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0 09:25:1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德育教育概念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关于“抛投硬币”实验的取舍
“抛投硬币”是教材上提供的一个经典的实验.
1. “抛投硬币”实验有没有必要操作
在每次评课的过程中,都有老师争论这个实验到底有没有必要去做.
觉得没有必要操作、可以把这个实验舍去的老师认为,这个实验其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尤其是高中学生都清楚最后的结果是0. 5,并且在小学和初中阶段也有接触过类似内容. 由于学生已经知道了这个结果,其追求未知事物的热情度必然就下降了,那么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就会出现敷衍了事,浪费课堂时间. 人的经验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一个人亲自参加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指实际知识;间接经验是一个人从他人那里获得的经验,其中最重要的是书本知识. 间接经验是人类积累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从个人的能力来说,由于生命与精力的限制、实践条件的限制,一个人不可能、也没必要事事亲身实践去获得知识. 一个比较著名的例子就是“开普勒三定律”的发现. “开普勒三定律”,也叫“行星运动定律”,是指行星在宇宙空间绕太阳公转所遵循的定律,因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发现而得名. 但是开普勒发现这一定律是在丹麦天文学家第谷20多年积累的观测资料基础上完成的. 称为“星子之王”的第谷在天体观测方面获得不少成就,死后留下20多年的观测资料和一份精密星表. 当时作为第谷助手的开普勒利用了这些观测资料和星表,进行新星表编制. 经过10多年的努力,最终发现了“开普勒三定律”. 如果说开普勒抛弃第谷的观测资料不用,自己重新观测一遍,估计还得花费20多年,最终还有没有精力去研究并发现“行星运动定律”呢?所以只有虚心学习前人留下来的宝贵知识,才能根据新的实践总结出新的知识,从而发展认识. “抛投硬币”实验前人已经做过很多次了,也已得出了正确的结论,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再去重复了.
觉得有必要操作、必须保留该实验的老师认为,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 通过实践培养学生一种精神,那就是不要轻易对什么东西深信不疑,就算大家都对某一件事深信不疑,自己也要大胆怀疑并组织实验验证,就像伽利略验证两个铁球是否同时落地一样. 希腊权威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经断言:物体从高空落下的快慢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重者下落快,轻者下落慢. 比如说,十磅重的物体落下时要比一磅重的物体落下快十倍. 1800多年来,人们都把这个错误论断当做真理而信守不移. 直到16世纪,伽利略才发现了这一理论在逻辑上的矛盾. 伽利略说,假如一块大石头以某种速度下降,那么,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论断,一块小些的石头就会以相应慢些的速度下降. 要是我们把这两块石头捆在一起,那这块重量等于两块石头重量之和的新石头 ,将以何种速度下降呢?如果仍按亚里士多德的论断,势必得出截然相反的两个结论. 一方面,新石头的下降速度应小于第一块大石头的下降速度,因为加上了一块以较慢速度下降的石头,会使第一块大石头下降的速度减缓;另一方面,新石头的下降速度又应大于第一块大石头的下降速度,因为把两块石头捆在一起,它的重量大于第一块大石头. 这两个互相矛盾的结论不能同时成立,可见亚里士多德的论断是不合逻辑的. 伽利略进而假定,物体下降速度与它的重量无关. 如果两个物体受到的空气阻力相同,或将空气阻力略去不计,那么两个重量不同的物体将以同样的速度下落,同时到达地面.
为了证明这一观点,1589年的一天,比萨大学青年数学讲师,年方25岁的伽利略,同他的辩论对手及许多人一道来到比萨斜塔. 伽利略登上塔顶,将一个重100磅和一个重1磅的铁球同时抛下. 在众目睽睽之下,两个铁球出人意料地差不多是平行地一齐落到地上. 面对这个无情的实验,在场观看的人个个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这个被科学界誉为“比萨斜塔试验”的美谈佳话,用事实证明,轻重不同的物体,从同一高度坠落,加速度一样,它们将同时着地,从而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论断. 这就是被伽利略所证明的,现在已为人们所认识的自由落体定律. “比萨斜塔试验”作为自然科学实例,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提供了一个生动的例证.
我认为以上两种意见都是正确的. 但是在讲授“随机事件的概率”这一课时还是要做实验的,通过实验让学生充分感受不确定事件是可以重复发生的;充分感受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充分体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可以用数量来刻画;充分体验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该事件及所有事件的多少有关. 用实验来推断时,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多,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会稳定在某一个数附近. 如果离开学生亲身经历过的实验,这四个方面的感受就不会充分,肯定影响学生对随机事件的认识.
2. “抛投硬币”实验能否用其他实验代替
既然“抛投硬币”实验结论太过明显,那么能不能找一个结论看不出来的实验来代替呢?比如说“蒲丰投针”实验. 用这个实验来代替,我认为不妥. 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刚刚接触概率的学生,他们对概率的认识不可能很深刻,甚至仅仅是一些直觉上的认识. 而“蒲丰投针”实验涉及几何概型的知识,学生在理解上显然还没达到这样的高度. 所以,我们应该要想方设法构造一些操作不复杂、所涉及内容不深、结论不明显的实验. 比如抛投一颗图钉,估计顶尖朝上的概率大小. 此时,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出发做出不同的猜测,最后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二、对“随机事件概率范围的辨析”的取舍
在讲概率概念的过程中,老师会设计几个问题以引导学生对概率范围的理解. 比如“必然事件的概率为多少?”、“不可能事件的概率为多少?”、“随机事件的概率为多少?”对于前面两个问题,学生都能做出准确回答;但是对于“随机事件”的概率,学生直观上就理解为0<P<1. 那么,对于这样一种错误的理解,教师应该怎样处理?要纠正吗?如何纠正?大多数老师的做法就是举例纠正,但是举的例子都是涉及到几何概型的知识,或者说是一些非离散型的例子. 但是这两种例子都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范围,我觉得还不如不举例,就直接告知学生:“目前我们学到的随机事件的概率大小都是在范围内的,但是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碰到概率等于0和概率等于1的随机事件,因此随机事件的概率应该为[0,1]. ”因为举的例子过于复杂或者深奥,不但学生不理解,甚至还会混淆了他刚刚建立的数学概念. 比如小学一年级学生学减法的时候,经常会向老师提问:“1-2等于多少?”那么这个时候,教师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告诉学生:“我们现在学的就是大的数减小的数的减法,至于小的数减大的数的减法就留到后面再学. ”如果你非要给他讲“1-2等于多少?”不但教不了学生什么内容,而且还会把他们刚刚建立的减法运算给弄糊涂了.
朗实现方式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特 点全民、终身、广泛、灵活和实用
教育“正像其他科学一样,是建立在事实和观察结果之上的。我国师范教育几经改革,已基本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师范教育模式,但这种教育体制与模式是否符合教师养成教育,是否适应当下教育发展的客观需求等?本文将结合我国师范教育现状,并借鉴国外教师教育理论的实践,试谈师范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树立教师教育理念,变“师范教育”为“教师教育”
虽说几经教育体制的改革,我国各类师范教育制度与模式正趋于完善,但作为具有超前发展特性的教育活动,伴随国际化、全球化的深入也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特别是在近20年间,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师范教育逐渐被新的“教师教育”理念所替代,这标志着人类所从事的“夫子工程”正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即培养教师的教育正从师范教育阶段进入教师教育的阶段。早在1953年,坎德尔在《教育的新时代:比较研究》中指出:“读完师范学院的课程,同读完医科或法科课程相似,没有实践,培养不出高水平的医生或律师一样,也不能够培养出高水平的教师来。”“在教师的试用期,像医生的实习期那样,应看作是新教师在老教师监督和指导下进一步得到培养的时期……。教育性质改变的表现之一是教师在职培训课程的发展……。最近25年以来,已开始设置一些进修课程,务必使教师不落于时代之后而向前迈进。”坎德尔在介绍美国师范教育时说的这段话,表明了美国在30年代开始就已显露出“教师教育”理念的端倪;50年代后业已进入了教师教育的阶段。作为亚洲国家的日本也不例外,早在70年代就紧跟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开始以教师教育理念改革国家的师范教育体系。总之,我们应认识到“完成式”师范教育模式已落后于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变师范教育为教师教育的改革与体制转型势在必行。
目前,“教师教育”理念还只是作为少数比较教育学界使用的学术性词汇。换言之,这一概念在我国尚未形成实践性概念,对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它仍然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缺乏这方面的敏感性,因此,加强“教师教育”理念与实践显得非常重要。此外,教师教育理念也是发展着的实践性概念,因而,我们在当下必须适应时代潮流而树立教师教育的理念,在教师养成教育的实践中不断创新体制和机制,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实现“教师教育的普及化”,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
二、加强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建立健全教师教育制度
如果按照“教师教育”概念的内涵来衡量我国的师范教育体系之现状,我们只能说它依然是“完成式”教师教育体制下的师范教育。因此,在我国建立教师教育制度已成为紧迫的任务,即从目前师范教育改革现状来看,加强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显得尤为突出。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特别是第五次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上做出“必须继续保持独立的师范教育体系”的决定以来,师范教育在封闭的体系内朝着定向培养的改革方向行进。如国家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曾在九十年代后期实施“高师教育改革计划”,而且,围绕这个计划教育科研部门开展了深入的攻关研究,并陆续进入了实验与落实性的阶段。1998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部属师范院校第十二次教务长联席会议上,与会代表和教育学者又一次强调和表达了关于加强“作为师范大学必须突出师范特色”的呼吁。会上对“高师教改计划”的落实情况作了这样的评价:“各学校本着拓宽基础,提高素质的原则,力争使学生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有教育科研意识、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跨世纪师资。在重新修订本科教学计划时均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重视加强对具有师范教育特色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与实践等课程的优化与改革;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加强文理之间的渗透;加强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等。
我国师范教育的这种改革动向和举措,使我们想起美国凯尔纳在《美国师范教育的失望》中的一段话,他说:“教育专业课程数量,成为了一说到它就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如果教育学家们要认真改进师资培训和提高学生的质量,他们可以采取的最有效的步骤之一,就是把学程按50%的比例削减设置和降低修习要求。”凯尔纳认为,学校师范教育所承担的任务是职前培养具有教师基本素质的人才:因此,精简“学程设置与修习要求”是提高师范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也与当下教师教育理念与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三、建立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制,确保职前职后教育的连续化
国外教师教育体系也不是十全十美的。由于国外教师教育体系在职前职后教育体制上的独立,使其难免产生所谓的“外在连续性形态”的中断,即各阶段教育处于相对孤立或隔绝的状态。这种教师养成教育在体制上的独立和机制上的脱节,使形成买方市场后的教师养成教育出现了应试教育和课程过重等现象。为了避免国外教师教育体制中出现的各阶段相互对立或隔绝的现象,我们必须建立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
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各高校为了在教育体制改革中优先占领制高点进行了一场“合并”大战。在这场教育整合的改革中,各地师范院校基本上被合并到非师范类院校之中。但也有例外,如1998年新合并的华东师范大学,就是在原华东师范大学的基础上,并入了上海教育学院、上海第二教育学院和上海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三所学校而形成新的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构想是构建一支“一体化师范教育体制,即打破条块分割的师范管理体制,建立统一协调的领导体制,形成上下结合,内外沟通的师范教育网络;突破职前培养、在职培训相分离,分别由不同教育机构承担师范教育的模式,建立起职前、在职合一的教师培养、培训机构;统一规划和设计教育内容,即把职前教师培养、新教师入职培训和在职教师提高这几个阶段的教师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通盘考虑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培养途径和方式等;在统一规划下,重新调整和组合原来分别承担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不同任务、基本分离、互不联系的师范力量,建立一支职前、在职,既有侧重,又有合作,相互融通合一的教师教育的师资队伍。”哒是符合教师教育理念的构思,也是我国师范教育体制改革和建立一体化教师教育制度的重要途径。
四、加强教师任用与入职教育制度,使教师成为教育实践的研究者
国外教师教育体系是由教师的职前(学习)、初任、职后(实践)等三个阶段来构成的。初任期教师培训在国外教师体系中属于在职教师教育的范畴,是教师培训体系的第一个环节。在英国,1972年教育学家詹姆斯提出师训“三段论”后,就开始凋强初任教师的培训环节,70年代未已有90%的新任教师参加了“就职培训班”教育;1989年,日本也实行初任教师的研修制。可见,人职教育在国外教师教育体系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
从我国课程的现状来看,我们的数学课程内容比较系统,重视数学理论,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常规计算等基本技能比较熟练,这是联系实际、培养能力的重要基础。但是数学课程中的不足也亟待改革,过分关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忽视学生的感悟和思考过程,忽视对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揭示,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信心的激发和培养,我们的课程内容缺少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实际的联系以及与其他分支、学科之间的联系,没有体现数学的背景和应用以及时展和科技进步与数学的自然联系,会使学生感到数学无用。我们更应看到: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到信息时代后,原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陈旧,刻意的形式化的表达,以及对数学作为工具课所应起的作用的忽视,都制约了数学课的功能的发挥。所以我国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新课标实施中的亮点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倡导数学课程应该反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的概念、法则、结论发生、发展过程和数学的本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数学知识结构,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这样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培养创新精神。借着新课程改革的东风,我们应当认真学习、不断反思、开拓创新,在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教学传统的基础上,让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新课程理念理应走进广大一线教师的心里,落实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三、新课程改革存在的一些问题
1.教师教学理念与新课标的要求不合拍。教学方式的改变追根究底是教育理念的转变,新课标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解放自己的思想,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使自己从高中数学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决策者转变,创造性地开发数学教学资源,大胆地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教学方法,多给学生发挥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数学规律、自己去推论数学结论,要善于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结论的探究过程。但是,多年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许多人已落入了“刚开始模仿别人,到后来重复自己”的怪圈。,概念由教师直接给出通过习题强化提高,在给学生纠错中提高知识的应用性,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虽教学成绩不错,却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得不到体现。“拿学生的汗水去弥补教师授课方式的不足”,实在是一件憾事。
2.教材的编排顺序和学生理解知识程度的矛盾。对于立体几何的教学,人们通常采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维论证,度量计算等方法认识和探究几何图形及其性质。必修2中第一章内容的编排,似乎和编者的意图不相符合,往往造成把直观图一节内容忽略化。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我的建议是想让学生对空间几何体的结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直观感知部分),然后让学生了解这些几何体的画法,即直观图一节(操作确认部分),接着介绍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把三视图放在最后(以上是思维论证与度量计算),通过对三视图的理解,会根据三视图想象空间几何体的形状,画出直观图,去求其表面积和体积,水到渠成,并与高考相呼应。另外课本中例题与习题的难易不相匹配,例题简单,与新理念匹配,但习题部分直接加强了难度,没有过度之意。学生一时很难接受,教师不知如何下手。好似“新鞋子,老路子”。
一、注重生活实例引入概念
概念属于理性认识,它的形成依赖于感性认识,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容易理解和接受具体的感性认识。教学过程中,各种形式的直观教学是提供丰富、正确的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所以在讲述新概念时,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有关具体实物入手,比较容易揭示概念的本质和特征。
二、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
许多数学概念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讲清它们的来源,既会让学生感到不抽象,而且有利于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一般来说,概念的形成过程包括:引入概念的必要性,对一些感性材料的认识、分析、抽象和概括,注重概念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把形成概念的生动过程变为简单的“条文加例题”,就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因此,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可以完整地、本质地、内在地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学生对理解概念具备思想基础,同时也能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法。例如,负数概念的建立,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如下:①让学生总结小学学过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用自然数1,2,3…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就用自然数0表示;测量和计算有时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就用分数或小数表示。 ②观察两个温度计,零上3度。记作+3°,零下3度,记作-3°,这里出现了一种新的数——负数。③让学生说出所给问题的意义,让学生观察所给问题有何特征。④引导学生抽象概括正、负数的概念。又如,对顶角概念的建立,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如下:
如左图,两条直线 AB、 CD相交于一点O,产生了四个角,这四个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教师要求学生画图、观察,然后回答。学生很快能回答:∠1与∠2是邻补角,∠2与∠3,∠3与∠4,∠4与∠1也是邻补角。可能会有思维敏捷的学生发现:∠1=∠3,∠2=∠4。这时教师可抓住机会引导,问:“他的结论正确吗?”学生经过讨论,得到证实: ∠1+∠2=180°,∠2+∠3=180°∠1=∠3 接着,教师可出示由两根木条组成的模型,如图1,转动其中的一条,都有∠1=∠3,∠2=∠4。这样学生从直观上,逻辑上都明确了∠1与∠3,∠2与∠4的关系。于是教师便可很自然地指出:“像∠1与∠3,∠2与∠4这种在图形上的位置关系和数量上的关系都很特别的角,为了以后研究方便,有必要给予一个名称,叫做对顶角。”然后引入对顶角的定义。
三、注重概念的深入剖析
数学概念是数学思维的基础,要使学生对数学概念有透彻清晰的理解,教师首先要深入剖析概念的实质,帮助学生弄清一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也就是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明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如,掌握垂线的概念包括三个方面:①了解引进垂线的背景:两条相交直线构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是直角时,其余三个也是直角,这反映了概念的内涵。②知道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是两条直线相交的一个重要的特殊情形,这反映了概念的外延。③会利用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定义进行推理,知道定义具有判定和性质两方面的功能。另外,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概念解决问题,加深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如。“一般地,式子 ■(a≥0)叫做二次根式”这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式子■(a≥0)是一个整体概念,其中a≥0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又如,讲授函数概念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函数概念,我们必须揭示其本质特征,进行逐层剖析:①“存在某个变化过程”——说明变量的存在性;②“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v”——说明函数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③“对于x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说明变量x的取值是有范围限制的,即允许值范围;④“v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说明有唯一确定的对应规律。由以上剖析可知,函数概念的本质是对应关系。
四、注重概念的教学比较
巩固是概念教学的重要环节。心理学原理认为:概念一旦获得,如不及时巩固,就会被遗忘。巩固概念,首先应在初步形成概念后,引导学生正确复述。这里绝不是简单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在复述过程中把握概念的重点、要点、本质特征,同时,应注重应用概念的变式练习。恰当运用变式,能使思维不受消极定势的束缚,实现思维方向的灵活转换,使思维呈发散状态。如“有理数”与“无理数”的概念教学中,可举出如“π与3.14159”为例,通过这样的训练,能有效地排除外在形式的干扰,对“有理数”与“无理数”的理解更加深刻。又如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同旁内角”的本质特征,教师可提供一组“形变而质不变”的感性材料(如图)
然后,让学生分析图中的∠1、∠2是什么位置关系的,这样学生不但能找出标准图形(图1)中的同旁内角,还能找出变式图形(图2、图3)中的同旁内角,进而能有效地排除变式的干扰,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最后,巩固时还要通过适当的正反例子比较,把所教概念同类似的、相关的概念比较,分清它们的异同点,并注意适用范围,小心隐含“陷阱”,帮助学生从中反省,以激起对知识更为深刻的正面思考,使获得的概念更加精确、稳定和易于迁移。
“五年一贯制”背景下的高职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满足市场就业需求的高素质英语实践人才,其教学特征呈现出鲜明的专业性与特殊性,所谓的专业性是指高职英语教学特别注重学生的英语专业技能,特殊性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高职英语教学目标的特殊性,一方面则是指高职英语教学对象具有特殊性。但是,当前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尚且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主要问题集中表现为教学方法相对单一,课程结构不完善,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本文将简单分析“五年一贯制”的高职英语教育特征,系统论述高职英语教学中的现状问题,并从使用多重性教学方法,优化课程结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三个方面来举例浅谈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思路。
一、“五年一贯制”的高职英语教育特征
“五年一贯制”的高职英语教育呈现出专业性与特殊性两大特征,所谓的“专业性”是指高职英语教学以培养满足市场就业需求的高素质英语实践人才为目标,注重提升学生的英语专业技能。特殊性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高职英语教学具有特殊性,主张将英语专业学术知识讲解与英语实践教学相结合;另一方面是指高职英语教学对象具有特殊性,大多数高职学生的年龄在15岁到19岁之间,他们既不同于初中生,也不是大学生,不能像教育中学生和大学生那样培养他们。
二、高职英语教学中的现状问题
(一)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据教育部分析,当前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教师在使用某种教学模式开展英语教学活动时基本上不再融合其他教学方法,例如利用情境教学法进行英语教育时就不会结合互动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等其他教学手段。单一的教学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很难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专业能力。另外,当前的高职英语教学与实践岗位具体工作发生严重脱节,部分教师在解析英语教学时没有综合指导学生了解英语翻译知识,学生的英语翻译基础相对薄弱,不能满足社会市场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课程结构不完善。从总体上分析,当前高职英语课程结构并不完善,课时偏少,特别是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每周仅有两节英语课,教师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传授重点知识。英语教材内容与社会市场需求有一定的裂痕,如英语翻译内容通常只倾向于语法和语篇,没有充分融合社会市场所使用的商务英语、旅游英语和酒店英语等,这样并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英语专业实践能力,不能满足社会市场对英语人才的要求。
(三)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据调查了解,不少高职学生由于英语基础较差而对于英语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54%的学生学习英语时间仅停留在英语课堂,很少利用课外时间巩固和复习英语。此外,面对“五年一贯制”的英语教学模式,部分学生呈现出厌倦态度,这也说明导致学生学习英语兴趣较低的主要原因是当前高职英语教育活力不足,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致。
三、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思路
(一)使用多重性教学方法。推进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教师理应综合使用多重性教学方法,充分汲取情境教学、互动教学、微课教学、合作教学、分层教学和任务型教学等各种教学法的优势,为学生构建充满活力的英语课堂,巧妙地加强高职英语教学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在利用情境教学法开展英语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微课教学法和互动教学法,为学生制作精巧、生动的教学视频和短小而完整的课件,辅助学生在欣赏灵动的视频中掌握英语知识,并通过课堂互动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帮助学生解决知识盲点。例如在讲解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和英语单词awake和crack时,教师可以融合《巴黎圣母院》的电影视频,并在课件中选用其英汉互译的精彩内容《Crystalvaseandearthenwarepot》(水晶瓶和陶罐的故事),用清晰的图文为学生展示以下内容:Onemoring,onawaking,shesawonherwindowtowvasesfilledwithflowers.Onewasaverybeautifulandverybrilliantcrys-talvasebutcracked.Ithadallowedthewaterwithwhichithadbeenfilledtoascape,andtheflowerswhichitcontainedwerewith-ered.Theotherwasanearthenwarepot,coarseandcommon,butwhichhadpreservedallitswater,anditsflowersremainedfreshandcrimson.(一天早上,她醒来看见自己的窗台上放着两只插满花的花瓶。一只是非常漂亮、非常透明的水晶瓶,然而却有裂纹,里面的花也枯萎了。另一只是个粗糙、不起眼的陶罐,但它却蓄满了水,里面的花儿依然新鲜、红艳。)然后,教师可以用红色的字体标注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和新单词,指导学生从中了解英汉互译文化,加强自身的英语翻译功底。
(二)优化课程结构。教师应协同学校适当增加英语教学课时,细化课程结构,将英语课程细分为听力、阅读、翻译、语法和写作等,以此全面加强学生的英语功底。另一方面,教师应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和学生一起编制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和就业要求的英语校本,完善英语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广泛学习实践性英语知识,全面熟悉商务英语、旅游英语和酒店管理常用英语,为社会培养高素质英语翻译人才。在解析商务英语时,教师可以将其划分为四部分,即“表示可以接受任务”、“汇报工作有进展”、“表示有困难”、“公司内常用招呼语”,然后结合这四个标题,用清晰的课件为学生列举英汉互译常用语;在讲解导游用语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练习领路、提醒注意安全、关于购物、解说常用语和交代日程及有关事项方面的英语翻译;告知学生酒店管理常用英语主要分为服务行业英语、宾馆常用英语和餐厅常用语。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为清晰、简洁的掌握英语知识,强化学生的英语实践技能。
(三)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前不少学生是因为英语基础差而学习兴趣不足,对于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使用分层教学法来逐渐加强学生的英语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分层教学法开展高职英语教学活动时,教师不能割裂该项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关系,也需要融合互动教学、合作教学任务型教学等优秀教学方法。教师首先要立足于“分层”这一核心,坚持以“因材施教”为指导原则,全面了解全体学生的英语基础、理解能力、思维方式、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以此为依据组建层次化学习小组,并积极融入合作教学因素,引导学习小组的成员合作学习,互相帮助,针对不同的学习小组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特长,帮助学生巩固英语基础。其次,教师应注意结合任务型教学法布置英语作业,将作业划分为A、B、C三种等级,让英语成绩优秀,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练习做A级作业,可以将A级作业内容设置为英文阅读与写作,试讲活动和英语特长表演,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英语特长,增强英语教学活力;让英语成绩中等的学生练习做具有拔高层次的B级作业,指导他们多加练习英语听力和翻译;对于英语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应注意引导他们练习做基础习题,抄写英语词汇和经典范文,从而不断增强他们的英语基础。另外,教师应注意发挥作业评语的激励和指导作用,为学生写好评语,如“Best”、“verygood”等,并指出学生在作业中的错误,帮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复习重点知识,提高英语应用能力。而且,在进行高职英语考试时,教师应分层设置英语试题,可以依据学生的英语基础和试题的难度分层设置英语试题,使学生的英语成绩能够得到层次性提升,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推进高职英语教育的顺利改革。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并不能只依靠课堂教学和优化课堂教学方法,还需要结合多种课外活动来提升高职英语教学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维持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可以通过协同学校为学生举办“英语演讲比赛”、“英文演唱会”、“英语话剧表演”、“美丽英文比赛”和“英语企业模拟演练”等丰富多彩的英语文化活动来让学生享受学习英语的快乐,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英语专业技能。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全面推进高职英语教育的顺利改革,实现高职英语教育目标,英语教师理应全面优化教学方法,充分汲取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协助学校,不断完善英语课程结构;通过使用分层教学法和组织英语文化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刘昌鑫,陈慧娟,欧阳春娟等.“五年一贯制”背景下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方案[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4).
研究人员2012年在贵州的三所地方高校对352名外语专业一二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和访谈,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半数以上的学生对阅读教程上的内容不感兴趣;(52.8%),他们认为教材上的文章单调乏味、没有系统性,不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动力;(2)学生课外阅读量少,多数学生的每周阅读量为500-2000字,主要原因是缺乏阅读兴趣、不知道该读什么;(3)阅读材料来源较为狭窄,他们希望能阅读贴近现实生活的阅读材料,如法律、旅游、管理等,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适应现实社会。
二、地方高校开展CBI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1.有利于实现《大纲》规定的培养目标
《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社会对外语人才的多元化趋势使过去那种单一外语专业和基础技能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市场对单纯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正逐渐减小,外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的培养模式。”以贵州为例,大多数地方高校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一直是传统的单一的英语教育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普遍忽略其他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等相关学科内容,这一状况与大纲规定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
改革阅读教学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开展CBI阅读教学,使阅读教学的内容具有系统性、知识性以及阅读内容和学生的相关性,将系统的内容教学和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在教学时间、教学资源配置对等的前提下构建英语专业内容知识课程和技能本位课程组合的阅读课程体系。
2.有利于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地方高校办学条件差,师资有限,加之生源层次不高等原因,外语人才培养跟不上形势,学生综合素质缺失,知识面狭窄,实践能力差,缺乏竞争力,学生就业面非常狭窄,就业越来越难已是不争的事实。笔者对2010和2011两年贵州三所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作了统计。结果发现了很多问题:(1)就业面比较狭窄,主要集中在教育行业;(2)就业层次不高,毕业生基本上都是在乡镇中小学、私立民办学校和外语培训机构任教;(3)毕业生水平和层次不高,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考上研究生。研究人员同时对这三所地方高校外语专业的538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55.7%)认为,除外语外,应具备相关学科专业知识(如法律、文秘、旅游、营销等),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到,只学习语言知识是不够的,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愿望,尤其希望学校用英语或双语开设这些课程。大部分学生(67.2%)认为学校的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校设置的课程过于单一化。
大部分学生(63.7%)认为他们所学的知识面太窄,除懂点语言知识,可以教点书以外,似乎没有其他长处,而且实践能力较差,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在未来职业的选择愿望方面,选择当外语教师的和选择到公司或其他行业的人数几乎相当。对部分毕业生的调研得知,很多学生希望去从事一些非教育的行业,但苦于自身知识面狭窄,对从事其他行业普遍缺乏信心。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宽口径的,西方的CBI教学理论给了我们重要启示,开展CBI阅读教学能有效改善这一状况,它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还能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3.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保持学生长久的学习动力
动机是影响语言学习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不同的动机来源,动机可是分为综合型动机(integra-tivemotivation)和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motivation)等。综合型动机主要指语言学习者想把自己融入到目标语社团文化中的欲望,想让自己成为社团中的一份子,这是一种在没有感到外界压力和威胁的情况下的一种接受性学习;工具型动机则是指语言学习者想通过语言学习到达某一特殊目的,如通过英语过级考试等。两种类型的动机对学生的语言学习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动机的产生很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当学生有学习的需求和欲望时才会产生学习的动机。在当前贵州地方高校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上,CBI阅读教学以不同的阅读教学内容为依托,以语言为工具,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传授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可以让教师在课堂上能够用有意义的阅读内容去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兴趣及需求,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各种学习动机。Richards和Rogers认为一旦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他们就会达到学习的最佳状态,从而他们的学习动机就会得到提高。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越强越长的话,他们的语言学习成就就会越显著。开展CBI阅读教学有利于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学习型社会的不断形成,成人教育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一直以来,成人教育受师资、教学条件等多方面的影响,其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成为制约成人教育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目前,“乐学”教育理念及其重要意义在基础教育中已成为共识,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对成人教育也有重要的启示。基于基础教育教育改革的经验,吸纳“乐学”教育理念来改革成人教育教学策略,有助于优化成人教育教学实践,激发成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改变成人教育自身的形象,最终促进成人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乐学”教育理念的内涵
“乐学”一词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学记》中。“大学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漫,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这段话集中论述了课内和课外、劳和逸在教育中辨证统一的关系,指出课外是课内的必要延伸,逸是对劳的积极调节[1]。其中,“不兴其艺,不能乐学”中的“兴”是喜欢的意思。这句话是说,如果不喜欢这种技艺,就不能心情愉悦地去学习它,明确指出了只有具有兴趣,才能主动学习,这便是中国古代乐学思想的萌芽。
中国的乐学思想与儒家哲学有着密切的关联。《论语》开篇即讲“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孔子将学习境界分为三个层次,即“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中,“乐之”为学习者的最高境界,属于生命的情感体验。此后的教育家们不断完善“乐学”教育理念,从不同角度阐释和丰富“乐学”教育的内涵,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乐学”教育理念。乐学是要把学习当做乐趣,并且以这种兴趣爱好来促使自己在学习的路上一直走下去,其教育思想的价值旨归应该指向教与学的自由、个人发展的自由和个体生命的自由[2]。乐学也不再局限于学生的学,而是包含教与学两个方面,乐教乐学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正如李如密教授所指出的,“乐学思想实践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的思想境界和业务水平。实践证明,要使学生乐于学习,教师就得首先具备‘乐教’精神”[3]。“樂学”的教育理念就是要使教师以一种积极愉悦的心态全身心投入教学,使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而产生学习的动力,将学习情感提升到愉悦的情感审美层次,从而达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乐教乐学。
“乐学”教育理念要落实到实际教育教学中,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并非易事,需要打造一个从“乐学教育”到“乐学课程”再到“乐学课堂”的乐学体系,同时遵循一定的原则。笔者认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基于“乐学”教育理念,正确认识乐学教育的目的。乐学教育的目的不仅关注学生认识方面的发展,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更关注学生终身的发展。通过教师的乐教和学生的乐学,使参与教育的每个个体都能得到发展,最终达到个体生命的自由发展。“乐学教育目标的核心追求是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努力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复合型人才。”[2](2)基于“乐学”教育理念,设置能够满足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只有当学生的内在动机成为驱动学生学习的关键动机时,学生才能够体会到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和愉悦感,才能产生以学为乐的学习体验。因此,要基于学生的求知欲、适应个体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学习需求,合理设置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3)基于“乐学”教育理念,选择使课堂教学生命化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乐学教育要从“学生乐学”和“教师乐教”两个方面构建教与学的双向沟通体系,这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难以达成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积极主动、乐观向上的态度投入教学,以“学生乐学”为出发点,以生命式体验和生活化理解为基础,选择与创设合适的、多样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营造乐学课堂,以达到学生学有所获的目的,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成就感,达到以教为乐。(4)基于“乐学”教育理念设计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和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评价体系。评价具有激励性功能,乐学教育的评价理念要求从积极心理学理论出发,通过全面的、多元化、个性化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一方面,乐学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潜能;另一方面,要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新理念,督促教师善教乐教。
二、“乐学”教育理念审视下的成人教育课堂教学
目前,成人教育虽受到重视,在办学经费、办学条件、办学方向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课堂教学中也开始关注成人学习者的实际需求,但从“乐学”教育理念出发来审视,成人教育的课堂教学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难以满足新时代成人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随着社会发展进入信息化时代,传统的知识传授已难以满足成人学习者的学习需求。2018年颁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要“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要“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4]。这是一场从形式到内涵的变革,意味着成人教育教学目标的改变,信息化学习能力将成为成人学习的重要学习能力,也必然成为成人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掌握信息化学习的策略性知识,提高信息化学习能力是成人学习者终身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因为成人教育担负着提高成人学习者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满足成人学习者个人娱乐、休闲等精神需要的任务。然而,由于对成人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以及成人学习者的学习功利性比较强,成人教育教学仍停留在过于关注学习者的技能证书获得和文凭学习上,缺少对时展所带来的新要求的应对,缺少对成人学习者终身发展能力的重视。成人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得成人教育仅仅成为成人学习者获取文凭的途径,而不能满足成人学习者多方面的学习需求,也就难以使成人学习者产生以学为乐的体验。
(二)教学方法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成人学习者的学习情境
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仍然是成人教育教学中最主要的授课方式,即使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也仍以讲授方式为主。大多数教师沿用普通教育教学的方式进行授课,授课方式缺乏针对性,在很大程度上沒有考虑到成人学习者自身的学习特点,也无法适应信息化时代成人学习者能够利用空余时间在学习平台上进行碎片化学习的学习情境。
成人学习者主要是社会在职人员,他们参加成人教育主要是以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或进一步提升职业能力为目的。他们与全日制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特点,如理解能力、自控力较强,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也有自信心不足、容易焦虑、自卑,理论接受能力较差等缺陷,因而,传统的讲授法并不适合成人学习者。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往往会使教和学脱节、学和用脱节,造成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成人教育教学开始走上线上线下结合甚至于完全进行线上学习的教学变革之路,这对成人教育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考虑到成人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还要考虑到成人学习者网络学习所面临的困难与阻碍。“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成人教育教学要更多地关注成人学习者学习力的提高,立足教育信息化时代成人教育的新发展,在教学中重视培养成人学习者的“数字胜任力”,发展成人学习者的信息检索与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从而帮助他们形成终身适应社会发展的学习能力。
不管是普通教育还是成人教育,因材施教都是其基本原则之一。成人学习者务实的求学目的必然会对教学的实用性有更高的要求,而传统的教学往往重理论轻实践,学习者在课堂上接受的仍然是理论教育,这不仅难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也难以提高学习者的实践能力,故而难以满足成人学习者学习的需求。成人教育教学方法一方面要关注到成人学习者的共性要求,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到成人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特别是要利用信息化教育的智能化,为成人学习者创设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情境,如此才能增强成人教育的吸引力,使成人学习者走向乐学。
(三)教学评价不利于激发成人学习者的学习动力
传统的评价方式是以分数为评判标准的,虽然在全日制学校中这种现象正在发生变化,但在成人教育中却未有太大改变。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充分调动成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说明了目前的成人教育教学评价未能充分重视成人学习者特有的学习特征。
相对全日制教育而言,成人教育的教学形式应更为开放、更为灵活,成人学习者也因其不同的学习特点,对学习有独特的理解。而对于考试,大多数成人学习者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畏惧心理,以分数为单一的教学评价机制很难激发成人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反而会导致他们不在乎课堂学习,将成人教育看成是一种获得更高学历或证书的形式化过程。若学习者的学习动力不足,教师的教学激情必然受影响,长此以往必将导致成人教育课堂教学质量的严重下降,“乐学”教育无从谈起,从而影响整个成人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乐学”教育理念对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乐学”教育理念的目标指向是教学双方达到共赢共进的状态,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再到教学评价都呈现出与成人教育、成人学习的契合状态,从而达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使成人教育达成满足成人终身发展需求的理想目标。基于此,成人教育教学改革应从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形式以及教学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变革。
(一)更新课堂教学内容,打造成人教育乐学基础
人的学习需求能够最大可能得到满足是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特征,成人教育改革应始终把成人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全面发展放在首位,从而激发成人学习者对继续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设置成人教育的相关课程时,一定要把满足成人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作为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关注成人的生存境遇,关注社会对成人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关注互联网时代成人学习者学习方式的转变,制订出符合成人学习特征和心理特征的学习目标。
成人学习者往往是为了更好地提升自身素质而来,他们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和自学能力,具有较强的自我反思能力,能够主动地将所学知识与经验进行关联与整合。因此,成人教育的课程目标应着力关注专业性和实践,关注成人学习者创新思维的发展和自身潜能的激发,使成人学习者能明确感受到成人教育对自身发展的促进作用。
同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成人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也进入到混合学习时代,也就是将传统学习与数字化学习结合起来,学习方式呈现泛在学习、碎片化学习和移动学习等新的特征。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做到关注差异,以人为本,以课程的合理性和灵活性打造成人教育的乐学基础。一方面,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遵循适应个体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原则,不断增设新的专业和补充专业发展的前沿内容,建立多元化的课程模块,开发关于实用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模块课程,以满足成人学习者提升其职业能力的需要;同时,可开设提高成人学习者学习能力的技能型课程,培养他们适应网络环境、信息搜集筛选等数字化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数字化学习的效率。另一方面,在课程方案的设置上,应充分考虑成人学习者的学习背景和职业特点,适度增加成人课程实施的灵活性、多样性,突出成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利用MOOC、小程序、APP等互联网技术创设成人学习平台,为成人学习者设置个性化的学习计划,以适应成人学习者对学习时间、学习进度等的特殊要求。
(二)变革课堂教学形式,践行成人教育乐学理念
成人教育是对全日制教育的一个重要补充,随着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科技发展对新型技术性人才的需求变化越来越快,成人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因此,我们应转变传统的成人教育教学观念,将成人教育教学与全日制教育教学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强对成人教育教学的重视,在成人教育教学中践行“乐学”教育理念,努力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教育氛围。
长期以来,我们对成人教育的忽视使得社会对成人教育存在偏见,认为成人教育教学就是“教师随便教,学生马虎学”,成人教育教学流于形式。因此,要使学生乐学,首要任务就是要改变成人教育的教學观念,重视成人教育教学,让成人教育的课堂真正成为成人学习者增长知识、提高技能、拓展兴趣的学习型课堂。要从成人教育教学的特点出发,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将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作为重点,积极研究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如利用APP、QQ、微信等可以传送声音、图片、视频等的技术优势,开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网络课堂,创造具有生命活力的优质课堂,更好地满足成人学习者的学习期待。
成人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是新时代成人教育领域发展的必由之路,信息技术带来的现代教育新理念、教学创新的新思路以及课堂改革的新路径必然会给成人教育教学发展带来新的视角[5]。根据互联网时代成人学习者所呈现的新型学习方式组织和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充分利用成人学习者的已有经验,发挥成人学习者的个性潜能,将课内教学与课外网络交流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乐学、乐教。如:基于成人学习者经验丰富、群体交流意识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创设对话情境,紧密联系成人学习者的工作生活实践,利用网络等现代多媒体资源为成人学习者创造切磋交流的机会,开发移动学习平台;突出成人学习者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他们在充分被尊重的心理状态下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在不断的对话沟通中挖掘自身的潜能,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以有效地促进其知识结构的更新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满足成人学习者的各种心理需要,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来促进教学过程的积极化,这也是乐学的内涵之一。
(三)创新教学评价机制,激发成人教育乐学动力
长期以来,人们都是以分数为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人教育同样如此,这样的标准显然忽视了成人教育本身的特点和成人学习者的心理特点。成人学习者有着很强的学习动机,但同时也存在自信心不足、学习信念不坚定等心理,以分数为标准的评价方法容易增加他们的焦虑情绪,不利于成人学习者形成乐学态度,也难以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全日制教育中所提倡的多元评价机制同样适用于成人教育教学评价。
数学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是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的结果,数学概念是学生形成正确数学观的重要理论依据。由于概念本身具有的严密性、抽象性和确定性,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概念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类比、猜想、归纳、抽象、概括、推广等思维活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概念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据此对数学概念的学习应足够重视。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更有效地学好数学概念呢?
一、使学生了解数学概念产生的背景,领略大师之智慧
很多数学概念的形成都有相关背景。如牛顿对力学的研究促进了微积分的发明,在解代数方程的过程中产生了虚数,功的计算就是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众所周知,丰富多变的现实世界和实际生活也是数学概念的来源之一。很多数学概念在生活中就有原型,如出租车、手机计费问题就是函数的实例。学生通过对概念的历史背景、专业背景、生活背景的了解,认清数学家发明、发现的动因,触及隐藏在概念中的数学家们的思想方法,领略大师们的智慧和闪亮之处。激发学生认知内驱力,激活学生的思维或兴趣,创造性地发挥学生潜能。
二、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辨明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
概念的内涵是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外延是具有概念所反映本质属性的对象。挖掘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学习概念的必有过程。有些概念由于其内涵丰富多样、外延广泛,表述抽象,应用多变,逻辑性强,很难一步到位,需要分成若干个层次,逐步加深提高。概念教学中要以典型丰富的实例为载体,引导学生展开观察、分析各事例的属性、抽象概括共同本质属性,归纳得出数学概念。然后联系实际,研究概念发生的条件范围,剖析其中隐含的各种关系,联想有关的实物、图形,掌握本质属性,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明确其内涵。同时不能忽略对概念的外延学习,要认清概念所反映对象的各种类型,进而辨析各种类型之间的关系,寻找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这样才能系统地掌握概念,对概念有一个整体把握。中学教材中有许多概念具有相似的属性,对于这些概念的教学,教师可先引导学生研究已学过的概念属性,然后构建新知识生成的空间,引导学生去感受、去类比、去体验,让教学知识在积极的教学体验、比较中形成。在寻找新旧概念之间联系的基础上掌握概念。数学中有许多概念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平行线段与平行向量、平面角与空间角、方程与不等式、映射与函数等等,在教学中应善于寻找、分析其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概念精细化是完善概念教学的保证。在概念形成的基础上,对所学概念进行适当拓展,有时甚至会做出某种推论,这个过程被认知心理学家称为“精致”。在数学学习中,“精致”的实质是对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尽量详细的“深加工”。对“概念要素”进行具体界定,以使学生建立更清晰的概念表象,获得更多的概念例证,恰当地组合正例和反例,加强辨析。正例适应学生学习概念的初始阶段,比较有利于学生区分、鉴别和概括概念的本质属性;反例提供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适当使用不但会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精确,而且可以排除无关特征的干扰,对概念的细节把握更加准确,预防不必要的混淆,从而达到学生对概念更透彻地理解和认识。
三、重视同一概念的多种表达方式,多角度认识概念
同一概念往往有不同的表述方式,可用语言文字表达,也可用数学符号表述,也可用图象、表格等形式表述。文字表达的数学概念精练、简明、准确,所以对有些数学概念的辨析要“咬文嚼字”。数学符号表达的概念,简洁明了,易记易用;图形表示的概念直观、形象,便于观察、联想。比如,等差数列的文字定义为: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是等差数列。符号表达式为:an-an-1=d(d为常数,n≥2)。或者2an=an+1+an-1
(n≥2)。再如,二次函数的表达式有:一般式、顶点式、交点式。函数概念有两种定义,一种是初中给出的定义,是从运动变化的观点出发,其中的对应关系是将自变量的每一个取值,与唯一确定的函数值对应起来;另一种是高中给出的定义,是从集合、对应的观点出发,其中的对应关系是将原象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与象集合中唯一确定的元素对应起来。从历史上看,初中给出的定义来源于物理公式,而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函数可用图象、表格、公式等表示,所以高中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抓住了函数的本质属性,更具有一般性。认真分析两种函数定义,其定义域与值域的含义完全相同,对应关系本质也一样,只不过叙述的出发点不同,所以两种函数的定义,本质是一致的。当然,不同表述方法各有优点。因此,学习数学概念时,掌握同一概念的多种表示方法,从多角度认识概念,以便在解决具体问题时灵活选用,提高应用概念的能力。
四、尝试使用相关概念解决有关问题,巩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很多学生对概念的学习只停留在概念的记忆上,而忽略了对
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只有在应用过程中,大脑才能高速运转,才能不断地分析、综合,对获取的信息不断地加工、整理,进而进行判断推理。通过应用既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又能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概念形成之后,通过具体例子,说明概念的内涵,认识概念的“原型”,引导学生利用概念解决数学问题和发现概念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是数学概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此环节操作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巩固以及解题能力的形成。在实际教学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为概念而概念的想法,把数学中的概念与定理、公式和基本训练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有的教师认为讲清概念,就是讲清课本中的一些定义或者名词、术语,满足于使学生记住,甚至熟背这些定义或者名词、术语。虽然在定理、公式教学中,必须涉及有关概念,但并不自觉,更不能有意识地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学生对学习数学概念的目的不明确,产生学而无用的想法,这也是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不能巩固,不善于应用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运用数学概念解决问题是概念巩固、升华的过程。
五、总结提炼,使概念系统化
不会总结,就不会进步。只有不断总结,才能使所学概念条理化、系统化,使其内容更为精炼,更容易记忆和掌握。数学的概念是很抽象的,要使学生掌握它,并灵活应用,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果忽视了概念系统化和精细化工作,学生就只能一知半解,不成体统。学生获得某些概念需要经过从局部到整体、由浅入深的过程,一下子就求全求深,学生反而不能掌握,造成概念模糊。只有在学习、应用过程中不断体会、总结、提炼,才能使概念系统化。比如,基本初等函数是函数的下位概念。我们可总结提炼为一张概念图来表示函数的概念系统。
总之,中学数学新课标提出了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的基本理念,而概念教学是“双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概念教学使学生认识概念、理解概念、巩固概念、应用概念,这是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只有真正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产生内心的体验和创造,才能达到认识数学思想的目的。
1.概念隐喻应用于词汇教学的理论基础
概念隐喻的最初提出者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并非一种语言现象,而是一种认知现象,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概念隐喻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隐喻并非修辞手法,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第二,隐喻的表达属于一种相似性基础上的跨域映射;第三,隐喻是身体的、经验的,人们能实在的体会到它的阐释效果。
2.基于概念隐喻的英语词汇教学
概念隐喻作为一种认知世界的方式,对人们学习英语词汇的含义、多义词及词汇运用及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就词汇教学而言,笔者认为要将隐喻应用到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下述几方面的问题。
2.1.重视英语基本词汇的隐喻意义
英语中通常存在很多隐喻,尤其是基本词汇具有比较丰富的隐喻,这些词汇不仅使用重复率高,并常常与其他词汇搭配,因此在人们的交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基本范畴词汇具有更为丰富的隐喻和扩展隐喻用法,对词汇教学有重要意义。例如:heart常常被隐喻与其存在一定关系的词汇,如heartbunrning,heartfelt,a change of heart等。基于此,教师在开展词汇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想学生讲述词汇的基本意义外,还要向学生讲述词汇的隐喻意义。
2.2.注意隐喻的文化内涵
根据隐喻的基础理论可知,隐喻是身体的,经验的,因此并不能随意进行隐喻。词汇的应用能够体现出语言使用区域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而隐喻认知的共性能使具有不同文化习惯的人们通过隐喻体现事实。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长河中,不同国家和区域的人们虽然具有不同的文化习惯,但是社会背景及认知结构仍然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这也使得英语和汉语文化词汇存在诸多类似的地方。如:中国文化中存在“时间就是金钱”,“人生是舞台”等隐喻,在英语文化中也存在类似的隐喻,“time is money”,“life is stage“等。当然,除了相似性外,英语和汉语文化也存在一定差异,如:汉语中的“龙”是个褒义词,体现积极正面的意思,如:“龙飞凤舞”、“龙凤呈祥”、“乘龙快婿”等;而在英文中,“dragon”却是个贬义词,代表一种吞云吐雾的怪物,象征着凶险和罪恶。又如汉语中的“狗”是个贬义词,表示听取别人使唤与派遣的意思,常用的表达有“走狗”、“狗仗人势”等,而在英语中,“dog”确是代表一种友好的象征,常用的表达有“lucky dog”,“love me,love my dog”等。
2.3.利用隐喻思维理解一词多义
多义词是指同一个词语表示多个不同的意思,不同意义通常是通过概念隐喻联系起来的。如下述语句:
(1)He went up the stairs,so that we can see him.
(2)He spoke up,so that we can hear him.
在上述两个语句中,up分别表示的是“upward”“more intensity”。学者认为两句中不同的意思是依靠概念隐喻“more is up”联系在一起的。在英语词汇中这种现象很多,都是利用词汇的基本内涵通过隐喻的认知方式表达,多义词的现象就是隐喻化促成的。
2.4.利用概念隐喻联系词汇
对部分抽象的概念,在人们难以理解时往往通过自己比较能理解和熟悉的概念域来理解。例如:argument is war,用war理解argument,因此argument能和其它词汇,indefensible,attack,win等使用,通过熟悉的概念域转换理解来揭示属性”争论就是战争“。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有效的将两个概念域联系起来,能够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这些词汇,帮助学生在使用英语交际过程中更准确、形象的表达自己的意思。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的使用隐喻理论,不仅能很好的使学生理解语言表层结构下的深层思维模式,还能有效的提升学生词汇学习的深度,弥补传统词汇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之处,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随着教育的改革,体育教学在教学观念与课程设置上也亟须创新与完善,体育教学关乎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培养学生主体性、基础性、全面性发展的有效措施,体育是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的改革创新,对促进学生今后的发展与成长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现阶段体育教育存在的不足之处
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国家对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关键性意义,虽然新课改的提出对体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优势,但是其中的问题也屡见不鲜,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科目教学,它更加注重实践操作,如果一味地像其他科目理论知识的纯粹性讲解很容易造成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反感,降低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以下内容将详细分析现阶段传统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1.体育教学缺乏创新意识
体育教程在教学内容上比较丰富,但是仍然存在授课教师对讲课内容一带而过的现象,在体育课程教学上依然循规蹈矩,毫无创造意识,教学课程缺乏科学性。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学习国内外体育教学模式与体育教学的先进之处,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比如体适能与体育教学结合、体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都是提高体育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因此,体育教学缺乏创新意识是体育教学效率下降的关键要素。
2.师生关系不平等,缺乏有效的沟通
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有效沟通的关键要素,只有了解学生的实时动态,掌握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制订针对性的教学方案,科学地调节教学进度,从体育实际操作到教学方法,体育教师都应审时度势,做出合理变动,直到适合班级内部的所有学生,实现学生体育学科的共同进步。然而现阶段,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教师与学生无法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没有有效的沟通交流,因此,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是体育教学改革创新的关键要素。
二、体育教育观念更新与课程改革的主要实施策略
体育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然而体育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要实现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进行体育教育观念的创新与体育课程的科学合理化设计,以下内容将针对现阶段体育教学存在的不足,给出体育教学模式创新的具体实施策略。
1.加强体育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
新形势下的体育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体育教学上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体育教育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在练习投篮技巧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间的分组,进行小组比赛,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行进行探索学习,制订比赛规则,最后由教师进行客观的评价,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做知识的服务者、引д撸体育课程创新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对提高体育教学效率有着深远的意义。
2.建立趣味课堂,保障体育教学方案科学性
体育教育不同于其他科目的学习,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构建趣味性课堂,利用对话式教学实现师生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在体育实践中,因为个体身体素质的差异,教师应该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体育训练方案,如体适能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体适能”理论体育教学方法相比较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案,具有灵活教学的优势,“体适能”理论体育教学方法强调了个性化与自主化的教学特点,充分实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的整体进步,在教学课程上,教师应该做好课节的穿插,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育教学是一项关乎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重要学科,教师应该注重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法上的创新,保障教学方案的科学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受益。
三、结束语
体育教学关乎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然而现阶段在体育教学上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体育改革要从实际出发、在教学模式上积极探索创新,保障体育教学课程的科学合理性,努力创新教学手段、建立趣味课堂,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课程改革对推动体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