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外汇市场风险的案例及分析

外汇市场风险的案例及分析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1 09:20:5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外汇市场风险的案例及分析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外汇市场风险的案例及分析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0-0223-02

收稿日期:2010-02-18

作者简介:邓晓霞(1971-),女,重庆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从事国际金融理论与政策研究。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使世界对金融衍生产品有了新的认识,而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的快速衰退加深了经济学者对预测及防范金融危机的思考。特别是金融危机首先引发关键货币汇率的巨幅波动导致全球汇市的大跌,并对全球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使我们对金融危机的危害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国际金融这门课程就是以外汇汇率为线索,对国与国之间的国际收支、外汇市场交易、外汇风险、货币危机及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货币制度等进行研究。在金融危机造成巨大损失的背景下,要求中国高校对《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在一般理论的讲述下更要注重模拟实践教学,从实践教学的角度去启发学生对贯穿整个《国际金融》课程的汇率的积极的关注,思考怎样把汇率理论与实际汇市操作相联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国际金融》课程的主要内容及重难点变动

国际金融学,也称为开放的宏观经济学,是在国际贸易学的基础上产生的一门新型学科,是世界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经济金融一体化和全球化的今天,国际金融不仅与一国的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紧密联系,而且涉及到一国的宏观经济的平衡和稳定,涉及到国际经济金融的协调和合作。因此,国际金融是一门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学科,它以国际间的货币金融关系为研究对象,既要说明国际范围内金融活动的主要问题,又要阐述国际间货币和资本运动的规律。特别是美国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极大消极影响的背景下,我们应对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调整,要体现货币危机理论在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践中的应用。本次金融危机对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市场等的教学内容形成了冲击。它暴露了当前国际金融理论的缺陷,对这部分教学内容需要探讨,提出一定的修正和补充意见。

中国高校国际金融教学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国际金融基础知识。包括国际收支、外汇储备、外汇汇率、外汇交易、国际金融市场等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这是整个国际金融课程的基础,在这部分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基本概念的内涵。特别是对于国际收支的广义定义与外汇汇率的基本概念要讲解清楚,对于直接标价法、间接标价法下买入与卖出汇率的表示要通过例题来分析,学会正确判断和运用。

2.国际金融理论。包括国际收支的调节理论、汇率决定理论、开放经济的均衡和调控理论、国际储备理论、国际货币合作理论、债务危机和货币危机理论。其重点在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和汇率决定理论。但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对货币危机和债务危机理论的形成机制要加强分析,并指导学生结合英镑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等了解货币危机理论,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国际金融制度与政策。包括外汇管制和货币自由兑换、汇率制度的选择、外汇市场干预、金融政策的国际协调、国际货币体系、区域国际货币一体化、国际金融组织等内容。在这部分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国际货币对金融危机的传导作用来认识国际货币发行国的收益和损失,并讨论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条件和进程,使学生充分认识一国金融政策在国际经济背景下的协调,了解克鲁格曼“三角悖论”的原理。

4.国际金融市场。包括外汇市场、国际货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和欧洲货币市场等。如今金融市场的交易量伴随金融衍生产品的迅猛发展而急剧扩大,同时也加大了交易的风险,从而导致了金融资产的极大损失。在这部分内容介绍中要加大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创新金融产品做重点的介绍,让学生了解金融衍生品的“双刃”作用。

5.国际金融实务。包括外汇交易、外汇风险管理等。这是国际金融实践教学的重点。实行外汇模拟交易,将使学生真正感受外汇市场汇率变化带来的损失和收益,并形成自己的风险控制理念。

总之,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们必须对以往的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经济现状,学会用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二、《国际金融》教学方式的改变

课程内容的变化往往伴随教学方式的改变,枯燥的满堂式灌输已经不适应信息时代的教学模式。在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种方式的结合。

1.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于关键概念、核心理论以及分析问题的主要方法等均设计分层次的、逐步深入的甚至是具有学科前沿性的问题,积极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在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案例式教学。对于已经发生的货币危机、债务危机等实践性问题主要运用案例式教学,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认识、理解程度。

3.研究式教学。本课程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增强学生的科研能力。指导学生利用学习的国际金融知识研究经济金融热点问题,尽早介入科研活动。

4.小组作业式教学。对于像分析中国的国际收支问题、人民币自由兑换问题、中国的国际储备适度规模及构成等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形成小组作业,在各个小组内部推行目标分工,并综合形成PPT结论,在课堂上讲解分析结果并回答其他组同学提问,在讨论中完成这部分内容的深入分析。这样不仅考察了学生收集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水平,并且促进了学生巩固学习内容,强化学习效果。

5.双语教学。为适应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本课程应积极推行双语教学,推动学生与国际接轨。因此要编写课程的双语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电子教案和习题集等。

三、《国际金融》外汇模拟实践教学的推动

国际金融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通过实践平台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在我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加入了外汇模拟交易实验平台的教学,学生通过在线模拟炒汇,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了模拟实战练习取得了很大的收获。很多同学在模拟过程中,切实理解和掌握了汇率的变动影响因素,并根据国际经济情况对一国货币走势进行了判断与买卖操作,并且在此过程中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变被动、单纯的理论学习为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取得了以下进步:

1.认清了标价方法。对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及美圆标价法有了深切的体会,知道在哪种标价法中价格高低代表的含义以及该选用哪个价格进行买卖报价。通过操作确实明白低买高卖的原理。

2.锻炼了投资心态。学生在模拟炒汇过程中,逐渐摸索出市场涨跌互现的规律,知道要心态平稳,顺势而为。如果所买进的货币贬值了,不必过早杀跌,而要等待反弹时机出货,尽量减少损失。如果确实心急,也可以寻找第三种货币来做交叉盘,寻求解套良机。

3.培养了一定的投资理念。学生在模拟交易中终于明白投资中心态是最重要的,多数同学明白了在投资中要避生就熟,自信则赢。只炒自己经常涉及的熟悉货币,不要去碰冷僻或相对陌生的货币,这样比较清楚它的走势,容易掌握介入和抛出的时机。

4.加强了对理论的认识。学生在外汇模拟交易中根据所学影响外汇汇率波动的理论来指导模拟交易,在宏观经济指标变动下考察汇率的变动,思考理论指导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反过来提升了学生学习理论的积极性。

5.丰富了学生外汇投资的经验。通过外汇模拟交易,学生在交易中总结了一些好的投资经验:比如,要带着真实的交易心态去做模拟交易,从中总结交易技巧。不能只靠运气,要在交易中摸索规律;对决定交易的因素要作记录,从而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投资决策方案;顺势操作,勿逆势而为。要善用停损单设立止损位降低交易风险。发现错误决策要当机立断止损出局,不要犹豫。在对情势判断不清的时候,要保持半仓操作,不要满仓,要留有余额,以减少交易风险等。

总之,通过模拟炒汇,学生对金融市场风险有了一定的认识,初步理解了风险控制的概念。这对于他们将来个人从事投资理财是非常有效的。

参考文献:

篇2

目前中国国内金融体系还处在不断完善中,而国际金融市场汇率、利率变动频繁,对于我国大量的从事进出口业务的企业来说,利用金融衍生产品规避汇率、利率风险,能够增强我们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实力。然而,金融衍生产品的高杠杆化,是造成美国住房次贷危机,进而演变成国际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的破产和美林银行被收购, 都将次贷危机推向了又一个,进而对整个全球经济体系产生了负面的影响,金融海啸发生以后,国内深受其害的企业大有所在,那么,要能让企业接受这种存在高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银行又需要如何控制风险,又应该采取怎样的营销策略呢?

一、金融衍生产品概述

1.1金融衍生产品品种介绍

一般来说,企业进行外汇套期保值交易的工具主要有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掉期交易,外汇期货交易及外汇期权交易。当前,我国的外汇市场并没有外汇期货交易及场内外汇期权交易。所以我国外贸企业要进行外汇套期保值交易一般选用远期外汇交易,有时也会选用外汇掉期交易及场外外汇期权交易。目前,银行获准开办的金融衍生产品业务品种包括远期、互换(掉期)、期权及结构性金融产品。包括货币互换(Currency Swap)、利率互换(Interest Rate Swap)、远期利率协议(Forward Rate Agreement)、货币期权交易(Currency Option)、利率期权交易(Interest Rate Option)等交易,与信用挂钩和与商品挂钩的结构性产品交易,以及这些交易品种的组合交易。

1.2金融衍生产品的优缺点

1.金融衍生产品的优点

1)运用灵活,可以根据客户的情况度身定做,完全满足客户的风险管理及保值增值需求;

2)保证金的交易方式可使客户更加灵活的进行资金调度和安排。

2.金融衍生产品的缺点

金融衍生产品为客户提高收益的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金融衍生产品的收益与风险呈正相关,收益越高的产品风险越大,因此,客户在进行风险管理和投资的时候,须了解各种产品的风险所在。

二、金融衍生业务风险管理

利用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防范外汇风险的实质就是在商品交易市场外,选择金融市场为第二市场,利用金融业务,冲销商品市场的外汇风险。金融衍生产品为客户提高收益的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对此银行在拓展业务的同时应有充分的认识。

2.1金融衍生业务风险

金融衍生业务风险具体可分为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

1.市场风险:为确保交易的及时平盘,分行应着重监控每笔交易是否以同样的细节立即向省行平盘,不能提早或拖延平盘,或者使用系统内对冲等其它超出授权的行为,以免在市场急剧变动当中造成损失。

2.操作风险:在业务各个流程方面,均可能出现由于操作上的失误,或沟通不明确造成交易细节错误、交易数据资料和凭证丢失、客户交收金额不一致等情况,分行应建立业务各个流程的负责人制度,并定期监控未交收交易的情况。

3.道德风险:道德风险主要出现在到期时,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价格优于原交易价格时,客户可能拒绝履行交易委托书上的义务。

2.2金融衍生业务风险管理要点

银行对金融衍生业务进行严密控,在监控中一旦发现申请人有任何违约行为,财务状况恶化,受理业务的经办行应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化解风险。监控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申请人交易期内的经营能力、信用情况和财务状况是否发生重大变化,是否有不良信用记录。以及其他可能影响申请人支付能力的事项。

2.省行国际业务部负责指导各行建立健全金融衍生业务的规章制度,从外汇业务经营风险的角度研究各项衍生交易的经营风险点,建立金融衍生交易经营风险点的风险防范机制和应急机制,严格控制各类金融衍生产品的经营性风险。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要建立完善的授权制度,做到各司其责、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控制内部操作风险。

3.各业务开办行必须配备专职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人员,每笔交易必须经过经办、复核及审批三级操作,并对业务操作岗位实施定期轮岗制度。业务管理实行前、中、后台分离,特别是加强外汇资金业务的风险监控和管理,防止因违规操作和风险意识不足导致的重大损失,严禁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发生高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业务开办行必须配备代客衍生业务管理及操作人员,管理人员要求既要熟悉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又要懂得业务风险控制和管理。

4.针对金融衍生产品的业务操作风险、政策执行风险、市场变化风险,以及业务特点,与稽核监督部门共同制定检查计划,在自查规范和检查制度建立和完善的基础上,根据全面内控的要求,加大检查的力度和频度,采用重点抽查或全面普查的方法完成各项业务检查任务。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求分支行落实相应的措施并在限期内整改。

三、金融衍生产品业务营销策略

3.1目标客户定位

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的服务对象为公司客户、机构客户及个人客户。公司客户是指依法定程序设立,持有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主管机关)颁发的营业执照,具有独立核算能力的企事业法人。机构客户是指银行、农村信用社、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个人客户是指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具有一定外汇市场经验,具有规避外汇市场风险的知识和能力的个人。所要求办理的金融衍生产品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符合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有关规定。金融衍生产品业务具有金融衍生产品灵活多变的特点,尤其适合以下目标客户。

1.有大额外汇收支、需要进行汇率风险管理的客户,利用金融衍生产品可以为客户购汇降低成本。

2.有大量长期外汇债务、需要进行汇率风险管理的客户,利用金融衍生产品可以将客户的收入与负债进行匹配,规避风险。

3.有大额外汇资产,需要进行保值、增值的客户,利用金融衍生产品可以使客户外汇资产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实现保值和增值。

3.2金融衍生产品营销策略

中国商业银行根据企业的规模,现金流状况,以及对风险的不同偏好,有针对性的进行金融衍生产品营销,其营销策略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步:

1.细分客户类型,按照对象可划分公司客户、机构客户及个人客户;按需求划分可分为汇率风险管理型客户、利率风险管理型客户和外汇资产管理型客户。

2.了解客户长短期的财务情况及财务目标,针对其不同需要,结合市场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方案。

3.撰写具体的外汇衍生产品方案,对交易细节应严谨详细阐述,并且明确提示方案的优点和风险点。

4.银行客户经理应保持敏锐的职业触觉,在与客户沟通过程中找出客户外汇资产负债中的风险点;或者在跟踪市场变化过程中发现有利时机,主动向客户提出外汇衍生产品理财方案;或者在已经叙做外汇衍生产品而尚未到期的情况下,帮客户分析方案可能的最终效果或提出动态管理建议。

5.金融衍生产品的收益与风险呈正相关,在对客户进行产品营销的同时,注意揭示风险所在。

四、总结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在进行金融衍生产品销售前,一定要结合客户实际情况设计适合客户自身情况的金融衍生产品,控制好风险。根据一些银行的成功案例,总结营销的思路有:对于需要付汇的客户,可以向其推荐“进口代付(进口押汇)+远期汇率风险管理+到期后即期购汇”的组合方案,既保证了客户款项的支付、又使客户获得一笔收益,同时我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和业务量也大幅上升。对于有远期购汇需求的客户,可以向其推荐“远期汇率风险管理+到期后即期购汇”的组合方案,同样可以实现远期购汇锁定汇率的效果,同时锁定的价格大幅优于远期购汇价格。对于结汇的客户,采用“远期结汇+远期汇率风险管理”的组合,可以使客户获得比任何风险管理措施都不做,到期再结汇要好的价格。

参考文献:

[1]王新宏,王丽静,从金融海啸看金融产品创新与风险管理,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张利,金融海啸后的营销赢思维,国家行政学院音像出版社,2010年1月

[3]严行方,直面金融海啸,金城出版社,2009 年1月

篇3

具体来看,汇率变动对于设备进口行业里的每一个分支部门的影响是不同的:

1.对于国外设备具有极度需求刚性的企业不一定有益处

这类企业因汇率上升虽然可以得到进口价格方面的优惠,但是如果遇到海外厂家受政治等因素的影响而趁机抬价的情况,本国汇率上升的变动并不会带来多大好处。比如,今年我国提高人民币汇率并没有改变进口铁矿石价格居高不下情况。由于中国进口铁矿石的需求量大,且铁矿石需求刚性,近两年进口矿石价格的涨幅较快,近两年铁矿石价格上涨迅猛且目前的进口铁矿石价格仍然高位运行。因此,在看到本国货币升值带来进口成本小幅下降的同时,更要看到企业对特定货物的刚性需求。高额的进口成本不一定会使本国某些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减弱了汇率变动带来的竞争优势。

2.对于国外设备具有需求弹性的企业会有益处

汇率变动改变了一般设备的进出口态势。提高本国货币汇率后,增加了相对低价进口的机会和需求,扩大了本国的市场容量。在某种程度上,会加大国内市场的竞争。本国货币升值之后,国外产品竞争力将持续增加,其市场占有率将得到提升,而国内低端产品出口受阻后,必可能回流国内市场,导致市场价格下滑。

3.对于外贸流通公司的影响是正面的

专业从事进口业务的外贸流通公司,在国外设备相对降价的环境下,会在业务量增大的过程中获益。

4.对于设备加工贸易企业的影响较小

设备加工贸易企业出口较稳定。加工贸易两头在外,出口和进口直接挂钩,出口目的地较为明确,价格也较为稳定。虽然进口成本下降,但出口成本相对升高,赢亏可能相抵,因本国货币升值造成的影响相对较小。

在我国,很多企业大多已习惯了我国的现行货币机制,对于人民币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还缺乏深度分析,对人民币汇率改革是我国加入WTO后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的必然选择存在模糊认识;有的企业尽管已通过各种渠道及国家相关宏观调控政策预感到人民币有升值的倾向,但由于对人民币参照国际一揽子货币的实际操作技巧不熟悉,也没能抓住时机扬长避短,预期避险措施滞后。而且很多企业对于货币结算信心不足,感到操作的灵活性难以把握,这也是它们在人民币汇率调整后不能灵活应对的重要原因和将要面临的严峻考验之一。

总之,汇率机制的改革,是我国经济和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重要一步,我们可积极探索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新措施,探索充分合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新方法,将各项应对措施贯穿于工作的各个环节,大力促进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

对策建议:

1、密切关注人民币汇率新机制的发展变化,及时引导企业驱利避害。研究分析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给外经贸带来的影响,科学分析预测人民币汇率变化走势,及时为企业提供服务和指导。积极引导企业正确分析人民币升值,国家放宽了外汇使用、需求、兑换包括携带进出境等方面的限额,使得市场更加能够反映供求关系。在外汇市场上要给予企业、金融机构以进行风险管理的一些工具。

2、及时提供专业培训和相关金融信息。积极指导企业提高汇率风险意识并运用各种方式规避汇率风险。深入调研对外贸易企业在人民币升值后亟需解决的问题,邀请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专家学者来讲课,对外经贸企业进行全面培训;及时通过网络、媒体等多种渠道向企业介绍和推广规避汇率风险的成功案例,提高企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3、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全面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推动企业扩大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企业在对外贸易中的主动性。积极引导企业合理进口国外生产原料,尽量冲抵对外贸易的市场风险。同时减轻对原材料的需求压力。引进原料与外销相结合,合理、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扩大进口规模,实现进出口贸易的协调发展。

4、推动企业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加工贸易的原材料和市场两头在外,享有关税优惠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企业的贸易成本。

5、全力引导企业利用合同价格,共同担当风险。

6、引导企业运用金融手段规避市场风险。比如采用多币种结算、押汇等方式转嫁汇率风险;适当采用外汇远期买卖、套期保值等手段锁定汇率风险;并可通过适当的美元贷款,来降低利息支出和汇差损失。

7、引导企业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这次人民币升值后,加大研究开发的投入,积极运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使国外客户在价格谈判中作出了让步。

8、引导企业进一步加强企业管理。企业应苦练内功,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作者单位:本钢集团国际经济贸易有限公司)中谋求快速可持续发展,是商务工作的重中之重。

本国货币的升值对进口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方面。直接的影响是,汇率升值后,进口商品的价格由以外币计价转化成以本国货币计价后,将会发生相同幅度的下降。间接的影响是,本国货币汇率变化也会通过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化引起进口量的调整。当进口价格发生变化时,根据需求价格规律,进口商品在本国市场上的需求量也必然随之调整。当需求弹性不同时,进口量增加的幅度也是不一样的。

根据需求弹性理论,需求弹性越高的商品,进口价格变化引起进口量的调整就越大。

具体来看,汇率变动对于设备进口行业里的每一个分支部门的影响是不同的:

1.对于国外设备具有极度需求刚性的企业不一定有益处

这类企业因汇率上升虽然可以得到进口价格方面的优惠,但是如果遇到海外厂家受政治等因素的影响而趁机抬价的情况,本国汇率上升的变动并不会带来多大好处。比如,今年我国提高人民币汇率并没有改变进口铁矿石价格居高不下情况。由于中国进口铁矿石的需求量大,且铁矿石需求刚性,近两年进口矿石价格的涨幅较快,近两年铁矿石价格上涨迅猛且目前的进口铁矿石价格仍然高位运行。因此,在看到本国货币升值带来进口成本小幅下降的同时,更要看到企业对特定货物的刚性需求。高额的进口成本不一定会使本国某些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减弱了汇率变动带来的竞争优势。

2.对于国外设备具有需求弹性的企业会有益处

汇率变动改变了一般设备的进出口态势。提高本国货币汇率后,增加了相对低价进口的机会和需求,扩大了本国的市场容量。在某种程度上,会加大国内市场的竞争。本国货币升值之后,国外产品竞争力将持续增加,其市场占有率将得到提升,而国内低端产品出口受阻后,必可能回流国内市场,导致市场价格下滑。

3.对于外贸流通公司的影响是正面的

专业从事进口业务的外贸流通公司,在国外设备相对降价的环境下,会在业务量增大的过程中获益。

4.对于设备加工贸易企业的影响较小

设备加工贸易企业出口较稳定。加工贸易两头在外,出口和进口直接挂钩,出口目的地较为明确,价格也较为稳定。虽然进口成本下降,但出口成本相对升高,赢亏可能相抵,因本国货币升值造成的影响相对较小。

在我国,很多企业大多已习惯了我国的现行货币机制,对于人民币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还缺乏深度分析,对人民币汇率改革是我国加入WTO后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的必然选择存在模糊认识;有的企业尽管已通过各种渠道及国家相关宏观调控政策预感到人民币有升值的倾向,但由于对人民币参照国际一揽子货币的实际操作技巧不熟悉,也没能抓住时机扬长避短,预期避险措施滞后。而且很多企业对于货币结算信心不足,感到操作的灵活性难以把握,这也是它们在人民币汇率调整后不能灵活应对的重要原因和将要面临的严峻考验之一。

总之,汇率机制的改革,是我国经济和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重要一步,我们可积极探索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新措施,探索充分合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新方法,将各项应对措施贯穿于工作的各个环节,大力促进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

对策建议:

1、密切关注人民币汇率新机制的发展变化,及时引导企业驱利避害。研究分析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给外经贸带来的影响,科学分析预测人民币汇率变化走势,及时为企业提供服务和指导。积极引导企业正确分析人民币升值,国家放宽了外汇使用、需求、兑换包括携带进出境等方面的限额,使得市场更加能够反映供求关系。在外汇市场上要给予企业、金融机构以进行风险管理的一些工具。

2、及时提供专业培训和相关金融信息。积极指导企业提高汇率风险意识并运用各种方式规避汇率风险。深入调研对外贸易企业在人民币升值后亟需解决的问题,邀请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专家学者来讲课,对外经贸企业进行全面培训;及时通过网络、媒体等多种渠道向企业介绍和推广规避汇率风险的成功案例,提高企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3、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全面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推动企业扩大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企业在对外贸易中的主动性。积极引导企业合理进口国外生产原料,尽量冲抵对外贸易的市场风险。同时减轻对原材料的需求压力。引进原料与外销相结合,合理、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扩大进口规模,实现进出口贸易的协调发展。

4、推动企业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加工贸易的原材料和市场两头在外,享有关税优惠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企业的贸易成本。

5、全力引导企业利用合同价格,共同担当风险。

篇4

一、汇率风险的定义与成因

从严格意义来讲,汇率风险是指在国际经济活动中,以外币计价的资产或负债,由于汇率的变动,导致以本币折算的价值发生变化,从而给活动当事人带来预期之外的收益或损失的不确定性。

按汇率风险产生的原因和对经济主体的影响不同,将其划分为三类:(1)交易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对客户外汇买卖业务或在以外币进行借贷、金融衍生品交易以及随之进行的外汇兑换过程中,由于外币与本币之间或外币与外币之间汇率变动所遭受损失或产生额外收益的可能性。其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2)折算风险,是指经济主体对资产负债进行会计处理中,在将功能货币转换成其他记账货币时,因汇率变动而呈显出账面损失或增值的可能性。一旦功能货币与记账货币不一致,在会计上就要作相应的折算,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折算风险;(3)经济风险,测量的是由于未预期到的汇率变动引起公司未来运营现金流变化而导致的公司价值的变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从事国际业务的银行持有越来越多的外币资产和负债。商业银行汇率风险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汇率的非预期变动导致银行持有外汇头寸的价值发生变化,而汇率的变动又取决于外汇市场的供求情况。外汇存贷款业务和外汇买卖业务是商业银行汇率风险产生的两个基本来源。

二、汇率风险的度量方法

对汇率风险的准确计量,是进行汇率风险管理的前提,是整个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目前,常见的计量汇率风险的方法有外汇敞口分析和在险价值两种。

1、外汇风险敞口分析。

外汇敞口主要来源于银行表内外业务种的货币错配。当在某一个时段内,银行某一币种的多头头寸与空头头寸不一致时,所产生的差额就形成了外汇敞口。在存在外汇敞口的情况下,汇率变动可能会给银行的经济价值带来损失,从而形成汇率风险。在进行敞口分析时,银行应当分析单一币种的外汇敞口。外汇敞口分析是银行业较早采用的汇率风险计量方法,具有计算简便、清晰易懂的优点。但是,外汇敞口分析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忽略了各币种汇率变动的相关性,难以揭示由各币种汇率变动的相关性所带来的汇率风险。

(1)净汇总敞口( NAP),即银行各外币多头头寸形成的长敞口与缺口头寸形成的短敞口相减后的绝对值,是以日本金融监管当局为代表的一些国家的银行业所采用的计量银行外币总净敞口的方法。当外汇敞口组合中的货币变动高度相关时,长头寸外币敞口与短头寸外币敞口之间的外汇风险可以相互抵消,在这种情况下 NAP 计量方法是比较适宜的计量方法;反之,采用 NAP 方法计量就低估了银行的外币总净敞口。

(2)总汇总敞口(GAP),即银行各种外币多头头寸形成的长敞口与缺口头寸形成的短敞口相加。当外汇敞口组合中的货币变动完全不相关时,长头寸外币敞口与短头寸外币敞口之间的外汇风险就不能相互抵消,最合适的方法是采用GAP方法计量银行外汇净敞口;反之, GAP 方法会高估银行的外币总净敞口。

(3)汇总短敞口(BAP),即在银行各币种多头头寸形成的长敞口与缺口头寸形成的短敞口之间取值较大的一方。BAP 计量法是巴塞尔委员会在计算银行外汇风险的资本要求时采用的计量外币总净敞口的方法。

(4)考虑汇率波动相关性的 WAP 法。BAP 、GAP 及 NAP没有考虑到外币之间汇率波动的相关性,WAP法考虑到这种相关性,是GAP 和 NAP 的加权汇总头寸。

2、在险值法(Value at Risk)

在险值又称为风险价值,是指在一定的持有期和给定的置信水平下,市场风险要素发生变化时可能对某项资金头寸、资产组合或机构造成的潜在的最大损失。对 VaR 的数学公式描述可以表达如下:Prob{p>VaR}=1-c。公式中的 是某项资产组合在 持有期内的损失;c为置信水平。常用的风险价值模型技术主要有三种:方差-协方差、历史模拟法和蒙特卡洛法。对于市场风险监管资本的计算,巴塞尔委员会和大多数监管当局才做出了一些统一的规定,目的是使不同银行所计算的市场风险监管资本具有一致性和可比性。

计算 VaR 的参数选择:置信水平、持有期。VaR 的计算涉及两个因素的选取:一是置信水平;而是持有期。一般来讲,风险价值随置信水平和持有期的增大而增加。置信水平越高,意味着在持有期内最大损失超出 VaR 的可能性越小,反之,可能性越大。关于置信水平的选取,应当视模型的用途而定。如果模型是用来决定与风险相对应的资本,置信水平应该取高;如果模型只是用于银行内部风险度量或不同市场风险的比较,置信水平的选取就并不重要。关于持有期的选取,如果模型的使用者是经营者自身,则时间间隔取决于其资产组合的特性;如果资产组合变动频繁,时间间隔应该短,反之,时间间隔就应该长。商业银行对交易帐户一般每日计算 VaR,是因为其资产组合变动频繁;而养老基金往往以一个月为持有期间,则是因为其资产组合变动不频繁。

三、中国银行汇率风险的实证分析

本文以中国银行为案例,分别运用上文阐述的外汇风险敞口和在险值这两种方法来衡量中国银行的汇率风险。选取2012年6月30日作为,度量中国银行汇率风险的时间点;选取的数据包括中国银行2012年半年报,以及自2011年1月4日至2012年6月29日共361个工作日的美元、欧元、日元和港元对人民币汇率的每日报价 。因为对数收益率具有优良的统计性质,更适合用来做计量分析,所以本文选择对数收益率计算公式来计算各种外币的每日收益率。

1、外汇风险敞口

表1 中国银行持有的外汇头寸整理

美元 欧元 日元 港元

长短和 3,281,680 464,304 101,341 1,570,477

长短差 368,234 -1,452 17,549 -72,065

较大值 1,824,957 232,878 59,445 821,271

中国银行的汇风险敞口,计算结果列示如下:

NAP=312,266(百万元人民币);GAP=5,417,802(百万元人民币);

BAP=2,938,551(百万元人民币)。

下面计算加权的外汇风险敞口WAP,首先要求出NAP与GAP相应的权重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 为平均相关系数, =(0.717-0.512)/2=0.103;n为外汇资产的外币种类4。因此根据上述公式即可求出权重系数:

wg=0.473266;wn=0.012490;

WAP= wgGAP+ wnNAP= 2,567,962.97(百万元人民币)

2、在险值VaR

从中国银行2012年半年报中,可以获得中国银行在2012年6月30日的各种外币的外汇净资产余额,如表4所示。这是计算汇率风险风险价值的基数。根据上文阐述的计算在险值的方法,需要先确定置信水平和持有期,本文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要求,确定置信水平为99%,持有期为10个营业日。根据中国银行半年报可知,中国银行于6月30日的外汇净资产余额为:美元有368234,欧元为-1452,日元17549,港元-72065(百万RMB)。

这四个收益率经过检验不满足正态分布,因此不适宜采取方差-协方差法。综合考虑有效性和简便性,本文就选取历史模拟法来计算VaR。

按照历史模拟法的过程,计算得到置信水平为99%,持有期为1个营业日的VaR= -437.789(百万元人民币)。因此,目标持有期为10天的在险值为:

根据在险值法的结果,中国银行2012年6月30日的汇率风险可量化为,在未来10个营业日发生的最大损失有99%的概率不超过1384.412百万元人民币。

篇5

CEA赋予CFTC对在交易所和场外交易的期货和商品期权的唯一管辖权,同时也赋予了它监管市场中介机构的权利,如期货佣金经纪商(Futures Commission Merchant,以下简称FCM)。不过,场外外汇交易并不受CEA监管,除非这些交易涉及未来在商品交易所交割。CFTCA赋予了CFTC对期货合约的专属管辖权,但是有关外汇合约的监管没有给出明确的界定。

由于陈旧的法案早已无法适应当代日新月异的金融衍生品市场,所以克林顿政府在2000年制定了CFMA。CFMA在很大程度上放松了对OTC衍生品交易的限制。法案规定了“合格投资者”(eligible contract participant,以下简称ECP),用来明确哪些交易者要服从CFTC的监管,而哪些交易者则不必。

所谓ECP是指总资产超过1000万美元的各类投资者,包括经纪自营商、期货佣金商以及资产超过500万美元的商品基金。在ECP之间的外汇期货交易不属于CFTC管辖;非ECP客户的交易要服从CFTC的管辖。

但是,CFTC对OTC外汇衍生品的管辖权只是被限定在期货和期权产品上,远期和现货外汇合约并不在CFTC的管辖范围之内。

不过,作为行业自律组织,NFA(美国全国期货协会)也对其成员作出了一些约束。2007年6月19日NFA提出外汇建议谘询文件(Request for Comments on Forex Proposals):

所有外汇交易成员必须于任何时间维持净值500万美元;

较大型的外汇交易成员,尤其设有交易台的交易商,可能需要符合大幅高于建议新规例所要求的最低资本净值;

NFA可能视乎需要,要求任何外汇交易成员提供经由独立注册会计师核证的年度财务报表。

外汇保证金交易的潜在风险

1、资金安全

交易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资金安全。NFA在针对OTC外汇交易零售客户的官方宣传材料中明确指出:OTC 外汇交易没有结算机构的担保,客户用于买卖外汇和约的入金不受任何监管机构保护,且在破产时不被优先考虑;即便客户的资金由经纪商存放在拥有 FDIC 保险的银行帐户中,在经纪商破产的情况下客户的资金也得不到保护。(参见NFA官方网站,nfa.省略/investor/forex/forex.pdf)

所以,即使外汇经纪商在NFA和CFTC进行注册并受其监管,国内客户的资金也一样得不到保护,甚至连“客户”都算不上。根据美国破产法的规定,股票客户或商品客户拥有清算理赔的优先权,所以当经纪商破产时他们保全全部资金的可能性相当高。但是,由于外汇现货既不属于股票也不属于商品,所以外汇现货客户既不是股票客户也不是商品客户。正是由于法律地位的缺失,使得在外汇经纪商开户的国内外汇投资者无法在破产清算中享有“客户”待遇,只能以无担保债权人的资格进入破产清算程序,这将可能导致血本无归。

2、市场风险

外汇市场24小时运转且没有涨跌幅限制,波动剧烈的时候甚至可能在一天之内就走完平时数月才能达到的运动幅度。外汇的走势受众多因素影响,没有人能确切地判断汇率的走势。在持有头寸的时候,任何意外的汇率波动都有可能导致资金的大笔损失甚至完全损失。

3、高杠杆风险

每种投资都包含风险,但由于外汇保证金交易采用了高资金杆杆模式,放大了损失的额度。尤其是在使用高杠杆的情况下,即便出现与你的头寸相反的很小变动,都会带来巨大的损失,甚至包括所有的开户资金。所以,用于这种投机性外汇交易的资金必须是风险性资金;也就是说,这些资金即便全部损失也不会对你的生活和财务造成明显影响。

4、网络交易风险

虽然大部分经纪商有备用的电话交易系统,但外汇保证金交易主要还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易。由于互联网本身的特性,所以可能出现无法连接到经纪商交易系统的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客户可能无法下单,或无法至损现有的头寸,这将导致无法预料的亏损的出现。经纪商对此是免责的,甚至经纪商的交易系统出现当机他们也不会承担责任。同样,国内银行的外汇保证金交易对于此类风险也是免责的,这在交易开户书的协议条款中写得清清楚楚。

此外,前面已经提到,无论是国内外汇保证金交易,还是国外外汇保证金交易,在某些特定时段(比如美国重大数据公布的时候,或者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的时候)无法连接到经纪商的交易系统上进行交易的现象是较为普遍的,投资者应充分认识到此种风险。

5、信用风险

OTC 外汇交易没有结算机构的担保,受到NFA和CFTC的监管也相当有限,所以报价的公正、资金的安全、交易的透明都依赖于经纪商的诚信和声誉;换句话说,客户要自行小心,没有机构会为此负责。

有些客户曾抱怨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在经纪商的走势图上突然出现价格的“毛刺”,然后客户的止损因此被触发执行;但是,在其它第三方走势图上并没有这个价格“毛刺”;也就是说,该止损可能是被经纪商制造的价格而非真实市场价格所触发的。但针对此种情况的申诉往往是不了了之。

6、破产风险

前面已经提过,针对OTC外汇现货交易基本没有监管,外汇经纪商也不需要像期货经纪商那样执行逐日盯市的结算和风险控制制度,所以一旦经纪商破产或者携款潜逃,客户用来交易的资金可能血本无归。

关于外汇保证金的常见错误观点

1、不滑点和保证执行止损/止赢单

经纪商通常承诺客户所见到的价格既是可以立即成交的价格,并且保证执行止损/止赢单,正常情况下的确可以实现。但是各级别的外汇现货ECN上都不保证止损,经纪商承诺不滑点和保证执行止损/止赢单,也就意味着他们承担了一定额外风险。当行情波动剧烈时,风险如果超过了经纪商的承受能力,则可能不能保证原价成交。

FXCM公司就曾经在进行业务推介时,承诺其交易平台可以为客户提供不滑点执行及客户的止损/止赢单保证执行。但NFA在对FXCM的检查中发现,当行情剧烈波动时,客户的下单不一定能以原价成交,止损/止赢单也可能无法正确执行。因此,NFA商业操守委员会认为FXCM及其商使用了具有误导和欺骗成分的销售资料,对FXCM处以了11万美元的罚款。

2、银行间报价

前面提到过,国际顶尖银行主要在EBS和Reuters上交易,这上面的价格才是真实的外汇市场价格。普通外汇保证金经纪商通常不够资格在上面交易,他们一般从某家银行或某个数据商拿到价格数据,过滤加工后再报价给客户,所以客户从经纪商看到的报价一般都是有微小的延迟。ECN上的点差是浮动的,欧元/美元的点差在正常市场情况为1点,而经纪商的点差是固定的,欧元/美元的点差在3点,这样的报价显然不可能是银行间报价。

3、隔离账户或客户资金与公司资金完全分离

为保证客户的资金安全,NFA要求FCM将客户保证金与自有资金的账户分开,且FCM应当在隔离账户(Segregated Account)中存入准备金。隔离账户指单独存放客户保证金的专用账户。准备金是FCM的自有资金,数量与客户保证金量成正比。NFA的账户隔离要求是防止FCM挪用客户保证金的有效手段。在瑞富破产事件中,其子公司Refco LLC的期货客户仍然可以自由提款,这就是隔离帐户的功劳。

但是,NFA只是对从事期货交易的交易商要求建立隔离帐户,并没有要求从事OTC外汇现货交易的交易商为客户建立隔离帐户。所以外汇保证金经纪商宣称他们为客户提供隔离帐户只是一种宣传手段;即使经纪商真的将客户保证金单独存管,也可以随时挪用,因为没有任何机构监管这种行为。

以上是美国FCM财务汇总报表的部分内容,其中Customers' Seg Required 项是要求的隔离帐户资金数,可以看出前三个外汇经纪商都是零。(报表数据来自CFTC官方网站)

4、受FDIC或SIPC保护

某些外汇经纪商宣称在其公司开户的客户的资金受到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以下简称FDIC)或证券投资者保护公司(Securities Investor Protection Corporation,以下简称SIPC)的保护,但事实并非如此。

FDIC的主要职能是存款保险,它为全美9900多家独立注册的银行和储蓄信贷机构的8种存款账户提供限额10万美元的保险,在银行破产的情况下(而非在外汇经纪商破产的情况下)为储户提供一定额度的补偿;并且FDIC只对支票账户、储蓄账户、存单、退休金账户等银行存款账户进行保险,对共同基金投资、股票、债券、国库券等其他投资产品不予保险。SIPC则是对证券投资者进行保护的,OTC外汇现货交易并不在其保护范围之列。

所以“受FDIC或SIPC保护”只是一种宣传手段而已。目前美国没有任何投资者保护基金对从事OTC外汇现货交易的投资者提供保护。

结束语

篇6

【关键词】金融衍生产品;风险;风险防范

近年来,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交易品种迅速增加。与传统的融资方式相比,金融衍生产品的推出降低了金融基础产品的市场风险,增强了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但由于其自身的特点,金融衍生产品也创造了新的风险。一些触目惊心的金融事件往往与金融衍生产品密切相关。如2008年9月爆发的次贷危机被认为是美国自二战以来所经历的最严重的危机。目前,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如何正确认识风险,加强风险控制,对于促进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类别

金融衍生产品是指从货币、利率、股票等传统的基础金融产品衍生发展而来的,包括远期、期货、期权、互换等在内的金融合约。作为—种金融产品,金融衍生产品同样具有一般金融产品所具有的风险,但是由于风险结构的复杂性以及交易的高杠杆性,使得其蕴含着更大的风险。按照巴塞尔委员会的分类,与金融衍生交易相关的基本风险通常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

(一)市场风险

由于金融衍生产品是由基础产品派生而来,其价值在相当程度上受制于相应的基础金融产品,因此所谓市场风险,是指由于金融基础产品价格波动所可能导致金融衍生产品投资人亏损的风险。在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中,衍生产品价格的变动更为敏感,多采用杠杆交易方式,跨期交易又使未来的产品价格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市场风险是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中经常面对的一种风险,相对其标的资产,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风险更为突出。

(二)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方违约或无力履行合约的风险,是场外衍生产品交易的一种主要风险。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手风险,指衍生合约交易的一方可能出现违约而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另一类是发行者风险,指标的资产的发行方出现违约而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三)流动性风险

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中涉及的流动性风险主要有两种类型:市场流动性风险与资金流动性风险。其中,市场流动性风险与特定的产品或市场有关,是由于缺乏合约交易对手而无法变现或平仓的风险,主要发生在场外衍生产品市场中;而资金流动性风险与交易的资金有关,是交易一方因为流动资金的不足,造成合约到期时无法履行支付义务,或者无法按合约要求追加保证金,从而被迫平仓,造成巨额亏损的风险。

(四)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由于不当或失败的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或因外部事件导致损失的风险。由于操作风险是由主观因素所引发,所以本质上属于管理问题。此类风险在衍生产品交易中危险性极大。在世界金融发展史上,由于操作风险导致一些具有悠久历史和相当资金实力的金融机构损失惨重的例子屡屡发生,巴林银行破产事件就堪称金融衍生产品操作失败的经典案例。

(五)法律风险

在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活动中,由于交易合约在法律范围内无效而无法履行或者合约订立不当等原因引起的风险是法律风险。在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导致在衍生产品交易中发生的亏损,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滞后有相当部分是源于法律风险。

二、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状况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等经济主体迫切需要通过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回避各类资产价格波动的风险。20世纪90年代初,金融衍生产品开始在中国市场出现。1992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了我国第一个金融衍生产品国债期货,但由于缺乏统一的监管和相应的风险控制经验,爆发了“327”事件,最终于1995年被取消;海南证券交易报价中心在1993年推出深股指数期货,则由于市场规模太小在当年即被叫停;中国人民银行于1997年了《远期结售汇业务暂行管理办法》,允许中国银行首家试点办理远期结售汇业务;中国银监会于2004年正式颁布《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管理暂行办法》,为金融机构从事衍生产品交易制定了专门的办法;2005年股市权证和债券远期交易正式推出,标志着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建立;2006年我国首家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上海成立;2008年中国人民银行了《关于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有关事宜的通知》,正式启动利率互换业务;2009年《中国银行间市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主协议》(2009年版)出台,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总体而言,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呈现出稳步快速发展的局面,但与国际发达市场相比,还尚有距离。从产品类型看,虽然基本涵盖了远期、期货、掉期、期权这四类衍生产品的基础形式,但仍没有在国际市场交易活跃的利率期权、权益类与商品类等场外衍生产品;从交易量看,我国金融衍生产品交易量还很低,以利率互换为例,据《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交易名义本金分别为4121.5亿元,同比增长90.07%,但其所占全球市场余额的比例还很小;从市场的发展来看,尚处于初级阶段,场内市场还未正式交易,场外市场规模有限,尚不能满足金融市场参与者的风险防范和投资需求。

三、我国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成因分析

作为一把“双刃剑”,金融衍生产品能够规避金融市场的风险,但由于其杠杆性以及定价复杂的特点,也有可能将会带来更大的风险。我国金融衍生产品起步较晚,由于各种外部条件制约及金融衍生产品的自身特性,可能引发风险,出现一系列问题。

(一)监管体系尚待完善

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主要由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和外汇管理局来实施,监管主体过于分散,完整的市场监管体系尚未建立。如果监管缺位,将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就暴露了场外衍生产品由于监管缺失而产生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及雷曼清盘等一连串事件的严重后果。虽然2007年中金所与上证所、深证所等机构签署了跨市场监管协作协议,在证券市场和期货市场联合监管迈出了重要一步,但银证期保的联合监管依然任重道远,如何加强协调,既要防止监管真空,又要减少重复监管,还需要不断探索。

(二)法律制度还不健全

要保障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有序运行,离不开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银监会于2004年颁布实施了《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法规。之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风险控制管理办法》、《中国银行间市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主协议》系列文本等制度的陆续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风险管理制度,降低了法律风险。但总体看来,我国现行的与金融衍生产品有关的法规,基本上为部门规章,是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各监管机构针对具体的衍生产品制定的,缺少统一的有关金融衍生产品的国家法律。以期货市场为例,中国的期货行业正在迅速崛起,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商品期货交易市场,而《期货法》至今还未出台。因此,与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相比,我国相关法律制度的健全略有滞后,由于缺乏衍生产品交易和风险管理的相关指引,不能适应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的需要。

(三)内部风险控制能力不足

随着金融衍生产品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各类机构对金融衍生产品的参与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但我国企业对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认识和管理存在严重不足。2008年下半年以来,连续爆出中信泰富155亿元港元巨亏、国航亏损人民币68亿元等事件。作为独立交易主体,这些中央企业在参与海外衍生产品交易中,由于自身的风险控制措施的漏洞,贸然使用复杂的场外衍生产品,违规建仓,导致了风险失控,在股权、商品、外汇市场出现投资亏损。

四、我国金融衍生产品风险防范的措施

在金融体系日益国际化和市场化的趋势下,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在我国快速发展。金融危机的爆发也给我国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防范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建立健全高度协同的市场监管体系

由于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具有跨市场、跨行业的特点,需要有关监管部门的通力合作、协调配合,建立一个较完善的监管体系。首先,为保证投资者利益,有必要在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之间建立监管协调机制,通过信息的共享,协调监管职责,提高政府监管的效率和水平。其次,加强交易所和行业自律组织之间的联合监管,针对不同种类的金融衍生产品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使交易者的市场行为受到有效的约束和规范。此外,还应加强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国际监管与合作统一,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总之,通过政府统一监管,确保在市场管理、交易法规、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一致性,保证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建设

为了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我国有必要加强金融衍生产品法律法规的建设。第一,在立法方面,针对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性和复杂性,应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金融衍生产品设立专门性法律,出台统一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法》,以保证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规范、稳定发展。第二,制定和完善有关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的法律。创新赋予了金融衍生产品旺盛的生命力,也带来了风险。因此,对于创新应该在方案上充分论证,有法律依据,并具有严密的监控措施。第三,制定有关衍生金融产品风险管理的法律,使风险管理主体的职责分工、管理程序、规则的制定都受到相应的法律约束和指引,为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

(三)加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为防范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避免出现重大风险和过失,交易主体应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1.积极完善内部控制。一方面,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明确奖惩制度,将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另一方面,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形成合理高效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对交易程序严格控制,实行前台交易与后台管理相脱离,对交易员的权限进行明确的限定,建立高效独立的信息通道。

2.加强对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管理。首先,应设立独立的风险监控部门。由于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具有很高的风险性与投机性,参与交易者应成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有效地管理和控制风险。其次,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流程。全面准确度量与评估风险,限定风险承担水平,并适时监控,对风险管理流程定期检查,以便有效地管理风险。比如对于市场风险可用风险价值方法来度量,利用分散化降低信用风险,借助完善的内部管理并健全交易程序减少操作风险;通过深入地研究和分析相关法律法规,有效管理和降低法律风险。此外,估计可能出现的极端情况下的风险状况,建立预警机制,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以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孙连军.浅谈金融衍生产品及其发展[J].经济研究导刊,2008(2):65-66.

[2]万正晓,张晓静.金融衍生产品及其在中国的应用[J].生产力研究,2008(13):42-44.

[3]郑秀君.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业务现状分析及启示[J].特区经济,2008(11):80-83.

篇7

近年来,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交易品种迅速增加。与传统的融资方式相比,金融衍生产品的推出降低了金融基础产品的市场风险,增强了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但由于其自身的特点,金融衍生产品也创造了新的风险。一些触目惊心的金融事件往往与金融衍生产品密切相关。如2008年9月爆发的次贷危机被认为是美国自二战以来所经历的最严重的危机。目前,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如何正确认识风险,加强风险控制,对于促进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类别

金融衍生产品是指从货币、利率、股票等传统的基础金融产品衍生发展而来的,包括远期、期货、期权、互换等在内的金融合约。作为—种金融产品,金融衍生产品同样具有一般金融产品所具有的风险,但是由于风险结构的复杂性以及交易的高杠杆性,使得其蕴含着更大的风险。按照巴塞尔委员会的分类,与金融衍生交易相关的基本风险通常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

(一)市场风险

由于金融衍生产品是由基础产品派生而来,其价值在相当程度上受制于相应的基础金融产品,因此所谓市场风险,是指由于金融基础产品价格波动所可能导致金融衍生产品投资人亏损的风险。在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中,衍生产品价格的变动更为敏感,多采用杠杆交易方式,跨期交易又使未来的产品价格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市场风险是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中经常面对的一种风险,相对其标的资产,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风险更为突出。

(二)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方违约或无力履行合约的风险,是场外衍生产品交易的一种主要风险。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手风险,指衍生合约交易的一方可能出现违约而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另一类是发行者风险,指标的资产的发行方出现违约而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三)流动性风险

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中涉及的流动性风险主要有两种类型:市场流动性风险与资金流动性风险。其中,市场流动性风险与特定的产品或市场有关,是由于缺乏合约交易对手而无法变现或平仓的风险,主要发生在场外衍生产品市场中;而资金流动性风险与交易的资金有关,是交易一方因为流动资金的不足,造成合约到期时无法履行支付义务,或者无法按合约要求追加保证金,从而被迫平仓,造成巨额亏损的风险。

(四)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由于不当或失败的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或因外部事件导致损失的风险。由于操作风险是由主观因素所引发,所以本质上属于管理问题。此类风险在衍生产品交易中危险性极大。在世界金融发展史上,由于操作风险导致一些具有悠久历史和相当资金实力的金融机构损失惨重的例子屡屡发生,巴林银行破产事件就堪称金融衍生产品操作失败的经典案例。

(五)法律风险

在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活动中,由于交易合约在法律范围内无效而无法履行或者合约订立不当等原因引起的风险是法律风险。在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导致在衍生产品交易中发生的亏损,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滞后有相当部分是源于法律风险。

二、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状况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等经济主体迫切需要通过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回避各类资产价格波动的风险。20世纪90年代初,金融衍生产品开始在中国市场出现。1992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了我国第一个金融衍生产品国债期货,但由于缺乏统一的监管和相应的风险控制经验,爆发了“327”事件,最终于1995年被取消;海南证券交易报价中心在1993年推出深股指数期货,则由于市场规模太小在当年即被叫停;中国人民银行于1997年了《远期结售汇业务暂行管理办法》,允许中国银行首家试点办理远期结售汇业务;中国银监会于2004年正式颁布《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管理暂行办法》,为金融机构从事衍生产品交易制定了专门的办法;2005年股市权证和债券远期交易正式推出,标志着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建立;2006年我国首家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上海成立;2008年中国人民银行了《关于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有关事宜的通知》,正式启动利率互换业务;2009年《中国银行间市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主协议》(2009年版)出台,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总体而言,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呈现出稳步快速发展的局面,但与国际发达市场相比,还尚有距离。从产品类型看,虽然基本涵盖了远期、期货、掉期、期权这四类衍生产品的基础形式,但仍没有在国际市场交易活跃的利率期权、权益类与商品类等场外衍生产品;从交易量看,我国金融衍生产品交易量还很低,以利率互换为例,据《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交易名义本金分别为4121.5亿元,同比增长90.07%,但其所占全球市场余额的比例还很小;从市场的发展来看,尚处于初级阶段,场内市场还未正式交易,场外市场规模有限,尚不能满足金融市场参与者的风险防范和投资需求。

三、我国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成因分析

作为一把“双刃剑”,金融衍生产品能够规避金融市场的风险,但由于其杠杆性以及定价复杂的特点,也有可能将会带来更大的风险。我国金融衍生产品起步较晚,由于各种外部条件制约及金融衍生产品的自身特性,可能引发风险,出现一系列问题。

(一)监管体系尚待完善

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主要由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和外汇管理局来实施,监管主体过于分散,完整的市场监管体系尚未建立。如果监管缺位,将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就暴露了场外衍生产品由于监管缺失而产生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及雷曼清盘等一连串事件的严重后果。虽然2007年中金所与上证所、深证所等机构签署了跨市场监管协作协议,在证券市场和期货市场联合监管迈出了重要一步,但银证期保的联合监管依然任重道远,如何加强协调,既要防止监管真空,又要减少重复监管,还需要不断探索。

(二)法律制度还不健全

要保障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有序运行,离不开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银监会于2004年颁布实施了《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法规。之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风险控制管理办法》、《中国银行间市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主协议》系列文本等制度的陆续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风险管理制度,降低了法律风险。但总体看来,我国现行的与金融衍生产品有关的法规,基本上为部门规章,是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各监管机构针对具体的衍生产品制定的,缺少统一的有关金融衍生产品的国家法律。以期货市场为例,中国的期货行业正在迅速崛起,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商品期货交易市场,而《期货法》至今还未出台。因此,与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相比,我国相关法律制度的健全略有滞后,由于缺乏衍生产品交易和风险管理的相关指引,不能适应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的需要。

(三)内部风险控制能力不足

随着金融衍生产品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各类机构对金融衍生产品的参与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但我国企业对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认识和管理存在严重不足。2008年下半年以来,连续爆出中信泰富155亿元港元巨亏、国航亏损人民币68亿元等事件。作为独立交易主体,这些中央企业在参与海外衍生产品交易中,由于自身的风险控制措施的漏洞,贸然使用复杂的场外衍生产品,违规建仓,导致了风险失控,在股权、商品、外汇市场出现投资亏损。

四、我国金融衍生产品风险防范的措施

在金融体系日益国际化和市场化的趋势下,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在我国快速发展。金融危机的爆发也给我国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防范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建立健全高度协同的市场监管体系

由于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具有跨市场、跨行业的特点,需要有关监管部门的通力合作、协调配合,建立一个较完善的监管体系。首先,为保证投资者利益,有必要在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之间建立监管协调机制,通过信息的共享,协调监管职责,提高政府监管的效率和水平。其次,加强交易所和行业自律组织之间的联合监管,针对不同种类的金融衍生产品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使交易者的市场行为受到有效的约束和规范。此外,还应加强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国际监管与合作统一,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总之,通过政府统一监管,确保在市场管理、交易法规、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一致性,保证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建设

为了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我国有必要加强金融衍生产品法律法规的建设。第一,在立法方面,针对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性和复杂性,应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金融衍生产品设立专门性法律,出台统一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法》,以保证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规范、稳定发展。第二,制定和完善有关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的法律。创新赋予了金融衍生产品旺盛的生命力,也带来了风险。因此,对于创新应该在方案上充分论证,有法律依据,并具有严密的监控措施。第三,制定有关衍生金融产品风险管理的法律,使风险管理主体的职责分工、管理程序、规则的制定都受到相应的法律约束和指引,为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

(三)加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为防范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避免出现重大风险和过失,交易主体应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1.积极完善内部控制。一方面,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明确奖惩制度,将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另一方面,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形成合理高效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对交易程序严格控制,实行前台交易与后台管理相脱离,对交易员的权限进行明确的限定,建立高效独立的信息通道。

2.加强对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管理。首先,应设立独立的风险监控部门。由于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具有很高的风险性与投机性,参与交易者应成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有效地管理和控制风险。其次,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流程。全面准确度量与评估风险,限定风险承担水平,并适时监控,对风险管理流程定期检查,以便有效地管理风险。比如对于市场风险可用风险价值方法来度量,利用分散化降低信用风险,借助完善的内部管理并健全交易程序减少操作风险;通过深入地研究和分析相关法律法规,有效管理和降低法律风险。此外,估计可能出现的极端情况下的风险状况,建立预警机制,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以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孙连军.浅谈金融衍生产品及其发展[J].经济研究导刊,2008(2):65-66.

[2]万正晓,张晓静.金融衍生产品及其在中国的应用[J].生产力研究,2008(13):42-44.

[3]郑秀君.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业务现状分析及启示[J].特区经济,2008(11):80-83.

篇8

进出口贸易业务中存在的主要风险

在进出口贸易业务的实际操作中,通常要经过业务洽谈、合同签订、货物交接、支付结算这样一个基本流程链。在这一过程中,既可能产生业务流程链外的风险,也可能产生业务流程链中的风险。本文将进出口业务中的风险划分为以下几种:

一、合同风险。一份贸易合同,贯穿整个进出口业务过程,因此合同具有总揽全局的地位。合同风险涉及的范围很广,首先是贸易双方在洽谈业务时所处的贸易环境可能使合同利益失衡而带来风险。若产品供大于求,在合同条款谈判过程中,进口方更具有主动权,从而进口方会在产品价格、产品质量上要求更为苛刻,或是在交货时间、结算方式上迫使出口方做出让步等,显然,合同利益会偏离出口方;反之亦然。其次是合同条款内容上的缺陷导致风险。这主要是指合同内容是否完整全面,文字、术语等表述是否准确无歧义,合同所规定的各项手续的日期是否合理有效等。若合同疏漏了保险、索赔、仲裁等方面的条款,或者对主体双方权利义务规定不明确,或是文本不规范,都有可能使合同无法顺利执行,给外企带来风险。另外,还有因为合同主体一方恶意行骗产生风险的情况。

二、市场风险。受各国自然地理环境、政治、经济、法律、以及社会人文等因素变化的影响,给外贸企业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就是市场风险。价格风险是最典型的市场风险。商品价格直接关系到贸易双方的利益,因此也往往是双方争议的焦点。但贸易价格随合同而定,实际价格却随市场波动,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了风险的产生。如2004年9月21日,由于台风破坏了美国的咖啡豆储藏仓库,国际市场哥伦比亚咖啡到岸价当年已上涨超过10美分,达每磅0.8213美元,创近年来最高水平。汇率的变化也会给外贸企业带来收益损失的可能性。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区域经济集团与跨国公司遍布全球,国际市场格局的不断变化将影响国内市场的发展,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将使外贸企业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

三、信用风险。这里的信用风险既包括合同项下的信用风险,也包括支付结算时因商业信用及银行信用问题造成的风险。合同项下的信用风险是指客户不遵守合同约定行事,不履行合同义务,从而使合同不能顺利执行,给外贸企业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支付结算是进出口贸易业务链上最关键的一环。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支付结算工具日渐增多,这给贸易双方带来了周转与交易的便利,但由于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风险的存在,其中也潜伏了风险。以托收方式为例,若买方违约,拒绝赎单,卖方便无法收回货款。当今的国际贸易,早已不是以前“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方式,实质上已经是一种“单证贸易”,进口商若能设法骗取提单,便可提货;而若出口商向银行提交的单据与信用证之间没能做到“单单一致”、“单证一致”,出口商就无法结汇,无法收回货款,甚至货款两空。

四、其他贸易风险。在进出口业务操作中,还有一些外贸企业没能预知的、来自于企业外部的、不以企业及其业务人员意志为转移的因素,会导致企业资产承受损失的可能性,我们将其称为其他系统风险或固有风险。如货物运输风险。货物在运输途中可能遭遇人们无法预料的灾害性天气或货物被盗窃、丢失、损坏、锈蚀、灭失等,或是选定的运输方式或承运公司不恰当,不能安全快捷、节约又及时地运送货物,或是由于政治原因不能顺利通关等,都将引起贸易双方利益的潜在损失。再如非关税贸易壁垒风险。一国的关税水平是透明公开的,但随着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关税水平逐渐下降,各国都变向地采用环境标准、技术标准、卫生标准以及各种认证等非关税手段,来实现对本国企业的保护。对我国企业而言,这是一个弱势,这类灰色壁垒造成的风险是很高的。另外,市场的过渡或恶意竞争,以及战争或外交的影响,可能导致贸易条件发生突变,从而可能产生合同被毁、货物拒收、货款损失等连锁风险。

主要风险的防范措施

外贸企业可以结合风险转移、风险吸收、风险回避、风险中和以及风险分散等原则,采用以下防范措施,将贸易风险降到最低线。

一、提高进出口贸易风险防范意识。外贸企业要进行风险管理,首要问题就是更新观念。要培训进出口贸易业务人员,使其熟练掌握国际贸易基本知识与进出口贸易的各个环节,使之能有效识别每一项业务中存在的风险;要定期或不定期结合贸易风险案例对业务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能在相互学习过程中,提高风险分析、风险提取等业务素质;要为业务人员提供到学校再教育机会,或派他们出国考察,及时了解相关贸易政策,丰富其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提升科学的风险防范理念和业务能力。

二、审慎研究合同的签订与执行,规避合同风险。合同是每一笔业务的展开、延伸和终结。它的签订固定了贸易双方的合作关系,是双方履约的尺度凭证,也是经济索赔、贸易纠纷、依法诉讼的主要依据。因此,合同风险的防范是进出口业务风险防范的关键。业务人员在商议业务时,要充分了解自身企业所处的贸易地位,尽量掌握谈判的主动权。在签订条款时,因本着极度审慎认真的态度,做到合同形式标准规范,条款内容完整无误,语言表述简单明了。合同条款签订后,要及时报送相关人员审核、审批。要跟踪合同的执行情况,谨防对方利用合同中任何条款的变更欺诈行骗,一旦发生意外情况,也应处变不惊,认真调查、科学分析,以最小的代价化解合同风险。

篇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金融业迅速得到发展,它在经济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然而,伴随着金融业高速发展而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也引起人们日益密切的关注。2007年由美国房价下跌导致的次贷危机,让美国经济遭受衰退危险,特别是2008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陷入严重财务危机,并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后,金融危机迅速蔓延到实体经济,全球经济急剧萎缩。

基于此,本文在注重可行性和操作性的指导思想下,收集国内外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报告,查阅我国现行的金融危机管理的主要著作,并通过各类专业杂志及相关网站获取了大量的统计数据和研究结果,在此基础上中国目前在金融危机防范上的问题和国际上金融危机防范经验,提出中国金融危机风险防范的政策建议。

一、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金融危机(FinancialCrises)最简单的定义是指突发的、覆盖几乎全部金融领域的金融状况恶化。金融危机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的定义是:“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金融危机具有三层含义:①金融危机是金融状况的恶化;②这种恶化涵盖了全部或大部分金融领域;③这种恶化具有突发性质,是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总结起来,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主要有以下影响:

1.影响我国的外贸出口

我国的对外贸易最近几年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但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外贸出口已经出现衰退,中国的出口商品竞争力较大幅度地减弱,对外经贸形势面临严峻挑战。导致我国外贸出口衰退的原因之一是由于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各国出口商品结构颇为雷同,出口市场结构也非常相似,竞争性大于互补性。产品种类均主要是电子、化纤、服装、玩具、鞋类等劳动密集性产品,市场也均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地,因此,东南亚金融危机将削弱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由于中国进出口总额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近1/4,尤其是出口已成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一个重要“边际因素”,因此,贸易顺差减少,对我国经济影响巨大。同时,由于我国的出口中一半以上属于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国民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达到较高水平,国际经济环境对中国经济运行和发展己开始产生较大直接影响,因此,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加。

2.影响我国企业引进外资

此次金融危机对工业项目招商引资和企业投资产生了普遍影响。部分投资者缺乏投资信心,致使引进资金、技术等借助外力的发展受到限制和影响,招商引资难度加大,项目引进势头减弱。出于对未来宏观经济走势的担忧,部分生产企业对国际经济走势难以预料把握,多数企业处于观望状态,经济增长放缓及企业投资削减会逐渐凸显,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未来工业引进外资增资扩能。

二、对中国防范金融危机的政策建议

1.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一国汇率制度的选择应该顺应不同时期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和金融制度的特征而适时主动调整。中国渐进主义的改革路径,决定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也必然是渐进型的。目前人民币汇率还不适合完全自由浮动,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要继续深化和推进,进一步健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逐步扩大汇率弹性区间,以增强汇率对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能力,发挥汇率作为金融危机缓冲器的作用。汇率双向波动也有利于提高市场参与者防范风险的能力,并抑制短期资本的流入。同时,保持适度的外汇市场干预。货币当局应动态和准确地把握市场汇率相对于均衡水平的状况,遵从汇率目标区调控原则,采取“目标区内相机干预”和“边界干预”相结合的方式,逐渐扩大目标区宽度,保持渐进性与合理性,避免超调现象发生,使汇率水平能在自由浮动的情况下保持一定稳定的水平。

2.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

资本自由流动这把双刃剑,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包藏着巨大风险。发达国家的资本自由流动是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完善程度和金融监管水平相适应的。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项目对外开放要慎之又慎,如果在条件不具备或者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贸然实行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当国际游资流入时,运用不当将使本国经济陷入困难,如果一有风吹草动引起大量资金外流,本国将面临对外支付的困难。我国汇率弹性增大后,资本项目实行自由兑换应逐步推进,慎之又慎,待条件比较充分时再实现资本项目自由兑换,对投机资本的大量涌入和随后可能发生的流向逆转保持高度警惕。首先要夯实市场基础和完善市场规范,同时在开放中的动态博弈中逐步提高金融监管水平,有步骤地有计划地实现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的调整,从而更加安全地融入全球资本市场。

3.尽快建立充分成熟的国内资本市场

目前,大量流入的外商直接投资和数据巨大的外债,已对人民币形成压力。如果要避免因为过分依赖外商投资带来的潜在风险,中国就必须尽全力发展自己的资金市场。只有国内资本市场越活跃,中国对外资的依赖程度才会越低。因此,我们应该加快发展新的融资市场的步伐。在发展国内融资市场的过程中,特别应重视证券、债券和保险市场的发展,使它们成为中国国内基金的一个稳定来源的重要补充,特别是保证耗资巨大的基本建设项目的资金来源,减少对外国资本尤其是对短期外国资本的过分依赖。当然,目前的国内资本市场还不十分成熟,要建立充分完整的、市场化的资本市场运行规则,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监管;扩大市场流通总规模,提高市场内在价值;提高市场透明度、全面公布信息,以帮助投资者对金融风险做出正确评估,提高投资者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

4.对外开放要与国内改革协调配套,特别是对外国开放资本市场要慎之又慎

泰国政府在1992年取消了过去几十年所采取的保护本国资本高达市场的一系列措施和做法,一下子全面向外资开放国内市场。但同时国内金融政策却没有相应配套改革,继续维持原先泰株同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政策。由此造成自由开放的国内资本市场与不自由的外汇管制混为一体,助长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这使全球都明白了一个道理,能否经受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动的冲击,关键看经济是否健全,企业制度是否健全,金融制度是否稳定,中央银行是否有足够的监管能力。有的国家能免受危机影响,就是这个原因。对于中国来说,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关键是加快改革。但在加快改革步伐的同时,一定要保持对外开放与国内改革协调配套,特别是在对外开放资本市场的过程中更要慎之又慎。只有在已经具备开放资本市场的条件,包括已经建立有效的金融政策和相应的金融监管调控机制,建立了完整的法律基础,建立了一整套有效的宏观控制政策的情况下才能开放资本市场,决不能头脑发热,一哄而起。

5.坚持正确的利用外资政策,合理控制外债规模和外债结构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和最富活力的国家之一,也已连续数年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外资的大量涌入的确弥补了国内资金缺口,也支持了重点项目或大型项目的建设。但与此同时,也对我国的外资和债务管理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课题。首先,我国必须将外债规模确定并维持在一个适度或合理的水平上,即借用外债既要考虑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对外债偿付能力和消化吸收能力,不能盲目大量向外举债。此外,还必须对外债结构的各个要素构成比例进行合理配置,优化组合,特别是要合理安排短期债务和中长期债务的比例,以达到降低成本、减少风险、保证偿还的目的。最后,尽管中国外债规模一直控制在国际公认的安全线以内,但应加快清理那些实际对外负债、又脱离政府监管的“隐性外债”,把“隐性外债”纳入外债监管范围之内,提高外债规范管理的有效性。超级秘书网

6.维持国际收支平衡,保持充足的外汇储备,提高国家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场国际收支危机和债务危机。片面追求高的经济增长率,进口需求超过出口能力,必然会导致国际收支出现逆差,使外汇储备减少,削弱了国家经济的抗风险能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贸总额连年增长,对外贸易已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进行的外贸体制改革又为中国的对外贸易注入了新的活力。比如针对长期实行的贸易保护政策给工业带来不利于出口的倾向,我们已对进口许可证制度作了一定的调整。但是,无论我们怎么做,都必须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我们既不能为出口而牺牲进口,更不能为进口而牺牲出口。在大量吸引外资的现阶段,我们更应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并鼓励制成品尤其是工业制成口的出口,提高本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在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的同时,保持良好充足的外汇储备,以提高国家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Otzfeld,M.Thelogic0fcurrencycrisis[J].CahiersEconomiquesetMonetaires.1994,43:189-213.

[2]Krugman,P.Amodel0fbalance0fpayrmmtscrises[J].Journal0fMoney,Credit,andBanking,1979,(11):311-325.

[3]李恒阳等编.全球金融危机经典案例[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

[4]石俊志著.金融危机生成机理与防范[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5](澳)罗伯特·希斯著,王成等译.危机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6]曹欢.建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有效机制探析[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3).

篇10

一、引 言

风险与收益相伴而生,无论是以企业为主导的微观经济主体还是整个宏观经济都或多或少、自觉或不自觉的暴露于风险之中。金融风险因其所导致的巨额经济损失和损失的不确定性而备受人们的普遍关注。大体可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风险、操作风险等。其中因关联方无力履行其职责所带来的风险谓之信用风险。早在20世纪70年代前,金融市场价格的平稳变动使信用风险居于金融风险的主导地位。自70年代以来,全球金融系统掀起了一场翻天覆地的深层变革。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土崩瓦解为重要标志的市场价格体系取代了固定价格体系,增强了世界范围内的金融环境的不稳定性:金融资产的交易活动越发频繁,其流动性日益高涨,新的金融工具不断涌现,金融市场一体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等。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或利率的不利变动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由此造成的损失谓之市场风险。主要集中体现在利率、外汇、股票,以及普通商品上(Shcachter.2001)。尽管信用风险曾在金融风险市场独领,市场风险仍是当今金融市场的土要风险形式。

过去的十几年,世界范围内金融市场的频繁动荡,甚至某些领先机构也难逃因市场风险而遭际倒闭的厄运。著名的巴林银行的倒闭,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破产等这些鲜活的例证无不叫人触目惊心。人们在痛斥、动摇现有风险管理系统之余,开始着力寻找新的风险管理方法。金融风险度量理论、资产组合理论和资本定价理论奠定了现代金融管理理论的基石,三者一脉相承相互关联,其中风险度量理论是基石的基石。

二、金融风险度量的理论研究背景

统计方法(Statistical approach)和情景分析方法(Scenario approach)是金融风险度量的两种主要方法。其中统计方法是利用统计和概率理论预测金融资产未来值损失的不确定性。情景分析方法通过对现有资产在未来潜在市场情景中的重新估价计量风险。实践中常将两者结合使用,以统计风险管理模型为基础,以案例式情景分析为补充。

Markowitz(1952)假设金融资产收益率随机变量服从正态分布,用标准差度量市场风险,引入了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odern Portfolio,TP),开创了定量研究风险管理之先河。然而这样的假设往往与事实相违,期望和方差作为确定服从正态分布的金融资产收益率随机变量的两个仅有的参数而失去了基础。用标准差作为惟一的风险度量指标也不攻自破。即便如此,标准差也因同时度量了上方风险和下方风险而不满足人们对风险损失的主观认识。

上个世纪90年代爆发于亚洲的金融危机风卷残云,作为一种新的风险度量方法,在险价值(Value-at-Risk,VaR)方法应运而生。Dowd(1998)给出了在险价值(VaR)的确切定义:在险价值指在给定置信水平和时期下,资产的最大期望损失。作为新时期风险度量方法它突破了传统风险度量方法的缺陷。度量了金融资产的潜在损失的部分即为下方风险,满足人们对风险的主观认识。同时它还整合了单个风险因素,用一个量化指标度量风险。此外,用货币单位的最大期望损失度量风险增强了各资产和风险因素之间的风险大小的可比性与一致性。因而在险价值(VaR)方法自提出以来,备受学术界和实务界的一致青睐。在金融风险管理领域久居一席之地。

为了和风险的经济意义相吻合,也为了弥补VaR的缺陷,Artzner等人在1999年提出了一个合理的风险度量应具备的条件即一致性风险度量的概念。一致性风险度量引进了次可加性的要求,与现实中利用对冲或分散化投资以降低风险的现象相符,且其他几条也符合市场风险的含义,因此满足一致性的风险度量是一个好的度量。VaR因缺少次可加性而不是一致性风险度量。作为对VaR的改进,有些学者提出了其他的风险度量,如:CVaR、ES、TCE、WCE等,它们满足一致性。

三、理论用之于实际的具体情况

1994年10月,J.P.Morgan将其RiskMetrics VaR系统首先公布于众,随后几年该方法近乎成为金融机构度量风险的半标准化方法。1996年银行监管Basel委员会提出了1998年的资本协议修正案,决定用在险价值(VaR)度量风险,进而成为决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标准。在美国,财政部货币监管署、联邦储备系统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三大金融监管机构1996年9月6日做出决议,自1998年1月1日起美国所有的银行都必须实施在险价值(VaR)风险管理方法,并定期报告评估结果。这些都为在险价值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金融风险度量的主要问题及解决

1.金融资产回报分布的厚尾问题

金融资产的确切分布鲜为人知,各种风险计量指标竞相出现。如早期的RsikMetrics系统用指数加权移动平均(EWMA)条件方法描述收益过程,并假定资产回报服从正态分布。可大量的实践却倾向于如下结论:月度或更长期限的时间序列数据往往表现为正态分布特征,周、日或高频时间序列数据更多表现为“厚尾”特征。如外汇市场(De Vries,1991),小麦玉米等实物资产(Mandelbrot,1963)等。

“羊群”理论从信息的角度出发,认为非对称信息或噪音导致了极端事件在特定方向上聚积,致使极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它定性地解释了金融资产回报分布的“厚尾”现象。有限方差直接关系到分布的“厚尾”程度,Mande1brot(1963,a.b)为稳定列维(Levy)分布拟合金融资产回报的分布提供了经验的证明。此时“厚尾”分布所对应资产回报随机变量的二阶矩不存在,中心极限定理无效,但根据广义中心极限定理,众多随机变量的和收敛于列维分布。随后的研究却证明金融资产回报的尾部分布遵循更强的规则,与列维(Levy)分布相违。

极端值理论(extreme value theory,EVT)是统计学的分支,自20世纪30年代由费舍(Fisher)与逛皮特(Tippett,1928年)首次提出以来,长期应用于水力学和保险学中。与中心极限定理一样,它也是通过利用极限准则,通过研究极端样本事件对金融资产回报的“厚尾”分布建模,负责分析和解释极端事件。大量的事实研究表明,金融资产回报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厚尾”和非对称性(Lerich 1985;Mussa,1979)。用极端值理论(EVT)对金融资产回报的“厚尾”分布建模与传统的拟合金融资产回报的对称分布(如正态、t、ARCH、GAGRCH类分布等)相比更为有效。另外,还可以通过模拟一些极端市场情景,评估极端市场情景下金融资产回报的不利影响作为极端值理论用于风险度量的补充。

极值模型是测量极端市场条件下市场风险的一种方法,具有超越样本数据的估计能力,并可以准确地描述分布尾部的分位数。主要包括两类模型:分块样本极大值模型(BMM)和阀顶点模型(POT)。实践表明,BMM模型主要用于处理具有明显季节性数据的极值问题,往往造成大量数据的浪费,不能满足参数估计所需的样本量,增加了估计的误差。POT模型是一种基于超过某一阈值的极端值行为建模的有效方法,被认为是目前极值建模实践中最有用的模型之一。

2.金融资产回报极值分布的条件

同中心极限定理类似,极值分布同样依据极限准则,要求样本数据来自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量,满足此条件的极端值样本可直接用极端值理论(EVT)拟合极端分布。此类分布称为无条件极值分布。可事实往往并不如愿,金融资产回报的时间序列样本往往表现明显的自相关性和异方差性。为此,McNeil (1997)提出了基于条件极值分布的在险价值(VaR)。它先用GARCH模型描述金融资产回报时间序列数据的条件异方差性,用过虑后的样本数据中的极端值拟合无条件极值分布,同时这也考虑了金融资产回报分布的动态性。

3.金融资产回报分布的完整性

极值理论用于解释分析极端事件,利于金融资产回报分布尾部的估计。在较大置信度下,用极端值理论得到的分位数估计较其他方法有效。但当置信度并不充分大时,用极端值理论得到的分位数估计的准确性则大大降低。为拟合金融资产回报分布的完整方案,可将Rsik Metrics方法或历史模拟法和极端值方法相结合,其中前者用以拟合中心分布部分,极端值方法拟合尾部分布。这种拟合金融资产回报完整分布的方法通常称为混合方法。混合方法大量应用于经济学(Clark,1973)和金融学(Langari,1996.and Venkataraman,1997)等学科。

4.组合资产回报极值分布问题

对单一资产而言,极端值理论(EVT)是度量金融风险的强有力的工具。而实际应用中更多考虑的是金融产品组合的情形。其中以单项资产价值在组合资产价值中的比例为权重的加权方法,将组合资产拟合成单一复合资产,忽视了各单项资产之间的内在联系。虽具有理论的简洁性,可实践中却因投资比例的常变性而异常繁琐。

Sklar(1959)提出可将多变量的联合分布分解成单变量的边缘分布和连接函数(Copula)表示的形式。边缘分布描述单变量的分布,连接函数描述各变量的相关性。直至1999年后,该方法才正式应用于金融领域,用于组合资产的风险管理中。它将金融组合资产的风险分为两部分:单项资产的风险和组合资产的风险。

前者可完全用边缘分布描述,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完全由Copula函数决定。将单项资产回报的边缘分布代入连接函数,可得组合资产回报的联合分布的表达式。为此我们可用极端值理论拟合金融单项资产回报的极端分布,进而得到组合资产回报的联合极端分布。我国学者杜本峰(2003)介绍了用逆函数的方法模拟边缘分布,选择不同的Copula函数得到多元变量模拟的联合分布离散概率形式。实践证明,用该方法可得到一个与实际资产组合数据更为接近的联合分布,从而建立起更为有效的金融风险管理模型(Rank,2000)。

五、结论

文章在介绍金融风险度量的理论研究背景和理论用于实际的具体情况后重点围绕金融资产回报的分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在险价值(VaR)方法仍是目前最主要的金融风险度量方法。作为对VaR的改进,有些学者提出了满足一致性的其他风险度量,如:CVaR、ES、TCE、WCE等。(2)极值模型是测量极端市场条件下市场风险的一种方法,具有超越样本数据的估计能力,并可以准确地描述分布尾部的分位数。POT模型是一种基于超过某一阈值的极端值行为建模的有效方法,被认为是目前极值建模实践中最有用的模型之一。(3)先用GARCH模型描述金融资产回报时间序列数据的条件异方差性,用过虑后的样本数据中的极端值拟合无条件极值分布,同时这也考虑了金融资产回报分布的动态性。(4)可用极端值理论拟合金融单项资产回报的极端分布,进而通过连接函数(Copula)理论得到组合资产回报的联合极端分布。

参考文献:

篇11

一、问题的提出

世界衍生品市场的跨越式发展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此之前,各国的衍生品交易主要集中于商品期货、期权方面,市场发展的空间和速度非常有限。在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和国际石油危机后,世界金融市场开始出现剧烈动荡。为了给市场主体提供规避金融市场风险的有效工具,1972和1973年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和芝加哥期权交易所分别开发出外汇期货和股票期权。以此为发端,国际衍生品市场迅速呈现不断创新和急剧膨胀的发展态势。实践表明,尽管衍生品市场的迅速发展可以提供丰富、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但是大规模交易也为国际经济体系带来了若干负面问题。近些年来,衍生品交易产生的市场风险已经不胜枚举,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有,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中衍生品对资本外逃的推动作用,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向亚洲金融危机的演变过程。那么,衍生品交易是如何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呢?

二、衍生品交易引发宏观经济风险的途径

(一)衍生品交易风险造成市场混乱

衍生品具有诸多微观属性。其中的一些最基本特性如信用性、虚拟性和杠杆性是产生市场风险的根源。一般而言,衍生品交易的微观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和战略风险。近些年,衍生品交易引发的风险事件频频发生,如英国“巴林银行倒闭”、美国“橘县破产”、中国327国债期货风波,等等。尽管目前还没有案例表明,单个公司或者金融机构的衍生品交易失败会造成整个金融体系和经济体系混乱的局面,但是从理论看,由于具有杠杆交易的特点,利用金融衍生品进行投机攻击或者衍生品交易失败,还是很容易导致金融市场出现极端混乱。巨型金融公司的交易活动会由于衍生品的杠杆特性放大冲击效果。如果在“群羊效应”下,交易开始集中于空头或者多头,则很容易使市场流动性急剧丧失。其结果是产品或者资产价格出现大幅振荡,严重冲击衍生品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并造成金融危机。例如,1987年10月美国股市崩盘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就是市场主体运用股票指数期货进行的投资组合保险策略。而在1992年欧洲汇率体系危机中,大约有20%-30%的英镑卖压来自于动态避险策略的操作。

(二)各种风险在金融体系中发生连锁反应

由于衍生品交易加强了各市场之间的联系,因此也增强了风险在各市场之间的连锁反应。鉴于市场间联系具有系统性含义,一旦OTC衍生品市场发生重大风险或者大规模违约,问题就会通过市场之间的对冲和套利活动,或者通过市场供求的重新平衡机制传播到交易所和现货市场。更严重的问题是,任何与衍生品交易有关的失败,都可能造成“多米诺骨牌效应”。一个大银行违约会造成第二家违约,再造成第三家银行违约,这样不断波及下去的结果将是整个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枯竭,最终导致金融体系陷入危机。1997-1998年,美国LTCM公司衍生品交易失败。由于该公司向一些著名银行借贷高达1.000亿美元,因此美国金融市场出现危机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为了防止发生连锁性的金融危机,美联储主动联系LTCM的债权人和交易对手等十四家金融机构,居间协调予以救助,最终防止了可能的连锁危机。

(三)冲击宏观经济运行

与以上两点相联系,金融衍生品交易使金融危机和宏观经济更紧密地连接起来。集中的或者巨大的衍生品交易风险可能通过市场联系机制,从金融市场波及到整个经济体系,最终使宏观经济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与国际资本相联系的衍生品跨境交易,将大大增加宏观经济运行风险。这是因为,第一,期货交易所可以直接为国际投机力量提供攻击平台。第二,OTC衍生品具有比交易所衍生品更强的表外特性,在跨境衍生品交易中很难受到监管,可以更有效地被用于投机活动。在1994年发生的墨西哥金融危机中,衍生品交易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墨西哥银行广泛使用的台索波诺互换,以及衍生品市场上的其他工具如结构化票据、股票互换、股票回购协议、布雷迪互换等,在整个危机过程中放大了市场混乱,最终造成墨西哥金融体系崩溃和宏观经济动荡。墨西哥这次危机的结果是,银行呆坏帐严重,商业银行收不回的贷款高达250亿美元,银行金库在资本抽逃过程中被掏空;经济增长率下降8%,通货膨胀率超过50%。

三、衍生品交易冲击宏观经济稳定的内在机制

(一)透明度降低影响宏观经济稳定

与衍生品的表外性相关的是交易透明度问题。所谓透明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资产负债表反映不出实际的风险状况;其二,对于OTC衍生品交易而言,缺乏足够的报告制度和披露制度。这种透明度的降低,一方面是直接地影响宏观经济稳定,另一方面则是削弱了当局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能力。

首先,资产负债表无法显示市场隐含的巨大风险。在公司或者银行从事衍生品交易活动后,会计平衡表仅能记录表面上的资产和负债信息,很难揭示出实际隐含的风险内容。正因如此,作为表外业务的衍生品交易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逆转、加速或者减弱资产负债表隐含的风险。但如果衍生品交易风险不出现连锁效应,宏观经济将不会面临大的冲击。

然而,对于参与衍生品交易的央行来说,资产负债表透明度降低造成的后果就会明显不同。这主要是因为衍生品交易不具有透明性,公众很难准确评价和掌握央行干预外汇市场的能力。而且对央行来说,也不能准确地披露实际外汇储备数量,致使调控汇率或者维持固定汇率的实际能力可能会比表面能力要弱的多,显得“外强中干”。其调控整个宏观经济的能力出现下降,很难有效抑制宏观经济波动。

对于国际收支平衡表来说,由衍生品交易造成的透明度降低同样隐含着极大的风险。可以举几个例子。其一,金融创新会把一些长期贷款和看跌期权联系起来,使其具有短期特征。如果经济基本面出现问题,这些在平衡表上反映为长期性质的贷款会迅速向国外抽逃。其二,衍生品创新可以改变短期资本的外在形式,如总收益互换会使短期贷款类似于资产组合投资。其三,以保证金或抵押进行交易的衍生品会产生大规模的突发性外汇流动,而这并不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外汇债务和证券内容中预先显示出来。

其次,OTC衍生品交易缺乏足够的报告制度和披露制度。正因为

如此,监管当局,交易对手方及其他机构很难对公司信用等级和交易情况进行准确评价。当市场承受压力时,缺乏关于某公司市场及信用风险方面的信息,以及对公司风险管理能力方面的信息,将从多方面冲击市场稳定。一是,在谣言、市场恐慌等不利信息作用下,使债权方撤资,最终损害公司的融资途径。二是,导致市场参加者进行防御性头寸调整。众多市场参与者通过运用衍生品,以较低成本迅速撤离某一市场,将对市场和国民经济构成严重打击。

(二)逃避宏观监管

市场主体利用衍生品可以有效避开政府施加于自身的各种限制,同时也可以降低规定的资本持有要求。例如,在各种会计制度中,往往通过信用评级来区分各种资产和可得收入。为了保持金融和经济稳定,政府会根据信用评级限制金融机构持有某种金融资产。但是金融机构并不会就此止步,而是根据需要,设计出形式多样、合乎需要的衍生品,以避开各种监管防护措施。例如结构化票据可以巧妙地把高收益票据处理成具有高信用等级的金融工具,最终避开政府施加的严厉监管措施。在美国,很多养老基金和保险公司通过结构化票据完全绕开了当局的监管限制,成功地持有外汇资产。

然而,避开监管防范措施对宏观经济来说并不一定是件好事。这是因为,衍生品具有的杠杆易特征在提高了资本使用效率的同时,于另一方面也降低了风险头寸所要求的资本数量。由于风险/资本比率高企,投资者的投资稳定性势必遭到削弱。这样一旦在衍生品市场上出现交易失败,就会造成系统性风险,威胁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报告指出,不断增加的OTC衍生品和结构化票据使用,会大幅增加金融机构的资本头寸。这样,由于衍生品交易存在杠杆性,将使经济系统在多方面面临巨大危险。一是,在经济过热时由于投资兴奋出现决策失误。这种失误往往以高昂的成本为代价。二是,放大各种不利效果,使金融系统和宏观经济面临严重冲击。

(三)制造和深化危机

首先,衍生品市场的投机交易可以制造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汇率的稳定性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但是,借助于高杠杆性和较低的成本,各种跨境衍生品交易完全可以影响和冲击汇率稳定目标。对于采取固定汇率的国家而言,从事投机的机构投资者会利用各种跨境衍生品交易直接威胁甚至攻击汇率体系。另外,即使不存在投机攻击,各种用于跨境交易的长期衍生品(如长达15年的外汇互换)也足以在宏观经济运行中积累起大量的风险。当国内大型金融机构从事的衍生品交易出现损失时,也会演化为金融危机和经济动荡。

其次,金融衍生品交易还会加速和深化危机,增加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在金融危机期间,各种与衍生品紧密相联系的国际资本由于流动性的提高可以迅速抽逃,从而加剧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据估计,1994年墨西哥发生金融危机,大量的金融衍生品加速了资本外流,大约有160亿美元的台索波诺被用于互换,最终加大了比索的贬值压力。另外,国内大量的衍生品交易也同样会增加信用风险,并造成难以偿付的实际债务。而且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即使某些衍生品交易最初是用来削减和对冲市场风险,也会在危机来临时“摇身一变”,成为增加市场风险和加速金融危机的不稳定因素。

第三,由于与国际资本流动紧密相关,衍生品交易大大增加了金融危机传染的可能性。从各国经验看,衍生品虽然不是危机的根源,但是却在资产价格下跌之前的积累阶段推动了价格攀升,同时又在危机发生时加速了价格的调整。通过运用衍生品,市场主体能够以较低成本迅速进出市场,这使得由于预防性的原因而逃离一个市场更加容易。一些金融市场的扰动会转变成全面的危机,且危机在于衍生品交易相关联的国内与国际市场得到放大。从东南亚金融危机可以看出,有关资金流动的严重程度、传染性和规模大小都受到衍生品交易的影响。

(四)增加危机处理的复杂性

衍生品市场的不断发展使市场主体交易行为和交易机制出现复杂化,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各国政府处理危机的难度。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政府处理危机的政策方式相对简单。只要政府把主要的债权和债务方集中在一起,制定一项债务支付方案,就能够较为容易地处理债务危机。而在衍生品市场急速发展的情况下,危机处理显得非常困难。主要是因为,第一,市场主体复杂化、j多样化。这既增加了各种潜在的i交易对手方,又产生了究竟谁具有未偿还债务或其它义务的要求权。第二,衍生品交易造成的损失往往是既成事实,必须迅速给予支付,很难进行调节。而且更困难的是,利率市场和汇率市场波动瞬息万变,致使不断产生新的损失或者扩大损失范围。

四、衍生品交易对宏观经济波动的抑制机制

与以上分析相比较,衍生品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还体现在另一个截然不同的方面,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经济波动。以美国为例,进入21世纪后,健全发达的衍生品市场就有效地防止了宏观经济波动和保障了国家经济安全。为此,格林斯潘指出,衍生品市场的快速发展使金融系统发展更灵活、有效,世界经济也变得更有弹性。事实上,衍生品在21世纪初的多次金融风波中确实发挥了良好的抑制作用。我们下面具体分析衍生品交易抑制宏观经济波动的基本机制。

(一)微观衍生品对经济波动的抑制机制

首先,防止行业供求关系剧烈变化。在那些对宏观经济具有较强供给冲击影响、其供求关系直接影响物价总水平的行业(如粮食、石油)中,生产者利用衍生品对其所生产的产品进行套期保值具有明显的宏观意义。第一。利用衍生品进行的风险对冲活动,完全有助于提高生产和供应的相对稳定性,减缓供求关系紧张和过高损失对生产和经营形成的严重冲击。第二,生产者还可以根据衍生品市场上的价格变化,安排投资计划、生产计划和经营计划,增加生产经营活动的持续性和平稳性。因此,从宏观意义上讲,衍生品交易可以从行业稳定和产品供给源头方面,抑制即将出现的产业供求关系紧张和宏观经济波动,进而防止其在短期内出现进一步扩大趋势。

其次,抑制宏观经济波动。如果宏观经济由于其他方面原因出现大的波动,那些能够依靠衍生品市场进行保值,并安排生产和流通的生产者,就会通过衍生品套期保值交易来减少宏观经济波动对本行业供需关系的影响。这样做的宏观效果是,削弱本行业供求关系和宏观经济总量不均衡的联系,即抑制本行业在未来出现较大的供求失衡,避免加剧业已出现的宏观经济总量失衡。对于一些金融投资者来说,则可以通过与宏观经济总量有着密切关系的衍生品(如股指期货)来减少宏观经济波

动的影响。这样由于金融机构能够比较有效地避免收益状况恶化,从而可以减轻资本市场对宏观经济失衡形成的更大压力。

(二)宏观衍生品对经济波动的抑制机制

宏观衍生品是直接针对宏观经济总量变化设计的衍生品,如GDP期货和CPI期货,因此较之于微观衍生品,这些衍生品对于对冲宏观经济风险,减弱宏观经济波动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