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辩论基本常识

辩论基本常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1 09:20:5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辩论基本常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辩论基本常识

篇1

“争鸣课堂”是以学生在自主学习以及合作讨论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学生为研究、讨论的主体,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需要,为学生创设质疑、讨论的空间,为学生提供一个“争鸣”的平台,从而释放学生学习本能的一种课堂教学活动模式。“争鸣”比喻在学术上进行辩论,在这里意指学生之间的讨论活动。“课堂”是什么?它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也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是学生学习潜能、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

争鸣课堂强调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创设民主的氛围、拓展讨论的空间、培养合作的意识,从而激励学生去自学,去尝试解决问题。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一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逐渐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建构:争鸣课堂操作方式

下面以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上《热闹非凡的市场》为例,谈谈争鸣课堂是如何具体操作的:

步骤一:有心插柳柳成荫――前置学习 明确任务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要去超市等场所购买商品。我们尽早学会一些选购商品的知识,培养独立选购简单生活用品的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

2.布置课前学习任务:

⑴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份调查表。了解同一种商品在三个不同购买点的价格。

⑵询问店主或请教家长,造成“同一种商品,价格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

⑶请搜集一些购物的基本常识

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如果对于即将学习的内容完全陌生或缺乏知识与经验基础,那么新内容学习起来如同看“天书”,很容易让人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但是如果所学习内容让我们感觉到有所熟悉、有所知晓,那么接下来的学习便会充满信心和动力。所以在课堂学习之前,我们先让学生以研究的方式对即将学习的内容进行感受和预学,以研究的心态对待学习内容,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有活动的发现。

步骤二:多维调查巧积淀――呈现资料 感悟质疑

1.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做了一回小小调查员,调查一些商品的价格,下面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调查结果。

2.老师巡回了解情况。接着,各小组派代表上讲台展示自己的调查表。

同一小组三个人在不同购买点调查的不同结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旁观者!就教师而言,要把握好学习的内容、难度和目标,要让学生能够“跳一跳、摘果子”。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要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要把每位学生的学习放到课堂教学的中心位置,让每位学生都产生知识、思想、方法。像这样,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能激发学生探究商品价格的奥秘兴趣。

步骤三:呈现问题拨云雾――组内争鸣 定向研究

1.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研究活动,选择一个课题进行研究

⑴造成“同一种商品,价格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

⑵除了了解商品的价格,我们还要学会哪些购物的基本常识。

2.小组讨论,讨论要求:

⑴小组分工要合理,选好组长、记录员、汇报员。

⑵根据小组成员所占有的材料,恰当选择一个课题。

⑶组内成员要服从组长的指挥,讨论要紧扣主题。

“争鸣课堂”第一层次的交流是小组之内的交流。每位学生在组内将自己的课前研究过程中的想法与困惑、发现与疑问和盘托出。之后,小组成员商讨,如果我们这个组等会儿在全班交流,该如何整合小组内的想法向全班介绍。学生研究活动过程与方法是要训练的,常用的是小组合作进行,又分成几种不同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学习,有利于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也拓展了思维。

步骤四:言为心生导之行――班级争鸣 深化感知

1.课题一:造成“同一种商品,价格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

组1:我们小组认为小店与超市的进货渠道不同。

组2:我们小组认为小店往往是老板个人在工作,进货、零售,成本低;而超市、商场,员工多,管理成本高。

组3:我们还有补充,这跟商店的地段、房价有关。商场、超市大都在比较繁华的地段,房价高,投入的资金就多,商品的价格就高。

……

2.课题二:除了了解商品的价格,我们还要学会哪些购物的基本常识。

组1:买东西,要注意产品是否合格,不能买“三无”产品和过期商品。(教师随机询问:什么是三无产品?)

组2:买东西时要注意防假,即预防假币和预防假货,如果你买到假货或发现商品有质量问题,请拨打电话号码:96315。

篇2

一、组织辩论活动的意义

(一)为幼儿提供良好的语言锻炼平台

在辩论活动中,幼儿互为对话的双方,彼此熟悉,经验相当,心理放松。无论是大胆积极,还是胆怯被动,每个幼儿都有机会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和看法,成为辩论的发动者和参与者,成为言语的中心。与此同时,由于观点的对立,辩论双方在言语上的互相碰撞、争锋,还能不断催生新的思想,使话题迅速往来、转换,此起彼伏、延绵不断,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运用语言的机会。

(二)提高幼儿语言思维敏捷性

在故事、散文、诗歌类Z言活动中,幼儿大多以输入式、接受式的语言学习为主,而在辩论活动中,需要幼儿根据现场变化的语境,不断重新组织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学习活动,能够促使幼儿快速、高效地产出语言,提升对语言思维的敏捷性。

(三)提升幼儿口语表达质量

为了在辩论中阐明自己的观点,或说服对方,幼儿要努力使自己的语言具有“辩论性”。不仅在用词造句上要有所选择,以使表述清晰准确,更要使用一定的逻辑思维使语言严密有序,能够给对方以压力。这对于提高幼儿口语表达的准确性、逻辑性、感染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促进幼儿评判性思维的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外观。辩论过程是一个充满逻辑推理、演绎论证的过程,表面看来是语言上的交锋,然而每一句辩论语言的产生都是分析、推论、解释、说明、评估等一系列内部思维活动的结果。这也恰恰是评判性思维的核心,因此,幼儿辩论的过程同时也是其评判性思维发展的过程。

二、幼儿辩论活动的组织技巧

幼儿辩论经验的增长和辩论水平的提高,是一个不断练习和积累的过程,教师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注重铺垫,为辩论活动做好准备

辩论前准备:教师可组织幼儿欣赏中学生辩论会的录像,感受辩论场上的气氛,让幼儿了解辩论的基本常识,知道辩论应该以理服人。如果想战胜对方,就要集中注意力,倾听对方的言谈,快速反应,然后才可以驳倒对方。辩论初始阶段:幼儿的辩论经验是本能的、自然的和零散的,在这样的经验基础上,敢于参与辩论,大胆表明自己的观点,清楚地表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是幼儿在这一阶段需要获得的核心经验。教师在初始阶段的教育重点应突出三个方面:一是鼓励幼儿大胆、积极地参与辩论活动;二是及时梳理和肯定幼儿已有的、能运用的辩论语言,帮助幼儿理清所要表达的观点和想法;三是总结幼儿无意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辩论策略,引起幼儿的有意注意。

(二)选好辩题,让幼儿有话可说

好的辩题是进行有效辩论的基础。辩题的选择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孩子感兴趣的、有话可说的辩题。在辩论活动开展初期,宜选择能激起幼儿浓厚兴趣且矛盾冲突明显的生活话题作为辩题,如“晴天好还是雨天好?”“男孩好还是女孩好?”等。对于这些话题,幼儿通常有着直接而丰富的生活经验,可以为幼儿大胆参与辩论提供充分的话语基础,使他们在辩论中有话可说、有理可辩。又如对动画片或图书中角色喜好的评判、对区域活动规则适宜性的论证、对主题活动引发的是非问题的探讨等,都是幼儿这一阶段感兴趣的辩题。

随着幼儿辩论经验的日渐丰富及辩论有意性的逐步提高,拓展阶段的辩题要强调其多样化的功能,便于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辩论水平的提高。如可以选择合适的具有一定社会意义或人文价值方面的话题,增加幼儿对平时少接触的辩题的言语经验;可以选择角色或观点鲜明的辩题;可以选择具有一定曲折变化因素的辩题,促进幼儿使用一定的辩论方法,从而提高言语能力。

(三)创设环境,让辩论富有形式感

辩论是一种特点鲜明的活动,教师应通过合理创设辩论环境的方式,使幼儿对辩论的形式产生更直观、深入的了解,对作为辩手的角色产生更真实、更独特的体验,进而更好地激发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更积极地投入到辩论活动中。比如,布置好辩论的场地;准备辩论双方不同颜色的座位;准备计时器,用于提醒孩子们注意发言的时间;准备分别表示支持(“√”)和反对(“×”)的纸牌,让幼儿手持纸牌表达自己的观点等。

(四)及时引导,提升幼儿的言语质量

辩论的过程是一个高度开放、变化频出的动态过程,幼儿在辩论过程中思维活跃、无所拘束。一方面,新奇的语言、智慧的火花在不断闪现;另一方面,受经验水平的限制,幼儿使用的言语还不能完全与思维节奏相匹配,常词不达意或语法错误。教师如不及时做出引导,宝贵的教育契机转瞬即逝。这也是组织辩论活动对教师能力的最大挑战。教师要善于抓住辩论语言的精彩或错误之处,及时加以引导或提升,在活动中“顺水推舟”般促进幼儿学习辩论技巧及丰富语言词汇,对提高语言质量与思维品质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根据实践经验,在不同的背景下,教师可采用以下不同策略:一是示范模仿学习。对幼儿言语中具有示范意义的词句进行重复、剖析等,给予肯定并让其他幼儿模仿使用。二是补充修改学习。对幼儿言语中出现的意义不明、关键信息遗漏和语法错误的地方进行补充或修正,使之清晰、完整和正确。三是引发质疑思考。针对幼儿言语中有失准确的结论提出质疑,引导幼儿改进或深入思考。四是帮助提炼关键词。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迅速概括提炼幼儿言语的核心,增强幼儿对核心词汇、语义的意识及敏感性。五是擅用评价。对幼儿在言语、思维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优点、潜能、问题等给予积极评价,赏识、激励幼儿的优点,给出问题改进的方法。

(五)建立规则,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建立并遵守适度的辩论规则是保证辩论活动有序、有质开展的必要条件,其中有序辩论规则、言语指向规则、倾听对方规则是核心。

1.有序辩论规则

在辩论的初始阶段,为了激励、调动幼儿参与辩论的兴趣,保证每个幼儿都有参与辩论的机会,轮流发言应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规则。幼儿应在教师的示意或自我调节下,按一定的顺序发言,以自辩为主。当辩论进入稳定及拓展阶段后,自辩减少,对辩逐渐增加,两个人或多个人同时想发言的情况会时有发生。在此情境下,举手示意、快速抢答的规则通常会应运而生,即幼儿必须通过举手示意或快速抢答,才能得到发言的机会。有序辩论的规则是辩论活动有序进行的基本保障。

2.言语指向规则

在辩论活动中,幼儿发言时应面向对方辩友,由于幼儿在日常活动中习惯于看着老师发言,所以在辩论活动初期,幼儿往往把教师当作对方辩友,习惯看着教师说,甚至还会自说自话,不管其他。在此情况下,教师应及时引导:“你在和谁进行辩论?眼睛要看着谁?”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言语指向。

3.认真倾听规则

无论辩论的哪一方,只有听清对方的观点,理解对方的语义,才能作出有效的回辩,所以,倾听是使辩论得以持续和发展的前提。在辩论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幼儿讨论,当一个人在说话时,其他人应该怎么做,为什么?以此逐步帮助幼儿确立倾听规则。

篇3

二、法制教育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在法治社会中,是否知法懂法,有无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是衡量个体社会化程度的一项基本标准。若对一些问题学生不加以管束,往往会产生问题成堆、积重难返等较为严重的负面效应。因此,学校法制教育所具有的弘扬法治精神、培养法治人才以及预防与减少违法犯罪等特有功能,奠定了它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利用学校教育优势,根据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的放矢地施加法制影响,使青少年学生知法懂法,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有效地扼制青少年犯罪。这也是现代学校对建设法治国家和维护社会稳定应尽的法律责任,因此学校要全方位制定好法制教育的措施。

三、加强校园法制教育的措施

(一)针对技工院校学生厌学的特点

在学校教育的方法上,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提高上课时学生参与的热情,积极采用启发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做到寓教于乐。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列举社会治安、学生违纪、青少年犯罪等与青少年联系密切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法律知识进行案例分析,教会学生从法律的角度思考社会问题,剖析违法犯罪原因。同时,课堂教学还可结合演讲、小组讨论、辩论、知识竞赛等形式,多让学生参与,加强与实践的联系。

(二)加强校园法制文化建设,建立法制教育的实践基地。

一方面,学校应该在每学期新生入学时,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法制教育知识普及,使学生明确各种基本常识。另一方面,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少管所,并请少管所的犯罪少年现身说法,同时组织学生收看中央和地方电视台举办的法制专题节目,或者利用节假日走上街头进行环保宣传、维护交通秩序等,这些活动能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学习并加深对国家法律规范的理解,做到学法、懂法、守法。

(三)提高教师队伍的培养。

提高教师队伍是搞好高校法制教育的关键。教师的为人处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养,除了培养教师要有深厚的知识,还必须要培养其良好的职业道德。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中带好头,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

篇4

思想品德课的核心功能是育人。思品课是最贴近学生生活、最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生活的一门特殊课程,课程中的不少内容,尤其初一初二的内容,学生从小就从家长、小学老师或其他途径中有所了解,只是不够全面系统,缺少深刻体验。初中思品应立足于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系统了解自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社会等方面的基本常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角色扮演体验、深入生活实践及对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的深入剖析等方式,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学会做人处事。但是多数老师受到诸多因素制约,不敢放手让学生感悟体验,不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分析研讨,过度重视知识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靠说教进行或受不到应有重视,致使以明理、修心、导行为主要价值追求的思品课演变成一门纯知识传授学科。这就要求我们有化课堂教学,让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结合政治课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改变课堂结构,让学生唱主角

在传统的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处于支配地位,学生成了只是的接收器,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从整个教学过程中看来,教学的组织、反馈、小结、作业的布置等,都是按老师的既定方案进行,长期下去,学生感到政治课乏味,对学习失去信心。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政治课教师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感到政治课的魅力所在,激励他们主动探索政治问题,学会学习,学会思维。

首先,让学生扮演老师。在适当的教学内容中,可以让学生上讲台当“老师”,展示自己的水平,分析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也可以先分析自己的错因,然后再说出自己找到思维错误的过程,给出正确的答案,从而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转变学习方式》时,教师安排学生在课堂上表演第二次龟兔赛跑的故事,虽然兔子在第二次比赛过程中没有再睡觉,可是乌龟转变了思路,选择其他更加快捷的途径提前到达了终点,让学生在表演中学习,在表演中体会,更加深刻的理解了“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学生在表演中、在观看中知道了转变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学会了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其次,努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就应具备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有创设分为的良好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搞的好、融洽,学生就必定会喜欢老师讲的课,课堂上响应积极,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提高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科学性,并且充分运用教学技巧,提高教学的艺术性,尽量把课上的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再次,课堂上要注意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教师在上政治课时,可把所讲的只是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如在讲法律知识部分时,可把教室当成审判庭,让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辩论、审判,模拟法庭等活动,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

二、捕捉最新内容,增强学习的实效性

我们使用的教材,从时间上看,他也是过去的,有些材料是一年或几年甚至十几年一成未变的;从地域上讲,有些材料适用于东南沿海地区,有些材料适用于西部内陆地区,有些适用于城市;有些适用于农村;从内容上看,有些观点和丰富多彩的世界、奔腾发展的社会相比,它是滞后的。因此,我们不能完全拘泥于课本,我们必须用鲜活生动的、贴近生活的、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材料对学生进行教育。而多媒体的使用,就有效地弥补了教材的不足。如在学习《科教兴国》的内容时,把我国科学家参与测序的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绘制成功这一重大新闻带入课堂,即使学生了解了什么是生物基因工程,又瞻仰了人类的美好未来,加强了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此外,我们将纳米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引入课堂,播放中央电视台“何祚庥院士谈纳米”的节目。何院士通俗易懂的讲解,纳米神奇的作用,使学生大开眼界,学生被神奇的科技深深地吸引,心灵上引起强烈震撼,大大增强了学生探索科学、献身科学的志向和决心。

三、以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一些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是构成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激起学生学习的“期待”心理。在政治课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某一知识产生了一种急于了解的心情,就会激起他们学习新的知识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及时给予点拨,就会使学生愉快的掌握所学的知识。

2.引起学生的紧张心理。在教学中,教师可在讲清“是什么”的基础上,恰当地提出“为什么”的问题,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回答,这样就会使学生处于一种困惑、不安、紧张的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会激起学生的思维活动,促使他们急于找到答案。

篇5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B-0114-03

立足于专业能力之外的其他通用职业能力,对学生的职业选择和人生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口语交际、独立学习、与人合作等能力,可以满足岗位调动和适应环境的需要。目前,很多企业和学生都希望中职语文教学积极寻求衔接和拓展职业能力培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就业期待和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本文结合学生、企业的现实需求,提出基于职业能力本位的中职语文社会能力教学操作性策略,为中职语文教师提供参考。

一、概念界定

能力本位(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教育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英文的“Competency”是“完成工作任务的胜任能力”的意思。经过近百年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国内外对职业能力本位的内涵已经达成基本共识:“职业能力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概念,它不应局限于具体岗位的专门知识与技能的要求,而应视为多种能力和品质的综合体现,即综合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本位,指的是以职业能力为基础,在组织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形成职业能力为教学目标而组织教学内容。德国把职业能力结构划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其中,社会能力是“处理社会关系、理解奉献与矛盾、与他人负责地最佳相处和相互理解的能力”。社会能力体现的是一种人格态度和情感、沟通与交流的能力。社会能力主要包括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文素质等。

人文素质,包括具有健康的职业情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民族传统文化,对自然、社会、人生等具有强烈的情怀,自觉丰富文化积累等。

人际交往能力,主要包括听和说,能根据语境,借助语气、表情、手势恰当地表达和交流,提高交际效果。

语言表达能力,主要指语段写作和篇章写作,能围绕中心,条理清晰、正确地遣词造句。

二、中职语文社会能力目标实现策略

(一)人文素质目标实现策略。人文素质具有丰富的内涵,涉及一个人的民族意识、职业素质、道德素质、价值观念、理想追求、文化修养等多方面,主要有反思性教学和积淀性教学等两个实现策略。

1.反思性教学。反思性教学简而言之是指通过案例对比,反思和修正个人见识、行为。在中职语文中,反思性教学主要是通过比照感悟散文、小说、记叙文、议论文、诗歌、文言文等文章中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有益的对话,切身感悟作者写作的情感基础、作者的行文路线和情感的变化;引导学生进行比照,把作者的思想情感、道德素质、价值观念、理想追求等内化为个人的人生价值取向。反思性教学的重点在于通过反思认识并端正个人的价值取向。因此,在反思性教学上不能依赖于讲授文本本身或原理性的知识,而是采取角色扮演、辩论等切身体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反思和规范自身的相关意识和行为。

例如《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的《第六枚戒指》《二十年以后》,文本主人公分别对应珠宝管理员、警察两个岗位。其中,《第六枚戒指》主要讲述的是一名珠宝管理实习生在忙乱中碰落了六枚戒指。有一枚戒指找不到了,但是主人公准确猜测到是谁捡到了戒指。这位主人公不动声色,她用真诚、朴实的话语和行为感动了那位企图把戒指占为己有的男人。文中的人物结局圆满,全文充满了温暖、理解、宽容的人性情怀。《二十年以后》讲述的是一对情同手足的童年朋友吉米和鲍勃,在二十年以后如约赴会后的情景。吉米成了警察,而鲍勃则变成了在逃通缉犯。吉米在确认曾经的好友鲍勃就是警方通缉之人后,大公无私却也不忍心亲自动手,因此让另一名便衣警察以他的名义与鲍勃相认后逮捕了鲍勃。前者对陌生人以宽恕之心感化,后者对昔日的好友坚守职业道德予以逮捕,不一样的行业文化和道德,体现着不一样的为人处世原则。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这两篇课文结合起来:首先让学生以改编剧本的形式演示一遍主要剧情,允许学生在剧情中有适当的想象发挥空间。然后把学生分为两组进行剧评,对“宽容”和“坚守”两种态度进行辩论。在辩论过程中,学生假设了没有对拾戒的男人进行善良的劝说而是直接报案、假设鲍勃没有被逮捕及所引发的后果。在辩证交流中,学生了解了两个行业的职责和文化的差异,认识到不同职业、不同对象、不同性质的事情也影响着做事的态度和行为。通过这样的反思,学生内心高度认识了职业思想道德和职业行为,认可了健康的职业情感和价值取向。

2.积淀性教学。积淀性教学主要针对的是对个人今后或终身发展、素质提升有利的知识教学,简而言之就是具有升值潜能的知识教学。主要包括古代诗文、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等作品的基本常识和科技知识。

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知识呢?因为这些知识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获知广博的世界。积淀性教学方式有两种实现途径。一方面,在日常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列提纲、做笔记、写心得等阅读方法,收集和积累基本常识和科技知识,加强学习交流和心得共享,提高人文素质。例如在《〈论语〉五则》的教学中,让学生结合现代社会现状和行业发展写心得,充分讨论孔子对于学习和修养观点的意义,感悟孔子的伟大哲学思想,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感情,从而促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丰富历史文化积累,筑劳民族精神和民族基因。另一方面,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专业发展需求拓展课外阅读书目,定期开展书目交流会,分享各自的阅读感受,形成和拓宽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思考和感悟,助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人际交往能力目标实现策略。中职语文教学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主要集中于“听”和“说”两个方面。听,包括听话时做到耐心专注,能理解对方说话的主要内容、观点和意图。说,包括说普通话,用普通话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说话时有礼貌,表达清楚、连贯、得体;学会介绍、交谈、复述、演讲、即席发言、应聘、接待、洽谈、答询、协商、讲解、采访、讨论、辩论等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能;根据语境,借助语气、表情、手势恰当地表情达意,提高交际效果。

1.“听”能力的培养。听是实现人际交往的重要基础,也是中职语文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听力有两个层次:一是基本层次,教给学生听力方法,训练听力技巧,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话习惯,听懂交谈的内容;二是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在听的过程中能够有目的地预测、思考和获取信息,就相关职业话题进行交际。

为了完成以上任务,一方面,教师要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话”习惯;另一方面,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职业需求,有效设计适合相应专业学生的口语教学任务,设置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形成针对性的听力能力。

例如,笔者在组织“学会倾听”这个综合实践活动专题的教学内容时,针对烹饪专业学生职业特点,以提高单向性接受信息、培养学生养成倾听习惯为目标,设计了“古代宴饮礼仪”这个材料,要求学生认真倾听背景材料,用笔记录关键信息,倾听完成后,完成问题。背景材料如下: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客齐后导客人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如今,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完整,如山东、香港及台湾等。

―― 节选自《中餐用餐礼仪》

学生“听”了之后需要完成的问题:(1)根据材料,提炼“汉族古代宴饮礼仪”的关键信息。(2)若干组学生分别演绎主人和宾客,展示古代宴饮礼仪,比较各组在表情、举止、礼仪等方面的表现。

2.“说”能力的培养。“说”是人们在日常生活、职场工作、社会交际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当前中职语文主要采用普通话教学,因此养成说普通话和用普通话表达观点对中职生来说并不是一个难题。《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对“说”能力培养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掌握介绍、交谈、复述、演讲、即席发言、应聘、接待、洽谈、答询、协商、讲解、采访、讨论、辩论等口语交际情境的方法和技能;二是有一定的交际策略,能够审时度势,说话时有礼貌,表达清楚、连贯、得体,推进交际活动顺利开展。

例如,在设计“介绍”这个综合实践活动专题的教学内容时,针对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学生,设置了两个层次的内容:初级层次是保证学生中规中矩完成任务。由教师提供一份某款汽车的图片,然后选一位学生扮演顾客,另一位学生扮演营销员,模仿推销场景。扮演营销员的学生从汽车的外观、动力、安全、舒适、超值性等五个方面介绍推销车辆。第二个层次是提高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说”的能力。设计突发事件,让台下的学生对台上扮演学生的举止礼仪进行观察,演示结束后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并结合课文观点得出结论,加深印象。

又如,以餐厅场景发生的接待为例,设计“服务员与顾客”这个材料,要求学生完成两个内容:一是找两名学生演示设定的对话,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对话过程,并思考其对话过程中语气、语调、举止等方面信息是否符合礼仪;二是找若干组学生在相同的职业情境下,现场即兴对话,临时制造突发事故,让学生切实感受具体情境下应规范的言行举止,培养掌握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准确接受、理解、判断和处理所听到的言语信息的能力。案例材料如下:

服务员:先生,早上好,请问您几位?

顾客:一位。

服务员:好的。这是菜单,请您看看要吃什么?

顾客:好。给我几分钟,让我看一下。

服务员:您慢慢看。我等会儿就过来。

(过了一会儿)

服务员:先生,请问现在可以帮您点菜了吗?

顾客:可以了。我要来一份排骨汤和香菇炒鸡肉。另外,给我上一碗饭,谢谢你。

服务员:一份排骨汤、香菇炒鸡肉和一碗饭。

顾客:是的。

服务员:先生,你要什么饮料吗?我们这里有各种鲜榨果蔬饮料。

顾客:我要淮山汁。

服务员:好的,先生,淮山汁一份。

顾客:谢谢你。

服务员:不客气。您点的东西15分钟左右就会送过来。请先喝杯茶,稍等。

顾客:好的。

―― 教师示例

(三)语言表达能力目标实现策略。由于口头表达已经划分到人际交往能力中,应用文写作能力划分到专业技能领域,因此,此处语言表达能力集中指向的是文艺文的书面写作上。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文艺文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主要有两个层次:一是语段写作,能围绕中心,条理清晰、正确地遣词造句;二是篇章写作,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篇章写作,做到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思想健康;选材得当,结构完整,语句通顺;书写规范,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初步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

当前的中职生对语文学习热情不高,对写作更是怀有畏难情绪。为激发学生书面表达热情,写作教学只能从学生生活、专业入手,让学生有话能写,有话可写。例如在平时的课文教学中,充分利用优秀的句子、段落等片段,要求学生结合个人生活经历和专业,运用例文的写作手法进行仿写,让学生有章可循,现学现用写作技巧,培养写作习惯。

1.进行模拟写作训练,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和方法。仿写是一种思维模拟训练活动,是自由写作和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由文章赏析到仿写、自由表达是培养和发展写作能力的基本路径。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根据个人经历和专业特长,有意识地去仿写经典句式和段落,不仅能够让枯燥的语文知识变得生动活泼,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够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篇章,从句子到段落进行解读和仿写;写作过程从模仿到熟悉,再由熟悉到创作,写作思维、技巧和习惯都能得到培养和锻炼。

例如,在《我喜欢出发》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在解读文中排比修辞手法之后,笔者要求学生根据专业对应行业领域,仿写例句――“没有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没见过大漠的广袤,依旧遗憾;见了大漠的广袤没见过森林的神秘,还是遗憾”,“大山有坎坷,大海有浪涛,大漠有风沙,森林有猛兽”等,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专业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2.口头与书面结合,训练学生的成篇速度和能力。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和口语交际中,将口头作文与书面表达能力培养相结合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构思,然后在班上或小组内进行口头作文。例如在“说明文”写作教学中,限定构思时间,要求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学生即兴解说一个知名的汽车品牌、一辆汽车或某个汽车部件,要求烹饪专业的学生即兴说明一个地方的食俗、一种炊具、一种食物或者某种食物的烹饪方法,要求动漫与游戏制作专业学生即兴说明一部经典的动漫影视剧、一个编剧情节或一个影视剧人物等。即兴解说之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点评或提问,让学生发现各自在用词、形式、结构、逻辑等方面的错误,组织学生在随后的时间里对解说词进行编辑和修改,重新考虑用词、句法和衔接关系,以书面的形式重新输出。通过此举,学生的选词用词、结构布局、形象构思等方面的成篇速度和能力将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有助于提高学生自由准确表达的速度和能力。

3.提供有效反馈,确保学生明确努力方向。由于学生人数较多,长期依靠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每一次写作都做出具体反馈并不现实。但是,如果教师不反馈信息,或者对信息反馈不及时,都会影响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效果。如何改善这种局面?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总结,发现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出现的共同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在课堂上反馈,并提供改正的策略;另一方面,制作写作评价与反馈表,让学生掌握写作评价方式方法,通过自评和互评,初步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

【参考文献】

[1]赵蒙成,孙丽丽.20世纪美国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嬗变[J].职业技术教育,2012(7)

[2]吴晓义.“情境―达标”式职业能力开发模式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3]邢辉.职业教育发展论纲――透视北京职教[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

篇6

一、进行科学有效的形体训练,以提高学生基本专业素养

教师不能因高职院校艺术专业的部分学生不具备舞蹈专业学生的良好形体素质,就完全放弃了对他们进行形体训练。增强学生自信心和激发他们对舞蹈的求知欲,形体训练是培养舞蹈人才具有基本肢体表现能力的开端。事实上,适量而科学的形体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十分必要和有效。

实践证明,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形体训练不能照搬高等舞蹈专业院校“舞蹈基训课”中的压腿、踢腿、下腰等软开度内容,而应更多地以学生的体态美的塑造,以及从多学科、多方位的角度去构建课程内容。在形体训练过程中,可以通过舒展而优美的基本体态练习,甚至简化的芭蕾基训和古典舞、民族民间舞蹈中的肢体动作作为基本的训练内容。此外,日常生活中的站立行走坐卧,基本的体态举止也都可纳入训练的项目。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才去有区别的分组教学,教学目标因人而异,课程的难度适当、进度适宜。通过易学易练的舞蹈形体训练,同样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形体变得均匀协调,举止优雅端庄,学生不仅由原来的自然身体形态转变为初步具备了舞蹈表演所需要的身体能力和基本素质,而且自卑的心理也日渐克服,自信心日益提升,学习兴趣也越来越高涨。

二、依据职业岗位需求和学生实际按需施教

在大量的舞蹈教材中遴选出最适合学生发展和未来需求的内容,往往让每一位老师都破费心思。何为适合?满足社会需求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适合学生的教学是最优的教学。在高职院校舞蹈教学中,舞蹈素材的选取不能只是秉承舞蹈艺术院校中“以经典作品为导向”的传统模式,而更应注重实用性、针对性,应“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据调查,高职院校艺术专业的毕业生中80%以上学生的就业方向是中小学、少年宫以及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工作。据此,多年来许多舞蹈工作者本着这样的理念,积极进行舞蹈教学实践探索,总结和积累了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符合职业岗位要求,同时又易学活用的舞蹈教材,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选取富有日常生活情趣的舞蹈教材,特别是学生们熟知的人与物,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

2.创设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以镜促知,由镜生情,使学生对情绪感知准确、理解深刻,对情感的表达真实逼真,同时注意不让学生因感到难度过大而产生挫折感,注意保护学生学习舞蹈的主动性;

3.在教学中可以插入一些民族舞蹈元素,并启发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创编,加以拓展。

三、融合于多门艺术的综合性实践训练活动,培养表现力和创造力

舞蹈编创是一个系统工程,将涉及服饰搭配、化妆造型、布景设计、道具选择和灯光调试等内容,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舞蹈艺术的综合把控能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舞蹈作品的文学内涵、舞台效果、音乐特征等作深入细致的分析,使学生对舞蹈艺术形成完整的认识。

整体教学设计可以有多种方案。比如我们选择群舞的形式来创编,作品表现一个山野娃子在校外窥视学生读书的场景,并以此角度展现校园生活和激发学生珍惜读书学习的主题。根据这样的立意在服装、灯光、道具等方面也提出了编创要求。

1.基本按照校园生活设计舞蹈。如同学歌唱的声音、敲击电脑键盘的声音以及课后的辩论声,等等,都可成为音乐要素。服饰基本是学生日常装束,只是在某些特别时刻做了一些灯光的处理。

2.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校园的每一天都将在分秒中悄然逝去,光阴如梭,只争朝夕,以童年、少年、中年等几个人生阶段来构思。相应地在服饰、妆容和布景道具方面也加入了相应的变化。音乐也可以采用具有人生各阶段标志性的音乐素材,如儿歌或《夕阳红》等串接而成。期间,还可在万籁寂静的音乐氛围中时而出来朗朗读书声,间杂着遥远的钟声,以此为作品的意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这样逐一的分析、讲解,学生开始感到豁然开朗,对舞蹈的各环节有了整体的把握。

四、增设编导编舞及相关技法,培养学生的舞蹈编创能力

基本的舞蹈编创能力是学生必备的职业技能之一,也是高职院校舞蹈教学的目标之一。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应在整体的教学设计中增加“编舞与相关技法”训练,分别从队形设计、对音乐的把握以及舞台驾驭能力等方面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舞蹈编排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基本理论常识的教学以“够用为度”。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简要介绍舞台方位的基本常识和常见的队形调度,深浅繁简以“够用为度”。

2.强化学生对音乐整体结构的认知和把握能力。舞蹈离不开音乐的渲染与烘托,恰当地理解和运用音乐对舞蹈编创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舞蹈中的音乐,学生在注重音响风貌的同时,对音乐的结构也应该做到了如指掌,仅仅停留在性感层面是不够的。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问题,如这段音乐由几个段落组成?段与段之间有怎样的区别?每段包含几个乐句?音乐的节拍律动有什么特征?音乐中哪些部分重在抒情,哪些重点在描摹人物的心理?哪些更突出节奏特点,等等。通过这样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对舞蹈音乐的领悟与表现。

3.注重舞蹈语汇的积累,丰富学生的舞蹈音乐表象,完善其认知结构。能力发展离不开知识积累。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从相关艺术门类的演艺活动汲取养分,丰富学生的音乐舞蹈表象,以提高学生的舞蹈编创能力。

4.坚持工学结合,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这是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坚持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课程实习、毕业演出、舞蹈比赛、公益活动和各种社会实践等途径,让学生岗位练兵,在用中学、学中用,既服务于社会,又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高职院校艺术专业舞蹈课教学,可谓老课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做好教学研究,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让我们共同为这一学科的学科建设贡献力量!

篇7

1多模态理论

1.1国内外研究现状

多模态话语研究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国内外关于多模态话语的研究现已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研究体系,也被广泛地运用于语言教学、影视戏剧等领域。在多模态话语理论对语言教学的指导作用方面,GuntherKress&TheovanLeeuwen[1]、Royce,T.&Bowercher,W.[2]等探讨了多模态教学与现代媒体技术的关系。国内则经历了理论研究和在教学应用研究两个阶段。李战子[3]、胡壮鳞[4]等学者对多模态理论做了相关研究。

1.2多模态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近几年,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国内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应用已涉及外语教学、教材研究及网络语篇等,学者们探讨了多模态理论对英语其他课程如翻译、英美文学等课程教学上的运用。综其国内外学者对多模态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可以看出: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使语篇世界日趋多模态化,多模态语篇分析方法为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途径。但在西方文化相关课程的多模态教学探索上,谈到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单纯强调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而多模态理论在《西方文化》课程的运用可更系统化、更具有可操作性。

2《西方文化》课程的教学现状

作为一门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英语专业必修课程,文化类课程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课程内容丰富,课时较少,难以全面覆盖西方文化的全部内容;二、传统的西方文化教学方法以填鸭式为主,照搬书本,配以简单的PPT展示,让学生恹恹欲睡;三、教材名目繁多,包罗万象,跨度长、难度大,学生难以抉择且不易把握其中的精髓,以致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多模态理论在西方文化课程中的运用

3.1教学资料

西方文化类的课程在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中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和它课程本身的性质是分不开的。英语语言教学者和学习者基本都能意识到学习西方文化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但很多院校只开设了《英美国家概况》课程,这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是极其不利的。而多模态的运用可以丰富教学资料的选择和运用,有利促进西方文化类课程的开设和实施。因多模态是涵盖文字、声音、图像等的一种技术手段,可让教师不只拘泥于某一种教材的使用,改变传统生硬的以文字为主的讲解方式,借助网络资料,可用大量的图片音频、视频或其他影像资料代替单一的书本,例如,关于古罗马文化,授课者可准备BBC相关的纪录片;或用图片和音频材料展现启蒙运动的建筑和艺术等成果。通过这些方式,不仅可以将学生从枯燥的课堂讲解中解救出来,还能让老师节省大量的时间研读和梳理相对复杂而无头绪的章节,用简洁明了的方式将要传达的授课信息输入给学生,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3.2教学设计

在西方文化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改掉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设计时将各种多模态的方式融入课堂教学,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做每个章节或小到每节课的教学设计时,笔者根据授课内容和特点,采用不用的模块教学,例如,在“犹太文化”这一部分,课堂讲解只占小部分,犹太历史用视频的方式让学生观看,犹太教的教义让学生讨论并和其他宗教的教义进行对比,圣经小故事由学生分组进行不同形式的讲演,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全方面地了解到犹太文化的厚度和深度。而在“文艺复兴”莎士比亚这部分的内容时,要求学生上课前了解莎士比亚的生平和作品,并对他的作品做限时展示,于是,在课堂上就有PPT展示、诗歌音频、剧本配音还有小说片断的表演等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各种感官感受,整个课堂变得有声有色,而不再是学生只带着耳朵来听的沉闷情景。

3.3学习方式

目前,发展迅速的互联网为学生查阅各种资料提供了有利的辅助作用,帮助学生实现只靠课堂讲解无法实现的效果。在课前,学生可以通过在网络上查找相关章节的背景资料,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在庞大的网络数据库里寻找帮助,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认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在课堂上,学生可结合网络资源,将课前充分预习或准备的进行展示和表演,可以给其他学生视听功能的冲击,为理解课堂内容提供了更多的方式。

3.4考核方式

西方文化课程是一门相对复杂的课程,不仅包括对一些常识的基本介绍,还包含西方历史上各个领域的变化和发展,其丰富内容大大加大了考核的难度,并且单一的考核方式行不通,因为单纯地考查学生对某一基本概念的记忆毫无意义,学生会考完即忘。试卷这种考核方式已不适用于在多模态框架内发展起来的教学模式,概念记忆或者判断对错等这些题型只局限于检测基本常识记牢与否,并不能全面检测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结合多模态的教学,笔者在考核学生时一般采取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占四成,期末成绩占六成。平时成绩是根据学生平时表现得出的,不是简单的几次书面作业成绩总和的平均分,期末成绩也不仅仅是书面考试,包括学生参与讨论、配音、辩论、表演等方面,而是通过学生个性化的表现来考察学生对西方文化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的掌握程度,减轻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压力,更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西方文化精髓的理解。因此,从多模态的视角对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西方文化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研究,可拓宽多模态教学模式的运用范围,改变原来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突出了个性化学习和自主性学习,可充分地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培养出在不同文化语境中具有交际能力的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Kress,G.&VanLeeuwen,T.MultimodalDiscourse:TheModesandMediaofContemporaryCommunication[M],London:Arnold,2001.

[2]Royce,T.&Bowercher,W.(eds).NewDirectionsintheAnalysisofMultimodalDiscourse[C].London: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2007.

篇8

一、 班级概括

我所带的班级是09会计八班,会计九班。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和付出,八班和九班的总体状况良好,班内大多数同学学习态度端正,遵守学习的规章制度。八班,九班都取得了一些成就,两个班所做的许多工作都得到系里的肯定,赞扬。现马上将进入下半年,我认为在班级工作上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本学期纪律问题是两班共同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在保持多的方面与改进好的方面的同时应狠抓差的方面,使两个班的形象更有待提高。

二、班级应举行的一些活动

因为班级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同学们不反应上课学好课堂知识,在自习时班委也应带动大家学习,搞一些活动使大家在乐趣中学习知识,在轻松中感到知识的重要。

1、 兴趣小组活动

鉴于本学期班级兴趣小组带给了同学许多乐趣,而且通过各种办法,途径使同学们轻松掌握了许多生活中必知的小知识而且还让同学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八班、九班各有7个兴趣小组,各小组轮流主持活动,以周为单位,每周举行两个课时,来活跃班级气氛,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

2、 礼仪知识

因为大学是学生步入社会的最后一个台阶,所以在这个台阶上同学们必须学会很多知识,而礼仪就是最基本的一项。

在本学期中,学校举行辩论赛等许多活动都要求同学穿正装,而穿正装最基本的色调搭配:黑色皮鞋不能与白袜子搭配等,基本常识学生都不懂,而且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注重这方面的知识。要是学生将来走上职场做一个有素质、有礼貌的人,开展这样的礼仪知识培训班会是十分必要的。

3、 心与心的交流班会

踏入社会,社交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我认为在同学们还未进入社会这个复杂的层面时,同学之间应该多交流,多体会彼此的想法。就像本学期所举行的“活出你想要的人生”这种主题班会的效果,在心与心交流的班会是同学们可以任意提问,让大家共同探讨假如进入社会后,我们遇到这些问题我们该怎么做。

4、 创新活动

进入21世纪社会需要的不仅是学习成绩好学历高的人,也需要有能力,敢于创新,敢于展现自我的人才。所以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要鼓励学生们多参加系、学院活动来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讲出自己的想法。

5、 班级例会

班委必须每周日晚自习坚持开展班级例会,并且给班委明确分工,提高班委的管理能力,确实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全班同学认真学好每门功课,搞好班级的各种活动。

6、 临时会议

临时会议要求做到及时传达与学生学院和系部的工作要求与安排,并且能够准确把各项工作做到位。

7、 节日班会

例如清明节、端午节等一些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我国文化遗传的一部分,但却受到别过人的争夺,我认为作为一个华夏子孙有必要让学生记住这些节日,开展与其有关的主题班会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增进学生对我国历史知识和文化遗产的了解。

三、根据这学期的具体工作,我认为下学期的工作计划有:

1、号召学生多参加活动,鼓励学生多读书,通过各种渠道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尽量多的考取资格证书。

2、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计划,多与学生交流帮助学生进步,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想法,定期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必要时何其家长取得联系,共同教育学生成长进步。

3、不定期的去宿舍检查,关心学生的住宿情况,要求学生严格执行学院的相关规定,不准使用大功率电器、不准学生抽烟等问题,杜绝所有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4、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学院的规章制度,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

5、多网班内跑、多往宿舍跑,了解自己班级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生活状况。多与代课老师沟通,请教其方法并采纳好的意见,更有利的帮助每一位学生进步。

篇9

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过程是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统一。它既是基本常识的学习认知过程,又是思想品德的发展过程。其本质是以学习基本常识为先导的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规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要解决“无知”和“有知”、“认知”和“情感”、“认知”和“行为”等三对矛盾;这三对矛盾的依次解决,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呈现“明理”、“笃信”、“力行”等三个阶段性变化(即知、信、行等三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依据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把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思想信念,进而又外显为品德行为,从而实现知、情、信、意、行等品德要素的相互转化与和谐发展,全面达到思想政治课的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等三项教学任务的要求。这个规律描述了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知、信、行等要素相互转化与和谐发展的基本过程,因而称之为“知信行相互转化与和谐发展规律”。它揭示了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内在的顺序结构,说明了教学过程各基本要素的相互转化关系,从而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指明了改革实验的方向和道路。

依据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教学所面临的实际问题,针对其教学的主要矛盾,东北师范大学洪俊、吉林抚松三中宿俊等老师构想并提出了思想政治课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知信行和谐发展”教学模式(简称“知信行模式”)。其基本结构为“入心——明理——解惑——力行”。

所谓“入心”,指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接受并积极参与教学,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这是针对中学生普遍不愿学政治课的情况,为扭转课堂上的消极心理定势而设计的教学环节。这个环节通常采取“创设情境”教学方式,主要运用活动情境法、故事情境法、演示情境法、诗歌名言法、榜样示范法、问题情境法等教学方法。

所谓“明理”,指教师引导学生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明白道理,形成观点。这个环节主要解决常识的认知问题。“明理”是思想政治课的突出特点之一,它是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和能力的基础和前提。这个教学环节通常采用“自学指导”教学方式,运用自学阅读、讨论、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所谓“解惑”,指教师通过设疑、激疑、质疑、辨析、解疑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发现,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消除学生学习中的疑惑和情感障碍,使他们形成坚定的信息。“解惑”既是情感教育过程,也是进一步“明理”过程。通过“解惑”,情理实现交融,认识和情感都得到升华。“解惑”是知信行模式的关键环节,也是这种模式同其他模式的主要区别。这一环节主要采用以问题情境法和讨论辨析法为核心的“探究发现”教学方式。

所谓“力行”,指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明确各种条件下应采取的行为对策,促使学生积极践行所学的理论要求和行为规范,并逐步养成习惯。“力行”是学生“知行统一”和“言行一致”的重要环节。它既是行为教育过程,又是意志训练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主要解决两类实际问题。一类是主观世界的改造问题,即个人思想品德的修养问题。这类问题主要通过行为养成教育的方式解决。另一类是客观世界的改造问题,即解决社会矛盾,协调人际关系的问题。这类问题主要通过能力训练方式解决。“力行”环节所运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引导学生参与活动的行为指导法、活动指导法、社会实践法、品德修养法、作业法、练习法,等等。由于行为教育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因而“力行”环节始于课堂,终于课后。在课堂上,“力行”环节主要是使学生了解行为要求和掌握行为基本方式。要使行为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还必须经过课后的训练和锻炼,特别是学校其他德育活动和措施的密切配合。

知信行模式的特点在于:

(1)这种模式的核心和基本依据是思想政治课内在的教学规律和德育目标要求。它是为实现德育目标服务的,它的各个环节顺序体现了思想品德各要素的相互转化过程。

(2)这种模式不同于一般的教学方法运用程式,它是为全面实现教学目标而实行的素质教育模式。它的各个环节各有其特定的任务和工作方式,彼此联系并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一节课的任务。

(3)这种模式追求课堂的“乐学”情境,力求师生活动积极,气氛热烈而有秩序,教师不累,学生轻松,效率较高,形成优化教学状态。

(4)这种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作为教学基本模式,知信行模式的结构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运用时又要根据具体条件做适当调整。为适应教学的不同要求和不同类型知识学习的需要,知信行模式有两种变式:

“入心——解惑——明理——力行”和“入心——明理——力行”。

(5)这种模式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唯一的。它主要解决新课教学中的传授知识、培养情感、引导行为等问题。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其他问题,如复习、练习、作业、考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演讲报告、撰写小论文等等,仍需要其他教学模式来解决。因此,知信行模式只是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一种基本模式,它还需要其他模式的辅助。

2.“知信行和谐发展”教学模式的应用原则

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知信行模式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是最有效的,它的应用要遵循下列三个原则:

(1)坚持以情感教育为中心: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学生能否接受教育影响,取决于他们的态度和情感。积极的情感和接受的态度,是德育影响内化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关键。以往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实效性不强,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教学模式忽视了情感的教育。因此,知信行模式把情感教育置于教学过程的中心,并使其主导教学方向。这是知信行模式的本质要求,也是发挥其功效的根本所在。

以情感教育为中心,关键在于把情感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和使整个课堂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力。“入心”、“解惑”是知信行模式中实施情感教育的两个主要环节。常用的情感教育方法主要有:情境陶冶法、情绪感染法、道德两难法、活动体验法、品德评价法,等等。这些方面都是以情感的两极性、情境性和感染性等特点及其规律为依据的。情感教育的有效实施,还取决于教师的情绪状态和师生间的情感沟通。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当像演员一样善于运用表情、语言、姿态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当喜则喜,当忧则忧。冷漠无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致命大忌。

(2)密切联系中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指思想政治课教学从内容到方法都要尽可能地接受中学生的现实生活。以往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脱离中学生的生活实际。特别是一些例证材料和中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感知性、情境性、行为示范性都不强,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很难受到强烈的情绪感染和深刻的思考教育。教改实验表明,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的关键,在于紧密联系中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思想政治课理论联系实际和启发式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一般来说,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是理论同他们生活实际的矛盾。这些矛盾是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最深的,也是他们渴望在思想政治课上得到说明和解决的。它们既是学生关心的“热点”,也是令学生困惑的难点。这些矛盾反映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同他们独立解决问题之间的水平差异。把握了这些矛盾,也就获得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动力。

在知信行模式中,联系中学生实际有各种不同的方式。在“入心”环节,主要是运用来自中学生生活、能够为中学生了解和引起他们情绪共鸣的实际材料,创设情境;在“明理”环节,主要是运用中学生熟悉和能够接受的实际材料说明理论,帮助学生形成观点;在·“解惑”环节,主要是利用理论和中学生实际生活的,设疑激疑,引导他们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在“力行”环节,主要是指导学生认识周围的环境和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引导学生探究发现。传统的思想政治课主要采取“接受学习”方式,“应试教育”又使这种学习方式变为单纯的“机械记忆学习”方式。这些学习方式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习积极性很差。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不仅是接受常识的过程,而且是探索社会和人类奥秘的过程。只有在主动探索中,学生才能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密切结合,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较强的认识能力和自觉的道德行为。因此,知信行模式采取“接受学习”和“探究发现学习”结合,以“探究发现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在思想政治课中,“探究发现学习”主要是在理论与现实矛盾形成的“问题情境”中,开展积极的思考和讨论辩论。

思想政治课的“探究发现学习”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以掌握知识为目的探究发现。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接触的是各种现象性材料,探究发现的是社会的规律和本质,要掌握的是理论同实际的结合、本质和现象的统一、原因和结果的联系。这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如法律、商品、货币、国家等概念的学习过程,等等。

另一种是以培养能力和提高觉悟为目的的探究发现。

这是一个学生应用所学理论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面对的是待解决的具体问题以及具体的行为对象和行为条件,要探究的是应采取的具体行为方式、行为对策和行为步骤,最终形成的是科学文明的行为习惯。

例如,在《孝敬父母》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不只要求学生会叙述“孝敬父母”的大道理,更注重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同父母之间的矛盾。如通过关于“当你和父母为选择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发生矛盾时,应该怎么办?”和“星期天你想出去玩,但父母不同意,应该怎么办?”等问题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明确处理此类矛盾的基本原则与恰当的方式方法,为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正确地解决矛盾和养成孝敬父母的习惯奠定基础。“探究发现学习”方式能够把“入心”、“明理”、“解惑”、“力行”等方面的教学要求统一起来实施。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兴趣,也有利于学生消除认知和情感的障碍,因而它是思想政治课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

3.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的初步效果

篇10

课堂讨论是一种常见而又高效的教学方式。精心选择讨论话题,有效管理课堂讨论,既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多向信息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又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等。

一、课堂讨论学习改善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凸显出生物课程标准的精髓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以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积极性的课堂讨论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种学习方式实现了一种以过程教学为重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学生主动积极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从而改变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地位。

二、如何创建生物课讨论学习模式

1.注意发现问题,巧设疑问

任何一节新课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教师都应首先从辅导学生读书开始。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设问质疑,组织材料。教师明确恰当地说明讨论的范围、内容和要求,准备好讨论提纲。

2.讨论要大胆质疑,创设共享情境是讨论学习的实质性阶段

学生可将自己预先想好的观点抛出,进行广泛的、平等的讨

论,在讨论的基础上也可进行辩论。

3.采用合适的结果呈现方式、合理的评价与总结

轻结果、重形式是课堂讨论的一个常见误区。教师如果只让少数学生的讨论结果在课堂上汇报展示,会让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

受挫,并影响教学的开放度。

三、生物讨论学习模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合理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兴趣

教师创设情境应是学生感兴趣的,是来自真实世界的,即源于生活,源于自然。不应有学科本位思想,学术性太强,这样学生讨论就会无从下手,导致讨论失败。

2.选择适宜讨论的时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讨论学习是实现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重要环节,它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方面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同时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也宜选择相宜的教学方法。对于自然生物中规律、原理的问题中联系实际的问题,讨论学习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3.明确讨论的主题关系着讨论的质量

讨论话题难度要适当,如果大多数学生能独立完成的问题一般就没必要讨论,容易产生不同理解的内容,因为讨论题的答案不是简单现成的,不同观点的碰撞最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讨论的主题不能过于抽象,离开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太远,讨论就会失去方向,摸不着边际。但也不能过于具体,太具体引不起学生的思考和争论。通过阅读有关材料,观察有关图解,让学生展开讨论,讨论就有了中心,有了方向。生物新教材中就有许多已经明确要求讨论的内容。

总之,学生在讨论学习活动中对知识点的把握要积极、主动、牢固、深刻。由于课堂思维活动量大,参与活动的机会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又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是一个基本常识。课堂讨论只是众多教学方法中的一种,虽有其优点,但也有其局限性,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合理地选择运用。

篇11

说实话,在没有真正深入系统地介入青少年性教育工作领域时,在没有真正以科学大方的态度在课堂上跟孩子们坦然谈性、谈情感之前,我也很难相信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会有那么多源自性方面的问题及困惑,更难想象孩子们会有那么多令人心痛的涉性悲剧发生。

涉入学校性教育领域10年了,历数自己10年来接待的1000多个心理辅导个案,涉性案例占到了三分之一以上:六年级女孩小雨因发育较早被同学嘲笑为“奶牛”,导致她束胸驼背,不敢正视他人,甚至拒绝与人交往;初二男生大鹏暗恋同班女生,内心无比渴望与其接触,却又惶惑不安,严重影响学业;高二女生小琳遭遇网友“艳照”恐吓,惊恐无助,到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一张张稚嫩的面孔浮现眼前,一双双忧郁的眼神心中掠过,无语凝噎。

每一个案例故事,都记录着孩子们成长中的烦恼与心灵的诉求;每一个案例背后,都可洞见孩子们生命中性及爱的教育的缺口;每一次聆听陪伴,都让我深切地感受到青少年性教育工作之必需。无论我们是否关注到,也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正视现实,孩子们因成长而引发的性困惑和问题都是实实在在的。身为教育者,走近、聆听、陪伴,才能读懂孩子们的心声;积极关注和无条件支持,孩子们的问题才会安全地浮出水面并得到有效帮助。

第一次认真关注并思考性教育的话题,始于2003年,那时我刚刚专职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一节心理辅导课后,一个高一女孩怯生生地走进学校心理辅导室。交流后得知她跟同学打闹时,不小心把水气球里的水喷到了嘴里。当时她没当回事儿,但当听同学说水气球可能是做成的之后,女孩开始寝食难安,担心自己是不是已经感染了艾滋病毒,恐惧时刻萦绕,却又不知该与谁说,最后向我求助。

虽然自己已是十岁男孩的母亲,自觉在专业领域已有了足够的积累,但面对女孩的求助,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在性教育及艾滋病防治等领域的知识一片空白。坦诚地跟女孩沟通后,我跟她一起查阅书刊资料、询问医护人员,学习了解艾滋病病毒传播途径及防艾基本常识,困扰女孩三个多月的涉性问题终得解决。自此,青少年性教育开始进入我的思考与实践范围。

因为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与思考,更因为在工作中发现了孩子们性成长的心理及生理诉求,我在心理辅导中开始慎重地融入与性相关的专题内容。但是性问题涉及个人隐私,在感觉足够安全与信任之前,孩子们是不会轻易将自己有关性的问题及困惑说出来的。

慢慢地我发现,教师的态度是孩子们能否坦然说出涉性问题的关键。如果教师欲说还“羞”,会在无形中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使他们认为性是羞耻的,甚至产生罪恶感。相反,如果教师大方、自信地谈论涉性问题,孩子们会觉得自己得到理解和支持,自然愿意袒露心声。“男朋友说如果我爱他就一定要证明给他看,可是我还没有做好准备,我该如何面对男朋友的性请求?”“我好像喜欢上我们班长了,难道我是同性恋”……孩子们求助的问题各式各样。每一个问题的解答,每一颗心灵的抚慰,对我来说都是一次新的挑战和历练。虽然精力、能力有限,但能解除困惑,安抚心灵,并能促成自身的专业成长,自感欣慰。当然,陪伴过伤痛、困惑中的孩子们,自己流着泪离开校园的情形也不少见。

“当决定与自己心爱的女孩(或男孩)走上婚姻红地毯时,突然知道你的女朋友(或男朋友)已不是处女(或),你会怎么办?”这是我在“谈性说爱”心理辅导课上设置的情境话题。一个男生羞涩却非常坚定地说:“我是比较传统的人,不能接受随意与男生发生关系的女生。”第二个发表意见的是一位看起来很时髦也很帅气的男生:“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因为爱所以发生关系,我觉得可以理解。”他稍作停顿,接着说:“但是,我女朋友不行!”帅气男孩的大喘气及双重标准引发全场哄笑和嘘声。靠近教室后门一位男同学拍着大腿大喊了一声“太好了”,同学们的目光齐刷刷地转向了这位男生。“我觉得不管社会怎么变,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习俗早已深入骨髓,很难改变。在我看来,女人一定会把她人生中最重要的第一次留给她此生最爱的人。既然她的最爱不是我,那我就可以不负责任了。”第三个男生一开口便引来全场哗然。一个女孩子腾地站了起来大喊着“你们男生怎么这样呢”,表达不解和愤怒。此刻,整个教室空气凝固。

是啊,男孩子怎么会是这样呢?对待性的问题上为什么会是双重标准?性实践的超前与性观念的相对保守之间的矛盾,会带给他们怎样的内心冲突及现实困惑?在孩子们充分呈现他们对问题的思考与认识后,我再因势利导告诉大家“真爱需要等待”的道理,水到渠成。在我的课堂上,不是声嘶力竭地宣讲禁欲教育,而是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演练、同伴分享,让学生们自己做出判断。

当教育与孩子们生命健康成长的需求点有机融合,才可能收到实效。10年走来,我精心设计了“当爱情来敲门”、“谈性说爱”、“‘性’你知多少?”等专题辅导课程。这些课程能够顺利地走进课堂,离不开学校领导及班主任们的默默关注与鼎力支持,更离不开孩子们的全情参与和积极配合。每节课,学生们都热情高涨地参与话题讨论。成人没有勇气面对的问题,在孩子们那里却可能是最感兴趣,也最需要探讨和学习的。

青少年性教育事业,绝非几位心理教师、几位训练有素的性教育教师能够全部担当起来的。全面的性教育,是一个有计划的系统工程。2006年10月,我们申请到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用电影课对青少年进行性健康及艾滋病防治教育”子课题,青少年性教育的话题终于能以课题研究的名义,大大方方地摆到桌面上探讨,并开始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合力实施。2011年8月,“青爱工程空中联盟”基地落户抚顺二中,经过多年探索实践,抚顺二中“青爱小屋”的生命教育模式初显成效并开始走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