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常态化学习培训

常态化学习培训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1 09:21:0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常态化学习培训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常态化学习培训

篇1

在当前新课程教育改革中,各种教育课题研究遍布全国各地,甚至已经发展成学校教育的被广为追捧的一种时尚。然而,我们也不时地发现,许多冠冕堂皇的课题却仅仅是有些人、有些学校“素质教育”“创新课程”的一种装饰性门面罢了,对实质性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实际发展,对学校的办学质量提升,甚至对社会、对国家发展与建设却没有任何服务功能。同样的,在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中,也不乏这样追求表面的热闹、不切实际、“假大空”的教育课题研究现象。这样的课题研究不可能促进课程的真实意义上的发展,也就没有存在和推广的价值。

那么,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的忠实实践者和探索者,我们不禁要思考:应当开发什么样的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课题?又应当如何去管理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课题?以及如何评判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课题研究工作是否推动或促进了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我们知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全国各地的实验已经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从实验的情况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经逐步从以长周期、大主题的研究性课题实践活动,向短周期、小主题系列性常态化实践探究活动过渡。我们认为: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课题研究必须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服务。这是我们目前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课题研究选题的出发点、管理和建设的落脚点、课题评价的价值取向。现以我们“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校本资源开发与研究”为例,谈谈我们的看法。

一、找准定位,明确方向

1.课题定位和研究方向

我们课题的名称是“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校本资源开发与研究”,它包含了课题定位的三个层次的内容:首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校本研究,其次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常态开发与持续利用研究,最后才是永安的地域人文资源与永安各中小学综合实践常态化活动相并轨链接研究。这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递进、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论是这三者的本身,还是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都是我们为了今后实现永安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常态化发展上长久不衰而事先设置的课题研究内容和价值取向。即,课题定位和研究方向始终围绕“常态化”核心主题!

因此,要做好本课题,不论是我们课题的管理者、组织者,还是参与研究的教师个体,都必须掌握校本研究的内涵、特征、基本形式,学习和研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途径,深入挖掘、发现、归纳并总结源远流长的永安地域人文资源信息、素材,并熟练地运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为把常态校本研究、资源常态建设、课程常态化实施贯穿为一个有机整体而努力。

2.个人定位和发展目标

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名好兵。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个士兵都能成为将军。因此,是不是一名好士兵的评价标准不能仅仅看他最终是否成为将军。同样的,在当前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也不是每一位参与教师都能成为专家或一方名师。那么,作为新课程大背景下的最大多数群体的一般教师来说,该如何量体裁衣,找准自己的定位和确定自身发展目标呢?我个人认为,就是一句话:要做一名合格的新课程实践者,就必须立足于最常态化的课堂,把细微处的改革和创新作为时常的研究工作。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校本资源开发与研究”的参与者,应当以本校综合实践活动为研究阵地,以自身综合实践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本校学生主题探究活动为研究主体,以促进教师自我、学生和学校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担当起立足于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实际,结合学校周边区域环境特点,收集整理有价值的课程资源信息、课堂活动组织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成功或失败的个案材料等职责的同时,积极思索符合地情、校情、生情、师情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和途径并予以总结和交流,从而为个人的发展捕捉第一手资料,为课题的深入探究、学校的特色办学,乃至永安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做出贡献。这也就是每一个课题参与者个体价值的体现。

二、理论支撑,培训是关键

实践证明,任何一个成功的课题研究,都必须依借一系列强有力的、符合现代教育发展和科学教育思想的课程观、价值观、人才观的先进教育教学理论支撑。失去了这种支撑,犹如人失去了灵魂依靠一样,形同行尸走肉,课题研究也就失去了她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理论支撑,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开题报告、经验总结、论文写作等文字形式材料上,而是作为一种深深扎根在每一个研究者的脑海,并用它以贯穿整个课题研究、课堂教学实践的每一个细节的始终的精神支柱,推动着研究者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

对于我们大家来说,不论是参与过综合实践活动实践,还是还未领略过综合实践活动风采,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思想的把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和实施策略的领悟还远未出神入化,还存在许多思想误区和畏难情绪,甚至是怀疑。因此,要把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科学的教育思想,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观念,内化为我们课题研究的共同精神动力、领引我们日常的课题研究行为,必须借助于各种科学而有效、系统而有条理的各级各类专题培训,以此来达到“释疑解惑”、转化观念、达成共识,减少课题研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的目的。

对此,我们采用走出去、请进来;分批、分次、分主题;分工负责、集体协作;集中培训、个人自学;专家领引与内部研讨相结合等方式,针对课题相关的教育理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课题实践与操作策略及技巧等方面进行培训、学习和研讨,以达到共性磨合、个性张扬的功效。课题培训的基本思路是:思想更新――微格演练――价值提升。至于各次培训的主题和内容,视课题发展的整体需要和大家的共同需求情况来确定。

三、抓住特色,校校联合

当前的新课程改革犹如一袭富有感染力的春风,催生出了成千上万个大大小小的课题遍布全国。如何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研究在众多课题中独树一帜?我想,关键在于特色创新。那么,我们的课题特色在哪?该如何去培育这些特色,使之从一棵幼苗茁壮成长成为一棵大树呢?

依据我个人的思考,我们的课题从以下几个特色上下工夫:

1.课题的定位。我们的课题是建立在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校本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常态化建设、当地人文资源与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课堂并轨的三个层面有机结合角度来开展的新兴教育科研活动,这是当前类似课题研究的主流,但在永安乃至在三明地区尚为首例。

2.建立强有力的课题领导管理常态化保障机制。在这一点上,我们永安三中已经率先出台了“教学――科研――评聘”一条龙的相关激励性政策及创立了全国首个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的管理机制,使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像其它诸如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常规化学科课程一样,步入了常态化研究、常态化管理、常态化考评的日常运作轨道,这无疑为我们课题活动实现课程常态化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

3.依借三中得天独厚的丰富教学资源。以三中、七中、实小等重点参与单位为龙头,以点带面,突破中小学教学界限,实现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基础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无缝常态化链接的课题研究目标。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要想真正形成以上特色,仅仅依靠某一个人、某一个学校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她的成败关键在于是否能创建一个校校联合的畅通渠道。

四、重点问题,集中突破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困惑,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难免的。我们的课题本身就是基于这些困惑或问题而存在的,也是随着这些困惑和问题的解决才逐步实现理论创新和价值提升的。由于时间和其他条件的限制,我们无法一蹴而就。因此,我们的基本研究策略是“重点问题,集中突破”。为了既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发展,又能满足绝大多数教师的实践需求,我们建立了课题研究问题累计制度。这项制度要求参与教师随时随地结合自身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实际,每周向课题组核心成员提出一至两个具有研究价值或在实践中感到困惑的问题,每月召开一次课题组研讨会,针对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交流和研讨,并形成问题的解决方案。如:“常态化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常规化的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常态化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课题研究活动”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和分科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在相当程度上理清了广大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的顾虑和担忧,使我们的教育课

题研究进一步向“服务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迈进!

五、简化评价程序,促成评价常态化

建立“注重参与、重视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对当前科学高效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规定的课程总目标,是一个重要而艰巨的系统性教研课题;加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当前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下的一门新兴课程,没有既定的教育模式、教育素材和专业的教师队伍等客观原因的存在,当前综合实践活动实验指导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肩负着繁重的课题指导与教育教学研究任务。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课题研究评价指导机构,设计并制定科学高效的教育评价方案,简化教师的日常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评价程序,及时消解教师在日常教育评价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降低教师日常教育评价的工作负荷,想依托综合实践活动日常教育评价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最终促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管理是不可能的。

为此,我们课题组在全面展开实质性课题研究工作的同时,就专门针对如何简化评价程序、提升评价效率问题在全校教师范围内展开讨论,并积极征询国家和省级综合实践活动专家的意见,最终依据我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如下简化评价对策:

1.筛选年富力强、富有创新理念和教育科研经验的骨干教师,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策略公关小组和综合实践活动日常教育评价指导小组,专职综合实践活动日常教育评价策略优化研究和日常教育评价咨询 工作。

2.分期对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评价策略培训,并跟踪指导。目前已完成全员培训。

3.在实施实质性课题研究的第一学期末,由各年段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提名、班级无记名民主投票的方式优选学生骨干,成立班级和年段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日常教育评价小组。该小组在接受学校相关培训后辅助指导教师采集同学们的相关评价信息与统计并接受同学的监督。

篇2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1-0012-02

1 前言

当前,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日新月异,全面深入推进智慧教育建设,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已经成为“十三五”期间各地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目标。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因素,教师教育是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必要途径,只有教师具备了“互联网+”时代所需的信息素养,才能把信息技术应用融合于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师教育信息化更应当超越技术本位而立足教师本位。

2014年底,宁波市镇海区与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签订“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骨干教师培养”协议,借助英特尔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项目的全球资源整合优势,正式启动了“中小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培训项目以创建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优秀课例,树立教育变革和教育创新的理念为目标,通过“教师工作坊”“学习共同体”的形式,深入开展学员间、学员与专家间的交流、分享与研讨。通过骨干教师的教学变革与创新实践,推动、引领镇海区中小学数字化学习发展,促进镇海教育的信息化、国际化发展[1]。

如图1所示,经过三期“镇海区中小学教学创新与数字化学习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学习,镇海区的教师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策略,逐渐形成了“学习―作业―实践―反思―提升”的五环循环法。

2 学习

学习环节主要由“在线预习、理论培训、课堂观摩”三部分组成。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结合数字化学习实践,目前以“基于项目的学习”“设计混合式学习”“数字化学习课堂的评价与分析”三门课为主。

在线预习,指大概在培训班开班前2周,学员们在线预习“基于项目的学习”“设计混合式学习”等网络课程或者讲师提供的其他相关学习材料,在线预习以初步完成一份学员所任教学科的数字化教学设计为目标。

理论培训,是指在面对面的集中培训时,学员系统地学习项目学习的概述、设计、评价与管理,基本掌握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学习的方法。理解混合式学习的基本内涵,了解设计混合式学习的基本策略,并思考和体验如何利用恰当的技术工具支持混合式学习实践,以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并在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同时进行教学创新。

课堂观摩,主要是指学习观摩培训所在地的数字化学习项目学校的课堂教学,并与有一定数字化学习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行研讨与交流。

3 作业

作业环节主要由“预习作业、培训修改、讨论交流”三部分组成,主要目标是完成一份数字化学习教学设计。

预习作业,是指学员们完成在线预习后,结合所任教的学科完成一份“项目学习课题设计预选”,并在相应的教师专题论坛上递交预习作业。培训专家通过在线论坛等方式,反馈学员们的预习作业情况。

培训修改,是指在线下的集中培训过程中,在培训专家的指导下,通过各个小组组内与组外的合作与交流,学员们各自修改并完善了一份数字化教与学的学科教学设计。在第一期培训中,学员们的作业通过笔记本电脑“漂流”的方式,进行学员间作业的批注、修订,受到学员们的好评。

讨论交流,是指学员们围绕各自的数字化教学设计,经过学员之间的多次讨论与修改,每个小组选择一份有代表性的作业,进行全班的展示与交流,并由专家给予点评。

4 实践

实践环节主要由“检验作业、常态教学、常态教研”三部分组成,通过数字化课堂的教学实践,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检验作业,是指教师在完成培训学员的角色,回到现实的课堂教学,在实践数字化课堂之前,自行检验作业的质量。

常态教学,就是指数字化学习的常态课。这也是数字化学习实验项目追求的目标之一。

常态教研,是指数字化教与学教研活动的常态化。宁波市镇海区自2013年以来,每年都举办一届“数字化教与学展示周”活动,但是能在数字化教与学展示周活动中执教的教师毕竟有限,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更多地通过常态教学、常态教研加以提升。2016年,镇海区新成立了“中小学数字化教与学骨干教师学科协作组”,首批成员由45位中小学学科教师组成,其主要目的也是促进区域数字化教与学教研活动常态化。

5 反思

反思环节主要由“反思学生、反思教法、专家点评”三部分组成。反思能力是现代教师能力结构中的一个基本要素[2]。数字化学习方式提倡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更能体现出以生为本的思想。

反思学生,就是要以学生学得怎样,来评价教师教得如何。反思学生,要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知识的掌握情况、高阶思维水平的激发等方面加以反思。

反思教法,从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根据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来反思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反思学生、反思教法都是教师自我反思重要的组成部分。

专家点评,一般是邀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育教学专家给学科教师的数字化课堂予以点评。专家引领是教师专业成长必不可少的一环。当然,在数字化课堂的反思点评中,也要注重有一定数字化学习实践经验的本土“专家”的意见与建议。教师的信息化协作教学实现教师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有助于教学经验交流、教学资源共享,取长补短,以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3]。

6 提升

提升环节,主要是通过“展示课、u比课、论文与课题”等方面来提升自身的专业发展。

展示n,有了展示课活动,数字化学习实验项目就有了活力与生气。区域性的研讨交流活动,是参与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验项目的教师与学生展示成果的舞台,经常性地研讨交流活动,可及时交流经验,发现不足,不断将项目研究引向深入,有利于激发师生的使命感,有利于项目区域整体推进[4]。尤其是始于2013年的“宁波镇海・数字化教与学展示周”活动,每年举办一届,目前已经成为宁波市镇海区重要的展示课堂教学变革的区域性活动,成为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舞台。

评比课,就是积极组织数字化学习实验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信息化课例、现场教学评比等活动。

论文与课题,每一所参与数字化教与学实验的项目学校基本上都带着数字化学习课题研究任务。对于区域层面来说,这些课题研究的是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内容等,但共同关注着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生本课堂教学创新模式的构建,共同关注着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与协作学习[5],共同关注着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学生的21世纪学习技能的提升。参与数字化学习实验的教师则主要通过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反思,完成教学论文的撰写,并积极参与各类投稿、评比活动。

在其中一次“镇海区中小学教学创新与数字化学习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培训项目结束后,有学员写下感言:“这是我从教以来第一次参加如此非同一般的一项培训,课前要预习、提交作业,课中要修改,课后要实践,非常有意义。在这样的培训中,我的教育理念得到极大的颠覆和提升。”[1]

7 结语

信息技术正在驱动教育变革。“学习―作业―实践―反思―提升”的五环循环法,这是宁波市镇海区在教师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工作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策略,还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经过一轮以上的“学习―作业―实践―反思―提升”,那么其数字化教与学的设计能力一定能得到有效提升。

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养成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多因素多变量共同影响的动态过程,它的形成不仅需要知识、技能的习得,需要实践的参与,还需要教师个体的反思与领悟;不仅需要培训中的学习与反思,需要培训后的实践与体验,还需要相应的政策、环境与文化的支持[6]。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性探索与实践,可以进一步推动区域性数字化学习的全面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尹恩德.改进专题培训方法 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以宁波市镇海区数字化学习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7):23-24.

[2]喻平.论教师的反思能力结构[J].教育探索,2004(12):

116-117.

[3]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5):103-109.

篇3

一是在沙坪坝区政府、区教委的支持下,学校实现了无线网络全覆盖,千兆宽带进校园,百兆宽带进教室。

二是引导家长常态化参与。全校1114名学生都自配了平板电脑,这为实现人人通、时时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家长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也积极投入到该系统的使用中,成为了资源的使用者和创生者。

三是为了促使教师迅速掌握该系统的教学功能,学校先后组织了40余次培训,并实行集体备课制,最终形成了系统的共享资源包。教师们在第一次培训后,就表现出了积极的态度,为了熟悉软件、备课,他们经常自行加班到晚上十点或十一点。

四是为了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学校以赛促优。该系统进入学校后,光一个学期,全校教师就进行了三轮赛课。

篇4

一、广泛培养小学生足球兴趣,拓宽足球人才选聘渠道

(一)倡导大众参与、全面参与

我国人口众多,在学校蕴藏着大量有足球天赋的青少年儿童,只有全面参与才能使其天赋获得发现,才能得以展示。足球不仅仅是一项赛事竞技性体育运动,更是一项大众化体育健身运动,因此,校园足球的推广应该本着广泛参与的原则,让大多数小学生尽早认识足球、热爱足球、参与足球运动,从而形成广泛的群众基础。学校成立班级、学校级甚至地方区域级别的小学生足球组织,定期组织赛事活动,形成不同层级、不同水准,但同样具备参与度和可观赏性的足球赛事,让小学生的足球参与机会、参与热情得到满足。

(二)拓宽足球人才选聘和培养渠道

足球人才的培养要立足于校园,形成以校园、社会、专业足球培训机构形成的多维度足球人才培养体系,尽早发现和重点培养有足球运动天赋的小学生,打通其进入专业级足球队伍的渠道。

(三)足球训练与文化学习并重

小学生正处于科学知识、文学素养等文化学习的启蒙阶段,在对有发展潜力的小足球运动员兴趣培养和训练过程中,应该坚持文化学习与体育训练兼顾的原则,提高下一代足球人才的文化水平,培养新一代有文化素质、有科学素养、有竞技能力、有职业道德的高水平足球运动员。

二、科学训练,探索建立适合小学生体质和心理的训练机制

(一)训练要常态化

建立日常性、常态化的训练机制,确保训练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范围上的全覆盖,所谓全覆盖是指足球训练应该覆盖所有自愿参与足球运动的学生,按照不同学生的水平、体能、年龄等分级、分类训练;所谓的时间上的持续性是指足球训练应长期坚持,不应时松时紧、赛前突击、赛后放松。配备必要的足球教练人才、训练场所和训练设备,确保训练在时间上的不间断。牢固树立“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训练理念,不搞赛前突击。

(二)训练强度要符合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

训练的强度要进行科学评估,尤其是对一些潜力人才的培养,要制定与每个个体相适应的训练计划,既要保证训练强度符合其成长特点,也要使训练方式符合其心理特点,逐渐建立小学生对足球的热爱度、参与度、认知度、认可度,不能使其过度感受到足球训练的辛苦、艰难,使其减少、抗拒甚至放弃对足球的追求。

(三)以“赛”促“练”,建立以足球赛事为生动课堂的训练机制

小学生足球训练既要有针对某项技能、技巧和体能的专项训练,如长跑训练、耐力训练等,也要有旨在提高个人综合竞技水平和团队能力的综合体育赛事训练。足球赛事是“实战演练”,更加能提高反应团队的作战能力,只有将每一场比赛都投入“世界杯”级的紧张,才能在真正的大型赛场上表现出像训练一样的自如。以“赛”促“练”,用比赛的质量来检验训练的水平,用进一步训练来弥补比赛出现的不足。

三、小学生足球兴趣培养要坚持综合性原则

国家足球事业的长足发展,要靠征战赛场的足球运动员,也要靠裁判员、教练员、专业医护人员、行业管理人员等共同努力。因此,从小学生开始,要培养足球相关各类人才,才能为未来的足球事业奠定综合性人才基础。

(一)提高教练队伍水平

小学要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水平专业化、管理科学化的校园足球教练队伍。教育小学生足球队员认识到足球运动不是简单的体力运动,更要注重方式方法、注重智慧。可以探索从学生中产生学生教练的模式,让教练人才尽早脱颖而出,改变当前“教练由退役运动员担任”的单一格局。

(二)建立常态化联赛机制

有条件的学校组建多个足球队,开展校园足球联赛,保证联赛运作公平、公正,从小告知其足球赛事规范,杜绝“黑哨”“关系哨”等人为操控比赛的行为,避免让小学生受到不良风气的污染将其带入社会。投入必要的专项资金,扶持足球队伍的训练、比赛,实施以精神奖励为主,辅助一定物质奖励的赛事奖励。

(三)开展走出去活动,学习先进足球训练经验

篇5

1、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

一是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召开党建工作专题会议,制定党建工作计划,党支部书记做到了党建工作亲自部署,党建问题亲自研究,党建工作亲自督办,承担落实抓党建“第一人”的责任。

二是切实加强班子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核心作用,领导班子坚持用理念武装头脑,自觉维护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坚持民主决策。

三是从严抓好党员队伍建设。认真落实“”制度,制定“”计划,按时开好“”,党支部书记带头讲党课,组织全体党员过好政治生活。

2、“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

一是高度重视理论武装工作。严格按照规定动作,认真开好“主题党日”,制定学习计划,加强政治理论学习。

二是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开好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制定问题清单,查找班子和党员个人问题,建立整改台账,制定整改方案,推进党建工作。

3、严管理创业绩抓党建。

一是进一步完善内部考核精细化管理。

二是狠抓培训质量的管理。

三是提升服务质量的管理。

四是加强品牌建设。

五是健全考核制度。

4、加强对“三讲”企业文化学习教育力度。以技能比武、评先表彰、各类文体活动、组织学习等为载体,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强广大党员、员工归属感和团队意识,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深刻学习领会“三讲”的深刻内涵,着力培育“讲感情、讲规矩、讲实干”的“三讲”企业文化,营造争先创优、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二、党建工作中存在不足

1、党建工作创新和深化不够。

2、党员队伍在加强自身学习,提高综合素质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三、措施

篇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7-0280-01

2014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强调,“从严治党的重点,在于从严管理干部,要做到管理全面、标准严格、环节衔接、措施配套、责任分明”。党要管党,关键是要管好干部;全面从严治党,重点是要严格管理干部。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向基层延伸,从严管理干部成为一项重要工作。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让互联网成为组织工作的新阵地,新媒体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力量。加强新媒体技术在干部管理的应用,成为当前一项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从严管理党员干部面临的新挑战

1.Υ统干部教育管理培训方式的挑战。当前,随着“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的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干部教育管理培训,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实效。看到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存在的个别问题。如在个别高职院校中,还存在干部教育培训方式单一,教学手段陈旧、内容缺乏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干部培训方式主要以邀请专家、领导作报告的形式,缺乏实践性课程。授课过程一般会采用满堂灌的形式,培训的内容注重理论、文件解读,存在理论性与实践性不同步,形式相对单一。对教育培训对象缺乏从年龄、工作经验等方面分层次、差异化培训。有些教育培训广而浅,缺乏专而深。教育培训载体缺乏创新,教育手段简单化,对网络、移动终端等新媒体技术运用较少,教育培训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2.对传统干部监督管理机制的挑战。传统的干部监督管理机制在建章立制、规范细则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果。在实际干部监督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有些干部监督意识不强,不愿意被上级、同级和群众监督;监督制度执行上,还存在落实不到位,手段相对单一,措施执行效果不佳等问题。如“八小时外监督”的问题,传统的监督管理措施对工作之外的情况存在“管理空白”,就容易产生“朋友圈”“生活圈”不健康的问题。管理监督的手段在利用新媒体技术上还相对滞后,尚未形成党内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和家庭监督等机制体系。

3.对新媒体技术应用重视不足的挑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微博、微信、QQ群、微信平台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已经得到普遍应用。新媒体技术信息传播,具有的信息内容简洁、便于操作、共享信息、个性突出、互动交流等特点,已逐渐成为人们分享经历、表达意见、关注社会发展现状的交流大平台。虽然很多高职院校都在新媒体技术应用上做了大量工作,利用一些APP软件、微信等来实现考勤等工作。但在个别高校中,还存在对新媒体技术应用重视不足,在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强干部管理教育等工作应用相对滞后,尚未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监督管理体系。

4.与时俱进和创新意识不足的挑战。在新媒体时代,传播内容涵盖政治、经济、生活、时事各个方面,思想观点、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理论学派等五花八门,对错、正反、美丑、善恶、真假交织,反复裂变循环,这些信息通过互联网、微信群、QQ群、微信平台等传播,多元的价值观意味着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健康文化和腐朽文化并存,这就为新时期从严管理干部,加强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带来了更多的不可确定性和不可控性。所以我们要立足工作实际,将传统教育方式与新媒体时代环境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创新工作方法,从严从实加强干部教育管理,牢固树立理想信念,提升履职尽责的能力。

二、新媒体技术融入高职院校干部管理工作的原则

1.思想引领与内容多元相结合。全面从严治党下的高职院校干部管理工作,强调政治素质,突出思想武装头脑,把握好思想引领作用和内容多元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传播的内容丰富、多元的优势,在全体干部中营造学习先进思想、理念,向先进看齐,争做践行“20字”标准的好干部。

2.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在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要探索新方法,创造新做法,让干部管理更加务实、管用、高效。要将传统干部管理制度与新媒体技术相融合,提升高职院校干部管理工作影响力。积极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在继承传统干部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做好内容与传播有效结合,用传统党课培训提供历史和现实内容,利用新媒体网络和渠道,让干部通过新媒体通道寻找、学习党课培训视频等资料,形成新的传播方式、新的教育模式。

3.人文关怀与新媒体技术平台相结合。依托新媒体技术,搭建网络平台,加强干部信息收集和管理,定期进行数据信息研判,在此基础上加强完善沟通谈话制度,对存在问题的干部进行预警,“温馨提示”,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篇7

据了解,今年我国将初步建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体系,联网学校实现课堂教学常态化、普遍性使用,50%教师和30%初中以上学生拥有网络学习空间。

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刘兆义说,“互联网+基础教育”必然会带来新的教学生态和学习生态。

互联网除弥补了传统基础教育形式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带来了个性化学习和教学流程的变革。一些在线学习产品通过记录在线练习、作业、测验和考试,可以形成知识点、章节、学科、学期等多维度的学习测评报告和分析图谱,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高。

此外,在线学习产品极大地解放了教师,从布置作业、检查作业、批改作业、了解每个人和班级知识点掌握情况,只要点击鼠标即可。这让老师有精力和条件进行个性化教学。而“大数据”支撑的测评报告,也让教师能迅速找到学生普遍未掌握的知识点,重点讲解和练习。

教育信息化是必然趋势,但“互联网+基础教育”深度融合产生“化学反应”,还需要教师、家长和学生等各方共同参与。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曹文指出,现在虽然在线教育产品很多,但是鱼龙混杂,真正基于课程、以教师教学或学生学习过程为主线设计的系统化产品很少。

篇8

进入新世纪的10年间,环翠区加大信息化投入力度,用于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先后完成了“微机达标”“校校通”“班班通”“远程教学观摩评估系统”等四个目标任务。“十二五”期间,全区计划投资5660万元,进一步提升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校校通”工程的完成,标志着全区教育信息化应用从单机时代步入网络时代。从“校校通”到“班班通”的飞跃,环翠教育城域网实现了从辅助办公到辅助教学、辅助学习的历史性跨越。远程教学评估中心的建成,使全区教师足不出户,就可以随时观摩学习校外同行的课堂教学,实现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最大共享,且方便了教研员听常态课,及时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即时教学研讨培训。

建设网上资源库促进资源共享

环翠区坚持以开发本地资源为主体,以引进外部优质资源为补充,由教研培训中心负责研究制定资源库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实行学科教研员负责制。通过建立审核机制、制定奖励政策、加强专业培训、明确分工合作、实施动态管理等有效措施,让城乡教师在参与本地资源库建设的过程中,增进业务交流,提高资源开发能力,熟练运用网上资源。

目前,“网上教育资源库”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升,自主开发资源共有1.3万个。同时,进一步加强网上学习资源建设,以网络课件的运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复习巩固环节,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反馈学习情况,借助电子作品展示学习成果,使得课堂不再是问题的终结地,而是问题的发源地,而课后网上学习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重要延伸。网上教育资源库的共建、共享,为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开辟了绿色通道,搭建起一个崭新平台。每个学科、每个章节都有可供教师参考利用的资源,这一资源又是在优中选优的基础上产生的,让所有教师都能向优秀教师看齐,从而实现了高起点的备课、上课。资源共享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随时随地可以查阅、参考,具有方便、快捷、针对性强等优点,彻底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使之从低层次、低效率的备课中解脱出来,以更多的时间、精力用于教学设计的改进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网络化优势促进教师队伍成长

为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环翠区充分落实“教、研、训”一体化理念,切实发挥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优势,构筑信息化培训网络,立足课堂,借助网络,以常态课为载体,形成了一种集校内观摩、城乡交流、学科教研、教师培训于一体的常态化培训形式,解决互动少、成本高、效率低、工学矛盾等现实问题,使教师培训跨越时空、无处不在。

全自动互动录播教室建成后,城乡学生能在不同教室同上一节课、城乡教师能在不同地点同研一节课,学区建设、教师培训、教学改革等工作实现了根本性变革。教师不仅能够观看和反思自己的录像课,同时学习和观摩其他教师的常态课;学校每周精选部分优秀视频课例,经学科教研员审核后纳入教育资源库,实现全区共享;教研中心规定网络听评课研训制度,教研员听评课在网上即时进行;区教育局建立互动交流中心,与各学校的录播教室构成一个覆盖全区的信息化工作平台,不仅高效率、高质量地开展网络教学、网络教研、网络培训及视频会议,而且为深化学区、片区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提高了城乡之间、学校之间交流合作的力度、广度和深度,为建立常态化的教师培训机制、一体化的学区、片区工作机制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信息化教学提高城乡教学质量

篇9

根据学校安排,本学期我主要负责教科研工作,具体包括语文主题学习和"理想课堂"建设两大块。围绕这两项工作,我主要做了如下事情:

(一)深入教师课堂,了解实际情况。

1、语文主题学习方面,我校语文教师在观念上面已经深刻认识到:阅读与积累对学生的的语文成绩、语文水平、语文素养乃至终身发展都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所以老师们的教学热情都非常高。但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由于语文主题学习教学一反老师们早已驾轻就熟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老师们重新备课、重新设计教学流程、重新编写导写案,庞大的工作量给语文老师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一部分语文教师能够迎难而上,很快就能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一部分语文教师步步亦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徘徊;还有一部分语文教师处理方式不当,如将阅读任务完成放到课后,无形当中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弄巧成拙。

2、"理想课堂"建设方面,我校的"三环六步"理想课堂模式已经日趋成熟。走进任何一位老师的课堂,都能看到老师们娴熟的课堂流程、学生自如的表达与交流。但如果不是特意走进课堂,而只是在教室外巡查,却发现依然有老师一讲到底、学生昏昏欲睡的现象,这说明在课改常态化方面还存在问题。另外,在课堂教学中,依然还存在不需要交流而交流、不需要讲授而讲授的现象,这说明在课改精致化方面还存在问题。所以在课改常态化和精致化方面,我们还需要做很多工作。

(二)大胆变革,全面开启语文主题学习活动。

2013年10月,我和学校六位老师赴山东潍坊几所学校实地考察,听了很多课,和当地领导、老师面对面地探讨、交流,深深地感受到"语文主题学习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一项活动".回来后我们在四个班级试点,后来又有很多语文教师陆陆续续出去学习,老师们也感受到: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进行变革,要将阅读和积累放在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

经过两年的酝酿后,本学期,语文主题学习活动在我校一二年级58个班级全面开展。为了推动这项工作,我校语文主题学习研究中心组织了几项重要活动:"新教育杯"写字大赛,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规范书写的意识,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主题学习"演讲比赛,目的是调动学生的读书热情,为语文教师的教学服务;"新教育杯"听写大赛,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总之,语文主题学习在我校正全面展开,我们要在摸索中前进,经历短暂的阵痛之后,一定能迎来百花盛开、硕果满园!

(三)开展各学科课改研讨,推动学校课改工作。

2015年11月4日,学校迎来了新学校教育科技研究院研究员及语文主题学习课题组专家莅临我校指导语文主题学习教学工作,通过上示范课、做报告与研讨交流等多种教研方式,全校语文教师收获很大。

为了进一步营造教科研氛围,调动老师们的教科研热情,提升老师们的教科研能力和水平,我们接着开展了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学科的课改研讨活动。活动上午各安排两位教师上两节有代表性的研讨课,并请本校该学科的专家做课改培训;下午各备课组分组研讨,然后大备课组集中交流展示,最后交流总结。通过这一天环节紧凑、节奏明快的研讨活动,让我们每一位学科老师扎扎实实沉浸到教科研活动当中,去聆听,去思考,去交流,去碰撞,去沉淀,让每一位老师受益良多,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学校的课改工作。

(四)开展行政干部包班责任制度,促进课改工作常态化。

为了使每一位教师的理想课堂形成常态化,本学期启动了"理想课堂"建设行政干部包班责任制。

即每位行政干部负责3—5个班的"理想课堂"建设的督促、指导和检查工作。要求每位行政干部率先垂范,积极探索,自己首先成为"理想课堂"教学能手;要求每位行政干部经常对所负责班级进行巡堂、推门听课,督促指导所负责班级所有老师积极投身"理想课堂"建设;要求一周一反馈督导情况,教科室把反馈结果作为评选"课改先锋""课改管理先锋""课改示范班级""课改优秀班级"的重要依据。

从一学期的实施情况来看,本制度效果不够明显。一方面因为制度本身还不够完善,难以实施;另一方面行政干部分身乏术,督导不力。下学期需进一步改进。

(五)行政干部示范课、青蓝工程、"成才杯"教学大赛推陈出新。

建校近十年来,行政干部示范课、青蓝工程、"成才杯"教学大赛总是如期举行,本学期也不例外。

学期初,彭校长带领几十位行政干部以身示范,领航学校的"理想课堂".行政干部备课充分,课堂精彩;教师们听课踊跃,学习认真。行政干部示范课掀起了本学期第一轮教科研活动。

篇10

中学宪法教育的概念

宪法教育贯穿于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始终,是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核心,其意在培养和增强青少年的国家观念和公民意识。以宪法教育为核心的法治教育,既是实现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工程。[1]

中学宪法教育是我国国民宪法教育的重要一环,是针对中学阶段的青少年进行系统宪法知识教育、参加宪法学习实践活动,培育宪法思维、树立宪法信仰,最后自觉维护宪法权威的过程。当前我国中学宪法教育主要以思想政治课为载体,以宪法主题活动、不定期憲法教育讲座、课外宪法实践教育为补充。

宪法教育融入中学思政教学的必要性

宪法教育融入中学思政教学,是优化中学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内在要求,是培育中学生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的有力措施。宪法教育应成为核心素养的教育载体,实现核心素养培育的效果最大化。[2]宪法知识是中学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譬如,涉及我国政治经济制度、国家机构以及公民基本权利等宪法文本的内容均有在高中政治教材中提及。中学宪法教育应首先以思政教材为载体,注重对课本宪法知识的挖掘,构建起教材内部宪法内容的联结。

宪法教育融入中学思政教学,是加强培养中学生宪法意识,贯彻国家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推行依法治国,核心在于依宪治国,依宪治国离不开对公民实行宪法教育。通过高中阶段的宪法教学,能让大部分公民在学生阶段接受最基本的、最系统的宪法教育,普遍提高公民的宪法意识,从而有力推动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

宪法教育融入中学思政教学的路径

加强宪法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宪法教育教学能力普遍不佳,与其没有系统接受过宪法理论的学习关系甚大。宪法教育融入中学思政教学,需要我们加强对思政任课教师的宪法理论培训,通过建立规范化的宪法教育教学培训机制,持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宪法素养和宪法教育教学能力。同时应加强对思政教师的宪法信仰教育,只有老师发自内心的相信、热爱宪法,自身树立坚定的宪法信仰,才能让宪法教育变得更有热度、更有温度、更具感染力。

增进学生对宪法教育的情感认同。目前中学宪法教育仍主要集中于对宪法文本的解读,教学内容略为枯燥,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不高涨。宪法教育融入中学思政教学,需要我们不断丰富宪法教育的教学内容,増进学生对宪法教育内容的情感认同。通过讲授我国宪法的制度修改史,让学生从内心认真对待宪法;通过中外宪法的制度对比,深化学生对现行宪法的信任感;最后通过宪法事例教学,以实际的宪法事树立学生对于宪法践行的责任感。

推动中学宪法教育活动的常态化。宪法教育融入中学思政教学,需要我们强化中学宪法教育的仪式感,推动中学宪法教育活动的常态化。从高中宪法教育的实际出发,中学宪法教育要实现常态化必须重视除中思想政治课堂外的宪法教育活动。例如,可以充分利用例行班会与国旗下讲话等德育活动,让中学思想政治课中的宪法教育在课后到巩固与延伸。中学思想政治课宪法教育要实行常态化需要跳出课堂的限制,从时间、制度各方面保障宪法教育的实施。

篇11

一、中国企业建设学习型组织的现状

中国企业建设学习型组织存在的现状与不足有以下几方面:

1.形式主义,急于求成。构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长久的过程,组织要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进行重新塑造,甚至实施组织变革,这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些企业利用构建学习型组织来标榜自己的管理方式有多科学,管理理念有多先进,但并没有实实在在地去改变、去学习,形式主义较为严重。还有一些企业没能认识到学习型组织其实是一个没有终点、不断前进的过程,显得有些急于求成。当它们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并经历了数月甚至数年的努力,依然没有获得明显效果时,先前的“壮志”也被慢慢磨平了。

2.制度保障不足。构建学习型组织的重要一点是要有制度保障。比如,定期或不定期的学习、培训、交流活动,对学习行为的鼓励与奖励制度,对学习的课程、方式、学时、讲师的规范制度,对有效的员工创意、建议的奖励制度,对新产品开发、新流程设计的奖励制度等多方面的规范与奖惩制度。许多企业一味强调要学习、要变革、要适应,却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制度使得组织学习有章可循。目前组织学习呈现的特点是培训活动受到重视,因而其配套制度较为成熟,而其他的鼓励创新的制度、鼓励和奖励组织学习和个体学习的制度有待改进。

3.文化培育不足。构建学习型组织需要有以文化作支撑的软环境。学习型组织所需培育的文化不仅包括良好的学习氛围和风气,它还包括鼓励思考、鼓励创新、鼓励团队合作、倡导知识共享、强化部门协作、倡导以人为本、提倡相互信任、提倡员工助他、提倡组织公民行为涉及组织发展和个体成长的多个方面的文化,尤其是知识共享和鼓励创新对于学习型组织尤为重要。许多企业在构建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往往只强调学习氛围,而不去培育如创新型、信任型、协作性的基础型的文化,殊不知没有基础型文化作为铺垫,只培育学习型的文化缺乏根基,不能稳固。

4.知识管理不足。知识管理是学习型组织和核心与精髓。组织学习的落脚点归根到底在知识的获取和应用上。知识管理涉及到组织活动的多个方面,如企业数据库、信息库的开发与管理;企业历史数据、知识、经验的保留和存储;企业个体、团队和组织良好做法的整理和存储;外部竞争者、客户、利益相关者、政府、社区的有用信息、情报、建议的收集、整理和保留;企业文件、档案的管理;员工建议系统的维护和信息收集、整理和保留等。

二、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关键之一——营造学习型的企业文化

学习型组织的关键在于其开放性、适应性和灵活性。它强调不仅要向书本学习,更要向实践学习,与其他员工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要创建学习型的企业文化,必须在组织中营造一种鼓励员工知识共享与创新的氛围,使员工明白整体学于个体学习之和,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学习能力。设法使各层次的人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并倡导员工之间的真情交流,使员工拥有一个相对轻松的工作环境。另外,可以在组织中树立一种企业整体希望达到的愿景,它对全体员工有一个凝聚、约束、激励作用,以解决员工学习目标不清晰的问题。企业的愿景要有信度和效度,既要实际可行,还要尽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企业的愿景确立后,就要为员工确立各自的分愿景实现所要做的措施,措施要明确、具体、可行,并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这样使员工有学习的动机和目标,容易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情,实现学以致用。团队学习也是一个营造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很重要的途径,动员和组织组织全体员工通过个人读书、浏览网页、基层调研、外出考察等多种途径搜集对团队发展有益的知识,或以讲座、座谈、演示等形式,搭建知识交换的平台,还可以围绕学习的重点内容和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员工进行工作研讨、案例分析和课题调研等,促进团队成员间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实现企业的不断创新。最后通过团队学习,切实推动员工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人生目标、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把学到的各种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便于解决组织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一个没有终点、没有止境的事业,决非把原有的学习模式推倒重来,而是对传统的学习行为进行梳理,留其精华,去其糟粕,丰富与完善原有的学习模式。这一点,在学习型组织创建中是重中之重,也是要重点把握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