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企业能源审计

企业能源审计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1 09:20:5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企业能源审计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企业能源审计

篇1

企业能源审计工作自我国提倡已经历时20多年,一开始,河南省南阳节能监测中心被国家首选为企业能源审计试点实施单位,经过10多年的不断努力,企业能源审计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企业对开展企业能源审计工作有了一定的认知和认识。2005年,国家为了加强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管理,促进合理利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全国开展了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并印发了《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实施方案》,其中明确要求千家企业要开展企业能源审计工作,从此企业能源审计在政府节能主管部门的倡导下,在“十一五”期间有序地开展了起来。“十一五”末期,企业能源审计工作由于评价标准不明确,能源审计的基础性资料尚不完善,能源审计服务的市场准入制度尚未建立等诸多原因导致此项工作基本暂停,从此很少有企业再主动开展企业能源审计工作,至今企业能源审计工作的呼声渐小。

企业如何看待企业能源审计

河南省企业能源审计工作开局较早,起初,企业通过开展企业能源审计工作,查找到了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审计找到了企业生产过程中浪费能源的诸多环节,并提出了针对这些环节的措施,同时也通过企业能源审计工作挖出了一些企业蛀虫,使企业受益匪浅。“十一五”末期,企业能源审计工作发生根本的变化。从成本角度来说,企业开展能源审计工作,需要支付给审计服务机构一定的费用,在审计过程中,企业各部门的会议协调、资料复印等也需要一定的成本付出,这些基本上构成了企业能源审计的成本。而企业所能获得的能源审计收益主要是结合能源审计中提出的相关节能管理及技术改进措施,聘请相关的部门或机构进行可行性分析,选择可行性项目进行具体的实施,从而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节能效益。此外,在能源审计过程中,能源审计服务机构还可以凭借其拥有的大量专业知识,适时的向企业宣传国家、地方相关的节能或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帮助企业享受国家给予的节能奖励或税收减免。

企业对能源审计不感兴趣,主要有3个方面原因。首先,企业报项目做科研,对科研进行评估等前期工作企业仍需要支付一定量的费用。其次,企业进行能源审计的费用不菲,企业在短期内见不到收益,随着市场变化,长期效益也不乐观。最后,企业进行能源审计缺少政府引导,各项收费混乱。企业付出的费用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所以现在企业不再看好企业能源审计工作,也没有企业主动再开展企业能源审计,只有在特别要求下个别企业才开展能源审计,企业能源审计基本被了。

节能减排形势下的企业能源审计

进入“十二五”后,国家提出“十二五”末,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17%,4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减少8%-10%。从数字上看,能耗强度下降16%的目标比“十一五”有所降低。但是这个目标在“十二五”期间完成起来较“十一五”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首先“十一五”期间国家制定相应的节能降耗目标后,占能源消耗比例较大份额的工业企业采取各种措施、手段对本企业的用能设备、生产工艺进行了必要的节能技术改造,想尽一切办法来降低生产能耗,“十一五”末期基本完成了该期间制定的节能目标。

进入“十二五”后,企业的节能技术改造等各类项目逐渐减少,企业想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相当困难,在困难面前如何完成节能降耗目标,企业能源审计工作又一次走到了各项节能技改专项的前例。同时“十二五”期间国家再次要求重点耗能企业要进行能源审计,并对该期间完不成年度节能目标的企业要求强制能源审计,能源审计被提到比较重要的议事日程当中,这就要求能源审计服务机构在开展企业能源审计过程中要下大工夫,在能源审计过程中要注重能源利用管理,设备运行监管,设备效率运行监测等多手段,多方法,有效的给企业真切实际的提出宝贵意见及方法、措施,而不是仅为了收费而敷衍企业。能源审计机构如果敷衍企业,这样虽然国家有要求,但是在没有强力抓手监管的市场经济模式下,企业能源审计仍然得到不大家的认可,在节能减排严峻形势下,能源审计工作仍然不是大多数企业首选的节能降耗的途径,能源审计起不到实质性的任用。

篇2

1.2能源计量2009年,制定能源计量管理制度的单位占被审计单位总数的25%,2010年制定能源计量管理制度的单位占审计单位总数的90%,2011年制定能源计量管理制度的单位为100%。至2012年,各单位设立了管理机构,配备了管理人员,建立了能源计量器具统计台帐,绘制了网络图。

1.3能源统计经审计,用能单位虽普遍有相应管理制度,但存在着以下2个问题:能源统计管理制定过于笼统;存在能耗统计漏失现象。随着审计结果在用能单位的应用,油田在能源统计方面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各单位都制定了能源统计管理制度,设立了管理机构,配备了管理人员,建立了能源消耗统计台帐。

1.4能源定额各用能单位虽都根据实际情况对能耗进行了定额管理,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能源定额管理不全面,如大部分单位只对成品油进行了定额,未对其它能源进行定额。能耗定额指标未细化到单台耗能设备,如某单位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油料、天然气、外出车辆用油定额管理制度,但是没有细化到单台设备。为规范用能单位的能源定额管理,2011年-2012年,油田起草并标准Q/SH10250866-2012《油田主要用能单位能耗定额编制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节能效果。

1.5节能目标考核经审计,各用能单位在节能目标考核过程中还存在“节能指标约束性不强、年度节能奖励侧重力度不够”等问题,随着油田节能目标考核的规范,各单位建立了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体系,开展了节能目标考核及树标达标活动,促进了节能工作的开展。

1.6更换高耗能设备至2012年,油田在淘汰高耗能设备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6.1国家明令淘汰电动机情况2010年11月总共更换国家明令淘汰电动机402台,更换国家明令淘汰成套设备103套。目前油田已无使用国家明令淘汰型号电动机。

1.6.2高耗能变压器淘汰情况油田利用三年的时间分批更换了挂网运行的S7及以下型号的高耗能变压器。截止到2009年底,更换高耗能变压器1042台,安装S11型节能变压器942台。目前分公司挂网运行的配电变压器全部为S11型的节能型变压器。通过能源审计,摸清了油田企业的能源管理状况、企业的用能概况、生产工艺和能源流程,并通过对审计资料和测试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找出了目前在能源利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节能潜力所在和改进措施建议,推进了油田节能降耗的深入开展。

2油田企业能源审计发展方向探讨

油田企业能源审计主要以规范节能管理工作为目的,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能源审计提高了油田节能管理水平,规范了节能管理工作,并形成了中石化标准《油田企业能源审计方法》标准,油田企业下一步能源审计工作重点是什么,“审什么,如何审”这是我们能源审计人员目前思考的问题。按能源审计内容来分,能源审计可分为初步审计、专项审计、全面审计,油田对用能单位审计为初步审计,下一步油田企业能源审计方向应向专项发展,更加充分发挥能源审计在节能管理中的作用,保证节能目标的顺利完成。

篇3

1.1能源审计主体能力受主体单一和专业技术方面限制较大

当前我国能源审计主体以政府审计为主,依据节能法对企业进行能源审计。由于企业缺乏自愿性需求,没有将能源管理提到企业战略层面,很少有企业设立专门的部门从事能源审计。而政府审计部门业务繁多,人员有限,无暇对辖管内的企业进行全面审计。社会能源审计机构若无政府认证和授权,所出具的报告难以被企业接受。考虑到能源审计专业性极强,要求能源审计师应具有:企业财务审计、水电预算审计、机电与电器理论、统计学、企业管理、能源审计学原理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在节能方面,涉及到企业单位能源计量和统计、除直接燃煤外的替代能源消耗折算方法、社会节能量的认定和换算等等。但目前政府审计机构普遍缺乏能源计量、统计和环境工程等专业人才,参加能源审计的工作人员大多是财务人员,这些人员对于能源审计方面的业务不熟,对其进行分析更是困难,“不会审”现象较为普遍。加上缺乏能源审计技术标准不一,不同的审计人员在现场诊断和设备测试等工作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一些节能潜力不能充分的挖掘出来,从而不能充分解决设备耗能问题,失去了能源审计的重要意义。

1.2能源审计所需的基础工作薄弱

首先,缺乏对能源数据的计量和统计工作。能源的计量与统计是编制能源计划,进行能源利用分析、监督和控制能源消费的基础。现阶段大部分企业缺少专门的能源管理机构和人员,能源计量器具配置不全,完好率和配置率都达不到标准,致使部分能源的消耗无法计量,相关的能源使用及管理信息不全面,各个生产管理部门之间尚未形成有效能源的信息共享体系,内部的能源信息共享性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能源审计报告的数据准确度。在部分企业中,人员的流动性将导致能源计量和统计的不完整性,如财务人员兼任了能源统计工作,一旦财务人员辞职或交接不当,能源计量记录工作就会产生断档。其次,能源计量与财务核算相脱节。长期以来,企业管理人员接触的都只是财务指标,重视内部财务审计,能源审计从未与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考核联系起来,对节能也没有正确的认识。企业传统的财务成本核算中,一般只核算作为原材料、动力的主要能源,如原煤、电力等,而对用量较小的能源,如柴油、汽油、水等,在成本中则未作核算。对余热回收后转换再利用的能源又用于生产时,不计入成本,使得成本分析中能源成本的升降金额并不能完全反映实际情况,成本分析流于形式,能源审计与企业成本管理相脱节。再次,能源监测措施不到位。能源监测是节约能源的重要手段,由于长期以来节能意识缺乏,目前大多数企业能源监测措施执行不好,节能监测力度不够,不能及时有效地为能源审计工作的实施、细化考核和节能技术改造提供科学依据。最后,缺少有效统一的能耗和节能指标。许多企业的能源利用、消耗评价指标都是通用型指标,比如万元产值能耗指标被作为判断和比较企业能耗状况的单一指标,而万元产值能耗指标既属于经济指标,又属于能耗指标,在实际评价时往往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波动,因此该指标的合理性令人质疑。

2需求与供给的适度匹配是促进我国能源审计有效发展的关键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能源的不完全利用在市场经济中是不可避免,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应该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浪费,但是只有当边际外部成本的减少不小于边际收益的减少时,这才是可行的。在满足这一条件下的当务之急是设法增加企业对能源审计的需求,需求拉动消费,消费创造价值,这样才能使能源审计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更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实现。通过政府部门的大力宣传与引导,企业对能源审计的认可度会进一步提高,自主自愿进行能源审计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虽然现阶段能源审计市场的供给是有限,但是可以通过培育第三方服务机构,完善相关配套的工作,增加能源审计市场的供给。针对我国能源审计推广的困局,我们认为:提高企业对能源审计的有效需求,增强能源审计市场的有效供给,二者的适度匹配是促进我国能源审计有效发展的关键。

2.1提高企业对能源审计的有效需求

1)政府加强强制性能源审计开展力度。现阶段针对企业自主进行能源审计的意愿不强,我国的能源审计还是应以政府引导为主。各级政府在开展能源审计工作前,可以结合新修订的节约能源法和相关节能的鼓励措施,以政府文件形式下发政策文件,明确能源审计的对象、内容和方法,从制度上规范能源审计,确保能源审计工作的可操作性和有序实施。同时,明确规定新开工项目必需在进行环境评估的同时必须进行能源耗用评估“,关口前移”才能从源头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鼓励企业进行自愿性能源审计。可以参照其他国家和国际金融机构的做法,运用经济手段,加强经济鼓励以及对企业能源审计的引导,将政府的财税优惠政策和节能改造专项资金、银行的优惠贷款等与企业能源审计结合起来。鼓励企业通过能源审计发掘节能潜力,申报国家和省级节能量奖励资金项目,由此获得专项节能改造的资金支持和补贴,这样既可以提高企业开展能源审计的积极性,也彰显政府的公正性。结合合同能源管理,使企业分享节能的收益。

2.2增强能源审计市场的有效供给

1)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在能源审计中的积极作用。政府应加大第三方——能源审计服务机构在能源审计中的作用,使之在满足节能主管部门要求的前提下,抓住降低企业成本这一关键因素,对企业的用能状况做出客观评价,并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将能源审计的工作重心放在挖掘企业利润点的潜力上。在审计过程中,应选择性对设备进行现场测试,不陷入能量平衡的繁杂劳动中,能源监测也应注重“抓大放小”,抓住重点用能工艺和主要用能设备,不要追求面面俱到,不搞“企业能源利用率”等庞大的数字计算工程,在合理评价企业能源、资源利用状况的基础上量力而行,科学地配置审计资源,灵活运用审计方法,引导企业搞好事前预防和生产节约,实现间接节能,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2)增加对专业能源审计人员的培养和培训。加大对能源审计人员的培养、培训力度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离不开产学研的紧密合作。一方面,政府的支持体现在政策的引导,如我国能源项目办于2010年下达了开展全国能源管理师和能源审计师(中/高级)国家职业培训认证的通知,以国家培训、考核的形式促进能源审计在我国的发展。尽管目前我国从事能源审计工作的专业人员依然有限,但对这部分专业人员的培训和认证还是有利于企业能源审计的发展。当然培训不仅限于能源估算方法的运用,也应注重技术改进方面及可预见的弱点领域。另一方面,产学研的紧密合作体现在企业向高校及科研机构提出需要研究课题,提供实践基地和资金支持,学校与科研院所为企业提供解决方案,培养能源审计人才,实现双方合作共赢。

3)增强企业认识,健全能源审计的基础工作。企业将能源管理上升到企业的经营战略层面,充分认识能源审计的积极意义,建立和完善能源管理机构,将能源审计工作与节能改造工作相结合,施行审计(诊断)——改造(治疗)的一体化。引入管理审计,从工作、业务流程的第一步开始,关口前移,全面检测,加强控制,在各个环节减少消耗,达到流程最优化,从战略上重视能源审计的积极意义。企业管理层应充分意识到企业间的竞争不应该只停留在经济效益上的竞争,而是在追求社会责任感、降低能耗和保护环境上争先。企业可将能源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在企业财务收支审计中,增加各年度企业的成本费用指标、吨产品耗能指标、收入指标、利润变化指标,审查企业能源资金投入产出情况,分析能源资金投入产出效果,认真查找企业财务管理的漏洞,制止能源浪费等行为,合理有效使用资金。同时,加强和完善能源计量制度,做好能源统计基础工作,完成对主要耗能设备的计量仪表的配置或更新,完善能耗原始台账记录和统计台账。强化数据质量控制力度,加强数据匹配关系审核,通过高耗能产品产量增速与行业能耗增速、单位产品能耗月度的变化幅度的对比,以及利用相关部门的数据来评估和判断能耗数据。将数据挖掘能耗和组织管理节能相结合,使能源审计在企业成本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篇4

1.1制订工作方案

内部能源审计工作方案包括审计目的与对象、审计范围及内容、审计期与审计时间(审计基期应超过半年、对比期应选1~3个年度)、审计依据与标准、审计(监测)人员安排以及需要企业相关单位、人员配合的工作要求等。审计工作方案确定后,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在审计入场前向相关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通知。

1.2信息收集与检查(监测)分析

信息收集与检查(监测)分析是内部能源审计的核心环节,主要包括:(1)生产基本信息收集。生产工艺流程、能源与物料消耗流程、能源管理规章制度、能源管理责任落实情况等。(2)帐目及相关记录查阅。包括但不限于生产统计月报、采购台账、出入库台账、设备台账、生产运行记录(细化到各岗位)、能源动力消耗记录(如电、燃气、蒸汽表记录等)、财务原始凭证(如原辅材料、燃料及水电燃气等采购支付凭证、产品销售凭证等)和成本月报等。(3)能源消耗验证。煤炭、燃料燃油、蒸汽、压缩空气、氢气、氮气、电力等企业所使用的各种能源的期初存量、本期购入量与自产量、期末库存量的实物量盘点;主要能耗设备及能耗情况的实况普查,如对炉窑等热工设备的生产量、能源消耗种类及消耗量的验证,对生产用电设备的生产量、年耗电量、单位产量耗电量的验证,以及对输变电系统变压器的容量、参数、高压侧电流、电压、有功电量、无功电量、全年输变电量代表日电量记录的普查等。(4)耗能设备现场监测。利用监测仪器对主要耗能设备(如热工设备、用电设备等)进行能源利用效率和热能电能损失的测试。(5)能源计量巡视检查。对计量器具的安装、计量精确度以及配备达标率、完好率进行确认。(6)分析结论。根据现场收集到的信息和测试所得的数据,按照相应的标准和方法对企业能源利用水平的技术经济指标(如产品能源单耗、综合能耗、主要设备的能源利用效率或耗能指标等成果进行综合析评价、查找问题、查找出节能潜力,给出审计结论。

1.3审计报告

根据审计结论,完成内部能源审计报告。参照国家发改委关于政府能源审计报告书的相关要求,企业内部能源审计报告书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企业能源管理现状概述、生产过程中各种能耗物耗指标的计算分析、能量与物料平衡计算、能源整体利用效果评价、存在的节能障碍及节能潜力分析、节能技改措施建议以及财务分析与经济效益评价。审计报告书完成后,要与企业负责人及有关部门人员交换意见、达成共识,作为企业能源管理改进的依据。

2企业内部能源审计的基本方法

(1)国家《企业能源审计技术通则》是企业进行内部能源审计的指导性文件,涉及能源的管理、计量、统计等项内容的审计标准应遵从该通则。(2)涉及用能概况、能源流程及能源消费指标的计算分析时,应遵从国家标准《企业能量平衡表编制方法》的要求进行。(3)产品产量是计算单位产品能耗的基准,核定产品产量时仅能考虑合格品数量、且必须通过仓库物资盘查与往来账目进行核定,同时不能仅考虑产成品还要考虑在产品的数量,在产品应折算为相当的产成品(应注意标准品与非标准品的区别,非标准品应折算为相当的标准品)。(4)能源消耗数据的核定,应注意能源消耗数据和与之对应产品产量的时间计算区段及所属范围保持一致,注意分品种进行非生产系统用能与损失能源量的合理分摊,注意生产过程中外协加工部分的能源消耗在进行产品能耗核定时需要一并考虑。(5)进行产品能耗分析时,应注意不能简单地将不同原料、不同生产工艺、消耗不同能源等所生产的产品进行简单的对比;在综合能耗无法进行对比时,可对主要生产工序或主要耗能设备的能耗指标进行分析对比。

篇5

2化工企业内部能源审计程序

2.1前期准备在开展能源审计工作之前,企业应组织相关的领导小组,并按照能源审计的岗位配置合适的审计人员,划分岗位职责,在实际能源审计过程中,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个人,审计领导小组要制定化工企业内部的能源审计目标,按照一定的审计期限进行,完善能源审计方案,聘请专业的能源审计顾问,对整体的审计计划进行修订。沟通协调好被审计部门、单位的关系,向有关人员详细讲解能源审计的具体目标和要求,根据本企业自身的行业特点、生产规模等具体情况,量身定做了一套适合本单位的能源审计流程,在实际资料调查、数据提取、统计分析、对比论证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标准程序进行。

2.2现场调查测试根据任务分配,由内部能源审计小组相关人员进入化工企业的实际生产车间、仓库,了解各生产单位的运作流程和生产系统,并详细考察生产部门的能源投入和实际产出效益的情况,对能源生产和消耗设备进行测试,对比其参数是否正常合格,对中间的项目资料、报表数据、结算单据、现金流等要进行细致的考察分析,发现问题的,及时提出。

2.3交流研讨资料收集和现场调查完成后,能源审计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应就发现的问题与相关部门及人员进行交流,分析存在的问题,共同探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可能采取的措施。通过适当的交流研讨,可以及时发现审计人员自身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还可以咨询审计专业人士。

2.4编写能源审计报告现场审计完成后,能源审计领导小组应及时进行数据处理和能源利用状况分析,并编写能源审计报告,经相关部门核实后,向企业内部最高管理层提交最终报告。能源审计报告在经过企业高企管理人员的批准审核后,可以适当对外公布。

3化工企业内部能源审计的效用分析

3.1化工企业能源利用现状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化工企业在能源利用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集中表现为:能源浪费比较严重,能源的利用率偏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危害较大,产能过剩等,总的来说,我国化工行业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形势十分严峻。

3.1.1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目前一些过剩化工企业处于“被开工”境地,特别是一些新投产的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开工亏损,不开工更亏损,处境艰难,前途莫测。总体表现为:化工企业的能耗下降缓慢,行业技术更新进步较慢;先进、节能效果明显且易于推广的节能技术逐渐缺乏;单位节能量投资额上升,节能投入变大,节能效果相对减小。

3.1.2能耗居高不下。据统计,我国单位GDP的能耗是美国的2.9倍、日本的4.9倍、欧盟的4.3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我国化工行业的产业调整政策发挥作用有限,长期以来,单位GDP的能耗居高不下。

3.1.3对社会和环境造成的污染很严重。化工行业的发展,为国内其他行业提供了化学原材料,但是化工企业本身就是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很难做到无污染排放,化学工业“三废”的排放对大气、水体和土壤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也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3.1.4资源匾乏明显。目前我国的石油需求日益增长,在石油进口方面,对外依存度逐步升高,主要化学原材料、能源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这对我国化工企业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3.1.5运输量大。化工行业是运输量非常大的行业,大宗产品多,运输量大,随之而来的运输消耗和能耗较高。

3.2化工企业内部能源审计效用分析化工企业内部能源审计的主要作用为审核、诊断和评价。具体如下:

3.2.1内部能源审计便于化工企业摸清家底。如今,越来越多的化工企业,甚至一些外资化工企业也参与到了能效领跑者的活动当中。2013年,评出的行业标杆包括:黄磷节能居行业之首的兴发集团,节能环保投资2亿5356万元卡博特天津,能耗水平国际先进的中石化。化工企业对自身进行能源审计,可以明确知道自身企业的能源利用情况,找出同同类企业在能源利用方面存在的差距,同时还可以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企业在能源管理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这样就可以激励化工企业不断挖掘自身的节能减排潜力。国家通过树立行业标杆推动行业节能,非标杆企业可以选准相应的行业领跑者进行技术交流,学习借鉴节能降耗措施,提高企业节能管理水平,对全行业整体能效水平的提升也有帮助。

3.2.2内部能源审计可以找出化工企业能耗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高能耗的环节。内部能源审计能帮助化工企业找出能耗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导致高能耗主要环节,这样化工企业就可以找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能耗的突破口,为企业提升经济效益寻求一条适应自身发展的高效绿色环保之路提供思路。

3.2.3内部能源审计报告中提出解决节能减排问题的建议。内部能源审计报告中提出解决节能减排问题的的建议,帮助企业合理规划发展方向,化工企业的管理层可以以根据能源审计报告的相关建议,制定切实可行的节能减排方案。同时,借鉴发达国家同类型的化工企业工艺技术,不断进行升级改造,要正视产能过剩问题,一方面要靠严格的环保监控和市场机制淘汰落后产能;另一方面要发掘和创新,推动未来产品的需求。

3.2.4内部能源审计为做好能源规划和企业技术进步打下基础。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的循环经济和精细化生产是总体的发展方向。我国化工行业产品结构层次不够丰富,很多化工产品的加工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缺乏高水平的技术工艺,我国化工行业的精细化率较低,同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通过内部能源审计,化工企业可以明确自身企业所处的位置,找准企业未来的能源规划发展方向。

3.2.5内部能源审计可以提高化工企业对是否完成国家赋予的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视。国家为了治理环境,每年都会给化工行业设定一定的减排指标,而减排指标能否完成,与每一个化工企业是否真执行节能减排政策有着非常直接的联系。通过内部能源审计,化工企业可以将相关数据与国家给出的节能减排目标进行对比,关注自己节能减排目标的完成情况。

3.2.6内部能源审计有利于化工企业提高对社会效益的重视。环境污染日益严峻,化工企业的污染排放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反感,国家制定的化工企业污染排放标准,很多化工企业根本达不到,并且也没有相应的问责机制。而通过化工企业内部的能源审计,可以让企业内部高层清楚认识到自身企业给社会环境造成的危害,提高他们对社会环境效益的重视。

篇6

1.1项目概况和用能情况

该项目是由某公司投资运营的。项目基地位于广东珠海的次中心——金湾区。金湾区临近珠海未来的CBD鹤州和横琴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将会给区域发展带来全新的机遇。该项目的总占地面积101864.46m2,总建筑面积286978.01m2,预计高层住宅建筑面积约202258.58m2,商业建筑面积6914.42m2,功能房面积为300m2,其他不计入的建筑面积为77505.01m2。项目能源消耗为电力、天然气,耗能工质主要是自来水。项目设计所用能源和耗能工质全部都是外购的。

1.2项目能评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在进行项目节能评估(以下简称“能评”)前,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具体的解决方法如下:①项目广场道路照明灯具的总功率过高,达到了37.35kW。其中,年用电量约为1.022×105kW,占项目总用电量的1.6%.鉴于此,可以采取相应的节能或管理措施,从而达到减少用电量的目的。②在项目电气设计中,变压器的损耗过高,采用的是损耗较高的SCB11系列变压器。针对这种情况,在项目电气设计中,可以将原设计方案拟采用的SCB11-2500kVA变压器换成SCB13-2500kVA变压器,这样每年能减少的变压器损耗为7.08×104kWh。③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没有具体安排运营阶段的节能管理办法。这样做,很容易造成项目运营阶段能源管理工作混乱的局面,对运营阶段节能管理工作的实施产生不利的影响。鉴于此,各住宅建筑的升降式电梯可以采用电梯电能回馈系统,每年可以减少外购电量1.135×105kWh。④在项目中,无法实时监控各用电单元的用能变化情况。如果仅依靠传统物业电工“排查摸漏”,则需要投入较多的技术人员,而且并不能在第一时间内消除故障源,甚至还会影响住户和商铺的正常用能。因此,可以有效配置和保护各种能源计量器具,以确保“能耗自动采集系统”数据的准确性。项目能评前后的节能效果对比情况。

2关于能源审计的研究

2.1学校概况和审计情况

某大学成立于1956年,学校有2个校区,分别在三元路和大学城,占地91.8hm2,物业总建筑面积约为7.8×105m2。大学城校区总建筑面积约为5.1×105m2,学校设备总值为4.9亿元,在校生人数为3.51万人。学校主要的使用能源为电力,在基准期内,学校总耗电量为1.62888×107kWh;在审计期内,学校总耗电量为1.63932×107kWh,比2013年增长了0.64%.

2.2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在学校审计的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和具体的解决对策是:①学校2个校区采用的变压器都是比较老旧的SCB9系列干式变压器。因此,可以安装新型的变压器,以改善节能效果。②在学校建设前期,因为电气设计中使用的部分PM9880多功能电度表存在一些故障,所以,长久以来都无法通过定期抄录数据形成有效的用电台账。鉴于此,可以通过对电气系统进行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建立,以方便相关统计人员的工作。③学校教室的使用权限过于开放。现场审计时间是2015-06,正值考试季,因为部分学生的节能意识比较淡薄,所以,在他们离开教室后或教室入座率极低的情况下,仍然打开空调,不及时将门窗紧闭,导致冷气无端流失,浪费能耗。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宣传部门可以以宣传和活动等形式来提高学生们的节能意识。④三元里校区的部分建筑仍然使用螺口白炽灯。白炽灯是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耗能灯具,提倡使用效率更高的U形节能灯来代替。

篇7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促进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根本保证。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是实现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前提,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要升华和重大的理论创新,是推进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科学发展、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指南,而搞好低碳经济时代国有煤碳企业能源环境审计,不仅对建设节约型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新时期国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低碳经济时代能源环境审计的内涵

合理界定并从理论上把握能源审计的内涵,才能真正了解开展煤炭国有企业能源环境审计的意义。目前我国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达到自然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极限,为了使经济可持续增长,缓解巨大的环境压力,必须以环境友好的方式推动经济增长。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就是要从源头预防污染产生,最有效地减少资源消耗与废弃物排放,从而切实解决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困境。能源环境审计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审计部门依照国家有关法规和标准,运用专门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对国家行政和企事业单位及其它经济组织在经营过程中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对环境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执行情况,环境管理系统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及环境管理的绩效进行的监督、检查和评价,以促进其全面、有效地履行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环境效益。能源环境审计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审计促进节能减排,保护和改善环境,促使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

二、低碳经济时代开展能源环境审计的企业价值观意义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深入持久地开展企业节能行动,加强节能减排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既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近年来,为保障国家能源和应对气候变化,国家制定了一系列节约能源资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由于不合理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能源资源浪费仍然比较严重,能源消费不合理、利用效率低的状况仍未从根本上改变。

因此,开展国有企业能源环境审计,对树立科学的企业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对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低碳经济时代不会自己到来,节约型和谐企业是不会自发地去实现的,它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需要树立科学的企业价值观,需要转变不合理的企业消费方式。而企业价值观的改变,消费方式的转变也不会无目的地改变,它需要一定的手段和科学合理的制度推动,因此开展国有企业能源环境审计迫在眉睫,它将对推动国有企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价值观的改变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低碳经济时代企业开展能源审计的政策意义

开展能源环境审计是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明确要求。新的《节能法》和国家及省、市各级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中均提出了要对重点耗能企业开展能源环境审计。随着国家对节能工作的推动力度日趋加大、国家对高耗能企业节能政策的逐步实施,能源环境审计将成为企业发展必须要迈过的门槛,体现了政府主导性和必要性。这对缓解社会发展面临的能源紧缺矛盾、完善企业节能的内部监管网络具有重要的意义。

开展能源环境审计是实现我国“十一五”节能目标的重要举措。“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出了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百分之二十左右,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减少百分之十的约束性目标。而国有煤炭企业对这一目标的实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开展国有煤炭企业的能源环境审计工作,对推进我国工业企业节能进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全面完成我国“十一五”期间节能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低碳经济时代开展能源环境审计的管理意义

开展国有煤炭企业能源环境审计是企业加强管理、降本节支、增强发展后劲的有效途径。推行能源环境审计,企业是实际受益者。通过能源环境审计,企业对生产能源消耗、技术管理水平、产品能效指标、资源综合利用、环境效果等进行核查、分析、对标及评价,排查企业节能障碍和耗能原因,挖掘企业在生产工艺、技术管理等方面的节能潜力,提出切实可行的节能措施,制定企业节能方案和规划,最终使企业提高各种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同时企业开展能源环境审计也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政策选择,通过节约能源,可以获得国家相关政策的优惠与支持,这对推动国有煤炭企业节能技术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五、低碳经济时代开展能源审计的经济意义

国有煤炭企业现有的生产方式是一种“线形经济”,它高强度地把物质资源从自然界中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污染和废弃物排放出去,自然界既是“原料箱”又是“垃圾箱”。这种生产方式“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要构建节约型社会,首先要把线形经济变为循环经济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流程,使更多的用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它把经济活动对社会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实现社会环境与经济的双赢,要改变企业中存在的许多不适宜消费,为了国有煤炭企业今后的发展,亟需转变消费方式——将过度消费转变为适度消费、合理消费、经济消费和低碳消费。

对以现代经济学为支撑的经济增长理论进行反思,人们把经济增长看作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企业把经济增长作为首要目标,把创造经济效益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但对节约思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没有深刻认识,使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大打折扣。因此,为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就必须把能源环境审计逐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以能源环境审计为手段,让企业员工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厉行节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建立节约型社会,促进低碳经济时代煤炭企业又快又好的发展,必须转变煤炭企业文化的价值取向,改变落后的消费意识,牢固树立节约从自身做起的高尚企业文化,建立合理的消费制度,既节约能源,又提升经济效益,而企业文化的升华,价值取向的改变不会自己形成,还有赖于制度政策取向的改变。

国有煤炭企业是最大的产能企业,同时也是最大的耗能企业,通过对煤碳国有企业的能源环境审计,促进国有煤炭企业能耗的削减,从经济学的角度改变国有煤炭企业能源浪费,能源消费不合理的现状,促进企业文化的升华和价值取向的改变,为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对国有煤炭企业具有深远的经济意义。

六、低碳经济时代开展能源环境审计的社会现实意义

随着整个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发展中所要求的资源的质与量的方面正在不断地提升着,资源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人们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资源都在不断地告急,特别是进入新千年以后,各种资源的稀缺性和紧迫性所带来的不稳定性日益加剧,从一个个方面影响着整个社会局势的发展,在有关方面还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制约的消极作用,作为产能和耗能大户的煤炭国有企业开展能源环境审计,促进自身能源的合理消费更是责无旁贷。新晨

资源像一道瓶颈,它既制约着整个社会的前进方向,又规范着我们去合理地利用它,不能一次过多,也不能过少,关键是要有个度。国有煤炭企业的产能和耗能不仅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制约着自身的发展,因此在国有企业内部开展能源审计,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篇8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促进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根本保证。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是实现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前提,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要升华和重大的理论创新,是推进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科学发展、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指南,而搞好低碳经济时代国有煤碳企业能源环境审计,不仅对建设节约型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新时期国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低碳经济时代能源环境审计的内涵

合理界定并从理论上把握能源审计的内涵,才能真正了解开展煤炭国有企业能源环境审计的意义。目前我国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达到自然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极限,为了使经济可持续增长,缓解巨大的环境压力,必须以环境友好的方式推动经济增长。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就是要从源头预防污染产生,最有效地减少资源消耗与废弃物排放,从而切实解决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困境。能源环境审计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审计部门依照国家有关法规和标准,运用专门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对国家行政和企事业单位及其它经济组织在经营过程中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对环境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执行情况,环境管理系统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及环境管理的绩效进行的监督、检查和评价,以促进其全面、有效地履行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环境效益。能源环境审计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审计促进节能减排,保护和改善环境,促使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

二、低碳经济时代开展能源环境审计的企业价值观意义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深入持久地开展企业节能行动,加强节能减排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既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近年来,为保障国家能源和应对气候变化,国家制定了一系列节约能源资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由于不合理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能源资源浪费仍然比较严重,能源消费不合理、利用效率低的状况仍未从根本上改变。

因此,开展国有企业能源环境审计,对树立科学的企业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对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低碳经济时代不会自己到来,节约型和谐企业是不会自发地去实现的,它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需要树立科学的企业价值观,需要转变不合理的企业消费方式。而企业价值观的改变,消费方式的转变也不会无目的地改变,它需要一定的手段和科学合理的制度推动,因此开展国有企业能源环境审计迫在眉睫,它将对推动国有企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价值观的改变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低碳经济时代企业开展能源审计的政策意义

开展能源环境审计是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明确要求。新的《节能法》和国家及省、市各级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中均提出了要对重点耗能企业开展能源环境审计。随着国家对节能工作的推动力度日趋加大、国家对高耗能企业节能政策的逐步实施,能源环境审计将成为企业发展必须要迈过的门槛,体现了政府主导性和必要性。这对缓解社会发展面临的能源紧缺矛盾、完善企业节能的内部监管网络具有重要的意义。

开展能源环境审计是实现我国“十一五”节能目标的重要举措。“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出了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百分之二十左右,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减少百分之十的约束性目标。而国有煤炭企业对这一目标的实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开展国有煤炭企业的能源环境审计工作,对推进我国工业企业节能进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全面完成我国“十一五”期间节能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低碳经济时代开展能源环境审计的管理意义

开展国有煤炭企业能源环境审计是企业加强管理、降本节支、增强发展后劲的有效途径。推行能源环境审计,企业是实际受益者。通过能源环境审计,企业对生产能源消耗、技术管理水平、产品能效指标、资源综合利用、环境效果等进行核查、分析、对标及评价,排查企业节能障碍和耗能原因,挖掘企业在生产工艺、技术管理等方面的节能潜力,提出切实可行的节能措施,制定企业节能方案和规划,最终使企业提高各种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同时企业开展能源环境审计也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政策选择,通过节约能源,可以获得国家相关政策的优惠与支持,这对推动国有煤炭企业节能技术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五、低碳经济时代开展能源审计的经济意义

国有煤炭企业现有的生产方式是一种“线形经济”,它高强度地把物质资源从自然界中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污染和废弃物排放出去,自然界既是“原料箱”又是“垃圾箱”。这种生产方式“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要构建节约型社会,首先要把线形经济变为循环经济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流程,使更多的用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它把经济活动对社会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实现社会环境与经济的双赢,要改变企业中存在的许多不适宜消费,为了国有煤炭企业今后的发展,亟需转变消费方式――将过度消费转变为适度消费、合理消费、经济消费和低碳消费。

对以现代经济学为支撑的经济增长理论进行反思,人们把经济增长看作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企业把经济增长作为首要目标,把创造经济效益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但对节约思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没有深刻认识,使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大打折扣。因此,为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就必须把能源环境审计逐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以能源环境审计为手段,让企业员工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厉行节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建立节约型社会,促进低碳经济时代煤炭企业又快又好的发展,必须转变煤炭企业文化的价值取向,改变落后的消费意识,牢固树立节约从自身做起的高尚企业文化,建立合理的消费制度,既节约能源,又提升经济效益,而企业文化的升华,价值取向的改变不会自己形成,还有赖于制度政策取向的改变。

国有煤炭企业是最大的产能企业,同时也是最大的耗能企业,通过对煤碳国有企业的能源环境审计,促进国有煤炭企业能耗的削减,从经济学的角度改变国有煤炭企业能源浪费,能源消费不合理的现状,促进企业文化的升华和价值取向的改变,为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对国有煤炭企业具有深远的经济意义。

六、低碳经济时代开展能源环境审计的社会现实意义

随着整个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发展中所要求的资源的质与量的方面正在不断地提升着,资源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人们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资源都在不断地告急,特别是进入新千年以后,各种资源的稀缺性和紧迫性所带来的不稳定性日益加剧,从一个个方面影响着整个社会局势的发展,在有关方面还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制约的消极作用,作为产能和耗能大户的煤炭国有企业开展能源环境审计,促进自身能源的合理消费更是责无旁贷。

资源像一道瓶颈,它既制约着整个社会的前进方向,又规范着我们去合理地利用它,不能一次过多,也不能过少,关键是要有个度。国有煤炭企业的产能和耗能不仅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制约着自身的发展,因此在国有企业内部开展能源审计,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篇9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5-111-02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资源和环境越来越成为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特别是石油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1%,年人均用电量只有1038千瓦时,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0%;我国能源利用率较低,单位产值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主要用能产品单位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工业产品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占企业生产成本的75%左右;我省既是能源消费大省,同时也是能源紧缺的省份,煤、电、气、油资源的需求矛盾也日益突出。

1概况分析

浙江金圆水泥有限公司是金圆控股集团的核心企业,位于人杰地灵的浙江省金华市。公司东连杭金衢高速公路,南接金千铁路,北临九龙山,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企业成立于2001年11月,注册资本6000万元,总资产3.9亿元,拥有2条日产2500吨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年生产能力260多万吨。年生产熟料165万吨(95%自用)。两条生产线分别于2002年9月与2003年12月相继建成投产,采用的是TDF型分解炉与五级旋风预热器配 4.00m回转窑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

企业拥有严格的质量检测制度和完善的销售服务体系。经过这几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金华地区一大型的水泥生产企业。其主导产品为“金圆”牌P.O 32.5、P.O 42.5、P.C 32.5等系列水泥,企业产品质量稳定,各项质量指标均优于国家标准。产品具有安全性能好、早期强度高、后期强度稳定、抗压抗折剪性强、混凝土脆性低、抗渗能力强、干缩性小、耐寒性好等特点。已在高速公路、铁路、桥梁、城市建设等国家重点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众多重点工程及广大消费者的首选品牌。

2企业能源管理现状

2.1能源输入管理

浙江金圆水泥有限公司能源输入管理职能部门是财务统计部,企业能够保证输入的资源、能源满足生产需要及输入的数量,能做好日常的管理和记录工作。对输入的原材料在质量上严格把关,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生产线。其中,作为能源的电主要来源于外购;水资源方面,其生产用水主要由企业通过自备水泵站抽取当地金华江的地表水获取,生活用水则取自当地的深井水。

2.2源分配和传输管理

能源分配和传输管理的目的是保障安全连续供给,降低损耗。企业能对内部输配电线路、供水设备等组织定期地检查,杜绝了安全隐患的产生,同时也将责任落实到相关部门和负责人身上。企业拥有相关的奖惩措施,对具体的考核范畴制度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这方面的管理力度。企业的供电设备主要由电气部负责,供水设备则由烧成车间水泵房负责。

2.3能源使用管理

浙江金圆水泥有限公司对能源的使用管理具备有效的考核制度,员工节能方面的意识较好。另一方面,企业拥有着一个良好的管理团队,敢于动脑,对设备的性能优化及节约能源方面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企业制定了相应的质量管理条例等考核制度,企业针对产品的质量、产量以及涉及到安全运行、安全生产方面的内容均进行了严格的把关,并建立了相关制度并落实以文件形式。此外,企业对设备的经济运行、能耗和员工的优化操作等的培训还有待加强。

2.4能源消耗状况分析

浙江金圆水泥有限公司对能源消耗状况的分析仅局限于产品的电耗、成本、经济效益等简单的分析,对工艺、用能设备等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评价、分析则相对不足。

3企业能源计量管理情况分析

浙江金圆水泥有限公司十分重视对能源计量器具的安装、管理与维护,但却尚未建立起完善的能源计量管理体系。建立能源计量管理体系的目的,是将企业能源计量管理工作纳入科学有序的管理轨道,保证企业所有的能源计量设备准确可靠,测量过程受控,测量数据准确可靠。整个能源计量管理体系的建立需充分考虑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对能源计量管理的要求,及GB15316-1994、GB17167-2006等标准所规定的能源计量设备和检测过程,充分考虑因不符合计量要求而带来的风险和后果。在配备各种能源计量器具时,需满足能源管理分析,监测过程,并充分考虑因不符合要求而带来的风险和后果。在配备各种能源计量器具时,满足能源管理分析、监测过程的各种需要,同时为防范风险的出现还要制定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浙江金圆水泥有限公司在计量仪表管理方面,已完善了对一级计量仪表的配置。但是对二级、三级计量仪表,特别是水资源的计量仪表配置率还有待提高,这也在客观上使得企业内部部分工序能耗及单位产品能耗无法制定细化的考核定额指标。能源计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也是为推行能源定额管理制度,更好地开展节能降耗工作服务,为能源消耗定额指标分解考核更切实可行打下扎实的基础。

因此,企业迫切需要建立起完善的能源计量管理体系。

浙江金圆水泥有限公司能源计量系统主要由原煤、电力、水三大部分组成,其中原煤、电力的使用部门较多,消耗量较大。2007年,原煤除了考虑供应烧成车间的使用外,还需要提供给自身自备余热电厂使用;而电力一部分来源于外购,另一部分则取自企业自身自备余热电厂的发电,因此,两者的计量范围较大。目前,该企业的能源计量、统计、管理工作主要由电器部负责。

浙江金圆水泥有限公司能源器具的配备情况见下表。

说明:

(1)当计量器具是由传感器、二次仪表组成的测量装置或系统时,商标给出的准确度,是装置或系统的准确度。

(2)“准确度”栏中括号内数据为国家规定的准确度要求。

从现场情况看,该企业的一级计量仪表配置较为完善,特别是原煤、电力等方面的计量。其二、三级计量相对较差,如部分重点用能设备尚未配备能源计量器具,给各工段的能源考核带来一定的难度。

4指导企业合理配备能源计量器具加强能源计量监测数据的应用

按照GB17167―2006《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的要求,指导企业合理配备能源计量仪器、仪表,使之能满足GB/T6422、GB/T15316关于用能设备的能源监测要求,保证企业所配备的能源计量器具科学合理和准确可靠。帮助企业建立健全计量器具档案,完善计量仪器、仪表管理,完善计量检测体系。指导企业加强对能源计量监测数据的应用,采用先进的数据采集、分析和管理系统。在企业能源计量采集的监测数据了解到2008年产品单位综合能耗高于2007年。企业通过一系列技改更新生产工艺,并于2009年2月完成余热发电项目。从2009年的监测数据可以看出,当年的吨熟料单位能耗从2008年的117.0kg降低到103.6kg,吨熟料单位平均能耗降低了13.4kg。

通过指导帮助企业在完善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的基础上加强数据的分析运用,进一步发挥能源计量对加强企业能源成本核算、堵塞能耗漏洞、优化生产工艺用能、提高节能技改效率等管理节能的积极作用。企业从提高能源计量的管理手段和更新生产工艺开展节能降耗,取得了明显的效益。

5结束语

篇10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0.010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0-00-02

电力企业是国有企业的一面旗帜,内部的审计工作是加强企业内部的监督不可缺少的一项制衡机制。首先,能够保证会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保护企业资产的完整;其次,审计部门在经济活动方面的全面及时的监督才能保证企业内部控制逐渐完善起来。所以,从各个方面来看,审计工作都是十分重要的。

1 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

高素质的审计队伍才能带来高质量的审计结果。众多的审计资源中最重要的就是人才。人才是一个根本性的要素。现在管理手段已经越来越智能化,审计人员必须具备适应经济发展的应有素质。随着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产权关系也日益复杂,在经济方面用来作弊的方法越来越隐蔽,外加一些内部审计信息不透明和种种条件的限制,越来越大的风险将落在审计人员的身上。这种新形势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内部审计人员首先要具备职业道德修养,在防止出现错误的世界观和道德价值观的同时要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对于自己的工作要有基本的责任感。从我国的内部审计规则来看,内部审计人员要有独立性、自主性和客观性,必须如实地报告相应的审计结果。

在基本的道德修养上,还要求审计人员过硬的审计专业知识。第一,要有必要的学历以及较为出色的业务能力。能够熟悉企业经营活动和内部的控制。内部审计人员只是拥有审计学理论功底是不够的,必须掌握扎实的会计知识,了解企业的管理,明白经济法规和审计准则,最好能够拥有审计实务的经验。第二,内部审计人员要有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以及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能够处理好企业内外相关机构和人的关系。第三,时展瞬息万变,所以还要求内部审计人员能够有较强的学习、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能力,可以与时俱进,更新补充,自我学习。

企业在安排审计人员时要注意审计人员的结构。最好能够把专业知识和管理、法律、工程等方面相互综合,在年龄结构方面,要合理搭配,最终才能有效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

2 内部审计人员业务水平提升所面对的问题

首先是独立性,审计机构和被审计单位必须具有相互独立性,只有在独立性的前提下审计结果才能具有客观性和公正性。但是目前审计部门和其他职能的部门在组织机构中是平等的,有时候审计部门还要被其他部门在经费以及人员方面牵制,这就让审计部门很难对各个部门展开审计工作。审计部门是企业下的一个部门,要服从领导的安排,包括审计工作人员的福利和工资也是直接由上层部门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给审计人员造成顾虑,最终影响了审计结果的公正性和真实性。审计部门的经费来源不能完全独立于被审计的单位之外,这就使经费大都由管理层决定,有较强的随意性。一旦出现经费来源紧张的问题就不能顺利进行工作。在大环境保证的情况下,才能讨论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企业管理意识存在着偏差,大多数的企业存在重揽轻管和时后核算的问题。电力企业的特殊性导致内部审计力量相对不足。

3 提高电力企业审计人员业务水平的措施

首先,组建一个经验丰富并且业务熟练的企业内审队伍,只有拥有经营管理能力、了解企业运营、熟悉现代化信息技术及财经审计方面知识的审计团队才能算是拥有一个优秀的团队。适当地增加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规模,如果企业人事制度允许的话,可以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用于聘用和考核内部审计人员。在招聘人员方面,企业不仅要考虑员工是否掌握审计知识和技能,还要看员工是否了解电力企业的运营,投资及销售等方面的问题。这就是说,要招聘的是企业内审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招聘在实际招聘过程中难以实现,所以要分类招聘各个专业领域的人才,最终确保整体人员具有技术上的互补性。另外,电力企业不但要拥有各个专业的人才,还要和各个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实现合作的关系,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地进行咨询相关专业的问题。合理的团队内部结构建设加上优秀的高层次、高技术审计人才,审计工作才能顺应时展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其次,要经常系统地培训内部审计人员,培养他们的专业化素养。因为专业知识不断更新,而且内部审计工作要求工作人员要有较高的知识储备和道德修养。所以,必须定期结合相应人员相应专业的领域进行有效的培训。在此之外,要提倡内部审计人员自学一些相关的新知识,并制定相应的薪资技能挂钩制度。就是说当业务人员拥有更强的业务能力以及更高的资格证时给予更好的福利和更高的工资。内部审计工作是十分强调实践性的。所以在新员工加入时,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实践训练和挂职锻炼的机会。让新员工更快地熟悉相关工作。另外,为了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可以请外部各级专业人才来合作、交流提高业务能力,广泛学习别人的优点。这样不但能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并且还能够节约审计资源,降低审计成本。

再次,内部审计人员的部门内流动性水平也要提升。独立性仍然是审计工作的一项基本准则,在这个基础之上,还要保证内审工作人员有一定的流动性。比如:可以将一些其他部门岗位上的优秀员工调到审计部门的岗位上,审计部门岗位上的一些优秀的员工也可以推荐给别的部门的岗位上。对于特别优秀的人员,可以推荐给安排到中高级的管理层。流动性可以使一些特殊性工作导致的压力得到根本上的缓解。而且这样的流动性对员工长远的职业发展也有好处。保证了工作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的开展。

最后,要建立合理明确的激励机制,建立起一个立体的、动态的、集约的、高效的监督评价体系。奖励制度的建立可以极大地促进内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定期考核工作人员的工作以及对工作人员业务能力进行考核,对于工作完成较好的以及考核结果优秀的人员给予奖励,对于那些工作不认真,业务水平不达标的工作人员要提出批评和处罚。必要情况下,可以进行岗位的轮换,让人员自身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

在以上四个方面之外,在各个审计片区应该建立审计电子台账,可以动态地分析经济安全危机点。在此基础上,开展审计工作回头看的活动,检查工作和成果,坚持优点,改善不足,消除审用脱节的问题改变审而不改以及审而没用的现象。这样还可以优化审计业务的流程,对原来的审计业务流程进行重新的整合,构建一个适应新形势的审计监督体系。内部审计要学会借助外界力量,因为领导层对以下部门缺乏一些实际的了解,而且审计问题在造成损失之前是很难察觉的,不易引起上层管理的关注,这就导致内审人员往往会处于被动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必须借助本单位其他部门的外部力量来影响管理层的决策,先将信息反映给其他的一些部门取得他们的认可,形成统一的意见最后反映给领导层。

4 结 语

电力企业的审计工作要想在新的环境下发挥重要作用,就要好好分析内部环境及外部的大环境,找到定位,树立一个新的审计理念。要结合现代化的技术,将信息处理和计算机技术网络相互结合。只有不断顺应时展,加强审计人员内部建设,最终才能保证企业的发展不会遇见瓶颈和困难。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忠全.内部审计人员对基建工程的跟踪审计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6).

[2]应鸿伟.咨询式审计管理模式研究――基于中国移动广东公司的实践[J].中国内部审计,2011(10).

篇11

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新《基本规范》),这是中国会计审计领域的又一重大改革举措,体现了我国的内部控制规范正在向国际接轨。

新《基本规范》虽然在形式上借鉴了美国《内部控制整合框架》(COSO-IC)的五要素框架,但内容上却充分体现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COSO-ERM)八要素框架的实质,始终贯穿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并在文字上给予了更中国化的定义和细化。

《基本规范》将审计委员会确定为监督企业内控制度制定和执行的机构,明确提出企业应当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这表明审计委员会在公司内部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职能也在发生变化。

一、《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相关要求

(一)现行内部控制的总体要求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提出,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企业应当遵循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成本效益的原则,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个要素来制定和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可以看出,新《基本规范》有效地整合了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将三者归结为风险控制,提出了内部控制的关注重点。

(二)新《基本规范》对审计委员会的要求

新《基本规范》第十三条、第十五条规定,企业应当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查企业内部控制,监督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情况,协调内部控制审计及其他相关事宜等。

除了这些明确的规定以外,规范中时时刻刻突出了对企业风险管理的高度重视,因此审计委员会的作用渗透到了内部控制的全过程,它能否准确地定位、明确自身的职能、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对企业能否真正贯彻新《基本规范》的精神内涵至关重要。

(三)新《基本规范》下审计委员会的目标和职能探索

我国引入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初衷是在董事会建立一个独立、专门的治理力量以强化外部审计师的独立性,从而提高公司财务报告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根据《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五十四条对审计委员会主要职责的规定,审计委员会的职能集中在沟通外部审计、监督公司的财务体系和审查公司内控制度。但是准则没有对审计委员会的监督对象、怎样监督做出细化的规定。

2002年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得到不断完善,上市公司的情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公司治理结构在不断地借鉴和改善,在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的今天,监督内控制度的重要机构――审计委员会的目标和职能也应该相应调整,以更好地解决现今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积极配合构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笔者认为,审计委员会的目标应与企业内部控制紧密结合,可定为:监督和报告企业内控制度的制定和执行,确保董事会和经理层的行为合法合规,确保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审计委员会的职能也应该由传统的关注公司财务收支、监督企业经济效益而有所扩大和发展。新《基本规范》突出体现了从会计控制到全面内部控制的转变,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大大凸显,因而审计委员会的职能也不应仅仅还停留在监督公司的财务和经济效益上,而应对企业的机构治理和管理起到更加积极地作用。

根据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会长王道成在2009年内部审计热点问题调查报告会上的发言,结合《基本规范》的精神,笔者认为审计委员会应该有以下职能:

1.监督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及时向董事会、股东大会汇报。

2.以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为导向,对董事会、经理层的经营决策行为进行监督,确保他们的行为合规、合法,无行为,并审查经营决策的结果,对董事会、经理层的风险评估、风险控制行为进行评判,适时对不当的决策提出批评和建议。

3.审核公司的财务信息及其披露,确保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4.加强和外部审计之间的沟通,既披露公司的内部控制状况,也听取外部审计的意见和建议,对内审工作加以改进。

5.编写年度“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二、影响我国企业审计委员会职能发挥的主要因素

(一)由于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审计委员会的作用受到限制

我国的审计委员会隶属于董事会,对董事会负责,难以实现对董事会的监管。美国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主要是规定审计委员会委员应当全部由独立董事组成,并且除作为董事会成员和审计委员会成员外,不得从公司中接受任何咨询、顾问费或者其他酬金,也不得为公司或者其子公司的关联人士。(见《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也规定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应占多数并担任召集人。但是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还不健全,并且企业的独立董事通常由大股东、董事会推荐产生,独立董事依附于大股东,独立性不。另外,独立董事因为不在企业内部担任其他职务,对公司的相关信息了解不足,加上他们分心于其他工作,参与性不够,难以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监督和评估。

(二)我国上市公司特殊的股权结构制约审计委员会发挥职能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的特征是国有股、国有法人股和社会法人股的比例占65%以上,且不能流通,而占上市公司股权比例35%的流通股相当分散,从而形成非流通股股东的过分集中,即存在所谓的“一股独大”现象。上市公司的重大决策权由非流通股大股东掌握,非流通股控股股东对审计委员会的成员有实质任免权。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的另一个特征是国有股、国有法人股的产权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国有产权虚置,在“一股独大”的情况下,上市公司高级经理层实际控制了上市公司的重大决策权,即形成了“内部人控制”。

这样,处在董事会之下的审计委员会既被大股东所掌控,自然也被高级管理层所控制,无法实现对董事会和管理层的监督。

总之,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突出问题在于:即使建立了良好的内控制度,但由于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对公司实际控制人缺乏必要制约,董事会和管理层任意超越内部控制,最终导致内部控制成为一纸空文,在战略及经营目标实现方面的风险控制严重缺失。

(三)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能发挥受到限制

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十五条、第四十四条的要求,企业应当根据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制定内部控制监督制度,明确内部审计机构,规范内部监督的程序、方法和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按照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程序进行报告;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有权直接向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监事会报告。

内部审计委员会主要是由独立董事构成,人员有限,对公司治理的参与也不多,主要依靠内部审计机构的具体工作获取相关的信息,从而监控企业的内部控制。然而,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和其他职能部门一样,一般都在管理层领导下工作,独立性不强,容易被上级领导的意志所左右,再加上目前上市公司内部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使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受到了许多限制。再次,基于我国社会普遍存在的“面子”、“关系”、“人脉”等复杂的人际交往环境,企业利益与内部审计人员自身利益时有冲突,难免影响审计人员的判断和报告,降低了审计工作的客观性。内部审计机构无法向审计委员会提供真实、有效、有用的信息,审计委员会的职能也得不到发挥。

(四)内部审计人员的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正在从监督型向服务型转变,审计人员从单纯的财务专家型向综合型转变,内部审计机构向更高层次转变。审计委员会要充分发挥其职能,有赖于下属的内部审计机构能够胜任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工作,这对内部审计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内部审计人员除了需具备过硬的财务专业技能,还要有相关的管理学知识、金融经济常识、法律知识储备,以及较强的人际交往技能,能恰当地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尤其是要熟悉本组织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对公司的资金和物流过程非常了解。

由于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机构的责任重大,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显得非常重要,上市公司想要组建一个优秀的内部审计团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三、如何更好地发挥审计委员会的职能

(一)改善公司股权结构,减少“内部人控制”的现象

建议适当扩大流通股的数量,增加机构持股,削弱超级大股东的权力。董事会和经理层严格实行职务分离,只有公司的治理机制得到改进和完善,审计委员会的权威性和独立性才能得到加强,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的审计委员会制度是没有法律保障的,缺乏一个强制性的关于审计委员会的报告制度。我国应该加紧制定相关的法律和规范,专门对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目标、职责、工作方法、成员等做出规定,以更好地指导上市公司的审计委员会在监督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发挥作用。

笔者认为,审计署应该成为制定审计委员会相关法规的主要发起和推动部门,借鉴美国《萨班斯法案》和其他国外相关规范,尽早建立和健全适合我国国情和上市公司治理现状的审计委员会制度,使内部审计工作有法可依。

(三)增强内部审计机构的权威性和独立性

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应该有所提高,应高于其他职能部门,直接隶属于审计委员会,对审计委员会负责。同时,内部审计机构的人员应当广泛参与到企业各个运作体系,掌握方方面面的信息,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公正无私的视角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监督,协助审计委员会充分发挥其职能。

(四)提高审计委员会成员的素质

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整体素质的培养,构建内部审计文化,尽量聘请通过了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考试(CIA)的专业人才,鼓励内部审计人员不断学习,加强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R].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