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0 09:24:5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学前儿童语言特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众所周知,妊娠期,胎儿就具备了听的能力,听力是语言能力发展的基础。妊娠期,对胎儿进行听力训练,可为日后的语言能力发展奠定良好的听力基础。可见从孕育过程到出生后字词句的发展,都离不开有声世界,都要在听说相结合的语言环境中完成。
一.幼儿期语言发育环境
爱因斯坦明确指出:“一个人发展智力,形成概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幼儿语言的发展对幼儿未来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幼儿语言最初发音阶段在家里,但语言形成与发展大多在托幼机构中进行的,它是幼儿重要的语言形成环境。幼儿说话,用正确语言表达想法,完成与他人之间的沟通已成为托幼机构肩负的使命。因此,只有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才能获得语言知识,有效提高其口语表达能力,实现正确的交流。
二.幼儿语言发育的环境因素影响
从教育的层面讲,对影响儿童语言发展因素的研究可以揭示儿童语言的发展规律,根据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把握影响儿童语言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环境因素,对语言能力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1.家庭环境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影响
不同形态幼儿家庭环境与其语言发展能力有关,幼儿期是语言发育的关键期,其发展有赖于家庭语言氛围的营造。家庭中幼儿缺乏父母关爱,遭受冷遇或打骂,将会导致其性格内向孤僻,寡言少语,出现口吃、缄默症等,重者甚至影响到智力发育。但聋哑夫妻生下健康婴儿,专门请人与孩子说话,营造有声环境达到其子女获得语言能力正常发育的机会。
2.语言环境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影响
幼儿语言发展需营造一个愉悦的语言环境,幼儿在宽松环境中受到语言的积极影响。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绘声绘色为幼儿读故事,不同角色运用不同音调来表达。在分类阅读中,幼儿体会到不同人物或动物所运用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领略到语言与文字的博大精深,使幼儿在此环境中感受语言魅力。在沟通中体会到说话与交流的乐趣,逐渐掌握语言技巧,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其语言发展。家庭中,家长注重与幼儿的有效沟通,让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熟悉家庭成员之间的语言特点。
3.教育环境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影响
学前期作为幼儿语言发展的重要阶段,语言开始出现并发展,使儿童日益频繁地使用表象和词语来表征外部事物。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为每个幼儿创造语言表达机会。课堂上,不带有感彩,不剥夺幼儿的说话权利,让更多幼儿获得说话机会,激发学习语言的兴趣。此外,语言活动区域也显得十分重要,幼儿是区域活动的主人,所以语言区活动规则的制定要实现自主化。幼儿可以分班、分组自主讨论制定语言区的活动规则。
三.结语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机,据有关调查显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能够从其语言发展中表现出来。因此,在语言发育敏感的幼儿期,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肩负起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育的重任,要了解影响语言能力发育的诸多因素,并在生活中运用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把影响因素转变为促进因素,以达到提高幼儿语言能力发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揖建.论幼儿语言环境对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J]语文建设,2013,(5):19-20
中图分类号:G61
语言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桥梁。一个健康的幼儿,在出生后生活在正常的环境里,都能够自然而然地习得母语,为其入学后学习书面语言打下了基础。许多心理学家、语言学家都把儿童对语言学习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作为重要的研究领域。一些研究成果也表明:语言学习宜早不宜迟,儿童对语音的学习在学龄前最为敏感,其次是对语法结构的掌握,都需要在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中持续不断。
一、了解幼儿语言特点,掌握幼儿语言规律
教学中要留心听儿童说话,分析幼儿的心理,学习幼儿教育的有关规律,使教师的教学语言尽量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口语表述,这样的教学语言,让儿童感到亲切,使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距离缩短。幼儿的语言表达具有不完整性、缺乏条理性等特点,还会重复表达且罗嗦无条理性,掌握这些规律,就能对症下药了。所以,在语言活动教学或生活中,就经常提醒幼儿把话说完整,并纠正他们语言中的缺陷。幼儿一般不善于把要说的意思组成完整的一句话,仅凭自己的感觉把天真的想法说出来,所以,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把话说完整。幼儿说话,总是想到什么,看到什么,就说什么,缺乏条理性。经常会出现上句话与下句话之间夹带“嗯嗯、啊啊”等,有时还出现反复,如“我那天我没有来”等,每当出现这些语病时,就帮助他们及时给与改写,让他们自己发现毛病的地方,然后自觉的进行更正。只要我们有意识地与孩子们说话,就会发现需要指正的地方。但仅仅这样做还不行,需要我们自己以身作则,尽量做到通俗易懂、形象有趣的表达,持之以恒下去,儿童的语言表达就会慢慢地完整起来,语言思维能力也会慢慢的形成并得到发展。
二、丰富幼儿日常生活,活动中多看、多听、多说
在进行幼儿语言教育中,要丰富他们的日常生活,不断增长其知识。在拓展他们的视野上下功夫,培养他们的兴趣与爱好。引导他们仔细的观察生活,深入思考生活的现象,强化自己的认识与理解,不断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例如:在讲述“春天”的故事时,就说如果春天来了,人、天气、小树、花、草以及动物等都会发生变化,当我们看到这些变化时,就知道春天已经来了。因此,可让幼儿自己去观察、思考,看看春天来了以后究竟会有哪些变化,然后再具体描述出来。当讲完“春天”的故事以后提问:除了上述变化以外,还能怎样知道春天来了?这时他们根据自己亲身的观察和体会积极发言。有的说:“燕子飞回来了”。有的说:“荷塘里有小蝌蚪了”。有的说:“小草钻出来了”。还有的说春天来了可以放风筝等。通过幼儿列举的很多生活常识和经验,大大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又提高了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开展儿童语言教育,不仅要创新方式与方法,更需要我们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这是进行幼儿语言教育的前提与基础。
三、学习图画书中文字,为普通话教学打基础
培养学龄前儿童说好普通话是幼儿语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时期是儿童语音学习的关键时期,4岁以上的儿童一般都能掌握本民族的全部语音,其中3-4岁是语音形成与发展最迅速的时期,语音发展呈扩展的趋势,幼儿能从原来的不会发清晰音节的语音,逐渐到能掌握越来越多的语音。4岁以后,儿童的语音开始逐渐成型,再学其它语音就会感到很吃力。所以,4岁之前是普通话教学的关键时期。但针对4岁之前普通话教学所需要的语言材料必须符合儿童心理与生理的发展规律,其语言必须简单清楚。为学龄前儿童编写的的图画书中的文字相对于其它作品来说,就更显得有优势了,其语言简单明了,为幼儿学习普通话提供了绝佳的教学媒体。例如:在日本图画书《换一换》在中讲述了一只小鸡与不同的小动物交换声音的故事,在奇妙而有趣的声音交换中,幼儿可以听到讲述故事的老师发出不同的动物声音,从而为他们正确掌握普通话中象声词的发音提供一次愉快的心理体验。
四、利用自然环境,丰富幼儿的语言内容
幼儿对自然界中的许多事物都充满着好奇,经常带幼儿走进大自然实地参观,感受生活、感受真实的世界,同时,开展口语交际活动,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与联想的好习惯,让他们、把视觉与听觉的信息,主观感受及愿望用语言表达出来,让幼儿不仅有说话的机会,而且有说话的内容。春天,教师可以带幼儿去感受鸟语花香,拥抱阳光,亲亲草地,投入春天的怀抱,南方的幼儿可观察绵绵的春雨。夏天,可以带幼儿去公园,看蝴蝶翩翩起舞,蜜蜂采花酿蜜,鱼儿成群结队悠然地游来游去。秋天,可以带幼儿去田地看劳作,让幼儿感受到农民伯伯辛苦劳动的成果。冬天,北方的幼儿可观看雪景,观察雪花的形状……在观察季节的变化中,引导幼儿仔细看一看,找一找周围的环境在不同季节里有什么变化,让幼儿谈一谈。也可以在天气异常时,让幼儿描述天气的变化,或说说雨景、雪景等等。这样,幼儿在观察中讨论、想象、并及时用语言表达出来,不仅丰富了幼儿的知识,也陶冶了幼儿的情操,使幼儿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在自然环境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正确地使用流畅的语言去表达和交流。通过直观的教学,丰富了知识,也发展了语言。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267-02
一、幼儿英语教师基本素质的实际状况
1.幼儿英语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现有的幼儿园教师的英语水平不高。她们缺乏必要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发音也不够精确,而且重要的是,这部分师资得不到及时的后续培训,势必会影响英语教育质量。不进行调整培训难以适应当前幼儿英语教育的需求,将制约幼儿英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幼儿英语教师师资不足。师资问题是幼儿园开展英语教育最重要的障碍,很难找到高素质的英语教师。师范学校英语专业的学生不愿意到幼儿园任教,而社会上从事幼儿英语教育的人员又缺少必要的幼儿教育知识。这样英语教育还是很难在幼儿园顺利开展。
3.幼儿英语教师流动频繁。有“能耐”的幼儿英语教师工作两三年就去大城市,刚刚培养成熟进入骨干行列的幼儿英语教师就被条件优越的幼儿园挖走,导致幼儿园英语教师骨干非常稀少。缺少英语骨干教师的辐射效应,幼儿英语教师队伍成长缓慢,由此造成一种恶性循环,英语教育教学质量上不来。
4.英语教育方法上的成人化。由于部分幼儿英语教师来自各行各业,缺乏幼教经验,导致教育方法的成人化,“讲授一教读一模仿”,出现了教学不符合幼儿学习语言特点的现象,结果使得英语学习成为幼儿的负担,降低了幼儿日后英语学习的积极性,甚至阻碍幼儿的语言发展,这种英语启蒙教育是失败的。
二、幼儿园英语教师基本素质的提高
幼儿英语教师的基本素质是指教师在完成英语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自身所具备的条件和能力。那应怎么样提高幼儿英语教师的基本素质呢?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1.幼儿教师自身的努力。①职业道德素质。幼儿英语教师应具备以下职业道德素质:了解自然和人社会科学的一般知识;熟悉常见幼儿科普读物和文学作品具有较好的文化修养;具有较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与处理能力;具有较好的艺术和审美能力。②教育学知识。因为学前英语教育是学前教育与英语的交叉学科,不仅要求教师有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还要求教师要懂得学前儿童心理学和语言教育学以及相关的专业知识。语言教育基本任务在于促进学前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因此,语言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使学前而儿童发音清晰,词汇丰富,表达完善,语言交往技能提高。③英语基本技能和知识。教师还应具有过硬的听、说、唱、讲以及西方文化知识。一是听的技能。在日常语言交际活动中,辨音和会意两者是有机的联系,不可分割。对于从事于语言启蒙教育的教师来说,辨音能力比听音能力更重要。也就是说教师在教授的同时应该集中注意力听幼儿的发音,及时纠正幼儿错误的发音,从而让其模仿正确的语音、语调。二是说的技能。教师“说”的技能应该达到“准确”和“流利”两个标准。对于处于语言学习启蒙阶段的幼儿来说“准确”尤为重要,因为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他们会把那些错误的发音记得非常牢固。总而言之,教师说得越准确越好。三是唱的技能。听英文歌曲、唱英文歌曲是少儿英语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幼儿的特点就是爱说、爱唱,英文歌曲的学习可以提高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唱歌时常联系到音高、音长、重音、节奏、速度、连读等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帮助训练语音语调。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了解文化。四是西方文化知识。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幼儿园的英语老师,不仅仅要教语言,还要教授小朋友与英语有关的文化知识知识。中西方的文化存在着很多差异,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幼儿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特别是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④教学的基本技能。教学能力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这种能力是指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素质。一是鼓励。在每节英语课上,要给予每个学生表现、展示自己的机会,要鼓励、信任、尊重他们,使他们产生不怕错误、敢于求异的良好心理状态。二是多媒体教学。多媒体的应用教师要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在教学中得到了广范的应用,幼儿英语教师必须具备现代教学的意识和在教学中应用现代技术的能力,以提高英语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使幼儿直接感受到外来信息,具有直观性,让幼儿自始至终都有一种强烈的兴趣与积极参与的愿望。三是情境教学法,运用适当的情境教学无疑是推动英语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之一。它在英语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了声图并茂、生动活泼的语言环境,在阅读教学中通过优美的动感画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
2.师范院校对幼儿英语教师的培养。①确立英语教育方向。针对幼儿英语教师学历水平较低的状况以及对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访谈,教师们一致同意可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在一些幼儿师范院校以及一些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院的学前教育系设置本科学位,鼓励大专学历水平的学生进行专升本考试,切实推进学历水平建设。②课程增加专业知识。针对幼儿英语教师缺少英语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培训,师范类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要开设必修课,尽可能在英语专业课程中渗透学前英语教育内容,并能够把一些好的教学法教给他们,使学生获得英语与幼教联系的关键概念。③开设选修课:开设英语口语、英语文学选读、英语考级辅导班、学前儿童英语主题设计与研究等课程,提升未来学前儿童英语教师英文修养和专业水平,能够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增加英语专业知识的积累。
3.幼儿园对幼儿英语老师的培养。①多种形式加强语音语调的练习。利用假期组织教师去外语培训中心跟外教进行口语培训;坚持每周一次的教师英语角,英语角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保证英语教师自身口语水平的提高。②互相推荐好书。幼儿可以开展好书推荐活动。好书推荐促学习内化,变革源于思想,在好书推荐活动中,我们不光要看英语方面的专业书籍,而且也要看学前教育方面的书籍,从而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使广大的教师摆脱传统英语的羁绊。
参考文献:
[1]崔国华.蒙台梭利教育实践攻略[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6):96.
[2]郑杰斌.当代教师创新成功之路[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17.
[3]朱家雄,张亚军.给幼儿教师的建议[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1):5.
[4]杨旭,龙耀.幼儿园教师入职指南[M].湖南大学出版社,2012,(5):6.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6-0008-05
“浸入式”又称“沉浸式”(Immersion),是指用第二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模式,即儿童在园的全部或一半时间被“浸泡”在第二语言环境中,教师只使用第二语言,既用第二语言讲授第二语言,又用第二语言讲授部分学科课程。自“浸入式”英语教学实验在我国开展以来,能否在“浸入式”环境下对儿童进行早期英语词汇认读教学,这一直是教师和家长普遍关注的问题。学术界对这个问题也一直存在争论。有研究者认为,在幼儿园阶段进行早期认读教学会加重儿童的认知负担,对儿童的母语发展和第二语言学习造成不利影响。〔1〕也有研究表明,学前阶段第二语言认读教学的效果受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儿童母语、第二语言特点以及个体差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简单绝对化。〔2-5〕与其他传统教学模式不同,“浸入式”教学常常为儿童提供直接、宽松的第二语言习得空间。因此,在“浸入式”环境下开展早期词汇认读教学是否会增加儿童的认知负担,仍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此同时,国外对第二语言早期认读教学的研究大多是在英语文化背景下进行的,〔6〕针对我国儿童早期英语认读方法和效果的实证研究相对缺乏,难以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因此,本研究拟在控制母语认读教学条件下,通过三种不同英语认读教学方法,考察英语认读教学对我国学前阶段儿童英、汉两种语言词汇认读效果的影响,目的在于探索学前阶段开展早期英语认读教学的可行性。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随机在北京市某浸入式双语幼儿园大班中选取64名母语为汉语的儿童,其中男孩36名,女孩28名。被试平均年龄为72个月。
本研究自编词汇认读测试材料,共选择24个汉语词语,根据词长(笔画数)、音节和词频指标,将这24个词语分为6组,分别为双音节高频长词、双音节高频短词、双音节低频长词、双音节低频短词、三音节高频词、三音节低频词,每组4个词语。儿童每答对一个词得1分,满分为24分。同时,本研究共选择20个英语词语,根据词长(字母数)、音节和词频指标,将这20个词语分为4组,分别为双音节高频长词、双音节高频短词、双音节低频长词、双音节低频短词,每组5个词语。儿童每答对一个词得1分,满分为20分。汉语词卡按照音节由少到多的顺序,以4×6的矩阵呈现给被试;英语词卡按照相同顺序,以5×4的矩阵呈现给被试。测试时,主试向被试出示词卡,请被试按照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依次认读词卡上的所有词语。汉语和英语词汇认读测试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93和0.91。
整个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词汇认读测验,主试对64名儿童进行英语和汉语词汇认读水平前测。第二阶段为干预阶段,将64名儿童随机分为三个班,对三个实验班进行为期6个月的干预。对于英语词汇认读教学,实验1班采取整词认读法,教师在教儿童认读英语词汇时出示整个单词,要求儿童直接看词跟读,不单独教授任何相关语音知识;实验2班采取音标认读法,教师在儿童认读英语词汇前先教授相关音标知识和26个字母读音,然后开始词汇教学;实验3班采取字母拼读法,教师根据不同单词中每一个字母的具体发音,教儿童根据字母进行拼读,在拼读过程中教师不单独教授任何音标知识。三个班的英语词汇认读分别由3名教师组织,教学内容和要求相同,但方法不同。通过对幼儿园园长和幼儿家长的访谈,本研究对3名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效果进行了1~5等级评定,未发现显著差异。三个班的汉语词汇认读教学则由同一名教师担任,教学内容、要求和方法均相同,即首先教授儿童汉语拼音知识,然后结合幼儿园认读教材进行汉语词汇认读教学。第三阶段为后测阶段,在干预实验结束后,主试对三个班儿童的英语和汉语词汇认读水平进行后测。实验采取双盲形式进行,实验班教师和被试均不知道实验目的。
二、研究结果
以认读教学方法为自变量,以英、汉词汇认读前测成绩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三个实验班的英、汉词汇认读前测成绩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说明三组儿童两种语言的认读能力在实验开始时处于同一水平(见表1)。
以认读教学方法为自变量,以英、汉词汇认读前测成绩为斜变量,以英、汉词汇认读后测成绩为因变量,进行斜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排除了英、汉词汇认读水平的前测影响后,英、汉词汇认读后测成绩的组别主效应均达到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字母拼读组英语词汇认读成绩显著高于其他两组,整词认读组汉语词汇认读成绩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s<0.001)(见表2、表3)。
三、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在不同英语词汇认读教学环境下,对早期半浸入式双语教育环境下儿童的英、汉词汇认读能力进行考察。研究结果表明,音标认读组儿童英、汉两种词汇的认读成绩均为最低。这一结果说明,传统音标教学不利于学前儿童英语词汇认读能力的发展,而且可能对儿童的母语认读水平造成不利影响。这主要是由于汉语拼音与英语音标知识之间产生的负迁移造成的。尽管有研究表明,母语语音意识能有效预测儿童对第二语言新词的认读,〔7-9〕也有研究发现汉语拼音水平与英语拼写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相关,〔10〕语音意识在汉语这种非拼音文字的阅读中具有同样的预测作用,〔11〕但是这些研究均没有考察两种语言语音意识获得的先后顺序,也没有涉及音标教学的具体方法和过程。在学前阶段,儿童对语音的认知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而音标作为一种抽象的语音知识又需要较高的记忆、分辨、比较和综合推理等认知能力,因此,当两种语音知识同时出现时,儿童的认知负担大大增加,导致儿童对两种语言语音知识的混淆,影响了认读效果。
本研究还发现,字母拼读组英语词汇认读成绩显著高于其他两组,整词认读组汉语词汇认读成绩显著高于其他两组。这一结果与以往的相关研究成果基本相符。大量有关英语拼读规则的研究发现,儿童对语音与字母对应关系的认知能力是预测儿童英语认读水平的重要指标。〔12-15〕由于在运用字母拼读教学法时没有首先针对音标知识进行教学,而是强调让儿童在对不同单词的认读过程中逐步习得语音与字母之间的复杂对应关系,减少了音标学习负担,降低了汉语拼音教学导致的负迁移,因此儿童会表现出较好的英语词汇认读成绩。另一方面,对以汉语为母语的阅读困难儿童与正常儿童的对比研究发现,图形记忆、加工能力的低下是汉语阅读困难儿童的主要认知特征。〔16〕整词认读法虽然降低了英、汉两种语音知识学习过程中的负迁移效应,却忽略了儿童对拼读规则的认知,而且还会增加儿童对图形记忆、加工的难度。但是,这种长期的图形记忆训练反映到儿童对汉语词汇的认读上,反而会促进儿童对汉字的认读。
综上所述,在传统汉语认读教学条件下,对处于早期半浸入式双语教育环境中的儿童而言,不同英语认读教法会对儿童的两种语言词汇认读能力产生不同影响:在字母拼读教学条件下,儿童英语词汇认读水平显著高于音标认读与整词认读条件;在整词认读教学条件下,儿童汉语词汇认读水平显著高于字母拼读与音标认读条件;在传统音标教学条件下,两种语言词汇认读水平均最低。本研究结果说明传统音标教学不利于学前儿童英语词汇认读能力的发展,而且可能对儿童的母语认读水平造成不利影响。
四、研究启示
本研究结果对当前我国学前儿童双语教育具有一定启示。从事英、汉双语教育的幼儿园教师和管理者应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成功的第二语言认读教学不应以牺牲儿童的母语发展为代价,而是要同时促进儿童对两种语言的学习。要实现母语与第二语言学习的相互促进,幼儿园教师与管理者要在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与模式选择、课程设计、师资配备等方面深入探索。因此,在学前阶段实施第二语言认读教学,仍需采取慎重和科学的态度,充分考虑到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以及幼儿园具备的客观条件,不可盲目进行。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幼儿园教师应特别注意双语词汇认读教学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与一般的口语教学不同,认读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儿童熟练地借助视觉或听觉呈现的词汇信息,在头脑中迅速、准确地提取词义。这一过程受到儿童的注意力发展等多种认知因素的制约,同时单词的部位信息、结构特征、使用频率以及拼写规则等也会对儿童词汇认读的效果产生影响。这要求幼儿园教师不仅要具备与词汇认读教学相关的专业知识,正确把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而且要随时对儿童两种语言的认读能力进行监控,最大限度地提高第二语言学习的正迁移效果,降低负迁移带来的不利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浸入式教学模式下进行的字母拼读教学能有效避免音标学习、图形记忆等带来的负面作用,降低认知负荷,从而在不降低母语认读水平的前提下促进第二语言认读能力的提高。但另一方面,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双语认读中负迁移的影响只可能减少,却难以完全避免和消除。因此,如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模式,实现两种语言认读能力的发展,仍是今后教学研究和改革的重点。
在重视教学模式、方法等外部因素的同时,幼儿园教师也不能忽视学习者主体因素对双语习得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儿童具有天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如果能为儿童创造良好的双语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儿童双语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就能事半功倍,提升儿童双语学习的效果。如何在具体的词汇认读教学中体现“活动教学”、“游戏教学”、“快乐学习”的理念,如何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和手段,挖掘儿童的学习潜力,促进儿童语言和认知能力的全面发展,这是摆在学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SNOW C, BURNS M, GRIFFIN P. Preventing reading difficulties in young children〔M〕.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1998.
〔2〕AUGUST D, HAKUTA K. Improving schooling for language-minority children:A research agenda〔M〕.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1997.
〔3〕BALL E,BLACHMAN B.Does phoneme awareness training in kindergarten make a difference in early word recognition and developmental spelling〔J〕.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1991, 26:49-66.
〔4〕FITZGERALD J. English-as-a-second-language learners’ cognitive reading processes: A review of research in the United States〔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95,65:145-190.
〔5〕HAKUTA K.The debate on bilingual education〔J〕.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and Behavioral Pediatrics,1999,20:36-37.
〔6〕TABORSP, SNOWC. Young bilingual children and early literacy development〔M〕// S B Newman, D K DICKINSON. (eds.) Handbook on research in early literacy.New York: Guilford Press, 2001:159-178.
〔7〕WAGNER R K, TORGESEN J K, RASHOTTE C A.Development of reading-related phonological processing abilities: New evidence of bidirectional causality from a latent variable longitudinal study〔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4, 30: 73-87.
〔8〕JIMéNEZ GONZALEZ J E, HARO GARCíA C R.Effects of word linguistic properties on phonological awareness in Spanish children〔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5, 87: 193-201.
〔9〕COSSù G,SHANKWEILER D, LLBERMAN I Y, et al. Awareness of phonological segments and reading ability of Italian children〔J〕. 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 1988, (9): 1-16.
〔10〕张积家,林志华. 汉语拼音水平与英语语音意识、英语拼写能力的关系〔J〕. 心理科学,2002, 25(5): 601-605.
〔11〕钟毅平, CHANG CM, HO C S H. 中国香港双语儿童初步阅读能力与语音、文字加工关系的研究〔J〕. 心理科学, 2002, 22(2):173-179
〔12〕SPRENGER-CHAROLLES L,SIEGEL L S,BONNET P.Reading and spelling acquisition in French: The role of phonological mediation and orthographic factor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1998, 68: 134-165 .
〔13〕SIEGEL L S.The development of reading〔M〕// H REESE. Advances in child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SanDiego, CA: Academic Press, 1993: 63-97.
〔14〕 KIRBY J R, PARRILA R K, PFEIFFER S L. Naming speed and phonological awareness as predictors of reading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3, 95(3): 453-464.
〔15〕GEVA E,SEIGEL L S. Orthographic and cognitive factors in the concurrent development of basic reading skills in two languages〔J〕.Reading and Writing: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2000,(12): 1-30.
〔16〕张承芬, 张景焕,等. 汉语阅读困难儿童认知特征研究〔J〕. 心理学报, 1998, 30: 50-56.
Impact of Different Teaching Approaches on English Word Reading Ability for Children
Zhang Lei
(Depart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 China Women’s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
Yan Rong
教育乃一国之本,在国家“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中,学前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根本,近几年备受关注。幼儿园是一个特殊的教学环境,虽然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教学的重点也并不只是授业解惑,但幼师在肩负着一定程度的教学任务的同时必须站在幼儿的思维角度,用各种智慧的教学方式使幼儿的身心、智力得到发展。这种潜在的教学任务其实是对教学的更高挑战,需要教师自身具备扎实的教学功底。因此,幼师的自身素质高低是能否成功完成教学活动的关键。
幼儿教师是一个繁杂而又有着高要求的职业,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掌握学前教育五大领域的课程内容,包括健康、社会、语言、科学与艺术,并具备弹、唱、说、跳、画等基本技能。除此之外,幼师还应该拥有极大的耐心、爱心和包容心,具备与其职业相符的人格魅力。如何提高幼师的素质是当今社会热议的问题,我们不能否认由于个体的差异性,没有绝对统一的答案。但仅从探讨的角度,从幼师职业的基本要求出发,笔者认为,艺术课程学习对幼师的素质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以下从“能力素质”和“人格素质”两方面做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艺术课程对幼师能力素质的影响
(一)体现在基本技能技巧上
基于当前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在幼儿园这个实际的教学环境下,无论是集体教学还是小组教学活动中,以“弹琴、歌唱、教学讲述、舞蹈律动、绘画”构成的教学方式使幼儿每日的在园活动丰富多彩地进行着。以下,笔者对这五种教学方式简称为“弹、唱、说、跳、画”。
弹、唱、说、跳、画是一个合格的幼师应具备的基本技能,而如何运用技能,使其成熟并个性化,这是一个优秀的幼师应该掌握的技巧。幼儿的年龄和思维的特性决定他们要在实际操作中才能获得经验和发展,所以幼师的技能技巧高低是教育活动成功进行的重要因素。
弹——“钢琴”,艺术课程之一。3—6岁的幼儿身心发展正处于艺术能力形成的关键期,他们的听觉极其单纯和敏感,是固定音高概念培养的黄金时期。所以,作为固定音高乐器的钢琴,是幼儿确立固定音高概念的绝佳辅助,甚至会影响幼儿今后的艺术素质乃至国民的艺术素质。所以,钢琴的弹奏是一个高素质幼师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
唱——“声乐”,艺术课程之一。学前期幼儿正处于语言能力形成的关键期,而歌唱正是幼儿美好地展现其语言能力的一种特别的方式,但在学习唱歌的过程中,往往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错误的发声。一个具备声乐教学能力的幼师会及时地发现幼儿的错误,并使用正确的方式帮助幼儿纠正错误,在正确发声的同时保护他们还未成熟的嗓子。在歌唱活动中,引导幼儿倾听和分辨优美动听的声音与旋律节奏,提高和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也是幼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可忽略的教学内容。可见,声乐课程的学习也影响幼师的能力素质的形成。
说——这一技能看似和艺术课程无关,其实不然。“教学讲述”在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方法中占了较大的比例,它具有较强的活动掌控力,是幼师对于活动内容与幼儿进行交流的重要手段。讲述时,幼师不仅要用规范语言与正处于语言能力关键期的儿童进行交流,更重要的是要用语言和儿童进行心灵和情感上的沟通。在掌握儿童的语言特点的基础上,用儿童所接纳的表达方式进行表达,包括语气、声调、表情等方面,涉及了很多与艺术表演相关的方面。幼师通过自身在声乐和钢琴两方面的艺术课程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艺术修养,学会将情感与音乐表达相融合,笔者相信一个懂得在唱歌弹琴上表现自己的幼师,也会在语言上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
跳——“舞蹈”,艺术课程之一。舞蹈能塑造人的体态美,用肢体的动作表达情绪情感。在幼儿园中,教学对象比较特殊。学前期的幼儿体态塑造处在最佳时期,生活化和游戏化的舞蹈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此外,配合着音乐课的律动则是舞蹈教学学前化的重要体现,引导幼儿将舞蹈动作与音乐节奏和情感融合表现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高幼儿身体的协调和灵活性,促进幼儿的骨骼发育,有效塑造幼儿的体态美,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所以,舞蹈课程的学习对于幼师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画——“美术”,艺术课程之一。绘画的训练能开发幼儿无穷的想象力,但首先幼师自身应该具备一定的绘画技巧和审美能力,唯有对绘画有一定的了解,对审美有一定的敏感度,才能指导幼儿用画笔来表达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美术活动不仅仅是教授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的想象力得到有效的发展,使幼儿的美术作品像他们的心灵一样单纯美好丰富多样。幼师起着幼儿对于美的启蒙作用,手中拿着一把开启世界“美”的大门的钥匙,要用正确的方式向幼儿展现出美,并培养幼儿对美的观察力、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具备美术技巧的幼师一定能将这一任务做得更为出色。
(二)体现在“五大领域”上
我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将幼儿教育内容相对地划分为五个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希望在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五大领域的教育目标以及所涉及的内容是每个合格的幼师必须掌握的,能成功完成这五大领域课程活动的幼师必然也具有较高的能力素质。在这五大领域中,与艺术课程相关的艺术领域看似只占了五分之一的比重,但通过分析其余四大领域的教育目标,不难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它们都离不开艺术课程的支撑。
健康领域——《纲要》中除了要求幼儿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以及个人卫生和自我保护意识能力之外,还需要幼儿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健康领域的课程运用在幼儿园的实践活动中,涉及卫生保健、心理健康和体育活动等方面。在幼儿期,幼儿身体的各器官、组织发育很快,因此身体的结构和形态的可塑性较高,以此作为幼儿发展的基础,为了更好地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在幼儿园健康教育领域中的体育活动中,设置了幼儿健康、韵律操的教学内容。就此而言,幼师就需要具备一定的舞蹈能力,在了解幼儿身体发展特点的基础上,选择适合幼儿年龄阶段的教学内容,自身的动作优美、到位,肢体协调、灵活为幼儿树立真实的榜样,用自己丰富的表现力去影响幼儿的运动,提高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语言领域——《纲要》的基本要求是发展幼儿语言理解、交流、思维能力,能运用礼貌用语,并能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等。在幼儿园的课程活动中,语言领域的课程包括文学教育活动、谈话活动、讲述活动、听说游戏活动和早期阅读活动等。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如示范模仿法,视、听、讲、做结合法,表演法等。其中表演法在现在的教学活动中以其形象性和有趣性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实际教学中。表演法是幼师指导儿童正确地运动语言、动作、表情等扮演角色,进行故事表演的方法。由于幼儿年龄和思维的特定性,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幼师需运用丰富的肢体语言、朗诵声调的抑扬顿挫、夸张的面部表情才能更好地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所以,语言领域的课程,要求幼师具有一定的表现能力。肢体语言、语音声调、表情表现都离不开艺术课程中舞蹈、声乐等对此息息相关的影响。
社会领域——《纲要》的基本目标是幼儿能乐意与人交往,参加各种活动,遵守社会行为规则,有责任心有爱心等。实践到幼儿园活动中,社会领域的课程比较着重幼儿的情感体验。所以,对幼师而言,如果自身拥有丰富的情感,对生活中的美有敏感的触觉,能从生活中体会不同情感的体验,那么必然对于幼儿的情感体验会有更准确的指导。无论是美术、音乐、舞蹈,它们都是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都抒发着自己的情感,所以艺术作为一门与审美、情感活动息息相关的课程,在无形中会影响幼师的审美和情感体验。
科学领域——《纲要》的目标是发展幼儿求知欲、探索欲,培养他们关心自然环境,体会数学的乐趣等。在幼儿园的活动课程中,科学领域的课程要求幼儿掌握简单的科学、数学常识,但是科学活动从来不是以单独的探索进行的,它与艺术的学习相辅相成。比如在小班科学活动中,在水杯中注入不同量的水,让幼儿击打水杯,并通过听到声音的不同来探索水杯中水量的高低与发出的声音的高低之间的关系,这正是声乐中的音高与科学探索极佳融合的体现。此外,科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中教具总是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具是幼儿进行探索实践的现实载体,所以幼师必须具备制作与课程相关的各类教具的能力。而教具制作的能力正是艺术课程中手工课学习成果的展现,所以,即使是科学领域的课程,也离不开艺术课程的辅助。
艺术课程并不仅仅是“五大领域”的五分之一,而是其余四大领域的支撑,与之相辅相成。幼儿园各领域活动的开展,在显在和潜在中都对幼师有一定的艺术素质要求。学好艺术课程不仅有利于幼师在艺术类教学活动中的教学发挥,还能帮助他们在各项活动中更为出色地完成教学活动。
二、艺术课程对幼师人格素质的影响
近年来,各地频繁出现的幼儿园虐童事件,让人们对幼师的关注点集中在职业素养上。一个合格的幼师应具备健康的人格,才能规范其职业道德。人格是个人显著的性格、特征、态度或习惯的有机结合,人格的形成受先天因素的影响,但其完善与后天环境以及个人的努力密不可分。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代替的作用。”可见,艺术教育对人格素质的影响已得到主流社会的肯定。那么,艺术课程对幼师在人格素质方面有哪些影响,下面笔者谈几点看法。
(一)艺术能调节情感
艺术课程不仅仅是艺术技能上的学习,它与其他学科的重要区别在于,艺术课程教育是情感教育。其目的是让接触它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欣赏艺术的美,将自己的个人情感融入所创造的艺术作品中,不断积累审美情感,使人情感丰富。幼师的职业是一种关乎良心和爱的职业,它充满了各样责任,不仅要照顾幼儿一天的生活,更要保证幼儿的人身安全和教学活动顺利进行,课余时间还要写成长档案。肩负繁杂的工作重担,幼师其实很需要情感上的释放和关怀。有研究表明,音乐、色彩和表演对人的情绪有显著的影响,当人倾听音乐时,人的心跳、体温、大脑活动、激素分泌等均发生变化,在美术中,不同的色彩能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艺术在调节情感、疏导消极情绪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幼师应该具备调节情绪的能力,因为懂得调整自己的状态的幼师也不会将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
(二)艺术能提高审美
艺术是一个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当人们在进行审美活动时,通过情感的体验,产生对审美对象的肯定和理解,揭示生活中某些情感的意义,从而启发自身的存在价值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进而对完善人格产生强烈的渴望,并以此作为人生价值的追求。幼师的艺术学习也许到达不到那么高的精神境界,但多少总会被艺术的美所吸引并改变。拥有一定审美情趣的人,会知道打孩子“不美”,戏弄孩子也“不美”,虐待孩子更“不美”。艺术的美自身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它被人们主动地接受,具有一定的持久性和影响力。所以,提高幼师的审美情趣,是完善其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之一。
(三)艺术能激发想象
艺术创造通过声音、动作、线条、色彩等元素展现自身的生活情感体验,艺术欣赏则是通过体验别人的声音、动作、线条、色彩等元素来还原自身曾经经历过的生活情感。在与艺术以及艺术作品的不断交流中,想象力至关重要,它让艺术的活力经久不衰,也给审美活动带来更多的丰富性。不论是艺术的创造还是艺术的鉴赏都在不断激发人的想象能力。在幼儿园,一些工作有单一和重复的内容,幼师很容易陷入职业倦怠。想象力能帮助幼师在重复的工作中学会不断再创造,恒久保持职业激情。它更有助于幼师引导和激发孩子的想象思维。总之,想象力能促进幼师智力和能力的发展,从而完善人格素养。
综上所述,艺术课程无论是对幼师的能力素养还是人格素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幼儿教育应为幼儿的近期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一个具有良好能力素养,以及符合职业要求的人格素养的幼师,才能做好幼儿教育这项平凡而又伟大的工作。
参考文献:
[1]俞志达.论艺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5(3).
[2]袁晓莉.艺术教育与人格完善[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2).
[3]陈玲玲.幼儿园五大领域下的幼儿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3).
[4]赵颖颖.幼儿艺术教育与人格发展的关系新探[J].现代科学教育,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