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中历史中的思维方法

高中历史中的思维方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1 09:21:0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中历史中的思维方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中历史中的思维方法

篇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7-0325-03

一、威斯康星理念的形成

查里斯·范海斯(Charles R.Van Hise)在1904年就任威斯康星大学校长,在他担任校长期间,提出了著名的威斯康星理念。威斯康星理念的形成与时任威斯康星州州长拉福莱特(Robert M.La Follette)的倡导支持是分不开的。拉福莱特于1900 年当选为威斯康星州长,上任伊始即实施激进的进步主义改革的政纲,在重建威斯康星州的过程中,他非常希望威斯康星大学与行政机关结成密切的伙伴关系。为了实现大学与行政机关结成密切伙伴这一目标,他提名并任命范海斯为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在就职威斯康星大学校长的演说中,明确提出了大学应该服务于威斯康星州的目标,甚至提出威斯康星大学是全州所有人的机构,他还努力将英国寄宿学院和德国研究大学最好的特征与威斯康星大学结合起来。并承诺:“州资助的州立大学将面向其所有的儿女。”[1]

威斯康星理念部分建立在政府在所有与其有关的领域利用学术专家思想的基础上。范海斯派出学校的专家与政府官员合作以改进农业、发展工业和解决社会与经济问题。建立了大学管理合作的模式,大学一方面保留学术自由,一方面为政府工作,让公民享受到政府资助大学研究的好处。在实践过程中,威斯康星州与大学的“专家服务”是双向的,通常的情况是大学派专家教授服务于社会的同时,也从社会上邀请专家来加强大学的教学和科研。范海斯相信:一所公共高等教育机构的职责是用科学来改善本州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他通过鼓励大学研究以推广知识和尽可能多地发展实用知识,通过创造和推广大学补习计划把知识带给每个公民而实现上述目标。他甚至还任命了一位特别助手,专门来重新设计课程,目的是使课程更加通俗化,使农民和其他普通公民能从大学教育机构中获益 。

二、威斯康星理念的内涵

威斯康星理念内涵的核心就是将大学作为一个为社会服务的机构,把大学的资源和功能直接用于解决公共问题、直接为社会服务。这种服务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体现。

(一)大学是一个为社会服务的机构[3]

从1900年以来,威斯康星州的社会发生了急剧变化,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与移民人口激增。拉福莱特想借助大学的力量解决州的经济及社会问题,他决定任命范海斯为威斯康星大学校长,并提出威斯康星大学是一个“为州服务”(service to the state)的机构,希望威斯康星大学在州的改革中与州政府建立密切的伙伴关系,相互合作和一致行动,成为州政府的“智囊库”。

范海斯说:“州立大学的生命力在于她和州的紧密关系中。州需要大学来服务,大学对于州负有特殊的责任。教育全州男女公民是州立大学的任务,州立大学还应促成对本州发展有密切关系的知识的迅速成长。州立大学教师应用其学识专长为州做出贡献,并把知识普及于全州人民。”他认为,威斯康星大学要在一个以奶牛生产为主的农业大州中生存和发展,教授的皮靴上不能不带有牛粪。大学必须把整个州作为大学的校园。

(二)大学为社会提供专家服务并传播知识

在大学为社会服务的模式上,威斯康星大学采用了两种互补的方式:一是在各个不同的领域提供专家服务,二是尽可能把在大学研究计划中得到的知识传播到大多数民众。

1.大学提供专家服务。范海斯十分强调专家的作用,他认为,随着大学教育的扩展,大学教师应为公共机构提供实际的科学和技术帮助。社会公众需要大学去研究工作与生活中遇到各种问题,并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建议。大学能通过自己教师适宜的服务来推动社会的最大进步,并使大学成为政府的科学技术顾问。为了使大学更好地为州服务,范海斯主张大学应该派教师到州政府的各个部门去,提供专家领导(亦可称为专家服务),这些做法受到人们的欢迎。以致威斯康星州人民把威斯康星大学当做自己的学校。

2.大学广泛传播知识。威斯康星大学确立了传播知识是威斯康星大学为州服务的一个模式,将威斯康星大学建成为任何人可以学习任何东西的地方。在范海斯的领导下,威斯康星大学实施有关农业方面的短期课程计划,以便迅速提高州的农业生产力。与此同时,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也关注农业和畜牧业方面,为了把实用知识传播到更多的人,他们十分重视教学的改进,大力发展大学推广教育(即函授教育)。以至于艾略特在1908 年即指出:“威斯康星大学是一所优秀的州立大学,它把大学送到了人民当中。”

三、社会服务促进地方高校发展的启示

篇2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逻辑思维就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以概念为操作的基本单元,以判断、推理为操作的基本形式,间接地、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规律的理性思维过程。逻辑思维的方法包括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分析和综合等方法,它是新课程高考实验与探究能力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下面试举几例谈谈其在高考生物实验中的应用。

1 归纳推理法

归纳推理是指从许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理或结论的推理形式和思维方法。根据因果形式的表现特点可分为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剩余法等,其中求异法、共变法、剩余法在生物实验中常常用到。

1.1 求异法

求异法是指在被研究对象具有某性质及结果(G)和不具有该性质和结果(G)的两种场合下,被研究对象只有一个因素(A)不同,则此因素(A)就是该性质及结果(G)的原因,或者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例1】 (2009年高考理综全国卷Ⅱ)请用所给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来验证哺乳动物的蔗糖酶和淀粉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要求完成实验设计、补充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回答问题。

实验材料与用具:适宜浓度的蔗糖酶、唾液淀粉酶、蔗糖、淀粉4种溶液,斐林试剂、37 ℃恒温水浴锅、沸水浴锅。

(1) 若“+”代表加入适量的溶液,“—”代表不加溶液,甲、乙等代表试管标号,请用这些符号完成表1实验设计。

(2) 结果预测: 。

【解析】验证蔗糖酶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研究对象是蔗糖酶和底物,结果是是否有底物分解并呈现颜色反应。推理过程如下:

场合1:蔗糖酶溶液+蔗糖溶液蔗糖分解,有颜色反应。

场合2:蔗糖酶溶液+淀粉溶液淀粉不水解,无颜色反应。

结论1:蔗糖酶只能催化蔗糖水解,不能催化淀粉水解,具有专一性。

验证淀粉酶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研究对象是淀粉酶和底物,实验结果是是否有底物分解并呈现颜色反应。推理过程如下:

场合3:淀粉酶溶液+蔗糖溶液蔗糖不分解,无颜色反应。

场合4:淀粉酶溶液+淀粉溶液淀粉分解,有颜色反应。

结论2: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水解,不能催化蔗糖水解,具有专一性。

1.2 共变法

共变法是指被研究的结果或现象发生变化的各个场合中,如果其中只有一个先行有关因素是变化的,而其他先行有关因素保持不变,那么,这个唯一变化的因素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

【例2】 (2009年高考理综山东卷)(2)人类的F基因前段存在着CGG重复序列。科学家对CGG重复次数、F基因表达和某遗传病症状表现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查研究,统计结果如表2:

此项研究的结论是: 。

【解析】该实验的先行因素有CGG序列重复次数、温度、原料等,研究的现象包括:F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症状表现、F基因转录的mRNA。在只有CGG的重复次数发生变化,而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它就成为F基因编码蛋白质和症状表现发生变化的原因。

答案:CGG重复次数不影响F基因转录,但影响翻译,并与该遗传病是否发病及症状表现有关。

1.3 剩余法

剩余法是指如果被研究的某一性质或结果是由某种复合因素引起的,已知其中有部分因素与被研究的结果没有因果联系,那么,剩余的因素就与被研究的结果存在因果联系,如表3所示。

【例3】 (2011年高考理综全国卷)为探究不同条件对叶片中淀粉合成的影响,将某植物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耗尽叶片中的淀粉。然后取生理状态一致的叶片,平均分成8组,实验处理如下表所示。一段时间后,检测叶片中有无淀粉,结果如表4。

回答问题:(1) 光照条件下,组5叶片通过 作用产生淀粉。

(2) 在黑暗条件下,叶片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组别是 。

(3) 组2叶片中合成淀粉的原料是 ,直接能源物质是 ,后者是通过 产生的。与组2相比,组4叶片无淀粉的原因是

【解析】该实验研究对象所含因素有葡萄糖、空气(O2、CO2)、光照,实验结果是有无淀粉生成,如果用A、B、C分别代表葡萄糖、氧气、光照(因8组中都有CO2,故不把它作为研究对象的因素),用G代表淀粉,则归纳推理过程如表5:

由此可知,合成淀粉的途径有2条:一是在光照下,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淀粉,二是以葡萄糖为原料利用有氧呼吸合成的ATP,合成淀粉。

2 演绎推理法

篇3

一、高中历史教育问题教学法概述

在目前高中历史教育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会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其中主要有讲述教学法、图示教学法、谈话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但是随着教学形势的不断变化,以及教学内容的深入,单纯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创新的实践,问题教学法已经成为目前高中历史教育中采用的主要方法,在高中历史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高中历史教育问题教学法主要是在进行课堂教学前,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理解能力,合理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并听取老师的讲解,老师要在课堂过程中通过讲解和启发的方式,逐个回答课前设计的问题,使学生能够清楚的了解课堂内容,能够更深层的理解教学过程,从而建立起高中历史的学习思维,最终对高中历史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和帮助。所以,老师要在高中历史教育中合理利用问题教学法,发挥其积极作用,努力提高教学成绩。

二、高中历史教育问题教学法中问题设计的技巧探讨

在高中历史教育中,要想利用好问题教学法并发挥最大的效益,就要在问题设计的时候注意问题设计的合理性和设计技巧,从目前的高中历史教育问题教学法实践中来看,问题的设计技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问题设计应紧扣教学内容

在高中历史教育中,问题教学法应紧紧围绕着教学内容来设计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问题的有效性和方向性,才能做到问题设计有的放矢。因此,我们在讨论问题设计的技巧时,紧扣教学内容是关键。

(二)问题设计要注重启发性

高中历史教育的问题教学法,最终的目的是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历史的思路,保证历史成绩有效提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在进行问题设计的时候就要注重启发性,保证学生能够受到正确启发。

(三)问题设计要符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的思维习惯

在高中历史教育问题教学法实践的过程中,问题设计不能凭空捏造,而要联系教学实际,并且要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问题教学法取得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使问题设计贴近教学贴近学生。

三、做好高中历史教育问题教学法中的引导和评价的重要性

要想在高中历史教育中使问题教学法取得积极的作用和成绩,就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老师能够熟练的应用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所以,我们要加强问题教学法的引导工作,利用开展问题教学法的机会,实现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保证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受到问题教学法的积极影响。从目前高中历史教育问题教学法的开展情况来看,做好引导工作十分关键。因此,我们要对问题教学法的引导工作有正确的认识。

目前对于高中历史教育问题教学法的开展情况和结果,要进行合理的验收和评价,具体的评价办法是通过教学成绩和学生的实际反馈作为依据。对问题教学法进行正确合理的评价,标志着我们对高中历史教育的足够重视。只有通过正常的教学评价,才能保证教学效果达到预期要求。所以,我们必须要坚持开展问题教学法的评价工作,保证问题教学法作用的发挥,最终达到取得预期教学目标的目的。由此可见,我们要对问题教学法的引导和评价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高中历史教育采用问题教学法取得的积极效果

目前在高中历史教育中,问题教学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提高教学成绩、培养学生思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的积极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问题教学法直接提高了高中历史教学成绩

问题教学法最直接的作用是对高中历史教学成绩产生了积极影响,使高中历史教学成绩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实现了高中历史的教育目标,为高中历史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

(二)问题教学法使学生形成了正确的历史学习思维

问题教学法除对教学产生积极影响之外,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具备了历史思维,对历史的学习很有帮助,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

(三)问题教学法推动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整体发展

通过采用问题教学法,高中历史教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整体性和实效性更加突出,使高中历史教育朝着注重成绩和实效性的方向发展,为高中历史教育创新教学方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篇4

高中历史,是高中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学习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及人文精神都会得到强化。历史教学方法影响历史教学效率,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历史教学效率的提高极为不利。正视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历史学习,是每一位高中历史教师的重要职责。选择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作为研究对象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若干问题分析

(一)高中历史教学任务不科学

受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高中历史学科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历史具有自身的特性,特别是与其他学科比较,呈现出更大的复杂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可能将一个历史事件的每一个细节都讲到,只能从考试重点出发,为学生讲解其中的一部分内容,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有效的记忆。因此,高中学生无法获得考试知识点之外的更深层次的知识。同时,教师教学的不足会造成学生的历史知识面欠缺,使学生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导致学生因此而认为高中历史学习就是背诵知识点,没有其他的学习重点。然而,历史教学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强化很重要,关乎学生的综合实力。可见历史教学重点不明晰,易使得高中历史教学的素质教育目标成为空谈。

(二)高中历史教学方法不科学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基础,当前高中历史所用教材中的内容有些呆板,都是为了满足考试需求而设计的。教材内容的单一,使得历史知识枯燥,激发不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同时,高中历史老师一直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课本内容加以了解,让学生记忆重要的知识点。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教学方法创新度提高,教学设备的丰富性也得以增强。但是,某些高中历史教师并没有认识到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在教材内容不变化的情况下,不会主动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方法没有从教育发展方向及学生的实际出发,对于历史教学时间来讲就是一种浪费。

二、高中历史教学问题对策分析

教材内容的不科学阻碍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严重影响了历史教学的发展。所以,变革教材内容成为改革的前沿力量。

(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与改革

高中历史教学是以教学内容为基础的,教学内容的传达是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目的。对教学内容的反思与改革,能明显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在学科教学中,老师要掌握教学内容转换的方法,利用不同的形式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如问题就是一种很好的选择,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引导,也就可以利用独立思考的方式投入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学会运用教材内容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高中历史教学层次。高中学生智力与心理发展成熟,有必要接受一些层次较深的历史学习内容。教师还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让高中学生的知识面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得到提高。除此之外,教师还有必要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学习能力出发,为学生进行教材内容的合理设计,让教材内容的结构更符合学生的历史学习需求。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明清的君主专制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提问开展教学。如“你们心中的专制是什么样的”,这种问题的提出,对于学生思考模式的开启及学习主动性的提高都较重要。教学中,要加强教学内容与其他教学内容的联系,从横向,也就是文化与思想方法为学生引出一些西方国家的君主制度;从纵向,也就是古代与现代的角度为学生分析国家政治。在这样的联系密切的课堂中,学生的思维可以跟上老师的思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

(二)对教学方法的反思与改革

教学方法的反思与改革,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极重要的意义[1]。当代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关注教学方法的改革,利用创新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师生交流是教师的重要关注点,师生和谐关系的建立,会使学生认识到轻松课堂氛围的重要性。教学方法的丰富,有利于历史学科教学趣味性的提高。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两极世界的形成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两极世界这个名词的意义进行讨论。以小组形式开展学习,有利于学生人际交流能力与表达能力的提高。与传统的讲授式课堂相比,如此历史课堂的存在会使学生的学科兴趣得到满足,也会使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得以提高。加强教学方法的反思与改革,对于老师来讲是一种考验,但其确实是初中历史教学问题解决的重要对策。

三、结语

篇5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286-01

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是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这就要求必须实现两者的科学衔接。但在现实的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实践中,初高中的教育教学衔接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笔者就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由于历史教师对初高中历史课标研读力度不够,课程目标把握不准而形成的衔接问题

总体把握初高中历史课的课程目标是搞好本学科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初高中的课程目标有共性,也有区别,需要历史教师去研读、去比较、去应用。初高中历史课程目标虽然在课程性质,基本理念等方面保持一致,但在课程具体目标,能力要求,实践操作等方面的要求有较大的差别。初中课程目标在设计上重基础,重视学生参与和体验、实践、思考。高中课程目标则注重学生的思维,学生的能力。这就造成了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的差异,也使得初高中在教育教学上存在着衔接的问题。

二、由于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在中考、高考中的地位而形成衔接问题

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在高考中占重要地位,它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时间、人物、事件、原因、内容、措施、影响、意义、作用等等),建立知识的立体架构,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还要透过现象分析其本质,对能力要求特别高,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综合能力,运用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从材料提取有效思想的能力,比较能力等等。

高考要求高,中考要求低,这就造成了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中的问题。学生进入高一年级,历史知识几乎一片空白,再加上学文学理犹豫不决,进入高二年级(由于学不懂理科,才下决心学文科),才开始认真学习历史,为时有些晚矣。有些知难而退而放弃,不放弃也在问老师:“老师,历史怎么这么难,这么苦”。老师只好摇头叹息,无奈之余对他说:“何其难,何其苦矣”。

三、由于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的容量,知识深度,能力要求,教学节奏的变化而形成了衔接问题

初中历史教学容量小,要求不高,老师慢慢讲,学生慢慢学。而高中历史教学容量翻倍,能力要求大幅度提高。教学讲快了,学生不理解,老师讲透了,学生懂了,但进度却慢了,教学任务又完不成。这就必然造成课堂教学任务基本不能完成,学科教学很难达到高考对学生的能力要求。

初中历史教育是基础,高中历史教育是初中历史教育的升华和提高。基础不牢、难以构建历史的高楼大厦。

初中历史着重于素质教育,让学生参与、讨论、实践。而高中历史着重于应试教育,虽然大家都高喊要进行素质教育,但回到高考中,无不重视应试教育。

四、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方法的差异而形成的衔接问题

教学方法的差异是决定学生由一个学习环境转换到另一个学习环境适应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初中历史教材在设计上重视学生参与、思考。而高中教材在设计上注重学生的思维,大胆质疑、求异、敢于争辩。这些特点导致初高中历史老师在教学方法上的不同。初中老师重在讲清事实,要求学生记忆。而高中教师则重分析,强调理解。教学方法不同,使学生进入高中后,不知从哪里着手分析问题。

在教学的设计中,最能体现课堂教学的一个途径就是教学问题情景创设与活跃的氛围,创设教育情景的目的,主要是激发兴趣和启发思维。兴趣是构成学习心理的动力系统中的最活的因素,思维是能力的核心。启发思维是历史教学中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进而提高学生素质关键的一步。让学生带着有兴趣的问题下课,在活跃的氛围中启发思维,在快乐中接受知识和健康的成长。

历史的功能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初高中的历史老师都应贯彻这一原则,充分发挥历史的这一功能。

五、由于初高中学生身心变化,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不同等因素而形成的衔接问题

由于年龄特征和心理上的差异,初中生的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及学科素养还有许多不适应高中学习之处。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大多数初中生的学习上存在被动性的特点,而不少教师使用传统的教育教法又加剧了初中生学习的被动性。而高中教育则需要更大的主动性,仅靠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还远远不够,需要学生去主动掌握和理解。初中生进入高中学习后,由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需要一个转化过程,这就影响了学习效率。

六、教师素质差异而形成的衔接问题

篇6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和关键,也是衡量教学成败的主要标准。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把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塑造作为重点来抓。同时必须根据历史教学的特点对学生开展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历史学习的真谛,才能树立历史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一、立足于课堂教学,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法和思路

高中历史具备文科科目的基本特征,即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例如,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适度采用情境教学的办法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热情。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完全投入具体情境中,进而产生学习的高度自觉和积极性,并能够潜移默化地转变学习方式和思路。简言之,情境教学的情境是一种外在的引导因素,帮助高中生领会历史学习的奥妙,并自觉地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总之,诸如情境教学之类的课堂教学新方法,不但可以帮助高中历史教师快速提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而且可以帮助学生转变过去那种单一、陈旧的学习方式,进而激发出学习的创新能力和思维素质,这是极大的进步。

二、充分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

高中历史课程要求学生不但要具备聆听、感悟的能力,而且必须具备运用历史知识和理论解决一定问题的能力,这就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升华和进步。所以,广大历史教师必须要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作为教学工作的要点来抓。作为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负责人,历史教师要承担起更重要的任务,既要开展日常的教学活动,维持教学的高水准,又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习惯,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势。基于此,高中生也要认识到自主学习与学习方式转变、创新能力培养之间的密切关系,它们之间存在着互相影响的复杂联系。加强自主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转变学习的方式方法,同时培养创新能力。

三、“放权”给学生,开展合作式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前文已经提到,学生始终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主体,也是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尊重和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决定历史学习的思路和策略。当然,这样的决定是基于正常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之下的。

灵活运用合作式学习的方法,既可以增加高中历史教学的内容和层次,也可以引领学生更好地体会集体、团队学习的乐趣,进而增强学习方式转变的力度,同时大幅度提升高中生的历史思维水平和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篇7

一、高中历史课中探究式教学的应用原则

1. 目标性原则

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主要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比较优秀的教学方法,其在历史课中的应用能够帮助教师完成新课标高中历史的教学要求。在高中历史课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时,要把握好教学目标,并以教学目标为靶点,设计探究方向和探究内容,并引导学生开展课堂分析和讨论,从而让学生在对历史的探究中,完成教学任务并达到新课标对高中历史学习的新要求。

2. 自主性原则

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是以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学习知识为主的灌输式教学。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高中教师必须改变这种教学模式,确保学生在历史课中的学习主体地位。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索历史文化的奥秘,因而这种教学方法在高中历史课运用时,教师要把握好自主性原则。即要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并通过教学引导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到知识和能力,从而养成探究式学习习惯。

3. 多样性原则

受生活环境、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每个人对历史事件解读的角度不同。在高中历史探究式教学课堂中,教师不能抑制学生的个性思维,反而应该鼓励学生针对同一历史事件阐述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因此,将探究式教学方法运用于高中历史课,教师要把握多样性原则,鼓励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自我分析,在讨论中各抒己见。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利用探究式教学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并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高中历史课中探究式教学应用研究

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的应用,一般包含“质疑――探究――释疑反思”三个阶段,因此在高中历史课中运用探究式教学,就要把握好探究式教学流程的几点要求:

1. 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创设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更快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因此,在高中探究式历史课堂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运用好情境创设的方法和工具,为学生提供新颖的问题情境。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课本剧的形式,将历史事件还原;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历史事件发生时更完整的社会特性。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探究式教学的精华所在,只有成功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才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探究思考活动中,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性,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握好历史知识点,提高其创新思维能力。

2. 多渠道搜集材料,探究分析问题

探究式教学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参与主体,通过教师的辅导,使学生能自主地进行探索发现、掌握认识并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可以自由地根据问题对历史事件展开探究和分析,但探究过程一定要保证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探究质量和效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在探究程序开始前或探究中,为学生提供更加充足的参考资料,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只有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全过程有一定了解,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灵感,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了提高探究教学的开展效率,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探究小组,通过团队合作提高学生的探究质量,让学生在合作、思考和讨论中提升综合能力,完成探究任务,提高学习质量。

篇8

创新是一个国家永恒的话题,一个有希望的民族,必是一个充满创新理念的民族。时代在进步,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如何使高中历史教学顺应时代的潮流和要求,成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朝着从教授学生知识到培养学生能力的方向努力,让学生不再是学习的机器,逐步掌握学习的能力,使自身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这是新时代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的要求,也是我们广大高中历史教师不断努力的方向。在这些年的历史教学中,我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思路,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于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谈以下几点:

一、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设适当的情境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上,教师一味地给学生讲述历史的发展过程和期间发生的历史事件,以及事件对当时的社会造成的影响和产生的意义。这样的教学效率是低下的,学生只会花费时间去死记硬背,很少会主动动脑思考,整个历史课堂就会显得枯燥乏味。在新课改的指导下,历史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学习和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在课堂上为学生打造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的教学环境,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时刻保持一种思维活跃、积极思考、认真探究的学习状态。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和探索的时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在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就会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困惑,带着问题去教材中寻找答案。学生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收获知识和探索学习的快乐。例如,在学习《百家争鸣与儒家的形成》的时候,为了更深刻地认识、了解当时的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想象如果让当时的流派代表来“教育”那些课堂上爱讲话的同学,他们会采取什么方法呢?这时,学生就会开始讨论,这个过程中,那些流派的学说就派上了用场。在这样的课堂情境下,向学生讲述各个流派的观点主张就会比较容易理解了。通过课堂上的角色扮演,学生会重温历史,感悟当时的历史过程。如此以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会加深,想象力得到培养。这样创设的课堂环境,会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感受到获得知识的成就感。

二、不断启发学生,适时提出疑问,层层诱导,引导学生创新思考

阅读历史能够使我们愈加明智,这里的明智是指我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心中的疑惑逐渐被解开。教师在课堂上,要不断进行启发式的教学,寻找恰当的时机向学生提出疑问,并加以正确的引导。例如,在学习《》一课之后,很多学生就会对当时负责外交的历史人物李鸿章嗤之以鼻,这时,我会引导学生思考当时的历史环境,教他们多角度去思考问题,理智地去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从这件事的直接原因出发去思考其发生的根本原因,认真去思考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所处的环境,总结其中的客观规律。最后学生就会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李鸿章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是时代决定的,即使没有李鸿章,还会有其他人做这些事情,这是当时的国家实情所决定的。从而帮助学生转变思维,纠正学生的观点。这样辩证地来看待问题,能够帮助学生运用唯物主义的思维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不断延伸,并注重方法的指导

创新的起源是发现问题。教师教学的终极目的不是传授给多少知识,而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问题的提出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教学,并加强指导。例如,在学习战后阶段的国际关系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适当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性的思考,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教师要注重课堂气氛的营造,让学生能够活跃起来。有的学生就会提出类似于“巴黎和会期间,中国的身份是‘战胜国’,为什么在《凡尔赛和约》中却说将原德国在青岛的权利转给日本?”的问题,以此为线索引导学生认识到“弱国无外交”的真正含义,并为以后的学习埋下伏笔。这样在教学中,不仅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能很好地衔接以后学习的知识。

四、善于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进行发散式思维教学

在高中历史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去发掘一些隐性的问题,让学生分组去提出设想,收集相关的历史材料进行推导,最后的出自己的论断,结合史实,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众所周知的一句历史古语“落后就要挨打”,虽然这是历史变迁中得出的一个结论,但是仔细探索思考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后我们就会发现,在19世纪末的时候,在埃塞俄比亚和意大利双方的历史战争中,发展相对比较落后的埃塞俄比亚却取得了战争的胜利。究其原因,主要是当时的意大利虽然比较发达,但是其政治过于腐败,因此导致了战争的失败。这样的教学能够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一些真理并不是完全正确的,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带着怀疑的态度学习,认识到“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从而极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于广大的教师来说,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和面临的重要挑战。在信息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养成积极思考并获取知识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师要不断地打破传统的教学思想和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技巧,加强自身业务能力的学习,不断去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另外,教师也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利用其具有的声音、图片及影像功能,设计更加丰富多彩的课堂,让其更好地为高中历史教学服务。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目前高中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课题,需要我们广大的一线教师不断地去总结与探索。期望我们在以后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篇9

(一)高中历史教学任务不科学

受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高中历史学科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历史具有自身的特性,特别是与其他学科比较,呈现出更大的复杂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可能将一个历史事件的每一个细节都讲到,只能从考试重点出发,为学生讲解其中的一部分内容,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有效的记忆。因此,高中学生无法获得考试知识点之外的更深层次的知识。同时,教师教学的不足会造成学生的历史知识面欠缺,使学生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导致学生因此而认为高中历史学习就是背诵知识点,没有其他的学习重点。然而,历史教学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强化很重要,关乎学生的综合实力。可见历史教学重点不明晰,易使得高中历史教学的素质教育目标成为空谈。

(二)高中历史教学方法不科学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基础,当前高中历史所用教材中的内容有些呆板,都是为了满足考试需求而设计的。教材内容的单一,使得历史知识枯燥,激发不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同时,高中历史老师一直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课本内容加以了解,让学生记忆重要的知识点。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教学方法创新度提高,教学设备的丰富性也得以增强。但是,某些高中历史教师并没有认识到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在教材内容不变化的情况下,不会主动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方法没有从教育发展方向及学生的实际出发,对于历史教学时间来讲就是一种浪费。

二、高中历史教学问题对策分析

教材内容的不科学阻碍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严重影响了历史教学的发展。所以,变革教材内容成为改革的前沿力量。

(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与改革

高中历史教学是以教学内容为基础的,教学内容的传达是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目的。对教学内容的反思与改革,能明显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在学科教学中,老师要掌握教学内容转换的方法,利用不同的形式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如问题就是一种很好的选择,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引导,也就可以利用独立思考的方式投入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学会运用教材内容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高中历史教学层次。高中学生智力与心理发展成熟,有必要接受一些层次较深的历史学习内容。教师还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让高中学生的知识面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得到提高。除此之外,教师还有必要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学习能力出发,为学生进行教材内容的合理设计,让教材内容的结构更符合学生的历史学习需求。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明清的君主专制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提问开展教学。如“你们心中的专制是什么样的”,这种问题的提出,对于学生思考模式的开启及学习主动性的提高都较重要。教学中,要加强教学内容与其他教学内容的联系,从横向,也就是文化与思想方法为学生引出一些西方国家的君主制度;从纵向,也就是古代与现代的角度为学生分析国家政治。在这样的联系密切的课堂中,学生的思维可以跟上老师的思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

(二)对教学方法的反思与改革

教学方法的反思与改革,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极重要的意义。当代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关注教学方法的改革,利用创新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师生交流是教师的重要关注点,师生和谐关系的建立,会使学生认识到轻松课堂氛围的重要性。教学方法的丰富,有利于历史学科教学趣味性的提高。

篇10

初高中的教育虽然共同属于教育的基础阶段,但是初中教育又是高中教育的一个基础,且高中教育又属于初中教育的发展与继续。对于初高中的教育来说,不仅要有明确分工,还要互相协调,重视初高中阶段教学的衔接问题,更好的帮助新进入高一的学生尽快熟悉与适应高中阶段学习的特点,为他们新学习阶段打造良好的一个开端。本文主要针对于初高中学生的历史学科衔接问题进行的探讨,希望对日后初高中历史衔接问题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初中与高中历史教学的差异

1、初高中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特点

在学生的初中阶段,他们的思维正处在一种经验型思维向理论性思维过渡的一种阶段。并且其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偏向于经验型,他们经常需要借助到一些习惯或者生活之中所遇见事情的亲身感受来进行思维的活动。然而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的思维多数为理论类型,其要求用理论来作为指导,对各种事实的材料进行归纳处理,有效掌握逻辑思维的一些程序,应用推理判断等手法来增加自身知识的领域,形成自身的一种知识系统。

2、初高中教学使用的教材有着不同的体系

在初中历史教材之中大多采用时序与主题的一种通史体系,其主要应用主题形式,并依照古今中外的时间顺序来进行编排。因为对于初中的历史知识不追求体系完整性质,所以在教材中会删减掉一些历史的概念与内容,导致初中教学的历史课程体系缺乏一定的完整性,并且知识结构也较为散落。而且在知识方面,初中的历史教材较为注重一些历史事件与人物的故事性,对于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多层次多视角的思考与分析表述的较少,对一些历史规律与概念的定义解释较为简单。然而高中历史课程对于初中历史课程的一个拓展、深化。为避免和初中历史课程出现重复的现象,高中历史教材采用中外关联与贯通古今的基本原则进行编排,并在初中教材通史的基础之上,应用了专题与模块的系统。这样更加利于高中生深入、集中的对历史进行探究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更加利于高中学生对历史和现实、局部与全局以及世界与中国的关系正确的认识。

3、初高中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特点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普遍有着较强的依赖性,多数习惯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且他们所学习的知识也比较简单,多数为对知识的记忆与了解,被动记忆这种学习方法对于初中历史学习来说还是很有效果的。然而高中的教材内容比较多,课程的时间也较为紧迫,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之下,以自主学习作为主体,并有效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才可以更好的完成历史学习任务。一旦学生应用初中的被动学习方式来学习高中历史,就可能导致学习了大量知识要点,对知识点记的很熟,但是真正应用到学习中,就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二、怎样更好的将初高中历史进行衔接

1、高中的历史教师要充分了解初中教材与学生实际学习的情况

在长期的历史教学之中,初中与高中教学大多处于隔绝的一种状态,使得高中教师了解初中教学实际情况并不多。对于即将教授的高一学生来说,高中教师需要更进一步了解初中历史课程的标准以及教科书的特点,注意学生初中历史知识掌握的状况,提升教学的连续性与针对性,授课的过程中对知识的传授能够详略得到。

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习方法的引导,使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其有着信息量大、呈现的方式多样等特点。教材中不仅有图片、文字、表格,还会有一些资料卡片,这样学生在上课之前进行课程的预习就变得重要起来。只有经过对课本的预习,才能更好的了解课程知识的重点,并发现自己不能理解的知识,便于听课的时候进行关注。教师要在授课的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听课方式,遇见不正确的听课方式要对其进行纠正与引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积极思考、及时做笔记、积极发言等学习习惯。

3、高中教师需要对课程标准认真的研读,适当更新教学的理念

教师需要在对课程目标进行明确的基础之上,认真领会课程内容的标准,并适当更新教学的理念。例如在《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教育在对教材认真研读之后,应用知识链接中的《1840—1900年列强发动的简表》,这样能够让学生对教材方面的知识进一步掌握,让学生充分了解到中国是怎么慢慢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4、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缩短学生的适应期

一般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与渴求心是很大的。这也是教师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通过不同的手段来激发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来缩短学生对高中历史知识的适应时间。

5、适应高中学生思维的特点,进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果想要在历史的教学之中,想要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素质,就必定要重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首先,用历史知识作为载体,应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培养,这样可以更好的解决问题,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比较、分析以及概括的能力。其次,需要对历史的材料进行充分利用,逐步对学生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在高中历史教材之中有一种明显的特征,就是从一个新角度出来,用全新要求来增加历史原始材料,并配合一定的思考问题,要求高中学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利用,并综合学过的知识,岁相关问题进行讨论研究。

总而言之,初高中的历史教学衔接在教师的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如果初高中的历史教师能够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切实将这方面工作做好,不但可以减少教学中的重复劳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可以更好的将素质教育进一步推进,实现教育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1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渐应用于学校教学,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更加形象地了解历史知识。当前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通过视频教学增加学生的认知

由于历史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很多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和了解历史知识,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形象的知识感知,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动画等可以更形象地将历史知识展示在学生面前,增加学生的认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不仅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 丰富教学方式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高中历史教学中需要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教学内容的丰富,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引进可以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通过还原历史画面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能力的途径

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有助于提高历史教学效果,同时还能够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知识。在今后的高中历史教学中需要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

1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作为高中生必备的能力之一,在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逐渐受到关注,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历史知识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想象当时的社会背景,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多媒体技术能够为学生提供视频或者是图片或者声音的引导,能够使学生的认知更加形象化,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历史知识是具有连贯性的,各朝代的发展是相继的,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历史书籍,观看和历史有关的视频等等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和认知能力,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发生于三国时期,赤壁之战是诸葛亮和周瑜联合对付曹操的重要战争,同时也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通过播放影片《赤壁》中一些相关的片段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2 运用历史人物故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历史与现实总是有相似之处,学史使人明智,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知识,同时历史人物的品格或者是做事的方法都可以为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提供良好的借鉴。在历史故事中有众多的优秀历史人物为学生书力了坚贞不屈的榜样,爱国英雄岳飞,杜甫,三国谋略家诸葛亮,等等这些人物的品格和智慧都值得学生进行学习和效仿。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些有关历史人物或者是历史事件的方式,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能够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培养自己的品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运用历史教学进行德育工作也是当前高中丰富德育教学方式的重要渠道。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历史教学中通过历史事件的讲授可以掌握那个时代背景,历史思维方法主要是对一个历史事件能够全面认识,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发生背景,历史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并不仅仅是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对历史背景的分析,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学生也可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内容,自身的历史思维能力逐渐提高。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是学生的主要能力,在历史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历史教学内容,丰富历史教学方式,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加深学生的印象,更好地了解历史背景,提高历史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