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原则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原则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0 09:25:1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原则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原则

篇1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学前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建立一支合格的幼儿音乐教师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学前儿童具有其鲜明的特质,这种特质就要求学前音乐教育者也要有鲜明的差异化。那么,学前音乐教师需要具备哪些差异化的特质?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学前音乐教师?

一、学前音乐教师应具备的特质

1.培育“音乐心灵”

音乐属于所有的人,幼儿园没有天才儿童,人的心灵中有的地方只有用音乐才可以照亮,每个孩子的心灵都应该接受最伟大的音乐作品的浩荡,要从幼儿开始培育人的“音乐心灵”,“音乐心灵”主要包含对节奏的敏感性,对音调的敏感性和对音乐所表达的情感的敏感性,实践研究表明,从学前开始,孩子们已经学会在练习旋律、节奏和舞蹈的同时进行“思考”,这已经是培育“音乐心灵”的一种创造性活动。

2.真正“读懂儿童”

在音乐材料选取方面,一般人往往认为,儿童音乐和具有中国风格的音乐应该更容易受到幼儿的喜爱。但有实践研究表明,这种认识是不太科学的。在学前儿童不同年龄阶段,对音乐风格的喜好也是有所变化的。对于新生婴儿而言,轻柔的音乐因能满足他们生理上的舒适感而受到他们的喜爱。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音乐的风格样式和文化内涵逐步被儿童所熟悉和理解,这一阶段,儿童对于音乐的喜爱已经超越了生理满足感这一基础需求,而上升到了对音乐理解之后而获得的快乐的情感。随着儿童的继续成长,一些耳熟能详、朗朗上口的成人音乐能带给他们更高一层的喜爱和满足。

在学习方法应用方面,通过许多具体的音乐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后发现,多次倾听范唱,倾听无伴奏范唱,独立演唱等方式,都有助于幼儿形成清晰准确的听觉表象,形成清醒敏锐的自我监控意识。

3.学前音乐教育的审美特质

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及音乐能力发展之间关系密切,通过音乐教育可以使学前儿童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学前音乐教育除了教授音乐知识、技能技巧、感受理解等音乐本身的东西以外,还可以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因此,必须重视教材的选择,必须通过能够真正体现音乐美的优秀教材来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情感魅力与审美特征。

二、成为优秀学前音乐教师的策略

真正读懂儿童,基于这些研究为学前儿童选择音乐材料、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幼儿减少不必要的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效率,增加学习的愉悦感和美感,更有效地培育音乐心灵,提高审美能力,通过这一实践过程,学前音乐教师也能逐步实现由合格向优秀的跃升与脱变。

1.正视“多元智能”

在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用整体发展的思路而不是用割裂发展的思路来组织和实施,所有的智能都要具备获得发展的机会。

奥尔夫音乐倡导“多元智能”的和谐发展,是对当代音乐教育思想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奥尔夫音乐从对自然界的各种音响、事物的感知和对自身情绪的体验出发,融合语言游戏、音乐游戏、体态律动、歌唱、乐器演奏、即兴创作、表演及美术等综合艺术形式,使儿童获得对自然和音乐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体验多重的乐趣,培育起学前儿童的“音乐心灵”。

在国内当前的学前音乐教育改革实践中,一方面,我们要潜心研究西方现代音乐教育理论的精髓,对奥尔夫音乐这样的音乐教育理论要实现交流、对话、学习与借鉴;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结合我国国情和校本实际,在学前音乐教育改革实践中,做到循序渐进。

2.坚持循序渐进

第一,在教学理念改革上要循序渐进。事实上,以奥尔夫为代表的当代音乐教育理论,是以西方社会浓厚的人文精神传统、良好的社会音乐文化氛围为前提的,当前国内大多数学前教育机构在人文精神、教育观念、教育规模与物质条件等多层面上与西方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这就要求我们在对西方现代音乐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借鉴过程中不能妄自菲薄、盲目照搬,全盘否定对音乐技能技巧的教育。

第二,在学前音乐教育课程设计、材料选取等技术层面上也要强调循序渐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强调学前儿童在旧的知识技能逐渐巩固的过程中,逐步提升新的经验,让他们不断有受到挑战和取得进步的感觉。比如,在选择音乐方面,在托儿所阶段,以选择节奏鲜明、轻松柔和、重复性较强的音乐为主;在小班阶段,逐步加大儿童音乐和一般性中国风格音乐的比例;在中班阶段,特别是在中班的后期阶段,逐步加入具有明显民族个性的不同中国风格的音乐;在大班阶段,则可以导入具有明显地域、民族个性的异国风格的音乐以及情绪健康向上、刺激适度的少量成人音乐,这种循序渐进的音乐导入过程更有利于儿童的理解记忆和感受体验。

3.坚持以“美”为核心的审美教育原则

从本质上说,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就是一种通过音乐活动中的审美过程,在这过程中,儿童可以通过主体活动去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创造美。良好的音乐教育对儿童的身心发展与音乐能力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学前音乐教育要坚持以“美”为核心的审美教育原则,用心灵去倾听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注意引导幼儿学习运用和创造美的声音手段去表情达意,从而达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培养和提高儿童的音乐能力、增强儿童对音乐美的敏感性,使儿童得以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陶欣.学前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探索[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03).

篇2

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相反,要充分重视幼儿的艺术创作过程,因为和作品一样,这也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的一般特点与要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要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在这样一个基本理解的基础之上,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的实施在遵循学前教育课程一般组织原则的前提下,还必须充分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必须适应幼儿在音乐能力与音乐学习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现代音乐教育认为,音乐能力是每个儿童与生俱来的一项基本能力,这种能力是潜在的、需要挖掘的能力,同时也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和十分明显的个体差异性。挖掘每个幼儿潜在的音乐能力,使每个幼儿在其原有水平上获得各自的发展是儿童发展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任务。另一方面,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必须遵循音乐艺术美的规律,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美的感染力,以美的音乐形象来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使幼儿能够在音乐艺术美的气氛中,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主动地学习,从而使幼儿的积极的心理过程得到强化和激发。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要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教给幼儿唱歌、韵律活动、音乐欣赏等方面的内容,并且在这种学歌学舞的过程中,发展幼儿的智力与才能,培养幼儿从事音乐实践活动的各种能力,使幼儿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都得到全面发展,并且使幼儿身心愉悦,情操得到陶冶。

二、幼儿园常规性音乐活动

常规性音乐活动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最具传统、最为常见的一种组织形成,是充分体现音乐艺术特点,最有效地发挥音乐活动审美教育功能必不可少的一种组织形式。常规性音乐活动一般由三个环节组成。

(一)开始部分

音乐活动从一开始就要有音乐艺术美的气氛,充分体现出生动活泼、富有朝气的艺术科目的特点,因此,通常用音乐伴随幼儿进入活动室,并按照本次音乐活动内容情绪的需要,或用进行曲伴随幼儿精神抖擞地走步,或用律动曲和舞曲做律动和舞步愉快活泼地进入活动室,幼儿入座以后,可以做律动练习、发声练习或听音练习,既作了节奏、发声、听音方面的基本训练,又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集中了注意力。

在开始部分经常做的节奏练习,可以采用“节奏模仿”“节奏应答”“人名节奏”等多种游戏形式和内容。此外,还有一种“人名接龙”游戏也很有趣,它的玩法是在熟练掌握人名节奏的基础上进行的:幼儿围坐成一圈或半圆形,第一个幼儿有节奏地说自己的名字,“我叫某某”,第二个幼儿紧跟着用不同的节奏说出自己的名字,这样依次进行,直到结束。它要求幼儿在说的过程中节奏紧凑。为此,幼儿可以根据需要给自己的名字添一个字或减一个字,例如:“王小红”可以称为“小红”,“王红”也可以称为“小王红”等。注意全体幼儿的节拍应该一致,否则就很难接得上了。这个游戏还可以变换形式,让幼儿说别人的名字。比方第一个小朋友说最后一个小朋友的名字,第二个小朋友说倒数第二个小朋友的名字.......依次类推。

发生练习的目的不是为了练技巧而练技巧,去追求高难度的、成人化的东西,而是要根据幼儿自身歌唱发声的特点,以及幼儿歌曲艺术表现力的需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发声练习要和本次音乐教育活动中歌唱部分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尽可能为歌曲的情感表现扫除技术障碍。同时,在富有表现力的、充满感情的歌声中使幼儿自身的情绪情感得到陶冶升华。听音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幼儿较为精细、准确的音乐听觉分辨能力。如果幼儿园受条件的限制没有键盘乐器,也可以考虑音叉和钟琴、钢片琴等固定音高的节奏乐器来练习听辨单音,但是一定要注意保证乐器的音准质量。

常规性音乐活动开始部分的形式和方法还应该考虑与本次音乐活动内容的呼应关系。如果音乐活动的内容是关于某种动物,那么不妨作该动物的模仿动作进活动室;如果音乐活动要教一个三拍子的舞蹈,那么就可以作三拍子的舞步进活动室。还要注意开始部分的音乐及活动内容要经常加以改变,使幼儿能够始终保持一种新鲜感。否则,幼儿如果习以为常,不用心听音乐或做动作,形成了机械化的自动动作,这对于音乐活动来说就失去美的意义了。

(二)基本部分

这是音乐活动完成教育要求部分。这一部分通常可以安排2-3项音乐活动内容,如歌唱、欣赏、舞蹈,或欣赏、歌唱、节奏乐等。总之,内容安排应丰富多样,既要防止内容单一、一唱到底,令幼儿感到单调,又不要内容太多,把音乐活动搞成大杂烩、大拼盘,分量太重,超出了幼儿的接受能力。一次音乐活动还要考虑教材的新旧搭配,注意难易适当。教材的内容和情绪类型既有变化,又有统一,比方柔和抒情性的教材可以和活泼欢快的教材搭配。活动形式的安排要注意动静配合,从而使教学活动能够重点突出、生动活泼,保持幼儿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篇3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适用性

在原本性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下,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一直主张的是主张综合性、亲自参与性、节奏基础性、即兴创造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一)综合性教学原则,丰富教育内容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因音乐作为艺术手段的审美教育,是一种综合类的音乐教育活动,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所遵循的综合性原则,除了对儿童进行演唱和演奏教育之外,还加入了即兴舞蹈、声势律动、游戏、朗读等一些有趣的艺术内容。这些综合的艺术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幼儿的音乐能力,还能够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二)亲自参与的教学原则,增加幼儿自信心

亲自参与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另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要求受教育者积极的加入到活动中,而奥尔夫教育体系里所推崇的声势练习、身体打击乐、奥尔夫乐器由于简单易操作,容易上手学习,有效的降低了儿童主动地去参与学习和创作音乐的门槛,与此同时也提高了儿童的参与的积极性和从中获得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三)节奏基础性原则,化繁为简提升兴趣

奥尔夫音乐体系主张节奏基础性,这是奥尔夫音乐创造的一个重要的特点。节奏是音乐的骨架是音乐的重要要素,传统的节奏训练比较单一、枯燥。而遵循原本性的特点,通过动作节奏与语言节奏相结合的训练,对于培养学前儿童的节奏感更具有实质性的意义。这种结合了人声、动作、语言的训练,在行进跳跃或者身体的律动中训练节奏感的方法打破了传统的训练模式,更有理由学前儿童的接受,也提高了儿童对节奏训练的兴趣。

(四)即兴创造性原则,激发想象创造力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前儿童的音乐创造力。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所提倡的原本性就是即兴性和创造性。其主张从即兴的角度出发形成一个自由而有序的课堂形式,将即兴融入到音乐、语言、节奏、乐器等教学中。儿童通过游戏时的自由即兴开始,在老师的启发和鼓励引导下从而演唱或者表演自己创作的小的音乐、节奏片段,这样轻松有趣的活动过程,使得幼儿没有技术上的负担,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创造性。

三、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面临的问题

中职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入学前大多数都没有进行过专业的音乐学习训练,所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老师如何能让学生迅速的掌握音乐技能,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挑战。而在学生掌握音乐技能之后,他们只能被成为一个优秀的音乐操作者,并不一定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学前儿童教育者。这对于学前教育专业而言,是一件十分尴尬的难题。如今中职音乐教育课使用的教材、教学内容都与幼儿园的实际发展需要存在脱节的现象。很多学生在进入幼儿园实习返校之后,普遍反映了在学校学到的东西用不上,不知道怎样组织一节音乐课等问题。这都是现如今一部分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存在的问题。怎样让学生们熟练地掌握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技能、方法和内容,了解音乐教学教学理念,能够在离开校园之后迅速的适应工作岗位,是如今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篇4

儿童音乐方向课中的钢琴即兴伴奏教学不像音乐专业那样高深,不需要掌握复杂的和声、变化莫测的伴奏音型。只需要学生在一定基本和声的基础上能够为儿童歌曲编配伴奏,再加以简单的伴奏织体与音型弹奏与演唱即可。在教学中还要使学生在掌握伴奏能力的同时,与歌唱、舞蹈、律动、音乐欣赏紧密结合,使伴奏最大程度的发挥其作用,更好的培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能力,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儿童音乐的兴趣,提高伴奏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深学生对儿童音乐教育的认识

在学生学习各个儿童音乐方向课的过程中,任课程教师要将儿童音乐教学方法逐步贯穿在教学内容的始终,并与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相互融合。在即兴伴奏的教学中,教师要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课程基本理念,将教学的价值通过学生聆听儿童歌曲作品、表现儿童歌曲形象和创造儿童歌曲伴奏活动为主进行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儿童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愉悦的情感,从而更好地完成即兴伴奏课程的学习。

(二)提高钢琴演奏技术,侧重练习儿童歌曲固定伴奏

师专钢琴教学侧重于技能训练与传授,它有着循序渐进的曲目和教材,这对于学生系统掌握钢琴的演奏技能是很有必要的,较好的钢琴演奏技能是学习即兴伴奏的关键。但要注意的是:钢琴教学不能代替即兴伴奏教学,两者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却有明显区别。钢琴技能技巧是机械练习为主来再现乐曲内容,即兴伴奏则是以再创造为主要任务来完成歌曲伴奏,即兴伴奏必须建立在钢琴技能练习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可见,钢琴技能在即兴伴奏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通过提高学生的演奏技能就可以使他们在即兴伴奏的创作中表现出周全、完美的设计意图。

在提高钢琴演奏技术的同时,也要侧重于对儿童歌曲固定伴奏正谱的训练。固定正谱伴奏是由歌曲作曲家或专业从事即兴伴奏人员编配完成的。技能技巧较高,和声复杂、织体与音型变化较多,能够充分地体现歌曲的艺术形象和表现力,是学生学习即兴伴奏最为重要的参考资料。这就要求教师在完成钢琴演奏基本的训练曲目外,在教学内容中适当的穿插一些优秀的儿童歌曲固定正谱伴奏,并加以充分的演奏示范、讲解与分析,让学生从中了解及学习歌曲正谱伴奏的编配方法、和弦的使用、音型与织体的运用、音乐形象的表现方法等,使学生逐步掌握即兴伴奏的编配方法并运用到今后的歌曲伴奏训练中。

(三)抓住儿童歌曲类型与特征,分段进行即兴伴奏编配练习

儿童歌曲是一个广义的歌曲范围,如进行较细致的划分可以将其分成幼儿歌曲、学前儿童歌曲、少年儿童歌曲、外国儿童歌曲、少数民族儿童歌曲等。在为以上这几种儿童歌曲编配即兴伴奏时就要注意到歌曲的风格特点、年龄特征、和声、音型与织体、各个部分伴奏处理与表现方法。以最恰当的和弦、最合适的音型、最有力的形象表现形式来完成即兴伴奏的编配。所以教师一定要严格按照儿童歌曲的分类进行伴奏教学,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实施分段教学的方法来安排歌曲伴奏的训练。以下列举几首不同类别的儿童歌曲伴奏编配作以阐述。

幼儿歌曲《小鸭穿鞋》:这是一首4至5岁幼儿演唱的歌曲,活泼欢快,表现了小鸭走路一摇一摆的音乐形象。歌曲为中国作品、F大调、一段体四句对比结构曲式。为这种幼儿歌曲配伴奏时,要尽量旋律流畅、节奏清晰、便于演唱。本曲在和弦的配置上比较简单,使用大调式主、属、下属、属七即可;半终止使用属和弦、完全终止使用属七到主和弦的和声进行。整个歌曲伴奏使用带旋律的方式,右手弹奏歌曲的主旋律,左手弹奏伴奏音型,1、2、4乐句运用带低音的半分解式音型、3乐句运用和弦柱式音型、尾声运用重复低音的方式结束全曲。整个伴奏给人一种活泼愉悦的感受,节奏感强,容易进行边弹边唱。

学前儿童歌曲《小燕子》:这是一首5至7岁学前儿童演唱的歌曲,优美抒情,旋律起伏不大,表现小燕子的美丽和为庄稼除害的歌曲内容。有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构,C宫五声调式。和弦按照传统和声进行原则配置即可,选用Ⅰ、Ⅳ、Ⅴ、K46。整曲完全运用带旋律伴奏的方式,右手弹奏主旋律,左手在第一、三乐段采用全分解音型,表现小燕子优美的形象;第二乐段采用半分解音型,表现小燕子为庄稼除害虫的情景;歌曲结束后在伴奏声部采用主和弦分解进行的尾声来补充和加强歌曲的终止感。

少年儿童歌曲《我爱沙滩,我爱大海》:这是一首小学低年级的歌唱作品,节奏欢快、充满活力,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生活的情景。无再现单二部曲式结构,F大调。和弦使用较复杂,正三、副三、属七、终止四六、重属、副属和弦都有运用,在和声节奏上保持强弱分明、和弦更换不要太频繁。在伴奏上选用有旋律与无旋律相结合的形式,前奏右手弹奏旋律并附加和弦,左手以全分解琶音的形式弹奏;第一乐段使用无旋律伴奏的方式,左手鲜明低音与右手弱起柱式音型弹奏波尔卡式节奏,突出旋律的律动感;第二乐段使用有旋律的伴奏方式,右手主旋律附加音程弹奏、左手加以流畅的上行全分解和弦,表现舒展能够突出主题。

(四)做好与其它课程学习的衔接

在儿童音乐方向即兴伴奏课程的学习中,始终不能离开其它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这些学科与伴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关学科的学习可以提高即兴伴奏编配与弹奏的技能技巧,可以相互促进知识的掌握。这些学科包括儿童音乐欣赏、儿童音乐游戏、儿童歌曲表演唱、儿童舞与律动等等。儿童音乐欣赏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对儿童歌曲创作背景的了解和歌曲积累,使他们在进行音乐欣赏的同时掌握大量的儿童音乐题材,为即兴伴奏的创作提供更多的资料与经验。在儿童音乐游戏、表演唱、舞蹈律动的课程学习中,让学生为自己设计的音乐游戏、歌曲表演、舞蹈、律动创作合适的音乐进行伴奏,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各个技能与技巧的掌握,达到共同进步的学习目的。

篇5

    陈鹤琴先生认为喜欢音乐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生来就喜欢的;并且儿童具有接受音乐教育的能力,音乐教育是儿童所自觉要求和接受的。他通过观察发现,孩子出生后不久,音乐就易于让他入睡,并喜欢听各种优美的声音。幼儿园的孩子,对于音乐的需求和能力更进一步,不仅可以欣赏,还可以用各种方式进行表现。同时,他反对把音乐作为一种特权,他认为儿童喜欢音乐的天性,是不分国家、种族和性别的,音乐应该成为全人类享有的一种权利,幼儿也应该享有,并有能力享有这一权利。而且,音乐教育的关键期就在于学前阶段。因此,音乐教育应从儿童开始,幼儿园应特别重视音乐课程。在音乐教育实践过程中,陈先生非常注意环境对儿童喜欢音乐天性的熏陶、培养和激发。他认为儿童虽然具有音乐的天性,如果没有适合他们音乐教育的环境,他们的音乐能力也不会得到发展。他进一步指出,儿童音乐教育的环境是整合的,成体系的,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同的参与,不是任何一方可以单独承担的。只要为儿童创设适合的、全方位的音乐环境,特别是家庭日常生活中音乐环境的创设,就会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儿童音乐的兴趣、欣赏能力和表现力。

    (二)反对单纯音乐技能培养,主张“从内心而歌”用音乐陶冶儿童的性情

    陈鹤琴先生反对把音乐教育技能化的倾向,指出儿童音乐教育是一种“从内心而歌的精神活动”,更应该注重的是它的审美价值。他说“:从前的艺术教育太注重技能,现在的艺术教育是要注意儿童的个性、儿童的天真、儿童的创作。“”我们中国应采取这种创造性的新精神来改进陈腐、呆板的‘艺术’教育。”[1][p.86-90]所以,儿童唱歌应以反映精神面貌为主,不能偏重于演唱技术的教学。满足儿童唱歌的欲望、陶冶良好的情操是第一要务,培养技能是其次的。陈鹤琴先生对于音乐的情感陶冶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指出音乐的真正价值在于人和音乐交融,由音乐的节奏、旋律之美,引起身体和精神的共鸣,净化人的心灵,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要用音乐来陶冶儿童性情,“使儿童的性情通过音乐的洗练,而达到至精至纯的陶冶,以至于引导儿童以快乐的精神来创造自己的生活。”[2][p.401]陈鹤琴先生提倡用音乐激发人们团结一致、爱国向上的精神,非常注意发挥音乐对儿童良好品德与人格的培育作用。而当时的社会现状是国人甚至连国歌也不能普遍地会唱,更谈不上个人的情感、团体的精神的激发和表现。所以,他主张为培养儿童良好的品德,唤起民众爱国的精神,就必须特别注重音乐教育。为此,陈先生亲自为儿童和幼师的学生创作歌曲,用歌曲的形式对学生们进行良好品德的熏陶,鼓励学生为建设新国家的理想而努力学习。

    (三)使儿童生活音乐化,儿童音乐教育生活化、综合化

    陈鹤琴先生批判当时幼儿园音乐教学与生活脱节的现象,反对把音乐教育仅仅作为课堂内的唱歌或舞台上的表演。他主张要寓音乐教育于儿童生活之中,让儿童生活音乐化。他说“:大凡健康的儿童,无论游戏、走路或是休息,都本能地爱唱着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因此,我认为儿童的生活离不开音乐”,[3][p.345]同时“我们要凭着音乐的生气和兴味,渗透到儿童的生活里面,使儿童无论在工作、游戏或劳动的时候,都能有意志统一、行动合拍、精神愉快的表现,使儿童生活音乐化。”[4][p.401]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的生活是整个的,他设计了“整个教学法”,把各科围绕儿童生活整合在一起;在教育过程中,不仅各科不能分,就连科目和儿童也是不分的。他主张把儿童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给儿童;提出儿童教育内容要有机结合的主张;提倡实施综合化、整合化的教育;反对“四分五裂”、“杂乱无章”的分科教学;提出音乐教育要与其他各门学科相结合,把音乐教育融入各领域、科目的教学之中,形成音乐教育的系统。同时,不能只是学校的音乐课上有音乐,还应将音乐教育与家庭、社会、学校的生活相融合,使儿童生活在音乐之中。

    (四)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儿童音乐教育“中国化”

    陶行知先生批判当时幼稚教育有三种病:“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陈鹤琴先生对陶先生的批判非常赞同,主张儿童音乐教育要适应中国国情,要走民族化之路,要重视民族音乐的价值,不可盲目崇洋。他说“:现在中国所有的幼稚园差不多都是美国式的。幼稚生听的故事,唱的歌曲,玩的玩具,用的教材,也有许多是从美国来的。就连教法都不能逃出美国的范围。中国和美国文化背景、环境均不相等,他们视为好的东西,对中国未必合适。”[5][p.75]陈先生提出办园要适合国情,鼓励儿童音乐教育要有中国特色,主张运用民族乐器,如琵琶、笙、箫、古琴、鼓、磬、钵等,这些既易于获得,又便宜,对儿童的教育具有与西洋乐器一样的价值。陈先生在教育实践中,积极创作和改编儿童歌曲,运用民族乐器进行儿童音乐教育,努力对当时儿童音乐教育进行“中国化”“本土化”的改造。

    二、陈鹤琴儿童音乐教育思想的启示

    (一)儿童音乐教育应树立“以儿童为中心”的儿童观

    从幼儿教育机构正式成立之日,“儿童中心”就成为儿童教育工作者遵循的准则,欧洲的新教育和美国的进步教育都提倡人性的自由平等,特别是杜威更是明确提出“儿童中心”的理念,被称为“教育上哥白尼式的变革”,陈鹤琴先生秉承杜威的先进理念,提出培养“人”的教育目标。时至今日,儿童音乐教育实践中仍存在着不从儿童出发,重“技”轻“人”的现象。按照陈先生的音乐教育思想,我们应该做到:

    1.让儿童都能享受音乐的快乐

    音乐是每个儿童所喜欢的,但并不是所有儿童都喜欢上音乐课,也不是每个儿童都能在音乐中获得乐趣,原因是传统音乐教育过于“功利”,只关注几个优秀的“小音乐家”,不能顾及全体儿童特别是音乐技能发展较慢的儿童,音乐教育变成了少数人的特权和优势,成了许多儿童的痛苦和失落。因此,在进行儿童音乐教育时,我们不应过于注重音乐技能的培养,也不能只关注少数音乐特长儿童,而应让每个儿童生活在音乐之中,享受带来的快乐,享受生活的乐趣。应做到不论儿童音乐能力的高低,不论儿童声音是否优美,让每个儿童都能体验音乐的美和生命的价值。

    2.让儿童音乐教育动起来

    陈鹤琴先生把儿童心理突出的特征描述为“好动心、模仿心、好奇心和游戏心”,把“做”作为教和学的中心,认为教学要围绕“做”展开,认为“做这个教学原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一切的学习,不论是肌肉的,不论是感觉的,不论是神经的,都要靠做。”[6][p.68]因此,在儿童音乐教学中,应该把音乐转变为儿童表演、游戏的形式,而且应该让儿童自由表现,因为儿童有“一百种语言”,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表现情感的方式。比如,在音乐响起时,我们可以让儿童站起来自由的按照旋律、节奏跳舞、表演,可以让幼儿根据音乐的体验去模仿动物、做游戏、讲故事、绘画等等。既能促进儿童对音乐的体验、欣赏和理解,发展儿童的音乐能力;又能促进儿童身体协调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3.儿童音乐教育游戏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的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而游戏是儿童所喜欢的,儿童生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游戏,用游戏的方法进行儿童音乐教育,易于受到良好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是孩子喜欢的,他就会很快的去认知、体验和探索,就会积极学习。儿童感知动作思维占优势,但凡能成为其动作操作对象的物体,他会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儿童音乐教学要溶入游戏,让儿童在做中学、玩中学,在快乐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从内容上把儿歌故事化,让儿童去表演;也可把儿歌学习形式游戏化,让儿童在玩中学,不知不觉中获得发展。

    4.儿童音乐教育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特点

    陈鹤琴先生提出了“幼稚园要有幼稚园的歌曲,要有幼稚园的节奏”[7][p.290]儿童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需要,儿童音乐教学中,从形式到内容、从方法到环境都应适合儿童。从内容讲,儿童音乐教育应选择适合儿童的音乐,选择旋律优美、节奏欢快、内容简单便于儿童掌握的儿歌;从形式讲,可以用团体教学的形式面向全体,但也要顾及每个儿童的特点采用小组教学或个别辅导,同时应提供各种玩具、道具帮助儿童体验和表现音乐。从方法上讲,儿童音乐教学应从音乐的整体入手,应儿童完整的欣赏和感受音乐的旋律、节奏和情感,切不可为了记忆歌词把一首优美的音乐分割的“四分五裂、支离破碎”,违背儿童整体认知的特点和音乐自身的规律;从环境来讲,要选择优质的光盘磁带,创设渲染音乐情感的物质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应为儿童创设轻松的心理氛围,尊重每个儿童的想法和创造,让儿童沉浸在音乐之中。同时,教师还要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也可以让儿童教儿童,相互促进。

    5.儿童音乐教育加强“情育”,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情商在现代社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一种“情育”,它对人类的情感起着陶冶、净化、启迪、培育的作用[8]。因而,我们要利用音乐教育的“情育”功能,培养儿童的情商,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着名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是生活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9]学前儿童遵从“唯乐原则”,以无意注意为主,只有儿童感兴趣的东西,他才愿意探索,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因而应充分运用音乐对儿童情感的陶冶作用,让儿童在音乐教育中学会体验美、欣赏美和表现美,激发儿童的良好情感和积极态度。同时,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永不衰竭的动力,儿童期是想象力、创造力发展迅速的时期,可以利用音乐教学激发儿童的想象,创造性的去演绎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学会和其他儿童合作、分享。

篇6

在音乐教育实践过程中,陈先生非常注意环境对儿童喜欢音乐天性的熏陶、培养和激发。他认为儿童虽然具有音乐的天性,如果没有适合他们音乐教育的环境,他们的音乐能力也不会得到发展。他进一步指出,儿童音乐教育的环境是整合的,成体系的,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同的参与,不是任何一方可以单独承担的。只要为儿童创设适合的、全方位的音乐环境,特别是家庭日常生活中音乐环境的创设,就会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儿童音乐的兴趣、欣赏能力和表现力。

(二)反对单纯音乐技能培养,主张“从内心而歌”用音乐陶冶儿童的性情

陈鹤琴先生反对把音乐教育技能化的倾向,指出儿童音乐教育是一种“从内心而歌的精神活动”,更应该注重的是它的审美价值。

他说“:从前的艺术教育太注重技能,现在的艺术教育是要注意儿童的个性、儿童的天真、儿童的创作。“”我们中国应采取这种创造性的新精神来改进陈腐、呆板的‘艺术’教育。”[1][p.86-90]所以,儿童唱歌应以反映精神面貌为主,不能偏重于演唱技术的教学。满足儿童唱歌的欲望、陶冶良好的情操是第一要务,培养技能是其次的。陈鹤琴先生对于音乐的情感陶冶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

他指出音乐的真正价值在于人和音乐交融,由音乐的节奏、旋律之美,引起身体和精神的共鸣,净化人的心灵,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要用音乐来陶冶儿童性情,“使儿童的性情通过音乐的洗练,而达到至精至纯的陶冶,以至于引导儿童以快乐的精神来创造自己的生活。”[2][p.401]陈鹤琴先生提倡用音乐激发人们团结一致、爱国向上的精神,非常注意发挥音乐对儿童良好品德与人格的培育作用。而当时的社会现状是国人甚至连国歌也不能普遍地会唱,更谈不上个人的情感、团体的精神的激发和表现。所以,他主张为培养儿童良好的品德,唤起民众爱国的精神,就必须特别注重音乐教育。为此,陈先生亲自为儿童和幼师的学生创作歌曲,用歌曲的形式对学生们进行良好品德的熏陶,鼓励学生为建设新国家的理想而努力学习。

(三)使儿童生活音乐化,儿童音乐教育生活化、综合化陈鹤琴先生批判当时幼儿园音乐教学与生活脱节的现象,反对把音乐教育仅仅作为课堂内的唱歌或舞台上的表演。他主张要寓音乐教育于儿童生活之中,让儿童生活音乐化。他说“:大凡健康的儿童,无论游戏、走路或是休息,都本能地爱唱着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因此,我认为儿童的生活离不开音乐”,[3][p.345]同时“我们要凭着音乐的生气和兴味,渗透到儿童的生活里面,使儿童无论在工作、游戏或劳动的时候,都能有意志统一、行动合拍、精神愉快的表现,使儿童生活音乐化。”[4][p.401]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的生活是整个的,他设计了“整个教学法”,把各科围绕儿童生活整合在一起;在教育过程中,不仅各科不能分,就连科目和儿童也是不分的。

他主张把儿童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给儿童;提出儿童教育内容要有机结合的主张;提倡实施综合化、整合化的教育;反对“四分五裂”、“杂乱无章”的分科教学;提出音乐教育要与其他各门学科相结合,把音乐教育融入各领域、科目的教学之中,形成音乐教育的系统。同时,不能只是学校的音乐课上有音乐,还应将音乐教育与家庭、社会、学校的生活相融合,使儿童生活在音乐之中。

(四)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儿童音乐教育“中国化”

陶行知先生批判当时幼稚教育有三种病:“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陈鹤琴先生对陶先生的批判非常赞同,主张儿童音乐教育要适应中国国情,要走民族化之路,要重视民族音乐的价值,不可盲目崇洋。他说“:现在中国所有的幼稚园差不多都是美国式的。幼稚生听的故事,唱的歌曲,玩的玩具,用的教材,也有许多是从美国来的。就连教法都不能逃出美国的范围。中国和美国文化背景、环境均不相等,他们视为好的东西,对中国未必合适。”[5][p.75]陈先生提出办园要适合国情,鼓励儿童音乐教育要有中国特色,主张运用民族乐器,如琵琶、笙、箫、古琴、鼓、磬、钵等,这些既易于获得,又便宜,对儿童的教育具有与西洋乐器一样的价值。陈先生在教育实践中,积极创作和改编儿童歌曲,运用民族乐器进行儿童音乐教育,努力对当时儿童音乐教育进行“中国化”“本土化”的改造。

二、陈鹤琴儿童音乐教育思想的启示

(一)儿童音乐教育应树立“以儿童为中心”的儿童观从幼儿教育机构正式成立之日,“儿童中心”就成为儿童教育工作者遵循的准则,欧洲的新教育和美国的进步教育都提倡人性的自由平等,特别是杜威更是明确提出“儿童中心”的理念,被称为“教育上哥白尼式的变革”,陈鹤琴先生秉承杜威的先进理念,提出培养“人”的教育目标。时至今日,儿童音乐教育实践中仍存在着不从儿童出发,重“技”轻“人”的现象。按照陈先生的音乐教育思想,我们应该做到:

1.让儿童都能享受音乐的快乐

音乐是每个儿童所喜欢的,但并不是所有儿童都喜欢上音乐课,也不是每个儿童都能在音乐中获得乐趣,原因是传统音乐教育过于“功利”,只关注几个优秀的“小音乐家”,不能顾及全体儿童特别是音乐技能发展较慢的儿童,音乐教育变成了少数人的特权和优势,成了许多儿童的痛苦和失落。因此,在进行儿童音乐教育时,我们不应过于注重音乐技能的培养,也不能只关注少数音乐特长儿童,而应让每个儿童生活在音乐之中,享受带来的快乐,享受生活的乐趣。应做到不论儿童音乐能力的高低,不论儿童声音是否优美,让每个儿童都能体验音乐的美和生命的价值。

2.让儿童音乐教育动起来

陈鹤琴先生把儿童心理突出的特征描述为“好动心、模仿心、好奇心和游戏心”,把“做”作为教和学的中心,认为教学要围绕“做”展开,认为“做这个教学原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一切的学习,不论是肌肉的,不论是感觉的,不论是神经的,都要靠做。”[6][p.68]因此,在儿童音乐教学中,应该把音乐转变为儿童表演、游戏的形式,而且应该让儿童自由表现,因为儿童有“一百种语言”,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表现情感的方式。比如,在音乐响起时,我们可以让儿童站起来自由的按照旋律、节奏跳舞、表演,可以让幼儿根据音乐的体验去模仿动物、做游戏、讲故事、绘画等等。既能促进儿童对音乐的体验、欣赏和理解,发展儿童的音乐能力;又能促进儿童身体协调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3.儿童音乐教育游戏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的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而游戏是儿童所喜欢的,儿童生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游戏,用游戏的方法进行儿童音乐教育,易于受到良好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是孩子喜欢的,他就会很快的去认知、体验和探索,就会积极学习。儿童感知动作思维占优势,但凡能成为其动作操作对象的物体,他会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儿童音乐教学要溶入游戏,让儿童在做中学、玩中学,在快乐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从内容上把儿歌故事化,让儿童去表演;也可把儿歌学习形式游戏化,让儿童在玩中学,不知不觉中获得发展。

4.儿童音乐教育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特点

陈鹤琴先生提出了“幼稚园要有幼稚园的歌曲,要有幼稚园的节奏”[7][p.290]儿童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需要,儿童音乐教学中,从形式到内容、从方法到环境都应适合儿童。从内容讲,儿童音乐教育应选择适合儿童的音乐,选择旋律优美、节奏欢快、内容简单便于儿童掌握的儿歌;从形式讲,可以用团体教学的形式面向全体,但也要顾及每个儿童的特点采用小组教学或个别辅导,同时应提供各种玩具、道具帮助儿童体验和表现音乐。从方法上讲,儿童音乐教学应从音乐的整体入手,应儿童完整的欣赏和感受音乐的旋律、节奏和情感,切不可为了记忆歌词把一首优美的音乐分割的“四分五裂、支离破碎”,违背儿童整体认知的特点和音乐自身的规律;从环境来讲,要选择优质的光盘磁带,创设渲染音乐情感的物质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应为儿童创设轻松的心理氛围,尊重每个儿童的想法和创造,让儿童沉浸在音乐之中。同时,教师还要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也可以让儿童教儿童,相互促进。

5.儿童音乐教育加强“情育”,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情商在现代社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一种“情育”,它对人类的情感起着陶冶、净化、启迪、培育的作用[8]。因而,我们要利用音乐教育的“情育”功能,培养儿童的情商,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是生活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9]

学前儿童遵从“唯乐原则”,以无意注意为主,只有儿童感兴趣的东西,他才愿意探索,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因而应充分运用音乐对儿童情感的陶冶作用,让儿童在音乐教育中学会体验美、欣赏美和表现美,激发儿童的良好情感和积极态度。同时,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永不衰竭的动力,儿童期是想象力、创造力发展迅速的时期,可以利用音乐教学激发儿童的想象,创造性的去演绎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学会和其他儿童合作、分享。

(二)儿童音乐教育应树立“回归生活”的课程观

1.儿童音乐浸润于一日生活

音乐本来就源于生活,从生活中创造而生,让枯竭冷漠的儿童艺术教育回归到儿童真实、鲜活、丰富的生活中去,这既是儿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儿童作为一个生命体应该享受的权利。[10]

我们要把音乐融入儿童的一日生活:早上让孩子听着熟悉、激昂的音乐入园,幼儿很快就能进入幼儿园的活动氛围,激起幼儿愉快的情感和探索的愿望,高高兴兴的开始一天的幼儿园生活;餐点听着舒缓、优美的音乐,营造一个温馨的进餐环境,优美的旋律能使幼儿安静下来,增加食欲,有助于细化吸收;伴着抒情、缓慢的摇篮曲午睡,让幼儿回味到母亲的爱和温暖,幸福自然入梦;利用音乐引导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可使幼儿不知不觉的形成习惯。

2.儿童音乐教育与各领域教学相融合

《纲要》指出“各个领域的内容互相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音乐教育作为艺术领域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与美术、文学等其他艺术形式相融合,还要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等领域相融合,形成合力促进儿童发展。

一方面,各领域可以利用音乐这种儿童喜爱的形式进行教学,例如可以利用音乐促进儿童运动的兴趣、缓解儿童的紧张,也可以利用配乐进行声情并茂的语言教学,还可以把音乐作为背景,协助各领域教学的需要。

另一方,音乐教育要自然的融入语言、科学等知识,促进儿童身体运动能力的发展,培养儿童的良好的情感体验和社会情感,与其他领域共同促进儿童发展。

3.儿童音乐教育做到家、园、社会相统一

儿童音乐教育不单是儿童教育机构所能单独承担的,音乐教育要融入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要使家庭音乐、学校音乐、社会音乐融为一炉,而使儿童整个生活达于音乐的境界。”[11][p.402]这样,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就融为一体,使儿童就能时时、处处都沉浸在音乐的熏陶之中,欣赏到音乐的美,体验到音乐带来的乐趣,在各种场合自由表达自己的音乐感受。

(三)儿童音乐教育应树立“民族化、本土化”的价值观

1.儿童音乐教育的民族化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音乐教育,如果不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就谈不上继承、弘扬和发展,更谈不上走向世界立于世界之巅。因此,儿童音乐教育“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12]

现在,我国引进了许多国外著名的儿童音乐教育模式,如德国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匈牙利科达伊音乐教学法、美国综合音感教学法和日本的铃木音乐教育体系等,也有许多儿童音乐教学演唱国外的歌曲、使用国外的乐器,当然在世界多元化、一体化的今天,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无可厚非的,甚至对我国儿童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任何一种教育模式、歌曲都有它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在国外好的东西不一定完全适合我们;再有,作为儿童阶段的音乐教育应以普及教育、情感陶冶为主,应该使儿童音乐教育成为弘扬民族文化的最强音。因此,这些国外乐器、歌曲甚至教学形式的引进,必须立足于我们本国文化基础上,进行本土化的改造。

2.儿童音乐教育的本土化

篇7

钢琴课是一门艺术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学习钢琴有助于锻炼学生的乐感,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学前儿童对钢琴学习的主要目标是能够灵活认谱和进行一些乐曲的简单弹奏,但就目前的学前钢琴教学课来看,大多数教师因为缺乏相关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会影响学生对钢琴的学习。为了走出目前在学前钢琴教学中的种种困境,笔者将结合实例通过分析奥尔夫音乐体系在学前钢琴教学课中的实践运用来总结一些相关教学经验。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含义及影响

奥尔夫音乐教学是由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奥尔夫提出的,是20世纪以来最有影响力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其内容认为音乐并非独立存在的,而是与舞蹈、语言、乐器相互联系的,倡导人们主动参与进音乐的创作和演奏中去。奥尔夫音乐教育倡导的教学方法为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音乐,即学生通过肢体语言和音乐实践的游戏来学习音乐,感受旋律和音乐节奏等等。在这个实践的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学前儿童对音乐兴趣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大多数学前钢琴教学课中,尽管许多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演奏技巧并也有基础的认谱能力,但他们只是机械的模仿和学习,并非从内心感受到学习音乐的乐趣,这样的情况是很不利于学生以后的音乐学习的。因此,学前音乐教师的更应对学前儿童进行奥尔夫音乐教学的模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使其在实践中感受音乐带来额快来,进而能够真正的喜爱上音乐,最终走向梦想的音乐殿堂。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学前钢琴课的具体应用策略

1、坚持综合性原则进行学前钢琴教学

学前音乐教学的任务与其他阶段的教学目标是不同的,有其特殊性。学前钢琴教育的主要目标识培养幼儿阶段的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并非灌输给其专业领域的知识。为了能够很好的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持综合性原则进行教学,即结合其他学科所学的知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钢琴和音乐,而非生硬的对其灌输理论知识。讲解知识点的时候,要注意对知识点进行迁移,如,教师在教学生弹奏《小星星》这首简单的儿童音乐时,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学这首歌是什么时候的事情或者问问他们是几岁学习的这首歌等等。或者在学习完这首乐曲时,可以给学生分组,让他们自己来借助乐曲编舞等等。这就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钢琴学习的单调性和枯燥性,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动手动脑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

2、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奥尔夫教学理论认为发挥学生创造能力最好的方法有两个,一是挖掘其表达能力二是锻炼其独立思考能力。在进行学前钢琴教育时,教师若是想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首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愉快的学习气氛,学生在这种学习气氛下更有表达自己的欲望。教师在代领学生学习新的乐曲《新年好》的弹奏时,可以先尝试做一个轻松的导入,如,“我们在什么时候吃的好吃的最多啊?”或是问学生,“什么时候我们会穿上红色的衣服啊?”等,学生在猜问题的过程中,畅所欲言,课堂气氛也会轻松愉快,这就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锻炼了他们的思考能力。在这样轻松的学习环境之下,学生将更乐于跟着教师学习,这中提问方式的导入学习方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锻炼学生的想象力,除此之外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的时候还可以采用讲故事或是做游戏的方法,这也可以很好地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3、创新学前钢琴教学的评价方法

在学前钢琴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对学生的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对于学前钢琴的学习和演奏来说,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的是学习成果和教师教授过程的好坏。传统的钢琴教学评价模式是单一僵化的,其表现形式为教师根据学生演奏的音准和节奏来简单的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单一的总结。例如学生在弹奏《两只老虎》这首儿童音乐时,其面部表情都十分恰当,只是音准有些错误,教师在评价时可能会直接说出学生存在问题而并未对学生表现优秀的地方进行鼓励。这种评价方式死板僵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创新的评价方式旨在充分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来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在指出其缺点的同时更应该对其优点大力赞扬。在奥尔夫教学体系当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客观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如,在学习《祝你生日快乐》这首乐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自我评价,说一说自己弹奏这首乐曲的优缺点,学生在进行自我评价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多对学生进行一些鼓励和支持,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学前钢琴教学中适当的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不仅对学生的学习钢琴有帮助,更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尊重客观教学规律,遵循综合性教学原则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对其进行适当的鼓励,这对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有着很大的作用。

作者:彭霞 单位:咸宁职业教育集团学校

参考文献:

篇8

学习音乐不仅仅是开发智力、陶冶情操的一种优雅的手段,虽然古今中外人们无不对音乐教育寄予了厚望,他们希望孩子通过学习音乐能够变得更聪明一些,更听话一些,更有礼貌一些,等等。但这其实只是音乐教育发挥作用的一个方面。对于幼儿来说,音乐教育还有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那就是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听音乐的环境,让孩子在美好的音乐的熏陶感染中形成音乐能力。只有音乐能力得到了提高,对音乐有了悟性,才谈得上其他种种教育目的。正像学习教学可以锻炼提高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但你首先必须学会把每一道数学题都做的准确无误,只有先学会解数学题,才有可能确确实实地提高思维能力。学习音乐也是一样。具体来说,教师为幼儿提供的音乐教育环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教师自己必须发自内心地喜欢音乐,喜欢唱歌,不仅会唱幼儿歌曲、流行歌曲,并且还会唱一些中外民歌和优秀的经典歌曲等,在音准、节奏、音乐的表现等方面基本没有问题。其次,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在音乐活动、游戏活动和其他日常活动环节中经常带领孩子唱歌,和孩子一起唱歌,甚至把唱歌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自觉地加以运用。在幼儿的游戏活动或环节过渡时,教师还可以经常有意识地放一些合适的轻音乐作为背景音乐;甚至当孩子浮躁不安时,教师可以尝试用音乐来稳定情绪,使孩子平静下来。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环境的创设

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决定了幼儿是在活动和游戏中学习的,幼儿园课程不仅仅体现在课本、教材、课堂教学或作业中,而是蕴藏在环境、生活、游戏和幼儿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中。而活动环境如何设置,教师如何与幼儿交往等又受到教育者的教育观、儿童观、课程观等观念与意识的影响。幼儿园课程蕴涵在环境、材料、活动和教师的行为中,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作用。

教师要把自己对爱的某种也许还带着局限的理解,转换成幼儿置身其间可以感受和触摸的环境,充分挖掘和利用环境对幼儿情绪情感的暗示作用,将抽象的唉变成一种可触、可摸的氛围,自然地包围着孩子。比方说,可以利用假期幼儿园装修的机会,把班里的墙壁粉刷成那种很淡很淡的浅红色,因为这种温馨的色调和班里原来朴素简单的白色相比,更容易带给孩子一种充满了爱和安宁的气息。在墙面的布置和装饰上,可以选择一些较为具象的心形图案、温柔慈祥的母亲形象和天真无邪的孩子形象等带给人温暖的爱的联想的人或物;也可以选择一些较为抽象的暖色系列的色块或对称、和谐优美的图案。墙面布置的总的原则应该是简单、明快、温馨、大方,色彩的搭配尤其要注意颜色不能太多,更不能太杂。从幼儿对色彩感知的年龄特点来看,幼儿偏爱明亮、饱满、浓重的颜色,所以很多幼儿园在布置墙面时往往喜欢用上许多鲜艳的颜色。其实,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会使幼儿对色彩的感知阈限降低,不利于幼儿形成对色彩变化的更为细致的感受。与此同时,还可以在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活动中渲染爱的氛围,带领孩子们以自己的一颗爱心切身地去发现爱,去感受爱。最容易为幼儿所感受和理解的自然是亲人的爱,是教师的爱。教师可以利用家园联系册、家长会、家访、每日接送孩子时与父母的短暂交谈等多种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让家长了解自己的教育思路与想法。

三、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区的设置

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把音乐活动和其他的日常教学活动相互结合起来进行,从而使音乐活动延伸到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领域之中,例如在语言、美术、体育、手工劳动等活动中都可以同时包含有意义的音乐活动,这样就需要在活动室里设置一个音乐教育活动区,为幼儿提供一个比较稳定的音乐活动场所,使每个孩子都能够按照他们自己的能力水平和他们自己确定的学习进度去自由地使用各种乐器和丰富多样的音乐材料,使每个孩子都能够有机会在音乐方面充分地进行练习和实践。

篇9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从对自然界各种音响、事物的感知和对自身情绪的体验出发,用最简单的声音、节奏、动作、乐器来加以准确、细致、生动的表达,这便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它集原本性、即兴性、创造性三大原则于一体。在思想上,追求“原始性”的音乐,倡导综合性音乐教育;在课程内容上,强调一切从儿童出发,选择最符合儿童天性的民歌、童谣、谚语等教学素材并应用于儿童音乐教学中。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幼儿园民间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1.综合性策略的运用

奥尔夫音乐教育提倡综合性。音乐活动不是单纯的唱歌、跳舞,而是和语言、节奏、故事、肢体、乐器、表演结合在一起,也就使音乐与不同的领域产生有机联系。如《鸭子拌嘴》,通过让孩子听乐器声音画画,再通过画面重新配器,让孩子感受“音中有画、画中有音”,陶冶了孩子的心灵。童谣《拉大锯》,是一首民间童谣,在活动中将语言念白、乐器演奏、声势动作等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综合性特点。

2.即兴性策略的运用

奥尔夫认为,即兴是最古老、最自然的音乐表现形式,是情感表露最直接的形式,“原本性的奏乐的出发点,就是即兴演奏”。奥尔夫音方萄Щ疃通过儿童的积极参与,以即兴活动形式发展儿童音乐创造的能力。如:大班《对山歌》让孩子即兴创编山歌歌词,并加入乐器的演奏,以全新的教法让孩子感受到山歌的美。《采茶扑蝶》中请孩子根据音乐即兴创编蝴蝶飞舞的舞蹈动作。《老鼠嫁女》中请幼儿听音乐即兴创编故事等。

3.创设情境法的运用

在民间音乐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音乐作品本身的内涵因素,创编内容简练、情节与音乐特点贴切的故事、儿歌等,创设良好的音乐情境氛围,在生动形象的情境氛围中激发幼儿认知,触发内心深处纯真的感情,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民间音乐活动中。如《猪八戒背媳妇》,就是通过孩子背布娃娃,模仿猪八戒背媳妇,跟着音乐的节奏感受音乐的诙谐;《摇啊摇》就是让孩子在“摇船摇到外婆家”的游戏情境中感受亲人间的温情。

4.游戏表演法的运用

游戏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民间音乐活动中,教师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和音乐的特点,巧妙地将游戏融入活动之中。如《化蝶》,难点在于乐句的理解,教师让幼儿分别扮演蝴蝶和花随音乐做游戏,帮助幼儿理解乐曲的四个乐句,以便让幼儿感受乐曲的特点与结构;《手指谣》通过手指游戏学念童谣;而《丢手绢》则是在游戏中学唱歌曲。

5.图谱法的运用

“图谱”就是教师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图片、符号、图案或线条,经过一定的排列,帮助幼儿理解音乐内容、了解音乐结构、协调各声部演奏等。它能形象直观地帮助幼儿感受音乐旋律的变化和曲式的结构,理解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获得对音乐作品完整的表象。如:大班的《鸭子拌嘴》,用符号来表示情节及故事形象,设计出一张音乐图谱,以此来启发幼儿用身体动作、用乐器来表现故事内容。教师再与幼儿一起根据故事情节创编的图谱节奏,用不同的脚印表示蛇与青蛙的角色,用单声部以及声部的插入来表示青蛙、蛇的先后出场,用声部轮奏的方式来表示两者之间一前一后的跟踪方式,还分别用不同的声势动作和乐器来制造不同的音响以表示两个角色的性质。通过图谱,将抽象的民族音乐直观地再现于幼儿面前,实现了音乐的直观化、形象化,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记忆音乐作品。

三、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幼儿园民间音乐教育中运用的思考

1.如何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音乐素质发展要求,合理编排众多的民间音乐活动,以形成一个随年龄阶段螺旋式上升的、融入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的、幼儿园民间音乐课程体系?

2.如何更加充分地利用民间音乐教育,以点带面,进一步深化幼儿对我国民族、民俗文化以及其他民间艺术形式的体验?

在下一阶段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将带着这些问题,秉持着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坚持走一条富有奥尔夫音乐教育特色的以研促教之路。

参考文献:

篇10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它是根据心理学、教育学的原理构建起来的,旨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音乐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在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一)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增强学习动机。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根据学前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对儿童实施音乐教育的综合性、实践性、实用性极强的学科。传统的音乐教法课,教师重视理论知识传授,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机弱。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的分组方法,把全班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异质成员组成的小组,给每个小组设置共同的学习目标,使之成为一种“利益共同体”。也就是说,只有在小组每一个成员都取得成功的前提下,组内的每个学生才能获得成功。这种做法可以使组内的每一个学生都树立起“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集体中心意识,增强学生捍卫为集体荣誉而学习的动机。

(二)小组合作学习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获得情感的体验。

进行小组间的合作与分工,能够锻炼学生动手和思考的能力。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形成一个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通过小组成员的互动、互助、互信,共同完成任务。

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活动是多边进行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满足学生的各种内在需要激发出强烈的参与意识,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三)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形成师生、生生之间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情,从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使学生实现学会、会学、乐学的学习目标,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四)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合作学习中,师生间的关系不再是教师一味传授、学生只管倾听的传统模式,而是师生间平等交流与互动的新模式。教师更多的是一个顾问和指导者,同时教师可能对某一专门知识不了解,需请教专家或可利用学生的专门知识。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活动与学生的活动及学生之间的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提供了一种师生互动的新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师生间能够平等对话与交流,真正体现教学的民主。

二、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在音乐教学法中的应用

(一)优化小组成员组合,建立协同共事的团体。

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界定为: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指导或能力更强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在他看来,儿童间的合作活动之所以能够促进成长,是因为年龄相近的儿童间的最近发展区内操作,表现出较单独活动时更高级的行为。长期以来,关于同伴互教活动的研究发现,在学业成绩方面,教者与被教者都能从中受益。可见小组合作通常采用异质分组是有它的科学性的。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歌唱活动、韵律活动、欣赏活动和打击乐器演奏活动。在每个模块的实践活动中,都离不开小组的展示。为了实现班级小组的合理优化配置,在实践教学中,笔者遵循“人尽其才、各尽所能、同伴互助、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原则,在尊重学生自愿的情况下,使学生性别、性格、个性特征、音乐发展水平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进行合理的分组。每小组由8人组成,共分为6组,每个小组的优秀生、中等生、学困生大致相同。学习小组经过合理、优化的重新组合,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导师”,这样班级就分成以“小导师”为领导的6个协同共事的团体,小组的“小导师”有权分配组员的任务和角色。

(二)明确学习任务,科学合理地分工。

小组活动的目的在于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这一任务的完成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分工是小组合作的首要任务,明确的分工是为了有序、快捷地完成音乐教学任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以任务导向为驱动,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学习任务的确立要考虑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而且内容要有实际价值,最后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选择学习任务。组长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对组内成员进行合理分工,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序进行。分工中要注意经常轮换角色,使每个成员体会到不同角色的工作和责任,并从中学会互相理解、体谅、支持,从而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归属感。

如在进行歌唱活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布置学习任务,让小组根据学习任务讨论设计出活动方案,最后将活动方案用模拟课堂的形式展示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小组讨论制订完整的活动方案,根据制订的活动方案和学生的能力特点分配角色和任务,如整理材料、制作教具、钢琴伴奏、布置环境、模拟老师,等等。这样,小组成员之间的合理分工,能够使合作学习有序展开,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信心,有利于提高合作的效率,使小组合作学习获取最大效益。

(三)创设学习情境,营造良好的氛围。

爱因斯坦曾说:“教育应该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教学中巧妙地创设情境,能让学生产生参加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能自主学习了。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相互之间展开合作研讨的活动情境,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另一方面让学生产生与同伴合作交流的心理需要。

只有愿意合作,才能合作得更好。教师应该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良好的氛围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合作的兴趣,形成音乐合作欲望,这是小组合作有效运用的情感条件。如在学习《小树叶》这一课时,笔者要求学生分小组给歌曲编配简单的律动,然后上台展示,开始很多学生你看我、我看你,就是不主动举手,于是笔者随便叫了一个学生跟笔者一起随音乐跳动,下面的学生看到我们的表演很高兴,也有了相互合作表演的欲望纷纷举起了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起到引导的作用给学生创设学习环境,这样才能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为小组之间合作的成功打好基础。

(四)评价激励,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评价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威慑性,合理而有效的评价往往可以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化学习效果的作用。在实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评价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评价要有针对性。心理学的赫洛克效应研究表明:得到教师反馈的小组成绩明显优于被忽视的小组。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反馈非常重要,不仅让学生知晓“怎么样、好不好”,还要知道“好在哪里,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这样,小组之间才能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第二,提倡多元化评价和差异化评价。评价的方式应该是多元的,包括个人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合作中的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变化。合理运用小组成员互评与自评,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

第三,给予适当的奖励,有利于激励学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开发他们的潜能,乐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让小组模拟课堂教学时,每个小组分别进行展示,再由其他小组评价,最后教师总结。在整个过程中,笔者让专人进行录像,到学期结束后,将小组展示的较好的作品刻录到光盘,奖励优秀的小组。在课堂中录像,不仅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激发出他们完成更好作品的信心,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质量,为小组之间的相互学习提供了帮助。

三、结语

有效的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正确运用促进合作的策略,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使学生得到更多的收获和发展。合作学习的方式很多,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探索更多的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佳.小组合作学习构建高效课堂[J].学园,2013(19).

篇11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5)07/08-0053-05

2012年,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专业标准》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在基本理念中强调要以能力为重,主张“把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突出保教实践能力……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1〕可谓突出强调了幼儿园教师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教学实践能力是一种践行能力,它不是从教师踏上工作岗位之日起开始形成的,而是源于教师在职前求学期间的学习经历。因此,如何让学生――职前幼儿园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了解各类教学实践情况,并通过观察、体验实现教学实践能力的最初积累,这应是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要给予充分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为此,笔者在高师院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与教学活动中开展了旨在培养职前幼儿园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双模教学――模拟教学与模仿教学的应用研究。

一、模拟教学与模仿教学的理论基础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是一个社会实践性的综合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学习的核心是参与真实的实践。教学应为学生创设与现实场域相类似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情境体验,实现与情境的真实互动,完成知识技能与现实的联结,最终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2〕

本研究所采用的“模拟教学”是情境学习理论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与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应用。这一教学方法运用的基本思路是:教师创设近似真实的幼儿园集体音乐教学活动场景,让学生在其中扮演某一角色(教师、幼儿或其他角色),完成指定给该角色的学或教的任务,并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形成有具体情境支撑的实践性知识,最终达到提升教学实践能力的目的。

观察学习理论认为,个体既可以通过对刺激做出反应并受到强化而进行直接学习,也可以通过观察榜样的示范行为进行间接学习,即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人类普遍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它可以使学习者避免重蹈因偏差行为而带来的不良后果,因此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速度和效率。在观察学习中,榜样是观察学习的核心,对榜样的观察模仿可以使学习者不仅习得新的行为模式,也可以习得新的价值观念、思维习惯、社会态度等。〔3〕

本研究所采用的“模仿教学”是观察学习理论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与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应用。这一教学方法运用的基本思路是:教师为学生提供幼儿园集体音乐教学活动的经典视频课例,让学生在反复观察的基础上,到幼儿园进行实地的模仿教学,并通过外援团队的反馈评价来反思自己的实践,从而进一步了解经典视频课例背后有关教学的知识、技能、方法、策略和判断标准等,从中积累教学经验,最终达到提升教学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开展模拟教学,培养职前幼儿园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中的“反思学习篇”――“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的教学障碍及消解策略”一章重点介绍了引发音乐活动教学障碍的诸多因素和化解障碍的相关教学策略,教学内容极富情境性和实践性。为了帮助学生习得各种教学障碍消解的策略,理解各策略使用的基本规律,并能运用本章所学知识对幼儿园音乐教育真实情境中的教学问题加以分析和解决,笔者采用“四阶段模拟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

第一阶段,病例性模拟教学

因为是“音乐教育活动中的教学障碍及消解策略”,所以教师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幼儿园集体音乐活动教学障碍发生的场景。这种病例性模拟教学是一个由高校教师扮演“幼儿园教师”,学生扮演“幼儿”的过程,“教师”在模拟教室中再现“有问题”的教学环节,“幼儿”会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不适感。

第二阶段,改良性模拟教学

经过第一阶段的教学,学生已经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但是问题的成因是什么,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哪些,这一切还需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并开展实践检验。由此,课堂教学进入了改良性模拟教学阶段。

改良性模拟教学阶段又可细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原因分析。这一环节采取小组讨论方式,也即鼓励学生结合以往学过的理论知识或掌握的实践知识,尝试分析教学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

第二环节,呈现结果。在这个环节,各组呈现讨论结果,并针对仍有疑虑之处展开进一步的组间讨论或集体讨论,最后在相互的观点碰撞中形成相对一致的新的教学方案。

第三环节,模拟教学。在这个环节,一位学生扮演“幼儿园教师”,其余学生扮演“幼儿”,“教师”按改进后的新方案组织“幼儿”开展相关的音乐学习活动。

第四环节,教学评价。此时,全班就新方案的有效性再展开讨论,开展评价与自我评价。如若大家认为教学问题已得到解决,则本阶段教学任务完成。若“幼儿”的不适感依然存在,则需重新启动新一轮的改良性模拟教学。

第三阶段,示范性模拟教学

由于缺少足够的实际教学经验支持和教学策略储备,在改良性模拟教学阶段,许多学生有时仍很难发现教学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教学策略的选用上也大多凭直觉,加之由学生扮演的“幼儿”的学习能力普遍虚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常会被看似流畅的教与学的过程所遮蔽。为此,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示范性模拟教学,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教学知识和实践技能。

示范性模拟教学阶段可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示范教学。在这一环节,教师扮演“幼儿园教师”,学生扮演“幼儿”。“教师”组织“幼儿”开展示范性集体音乐教学活动。

第二环节,比较分析。比较“示范性模拟教学”与“病例性模拟教学”“改良性模拟教学”在教学流程、教学指导语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不同,尝试分析“示范性模拟教学”中支持教师相应教学行为的理论依据。

第三环节,总结提升。在这一环节,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总结提升“示范性模拟教学”背后所隐含的教学观念及教学规律,同时提炼出基于情境的、适应性较强的障碍消解策略。

第四阶段,应用性模拟教学

对于学生来说,仅仅了解了各种障碍消解的策略还远远不够,他们还必须学会将策略迁移到相似的教学情境中,并在迁移运用的过程中感受到策略的效力,在观念上认同这些策略。如此,方能在以后真实的幼儿园集体音乐教育活动情境中加以运用,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因此,第四阶段的应用性模拟教学事实上还承担着对病例性、改良性和示范性模拟教学成效的评估和检测功能。

应用性模拟教学阶段可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语言描述。在这一环节,教师可要求学生针对某一教学策略,口头讲述并具体解释该策略使用的一般性步骤和使用条件,以加强学生对这一策略的理解。

第二环节,障碍呈现。在这一环节,教师可向学生呈现与原型同质的幼儿园病例性集体音乐教学视频片段,请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学障碍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障碍的消解策略。由于此处呈现的视频片段和原型相似,因此学生很容易感知、辨识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很容易通过迁移的方式寻找到问题解决的策略。

第三环节,策略应用。在这一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位学生扮演“教师”,其余学生扮演“幼儿”,“教师”针对存在的最主要问题,运用障碍消解策略组织“幼儿”进行音乐教学活动。教师则巡回观察“教师”策略应用的熟练程度和有效性,并给予及时指导。

至此,模拟教学经历了四个阶段。期间,学生经历了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方案习得榜样行为,发现教学规律尝试迁移教学规律,解决熟悉的教学问题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在每一个阶段都获得了成长的推动力,从而实现了教学实践能力的持续发展。

三、开展模仿教学,培养职前幼儿园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中的“体验学习篇”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幼儿园集体音乐教学活动中的歌唱、律动、奏乐、欣赏等四种不同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与组织指导方法。为了帮助学生从替代性经验,即榜样行为中获得设计、组织各类集体音乐教学活动的能力,激发学生的自我成就感,笔者采用“六阶段模仿教学法”组织教学。

第一阶段,榜样观察

在模仿教学中,所谓的“榜样”是供学生观察学习的材料。因此,确定榜样内容是开展模仿教学的前提,观察学习由此揭开序幕。

榜样观察阶段的教学可分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榜样推荐,即向学生推荐若干个幼儿园集体音乐教学活动经典的视频课例,即榜样课例。

第二环节,榜样确定。学生按6人一组编组,抽签决定本组使用的榜样课例。

第三环节,观察学习。学生根据榜样课例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列出观察清单,带着明确的任务进行观察学习,形成对榜样课例的初步印象。

第二阶段,文字转录

文字转录的过程是对榜样课例加以分析、归纳和理解的过程。对于没有教学经验的职前幼儿园教师来说,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具体做法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视频课例中教师的行为以文字的形式加以描述,形成教学实录,并作相关补充,确保其详尽、全面、细致。文字转录工作需在反复观察榜样课例的基础上完成,故可以安排在课后进行。

第三阶段,小组沙龙

本阶段的教学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对榜样行为进行思考,并在专业研讨和专业指导的基础上,澄清榜样行为背后隐含的教育意义。

小组沙龙阶段的教学可分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问题贡献。在这一环节,个人需向小组成员呈现观察学习和文字转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包括知识的、技能的、理论的等。

第二环节,经验分享。在这一环节,小组成员就焦点问题展开分析与研讨。必要时,还可以反复观看有针对性的视频片段。与此同时,教师巡回参与各小组的交流活动,和学生分享自己对问题的专业判断。

第三环节,方案设计。在澄清教学问题的基础上,全组成员依据教学实录,将之还原成教学方案。这是一个逆向思维过程,实践证明,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归纳和总结能力。

第四阶段,教学演习

在模仿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有通过反复的模仿训练,将内化在头脑中的教学知识以及教学技能映像转化为外显化的操作技能,才算真正习得了榜样的行为。在实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之前,教学演习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

本阶段的教学同样可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个别操练。教师将榜样课例按教学流程分成若干片段,让学生以分段模仿的形式进行个别操练。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对学生进行教学细节的指导,如眼神、体态、空间站位及语气、语调、语速等。

第二环节,模拟教学。小组成员以抽签方式决定执教教师、配班教师和录像员,其余成员扮演“幼儿”。“教师”组织“幼儿”开展完整的模拟教学活动,录像员全程录像。

第三环节,视频回放。通过视频回放,让学生结合榜样课例视频,对比分析扮演者的行为和榜样行为的差异,自我察觉错误所在,相互纠偏,调整优化,从而尽可能将教学行为中隐含的教育意义及教学原则揭示出来。

本阶段的三个环节可以反复进行,直至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学形式可采用课堂学习和课后小组活动相结合的方式。

第五阶段,教学实践

前文已提及,教学实践能力是一种践行的能力。因此,学生只有投身于真实的幼儿园集体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在实践情境中体味、感悟,其先前通过观察习得的经验才能真正被强化和内化,教学实践能力才能获得质的飞跃。

教学实践阶段的教学可分为两个环节。

第一环节,课前准备。学生提前将教学实践计划交给实习基地园,并提前准备好所需的教玩具;提前赴实习班熟悉幼儿,熟悉教学环境;提前邀请大学课任教师和幼儿园教师以指导者的身份届时前来观察自己的教学活动,并参与教学活动的研讨、反馈、指导和评估工作。

第二环节,教学实践。学生一般以团队合作方式,协作完成教学实践工作:团队成员可依次执教组织幼儿园集体音乐教学活动,其他成员协助完成配班、记录、观察和摄像等工作,关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后续的反思、交流、分享收集事实依据。

第六阶段,反馈评价

执教者在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后,通常都十分渴望得到他人的评价和反馈,他们期望外援团队能帮助其找到不足,期望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能得到解决。由此,模仿教学进入反馈评价阶段。

反馈评价阶段的教学可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自我反思。由于模仿教学和榜样课例中的教学情境并不完全一致,教学对象的基础水平和前期经验各不相同,模仿教师和榜样教师对教学的现场调控能力也有很大差距,加之职前幼儿园教师在模仿教学中通常关注的是对榜样课例的拷贝复制,很多时候还“想不到”,或者“不敢”也“不会”去对教学活动做太多调整,因此当遇到“超出预料的问题”时,常常会自乱阵脚。自我反思环节便是要求执教者尝试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解读,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提出自己的困惑,寻求团队的支持。

第二环节,反馈指导。在模仿教学中,外界的反馈和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在此环节,指导者可以针对执教者的困惑和自己在观察中发现的执教者的具体问题提出适切的建议,同时帮助执教者分析自己的行为、幼儿的反应与特定教育情境之间的关系,探讨或提供更好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执教者的教学决策能力,帮助执教者找到进步的空间。

第三环节,调整方案。执教者按照指导者和团队其他成员集体讨论给出的建议,结合自己的体会,修改教学方案,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开展第二轮模仿教学。

至此,模仿教学经历了六个阶段。期间,学生从机械模仿渐渐开始能像有经验的教师一样思考,从刻板复制到能“由外而内”地理解每个教学行为背后的意义,从非理性的直觉教学状态慢慢步入有意识的理性状态。这里,每一个阶段都直接指向模仿教学的核心,“真正站到了巨人的肩膀上”。

实践表明,本研究探索形成的模拟与模仿教学法,带给学生全新的体验,“愿意学,容易学,学得轻松,充满快乐”成为学生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一致好评。因此可以说,模拟与模仿教学可以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