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生态农业品牌策划

生态农业品牌策划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0 09:25:0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生态农业品牌策划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生态农业品牌策划

篇1

关键词:品牌农业;现状;对策

品牌农业就是以品牌建立和综合运用为基本标志,以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全面改造为保障,以强化差异和特色竞争力为重点,以寻求产业市场优势和超额利润为目标的现代农业形态。品牌农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天台农产品综合竞争力,增加农民增收的有力措施。

一、天台品牌农业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

近年来,天台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天台已有石梁牌高山蔬菜、人贵牌粮食制品等获得浙江省著名商标称号,石梁牌高山蔬菜和天台山云雾茶获得浙江名牌称号,有7个农产品中获得有机认证,有3个获得省绿色农产品认证,有19个获得全国无公害认证,有效农副产品注册商标80件。天台的农业品牌建设与南边县市区存在较大差距,天台农业品牌呈现“三多三少”局面:注册商标产品多而形成规模的少,“大路产品”多而名牌产品少,“提篮小卖”多而挺进超市、走出国门的少。80件注册商标中有60件尚处于闲置状态,著名农产品品牌寥寥无几,尽管天台山云雾茶、石梁牌高山蔬菜等曾获得国家和省市级大奖,但并未产生其应有的效益,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还是空白,其相应企业产值大的才几千万元,小的仅几十万,大多为作坊式加工的产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处于小、弱、散状态,由于规模不大,广告等宣传力度不强,更使天台农业品牌影响力不高,品牌效益低下。农业品牌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天台农业品牌“长不大”值得思考。

天台在农业品牌建设当中主要存在着以下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一是部分生产经营者品牌意识不强,导致天台一些农产品市场份额小、经济效益低。由于缺乏相应品牌,天台三州的茶叶、白鹤山毛科的柑桔等被其他县市低价收购后,经过包装后高价卖出,成了他人的嫁衣。二是护牌意识还不强,未能有效巩固和扩大已有的市场优势。随着其他山区县市高山蔬菜产业的壮大,天台石梁镇农民未能在发展中创新,维护好石梁牌高山蔬菜的品牌优势,使得天台高山蔬菜产业未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继续保持领先位置。天台山牌茶叶实施统一包装,但茶叶未分等论级,良莠不齐,严重伤害了茶叶品牌。三是基地生产规模小而散,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还比较低,其突出表现在,天台每年都化大力气搞农产品展销会、对接会,但天台七大主导优势产业的相应农产品数量不多,难以满足大都市超市的常年供货,稳定性差,因而消售渠道狭窄,销售市场档次低,经营效益不佳。四是目前农产品品牌的整合力度还不够,天台茶叶、杨梅、梨等同类农产品的注册商标多而杂,未能抱团形成强大的品牌效应,变成了浅碟子产业,大宗交易无法装载,零星交易无法取得理想价格。

二、天台品牌农业建设的应对措施

(一)政府主导,制定农业品牌战略发展规划

品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行政手段的推动,全县应尽快建立一个农业品牌建设及名牌战略工作领导机构,放开眼界,把农产品放到全省、全国的范围内来定位发展,制定农业品牌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品牌质量保证体系和诚信体系建设,发挥农业品牌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科学规范品牌经营,自觉维护品牌形象,加快促进“政府推动、企业主动、市场拉动”的良性互动局面形成。可以预见,当龙头企业具备一定实力后,创立自己的品牌就会成为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品牌战略将成为农业经营者的自主行为。

(二)有序管理,实施农业品牌整合

传统名优农业都以地域为基础,加强对农业品牌建设及名牌战略工作实施,通过有序管理,把有限的资源盘活,降低成本与分担风险,突显地方特色,并可掌握农产品价格定价主导权,实现网络化销售渠道。品牌整合后的广告宣传和市场营销已不再是一种产品,而是一个“大品牌”涵盖下的所有产品,这就使得“大品牌”更趋向产业化的内涵,有更强的竞争力,这也使得天台有限财力在创建农业品牌过程中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用,全县力争1-3年,做到全县同一类农产品主打一个品牌,并争取每一个产业创出2-3个在全省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的知名品牌。目前天台“石梁牌”小花生已开始实行统一收购、统一炒制、统一包装,济公特产公司等四家茶叶企业也以统一加工、统一标准、统一使用天台山牌商标的方式进行生产,既保证了产品质量,又为开拓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营销推介,提高品牌农业影响力

培育扶持农业品牌经营主体,增强农产品开发加工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是农业品牌经营的主体和核心,通过基地、订单、股份合作等途径,鼓励企业、合作社与农户之间建立更加稳定的产销合同和服务契约关系,以品牌为载体,将分散的千家万户联合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加强名牌产品和品牌农业形象的塑造和宣传,积极帮助企业做好品牌宣传策划,广泛参加农博会、推介会、名优品评比等各种活动,促进品牌农业输出,扩大名牌农产品知名度。针对各大城市宣传,县里要分年、区块排出宣传计划,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促销,广大农业龙头企业要及时跟上,占领农副产品根据地,站稳脚跟。加强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增强市场服务功能,积极推进品牌农产品专销柜、放心店和专业市场建设,不断提高品牌农业的辐射面。例如开化县就是利用中央电视台的扶贫广告,宣传了开化的茶叶,创出了开化茶叶的品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四)多举并下,做大做强特色农业

农产品品牌化发展并非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品牌农业建设要求名特优农产品更注重产品质量和内涵的提升,做大、做强农副产品。

1、项目带动,以项目建设壮大特色农业发展。项目带动是农业经济快速腾飞的关键,把创建国家级生态农业县和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活动与推进品牌农业有机结合起来,把各类农业基地建设、区域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等项目与名牌农产品的培育开发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并坚持好中选优的原则,整合项目资金,加大对特色优势产业区域的扶持,着力抓好生产基地建设,建成一批优势产业园区和休闲观光农业园,发展以三州乡乌药为核心的中药材基地,发展以石梁高山蔬菜为核心的山地蔬菜基地,发展以雷峰乡生态农业为核心的生态农业基地,发展以南屏乡紫莳药、小种蕃薯、吊瓜为核心的特色农业基地。

2、效益推动,建设壮大特色产业发展。万元田建设就是积极利用资源优势,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采取硬件与软件结合、优质良种与实用技术组装配套,提升改造传统种植模式,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和农业综合效益,实现亩产值超万元,亩纯收入占60%以上,其实质是高效生态农业的具体化。天台现有万元田6174亩,作物类型有设施蔬菜、大棚西瓜、铁皮石斛、药材(主要为白术)、高山蔬菜、食用菌、杨梅、葡萄、茶柿混交、胡萝卜等十种,除设施蔬菜外,其余均属天台七大主导产业。目前天台除铁皮石斛为企业大规模种植外,其余万元田农作物占同类作物的比重较少,万元田受市场和灾害的双重约束,产值年际间波动大。因此,全面分析,经验总结现有“万元田”的种植模式、农作制度、经营方式、经营主体,立足优势产业,积极培育主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万元田”建设硬件水平,并出台相关政策,推动“万元田”稳定发展,是发展壮大天台主导特色产业的一个有效途径。

3、“三品”建设,促进品牌农业建设。“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已经成为社会公认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品牌,深受社会推崇,北京、上海、大连、郑州、深圳、武汉等大中城市,在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过程中,都把“三品”作为农产品免检入市的准入条件。因此,天台要强化生产标准实施和农产品安全检测:围绕主导产业,实施标准化生产,应用好产地编码,强化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结合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优化整合检测资源,配备现代化监测仪器设备,加强检测机构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建成布局合理、职能明确、专业齐全、运行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加强协作,支持和鼓励传统农产品、历史品牌产品的集中产区,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名牌农产品(三品一标一名牌),加强认证基地和产品的质量监管,提升农业特色产业,打造农业区域品牌。

参考文献:

篇2

品牌农业就是以品牌建立和综合运用为基本标志,以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全面改造为保障,以强化差异和特色竞争力为重点,以寻求产业市场优势和超额利润为目标的现代农业形态。品牌农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

路,也是提高天台农产品综合竞争力,增加农民增收的有力措施。

一、天台品牌农业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

近年来,天台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天台已有石梁牌高山蔬菜、人贵牌粮食制品等获得浙江省著名商标称号,石梁牌高山蔬菜和天台山云雾茶获得浙江名牌称号,有7个农产品中获得有机认证,有3个获得省绿色农产品认证,有19个获得全国无公害认证,有效农副产品注册商标80件。天台的农业品牌建设与南边县市区存在较大差距,天台农业品牌呈现“三多三少”局面:注册商标产品多而形成规模的少,“大路产品”多而名牌产品少,“提篮小卖”多而挺进超市、走出国门的少。80件注册商标中有60件尚处于闲置状态,著名农产品品牌寥寥无几,尽管天台山云雾茶、石梁牌高山蔬菜等曾获得国家和省市级大奖,但并未产生其应有的效益,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还是空白,其相应企业产值大的才几千万元,小的仅几十万,大多为作坊式加工的产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处于小、弱、散状态,由于规模不大,广告等宣传力度不强,更使天台农业品牌影响力不高,品牌效益低下。农业品牌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天台农业品牌“长不大”值得思考。

天台在农业品牌建设当中主要存在着以下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一是部分生产经营者品牌意识不强,导致天台一些农产品市场份额小、经济效益低。由于缺乏相应品牌,天台三州的茶叶、白鹤山毛科的柑桔等被其他县市低价收购后,经过包装后高价卖出,成了他人的嫁衣。二是护牌意识还不强,未能有效巩固和扩大已有的市场优势。随着其他山区县市高山蔬菜产业的壮大,天台石梁镇农民未能在发展中创新,维护好石梁牌高山蔬菜的品牌优势,使得天台高山蔬菜产业未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继续保持领先位置。天台山牌茶叶实施统一包装,但茶叶未分等论级,良莠不齐,严重伤害了茶叶品牌。三是基地生产规模小而散,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还比较低,其突出表现在,天台每年都化大力气搞农产品展销会、对接会,但天台七大主导优势产业的相应农产品数量不多,难以满足大都市超市的常年供货,稳定性差,因而消售渠道狭窄,销售市场档次低,经营效益不佳。四是目前农产品品牌的整合力度还不够,天台茶叶、杨梅、梨等同类农产品的注册商标多而杂,未能抱团形成强大的品牌效应,变成了浅碟子产业,大宗交易无法装载,零星交易无法取得理想价格。

二、天台品牌农业建设的应对措施

(一)政府主导,制定农业品牌战略发展规划

品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行政手段的推动,全县应尽快建立一个农业品牌建设及名牌战略工作领导机构,放开眼界,把农产品放到全省、全国的范围内来定位发展,制定农业品牌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品牌质量保证体系和诚信体系建设,发挥农业品牌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科学规范品牌经营,自觉维护品牌形象,加快促进“政府推动、企业主动、市场拉动”的良性互动局面形成。可以预见,当龙头企业具备一定实力后,创立自己的品牌就会成为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品牌战略将成为农业经营者的自主行为。

(二)有序管理,实施农业品牌整合

传统名优农业都以地域为基础,加强对农业品牌建设及名牌战略工作实施,通过有序管理,把有限的资源盘活,降低成本与分担风险,突显地方特色,并可掌握农产品价格定价主导权,实现网络化销售渠道。品牌整合后的广告宣传和市场营销已不再是一种产品,而是一个“大品牌”涵盖下的所有产品,这就使得“大品牌”更趋向产业化的内涵,有更强的竞争力,这也使得天台有限财力在创建农业品牌过程中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用,全县力争1-3年,做到全县同一类农产品主打一个品牌,并争取每一个产业创出2-3个在全省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的知名品牌。目前天台“石梁牌”小花生已开始实行统一收购、统一炒制、统一包装,济公特产公司等四家茶叶企业也以统一加工、统一标准、统一使用天台山牌商标的方式进行生产,既保证了产品质量,又为开拓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营销推介,提高品牌农业影响力

培育扶持农业品牌经营主体,增强农产品开发加工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是农业品牌经营的主体和核心,通过基地、订单、股份合作等途径,鼓励企业、合作社与农户之间建立更加稳定的产销合同和服务契约关系,以品牌为载体,将分散的千家万户联合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加强名牌产品和品牌农业形象的塑造和宣传,积极帮助企业做好品牌宣传策划,广泛参加农博会、推介会、名优品评比等各种活动,促进品牌农业输出,扩大名牌农产品知名度。针对各大城市宣传,县里要分年、区块排出宣传计划,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促销,广大农业龙头企业要及时跟上,占领农副产品根据地,站稳脚跟。加强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增强市场服务功能,积极推进品牌农产品专销柜、放心店和专业市场建设,不断提高品牌农业的辐射面。例如开化县就是利用中央电视台的扶贫广告,宣传了开化的茶叶,创出了开化茶叶的品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四)多举并下,做大做强特色农业

农产品品牌化发展并非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品牌农业建设要求名特优农产品更注重产品质量和内涵的提升,做大、做强农副产品。

1、项目带动,以项目建设壮大特色农业发展。项目带动是农业经济快速腾飞的关键,把创建国家级生态农业县和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活动与推进品牌农业有机结合起来,把各类农业基地建设、区域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等项目与名牌农产品的培育开发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并坚持好中选优的原则,整合项目资金,加大对特色优势产业区域的扶持,着力抓好生产基地建设,建成一批优势产业园区和休闲观光农业园,发展以三州乡乌药为核心的中药材基地,发展以石梁高山蔬菜为核心的山地蔬菜基地,发展以雷峰乡生态农业为核心的生态农业基地,发展以南屏乡紫莳药、小种蕃薯、吊瓜为核心的特色农业基地。

2、效益推动,建设壮大特色产业发展。万元田建设就是积极利用资源优势,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采取硬件与软件结合、优质良种与实用技术组装配套,提升改造传统种植模式,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和农业综合效益,实现亩产值超万元,亩纯收入占60%以上,其实质是高效生态农业的具体化。天台现有万元田6174亩,作物类型有设施蔬菜、大棚西瓜、铁皮石斛、药材(主要为白术)、高山蔬菜、食用菌、杨梅、葡萄、茶柿混交、胡萝卜等十种,除设施蔬菜外,其余均属天台七大主导产业。目前天台除铁皮石斛为企业大规模种植外,其余万元田农作物占同类作物的比重较少,万元田受市场和灾害的双重约束,产值年际间波动大。因此,全面分析,经验总结现有“万元田”的种植模式、农作制度、经营方式、经营主体,立足优势产业,积极培育主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万元田”建设硬件水平,并出台相关政策,推动“万元田”稳定发展,是发展壮大天台主导特色产业的一个有效途径。

3、“三品”建设,促进品牌农业建设。“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已经成为社会公认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品牌,深受社会推崇,北京、上海、大连、郑州、深圳、武汉等大中城市,在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过程中,都把“三品”作为农产品免检入市的准入条件。因此,天台要强化生产标准实施和农产品安全检测:围绕主导产业,实施标准化生产,应用好产地编码,强化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结合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优化整合检测资源,配备现代化监测仪器设备,加强检测机构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建成布局合理、职能明确、专业齐全、运行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加强协作,支持和鼓励传统农产品、历史品牌产品的集中产区,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名牌农产品(三品一标一名牌),加强认证基地和产品的质量监管,提升农业特色产业,打造农业区域品牌。

参考文献:

1、张洪让.“三品”要推行品牌化发展[N].农民日报,2007-07-25.

篇3

通过将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建立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对接协作关系,不仅能够发展各有优势,同时对于两个产业的融合,发挥农业的区位优越和资源丰富,充分利用旅游业的市场广阔的优势,通过地方政府的搭桥和旅行社的宣传推介,实现两个产业的优势互补有着积极意义。

1.农业和旅游的结合能完善农业产业结构并加快农业旅游的升级

发展农业旅游对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以及带动农业周边的住宿、餐饮、乃至交通设施和购物等相关产业的升级发展都有重要作用。通过农业和旅游的融合,以及旅游人群的带动作用可促进地方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发展,同时参观带动效应可以促进投资环境的改善,对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完善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2.农业和旅游的升级可以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农业和旅游的结合,能够推动农业和其他产业的结合,其中旅游业的发展涉及到众多子行业,诸如交通、基础设施、餐饮等部门,而这些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对于推动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又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旅游发展的标准化和信息化对于带动农业的发展,提供农业技术的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农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对于两个产业知名度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常而言,旅游品牌具有集聚效应和带动效应,同时其对外宣传的能量不容小觑,同时旅游者对于产业品牌的认同度也比较高,通过对于旅游品牌的宣传间接带动农业品牌的知名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铸造精品旅游品牌,产生巨大的产业凝聚力,从而带动农业的品牌的行程,继而发展和繁荣农业产业。

二、关于反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几点思考

虽然目前我国的生态农业发展面临诸如缺乏长远战略意识、专业人才匮乏和资金筹集困难等方面的问题,但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和新业态旅游形式的不断出现,农业旅游必将成为未来旅游发展的一个突破口,因此对于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路,抛砖引玉仅供参考。

1.制定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规划

使得产业取得长远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化规划意识,不能随意发展,强化农业旅游的品牌意识,制定品牌战略,做出精品,并且根据产业的优势和特性,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将农业旅游和当地农业发展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不断提升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经济持续平稳发展。

2.必须明确保护的生态环境原则,通过基础设施的接待能力和环境承载力的测算,核定生态旅游景区的游客接待能力,在此基础上控制来访游客的规模,生态旅游产业本身是体验旅游,发展的是体验经济,如果环境一旦破坏而且短期之内难以恢复,体验必将无从考虑,因此一旦游客规模长时间超过本地的环境承载力, 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游客体验程度的下降, 导致基础被破坏将不利于区域生态农业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因此, 要严格遵循“开发服从于保护”的原则, 因此在开发之初就要预先确定好保护好农村传统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应对措施, 并备好危机预案以确保农业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3.明确农业旅游发展的总体思路,针对农业旅游发展的优势和不利因素,实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业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同时以市场定位为基础,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优势,同时针对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农业优势产业,制定具体的优势旅游产品,抢抓机遇,整合资源,扩大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生产,同时构建科学的营销组织不断提升农业旅游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4.开展农业旅游营销创新战略,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促进当地农业旅游方面的积极作用,充分展示当地休闲农业的整体品牌,并通过媒体和网络等对当地生态农业项目进行集中报道,创新主体性的旅游节庆活动吸引游客,同时配合目的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名牌营销活动;另外积极尝试农业旅游营销的联动机制,协调区域农业发展。

5.根据区域优势选准定位,并且针对目标客户群开展针对性的宣传。要想实现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的效益最大化和投资回报,必然要根据本区域的生态农业定位找准客户群进行目标宣传,因此努力扩大生态农业旅游的吸引半径的最佳办法就是宣传促销,生态农业旅游区要改变宣传策略, 转变经营观念,必须重视区域的包装和策划,并且制定科学的宣传计划, 针对目标客户的进行精准促销。并且在宣传中广泛利用现代传媒,并且和旅行社等中介机构以及政府旅游部分合作,加强农业旅游品牌的宣传和推介。

6.营造生态农业旅游的良好内外部环境。首先是完善外部基础设施建设,妥善处理好生态农业园区的硬件建设方面,重点是公共设施建设方面,改善诸如用水用电、道路等方面的建设,与此同时也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其次是完善农业旅游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当地市场秩序管理,打击非法营运及宰客行为,维护当地良好的市场秩序的同时树立旅游品牌。最后是制定当地农业生态旅游发展质量管理体系和管理标准,规范管理,提高营运水平,为创建知名农业旅游品牌准备。

三、结语

生态农业旅游对于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对农业产业本身催生的经济效益亦不可估量,在推动生态观光的过程中,通过旅游带动科技和信息的传播推动农业向高端产业链的深层发展,通过最大限度的发挥经济效益,集约资源,合理利用农业产业园区的原生态资源,促进农业向现代化复合型农业转变,通过生产示范和游客的旅游观光,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大举提升区域经济面貌,产生重大的农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实现农业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所谋求的不仅仅是一种简单无忧回归自然的生活体验方式,代表更多的是一种崭新的模式——将农业和旅游完美结合催生经济价值最大化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张凤云,山东省休闲农业园区发展状况及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 2009(9).

[2]刘宇鹏, 李秀江. 河北省农业旅游发展战略研究[J]. 河北林果研究, 2006, (2): 219.

[3]朱惠兰,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 2010(6).

篇4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1-0324-01

兴安县位于广西东北部,地处“湘桂走廊”要冲,是湘江、漓江的发源地,全县总面积2 348 km2,辖6个镇4个乡,人口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万人,居住着瑶、壮、苗等17个民族。享有“银杏之乡”“中国毛竹之乡”和“南方吐鲁番”之美誉。兴安县距桂林市57 km,是大桂林圈中最具活力的次中心,旅游资源丰富,有乐满地休闲世界、灵渠及水街、华南第一峰猫儿山、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以及湘江之源、秦家大院、超然派、海底龙宫等景区景点,集历史人文、休闲娱乐、生态自然于一体。近年来,兴安县紧紧围绕“农业特色县、文化旅游名县”的战略目标,充分利用兴安县乡村旅游自然资源,依托兴安县葡萄、柑桔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先后获得了“全国旅游标准化省级示范县”“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广西十大休闲旅游目的地”“广西特色旅游名县”“美丽中国十佳旅游县”“中国最美文化休闲旅游名县”等荣誉称号。2014年全县接待旅游人数613.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6.5亿元[1-4]。

1 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现状

1.1 精心规划,布局合理

2000年以来,兴安县按照《桂林市观光农业总体规划》的设计规划要求,并根据兴安县的实际,相继编制了《兴安县乡村生态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规划》《湘江战役遗址公园规划》《湘江源.天生桥群生态旅游区规划》《马头山・七甲・屯川村乡村旅游规划》《乡里乐乡村旅游规划》《漓江源生态度假养生旅游区规划》《灵渠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规划》《灵渠旅游策划》等规划,促进了兴安县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

1.2 百花齐放,竟相争艳

近年来,兴安县依托良好的旅游环境和丰富的农业生态自然资源,以特色农业优势产业为基础,以产业发展、综合效益和农民收入“三个提升”为目标,加大了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积极推进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使兴安县休闲旅游农业呈现勃勃生机,以农业观光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自然生态型为主导的各类休闲旅游农业应运而生,形成了华江超然派、猫儿山自然生态休闲度假游,以绿道为纽带的严关马头山、溶江镇万亩葡萄园休闲娱乐观光游,兴安镇桐木冲、界首镇万亩柑桔休闲娱乐游、漠川乡“中国温克之乡”旅游观光游,高尚镇桃花、银杏休闲娱乐游等精品线路。目前,兴安县共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53个,其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崔家乡兴怡山庄和溶江镇乡里乐),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华江乡高寨和兴安镇桐木冲)。直接从业人员近400人,间接从业人员9 000余人。2014年,乡村游客达240万人次,占全县旅游总人数的39.3%,乡村旅游收入超10亿元[5-8]。

1.3 旅游与产业结合,实现互利双赢

兴安县结合农业产业发展与休闲农业景区建设进行发展。分别在溶江镇建设了万亩葡萄“三避”栽培技术核心示范区,在界首镇建设了万亩柑桔特色产业核心种植区,在高尚镇、崔家乡、兴安镇、湘漓镇、界首镇建设了万亩冬油菜、红花草示范区,打造兴安县休闲旅游农业精品线路,促进农业特色产业与休闲农业旅游的互补,实现了旅游与产业的互利双赢。

2 存在的问题

2.1 扶持力度不够

近年来,兴安县各级领导对休闲旅游农业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但缺乏支持力度。主要表现在资金的扶持和优惠政策的制定上:在资金支持上,未设立专项扶持基金,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对休闲农业旅游经营农户的支持力度不够;在政策制定上,尚未健全休闲农业发展的制度、机制与标准等,在多方面的优惠政策有待进一步明确规范[9-10]。

2.2 缺乏统筹安排与协调

休闲农业旅游工作涉及旅游、农业、建设、交通、环保等多个部门,由于多个部门职能分配不清,导致相互推诿,责任不明。大部分休闲旅游农业规模不大,建设水平有待提高,统筹安排力度不够。且旅游项目同质化现象严重,不同旅游景点之间联系不强,未有效融合农业生态旅游景点和农家乐的建设发展,整合效应较差。

2.3 经营服务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专业人才缺乏

目前,休闲旅游农业从业者大多数是本地村民,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偏低,有的虽然参加了短期培训,但由于接受培训的时间短,整体素质仍然达不到应有的水平,从事开发、经营、管理和公关礼仪的专业人才更是严重缺乏。

2.4 内涵挖掘力度不够

虽然休闲旅游农业资源丰富、形式多样,但层次较低,(下转第330页)

(上接第324页)

大部分停留在传统低层次经营层面。休闲旅游农业大多缺乏特色,文化品位和内涵不高;体现乡村民俗与农耕文化的休闲产品有待进一步开发,互动参与式旅游产品不够丰富,无法满足游客多方面的需求。

3 对策

3.1 完善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要将休闲旅游农业纳入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要将休闲旅游农业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用于乡村旅游的规划、培训、发展;要加强休闲农业旅游开发项目与支农资金的联系,推动小额贷款服务于农村旅游户;推动重点地区农村旅游项目集中招商,吸引社会各界资本,引导大型旅游企业介入参与。

3.2 整合部门力量,建立协调机制

要建立由政府牵头,各职能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健全管理体系,提高行政效能;要根据兴安县实际情况,编制《兴安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统筹规划全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要出台休闲农业旅游服务质量等级标准,加强对休闲农业旅游市场的规范管理,包括从业资格、服务环境、服务质量等方面;要以生态农业、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基础,依托漓江、湘江流域生态优势,推进休闲农业示范点发展。

3.3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服务水平

农民是休闲农业的参与和受益主体,要充分激发农民参与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的积极性。因此,应针对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的实际情况,定期开展休闲旅游农业人才培训,对休闲旅游农业各方面的人才选择性地培养,加强项目策划、景区管理及传统文化知识培训;对于休闲旅游农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应督促其尽快转变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管理素质,提高休闲旅游农业的服务质量与水平。

3.4 提升休闲农业产品层次,打造休闲农业品牌

综合粮、果、蔬、畜、渔、等农业资源要素,提高休闲农业产品层次,增加互动参与性旅游项目的开发与落实,让游客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农业旅游的乐趣,并设计个性化的旅游科普活动,倡导保护农村自然文化资源;提高休闲农业项目的科技含量,譬如通过技术手段塑造形态各异的果蔬,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旅游感官;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特色农业景点、农耕文化资源,强力打造一批如兴安县溶江镇“南方吐鲁番”、梦里水乡、严关镇马头山休闲度假山庄、兴安镇桐木冲休闲农场、漠川乡“中国温克之乡”旅游观光等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品牌。

3.5 加大宣传,提高兴安县休闲旅游农业的知名度

要利用央视、“两节”(葡萄节和兴安桂林米粉节)、会展论坛、拍摄影视、旅游网站期刊等途径,通过在列车和主要旅游公路上制作兴安旅游广告等手段对兴安县休闲旅游农业进行全方位宣传;要充分利用兴安县地处桂林旅游卫星城的优势,加强与桂林经典景区的合作,增强影响力;组织专题推介活动,推动兴安县休闲旅游农业发展。

4 参考文献

[1] 冀献民.中国休闲农业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农学通报,2007(12):456-460.

[2] 赵兴杰,侯鹏程,韩旭平,等.依托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以太原市休闲农业发展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9):28.

[3] 齐震.环太湖地区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16):308-309.

[4] 周丽洁.湖南省休闲农业旅游市场开发研究[J].特区经济,2008(10):211-212.

[5] 钱益春,彭嵋逸,邹宏霞.湖南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策略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7(9):207-208.

[6] 兰晓燕,秦华,易小林.休闲农业旅游产品设计初探[J].小城镇建设,2007(4):105-106.

[7] 孟志伟.合肥市观光休闲农业旅游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7(23):9-12.

篇5

完善战略规划、构建标准体系、整合管理资源、加大市场推介

对于农业主管部门来说,今年的品牌农业建设工作重点不少。

上海市金山区农业委员会副主任顾保根分管品牌工作多年,他介绍,今年金山区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着重围绕品种选育、品质提升、品牌管理、品牌宣传、品牌销售做工作。今年制定金山区有机农业发展规划,真正使品牌从优质向高品质发展转变。品牌管理着重从品牌使用者的技术要求管理和准入、退出的机制管理上下功夫,让使用者从思想、观念上形成维护品牌的自觉行为。品牌销售今年着重建设金山品牌农产品采、供平台,形成集聚优势,通过金山已有知名农产品品牌带动其他区域公用品牌农产品的销售。

“‘丽水山耕’是国内首个地市级覆盖全区域、全品类、全产业链的区域公用品牌,品牌溢价效果非常显著。”浙江省丽水市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徐炳东表示,今年将以消费与市场为导向,实施以下工作:引进第三方认证体系,完善产品准入准出机制,加强文化创意;加强品牌宣传,建设物流配送体系,打造电商、店商、微商“三商融合”的营销体系;设立丽水市生态农业产业基金及探索供应链金融服务,加大对农产品供应链中产前、产中、前后的金融扶持;推进产学研合作,以农业科技成果路演、农业科技众创空间等形式,建立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孵化体系。

2016年,四川省成都市农业发展投资公司设立全资子公司――天府源品牌营销有限公司,负责对市级公用品牌“天府源”进行全力打造。“2017年是‘天府源’品牌运营的关键之年”,成都天府源品牌营销公司总经理袁江介绍,将从6个方面发力,分别是完善品牌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打造重点产品,建立品牌体系;构建追溯体系,筑牢品牌后盾;整合推介资源,扩大宣传引导;拓展市场渠道,探索新型运营模式;深入整合资源,推动品牌联动。

北京市密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中心主要负责人表示,今年将主要通过三项举措推进“密云农业”品牌建设:依托微信平台、网站、电视台等,大力宣传“密云农业”品牌,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组织基层合作社参加大型推介会,强化密云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带动基层合作社品牌发展,提升“密云农业”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增强竞争力;组织万名市民进园区活动,充分利用有限Y金发挥更大作用。

陕西省洛川县苹果营销办公室主任屈春民介绍,今年主要构建“洛川苹果”品牌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品牌营销网络体系、品牌危机管理机制。制定出台全产业链的系列标准,使洛川苹果从产、贮、加、销各个环节有标可依、以标生产,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成立苹果农资品监管机构――农安办,严格农业投入品的市场准入,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可追溯。支持能力较强的企业、合作社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主销城市与当地运营商合作,建立洛川苹果连锁销售网点。以“一路一带”建设为契机,支持洛川苹果龙头企业开拓国外市场,提高洛川苹果出口量。

“要积极塑造花乡沭阳对外形象,发展花卉园艺标准化生产基地,要扩大华冲番茄、吴集白萝卜、北丁集杏鲍菇、刘集杂交籼米等生产规模,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影响力。”江苏省沭阳县农业委员会主任司绪中说。沭阳是传统农业大县,近年来,该县围绕花木、粮食、板材等地方特色产品,大力支持企业积极创建省级以上农产品品牌,同时加快申请地理标志产品商标。“我们要积极申报更多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司绪中信心满满。

“‘西峡香菇’闻名中外,目前,全县香菇综合效益突破60亿元,农民纯收入的60%来自香菇产业。”河南省西峡县食用菌生产办公室主任陈东旭很自豪,“今年继续扎实落实‘生产基地标准化、化学投入品控制、质量安全追溯监控、预警纠偏及评估控制、重大突发事件控制、企业质量安全诚信控制、宣传和培训控制’七大体系,提高香菇质量安全管理水平,使西峡香菇真正达到绿色、有机。”

阿荣旗副旗长王建明表示,今年将在全旗层面整合品牌建设的资源和力量,成立阿荣旗生态放心农产品协会,依托协会的品牌运作、产品营销及服务,形成产地―流通―市场的全方位服务体系,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和各类人才的培养,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品牌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队伍。并通过所有农产品的推介活动、品牌推广宣传活动,不断加大阿荣旗生态放心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宣传,扩大品牌影响力,增加辐射度。

加速跑必须跨过的坎儿

系统规划不够、需多部门统筹协调、公地危机、人才缺失

各地推进品牌农业工作的力度逐年加大,随着工作的深入,也面临着一道道必须跨过的坎儿。

对于金山区的区域公用品牌,顾保根表示,品牌的拥有者比较分散,造成管理不统一,政府虽然在推动,但公用品牌拥有者管理品牌的主动性、责任性不强,对品牌拥有者直接效益体现不大;政府对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投入还不够;品牌的优质优价效应不明显。

徐炳东认为,“丽水山耕”区域品牌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品牌管理规范性需提升,存在公地灾难风险;营销体系不健全,产品输出不畅;物流体系碎片化,前端物流、冷链物流不完善;金融创新不足,农村产权活权用权不足,提供的金融产品服务单一;品牌文化创意不足,停留在提升包装层面,文化挖掘不足。

“可以预见,工作推动会遇到一些困难。”袁江坦言,“‘天府源’具有‘全区域、全品类、全产业链’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总体定位,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尚属首例,目前在全国没有成功案例可供借鉴,需要在品牌体系打造方面不断深入探索;需要建立市级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加快成立市级品牌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调动和发挥区(市)县和有关企业的积极性;“公地危机”仍然存在,农产品整个生产环节的详细信息难以实现全程质量监控与追溯,尤其是前期生产环节管控有待进一步加强。

王建明认为,不少县域农牧业小规模分散经营,围绕生态核心资源的产业链还不配套和完善,相关产业的集聚度低,产销一体化进展还较为缓慢,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不快,生态经济,产业化、品牌化还有待于提高。一些优势主导产业农产品初级品牌过多过杂,在全国层面甚至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十分有限。农牧业品类多而分散,生产经营主体多而小,企业单打独斗,市场营销零敲碎打,生产经营同质化严重的现象较为突出。

北京市密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中心主要负责人表示,目前,在建设“密云农业”品牌中还面临一些困难。首先,密云区属于生态涵养区,限制了农产品加工行业发展,加上退养政策,多数合作社只能从事农业种植、旅游、采摘,初加工、深加工只能委托市外企业,加大了成本投入。其次,密云属于山区,规模化的农产品缺乏,导致大单农业流失。其三,“互联网+农业”的快速发展,使一些电商走上了正规化轨道,但包装的涨价、物流费用的涨价使成本不断增加,让电商举步维艰。其四,人才的缺失,包括营销人员、网络平台运营人员等,使合作社发展速度缓慢。最后,宣传重视不够,前期投入大,后期见效慢,所以对于宣传投入多数都不积极。

农本咨询首席专家贾枭认为,总体说来,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势头是好的,但有一些值得重视和思考的问题。对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将其视为只是农口的职责,相关部门缺乏应有的参与。品牌专业人才不足,新兴技能相对匮乏。目前,我国农业领域内生产技术人才相对富足,市场经营类人才缺失,品牌经营及管理人才严重不足。同时,互联网、大数据等各种新型营销技术层出不穷,技术迭代不断加快。农业品牌建设缺乏新技术、新手段,品牌建设成效大打折扣。品牌建设缺乏系统化,有急功近利之嫌。

组织化、标准化、市场化等多“化”结合

制定整体战略、完善支持体系、组建管理团队、培育市场主体、深度宣传报道

从金山区品牌农业目前情况来看,顾保根认为建设全区统一的区域公用品牌很有必要,建议通过注册一个统一品牌,组建一支品牌管理、I销团队来进一步推动金山区区域公用农产品品牌发展。

北京市密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中心主要负责人建议,政府应加大宣传扶持力度,对地方农业统一策划、统一包装、统一宣传。此外,还要加大对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包括种植、采摘、包装、物流给予适当的补贴。

阿荣旗农业推广中心副主任王金波建议:首先,希望能对区域品牌建设给予一定的项目支持,事先明确项目补助经费和项目要求,在项目实施验收通过后,对项目实施的企业或组织给予经费补助。其次,制定区域品牌建设的管理办法,在资源区划、环境保护、市场体系建设、技术推广、技术标准制定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农民合作社发展中心副研究员邵科认为,未来中国的农业品牌发展之路应该多措并举,既需要政府部门制定农业品牌整体发展战略,也需要同步完善现有的土地、价格、财税、金融保险等政策,更需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养一批有专业化生产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促使农业品牌化发展形成强大的市场主体活力。

对于如何发展好县域品牌,北京达邦食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明升认为,需要同时做好唱好、管好、卖好三篇文章,唱响品牌是关键,管好产品是核心,提升溢价是目标。具体要成立产业组织,打造联合品牌,实现“一品一牌,一牌一策”;引入第三方服务,开展社会共治,实现“一品一标,一标一控制”;扶持合作联社,强化产销对接,实现“一品一社,一社一电。”

篇6

[中图分类号]F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3)01-0051-05

现代高效农业是以国内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运用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遵循生态平衡规律,充分合理利用资源环境,通过各种生产要素最优组合,从而实现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综合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是现代农业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形式。其主要类型有生态农业、立体农业、有机农业、集约农业、设施农业、白色农业、蓝色农业、特色农业、绿色农业、订单农业、外向型农业、基塘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等。产品特色化和生产经营的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是现代高效农业的七大显著特征。青岛市农业发展中人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突出,积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对于农业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优化,充分挖掘农业自身潜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青岛市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青岛市通过实施“四百工程”,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重视科技服务农业,实施“良种工程”、“百村千户科技行”、“农民培训”、“农业信息化建设”四项工程,积极调整农业产业产品结构,推进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设施农业、专业村镇、农业品牌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举办各类农业节会等措施,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步伐逐渐加快。但实践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

(一)农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较低,严重影响农业新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

从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情况看,青岛市乡村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受教育程度所占比重高达93.21%。乡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具体结构分布是,文盲占0.52%,未上过学的占24.71%,小学占43.44%,初中占24.54%,高中占5.15%,大学专科占1.64%,大学本科占0.51%,研究生仅占0.01%。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低,掌握和运用农业科学技术的能力差,严重不适应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

(二)科技支撑农业发展的能力较弱

一是对农业科技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农业科技研究机构设施落后、条件差,科研人员待遇低,缺少吸引力,民间力量在涉农科技研究方面投入少,缺少强大的研发团队。二是农业科研体系条块分割,机构设置和研究的内容重复,缺乏联合协作。三是“模仿式”研究较多,而自主创新性成果较少。四是农业科学研究与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与市场经营主体的现实迫切需要存在脱节现象,科研成果产业转化率不高。五是农业推广体系不健全,人员少、年龄老化、没有形成合理的梯队结构,知识亟待更新,服务手段落后,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推广的需要。

(三)设施农业发展较慢

一是设施农业基地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全市几乎每个镇都有,但多为零星分布,没有形成区域化集中布局的格局。二是土地流转难度较大,连片设施农业发展缓慢。三是产业化、组织化、市场化程度偏低。由于涉足设施农业的龙头企业、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数量偏少,且体制不健全,缺乏应对市场的能力和带动力。四是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五是虽然政府在温室建设时给予一定扶持,但由于温室大棚投入偏大,农民资金有限,银行又不敢提供大额放贷,导致农民因资金短缺而不能投入设施农业生产。

(四)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较低

目前青岛地区的农业生产仍然以农户的分散、粗放、小规模经营为主,农业生产劳动者主要是农村留守老年男性和妇女,且老年妇女占的比重更大一些,由于这些人缺乏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的条件和意愿,农地是他们的主要生活来源和最后依托,他们不愿意把土地轻易转让出去,因此,以企业资本和优势种养大户为主推力量的规模化经营推进较慢。虽然这些年来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快,但多数规模不大,平均会员不到30人,且管理不够规范和科学,效益不稳定,对农户的吸引力、带动力不强。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不利于农业新科技的推广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品牌打造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五)农产品加工能力较弱,产品附加值较低,企业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虽然近几年青岛市政府大力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培育了一批规模大、辐射带动能力强、外向度高的大型龙头企业,但与潍坊等市相比,青岛市的企业规模和实力总体还是偏小。全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年销售收入前20位中,青岛市只有3家,年销售收入超10亿的6家。一些行业缺乏领军企业,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产业发展与青岛市在山东的龙头地位不相称。企业科研人才不足,科技创新投入较少,研发能力弱,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相对薄弱。与国际水平相比,青岛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还很低,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了90%,其中深加工率达80%,而青岛市农产品加工率仅46%,且多为初级产品、粗加工、大路货,精深加工较少。农产品产后贮藏、保鲜、干燥等初加工环节方法落后,设施简陋,损失严重,造成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从企业管理来看,青岛市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属于家族企业,多数企业家属于“实战型”人才,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知识欠缺,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六)名优品牌较少,市场竞争力不强

目前青岛市获得国家“三品一标”认证的农产品为296项,其中,无公害产品153项,绿色产品66项,有机产品42项,地理标志商标35项;大连市获得国家“三品一标”认证的农产品为877项,其中,无公害产品585项,绿色产品250项,有机产品38项,地理标志商标4项;潍坊市获得国家“三品一标”认证的农产品为1619项,其中,无公害产品505项,绿色产品707项,有机产品392项,地理标志商标15项。除地理标志商标拥有总量上青岛市占据明显优势外,在获得国家“三品”认证的农产品总量上青岛市与大连、潍坊两市均存在较大差距。

(七)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由于多数农民科学文化水平较低,科学用药知识缺乏,环保意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差,相关部门对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很难做到统一有效管理,导致农业生产过程中滥施农药、农产品农药残留量超标的问题比较突出。从农资生产经营市场看,农药经营商家众多,进货渠道复杂,监管难度大。加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可追溯制度不健全,严重影响我市农产品市场信誉度和竞争力。

(八)观光农业亟待拓展服务项目,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发展观光农业是充分挖掘农业潜力,以一产带动三产,扩大农村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重要途径。目前青岛地区的观光农业在各级政府的引导扶持下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农户自发的、粗放式的经营仍然占主导地位。基础设施配备不健全、环境卫生条件差、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落后、服务项目相对单一、从业人员缺乏专业培训、服务质量不高,缺乏对游客的吸引力,效益不理想。

二、加快青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对策

(一)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和科技培训,努力造就新型农民

建国后长期实行的城乡分治导致城乡割裂的二元结构,使城乡之间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差距不断扩大,虽然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农村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但这种差距依然存在。一方面,农村条件落后,缺乏对有文化、有知识的人才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农村教育落后,使农村人均受教育水平低,农村经济发展缺乏智力支撑。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和师资状况,发展好义务教育,全面提高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要采取优惠政策,创造条件,吸引农学专业、管理专业等各类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参加新农村建设,改变农村劳动力的知识、技能结构。尤其要通过“科技下乡”、“文化下乡”、短期培训、田间地头指导等方式,使农民掌握农业生产所必需的各种知识和技术。采取多种途径、形式,努力造就新型农民。

(二)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

要加大对涉农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构建由政府农业科研机构、高校、企业、民间组织和个人公共参与的科研组织体系和多元投资机制。要坚持科研的市场化导向,尤其要鼓励龙头企业、农业示范园区、各类专业合作社和协会与科研机构联合,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提高科研成果产业化水平。要加强农业领域的重点实验室、改良中心、工程中心建设,改善农业科研机构设施条件和装备水平,着力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品种,加强对高效栽培、健康养殖、疫病防控、农业节水等领域的科技集成创新,提高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

要改变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人少网破”的局面,改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办公条件和工资待遇,充实人员,形成老中青结合的人才梯队结构,努力建设一支门类全、素质高的农村科技推广队伍。推进农技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建立以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教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全面提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公共服务能力。要重点抓好基层农技推广中心站建设,使农技推广服务实现县(市)、乡(镇)、村三级全覆盖。

(三)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构建“四大农业发展带”

1.城郊高效农业发展带。由李沧东部山区、崂山区、黄岛区、城阳区和即墨、胶州、胶南邻近青岛市区部分区域组成。发展方向是,逐步减少传统农产品生产,严格控制并逐步压缩畜牧养殖业,重点发展以农业展示、交易、信息、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景观农业和会展农业。

2.远郊平原规模农业发展带。由即墨、胶州、胶南部分区域和平度、莱西全部的平原、山前地带组成。发展方向是,稳定粮油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优化农作模式,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鼓励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优质高效种养业及农产品加工配送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发展。

3.山区生态农业发展带。由大泽山、大珠山、小珠山等山区组成。发展方向是,因地制宜,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低丘缓坡,重点发展特色农牧业、生态农牧业、现代林业和休闲农业等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产业。

4.沿海现代渔业发展带。由沿海养殖滩涂、近海海域和海岛组成。发展方向是,以发展苗种渔业、生态渔业、休闲渔业为重点,构筑以“九大工程”为支撑、“五大产业”为主体的现代海洋渔业体系。

(四)扎实抓好现代特色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紧紧围绕粮食、蔬菜、油料、畜牧、水产、林果、花卉等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突出高科技、高效益和生态型的特点,在全市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农业园区进行重点扶持,发挥示范引导作用,提高全市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和规模化水平。通过强化政策扶持、招商引资、企业化管理等有效措施,努力把现代特色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做大做强,以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升级。

(五)因地制宜,积极发展设施农业

1.科学规划,优化布局。对设施农业的种类、品种等布局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就设施栽培来讲,结合近几年建设的基础,可重点划定几个区域进行建设。如在平度市沽河以西、804国道以南、三城路以东区域,包括南村、郭庄、张戈庄、古蚬、仁兆、麻兰、云山镇,规划建设设施蔬菜和设施果树生产基地;在莱西市的沽河以东、南城路以西,包括店埠、院上、孙受、武备、沽河等镇规划建设设施蔬菜和设施果树生产基地;即墨西北四镇的设施蔬菜基地;胶州市里岔镇周围的设施蔬菜基地;胶南王台镇和海青南部、泊里西部和大场的设施蔬菜基地。

考虑到青岛的资源优势、土地制度、科技实力和经济条件,建议把设施栽培小区作为建设设施农业基地的突破口,在实际操作中,以村为单位进行重点突破,重点培育10个冬暖棚以上的小区,以多个小区形成设施栽培重点村,再以多个重点村形成设施栽培重点镇,进而形成设施栽培区域化布局。小区的建设可以是农户联合、合作社组织、企业流转土地建设等多种形式。

2.加大投入,政策引导。一是要继续实行冬暖棚政府补贴政策,对集中连片建设冬暖棚或者连栋温室的农户、合作组织、企业进行资金补贴扶持。适当提高对冬暖棚的补贴标准,由前几年的每个冬暖棚补贴5000元提高到10000元(按成本价的20%标准)。二是对重点小区实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议对集中连片达到20个以上的冬暖棚小区,由政府按照每个棚5000元的标准安排基础设施补贴资金,最高小区补贴50万元,以此调动农民和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多个小区的连片布局,形成高水平的设施栽培基地。三是扶持新上高标准灌溉设施。对棚内新上喷、滴管设施进行政府补贴,补贴标准每标准棚500元。四是扶持工厂化育苗设施。青岛现有一批连栋温室,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的建设水平在全国都是一流的,但从总体上看没有发挥出原先建设时设计的作用。应抓紧就这些连栋温室的利用问题研究办法、出台政策,鼓励其在设施农业基地建设中发挥作用。建议由政府一次性投入启动资金,扶持其恢复蔬菜育苗功能。据调查,每1万平米连栋温室投入100万元,就可完善种子点播机、育苗穴盘、基质的配备,完善水、电和温、湿度调控设施的整修。五是储、运设施补贴。每年选择10个设施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对其新增储、运设施进行政策性补贴。其中新建冷藏设施按投资额的20%补贴,最多不超过100万元;新增运输设施按30%补贴,每台最多不超过5万元。六是蔬菜垃圾处理补贴。规模小区由政府投资建设蔬菜垃圾处理池,对蔬菜垃圾集中储存发酵变肥,用于沼气池辅助原料;或扶持新上蔬菜垃圾粉碎设备,直接粉碎加工成有机肥。七是建立农民创业发展基金。对农民和其他经营业主新建冬暖棚和连栋温室进行贷款贴息。

3.强化科技服务。一是种苗服务。充分发挥现有育苗设施的作用,提高育苗能力。对采用工厂化育苗中心繁育种苗的大棚生产者,实行种苗补贴。二是栽培技术服务。组织各级专业技术人员联系设施栽培小区,加强技术指导,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三是农资服务。根据设施小区的布局,设立农资专营店。由各级农业执法机构加强对农资专营店的监管,确保农资供应安全、高效、及时。

(六)重视发展特色农业,着力打造农业品牌

要按标准化要求抓农业生产全程,以商业化理念抓农业品牌,全力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农产品品牌,增强品牌的带动能力。要挖掘地方特色资源优势,在全市选择一批如大泽山葡萄、胶州大白菜、崂山茶叶、马家沟芹菜、红岛蛤蜊、里岔黑生猪等具有地方特色且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名优品种进行品种改良,规模化扩展,做优做强,加大加工、产品包装、市场营销等措施的综合投入,提高市场竞争力,将其逐步打造成带动农民增收的优势产业。

要按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的要求大力培植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从资金、设备、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扶持,使现有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在用地、道路、水电、税收等方面创造良好条件,吸引城市资本到农产品原产地建设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产业链网的扩展延伸带动农村就业和农民增收。整合现有企业,成立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商标、统一品牌,提高整体竞争实力。鼓励企业资助研发或与科研院所合作攻关,本着高科技、深加工、系列化的思路,围绕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的需求研发新产品。要通过在职学历教育、组织出国考察、短期培训等方式,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努力造就一支优秀企业家队伍。

(七)积极实施农业生产标准化,提高青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要将农业生产标准转化成农民可以掌握的生产规程,通过短期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让农民熟练操作。以专业村镇、示范区和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普及标准化生产技术。积极推进“三品一标”认证。

要加强农业、质检、卫生、工商等部门的联合执法,建立田间一市场一餐桌的全程监管制度,杜绝各种漏洞和隐患。要从源头抓起,建立农业生产投入品档案管理制度,企业生产质量安全管理常态化和权威机构定期抽查制度,市场准入制度,质量安全问题可追溯制度,不合格产品召回、销毁制度,生产经营主体追责(包括经济责任、刑事责任等)制度,生产经营资格认证和违规违法资格吊销制度以及对执法部门不作为实行行政问责制度等,编制一张覆盖所有环节的质量安全保障网,以质量树信誉,以质量铸品牌,以质量占市场,以质量赢效益。

(八)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建设

通过实施用地审批、产业化项目资金、技术创新扶持资金、信贷优惠等政策措施,重点培育一批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和辐射能力强的加工企业群,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农产品加工转化体系。积极推广“九联”模式,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契约农业”等现代农业发展形式,建立企业的紧密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基地,规范利益联结机制,使企业与农民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实现农企“双赢”。贯彻落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制定相应的地方配套法规政策和实施细则,鼓励引导农民在生产、流通、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力争三五年内在全市形成以“村两委+合作社”为横向覆盖,以市、镇两级的各类专业合作协会,行业协会为纵向延伸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网络体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将有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标准化生产的实施、品牌的打造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建设,实现种养加、产加销一体化,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外向度。

(九)优化养殖结构,提升畜牧业竞争力

优化养殖结构,在稳定发展生猪、奶牛、肉鸡、蛋鸡等优势品种的基础上,加快发展高档肉牛、肉兔、肉鸭养殖,推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养殖、产业化经营。以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以质量安全为核心,健全产业技术支撑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和产品安全保证体系,推进“十强、十新、百区、千场”等重点项目建设,实施品牌战略,培育一批区域性的新型产业体系,全面提升畜牧业竞争能力。

(十)坚持“六化”要求,做强做优现代水产养殖业

水产养殖业的“六化”是指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组织化、高效化和安全化。扶持池塘标准化改造、抗风浪网箱养殖、工厂化集约节能养殖和藻类规模化养殖,推进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集约高效的标准化健康养殖园区建设。加强水产良种研发、繁育和推广体系建设,推广高效、健康养殖技术,强化科技对水产养殖业的支撑作用。加强以资源增殖放流、发展人工鱼礁和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区为主要内容的海洋牧场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渔业增殖业。完善“龙头企业+基地+渔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培育起点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渔业龙头企业,促进渔民增收。按照集约集聚集群原则,探索建立政府推动下的“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养殖渔户”的产业化新模式,解决养殖渔户融资难问题。按照“一个品种一个产业”的思路,稳定发展大宗鱼虾贝藻等常规品种,着力提高品质;重点壮大海参、鲍鱼等名优珍品,着力培育品牌,满足高端消费。为了保证国民健康以及应对国际农产品贸易中的“绿色技术壁垒”,水产品养殖中必须重视质量安全问题。要从源头抓起,实行全程监管,建立健全投入品档案管理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和可追溯制度,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积极开展水产品“三品”认证及食品加THACCP、IS09000等质量体系认证,引导和支持渔业企业开展自主品牌经营,做强做大优势特色水产品品牌,提高水产品市场美誉度和竞争力。

(十一)积极促进果茶和苗木花卉业健康快速发展

推进果业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对老龄果园和郁闭果园进行更新改造,按标准化要求新建一批果园,构建苹果、葡萄、桃和樱桃、杏等小水果优势生产区域。引进繁育新品种,加大技术指导和科技推广力度,搞好果品的储存保鲜和加工,提高果品的品质水平和生产效率。实施品牌带动战略,积极创建和培育果品品牌。

篇7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12-0065-02

作者简介:谢琼(1983-),女,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旅游开发与管理。

基金项目:2011年桂林旅专科研基金项目“基于循环经济的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以恭城瑶族自治县为例”(编号:2011QN07)和2012年广西高等学校立项项目“桂北民族地区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恭城瑶族自治县为例”(编号:201204LX543)的阶段性成果。

一、体验经济与乡村生态体验旅游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最早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提出了体验经济的概念,遗憾的是这一观点在当时并未引起重视。直到1999年,美国另两位学者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在合著的《体验经济》一书中描述了体验经济的特征,即:“在这里,消费是一个过程,消费者是这一过程的‘产品’,因为当过程结束的时候,记忆将长久地保存对过程的‘体验’。消费者愿意为这类体验付费,因为它美好、难得、非我莫属,不可复制、不可转让、转瞬即逝,它的每一瞬间都是一个惟一。”体验经济这一崭新经济形态赢得世人的关注和追捧。

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旅游活动的范式和内涵发生变化,体验旅游悄然来到人们身边。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形式,不少学者对它进行了研究,如希腊学者Stamboulis与Skayannis认为体验旅游是一种预先设计并组织的、有一定程序的、顾客需要主动投入时间和精力参与的、追求舒畅而独特感受的旅游方式;加拿大学者William则从五个方面对体验旅游的特征进行了界定;宋咏梅等学者对体验旅游的理论架构、等级类型、塑造原则和体验效果的测评模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伍晓奕则是通过对体验旅游与传统旅游的比较概括出了体验旅游的特点。

乡村生态体验旅游作为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和体验旅游的一个交叉研究范畴,近年来成为研究的热点。由于大多数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展开研究,因而至今尚未得出一个统一的定义。对此,笔者比较推崇国内学者郑辽吉先生的观点,即:乡村生态体验旅游是以乡村地区的农业资源为基础,以生态旅游为主题,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乡村特有的人文景观为场景,吸引游客前来观赏、休闲、习作、购物、度假,并参与传统和新型农业技术实践活动,进而创造游客美好回忆,满足感官、情感以及理性体验需求的旅游活动形式。

本文之所以选择恭城瑶族自治县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尽管该县拥有较好的乡村生态体验旅游资源,但其体验旅游项目却还处于简单开发或待开发状态,这与该县蓬勃发展的旅游经济极不相称,为此,将体验经济理念引入该县旅游开发领域,将有助于实现该县乡村生态旅游的跨越式发展。

二、恭城瑶族自治县乡村生态体验旅游开发现状

(一)开发现状

恭城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近年来因发展生态农业而声名鹊起,成为全国闻名的“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另外,作为广西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该县的瑶族文化别具一格,尤以油茶文化最为典型。在恭城,家家户户几乎每天都要打油茶、喝油茶以及吃与油茶相配的各式糕粑。

2003年以来,恭城瑶族自治县以建设“富裕生态家园”工程为契机,以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为依托,打造了一批富有特色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景区,如红岩新村、社山新村、横山瑶寨、大岭山桃花园等,并以节庆为载体,把生态田园风光与瑶族风情结合起来,成功举办了多届桃花节、月柿节和瑶族文化节,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恭城瑶族自治县在乡村生态旅游资源上得天独厚,但涉及体验旅游开发的景区数量较少,即使一些市场发育较成熟的景区推出了部分体验旅游项目,但体验效果还是乏善可陈。该县在体验旅游项目开发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1.体验氛围不够浓厚,环境解说不够全面。众所周知,所谓乡村生态体验旅游,就是旅游者对乡村生活及其周边的生态空间如村容村貌、动植物资源、历史遗迹、民俗风情等元素进行体验。然而,步入恭城的各个乡村景区,映入眼帘的多是按照现代文明理念建造的各式乡村别墅,除了零星的风雨桥等传统建筑外,很难见到代表瑶族特色的建筑。至于一些主打生态农业理念的乡村,也只是让游客走马观花地看看村容、村舍或农作物,缺少环境解说环节。

2.体验游览项目数量偏少,产品性质趋于雷同。在研究体验旅游时,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将体验分成了娱乐体验、审美体验、教育体验和逃遁体验四种基本类型。这四种体验没有绝对的分野,只是不同的人的体验重点不同。从以上理论我们可以得知,在设计乡村生态体验游览项目时,开发者必须设计一些不同种类、不同风格的体验项目,以满足不同类型游客的体验需求。而在恭城的大部分乡村景区,除了少量的戏水、划船、划竹排等体验性项目外,其余均为徒步观光游,从而让游客不免产生单调感。此外,由于这些景区是在“富裕生态家园”的统一模式下建成的,当游客游完一家景区,进入另一家景区产生似曾相识之感时,更加重了单调感。

3.人文风情缺乏特质,产品开发缺乏深度。乡村风土人情是当地乡村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乡村生态体验旅游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即对当地的风土人情进行体验。目前,恭城瑶族自治县在人文风情项目的开发上以品农家菜和住农家屋为主,尤以油茶作为主推产品。然而,除了饮食中安排喝油茶环节,游客更感兴趣的油茶制作工具、制作过程等却没有开发成相应的体验性游览项目。当地瑶族的一些民间绝技或民俗活动由于年代久远而濒于消失,这对产品的深度体验开发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三、深入开发恭城瑶族自治县乡村生态体验旅游项目的对策建议

旅游项目是一个较为宏观的概念,它以旅游活动为主线、以旅游产品为核心、以旅游资源为依托,进而构成一个综合的工程体系。目前,结合该县的农业品牌效应和已有开发基础,笔者认为各个景区在开发体验旅游项目时,应结合各自特色进行差异化经营。基于这一思路,恭城县旅游开发部门应着力在以下方面进行完善与落实:

(一)充分挖掘体验资源,筛选开发重点

由于恭城瑶族自治县所辖乡镇数目众多,旅游资源也散落于各乡村,有些甚至“养在深闺人未识”。例如当地的“上刀山”、“下火海”、“咬碗”、“翻云合”等瑶族绝技,在一些乡镇早已失传,或鲜有人问津;而“坐歌堂”、“吹木叶”等瑶族风情表演,也是近年来因旅游业的发展才被人重新拾起;至于其他一些未被人发现的宝贵民间资源,则需要当地开发部门组织人力进行广泛普查,并在普查结果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找出适合推向市场的资源,将其转化为体验旅游项目。

(二)丰富体验活动种类,做好体验营销工作

据调查,除了桃花节、月柿节期间住宿爆满外,平时游客在该县的平均停留时间为0.5—1天。因此,要想争取客源,必须要在体验旅游项目的数量和质量上下功夫。当地开发部门可根据该县不同的体验旅游资源类型,有针对性地开展客源市场的营销工作,尽量满足不同年龄、性别、爱好和需求的游客。例如农业耕种游和采摘游可重点针对动手欲望强烈且讲究生活质量的城市家庭群体;农业科普游适合针对教师、在校学生和科研人员等求知欲旺盛的知识分子群体;民俗风情游可着眼于活力十足的年轻人群体;美食DIY则适合所有美食爱好者。

(三)凝练体验主题,营造浓厚体验氛围

篇8

二、工作目标

1、转变发展方式,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业持续增效,全县农业增加值增幅达到8%以上。

启动四大产业振兴计划,率先实施苹果产业振兴项目,示范带动10万亩苹果逐步达到园区农业水平,亩均收入12000元以上。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引进名优特新果品,建立新品种展示园。

规范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总面积达到15万亩,争创全国有机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

打造一批有机农业、都市农业、循环农业示范园区,争创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点)、全省循环农业示范县。

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和中国名牌产品、驰名商标创建,争创一批信誉好、美誉度高的名牌企业、名牌产品和名牌基地。

以产业化提升农业,打造从田间到餐桌,从原料到成品,从生产加工到消费,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产业链条,在部分企业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试点。

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管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

2、拓宽增收渠道,提高经营性收入,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民增收14%以上。

加大农民培训力度,提高科技致富能力和创业就业能力。

提高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促进规模经营,增加经营性收入。

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

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惠农政策,增加政策性收入。

依法引导土地合理流转,增加资产性收入。

3、夯实机制基础,实施“农村殷实小康十大工程”,推进新农村建设,保持全县农村和谐稳定。

完成全县30个新农村示范村和14个综合典型村建设任务,实现1年见成效、2年上档次。

落实监管制度,规范农村“三资”管理。切实加强农民负担监管。

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和颁证步伐,完善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体系、纠纷调处体系,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三、工作重点

围绕上述工作目标,重点实施10大提升工程:

1、实施产业振兴计划,提升主导产业效益

坚持有机化、品牌化方向,完成四大产业振兴计划编制,牵头组织启动实施林果、畜牧、蔬菜、中药材四大产业振兴计划,推进农业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改造郁闭果园4000亩,建矮砧密植现代化栽培示范园600亩,发展循环农业示范基地600亩,示范带动10万亩;实施品牌畜产品产业化提升项目,规划建设黑山羊原种场1处、良种繁育基地5处,建设省级以上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3处;实施国家级蔬菜标准园建设,实施精品园创建工程,打造悦庄韭菜、鲁村芹菜、西长旺藕、南麻佛手瓜、越夏萝卜、悦庄消水蒜黄等地方名产蔬菜;突出桔梗、丹参、黄芩、黄芪4个品种,抓好中药材标准化园区建设,完善加工营销网络,积极开发保健性中药材生产加工项目。

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把引进新品种、改革栽培模式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认真研究我县所处纬度适宜发展的果品品种,积极引进名优特新果品,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提升农产品品质。因地制宜发展蔬菜、中药材、黄烟、花卉等特色增收项目,夯实农民增收基础。

2、扩大有机基地规模,提升有机农业的引领作用

按照有机化、规模化、区域化的要求,集中抓好50处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引导10个片区、20个行政村整建制推进有机生产,新发展有机农产品基地5万亩,全县有机基地面积达到15万亩,加强基地软、硬件综合配套建设,建立完善农事记录制度、质量追溯制度、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生产管理控制制度,全面提升基地建设管理标准,争创全国有机农业(红富士苹果)生产示范基地,增强有机农业引领作用。

3、发展都市农业、循环农业,提升农业增收空间

实施农业精品园区创建工程,抓好都市农业示范园、循环农业示范园建设。培育创意农业,规划建设1-2处农业主题公园和城乡果品长廊,配套提升6处都市农业示范园,新创建市级都市农业示范园区2处以上。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打造农业旅游观光区2-3处,乡村旅游示范点1-2处,举办赏花节、采摘节等生态农业旅游活动,争创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点)。

以沼气建设、秸秆综合利用、太阳能开发为抓手,推动生态循环农业纵深发展,重点建设2处省级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实施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程,扶持建设“小型养殖场沼气池标准化果园”为主导模式的生态农业示范户1万户,建设沼气池4000个,加强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争取1家沼气服务专业合作组织列入市级示范典型。实施阳光沐浴工程,开展“千户太阳能热水器进农家”活动,争创全省循环农业示范县。

4、加强品牌培育,提升品牌竞争力

建立完善农业品牌创建激励机制,积极开展“三品一标”和名牌产品或驰名商标争创工作。力争新认证有机食品5个以上、争创名牌产品或驰名商标1个以上。建立完善农产品宣传推介激励机制,加强品牌宣传推介,积极参加高层次农业会展,组织办好农产品专题推介会、苹果节、大樱桃采摘节等活动。下大力气推进名牌企业、名牌产品进超市,在国内大中城市设立直销点、在知名超市设立专柜100处以上,初步形成直供营销网络,品牌农产品在高端市场直供数量提高5个百分点,扩大农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品牌保护管理,规范使用“苹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加大对盗用、冒用有机农产品标识行为的查处力度,树立农产品品牌的良好形象。充分发挥“苹果”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成立“苹果”品牌产业发展协会,抓好“苹果”品牌的市场化运作。

5、加强市场主体培育,提升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

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完善银企合作机制,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推动龙头企业资本运营和品牌运作。重点培育2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基地、订单、股份合作等途径,加强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按照“突出重点、创新方式、示范带动、规范发展”的总体思路,继续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活动,新发展专业合作社30个以上,创建市级示范社5家以上。

6、强化科技服务,提升农业科技支撑力

完善网络。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发挥好县、乡两级技术人员作用,完善公益性农技推广网络,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按照“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试验示范基地”的模式,建立多元化农技推广网络,发挥好1000名科技示范户带动作用,示范带动2万户。培育队伍。开展创业培训、阳光工程、农村干部学历教育,集中培育100名技术骨干、200名经济组织负责人、1.5万名农村实用人才,成立30人的农业讲师团,建立12支重大有害生物专业化防治队伍。抓专项技术推广。积极引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重点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绿色控害、郁闭果园改造、苹果矮砧集约栽培等10余项新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40万亩,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60万亩,推广绿色控害技术30万亩,推广统防统治技术6万亩。加大土壤墒情动态监测,定期监测报告,指导农业生产。抓教育培训。实施冬春、夏秋农民科技培训专项行动和百名科技人员下乡活动,举办百期主题培训班,年内培训农民5万人次以上。实施引智工程。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联系,建立2处科研工作站或试验基地,实现产学研对接。全力抓好抗旱工作。以强化技术指导、工作督导、宣传发动、落实补助政策、推广旱作技术为重点,全力组织抗旱双保。

7、完善监测监管体系,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加强源头治理力度,采取“疏堵”结合的办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大疏导力度。以有机农业发展、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带动全县农产品质量提高。推广绿色、有机标准化生产及品牌运作,积极争创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开展农产品标准化基地、绿色有机示范区县和示范乡镇创建活动。提升完善省级6万亩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全县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60万亩。加大堵防力度。建成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具备覆盖全县大宗农产品常规检测能力。在“三品一标”认证基地和示范园区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和抽检制度。加强农业综合执法,开展农业执法规范化建设,建立农资企业信用等级制度,健全农业综合执法体系。积极开展春夏秋农资市场专项检查,严防违禁假劣农资进入市场,农资合格率提高5个百分点。加强植物检疫,对可能出现的疫情生物和重大病虫害及时预测预报,进行行之有效的跟踪控制,确保农业生产安全,提高我县品牌农产品信誉度。

8、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提升政策保障能力

一是全面落实粮食直补、生产资料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确保足额到位。二是强化农民负担监管,严格实行“一票否决”,落实“四项制度”,开展农民负担专项治理,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创新筹资机制,争取实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三是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开展农村“三资”管理试点。构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平台,推进以“清产核资、资产量化、股权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集中开展村级换届离任审计。四是严格落实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土地承包经营确权、登记工作,继续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换发补发工作,证书发放率达到95%以上。督促乡镇全部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完善农村产权流转服务、纠纷调处体系,依法推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探索开展“土地股份制”试点,促进适度规模经营。

9、实施重点项目建设,提升农业有效投入水平

实施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苹果产业项目,抓好郁闭密植园改造、苹果矮砧集约栽培、循环农业三大示范园建设,示范带动苹果产业振兴。实施农村能源项目,新发展沼气池4000个、发展村级服务网点45个、推广应用秸秆反应堆大棚334个、建大型秸秆青贮站2处,实现沼气建设、管理、服务同步推进,促进沼气产业健康发展。实施农业重大有害生物专业化防治体系建设项目,成立12支防治队伍,推广统防统治面积6万亩,提高农业专业化防治水平。继续实施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年内推广使用配方肥14万亩以上,测土配方技术覆盖面积40万亩以上,开展耕地地力评价工作。实施基层农技推广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完成2010年项目,争取2011年续建项目。完成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项目建设,并投入运行,提高检测能力,构建农产品质量检测长效机制。认真做好CDM项目实施的前期准备工作。

另外,争取继续实施阳光工程、创业培训等项目,力争在项目争取上取得新突破,争取无偿资金2000万元以上。

10、加大城乡统筹力度,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

坚持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住房改造、农村社区化建设相结合,引导资金向新农村建设倾斜,继续集中培育30个新农村示范村和14个新农村综合典型,带动新农村建设上水平。抓好骨干企业、重点部门帮扶集体经济薄弱村工作,深化农村集体项目带动工程,不断增强村级经济实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四、工作措施

1、完善政策扶持。发挥农业部门牵头作用,按照大农业发展思路,给合我县农业产业振兴规划和发展目标,建立完善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奖励扶持政策,增强政策引导和支撑能力。积极对上争取项目,增加投入。

2、落实工作责任。落实班子成员分工负责、业务科室承办制,逐项制定工作方案和工作措施,认真履行职责,创新性开展工作,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篇9

精致农业是精致性的农业生产资源调配,是高品质、高附加值、有市场潜力并有利于生态维护的农业。新余精致农业园地处孔目江生态经济区,是新余重点发展的以农业体验和都市休闲为特色的城市“后花园”。园区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优美,现已进行了初步的开发,且融入了现代高科技生态农业的优势。但是也存在着诸如知名度低、基础设施缺乏等问题。因此,新余精致农业园的跨越式综合开发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余精致农业园概况

(一)地理位置

新余精致农业园规划建成后总用地面积为4072.7亩,位于新余市西北方向欧里镇,孔目江生态经济区中部,赣西花木世界以北,高铁新城以西,阳光集团种植基地以东,与新余市主城区毗连,通过仰天大道、仙来大道、北湖路、天工大道等城市主干道直通城市中心,毗邻杭南长高铁、浙赣铁路、沪昆高速、大广高速,区位优越、对外交通便利。

(二)自然环境

精致农业园所在区域主要以低山、丘陵地形为主,区块中部地势最高,海拔为161.12米,北部和西部次之,南部和东部略低,最低海拔为58.55米。所在区域属于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区,具有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等气候特点。中部偏西北方向是区域内最大的高塘水库,其余水库、水塘则零星分布在高塘水库周围,水体资源丰富;场地内水库、水塘多为地下涌泉,兼有灌溉和提供饮用水的功能;部分水库、水塘为积水结构,防渗尤为重要。园区以低山丘陵地貌为主,山坡植被覆盖率达80%以上。

(三)开发现状

精致农业园目前进行了初步的开发,建设有兰花组培车间、食用菌工厂、兰花智能温室和行政楼等,还存在一些附近村民种植的茶田。部分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完善。农业园目前已经开展有相应的观光游览活动,游客主要来自于南昌及新余本地,其中又以新余本地为主。农业园目前在新余本地已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在更大范围南昌乃至周边省份知晓度有限。

(四)区域社会经济状况

精致农业园所在地的新余市,是江西省11个省辖市之一。近年来,新余市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工业化水平较高,社会发展有序推进。精致农业园位于新余市中心城区的西北部,是孔目江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地带,与孔目江生态经济区连为一体。未来依托新余市夯实的经济基础和孔目江生态经济区的强势崛起,精致农业园将拥有良好的发展条件。

二、景观意向与资源条件分析

(一)景观意向

园区地处新余近郊,地势略有起伏,且主要为林地和水域。综合其景观特征,主要有山丘、田园和水域景观。园区中部的山丘为整个区域地势最高的地方,从山顶可以一览整个区域全貌,并且与区内最大的水库遥想呼应;区内拥有典型的田园景观,林地与茶田分布其中;高塘水库岸线曲折迂回,水面开阔舒展,河水碧蓝如带,其中有浅滩、水湾、沙滩等水景。

(二)景观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1.景观尚处于自然粗放状态,与农业休闲氛围不符。

2.区内多为林地和茶田,景观相对单调。

(三)资源综合评价

1.原汁原味的生态环境构成整体的吸引力

园区环境清幽,空气清新,山丘、水库、田园风情是区内三大主要资源要素,构筑了园区良好的环境资源,使之具有旅游观光、生态休闲的良好条件。区内茶田、水域、山体、植被等自然条件均保持良好,农林、水体自然资源较为突出,具有一定特色,具备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休闲的资源基础。

2.资源品位一般,缺乏垄断性旅游资源

园区资源在类型组合和空间组合上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具体到资源单体的品质结构,特别优良级单体明显偏少,景观资源较为单一,缺乏富有变化、极具观赏价值的景观,资源整体品位也一般,资源垄断程度低。资源品质也较低,需要在进一步的发展中注重吸引力的整合和文化内涵的深入提炼,而蝴蝶兰的引入及相应的景观环境改造能够明显地提高其资源的品质。

3.人文资源不足

园区的人文资源较为不足,因此,要注意挖掘文化资源、植入乡土文化内涵、引入蝴蝶兰文化,从而提升园区文化品位。

4.农业品种上配植需进一步丰富与完善

园区的开发除了进行专业的蝴蝶兰生产外,还要搭配果园、菜园、盆景园等,能够进一步完善区域内的生态农业内容,同时也为旅游休闲提供依托。

三、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区位优势明显,可进入性强

精致农业园位于新余市西北角,离市中心约15分钟的车程,并与新余市中心城区连为一体。而新余又处在两个省会城市(南昌和长沙)之间,境内有赣粤、沪瑞、大广三条高速公路和四条省道交汇。随着杭南长高铁新余站的建成,届时到南昌、长沙、武汉三大城市均在3小时车程的经济圈内。位于长三角、珠三角和闽江三角洲3个中国经济最发达区域的八小时经济圈内,区位优势明显。

2.经济优势明显,社会稳定有序

虽然新余市是江西省内行政区域面积最小的设区市,仅为全省总面积的1.9%,但新余市是江西省仅此于南昌的发达城市,容纳了全省2.6%的人口,创造了全省3.67%的产值,经济效益高,经济优势强劲。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是增加城市魅力和外来投资的主要力量之一,尤其是有利于增加对农业园投资和资源开发,使其经济、社会、文化、旅游等相辅相成,和谐有序发展。

3.后发优势明显

精致农业园的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资源开发刚刚启动;工业化起步较晚、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强等因素使资源保持了较好的原生性;外界对农业园了解少,负面影响小,这些都有利于发挥后发优势。通过高水平的规划为指导,精心策划、开发,充分挖掘资源潜力,精致农业园完全有可能成为新余市的新亮点。

4.特色鲜明,市场前景广阔,带动性强

花卉作为高附加值产品,它的经济效益远远高于其它农产品,利润可高达50%—70%,甚至超过100%,成为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 蝴蝶兰有着很高的欣赏和经济价值,在世界花卉产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市场需求增加迅猛,已呈供不应求之势。华东地区(包括江苏、浙江、江西、安徽四省与上海市)经济发达,消费力强。精致农业园不断引进、研发台湾蝴蝶兰最新前沿品种,以高档次、品种多样化推动蝴蝶兰国内外市场。农业园建成后预计年收入可达3.9亿元,还可带动5000户农民种植兰花5000亩以上,年总产值达5亿元。

(二)劣势分析

1.农业园品牌尚未形成

由于精致农业园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缺乏系统地开发、富有特色的产品和营销宣传,尚未真正形成良好的形象,导致面临着“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尴尬局面。

2.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精致农业园有些地块处于未开发的原始状态,道路、标示、电力等基础设备还没有到位;另外,“吃、住、游、购、娱、信(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也较为薄弱。

3.人力资源与管理“瓶颈”

由于起步较晚,精致农业园缺乏高层次专门人才。当前,精致农业园的各级行政部门以及企业中的管理人员中接受专业院校教育的较少,多数是培训上岗或由其它行政部门调入,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落后。

(三)机遇分析

1.国家层面

海峡两岸经济、农业等的交流与发展,中央连续出台一系列推动两岸农业合作的优惠政策措施,并在现代化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给予则政策方面倾斜。

2.江西省层面

为顺应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实施的新形势,积极承接沿海及台湾岛内台资产业转移,江西省政府通过加强对台商投资的引导、多方位拓展融资渠道、落实税费优惠政策、提升对台资企业和项目的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快在赣台资企业发展。

3.新余市层面

为进一步促进新余市苗木花卉产业可持续发展,发挥苗木花卉在修复和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地中的重要作用,为全市农业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新余市大力推进赣西千里苗木花卉走廊建设,努力抓好全市苗木花卉工程。

(四)挑战分析

1.面临大陆其他台湾农民创业园的挑战

目前大陆有29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从区域分布来看,既有沿海经济较发达、台资相对集中的地区,也有农业资源丰沛的农业大省;既有对台农业合作基础良好的区域,也有地处大陆经济中心、对台经贸合作潜力巨大的中西部。尤其一些农业大省、大城市郊区、具有立体气候的西南省市在建立台湾农民创业园等方面采取了积极措施。如何避免同质化,开发建设出自己的特色,是精致农业园要面临的主要挑战。

2.面临对农业园期望过高,而大陆农业发展体制、机制尚有不尽完善的挑战

近年来中央和各地市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台资企业和台湾农民到大陆创业,使台资企业和台湾农民在岛内发展艰难的情势下,对转投大陆抱有很高的期许。但由于两地农业经营理念、政府辅导方式、管理水平、金融和保险服务以及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等的差异,台资企业和台湾农民会产生不适感。如何在现有体制、机制下很好解决台资企业和台湾农民在农业园的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精致农业园必须未雨绸缪。

四、相关建议措施

针对以上对新余精致农业园的分析,要实现农业园的跨越式综合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以创意农业产业为支撑,以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多层次发展为目标,突出蝴蝶兰及食用菌生产的技术产业优势,重点塑造农业体验、观光游览、休闲游憩、康体养身、花卉展销等核心功能,成为新经济模式下自然景观独特、地域文化浓郁、服务设施先进,集合生产、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现代精致农业园。

(一)农业休闲的品牌典范地——寻求“生态+自在+悠然”的结合

清新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地和谐的农业生产环境是整个区域资源环境的基本格调。应以蝴蝶兰及食用菌生产基地为发展品牌,以创意农业体验与休闲旅游产业的结合为特色,突破传统农业园区发展模式,倡导一种贴近生活本源,自然、健康、精致的生活态度。强化情景化、体验化特征,注重挖掘和推介规划区的宜人风光,着力展现和谐生态景观,将生态、悠然、自在贯穿在规划建设过程中。为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提供更多观赏农业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机会和场所,为旅游者的休闲娱乐活动提供生态化的设施和服务。

(二)品质文化的多元体验地——寻求“农业观光+文化体验+品质休闲”的聚合

品质意味着精致、品位,意味着小体量的精雕细琢。通过将农业基地、精致景观与休闲元素的叠加,构筑高品质、高档次、高附加值的农业产业链与创意旅游产业链。同时,结合智能化、休闲化设施,构建品质高尚、设施完备的休闲环境,提升旅游品牌力和吸引力,将农业园打造成为具有农业观光、品质休闲、文化体验等多元体验的农业生态园区。

(三)传统旅游的休闲新视野——寻求“人性化+生态化+智能化”的契合

明确农业园发展优势,人性化地考虑游客的各种需求,以生态化的休闲生活环境给游客舒适的感受,以智能化的手段提供游客高层次的享受,将精致农业园打造成为区域旅游发展首位集聚地,形成集人性、生态、智能于一体的农业休闲地。

参考文献:

[1]张慧祯,黎元生.台湾精致农业发展的经验和启示[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1,24(3).

[2]新余市情概览.中国新余网[EB/OL],2013-01-27.

篇10

下面,我谈几点想法。

一、为什么要召开现代农业发展现场会

主要基于以下五点考虑:一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鲜明地提出要明确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作为沿海地区发达省份里农业大市的传统农业大区,多年以来农业发展积累的基础和亮点为我们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镇现代农业发展雏形初现,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其带动能力和辐射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如何进一步发展,不仅仅是镇的事,也是全区的一件大事。三是今年吕省长来调研后,明确提出要联系的现代农业平台,这对省级相关部门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要把这些政策资源集聚利用好。四是通过这次到苏北学习,我们看到现代农业对带动农民增收,推动农业转型升级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五是在今年全区“三农”工作会议上,我们明确提出今年要成为“土地流转加快年、农产品加工提高年、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年”,目前很多任务都在深化布局当中。综合上述考虑,我们把月份的“三农”工作例会的主题定为发展现代农业,我们认为这是很及时的。尽管会议方式还需完善,但是今天会议的信息量很大,为我们的科学决策提供了许多基础性建议。

二、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主要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1、主导产业规模凸显,新兴产业效益显现。目前全区已形成了以“粮食、柑桔、生猪、毛竹”四大产业为主导,蔬菜、名茶、西瓜、食用菌、小水果等特色产业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年,四大主导产业产值达亿元,占农业生产总值的。其中,生猪亿元、粮食亿元、柑桔亿元、毛竹亿元。特色产业以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培育发展特色新兴产业,已成为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目前全区农民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二来自特色农业。

2、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品牌建设不断加快。一是农业龙头企业快速发展,企业档次不断提高,加工能力不断提升,带动农民增收能力不断增强。到年底,全区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家、市级家。我们重点就抓这家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这是我们的存量。同时,要靠招商引资来做大增量。二是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目前全区经工商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家,带动农户万户,其中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家、市级规范化专业合作社家。下一步我们还要召开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的现场会,充分发挥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三是农业品牌数量快速增加。目前已有等一系列名牌产品,同时农业龙头企业已经入住。

3、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农业招商力度加大。农业招商项目在年和年折比工业是,而且没有列入区里考核。到年实现两大变化:一是列入区里考核,二是农业招商项目与工业折算比例调整为,今年的折算比例可以再提高。全区去年引进现代农业招商项目个,项目协议投资额亿元,其中年实际到位资金亿元,区考核认定万元。

4、土地流转走向规范,经营规模逐步做大。规模化、社会化的大生产模式逐步取代了原有“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大量的土地进入流转领域,土地流转步伐不断加快,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生态高效农业和区域特色化农业的发展。目前,全区耕地流转达到万亩,占承包耕地总数的,其中镇接近。共有规模经营亩以上的种粮大户户,复种面积万亩;经营柑桔面积亩以上的大户个,总面积亩。

三、存在的问题

概括起来讲主要是六个方面:一是发展现代农业各级各部门的思想认识要进一步统一。二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规划平台要进一步深化打造。三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扶持政策、资金、项目要进一步多元化地争取和统筹。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即土地流转要进一步加快速度、加大力度。五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经营主体要进一步培育和壮大,并提升带动力。六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园区建设管理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包括工作责任体系和目标责任体系。

四、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和要求

1、加强领导。一是提高对发展现代农业的认识。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要统一现代农业的发展理念,即“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主体发展农业”。二是建立“三位一体”的农业发展领导小组,具体名单由区政府研究提出,抓紧以文件形式,建立实施工作小组。要通过省长联系现代农业园区的契机向市里提出力所不能及的建议。三是明确现代农业实施工作小组职责分工,细化工作任务和基本要求,并把责任落实到部门、乡镇、村,要集中精力、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集中时间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2、完善规划。主要是完善布局规划和工作规划。布局规划是指按照“三位一体”的新理念把台湾农民创业园和循环型现代农业示范园,融入到农业对外综合开发区的总体规划中,完善布局。工作规划是指对应省、市委的要求,对全区的现代农业做整体布局。市委要求每个县(市、区)要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乡镇要有示范片,村要有示范点,户要有示范带头人。下达给个县(市、区)的任务是主导产业示范园区个,特色农业精品园若干个。我们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把任务分解落实下去。

3、加快流转。一是做好土地流转进村入户的思想工作和组织引导工作,通过引导将土地流转平台建设规范化,重点抓好土地收储、信息沟通,保证用地落实。在流转过程中政府提供相关法律服务,着力解决流转过程中协议落实不到位,土地流转不规范,最终导致流转双方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的问题。二是流转出来的土地用途要与当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发展的规划融合起来。我们对特色农产品的总量没有限制,但是要保证品质,同时要完善对不达标农产品的回收机制。

4、鼓励招商。一是提高对农业招商的考核力度,明确招商任务。鼓励农业招商,可以考虑农业招商项目与工业项目折算比例调整为。二是加强农业招商项目落地的平台建设,原则上向园区集聚。三是农业招商的重点是大主导产业的深加工企业。同时要加大生态休闲农业和旅游业的招商。

5、扶持园区。一是政策扶持。区政府要出台鼓励发展现代农业的扶持政策,同时积极争取市政府的政策扶持。扶持政策要鼓励有现代农业园区的乡镇开展土地整理,土地整理指标来源于上年度台帐结余的存量指标和今年新增的台帐指标,土地出让资金原则上全部或确定一定的比例返还给现代农业园区所在的乡镇。二是部门扶持。部门要加大对现代农业园区,包括主导产业的示范园区、精品农业示范区的扶持力度。三是金融扶持。要做好“理出困难、提好建议、争取支持”的工作。政府、业主和金融部门要联合外出考察,吸收外地的先进经验,尽快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困难。四是科技扶持。重点抓好为农服务“十百千”活动即:十个首席农技推广专家联系指导十个千亩农业基地;百名农技人员联系指导百家农业龙头企业和百个农业示范点;培育千名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种养水平较高、具备一定带动能力的农户作为科技示范户。

6、配套建设。在完善现代农业园区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规划,重点做好道路、水渠、电力、仓储等设施的配套工作。

篇11

一、湖北省农业的发展现状

湖北位于中国中部、长江中游,土地总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2006年底,全省总人口6050万人,其中乡村人口3987万人。耕地面积4803万亩,其中水田占60%,养殖水面1100万亩。湖北地处南北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四季分明,适宜种养的动植物品种繁多,历来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商品基地。近年来,国家重视“三农”问题,在全国范围取消农业税等各种财政政策来补助农业的发展。湖北省农业发展较为稳定,农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农业总产值全面增长,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农民年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农业发展质量稳步提高。

二、湖北省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湖北农业发展随着国家优惠政策的倾斜,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但是只是趋于小步前进、较为稳定,但不明显,且相对其他地方如黑龙江、福建等还是相对落后。

(一)农业投入不足,基础建设滞后

国家投入的农业基本建设项目中的地方配套资金一般难以到位,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短缺和组织引导不力,农业生态环境整治、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技推广体系、农产品技术质量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农政执法体系、农业信息体系、农产品市场等基础性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导致抗御自然灾难的能力不强,湖北农业抗风险能力不是很高;农产品的利润率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农业和农村投资环境不乐观,农业内部积累资金包括外来资金流向农业生产的资金转化率偏低,用于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则极为有限;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改革开放步伐缓慢,农村投资融资渠道不多,农业投资项目的影响小,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等力度弱、数量少,农产品出口创汇生产基地的规划建设与引导不够,与农业生产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市场化发展需要的差距仍然较大。

(二)农民素质不高,消费保守,资本流动性不强,农村人力资本不足,科技水平低

由于湖北农业和农村非农产业的生产组织形式未有重大突破,不但是农民素质不高、科技水平低、生产规模小和分散经营,导致农民收入一直在低位徘徊,用于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极为有限。随着湖北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依靠其知识、技术、信息和资本集约的结合,依靠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的创新,尤其要依靠一批思想开放的高素质农民与能够发挥其特长及知识技术价值的市场经济环境。但农村大量劳动力(既包括脑力劳动者也包括体力劳动者)大多流向了城市。

(三)市场信息不灵,销售渠道不畅

信息和销售渠道是农产品走向市场、获得经济效益的桥梁与纽带,市场信息不灵、销售渠道不畅是湖北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四)农产品质量不高,加工增值率偏低

湖北农产品质量不高和加工增值率偏低,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农业生态环境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二是种子、种苗、种畜禽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增加了优良品种的更新难度;三是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四是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弱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当前湖北农业初级原材料生产比重大,依靠农产品精深加工转化增值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低,农产品附加值少,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加工严重滞后。

(五)农业组织化程度低,生产经营规模小

一是农业合作组织法律地位不明确,内部治理不规范,影响了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稳定发展。二是农业合作组织的生产经营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三是农业合作组织会(社)员的综合素质不高,专业人才缺乏。

(六)农业土地细碎化,生产经营分散化

虽然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刺激了每片农地的利用,但耕地的分块也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商品量少、效益低下,促成了小而全自然经济的自发维持,但不能实现其专业化和规模化。要解决湖北的“三农”问题,就必须从解决农村家庭仍然是现时期农业生产主体――数量最大群体的生产经营方式问题入手。

(七)没有品牌,龙头企业发展融资能力低、信贷较低

湖北农产品及加工产品的品牌营销较差,高端市场占有率较低:在武汉主要超市经营的数百种上架食品中,湖北本地生产的产品数量较少,在获得认证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中,能够进入武汉各大超市的数量也极为有限。品牌创造与创想的能力较弱,缺乏知名农业品牌。而且此前我们品牌意识淡薄,营销观念与方式陈旧。农业经营过于分散,龙头企业带动较弱,标准化生产难推行。

三、德国农业发展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分析

20世纪90年代初两德统一后,德国对其农业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了全方位的转型改革:

(一)从微观层面看

原集体或国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经过以土地私有化为主的彻底改革,产权明晰,经营形式多样。二战后,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1945年进行了,土地面积在10公顷以上的收归国有,100公顷以下的仍为农场主个人私有,实行家庭式经营。此后,在社会主义集体运动中,通过建立小型农业合作社,小社并为大社以及按专业建立各种社会主义农业企业(如种植业生产企业,畜牧业生产企业,园艺生产企业),使实行家庭式经营的约60万个农场主在集体化运动中从独立经营的私有企业改造为全民的大型农业企业――“农业生产合作社”(LPG)。在1990年,德东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国营农场约4700个,但所占有的农用地占全国农用地面积的96%以上,私有土地仅2.5%,其农业公有化程度已相当高了。因此,两德统一后,德国农业改革主要是围绕土地私有化和经营市场化进行的。

1、以“土地归原主”为核心,重新私有化。所谓土地重新私有化是指在农业集体化和建立国营农场过程中被剥夺,无偿或有偿征用的农用土地重新归还土地所有者。

2、允许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组织存在。在合作社成员自愿的基础上,采取了多种相对一家一户的小农场主,风险更小,效益更好的经营形式。主要有综合经营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国营农场、由私人小规模经营的农业企业或家庭农场、土地规模较大的农业企业。改革的具体办法是:大幅度裁减人员,新的合作社采取土地租赁形式,经土地愿拥有者同意,统一经营;新的合作社成立董事会, 监督委员会和经理层等领导班子,按公司制企业动作。

3、农业经营组织之间可以互相兼并重组。农业经营组织之间可以互相兼并重组,互相间对其土地、农机、厂房、棚舍等资产进行出售,出租不受任何限制,也可以购买或租赁国有土地,使原来均为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或国营农场变为现在规模大小不等的多种农业经营组织。

4、大量分流农业从业人员离开农业。大量分流农业从业人员,约有四种情况离开了农业:一是部分人分到钱后退休或提前退休;二是部分人转向城市打工;三是就地创办小企业,小作坊,经营二,三产业;四是部分人成为失业者。

5、政府对农产品加工业提出了明确要求。进一步加快加工业的结构调整,减少企业数量,提高现代化生产水平,协调工业与农业劳动者的收入平衡,并按德西农业化模式对德东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了改造。

(二)从中观层面看

为了帮助广大分散经营的农场主进入农场,德国政府完善了多层次的各类服务机构,使德东农业逐步建立起新的市场机制:

1、农场主的自治组织――农场主联合会在各级议会里有代表的机构,是政府与农场主对话的桥梁。

2、半官方半自治组织――农业管理协会。协会的主要职能:一是负责协调,审批欧盟对德国农场主主要农产品配额的分配与申请。二是监督执行环保,植物分类以及药品,食品,饲料的安全使用。三是对农药,种子,牛奶质量进行检测。四是搞课题研究,推广新品种。

3、非营利机构――农场主社会保险公司。德国政府在对德东农业生产合作社进行彻底改造以后,相应改革了原成员每月只交定额保险金就可享受一切福利保险,同时按德西办法建立了个人与政府共同分担保险的新机制。组建了农场主社会保险公司,培训了大批管理人员。农场每年向公司提供必要的保险基金,实行政府监控专款专用。公司每年向辖区各农场主发放保费表格,由农场主按表格要求向当地税务,银行,法院等机构交纳个人保费。农场主及从业人员必须参加的保险项目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事故保险,这类保险在参保后,国家都有相应的补贴;要求雇员必须参加的保险项目有失业保险,自愿参加的有老年人和残疾人保险.此外,各州还制定有农业冰雹和牲畜,病害保险,都是自愿参加的。

4、农业大专院校德国滨根农学院有2000名在校学生,为适应农业改革和农场主的需要,他们也进行了教学改革,相应加强了农业实用技术和管理的教学内容,并增设了应用信息,生物技术与信息,国际农业贸易等一批现代化,国际化农业急需的教学课程,规定学生毕业前必须有到农场,农业管理部门,外国各相关大学实习一年以上的经历。

5、直接为农场主服务的流通贸易组织随着德东地区农业改革的深入,一批连接市场和农场主的流通批发企业应运而生。

(三)从宏观层面上看

德国政府和各州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加快了职能转变,加强了法制建设和政策配套,从而为德东农业改革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1、压缩机构,精简人员,转变职能,由原直接的计划管理转为主要制定法律法规实行宏观调控,突出了环保,动植物及食品检测,制定各项标准,重大问题研究等项职能,同时还聘请了一批专家为行政部门的农业顾问。

2、法律保障在具体实施改革之前,有针对性地颁布了多项全国统一的法律法规或州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改革行为,保障改革有序进行。

3、政策保障与改革相配套,国家和各州还出台一系列政策。如土地政策方面,划分土地和财产时机会平等,私有土地可以继承;农场主及经营者之间可以互相转卖,出租土地;要求各农场主和投资经营者,必须正确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对土地的污染,鼓励少用化肥;在农业经营组织形式方面,坚持经营形式和经营规模多样化,确保经营者的自主选择权;在社会保障方面,建立了规范的社会保障制度;在财政支持方面,国家对债务的豁免及贷款优惠等。

4、欧盟通过严格的农业政策和规定,在宏观调控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60年代,随着农业共同市场的建立,在许多重要领域里的农业政策转由欧共体负责制定,包括市场与价格政策,外贸政策及结构政策,各成员国必须遵守,以提高农业生产率,改善农民收入,稳定市场以及保证向消费者提供价廉物美的食品。不仅规范了农场主的行为,而且保证了产品质量,从而也保住了他们的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量。

四、湖北省农业发展的改革建议

(一)抓住中部崛起的政策机遇,因地制宜

在产权清晰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合作社这种新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继续保持了原有农业生产社较高的农业组织化程度,过去所具有的科技优势,规模优势和劳动生产率高的优势不仅没有遭到破坏,反而得到发扬;大马力,全程化,自动化作业的大型农机具不是在减少而是在增加。这些具有较大规模的农业有限公司和股份合作社在其数量,土地规模,经济效益,市场竞争力等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小型家庭农场和德西小农场的水平。农场管理机制采用公司制,设立董事,对农场的工作部门细分,如:生产部、物流配送部、销售部、策划部、学习与研究部、财务部等,同时也有利于扩大就业。公司自己提供保险部门或与其他保险公司签订协议,职工医保。

(二)加强对农产品的宏观调控,政府应该承担必要的改革成本

各部门要尽快建立起一套有机协调的农业生产调控体系,制定出各项农产品市场准入的标准,加强检测,确保质量和主要农产品的供求大体平衡和价格稳定。德国政府为了保障农业改革的顺利进行,从投资,贷款,社会保险补贴,债务减免,扶持就业等多方面拿出巨资给予倾斜,从而缓解了农业改革过程的阻力和矛盾。在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方面应学习德国,加大政府补贴的力度,调动农民参与支持改革的积极性,同时对农牧区已经形成的优势产业和项目应给予重点支持和保护。

(三)注意运用法律、法规手段推进农业改革措施和保护农业改革成果

德国在农业改革中充分运用法律手段推进改革。通过颁布推行改革的法律法规,增强了重大农业改革的严肃性,有利于排除各种干扰和阻力,在法律稳定的大环境下,顺利推动改革,有效地防止了随意性和片面性。这也启示我们,在今后推进改革的过程中,要更多地运用法律手段,规范政府行为。

(四)认真处理好人的问题,尽可能地保护个人的利益

特别是在财产分配和解决大量事业人员问题上,要特别注意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各项改革的推进一定要全面考虑农民和社会的承受力,尽量挖掘各行业的就业潜力,开拓新的就业门路,防止单项改革孤军深入引起过大震荡,形成不稳定因素和深化改革的阻力。

(五)高度重视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无污染的农业生产项目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无污染食品在欧洲等发达国家市场上的销量在逐年增大,价格高,竞争力强,有很大的发展前途。要在这方面很下功夫,政府要在重点发展项目上给予重点支持,以开发更多的农业经营出口项目,增加农工就业机会,带动农业走向国际市场。

(六)转变教育观念

使人们认识到农业对我国、对湖北省的重要性,引导高校人才为农业发展作贡献,鼓励在农业方面进行创业。

(七)对农民进行培训

提高农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改革农场中人员结构。

(八)农业产品品牌化

我省农业品牌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天然优势和市场优势。湖北生态农业建设成效显著,年均推广生态农业技术面积达到1500万亩,先后建立了京山、洪湖、宜城等农业生态县和洪山菜苔、京山桥米、孝感太子米、邓村绿茶等生态生产小区。这为品牌农产品形成及规模扩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湖北省形成了九大特色和九大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获得了“鱼米之乡”、“果蔬之乡”、“药茶之乡”、“畜牧之乡”的众多美誉。从现实来看,湖北品牌农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很大。第一,城市居民对食品的保鲜与安全十分关注。第二,城市消费者对健康营养的安全食品的意愿支付水平较高。这为湖北省全面实施“三类食品”的品牌化经营提供了强大的市场支持和动力源泉。第三,湖北省的禽蛋、食用菌、蜂蜜等产品在美国、加拿大、日本和中东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湖北是我国的科教大省。据有关资料显示,分布在湖北省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农村部门的农业科研人员、技术干部多达2万余人。这种人才优势及大量科技成果,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及品牌创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与此同时,古老的荆楚文化,不乏有传统农业中的优良工艺和各种历史文化的承载。以此为依托,加强创立和扶植具有文化特征的知名品牌,是把本土农产品和优质品推向全国乃至世界市场的重要方式。

(九)利用规模优势,发展规模经济

优势产业带规划的实施和标准化生产为品牌农业发展提供了规模优势。湖北有许多具有自然条件和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其中以武汉为中心的蜂产品加工基地,以随州为中心的食用菌出口基地,以潜江、洪湖、监利为中心的水产品基地,以宜昌为中心的水果加工出口基地,以恩施为中心的山野菜出口基地等等,发展势头良好,为发挥农业的品牌效益创立了规模优势。继续加快以这些特色农产品为原材料的农产品生产以及加工产品的标准化,通过品牌创建来整合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和国内外市场之间的各种资源,将为湖北品牌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十)开办私人农场,有效利用闲置土地

私人农场的开办有利于有效利用闲置土地及土地的规模化、有组织利用,提高效率。这一点就针对了土地分散琐碎华,没有竞争优势而提出的,可以改变目前农业土地细碎化和生产经营分散化的不利局面,加大土地合理有效的流转速度,加快扩大适度规模的经营步伐。而且在政府的农政执法体系框架内将农户现有的责任田重组,属于农业资源内部的合理调整和配置,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见效期短,投入小的特点,不像资本投入那样具有长期性和较大的风险性。农场可兼营渔业、种植业、禽类等,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

参考文献:

1、吕志明.农业创品牌要谨防六大误区[J].经济论坛,2001(5).

2、姚正国等.集聚优势 打造品牌[J].江苏农村经济,2007(12).

3、刘惠宇.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农业发展[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