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城市综合体规划设计

城市综合体规划设计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0 09:25:0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城市综合体规划设计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城市综合体规划设计

篇1

中图分类号 TU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21-0211-01

1 城市商业综合体

城市综合体是将多种生活功能空间进行高效的组合,形成的多功能综合性建筑。随着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质量日益提高,城市综合体也需要融入更多的发展理念,使城市综合体与城市多样化的生活能够相互适应、相互依存。城市商业综合体是城市综合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将商业策划思想融入城市综合体的设计规划思想中,要求设计者不仅要有丰富的设计理念和经验,更需要正确把握市场行情。

2 城市商业综合体的规划设计

城市商业综合体的规划设计重点在于合理地将市场因素融入到规划设计中,分析我国的基本国情,总结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有效的设计规划模式。

2.1 正确的规划布局思想

商业综合体的功能综合性强,导致人流和车流多且杂,在总图规划阶段要布置好商业综合体的各功能分区,使交通关系清晰。规划时,应把步行者的安全作为首要考虑准则,使步行者容易接触公共活动区间或商业店面。规划布局应该注重地区性的整体观念,尽量不给周围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如昼夜营业带来的声、汽车流对居民区的干扰、光污染等。

2.2 合理的整合设计

整合就是通过某种方式把一些零散的东西彼此衔接,实现信息系统的协同工作和资源共享,形成一个高效的整体。从商业综合体的角度来说,其设计的宗旨就是将各种功能空间和谐、高效地整合在一起。

商业综合体区域功能丰富,涵盖了所有常见的城市功能区间:公共设施、办公功能、酒店功能、居住功能、娱乐功能、零售功能、休闲功能、文化功能、停车设施、以及会议功能。商业综合体主要是利用不同的功能区间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它们协同组织在一起,创造出各种类型的系统组合,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互补型:不同功能区间之间的功能互补构成整体。2)系列型:将功能上具有延续性和互通性的区间进行组合形成的整体。3)主从型:确定一个或一组功能区间,另一些功能区间附属于这些主功能区间。4)比较竞争型:功能相同的区间并置,通过服务的多样性和顾客的选择性产生集聚化效应。

实际存在的城市商业综合体往往是将上述几种类型灵活地综合运用,更加符合实际需要。

2.3 完善的停车组织和交通系统

1)停车组织。停车组织影响到整体的形象和运作效率,是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关键组成部分,停车组织的规划就是停车方式的选择。停车方式的选择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涉及有关土地利用率、经济性等方面。在地面空间严重不满足停车要求和土地昂贵的情况下,常常选用建筑内部结构停车,但是其造价高于地面停车。合理的规划设计,增加不同功能的共用停车空间可以大大减少停车空间。2)交通系统。交通系统组织形式的选用应该根据周围环境的交通状况和地势特征确定,主要有平面和立体两种。平面交通组织形式适用于交通密度不大、基地空间比较开阔且流线简单的地区。以人流和车流为基础,分为人车混行和人车分流两种方式:①人车混行具有一定灵活性,但是由于空间上的干扰性强,不安全因素多。为了限制车行速度,设计中常利用曲折的边界和粗糙质感的铺地材料;②人车分流是指和人流和车流通过相对独立的入口和流线进入基地。其优点是流线十分清晰,交通相对干扰少。缺点是流线比较长,为了保证人流的方便而不利于车流的通行。

立体交通组织将人流和车流分配在不同的空间高度,大幅度地减少了不同交通之间的干扰, 起到了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和缓解地面交通压力的作用,形成了富有活力并且安全性高的城市空间。立体交通组织充分利用了不同高度的空间,解决了城市发展的空间问题,在我国城市已有较多应用。

2.4 内部开放空间设计

城市商业综合体内部开放空间是用于开展促销活动、满足购物者休息与行走或其他社会商业活动的内部公共空间,包括商业综合体的室内商业街、露天商业内街中庭、内广场、 边庭、与引导空间等特色各异的空间型制。商业综合体内部开放空间分为水平交通空间、节点式空间、线性街道空间和垂直交通空间。主要的规划设计思路表现为以下几点。

1)围合与开敞的变换。综合体内部开放空间绝大部分存在顶界面,侧界面的形式确定其封闭程度,空间封闭或开敞的效果由侧界面的尺度和隔断形式决定。2)竖向高差的变化。节约空间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就是竖向空间的并用。不同的领域运用不同高度的空间,能突出空间的特征变化,同时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3)空间的层次变化。空间上的层次感会给人带来视觉上的愉悦感,通过高差、 绿化、隔断等的设置,可以使画面丰富,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4)空间界面的柔化。柔性的空间具有亲和力和弹性,是人易于接近和停留。5)空间的诱导性设计。城市商业综合体的规划设计必须体现其职能的诱导性与识别性, 反映出购物环境的气氛和商业建筑的特征,以此吸引顾客的光顾。

3 城市商业综合体的规划设计展望

3.1 扩建的空间

扩建是指着眼于满足新的功能需求,拓展空间,提高环境品质。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商业综合体最终是无法满足发展的需要的,所以在规划设计中要考虑到未来发展的需要,预留足够的空间进行扩建,特别是内部空间的规划,要灵活。

3.2 生长的可能

避免出现功能需求不足的情况,可以利用生长的方式,将预留空间的综合体联合在一起形成大型的综合体项目,满足更多的需求。

4 结束语

本文主要介绍了城市商业综合体的概念,论述了商业综合体的规划设计思想和要点。城市土地需求大,通过合理的整合设计,集中各种功能空间,配以合理的停车和交通系统,确定好商业综合体的规模、形态和开放空间是城市商业综合体规划设计的主要思想。

参考文献

[1]韩冬青,冯金龙.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时匡,加晕.赫克,林中杰.全球化时代的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王桢栋.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篇2

城市综合体(英文为HOPSCA ),是酒店(Hotel )、写字楼(Office )、公园(Park )、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会议中心(Convention )、公寓(Apartment)等首个英文字母的缩写。其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会展、旅游、会议等城市生活空间的三项以上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同的有机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体。城市综合体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方向之一,笔者认为城市综合体的规划设计是城市综合体项目成功的关键,下面论述城市综合体规划设计方面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及规划设计的原则和重点,供同行参考。

1 城市综合体项目在规划设计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建筑的规划设计是城市综合体的基础,是未来良好运营的保障。从开发顺序来说首先是要完成一个项目的总体规划方案,即确定建筑基本布局、交通组织、外立面风格,公建配套、项目与周边现存建筑、道路的关系等等。这一阶段,作为城市综合体项目,应该注意几个问题。

1.1 首先,在建筑规划设计单位的选择上,一定要注意规划设计单位的基本设计取向与项目的特征的吻合度,从实践来看,与国外先进的规划设计单位进行合作已经是许多开发企业的共识,但是国外规划设计单位在不同专业领域有不同的业绩和排名,来自不同国家的规划设计单位也会因为较大的文化和生活背景而做出不同的基于项目的价值评判,比如,来自日本的规划设计单位,在设计建筑时往往非常注重建筑的美感,立面风格倾向于较为严肃的设计元素,在住宅的内部户型设计时忽略中国人的居家习惯而按照日本人的居住方式去设计室内空间,而来自欧美的规划设计单位相对关注建筑与自然的互动关系,提倡开放、随意、与自然共融的设计思路,在细节上采用原生的材料或元素较多。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不同种族对于生活方式和审美的理解的不同必然形成对规划设计的差异化指引。但是,选择规划设计单位费时费力,高昂的设计费用和紧张的项目进度往往让开发企业不能多次做出颠覆性的设计修改,所以参照专业排名(例如英国《建筑世界》杂志)的索引按图索骥,对规划设计单位的以往作品进行考察,同时兼顾项目所处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质去甄选合作对象,是非常必要的。

1.2 其次,城市综合体的商业往往自持居多,商业价值的最大化是指导规划设计的重要原则,要注意避免一些不利于后期商业使用的现象出现。诸如:商业建筑部分自身的宽度、深度、曲直度等要符合通常使用要求;营业空间的室内要减少立柱的数量,控制立柱的体积,组织立柱的分布形态,柱距设置在一个合理的尺度内(常见的如约6米到10米之间);在室内空间要避免异形空间的出现,将其尽量处理在室外,不得不出现在室内的异形空间尽量避免锐角型,以趋向钝角为佳,确保后期分割商铺时能实现尽大的空间利用率;最后,在水电气等不同的能源供应方面,应有专业人员根据项目的前期业态定位进行分项设计,在向政府部门报批能源接入之前,要掌握全局的现状需求并对未来的业态调整变换留下空间,同时,在能源接入后,随着招商的不断推进,区内的合理分配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否则再多的能源接入也无法满足城市综合体的使用要求。

1.3 最后,在城市综合体中,各种物业(商、住、办公、酒店)的和谐共处以及各自价值的最大化是未来运营发展的终极目标,也应作为规划设计的原则。如顺城购物中心,在一个100000平米的购物中心上是近700套城市公寓,如何保证公寓业主既享受繁华的便利又不受繁华之扰呢?为实现互不干扰,顺城城市公寓均采用双层夹胶中控玻璃(中间充有惰性气体),室内标配BROAN空气净化系统,门窗均采用上等的品牌和材料,让业主实现出则繁华,入则宁静的居家氛围。在建筑上则将住宅的入口与商业区入口分开,电梯分开,楼层分开,停车分开,实现了虽然是一个整体但又合中有分的局面,保障了居住的便利性的同时还确保了基本的安全和功能需求。以上一例可以看出,要将和谐发展作为目标,规划设计必须先知先觉,因为建筑一旦落成,许多改动将根本无法实施,这种一次性的特性要求开发商在规划设计阶段对后期的使用及分类人群需求作出精确的判断和趋势分析,进而实现对规划设计的真正指导。

2 城市综合体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价值链管理的作用就是节约成本和提高交付速度,当组织砍掉价值链的那些低效率的和不增加价值的工作后,组织就会在不同的工作和领域中降低成本;而当价值链中的成员在分享信息和重要活动上合作时,交付速度就会提高。应用到城市综合体的规划设计中,就是“先招商、后设计”的大原则,先招商可以通过先接触了解不同商家(或企业)的需求进而进行项目的指导,通过谈判提前确定下来的主力商家更可以直接指导各项设计的深化方向。先招商后设计这一重大原则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开发商应努力以这一思路开展工作,组织好专业的招商团队、以招商先行的方式首先把招商启动起来,解决好商业资源不足带来的种种困难。因为在实践中,要做到100%的先招商后设计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主力店可以做到,大的企业可以做到,除去能力的问题,认识与态度是基础,因此要非常重视以这一思路来开展工作。

3 城市综合体规划设计的重点

篇3

目前我国的城市综合体市场的开发和设计,还面临着很多探索。如何将综合体和它内部各个子功能与城市通过公共空间的联系有机结合;突出建筑特色;促进城市建设与综合体建筑建设的有机结合以及开发新的科技技术,在建设技术上发展我国建筑综合体等众多问题,都是需要我们正视和研究的方向。这就需要我们反思并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从世界中的特色标志性综合体方案中,吸收总结适于我国国情和发展的可行性因素,去探索我国未来城市综合体的发展之路。

1 城市综合体的含义及特征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也伴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有了飞跃。然而,就在城市开发和拓展需要更多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和有限土地资源局限城市发展产生的矛盾之下,如何将有限土地资源更大化合理开发利用成为了城市发展伴随的重要研究问题,因此,也孕育而生了“城市综合体”这样一种新型的,适用于国情和发展的高密度,多选择性的综合建筑体。

1.1城市综合体的含义

正如这个概念的名称一样,“城市综合体”的英文为HOPSCA,即为Hotel(酒店)Office(办公,写字楼)Park/Public(停车/公共空间)Shopping mall(购物中心)Convention(会议)Apartment(公寓)首字母的缩写。就是将商业、办公、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多种性质的城市生活空间,其中的三项以上进行组合,并融入一个大型的空间体态之中,而各部分之间建立着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高密度且多选择的综合性建筑体。

1.2城市综合体的特征

1.2.1 开发定位点的中心性

城市综合体的开发和设计定位,有着明确的中心性。城市综合体作为一个城市经济、交通发展的承载体,其定位一般多选在经济、交通发展的密集点,如城市的交通枢纽附近;或城市CBD(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又称中央商务区或商务中心区)区域;商业街区或商铺密集区;经济开发区和城市新中心区域;新型交通区域,也是作为综合体选址的宠儿。

1.2.2 高密性

综合体的高密性,表现在多个方面:交通的高密性。它不仅仅体现在综合体其外部交通网络的高密性,也体现在综合体内部的交通网络的高密性;其次综合体内的业态组合,往往是三种或三种以上的功能有机组合,这种业态布局的密度,也是体现综合体高密性的关键之一。

1.2.3 “All in one”的“合一”性

正如城市综合体的概念所述,将单一的商业、娱乐、居住、办公等功能空间以多种类、有机的组合形式,布局于一个新的综合式大型空间中,使其各个功能空间在这垂直式综合空间中各司其职,这恰恰体现的是综合体建筑中“All in one”的“合一”性。然而“合”的内涵,却不仅仅包括将这些能够提供收益的功能组织一体化。对于构成建筑整体每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空间、功能的一体化,却是在综合紧凑利用土地使用的同时,满足各功能间的联系与交通不受干扰。

1.2.4 内部空间的渗透性与关联性

大型的综合体内部空间,由于多种功能空间的组合,使得综合体的总体交通联系必须保证各个功能的互相联系,从而可以使商业、娱乐、餐饮等功能之间有独立的交通方式却又互相渗透,相互联系。

1.2.5 空间的大尺度

1.2.6 高科技集成设施

1.2.7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

2 目前我国城市综合体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1 盲目跟风效仿带来的“千城一面”局面

近年来,城市建筑综合体的项目建设在中国大小城市中都开始有所效仿。跟风效仿随之带给大家的遍地神似的建筑形体和外表,缺少了建筑灵魂和心意的建筑,是造成当下“千城一面”局面的根源之一。

2.2 空间的不紧凑利用

我国国内的综合体建筑,存在着占地面积和体量庞大,而内部空间却不够紧密,内部交通流线冗长、散乱,空间浪费严重的问题。

2.3 城市综合体的交通流线与城市环境相脱节

我国目前的城市综合体从开发到建设时期缺乏考虑与城市整体环境的联系,造成综合体与城市交通联系不紧密或导致交通拥堵等局面。

2.4 城市综合体公共空间的封闭性与绿化的缺乏性

国内城市综合体建筑公共空间和城市环境一分为二,不论是室内的公共空间还是室外的开放性广场,多显得相对独立,都不能很好地与城市环境相融合,而绿化的缺乏性更是值得我们去注意的问题之一。

3 城市综合体规划设计的方法

3.1综合体公共空间的开放性与绿化

日本作为世界上建筑领域的翘楚之一,在综合体的设计思想上,日本往往更多的注重综合体中公共空间与城市开放空间联系的开放性,日本大阪难波城,作为美国捷德建筑事务所设计的综合体方案,设计方将难波城定义为难波公园。大面积的屋顶绿化和空中花园覆盖了几乎多半个综合体的屋顶,整个综合体流线自然,浑然天成。蜿蜒曲折的步行街贯穿整个商业区,身临其境带给人们一种悠远绵长,自在徜徉的感觉......

难波城作为新时代城市综合体的典型示例,带给人们的是钢铁林立的冰冷都市中,一抹自然绿色的清新气息。这里,在购物娱乐的同时,可以尽情体验树木、岩石、花草、水面、露台给人们内心带来惬意、舒适的绿色心情。难波城的成功,正是建立于设计师渴求建筑公众空间与城市开放空间可以在可行的条件基础上,打破传统内外空间差异,从而建立一种二者有机结合,互相渗透的关系。

3.2底部空间与城市交通网络的开放性、合一性

日本大阪南海南塔酒店,是一座车站与商业结合的城市综合体范例,将城市中的车站功能,巧妙地渗透到综合体建筑的底部,从而开放了综合体建筑的底部空间,完美的将城市交通环境与综合体之间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位于香港金钟道的太古广场综合体建筑,北览浩瀚海景,南对香港公园,地处香港黄金地段,许多香港的重要市政建筑都在此附近,且位于地铁交通网络站点上盖,是香港主要的交通换乘枢纽之一,途径80多条巴士线路,更有机场机场快线和机场穿梭服务在其中,交通便利,可达性高。

3.3综合体的紧凑性与“垂直城市”理念

对空间的紧凑利用,香港的“垂直城市”,作为全世界最节省能源的城市建造形式,却凭借着有限的土地资源,开发着这座经济繁荣的大都市。香港的垂直城市,体现在其城市的紧凑性――高密度的城市系统,高容积率的混合土地使用以及高效便捷的公共客运设施。它有效的避免了城市的蔓延和土地使用支离破碎情况的发生。

4 城市综合体设计的展望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一个成功的城市综合体项目必然会成为一个城市经济高速发展的带动者,一个城市商业价值最大化的体现,一个城市的明信片。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国家在城市圈建设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城市综合体在未来的前景将更好。作为一个建筑师也要不断总结、不断思考,研究运用最新的城市综合体理论,为我所在的城市、为国家建造更多更好的城市综合体。

参考文献:

[1] 李晓刚.城市综合体布局规划研究――以厦门为例[J].规划研究,2010,(12).

[2] 陈兵.浅析我国城市综合体的规划建设――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J].福建建筑,2011,(04).

篇4

中图分类号:TU984.1文献标识码:A

1 城市综合体设计概述

城市综合体是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的三项以上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之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体。基本具备了现代城市的全部功能,所以也被称为“城中之城”。在当前我国城市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应用城市综合体系能起到一个互补的作用,同时也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2 城市综合体设计的特点

“城市将愈来愈像一座巨大的建筑,而建筑本身也愈来愈像一座城市”。因此,随着交通方式、社会经济、人口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发展,对建筑功能也提出了综合性和灵活性的要求。并出现了一种占地规模达整个乃至几个街区的城市中心超大建筑综合体,这种强调城市中心空间安排的紧密性和提高土地开发强度的必然产物,集中体现了现代城市更新的面貌。

随着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综合体设计的理念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项目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不仅满足人们日常生活要求,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已成为发展现代化城市的主要内容之一。

3 城市综合体规划要素分析

建筑综合体的突出特征是“大型”和“复合”,跨越几个街道和区域的建筑会打破城市环境在街面上的连续性和节奏。因此,如何将综合体融入城市环境是城市设计关注的焦点。从城市设计的层面看,建筑师将城市中心的建筑综合体的设计目标应该定位于建设一个连贯的、和谐的城市环境。同时,建筑师还应该考虑综合体设计中的城市元素,从物质层面看,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都关注实体和空间,以及两者的关系、工作对象和范围。在城市建设活动中呈现连续性的关系,但是两者处理空间环境的出发点和内容却有所不同。通常良好的城市形态环境更多的取决于城市设计的效果,而不是建筑设计。因此,当细化到建筑单体设计的阶段,我们仍要遵从城市设计的既定成果。

4 城市综合体的规划设计

城市综合体不仅有助于城市内需的拉动,而且有助于城市精神面貌的提升。综合体的规划设计一定要结合所在城市的经济水平、人口构成以及市民的消费水平,从而设计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应用模式。

4.1 正确的规划布局思想

建筑与城市规划曾经被认为是两个彼此分离的学科,但今天已不再说建筑师或者城市规划者,而是说“建筑师-城市设计者”。建筑师在城市中心区域设计超大建筑综合体时,应该把城市设计作为建筑设计的基础。首先考虑城市中心区域的整体性、关联性、耦合性,其次才是建筑本身。运用丰富的空间想像力,将城市建筑形体空间有效地组织起来,并与立体交通统一设计、建设,这是大城市走向高度集中的一种建筑新型模式,也是城市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创新模式。

4.2 合理的整合设计

城市综合体作为功能最复杂、型制最灵活的建筑类型,对其研究一方面是城市发展及商业建筑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国家经济转型、城市资源优化、生活品质改善的要求。

因此,整合设计的难点在各个子功能之间的有机协调,将各子功能的布局、空间、路线等建筑层面的整合设计作为研究重点,其设计的宗旨就是将各种功能空间和谐、高效地整合在一起,从而达到提高城市建设、激发城市活力的目的。

4.3 合理的结构规划

在城市综合体的规划中,各区间的功能复杂。而且各个功能的空间从跨度、净高各有不同,并且要求在同一个基础之上设计,必然给结构专业提出挑战。例如,底层的商业规整的柱网和上部公寓酒店小开间结构的转换,以及影城部分大空间、超高净高的要求等。因此,结构专业需要在考虑结构合理和安全的前提下,通过结构转换、梁上升柱并结合部分钢结构的设计,实现各功能的使用及相互转化的需要。

4.4 城市综合体空间规划

城市空间不论性质如何,均有位置、景观、功能和社区四个特征。可以看出,赋予某一功能的城市地域范围构成特定性质的城市空间,不仅取决于空间的物化形态(城市天际线、城市空间要点、空间关系与尺度),而且取决于人类社会交往的不同形式和不同的人文特征。

“空间集约化”的提出,是审视城市与建筑空间发展的历史轨迹,汲取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粗放式外延扩张导致城市蔓延的惨痛教训,是适应当前我国国情的一种城市商业综合体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策略。因此,为了实现城市综合体内各个物业综合价值的最大化,不同类型的物业应依据其商业价值最大化的原则进行空间组织。对它的研究不仅可以为创造良好的购物空间环境提供理论支持,体现人文关怀,更重要的是能将其设计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系统地联系起来,体现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集约化、合理化和景观化的城市空间。

4.5 城市综合体的三种发展模式和条件分析:

4.5.1 模式一:各种功能均衡发展的模式

发展条件:A出现于国际大都市,有着足够的商业和商务市场支撑;B优越的地理位置,位于商业区核心,依托CBD;C良好的交通环境;D超大规模,形成建筑集群效应,成为名符其实的“城中城”。

发展模式KPI体系(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关键绩效指标)外因与内因分析:

外因:A优越的地理位置—CBD/城市中心;B便利的交通条件—主干道沿线/地铁口;C较大的规模—建面20万方以上。

内因:A强制性的视觉冲击—超高层/建筑群;B高水准规划设计—各功能互不干扰;C功能化体系—五星级酒店/甲级写字楼/高档or中高档购物中心/顶级酒店式or服务式公寓;D专业的管理团队—物业管理/经营管理。

实例:广东省中山市利和广场

利和广场总建筑面积42万m2,包含13万m2国际时尚购物中心、12万m2国际金融中心、9万m2希尔顿酒店、8万m2商务型酒店式国际公馆。

利和广场位于中山市区中山三路、兴中道、博爱路、岐关西路四大主干线的交汇处,是中山城区最核心、最繁华地段。便利的城市交通体系,搭载完善的城市配套和成熟的商业体系,无愧为中山市地标性综合体项目。

4.5.2 模式二:以写字楼为核心功能的发展模式

发展条件:A城市已经或即将进入一个服务业为主的后工业时代,产业簇群已形成;写字楼市场有客户(产业)支撑;B优越的地理位置,城市的商务/金融区中心/未来商务核心区;C区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D具有良好的可视性和标志性。

发展模式KPI体系外因与内因分析:

外因:客户(产业)支撑已形成产业簇群/引入核心客户带来相关簇群/未来商务核心区。

内因:A强制性的视觉冲击—超高层/建筑群;B写字楼大堂昭示性;C功能化体系—写字楼带动其他功能,并定位其他功能的规模与档次;D配套完善—商场、公寓。

实例:广东省中山市中环广场

中环广场总建筑面积35万m2,是中山纯商务的典范,该项目是按照纯商务标准设计和招租的,因此拥有更纯粹的商务办公环境及办公氛围。

中环广场位于博爱路、起湾道、南外环路三条主要城市交通干道交汇处,该地段连通中山城区及镇区,能快速抵达高速公路入口,因此可以说它是中山半小时经济圈和粤港澳一小时经济圈的商务核心区域。

4.5.3 模式三:以商业为核心功能的发展模式

发展条件:A优越的地理位置,位于城市核心商业区/成熟商务区;B市场对大型商业设施需求旺盛;C地块沿街面长,具有良好的交通可达性和可视性;D开发商实力与品牌号召力超群。

发展模式KPI体系外因与内因分析:

外因:A地理位置—城市核心区;B交通可达性—主干道沿线或地铁口;C区域功能的缺乏,需求旺盛;D人流及商业气氛。

内因:A明确定位—大规模综合/娱乐性/观光性/顶级;B独具特色——建筑形式/业态/服务内容;C功能化体系——商业为主导,其他功能为辅 ;D一流的合作团队——规划设计/经营管理。

实例:湖北省武汉市万达中心

万达中心总建筑面积62万m2,其中商业面积超过50%。

万达中心东至和平大道,南临锦江国际城,西至临江大道,北至规划路,处于武汉地理、政治、文化、商业的中心地段,与各周边为代表的商业区紧密联系。

5 结束语

由此可见,将城市建筑形体空间有效地组织起来,并与立体交通统一设计、建设,这是大城市走向高度集中的一种建筑新型模式,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它有利于促进城市土地集约使用、突破“单中心”格局促进网络化都市发展、发挥功能集聚效应推进绿色城市建设、拓展城市公共空间创造良好社会效益、提升城市竞争力打造城市标志和名片。

参考文献:

[1] 文闻,李铌,曹文.城市触媒理论在城市发展中的运用[J].《规划师》论丛. 2011(00)

[2] 陈旸,金广君,徐忠. 快速城市化下城市综合体的触媒效应特征探析[J].

国际城市规划. 2011(03)

[3] 晁钢令. 开发城市综合体存在的问题和建议[J]. 上海商业. 2011(03)

篇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逐渐的加快,因此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需要,我们就要城市规划建设进行综合性、多元化的控制,并且将商业策划的相关内容融入到其中,从而保障当前我国城市经济的稳定发展,给人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下面我们就对城市综合体系的建设的发展进行简要介绍。

1 城市综合体设计概述

在当前我国城市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城市众合体系主要是由城市娱乐设施、工作环境以及消费系统这三个方面的内容组成的,并且通过相关的管理控制理念将这三个不同的部分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从而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一个互补的作用。目前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综合体系的应用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2 城市综合体设计的特点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也已经将城市综合体系设计的理念广泛的应用到其中,这就使得现代化城市规划建设的功能在逐渐的增多,这样不仅可以很好的满足日常生活的相关要求,还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从而使得现代化城市建设体系逐渐向着多功能的方向发展,使得城市综合体城市了现代化城市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

3 城市综合体规划要素分析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也将一些先进的设计理念应用到城市综合体发展建设当中,,这就是的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功能得到不断的优化,进而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要求得到很好的满足。但是,我们在对其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并不是无节制的膨胀利用,而是根据当前城市经济发展的世界情况,根据人们的基本要求,来对其进行使得的开发利用。

4 城市综合体的规划设计

目前在我国城市综合体系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人们首先应该根据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国情,其次再对市场情况进行考利,从而设计出一套合理的规划模式,来对其进行处理。

4.1 正确的规划布局思想

由于城市综合体系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具有综合性强、多功能等方面的特点,因此这就使得人流量和车流量迅速的增强,而人们为了有效的对其中存在的交通问题进行很好的解决,那么通过对城市综合体的各方面因素进行考虑,从而对城市综合体系进行合理有效的规划布局,这样不仅提高城市综合体环境的利用率,还有效的建设了车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4.2 合理的整合设计

整合就是通过某种方式把一些零散的东西彼此衔接,实现信息系统的协同工作和资源共享,形成一个高效的整体。从商业综合体的角度来说,其设计的宗旨就是将各种功能空间和谐、高效地整合在一起。

商业综合体区域功能丰富,涵盖了所有常见的城市功能区间:公共设施、办公功能、酒店功能、居住功能、娱乐功能、零售功能、休闲功能、文化功能、停车设施、以及会议功能。商业综合体主要是利用不同的功能区间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它们协同组织在一起,创造出各种类型的系统组合。

4.3 合理的结构规划

在一个城市综合体中功能复杂,各个功能的空间从跨度、净高各有不同,并且在同一个基础之上,必然给结构设计提出了挑战。一般存在的问题是底层的商业规整的柱网和上部公寓酒店小开间结构的转换,及影城部分大空间、超高净高的要求。结构专业需要在考虑结构安全和合理性的同时,通过结构转换、梁上升柱并结合部分钢结构的设计,在满足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各功能的使用及相互转化的需要。

4.4 城市综合体空间规划

对一个城市进行城市综合体开发前,要分析研究该城市的各种零售功能、商务办公功能以及其他具体功能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同时还要分析各功能场所的空间选择习惯,结合所需的辅助配套条件(如交通方式、货物运输等)的要求程度,才能确定城市综合体规划中每一种功能的地价区位的位序,为了实现城市综合体内各个物业综合价值的最大化,不同类型的物业依据其商业价值最大化的原则进行空间组织。

4.5 城市综合体的4种发展模式和条件分析:

4.5.1发展条件分析

模式一:各种功能均衡发展的模式

A出现于国际大都市,有的足够的商业和商务市场支撑;B优越的地理位置,位于商业区核心区,依托CBD;C良好的交通环境;D超大规模,形成建筑集群效应,成为名符其实的“城中城”

模式二:以写字楼为核心功能的发展模式

A城市已经或即将进入一个服务业为主的后工业时代,产业簇群已形成,写字楼市场有客户(产业)支撑;B优越的地理位置,城市的商务/金融区中心/未来商务核心区;C区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D具有良好的可视性和标志性

模式三:以酒店为核心功能的发展模式

A城市酒店市场发展成熟,有足够的商务客户群支持;B不远离城市CBD区,所处区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C区域内已形成酒店经济和会展经济的氛围;D交通可达性好,紧临主干道或者交通枢纽

模式四:以商业为核心功能的发展模式

A优越的地理位置,位于城市核心商业区/成熟商务区;B市场对大型商业设施需求旺盛;C地块沿街面长,具有良好的交通可达性和可视性;D开发商实力与品牌号召力超群

4.5.2 发展模式KPI体系外因、内因分析

模式一:各种功能均衡发展的模式

外因 :A优越的地理位置—CBD/城市中心;B便利的交通条件—主干道沿线/地铁口;C较大的规模—建面20万方以上

内因:A强制性的视觉冲击—超高层/建筑群;B高水准规划设计—各功能互不干扰;C功能化体系—五星级酒店/甲级写字楼/高档or中高档购物中心/顶级酒店式or服务式公寓;D专业的管理团队—物业管理/经营管理

模式2:以写字楼为核心功能

外因:客户(产业)支撑—已形成产业簇群/引入核心客户带来相关簇群/未来商务核心区

内因:A强制性的视觉冲击—超高层/建筑群;B写字楼大堂昭示性;C功能化体系—写字楼带动其他功能,并定位其他功能的规模与档次;D配套完善—商场、公寓

模式3:以酒店为核心功能

外因:A地理位置—不远离城市核心区域;B交通可达性—主干道沿线;C客户支撑—商务客户

内因:A强制性的视觉冲击—超高层/建筑群;B定位差异化—通过提供顶级差异化服务而非直面竞争建立其核心地位;C功能化体系—五星级酒店带动公寓、写字楼,并定位其规模与档次;D配套设施—顶级商场

模式4:以商业为核心功能

外因:A地理位置—城市核心区;B交通可达性—主干道沿线或地铁口;C区域功能的缺乏,需求旺盛;D人流及商业气氛

内因:A明确定位—大规模综合/娱乐性/观光性/顶级;B独具特色——建筑形式/业态/服务内容;C功能化体系——商业为主导,其他功能为辅 ;D一流的合作团队——规划设计/经营管理

5 结束语

由此可见,对城市综合体的开发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进一步的满足了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从而为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开发性的空间结构,进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篇6

Abstract:With the city''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Urbanization is intensifying in many cities. At present, the state''s key projects carried out as an opportunity to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coastal new area. In recent years, Hang Zhou proposed the target that”20 new town and 100 HOPSCA” in order to internationalize the city. Even standing on the national perspective, the great strength is still quite rare. This article takes Hangzhou as an example, studys on the new town and HOPSCA of Hang Zhou. There are comments on the planning and analysis program, synthesis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to carry out empirical research from the location, planning, transport, ecology, etc.

Key words:new town;HOPSCA;urban design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2)-08-22(5)

引言

当前,以国家重点项目为契机而进行开发建设的沿海新区已经成为我国新城建设中的一支主要驱动力。我国城市规划设计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城市周边的新城区建设被看作城市扩展的标志。楼宇经济是指以功能性板块或区域的楼宇为主要载体, 通过开发、出售或租赁方式进行招商引资, 由多元主体或多元业态从事经营活动并产生持续性税源、带动区域经济向品质化、集约化发展的一种现代城市经济形态。楼宇经济是“隐藏”在楼宇中的城市新兴经济和新的增长点, 也是城市经济追求“空间”和“高度”、实现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1],并已成为打破土地制约、提升城市品位、增强综合功能的重要手段。

1 必然性与必要性分析

1.1 楼宇经济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楼宇经济是指以功能性板块或区域的楼宇为主要载体, 通过开发、出售或租赁方式进行招商引资, 由多元主体或多元业态从事经营活动并产生持续性税源、带动区域经济向品质化、集约化发展的一种现代城市经济形态。楼宇经济是近年来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中涌现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

在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中,凡是利用城区新开发楼盘和闲置用房,通过出租、售卖、合作等形式,招商引进现代服务企业和都市型工业,从而培植新税源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经济活动,通称为楼宇经济。现代服务经济、文创经济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楼宇经济”、“综合体经济”。现在城市间的竞争已进入以楼宇和城市综合体决胜负的时代,发展楼宇经济是城市推进转型升级、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必然选择。

杭州是长三角经济区的重要中心城市,楼宇经济之路是杭州的必由之路。也是杭州打造20座新城和100个城市综合体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新跨越的必然选择,是共建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必然选择。

1.2 城市综合体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

所谓“城市综合体”是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的3项以上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之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连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体。大型城市综合体适合经济发达的大都会和经济发达城市,在功能选择上要根据城市经济特点有所侧重。一般来说,酒店功能或者写字楼跟购物中心功能是最基本的组合。

当今世界已步入以城市综合体占重要地位的时代。城市综合体即有机组合3个以上城市功能空间,以一种功能为主、多种功能配套的多功能、高效率建筑群落,有超大空间尺度,有“通道树型”交通体系,有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也有高科技集成设施。作为现代城市发展的新增点、制高点,城市综合体无疑将在杭州引爆一场新的“产业革命”、“城市革命”。

2 新城规划

篇7

关键词 城市交通 低碳理念 规划设计

一、低碳经济和低碳交通内涵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交通是一种以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为特征的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其核心在于提高交通运输的能源效率,优化交通运输的用能结构,加强交通运输的组织管理,转变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式。目的在于使交通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系统最终减少高能源的消耗。

二、低碳交通特征

1.系统性。低碳交通首先是一个整合系统,需要发挥各种交通方式的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任何一种或几种交通方式都代替不了其他交通方式存在的必然性。在这个整合系统下,同时又包括不同的系统,如车辆系统、能源系统等。在车辆系统中,既需要发展新的低碳工具,又要不断提升传统工具的技术水平;同样,在能源系统中,既要发展新的低碳能源,创新能源技术,又要提高传统能源的效率,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双向性。低碳交通具有双向性,包括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在供给方面,需要提供一个低碳的交通运输服务系统,这是硬件,是基础;在需求方面,需要公众更新传统观念,理性选择出行方式,这是软件,是补充。因此,只有实现系统内的供需平衡,才能真正实现城市交通的低碳化。

3.相对性。低碳交通具有相对性。如仅考虑运营阶段,各种交通方式都存在从高碳向低碳,再向零碳过渡的巨大减碳潜力。所以,小汽车不直接意味着高碳排放,纯电动小汽车即属于低碳排放,未来并有可能实现零碳排放。目前,以汽油、柴油为燃料的公交车辆也有很大的减碳潜力,也同样可以进一步实现低碳公交的目的。

三、城市交通现状分析

国内汽车拥有率和国外相比仍然较低,汽车的拥有量还将不断快速增加,将给城市交通增加更大的压力。城市道路建设规划、交通管理水平、公共交通事业及轨道交通等各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提高。人们在使用交通工具时缺乏低碳意识,国内城市中也缺乏一套具体的有低碳理念的城市交通节能体系。国内城市交通节能将面临着以下的几个问题。

1.城市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加,并且数量庞大,给城市交通带来巨大的压力。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居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市民追求自由、舒适、便捷的交通工具,从而使城市的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城市人口数量的快速增加也使城市公共交通的能源消耗总量进一步增加。

2.城市交通管理水平相对落后。相关节能法规中对于交通管理部门的相关责任和义务涉及比较少。交通管理体系还有待完善,需进一步提高道路运输效率,减少道路资源的浪费。交通工具的使用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如公交路线设计科学性不足,需进一步统筹科学设计。

3.城市交通节能政策有待完善。国家相关节能政策对于交通节能的引导和调节力度不够。如汽车税费和汽车的排量、尾气排放标准、能源使用效率等指标关联度不够,无法引导国民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观念、树立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低碳理念的城市综合交通工程规划设计

1.综合交通运输通道规划。综合交通运输通道是由2 种或2种以上运输方式线路组成,承担我国主要客货运输任务的运输走廊,构成综合交通网的主骨架,是国家的运输大动脉。综合交通运输通道规划需要重点研究:通道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各种方式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安排,优化利用各种运输方式优势和通道资源,以实现综合交通体系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

(1)充分利用地理条件,开发主要江河及水网发达地区内河水运,形成水运通道。

(2)充分利用轨道交通优势,建设城市密集地区的城际轨道交通网以及大城市中心区与周边卫星城之间的城市轨道交通网。

(3)充分研究主要综合运输通道公路、铁路、内河、航空的统筹规划、标准选择、建设时机以及如何利用既有线路等方面。

(4)充分考虑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密切关系,优先考虑集约利用土地的建设模式。研究城市密集地区铁路、城际轨道和高速公路线位选择。

(5)充分考虑研究跨江、跨海等重大工程公、铁两用通道技术经济可行性以及船舶通航要求。

2.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综合交通枢纽是在综合交通网络节点上形成的客货流转换中心,规划综合交通枢纽需要重点研究:综合交通枢纽站场及其集疏运网络的建设,以实现综合交通体系的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

(1)综合交通枢纽站场建设。建设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综合客运枢纽。优先建设民航、公路、铁路多种方式集约布置、立体化布局的综合客运枢纽;推进地铁、公共汽车等城市交通与综合客运枢纽站衔接的立体化布局,实现城市交通与对外交通的“零距离“换乘。

建设综合货运枢纽站场。港口、公路、铁路多种方式货运枢纽站场联合布局,并建立智能化综合交通枢纽站场管理平台,形成一体化运输作业的设施、运输与装卸设备等。

(2)枢纽站场的集疏运网络建设。客运方面,在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规划、建设中,重点考虑衔接机场和铁路、公路客运枢纽站的城市轨道交通;在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规划、建设中,充分考虑与干线机场、铁路客运枢纽的衔接。

货运方面,重点建设主要港口的疏港铁路和内河集疏运通道建设,并辅以疏港高速公路;同时规划铁路、公路货运枢纽站场与干线路网衔接的城市道路建设。

3.构建层次分明、搭配合理的公共交通体系结构。一级系统为大容量高运能的轨道交通捷运系统;二级系统为诸如BRT或有轨电车的骨干公交系统;三级系统为联系各中小组团,以到达服务为目的的普通公交系统。

在大力发展轨道交通、BRT、公交专用道、普通公交的同时,必须下决心保留和扩展自行车道和步行道,以“快、准、廉、优”为目标来优化公交出行方式。客运枢纽、一般轨道交通站点及主要公交站点应安排适量的自行车停车设施,以鼓励“慢行+ 公交+慢行”的低碳交通出行方式。合理搭配这三个层次的公交系统,规划建设多模式交通方式兼容的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建设立体型的换乘枢纽及停车换乘设施,改善换乘条件,减少换乘距离,与自行车、步行形成无缝对接,提高公共交通的可达性、便捷性,从而提高公共交通的出行分担率,减少交通的碳排放及其对城市空气的污染。

篇8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9-0010-1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重大的结构性突破;是国家设置、地方管理、校本开发的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必修课程。但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无课程标准,二无免费教材,三无教参,因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出现了“领导认识难,教师认同难,内容开发难,实施过程难,评价方式难,课程管理难”等“难上加难”的客观局面。为了解决这些难点问题,在充分调研、深入分析县域实情和学校实际的基础上,我县对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进行了统筹谋划和整体设计。

一、加强领导,科学规划,保障课程顺利实施

县教育局成立了“行唐县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与实施领导小组”,负责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实施、教学研究、教学评价等工作,各乡镇以学区为单位,县直小学、民办小学、初中以学校为单位,分别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与实施领导小组”,负责本学区、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实施、教学研究、教学评价等工作。

教育局在转发国家、省、市有关文件的基础上,制定并印发了《行唐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程设置方案》、《行唐县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行唐县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指导意见》、《行唐县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评价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以科学指导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与管理工作,保障课程顺利实施。

二、整体设计,保障课程科学、有效实施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安排

义务教育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含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四个指定领域和晨(夕)会、班团(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若干非指定领域。由于学校和教师整合各领域内容进行课程开发的能力较弱,我们统一要求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进行如下安排。

1.晨(夕)会:安排在每天上午上课前或下午下课后,每次10~15分钟。

2.班团(队)活动:小学3~6年级,初中7~9年级,1课时/周;小学1~2年级班(队)活动利用晨(夕)会时间进行安排。

3.信息技术教育:小学3~6年级,初中7~8年级,1课时/周。采用省统编教材《信息技术》(河大出版社)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4.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或项目活动:小学3~6年级,初中7~8年级,1课时/周;初中9年级,2课时/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或项目活动,要求整合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四个指定领域内容,以主题活动或项目活动的形式开展。

5.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利用每学年2周的机动时间以学年为单位统筹安排;学校要精心设计和组织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等校园文化活动,学校要年年有科体艺节会、校校有科体艺团队、班班有科体艺活动、人人有科体艺特长。

6.其他专题教育活动(如德育实践专题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活动、环境保护专题活动等):学校可随机安排。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配备

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关键的是要有一支结构合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队伍。没有高素质教师的潜心研究和巨大的时间、精力投入,这门课程就不可能真正有效实施。为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落实,教育局要求各学校必须建立和培养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队伍,规定学校至少每12个班级设立1名专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每个班级的所有任课教师均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兼职教师,根据每一个主题或项目活动实际,每一兼职教师担任若干个学生小组指导任务,同时学校也可以联系一些社会专业人员和家长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兼职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选题指导课、开题指导课、过程指导课、过程答疑课、结题指导课、成果展示课等课型,由专任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学生研究方案设计、活动设计和活动实施过程以兼职教师进行指导为主。

(三)系统化、具体化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1.课程目的、目标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和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其总的目标是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2.各学段具体目标

课程目标在课程的有效实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生成性等特征,决定了其目标与其他学科课程目标有所不同。因此,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根据特定的活动和学生的实际,将课程目标具体化、系统化,以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有效实施。

根据活动开展要求,对义务教育阶段活动目标设计如下:

(四)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

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难点。为指导各学校开发综合实践课程内容,县教育局对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内容提供两条思路供学校选择。

一是学校自主购买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综合实践与创新活动》教材,依据教材内容进行教学。

二是学校整合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四个指定领域,依据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三条线索,把握源于生活、指向实践、尊重自主、立足学校特色、依托社区资源的原则,自主开发课程资源和教学内容。与此同时,县教育局对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开发提供参考示例。

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参考示例如下: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过程可分为活动准备、活动实施、活动总结等阶段。

活动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问题,明确学习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组建活动小组;制定活动方案;准备必要的活动条件等。准备阶段的教学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规划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搜集与处理信息,为活动的实施奠定必要的认知基础,并提供充分的准备。

活动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尝试运用一定的问题解决方法,在特定实践情境中开展实践活动;通过搜集与处理各种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分析与解决问题;开展研究、服务、社会实践、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活动实施阶段的教学重点:实践经历和体验,对方法的尝试和了解,以及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活动总结阶段的主要任务:引导学生对活动资料进行整理和提升,对全过程中得与失进行全面的总结和交流;要突出对活动的过程、活动结果、活动的体会、活动的方法等方面的总结、交流与反思。活动总结阶段的教学重点:反思、表达交流、分享、评价、提升与生成。活动总结阶段的教学注意事项:要注意实事求是;活动结果的表达方式应多样化;要引导学生通过活动总结与交流,获取知识,深化体验,发展实践能力和良好的思想意识和个性。

(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型要求

(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各课型教学操作要求

活动准备阶段:主要包含两种课型,选题指导课和开题论证课。

1.选题指导课

(1)主要任务:围绕活动主题创设活动情景,激发活动兴趣,引导发现问题或感兴趣的话题、活动项目;指导学生交流、汇总发现的问题或话题,归纳、梳理,初步形成课题;层层筛选课题,确定活动课题;指导活动分组,推选小组核心负责人。

(2)基本模式:创设情境――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确定研究主题(课题)――指导分组

(3)教学要求:

①创设情境是从教学需要出发,通过某种特定的方式,引入、制造或创设与主题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便于引导学生发现与主题相关的问题,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了解主题内容的过程。

情景创设要自然巧妙,充分发挥激发兴趣的作用。

②发现问题是指根据所创设的情境,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预设主题中所涉及的问题的过程。

教师引导面要尽可能开阔,引导学生多角度发现;不要先入为主,一下把学生引到狭小的范围内。

交流、汇总问题方式要灵活多样,不能总是老师问学生说,一一写到黑板上,形式单一;可以先让小组汇总,再由小组长汇报。

③筛选问题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在发现的所有问题中选择一个首先需要研究的问题的过程。

教师要指导学生依据问题的价值大小、研究的可行性程度,分类梳理问题,对发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类排队,要明确哪些问题该保留、哪些问题可合并、哪些问题暂时搁置、哪些问题该放弃,并要说明理由,渗透筛选依据。

④确定研究主题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选择的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的过程。

研究主题的题目要醒目具体,准确反映活动主题的内容、范围以及研究的深度;表述要准确,特别是关键词选用要准确、贴切;表述要注意语序,主题犹如论文的标题,并非句子,因此,在确定标题时要改变正常的语序,用短语形式来表达。

⑤小组组合要尽量优秀生、普通生合理搭配,每组都有骨干。民主推荐产生小组负责人,以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

分组有多种方式:可以先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然后按照兴趣分组,注意合理调控;也可以先分组,再让小组选课题,选的不合理时再指导调控。

2.开题论证课

(1)主要任务:指导学生学习制定活动方案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格式;引导学生针对活动方式,自主设计活动方案;论证活动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一步完善方案。

(2)基本模式:小组研讨、初步制定――组际交流、学习借鉴――二次研讨、初步修改――典型指导、正反提示――三次研讨、修改完善。

(3)教学要求:

①提供活动方案表格,使学生了解制定活动方案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格式,但不要规定太死,应给学生留出足够的选择空间。

活动方案表

②活动方案要先放手让学生自己商量,自主尝试后再交流、指导,也就是贯彻“先学后教”的原则。

③要启发学生通过多次研讨、相互学习借鉴、自己感悟,实现活动方案的优化,不要担心费时间耽误进度。

④典型指导不在多而在精。选哪个活动方案作典型,事先要调查了解,做到心中有数;选择的依据是能否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启发;因此,不一定选最优秀、最精彩的活动方案,也不一定是最差的活动方案,关键看它能从哪个方面给大家提供范例,或暴露出的问题最具有典型性、普遍性。

⑤为了减小学生自己探索的难度,教师可以提供活动方案典型实例。

活动实施阶段:

学生开展活动的过程主要在课堂之外、学校之外完成。但这一阶段,也不是一个可以放任自流的过程,在活动实施阶段,需要推出一些课型为学生的活动提供支撑,并起到矫枉过正的作用。主要课型包括:方法指导课和中期交流课等。

3.方法指导课

(1)主要任务:方法指导课主要在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进入社会开展实践活动时开设,其目的是考虑到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进程中,可能会在研究方法方面产生的问题,而为之提供指导的课型。因此,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并学会使用主题活动、实践探究所需要的调查研究、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

(2)教学要求:

①方法指导课可以根据学生主题研究活动的需要适时组织。

②根据活动具体指导学生通过参观访问、调查研究、实验观察、设计制作、志愿者服务等方式进行实践与探究,获取丰富的信息和资料。引导学生感受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并使活动的结果具有科学性和真实性。

③指导学生了解调查、访谈的基本要素,明确调查、访谈的基本要求及步骤。

④教给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如查阅图书的小窍门、上网的方法、资料的取舍等

⑤在活动中,指导学生及时做好记录,掌握几种记录的方法。

⑥指导学生养成保存资料、及时总结的良好习惯。

4.中期交流课

(1)主要任务:组织学生对实践活动的阶段性工作或成果进行交流,并进行针对性研讨;学生反馈活动过程中遇到问题与困难时,帮助学生找到解决方案;根据需要适当调整活动方案,明确下一阶段活动。

(2)基本模式:小组准备――汇报交流――相互答疑――反思总结――调整活动方案。

(3)教学要求:

①教师课前可通过下列方式,掌握学生的活动动态,发现学生普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归纳、分类。

甲、请各小组将本组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以小组形式进行上报。

乙、与各个小组沟通情况,了解学生遇到的问题。

丙、通过查看学生的活动日记、小结,了解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②课上每个小组先汇报自己小组的研究进程或者研究成果,提出自己小组在研究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③教师依据问题分类,讲解一些和问题接近的知识来启发学生。

④教师依据问题分类,逐类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

⑤根据讨论,各小组学生代表交流解决方案。

⑥老师总结,给出解决问题的答案。

⑦各小组调整活动方案。

活动总结阶段:主要包括两种课型,即总结指导课和成果展示课。

5.总结指导课

(1)主要任务:此课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成果总结与表达的基本形式和方法,包括研究报告的撰写、收获体会的总结等。

(2)教学要求:

①对于不同的活动方式,总结指导课要有所侧重。课题研究类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侧重指导课题报告的撰写;参观访问与体验活动类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帮助学生提炼体验与感想,并形成文字。

②在总结指导课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导学生如何把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体会与收获进行梳理与提炼;二是指导学生如何把无形的体会与收获转换成有形的成果。

6.成果展示课

(1)主要任务:指导学生确定成果展示与交流的形式和方法;引导他们学会分享和欣赏;及时发现新问题,拓展和生成新的研究内容。

(2)基本模式:

小组全面回顾活动过程与收获,进行成果展示交流准备――分组展示交流,共享活动成果与活动感悟――组际相互评议,相互学习借鉴――推选优秀成果、优胜小组、先进个人――小组进一步研讨,明确今后活动设想。

(3)教学要求:

①指导学生对活动所得的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归纳、汇总,使之条理化。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总结活动成果。引导各小组确定最佳的成果呈现形式。

②指导学生认识到不同类型的主题活动有不同的特点,在总结交流时也应该有不同的方式。

③指导学生能根据小组的自身特点和独特体验、收获来选择不同的展示方式。发挥组内每个学生的特长,通过展示发挥各自的优势,以帮助每一位同学树立自信。

④指导学生通过反思既关注有形成果,又注意挖掘活动中隐性且有价值的活动体验。

⑤指导各小组做好活动的评价工作,对学生的成果和展示给予积极肯定。

(八)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设计

1.学生评价

(1)评价内容

在对学生小组进行评价时,内容主要有:

①小组的选题及计划落实情况。

②小组内的合作、组织和管理的水平。

③小组问题解决的情况。

④材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加工情况。

⑤活动结果或产品情况。

对学生个人进行评价的内容主要有:

①参与活动的态度和表现。

②活动过程中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

③与活动相关的知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④综合能力与素养的发展。

⑤履行职责与成果。

(2)评价方式

以下几种评价方式可以运用于学生小组或个人的评价:

①档案袋评价方式:对活动小组或个人建立的活动档案袋或过程实录手册进行评价,主要看收集的材料是否能反映活动的全过程,如是否有活动计划、活动记录、调查表、出勤登记表、实验记录表或调查记录表、原始数据、学习体会、日记等与活动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收集的信息是否进行过处理等。

②日常观察即时评价方式:主要针对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的表现及时进行评价,如成员参与活动的态度,同伴间的互助合作情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优点与缺点等。

③成果展示评价方式:通过学生的小论文、研究报告、研究过程性材料、展示性表演、模型、设计方案等成果,对小组或个人作出评价。

④能力小测试:根据不同年段的课程目标,设计各种能力小测试,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判断学生小组或个人能力发展的水平。

2.教师评价

(1)评价内容

①参与态度:是否主动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认真备课,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经常为学生作具体指导,与其他教师协作。

②教育教学:是否清晰把握本课程的基本理念,能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活动过程中能抓住重点、难点为学生释疑、解惑。

③活动设计:是否能结合活动主题,调动自己已有知识储备及周边可利用资源,有创意地设计活动内容,或在他人活动设计基础上,利用周边资源,对活动内容进行二度开发。

④资源开发:是否有资源开发的意识,对学校及周边可利用资源基本了解,并能引导学生利用资源开展活动。

⑤指导能力:是否善于发现学生活动中的问题和困难,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帮助学生调整活动方式或研究角度,能提供相应的知识背景材料,能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等。

⑥合作意识:是否有与他人智慧分享的合作意识,在为学生解决问题或困难的过程中,能积极调动学生、同伴的主动性,引导大家共同参与,在学生或同伴遇到困难时,能主动奉献自己的智慧。

⑦继续教育:是否主动学习课程的前沿知识,根据学生探究的内容钻研有关知识,掌握有关科研方法,提升指导水平。

⑧指导效果:是否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总结反思,指导的小组成果展示是否有一定的质量。

(2)评价方式

教师评价采用“协商研讨评定”方式,以自评为主,结合学生评价、教研组评价与学校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评价,提高评价的可信度和客观度。

①常规检查:是否认真备课、撰写教案,做好指导工作的记录。通过教师自主申报方式,落实每学期一次的公开教学活动,由此了解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组织能力、课堂师生关系的处理及有效教学的情况。

②问卷调查:分教师自我评价和学生评价,通过学生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学生对该教师活动指导的满意度。这项工作一般可由学校教务部门在学期结束时进行。

③作品评价:通过对学生研究成果、作品的检查和评价,也可以相应看出指导教师的态度、水平等情况。

3.学校评价

(1)评价内容

①组织领导: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面是否建立专门的领导小组,是否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是否有稳定的师资队伍。

②课程开设:学校是否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排进课表,国家规定的课时是否得到落实。

③课程规划:学校是否有完整的课程规划和设计,课程规定的内容能否在规划中得到体现;是否有课程实施的具体计划,包括学期教学计划、教研计划、学生活动计划;是否有每学期课程实施的相关总结材料。

④课程实施: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是否积累了能说明课程常态、有效实施的过程性材料;每学期,学生是否至少能参与和经历2~3个完整的研究活动过程;是否有较完整的活动设计方案、学生活动的记录和成果(报告)等;指导教师是否能给予学生及时的教学指导、帮助及评价。

⑤资源积累:在课程开设过程中,是否能自觉进行资源的开发和积累;学校是否建立起课程资源收集、分类、管理的常态机制。

⑥制度保障:学校是否建立一系列的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课程激励的保障机制,有效促进教师、学生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否建立综合实践活动常态校本教研制度,促进课程的研究和发展。

⑦校本特色:学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是否能够体现学校的校本特色和学生的个性需求。

(2)评价方式

学校评价可结合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台账检查、成果评比等多种途径进行综合评价,提高评价的可信度和客观度。

①问卷调查:通过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和实施的基本情况。

②常规调研:可对学校课程开设与实施情况进行现场调研,包括听课、座谈,以了解学校课程的实施情况、教师的课程教学能力、学生参与活动的状态和效果等。

③查看台账:主要看学校是否有课程常态实施的计划或规划,教师是否认真备课,学生活动是否有过程性资料,学校的各项课程保障制度是否健全。

三、深化教学研究,提升教师课程实施能力

我县以教学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提高教学有效性为目标,通过开展县域教师培训、集体备课、课堂观察、课例研究、公开课展示、教学论坛经验交流、教学竞赛等形式,深入教学研究,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和专业能力提升。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成效与发展目标

(一)已取得的成效

1.促进了学校特色建设。

2.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3.促进了学生素质提升。

(二)今后发展目标

1.对课程的认识进一步深入。

2.对课程的管理进一步到位。

3.师资队伍质量进一步提高。

篇9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享受,在城市多样化的发展中,人们相互适应,相互依存。城市的发展,必然会出现城市综合体这种综合性建筑。

1.城市建筑综合体概念

在时展速度以及城市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科学发展状态都得到了空间的提升,城市的建设以及发展走向逐步向规划有序、产业集群、功能互补的模式发展。这在建筑的整体功能上开始出现了“城市综合体”的发展趋势。所谓的“城市综合体”就是将城市中的居住、办公、商业、旅店、餐饮、娱乐以及交通融为一体,在这些功能区域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提升的能动性关系,最终形成的一个高效、多功能的综合体。

2.城市综合体的规划设计

在城市综合体的建筑规划设计中,应根据科学有效的设计理念,综合考虑市场因素、我国的基本国情、区域文化特色等。

2.1 正确的设计布局

在进行城市综合体总体规划设计时,应根据功能的不同对城市综合体进行功能分区,这样可以使各个交通关系清晰。在进行规划时,首要应考虑的是步行者的人身安全,根据这一原则,在进行布局时,尽量将步行者活动范围限制在公共活动区间或者商业店面。规划布局应注重地区性的整体观念,避免对周边的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例如:万达中心总建筑面积62万m2,其中商业面积超过50%。武汉市万达中心东至和平大道,南临锦江国际城,西至临江大道,北至规划路,处于武汉地理、政治、文化、商业的中心地段,与各周边为代表的商业区紧密联系。

2.2 合理的整合设计

城市综合体中具有多个功能区域,基本上集中了常见的城市功能区间,包括购物、休闲、娱乐、居住、停车等。在进行规划布局时,应尽量加强各个功能区间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各个区域彼此和谐、高效的衔接在一起,各区域的资源实现共享和信息协调,使之形成一个高效的综合整体。

在城市综合体整合设计中,有多种不同类型的系统组合方式,包括互补型、系列型、主从型以及比较竞争型等。多数城市综合体的整合设计,往往灵活应用了多种类型的组合方式,这样才能更加符合实际的需要。

2.3 完善的停车组织和交通系统

(1)停车组织。在城市综合体设计中,停车组织是一个关键的组成部分。合理的停车组织能够提高整体的运行效率和建筑形象,因此应做好停车组织的规划设计,其中最主要的是做好停车方式的选择。停车方式的确定应考虑的因素包括土地利用率、经济等。在满足停车要求的基础上,尽量选取商业价值低的区域,通常可以选用地下停车。

(2)交通系统。交通系统的组织形式主要有平面和立体两种,在组织形式的选择时,应综合考虑该区域的地势条件和周边的交通环境。当综合体区域内的交通密度大、基地空间广阔、流线简单时,适宜选择平面的交通系统组织形式,主要可以分为人车混行和人车分流两种方式。

立体交通具有区分不同交通关系、提高空间利用率以及环境地面交通压力的特点,立体交通可以将人流和车流分配在不同的空间高度,互不干扰。在我国很多城市综合体的设计中,都采用了立体交通组织形式,这种方式有效的解决了城市的拥挤问题,并且提高了城市空间的安全性和活力性。

3.综合体规划设计的应用及定位

3.1 项目概况

该项目区域为我国某城市,该地块的总面积约为155亩,其容积率为3.83,总建筑面积达到396155O。其中,3-1号地块的总面积是72亩,容积率约为7,总建筑面积在335558O左右。

该项目所在区域是整个城市的中心区域,也是城市交通的枢纽,该区域的四面都具有良好的交通条件。同时,未来还将在难免设计城市轻轨、快速公共交通线路,这将使得该区域的城市交通便利程度得到显著提升。

3.2 项目规划

该项目的规划设计过程中,以该城市的市政服务中心为核心,聚集了大量的政府行政部门,包括物价局、人大、审计局等政府机关,是该城市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据此,必将产生频繁的政务和商务行为,而与之相配套的商务、政务等配套类市场需求必将得到迅速扩充。

所以,在规划时定位于政务中心为主,商务中心为辅的层面上。而产品功能则组要集中在满足周边商务活动以及的需要。同时吸引大量的政府及企业人士入住,逐步形成该城市的和商业行为的中心。

而该城市综合体的项目构成及规模主要是以写字楼、酒店为主要产品,辅之以商场、住宅以及步行街等产品,逐步形成该区域的城市交通枢纽中心。

3.3 城市综合体规划定位设计

(1) 写字楼产品

规划的写字楼定位在两种产品类型:用于满足各个大型企业集团运营需要的现代智能化甲级写字楼群;用于满足成长型企业经营需要的乙级写字楼群。通过这种定位方式,能够与周边的商业、酒店等功能性建筑形成一个集住宿、会议、培训以及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政务商务中心。

(2) 商业物业产品

该项目的商业物业定位于城市时尚高端消费群体,通过设置商业大卖场,将艺术、餐饮以及时装等元素集于一体,打造形成了餐饮娱乐、信息、展览以及时尚购物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元素购物广场。在购物广场的设置过程中,规划设计了三种不同类型的购物广场,分别与相契合的文艺广场;与商业活动相配套的高级百货与科技广场;与年轻消费群体需求相吻合的体育天地。在整个商业项目规划设计过程中按照:零售,娱乐,餐饮三部分比例为45:20:35的比例进行规划。

(3) 酒店物业产品

酒店物业规划为五星级的豪华酒店,主要以该区域中的政务、商务参与者作为目标客户群体。通过将与项目整体定位相互配合的方式,设置了面积为5000O的商务餐厅、会议厅,用于大型会议的住宿、宴会等商务活动,同时也能够满足区域当中企业以及政府部门的商务、。

(4) 公寓物业产品

该区域的公寓产品主要定位与高档的精装修酒店式公寓。借助政务、商务中心带来的高端住房租赁需求之机,与高档居住建筑相配套。在设计过程中,将私营企业主管、企业高管以及外企驻本地专业管理人员作为目标客户,同时吸引该城市的个体投资者等房屋购买者的目光。

在对酒店式公寓的户型设计时,主要采用以中小户型为主的组合方式,以1房为主要户型,同时配合少量的2房、3房户型。且该酒店式公寓提供了五星级水平的酒店式管理服务以及严格的保安系统,提高了公寓产品的附加值。

综上所述:城市综合体是将多种生活功能空间进行高效组合、形成的多功能综合性建筑。在城市综合体的建筑和规划设计中,融入了很多的发展理念和商业策划思想,因此对于它的设计者而言,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设计经验。

篇10

1 城市综合体的特征

城市综合体从外观组成上可以是一个完整的街区,也可以是一座体量巨大的综合楼或一组紧凑的建筑群体,有其自身的特征。①城市综合体具有整体统一性。城市综合体中的各单体的建筑物风格协调一致,建筑外部和局部内部空间和城市空间能形成一体化的效果。②城市综合体具有功能复合性。城市综合体内的建筑群体功能互补,相互促进,形成一个集购物、娱乐、办公、居住等生活场景在内的完整的生活场所。③城市综合体具有时空连贯性。城市综合体中建筑的规模较大,形成较大区域或几个街区的连续,区域范围内的任何隔断都会为整体设计带来较大的阻碍,而影响到整体效果。④城市综合体具有交通立体化的特点。城市综合体具有优越的地理区位和交通环境,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够聚集大量的人流和车流,为了避免在有限的地块内出现人车混杂的现象,城市综合体常采用立体化的交通模式,以应对大量人、车流在有限地块上出现。

2 城市综合体的城市价值

土地集约化利用。城市本身就是一个聚集体,当人口聚集、用地紧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在这个区域的核心部分就会出现这样一种综合物业。

提升城市形象。应用现代城市设计、环境与行为理论进行景观与环境设计是城市综合体的重要特征。运用对建筑群体的深度表现打破传统建筑立面概念,通过标志物、小品、街道家具、植栽、铺装、照明等手段形成丰富的景观与宜人的环境。使建筑群体成为景观的主体,同时又承载着城市文明与经济发展的历史责任。

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居住是城市开发的基本成分,城市综合体是解决市中心居住问题,避免每天上下班长途跋涉造成交通拥挤和能源浪费的有效办法。

积聚区域价值。城市综合体的各种业态刺激经济发展,能提升税收收益,促进城市发展;同时,城市综合需要建立在大量的工业化生产以及产品的多样化之上,这就带动城市其他行业的发展,并创造就业机会。

改变夜间空城现象。城市综合体将不同时间段的功能组织在一起,各功能在时间上的衔接,使其保持24h的繁荣,提高了综合体的使用效益。尤其在市中心地区,城市综合体将居住、娱乐活动注入其中,使那些在非工作时间“死去”了的区域的功能得到完善。

3 城市综合体的规划布局

成功的城市综合体有很多有利于城市发展的城市价值,然而失败的案例在国内也屡见不鲜,失败的城市综合体不能聚集人气,不仅上述的城市价值无法实现,反而会带来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如何打造成功的城市综合体就成了我们必须研究的问题。造就成功的城市综合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结合实际设计工作,仅从建筑规划设计的角度予以分析――综合体设计一定要有合理的规划布局。

(1)规划布局以商业设计为核心:商业设计是对商家、对消费者,包括对以后商业地产运营的综合的专业性的考虑和提出要求,然后建筑设计,包括将来的内部空间设计都是为商业来服务的,所以,我们认为商业设计是规划设计的核心,也就是说它是指导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基础条件。

(2)规划布局以研究综合体外交通结构体系为基础:城市综合体外的交通体系包含城市道路、城市地面公共交通、城市轨道交通等,它是将人流和物流从城市有效组织到综合体内的交通体系。

(3)规划布局以内部动线设计为依托:好的综合体动线设计能引导和方便消费者购物,能延长消费者在综合体内的停留时间,带动品牌人流量和购买率的提升,所以,综合体在布局规划初期就应重点放在内部动线规划上。

4 城市综合体设计的具体建议

目前我国城市建设中出现的城市综合体主要有三类:城市中心区城市综合体;与城市交通系统耦合的城市综合体以及地下城市综合体,下面就分别探讨一下这三类综合体设计的具体措施。

4.1 城中心区城市综合体的具体设计要点

城市中心区综合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为复兴旧城中心区或旧街区核心地段而建的城市综合体;另一类是在新的城市中心区的城市综合体。

旧城中心区城市综合体设计时应该注意两点:①要通过合理的社会需求调研,确定新植入的建筑功能体,并运用立体化的组织方式向竖向发展,以实现土地利用的集约化。②城市综合体的建筑应呼应周围原有的城市因素,从建筑体量、建筑风格等方面做到和原有城市的融合,将新增建筑功能体的巨大体量向地下发展,以取得和周围城市尺度、肌理的协调。

在新城区中城市综合体所承担的主要任务是提供适应中心区发展要求的复杂功能体系,同时能够代表一定城市形象,是集高标准的商务功能、餐饮、居住、购物、展览、会议、娱乐于一体的复杂城市综合体。这类综合体设计时要注意:①城市综合体的功能设置应能适应中心区的发展要求,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②新中心区周围环境对建筑的制约因素较小,城市综合体建筑规模庞大,故在建筑风格、材料选择等方面应能体现城市新形象的角色。③要妥善设计城市综合体中复杂功能的流线并与城市交通有机衔接。使城市综合体能够把人流向水平和垂直方向分流,很快地吸收掉人流,避免进入城市综合体的大量人群和从城市综合体出来的人群在同一方向上的冲突,为塑造良好的城市交通环境奠定基础。

4.2 与城市交通系统耦合的城市综合体的设计要点

这类城市综合体的主要特点是城市公共空间和建筑空间的高度统一,通过对土地的混合利用和立体开发,将城市中商业、办公、酒店等和城市交通职能组织在一起,而与城市交通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统一体,不但增强了城市的活力,而且促进了城市、建筑、交通的综合发展。

在建设与城市交通系统耦合的城市综合体时,应该注意在建筑的内部提供必要的城市化公共空间,这不仅是建筑本身公共空间秩序中的一个节点或区域,同时又是和城市交通连接的公共空间。在城市综合体中可以通过建筑中庭将人群引入到地下层的地铁系统,或可以通过在建筑中某些标高层设置转换大厅,实现城市人流在建筑空间内部的转换。

4.3 地下城市综合体的设计要点

地下城市综合体主要是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来扩大城市空间容量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作为对地面上部分功能的补充或缓解,既为地面良好公共空间环境的产生提供了可能,也可以和城市一些突发性灾害结合起来充当避难场所。

篇11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前 言

规划设计是一门正逐步完善和发展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在实践中安排城市发展规划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相对关联的实用性学科,它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它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面和线问题。其中的商业综合体已成为城镇化建设的主流趋势,下面阐述了笔者对小城镇商业综合体规划设计的认识与理解。

一、商业综合体的规划设计

商业综合体是将多种生活功能空间进行高效的组合,形成的多功能综合性建筑。商业综合体是城镇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将商业策划思想融入城市的设计规划思想中,实现信息系统的协同工作和资源共享,形成一个高效的聚集体。其设计的宗旨就是将各种功能空间和谐、高效地整合在一起。

针对小城镇而言,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镇极速扩张,城镇人口不断增涨,基础交通落后,街区规模较小,商业较为分散。这对商业综合体即存在机遇,同时也存在制约。如何把握好综合商业体的规划,我们应从以下几点具体分析:

1、基地选址

商业综合体基地的选址是决定项目成败的先决条件,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地利”,并不是每个基地都适合于建设商业综合体,它至少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⑴用地范围:基地占地面积不宜过小(3~5万平方米之间较为适合),且应有可延续性。

⑵用地边界:基地应有至少两个边界相邻城市道路或一个边界相邻城市主干道。

⑶用地位置: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地段”,总体来说市民可以高效、便捷的汇集到该区域,基地周边环境无不利因素。

2、规划布局

商业综合体的功能综合性非常强大,这也造成了人流和车流集中性,交通布局也很自然的也就成为重中之重。在总图规划阶段要布置好商业综合体的各功能分区,使交通关系清晰。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区域交通,尽量缓解对区域交通形成的压力。规划布局应该注重地区性的整体观念,尽量不给周围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对于能产生燥声及光污染的分区应布置在距居民区较远位置。

3、使用功能

商业综合体区域功能丰富,是多种常见的城市功能区域的组合体,如:公共设施、办公功能、酒店功能、居住功能、娱乐功能、零售功能、休闲功能、文化功能、停车设施等功能的任意组合。

商业综合体也是密集型综合服务体系,应具备多种功能的相互转换,从而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商业业态。在设计中宜弱化其针对性,提高其通用性,增强建筑本身对市场经济的适应性。

4、停车组织和交通系统

停车组织影响到整体的形象和运作效率,是商业综合体的关键组成部分。停车方式的选择是一个综合性问题, 主要涉及土地利用率、经济性等方面。在设计中宜多采用地上与地下相结合的方式,在提高土地利用率前提下,减少成本投入。停车场出、入口位置设置需明显、便捷,便于驾驶者判断停车去向。

交通系统组织形式通常选用平面交通组织形式,平面交通组织形式适用于交通密度不大、基地空间比较开阔且流线简单的地区。在设计中尽可能的采用人车分流的方式,使道路流线十分清晰,交通相对干扰少。在车辆道路设计中,应强化控制与引导车辆的有序行驶。笔者提倡在基地入口与停车场入口之间设置缓冲区域,减少车辆高峰期因等候压车,对城市干道交通造成的影响。

5、商业综合体的内部开放空间

商业综合体内部开放空间是用于满足购物者行走与休息、开展促销活动或其他社会性活动的内部公共空间,包括商业综合体的中庭、边庭、内广场、引导空间,室内商业街与露天商业内街等等各具特色的空间型制。内部开放空间是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的核心组成部分,是直接影响购物环境、消费心理的重要因素。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当今,应为消费都提供更好的购物环境与休闲交流空间,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内部开放空间主要的规划设计思路表现为以下几点:

⑴ 围合与开敞的变换:综合体内部开放空间绝大部分存在顶界面,侧界面的形式确定其封闭程度,空间封闭或开敞的效果由侧界面的尺度和隔断形式决定。

⑵竖向高差的变化:不同的领域运用不同高度的空间,能突出空间的特征变化,同时减少建设成本投入。

⑶ 空间的层次变化:空间上的层次感会给人带来视觉上的愉悦感,通过高差、 绿化、隔断等的设置,可以使画面丰富,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

⑷空间界面的柔化:柔性的空间具有亲和力和弹性,使人易于接近和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