。他认为,风险是在风险状态下,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差异大小或差异的偏离程度,这种预期结果和实际结果之间的差异越小或偏离程度越小,则风险越小;反之,则风险越大。而这种差异程度可以用概率的方法加以测度。风险发生的概率在0~1之间波动,概率越接近于1,则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概率越接近于0,则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如概率在二分之一左右,则表明风险的发生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莫布雷(Mowbray),布兰查德(Blanchard)在其1969年发表的《风险管理与保险》一书中,将风险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性风险。并指出,纯粹风险存在于只有损失而无收入的情况下。而投机性风险则存在于既有收入可能也有损失可能这一情况下。
二、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的概念,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所罗门・许布纳博士于1930年在美国管理协会召开的一次保险问题会议上提出的。随后受到各国政府以及经济学家、企业家的重视,并迅速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管理学科。传统观点认为,风险管理是企业六大管理功能之一。这种观点来自著名的法国管理理论学家亨利・费尧(Henri Fayol)。费尧在其1949年所发表的著作《一般与工业革命》中认为,风险管理活动是企业的基本活动之一。从风险管理发展的过程来看,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出现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动机,导致了风险管理的产生。
美国风险管理学家Gleadon,J.T.在其所著的《财务风险管理》一书中,强调了风险管理对企业之一组织的重要性并将风险管理内容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企业所面临的所有风险做出准确和及时的测量;二是建立一种过程用以分析企业总风险在生产经营业务范围内如何进行评估;三是在企业内部建立专门负责风险管理的部门,以控制企业风险和处理企业风险发生所带来的损失。
企业的风险管理,被西方风险理论定义为一种全面的管理职能,用以评价和处理企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的影响及原因。风险管理的目的,是对企业风险与不确定性进行主动积极的管理,从而使企业以最有效率、最富有成效的方式,实现其目标和使命。具体而言,是指在企业的整个管理活动中,建立企业风险管理的相应机构和人员,并借助于企业风险管理计划和控制措施,通过对企业风险的识别、估测、评价和处理,以防范企业风险事件的发生,花在企业风险事件发生后,把风险事件的损失和影响降至最小程度,从而保护企业的生存和持续发展能力,已取得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管理过程。
三、预警
预警(Early-Warning)一词起源于军事。经济预警最早产生于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上世纪 30 年代,美国经济统计学家穆尔采用多指标综合方法――扩散指数(DI)来构建美国宏观经济预警系统。至此,这种把经济指标分为先行、一致、滞后三种类型来反映宏观经济状态的监测预警系统的构成模式一直沿用至今。60 年代,出现了构造预警系统的另一基本方法――合成指数(CI)法。从 70 年代后期起,经济预警系统本身已初步定型,但在信息识别和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仍在不断的发展着,特别是在国际化方面表现最为显著。
0.前言
电力生产活动涉及电网、设备、生产环境、作业及管理等方面的风险。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提出了九大管理单元,对安全生产各个环节进行管理。九大单元(模块)包括:安全管理、风险评估与控制、应急与事故管理、作业环境、生产用具、生产管理、职业健康系统、能力要求与培训、检查与审核。九大单元(模块)又由51个要素、159个管理节点和480条管理子标准组成。这九个单元指出了安全生产需要管理的范围,要素指出了需要具体管理的工作内容,管理节点指出了要素的管理关键点和流程节点,子标准是各个流程节点的工作要求或方法。单元、要素、节点、子标准之间相互关联或链接,形成基于风险的安全生产管理有机整体。[1]其中风险评估与控制管理单元中的作业风险评估是变电运行专业其中一个重要的风险评估工作,是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持续运转的重要环节,也是确保变电运行专业现场作业风险可控、预控的关键。
1.作业风险评估的一般方法
风险评估的一般方法是PES法,就是说在进行风险等级分析时需考虑三个因素:由于危害造成可能事故的后果;暴露于危害因素的频率;完整的事故顺序和发生后果的可能性。
风险评估公式:风险值 =后果(S)×暴露(E)×可能性(P)
在使用公式时,根据现有的基础数据和风险评估人员的判断与经验确定每个因素分配的数字等级或比重。后果、暴露、可能性的定义如下:
后果:指所考虑的风险造成的最可能后果,包括伤害,疾病,财产损坏。事故的后果,从100分的“灾难”到1分的“小割伤或擦伤”,按程度分别赋予相应的数值。
暴露:指危害事件发生的频率,这个危害事件是第一个可能启动事故序列的意外事件。危险事件发生的频率,从10分的“持续通过”到0.5分的“特别的少”按层次分别赋予相应的数值[1]。
2.作业风险评估工作开展的工作方法
电力企业风险评估有三类:a.基准风险评估,即对企业生产作业流程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并作为持续改进的基准。b.基于问题的风险评估,即针对企业基准风险评估中所确定高风险对象,或生产过程中发生事故、事件暴露的高风险问题进行风险评估;c.持续风险评估,即企业开展持续的风险评估,及时、动态修改风险评估内容,并做出相适应的规避风险措施。[1]变电运行专业的作业风险评估属于基准风险评估,每年定期开展。年度作业风险评估开展流程如下:
一是作业风险评估技能回顾,主要是对班组代表开展作业风险评估技能专项培训。重点回顾作业风险评估方法,基准作业风险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是作业风险评估回顾、评估内容更新,主要是对上一年度已完成的作业风险评估、作业风险评估概述,根据最新作业任务清单,结合年度审查中关于作业风险评估所发现的问题,重新运用PES作业风险评估方法,组织人员审查班组有关评估结果。
三是回顾、更新关键任务。运行人员在作业风险评估结果的基础上,回顾各项关键任务,形成关键任务分析,为作业表单修编工作提供依据。
四是是修编作业风险概述。根据作业风险评估结果,形成本班组作业风险概述。
最后是风险评估结果应用。就是说跟据本班组的作业风险概述,审查有关控制风险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的落实情况,制定有关措施的实施工作计划,推进计划的落实。
3.作业风险评估工作在变电运行的运用
在开展变电运行的作业风险工作过程中往往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全员参与性不足,特别是资历较深的运行人员。这会影响到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同时也失去了全面增强全体人员风险意识的机会。二是作业风险评估结果不能应用到作业表单,进而不能有效控制现场风险。
为了解决全员参与性不足的问题,我们采取分组讨论--集中审核的方式,资历较深的运行人员被平均分到小组中讨论,充分发挥他们经验丰富的优点,为作业风险评估提供依据。集中审核时采取交叉审核方式,有利于保证人员参与作业风险评估的完整性。为了解决作业风险评估结果的应用性问题,在执行作业表单时必须对表单中的风险评估结果进行审核,发现作业风险评估结果未能应用到新作业表单中时,应该立即启动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中的纠正与预防流程,提出修编建议。
下面以500kV某变电站为例,阐述作业风险评估在变电运行中的开展情况:
(1)根据相关作业风险评估工作方案,500kV某变电站选派安全区代表参加局组织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知识和作业风险评估培训班,接着在站内开展作业风险评估知识培训,以保证作业风险评估方法的全员掌握。
(2)经过全体人员讨论和梳理,本专业共有作业任务59项。
(3)利用安全活动或交接班的机会,将59项作业任务分成三组开展作业风险评估工作,然后集中交叉审核和讨论,最后汇总成为《区域内作业风险评估填报表》。
(4)最后形成本站的作业风险概述。总结出500kV某变电站日常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危害有9种。对这9种危害进行评估,得出可接受及低风险主要分布在化学危害、职业健康、物理危害、人机功效、环境危害。中等风险危害有7个,中等风险危害有行为危害、化学危害、职业健康、物理危害、人机功效、环境危害,包括误碰故障设备、错投退压板、合(分)刀闸不到位、受伤的人、开路的CT等等。作业风险结果为修编作业表单提供依据。
(5)根据作业风险评估结果,修编运行专业的作业表单。目前500kV某变电站共有42份通用变电作业表单和8份专用变电作业表单,为变电运行现场工作提供有效可靠的风险预控措施。
4.结语
企业风险管理是指在企业的经营发展过程中,通过各种管理手段对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预测、评估、分析,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控制风险的影响因素,保证企业经营发展的风险环境时刻处于可控状态。风险管理的实质为通过对于潜在的企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通过识别、分析以及控制风险诱因,实现风险控制与降低损失的作用。作为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风险管理可以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风险规避能力。
一、企业风险管理内容概述
(1)风险的识别。风险识别作为风险管理的基础,主要是指企业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对于所面临的风险进行明确以及分类。风险识别现阶段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是依靠风险管理人员的认识以及工作经验的积累进行分析确定,第二则是通过大量的财务、会计、经营资料以及统计数据等各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进而发现风险的影响因素及有可能造成的损失。
(2)风险的分析判断。风险的分析判断是在完成风险识别后,对于大量信息资料依据统计学、概率论等理论基础进行分析,进而对风险的发生概率以及有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进行评估。通过风险的分析判断将各种数据资料整理,并为决策者提供信息资料,并结合相应的风险准则做出进一步的决策措施。
(3)风险的控制管理。风险的控制管理主要是,通过风险识别、分析后,综合各项风险影响因素以及发生概率,确定风险级别,并结合不同风险等级提出合理的风险控制措施。通过风险的控制管理,改变企业风险性质、风险发生几率以及风险造成的损失程度。
(4)风险监控。风险的监控主要是指在企业投资决策过程中,除了风险的识别、分析、处理外,对风险采取全过程的监控管理,从而保证企业风险控制目标的实现。风险监控主要是对风险管理策略的事实效果进行动态的控制,并结合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环境变化,及时通过反馈信息调险处理措施。
二、企业风险管理问题分析
(1)风险管理意识薄弱。在企业的发展经营过程中,知识侧重了企业的投资、生产以及销售环节,而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大部分是风险问题出现后,才开始采取措施进行处理,难以起到有效的风险防范以及风险规避的作用。
(2)企业内部之间协调沟通不足,难以保证风险控制管理必要的信息支持。现阶段虽然部分企业建立了自己内部的数据库用于信息共享,但是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仍然较差,团队协作能力不强,未能将企业凝聚成整体,造成风险控制管理识别分析阶段考虑不全面,不能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措施。
(3)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企业内部控制针对风险管理的方面内容较少。由于对于风险管理认识不足,导致部分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难以充分发挥风险识别、分析、控制的作用,此外,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与风险控制管理未能有效的结合,浪费了管理资源的同时,难以实现其应有的控制监督作用。
三、企业风险管理完善措施研究
结合我国现阶段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风险管理问题,实现企业长足发展,必须对风险管理工作完善,调整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提高企业的风险意识。市场经济环境的多边性决定了企业发展风险不断,因此对于风险管理以提高重视程度,积极主动的采取措施进行风险控制管理。在企业风险控制管理机构中,强化风险控制管理的作用发挥,将风险管理作为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把风险管理意识作为企业文化建设内容之一,在企业内部树立全面的风险意识,并且在进行关键项目决策过程中,充分的发挥风险控制对于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2)建立健全的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系统科学的风险控制管理体系,是保证风险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在企业内部应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合理的安排风险管理机构以及人员配置,明确风险控制管理人员的职责权限以及风险控制目标。同时建立风险管理责任体系,将风险控制管理效果与业绩考核直接联系,出现工作失误造成经济损失的追究责任,促进风险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此外,对于涉及到企业重大投资、发展战略调整、产权变动、资产交易以及贷款等重大经济活动,并须依据相应的规章制度制定详细的风险管理措施。
(3)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的沟通。对于风险控制管理工作,离不开大量信息数据资料的有力支持,信息作为进行企业决策的基础,也是对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判断的主要依据。因此完善企业内部风险控制管理工作,更需要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及时的信息沟通。实现信息的交流可以在企业内部网络建立信息共享数据库,作为平台实现内部信息的迅速沟通,及时结合市场情况调整变化风险管理措施。
(4)重视风险分散以及转移的作用。由于市场条件千变万化,因此企业的发展始面临连各种各样的风险。为了实现企业的长足发展,除了进行必要的风险管理措施,同时也应重视对于风险的分散以及转移处理。在进行项目投资决策过程中,实施多元化的发展经营战略,同时通过出售或者办理保险的方式,对部分风险进行转移处理。
四、结语
市场经济环境处于时刻变化的状态,因此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用充分重视风险管理的作用。实现有效的风险管理,必须结合企业决策项目的实际情况,全面的进行风险影响因素识别,科学的作出分析判断并制定可行的控制措施。这对于保证企业的正常发展经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实现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手段。
参考文献:
伴随实务界与理论界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认识的不断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与发展已经提升到与风险管理相融合的新高度。在此背景下,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要求更高,并需要不断改进与提升,是一个循环往复、永无止境的企业管理工作,将不断促进企业加强流程管控,增强风险防范能力,实现稳健持续发展。
一、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概述
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整体。其一致性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管理的实现都需要各方的参与;二是两者都贯穿于企业的整个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当中;三是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实现企业的价值。由于内部控制主要规范内部管理流程,而风险可能涉及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从这个意义上缴,企业内部控制属于风险管理。然而,内部控制的提升,将增强企业对外部风险的抵御能力,二者是互相促进的。企业的风险管理和企业的内部控制相比较起来,它是站在更高的战略层次上来分析问题的,比内部控制更加细化,能够更好地解决企业经营活动当中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风险问题。随着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管理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二者之间必定会相互交叉且相互融合,最终相互统一。
二、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意识较弱
一是风险管理意识淡薄,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制定不切实际的目标或盲目扩展投资,使企业承受无谓的风险。二是把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看作一种静态的东西,认为仅仅是规章制度,如文件法规、技术规范和应用模型等。三是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内涵有很多重合之处,单纯的将二者混为一谈,忽略了其对不同企业的不同效果。四是片面相信国外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理念,忽略了将其与我国国情与企业实际情况结合,使得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水土不服。
2.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组织机制较弱
一是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不能有效制衡管理层的强大权力,董事会没有或者不能负起监督管理层的责任。二是过分夸大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作用,认为只要建立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企业的发展就是必然的。三是缺少对企业自身的特点、发展阶段、行业特性、技术条件、外部环境等情况的评估机制,使得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本末倒置。四是管控模式和组织结构设计不合理,无法有效控制企业风险,难以建立有效的内控和相互制衡的机制。五是缺乏系统的风险管理体制,没有将风险管理的手段和内控程序融入到管理与业务的制度与流程中。
3.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执行力度较弱
制度的关键在于执行,没有执行或执行力度不够,再先进的制度也不起作用。影响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执行力度的因素很多,其中,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执行人员素质偏低、企业文化落后、资源配置不当是主要因素;制度本身的局限性及制度与制度之间的不协调性也给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执行带来困难。内部控制针对的是“事”而不是“人”,是一种“非人格”的控制机制,其控制对象不限于受控方,施控方也是内部控制的控制对象。内部控制需要全员参与、平行参与和平等参与,这与我国传统的等级制、科层制是大不相同的。
三、企业提升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改进措施
1.建立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融合的管控文化
一是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组织框架,将高管层、中层、普通员工全部联动起来,将内部控制的理念贯穿入公司上下,并对公司主要风险点建立追踪机制,以承接各种风险。二是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包括合规在线、合规课件、合规漫画等,进一步巩固基于风险管理的内控文化。三是在传统金融内控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业务特点走出一条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内控道路,鼓励内控与风险人员学习专业课程,系统地提升自身专业知识水平。
2.建立合法合规符合实际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体系
XXX-QP7.1-2016
版本号
B/0
文件名称
风险管理控制程序
页
数
4
1目的
通过建立《风险管理控制程序》,评价公司所经营产品的采购、储存、运输、销售等过程中的风险,并对风险加以控制,保证公司经营活动的安全性。
2范围
适用于公司所经营产品的采购、储存、运输、销售等过程。
3权责
3.1最高管理者:为风险管理活动分配充分的资源和有资格能胜任的人员。规定风险管理的职责和权限,确定风险管理小组成员。主持每年的风险管理活动评审。批准《风险管理活动记录》。
3.2管理者代表:负责制组织管理风险活动。
3.3业务部门:负责将顾客服务相关信息反馈给质量部提供参考。
3.4
售后服务部:负责收集相关产品的风险信息。
4
程序要求
4.1风险管理过程概述:风险管理过程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综合剩余风险评价以及风险/受益分析。应记录风险管理活动结果并纳入相关文档。风险管理过程
见图1。
4.2风险管理活动
4.2.1风险管理策划应包括:
a)风险管理活动范围:判定和描述医疗器械经营活动和适用于计划每个要素的阶段;
b)职责和权限的分配;
c)风管理活动的评审要求;
d)决定风险可接受准则,包括在损害发生概率不能估计时的可接受风险的准则;
e)验证活动;
f)相关的生产和生产后信息的收集和评审的有关活动。
4.2.2风险管理活动输出:
风险管理小组应对风险管理活动进行评审,必要时可补充确定评审人员。评审内容包括:对风险管理计划实施情况的评审;对综合剩余风险是否可接受的判断;是否已有适当的方法获得相关生产和生产后信息。上述评审的结果填写《风险管理活动记录》,该报告最终由最高管理者审批通过,经营活动风险控制的最终结论依据。
4.2.3风险管理资料输入(信息收集):
公司建立收集和评审医疗器械信息的系统时,尤其应当考虑:
a)由医疗器械的操作者、使用者或负责医疗器械安装、使用和维护人员所产生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机制;
b)新的或者修订的标准。另外,也应当将最新技术水平因素和对其应用的可行性考虑在内。并应注意该系统不仅应当收集和评审本企业类似产品的相关信息(及内部信息),也应当收集和评审市场上其它类似医疗器械产品的公开信息(及外部信息)。
相关人员在收到信息后
,应及时与风险管理负责人沟通,风险管理负责人将视具体情况召集风险管理小组,执行相关的风险管理活动,见图3。对分析结果可能涉及安全性的信息,应评价是否存在下列情况:
—
是否有先前没有认识的危害或危害处境出现;
—
是否由危害处境产生的一个或多个估计的风险不再是可接受的。
如果上述任何情况发生,一方面,应对先前实施的风险管理活动的影响进行评价,作为一项输入反馈到风险管理过程中,并且应对医疗器械经营过程的风险管理文档进行评审。如果评审的结果可能有一个或多个剩余风险或其可接受性已经改变,应对先前实施的风险控制措施的影响进行评价,必要时进一步采取措施以使风险可接受。然后,应根据前面分析和评价结果完善适当的风险管理过程,修改相应的风险管理文档和风险管理报告。
4.3风险评价和风险可接受标准
本公司虽然针对涉及的产品,在风险管理方针的基础上,制订了风险评价和风险可接受标准。但针对每一特定的产品,在制定风险管理计划时,仍须对此风险可接受标准的适宜性进行评价,如不适宜应重新制定。
表1风险的严重度水平
等级名称
代号
系统风险定义
轻度
1
轻度伤害或无伤
中度
2
中等伤害
致命
3
一人死亡
灾难性
4
多人死亡或重伤
表2风险的概率等级
等级名称
代号
频次(每年)
极少
1
非常少
2
10-4-10-6
很少
3
10-2-10-4
偶尔
4
10-1-10-2
有时
5
1-10-1
经常
6
>1
注:频次是指每台设备每年发生或预期发生的事件次数。
表3风险评价准则
概率
严重程度
4
3
2
1
灾难性
致命
中度
轻度
经常
6
U
U
U
R
有时
5
U
U
R
R
偶然
4
U
R
R
R
很少
3
R
R
R
A
非常少
2
R
R
A
A
极少
1
A
A
A
A
说明:A:可接受的风险;R:合理可行降低(ALARP)的风险;U:不可接受的风险。
4.4
产品安全标准的应用
在有适用的产品安全标准时,应通过符合安全标准的要求来降低产品的安全风险。即使产品有相关的安全标准,也必须按风险管理规定的流程。因为符合安全标准并不能保证产品是安全的。评价产品的安全风险时总是需要考虑标准之外的因素。产品必须在设计和开发阶段输入相关的安全标准,确保其符合安全标准要求。已上市的产品若发生相关安全标准的变化,应作出评价。必要时通知厂商进行设计更改以符合标准要求。如果安全标准中规定了结构上的安全规范和/或规定了安全指标的限制,必须在风险控制措施中引入,并实施相关的风险控制措施的验证。对该风险的初始风险估计可以省略,且采取该风险措施后,可认为损害发生的概率为最低,剩余风险可接受;除非有进一步的数据和资料显示须对风险重新评价。
5
相关记录
5.1 《风险管理活动记录》Ryzur-QR-QP7.1-01
附件1
开始
预期用途、判定特征
判定已知或可预见的危害
估计危害处境的风险
风险是否需要降低?
判定适当的风险控制措施,记录风险控制要求
风险是否可降低?
实时、记录和验证适当的措施
风险是否可接受?
是否引入新的危害或危害处境或已存在的风险受到影响?
是否考虑了所有已判定的危害?
综合剩余风险是否可接受?
医疗受益是否超过综合剩余风险险?
准备风险管理报告
评审生产和生产后信息
风险是否需要重新评定?
医疗受益是否超过剩余风险?
不可接受
否
否
否
否
否
否
否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否
风险分析
风险评价
风险控制
1前言
我国的金融行业在发展的进程中一直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作为重点工作对象,金融行业借助互联网技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但是也将面临诸多的风险,一旦金融风险席卷互联网行业,就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这就需要互联网金融企业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构建风险抵御机制。互联网金融企业要认清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结合市场发展趋势,对企业制定风险管理战略,积极调整企业的内部控制措施,增强企业的风险防控能力,维护企业的经济效益。
2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理论概述
2.1风险管理概述
风险是指事物发生的走向超出预期的计划,具有不确定性,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例如市场发展情况和国家政策方法,风险的发生会给国家和社会大众带来一定的影响。而风险管理就是在对风险进行充分了解的情况,借助多种思维方式对风险进行分析研究,进而得到最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
2.1.1互联网金融企业风险类型
互联网金融企业风险的主要类型包括以下几种:中介风险:该风险是互联网金融企业风险中较为常见的风险,特别是在互联网金融企业平台在资金运作中占据较大的作用,用户和企业都是借助互联网金融企业平台进行交易,对于一些用户交易资金较小的时候,互联网金融企业平台的监管就容易出现偏差,用户就会面临一定的经济损失,该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三方中介平台监管的失职,没有建立完备的监管制度。操作风险:随着手机支付的普及,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由于支付带来的信息泄露的风险,这也是目前社会上由于支付发生的最多的风险状况,一些不法分子借助扫码设备提取用户的信息资料,再加上民众的支付安全意识较低,造成这种风险的增加。流动性风险: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资金流动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企业中的资金本身流动性增强,就会带来资金错配和资金流动不畅的情况,进而造成流动风险的发生。
2.1.2互联网金融企业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互联网金融企业中的风险管理工作至关重要,是需要企业全体工作人员共同的付出才能够将企业中的风险规避制度更加完善。互联网金融企业在进行风险管理之前需要将企业内部的风险进行评估,因此采取更为合适的应对措施。我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发展周期较短,在应对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中依旧存在较多的不足,这就需要国家给予大力的政策支付,帮助我国互联网金融企业更好的防范风险。
2.2内部控制概述
内部控制主要是指企业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市场环境下,对企业内部的各类资源进行运用,同时也可以利用社会资源,在企业中实行有效的管理措施,对企业内部进行约束和调整。
3企业的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问题
3.1企业风险意识较低
互联网金融企业中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内部人员的风险意识较低,不仅仅存在于基层的工作人员,对于企业的管理层同样也会有这些问题。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处于发展的初期,本身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就导致企业的风险意识较低,忽视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企业内的员工也存在对工作效益给予高度的重视,而忽视公司的风险管理,互联网金融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整体呈现出急功近利的状况,一旦企业的资金流动出现问题,就会导致企业的运作受到严重的影响。
3.2风险防范措施的缺失
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由于自身企业的运作资金有限,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风险防范措施的建立中,就导致企业内部的管理过于粗糙,管理设备落后、管理制度过于传统和对日常的管理存在忽视现象。这些都是互联网金融企业风险防范措施缺失的体现,进而会对企业的人才引进和资源利用产生较大的影响。
3.3不够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
互联网金融企业内部如果不具备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就容易出现企业员工工作态度消极、工作懒散的情况,更严重的是员工做出违反法律法规的事情,例如挪用企业公款等。因此,互联网金融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互联网金融企业承担了互联网领域和金融领域两个方面的风险,企业内部必须做好风险控制工作,才能够避免企业内部受到损失,建立起健全的风险控制制度,促进互联网金融企业呈现出更加良性的发展。
3.4执行力不高、评价机制的缺失
互联网金融企业借助互联网是一种新型的企业模式,实体企业能够对客户的贷款实施实时监控,但是互联网金融企业却无法做到这个方面,对客户的追踪的精准度存在偏差,也无法对客户进行全面的信用评估。互联网金融企业对设备的要求较高,对人工的利用率较低,因此,人员的工资也出现了下滑的迹象,这也会导致企业中的员工出现消极怠工的现象,企业员工对于企业制定的管理制度的执行力较低,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
3.5网贷内控风险高、合规程度较低
所谓的合规就是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时的操作流程是符合国家指定的标准要求,但是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企业中存在不合规操作的情况,特别是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的加快,互联网金融企业想要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就会做出违背国家行业制度标准的行为。不合规操作也是互联网金融企业最为常见的风险问题,会使得互联网金融企业成为不法分子进行违反活动的场所,从而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
4基于风险管理的提升互联网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策略
4.1基于风险导向完善内部控制工作
互联网金融企业为了最大化的规避风险,完善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和控制制度,首要的任务就是多发展战略合作伙伴,在实现共赢的情况,也发挥出风险共享的效果,在应对风险时,能够借助企业各自的优势对风险进行化解。除此之外,企业需要加强企业内部的日常管理工作力度,不能够忽视任何一个工作细节,逐渐使企业的监督体系更加完善,与战略合作伙伴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制度,加快信息传递的效率,使双方都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4.2对风险控制各环节进行强化
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不断发展,对各方面发展因素都有着严格的要求,特别是在网络安全和数据库安全方面,这就要求互联网金融企业在企业内部构建较为成熟的风险防范的制度,便于企业的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操作时能够及时抵御外来黑客的攻击,而互联网金融企业也需要建立起维护组织,一旦发现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系统出现问题需要进行及时的维修,除此之外,企业还需要设置出风险报警机制,一旦出现风险威胁,能够立刻发出警报,企业管理人员能够得到最及时的通知。
4.3风险管理内部环境的创设
互联网金融企业想要更加有效的抵御风险就需要在企业的运作中营造良好的风险意识氛围,通过适当的宣传手段,对企业的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促进工作人员为完善企业的风险机制积极做出贡献,及时配合企业管理人员制定出的风险规避措施。面对互联网金融企业中出现的风险,工作人员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解决,企业也要定期对员工进行风险意识培训,提供工作人员对风险的防范能力,为企业的顺利运作提供支持。
4.4进行p2p网贷平台征信法律建设
互联网金融企业和p2p信贷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建立完善的p2p网贷平台征信制度,能够有效地促进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进步。首先是建立信用评估系统,借助安全可靠的计算机系统对客户进行严格的保密,但是对于必要的信息做到及时披露;再者就是科学化的征信法律建设,可以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p2p网贷业务进行明确的规定,一旦发生纠纷可以根据相关的法律条规进行裁决,维护借贷平台和借贷者双方的利益。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方面仍存在诸多的问题,通过对风险管理的介绍,了解到二者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发展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因此,不仅企业要积极做出相应的风险规避措施,政府部门同样需要给予法律条例支持和政策扶持。互联网金融企业只有在正确的风险管理制度的引导下,才能够最大化的为企业避免风险入侵造成受损,才能够保障互联网金融企业呈现出积极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目前,铁路发展战略发生重大转变,铁路企业正致力于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充分利用铁路的各类资源开发市场,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增加经济效益,以实现铁路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随着高速铁路建设的大规模展开,资金保障问题也为社会关注,不断创新融资方式多渠道低成本筹资、加强资金管理成为铁路企业面临的重大考验。因此,笔者就此对铁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进行了思考和研究。
一、企业风险管理理论及财务风险管理概述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企业风险管理都是经营过程中的核心内容。现代管理科学对大量企业长时期观察得出一个重要实证:有效的风险管理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通过卓越的风险管理获得竞争优势,而企业的损失甚至倒闭都是由于不良的风险管理所造成。
1、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1)2004年,COSO(美国发起机构委员会)在1992年《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基础上,全新颁布《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涵盖企业全面风险管理4个目标、8个要素和4个执行层次的基本框架。其中,4个目标即战略、经营、报告、合规;8个要素即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4个执行层次即总部、分部、业务单位和附属机构。
(2)国内,在借鉴西方国家经验的基础上,2006年6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颁布《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正试开始在中央企业推行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指引》对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进行重要阐述,包括以下主要工作:收集风险管理初始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风险管理的监督和改进。
2、财务风险管理概述
(1)财务风险含义。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因未来财务状况不确定而产生的实际财务结果与预期结果发生偏离,从而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性。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营运资金风险和收益及分配风险等。
(2)财务风险来源。一是源自财务管理风险本身,存在于企业活动全过程,如筹资中自有资金与借款资金的比例及相关的负债经营问题、投资中的多元化投资问题与资金流动性相关的利润分配中的比例问题、应收账款管理等问题。企业规模越大,财务风险管理活动越复杂。二是源自外部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其复杂性和多变性能为企业带来某种机会,也可能使企业面临某种威胁,财务风险管理重在关注外部环境的不利变化,如持续的通货膨胀使资金成本不断升高、原材料价格上涨致使营运成本增加无法实现预期收益。
二、当前铁路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
当前,铁路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来自外部竞争环境和自身经营特性,加上大规模铁路建设带来的资金保障压力。
1、内外部环境
近年来,公路、航空、海运等多种运输方式的快速发展,给铁路运输带来了较大的竞争压力。而铁路运输自身经营增长的制约因素也比较多:一方面铁路行业所具有的公益性和基础性特点,使铁路运输价格受到国家严格管控,在既有运能规模下,运输收入增长空间十分有限,致使铁路企业收入与成本严重不匹配;另一方面原材料、能源价格持续上涨和安全设施、设备投入需求的不断增长,导致生产经营成本逐年攀升,加上职工收入增长的刚性需求、前期铁路建设高额投入的还贷压力以及高铁配套设备、设施的高额消耗等都使铁路经营效益增长受到制约;三是合资铁路相继开通,不确定因素将随之增加。此外,随着铁路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的确立,财务面向市场所带来的资金等财务风险将进一步加大,资金持续紧张的局面一时难以缓解。
2、资金保障需求
“十一五”期间,大规模铁路建设投资对资金需求量激增。运输支出预算以及更新改造计划缺口及调整滞后相应产生较大的资金缺口;合资公司委托管理资金到位滞后影响铁路企业资金周转;资金结算所内部调剂资金剩余空间十分有限,运营资金保障能力呈下降趋势。从建设资金来看,国铁建设资金和合资铁路资本金由铁道部负责筹集,合资铁路债务性资金也由铁道部统借或设定贷款条件,铁路企业筹资能力十分有限,同时由于地方资金不能及时足额到位,导致建设资金保障压力持续增加。
三、对于铁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几点对策
增强铁路企业市场主体意识和经营效益理念,夯实财务基础、落实内控制度,大力开展多元化经营,深入挖潜提效,确保运输生产安全稳定、资金运行有序、管理依法合规,才能做到财务风险可控,推进铁路协调发展、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实现经营管理效益最大化目标。
1、强化经营主体意识
根据深化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完善经营管理制度体系,夯实经营管理基础,明确各级各部门经营管理权责。同时,通过设置专栏以及编发手册等方式,解析各项经营管理制度内涵,宣传经营导向和管理要求,强化经营主体意识,引导企业上下深刻领会防范财务风险、提升经营效益是保障运输安全和职工利益的基础,营造 “保安全、保稳定、重效益、重发展”的经营管理氛围,提升铁路企业主动适应市场的能力。
2、深化内部控制机制
当前,我国已大踏步迈入“十三五”规划,是保持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逐步完成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铁路作为整个经济运行的大枢纽,对保障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人民的安居乐业、社会的稳定和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铁路旨在为社会提供安全、便捷、可靠的交通出行方式。铁路的安全问题不仅关系着乘客出行,也是铁路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推行安全风险管理是铁路部门重要的责任,使铁路部门审时度势,站在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的高度,实现铁路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战略性举措。
1铁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1.1安全风险管理概述。
风险管理是指通过风险的预判、量化及评估等程序来分析生产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潜在问题,并针对其风险进行一系列预防性规划、控制及监督等工作,已达到降低不安全问题发生率、顺利并安全地完成生产活动的目的。风险管理不仅涉及面广,且管理的对象众多,管理措施及方法纷繁复杂。因此铁路安全风险管理需要更加全面化及系统化的管理体系,这样才能切实保证铁路的正常工作及运行。[1]
1.2铁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与传统安全管理。
传统安全管理及铁路安全风险管理都具有安全为第一性、综合性的特点,它们从管理的目标、内容以及理念层面都对铁路安全做出了相应的贡献。但铁路传统安全管理相较铁路安全风险管理,前者的预防性较后者存在明显的不足。
2系统论方法概述
系统论方法在各个行业,尤其是公共行业当中运用普遍广泛。运用系统论方法可以解决各类棘手的问题,因此该方法又被称为“解决当代复杂问题的钥匙”。广义系统论原理包括整理性原理、开放性原理、层次性原理、目的性原理、分解协调性原理、自组织原理、稳定性原理及突变性原理[2]。系统论方法有四条基本原则,即整体性、相关性、最优化及动态性原则。运用系统论方法,可以解决铁路安全的各项问题,更加系统、全面化地构建铁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3系统性构建铁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3.1安全风险管理体系需要系统论。
铁路风险管理的预判、量化及评估等程序纷繁复杂、涉及面广,如果没有系统论理念的支持,则难以保证对铁路相关安全问题的全面把握与控制。相对传统安全管理,铁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具有预防性强的特点。为了保证这一特点,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运用系统论方法的四项原则来规划、控制及监督铁路安全问题。只有全面系统地把控铁路安全问题,才能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具有实际的管理意义[3]。
3.2构建系统性铁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铁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要结合铁路安全的实际工作,对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安全风险进行合理且系统地识别、预判、规避、把控及监管,以达到预防及消除风险的目的。
3.2.1树立系统化管理意识是保障铁路安全的前提。
结合实际工作中的生产生活,全面系统地宣传铁路安全风险管理的理念,是保障铁路工作安全的前提。针对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工作上可能遇到的安全性问题进行系统化的研究及整理,对铁路相关的每位工作者全面宣传和教育,使每位员工清楚地意识到工作中的安全风险,以及进行铁路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着重培养全员安全文化,使员工自觉遵守安全规章制度、形成自我安全行为规范,从工作源头预防安全问题的发生[4]。
3.2.2确立系统化风险辨别方法是保障铁路安全的基础。
对铁路工作安全风险的预判和辨别,是铁路安全风险管理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开展安全风险管理的基础。全面系统地把握可能遇到的安全风险,需要铁路各个部门的综合配合。在铁路系统网中,组织各个部门对部门内已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安全事故、设备故障、安全薄弱环节、环境外在风险、安全保护等等问题进行研究、整理及汇总,使管理者、技术员及现场职工从不同角度分析安全问题,系统化的预判及规避安全问题,并建立相关化、动态化、整体化地安全风险问题库,以备今后工作参考借鉴。
3.2.3务实系统化风险监控是保障铁路安全的重点。
系统化的安全风险监控,可以实时、有效地发现、规避及处理实际工作中新出现的安全问题。只有系统化的实时监控,才能在问题出现前及时发现,防患于未然,在问题出现时及时处理、在问题出现后及时修正更改。系统化的风险监控不仅仅是安全风险管理的重点,而且是其发展的重要保证。
3.2.4完善系统化考核是保障铁路安全的后盾。
防范及减少铁路安全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对员工工作的考核就是其中一项有效手段。全面而系统的考核,对强化员工工作安全意识、规范工作行为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建立有效的工作奖惩制度,可以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及热情。优质、高效的工作,从正面维持和保护铁路安全的正常运行。
结束语
系统论方法是一把利剑,在高速发展的今天,面对日渐扩大地规模化生产及日益更新的技术发展,铁路的快速发展是必然趋势。在严峻的形势下,庞大的铁路系统管理需要系统论的支持。系统化的铁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可以更好的适应高速发展的铁路工作,保证其为国为民提供更加便捷、安全、高效的铁路服务,确保铁路安全长治久安。安全风险管理体系要不断的修正和完善,在工作中不断实践系统论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系统论与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更好地结合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令朝.对铁路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思考[J].铁道技术监督,2013(8).
[2]魏宏森,王伟.广义系统论的基本原理[J].系统辩证学学报,1993(1).
一、商业银行合规风险概述
商业银行合规风险指的是商业银行在经营与管理过程中,因为没有遵守行业规范或者法律法规而导致的法律处罚以及相应经济损失与名誉损失等现象。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方面来看,商业银行合规风险可以分为流程风险与非流程风险两类。其中,流程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流程所固有的,这种风险存在于不同工作流程的各个工作环节当中;非流程风险则主要体现为商业银行对行业规范、法律法规的理解存在偏差或者由自身经营管理理念所导致的风险,这些风险都呈现出了可控性特征。从商业银行主观能动性方面来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出现的合规风险还可以分为主动违规导致的合规风险与被动违规所导致的合规风险,其中,二者区别在于是否具有意识的违规以及是否蓄谋违规。前者具有主观有意性与恶劣的性质,而后者则具有主观无意性。
二、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中的问题
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合规风险管理环境问题。
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风险管控工作中,虽然声誉风险管理、操作风险管理以及法律风险管理得到了较高程度的重视,但是合规风险管理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风险管控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却没有得到明确。与此同时,一些商业银行管理工作者并没有对合规风险管理的价值做出深入的认知,甚至认为合规风险管理会导致经营成本的提升以及客户的流失,因此相对于业务拓展而言,合规风险管理并没有处于一个较高的战略地位。商业银行管理层对合规风险管理所持有的态度,自然也会影响基层员工对合规风险管理的认知,而这也是商业银行中的工作人员普遍欠缺主动合规意识的重要原因,这些现象则对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工作成效的提升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制约作用。
(二)合规风险管理文化问题。
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商业银行所具有的文化直接影响与反映着商业银行所具有的经营管理理念,并且左右着商业银行这经营管理行为。良好的合规风险管理文化,能够为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在部分商业银行的合规风险管理工作中,合规风险管理文化仍旧没有从“要我合规”转变为“我要合规”。与此同时,虽然部分商业银行制定了“合规风险管理从高层做起”以及“做好合规风险管理,创造经济价值”等口号,但是这些口号也并没有真正转变为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这种现象反映出了商业银行对合规风险管理教育培训工作欠缺足够重视以及合规风险管理理念没有深入人心等问题。因此,如何构建起良好的合规风险管理文化,如何利用合规风险管理文化对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的工作意识以及工作理念做出指导,是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合规风险管理机制问题。
虽然大部分商业银行都具有较为合理的合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以及完备的合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但在合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以及合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职责方面却缺乏详细的阐述。与此同时,当前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构建起合规风险上报机制,但合规风险上报的准确性、及时性仍有待提升,这导致一些潜在的或者已经产生合规风险难以得到有效的处理。总之,对于许多商业银行而言,合规风险识别、预警、处理工作体系的构建,仍旧处于探索阶段,而合规风险管理部门职责不清、职能重叠等现象也客观存在,因此按照与合规风险管理相关的文件对合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做出构建、对合规风险识别以及处理机制进行完善是十分必要的。
三、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策略
(一)对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环境进行优化。
在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工作的优化过程中,良好的合规风险管理环境能够为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质量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具体而言,商业银行对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环境的优化,主要要求商业银行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方面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战略的制定过程中,商业银行需要明确合规风险所具有的功能、必要性以及战略定位,特别需要注意对合规风险管理、内控风险管理以及操作风险管理等作出区分。与此同时,合规风险管理工作需要体现出全面性、强制性的特征,在为合规风险管理工作配备充足管理人员的基础上,提升合规风险管理工作者在商业银行的地位、明确对合规风险管理工作者的能力要求,从而为合规风险管理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商业银行有必要对自身所具有的治理结构进行完善。在商业银行运营管理工作中,合规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开展风险管控工作中的关键任务,也正因为如此,商业银行有必要在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中对合规风险管理工作给予重点关注。
(二)重视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文化建设。
商业银行管理文化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且具有较高认同程度的思想与信念,相对于强制性的、制度性的管理,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文化体现出了“柔性特征”,并可以在提升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工作水平方面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在合规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工作当中,商业银行需要将合规风险管理文化提升到战略层面,并当作商业银行企业文化中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合规风险管理文化的构建,需要体现出指导性与前瞻性,从而在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依据的基础上,适应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需求。在构建合规风险管理文化的过程中,合规风险管理文化的推广应当同时进行,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决策层、管理层应当率先垂范,在发挥示范效应的基础上引导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强化自身的合规风险管理意识、催生主动合规的工作行为与工作习惯。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应当重视合规风险管理文化的宣传与培训,依托于各类违规案例,普及合规风险管理文化的内涵以及重要性,从而促使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对合规风险管理文化产生高度的认同感。
(三)提升商业银行合规风险识别与处理能力。
商业银行合规风险识别与处理能力的提升,是提高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工作成效的重要保障。在此方面,商业银行主要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商业银行所具有的合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进行完善与优化。商业银行中的合规风险管理机构应当具备正式性与独立性,只有如此,商业银行中的合规风险管理工作才能够呈现出专业性的特点,因此在合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完善与优化中,商业银行应当避免出现多部门共抓共管合规风险的情况。与此同时,在构建正式、独立的合规风险管理部门之后,合规风险部门需要明确自身职责,并与纪检监察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审计部门等强化合作,从而为合规风险的有效预防奠定良好基础;二是对合规风险识别、处理机制进行完善。在此方面,商业银行应当特别注意对各类金融产品所具有的合规性进行审查,并通过完善经营管理工作中的争议处理机制、纠纷处理机制,为各类合规风险的规避提供保障。与此同时,商业银行有必要对合规风险报告机制进行构建与完善,从而为识别潜在的合规风险提供依据,继而有效规避合规风险或者有效降低合规风险为商业银行带来的损失。
(四)对合规风险管理考核与问责机制进行完善。
合规风险管理考核与问责机制同样是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机制中重要的组成内容。从合规风险管理考核机制来看,商业银行应当以真实的数据为依据、以合规风险管理制度为准绳,对合规风险管理考核内容、评价标准等作出明确;与此同时,合规风险管理考核工作应当覆盖所有部门,从而确保考核工作的全面性,促使考核结果能够对商业银行整体合规风险管理工作成效做出反映;从合规风险管理问责机制来看,围绕合规风险管理考核结果,商业银行应当做好责任认定与处罚工作,从而利用反面案例发挥警示作用,促使商业银行工作人员意识到合规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引导商业银行工作人员树立主动合规意识,继而有效提升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工作成效。
主要参考文献:
[1]蔡宁伟.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内涵解析与改进路径[J].金融监管研究,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