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项目风险的监控

项目风险的监控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1 09:20:5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项目风险的监控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项目风险的监控

篇1

中图分类号: TU74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建设移交(Build-Transfer,简称BT)融资模式以其强大的融资建设功能在国内引起广泛关注,并在一些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成功运作。将BT模式引入新疆公路建设领域,实现投资多元化、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不但有效地减轻政府财政压力,而且由于其机制新、管理活、权责明确,比传统的政府单独投资建设模式更为高效,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BT项目建设的优势

和传统的投资建设方式相比,BT模式是一种良好的投资渠道,通过BT模式参与工程项目的投资建设,既有利于避免与中小建筑企业的恶性竞争,又能发挥企业自身技术和资金方面的综合优势。一是BT模式有利于协助解决由于政府资金不足而导致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现象,可以使基础设施建设提速;二是BT模式有利于进一步改变现国内有的投资分配状况,改善企业投资过于集中于某一地区或行业等的现状,给予企业更多的机会和利润增长点;同时也可促进内资向国内基础设施投资的发展;三是BT项目的实施会大幅度提升企业的综合能力,同时拉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整体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层次,提高建设质量和速度,产生相关社会效益,这些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四是有利于转移项目建设和经营风险,强化政府监督管理和宏观调控职能。

二、项目风险的要素

项目风险是指一个项目在立项、讨论、研究、设计和定制计划整个过程中是都是基于对将来具体实施中(投资、融资、招标、建设、转让)遇到的情况(社会、经济、政治、法律、施工组织、人员安排、自然条件等各方面)给项目带来不利影响的可能性。具有客观性,主观性,可测性,多样性,动态性,联动性,决策相关性、双重性。项目风险的要素包括:风险事件、风险因素、风险损失。

风险事件,被叫做风险事故,它会酿成事故、造成损失,并成为其条件和最直接的原因。风险事故的作用是使风险导致损失,他把潜在的危险因素转化为真实的损失,是损失产生的介质。

风险因素,指能够引发或增加风险事件发生的机率、影响损失及破坏程度的主观及客观条件。风险因素如果能被消除活减少,则相关负面事件就会发生或减少发生,风险因素的存在是风险事件发生的潜在原因。

风险损失,指无意的、未预计的资产、经济价值的降低和减少。用货币可以对这种减少的资产、经济价值的进行衡量。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直接损失也被称为实质损失,是风险的直接产物,其特点是可以观测、计量和判定其经济价值的损失程度。间接损失一般指费用损失、额外的收入变少和责任的追究等,是直接损失之外的其他损失。

三、BT项目风险的类型

通过总结,笔者认为风险类型分七大类:社会政治风险、经济风险、信用风险、自然风险、建设风险、管理风险和环保风险。

社会政治风险是指那些由于不可抗力导致的BT项目的固定资产损失和项目完成后获得的利益受到损害的风险,更甚者会有人员的伤亡,尤其是在政局不稳的第三世界国家的BT项目,其处于非平稳状态中,面临的政治环境有随时变化的风险。

经济风险主要是在公路建设BT项目活动工程中基于项目发起人一些不可控制的项目以外的经济条件变化导致的风险,这些经济风险很大程度上可能会对项目产生不小的波动且负面影响占据了很大的一部分。公路建设BT项目中的经济风险包含: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税率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等。

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由于公路建设BT项目融资的成本高,对资金的需求量很大,动辄几十亿,参与方又很多(如银行贷款、民间企业参股投资、国有风险投资企业),项目融资的成功与否在某种程度上说,参与各方的信用程度和合作诚意度对此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BT项目中有关融资的参与各方之间存必然在一个信用风险的问题。

自然风险,是因自然力的不规则变化产生的现象所导致危害经济活动,物质生产或生命安全的风险。其特征是:自然风险形成的不可控性,自然风险形成的周期性,自然风险事故引起后果的共沾性,即自然风险事故一旦发生,其涉及的对象往往很广。

建设风险,是公路建设BT项目的建造过程中的风险。表现为:设计存在问题和施工难度过高;项目建设中质量存在问题;项目建设延期、成本超支等带给项目风险的情况,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由于以上的原因极端化,项目甚至可能被迫停上甚至部分放弃。包括技术风险、质量风险、完工风险。

管理风险属于公路建设BT项目中的非技术类风险,是指在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由规划、组织、管理、协调和其它非技术条件所造成的不确定引起的项目目标无法实现的可能性。

环保风险是由于为了符合环保法规而加大的新资产投入,否则或许会迫使公路建设项目停止生产的风险。

四、项目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虽是风险管理过程中的第一步,但却是整个项目风险管理的最重要的环节。它的作用是了解客观存在的风险,分析这些风险可能产生的原因和发生后对于项目造成的后果和影响,目的是确定风险的主要危险因素和成因,并作出定性估计其后果。公路建设BT项目风险的识别方法有不少,目前使用的主要方法有:经验分析法(核对表法)、专家调查法、图解法、情景分析法和模糊聚类分析法等。

1.经验分析法(核对表法)

经验分析法也称“核对表法”,是基于类似项目的历史数据为基础,认为当前的项目也有相同类型,相同程度的风险,用曾经出现过的风险预先编好清单表,通过核对表去识别本项目的风险的方法。

2.专家调查法

专家调查法具体包含了三种主要的方法:专家个人判断法,头脑风暴法和德尔菲法。这种方法是使用在各个领域拥有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专家,通过专家个人判断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访谈”、“根本原因识别”、“优势、弱点、与威胁分析”等一些方法,找出潜在的风险和可能产生的后果,由他们进行分析和评价。

3.图解法

图解法包括故障树分析法和流程图法。

(1)故障树分析法。该种方法是利用图解的形式,将最大的故障分解成各种小的故障,或对引起故障的各种原因进行分析。例如,将项目完工风险分为工期延长风险,费用增加风险,质量损害风险等。该方法经常用于直接经验较少的风险辩识,通过对风险的层层分解,可以使项目管理者对风险因素有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对风险大的因素进行针对性的管理。该方法的不足之处是应用于大系统时容易产生遗漏和错误。

(2)流程图法

项目流程图一个项目的工作流程,反映项目之间关系的图表,具体包括:项目系统流程图、项目实施流程图、项目作业流程图因果图、影响分析图等各种形式的和不同详细程度的项目流程图。流程图法就是使用这些流程图去全面分析和识别项目风险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结构化程度比较高,将项目中各个子任务的风险识别出来,所以对于识别项目的系统风险和各种风险要素是非常有用的。这种方法使用项目流程图帮助项目风险识别人员分析和识别项目的风险,项目各个环节存在的风险以及各个项目风险的起因和影响,从而识别出整个项目的风险。

4.情景分析法

情景分析法也叫敏感性分析法,可以用它来分析引起风险的关键因素及其产生影响,具体来说情景分析法是通过对公路建设BT项目在项目工期内,对将来的某个状态或某种状况(情景)展开详细描述并分析那时所描绘状况中存在的项目风险与风险要素,以及当要素以及项目的各种前提与假设情况不符时,项目的性能产生了怎样的变化,从而识别公路建设BT项目中所存在风险的一种方法。

5.模糊聚类分析法

模糊聚类分析,是从模糊集的分类的角度来看来探讨事物的数量分类的一种方式。在BT项目中近年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风险识别中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可以实现更好的项目风险分类。其产生的较好的结果,源于它能把定性和定量分析较好的相结合。

综上,对于工程规模较大、技术含量较高的大型工程,应考虑结合使用情景分析法和德尔菲法从前期开始着手准备,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得到较为稳妥的风险识别结果,可将模糊聚类分析法的结果同步作为参考,综合考量,确保工程万无一失;对于技术难度不高的大型工程和中型工程,经验分析法、德尔菲法(或头脑风暴法)、图解法的结合,有较强的适用性;如遇到困难程度高的中型工程,可以考虑使用情景分析法。对于小型工程,经验分析法、头脑风暴法(或专家个人判断法)、图解法,更为适用,使用起来较为方便。

五、风险防范和应对

企业用BT模式投资建设的公路项目,不可避免要牵扯到多个角色,主要包括项目所在地政府、投资人、金融贷款机构、公路设计单位、承包商、供应商。多角色之间的交互关系就构成了公路建设BT项目风险的主要部分,而风险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其实质就是通过有针对性的计划、识别、控制、协调和管理来防范和减少这些风险的发生,降低风险出现时其带来的影响状况和损害程度,并且借助风险的双重性,争取让有利后果出现并带来收益,获得最大收益。其方式一般为:防范规避、控制、分担、转移。关键是:分担和执行力度,即谁能最大程度的控制某些风险,产生最大化的整体效益,则将该风险分配给谁控制,并用合同进一步约束。

在涉及合同谈判时,双方应该合同双方都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以更好的理解和处理风险的分担问题:

(1)关键风险因素的确定;

(2)各方承担风险的能力情况状况;

(3)控制某种风险的能力;

(4)为实现整个项目最经济有效的处理风险,哪一方更适合负责;

(5)谁可以获得处理风险的最大收益;

(6)出现在风险发生后损失承担。

公路建设BT项目是一个巨大的项目,企业要本着合同双方共同努力,体现了双赢的思想来解决整个项目的分歧和意见,用伙伴一样的关系去配合,共同的像一个团队一样努力,通过合理的分担风险和权益才能实现项目的成功。

六、风险防范和控制

1.不可控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1)社会政治风险防控险是投资人完全无法控制的,只能依靠相关国家(包含本国)的力量及相关法律条款对投资者进行保护,减少风险。而相关法律法规条款变化引起的风险,项目公司应该提前预料到,并在签订协议时把这些可能风险尽量转移给当地政府承担。

(2)经济风险的防控,包括对利率风险的防控、税率风险的防控、通货膨胀风险的防控、融资贷款风险的防控、回购风险的防控等。

(3)信用风险防控关键在于选择合作方时对其信用等级的考量。公路建设BT项目中参与方有较多,业主、主要投资人、参股公司、金融机构互相之间都存在一个信用风险问题,为了公路建设BT项目有着较低的信用风险,在互相选择的时候,应当利用多渠道对信用保证的当事人的资金情况、人员配置、技术能力、已完成的公路项目业绩和管理水平等多种重要指标进行考量和调研评估对其履约能力加以鉴定,并再通过审查之后,用相关的协议条款将各方各自的权义用书面的形式确定下来,形成合同,如果能取得较高等级的机构为其担保则更为妥当,政府如能在其中起到担保作用,则会更好的促使项目进展。

(4)自然风险的防控主要指大自然中产生的人为不可抗拒力的风险控制。大自然中很多事件的发生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比如:地震,飓风地质灾害等,在确定一个公路建设BT项目时应对该地区的历史自然状况进行充分的调研。对其周边河流、地质条件等综合因素进行考评,是否风险过大等等,综合所有因素之后若可以进行项目,再选择合适的地点进行项目建设。与此同时,在与项目业主(政府)签订特许协议时应将获得在发生不可抗拒风险时,政府会给予一定程度的分担或相应的协助补偿。

2.可控制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1)建设风险的防控,包括:技术风险的防控、质量风险的防控、完工风险的防控、避免公路建设BT项目成本超支风险;此外,恶劣的环境条件带来的自然风险不仅仅会造成工期拖延,成本提高、工程破坏,还会对在建或者已经完成的工程质量造成不利的影响,项目公司和承包商应当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等,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2)管理风险的防控,在公路建设BT项目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方式中,因为牵扯较多的层面,管理若出现混乱则会给项目带来相关风险,为了解决管理风险,这里首先提出在管理中应应用ISO9001质量认证体系,这个体系在国际社会中日趋得到应用,可以对项目的管理起到很强的监控和有序的解决方案,现在已有很多公路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加入了该体系。其次,选取事宜的人选担任合理的职位,建立具有专业管理水平的梯队,设置管理审批的合理机制,是规避管理风险的重要因素;然后,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和协商解决机制,会使有关各方之间同步处理问题,不至于延误任何项目中出现的事件。

(3)环保风险的防控,首先,尊重项目所在地或国家的自然环境,在了解当地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编制项目可行性报告,在报告中应对环境保护和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出相关措施;其次,“污染者承担环境债务”的原则(Polluter Pays Principle)已被国际社会广泛接,投资人应在融资时对该部分将产生的费用予以合理考虑,将环境保护列入融资预算内,并酌情考虑可能会出现的环保管制对项目成本的影响,否则后期超预算的可能性就很大;第三,基于当地政策法规建立内部环保监控评估体系,将项目建设产生的环境影响随时分析,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环保风险虽不是公路建设BT项目最关键的风险,但是当今社会随人们越来越关注公路施工进程对自然环境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对生存环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人们也更注重新建工程队其生活的影响是否在可接受范围内。不要让次要矛盾影响了项目的的整体进展,毕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尊重自然环境,尊重地区人民,会带来项目以外更好的收益,反之则不然,这一点就体现风险的双重性。

总之,进行BT项目对于自身规模的扩大、经济效益的提高、施工管理能力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也承担着较大的风险,一旦出现细小的失误,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公路建设BT项目实施过程中风险很多,但是对于每项风险都会有对应它的解决方案,选择适应项目实际情况的方案需要大量的调查、分析和计算,对于一般风险易选择经过实践较为有效的方法,对于级别较高的风险应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对于级别较小的风险也不应忽视其作用。以上对案例中风险的识别、评价和应对的方法有普遍的一面也有自身的特点,有效合理的处置方案,合理的分担、转移风险的思路,将会使整个项目风险将至最低,损失减至最少,终将可以稳妥的完成项目。

参考文献

[1]马晓凤.《浅议投资建设BT项目的利与弊》《科学之友》.2011年13期

[2]王光荣.城市基础设施BOT/BT项目招商若干问题研究[J].浙江大学,2012

[3]马云超.公路工程项目融资BT模式应用案例分析,《建材世界》2011年第4期

[4]周直.大型工程项目实施阶段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1995

篇2

Abstract: Bt program is developed in recent years is a novel project operation mode, it is by the BOT (Build-Operate-Transfer (the construction-business-Transfer) mode. This pattern evolved with financing, investment, project construction and government charter, etc in a body, through the policy guidance and benefit drives and other leverage effectively motivate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organizations, and private capital to solve the government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the problem of insufficient is better reflected on capital, project management, market and policy,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the resources. Bt projects often focus on public career, especially in infrastructure field with investment scale. Big, construction time long, uncertain factors, the fund recovery slower, investment income is higher than pure construction project but less than real estate or mining kind of project funds buy depends on the local government, financial strength and credibility, the investment risk is higher characteristic. Given the above characteristics, the enterprise is in into the Bt project should be fully market, rigorous analysis.

Keywords: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risk control, operation mode,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城乡地区运用BT模式出现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城乡地区由于国民经济基础较弱,形成了资本积累障碍和投资结构的不合理,造成了更多资金资源的浪费。虽然已经有很多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运用了BT模式,但它依然是个新生的事物,在实际运用中难免出现问题:首先,缺乏相应的组织管理体制和项目管理人员;其次,在BT项目中,总承包企业对各种制约因素认识不足,从而缺乏工程总体筹划能力,并且对风险源管理也不到位;第三,BT项目承包合同缺乏规范性;第四,我国现有的监理体制不能满足BT工程的要求。如果不顾宏观环境、市场情况及自身实际而盲目投资,很容易在运作过程中陷入困境和被动,不但会影响具体运作的BT项目的成败,还会给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及资金链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是否参与及如何参与BT项目运作是企业在计划参与BT项目市场时需要首先考虑的重难点问题

二、BT建设总承包投资风险分析

BT建设总承包模式投资风险是指在项目投(融)资、建设、移交投入使用各阶段的活动中,建设总承包方预期投资利益发生损失的不可预见性、不可确定性。据该工程项目的实际将其建设中遇到风险分为可控制风险和不可控风险两类。可控风险是BT建设参与各方可以控制和处理的风险,主要包括:项目业主(政府)信用、资金筹集困难、资金不足或资金供应不畅等;建设中的重大安全事故、技术及质量缺陷、建筑材料供应满足不了工程建设需要、土地征用、对参与各方的沟通协调等可控制风险。不可控制风险一般是指与工程所在地宏观经济环境有关的、依靠BT建设总承包方自身力量不能或不易控制的各种风险,包括:不可抗力(06年百年不遇大旱、08年512汶川大地震等)等自然风险;金融环境变化(利率变化、通货膨胀等)、项目业主回购不能或违约等风险。

(一)、项目业主( 政府)信用风险

难点说明。回购风险是运作BT项目的最大风险,虽然投资建设方们都一致认可政府信誉,且认为不存在收不回回购款的可能性,但业主推迟支付的现象仍时有发生,我公司运作的13个BT项目中也有个别项目出现回购延迟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业主违约,但投资建设方通常会考虑在当地的未来长期市场开发,而不愿或怯于去真正按合同约定进行违约处罚。但这种现象的出现的确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财务风险。建设过程中的风险控制措施。首先,在项目投资建设过程中,投资建设方需要进行换位思考,要从业主方的利益角度进

行考虑,严格履约,确保投资足额、及时,项目建设安全、质量、进度可控,与业主沟通充分到位,圆满实现业主的运作目标,只要这样才能为顺利回购奠定基础。其次,要注意要求政府或建设单位定期提供作为回购担保的第三方担保能力或土地的变化情况,注重回购担保的充分有效性,在担保能力下降时应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以降低风险。如某BT项目,原合同约定为锁定相当于回购价款1.5倍价值的土地的开发或转让收益作为回购担保,但在项目运作过程中发现业主擅自将部分土地挪用于抵押贷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为降低回购风险,据理力争,直至建设单位又重新锁定其他相应价值的土地为止。再如,某个由第三方进行回购担保的BT项目,在运作过程中发现第三方又对其他项目进行了担保,剩余担保能力不足,在与业主协商未果的情况下,我们果断地依据协议中止了该项目的实施。进入回购期后的回购风险控制措施。

(二)、城乡建设项目建设管理风险及控制

投资者对项目建设的整体控制能力是决定投资成败的关键,由于项目建设期内有自然、经济、社会、人为等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必然隐含着一些投资风险,在项目建设中,主要存在。

成本控制风险选择BT项目事先拟进行较为深人的可行性研究与相关调查。这是BT项目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调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外部环境及业主(建设单位)的调查,即对项目所在地的社会环境、资源状况、相关政策、业主的诚信度、企业实力等方面进行调查了解,以便理性地选择业主,防范因选择业主不当而产生的经营风险。二是对项目本身的调查,主要内容应该包括项目所在地原材料来源及其价格,项目的设计方案和施工组织,项目所在地的气象、水文和地质等自然状况,项目概预算的编制依据以及合理性,等等。通过调查研究,重点论证项目在技术上是否可行,企业在经济上是否有效益可得,信用风险、工期风险、融资风险、市场风险、环保风险等诸种风险是否可以有效防范,对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其中既有定性的评价,也要有定量的分析,以便为施工企业领导层提供是否参予BT项目的决策依据。BT模式与其他项目建设一样,受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工程延误等方面的影响,项目建设投资必然增加。

(三)、不可抗力风险及其他问题与对策

不可抗力是指当事人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且不能克服的事件。采用BT模式运作项目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可抗力风险,如果不采用合理的方式规避与分担,将会给BT项运作的成败带来极大的风险。加强对业主(政府)信用度的调查,开展调查要历史地、连续地考察和分析业主(政府)的信用状况,并反复论证后得出是否投资的结论。合同谈判时将银行利率上调或物价上涨等需给予条款写在合同内,并对项目运作中的风险事项,如风险范围、各方承担风险的比例、预防风险成本等做出合理界定并适当负担,以消除BT项目投资者的顾虑,切实降低项目投资风险。

(四)、项目业主(政府)担保及资金风险控制

对于建设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的项目,在资金回购或融资贷款上争取得到业主(政府)的担保,如业主(政府)以国有土地使用权或所拥有的其他财产等作为担保能降低投资项目的风险。BT项目建设资金一般有三种来源:一是施工企业可以自己支配的自有资金;二是BT项目有关合作方提供的建设资金;三是从银行得到的融资贷款。无论何种来源,事先都要精心筹划,认真落实,留有余地,防范风险。不能因为资金的紧缺而延误工期,更不能因为资金链的断裂使BT项目停工。尤其对于通过银行贷款取得的资金,更要超前考虑,进行认真分析与预测。因为金融市场变化很大,可能今年是宽松的货币政策,贷款比较容易;明年就会紧缩银根,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融资就相当困难。对此,必须有相应的预案与对策,防止措手不及而陷于被动。对于汇率变动、利率调整、通货膨胀或紧缩等因素引起的项目融资风险也需未雨绸缪,认真对待。总之,建设资金是BT项目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必须认真落实。

(五)、加强项目管理

BT模式不同于承发包模式,BT项目的操控难度比单纯的承包项目难度要大,涉及的面又广。施工企业作为代业主,不仅要组织完成工程项目,而且要负责筹集建设资金、进行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和竣工验收移交等一系列组织协调工作,因此,BT项目的管理任务十分复杂和繁重,要使BT项目获得成功,必须予以充分重视。一是要选好项目经理,同时要配备一支讲政治、会经营、善管理、懂法律、敢负责、作风实、自律好的项目管理团队;二是要制订一套适合BT项目的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行,令行禁止;三是要配足人、财、物各项资源,选择优秀的协力队伍;四是要在实践中创造适合BT模式的管理体制和方法,要把安全、质量、工期、成本等责任分解到每个施工单位,要做好分包工作,签好内部和外部的分包合同,明晰各自的职责和经济关系,以保证项目正常运行;五是要做好项目的管理基础工作,尤其要关注经济合同、索赔事项、项目资金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六是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处理好与业主、设计、监理以及政府各相关部门等方方面面的关系,使BT项目的运行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内外部环境。

三、结语

尽管采取了各种防范和控制措施来降低项目投资风险,但并不意味着风险就不会发生。项目成本的增加或工期的延误在所有项目建设中都会发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项目实施过程中应采取各种措施,监控成本和进度,如出现偏差应及时纠偏。风险事件发生后,应严格按照合同规定,公平合理的分配风险责任。近些年,在我国的城乡地区有很多地方政府采用了BT模式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这样或许会破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瓶颈。但是BT融资的模式还处在探索阶段,由于我国的某些方面制度的不完善,使BT在我国的应用受到了种种限制。要使BT模式能够更好的发挥起作用,应加强我国项目建设方面的立法工作,使

建设市场趋于规范,完善我国投融资法规,尽快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资信评级体制,以减少项目的风险,明确政府职能,扶持创新模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万先进:BT项目风险分析[J].南京交通学院学报 2005(10)

[2] 王永新 吕高峰:国内工程建设项目BT方式的优劣[J].都市快轨交通,2006 (10)

[3] 冯彦明:采用BT投资方式完善政府投资体制[J].经济与管理2006(3)

[4] 李刚:BT模式风险及防范[J].城乡建设 2006 (1)

[5] 卫静:关于交通基础设施融资问题的思考[J].产业经济与管理 2008 年第5期

篇3

成本费用是项目开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指标。软件开发项目是一类充满风险的项目,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存在有多种不确定性因素,这主要是因为软件开发项目不像其他工程项目拥有实体性,软件开发项目是项智力活动。这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往往给项目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一个项目是否有必要进行,最主要的判断标准是该项目在未来的时间内获得收益,即项目是以未来的收益为驱动力的,如果项目在进行到一定过程中时发现已无任何的价值可言,则项目注定失败。

在项目的进行过程中,追求项目的未来利益最大化是项目的终极目标,控制或压缩成本便成了软件项目承包商常常采用的战术方针。这样也就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如何控制成本、前期开发的浪费使得后期开发成本增加等,这时就需要成本风险控制。

一、成本收益分析

成本收益分析是指以货币单位为基础对投入与产出进行估算和衡量的方法。它是一种量入为出的经济理念,它要求对未来行动有预期目标,并对目标的几率有所把握。它探究如何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的收益,是以追求效益最大化为目标。采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完成符合软件公司进行项目的目标――追求项目的利益最大化。

在进行成本收益分析之前,本文先对软件项目开发方法进行界定:在所采用的开发方法为增量式开发方法。所谓增量式开发,是指每个阶段开发系统一部分相对独立的特性,每一阶段的产品称为一个“版本”。构造出每个阶段的验收测试,当验收测试通过时,就可以确认这部分工作已经全部完成了。

(一)软件开发项目成本估算

采用Bohem的COCOMOⅡ软件成本估算模型。COCOMOⅡ估算模型是在项目确定开发后,对软件产品提供了模块―子系统―系统的三级层次分解结构,把成本驱动变量放在相应的层次上考虑。通过源代码行数或功能点数来计算工作量和进度,使用五个规模因子和17个成本驱动因素进行调整。

其计算公式为:E=A×KLOCB×EAF,常数KLOC取值为2.55, 即千源代码行,此处是表示以千源代码行计数的级,采用专家打分法对这四个成本驱动变量进行打分。

在上面的计算公式中 是以人月为单位的工作量,为了能够准确地评估项目的成本值,需要将人月转化为货币单位(如元)。在单位转化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历史项目的统计计算出每人月费用c,如若累计投入工作量为160人月,每人月费用为10000元,则该项目的投入成本为1600万元。转化为以货币单位的计算公式:

C=A×KLOCB×EAF×c(公式1)

(二)软件开发项目的预期收益计算

采用实物期权的思想对软件开发项目的预期收益进行估算。实物期权是金融期权在实物领域的扩展,其标的物(基本资产)一般是某投资项目的价值,实物期权也往往是某项投资或管理的选择权。拥有了实物期权,其持有者就可以在一定期限内根据基本资产的价值变动,灵活选择投资方案或管理活动。实物期权根据对行权期的不同限制分为欧式(只有在期权到期日才可行使权)和美式(可在到期前的任何时刻行权)。如果把软件开发投资看成是经济价值和期权价值的组合,每一个项目开发阶段是期权(项目成本)向项目收益的转换。以下采用欧式期权方式:

其中option(si,sr,T)为待计算期权值;si表示软件项目的成本;sr表示软件项目的回报;p代表延期行权的机会成本,以直接现金流或持有收益率形式体现;T是距离可以行权的时间; r是无风险收益率;N函数是标准正态分布函数;v2=vi2+vr2+2vivrpir,其中vi,vr分别表示si,sr变化率的标准偏差,pir表示si,sr的协相关系数。

二、成本收益法在成本风险控制中的应用分析

根据介绍,可以运用以上的计算公式,分别计算出估算成本C和期权值option(si,sr,T)。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采用增量式开发方法,有利于观察并记录实际成本值,当每一个“版本”测试完成后,记录下该版本所发生的实际成本值C'。由此,可以得知:

1.当期权值option(si,sr,T)

2.当期权值option(si,sr,T)>0时,如果实际发生的成本

C'-C>option(si,sr,T),表示此软件版本的开发在预期范围内处于亏本的状态,需要加大对成本风险的控制,需要增加成本投入以期后续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如果C'-C

通过分析,可以将成本风险根据成本期权比较值,设置不同的成本风险警戒线。当option(si,sr,T)0时,设置风险上限指标,其值为C+option(si,sr,T)。其他情况下,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不同的风险警戒线,其原则是设置的风险警戒线越多,对成本风险的预防与控制就越有效。

采用成本收益分析法能够符合企业或者项目的最终目标――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本文采用该方法持续对软件开发项目中的成本风险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设置成本风险控制警戒线,采取不同的风险规避措施。还应注意到,估算成本与期权值的计算是根据项目开发人员的经验估计出来的,这样的估算存在主观性因素,这样的风险也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赵忠令,周荣华.成本――收益分析:探视道德行为的新视角[J]. 苏州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32~36

[2]刘亚峰,韩金仓.软件项目成本收益评估探讨[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3(3):107~109

[3]Tom DeMaro,Timothy Lister.与熊共舞――软件项目风险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27~141

篇4

项目管理方作为工程建设的参建主体,应以“降低事故发生率”作为出发点,增强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履行好管理义务,从而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护产品生产者的健康与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免受损失;同时项目管理者也要对公司负责,完善项目的管理流程,有效规避所要承担的责任,使公司能够得到更高的社会、经济效益。所以,从项目管理者的角度来讲,如何规避风险,应从三个方面入手:①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做好安全控制,降低事故的发生率,争取安全生产无事故;②要有完善的应急机构及预案,倘若发生安全事故,可立即实施应急预案,控制险情、降低损失;③完善项目的管理流程,要有切实可行的避责措施。当然这三个方面也是相辅相成的,都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2做好安全控制、降低事故发生率的措施如何规避安全风险,降低事故发生几率,管理方应从几个不同的层面去剖析,如:公司层面、每个项目的管理层面、与不同主体的沟通层面等。

2.1公司层面——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

以“体制”和“人”为核心,加大公司的内部安全防范力度,提高整个公司的风险管理水平。(1)建立完善的安全防护制度,并大力落实制度的监督、检查体系,使其在每一个项目运行过程中都得到有效的运用;(2)公司内部要有健全的安全管理、风险管理驾控机构,并有可行的应急预案;(3)定期组织安全培训、教育,并给予考核,使每个员工都能熟悉相关法律、法规、通用安全技术、安全文化及公司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等,争取能让每个员工都能对工程环境的变化和各种风险因素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洞察力。

2.2项目管理层面——加强项目执行阶段的管理

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在执行公司管理制度的同时,需要项目管理者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好如下工作:(1)项目进场后,确定项目安全目标,制定项目组的安全责任体系,使责任落实到每个管理人员,树立每个管理者的安全意识,做到警钟长鸣;(2)将项目管理方、监理方、施工方等几个管理层面相结合,从上至下,要有完善的安全制度,如: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教育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安全措施计划制度、安全监察制度、事故处置制度、“三同时”制度等等,建立好安全管理机构,使制度层层到位,划分各管理层的责任,明确各管理层的义务;(3)做好对每个不同特征项目的分析,识别危险源、确定风险系数,根据危险大小、风险等级、危险情况发生的几率、发生危险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等,制定风险控制措施计划,使项目管理更有效、更有针对性;(4)紧抓施工项目的动态控制,根据项目的复杂程度,制定事故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检查确保应急措施到位。

2.3与不同主体的沟通层面

工程建设项目是多个主体共同作业、共同努力的结果,如: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勘察单位、监督单位、代建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检测单位等等,这些参建各方虽然承担不同的责任义务、代表着不同的利益关系,但仍然是相辅相成相制约的一个体系,必须加强沟通、协调,使管理更有效、更到位,使工程更安全、更优质。

3可行的事故应急措施

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在实行工程管理的过程中,因某些诱因,引发事故的可能性仍然较大。项目管理单位需做到:(1)接到险情报告后,根据法律、法规要求,及合同的规定,第一时间向上级单位报告,及时启动应急预案;(2)及时到达事发现场,查看事故动态,从代建层面组织救援团体,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果断行动,做好警戒工作,防止事故扩大;(3)迅速制定抢险方案,组织抢险工作,抢险救援工作必须以人为本,生命高于一切;(4)积极配合做好救援现场的各项工作的同时,做好代建层面的事故书面上报工作;(5)配合进行事故调查工作及原因分析;(6)工程实行过程中,必须购买一切险及意外险,转移风险,降低事故损失。

篇5

中图分类号: TU7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由于建筑行业具有施工周期长等行业特点,加之施工工序繁杂,因此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面临着多种风险。这就需要参与工程项目建设的管理人员以及建设人员应该强化对工程项目风险的控制,尤其注重通过造价风险控制的方式达到提高工程项目建设安全性以及可进行性的目的。这对于保证项目建设的持续能力以及提高投资人的经济收益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工程项目建设的全周期中做好风险控制工作尤为重要。

1.工程项目建设中造价风险面临的基本特征

通常而言,工程项目建设的周期较长、规模较大、涉及的范围较广,因此在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因素比一般的工程多。基于此,工程项目建设中的造价风险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与多样性的特点。从具体的实践来看,工程项目建设中的风险是多种多样的。虽然部分造价风险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但是其中大部分的风险依然可以通过合理的方式予以避免。因此,对于可控风险,则应该预先采用对应的风险控制策略和方式予以规避,对于客观存在而不可避免的风险则可以通过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风险综合控制方式尽量降低风险的破坏力。造成工程造价的外部因素包括市场供求关系导致的建设材料价格波动、施工合同造成的工程建设影响、施工周期的延长增加了投资回收成本等。在工程项目建设的造价管理过程中应该通过提前预算的方式,对多种风险予以充分考虑,对工程造价进行有效控制。

2.项目投资决策阶段的造价风险控制策略

2.1投资估算编制的重要作用

投资估算是项目建设前期的一个重要环节,属于项目启动的决策性文件。通过投资估算文件的编制,能够进行后续的项目经济收益评估,并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评估。其中,估算就是采用下达设计任务的方式来实现投资限额的下达,对初步设计预算起到控制作用,同时将之作为资金的筹措以及向银行获取贷款的重要依据。所以,投资估算的编制是客观的反映设计内容、当地经济状况的重要信息载体,为项目的可行性评估提供第一手的资料。

2.2 投资估算必须能真实的反映设计

在投资估算的编制过程中,应该真实客观的反映出设计内容。这就要求设计人员从工厂的规模、项目内容等方面真实的反映出设计者的真实意图。对项目中使用到的主要工艺进行多次方案比较、优化,使得项目建设方案不但在技术上可行,而且在经济上最优、因此,在建设方案的确定工作中应该从优化建设方案方面着手,将之渗透至设计的各个方面。在工程造价管理及控制的基本原则基础上,对影响投资估算的多种动态因素进行合理控制,避免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出现资金缺口。

3.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风险控制

随着建筑产品的功能水平的提高,其使用成本降低,建设成本提高,反之,使用成本提高,建设成本降低。一个精心设计的工程,质量是到保证,使用过程中的维修成本与功能水平的变化规律显示全寿命周期成本呈马鞍形变化,存在最低值。因为,工程建设需考虑功能与费用的关系,追求最适宜的功能水平和最低的费用(如右图)。

3.1工程设计阶段存在的主要造价风险

工程设计是具体实现技术与经济对立统一的过程。拟建项目一经决策确定后,设计就成了工程建设的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初步设计基本上决定了工程建设的规模、产品方案、结构形式和建筑标准及使用功能,形成了设计概算,确定了投资的最高限额。施工图设计完成后,编制出了施工图预算,准确地计算出工程造价。可见,工程设计是影响和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环节。

从项目投资方来看,设计费虽只占工程全寿命费用不到1%,但在决策正确的条件下,它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达到75%以上,但实际工作中,往往业主对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工作不予重视。长此以往,使得设计阶段与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相分离,这违背了实际施工中两者紧密相连的客观现实。受到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影响,业主对工程项目建设前期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工作重视程度不够,通常将造价控制的工作重点放在施工阶段。这使得造价控制工作不能达到预定目标,工程建设造价面临失控的危险。从其具体表现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设计单位及相关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只考虑技术及安全风险,没有考虑到资金投资收益比,造价难以受控;

(2) 规章制度缺乏,经济技术人员与工程设计人员之间的工作没有紧密联系起来,两者之间的工作缺乏同步协调性。尤其是针对那些涉及成本的具体设计环节,没有采取协商的措施,最终造成了权、责、利不清的问题;

(3) 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工程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缺乏技术经济性概念,设计思想过于保守,缺乏对应的创新意识,整体技术水平不高,使得工程项目建设的整体造价控制受到影响。而经济技术管理人员对于涉及到的工程技术了解较少,甚至根本不懂,这加大了其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造价风险控制难度。

3.2 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风险控制策略

(1) 建立并完善工程设计招标制度

当前,工程项目设计大多采用招标制度进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设计人员的危机意识,使得他们自身通过提高设计水平以及设计方案技术经济性等方式来达到优化方案的目的。工程项目的设计包括方案设计、技术设计以及施工图纸设计三个阶段。为了尽量避免设计过程中过于注重工程技术工艺性能,而对工程造价风险等问题不予重视的问题,在设计招标工作中还应该适当的引入竞争机制,使得工程项目各个设计阶段的工作都在适当竞争的环境下完成。

在选定设计方案的过程中,要将设计方案构思的巧妙性、创新性以及工程设计方案的工艺技术与工程项目的建设周期、建设的技术经济性等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提高工程设计方案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性水平。

(2) 提高标准设计的意识

工程设计中的标志设计来自工程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以及科研成果,这些标准能够适应大部分的工程建设需要,同时具有较佳的经济性,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予以遵循。

通过使用标准设计,不但可以有效的节约建筑材料,使得工程造价降低,同时还可以保证设计的结构方案最简洁、最优。加之大部分的工程都能够对标准构件进行批量生产,这样有利于厂家进行统一安排,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不但可以降低构件的采购成本,还可以缩短构件的加工周期,提高工程项目的建设速度。据相关项目建设经验,通过采用标准化的构件能够使得建设费用降低15%左右。

4.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风险控制

工程项目的施工阶段是整个工程实体形成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人、物、财力消耗的重要阶段。从工程项目建设的整个周期来讲,这是工程造价控制最为复杂、艰苦以及难以实施的阶段。在整个过程中存在的相关不确定因素一旦处理不当,将会造成投资控制失控的问题。为了达到控制工程成本的目的,在施工阶段可以采取:认真审核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施工技术工艺,基于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原则来确定最终的施工方案;认真的履行合同中的相关条款,严格按照该合同中的相关条款解决工程建设中成本方面存在的分歧、纠纷等,避免出现后期的索赔问题。

建设工程项目经批准开工建设,即进入建设实施阶段。该阶段是中标施工单位按照施工合同约定的工程范围,依据合同要求,设计图纸、标准规范、技术资料等对建设产品的形成所做出的一系列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其目标是在保证施工质量、成本、工期、安全和现场标准化等要求的前提下,达到竣工验收标准,最终形成建设工程产品。

建设实施阶段的工程造价风险的控制是多主体共同参与、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任务是完成确定性造价和不确定性造价的管理等内容;其中工程变更的确认以及合同信息管理是不确定性造价的管理的重要内容。

(1)工程变更的确认

由于工程变更会带来工程造价和工期的变化,为了有效地控制造价风险,无论哪一方提出工程变更,均需由工程师确认并签发工程变更指令。当工程变更发生时,要求工程师及时处理并确认变更的合理性。一般过程是:提出工程变更分析提出的工程变更对项目目标的影响分析有关合同条款和会议、通信记录 初步确定处理变更所需的费用、时间范围和质量要求 确认工程变更。

(2)加强合同信息管理,减少工程索赔事件的发生

在实际工作中,“索赔”是双向的,既包括承包人向发包人索赔,也包括发包人向承包人索赔。一般情况下,发包人索赔数量较小,且处理方便,可以通过冲账、扣拨工程款、扣保证金等方式实现结承包人的索赔。

当事人违约常常表现在没有按合同约定全面、适当地履行自己的义务。发馀人违约常表现没有为承包人提供合同约定的施工条件、未按合同约定的期限和数额付款等。工程师未能按合同约定完成工作,如未能及时发出图纸、指令等也视为发包人违约。承包人的违约情况则主要是没有按照合同约定的质量、期限完成施工,或者由于不正当行为给发包人造成其他损害。

5.提高企业素质,规范承包行为

实行建设工程招投标以来,承包单位承揽施工任务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投标取得。因此,必须规范招投标市场。第一,建立联合办公制度,由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造价工程师负责,组成“工程造价审定小组”,组织招标投标、标准定额、合同管理部门负责人定期联合办公,参与招标投标评标活动,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各承包单位不得以带资承包作为竞争手段承揽工程,禁止私下授标,层层转包,非法分包;第二,实行工程量清单报价,规范招标投标行为,做好工程量清单报价与招标文件的衔接;第三,严把控制价审核关,加强造价人员的培训考核,把考核与日常管理结合起来,提高造价人员素质。

6.重视“以人为本”,提高造价人员的业务水准

以“为人本的”是众多业主方所强调的一个管理理念,在工程造价管理中,人的因素更显为重要,尽管企业可能有相当不错的管理模式,但由于个人的业务能力和和责任心的差距,也会使得工程造价出现漏洞,给单位带来难以察觉的巨大损失。工程造价控制涉及多个环节和专业,如前期规划,勘察设计,招标投标,施工管理,竣工结算等等。哪个环节都需要具有相对水准的人去高质量完成。他们工作中的任何失误,都会最直接地令企业合理合法效益递减,人才的竞争才真正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残酷竞争,要提高工程投资效益,企业就必须在工程造价控制所涉及的重要环节上,重视“以人为本”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

篇6

作者单位:刘伟明(1972-),女,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分行资金结算部执行会计师、经济师,研究方向:金融;

梁淑怀(1970-),女,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长春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支行会计师,研究方向:金融。

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4.3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4-67-02

随着国外资本和民营资本大量涌入建筑市场,新生的建筑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设立,加之原国有控股的大型公司纷纷扩张,加剧了建筑市场的竞争。为了占领市场或维持生存,各类建筑企业大规模的采用合作经营的方式进行工程项目的承揽及施工管理,互享资源,共担风险,共享收益。但从目前统计情况来看,除了大型企业集团之间以联合体形式合作项目在运做过程中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和权利、义务关系的约定外,对于其他形式的合作项目运做尚没有进行可靠的分析和研究,尤其对各类风险的预测和控制尚不完善,并且部分风险的发生将会对企业带来经营危机。

一、基建项目合作管理的风险

(一)经营风险

目前在全国建筑领域的合作项目大多是施工资质高的企业并具有集团授信额度,与低于其资质的企业合作。在项目管理过程中高一级的企业只按合同收取一定的管理费,但是合同却以高资质的企业签定,在管理过程该企业只在必要的时候派驻少量人员参与管理或根本不参与管理,整体的经营全掌握在合作方的手中。这样往往会因为项目管理不善发生安全或质量事故,这会对该企业的声誉产生重大影响,会带来如降低企业资质或限制市场准入的后果,这将对该企业的市场开发带来风险,甚至会出现生存危机。

(二)财务风险

在实际项目管理过程中,项目的名称、机构设置形式、对外的业务关系都是以中标单位的名义进行。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如果在控制不利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合作方以中标单位的名义进行经济活动,这里涉及到对外举债、采购合同的签定、担保等,会带来严重的财务风险。根据《合同法》,无论合作方有无被授权,但是行为结果不得对抗善意的第三方。同时,由于很多合作方缺乏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可能会造成工程进度滞后、工程质量低下、施工安全存在隐患等等,很容易被业主单位通报或对企业信誉造成影响,即便中标单位重新组织施工生产,也势必发生巨额的预算外费用,这也会带来严重的财务风险。

(三)项目合同管理风险

目前整个建筑市场,在中标单位所签定的施工合同条款和项目管理过程中都明确规定工程项目禁止分包或转包,也有些项目规定主体工程禁止转包,附属工程分包不得超过合同价款的30%。但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是采用合作经营的方式,无论是只收取管理费后整体交给合作方施工还是双方分段共同施工,都存在着工程分包或转包的事实。在国家或省、市重点项目中,对工程分包和转包治理非常严格,对违反规定的施工单位处理也非常严肃,往往采取清退出场或在建筑市场网上通告,一旦出现此类事件将给企业带来严重危机。

(四)项目专项审计和终结审计风险

为了规范建筑市场,控制项目资金流向,预防商业贿赂,防止项目资本投资无理由超概算,国家或地方审计部门会对重点项目不定期进行专项审计和项目终结审计。同时,部分业主单位也会通过聘请社会中介机构或金融机构进行项目投资的审计。上述审计程序往往很严格、细致,对项目基础资料不完善的项目在工程量核减上的数额也是巨大的。而对于项目财务管理的不完善,经营费用处理不合规,投标费用的处理不谨慎等都是作为国家审计部门的重点审计内容。在合作项目管理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变更增加的工程量计算依据不充分、技术基础资料不完善、索赔依据牵强附会或手续不完善、成本费用开支的处理、资金的使用明显不合规甚至违法现象,这在外部审计过程中都会给企业带来高度的风险。

二、基建项目合作管理的风险控制

(一)做好工程项目的预算分割

1、企业对下签定各类合同时,要严格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及与建设单位签订的施工合同关于工程项目不允许转包、分包、挂靠的要求,在合同汇编中不允许出现带有分包、转包、挂靠等性质的合同文件。鉴于部分项目已经签定了分包、转包、挂靠等性质的合同,需要进行合同改签工作,变更现有合作合同。即与合作方重新签订合同,依据现有的分包合同为蓝本,签订清包合同。合同中明文规定,分包方只负责工费,其他直接成本由签定合同方掌控。与合作方重新签订的劳务分包合同,只能签订一份,且只能存在本企业,供有关单位检查时用,合作方不能留存,也不能复印。项目必须加强对重新签订的清包合同的管理,防止遗失、复印,与其他队伍签订合同,宜采用清包或劳务分包形式。

2、各企业可依据原分包合同,由技术部门进行工程量分解,计算出各种材料、各种机械设备计划耗用总量。企业对合作方已完工程量进行验工,根据实际完工量计算出材料应耗量,由合作方依项目部计算的应耗材料量提供发票,企业的物资部门据此开具材料验收单,同时开具材料出库单据。

3、企业可根据实际完工量计算出机械设备应耗量,由合作方依据本单位计算的应耗机械费提供发票,进行列销。根据月总计价量,扣除已列入成本的材料费、机械费,及代扣税金、管理费后,给合作方编制清包劳务计价表。此劳务计价表再扣除应扣合作方保修款后,由合作方编制劳务工工资表,项目部依据劳务工工资表拨款给合作方。企业应当加强对合作方按月计量工作,按月提供材料及设备应耗量,并提供给合作方。

(二)加强企业的财务核算

1、企业财务部门应将所属各单位的会计业务纳入整体核算,采用设置二级或三级科目,明细核算各单位的成本费用。对纳入工程项目统一核算的外部队伍的债权、债务,企业财务部门只负责登记,但不允许与相关单位签认任何对账单据,以防范风险。

2、企业财务部门必须根据所属单位提供的有效单据进行会计核算,材料采购、办公用品采购、油料消耗等涉及除人员工资等现金成本费用支出,需要提供正式发票,严禁使用白条列销费用开支。企业财务应加强对合作方发票真实性的审核工作,防止合作方提供假发票,以致最终无法通过国家有关部门审计。合作方实现的利润,需要对方单位提供工资报表,通过工资报表的形式,分批处理。合作方必须提供名单真实的劳务工资表,禁止乱编人名,查无此人。

3、严禁为外部单位使用财务专用章,严禁为外部单位提供担保、赊销等行为。严格执行收取履约保证金制度,可将履约保证金放入风险抵押金设明细科目核算。要足额扣取外部队伍的工程质量保证金,该部分保证金可以直接在对下计量拨款时扣减,财务部门通过明细核算,并与计划部门核对一致。

4、合作方指定一家或几家材料设备公司,企业财务部门每月根据合作方提供的且经审核无误的发票支付材料采购费、设备租赁费。合作方必须全力配合此项工作,及时提供真实有效的材料发票、设备租赁发票。

(三)严格基建项目的资金管理,保证资金的合理流动

1、企业财务部门必须制定完善、可行的货币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资金使用的审批权限和责任追究制度。企业财务部门必须严格执行银行开户有关规定,需要开立银行账户必须报公司审批。严禁私开账户和多头开户,杜绝隐匿、分散资金及体外资金循环。

2、企业必须根据项目实际情况,按月编制资金使用计划,其中包括:本级现金费用性开支、内部人员工资、材料付款、对外部工队人员工资、以工资形式支付的外部工队利润等。项目部要严格履行资金使用的审批程序,重大资金使用及计划外资金使用必须实行例会制度。严格执行经营费用开支上审规定,经营费用所需资金要严格履行审批程序,降低风险。

(四)建立合作项目风险预警机制

1、建立合作项目风险控制小组。企业应根据合作项目的性质成立风险控制小组,小组成员主要包括工程管理、计划合约、财务、审计等部门的专业人员,其中组长必须有企业主管领导担任,便于及时沟通。

2、建立风险信息交流制度。风险控制小组应不定期地对合作项目进行风险评估,针对发现的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及风险程度采用科学的手段进行测算,并将测算结果及时反馈到企业管理机构,以保证信息的时效性和事件的可控性。

3、建立风险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流程。企业应制定风险事件发生时的应急处理工作流程,其中应当明确规定事件发生时总负责人、协调人、新闻发言人、善后处理人等职责范围。

4、加强对风险意识的宣传和培养。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风险知识的教育和宣传工作,以同行业已经发生的各类事件为实例,进行模拟和分析,致力于提高全员预测和应对风险事件发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7

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期间,很多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招投标是工程建设项目中的重要一环,是业主方选择施工单位的主要途径,对项目的顺利进行以及按时达到预期目的,起到重要的作用。

1、工程建设招投标中存在的风险

1.1、投标人投机风险

目前,由于我国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投标人利用招标文件中的漏洞,起初低成本中标,然后在施工过程中再高价索赔,这种投标方式造成了招标人的损失。产生这种状况主要是合同和法律方面的因素,另外与个人信用体系和社会信用的不完善也有关系。在我国,人们的传统意识比较强,没有意识到工程建设行业的危险性,也不知道建设工程交易市场中处处存在着投机行为。而且,我国对于处罚违法招标投标活动和违反合同履约行为力度不够,从而愈发地滋生了建设交易中的投机行为。

1.2、招标方法失效风险

产生这种风险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操作流程设计或者招标方法本身结构设计上的缺陷;或是中标的单位不合适,不能履行合同,如期保质保量地提供给业主建筑产品从而使得招标人遭受了风险。假如招标方法在操作流程设计或者招标方法本身结构设计上存在缺陷,必然会对招标结果产生影响,这就使得选优和降低造价的目的不能达到。另外,每一种招标方法都是在一定的技术管理要求和外部市场条件下适用的,所以,即使理论上是最优的招标方法,如果没有与其相匹配的技术管理要求和外部市场条件,那么这个招标方法有效性也会大打折扣,甚至出现招标的失败。

1.3、工程不确定因素风险

工程建设究其本质是高风险、可能性多样的一个行业,高风险的形成受多方面的影响,工程上自然不可控制的、或者人为造成的不确定因素是导致其高风险的主要原因。工程建设过程中,自然的不确定因素往往造成难以预测又不可修复的损害,容易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其次,工程建设一般情况下建设周期都比较长,在建设过程中,部分生产要素会发生动态变化,这样的不确定性会使交易市场中的工程收益或支出处于不稳定状态,由此导致了工程建设风险。在工程招标中,最低价格密封招标方法中标率最大,但是,这个过程中仍存在不确定因素风险。因为它的原则是牺牲承包商利润,以最低的报价增加中标可能性,与此同时承包商在资金问题上处于较被动的位置,其自身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也大大减弱。

2、降低招标风险的主要措施

2.1、降低投标人带来的风险

招标投标过程中,评标专家的态度起着举足重轻的作用,这也可以算作是人为因素之一。评标专家观念不同,素质各异,培训过程只是一个短期调整的过程,其责任心和业务素质的增强效果不是很明显。而开标评标方式的调整,有助于调动专家工作积极性,端正工作态度。其次,投标人带来的工作损失我们需要冷静分析,并且给他一个解释的机会,有些职业道德缺失的投标人工作会存在串通投标、陪标等获取本身利益最大化的现象,但是,也不排除善意投标人的可能性。这样的投标人往往是抱着负责、公平公正和谨慎好学的态度参加投标,这样的专业人员我们是要给予鼓励和支持的。

2.2、投标环节设计的方法创新

公开招标中的一些缺点与不足,我们可以通过竞争性谈判来弥补。例如,缩短准备期,简化准备标书、投标等繁琐过程,缩短采购周期,减少工作量,由此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促进供需双方的有效谈判,经过双方的深入了解和多次协商,最终制造符合预期要求的商品,实施“曲线救国”战略增加中标几率。这个过程体现了协商与竞争共存的理念,将逐步取代传统采购方式而处于主导地位。需要指出的是,这个过程更要注意公开、公正、竞争的原则,注意做好保密工作,不得向采购商与供应商之外的任何人透露技术资料及市场价格等方面的信息。其次,采购机构必须保证供应商的来源广泛性而不能只认定一个供应商而不给其余供应商机会。再次,评审程序与标准要事先制定,避免对投标商评审过程中的主观倾向性。我们可以建立招标--谈判的模式,在公开式招标、密封式投标及开标之后、评标之前,增加询标环节,即谈判环节,以此弥补公开招标中的不足。

2.3、工程保险与工程担保

在建设工程的各个阶段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既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把各类的不确定因素转化为可以防范、可以化解、可以预测、可以控制的确定性存在,这就是工程风险的管理。目前,工程风险的管理有两种通行的方法,工程保险与工程担保,工程保险是现在国际上最为通用的工程风险管理方法,工程保险在我国的建设工程中是推行较早的方法。在日常生活当中,工程保险与广大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在工程建设行业,工程保险也已经得到了业内广大人士的认可,同时在工程建设行业内也取得了比较优异的成果,工程保险已经逐渐成为工程风险管理的通行方法。工程担保最早是在美国起源的,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它迅速的被其他发达国家或地区接受,这是对建设工程的最低报价密封招标方法的风险控制,同时又是一种比较先进的工程风险管理方法。这种方法在我国推行的时间比较晚,人们对它的概念及其作用的认识还很少,1999年12月建设部第一次召开了全国工程担保研讨会,并从2000年开始在深圳市试点,并且在这次试点工程中获得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与理论基础,这不仅对工程担保今后在我国的全面推广与应用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更加奠定了工程担保在我国迅速发展的坚实基础。

3、小结

从关于建设工程招投标风险的分析可以看出,招标人的风险、招标过程中的风险以及一些自然因素导致的风险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降低招标风险主要措施的不断完善,招标过程中现存的大量风险可以减轻,从而招标效果大大提高。因此,合理地、科学地、广泛地推行这些举措,可以对规范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过程中的风险控制起到积极、推进作用。

篇8

中图分类号:[TU-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1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指通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去认识工程项目的风险,并以此为基础合理地使用各种风险应对措施、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对项目的风险实行有效地控制,妥善处理风险事件造成的不利后果,以最少的成本保证项目总体目标实现的管理工作。认真研究工程项目的风险与控制,提高建筑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使有限的生产资源发挥最佳效能,获取最大利润,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是施工企业科学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施工企业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工程项目的风险辨析

目前,施工企业面临市场环境有四大特点:一是建筑市场规范程度不高,仍处在完善当中。二是建筑市场多以建设单位意图为主导,以甲方为“长官”的“长官意识”浓厚。三是建筑业仍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突出人海战术,准入门槛低。四是无序竞争甚至恶意竞争时有发生,综此,风险处于高发区域,风险识别与管理就必须贯穿于经营工作的全过程。从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角度分析,包括以下几方面的风险:

1.建设单位诚信风险。建设单位资金能力大小、资产能力好坏,诚信度高低,都是影响施工企业是否存在经营风险的原因。有的建设方资金实力较弱,履约能力差;有的建设方诚信度不够。而与建设方发生诉讼和仲裁又会牵扯施工单位的精力从而影响生产经营。因此,建设单位诚信风险是施工企业生产经营中应防范的首要风险。

2.法律风险。建筑工程施工是一个高风险的施工过程,施工企业作为工程建设的主要参与方不可避免的面临着各种风险:一是建设单位行为不规范,通过各种手段将风险转嫁到施工企业身上;二是由于建筑市场恶性竞争,市场供求失衡导致业主和承包商的市场地位不平等,交易条件不公平;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施工企业内部管理不善,留下了隐患。如分包商和材料供应商诉讼的风险、“联营”和“挂靠”风险。

3.安全质量工期风险。在“以人为本”理念为大多企业管理方针的今天,安全、质量、工期是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命线,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如果施工企业是粗放型的管理,一个环节发生问题,如工期滞后、发生质量与安全事故,都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不仅丧失了经济利益,甚至危及了企业的声誉及存亡。

4.工程结算风险。竣工结算是项目生产经营的结果,但同时,项目部也面临着发生后期损失的风险。这类风险的主要表现是:结算资料不齐全,导致工程结算难办甚至造成重大损失;建设方因多种原因拖延最终结算,造成施工企业迟迟不能回收工程尾款;建设方不确定交工时间,拖延竣工;委托中介机构进行按比例提成性质的审计,使合同价款不断缩水,尾款越审越少,甚至出现所谓“超时”现象; 建设方付款时以物冲抵工程款或以工期和质量问题为借口进行反索赔,使工程尾款出现缩水和难以回收的风险。

5.资金风险。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对施工企业而言尤为如此。目前的建筑市场,“软垫”(施工单位自带资金施工至一定形象进度再付款)和“硬垫”(施工单位向建设单位打款包括履约保证金等)普遍存在,势必影响施工企业的资金流动。如果资金链断裂,企业正常的施工生产就难以为继。因此资金风险是事关施工企业存继与否的重要风险。主要表现为工程款和各类垫资、保证金无法及时回收的风险。

二、工程项目的风险控制

在建设方和施工方的关系识别上,建设方在一定意义上是施工方的衣食父母,施工方识别风险是为了更好地防范风险,从而在保护自己利益的基础上更好地服务于建设方。施工企业必须提高企业危机意识和防范意识,以风险管理为核心内容,在强化和规范项目内部管理上下功夫。

篇9

高考是我国选拔高水平人才的根本性制度,自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通过高考已为国家输送了数千万人才。高考制度既关系到个人的前途,也关系国家的未来。数年来,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高考制度历经多次改革,然而时至今日,现行高考制度依然有很多争议。当前关于高考最受瞩目的议题无疑是“异地高考”政策,所谓“异地高考”,是指随迁子女就地高考的政策。2012年8月,四部委联合颁布《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的通知,通知指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原则上应在2012年底前出台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至此,异地高考实现似乎顺理成章,然而事实上,除了山东等少数省份,各省异地高考政策实际效果都不大,这其中备受关注的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更是没有触及实际问题。

异地高考不仅关系教育制度改革,更关系到户籍制度、财政体制等深层次的问题,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异地高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不免遇到各种可以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如何有效的识别并应对这些风险是政策成功实行的关键。本文试图利用项目风险管理方法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管理,以求推动政策实行,促进教育公平。

1.从项目管理角度思考异地高考政策

项目管理是指把各种系统、方法和人员结合在一起,在规定的时间、预算和质量目标范围内完成项目的各项工作。项目管理主要包括时间管理、费用管理、质量管理以及风险管理等等。项目风险管理是指对项目风险从识别到分析乃至采取应对措施等一系列过程,它包括将积极因素所产生的影响最大化和使消极因素产生的影响最小化。项目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应对及风险跟踪四个过程。

异地高考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政策改革,根据四部委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时间、资源、成本、质量等多重因素,因地制宜的制定与实施相关政策。笔者研究了异地高考的相关内容,认为异地高考具备项目的一般特征,可将异地高考政策的实施看作一个项目,运用项目风险管理体系对异地高考进程中的风险控制问题进行分析,对异地高考政策提供可能的参考。接下来我们将具体分析项目管理体系如何应用于异地高考的风险管理中。

2.异地高考政策实施风险识别

项目风险识别是项目管理的基础与重要内容,一般来说,项目风险涉及原因多,潜在性强,需要借助一些技术与工具进行识别,这样不但识别效率高且操作规范,不容易产生疏漏。常用的项目风险识别方法有专家访问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SWOT分析法以及流程图法等等。本文将使用头脑风暴法对风险进行识别。

头脑风暴法指通过营造一个无批评的自由会议环境,使与会者畅所欲言、充分交流、互相启迪,产生大量创造性意见的过程。这种方法以共同目标为中心,参会人员在他人的看法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它可以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提高风险识别的正确性和效率。通过头脑风暴法,笔者总结了异地高考进程中的几大风险。

(1)资格风险。异地高考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资格的问题,即谁有资格参加异地高考。受制于有限的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异地高考必须要设置一定的门槛,那么问题便在于这个门槛有多高,如果门槛设置过低,则必然会涌入大量的异地考生挤占当地教育资源,侵害当地考生的利益,而如果门槛设置过高,则可能让异地高考成为一纸空文,不能切实落实。

(2)指标风险。异地高考是指随迁子女就地高考,实际上,在当地上学并参加高考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其后的高考录取问题,这涉及到录取指标由谁来给的问题。如果录取指标由迁入地提供,那么毫无疑问会挤占当地考生的录取资格,引起他们的不满;而如果录取指标还由考生原籍所在地提供,那么又会因为试题不同无法排名而产生新的不公平。

(3)资源风险。资源风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我国整体上教育资源有限,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尤其在高等教育方面,我国高校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与英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有限的资源表明,一旦发生大规模的异地高考,迁入地很可能会苦不堪言。第二点是我国教育资源的分布严重不均,许多经济发达的地区教育资源也很发达而考生数量相对较少,而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贫乏但考生人数却特别多。这样的情况将可能导致高考群体持续往一个方向迁移而导致社会、经济等其他一系列问题。

(4)制度风险。我国目前高考录取与户籍和学籍同时挂钩,通常要同时具有户籍和学籍才能在当地参与录取,异地高考表面上是教育制度的改革,但实际上不可避免的要与户籍制度的改革相联动,而户籍制度改革又会与经济制度改革相联系,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我国是人口大国,国情复杂,各种制度也很复杂,任何一项制度改革都可能会带来难以预计的风险,一旦这些风险发生很可能会影响异地高考政策的实行。

(5)经济风险。经济发展关系到教育的投入,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教育也相对发达。经济发展状况对异地高考政策实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如果地区经济发展持续不平衡,各地区经济差距持续拉大,那么异地高考实现的风险就会更大;其次如果整体经济增速放缓,那么国家在教育上的投入也会相对减少,相应的异地高考的难度就会更大。

(6)高考移民风险。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匀,北京上海等教育发达地区录取率高,录取分数低,而如河南、安徽等教育欠发达地区却录取率低,录取分数高,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北京、上海等地区的考生素质较低,这是因为这些地方往往更加注重素质教育。异地高考放开后,中西部地区的考生可能会为了高录取率成为东部发达地区的高考移民,而他们带来的竞争压力又可能会造成教育发达地区放弃素质教育而重新回到应试教育的轨道上来。这样多年素质教育改革的成果将会受到破坏,同时大量高考移民也会带来社会、经济等新的问题。

3.异地高考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定性分析是对已识别出的风险的过程和影响进行描述,而定量分析是具体量化每一个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产生影响的严重性,以此作为制定风险对策的依据。风险评估的量化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主观评分法、决策树法、层次分析法等。本文将对识别出来的风险先进行定性的评价再用主观评分法对风险进行评估。

3.1 定性评估

上文识别出的六种风险可以再进行进一步的分类识别。资格风险与指标风险实际上都属于异地高考政策实行过程中的操作风险,而资源风险、制度风险和经济风险属于宏观层面的风险,高考移民则属于异地高考政策实行结果所导致的风险。

目前从各省已出台的异地高考政策来看,多数省份将具备完整的高中三年学籍作为认定考生具备异地高考资格的标准,而少数省份则只需要一年学籍甚至不用学籍,通过学籍认定考生资格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并非唯一标准,各地需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标准。录取指标由谁提供的问题涉及考生迁入地和原籍两个地方,目前出台政策通常由迁入地提供指标,但是我国高考录取指标的分配并不合理,所以不宜实行统一的异地高考指标供给政策。异地考生资格认定与指标供给是异地高考政策实行首先要解决的两个问题,如果资格认定不清,指标供给不明,异地高考将很难进行下去。

教育投资是国家政策的重中之重,2012年我国教育投资约占GDP的4%,并且逐年向教育欠发达地区倾斜,丰富且平等的教育资源是异地高考顺利实行的保证,如果教育投入跟不上,异地高考会面临很大风险。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总体上经济状况很平稳,稳定且高质量的经济增长会带来财政收入的增长,进而也会带来教育投资的增大。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在各项制度上的改革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在户籍制度上,城镇化使得农转非速度加快,而收入分配制度也在努力改变我国贫富差距过大的状况。户籍和分配制度的改革有利于异地高考政策的实行,但如果其他制度改革进展不够,单独的高考制度改革也难以彻底实行。

最后是有关于异地高考移民的风险,在异地高考政策之前,就已经有少数考生铤而走险,走上高考移民的道路。可以预见,异地高考政策实行以后,高考移民的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很多考生家长可能会钻政策漏洞,带着孩子一起高考移民,高考移民的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异地高考也恐怕难以实行。

3.2 定量评估

根据对异地高考风险的识别及定性评估,系统权衡各项因素,对每个风险进行量化,从而整体评估异地高考的风险。我们采用主观评分法,成立专家打分小组,根据打分结果,对风险进行排序,形成风险列表(见表1)。

在表1中,可能性表示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得分越高,表示风险越可能发生;严重性表示风险一旦发生所带来的后果,得分越高,表明后果越严重;不可控性表示风险发生后的不可控程度,得分越高,表明风险越不可控。风险级别是可能性、严重性与不可控性得分的乘积,得分越高,表示风险级别越高,越要重视。我们将得分在100分以上的风险列为II级风险,而得分在100分以下的列为I级风险。从评估的结果看,制度风险、资源风险和高考移民风险是异地高考最主要的风险,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监督和应对,当然对其他风险也不能忽视。

4.异地高考风险应对

项目风险应对可以有多种策略,常用的几种策略是风险规避、风险减轻、风险转移和风险接受。

风险回避是指通过主动放弃项目目标或改变项目目标与行动方案从而避免风险的策略。风险回避是一项消极的决策,因为它同时也放弃了风险可能带来的收益。通常在风险级别较高且没有其他策略可用的时候考虑使用风险规避策略。风险减轻是指在风险发生之前,采取措施减小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的严重程度。风险减轻是一个积极的应对策略。风险转移指在无法通过上述策略应对风险的时候,通过合约或协议将风险转嫁给第三方的策略,风险转移并非嫁祸于人,因为有些风险给你能造成损失,但是对于他人未必会造成严重后果。最后是风险接受策略,这种策略是指在觉得可以承受风险所带来的后果时,主动接受风险。

根据风险发生的程度、时期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策略加以应对,下面我们具体阐述下减轻各项风险的建议。

资格风险和指标风险是在异地高考政策实际操作过程中所要面对的风险。面对资格风险,我们首先要做到资格审查过程的规范化、流程化,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具备异地高考资格的要求;其次,采取多样的方式确定资格,比如不仅可以将资格与学籍挂钩,也可以将资格与工作年限、居住证、社保年限、是否有住房等因素相连接。对于指标风险,首先可以采取灵活分配的方式确定指标,比如对于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可以由迁入地提供录取指标,而对教育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则还由原籍提供录取指标;其次可以采取新的高考方案,比如探索“统一考试+高校自主测试”的方案,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分配录取指标,统一录取等。

资源风险、制度风险和经济风险是宏观方面的风险。资源风险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应对,首先是应继续加大教育投资,确保教育资源的规模与质量,其次要逐渐向教育欠发达地区加大投资,以缓解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的现象。对于制度风险,要循序渐进的进行制度改革,切勿盲目冒进,在制度改革之前,要注意做好充分的调研,征求各方意见,以此减轻制度改革的风险。近年来我国经济整体上发展迅速、健康,经济风险对异地高考政策的影响较小,但是我们依然要注意观察经济动向,防范因经济过热导致的通货膨胀等现象的影响。

最后有关高考移民的风险,高考移民由来已久,可以预见,异地高考政策实行以后,高考移民的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对于高考移民,首先应该完善相关政策,防止有人钻政策的漏洞当高考移民,其次应该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对相关行为进行处理,最后还是要进行疏通,通过重新资源配置避免更多的人走向高考移民的道路。

5.总结

异地高考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政策,如何顺利实行政策、防范风险是关系民族未来的大事。我们采用项目风险管理的方法对异地高考实行的风险进行分析,建立风险模型、提出应对策略,希望能更规范化、流程化的对异地高考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

参考文献:

[1]陈斌.异地高考的利益博弈、困境分析与对策建议[J].教育与考试,2012(3):10-14.

[2]吉多,克莱门斯.成功的项目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3]翟月玲.“异地高考”的根源、理念探究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2(7):25-29.

[4]詹静.新车型导入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湖南:湘潭大学商学院,2007.

[5]肖军飞.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异地高考SWOT分析及政策设想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32):17-20.

篇10

近年来,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工程建设项目越来越多,工程项目的造价风险管理对于控制工程造价、节约国家的建设资金极为重要。但是,我国在工程造价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企业对工程项目造价风险管理的意识还很淡薄,企业的工程造价风险管理水平还很低。提高企业的工程造价风险管理水平,可以预防和减少意外损失,对控制工程造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我国工程造价风险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理念方面的问题

工程造价是进行建设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只有对每一阶段的造价进行良好的控制才能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作为造价工作的首要环节-投资决策的制定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目前在投资方面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往往造成财力,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巨大浪费。同时,设计部门人员“重设计,轻经济”的观念使他们往往机械地按照设计图纸编制概预算,为了满足建设单位的要求,施工图设计深度不够,使设计预算与实际造价出现严重偏差。这些都是我国理念方面存在的问题。

1.2 技术方面的问题

为了适应我国建设管理体制的要求,我国工程造价开始由传统的以预算定额为主的计价方式往国际上通用的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改变,使得我国工程界能够更好的同国际接轨。然而却增加了造价风险的不确定性,加大了造价困难。而且我国的相关人员普遍存在工作中设计深度不够,构思错误,规划设计深度不够,设计内容不全,重要边界条件的遗漏等问题。这些都使我国的工程报价在国际上的竞争存在技术方面的较大差距,不利于我国经济利益的取得。

1.3 人才方面的问题

由于建设工程预结算的编制是一向很苛刻的工作,它需要工作人员塌下心来,一丝不苟的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去,才能够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所以不光要求技术人员具有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还要有很高的自我控制能力。而反观当下,社会上普遍的急功近利风气使得在这方面的人才越来越少。他们往往人为地提高工程造价,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这些现状的形成与我国没有严格的对注册造价工程师的评估机构有很大关系,不够严格的把关造成了当今执业人员教育背景的参差不齐,自身修养的千差万别,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对建筑的工程造价工作。我国的执证造价人员在专业技能,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的欠缺导致了如今高技能人才缺失的局面。

1.4 制度方面的问题

我国立法程序的上下双向模式使得政府不容易从宏观层面上对整个造价管理体系进行有效合理的控制。因此过高估算现象时有发生,有效监督体系不能健全,从而产生过多内耗,不利于人力和资源的充分利用。并且公司部门条块分割管理工程造价的体制,使得涉及工程造价管理的制度和措施缺乏有机的联系和相互协调机制,从而造成工程造价管理的水平不高和整体效率低下。而且缺乏严格的注册造价工程师评估使得我国的造价工程在国际上造成了落后,这都不易于我国在与外资进行项目合作时取得经济利益。

2 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研究的策略

2.1 树立风险意识,积极慎重参与工程招投标

招投标阶段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投标是工程承包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报价则是决定中标的关键因素,关系到承包商投标的成败。加强工程项目招标风险的分析和控制,本着对风险采取预防措施,可以增加企业投标的成功率。减少因投标带来的各种风险,增强企业活力,赢得更为广阔的市场。然而投标决策的执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相关承包企业的各部门对投标项目做出彻底的分析,合理的预测,需要承包方详细认真阅读承包合同,需要报价工程师做出预算,确定合理的报价,使竞标价格既具有市场竞争力又不会造成自身亏损,在此基础上,就可以把自身的经营优势转化为报价优势。所以,工程项目的招投标需要树立很轻的风险防范意识,需要各部门的严格把关,需要风险管理机构的有效监督和控制。并且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当工程项目在建设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是,风险最容易发生,因此企业应加强对环境改变时的风险管理,风险意识的树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招投标的成功与否。

2.2 提高工程造价人员的综合素质

如今各国经济的竞争更多的是人才方面的竞争,所以提升工程造价人员的综合素质是使我国在与外国的经济合作中去的利润的重要条件。这不仅需要加强对工程报价师的教育,还要提高相关风险把关人员,监督人员的综合素质,因为正确的招投标方案的执行需要的是各个部门的人的积极参与与配合,只有整体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才能使我国在这一行业有跨越式的发展。

2.3 建立风险管理机构

对风险进行了良好估测和评判的重要环节是建立了风险管理的系统机构,从而更加系统地对投标项目的风险进行预测监督和控制,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是工程建设项目中决算超预算,预算超概算,概算超估算的“三超”现象逐渐杜绝,肃清工程造价行业不正之风。另外,建立风险管理机构可以对影响合理造价的外部因素采取有效监管和控制,把最新的信息动态及时反映呈现,以便造价工程师对估算金额进行合理调整,为企业在投资项目中取得更大的经济利益提供与有力保障。另一方面,由于建设工程具有周期长,操控复杂等方面的特点,如果不加强风险管理方面的投入很有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恶果,所以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出现,加强建立风险管理机构在我国十分必要。

2.4 加强信息沟通与内部监督

由于工程造价风险具有全程性,可变性,复杂性,被动性的特点,所以加强各部门的信息沟通是完成全项工作的重要部分。有效及时的信息交流能对之前的工作进行修改和完善,从而为以后工作的进行提供可靠的依据,使招投标方案能够应对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同时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被认真的执行且达到良好的效果,就必须加强项目的内部监督,防范由于个体的因素对整个的工程造成难以控制的局面。

2.5 用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方法加强投资控制

当今社会是一个技术与经济相交融的社会,完美的技术操作才能使我们获取更大的利益。这就需要每一项工程的投资都需过硬的技术分析做基础。在经济。科技,信息一体化的时代里只有通过技能对信息的全面利用才能物尽其才,人尽其力。各部门技术的交汇才能给管理者做风险投资提供依据,技术与经济的进一步结合是是我们的经济更加繁荣的必要保障。

3 总 结

在对工程建设项目的造价风险控制的研究中我们知道,程项目造价的风险管理是一个全过程性的管理体系。每一项投资计划的实施都没有确切的依据可循,如果我们只知按照老路走,不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没有对具体事例进行仔细研究,就不能做出有效评估,不能做出正确的投资方案。而由于工程建设项目的投资周期长,投资规模大等方面的特点,这些都对工程建设项目的造价管理提出了新标准,新要求,这就更需要我们正确的规避风险,选择科学的管理体系,有效的风险监督机构,以推动企业持续健康稳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篇1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明确了高等教育从扩大数量规模的外延式发展战略调整为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主的内涵式发展战略。这一战略转变对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保障的高校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引起重视,高校建设项目应紧紧围绕服务高校提升教育质量这一发展战略而展开。

高校建设项目是高校使用财政性资金或者其他资金自行或委托其他单位进行的建造、安装活动,包括建造房屋及建筑物、基础设施建设等。建设项目有新建、改建和扩建三类,其建设过程一般包括策划、勘察、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竣工验收及交付使用。建设项目的投入对于高校提高办学实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大大改善高校的办学条件。近年来,高校建设项目投入不断增加,有些高校甚至占到了年度总支出的50%左右,由于内控体系建设不健全引起的超概算、超预算及由此引起的腐败案件也时有发生。为规范高校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规划设计、招标投标、资金筹措、工程施工、工程变更、资金使用、竣工验收、工程结算与决算等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加强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建设势在必行。财政部近期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为高校科学地构建建设项目内控体系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建设项目具有建设周期长、投入大、专业性强、控制环节多、管理要求高的特点,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带来重大损失。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并加强建设项目的内控体系建设,并以此为突破点,稳步推进高校整体的内控体系建设。

一、风险管理理念下高校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建设的关键点

风险管理理念就是人们凡事都慎重考虑其不确定性,特别是那些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或损失,对此事先予以评估,采取相应的防范和应对措施,力求将不利影响或损失控制在风险容量和风险容限之内。

高校建设项目面临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是外部风险,主要包括自然风险和人为风险。自然风险是因自然力的不规则变化所导致的不利影响或损失,如地震、风灾、水灾等自然现象造成的损失。自然风险具有不可控性、周期性和面广性的特征。建设项目要防控自然风险主要依赖对自然规律的周期性把握,事先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以便尽可能减少自然风险造成的损失,而事后补救也是必须的。人为风险是因人的主观因素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或损失,如政府管制、法制不健全、项目设计错误、工程合同欠妥、承包商和供货商不履约、监理人员失职等。建设项目要防控人为风险必须做到依法办事,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与协调,选好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及其人员,严格合同条款的执行,严把工程质量关,确保建设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唯有如此,才能有效降低或规避人为风险造成的损失。

二是内部风险,主要包括管理风险和人力风险。管理风险是指高校因对建设项目管理不善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具体而言是由于高校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能力有限导致建设项目未能按原定目标完成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管理制度不完善包括管理制度的制定不完善、执行不力等,如应进行项目论证而不论证、应进行集体决策而不进行集体决策等;而管理能力有限则包括决策没有前瞻性、细节考虑不周全、忽略关键点控制等。建设项目要防控管理风险必须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加强制度建设,增强制度的执行力,严格项目施工全过程管理。人力风险则是指由于建设项目管理的专业人员不足、专业素质不高、管理人员责任意识淡薄、勤政廉政工作不到位等原因而给建设项目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建设项目要防控人力风险,必须配齐包括专业人员在内的项目管理人员,这些人员的管理水平和专业素质应该符合一定的标准要求,责任意识强,勤政廉政,同时还要互相牵制,以防权力寻租和道德风险。

基于上述原因,笔者认为高校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建设的关键点及其风险管理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设项目的可行性论证

一个基本建设项目是否能够有效控制成本并实现原定的建设目标,科学务实的可行性论证是关键,否则就会输在起点。风险贯穿于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科学务实的可行性论证既可以把决策风险降到最低,又为降低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管理风险奠定坚实的基础和前提。科学的可行性论证需要把建设项目和高校的战略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及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等有机结合起来,根据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和高校的经济实力,从内涵式发展的战略高度科学合理地确定建设项目的规模、贷款项目和贷款额度,使建设项目具有科学性、可行性。

(二)建设项目规划设计的管控

高校应成立建设项目工程指挥部,由具备必要的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员组成,在对可行性进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按招标程序选择有资质的工程设计单位进行规划设计。初步的设计方案和图纸出来后,经工程指挥部集体研究、讨论和质询,提出修改意见;再交由校内相关部门领导和教职工代表研究与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设计单位根据达成的统一意见修改设计方案和图纸;将修改的设计方案和图纸在教职工中广泛征求意见,统一意见后再交设计单位进一步完善设计;最后将设计单位再次完善的设计方案和图纸上报学校党委和行政领导集体研究批准。建立这样一整套“专业+民主+集中”的规划设计管理模式,有利于建设项目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和节俭性,有效防控建设项目外部风险中的人为风险和内部风险。

(三)建设项目招投标的管控

按照国家关于招投标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严格、规范、健全的建设项目招投标程序。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等环节都要实行招投标管理,工程项目仪器设备和材料的采购均实行公开招标议标和政府采购制度,促进高校建设项目规划设计、采购、施工、监理等环节均能做到合法合规,既有效控制人为风险,特别是有针对性地控制其中的政策性风险,又有效控制人力风险,特别是有针对性地控制其中的责任风险和腐败风险。

(四)建设项目工程施工过程的管控

建设项目工程施工过程的内部控制是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设备和物资的采购、隐蔽工程、工程变更和签证部分都应是高校建设、审计、纪检部门监督的重点,也是难点。建设项目清单报价(包括合同内和合同外部分)是需要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高校审计、纪检、财务部门共同配合、严格审查的,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建设项目的台账,确保高校建设项目的最终投资控制在原定的预算限额内。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需要高校完善自我评估与外部审核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强化高校纪检和审计部门的监督力度,提高教职工的参与度,对建设项目进行全程监控。同时,还要接受政府部门和社会的监督,使建设项目的每个环节都合法规范,“阳光”运行,有效防控建设项目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内外部风险,特别是有针对性地控制人为风险中的质量风险、管理风险中的执行力风险和人力风险中的责任风险。

(五)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结算与决算的管控

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必须严格按照施工合同规定的用料标准和质量标准进行,特别是对隐蔽工程、项目变更及合同外签证部分的验收应更加严格,必要时应抽样送权威部门检验。针对验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必须加强整改,并再次组织验收。经验收合格后,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应向校方提供完整的建设项目完工结算资料。学校财务部门根据项目完工结算资料和会计核算资料,办理完工项目的工程结算并送学校审计部门审计,审计完成后上报上级主管单位和财政部门审核批复。最后,学校财务部门根据上级部门批复的工程结算报告,办理工程竣工决算,并登记固定资产账。通过强化建设工程竣工验收、结算与决算的管控,有利于节约工程建设成本,确保工程质量,考核工程预算的执行情况,有效控制建设项目的人为风险、管理风险和人力风险。

(六)建设资金筹措及使用的管控

建设资金的管理与控制,必须始终坚持“量力而行,节约有效”的原则。从可行性论证开始到竣工验收都必须处理好资金需求与供给的关系,根据建设规模和进度,拟定筹资规模和筹资时间,注重筹资结构,争取财政拨款,合理自筹资金,适度贷款。高校利用银行贷款搞建设,应特别注意防范财务风险,必须将财务风险限制在可控范围内。同时,还要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积极争取财政化债资金,以确保还本付息。根据建设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合理安排资金使用计划;根据施工实际进度和合同约定付款条件办理付款手续,保证工程顺利施工。严格办理付款手续的审批程序,建立施工单位请款、监理单位出具意见、学校工地代表签署意见、造价员初审、项目负责人复核、建设部门负责人审查、审计部门实地审计、财务部门复审、学校领导审批、财务部门付款的一整套审批流程,以便有效防控建设项目的内外部风险,确保资金使用的安全与高效。

二、高校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建设应坚持的原则

高校建设项目内控体系设计必须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依据,按照国家关于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的要求,以实现既定目标为目的,以规范工作流程为基础,以控制风险为导向,理顺建设项目的业务流程,明确划分各岗位职责权限,完善建设项目的各项管理制度,环环紧扣,相互协调,相互牵制。

(一)坚持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建设与财务管理相协同原则

建设项目是高校内涵式发展对硬件的基本要求,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建设是高校对建设项目资产配置各环节的流程管理,主要考察建设项目从立项到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各流程环节的合规性和合法性,侧重于业务流程的管理,一方面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另一方面提高高校建设投资的效益和科学性。财务管理是在为学校战略发展服务的整体目标下,对学校资源的配置、资金的筹集和使用、结余分配的管理过程,财务管理通过以货币计量的会计核算对学校资产进行管理,运用预算管理工具优化配置和整合高校的各项资源,最终实现预期的管理控制目标。预算和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影响着高校建设项目配置的合理性和单位投资的科学性,决定高校内涵式战略发展目标是否能够实现。从这个角度看,高校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建设与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业务流程既相互衔接又相互制约,遵循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建设与财务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是高校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建设的关键,也是风险管理理念的必然要求。

(二)坚持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建设的成本与效益相协同原则

从建设项目的可行性论证、规划设计、工程施工到建设项目竣工验收交付使用等各环节,都要树立成本意识,严格控制各项成本费用开支,加强中长期规划和预算管理,确保项目支出不超出预算,保证基建预算的刚性,实现以预算降低风险的目的。在当前高等教育内涵式和快速发展的前提下,高校资金、资源供需矛盾日趋突出,实现高校的可持续科学发展已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建设的目标是提高基建投资的科学性,严格控制基建投资的成本,满足高校战略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建设项目不能仅从技术可行性进行论证,还应进行财务可行性论证,开展“成本—效益”分析,坚持成本与效益相协同的原则。这一原则也是风险管理理念下高校建设项目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

(三)坚持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建设与校务公开相协同原则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完善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全员参与。高校建设项目投入大,周期长,对学校民生的影响巨大,如何规范建设项目的内控管理,加强对建设项目运行的有效监督,确保建设项目资金的运行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关键在于内控体系建设的完善。一个学校要想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需要得到广大教职员工的信任,赢得教职员工的广泛支持。学校要想赢得教职员工的信任和支持,关键在于实施校务公开制度,而校务公开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基本建设信息公开,要让教职员工了解学校建设项目的立项、运行、投入情况,理解学校的发展战略,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增强他们当家作主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因此,坚持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建设与校务公开相协同的原则,不仅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需要,也是加强高校风险管理的必然要求。

三、高校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基本框架设计

高校建设项目内控体系的基本框架设计应从三个方面加以考量:一是管理目标,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应服务和统一于学校的战略发展目标;二是业务流程,建设项目的内控体系所运用的业务流程应既有利于业务的办理,又有利于目标的控制;三是组织机构,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应使高校的战略规划、财务管理、建设项目控制形成有效的互动。笔者设计的高校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基本框架如图1。

以上框架设计坚持以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导向,体现了风险管理理念指导下的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建设应坚持的三个基本原则。

四、规范组织机构和业务流程,实现战略规划与财务管理、发展目标的和谐统一

在高校党委和行政的统一领导下,高校战略规划委员会、经济管理委员会和绩效管理委员会协同指挥,各相关职能部门依据自身职责承担相应的建设项目内部管理责任,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为指引,逐步改变原来基建部门作为建设项目单一的投资业务主体,既是建设项目的实施者和资金支配者,又是建设项目管理者的状况;改变建设项目管理目标不明确、职责不清晰、运作不规范、监管不到位、缺乏内部控制的状况,形成“立项科学、实施规范、监管有力”的建设项目内控体系。

在确定建设项目内控体系框架后,需要建立与之匹配的管理制度。制度是组织框架运行的基本保障,基于风险管理的建设项目内控组织的有效运行,需要高校建立能将战略规划、财务管理、建设项目控制有机结合的建设项目管理制度,并以此统一目标管理,完善业务流程,实现建设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建设项目效能的最大化。

建设项目经科学论证获得立项后,在实施阶段,高校各职能部门应严格控制设计变更及施工现场签证等行为的发生,如审核材料、设备的市场价与施工单位的报价,督促监理单位严格监理。在这一阶段,把好工程变更签证关是非常重要的,工程变更签证是否把关严格,直接影响建筑工程成本的高低。

施工单位提出的合格工程量支付申请和根据工程实际提出的合理设计变更,工程款的支付须经过严格的资金支付程序。严格的资金支付程序可以有效地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监督作用,防控管理风险和人力风险,特别是防控由于权力过分集中而导致的腐败现象。笔者设计的建设项目付款业务流程如图2。

建设项目内控体系的建立,要求高校内部各职能部门树立起为内涵式发展战略目标服务的理念,共同建立科学的建设项目业务流程和联动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通过科学的规划布局,以学校的战略发展规划为指引,运用预算管理调节建设项目的资源配置,提高预算安排的科学性,从源头上控制盲目购建和重复购建;坚持对建设项目实施可行性论证和项目绩效评估,避免随意购置和盲目攀比;通过严格的审批程序,实行集中、统一审核,最终防止建设项目的成本过高,提高建设项目的资金使用效益。

本文对高校建设项目内控体系建设的关键点、组织机构和业务流程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建议。今后高校建设项目的内控体系建设,还要在此基础上探讨建设项目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价问题,以进一步提高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总之,高校建设项目内控体系的构建,要树立风险管理理念,遵从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服务于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战略规划,符合现代大学的治理结构,有利于实现高校资源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规范(试行)[S].2012.

[2] 宫伟.浅谈高校工程项目内控[J].教育财会研究,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