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1 09:20:5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学生德育课堂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因为生本,所以学生快乐
了解了一些生本理念后,我就开始着手“生本教育”的实验教学,首先是培训学生大力开展小组合作。小组合作学习这是生本课堂的重要组织形式。郭思乐教授说过:“没有小组讨论合作,就没有生本教育。”我先将所带班级的学生按4人一组进行分组,每组搭配有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各组选出小组长,小组长由组内学习较好、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学习小组要分工合作,互帮互学,培养小组长的管理能力,充分发挥小组长监督、帮助、带动本小组成员学习的作用,小组获得统一意见汇报成果时,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发言,给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在小组展示成果时,我发现学生的胆子大了,自信心强了,而且口头表达能力有所提高,在教学中我着重从这几方面入手:
1.布置前置性作业
前置性作业一定要低入高出,精心设计。一年级数学的前置性作业主要是根据下一课的内容,找身边的、生活中相关的数学例子,这种带例子是一种既有一定范围,又可以发挥学生自主性的活动。带来的例子可以用书面或口头进行交流,无论是对是错学生都会在讨论中获益。
2.教会学生倾听
在小组内或全班交流时,发现有些学生不注意听讲,不关心其他同学的发言,所以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只有学会倾听才能质疑,有了质疑才会有探究,才能在生本课堂中有收获。
3.教会学生总结和评价
不论是组内交流还是全班分享,都要总结。同时还要会评价,能够指出哪些学习小组在学习中存在不足以及有哪些优点是值得自己学习的,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总结和评价中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二、生本让老师不断学习,终身学习
“生本教育是宽厚的教育:因为宽厚,所以深刻;因为简单,所以极致;因为静待,所以蓬勃”。出差到广州骏景小学听了陈武校长的介绍,让我不禁为她的理念喝彩:在“生本理念”的指引下,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生活是快乐的,孩子的发展是全面的:自信、聪慧、创新能力强……在骏景,教师的成长是幸福的。骏景小学的陈主任和数学科组的老师给我们讲了他们生本数学基本课型和集体备课的做法,生本课程他们已经做了13年,数
学生本课堂的基本模式:大感受―小认识―勤熟练。而好课的标准是:小立课程,大作功夫,宽着期限,紧着课程,教少学多。具体表现在各个学科就是:语文推进大阅读了,数学抓住根本了,英语和其他学科形成活动,那么如何评价一节生本课?看学生:状态第一,独立自主,超越与创造。看老师:是否把学生作为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实现借力,教少学多。好老师的最高境界:不现自我,从“拉牛上树”到“驱牛向草”。
我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注重做好两方面的教学工作:
1.注重单元大感受、教材的重组与整合
单元教材的整合,这学期我打算将表内除法(一)(二)整合,减弱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教法,强化质量单位、平移与旋转及统计教学。
虽然不用生本教材了,但是生本的理念是我的支撑,做好单元大感受的计划订出目标,抓住单元的重难点和知识点,上好认识课。及时作出大评研和小评研,评研可以是一个知识点的评研,也可以是一个单元的知识整理,也可以是一册书的综合知识的检测。本学期大的方向是弥补生本教材缺失的教学内容,继续开展扎实的计算教学,能很好地做到生本教材与人教版教材的融汇。
2.做好这学期的我的小课题研究:课前三分钟
起始阶段,我给学生限定范围,让学生把数学名人故事、趣味数学题、数学家轶事等作为讲话的内容,可从网上下载,也可以从报纸杂志上裁剪,且在讲完故事后谈点自己的感想。我确信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演讲,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会越来越浓,在此基础上,我会趁热打铁让学生从身边的数学现象说起,让学生明确生活中处处是数学,处处需要数学的理念。然后,在栏目的选择上把范围扩展到可以讲解“上节课知识总结”“自编同步练习题”“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小难题”等可以让学生动手动脑,发展创造性思维,增强数学应用的小栏目。这样与过去的教师布置作业不同,学生在准备这“课前三分钟”的过程中,应该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浓厚的兴趣。不仅数学学习氛围空前高涨,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也会大大
生本教育,其实是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做的。即使是在你教的学生取得了满意的成绩,但也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还要看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一、学生们得到了释放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
二、老师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以前的时候在数学课堂上总是像一个老大爷一样,唠唠叨叨,喋喋不休,生怕孩子们听不懂,总是反反复复的讲个不停,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我这样的老师太强势,而且我发现在教学中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s往往是自己失败。
“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学生、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数学课堂上继续努力学习。
三、生本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我发现生本课上的学生们都是自信的、快乐的,现在我有时候体会到这一点,当学生从自己研究和探索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我感到非常的意外和喜悦。但是,有时候是憋着一股气,每次都在想:孩子们怎么这么不会合作?语言表达能力怎么这么欠缺?每次做总结时怎么总是说不在点子上,还那么嗦?现在,我们刚刚开始接触生本教育,作为老师都是新手,很多地方做的都不够,又何况是孩子们呢?但是,通过看他们的变化,发现他们在学习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很强,慢慢的有了合作意识,的是学习上的创新意识,我深切的意识到,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通过学习“生本教育”思想,对我们的课堂改革确实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教育改革已成为时代教育的主题。及时的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投身到教育改革中来,我们的教育才有出路。
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要继续学习生本教育理念,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正把学习的自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也要学着做一个魅力老师,从而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魅力!
四、我在实践中存在的困惑
我在实践生本教育后,感觉课堂气氛好多了,但同时也产生很多困惑:
(1)这样上课,学生学的很慢的,每节课容量很少,而且学生之间的差异很大,非常不好调节教学进度。特别是数学课堂,例题讲解的就更少。
(2)学生在讨论的时候纠缠于细枝末节的问题,无形之中浪费了很多时间,课堂气氛表面很热烈,但总觉课堂效率不高,有些时候我甚至感到忧心忡忡,以及在课后作业中明显体现出来。虽然学校也说了允许失败,但我想学生失败不起。
(3)学生对于生本课堂的习惯培养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生本教育一下子从初三阶段起步,跨度太大,好像空中楼阁,显得突兀。加上学生成长的环境不同,素质参差不齐,基础知识薄弱,视野狭窄,理解能力欠缺,实施的难度可想而知。比如,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不注意听。个别的学生可能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中变得越来越差。课堂上一部分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讨论,深入思考,但是那些思考能力较差,表达能力较差的同学,参与的积极性明显消极。课堂上那么多学生,我们根本顾不过来,不可能了解所有学生是否在讨论应该讨论的问题。当要求学生展示讨论成果的时候,这部分学生根本就不发言,久而久之,他们会越来越差,怎么办?
(4)教师在课堂中导的作用占多大比例?老师指导的时机?如果在全班同学交流的过程中进行指导,就有可能打断学生的思路;如果在学生交流完再进行指导,学生的印象和教学效果就差。教师什么时候该出手呢?
(5)前置作业的完成质量。有时连教师备课都得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有限的自习时间里,能否确保所有科目的教师布置的前置性学习都能按时按质完成?学生是否觉得这种全新的学习模式会变成负担和折腾,效果适得其反?
总之,生本教育理念我们应该长期坚持,而课堂教学模式并不是好的我们就能照搬,中间的困惑需要我们去探索,但愿每个教师都能探索出适合自己的生本教育课堂模式。在自我的数学课堂中认真的摸索出自己的道路,为学生能更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006-01
可持续发展教育包括两方面:一是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即教育应承担起向学生和社会进行可持续发展思想教育的责任。教育不仅要实现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要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在中学课堂中,生物学是与人类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学科之一。从随处可见的动植物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从人体组织器官与系统到基因遗传,人们的生活处处都离不开生物,可见生物学科的特殊性与重要性。生物学科的特殊性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好生物课堂教学,不仅能有效传播社会、经济、环境三者之间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还能通过有效教学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今日的地球,森林正在减少;海洋、河流、湖泊受到污染;大气中二氧化碳在增加;生物种类正在减少……人类面临的这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都可以在生物学中得到认识。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实例树立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包括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正确的个人价值观两方面。
1、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生态价值观包括对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认识、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保护人类权利及其它生命形式和自然界的权利、节俭和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为加深学生的认识与理解,教师可以通过案例进行教学,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2、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就是培养学生对环境、对他人和未来的责任感,并能把这种责任转化为个人和集体生活的的行动信仰。教师可组织辩论活动,让学生讨论哪些个人行为会导致环境污染,哪些行为能促进可持续发展,鼓励学生把那些有益于可持续发展的个人行为落实到生活细节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
二、提倡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方式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学习的特点,教学活动的设计应关注中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成长环境,爱护学生的求知欲和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合作探究、自主体验的学习方式。
1、批判性思维学习
批判性思维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思维工具。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对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与相关问题的研究,培养学习者独立的批判性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技能。质疑和反思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我们提倡对那些似乎理所当然的现象提出质疑和挑战,并鼓励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对事物持疑问的态度。古语有言:“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而大进”,可见“质疑”的重要性[1]。教师要善于借题发挥,如讲解环境保护的内容时,就可以探讨一些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社会热点现象,指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审视,探寻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从而认识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本质和深层原因。
2、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在观念上的平等、开放、民主,在过程中的自主、体验、个性,在形式上的生动、多样、有趣,使其成为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教育核心思想的最有效、最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它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的手段,也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探究学习包括以下步骤:提出问题、确定探究方向、组织探究、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得出结论,最后根据现实生活条件灵活运用所得结论。在探究过程中,收集资料时学生将面临如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与他人合作交流的问题;资料收集完后,学生还需进行分析、归纳、概括资料以及运用学过的知识分析现状等。通过探究学习,不仅使学生学习了相关的学科知识,获得了关于探究学习的一般方法,同时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了科学素养。
在实际的生物教学中,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角色扮演方式来实现探究学习。
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新课程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倡导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新理念,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看成是鲜活的发展中的人,始终处于课堂教学的核心地位,为学而教,努力营造一种“动态生成”的教学“生态环境”。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就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我们必须思考如何通过“预设”去促成“生成”,如何通过“生成”去完成“预设”的问题。
一、精心预设、实践生成
课堂教学必须要有预设,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而且这种预设必须涵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情境等多方面。但我们也要明确预设并非只是写一份详尽的教案,并非是在上课前对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完美”的设计,进而形成完美的教案,然后在课堂上教师按部就班的将教案完美的演示出来。因此,对教学的预设应灵活而具有针对性,在教学切入点的选择、重点的把握以及难点的确定上都应该符合教学实际,符合学生实际。一切精心的“预设”,是为了“生成”,同时让生成更具有成就感和方向感。有了精心的预设,学生才会有活跃的思维,教师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才能胸有成竹地进行对话,才能提高学生探究的效率。
1.预设一个话题,在学生主动“讨论”中生成
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愿意主动地说,使他们在无拘无束的交流中,互相点燃对方思维的火花,形成不同的联想,不仅可以彼此启发,拓宽思路,引发灵感。
案例1:鱼为什么会减产?
在《种群和生物群落》教学中,我设计这样一个例子:某地的一个工厂在生产过程中会把酸性物质释放到空气里,工厂东面有一个湖,湖边渔民世代以养多鱼捕鱼为生。最近渔民纷纷反应,自从工厂开办以来,鱼产量不断减少。而工厂的科研人员做了一个实验,证明了工厂放出的酸性化学品对鱼资源的减少没有关系。
实验是这样做的:科研人员用一只大容器,取来该湖的湖水,从湖里找来大鱼放在该容器内,喂以蛋白质饲料,在这样的条件下,鱼兴旺成长。假定你是评判者,来对这项实验进行评估,请你据此提出自己的观点、想法及理由。以此展开新课学习。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自然而然的引出了新课,这就来自于预设时教师应充分思考、挖掘教材中有有价值的信息,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发表看法,抒感,激发想象,促进生成。
2.创设一个悬念,在学生的求知欲望中生成
教师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设置一些学生欲答不能而迫切要求得到解答的问题,在学生的心理上产生“悬念”,以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案例2:为什么50+50≠100
在进行“分子之间有空隙”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我在引出分子的概念之后,不动声色地在黑板上写下:50+50≠100,这时原本鸦雀无声的课堂一片哗然,然后纷纷议论着,脸上都露出一副疑惑不解的神情。此时,我这样设问:50+50=100这个在数学上永远恒
等的式子,为什么在化学上不被承认呢?要想知道其中的奥妙,请同学们自己通过实验来验证。每个小组利用组内两个100毫升的量筒分别量取50毫升的水和酒精,混合后你发现有什么现象?这一“悬念”情境的创设在学生的大脑中立即产生了撞击,思维被迅速激活起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弹性预设、动态生成
“生成”是需要智慧来支撑的。教学中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所谓“弹性”就是指为实现化学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设计出灵活、动态、板块式的“学”案,而不是周密细致、一成不变的线性“教”案。要鼓励师生中的即兴创造,超越预定目标的要求。
1.利用错误 即时生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无论正确与否都是正常的,出现错误有时并不是坏事,关键是教师如何利用好这一“错误”所带来的契机,赋予它特有的价值,为我所用。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要有耐心,不轻易打断或否定,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改正,把纠错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其生成正确的认识;或引发学生对问题的重新审视,激发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使学生的理解趋于正确、深入、全面,以体现良好的、动态的生成式教学。
2.捕捉“意外” 即时生成
教师在组织教学互动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落实预设好的教学设计,另一方面则要根据课堂的动态随时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对那些与教师预设不相吻合的内容,或教师没有考虑到的问题,教师要以民主开放的心态思考其价值,及时纳入课堂的动态生成过程中,对预设作适当调整,以便更好地完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生成更丰富而又灵动的资源。
教学预设就是预先的设定和计划,是课堂的确定性因素,一般包括:对教学内容的熟知和把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目标的达成,总体教学设计的预见和学情的了解等等。教师是预设的主体,充分详细的预设既能保证课堂顺利进行,也能为更有价值的生成提供基础,预设越充分,引发学生的思考也越深刻。
一、教学预设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就科学课堂的教学预设来说,执教者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1.这节课我要教什么?2.通过这节课,我要求学生达到怎样的目标?3.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提供了怎样的教学情景和实验?4.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什么方法?5.在每个环节里,师生如何互动?因此,这就要求教学预设符合这几个要求:一要统筹全局,紧抓设计主线;二要立足学生学情,以知识教学促进学生发展;三要设计具有弹性,有一定的自由度,为生成留足空间。当然,跟“不预设”一样,“过度预设”也是不合理的。过度预设就像装在套子里的人,课堂看似都在执教者的掌控之中,但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列车都在教师事先铺设好的轨道上行驶,教师一直强握着方向盘,没有时间和机会让学生欣赏沿途的风景,行驶的路线也早已规划好,决不允许把列车开到突然出现的小径上。这样,教师的任务就是一成不变地执行预设的教案,详尽而缜密地呈现教学目标,环环相扣地发问,小心翼翼地求证,一厢情愿地为学生铺设着一条尽快接受知识的“绿色通道”,而对教学过程中随时发生的意外无论有无道理都视而不见,避而不谈……这样的课堂必定是没有生气,“死”的教案限制了“活”的学生,遏制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想和生命活力,结果必定是沉闷,封闭和僵化的。
二、关于课堂“生成”
所谓“生成”,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兴趣、学习状况,根据学情、课堂环境等对教学程序进行调整,进而灵活地据情施教,达到最好的教学效益。生成,在满足了学生多样化需求的同时体现了师生的互动性。教学生成往往是在教师抛出一个问题之后,学生经过思考后的答案出乎教师的预设,但又在合理拓展范围,这时教师就该抓住机会,细细剖析和引导。
例如,在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四节二氧化碳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中,探究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我的预设是学生经过四人小组讨论至少能得出的实验方案是让一个盛满二氧化碳的瓶子中加水,然后观察有什么现象,甚至有的小组还能更加详细的讨论出加入水之后要马上密封瓶子,而且瓶子要选软的塑料瓶,不能选玻璃瓶。结果请同学来分享小组讨论结果时,一个小组给我的答案是:先在烧杯中加一定量的水,记下水面刻度,然后把二氧化碳通入水中,如果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则水面刻度不变,如果不能溶于水,则因为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会停留在空气和水面之间。以上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在他一说出烧杯二字时我心中就知道他的回答肯定不是我预设的,那么我不能放掉这个能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找出方案漏洞的机会,同时,我也不能马上就说这位同学是错误的,这样既没有给其他同学思考是时间,又打击了这位回答问题的学生的信心。其实,在这位同学表述完之后,已经有很多同学在底下小声的提出了质疑,于是,我极力表扬了这位第一个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好让其他同学知道,课堂上回答有错误也没关系,只要你肯回答,同时也顺势很自然的询问其他同学这方案可行吗?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时,很多同学都举起了手,大家分析出这个方案里不管二氧化碳是否溶于水,你看到的水面的刻度都不会发生变化,而且二氧化碳没有颜色,你也不会看到它介于空气和水面之间,自然而然这个方案就被否定了。在此基础上,我继续引导,既然即便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溶于水后这水溶液的体积也不会发生大的变化,那我们就得找溶于水后其他明显的变化,马上,有同学回答说压强会变小,前提条件得是在密闭容器中溶于水,很快同学们就能想到不能用烧杯,应换成有瓶盖的瓶子。这时又有一个新的问题,压强在变小,肉眼能看出来吗?不能,那就得再次转化为其他更明显也能肉眼观察到的现象,同学们马上想到瓶子要用塑料瓶,瓶内压强变小后,瓶子就会变扁。
从以上这个课堂案例中,我更加体会到了生成保留了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任何教学设计与策略,在真实的课堂教学情景中都可能会调整、重组,甚至完全改变,预设的方案仅仅是种选择而己。学生的差异性和教学的开放性使得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当然这也需要教师根据实际课堂情况灵活选择,甚至摈弃之前的教学预设。教学预设能保证课堂顺利进行,教学生成又可以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如果不能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这就造成了预设和生成的矛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逐渐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得到重视与落实。体育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的思维,注意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的处理等引起了广泛关注。我们在中学体育教学观摩活动中看到的体育课大多缺乏生成性教学;相反,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由于体育教学天然具有的开放性、动态性和活动性特点,我们倒可以碰到很多生成性的问题和情景,但令人遗憾的是,能抓住生成时机并进行有效的引导,能运用教育机智提升生成价值的教师并不多。那么,如何处理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呢?
一、调整预设,关注生成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从关注预设教案的完成转向关注生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过去,我们片面强调一堂课要完整,要不折不扣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往往忠实于自己预设的教案,不敢越雷池一步,无视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新问题,生怕节外生枝、旁逸斜出,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对于中学体育教学来说,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情况常常会千变万化,有时甚至会出“乱子”。因此,我们一方面必须要精心预设,但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却不能拘泥于预设,在遇到非预设的情况时,教师就应该倾听学生心声、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教学预设,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使教学更加精彩。
二、以生为本,充分预设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杜威说:“每一位老师带着自己的哲学思想走向课堂,愈是优秀的教师,设计教案的水平与质量愈高,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展现,期间蕴含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过去,教师在教学预设时往往只从教的需要出发来进行课堂设计,而较少考虑学生的需求。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因而,教师在教学预设时要心中有学生,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都要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考虑学生已有的能力水平和个性特点以及内在的情感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学预设应从教师本位转向学生本位。教学预设要关注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它可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锻炼学生的身体,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技能,培养体育意识。因此,在体育教学预设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培养自我体育意识;培养兴趣、爱好,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掌握体育的知识和技能;学会自主学习和自主锻炼。教学预设要从关注学生的竞技能力转向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以前,我们在设计体育教学目标时,常常偏重于学生的竞技水平,比如学生的100米跑几秒才算合格,实心球掷多远才算达标,跳远动作怎么才算正确等等,这些都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在课程标准体系下,体育教学已经不再是简单地培养学生的竞技能力,而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加深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学会体育学习及其评价,增强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等。例如,在不同形式的传接篮球练习中,有同学提出要求采用分组比赛形式来进行传球练习。在学习篮球传接球技术阶段,如果采用篮球教学比赛,学生往往注重抢断球、运球、投篮等,传接球练习的机会就会减少。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最后师生达成共识:比赛中只能通过传接球、原地运球和投篮等方式进攻或攻防转换,不能行进间运球和持球跑。在比赛中,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传接球方式进行进攻,学习兴趣很高,有效地促进了传接球技术的掌握。师生互动,情景交融,学生在民主与平等的教学氛围中激发出了创造性学习的热情。教师与学生真心交流,彼此沟通,分享快乐,共同成长。因此,教师只有充分地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为实现目标制定一个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过程,预想课堂中的种种可能,做到胸有成竹,那么,教师在课堂中时而“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应付自如,时而师生互动,因势利导,达成预设,促其生成。
三、机智应对,促进生成
教育智慧是动态生成的,是融于现实的教学实践活动之中的。而动态生成的课堂是最真实的课堂。在实施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时时刻刻发生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总是希望用一个预先设计的、固定的、看似完美的课程目标指导教育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并竭力剔除教育中的不确定因素。在课程实施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当教师提出一个练习方案时,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质疑,是教师没有料到的。此时,教师常采取回避的态度或者采用批评的态度。教师既不问学生是怎样想到的、为什么这样思考,又不与之沟通。结果是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使课堂教学陷入沉闷的气氛中。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对学生权利的忽视,对学生创造性的扼杀。师生平等对话、互相尊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真实的思想得以充分暴露,同时最大程度地反映出学生学习的意愿。不管是多数学生的想法,还是个别学生的“怪论”,都要加以重视。要让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心灵相约的地方,教师还应树立“无错意识”,认真倾听学生的声音。只要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认识、感受,敢于向教材质疑、对权威发难、给教师提问,这种行为就值得鼓励。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位教师以“抗洪救援”为主题设计了一堂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行为能力的体育课,其中有一个“过河”的练习游戏,老师用两条醒目的彩带设置了一条湍急的河流,练习时老师首先强调练习要求,每组只有一条“船”(用体操垫代替),只能一人“撑船”。接下来老师请同学配合演示过河的方法:站在“船”上的人统一起跳,撑船人趁势拉动垫子前移。然后教师指挥分组并强调取胜的关键是看哪组能在最短的时间使全组人员过河!此时,队中有一位学生突然喊起来:“老师,我觉得这种过河方法不合常规!”此时课堂有点骚动,几个同学用质疑的眼光看着这个学生。老师迟疑了一下,走到该生旁边问:“这位同学,这个方法什么地方不合理?”“既然是一条湍急的河流,所有的人都必须通过船过河,撑船人站在河里划船显然不合理。”“哦!”老师为之一震。“那你的看法呢?”“一组一只船,按老师的要求这个游戏做不起来,我的看法是一组应该配有‘二只船’,全组的人员先跳上第一只船,站稳后同心协力再依次上第二只船,如此循环反复直到将全组人都运过河,这样既符合常理,又能使我们紧密团结协作,因为这是确保小组获胜的关键。”这个学生一口气说完,有几个同学竟大声议论起来。老师环顾一下四周,为这位学生竖起了大拇指,当众鼓励这位学生大胆地发表他的看法。于是,老师召集全体学生讨论,重新修订规则。明确了竞争目标的各小组练习兴趣大增,他们积极思考、讨论取胜的关键,确定自己最佳的过河方案。学生的学练热情也感染了老师,老师喜形于色,课堂氛围相当好。像这种没有预设的生成,这在体育课堂上是屡见不鲜的。体育教师不能把这些“节外生枝”看做是教学异端,对学生的声音,切不可置若罔闻。相反,教师要善于倾听,用心去发现学生发言的闪光点,追溯思维的起因,并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充分利用学生的问题资源,在提炼成有效资源后,带着学生一起去分析、讨论、分享。也就是要提高教师的应变能力,能抓住生成时机,运用教育机智因势利导,可产生良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综述以上,预设是前提,生成是关键,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不仅是一种教育的科学,更是一种教育的艺术。课堂上,只要教师能善于营造和谐、愉悦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抓住疑点、重点、闪光点,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互动,碰撞出思维、情感、认识的火花,那么,我们一定能收获无法预约的精彩。
作者:姜炳泉 单位:浙江省桐乡凤鸣同福初中
参考文献:
[1]吴玲、吴支奎.有效生存植根于精心预设[J].课程•教材•教法.2007(7):13-17
[2]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J].教育研究.1997(9)6-10
在词语教学中,我们经常见到教师脱离语境,就词解词的场景。其实,当词语被作者当成抒感的工具的时候,每一个词语都富有内涵。因此,在词语教学中,就要创设语境,让学生在语境中反复涵咏,进而用自己的心灵去触摸词语。一般来说,一个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包括其本身的客观意义和表达者所赋予的主观意义。能否较好地领悟表达者所赋予的主观意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身的语感水平。对学生来说,把握词语在语境中表达者所赋予的主观意义是一个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3学段有这样的要求:“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彩。”如在《穷人》一课教学中,对文中“忐忑不安”一词的理解。教师让学生认真读课文后,再说一说“忐忑不安”是什么意思。桑娜会因什么而忐忑?学生的回答始终囿于“害怕”;接着让学生再说一说桑娜还为什么而“忐忑不安”。学生在说话练习中,在自己思维的梳理和思辨中,深切地感受到“忐忑不安”除了“担忧”“害怕”,更有着内心激烈的矛盾斗争。此时,一个善良而真实的“穷人”形象深深地烙在了学生心中。词语的学习也经历了一个从客观词义理解到语境词义感悟,再到人物精神体验的过程,使三维目标的达成有了很好的契合点。
二、想象品读,构建形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词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在词语教学中,应重视让学生通过想象品读来“复活”词语的本来面目,进而构建词语的形象。
教学中,教师可经常引领学生激活已有表象,创造新的形象,让词语和学生的精神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广泛,越来越紧密,这样,词语也就越来越难以遗忘,越容易被提取,再生功能也越来越强。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对“饱经风霜”这个词语的理解,大多数教师习惯于通过查词典来代替理解,那样在学生脑中留下的只能是“抽过筋、扒过皮的词语骨架”。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在现实生活中,见过饱经风霜的脸吗?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眼前浮现出了一幅又一幅画面,词语的丰富内涵生动地投射在了学生的心湖上。
三、互文勾兑,挖掘深度
语文教学当与人的言语生命特性相统一,语文教学的目标当与人的言语生命规律相契合。借助文本,促进学生言语思维的发展,当是词语教学的一项重要旨归。在词语教学中,不同样式,不同意蕴的言语之间的勾兑和交互,多个文本话语之间的相互照应、穿插、印证,无疑为多重言语思维空间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这样的词语教学,因为有了多重文本的参与,而使得词语的深度得到应有的开掘。如《草船借箭》中,“神机妙算”一词的理解。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后教师以“你最想用课文中的哪个词来评价诸葛亮?”引出“神机妙算”一词,接着让学生将最能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细细品读神在哪儿,妙又在何处?交流感悟得出诸葛亮知天文、懂地利、识人心。由词悟文,由文悟情,“神机妙算”已深深地植入了学生的心中,因此,在词文勾兑中,词语就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鲜活的形态,显得饱满而形象,被赋予了强大的生命力,从而有效地激活了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洞察力、联想力和深度思维。
1.源于生活
药学专业课虽然枯燥,但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一定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有用的教学资源,所以教师在平时就要注意对这些资源进行积累。在授课前认真分析教材,将积累的生活资源怡当、合理地融入,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使药学知识充满生活化气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1.1教学情境生活化
营造生动活泼的情感氛围,抓住学生喜欢新鲜事物、容易受感染的心理特点,通过讨论、辩论有效地刺激他们的兴奋点,一步步地把学生的情绪推向,“进入角色”,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012年看到有关毒胶囊的新闻,笔者去网上找了相关视频,在药剂课上让学生了解毒胶囊的制作过程,一方面让学生对胶囊壳的原料--明胶加深了印象,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药品关乎人体的生命健康,不管是原料还是包装材料,都来不得半点马虎,别把治病救人的药品变成危害人生命的毒药。
在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中,有一集大头儿子跟爸爸送牛奶,大头儿子对有孩子的阿姨说:“这是加钙的牛奶,喝了有助于宝宝长身体”;对上夜班早上回家睡觉的叔叔说:“叔叔,这个牛奶喝了有助于睡眠”;对早上赶着去跳广场舞的奶奶推销时,送了个加热器,方便老人家喝到热牛奶……笔者将这-集动画片下载下来在药品市场营销课上让学生观看,学生看了以后都对大头儿子的营销策略大加赞赏。
1.2教学道具生活化
药剂学介绍空胶囊有8种规格,分别是000号、00号、0号、1号、2号、3号、4号、5号,常用的为0~5号。为增强学生的记忆,在上课时教师通常会在PPT上放一张图片,展示从大到小规格不同的空胶囊,但学生还是无法想像各种胶囊实际到底有多大。笔者从家里找了两颗胶囊,一颗快克,代表1号胶囊壳的大小,另一颗阿斯美,代表5号胶囊壳的大小,这么一对比,学生立即对胶囊壳的大小有了准确的认识。还有学生总结性发言:原来5号胶囊壳只有1号胶囊壳的一半大。”
药剂学中涉及的仪器介绍是教学的难点,由于拆机器很麻烦,教师一般采用图片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例如单冲压片机,每次讲起机器里的冲头冲模,笔者往往先用图片展示。为了更形象生动,笔者经常会用生活中学生见过的扳指来形容模圈的形状,告诉学生模圈中间的孔比扳指要小一些。有调皮的学生会故意问“老师,扳指长啥样啊?”有一次笔者直接抱起一个教室里的饮水机空桶,指着上面的蓝色盖子说:“喏,就像这样的一个,边上一整圈都是金属的,就中间挖了个孔。”虽然引得全班哄笑,但这个描述非常形象,学生对模圈的形状有了准确的认识。
1.3教学内容生活化
2010年的百多邦广告中提到百多邦中含有PEG(聚乙二醇)和莫匹罗星,看上去很“高大上”,其实药剂学中PEG是软膏剂中的一种基质,帮助制剂成型而已,但广告中却在提及主药莫匹罗星时特意强调PEG。笔者在上课时给学生播放了这则广告,并提问PEG和莫匹罗星分别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由此也加深了学生对PEG的认识。
药剂学中介绍各种制药用水的制法,其中反渗透法和超滤法等对学生而言专业性太强,有些学生对原理都无法理解,因此经常记错,更别提应用了。笔者在讲课时提到家里的净水器,因为很多净水器的净水原理就是其中的滤芯用了反渗透膜或超滤膜。笔者又从网上找了相关示意图向学生展示,如此一来,学生不再抱怨药剂知识难懂,进而对净水器产生了兴趣,甚至有学生说“‘老师,我回家可以去显摆一下,我连净水器的净水原理都懂”虽然是句玩笑话,但给笔者的教学工作增加了一份信心。
2.用于生活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在考试中取得高分,而是可以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释和解决实际生活中与学习相关的现象和问题。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充分考虑药学专业课的特点,建立学生生活和药学知识的联系。
2.1开展生活化小组活动
药剂学中经常会介绍一些制剂的附加剂,如防腐剂、调味剂、着色剂等,有一次笔者为调节上课气氛,上课时带了一袋子糖,请学生就学过的知识找出糖果中的添加剂,找对的有糖吃。那节课上学生都很高兴,效果也很好,临下课时笔者问学生:“如果以后你拿到一袋零食或者一瓶饮料,能找出里面的添加剂吗?”所有学生都说能,那天让笔者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学生都比较“健忘”很多上学期才学过的知识,这学期问起他们已经不记得了。比如这学期笔者上课时问学生药品和保健品如何区别,只有个别学生能说出一点。幸好笔者早有准备,笔者让学生比较了几张图片,首先让学生知道保健品的包装上会有个小蓝帽,药品和保健品的批准文号是不一样的,药品的批准文号是以“国药准字”打头,保健品的批准文号有“国食健字”和“卫食健字”两种。为了巩固知识,笔者布置了课外作业,让学生回家找有完整包装的药品或保健品,下次课时拿来与同学交流,这样他们以后在生活中也能区分药品和保健品了。
2.2布置生活化课外作业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起着长久又稳定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相应的教学环境,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发展学生个性。
1. 优化教学方法,满足学生个性要求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选用有利于学生个性培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眼、手、口、脑的各种活动的亲身体验,获得乐趣,获得满足。
“活”教材。体育教学中,一般都使用同样的新课程标准、教材、教参等教学资料。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照搬教材,应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依据学校重要条件,灵活地取舍教材。并结合自己的教学思路及学生情况,重排教材顺序,使每一节课都有满足学生口味的教材内容,让学生积极训练,充分展现自己个性。
“活”引导。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在课堂上讲解精彩,而且也能在学生学习中进行得当点拨。“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教师应大胆尝试,创新课的组织形式,并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引导、点拨,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探究学习。如进行广播操教学,在授完内容技巧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创作自由操,自己配乐练习,使他们在尽情的舞动中舒展筋骨,抖擞精神,表现自我,促进良好个性的发展。
“活”教法。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富有游戏性和竞赛性的教学形式能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兴趣,激发他们求知探究的学习欲望。如“愉快教学法”、“启发诱导法”、“激励法”、“指标法”等,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结合实际,主动探求新知识,渐进地、有层次地接受新知识。在这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性也会随着知识的充实逐步走向完美。
2. 优化学生自我,使其健康发展
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设计好有关个性培养的内容及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中能最大限度地张扬个性,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管理,自我评价,使学生个性稳定、健康地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适时适当地对学生进行肯定评价。每一个人都有不断奋进、自我完善的要求,都有体验成功的欲望。倘若教师能及时地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赞扬,那么,学生的创造潜能便能得到最深的挖掘。
二、在体育课堂中培养学生个性需注意问题
1. 把握好学生的个性特点
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个性,或倔强或温和或外向或内向等等,甚至有的同学具有多重性格。因而,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去揣摩识别学生的不同个性。只有识别出学生的不同个性,教师才有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如在进行跳山羊教学时,对于文静胆小的同学应采用鼓励方式,消除其心理负担,让她战胜对山羊的恐惧,而不应该以强迫或挖苦的方式去伤害学生的自尊。
2. 合理营造学生个性发展环境
语言和文字是人类相互交流的两种工具。一个人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书写能力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学习、培养和锻炼的结果。我们提倡让学生多读多写,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当然也采取了许多办法,诸如写读书笔记、摘抄,等等。但是,学生在考试时的阅读成绩仍然不理想。这表明,学生平时的阅读是走过场,他们读的是好看的,不是有用的;读的是形象的,而非理性的;读的是手边随便能找到的,而不是精选的。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书写能力
农村的中小学生能讲普通话的少之又少,能讲比较纯正普通话的更是微乎其微,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交往与交流,影响了他们信息的摄取程度。听、说、读、写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能说、会写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素质。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并让学生长期坚持练习说和写,让学生明白说一口清晰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规范漂亮的汉字,不仅是学习的需要,更是交际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说、写方法技巧的传授。如,练习用普通话朗读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掌握好语调及节奏,读出情感韵味等;在书写指导时,要求学生熟悉汉字的基本笔画,掌握字的形和意等。汉字中,形声字占绝大多数且多音字也很多,所以在汉字的读和写方面对学生加强训练、指导是十分必要的。
二、明确读书目的
学生每读一遍课文都应该带着目的去读,这样才能提高读书的效率。比如,第一遍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第二遍指名读课文,重点纠正字词的读音,指导一些难读句段;第三遍默读,让学生梳理文章的脉络层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解题能力
课堂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掌握课文内容,掌握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训练,只有通过训练,才能让学生有效地巩固知识,提高运用技能。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解题方法的指导。如,对议论文语段的阅读理解,其操作过程是先给每个句子编上序号,抓住关键词语,尤其要抓住复杂单句进行剖析;然后通过语句的照应、上下文的连贯,把握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语义关系;进而对其语言风格、语体风格进行品味;最后在认识个性的基础上把握规律。否则,不掌握要领,不会运用方法,只能是“读书百遍,其义难见”。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语文课是基础课、工具课,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拓创造能力。现在的学生作为集思想感情和主观能动性于一体的学习者,他们的思想活跃,勇于探索,容易接受新事物。针对这一点,教师要指点、引导他们学会多元思维、形象思维、逆向思维等,用丰富多彩的思维去创造丰富多彩的思想。教师还可以利用教材优势,从课文中设置思考点。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语文教材中不乏优美典范之作。如,《春潮》中描写春潮的形成过程和由弱到强的磅礴气势,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春天的力量——不可抗拒,势不可挡!春天充满生机与热情,象征着中国人民拼搏向上的无限生命力,有利于陶冶学生的心灵,激励他们更加热爱大自然,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我只看见你的眼睛》等文章所表现出来的人间的美情、美意,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能够给学生以思想的洗礼,并能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体会到美是社会的主旋律,相互关爱是人间最真挚的友情,无私奉献是人的崇高品德。课堂教学中可从美的景色、美的行为、美的感情中去挖掘美、感悟美、接受美,并通过审美的过程来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六、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一、参与式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随着课堂教学实践的加强,我们发现和谐、民主、热烈的课堂氛围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也是建立合作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要通过参与式教学的实施,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调动学习主动性,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参与制订学习计划,并展开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思考,从而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进行自我调整,以获得新知。
参与式教学具有如下特征:1.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2.从教学实践中体验参与、思维及成功的乐趣;3.使学生不断完善知识体系;4.锻炼学生的能力,使其敢于表达自己。
二、参与式教学的实施要求
1.积极转变教师角色,周密安排教学措施。
参与式教学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要求,由教师设计目标的传统教学模式伴随新课改的全面实施必须摒弃。教师必须及时改进教学方式和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教学需求。在参与式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很关键,不仅要深入研究教材,而且要充分了解学生,更要拥有过硬的沟通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从而保证教学有效开展。
2.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关键。
教育家一向推崇“有问题就有希望”的理念,即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有了问题才会促使我们去思维探究,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一石激起千层浪”,思维的闸门一旦打开,学生的智慧就会“潮涌”而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贯穿整个参与式教学的始终,问题是关键。
三、问题意识的培养渠道
师生和谐相处的前提是平等,只有充分认识到平等的必要性,才有助于我们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地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问题,尊重学生的回答,一改过去教师“神圣不可侵犯”的教育偏见。无论学生的问题如何幼稚,都要给予必要的鼓励和肯定。
1.创设必要的问题情境。
教师要为学生发现问题创造条件。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眼神,因为眼神的变化折射出学生思维的变化。要让学生积极提出自己的问题,不能因为提问会影响课堂教学进度而不让学生质疑。国外同行在问题教学中好的思路值得我们借鉴,衡量课堂教学成功的标准是看学生提出问题的量,问题多,说明学生的思维发散了。因此,教师要结合生物教学实际,通过教师的灵活导入,鼓励学生将问题带入学习中。
2.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生物实验教学是重要的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节。在试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思维最活跃,课堂气氛更热烈。比如在讲到花的结构时,我们通过对桃花的花萼、花瓣、雄蕊、雌蕊等结构的观察,让学生从玫瑰花、苹果花、月季花等材料中去比较各种花的异同,并鼓励大家进行探讨:如何鉴别两性花与单性花?问题情境的创设,为学生的好奇心打开了大门,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分析,学生们勇于想象,敢于思考,不仅提高了观察力,更培养了多层面、多视角地去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生活是问题的源泉。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包含着知识,包含着问题。当年牛顿在树下休息的时候被树上掉下的苹果砸醒,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学会观察是发现问题的前提。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生物现象并认真思考,通过联系基础知识与常见现象,问题便会不断出现:“冬天问什么有些植物的叶子会落光,而树却没有死?”“为什么我需要闭着眼睛才能睡觉?”“为什么放久的食物上会产生飞虫?”……生活中的问题使我们对生物的认识更加深刻,一个个小问题成为我们走进科学之门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