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0 09:25:1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初中教育含义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G203.12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4-0080-01
一、个体差异的含义概述
教育学理论中对个体性差异作出如下界定:个体性差异是根据学生在认知能力、情感差别、意志动向等方面存在的不同,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特有的心理或生理上的特点;个体差异也称为个体差别、个性差异。初中英语教学中,个体差异原则是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依据,也是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二、初中英语教学实施个体差异原则的主要路径
1、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要设计差异化的教学环节,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差异性原则是建立在充分尊重学生不同性格、不同特点规律基础之上的,只有在课堂上根据不同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进行差异化的课堂设计,才能有效满足不同层面学生学习的需要。如果按照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设计中采取“一刀切”的课堂教学,其教学效果很难实现预知目标。初中英语教师设计差异化的教学环节,就是要根据学生思维状况不同、对知识接受和理解程度不同,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设置多层面的教学环节,从不同的视角引导学生,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要坚决避免教师一味按照自己的思路讲授,置学生学习效果于不顾,要在课堂上根据学生学习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思路,避免学生的积极性被压抑。初中英语是一门参与性、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不仅需要教师引导,还需要学生的充分参与,在课堂上根据不同层面的学生设置较多的互动活动,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主动学习、主动交流,通过发挥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路径。
2、初中英语教师要对不同学生建立差异性的教学评价原则,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状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是对教师在课堂上应有地位的否定,相反,教师在课堂上更多是采取积极有效的途径去引导学生,对教学环节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思考,并采用差异性的教学评价原则对出现的问题予以及时解决。例如,当教师在讲解发音相同的单词时,可以让学生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充分发挥想象力。对于教师设置的这一话题,让学生自由回答,学生有可能给出多种答案;学生给出的这些答案,教师先不要及时给予正确与否的评价,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出来的程度可以有效了解到与设定的教学目标之间存在的现实距离。当学生们在给出所有的答案之后,教师要对这些答案进行一一点评,指出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可以让学生举手回答出现的错误究竟是出在什么地方。对于能够给出正确答案、并且给出数量较多正确答案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正面强化鼓励;对于给出错误答案的学生,教师不要盲目指责,而是要告诉学生为什么会出错,错误究竟是出在什么地方。通过具有差异性的教学评价原则,可以有效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能够让教师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学习的状况和学习状态;对于学习积极、努力、表现好的学生,教师要及时进行鼓励;对于状态差的学生,教师要善意的提醒。只有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现了不同的评价原则、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加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
3、初中英语教学个体化差异原则中教师要善于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师要坚决杜绝唯“高分学生论英雄”的教学思维,在课堂教学上要善于采取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将培养学生建立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基础的轨道上来,切实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例如,初中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英语教师在讲解一些分角色课文的时候,可以采取这样的教学形式:将学生拉到教室外面,为学生分好小组,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角色,通过小组有角色朗读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初中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个体化差异原则,要善于采取多样的教学形式,从激发学生的学习趣味性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学习机会。
4、初中英语教学坚持个体差异性原则,需要教师紧跟新课改步伐,创新教学观念。新形势下,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为初中英语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仅要提高教学水平、做好业务,还要从学生个体化存在的差异出发,切实把握不同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紧跟新课改步伐,逐步创先教学观念。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和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初中英语教师要善于从不同角度实施对学生个体化差异的教学,从教学观念上要主动变革、主动适应,只有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建立起来个体化差异的教学观念,才能在实践中更好的落实个体化差异的教学原则。
二、插图教学的意义
为响应新课改,生物教材在不断的进行更新换代,不断的迭代过程中,插图的数量明显增加了。从最新的教材使用情况来看,插图在教材知识体系中已经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事实上,插图中不仅仅包含了大量的文字信息,概括了生物学过程,是生物学发展过程中重要结果和结论的体系,是经典案例的积累和结晶,表达了大量的知识点,更是弥补了文字在达意上的短处,让学生对知识体系有了更加直观的认知。
相关研究表明,插图的审美属性更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人类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在中学时代开始养成,这个阶段的学生求知欲旺盛,对生动,形象,具体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色彩亮丽的插图能够有效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让学生们不知不觉中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三、初中生物教材插图教学现状
前文中已经说明了教材中插图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教师们并没有适应新教改的迅猛发展,教学思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所以在教学实践中那些精美的插图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充分的利用。
经调查发现,教师们对于教材插图的使用存在一定弊端。首先是没有认识到插图的重要性而将它束之高阁。当然这也有插图不合适带来的影响,但是很多教师认为这些插图没什么实质用途,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真正利用到这些插图。这就造成了很严重的资源浪费。其次,一些教师已经认识到插图的重要性,并运用到了实际教学中,但是没有引起学生的关注。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没有领会到一些重要插图的深刻内涵,没有挖掘出其内在精髓。这样在教学中学生对图片的认知也仅仅停留在表面内容上。在观察过程中也缺乏耐心,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最后,插图质量的不达标也造成插图教学实施力度不够。因为毕竟图书的出版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所以一些图片没有达到教师的满意度,教师弃之不用,同样是插图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相反,很多老师认为在信息时代,互联网上能找到一些比教材中更合适的图片,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更多的采用多媒体技术,更多的选择了迎合学生心理,紧贴时事的图片充实教学内容。
四、插图教学的实践研究
理论上讲,教材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知识点,吸引其目光,提高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反馈到学习成绩上也一定是更积极的效果。这样就形成一个正反馈,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所以如何能让插图教学有效的在实际教学中得以实施,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探究的问题。关于如何增强插图在实际教学中的利用价值,作者总结了这样一些策略。
(一)引导学生描绘插图
有一些很重要的插图能够全面考核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记忆,和运用能力。让学生对插图进行二次描绘能够更加锻炼其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更加牢固的记忆了知识点。
比如细胞结构图,教师可以借助标本,模型,以及实物让学生对其有一个更直观深刻的印象,然后再要求其对细胞结构进行绘图。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一定会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纸上谈兵。
(二)帮助学生建立图文连接
事实上,教材插图,包括一些图表,都内含了很多文字信息。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对插图进行文字转换有助于学生理解插图,记忆插图。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对插图进行语言描述。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根据书中的文字信息来自制插图。这不仅仅能够帮学生全面理解知识点,更能帮助学生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三)让学生带有目的性的识图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2-24
情境教学法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者创设一些情景,来引起学生的关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国际地位也逐步提高,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变得非常密切,这就吸引了许多外国人来学习汉语或者来中国工作。对于外国学生来说,他们不仅仅是学习汉语,更多的是了解中国文化。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情境教学法的引入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汇和语法,提高学生的实际表达能力,让学生更好地学好汉语。
1.对外汉语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阶段性应用
应用情境教学法主要包括感知阶段、理解阶段和深化阶段。感知阶段,也就是汉语学习的初期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对汉语的理解非常浅显。但是这一阶段如果教师应用情境教学法教学,可以为学生学习汉语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汉语知识的理解,激发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理解阶段,让学生亲身经历和自主理解能够使其更好地掌握汉语知识。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汉语教学中,可应用有效的情境模拟、情境表演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具体可以通过对汉语词汇、语法、课文等设定有效的情境,让学习者通过表演的方式学习汉语,能够更好地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效果,可以更加有效地加深学生对汉语知识的理解,让学习者增加学习汉语的乐趣和热情。深化阶段,这一阶段是上两个阶段经验的积累,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情境教学法让学习者将学习到的汉语知识加以实际应用,可以达到检测掌握知识情况的目的。
2.对外汉语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1)以学生为主体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这样才能够使情境教学法取得满意的效果。教学过程中,要避免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因为中国人和外国人学习汉语有非常大的差异性。教师在教学中占有主导地位,要充分发挥情境教学法的实践性和互动性的作用,以达到满意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取将学生进行分组的形式来进行学习,主要达到互相合作、交流、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这种合作学习方法能够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营造出一种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2.情境教学法应用中要针对学生的汉语水平
在应用情境教学法之前,首先要了解学生对汉语的掌握能力和实际应用水平,通过这一点进行实际的情境创设。这也是根据我国传统的教学理念中因材施教引入的,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帮助作用。对于刚接触汉语学习的外国学生来说,情境教学法能够提高其汉语基础知识水平和日常的交际用语水平,促使他们能够更容易接受和学习汉语;对于一些已经学习了一段时间,能够掌握一些简单的汉语交流的中高级学生来说,通过情境教学法模拟一些相关的中国礼仪和文化知识以及一些复杂句型的使用,可以有效帮助学生使用和理解复杂的句型,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掌握简单的对话交流,能够明确待人待物的一些基本沟通形式和交流方式等。
3.情境教学法要重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在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使用情境教学法中最需要重视的就是一些基本的语言交际能力教学,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对汉语知识进行讲解,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如何将它们运用到实际的交流中。在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模拟一些实际对话的形式,来考察学生的实际语言的表达能力,这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汉语运用能力。
在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中,应用情境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于汉语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从而不断激发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128-01
1 语言、文化和交际三者关系之间的正确理解
英语是一种语言,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 一个人的语言反映着他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而一群人甚至一国人的语言就象征着他们特有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含义,即使在相同的文化中也有不同的细微的差别。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影响语言的使用和发展。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但其中离不开文化这一重要因素。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交际能力。语言和文化均属于社会现象,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要素之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的存储与传播而时代相传,两者关系密切。语言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使用的,语言的使用受到文化的制约,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差异。由于各个民族的地理、历史、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规范,即所谓的文化差异。文化教会人们如何使用语言,而某些语言形式只有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才能产生相关的语言交际意义。因此,如果想要学好一种语言就必须梳理好相应的文化,用事实来说话。
如“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而在中国“谦虚”是一种美德。人人都会夸奖,所以在实际的交流中会遇到很大的阻力,外国人无法理解我们的文化,觉得不可思议。语言是随着文化而来,文化的不同也导致了交流中的障碍。所以如果缺乏对文化的了解,人们的交流活动就会变得很困难。
再如,在中国朋友或熟悉的人碰到的话,会问你吃过了吗?或者在校园里遇见也是这样,看见你的手里拎着一个水壶,却还问你是不是要去打水。在西方及美国的一些国家,他们见面会以讨论天气的方式展开对话。
2 在交际中正确使用语言
2.1 语言的得体性
在英语中,有一词多意的,也有一个意思很多单词的,所以我们应该分清场合和情境,用最适当的单词表达。语言的交际性是语言的最本质的功能。人们在交际时,双方参与者要能妥善地在真实的社会情景中和不同的场合下得体使用上下文连贯的话语。在话语方面,有些话在中国人之间听起来很得体,但在英美人听起来就不恰当,甚至误解。比如别人向你表示感谢时,汉语中常说“这是我应该做的”,直译成英语就是“It is my duty. I ought to do that.”英美人听了就可能不高兴。因为他会认为你的帮助不见得出于本意,只是你的职责而已或不得已而为之。应该说 “You are welcome. It is my pleasure. Not at all.”等,才是最得体的回答。再如关于“吃饭”,“你吃饭了吗?”这在汉语中使用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已超过“吃饭”本身,有时作为一个打招呼用语,相当于英语中的“Hello!Hi!How are you?”但在英语中,“Have you have eaten yet?”这句话的内涵仅仅限于“吃饭”,所以,当你问一个英美人“Have you had your lunch?”时, 他会以为你在邀请他吃饭而回答“Thank you, it is very kind of you.” 决不会回答“Yes./No”。因为在英美国家问别人吃过饭了没有,通常是间接地想邀请别人一起用餐,在未婚青年中,甚至意味着希望与对方交异性朋友。
2.2禁忌语
在西方国家,尤其是信仰基督教的国家,人们把“十三”和“星期五”都看作不吉利的,认为是大祸临头的象征,会给人们带来灾难。日常生活中,人们都竭力回避“十三”这个数字。如门牌号、旅馆房间号、座位号、餐桌号等很少有“十三”号的。再比如,在第四册U2课有一段对话,一中国学生问一外国妇人: How old are you?老妇人并没直接回答,而是委婉地说:It’s a secret. 原来,英美人都很重视privacy(隐私),在日常生活交往中,对于个人隐私问题应回避,否则,会引起对方的反感、误解。询问这些是对他们的不尊重、不礼貌的语言行为。诸如:婚姻、年龄、收入、等均属个人隐私。所以,应避免直接提这些personal questions:What'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 How much do you earn? How many children do you have?
英汉文化在某些句式方面的差异。汉语多从正面入手,而英语却从反面入手,尤其是在征求对方意见或称赞的场合。所以,许多学生对于Negative response不习惯。例如:Do you think so? 这句话并无语法错误,但却不符和英语习惯,是汉语话式的句子;英语习惯表达方式应为:Don't you think so? 其他如:Don’t you see? Don’t you agree with me? Is not she lovely? 等均是从反面入手,而不是从正面入手说成:Do you see? Is she lovely? 即使从正面入手也往往在句尾加一反问的尾巴,用反句形式,如:A fine day, is not it? You like coffee, don’t you? -- It’s a lively day, is not it? --Yes, is not it?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要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水平,把各种文化差异运用到课堂中,使学生从不同的文化对比中不断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交际能力。
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在培养中国未来创新人才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师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前瞻性,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在贯彻教学计划的同时,需要构建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素养和语言使用能力。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性
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汉语言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学术载体,代表着中国传统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是大时代下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注重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理论建设,出发点是为了建立健全学生的道德体系。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价值不在于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辨证的说,我们也不能强化用实用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思路去规范人文学科,而应该看到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特定期待。
二、初中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重在尊重、协助与促进
尊重是语文教育的前提,但协助和促进才是目的。面对学生自主的语文学习,教师的协助主要表现在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授予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教师的促进主要表现在切实的引导,把学生的思维、情感和想象朝“深度”、“广度”和“长度”上引。
2、重在积累、互动与熏陶
语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的重要交际工具,只有掌握了某种语言的人,才能进入人类社会,拥有人的活动,从这个最本质的意义上讲,语文学习是人成其为人的重要活动。每个人都必须掌握必要的语言文字和不断地发展语言,因此,丰富和积累语言应该成为我们有意义的生活中的一部分。由此,在中学语文教学应强化三点:第一,积累。语文学习应从积累语言开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从这四个方面去引导学生积累:一是积累语言材料,主要指掌握丰富的词汇、俗语、谚语等;二是积累语言形式,背育一些典型结构的短语和段落,如识记一些好的排比句、顶针句,总分、转折、递进等结构的段落;三是积累语言范例,主要指背育一些优美诗文、小说、戏曲名著的片段等;四是积累语言形象,对名著中的典型人物、典故和意象等做到胸中有数。这样,我们的学生,思维就有了凭借,表达就有了材料。第二,互动。掌握语言是为了更好的交际,而交际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只有在互中才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课堂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语言。第三,熏陶。汉语言讲究神韵、意象和言外之意,在指导学生掌握这种语言时,不宜用纯理性的分析方法,而重在熏陶,营造各种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并在感悟的过程中渗透理性分析,从而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
3、重在拓展、选择与凝结
现代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应该是全息的,一切现实的、虚拟的、心理的世界都可作为语文学习的内容,教材只是这偌大的语文学习空间中的一个小小例子而已。打个比方来说,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港湾,而世界才是学生要航行的大海。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既要建设好港湾,也要从港湾走出去,到生活的海洋中去遨游,在偌大的海洋中探寻自己所要的宝藏。语文教学的职责就在于打破传统的时空界限,在时间上,融历史、现在与未来于一炉,“融历史于现在”很好理解,就是把人类历史遗产的精华引入课堂,让学生来学习。而“让未来融入现在”,让学生及时了解最前沿的动态,从而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开一扇扇智慧的窗户。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需处理好几组关系:第一,信息的无限性与选择的有限性的关系。在组织语文教学时,我们可获得的信息是全方位的,有现实的,也有虚拟的,但对具体的某次教学来说,其选择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所有的信息引入教学中,既没有必要,也是不可能的。其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选择,进行最优化的选择。第二,问题的复杂性与教学的典型性的关系。语文教学打破时空界限之后,一些必然的,偶然的问题如潮水般涌来,形成复杂的意义形态。语文教学要正视这种复杂性,不拘泥于“一课一题”,而是尽可能让学生做多方面的探索。但重视问题的复杂性并不等于让学生在复杂的问题中“兜圈子”,使教学成为一团“乱麻”,相反,要透过复杂的问题,抓典型,以集中“优势兵力”,攻克我们学习的主要问题。这就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既有目标又不拘泥于目标,既有主题,又关注到“去中心”的话题,从而构建起具有独特个性的语文教学。
4、重在牵引、护航与调控
第一,引导学生对意义进行探寻与创造语文学习不管形态如何多样,但其价值应定位在对人的关怀和促进人的发展与创造上。如果把每一次语文学习看作人的生命过程中的“小场景”的话,那么每一次语文学习都贯串着人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与创造。第二,促进学生对话的生成并调控语文教学是师生对话的过程,其话题要在对话中不断生成与调控。而过去,我们太注重自己对教学的把握与控制了,把教学当作表演“教案剧”的舞台,从而步入了僵化、机械化的“死胡同”,难以自拔。其实,某次语文教学只能是一个可能世界,而不是一个必然世界,正如我们的未来世界一样,站在现在的时空里所做出的判断,只能是一种可能,而不是必然,因此,语文学习与教学是在师生、文本的对话中不断寻找话题而展开的。生成与调控是新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我们要顺应这一特点,把语文教学弄得有声有色。
总之,中学生是我们的未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这些问题并贯彻实施。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中学汉语言学教学办好了,就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和教学打好了基础。这样,中国的传统文化方能得到弘扬。
参考文献:
一、思维方式的不同对英语学习兴趣发展的影响
在英语学习中,我国中学生受到汉语的迁移作用相当明显,特别在初学阶段,汉语给他们造成的负迁移是大大超过正迁移的。中学英语教学的起始阶段往往出现较多差生,恐怕这种负迁移是主要原因之一。产生负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语音方面:1.近似音的干扰:如汉语拼音的ai、ei、ao、ou往往代替了英语的国际音标[ai]、[ei]、[ao]、[u]的发音。2.音素的不同:英语中有不少汉语中不存在的音素,如:[i][e][?][∧][:][u][ε][θ][][∫][][r][w][j]等,初学者很难读准。3.语调的差异:英语句子的连读、辅音的连缀、不完全爆破音及升调、降调,往往被学生按普通话朗读的习惯替代。词汇方面:英语与汉语的词的概念体系不同。如英语park相当于汉语“公园”、“停车场”、“停置场”,hand有汉语的“手”“、(钟表的)指针”、“手艺”、“手迹”、“支配”、“方面”、“传递”等意义;反过来汉语“漂亮的”可引出英语中的beautiful、pretty、handsome、nice等词,但英语的这四词用法却有区别。还有冠词a(an)、the,由于汉语中没有冠词的缘故,学生正确使用难度较大。语法方面:英语是词型变化和词序变化的语言,汉语则主要通过增减有关词或改变语气构成句子。如英语名词的复数和格的要求,谓语动词的时态、语态都是词尾的变化;疑问句则有助动词和词序的变化。汉语没有词的变形,而以加“将”、“过”、“了”等字表达动作发生的时间;疑问句则主要是通过语气的变化来表示。这种区别,使得中学生很不习惯,不是忘记名词变复数,就是搞错时态、语态和助动词。汉语句子的词序比较固定,而英语句子的词序灵活多变,因此两种语言对译时,汉语式的英语在学生的口语和笔头练习中大量出现。
部分中学生英语学不好,不感兴趣往往是主要原因,有经验的教师将兴趣培养视为英语教学中头等重要的事情的确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兴趣是与思维发展密切相关的心理过程,低年级学生对学科的喜恶往往赖于直接兴趣,随着年龄增长,间接兴趣的比重才逐渐加大。例如初一学生因好奇,对英语几乎无一不感兴趣,但如果老师把课上得枯燥乏味(尽管有内容),学生也会很快失去兴趣。此时关键是让这些少年学生巩固并提高对英语课的直接兴趣,尽量使每堂课都上得有趣有味。教师应把“引起兴趣”、“巩固兴趣”、“发展兴趣”视为教学的头等大事,课堂上以“听说”为主,听、演、唱、画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这样做,教师教得有“趣”,学生学得有“味”,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注意力集中。那种用教授成年人的讲授法,在这个阶段不管使用得多好,往往事与愿违,你讲得天花乱坠,他听得昏昏入睡。与初一年级比较,初二、三年级很大一部分学生的思维有很大变化,抽象性思维和独立性思维的习惯和能力都增强了,表现为课堂气氛“静”得多,但学生内部言语水平有较大提高,思维更为活跃。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学习心理是复杂而多变的,个体学习心理表现更是千差万别,更多方面的更多规律性的东西有待于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我们应为之而不懈努力。
二、英汉思维的差异
各国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的差异,导致各自说话方式以及风格趋于多样化且各有不同。通过多年对英语的接触和学习,我们都或多或少在有意无意中发现了中英句子之间表达的差异。那些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两种语言的风格特色及这两种语言所属民族间各具特色的人情风味。以下是结合我个人的浅见和相关文献分析的它们的不同之处。
英语和汉语思维表达中的四个不同点
英语多偏好于物称,汉语多用人称作主语。英语较常用物称表达法,即用无生命的事物来作为其主语成分,让所需表达的事物以客观的口气呈现出来。正如G.Leech和J.Sartvik在《英语交际语法》一书中指出“Formal written language often goes with an impersonal language style; i.e. one in which the speaker does not refer directly to himself or his readers, but avoids the pronouns I, you, we. Some of the common feature of impersonal language are passives, sentences beginning with introductory it, and abstract nouns. ”较正式的书面表达如公文、新闻、商业信函、学业论文和一些著名的文学著作中,作者一般使用这种非人称表达法,因为这样会显得较为正式和严肃严谨,同时往往带有拟人的修辞韵味,生动有趣,富含想象力,体现了英美人惯有的幽默感。这种表达方法跟英民族的思维注重客观事物对人的影响和作用有很大关联。而汉语则较习惯使用人称表达法,即用人作为其主语成分。这跟中国人强调的“以人为本”和“人乃万物之主”的思维有密切的联系。这往往导致英汉之间的互译阻碍百出,因为,当英译汉的时候字面意思一般要往后移动,而汉译英时常常要往前移动,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字字对译。例如:“我突然想到了一个主意.”“An idea suddenly struck me.”如果直译以上的英语句子,我们就发现会变成这个意思“一个主意突然击打了我”。这一般不符合我们正常的意思表达方式,不过慢慢品尝会发现挺有意思的。当然在日常的对话中,英美人也经常会用人称表达法的,这体现出说话的非正式。
英民族说话较直接,汉民族喜欢间接含蓄。通常情况下,英美人的交流是直接直观型的,而我们中国的交流常常是间接型和猜测型的。譬如说,通常当受到别人的夸奖或赞美时,英美人都会直接说“Thank you.”而我们中国人一般都会说“过奖”、“哪里哪里”之类的话,这表现出我们谦虚或害羞的一面。再比如说,如果我们国家的校园里一个男生问一个女生说:“你爱我吗?”女生多半不会直接回答,她可能会回答说:“你觉得呢?”一个“觉得”就给了人一种无穷的可能性,让人去想象、猜测。正如那首歌唱的“你去看一看,你去想一想,月亮代表我的心。”月亮怎么代表她/他的心,没人知道。如果换做是在英美的校园,那个女孩可能会直接说“yes”or “not”。现实中有许许多多的例子能让我们感受到它们这一差异。正因为这一差异,当与英美人第一次交谈时,很多中国人通常都会觉得被冒犯的感觉,认为他们缺乏礼貌。
英语表达多用被动,汉语常常采取主动。稍微细心一点的人都会发现,英语里面经常使用被动结构,而汉语里却很少使用被动结构。面对这一矛盾,我们当然不能将每一个被动结构都机械地照翻,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处理。例如,如果是出现这样的被动短语结构“It is reported that…”、“It is said that…”等这一类的结构时,我们翻译成汉语通常不用被动结构。以上差异主要体现在书面表达方面,日常交流中,英美人也是很少使用被动的,因为这会使得说话变得麻烦、不直观。
英民族说话重心一般在前,汉民族习惯将重心后移。英美人开口说话一般首先表明话意,而我们中国人常常会绕了半圈才表明话意,因为我们认为“好戏在后头”会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例如有这样一个情景:当一个美国小孩Jack在河边散步时,另外一个美国小孩John掉水了。这时Jack救了掉水的John。现在如果要一个中国人给掉水小孩他妈打个电话报喜。或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那个中国人说了半天可能还在说关于小孩掉水的事情,美国妈妈听到这些已经以为小孩出事了,当那个中国人说到重点时,小孩妈妈非常有可能已经绝望地挂掉电话了。由于两种思维方式的不一致,所以我们应该与英美人交谈时要注意说话的重点要放前。
三、在英语教学中培养英语思维
为了减少汉语对英语教学的负迁移,中学英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语音教学要抓重点、难点
入门阶段的语音教学重点应抓住近似汉语发音和汉语中没有的那些音素多加训练。这个阶段练“耳”是重点,辅之指导发音时口腔和舌头的位置。只有听得准,才能模仿准,口腔舌头位置对了,有助于正确发音。入门阶段的语音教学难点则是语调(特别是升调)、连读、不完全爆破和意群的掌握。为了减少汉语的影响,一开始就要多听地道的英语录音,加之教师适当的指导,可增强学生对语音语调的直接感受。至于英语的拼读练习则应贯穿于语音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扎扎实实地过好拼读关。
2.词汇教学要词不离句、多感官刺激和提高复现率
英语中很多词是多性、多义词,其概念体系与汉语大不相同,因此中学英语词汇教学不能孤立地进行。如over、through、across三个词的区别只有通过句子才记得准、用得对。例如:A plane is flying over the mountains. The thief got in through the window. The children are running across the street.这样,既使学生清楚地区别了“在…正上方过”、“穿过”、“横过”的各自意思,又能防止学生望文生义,将它们错当动词使用,写出They are acrossing the street的错句。所谓多感官刺激,即多采用直观和听说读写多种手段以加强词汇的记忆和使用。关于词的复现率的问题是词汇教学的难点,不少教材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需要靠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加以弥补。
3.语法教学要适时适度
由于汉语与英语的显著差异,中学英语教学单纯地使用直接教学法或翻译法都是不适宜的。因为语言环境的缺乏使得直接法远不能达到“直接”的效果;长期使用翻译法在强化了“心译”过程的同时,还忽视了语言的交际性和灵活性。而将交际功能法和语言结构法结合进行倒不失为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法,即英语教学既能突出语言的交际功能,也能利用语法教学落实英语结构的掌握,问题在于如何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原则上说,语法应为交际服务,语法教学应适时适度。所谓适时,即低年级的语法知识最好在反复操练句型的基础上再概括语法知识;高年级则可先进行英汉句子结构的异同对比,再进行语言操练。所谓适度,是指语法知识的讲解切忌过多过繁过死,而应有目的地将学生引导到灵活、丰富的语言现象中去。4.语感的培养要贯穿始终初学阶段,汉语的语感对学生掌握英语干扰很大,而语感是高质量掌握英语的重要标志。英语语感的培养需要语言环境,培养英语语感的最佳方法是到以英语为交际语言的环境中生活2-3年。但就课堂而言,外语教师要想增强学生的语感,只能努力创设语言情境,尽量将语言放到模拟交际中去教去学,尽管这与实际交际还有很大距离。为此须要选用与教材难度相同的地道的英语材料,强化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10.
[2]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11.
[3]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4]刘宓庆.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艺术课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必修课程,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情感陶冶以及智能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集音乐、美术、舞蹈等为一体,对学生的生活、情感、文化素养和认识等方面产生着直接与间接的影响。艺术课程重视发展及培养学生整合创新、开拓思路等多方面的能力,促使其更加全面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认识水平不断提高,艺术与人的关系得到了极大的重视,艺术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因素:①艺术与人的审美,艺术是把每个人身上还有待实现的能力与智慧去唤醒开发。其具体的表现是发展提高视觉与听觉能力,使人从看到、听到的东西中体会美的存在,认识美的内涵,使自己变得日益完美。②艺术与人的文化修养,席勒说:“艺术如泉,只有打开艺术之泉,通过艺术之泉的浇灌,才能养育出有道德的人,因为艺术是一眼永远不受污染的清泉。”通过艺术作品和自然中美好事物的刺激与作用,可以使人的情感结晶成为美好的形式,进而对人的行为起到规范的作用,提高人的文化修养,成为崇高的人。③艺术与人的精神世界,艺术家是人类精神领域的开拓者,他们开拓的痕迹和纪念碑,就是人类历史上形形的艺术珍品。通过艺术作品的感召,给人以丰富的情感体验,发现自己广阔心灵世界的美,使情操得到陶冶,品味得到提升,人格价值得到肯定。④艺术与人的智力开发,智力的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提升,包括健康的生活态度、崇高的信仰、丰富的情感体验以及深刻的思想观念。艺术恰恰为此架设起了融合的桥梁。⑤艺术与人的生活,即马斯洛所说的“人自身越完美,他知觉到的世界就越完美,而人知觉到的世界越完美,世界就变得越完美”。
这就是一个简单的逻辑关系:即艺术的美——人的完美——世界的美——生活的美。
二、世界艺术教育改革的历程及理论
世界艺术教育的改革,1955年7月4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国际公共教育大会上就通过了“关于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建议”。
1977年,美国一份题为《回到我们的感觉:艺术对美国教育的意义》的国情报告中指出:“只有在艺术变为学生在校内和各个学习阶段上个人学习经验的中心时,美国教育的基本目标才能实现”。深刻地阐述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
“奥尔夫教学法”是德国著名音乐家卡尔·奥尔夫创建的。其特点是:一方面,重视各艺术门类间的融合;另一方面,注重各门课程自身的综合。
雅克·达尔克罗兹,瑞士作曲家、教育家。他主张声乐和舞蹈的结合,他首创的“律动体操”,是以身体的律动来表现音乐的节奏。他说:“任何乐思都可以转移为动作,任何动作也可以转移为乐思。”
“铃木教学法”是日本现代教育家铃木镇一提出来的。他认为教育包含两个意思:一是“诱发”,就是把潜伏的、暂时的、隐而不现的状态提示出来,发展起来;二是教学,即根据儿童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的特点传授知识技能。
我国的美学家滕守尧提出“生态式艺术教育”的概念,生态式教育是相对于灌输式、园丁式教育而言的,它是一种为改变各种知识间状态失衡,建立并形成各专业知识和知识与自我之间良好关系的教育。
综上所述,世界形成的共识是:没有艺术的文化是不完善的文化,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所以,世界各国都把艺术教育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可以说整个世界都在重视艺术教育及其改革。
三、艺术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
所有的艺术都是互通互融的,各艺术门类之间均相互渗透与影响。音乐中有诗情画意,诗画中有音乐旋律,舞蹈是节奏与造型的呈现,戏剧更是一种“综合的艺术”。不同艺术类型以自己特有的功能,完善着人的不同功能,如视觉的、听觉的、语言的、律动的等等。而综合艺术则更有利于人的整体心理水平的提高,发展人的“统觉”与“通感”。
艺术能培养学生的自律性、创造力、自信心等;能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及对世界的认知,而且能挖掘学生内在潜质;可帮助学生认识更多生活的面貌;可连接其他学科,如数学、语文等,使学生更了解各学科的重要性;能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艺术的每一个方面都具有成功的要素。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受到艺术的影响,艺术是一个民族的心声,我们可以从流传下来的艺术作品中去认识过去。如果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接受艺术教育,可使其心智得到更好的开发。因为音乐、舞蹈、美术等视觉艺术,是直接关联到人的神经、身体及脑部发展的,可以对孩子日后的各个方面能力有极大的提升。通过艺术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精力集中、感情丰富、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艺术教育能提供文明社会所必需的元素,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艺术教育的价值在于开发智能,陶冶和丰富情感,培养具有审美能力的人,提高生活质量,弘扬文化。
由此可见,艺术课程是在教育改革中诞生的新型课程,它是在我国已有的音乐、美术分科的基础上构建的一门充满生机的综合课程。艺术课程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为创设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随着课程改革在我省的实施,“守正出新”的教科书更适应新时代的特点和高中教学的需要,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已完全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正在逐步形成:汉语文教学以人为本正成为一种基本趋势。新课程在模块、结构、内容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改变和创新,在新一轮汉语文课程改革中,强化了对学生汉语文素养的培养,形成与发展学生的汉语文素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更为关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新一轮课程的改革,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它把教学由过去注重知识和技能两方面扩展到注重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五个方面。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全面的要求。作为新课改的实践者,就此谈谈自己在新课改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教学模式的转变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课为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 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是一种“填鸭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可以传播大量的理论知识,且理论知识的系统性比较强。但缺点在于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而且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学生一般都不会进行主动学习,缺乏创新性与独立性, 不利于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符合创新型人才的标准。因而探究新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汉语文教学的质量势在必行。创新模式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创新模式教学模式更强调的是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参与学习管理,提出问题并独立解决,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查阅书籍、观看网络资料等来进行自主探索,这样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大胆创新的思维方式。创新的教学模式不仅与我国新教育理念相吻合,而且还有利于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帮助中国学生走出教学壁垒。但这种教学模式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相对较少的知识点,对于目前我国的教育现实来说不能完全用这种模式进行教学,因此,应该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相结合,既能使学生掌握必需的理论知识,又能有主动学习的机会,使其向创新型人才更快更好地转化。
二、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彻底解放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课堂上,学生已不再是简单的储存器,而是一个个有强烈的表现欲望的个体。学生相互之间的关系是种良性的竞争关系,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这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学生主动参与,充满了自信,这种教学模式加强了师生的互动与学生自学的能力,有利地活跃了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要适应学生不同潜能和发展的需要,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提供的课程中间,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课。这种人性化的的教学方式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满足了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为学生发展个性、走向自立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三、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究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毅力和意志,教师可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学习线路,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状态,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汉语文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交流、互动、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有自己的空间去探究、合作、创造,完成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这种快乐的学生环境中逐渐提高汉语文素质,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汉语文的方法。
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组织者,要彻底改变权威灌输的做法,教师要和学生进行平等的语言情感交流,改变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倡导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要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四、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学生能在朗读过程中和作者进行情感的交流,产生思想的碰撞。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朗诵水平,在语音、语调、语速等方面对学生的朗读加以悉心指导,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优美,激发朗读的热情,形成阅读的快乐。鼓励学生说话时有中心,有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鼓励他们积极进行课外阅读中外文学名著、文化名人散文、优秀报刊等,从中汲取营养,提高汉语文素养。在广泛阅读基础上让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作品,谈自己的理解,或读书笔记,或片段练笔,或心灵感悟等等,养成勤动笔的好习惯,注重观察,写真情实感,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1.引言
近几十年来,英语语料库(Corpus)的研究和创建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国内外出现了众多各种类型的英语语料库。在英语教学与研究方面,语料库一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理论、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对语言教学与研究都有重要影响。语料库是专门用于语言材料检索和统计的工具,是由大量收集的书面语构成,并通过计算机储存和处理,其最大的特点是能快速提供大量真实的语言材料并进行相关统计。
语料库的开发与建设,给外语教学与研究带来新的变化。在英语翻译课堂中,同样可以有效地利用语料库,目前涌现出大量研究双语平行语料库的语料库都可以有所借鉴。在从事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将母语直译成目标语没有问题,但目标语语感不足或语感误差导致的用词错误或因译者外语水平不同而导致词语有着不同程度的错误存在形式,词典、教材、语法书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作用欠缺,因此本文尝试性探讨在英语翻译课堂上,以目标语语料库为辅助的方法来授业解惑。
2.以语料库为辅助的汉译英词语翻译方式
除了为词典的编撰提供服务外,语料库的发展也为外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语料库中有大量真实语境意义的实例,以数据或语境共现的形式呈现在学习者面前,有利于强化记忆以及帮助学习者利用语境获取语义和总结规律的学习环境。
本文涉及汉译英实践所使用的语料库均来自英语国家语料库(British National Corpus,简称BNC)和Cobuild以及 LDC(Linguistic Data Consortium)。语料库在线检索在日常英语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用途是提供大量典型语例供大家对比参考。
2.1 用于词语的词义的褒贬以及词语的语体色彩
在汉译英过程中,能否根据上下文准确翻译出词义的感彩至关重要,不同的词语出现在不同的语体中,带有不同的语体色彩,很多情况下,借助于翻译词典等工具得不到很好的效果,此时参照语料库中的语料不失为好的方法。
我们知道,翻译语句不仅要注意词语的感彩,同时更要注意他们的语体色彩,以便忠于原作者的观点。下面一则例句就是学生们在翻译过程中,成功借助语料库数据的帮助较好地完成了翻译任务,而且注意了词语的语体色彩。
例句: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我们一直讲社会主义,而他们一直讲资本主义。
对于 “讲”这个字,词典中给出的英文单词为preach和advocate,到底哪个讲用preach,哪个讲用advocate,如何使用才能真实而精准地反映出作者的世界观的态度,通过语料库中对两个单词的检索,得到以下预料数据:
Extremists, defined here as intellectuals imbued with (foreign) revolutionary thought, preach violence and terrorism, against which the steadfastness of labour must prevail
Danielwas also a strong advocat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DUL , although he understood the peculiar difficulties of nation-wide utilities in this respect.
We shall make the widening of the Community a priority, and shall advocate speedy admission for Austria, Sweden, Finland and Cyprus, whose membership applications have been or are about to be lodged.
对比分析,preach更多含有鼓动、鼓吹之意,贬义色彩极浓,而preach实则为一种积极奋发向上的宣扬、宣讲。根据作者的态度,我们将此句译为:
We advocate socialism whereas they preach capitalism .
2.2 用于同义词辨析及搭配词的使用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北川遭受了一场巨大的地震,词语:“巨大的地震”,字典中给出很多单词, huge , great ,deadly ,devastating .
在China Daily中,我们截选出这样的句子:
The 2008 Sichuan earthquakeor the Great Sichuan Earthquake was a deadly earthquake that occurred on May 12, 2008 in Sichuan province of China.
huge , great ,deadly都含程度大之意,然其语气程度较弱于地震的毁灭性,于是把单词 devastating放到语料库上进行搜索,得出以下例句:
Chinese President Hu Jintao led the charge Monday, ordering ”all out efforts to help those affected” by the devastating earthquake”.
中国国务院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发表的演讲辞中也有这么一句话,Sichuan Province after the devastating earthquake there last May shocked the whole world.
毫无疑问,巨大的地震用devastating earthquake 表达更为贴切。
2.3 用于词性转换和正确造词
汉译英的过程中,多数情况是把汉语动词转换为英语名词,然有时为了鲜活文章,也会把汉语名词转换成英语动词,相应句中其他词性也应发生转换。
例一、一堂讲授在中俄建交60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讲的中文稿中,给出的句子:
总书记的演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句中名词可以转换成动词的是:“印象”,字典里给出了英文单词: impression ,如果直译就是leave us a deeply impression , 语气极为平淡,通过语料库中impression的搜索,发现了另一个单词:impressed :
Lewis does present in his Preface to 'Paradise Lost'a very convincing impression of having read the poem which John Milton set out to write and meant us to read.
He was always impressed with Leonard's room, which he found to resemble more a study than a youth's bedroom - already the style was evident.
通过检索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使用impressed更能传达作者的心情,因此,译句为:
His lecture at the Conference Marking the 60th Anniversary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impressed me deeply.
由此我们发现只有一个单词具备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时才可转换使用,生造词语则会引起句子歧义。
例二、一堂讲授温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发表演讲的文稿中,给出的句子:
我们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 细看形容词:多,薄,不平衡,字典中“多”的英文有:more , big, large , lots of 等,“薄”在字典中给出: thin , weak,lack of 等意思,“不平衡”给出了unfair , imbalance , inequality三个意思 ,如果直译即为lots of people 、lack of money and imbalanced development.显然这属于生造词语,不符合翻译的原则,当我们对所有形容词进行搜索 :
Clearly the easily accessible position of the Malvern's near big population centers makes them a popular target for picnickers and day trippers.
The former though, brought out once again the weak foundation in national policy for any large-scale resettlement of the long-stay population.
Uneven development has always characterized economic activity in Britain and elsewhere.
从搜索到的语料数据来看,“多”用big ,“薄”用weak,“不平衡”用 Uneven。
因此,译句为There has been no fundamental change in our basic national condition: a big population, weak economic foundation and uneven development.
3、小结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会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青睐,基于语料库的研究对教师的教学能够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语料库应用于翻译的教学中除了直接影响到教学内容的扩展性,同时对翻译教学的思想和方法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
在以语料库为辅助方式的教学中,教师很容易找到大量精准而生动的例句给学生,帮助他们理解词语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用法,同时,通过检索大量的语言信息,学生会逐步养成探索型的学习习惯,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引导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者,这也是教与学的最大意义所在。
参考资料:
[1]何安平. 谈语料库语言学应用的新发展. 外国语, 2001, (2).
[2]潘盘、冯跃进. 语料库浯言学与外语教学思想的转变. 外语学刊, 2000, (4).
[3]文渤燕. 语料库及其作用. 国外外语教学, 2001, (2).
[4]杨惠中:《语料库语言学导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王东风英汉词语翻译中的义素对比分析 《现代外语》1997.(1) .
[6]胡显耀基于语料库的汉语翻译小说词语特征研究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3).
[7]陈 伟翻译英语语料库与基于翻译英语语料库的描述性翻译研究 《外国语》2007.(1).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一衣带水的中日两国有着很长的历史渊源,从最初日本派到中国学习的“遣隋使”开始到现如今很长一段时期内,两国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彼此的文化,在政治、经济、文化、娱乐、传统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很深的交流。即使在现在,在以京都、奈良等历史文化名城为首的日本各地都可以看到模仿中国的传统建筑物和寺院等。据2012年日本语教育机关调送臣疲全世界学习日语的人数达到400多万人,其中中国学习日语的人数超过韩国,以105万人占据第一位,从中国选择到日本的留学生也达到13万人。现如今,在日本还可以看到中国很多的传统节日“端午”“七夕”“重阳”等等,由此可见中国对日本的文化、传统仪式等有着很大的影响。另外,在亚洲的各国中,像中国和日本那样广泛的使用汉字的国家几乎没有。汉字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流和传达信息的手段。
近20多年来,中日两国的贸易往来迅速地扩大,相互交流也日益变得频繁起来,日本的人名,地名等频繁出现在中国的文献里、新闻报道里。在签订合约的时候,如果不使用文字是不可能的。可是,因为国家的不同,使用的语言和文字也一定是不同的;即使使用相同文字的国家,根据地域的不同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方言存在,并且由于对文字、单词的意义的理解的差异,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和误解等。哪怕是一个文字的理解错误也可能会带来数亿日元的损失。关于中日两国文字互译过程中难读汉字、和语的发音如何界定,松s志(1995)提到:「中国の国家胜趣筏普J定されると、各分野において冥利用されることになり、いったんQまってしまえば、Lいgにわたり影力をもつことは容易に想像され、gに学g上のみならず、外交上などでも大きな意味を持つものといえる [1]。笔者自身从日本留学归来,在高校中担任日语研究教学工作,对此问题深有感受。经常在新闻报道中听到、看到中日两国难读汉字的发音不规范问题;也经常在教学过程中被学生问及某些难读汉字的发音时,自身也非常困惑。在日本留学期间也有幸选修过松s志先生的课程,因此也产生了研究如何在“基础日语教学中翻译中日两国的难读汉字”的想法。希望通过此次研究比较分析,为中日两国在如何确定“难读汉字”的翻译法上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二、“汉字・和语”的发音实践例
在本节中,笔者将以自身在日语学习和日语教学中遇到的实例和自身体验为基础,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国外留学期间,经常会被日本同学问到「私の名前は中国Zでなんでiむのって教えてくれますか(能教我我的名字的中文读法吗?)。如果是和中国共通的汉字的话,马上就可以教给对方;可是经常被问及的名字当中有很多是中国所没有的文字或者说是不用的常用外的文字,即不能教对方错误的发音,面对没有的汉字发音我该如何教对方呢?
特别是以日本首相为首的国家代表正式访问中国的时候,如何正确的报道对方的名字而让新闻报道部门大伤脑筋。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日本的新闻媒体上,某一个日本学者作为嘉宾在参加一个电视节目中有关中日问题的新闻报道中,在事前的准备中播音员咨询到「 中 国 の 首 相 の 温 家 宝 さ ん は 中 国 式に i ま な け れ ば い け な い ん で し た っ け ? 「 い や 、 日 本 式 に 『 お ん ・か ほ う と i め ば い い ん で す よ と 答 えた が ,到底是应该按中文的读法读还是按日文的发音习惯读, 即使是作为经常报道新闻的播音员也感到非常的困惑。围绕两国之间的“汉字・和语”的读法问题,两国专家之间也展开了各种论争。作为一个国家的代表来访自己的国家,既不能随意的认为这样读或那样读,更不能读错以免在外交礼仪上出现失礼的行为。
在日语教学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的日本“和语”。比如说类似日本的总务大臣“菅xァ敝械摹篙选够蛘摺皋y、「这样中国没有的汉字情况出现,那么应该如何发音呢?能按照中国发音习惯“有边读边,没边读中间”,分别「菅すが=「官guan、「yつじ=「十shi、「=「田tian或者「wgui这样来发音吗?即使这样发音了,这个发音是否正确也无从得知,因为没有一定的基准和定义。个人在实际教学当中,认为可以借鉴「寿司和「刺身这两个日文外来词的读法,即使我们不按中文发音来读「寿司shou si「刺身chi shen,即使读「寿司すしsi xi和「刺身さしみsa xi mi,我想也完全能沟通。不仅如此,如果按照日文发音来读的话,会令人马上在脑海中出现日本料理的感觉。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年轻人对于异文化的理解的加深,在一些必要的场合,笔者认为没有必要一定要把对方国家的“和语”按照中文的发音来读,而按对方的发音来读会更能体现我国的文化底蕴和对不同文化的吸收与融合。
三、今后的展望与课题
人与人之间要想构筑良好的关系,必定离不开语言的沟通与交流。笔者在留学日本期间,在大学进行日语研究与教学期间,在与日本友人交流的同时,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多样性;同时,因为对于汉字意思理解的不同而产生的异文化冲突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日益增多的中日交流当中,找到它们之间的异同点,一个一个去解决发现的问题,相互借鉴、相互共存、相互理解,这才是正确的异文化交流方式之一吧。希望以国家为首的研究团队尽快研究制定“现代汉语中字音缺失的日本难读汉字的读音规范”,并运用到新闻发表、实际交流、词典中,这对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交流起着决定性的意义。
谢辞:本次研究和发表得到桂林理工大学基础教学建设项目的支持才能顺利完成,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汉字教学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属于重难点的部分,必须采用恰当的方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以实际教学为基础,采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案例分析模式对初级阶段学生的汉字书写错误进行纠正,使学生能够正确地书写汉字的笔顺和笔画。
一、汉字笔顺纠正―以“国”为例
1.发现问题
在让学生做自我介绍时,学生已经会说:“我是泰国人。”“我来自泰国。”这样的句子,但让他们书写时笔者却发现很多学生的笔顺存在错误,尤其是“国”字的书写笔顺错误尤为明显,据笔者观察,很多学生写“国”字时都先写外面的全包围结构,而且书写时像画圆圈一样一笔就完成。
2、分析问题
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对于教师来说,汉字的教学是难点,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书写汉字也是学习汉语的大难点,特别是对于汉文化圈以外的学习者来说尤为如此。比如说泰国学生,泰文是属于拼音文字,都是由泰文字母和声调符号组成,与汉字的结构和书写方式差别较大,泰国学生已经习惯了泰文的书写方式,所以书写汉字对于他们来说难度较大。泰国汉语初级学生看着教师的板书能够慢速地模仿写汉字,但普遍存在笔顺错误,原因就是他们不习惯汉字的书写方式,也不了解汉字的书写笔顺。
3、解决问题
由于书写汉字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所以学生都会对书写汉字具有畏惧情绪,笔者的学生就是这样,笔者在课堂中都会安排学生进行适当的抄写,他们虽然能模仿书写,但都会很吃力,所以他们不喜欢在课堂中较多地练习书写,这也就决定笔者不能在课堂中只让学生练习汉字以纠正其笔顺错误,而是在语言教学中穿插汉字笔顺教学,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设计来源
泰国清莱府最北部是著名的“金三角”,即与老挝、缅甸相邻,在平常与学生的交流中他们会经常提到老挝和缅甸;英语是泰国学生的必须课,学校也比较重视,部分学生也有想去美国和英国的愿望;泰国中学生大都是追星族,在平常的交流中了解到他们除了喜欢中国的明星外,还喜欢日韩的一些明星,所以也会经常提到日本和韩国。为了让学生学习他们在平常会经常提到的国家名称,笔者设计了国别名称教学,目的是让学习内容贴近他们的学习生活,也是为了纠正他们“国”字的笔顺错误。
(2)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泰国中学生常说的国家名称和“国”字的书写笔顺。
教具:各个国家的国旗。
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询问学生是否记得已学过的“我是泰国人,我是中国人。”;(2)说出“中国”、“泰国”,询问学生是否知道其意思,并且询问学生他们知道的国家名称;(3)学生回答后将所学生词写在黑板上:“中国、泰国、英国、美国、老挝、缅甸、日本、韩国、朝鲜、新加坡”,在其过程中放慢速度让学生跟着抄写并提醒学生注意看笔顺;(4)在黑板上按照笔顺写出“国”字并在每一笔画写完后用阿拉伯数字标出笔画数,然后再抽点学生到黑板上模仿写出来;(5)给学生讲“国”字的书写顺序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外到里最后封口”,在说口诀时用手依次写出笔画,以便帮助学生进行理解;(6)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各个国家的名称并根据黑板上的笔顺写“国”字;(7)让学生看着生词的汉语拼音尝试读生词;(8)教师纠正学生发音并带领学生朗读两遍;(9)将准备的国旗贴在相应的国家名称后面,让学生看着国旗尝试识别各国的名称,并抽点学生将相应各个国家名称的泰语写在国旗后面,对于积极踊跃者给以适当鼓励;(10)教师带领学生朗读生词一遍;(11)教师读生词的泰语,让学生读出相应的汉语;(12)教师纠正学生不准确的发音。
(3)教学总结
让学生尝试拼读汉语拼音有利于学生对汉语拼音进行复习巩固;给学生展示“国”字笔顺的方式形象直观,有利于帮助学生记忆笔顺;让学生看着国旗识别国家名称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能够使学习变得更有趣;给学生适当奖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一些学生对“国”的笔顺展示方式比较感兴趣,他们认为也是练习书写汉字笔顺的好方法。
二、汉字笔画纠正―以“ 月”为例
1、发现问题
笔者曾任教于位于泰国北部清莱府的一所中学,靠近泰国第二大城市――清迈,邓丽君曾经在泰国清迈开演唱会,因此她的歌对泰北地区影响较大,在泰北的大街小巷都时常能听见她的歌声,尤其是《甜蜜蜜》,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吟唱几句,笔者曾经设计过歌曲《甜蜜蜜》的教学并付诸实施,由于学生对她的歌比较感兴趣,所以笔者也设计了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的教学,据笔者了解,这支歌曲也比较受学生的欢迎。
由于学生比较喜欢这首歌,所以大部分学生都会自己把歌词抄写在本子上,由于还没养成正确的汉字书写习惯,所以即便是抄写也会将一些汉字笔画写错:
学生将“月”的笔画“横折勾”直接写成“竖钩”。由于涉及到名词“月亮”,笔者也抽点学生到黑板上写出“月”的拼音与汉字,学生能写对汉语拼音,但书写“月”字时却出现将“撇”写成“竖”的情况,笔者也对其进行了纠正,
2、分析问题
汉字的书写方式与泰文的书写方式差别较大,再加上初级阶段的学生练习书写汉字的时间较少,还没有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所以不仅在笔顺上会出现错误,在笔画上也会出现错误。笔者曾经问过学生会出现缺笔和笔画错误的原因,他们有的回答是由于抄写太粗心,部分学生回答是因为他们学习写汉字的时间较短,练习时间较少,而他们刚开始学习写汉字时就是学习“横”、“竖”基本笔画,所以他们都习惯用“横”和“竖”去“拼凑”汉字,这也就会导致他们将“撇”也习惯性地写成“竖”。
在笔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当让学生书写汉字和相应的汉语拼音的时候,笔者很多次都发现学生能够正确地书写汉语拼音,却不能正确地书写汉字,“月”字就是一个例子,部分成绩较好的学生能够根据生词的发音写出正确的汉语拼音,但写汉字对他们来说也比较困难。学生向笔者反映:因为汉语拼音跟英语的音标有很多相似点,他们都会寻找相似点然后进行对比记忆,所以学习效果会好,而汉字与泰文和英文字母差别较大,他们找不到共同点,所以记忆起来会比较困难。
3、解决问题
针对学生汉字笔画书写错误和记忆汉字形体困难的问题,笔者通过与学生交流发现,这主要是由于汉字形体与学生母语符号系统的巨大差异造成其无法寻找到有效的记忆方法,所以笔者决定帮助学生寻找一种有效记忆汉字形体的方法,学生如果能够记住汉字的形体,那么书写汉字的笔画就会变得相对容易。
泰国教育比较重视对学生画画水平的培养,因此泰国中学生几乎个个都是画画高手,据笔者了解和观察,泰国老师都喜欢让学生在他们的作业本上画画,比如,高中生的英文作业都会让他们在相应的名词和句子旁边用画来表达其意义和场景,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生词和句子,也起到加强记忆的作用。笔者由此受到了启发,也决定通过让他们画画来记忆汉字形体。
汉字也是由图画演变而来的,尤其是象形字,很多象形字的形体都跟图画相似,“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月”的形体就可以用图画表示出来,因此笔者在课后点评学生作业时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月亮,然后笔者在其旁边写出“月”字,并让画画的学生按照所示范的正确笔顺和笔画在黑板上书写一遍,其他学生则在自己作业本上画出月亮并按照示范正确地书写“月”,写完后让学生看黑板的图画和汉字,让其进行对比,并提醒学生“月”字像他们画的月亮一样不是竖直的,而是有“撇”画。
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月”字的笔画和笔顺,笔者还用笔记本电脑给学生播放了“月”字书写笔顺的动画。
三、结语
学生的笔顺和笔画错误在汉字书写中是一个大问题,它需要教师及时发现并纠正,但同时这项工作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教师采用恰当的方法去训练学生,也需要学生自己经过长期地训练以养成汉字的书写习惯和形成正确的书写笔顺。
书写汉字和记忆汉字形体对于初级阶段的泰国中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特点采用一些巧妙方法来帮助学生对汉字形体进行记忆和正确地书写汉字笔画。笔者采用将画画与书写象形字结合起来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在其中找到共同点,有利于他们对汉字形体的理解和记忆,笔者认为这也是一种可行性方法。用动画的形式给学生展示汉字笔顺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书写笔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