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0 09:25:1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F2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1.1国外的研究现状
成熟的项目管理实践始于20世纪40年代,比较典型的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项目管理还仅限于建筑、国防、航天等少数行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性竞争的日益加强且需要降低项目管理成本,迫使政府机构和企业给予项目经理和团队成员更大的责权,不仅要他们实施方案,而且还要他们管理合同,了解财务并与客户一道高效率地工作。于是项目管理的应用领域逐渐扩展到电子、通讯、计算机、软件开发、医药、金融以及一般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
1.2我国研究的现状
我国对于风险问题的研究是从风险决策开始的,起步很晚。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学术界才有所接触。但是由于人们风险意识淡薄,该时期只引进了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程序,未能同时引入风险管理。2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且国外各种项目风险管理书籍广泛传播,国内工程领域开始不断引进国外先进的理论研究成果,并逐步开始本国的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
1.3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应用水平较低
在项目风险管理方面,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务应用,与西方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都有很大差距,我国的水平仍然处于引进、吸收和消化阶段。再通过项目风险管理实务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风险管理理论[1]。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还都处于较低水平。
1.4工程项目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1.4.1《建筑法》与《招投标法》的不完善
我国现行《建筑法》出台于1998年,重点是调整、约束承包商的,对业主的监管力度却远远不够。随着建筑业发展和投资主体多元化,法律的实施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由5年前建筑企业为主导的市场,转变成建设单位为主导的市场,建设单位行为不规范成为影响建筑市场秩序的重要原因,而法律对此缺乏相应的规定。
1.4.2工程担保制度还在摸索中
我国现行《建筑法》并没有明确规定工程担保制度,没有对工程类担保做出明确规定,工程建设的周期长、投资大、风险高等特点也没有反映到担保法中[2]。有关工程担保的规定仅在部门规章中寥寥数笔,各地出台的办法或意见也不能将此项制度上升到法律的高度,没有一部全国性的法律对工程担保做出规范,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之间也缺乏有效衔接。
1.4.3风险识别和风险处理手段落后
(1)风险识别困难。风险识别是找出影响项目质量、进度、投资等目标顺利实现的主要风险,是项目风险管理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这一阶段主要侧重于对风险的定性分析。美国的项目管理学会向所有的企业和经理人员提供“潜在损失一览表”,并且附有指南。
(2)风险处理手段落后。风险处理是确定建设工程风险事件最佳对策组合的过程。企业可以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对不同的风险事件选择最适宜的风险对策,从而形成最佳的风险对策组合。但是,目前我国的大多数项目比较通行的做法是设置极少的不可预见费或将风险不合理的转移给利益的对立方,认为这样做就可以解决大部分的风险[3]。这些都是由于我国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基础薄弱,风险处理手段单一落后。
2提高风险管理技术的对策与措施
2.1加强与国际接轨并提高理论研究与应用水平
为适应工程项目管理国际化的趋势,进入变幻莫测的国际竞争市场,首先要学习国际上先进的项目管理模式和方法。以全面提高中国项目管理者的国际化水平,大力推动以国际杰出项目经理为代表的国际项目经理人才的成长,使中国出类拔萃的项目经理走向国际市场的大舞台[4]。
2.2建立完善工程项目法律法规
2.2.1提高《建筑法》与《招投标法》的执法力度
《建筑法》是建筑各方主利益的保护法,是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法,是建筑市场秩序的保护法,是建筑业健康发展的促进法。但有的政府却在工作中执法力度严重不够。对质量、安全问题改正或是对有其它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本来依法给予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改正、限期不准承包工程或停产整顿、降低企业资质等级直至吊销资质证的处罚和相应的经济处罚。严招执法,不仅要对责任单位做出处罚,同时,也要对责任人员处罚,这样才足以体现法律的威慑力,才能对违法单位和人员起到震动作用,加大其违法成本,使他们不敢轻易产生潜越。
2.2.2建立健全工程担保制度
(1)建立和推行工程担保制度可以起到规避和转移风险的双重作用。
实行工程担保制度,是提高国内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它是一种维护建筑市场秩序,保证参与建设的各方信守履约,实现公开、公正一公平的风险管理机制[5]。
(2)工程担保制度主要是制约各方面经济责任,避免不必要的赔偿。工程担保制度是在各国工程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的现代化发展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项重要制度。工程担保与监理的关系不是互相排斥、相互取代,而是互为引流、相得益彰,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确保工程质量,维护建筑市场的健康。
2.2.3建立企业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并提高风险管理技术
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首先必须建立企业风险管理制度,明确职责,逐步形成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由于风险具有隐蔽性和不确定性,企业必须首先要提高对风险的识别能力,加强风险信息收集工作,掌握不同工程项目的风险规律。目前,绝大多数承包商对房地产工程项目的风险比较重视,但对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的风险重视不够,有些所谓的“形象工程”特事特办,不按市场规则运行;有的根本不进行可行性研究或不可行的工程项目也开始运行,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要一介入就会遇到极大的风险。所以,承包商要对参与的工程项目列出潜伏的风险清单并且对其进行分类,衡量对比,从而确定风险的相对重要性,以便应用各种风险分析技术。最后再用定性、定量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对风险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3结束语
综上,我国建筑业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方面还待完善与加强,比如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模式、风险管理技术等诸方面。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我国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技术水平会越来越成熟,必将会对降低工程项目风险,减少损失,增加风险控制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蔡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8(03)
[2]戴佳利.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与应用[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6-08-10
[3]王朋.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管理 [J].科技信息,2007(36)
风险投资是确定多数和不确定多数投资者就集合投资的方式,是以雄厚的财力和实力投资于结果不确定性。然而风险投资的高收益性,令千万投资者纷纷涉足,其高风险性却又使众多投资者望而却步。如何控制和防范风险本文就微观管理方面来探讨。
一
我国风险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因风险管理水平的差异,一部分风险投资企业快速成长,短期暴富;而一部分企业则损失惨重,被迫破产。企业破产的严峻现实,使得一些原本想介入风险投资的企业驻足观望,是造成风险资金规模总体上难以迅速扩大主要原因之一。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风险投资企业的成败,关系到高科技产业的兴衰,决定着现代化建设全局的进程。
风险管理,是风险投资企业最重要的基本功。风险投资又不同于一般投资,其主要原因是它具有高风险。这种高风险,不仅表现在风险无处不有,无时不在,且表现在这种风险的力度很强,造成的损失很大,但是,风险投资风险却具有可测性,存在着一定的规律,人们完全有可能预料到其发生的机率及可能招致损失的程度。风险投资又具有两重性,风险可能造成损失,但也可能带来利益。风险投资企业只有努力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真正敢于面对风险,勇于承担风险,精于预测风险,才能提高风险投资项目的成功率,获取可观的投资回报。如果企业缺乏这一基本功,盲目投资或坐失良机等现象就可能相继发生,就必然受风险冲击却束手无策,被风险压倒而血本难归。
要搞好风险投资风险管理,有必要对风险的类型加以细分。风险投资风险的投资,可按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本文主要根据资本在运作阶段的分布来划分。
技术风险:风险投资能否成功,关键在项目技术的先进性和成熟性。如有了好的技术项目,风险投资即成功了一半。然而,技术的预期与使用的实效,往往存在偏差,这其中隐藏着很大风险,一项技术在运用后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在科研立项,技术研究,产品实验等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而技术的失误会直接导致投资的失败。另外,技术前景、技术效果、技术寿命、技术配套等皆有许多不确性因素。就以技术寿命的不确定性来说,由于当今高新技术成果的日新月异,使技术寿命周期大大缩短,如某项技术创新成果在今天看来处于领先地位,但不久就可能被更先进的技术所替代。在此过程中,替代的技术、替代的时间都难以预测。当新的技术成果提前出现时,已采用的技术成果则会被提前淘汰,而投资于这项技术的风险资本也就会严重受损。
市场风险:市场前景是风险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市场风险是新技术、新产品与市场需求包含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局部需求和全局需求、国内需求和国际需求等一系列因素,这些因素相互影响,且处于瞬息万变中,因此往往出现难以预测的风险。按用户的角度来看,他们对推出的高新技术产品,有时会有犹豫观念,了解熟悉的过程,采用新产品一般要付出比较高的转换成本。在新技术产品刚推出时,市场对其认可程度,接受能力,接受时间,接受规模,扩散速度等方面,都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而,市场风险必然同风险投资相伴随,风险企业,因市场风险而受到重大损失的案例屡见不鲜。
知识产权风险,因法制、市场、企业管理、知识产权保及产权交易等方面的不完善性,风险投资常面临着知识产权风险,包括侵权风险和泄密风险。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及以高新技术成功改造过的传统产品中,各式各样的盗版、技术泄密及商业泄密现象屡见不鲜,其范围之广、数量之多、速度之快、手段之劣,常让人防不胜防,给知识产权拥有者和专有技术者造成了极大损失。因而,知识产权风险,是风险投资企业及风险企业务必特别重视的风险。
融资风险:风险投资企业一旦选准了开发项目及目标企业,便要通过融资来进行投资。融资风险主要包括:风险投资者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后,往往还需要后续资金的支持,如不能融入后续资金,有可能失去宝贵的商机,甚至被潜在的竞争对手打败;风险投资企业因融资利率过高、投资失误而无力归还本息;用户长期拖欠贷款;进而出现呆账死账;风险投资企业发行股票、扩大投资,皆有可能遭受风险。
管理风险:风险投资企业的管理风险包括两种类型;自身的管理风险和参与被投资企业管理的风险。风险投资企业如缺乏持续创新意识,而又盲目追求短期收益,又盲目追求速度的增长及规模膨胀,忽视建立和健全严密的管理系统,均会导致
巨大的管理风险。风险投资企业在参与风险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如仅仅重视项目的技术创新,忽视工艺创新及管理创新;在投资企业生产设计能力、市场需求规模、库存数量和实际生产水平的关系判断上出现失误;如果同被投资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产生重大分歧,却又不能妥善处理这些矛盾,均可能发生管理风险,从而给目标企业造成重大损失,同样也使自己遭受严重后果。
退出风险:风险投资的成功与否,最后就要落实在能否安全退出。风险资本退出有几种方式,每种退出方式各有特点,就各有其风险。由于上市需披露大量信息,提高公司透明度,这也就存在公司的某些商业机密将被竞争者掌握及利用的可能;股价下跌和上市耗费大量费用皆可能引发和加剧公司的变现危机。采用出售股份方式退出,又有可能使风险投资公司失去对风险公司管理的独立性,进而带来管理上的风险。如选择清算方式退出的话,更是无可奈何的痛苦之举。因此,在退出时机、退出数量的决策如出现失误,都会引发风险。
除上述风险外,风险投资业在投资过程中还会遇见政策风险,信用保证结构的支撑风险、人事管理风险及外部环境变化所导致的不可控制的风险等等。所以,风险投资企业所遇到的风险,具有多样性,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风险管理如有疏忽,皆有可能铸成大错。我们要在划分风险类型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研究各类风险的特点。预测发生的概率和可能造成损失的程度,加以分类管理,各负其责,弄清各类风险之间的联系,加强综合管理,搞好防范协调,有效化解风险,提高风险投资的成功率。
二
风险管理有自身的损失程序。风险管理者须遵循这种程序员,对项目开发遇到的风险实行有效的控制,以最大限度地扩大项目开发的有利后果,来避免并妥善处理其不利后果,以较少成果来控制风险,从而达到风险管理的预期目标。
风险调查是风险管理的基础:风险投资企业不管开发何种项目,均需首先开展风险调查,它包括项目的技术水平、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市场风险、竞争背景、开发环境、行业背景、风险企业及国际环境等方面的调查。其他企业在同类项目开发中的风险调查,同时具有直接的参考价值。风险调查应该全面和系统,所得出的数据务求标准、可靠,所得出的结论须明确。风险调查不仅要在项目开发之前进行,更应该在风险投资的全过程跟踪调查。坚持跟踪调查,才能自觉掌握风险的变化,进而发现新的风险,进而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如忽视跟踪调查,往往会在新的风险面前措手不及,产生不良后果。
在风险调查的基础上,还须科学进行风险预测。风险预测需弄清项目与市场、项目和产业政策等外部环境的关系,风险可能形成的现实因素及潜在因素,各种风险性质和特点,风险发生作用的条件及概率,风险可能发生的变化,风险相互之间的关系,因不同风险对项目开发可能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等等。风险预测不仅要进行技术面分析,并且要进行基本面分析;不仅要作出定性分析,并且要注意定量分析。在风险预测中,多数预测是以有关历史数据及资料为依据的,但也有些预测没有历史数据和资料供参考,如不少高新技术项目,由于新技术发展迅速,以前项目的数据和资料很快会过的,会失去参考价值。这种预测,必须依靠多学科专家群的丰富经验及判断能力才能进行。
在风险预测的基础上,还要根据风险管理的目标,制定风险管理的各种对策。风险处理对策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为风险控制对策,就是在损失发生前避免损失、控制损失的措施及办法。避免风险是在考虑到风险损失的存在及可能发生,主动放弃某项可能引起风险损失的计划及活动,其优点主要是将损失出现的概率降低至零,其缺陷是可能失去这项投资可能带来的高效益。风险控制就是在损失发生前消除损失发生的根源,尽可能减少损失发生的概率,在损失发生后减轻损失的程度,这是风险管理中主动处理风险的重要对策。二为风险财务处理对策,主要是在损失发生后的财务处理及经济补偿对策。包括自留风险、保留和非保险转嫁等。
风险对策一旦决定,就要坚决付诸实施,务求实效。风险处理对策是一个系统,各项对策互相关联,相互促进,在一般情况下也会出现非一致性。从而,风险管理层要积极协调,既要区别轻重缓急,又要善于抓住重点,统筹全局,控制住一般性风险。各执行部门要各负其责,要顾全大局,通力配合,才可能收到最大的综合效果。
风险处理对策在实施过程中,还必须十分重视风险对策评估。对策评估就是通过各种信息反馈,检查风险管理对策的执行后果,研究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在风险评估中,风险管理层须认真总结哪些对策是有力的,哪些对策是乏力的,哪些是失误的,哪些风险未预测出来的,哪些风险的严重程度还未充分估计到的,对策的配套性及对策执行的协调性存在何种差距等等。通过风险评估,管理层要及时认清有可能出现的新风险。进一步明确各种风险的严重程度,据情况的变化对对策进行
及时的调整和修正,进一步提高对策执行的效果。
三
风险投资风险既有它的可测性,也有它的可防范性。风险防范是事前的、主动的、积极的风险管理。
1.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选准技术和产品开发项目。在风险投资决策中,须以决策的民主化来促进决策的科学化,以群体决策来取代个人独断专行。在风险投资企业及风险企业中,由于企业家一般都具有深厚的知识功底及个人威望,从而很容易将项目决策变成个人决策,因而孕含着较大的选项风险。项目选择较为复杂,需要科学技术、经营管理、市场预测、财务分析和法律等方面的专家群,进行系统和周密的研究及论证。风险投资企业对开发项目,一定要反复进行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的比较、局部需求和全局需求的比较、国内需求和国际需求的比较、自身优势及劣势同本行业其他有关企业优势及劣势的比较、目标企业和其同类企业竞争实力的比较、不同开发项目技术先进性和成熟性的比较、投入和回投的比较。只要一丝不苟、全面系统地进行这些比较研究、证实该项目确有开发价值,才能搞好风险识别,作出较好的投资决策。为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企业必须建立信息服务系统,以便及时掌握有关产品技术、市场供求的状况和变化趋势,尽量减少因技术和市场等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决策风险。
2.建立多元化的风险投资主体,以分散及控制风险。不论风险投资企业还是高科技企业,要降低项目开发风险,都要充分利用企业外部的风险资金,假设企业独资投入,不仅会因为资金短缺而影响开发,并且一旦面临风险则可能独木难支,进而陷入惨败局面。根据我国目前风险投资业的发展状况,风险投资可以综合运用政府投资或者资助、风险投资公司独家或联合投资、大中型企业投资、信用担保等多种形式。风险投资公司亦可采用官办为主、官办民投、民办官助、民办民投及企业联办、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等形式来组建。
3.夯实企业自身抗风险的实力基础。风险投资企业就在项目开放过程中,能完全避免风险,做到事事成功,处处得手,是不可能的。因为风险的多样性、多变性,项目开发不甚成功甚至失败,是难以避免的。既使就在发达国家,风险投资成功率也只有30%左右。因此风险投资企业要抵制风险的根本方法,不仅在于不断强化自身的经济实力及技术实力,实现经营的多元化,对主导产业,尤其是针对盈利相对稳定的主导产品,就是某个项目失败,也不至于伤元气,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成功项目的盈利来弥补损失。
4.善于知识产权保护,严格各种技术保密。风险投资企业在投资过程中,要把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无形资产转化成为有形资产的过程。因此,防范知识产权风险,对风险投资企业具有较重要的意义。风险投资企业最好将资金倾向于申请了技术专利的项目,以防止非知识产权拥有者的侵权风险,如一旦发生了侵权行为,则应该坚决运用法律手段进行自我保护。同时,风险投资企业还应实施严格的技术保密措施。大量案例表明,专利技术或者专有技术的泄密,往往同企业内部的人员有关系,和有些同类人才的跳槽有关。因此,企业在强化技术保密管理的同时,还要加强科学的人事管理,防范由人事风险而带来的技术泄密风险。
5.及时、果断地选择退出方式及时机。对于风险资本来说,投入,是资本增值的手段;退出,则是资本增值的实现。就风险角度看,投入,意味着吸收风险和增加风险,使他人处于安全;退出,则意味着分散风险和转移风险,使自己回到安全。风险投资企业在对某个项目投入之前,应精心设计退出方案。对于投资成功的项目,应当科学选择最佳退出方式和退出时间、退出数量,以保持风险资金的持续运转及良性循环。对于确实没有市场前景的项目,应当机立断,及时抽身,如优柔寡断,苦苦支撑,只能沉淀更多的资本,招致更大的损失。
6.加强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提升风险投资人员的风险管理素质,使之形成较大的凝聚力,是风险投资获得成功的主要保证。在实行人力资源的市场配置及聘任制的情况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对于风险投资业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风险投资企业在人事管理上,须实施重点人才培训及全员培训相结合、人才队伍的相对稳定性及合理流动性相结合、个体优质性及结构合理性相结合,提供优厚待遇及满足精神需求相结合,企业内部的人才竞争及密切合作相结合。建立一整套合理的人才管理机制,拥有一支具有高素质和凝聚力的人才队伍,才能显著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有力防范人才不合理流动所带来的隐患和后果。
参考文献
[1]牟伟明,陶思如.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探析——[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11.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建筑工程的项目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于投资大、工期长,需要大量的不同专业的人员参与,内部和外部的影响条件和因素众多,因而面临的风险也比其他行业为多。建筑物在施工中处于最薄弱状态,在施工中具有更大的风险。施工风险将对业主和承包商造成直接和间接损失。因此要加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的风险管理工作,提高风险管理意识,掌握风险识别技术,及时防范和化解工程风险。
一、关于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处理的方法
1.风险控制是通过对工程项目中存在风险的一定的了解,根据不同的风险类型制定出不同的风险管理规划,以便制定出项目目标、项目工期以及项目资金,以此来减少风险带来的严重后果。一般情况下,施工工地会存在由于施工技术带来的风险以及自然环境带来的风险,同时也会因为社会的影响带来一定的风险,总之,在建筑工地施工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把关各种项目关口,从而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同时也要在施工过程中就要对施工中存在的风险进行一定的评估,根据各种风险制定出相应的方案,尽可能地降低项目损失。
2.风险保留是指风险存在时,如果不能找到解决风险的方案,为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应用积极的方式承担风险带来的后果的一种方式。风险保留原则是明知道自己承担的后果,尽量使利益最大化,从而减少风险损失的一种方式,通常这种损失一般由企业承担。目前工程项目中,如果企业项目的总风险大于工程的不可预见费,整个工程的预备资金不足以满足整个风险,采用风险保留转移是最佳选择。一般情况可以购买保险,但如果当项目的最大风险比工程的可预费用还小,则可以采用风险保留的方式。
3.风险转移。一般情况下,风险转移是工程项目管理中常见的原则。风险转移是一般是由一方将不可预测的风险通过和另一方协商签订合同转移给对方,比如,业主方发包合同时将原材料价格上涨、施工设备价格上涨,人力资源价格上涨等风险因素一并转移给对方,因为这种转移是为避免自己的损失,所以这种方式必须建立在双方公平的基础上。另外一种是目前最常用的风险管理方式,就是通过向保险机构缴定一定的资金,将风险转移到保险机构上去。这也是一种较成熟、市场化的风险转移方式。
二、关于提高建筑施工项目的风险管理的措施分析
1.健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相关法规,构建完整的风险管理机制。因为我国的市场经济制度还没有完善,所以许多方面的体制还不成熟,尤其是现阶段我国的有关法律制度不能够适应建设项目工程的风险管理,没有工程保险方面的具体法律。现阶段,工程建设的关键就是要建立一种符合中国实际的工程担保和工程保险的制度。
2.在企业内部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建立一个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体系,是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的关键,通过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建立,明确了各方面的职责,并且加深了各方面的风险防范意识以及强化了对风险信息的收集,从而更好地掌握风险的规律性。与此同时承包商还要列出建设工程项目所潜伏的各种风险的清单,通过衡量和对比,然后对风险进行评估和预测,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最大程度上减少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3.加强安全风险管理。建筑施工单位的安全风险防范对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有重要影响,并进而影响到施工单位的发展前途和生存环境,所以施工单位安全风险的防范在建筑施工项目风险管理中非常重要。这就要求建筑施工企业要全方位,多层面的从引发安全风险的众多层面和众多环节中去控制施工管理风险,安全生产在施工项目的管理上必须要高度重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施工事故风险,提高建筑施工的安全性
4.加强合同的风险管理。工程合同既是项目管理的法律文件, 也是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依据。签订合同要始终坚持“利益原则”。承包人有权签订一个平等互惠的合同条款, 这是承包商减少或转移风险所需坚持的最基本原则。项目的管理者必须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 学会从风险分析与风险控制管理的角度研究合同的每一个条款, 对项目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否则, 风险将给项目带来巨大的损失。合同是合同主体各方应承担风险的一种界定, 风险分配通常在合同与招标文件中定义。例如在FIDIC合同条件中, 明确规定了业主与承包人之间的风险分配, 如果业主的合同条件与FIDIC合同条件不同, 应进行逐条的对比研究, 分析业主为什么要修改这一条, 是否隐含着风险。
5.风险分析与管理的应用。风险管理的最后一个过程是风险监控。为了保证项目风险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实现风险管理预期目标,必须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组织。该综合楼项目采用企业内部自有的风险管理部门来实行风险管理和监督项目部自有风险管理部门,选用工作责任心较强、吃苦耐劳、品德良好、有一定工程经验的管理人员担任,人员均经过培训。在施工现场施工前,现场风险管理人员需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包括: 检查施工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操作条件是否满足旌工工艺要求,特殊工种操作人员是否持证上岗;检查材料、半成品和构配件、设备和商品砼是否报验合格,施工设备机械是否运行正常;检查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是否已经过审批,是否己进行技术交底;检查施工环境是否对工程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6.加强风险评估及规避工作。在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风险管理中还应当加强风险评估工作,可成立风险评估小组对施工项目可面临的各种可能风险进行正确的评估、分析、控制和监督,并根据相关结果制定风险规避对策方案,从而为风险有效管理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7.提高整体施工队伍的风险管理意识。应该果断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和施工人员的风险意识和法律观念。在实践中,我们的建筑施工企业要加强对风险管理知识的了解。在对施工技术和财务管理等进行了解的同时,要重视对公司的领导或者中层干部的培训,积极引进风险管理方面的人才,在公司重大的工程项目和经济活动中要主动向相关的专业人士和权威机构咨询,邀请专业的施工人才介入,而不是被动的的等待出现问题了才请风险管理来弥补。那样对降低企业的风险很不利,也有损于增加公司的经营效益。鉴于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这些情况,我希望业界人士积极呼吁,不要再走那些浪费金钱的来路了,要聘请风险管理的顾问在公司内部展开培训。同时,如今的经济高速发展,我们要与时俱进切不可再倒在了法律这条坎上,在信息化社会中,要积极构筑合同和法律管理的组织制度网络,提高大家的风险意识。
总而言之,风险管理是整个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关键,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良好的风险管理,不但可以使建筑施工项目收获最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提高建筑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闫辉.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的风险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31).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5-0090-03
1 项目概述
电力企业是技术密集型和设备密集型企业,资产设备数量大、品种多、自动化程度高、对设备的完好率及连续运转可利用率要求高。电力生产过程中的故障和事故会危及设备和人身安全,甚至会波及社会用电安全,波及国计民生。因此,安全生产一直是电力企业的最大的问题和难点。涉及电力安全的信息化建设,是各个电力企业历年来关注的主要方向。
四川某电厂的《计算机存储备份及网络终端安全项目》是针对该电厂的核心数据存储系统和终端安全系统的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存储系统要求保障电厂核心数据的安全可靠,实现数据的实时备份和灾难快速恢复,保障电厂业务数据的安全可靠和连续性;网络终端安全系统保障电厂数据的安全,防止病毒、木马等不安全因素引起网络波动和中断,防止非授权用户的接入,防止非授权用户的应用使用安全,防止非法用户的拷贝窃取数据等,保障业务系统的安全、干净、稳定和可靠运行,为办公和生产提供一个高速可靠的平台,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在项目管理中,建立风险管理策略和在项目的生命周期中不断控制风险是非常重要的,风险管理包括四个相关阶段: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
2 项目风险识别
一般项目的风险因素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物质风险因素,俗称硬件风险因素;另一类是人为风险因素。人为风险因素是指与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有关的一种无形因素,与项目相关的人员的素质有关,项目相关者的素质越高,风险越小。在项目执行过程的不同阶段,风险因素会发生变化,因而项目风险也随之变化。
2.1 投标风险
作为IT系统集成公司,理应希望项目越大越好、越多越好。但从实际来讲,作为一个对客户和自己负责的企业和项目经理,我们需要权衡项目的可行性,是否有能力去参与应标,是否有应标的意义。导致应标风险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1)项目涉及的新产品和新技术
(2)项目涉及的商务条款
(3)项目涉及的服务支持
(4)项目发生区域
(5)其他风险
2.2 产品风险
《计算机存储及网络终端安全项目》中所需求的技术均为当前较为新颖的技术,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给我们带来较大的产品风险,导致产品风险的因素有:
(1)对新产品的熟悉度不够
(2)对新产品、新技术的市场适应能力无法保障
(3)新产品、新技术的早期服务依赖厂商
(4)新产品、新技术没有价格优势
(5)新产品的质量难以保障
2.3 技术风险
系统集成项目活动中,技术力量是确保项目最终成功实施的中坚力量,要确保项目保质保量地完成,我们必须规避技术问题带来的风险。而IT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经历丰富员工的缺乏,意味着项目团队也可能会因为技术的原因而影响项目的成功。所以项目活动中我们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有:
(1)核心人才流失
(2)缺乏培训
(3)对方法、工具和技术理解的不够
(4)应用领域的经验不够
(5)新的技术和开发方法
2.4 成本风险
成本风险是指提高成本情况的发生所带来的危险。成本风险是某种可预见的危险情况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的严重程度这两个方面的总体反映,是对提高成本情况的发生所带来的危险和后果的一种综合性的认识。需要认识危险情况发生的概率。所以,“带来的危险”有两个特性:可能性和严重性。可能性是指所带来的危险的概率。严重性是指所带来的危险和后果的严重程度。而项目中提高成本的情况是经常的、多方面的。所以,成本风险也是经常存在的,也是多方面的。《计算机存储及网络终端安全项目》的项目总成本包括设备成本、人员成本、商务成本和其他风险成本。 2.5 需求风险
通常,项目在确定需求时都面临着一些不确定性和混乱。若在项目早期容忍了这些不确定性,并且在项目进展过程当中得不到解决时,这些问题就会对项目的成功造成很大威胁。如果不控制与需求相关的风险因素,那么就很有可能产生错误的产品或者拙劣地建造正确的产品。
《计算机存储备份及网络终端安全项目》主要是服务于电厂的业务、办公平台,保障电厂系统的安全、稳定、可靠。该项目是在原有系统上升级改造而非新建系统,对电厂现有业务状况和业务需求的分析极为重要,不完善的需求分析也会导致项目的失败。项目中与客户需求相关的风险因素有:
(1)对产品缺少清晰的认识
(2)对产品需求缺少认同
(3)没有优先需求
(4)由于不确定的需要导致新的市场产生
(5)不断变化需求
(6)缺少有效的需求变化管理过程
(7)对需求的变化缺少相关分析
2.6 相关性风险
任何一个项目都不是独立的,总涉及一个复杂的关系链,系统之间的关联性也将成为项目成功实施的一个重要风险环节,经常我们不能很好地控制外部的相关性,导致项目不能顺利完成。在《计算机存储备份及网络终端安全项目》中我们存在的相关性风险有:
(1)供应商链环节
(2)外包服务商环节
(3)用户交互人员和团体凝聚力
2.7 管理风险
项目的管理环节也是项目活动中的重要环节,一个成功的项目,其项目管理一定是井然有序的。项目活动应该是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不应该随意而行,如一盘散沙,毫无战斗力,这样的项目团队肯定是不成功的团队。项目活动中我们需要规避的管理风险有:
(1)计划任务不明确
(2)项目状态不明确
(3)项目执行者、决策者不清晰
(4)不切实际的承诺
(5)员工冲突
3 项目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又称风险预测,常采用两种方法评估每种风险。一种是估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概率,另一种是估计风险发生时所产生的后果。一般来讲,风险管理者要与项目计划人员、技术人员及其他管理人员一起执行四种风险活动:
(1)建立一个标准(尺度),以反映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2)描述风险的后果。
(3)估计风险对项目和产品的影响。
(4)确定风险的精确度,以免产生误解。
另外,要对每个风险的表现、范围、时间作出尽量准确的判断。对不同类型的风险采取不同的分析方法。
3.1 建立风险清单
风险清单是关键的风险预测管理工具,清单上列出了在任何时候碰到的风险名称、类别、概率及该风险所产生的影响。其中整体影响值可对四个风险因素(性能、支持、成本及进度)的影响类别求平均值(有时也采用加权平均值)。本项目的风险清单如表1所示:
3.2 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指采取科学方法将识别出并经分类的风险据其权重大小予以排队,为有针对性、有重点地管理好风险提供科学依据。风险评估的对象是项目的所有风险,而非单个风险。在该模型中,采用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法)进行风险评估。经过风险评估,该模型将风险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Ⅰ级 严重风险 0.1≤权重≤1
Ⅱ级 一般风险 0.01≤权重
Ⅲ级 轻微风险 0.001≤权重
按照上面的模型,对本项目的风险进行分析。本项目的用户对系统安全性、可靠性等要求很高。考虑到是单位,用户具有绝对的权威。故用户的需求的不确定性和更改风险随时存在,且对本项目损害最大,严重影响本项目的成功实施。关于管理风险、相关性风险与软件质量低等风险,由于我们从事本领域的时间不是很长,经验还较少,还有本项目的干系人涉及本单位、用户单位以及用户上级单位等一系列的部门,任何一方都可能影响本项目,因此,本项目的管理风险、相关性风险及质量低等风险对本项目的损害较大,如果不能处理好这些风险,对本项目的顺利实施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针对技术人员流失风险,由于目前技术人员相对比较稳定,故风险较小。另外两个风险也可以在公司内部得到很好的处理,风险也较小。经过分析,本项目的风险等级表如表2所示:
4 项目风险处理
风险管理策略就是辅助项目组建立处理项目风险的策略。项目开发是一个高风险的活动,如果项目采取积极的风险管理策略,就可以避免或降低许多风险,反之,就有可能使项目处于瘫痪状态。一般来讲,一个较好的风险管理策略应满足以下要求:
(1)在项目开发中规划风险管理,尽量避免风险。
(2)指定风险管理者,监控风险因素。
(3)建立风险清单及风险管理计划。
(4)建立风险反馈渠道。
针对本项目,我们对风险处理得不是很好,我们没有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员,我们由项目经理统一管理项目,包括风险管理。针对本项目的风险,我们的处理情况如表3所示:
5 风险监控
风险的驾驭与监控主要靠管理者的经验来实施,它是利用项目管理方法及其他某些技术,如原型法、软件心理学、可靠性等来设法避免或转移风险。
风险管理策略可以包含在项目计划中,也可以组织成一个独立的风险缓解、监控和管理计划(RMMP计划)。RMMP计划将所有风险分析工作文档化,并由项目管理者作为整个项目计划中的一部分来使用。一旦建立了RMMP计划,且项目开始启动,则风险缓解和驾驭及监控步骤也开始了。
总之,在项目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应对风险进行全程跟踪、管理,及时发现风险的可能性和危害,采取相应的风险规避措施,将项目的风险降到最低。
6 结 论
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风险管理在项目管理中的重要性。结合本次《计算机存储及网络终端安全项目》,虽然通过项目风险分析,按照风险等级划分,其综合风险介于较高风险和高风险等级之间,但本项目最终按时交付且用户满意。在项目生命周期内,一个优秀的项目管理人员应在风险反应和风险预防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当风险没有出现时,风险管理有助于你通过科学的分析和方法,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或转移风险,减小风险损失;当风险出现时,风险管理有助于你采用风险预案对相应的事件快速地做出反应,从而减小风险对整个项目所造成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柳纯录.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工程师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欧立雄,宋乐,梁萍,黄柯鑫.基于QFD的IT项目风险管理方法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8(1).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概念、特点与意义,分析了风险导向审计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而就风险导向审计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推广与应用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八条对策建议,对在商业银行普及风险导向审计,促进风险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国际上传统的审计方法以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为主,但自二十一世纪初以来,伴随着“安然事件”等一系列重大财务舞弊案件的发生。审计失败屡屡显现,这些传统审计方法的缺陷充分暴露,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与理念应运而生。金融业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而商业银行又是金融业的主体,从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到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级债危机无不证明银行业是可能剧烈影响一国乃至全球经济的高风险行业,如何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推广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充分发挥其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是一个重大而又十分紧迫的课题。
风险导向审计的概念、特点与意义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首先兴起于西方国家的社会审计界(注册会计师),它是一种基于战略观和系统观思想,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剩余风险,相应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从而将剩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的审计方法。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审计重心前移,从以审计测试为中心转移到以风险评估为中,二是风险评估由对审计风险直接评估演变为对审计对象经营风险的间接评估;三是风险评估以分析性复核为中心,既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也对非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并将现代管理方法运用到分析性程序中去:四是风险评估从零散走向结构化;五是测试性化,针对风险不同的企业、企业不同的风险领域,采用个性化的审计程序;六是实行并行作业,坚持白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相互印证,提高效率;七是审计证据向外部证据转移,通过了解企业经营环境,从外部取得大量证据来评价风险评估的恰当性。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风险导向审计利于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它既可以帮助被审计对象防范和控制经营风险,又可以降低或规避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与责任。风险导向审计将风险评估与审计程序紧密地联系起来,对一些风险因素比较大的领域和环节投入更多的审计资源,而对风险比较小的领域环节缩减审计资源,从而能够提高审计质量与效率,有效降低审计成本。
在商业银行风险蕾理中引入风险导向审计的一性分析
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实际收益和预期收益发生一定的偏差,从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根据巴塞尔银行委员会分类,银行主要面临信用风险、国家和转移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风险。由于商业银行经营规模庞大,资产负债率高达90%以上,远高于一般工商企业,加之市场变化莫测、管理水平制约、同业竞争激烈、“三性”(即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矛盾冲突等因素,天然决定了商业银行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如果不有效防范风险,轻则导致银行经营亏损甚至倒闭,重则导致一国金融体系乃至经济、社会动荡。
在商业银行资金运动的全过程中,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人们不可能把风险完全消除,只能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把风险缩减到较小的程度。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指银行为实现自身的经营目标,在业务经营过程中,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对其业务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处理的活动以及银行监管当局为实现经济、银行稳定健康发展的要求,而对银行实施的外部监管活动的总称。它通常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在收益一定条件下的风险最小化;二是在风险一定条件下的收益最大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一般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决策、风险处理四个方面,风险处理的主要方式有风险预防和回避(如放弃高风险的业务品种或贷款项目)、风险分散(如实行业务多样化、资产多元化、客户分散化组合经营等)、风险抑制与转移(如设置信用担保或开展期货、期权交易)、风险的保险与补偿(如提取准备金)、风险自留(即银行以自有资金补偿损失)等。对商业银行实施风险管理的安全保障体系由四个层次组成:一是政府有关部门(如央行、银监会、国家审计机关等)的监管;二是社会监督(如会计师事务所及新闻舆论等):三是银行业协会自律;四是银行自我约束(主要是通过内部控制来实现)。
内部审计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商业银行实施风险导向审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首先,加强风险管理,保障经营安全是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和任务。其次,金融风险的突出存在,要求商业银行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再次,国际内部审计实务标准要求内部审计应用风险基础审计理论和方法。最后,现代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多、业务种类杂、业务规模大,而内部审计人员十分有限,审计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实施以传统的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为基础的详查法不仅不可能,而且也不经济,要求探索更加科学、高效的审计方法。而风险导向审计正是以全面评估风险为基础,从重要风险点人手,对风险高的业务与内容加大审计力度,追加审计程序,扩大审计范围,对症“下药”,精准“打击”,定点“爆破”,把银行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实现安全、高效、稳健发展的目标。
风险导向审计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推广与应用
近年来中国的主要商业银行日益重视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建立了具有高度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内部审计机构,并围绕风险管理开展了一系列审计活动。但是,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主要是以传统审计方法为主,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与方法还不成熟,审计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发挥,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潜力十分巨大。
(一)在内部审计人员中大力强化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在国际会计师联合会2003年三个新的国际审计风险准则后,中国注册会计协会了新的审计风险准则,从而确定了风险导向审计在社会审计中的作用与地位。但是目前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系统还远没有普及风险导向审计思想,有必要在《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和各商业银行审计工作规定中明确提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并修订补充相关条款。在审计实务中,审计人员要树立风险导向意识,将风险导向审计与制度基础审计、账项基础审计结合起来运用。即在风险导向审计观念下,客观评价被审计单位外部环境、内部控制制度,发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对评价出的高风险领域,实施详细的账项审计,有效地控制风险,节约审计成本。
(二)以内部控制综合评价和风险评估为基础科学制订审计计划。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审计计划,既是做好风险导向审计、加强风险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当代国际国内审计制度的规范要求。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2004年1月修订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第2010条规定:“内部审计活动的业务计划应建立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并至少每年制定一次。”《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第二十五条规定:“内部审计部门应在年度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确定审计重点,审计频率和程度应与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性质、复杂程度、风险状况和管理水平相一致。对每一营业机构的风险评估每年至少一次,审计每两年至少一次。”结合我国各商业银行实际,我们认为内部审计部门每年应当于第四季度对支行级以上单位(含二级分行、一级分行)开展一次内部控制综合评价,发现风险在不同的经营机构、业务品种的分布情况,根据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状况把分支机构划分为一、二、三、四类等不同的等级。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年其他内外部审计及检查情况,对所有营业网点进行一次风险评估,划分为高、中、低风险网点。在综合评估辖内各分支机构、业务品种风险状况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制定年度审计计划(包括审计项目、覆盖对象、时间安排等),对高风险的单位和业务投入更多的审计资源,确保审计频率和程度与所在银行业务性质、复杂程度、风险状况和管理水平相一致。
(三)以风险管理为中心再造审计流程。商业银行应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中阐述的三个部分的审计业务流程和程序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第一步是风险评估程序。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内部控制)的基础上,评估会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作为风险评估的一部分,审计人员应当运用职业判断,确定识别的风险哪些是需要特别考虑的重大风险。应当重点考虑下列事项:(1)风险是否是舞弊风险:(2)风险是否与近期经济环境、会计核算和其他方面的重大变化有关;(3)交易的复杂程度;(4)风险是否涉及重大的关联方交易;(5)财务信息计量的主观程度,特别是对不确定事项的计量存在宽广的区间;(6)风险是否涉及异常或超出正常业务范围百勺重大交易。第二步是控制测试程序。控制测试的目的是为了测试内部控制在防止、发现并纠正认定层次重大错报方面的运行有效性。第三步是实质性程序。实质性程序包括对重大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细节测试以及实质性分析程序,目的是为了发现认定层次的重大锚报,以获取适当的审计证据。
(四)突出抓好重点金融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的审计。在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中,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比重较小,相应国家和转移风险、市场风险的风险敞口较小,在现行体制下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也不太突出,且上述风险主要由外部监管部门(央行及银监会)监管,因而不是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重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首要风险是信用风险(即因交易对象无法履约而损失贷款的风险),2007年12月末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总额206万亿元,占当年中国GDP总额24_7万亿元的83%,其中不良贷款12684"fL元,占全部贷款比例为6.17%,如果加上历年已核销及剥离到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贷款,不良贷款总额高达数万亿元。其次是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7年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第六条规定,“商业银行董事会应将操作风险作为商业银行面对的一项主要风险”;第十一条规定:“商业银行的内审部门不直接负责或参与其他部门的操作风险管理,但应定期检查评估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运作情况,监督操作风险管理政策的执行情况,对新出台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程序和具体的操作规程进行独立评估,并向董事会报告操作风险管理体系运行效果的评估情况。”所以本着风险导向和重要性原则,内部审计部门应该突出抓好信贷业务(主要包括贷款、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等)审计,确保信贷资产安全,防范信用风险;突出抓好各项业务的合规审计以及业务管理部门的自律监管审计,确保规范经营,防范操作风险。
(五)对风险突出的经营单位开展集中审计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点多面广,而审计人员相对较少,以前主要采取审计机构分区域设置、划块包干、抽查审计的方式监督,导致审计力量分散,难以突破重点,难以查深查透问题,导致大案要案及重大经营风险时有发生,甚至长期隐藏未能发现,所以有必要分步推行集中审计方式。所谓集中审计,是指集中审计力量(如集中全国银行系统审计人员审计部分分支行),集中审计时间(连续审计几十天甚至几个月时间),开展全面深入审计,从而对一个分支行的业务经营状况真实性、合规性以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健全性和有效性作出总体评价。有计划、分步骤地对内部控制相对薄弱、经营风险较为突出的分支机构开展集中审计,及时识别、化解和防范区域性风险。
1 初始风险分担对风险再分担的影响
风险分担在初始合同(契约)中的不完全是由工程项目交易合同的不完全性所致,所以,救济或治理初始合同中风险分担方案“漏洞”一般依靠再谈判机制来进行。由于有完全不必然的可能性进行初始交易契约,所以“风险分担剩余”这种情况也必然存在着,那么与之对号入座的应对之法就只有两类:一种情况,要尽可能的减少“风险分担剩余”,而又要使初始契约详细,可以通过增加缔约前的交易费用(如信息搜索费用等)来达成目的;第二种情况,进行对特定的风险再分担时,可以事后进行治理或者再谈判。而实际上,这两种方法可以分担管理程项目风险,进行实践性的管理,契约设计即在于权衡“风险分担剩余”与风险再分担以风险分担为基础,目的是为了站在一个理想的均衡点上稳态提高业主与承包商交易执行的契约效率。但是,这种风险分担决策实践的内在理论支撑离不了初始风险分担与风险再分担之间的关系。经典的不完全契约 GHM 模型(Grossman and Hart, 1986; Hart and Moore,1990; Hart, 1995)的两大核心环节是初始契约的缔结与再谈判实现交易绩效得到保障,将这两者进行有效的匹配能够相互辅助解决不完全合同的不确定性问题。Oliver Hart and JohnMoore 认为交易双方匹配的不完全合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有效率的结果可以通过利益相关方事后的谈判并进行转移支付来实现,这时,再谈判在初始契约中发挥得是一种“参考点”的角色,缔约方为未来构造的再协商的框架是依据缔约时刻签订的合同儿进行的,如果事后的谈判没有依据了初始缔约时刻的利益预期,在进行项目履约过程中交易绩效必将会折减(Shading)。
此理论逻辑告诉我们,风险分担具备这种特点作为契约的核心部分,所以,工程项目进行的风险分担的内容包括了业主与承包商风险管理的权利与责任构成了初始风险分担的主要内容,当然,支持风险再分担必须载入履约的部分,为以后的风险再分担的谈判框架提供了保障。更不可或缺的是,不明确的、易混淆的合同语言是初始风险分担条款设计中不可缺少的,大大降低了由于初始风险分担设计问题发生风险再分担谈判的问题,与此同时,为了减少在以后的风险再分担过程中不必要的损应该在初始合同中将风险再分担的程序规划完整,大大提高此后的风险再分担过程效率。
显而易见,初次的风险分担方案条款和履约阶段风险再次分担的调整与执行性条款都为了在履约阶段风险再分担的顺利进行提前设定了,有效的规避了各种不必要的风险。所以,下列理论假设由此诞生:
H1:初始风险分担直接影响风险再分担的进行。
2 初始风险分担对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
业主与承包商之间通过缔结项目交易(初始)合同来达成的初次风险分担条款才是本文所阐述的初始风险承担,同时,这也反应了在当前工程项目风险分担方案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初始风险承担。
很早之前,Levitt, Ashley and Logcher 等用实证研究证明了恰当的分摊风险能大量节约项目费用和时间。工程项目承包合同的效率与初期合同安排在Aghion, Dewatripont and Rey 等人的研究下也被证明是息息相关,风险分担是初期合同安排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承包合同的效率最直接的受其影响。以国外工程项目实施过程的特点为基础,周利安认为项目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和项目本身的风险以及合同各方分担风险关系有直接的影响关系,而且会影响能否控制到业主的项目投资是在保证质量和工期下顺利完成。M. Loosemore and C. S. McCarthy 认为项目风险的分担直接决定了能否做到和谐的建设项目、高成效与高效率。除此之外,在项目治理理论框架下,杜亚灵,尹贻林,严玲、赵华,严玲,周国栋、尹贻林,赵华等等认为初始风险分担对可以积极有效的改善于公共项目管理绩效。
按照上文已有的理论研究,工程项目管理绩效所包含的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某些指标,如项目质量、工期等,还是项目整体绩效(如“物有所值”)都直接受工程项目交易阶段的初始合同的影响。所以,我们可以直接得出以下的理论假设:
H2: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直接受初始风险分担的正向影响。
3 风险再分担对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
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再谈判过程反映了工程项目的风险再分担的情况,由于合同的重要内容是风险分担,所以,风险分担的动态性与多次性依赖于合同的动态性与多次性,因此,合同再谈判的核心内容按照本文所研究阐述的应该是工程项目风险再分担方案。
Oliver Hart 等人通过理论研究证明了再谈判和初始契约及其实现的交易效率有一些尚未明了的复杂的联系。理论界与实务界十分重视工程项目交易过程中的合同调整及风险再分担的问题,如 Aghion, Dewatripont and Rey 通过研究认为,初期合同安排、履约过程的再谈判的谈判能力和工程项目承包合同的效率息息相关。Francis Hartman and Patrick Snelgrove 等认为在初始合同中会存在在进行合同履行过程中难以完全解决的潜在的执行的争议,而这种难以解决的潜在争议是由于工程项目风险分担的主观性特征所导致的。所以,为了解决在模糊的风险初次分担与需要再次分担的风险所引致的争议,在合同调整或补充协议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合同条款讨论与再谈判的框架是非常有必要的。风险再分担的主要表现形式从工程项目风险再分担实践研究领域的角度看,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工程项目交易合同履约阶段的变更、调价、索赔。为了解决初始合同中不合理分担的风险及履约过程中新出现的次生风险分配和项目交易的新变化,弥补初始风险分担的不完全的问题,可以依赖于风险再分担。
总的来说,项目管理绩效需要风险再分担的文献要十分的充足,现有的理论研究表明,以风险再分担为基础的工程索赔的文献的资料是十分的充足。如安宏钧、张尚,方志达、楼埕跃,胡方剑,郑巧灵等都认为风险再分担为工程项目索赔的学理奠定了基础,目的是为了解决业主与承包商之间的交易契约在特定事件发生后所引致的利益失衡重新得以平衡的一系列问题,但是着无法避免的会使项目工期或成本的结果发生变化。而且,如果承包商想在交易时用较低的投标价格进行投标交易,带动较低的工程造价可以用正常健康的索赔途径使其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受到的损失得到应有的补偿这个方法;与之相反的是,如果承包商由于初始合同安排迫不得已必须要承担过多的风险,那么发生工程索赔事件后,承包商只有用高昂的施工索赔来缓解承包商所承担的风险与业主进行有利于自己的再分担,这种初始风险分担方案本身就是不公平不平衡的,那么在履约阶段必然会花费高昂的交易费用与项目成本。
概括性来说,健康良好的进行包含最终的项目工期、成本等项目管理绩效指标的工程项目交易契约的履行时,需要补充或调整初始风险分担的结构框架,为了有效规避发生项目契约履约过程中的与项目工期与成本等指标间接相关的争议与冲突的问题。所以。本文基于以上的论述,提出以下理论假设:
H3:工程项目合同履约阶段的风险再分担直接影响项目管理绩效。
综合上述研究假设,如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以不完全契约理论契约效率实现的分析框架与项目管理绩效测量研究的已有成果为理论基础,下文继续论证如下图所示的与工程项目管理绩效关联理论模型。
参考文献
[1] Cooke-Davies T J, Arzymanow A. The Maturity of Project Management in Different Industries: An Investigation into Variations between Project Management Mode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03, 21(6): 471~478
[2] Schlichter J. PMI’s Organizational Project Management Maturity Model: Emerging Standards. PMI’01Annual Symposium, Nashville, 2001
中图分类号:F2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8)06-0117-02
1前言
工程项目建设市场主体各方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种风险,而且伴随工程建设规模和技术难度不断加
大,风险程度日益提高。现在建设市场为卖方市场,有时业主往往凭借自己的优势地位,在合同中订立不平衡条款,将项目风险通过合同条件完全转移给承包商及其它项目参与方。在这种情况下,承包商报价时,往往准备了一大笔不可预见风险费,如果风险不发生,则业主多支付了这笔费用,而一旦风险发生,则又不足以弥补承包商的实际损失,承包商没有合理的利润就没有履约积极性,只能想方设法索赔,偷工减料、放慢速度、拖延工期,逼业主赔偿,甚至导致合同的失败,最终损害工程整体利益。合同中苛刻的不平衡条款往往是一把双刃剑,受伤害的不只是承包商。但是反过来如果承包商不承担任何风险,则承包商没有任何控制费用的积极性,不仅不努力降低成本,而且想方设法提高成本以争取自己的收益,结果同样损害了工程整体效益。所以,只有公平、合理地分担风险,才能使工程的整体效益最好,而业主则可获得合理的报价,从而提高工程整体效益,提高合同双方的信誉。
2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和谐主题的提出
2.1和谐主题的提出
和谐理论的产生有其特殊的背景,它从对社会上“内耗”现象的关注开始,一方面深谙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和谐”思想的精辟见地,一方面得益于80年代中期新老三论的盛行,重点从系统工程角度建立了一种通过和谐机制减少内耗、提高组织运行和管理绩效的理论体系,理论的基础假设是存在一种称为“和谐态”的最优状态,系统通过建立和谐机制可以从不和谐逐步逼近和谐态。席酉民教授将 “和谐”的界定为“系统和谐性是描述系统是否形成了充分发挥系统成员和子系统能动性、创造性的条件及环境,以及系统成员和子系统活动的总体协调性”。和谐管理被定义为“组织为了达到其目标,在变动的环境中,围绕和谐主题的分辨,以优化和不确定性消减为手段提供问题解决方案的实践活动”。和谐管理理论成为在一定环境下紧密围绕和谐主题的“问题解决学”。和谐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是有可持续发展特性的组织,组织在成长过程中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面临着特有的内外部环境,因而存在着特定的工作重心,围绕这个重心,组织面临一系列必须解决的管理问题[1]。
和谐主题是指组织在特定的发展情境下,通过外界环境与自身状态进行信息加工、过滤、判断和选择,从而提炼出来的有关组织在一定时期内的工作重心或中心工作议题,它是对组织近一段时期内所开展工作的中心思想的陈述,是组织发展的要害所在。即在特定情境下,组织中人与物要素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核心问题。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和谐管理通过两条路径达到组织发展或绩效改进的目标,一方面针对不确定的人要素加以应对,另一方面针对相对确定的物要素,从而达到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初衷。
2.2 和谐主题的基本性质
从和谐主题的涵义可以推出其应具有的基本性质:
2.2.1全局性。和谐主题表明组织的整体行动意向,它对组织发展具有全局性的影响,是组织整体和谐所参照的中心。组织任何局部问题的解决都应围绕和谐主题进行。
2.2.2相对稳定性。由于和谐主题是组织与环境或者人与物要素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某种深层次的、本质的或核心性问题,所以它具备一定程度的稳定性。反过来,正是因为和谐主题具备相对稳定性,它才能为组织发展提供某种指导原则和标准。
2.2.3情境依赖性。和谐主题的凸现依赖于特定时期组织的内外部环境,环境要素的变化将直接导致原有主题不再适应组织发展,新的和谐主题将凸现出来。
2.2.4主观认知性。组织面临的管理问题纷繁复杂,要从中提炼、归纳、判断出组织发展的核心问题有赖于组织成员尤其是组织领导的主观认知。
2.2.5多样性。不同的组织面临不同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特征,具有各自发展的特色,因而主题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质量、销售、规模、流程、权力、品牌、客户、文化、能力等等都可能成为某个组织在某个发展阶段的和谐主题。
2.3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和谐主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应用的深度和广度还很不够,大部分研究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出发,然后在有限的行业和领域进行尝试性地应用,与国外首先从实践中发现问题,然后才有该领域的研究和探讨的研究方法迥异。从数理方法的角度重视风险识别方法研究,没有从实际数据分析和风险因素的具体内容出发,这样就容易导致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脱节。并且,我国的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仅限于各行为主体本身,业主、施工方、监理方等从自身角度出发,减少自身风险,或者转移风险,使自身的风险最小化,而自身的收益最大化,易造成建设各方的冲突,以至于影响工程项目的实施,也就是社会上所说的“内耗”现象严重。由此根据和谐管理理论提出建立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和谐主题,在变动的环境中,围绕和谐主题的分析,以优化和不确定性消减为手段,建立新的风险分析与效益分配原则,即“风险分担,收益共享”的原则,实现建设项目的整体最优化[1]。
3风险收益分析
风险管理,无论是采取控制风险、分散风险、加强技术保障和安全生产监督机制以及人员风险意识、风险文化的培训等,均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投入的功能分析,风险管理是属于减少不确定性的保障投入,不参与企业的直接生产过程,从表现看是各项投入中唯一没有确定性收益的支出。是否进行风险管理投入,投入多少取决于项目决策者对风险管理的认识水平。所以,进行风险管理首先要研究降低风险损失的最有效措施并进行风险收益与成本分析(Benefit/Cost),为项目管理人员提供有力的决策依据。
风险管理投入与项目收益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将一部分资金投入到项目的风险控制、防灾防损系统,来保障项目的正常运作和遭受意外损失补偿的同时,要考虑其经济性和效率性。进行风险管理,首先一定是要明确其风险收益,即实行风险管理后能带来多大的效益,如果为风险管理而付出的代价不能通过风险管理带来的效益得以弥补,则应考虑实施风险管理的投入是否值得,应该以何种方式实施多大程度的风险管理合适等。英国卫生安全执行局认为为降低风险所付出的代价与降低风险后所得到的收益相比应该成一定的合理比例,并公布了风险的标准,确定了可以接受的风险范围,计算出的风险水平都是经过合理的努力可达到的最低风险水平。同时英国国防部也开始接受了以何种方式实施多少风险管理才是适度的观点,并提出要对风险实施适当的管理[2]。
因此,面对风险管理的计划、策略有很多可选方案时,风险效应和风险投入就存在一个上界和一个下界。当风险投入水平一定时,则选择最低的风险效应的方案;当风险效应一定时,则选择最低的风险投入的风险管理计划。
险分担机制的建立
通过增加风险单位,以减低总体风险的压力,达到共同分担风险的目的。风险管理依据项目风险管理程式,项目参与方风险分担在每个时期,各方承担的风险不一样,而抵御风险的能力也不一样。如果合理的分配风险承担方,使有抵御风险能力的一方去分担风险,不仅可以使总体风险降低最低,同时也能对承担方带来风险背后的机会收益,使各方风险效率达到最优。研究风险的任务就是将各种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减少到一个可以接受的程度,然后将剩下的不确定性的责任分配给最适合承担的一方,从而实现风险分担的整体利益最大化。
4.1 基本模型
4.1.1有n个参与方,有m种风险,以Rij(1≤i≤n,1≤j≤m)表示第i个项目参与方所承担的第j种风险。要想取得一定的收益,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在一均衡市场,收益与风险是正相关的,即承担的风险越大,要求得到的风险补偿也越高。
4.1.2各参建方都愿意承担风险,付出成本,因为项目能给自身带来收益,而且大于承担风险而支付的成本。
4.1.3第i方收益,Yi=Yij(Ri1,Ri2,...Rim),第i方成本,Ci =Cij(Ri1,Ri2,...Rim),第i方的满意度为Pi= Yi- Ci,Yij 与Cij分别表示第i方因承担第j种风险应得到的收益或应付出的成本的权重。风险分配的目标是在项目风险一定的前提下,使项目各参与方的风险分配整体满意度达到最大,即
设按如下方式分配风险:假设参与方收益和成本均为风险的线性函数:
表明,当项目任一风险完全由对该项目风险偏好系数最大方来承担,则项目的整体满意程度最大[4]。
4.2 分配原则
采用国际上通行的风险分担原则,如凡是企业自身能够把握的风险由项目公司承担,凡是企业不能够把握的风险由政府部门承担;对界限不明的风险,在发生时可以通过磋商解决;因动乱、暴力等原因发生的政治风险,一般寻求国际组织(国际银行,亚洲银行)采取政治担保方式解决等。并且,项目结合我国实际及项目本身特色,研究分析其分担模式,对项目进行风险分担机制设计[5]。
5结束语
合理公正的风险及收益分配机制,是实施工程项目成功的关键。本文根据和谐管理理论,建立新的风险分析与效益分配模式,即以“风险分担,收益共享”的原则,实现建设项目的整体最优化,对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席酉民,尚玉钒.和谐管理思想与当代和谐管理理论.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3):21~26.
[2] 甄玉敏.项目融资风险与防范[J].长春大学学报,2003,(3): 44~46.
[3] 罗顺梅.我国政府在BOT项目融资中的风险分担[J].经济与管理,2002,5:15~16.
工程项目建设是个工期长、技术含量高及投资数量大的复杂工程,尤其是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工程项目建设规模不断增大,工程项目建设过程存在诸多不确定的模糊风险因素,合同管理作为工程项目建设进度、质量与投资控制的基本依据,合同管理受社会自然环境、规模与投资数量等因素影响较大,存在不确定风险,加强合同管理风险的防范,可有效保障工程项目经济效益。
一、合同风险形式
1.客观合同风险
客观合同风险一般是法律法规、国际惯例与合同条件所规定的,这种风险责任一般是合同双方所回避,而人的主观努力通常无法控制的,诸如合同所规定承包商应该承担的变更风险、时效风险与市场价格风险等。工程变更在15%合同金额内,而承包商无法得到任何补偿,此时即为工程的变更风险;当索赔事件出现后,在28d内承包商应该提出索赔的意向通知,否则索赔就会失效,这种风险发生便是时效风险;市场价格风险则是指合同价格规定不允许调整差价,在市场价格上涨后,承包商就要承担全部的风险。
2.主观合同风险
此种合同风险是由人为因素所引起,不过也可通过人为因素控制。在国内的许多施工合同里,业主运用自身有利条件,将苛刻条件隐含于工程合同条款之中,而有些承包商为承揽工程,制定工程项目合同时,对有利自身权利的理据不敢抗争,或者合同判断仅重视工期与价格,对于其他条款注意不够,在合同签订上存在较大随意性与盲目性,此时便会受制于业主,很容易被业主占据主导地位,合同平等性就很难体现,进而增加合同风险性。还有些承包商很容易轻信业主的许诺,草率签订没有法律效力的合同,当业主因资金不足出现工程拖款情况时,承包商自身经济利益就会受到影响。
二、合同管理风险评估方法
风险评估是指在风险识别后,采取合理科学方法对工程项目风险进行辨别量化,然后按照权重大小进行排序,综合考虑工程项目风险事件可能发生的概率与损失大小。项目风险权重不同,重视程度就应该不同,风险评估是合同管理风险中的重要组成,是合同管理风险控制必不可少的工作。在工程项目中,风险是必然存在的,加强合同风险评估,可有效控制不利风险因素,避免为工程项目建设带来影响,风险评估常用方法有下列几种。
1.模糊评估法
模糊评估法是指运用模糊集的理论对工程项目的风险给予评价,运用三角模拟或者蒙特卡洛等模拟方法对工程项目风险进行度量,通过改变参数,可对工程项目风险进行多次模拟,并运用模拟仿真的统计结果度量项目风险结果。
2.综合评估法
综合评估法是邀请评估专家,评估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与风险水平,并依据整体风险水平进行排序,以次来度量合同管理中的风险。
3.外推法
此类评估方法是最常见的,可分成旁推、前推与后推等类型,旁推是运用类似的项目数据对工程项目合同风险给予分析评估,前推是依据历史经验数据对未来事件可能出现的后果与概率进行判断,而后推是没有历史数据状况下,将项目合同未来存在风险事件归结为有数据可查的初始风险事件上,从而对项目合同管理风险进行分析评估的一种方法。
在风险评估方法中,除了以上三种评估法外,还有故障树法、层次分析法等,在风险评估中,亦应考虑因资料不全及环境复杂等因素而使风险评估存在一定偏差的可能性。
三、合同管理风险防范措施
1.提高合同风险意识,加强合同管理
工程项目合同是工程管理的主要法律文件,对项目风险的管理具有保障作用。承包商应有很强的风险意识,尤其是合同风险意识,依据企业原有项目所遇风险问题,对其整理归类,并对其风险出现与影响范围给予分析评价。在新项目合同签订与条约履行中,对每个细节与条款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让所有参与者都要参与,在思想上加强参与者的合同风险意识,在项目建设中,构建施工与企业经营不同层面风险的管理体系,完善合同风险的全过程分析与防范,并采取一定处理机制解除风险,确保工程项目顺利开展。
2.完善工程项目的合同管理制度
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合同管理的环节较多,主要包含合同洽谈草拟、评估签订、交底学习、履行跟踪与变更终止等,工程企业应不断规范本企业合同管理,将本企业经济利益在合同中尽量最大化体现,避免不必要的合同纠纷,并保障企业社会经济效益的获得,这就需要加强合同管理制度的可行性。
合同管理制度主要有责任分解、合同交底、审查批准与每日工作报送等,其中,责任分解制度是指合同管理者把各合同责任落实到每个工作小组,并明确其工作范围与责任,经过合同任务分解落实到相关责任人员,然后积极配合协调工程合同的履行;当合同签订后,相关管理人员应对各项目管理者与工作负责人实施合同交底,解释并说明合同主要内容,以形成工程项目的合同交底制度;为避免索赔费用不能及时纳入月付款要求的状况,并便于管理者审核进度款,可建立进度款的审查批准制度;每日工作报送制度所指的是每个职能部门把本部门工作状况与未来一周计划送到工程合同管理部门,让合同管理者及时了解项目信息,以便作出准确决策。
3.实施全过程的全面合同管理
工程项目的合同管理应该将合同作为主线来实施规范标准的制度化管理,制定与合同有关的工作规定,尤其是合同管理程序、组织、谈判、起草、签订与检查等工作环节,均要作出明确的规定。工程项目合同整体的实施过程中,每项工作均要严格按规定管理和执行,合同资料要记录收集齐全,尤其是索赔资料的收集。工程项目建设中,难免出现一些不确定风险,一旦发包商不能依照合同来履行责任,承包商就会因合同价款影响延误工期,这时承包商就应依法进行索赔,而索赔成功性主要取决于索赔强有力的证据与解释,加强合同资料收集,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合同纠纷,确保企业应得利益。
4.提高合同管理人才培养
工程合同管理者应是高素质的综合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工程技术素质,熟知相关法律法规与合同业务,还要胜任合同的拟稿、谈判、修改与解释,对工程的合同管理、索赔管理、工程造价与财会账务等也要非常熟悉。同时,合同管理者还要配备精通合同管理与熟悉业务知识的专业人士,以应对有些业主为避免承包商索赔,进而聘请专业工程技术顾问与法律专家来起草项目合同的情况,此类合同条款编制质量较高,隐含许多对承包商不利成份,承包商对业主的这些不利条款要避免盲目接受,应善于转移与限制合同风险,使风险在双方间合理分配。
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工程项目规模、工期与投资数量均不断增加,合同管理在工程项目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合同管理风险一旦发生,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采取一定风险防范策略降低合同管理中的风险,可有效保障工程企业的经济利益不受损害,并获得最大经济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钱峰.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分析与防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2)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内涵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是以战略观和系统观为指导思想,以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为导向的新的审计方法。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则是在制度基础审计方法上发展起来的,是将审计风险模型运用于制度基础审计之中,并以此指导审计工作和进行审计风险的控制的一种旧的审计方法。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作为一种新的审计方法,除了继承吸收传统的详细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的优势外,在适应经济业务复杂化和合理规避审计人员风险的要求下,体现出:重点在于对风险的评价和防范;重心前移至计划阶段;内外环境相结合,以实际审计结果作为调整重点;合理预期的使用,有效地识别各种重大错报风险等特点。
二、政府审计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必要性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已有的责任机制已经不能很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政府审计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政府审计风险也为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所重视。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适应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要求新的审计方法
进入新世纪以来,整个世界处于一种急剧变化的过程中,全球性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政府与其所面临的多样的、急剧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联系日益增强。世界各国的联系更为紧密。全球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组织之间相互依赖性的增强,使得政府所处的环境更为复杂和多变,这种情况下的风险控制和防范就显得更为重要。所以引入以风险控制和方法为主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传统审计方法的局限性要求进行改变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主要是通过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定量评估,来确定审计的时间,范围和内容。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实质上是制度基础审计方法的发展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它还不是一种新的审计基本方法。它在理论与实务两方面都存在固有的缺陷。
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己经在理论和实务中体现了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势在必行毕业论文格式。但将其应用在政府审计之前,必须明确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有明显的差异。只有准确地了解其差异,才能更好的发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作用。
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用于政府审计所面临的问题
政府审计引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现实中面临着许多实际问题。
(一)现代审计人员专业技能和道德规范的缺失
首先,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需要审计人员在审计之前对被审单位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确定期望审计风险。而期望审计风险的大小取决于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依赖于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其次被审单位内外环境千差万别,而大部分审计人员熟悉的只是审计、会计的业务,而对其他专业方面了解很少。还有,由于风险导向审计的审计范围被扩展,会计师需要关注的是整个内部控制。审计范围决定了专业能力范围的要求,这就要求会计师充分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如果审计人员在风险判断上出现方向性错误,会导致其搜集不到充分有力的证据证明审计结论,就极有可能导致审计无效率或审计失败。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合理科学的衡量审计风险水平。
另外,对法律风险的预期影响审计人员道德风险。一般来说,当审计人员认为法律风险较高而可能引起较大审计风险损失时,可能会执行尽可能详细的程序来保证审计质量。而当其对法律风险的预期较小而不会引起明显损失时,则可能会减少审计程序。目前我国审计人员承担的法律风险相对较低,因此,全面实施风险导向型审计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反而会降低审计质量。
(二)地方审计机关独立性不足
开展风险导向审计,需要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存在的一些不可量化的风险做出主观判断,因而对独立性有更高的要求。在地方上,审计机关被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视同为一般行政机关,其经费来源主要是年初预算安排和罚没收入返还两个部分,在一些财政紧张的地方,基层审计机关有时连正常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都得不到保证,没有充足的经费保证,政府审计机关不能正常开展工作,有时审计机关为了保证占总预算经费绝大部分的预算管理资金,势必与被审单位形成某种变相的利益纽带关系,会在一定程度上迁就被审单位,避重就轻,甚至互相串通,从而严重违背审计独立性原则。另外,审计人员方面,受体制和观念的影响,地方行政首长对审计人员有巨大的影响力,依法审计在许多地方没有落到实处。
四、政府审计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对策
从我国政府审计机关风险管理的现状出发,要在政府审计中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应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进一步强化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国际资本的流动带动了审计的跨国界发展。我国审计准则从一开始就是借鉴国际惯例,并在国际审计准则的基础上制定的,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风险导向审计不是制度基础审计之外的一种方法,而是制度基础审计的发展,是以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为立足点制定审计战略,制定与政府状况相适应的多样化的审计计划,使审计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有效地进行风险评估,可以简化风险导向审计工作。
风险评估的过程主要是风险辨识、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政府应根据各种风险的分类,进一步细化,得出可能存在的风险之后,运用特定的风险评估方法,根据各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决定控制程度和策略。在全面风险管理过程中进行风险评估,风险可以分为5类,即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和法律风险。
风险意识是风险导向审计得以有效使用的重要前提,只有意识的提升,才能加快工作的效率和提高工作的稳健性。
(二)打造复合型审计人才队伍
复合型审计人才队伍是能否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决定性条件,人才队伍的专业水平也决定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所能发挥的作用,因而是重中之重,必须通过内部培养、外部吸收的办法,打造一支符合风险导向审计要求的专业审计队伍毕业论文格式。审计机关能否拥有一批具有相应能力的审计人员,对能否有效开展风险导向审计起决定作用。审计机关应加强审计人员的培训,特别是相关专业技能的培训。同时激励审计人员自主提升,从社会上吸收各类专业人才。
(三)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实现风险导向审计的网络化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
要推动社会建立完整信用体系,在政府、银行、协会及审计机构等单位之间连网,实现资源共享。审计机构本身也应建立庞大的数据库,按类别、行业收集、存储、更新审计人员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所需要掌握的会计和审计准则内容以及审计对象所在行业、企业战略,成功、失败审计案件介绍等信息,以不断拓展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同时为政府审计完善管理的信息依据。
(四)完善审计制度以保障审计独立性
要保持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就要求政府审计机关在经济上断绝与被审单位的联系,就必须解决地方审计机关的经费问题。对此,政府必须要制定出具体的措施和办法,把地方审计机关的经费落到实处。首先要对审计机关的经费进行垂直管理,这样不仅切断了同被审单位的经济联系,而且切断了与同级政府的经济联系,审计独立性明显增强;其次是提高审计机关经费的优先级,使之得到地方财政的优先保障,经济落后地区地方财政实在不能完成的行政管理毕业论文,由上级财政直接拨付;还有是对审计机关审计经费情况定期进行行政性抽查和专项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五)明确政府审计人员的权责范围
针对政府审计人员责任轻,法律规范弱化的现状,最好的办法是,对审计人员的权责范围进行明确,让审计人员清晰的认识到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同时做到有所担当。理性的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在明确合理的权责范围下,审计人员自然会主动的履行审计职能,规避审计风险。权力方面,宏观上,应当加强审计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与规范化。明确界定审计机关的法定职责范围,在审计法中对经济责任审计要有明确规定,对政府审计的目标和内容要进行规范,同时明确规定必须进行政府审计的单位和项目,通过法律适当地加强审计权力。责任方面,政府审计机关及其人员如果出具虚假的审计信息,给国家、社会及个人带来利益损害,就应该对此承担相应的行政、民事或刑事责任。对此可以在法律和行政制度上加以明确。只有在明确的权责范围下,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人员个人而言才具备其应有的意义,能够得到审计人员主动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高伟.风险导向审计与独立审计准则的运用.审计研究.2004,(3)
[2]徐伟.试论风险导向审计及其在我国的运用.审计研究.2004,(4)
[3]张龙平,李长爱,邓福贤.国际审计风险准则的最新发展及其启示.会计研究.2004,(12)
[4]陈茂芬,张奏华.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4,(6):94-96页
[5]陈强,杨智慧.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审计与理财.2005,(6):96-97页
[6]赵煜烽.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规避与防范.审计.2005,(5):43-44页
[7]乔瑞红.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产生原因分析.经济师.2005,(3):213
[8]陈志强,从审计风险模型的改进论风险导向审计的战略,审计研究,2005,2
[9]许莉,透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审计研究,2005,5
2水利水电施工企业风险类型
2.1施工管理风险
施工管理风险是依据工程整个垂直分类进行概述的,这主要受水利水电工程量过大,存在较大可能造成施工难以周全,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施工管理风险一般要依靠前一阶段的有效估算等尽可能实现降低,很难达到全面的控制。
2.2材料风险
水利水电分从本质而言也属于建筑行业范畴,原材料构成了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成本的主要部分。所以,材料风险这一风险类型也十分重要,成本风险与材料质量风险均会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直接影响。
2.3项目风险
项目风险属于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特别重要的风险,项目风险在前期的招标阶段更为集中,由于不同企业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报价时候出现互相压价的现象,假若超出企业的承受范围,在项目的评估中就存在很高的可能性因为自身不足提高了项目承接之后的风险。
2.4资金风险
资金风险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施工过程中保证金垫付、回笼资金等。对于工程施工而言资金是举足轻重的物质保障,所以,水利水电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对资金风险要足够重视,要有充分的应对准备。
3采取何种策略进行水利水电施工企业项目风险管理
能否完整、正确地对各个环节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对于风险管理而言是最核心的内容,当然也是最重要的内容。运用科学的手段优化施工方案,从各类方案中进行最佳方案选择应当本着这样的原则,即尽可能选择风险最小的方案。加强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与全面性,可以注意把握如下要点。
3.1风险回避
在风险管理手段中风险回避十分容易进行,这种风险管理方式比较低级,简而言之,即对具有较高风险的项目予以放弃,进而使得整个施工项目处于可以控制的范围内。从某种角度而言风险回避这种方式在风险管理中属于一种消极手段,对具有一定风险存在的项目直接放弃,会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显著降低。但是对于规模不大的水利水电企业而言,对风险直接都根源上进行解决,在某些条件下确实是最理想的方案选择,这主要是由于假如对这种具有高风险的项目不放弃,在后续施工过程中就存在很大可能为了尽可能降低风险投入更多的精力与资金。
3.2风险控制
水利水电工程进行风险解决,十分常见的一种方法就是风险控制。在施工过程中通过详细分析风险的类型、风险产生的原因、风险的特点,然后出台具体的应对策略,对风险展开有效控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水利水电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对风险进行控制务必要切合自身的实际能力,一单风险确实不在自身能力控制范围内,采取风险回避这种方式相对来说比较合适。
3.3风险自留
风险自留与风险回避比较,这种风险管理手段要更加简单一些。具体而言就是对施工中遇到的某一类自身无法控制的风险不予理睬,将自留的资金用于承担风险形成的后果的资金。此外,风险自留可以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主动的风险自留即自身施工中发现,但不解决的风险,被动风险自留为没有发现但产生了不良后果的风险赔偿。
3.险转移
比较风险转移和责任推诿,两者存在很多相似的地方,在工程施工中把风险向和工程具有一定经济利益关联的一方转移,使得风险被另一方承担,这种有意识地行为就属于风险转移。即非保险转移与保险转移是风险转移的两种主要形式。风险管理手段中风险转移应用得也较为普遍。在对风险管理比较普遍应用的手段有所掌握以后,水利水电施工企业需要对属于自身责任范围内的许多事项特别注意,保障企业整个管理效果与水平的提升。
(1)为了有效应对风险需要做足充分的准备工作,在对项目班子精心确定后,还要保障出台的规章制度尽可能详细,使各个层次的管理人员的能力水平有所保证。在施工力量的搭配中需要对保障工作加强,对施工人员加强思想工作建设,提升所有人员在各自岗位中的责任意识,促进项目管理风险尽可能降低。
(2)关于布局工作要尽可能科学合理,对工作内容进行细化,对于工程量十分大的项目,自计划、调度至管理需要保证实现环环相扣,努力避免管理中出现走弯路的现象,重视做好奖罚工作,使得各个环节均能够在机制中良好运行。
(3)水利水电企业全体上下都需要加强施工队伍的严格管理。从某种角度来说,管理责任人缺乏风险管理意识是造成很多项目风险发生的主要原因。要从源头上紧抓风险管理,有效避免由于管理疏忽导致风险的发生。作为施工管理队伍中的所有人都应当做到严于律己,对自身要求方面能够不断加强,如此才会使得整个项目风险实现最大程度地降低。
1 医疗护理风险
所有的医疗过程都是风险和利益并存的,而且贯穿于诊断、治疗和康复全过程,即使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也带有风险。“医疗风险无处不在”已成为国际间医疗界的共识。
病人所患疾病的危险性、复杂性和医疗技术难度等决定医疗风险概率的客观因素。如:医患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就可能成为“医疗事故”的因素。从医院内部管理来看,诊疗风险、技术风险、诚信风险、经营风险、人才风险等具有并存的可能性,而大量风险因素之间内存关系错综复杂,同时与外界的交叉影响又使各种风险显示出了多层性。医疗行业本身是高技术、高风险行业;疾病种类繁多,病情各异且多变,也决定了医疗将面临更大的责任与风险。
2 护理工作面临的风险
护理行为具有高风险性。如:护士业务能力的提高滞后于医学的发展;高新技术引入临床,护理人员自身学习不够主动;护士人员缺乏,护士与患者比例不合理;护理人员主动服务意识差;护理常规、操作规程执行不力;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易引起患者的投诉和出现护理缺陷。根据骨肿瘤科病人的生理、心理特点,结合本科具体护理操作项目,找出高风险护理技术操作。如:长期卧床、营养不良、放化疗不良反应、水肿、疼痛、褥疮;后期病人多脏器功能障碍病人下胃管、吸痰、导尿等刺激可能导致呼吸、心跳骤停的发生;输入刺激性药物及静脉留置针的使用可能导致静脉炎;尤其是病人放化疗后突然体质的变化和毛发的脱落之巨大反差,对病人影响巨大,尤其女病人更甚。还有骨肿瘤病人生存康复的压力和对骨癌认识,都可能导致病人不配合治疗等。通过风险识别和评价将此类高风险事件进行针对性的风险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