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渔业经济与管理

渔业经济与管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1 09:21:0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渔业经济与管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渔业经济与管理

篇1

海南,我国最南端的一个岛屿,也是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省,同时又被国务院批准建设国际旅游岛。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文件内容中,要把海南建设成为全国冬季菜篮子基地,从中可以看出,海南的蔬菜产业对于全国蔬菜产业的重要性。不过,要真正使海南成为全国冬季菜篮子基地,就必须要紧紧抓住海南自身的实际情况,同时与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为指导的产业经济理论相结合,在理论的指导下去实践与完成。因此,形成属于海南特色的理论,对于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显得尤为重要。

一、产业经济理论

(一)指导思想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同时也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想发展市场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让人民认识到经济的重要性,那么产业经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产业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必须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为基础的,也就是以经济理论为基础,确切地说,产业经济理论要以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为指导的。马克思在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分析的过程中指出,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中,把社会的总生产分成了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生产两大类,并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并指出这两大类之间必须要保持一定的数量关系,只有这样,我们的生产才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因此,对于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的理论,不仅仅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同样对于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也是具有指导意义的,对于中国产业经济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产业经济理论的定义与意义

产业经济理论的定义,其实就是我们俗称的产业经济学,就是以“产业”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等。探讨资本主义经济在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中产业之间的关系结构、产业内的企业组织结构变化的规律、经济发展中内在的各种均衡问题等。产业经济学是专门研究产业的经济学,是区别去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被称之为中观经济学。通过研究为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为制定的产业政策提供经济理论依据。虽然产业经济理论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但是我国也是市场经济,同样适用,因此,了解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经济理论,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也有同样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产业经济理论的意义,了解产业产业经济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理论意义是:通过对产业经济理论的研究,可以有利于统一的经济学体系的建立;通过对产业经济理论的研究,可以有利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沟通;通过对产业经济理论的研究,可以有利于应用经济学的学科建设。实践意义是:通过对产业经济学进行研究,得出其中的产业经济发展规律,可以有利于建立有效的产业组织结构;通过对产业经济学进行研究,得出其中的产业经济发展规律,可以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通过对产业经济学进行研究,得出其中的产业经济发展规律,可以有利于产业的合理布局。

产业经济学既然是以产业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那么,我们根据国际旅游岛文件的精神和内容,研究和建设海南全国冬季菜篮子基地就必须要充分了解产业经济理论的精要,结合海南建设基地的实际情况和主客观因素,找到切实可行的建设措施,为海南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海南蔬菜产业发展的优势和现状

国务院国发[2009]44号《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把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建设作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六大战略定位之一,充分发挥海南热带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热带现代农业,使海南成为全国冬季菜蓝子基地、热带水果基地、南繁育制种基地、渔业出口基地和天然橡胶基地。因此,对于海南建设蔬菜基地,国家给予了政策上的指导,也是提高海南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一个好的机遇。

(一)海南蔬菜产业发展的优势

1、国家政策和海南体制优势

海南被批准建设国际旅游岛,并且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海南在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对于海南未来发展又一个新的契机。因此,在海南未来的发展中,国家给予了海南更加优惠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国务院各部门包括农业部、科技部都会给海南农业发展方面更多的政策指导和科学技术支持。

海南是全国唯一一个省级经济特区政府,实行的“小政府大社会”,同时实行省直管县的行政体制,这对于海南在政策制定和落实方面,更能针对本地实际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监督,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的人民。

2、海南的气候、土地、生物资源和水资源优势

海南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长夏无冬,光温热充足,雨量充沛,东湿西干,南热北冷,入春早,升温快,日夜温差大,光合潜力大。

海南面积约为3.4万平方千米,占我国热带土地面积的3.4%,海南土地资源丰富,土地适应性较广,绝对大部分土地都能被农业所利用,开发潜力大。

海南河流径流充沛,多年平均地表径流深875mm,径流量达297亿m3,人均5380m3。独流入海的河流有154条,水库面积5.6hm2。海南水资源总量为375亿m3,水资源极为丰富。

(二)海南蔬菜产业的现状

海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全省人口的一半以上,农业一直都是海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力量,农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海南经济、社会的发展。海南蔬菜产业的发展,经过对于本地实际情况的认识,调整蔬菜产业结构,加大对农业技术的投入,制定蔬菜种植的多项优惠政策,在这种情况下,蔬菜产业在海南农业发展过程中也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虽然海南现有的蔬菜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距离海南建设全国冬季菜篮子工程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和足多问题的。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海南本地经济发展基础薄弱,起步晚,发展缓慢。由于之前海南的地理位置和政府战略计划所限,海南在1988年建省以后,工业基础薄弱,人民生活水平低,信息闭塞,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低,各方面发展相对比较慢;在建省之后,海南的发展也是一波一折地,因此,对于农业省来说,这样极其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因而造成了海南现在农业的发展落后于其它省的农业。

其次,农业中农村发展落后,农民文化素质水平低,干部观念落后,相关的农业科技人员少。农民素质的高低水平直接关系到海南农业的发展,因为农民是蔬菜的直接的种植者和管理者;以此同时,科学的管理,政策的支持也是蔬菜种植的重要的外部因素。海南是一个边陲小岛,与外界的联系被琼州海峡隔断,一些先进的生产文化和生产力不能在第一时间进入人们的视线。另外,海南本地的农民受文化教育程度低,仅有少部分人接受过小学文化的教育;有些干部思想落后,责任心不强,存在消极工作的现象,这些直接影响到政策的落实;海南经济发展水平低,在农业方面的科技人才少,不能很好地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最后,与蔬菜产业相关的企业发展缓慢,不能形成一定的竞争力和生产力,不能很好得形成产销相结合的先进发展模式,从而导致了海南蔬菜产业的发展落后。海南蔬菜产业类的企业比较少,而且企业的规模、科研水平、项目资金的水平都是很低,与农户之间没建立相关的合作关系,使得企业后劲不足,不能很好地起到龙头的作用,一方面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没有带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造成两方面在发展上的的滞胀。

三、结合理论与实际发展海南蔬菜产业

(一)加快蔬菜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海南蔬菜产业结构调整,很重要的就是要加大对于蔬菜产业的资金和科技投入,结合海南实际的土地、气候、水资源、生物物种方面的情况,在人员方面充分运用现有能力和资源分批次、分阶段派人去外地学习和培训,借鉴我国其他先进兄弟省份的蔬菜种植和管理经验,加大科技投入,培育新型的蔬菜种植品种,推广新型的蔬菜种植模式和管理模式,推进蔬菜产业结构调整,使蔬菜的生产方式发生极大的转变,提高蔬菜的综合生产能力,从而达到蔬菜产业不断发展,菜农收入不断提高,海南农业不断得到发展,农业社会不断得到稳定的最终发展目的。

(二)加大蔬菜产业组织的发展

蔬菜产业组织涉及的方面比较多,这其中包括蔬菜的种植阶段、收购阶段、销售阶段等,组织的发展好坏直接关系到蔬菜产业发展的好坏,因此,蔬菜产业组织必须切合实际,并且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对于蔬菜种植阶段,可以设置农业科技服务站、农业科技和农业气象服务网络组织、农民蔬菜种植培训班等,通过这些组织提高蔬菜的质量和品种,加快农民种植水平的提高,防止不利于蔬菜种植情况的发生;在收购阶段,可以采用蔬菜中转站,通过中转站实现农民和企业的无缝转换;在销售阶段,加强对于企业的支持和监督,创造和宣传自身品牌,发挥品牌效应的作用,提高销售收入,从而为企业和本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也会海南蔬菜组织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结构模式参考。

(三)合理规划蔬菜产业的布局

合理布局蔬菜产业,可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节约能耗,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更大的回报。在海南蔬菜产业规划中,确立了琼北苦瓜、茄子、辣椒优势产业带,琼东辣椒、黄瓜、冬瓜、青瓜产业带,琼西南瓜、西瓜、辣椒优势产业带,琼中苦瓜、黄瓜、野菜发展优势产业带,琼南豆角、苦瓜优势产业带。这些产业对于海南蔬菜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起着重要的推广和带动效应,为海南未来的蔬菜产业在市场发展中做大做强提供了资源储备。

篇2

根据2011年6月《水利发展规划(2011—2015)》,全国一半以上的耕地缺少基本灌排条件,40%的大型灌区骨干工程与50%~60%的中小型灌区存在设施不配套、老化、失修等问题,大型灌排泵站的设备完好率不足60%,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凸显。水利设施的缺乏、老化或者失修必然会给农业生产带来负面的影响,从而阻碍农业经济的增长。所以近年来我国不断增加水利建设投入规模,根据水利部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水利投资规模将达到8万亿,相比“十一五”期间实际投资规模增长156%,年均复合增长20.7%。而我国如此大规模的水利投资是否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增长,农业经济的增长又能否反过来提高水利投资水平?反思这些问题,有利于提高我国水利投资效率,加强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各地区抗灾能力和粮食生产能力,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高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于水利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学者们进行了诸多探索。有学者基于水利社会核算矩阵的分析发现,水利投资对国民经济尤其是农业部门能产生较大的拉动效应,但是不同水利部门的投资增加对国民经济的具体拉动效应存在较大的差别[1]。也有学者基于C-D生产函数的研究发现,增加水利投资对提高粮食产出有促进作用[2]。基于水利投资和经济发展历史数据,深入分析水利投资对农业、第二、第三产业的促进作用,发现水利投资极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3]。有学者通过构建生产函数模型讨论基础设施投资和人力资本积累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基础设施投资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增长[4]。周世香运用DEA和Malmquist指数分析了全国各个省份的农业水利投资效率,研究发现“十一五”期间中部和西部大多数省份的农业水利投资效率都相对低下[5]。

 

在省(市)层面,有学者基于四川省的实证分析认为,四川省财政支农支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和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对农业经济增长均具有积极作用[6];基于四川省的研究发现,农田水利基建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并未形成双向因果关系,农田水利基建投资增长会推动农业经济增长,而农业经济增长并未显著带动农田水利基建投资的增加[7]。有学者研究了重庆市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重庆市农村经济基础设施资本存量与农业经济增长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8]。

 

从已有的成果来看,农田水利投资能够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基本已经得到了绝大多数学者的认可,但是农业经济增长对农田水利投资的影响却成果寥寥;对于两者之间的双向关系,不同的学者得到了不同的结论,但仍缺乏基于全国层面的双向机制的研究。相关成果和分析思路都为本研究奠定了基础。本研究基于全国29个省(市)1990—2012年的面板数据,借助面板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并采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因果检验和面板VAR方法,对农田水利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双向影响机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近期我国政府的水利投资方向和渠道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方法

 

采用面板VAR模型分析农田水利投资和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构建了以下模型:

 

1.2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建国以来,水利投资的统计口径经过多次调整,其中水利基建投资数据较为完整,并且在水利投资中占据主导地位[2]。因此,选取农田水利基建投资完成额(irr)作为农田水利投资的分析指标,以农林牧渔业总产值(agr)作为农业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9],数据分别来源于《中国水利年鉴》和国家统计局网站。为了保持统计口径的一致,将重庆市归入四川省;由于西藏地区存在大量数据的缺失,因此不纳入讨论范围;时间跨度为1990—2012年。考虑到全国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发展状况和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本研究将全国分为东、中、西部3个地区分别进行分析[东部地区包括: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共11个省(市、自治区);中部地区包括吉林、黑龙江、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自治区),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陕西、青海、宁夏、新疆、甘肃、四川、贵州、云南、广西10个省(市、自治区)]。为了剔除价格波动带来的不同年份数据不具备可比性的问题,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1990年=100)对农田水利投资数据进行可比价格调整(个别省份存在少量数据缺失的问题,以有数据年为基期进行调整),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指数(1990年=100)对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数据进行可比价格调整。同时,为避免异方差和数据的强烈波动影响,对所有数据进行了对数处理,并分别用lirr、lagr来表示取自然对数后的农田水利投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本研究构建了涵盖全国除港澳台之外的3个地区、29个省(市)23年的面板数据,共有667组观测值。

 

本研究基于调整价格影响后的可比价数据绘制了农田水利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发展趋势图(图1)。可以看出,1990—2012年间全国农田水利投资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都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并且二者之间存在很大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759 4。但是,农田水利投资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例在2002年以后却呈下降的趋势,表明农业经济增长对农田水利投资的带动效应并不明显,或者是现有规模的水利投资已经满足需要,而造成农业产出增幅高于水利投资增幅。那么,农田水利投资的效率如何?农田水利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如何?由于水利项目的投资存在滞后性,其效益可能需要在下一年或更长时间后才会产生影响。因此,有必要进一步从动态层面来衡量农田水利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2 结果与分析

 

2.1 面板单位根检验

 

由于做VAR模型要求系统中的变量具有平稳性特征[10],因此有必要对农林牧渔业总产值(lagr)、水利投资完成额(lirr)的平稳性进行检验,以避免采用非平稳数据拟合模型而造成“伪回归”。STATA12.0软件为面板数据提供了5种单位根检验方法,分别为LLC检验、HT检验、Breitung检验、IPS检验和Fisher检验,为保证结果的稳健性,本研究利用上述5种检验法得到了表1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当检验3个地区2个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时,均显著地拒绝了原假设,而原值序列不能完全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因此这2个变量的一阶差分值为平稳序列,即两者均为一阶单整序列。

 

2.2 面板协整检验

 

为了检验2个变量之间是否具有长期均衡的关系,在单位根检验基础上对数据序列进行协整检验。Westerlund构造了4个统计量,2个组统计量Gt、Ga,2个面板统计量Pt、Pa[11]。组统计量说明在允许面板异质性的条件下存在协整关系,面板统计量是在考虑面板同质性的条件下检验是否存在协整关系,2组统计量的原假设均为不存在协整关系。由表2可知,2组面板统计量的检验结果基本是一致的,均显著地拒绝了原假设。因此,东、中、西3个地区的农田水利投资和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也就是说,农田水利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从长期看来存在促进作用,并且可以通过误差修正机制,保持两者之间长期稳定“均衡”的关系。

 

2.3 面板误差修正模型

 

为了检验农田水利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长期、短期的因果关系,本研究建立了面板数据误差修正模型。做误差修正模型之前还应该正确确定滞后期k,如果滞后期太少,误差项的自相关会很严重,并导致参数的非一致性估计。在模型中适当加大k值(增加滞后变量个数),可以消除误差项中存在的自相关。但是k值又不宜过大,因为过大会导致自由度减小,直接影响模型参数估计量的有效性[12]。本研究主要采用当前较为常用的3种确定滞后约束的检验方法:似然比(loglikelihood ratio,LR)统计量、赤池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和施瓦茨信息准则(Schwartz criterion,SC)。由表3可知,根据选择最优k值的原则,即在增加k值的过程中使AIC、SC值达到最小,确定滞后期数为2期。

 

由表4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的误差修正项ECM(-1)在模型(2)、模型(3)中均达到5%的显著性水平,这说明长期看来,农田水利投入是农业经济增长的原因,反之亦成立,即东部地区存在从农田水利投入到农业经济增长的双向因果关系。短期内,东部地区仅存在从农田水利投入到农业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对于中部地区而言,长期内,两者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但是短期内只存在从农田水利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西部地区都只存在从农田水利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

 

2.4 面板VAR模型

 

2.4.1 面板矩估计 为了说明变量之间的回归关系,首先进行面板矩估计(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s,GMM),采用均值差分法消除时间效应,前向差分法消除固定效应。由表5的结果可以看出,对于全国3个地区而言,无论是滞后1期还是2期,农田水利投资都显著地表现出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这也说明了农田水利投资的效益存在滞后性,在较长的时间内才能更好地发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滞后期数相同的情况下,西部地区农田水利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大于中部、东部地区,更多的可能是因为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导致西部地区农田水利投资的增加可以获得更多的边际效益。

 

农业经济增长对农田水利投资的作用在不同地区表现不同。滞后2期的情况下,东部地区的农业经济增长表现出对农田水利投资的负向显著,而在滞后1期时不显著。可能是因为东部地区具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以及良好的经济基础,其政策重心更多地倾向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或者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开发,从而挤出了农田水利的投资。中部地区农业经济增长对农田水利投资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增长对于农田水利投资的作用不显著。

 

2.4.2 面板方差分解 为了更好地分析农田水利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影响的程度,利用面板方差分解来进行进一步的说明。表6为第10个、第20个预测期的方差分解结果。由结果可知,第10个预测期与第20个预测期的结果比较接近,说明系统在第10个预测期已基本趋于稳定,农业经济增长与农田水利投资之间的动态关系已达到均衡;系统内2个变量受自身冲击的影响均大于受对方冲击的影响,对自身波动的贡献率均在60%以上;农业经济增长对农田水利投资的影响在18%~30%之间,其中西部最高,东部最低。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而且水资源极度匮乏,因此需要不断补充和完善水利基础设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从而保证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农田水利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在 13%~30% 之间,其中中部高于西部,西部高于东部。对于东部地区来说,良好的经济基础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极大地促进了该地区农业的发展,在各类型水利设施基本配套的情况下,单位水利投资的效益到达拐点,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增长需要依赖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3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基于全国29个省(市)1990—2012年的面板数据,总结了我国近年来农业经济增长和农田水利投资的情况。通过构建面板VAR模型,探析了我国东、中、西部3个地区农田水利投资和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对全国而言,农田水利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农田水利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表现出显著的正向影响。也就是说,无论是东部,还是中部、西部,从长远看来,农田水利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均存在正向的推动作用。农业经济增长对农田水利投资的影响却因地而异。

 

第二,农田水利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存在较强的区域差异。短期内,东部地区仅存在从农田水利投入到农业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而长期内二者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对于中部地区而言,长期内两者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但是短期内只存在从农田水利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西部地区都只存在从农田水利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

 

第三,方差分解的结果证明农业经济增长对农田水利投资影响最大的是西部,农田水利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最小的地区为东部,可能的原因在于各地区资源禀赋和经济条件的差异。

 

篇3

1太和县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太

和县是一个较典型的农业经济大县,全县农村人口在157.9万,年增长1%左右,可耕地12万hm2,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9.2亿元,年增长3.7%以上。粮食总产103.6万t,年增长0.5%以上。肉类总产量9.96万t以上,年增长2.1%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28元,年增长8.7%以上。全县拥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3家,总面积0.112万hm2,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合作社、家庭农场)3856家,市级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6家。

2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方法上存在着诸多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必须进一步研究,加以解决,创新管理理念、管理方法,来解决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2.1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无法紧跟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节奏,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没有及时改革和更新,导致了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与国经济体制不相符,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阻碍了国家整体经济水平的更好发展。亟待相关单位制定一套系统科学的适应现代农业的方案,以便更好地推进农业经济良性发展。

2.2相关管理人员认识不足

为更好地发展我国的农业,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但有些农业管理人员固守着传统的管理理念,不接受和尝试新的管理方式,不与时俱进,在处理一些相关事务过程中,执行力相对低下,使得管理效果不够理想。另外,管理人员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缺乏专业的培训,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对农业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相关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的认识,提高管理人员对相关管理的重视程度。

3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3.1构建新型的农产品销售体系

为帮助农民更好地进行农产品销售,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在农业经济管理中需要构建一个新型的农产品销售体系,实现营销主体的规模化、组织化,交易方式的现代化,批发市场的功能齐全化,物流配送系统的高效化,以连锁超市为主体的销售常态化。

3.2加大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为适应时代的潮流,应努力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逐渐将信息化技术渗透到农业经济的各个环节中,充分发挥各种信息技术手段的作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大力提高农业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培育优秀的人才投入到信息化技术生产中,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意识,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规范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及时向农民反应市场运行情况,促进农业稳定持续高速发展。

3.3改进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通过提供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来实现成员互助的组织,合作社的成立节省了农业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了农民市场谈判地位及抵御风险的能力,为更好地进行农业经济管理,需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相应的改革。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人力因素、制度因素、物质因素、商誉因素等关系到合作社的发展前景,特别是商誉因素与物质因素影响显著。要打好信誉战,创名优产品,做强品牌效应,提高市场占有率。对合作社的盈余,除一小部分留作公共积累外,大部分根据合作社成员与合作社发生的交易额的多少进行分配,实行按股分红与按交易分红相结合,要做到让每户农户满意。对农民合作社的物质资源进行适当增加,提高农民合作社的盈利能力及自身的服务能力。

3.4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体制

管理思维要与时俱进,改变以往落后的管理理念,树立正确的农业管理理念,不断更新管理意识,消除管理体制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实行规范化管理,定期进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知识教育和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创新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克服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障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适应时展需求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加大对农业经济的扶持力度,制定相应的保护制度,推动农业经济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完善相关管理体系,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进步与发展。

篇4

就目前来说,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于企业经营管理者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标准,不同学者的界定标准各有不同。胜任力理论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其合理性以及实际使用价值,在国外得到迅速普及,被广泛应用于企业、医疗、教育等各个部门。目前认同较为广泛的是将企业经营管理胜任力分为表面的知识、技能和内在的特质、动机、自我概念等。具体来说,知识是指管理者掌握的信息,技能是指管理者在处理事务时具有的能力,自我概念是指管理者自我的价值观、态度和认知,而特质是指管理者自身的特性,动机则是指管理者实现目标的意愿。总而言之,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胜任力不仅可以判断其能否胜任某项工作,而且还关系着企业经营管理绩效的高低。

(二)经营管理绩效理论

从企业管理角度来看,经营管理绩效是企业追求的最终目的,其不仅体现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可以很好地反映企业在市场中占据的份额以及存在的问题,因此目前经营管理绩效理论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接收。但和企业经营管理者胜任力一样,目前关于经营管理绩效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评判标准。就目前来看,对经营管理绩效理论的评判标准主要有三种,其分别为: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的评价标准、单一指标和多项指标的评价标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评价标准。这些评价方式在实际应用中经常重叠,目前较为常用的评判方式是通过多项指标从主、客两方面来衡量企业的非财务指标和财务指标。

二、企业经营管理者胜任力与经营管理绩效的关系

(一)胜任力的特性

我们可以从对胜任力界定的不同标准中总结出一些相似点,也可以说是胜任力的特征,其主要有三点:(1)胜任力在不同的任务情境中其表现各不相同,具有一定的动态性;(2)胜任力与经营管理工作绩效有着密切关系,不可反映甚至预测经营管理的工作绩效;(3)可以通过胜任力将经营管理能力强的人员鱼经营管理能力弱的人员区分开来。

(二)经营管理绩效的影响因素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美国学者Boyatzis提出了高效工作绩效模型,其指出经营管理绩效是由经营管理需求、管理者的胜任力以及企业环境等三部分共同组成的,只有当这三个部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时,才会使得经营管理绩效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企业经营管理者本身所具有胜任力的种类较多,但在实际经营管理中一般不需要用到所有的胜任力,其所需要的胜任力要根据不同的企业类型具体评价,要努力使得能最大程度地将胜任力潜能激发出来,从而有效提升经营管理绩效。笔者认为,影响经营管理绩效的胜任力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管理能力

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是指管理者能对自己有正确认识,并通过自我学习和自我调节来实现自身发展的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发展,以此来影响企业经营管理绩效,因此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能力。

2、领导能力

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领导能力是指管理者通过人际交流或自身行为影响来提升整个企业工作人员水平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对企业其它工作人员来说起着领导作用。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领导能力可以直接影响企业经营管理绩效,其在胜任力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3、任务管理能力

任务管理能力是指企业经营管理者可以通过自身经验来对团队进行指导,以此来完成任务的一种能力。任务管理能力的直接实施对象是任务,而只有保证团队任务的完成,才能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绩效。

4、创新管理能力

创新管理能力是指企业经营管理者根据企业发展背景的变化,对传统的管理方法进行合理改进,使得其更加符合当前企业发展需求的一种能力。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对经营管理者创新管理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经营管理者创新能力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管理者拥有较强的创新管理能力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5、社会责任能力

在明确社会责任能力之前,首先必须要将其和经济责任区分开来,其不是以谋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的。具体来说,社会责任能力是企业经营管理者履行对消费者的责任、对债权人的责任、对职工的责任、对环境保护的责任以及对社会公益责任等的一种能力,一个优秀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必然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能力。

(三)企业经营管理者胜任力与经营管理绩效的关系

企业的经验管理绩效主要可以分为发展绩效、财务绩效、流程绩效以及市场绩效,研究表明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领导能力、个人特质、管理能力都可以对经营管理绩效产生影响,而这些都是属于企业经营管理者胜任力的范畴。比如人事管理能力对企业的发展绩效和市场绩效都能产生显著影响,因为一旦企业经营管理者具备较强的人事管理能力,其就可以对企业的工作人员进行更好的组织,从而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社会责任能力也对发展绩效有着促进作用,因为若是企业经营管理者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能力,就会通过如社会公益等各种行为来为社会作出更多贡献,而这在无形之中提升了企业的知名度,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提升企业的发展绩效。

(四)企业经营管理者胜任力与经营管理绩效关系带来的启示

1、给选拨和考核企业经营管理者带来的启示前面已经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自我管理能力、管理创新能力、任务管理能力等胜任力对企业的经营绩效有重要影响,因此,在进行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选拨或考核时,可将这些能力纳入衡量范围。比如,在进行企业经营管理者选拨时,可通过对其个人特质、自我学习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等胜任力的考察,来衡量其自我管理能力;通过对其人际交往能力、影响能力、指导能力等胜任力的考察,来评判其领导能力;通过对其解决问题能力、决策能力、绩效管理能力等胜任力的考察,来评价其任务管理能力。总之,在进行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选拨时,要考察其各方面的胜任力,以此保证其具有足够的资格进行企业的经营和管理。

2、给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培训带来的启示由于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许多胜任力对经营管理绩效都有影响,因此在进行管理者的培训时,要依据不同胜任力的不同特点来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和方案。这样可以使得培训更有针对性,从而大大提升培训效果,使得企业经营管理者有足够的能力进行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从而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5

从国际造船业格局来看,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欧洲造船业正进一步走向没落,日本造船业也正在逐渐淡出与韩、中两国的竞争,而中国造船业的竞争力则显现出进一步增强的趋势。随着世界造船中心从欧洲向东亚转移,中国已从世界造船业第二方阵的中游一举进入世界造船业第一方阵。中国造船业已经确立了“世界造船第一大国”的雄伟目标,正不断借鉴和吸收先进造船国家的技术和经验,采取种种措施提升中国造船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从国内造船业格局来看,中国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调整,造船业己经被国家列为重点发展产业,已确定重点建设环渤海湾、长江口区和珠江口区三大造船基地。中国造船业目前已形成了几大产业集群,在江苏、浙江等地区。浙江把船舶工业作为全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重点产业,正在积极建设港口物流、战略物资储运和临港工业三大基地,并把舟山确定为“长三角”战略物资中转储备基地、全国重要的船舶工业基地。因此船舶工业现代化直接影响到交通运输、海防、海洋开发和渔业等各方面的发展,对实现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1.浙江船舶工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浙江的区位优势也得天独厚: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海峡西岸经济区,东濒太平洋,西连长江流域和内陆地区,不仅区域内外交通便利,且紧邻国际航运战略通道,具有深化国内外区域合作的有利条件,发展船舶工业的区位优势和地域条件十分显著。

浙江还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能有大量民间资金投入发展船舶工业的地区之一,目前浙江为加快造船产业的发展, 在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的开发应用、网络化建设、虚拟造船等方面进行新一轮投入,把数字造船、绿色造船作为企业发展的基本方针,以全面提升数字化生产技术为主题。世界船舶工业的进一步向东亚转移,为浙江造船工业发展创造了机会,抓住产业转移的机遇,乘势而上,浙江船舶工业一定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2011年,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获批列入国家战略,舟山群岛新区获批为国家级新区。按照《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将把国家战略需要与浙江特色优势结合起来;打造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构建“三位一体”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推进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和临港先进制造业,同时择优发展新型船舶工业、汽车、环保石化、钢铁等先进制造业。发展海洋经济,对于浙江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再造“海上浙江经济”。

2.浙江船舶工业信息化现状

浙江船舶工业是浙江省制造业应用计算机最早的行业之一,很早就开始了计算机辅助制造 (CAM)在船舶设计和船舶制造行业的研究和应用,目前浙江应用于船舶产品设计和管理的软件基本是以引进国外系统为主,缺乏自主创新,不但购置价格昂贵,而且维护升级费用也很高。如浙江集团购置国外设计软件、ERP管理系统化了1000多万人民币,而且系统还需不断升级。市场上一般的CAD、CAM 软件和ERP管理软件很难适应船舶制造企业的需要,由于我国造船企业在生产运营模式上与国外先进造船企业存在的较大差距,船舶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过程复杂,不同产品的设计、制造过程不完全相同,配套企业达上千家之多,每一艘船的信息化建设都具有自已的个性,不能简单地重复和复制;以及国内管理理念、体制上的特殊性,导致引进国外先进的软件也不能简单套用,需要有大量的本地化工作要做,加上引进的软件商出于商业利益和技术保密,我们很难进行软件二次开发,至今浙江省造船企业还没有完整的产品数据管理平台,使造船企业的设计、生产运营无法集成,以致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达不到各生产要素精确配置的目的,从而使造船周期加长,造船成本相应较高。[1]

目前浙江造船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主要是设计、采购、生产、成本、精度管理等方面由各自独立的软件系统来支撑,这些软件系统在整个造船流程某些方面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这些系统开发应用没有站在整体造船高度考虑,设计、生产和运营管理一体化的,这样不能真正体现软件系统价值和综合经济效益。要抓住产业转移的机遇,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现代造船模式的转换,提高造船企业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效率,从而把浙江造船企业的综合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能力,坚定地走出一条以建设创新型船舶工业为核心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3.浙江船舶工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浙江的民营船舶企业多数是按整体制造模式在造船,浙江的骨干船厂处于分段制造模式向分道制造模式过渡阶段,已普遍应用CAD出图、数字放样技术和数控切割设备,开始在船舶建造的生产环节引入信息化技术,有的工厂已按区域造船模式进行生产设计,但与先进的造船企业比较,在信息化技术上仍存在较大的差距,直接影响浙江船舶工业的竞争力和企业经济效益。[2]如何充分依托信息化技术,推动信息化与船舶工业融合,提高产业效能,打造中国一流的现代化修造船基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3.1当前造船企业面临的设计管理问题

篇6

现在,县域农业经济的形势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县域农业经济容易受到市场供求的影响,因此,这就对县域农业经济的管理提出了更加完善的要求,县域农业经济管理的方针还在不断深化。

(二)县域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

1.现在,县域传统农业的规模在缩小,农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所以,县域农业经济管理应该确保能够运用在每个环节中,从而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在流通环节应该加强农产品的质量检查,确保食品安全。

2.人们进入了知识时代,人们在进行农业生产的时候,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生态理念深入人心,而且,农业是自然和经济共同的产物,所以,农业经济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的,所以,在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农业是关键,现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从而农业经济管理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3.现在,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农业也实现了全球化的发展,但是,农产品具有特殊性,所以,县域在进行农业贸易的时候,应该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进行。

4.在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中,呈现出了土地报酬下降的形势,在知识经济中,知识的成本不会减少,而且会随着积累越来越多,这对农业经济管理产生了一定的问题,现在,人们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很多新的管理方法会应用到农业经济管理中,这对处于递减规律的农业经济管理造成不利影响。

二、县域农业经济管理的相关政策分析

(一)县域农业经济管理应该突出特点

现在,农业经济面临着压力,随着市场经济和国际化经济的发展,县域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着单一化的问题,而且,我国的三农问题比较突出,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农业经济的发展,通过对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的发展方面,考虑农业经济发展的可行性,使农业经济能够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县域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应该对具体问题进行研究,而且运用针对农业发展问题的对策,突出有特点的管理方案,从而能够使农业经济管理朝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二)强化县域农业经济管理的团队建设,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能力

在县域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对相关学科的改革,从而建立一个高标准的管理队伍,从而能够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特色化,这样的团队成员可以由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构成,从而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从而能够实现农业经济的合理化管理,能够在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分清主次,按照流程管理,而且,在进行县域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要不断完善理论,在实践中对农业经济管理理论进行扩充。

篇7

二、企业战略管理植根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一)企业战略管理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宏观维度分析

决定企业发展因素至少会包括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宏观,另一方面是中观。因此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根据企业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制定战略,这是决定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获胜的重要条件。本区域产业发展的关联程度和其他因素都会对企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企业战略发展过程中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把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战略规划融合在一起,提升企业的综合发展能力。企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因此企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当前经济水平提升的重要路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企业的科学发展,从宏观经济发展的维度出发,不断优化企业的竞争环境、发展环境、用人环境,让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全面的发展和优化。

(二)企业战略管理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关系

企业管理战略与区域经济之间相辅相成,形成一种契合共生关系,因此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改变对企业管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经济学中区域可以看成是经济上完整的地区,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历史沉淀、自然特点、文化积累、生产活动能力影响,这些因素都成为经济总链条中重要的一环,专业分工过程中都要完成各自的职能,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总动力。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坚持走个性化内涵式发展道路,保证区域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区域经济板块是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块,板块经济与企业管理具有紧密的联系,区域经济需要形成一个经济共同体,推动企业经济效益提升。决定区域经济走势的另一个方面是政府的积极引导,同时需要加强宏观经济调控,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区域经济的比较优势需要在企业管理优化过程中得到全面提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从区域内企业发展战略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各方改革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区域经济发展对企业管理优化的战略要求分析

(一)企业管理优化与区域经济相融共生

企业管理过程中需要对区域实际情况进行准确定位,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是实现区域与核心定位的融合,推动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战略就是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做出取舍,需要对企业管理做出选择,如果能够选择出正确的路线,对企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野取冶,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坚持与区域经济增长相互融合的理念,积极融合各种资源,推动企业内在发展。在市场经济模式下,每个理性经济人都需要按照市场规律做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以企业集体价值最大化为根本目标。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需要合理解决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从多方面化解矛盾,提升企业战略发展水平。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符合集体价值最大化的根本目标,让每个员工都能够在企业运行过程中完成自己的事业。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实现集体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目标函数的一致化。区域经济发展价值需要和每个区域经济发展价值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动力。在区域内部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式,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与发展。企业管理优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是紧密结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一个有效的体系,因此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以企业优化管理为基础,逐步推进企业经济协调发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提升企业的综合市场竞争力,对企业全面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来自于《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二)企业战略管理协同区域经济促使规模经济效应产生

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需要处理区域经济增长问题,主要是对规模效应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促使企业利润最大化,促使区域经济规模效应产生,积极稳妥地推进企业获取长期效益。企业发展过程中单纯的竞争与单纯的垄断合谋具有一定的差异,竞争与合作需要有机结合在一起,企业管理过程中需要积极吸纳竞争的合作优点,规避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缺点,形成企业战略发展的新局面。企业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地创新,有力推进企业进一步协调发展,产业集群效应产生才能在各个主体之间形成更大的发展动力,集群效应产生区域的规模效应才能得到全面的体现。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与规模经济效益产生具有紧密的联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规模效益产生是融合在一起的,需要从多方面经济指标建设入手,积极推动企业的协同区域经济发展。

(三)企业管理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打造合理要素模式

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整合各种要素,让企业管理的要素发挥积极的作用,形成合理的要素结构,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吸引外来资源向本地区汇集,从而形成规模化效应。本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企业的推动,因此企业管理水平需要不断提升,对各生产要素需要产生一种吸引力,形成有利的竞争优势。区域共同体形成需要把经济生产和经济生活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区域的几个核心的支柱性产业,保证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更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形成一种有效的保障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区域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促使企业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资源、规模、运营成本三个要素关系问题,发挥三个要素的比较优势,才能更好地推动企业健康稳定发展。比较优势得到体现,企业的竞争优势才能体现,产业集聚与产业链发展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

篇8

经济形态的每一次交替,终将导致人类社会的重大变革。知识经济作为继工业经济时代之后人类即将步入的一种全新经济形态,其对社会价值观念、资源配置、经济结构、分配原则乃至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同样是全面而深刻的。然而,目前理论界对这一热点问题的研究,多侧重于经济转型、产业提升以及体制构建等宏观层面,而对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变革微观层面的探讨,却显得较为薄弱和散乱,有必要进一步研究。

实际上,随着外部社会经济环境在知识经济时代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革,企业经营管理将面临全方位的冲击和挑战。无论是企业的管理理念还是其管理模式,也无论是企业的管理系统还是其组织结构,均将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变化。

其一,企业管理理念从刚性的以物为本向柔性的以人为本转化。

存在决定意识,理念是实践提炼与升华的结果。企业管理理念的形成和演变,归根到底取决于其所处的经济环境和管理实践的发展与变化。传统工业经济作为一种以自然资源的高度消耗为特征的资源经济,实际上是人对物质依赖的经济社会。因此,适应于此种资源经济或工业经济时代机器大工业生产的需要,无论是企业的管理理念还是其管理方式,均是以物为中心的刚性管理。即使是由被称其为“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所创立的“科学管理”,尽管其通过标准规范操作、设立工作定额以及差别工资制度的实施,促进了企业从早期的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化,引发并完成了企业管理的第一次革命,但其实际上依然是以机器为中心、视人为物这一管理理念的体现。当然,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此种以物为本的管理理念,正逐渐被以行为科学、企业文化等理论所主张的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所替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中的人本主义色彩日渐浓厚,人力资源对企业发展乃至社会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也日益为人们所认识。但企业所处的资源经济的社会存在环境,长期以粗放经营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却使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难以真正地在企业中予以普遍确立并付诸实践,这已为我国目前企业的现实所充分证实。而相形之下,知识经济作为一种以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的全新经济形态,实际上是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智力为支撑的经济社会.其更为强词人力资源的开发与配置,更为注重人力资本的经营与效率,更为注重劳动者主观能动性的调动与发挥。这不仅将促使企业真正实现其管理理念由刚性的以物为本向柔性的以人为本转化,而且实现此种转变,也恰恰正是知识经济的内在要求和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所在。

其二,企业资产管理模式从有形资产的价值管理向无形资产的知识管理转化。

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迈进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人类社会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经济时代向以知识资源为基础的经济时代的发展过程,就是以知识资源的占有和配置来逐渐替代自然资源的占有和配置,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因此,其不仅将引发企业管理理念的重大变革,而且将带来企业资产管理模式的重大调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其占有自然资源的多寡与优劣,资本与设备等有形资产的投入起决定性作用。货币资本和物质资本既是社会经济进步的主导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主要依托和基础。因此,企业的资产管理必然是通过对有形资产价值的取得、使用以及收回的管理,以实现企业资产增值最大化的过程,也即采取有形资产的价值管理的管理模式。而相形之下,在以知识的生产、使用和分配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一种独特而又无限的战略性资源,不仅成为与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并重的企业发展的必备生产要素,而且是企业乃至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资源。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不再单纯决定于机器与设备等有形资产的投入,而是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其拥有知识资源等无形资产的多寡和利用。也就是说,在知识经济的社会中,企业的发展要从主要依赖有形资本的积累和投入,转向更为关键的无形资本的积累与更新,与此相应,其资产管理模式也将从有形资产的价值管理向无形资产的知识管理转化。可以断言,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知识管理这一崭新的资产管理模式取代传统的价值管理模式的时代。

其三,企业组织管理系统由静态的职能型向动态的过程型转化。

自19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传统的企业组织形式,大多建立在经济学之父斯密的“劳动分工论”和管理学鼻祖泰勒的“科学管理”的理论基础之上。此种组织形式,强调企业内部的精细分工和明确的组织界限,主张按管理幅度划分管理层次,按管理职能设置管理部门,采取自上而下、递阶控制的集权管理模式,是一种静态的、以管理职能分工组合为特征的、职能型的组织管理系统。应该承认,在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的经济环境中,由于产品与技术的发展相对缓慢,生产和消费需求变化不甚明显,市场及竞争态势较为平稳等因素的影响,对企业应变能力要求不高,此种静态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系统,尚能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和相对平稳的经营环境,并一度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发展。这从技术的角度而言,实际上也是信息技术不发达的必然结果。然而,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现代经济的复杂多变与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则要求企业组织及其管理系统具有动态化的特性,以增强企业适应多变市场环境的能力。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原有组织和管理系统的信息基础,“企业再造”已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主流模式和必然趋势。这不仅要求企业针对市场环境和顾客需求的变化,对现有经营过程、业务流程予以根本的重新思考和彻底的重新设计,实施过程创新,而且要求企业充分利用先进的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实现其技术上的功能集成和管理上的职能集成,并依此实现企业在速度、质量、效率和柔性等方面经营能力的强化和提高。显然.此种经济环境和企业发展的态势,不仅将导致企业传统职能型的组织结构为现代过程型的经济结构所替代,而且将促使其相应的组织管理系统由静态的职能型向动态的过程型转化。

其四,企业组织管理结构从层级的金字塔型向扁平的网络型转化。

企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表明,组织结构是影响企业效能的重要因素。也是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企业组织如何设置及其结构如何,归根到底取决于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及其经营目的。在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的社会经济环境中,由于生产方式和消费需求变动相对缓慢,产品与市场的同质性相对较高,市场格局与竞争态势也相对稳定,企业往往以效率作为经营的核心。为此,企业组织设置主要考虑的是,要善于利用大机器生产和流水线的效用,充分取得其产生的规模经济效益,强调建立大型组织;在管理方式上,则强调按管理幅度划分管理层次,按管理职能设置管理部门;在管理内容上,注重对各部门人流和物流的严密控制,强调对各部门资本运作的预算管理。因此,随着企业的逐步扩张,形成的是一种自上而下、层级分明、金字塔型的管理组织结构。此种组织结构形式,决策高度统一,但却易产生官僚主义,脱离市场实际;分工细致明确,但部门各自为政,管理效率低下;任务简单规范,但使完整的业务流程支离破碎,整合功能薄弱;信息集中度高,但信息容量有限,传递速度慢而易被扭曲,是一种对外部环境变动反映迟钝、只能适应经营环境比较恒定状态的结构形式。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面临的是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市场需求复杂多变、竞争态势日趋激化、经营机遇转瞬即失的经营环境。这不仅要求企业组织的设置与管理,要善于利用知识创新和知识资本带来的优势,能够充分发挥企业的整体优势,而且要及时准确反映市场的变化,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和竞争实力。因此,要改变立足于传统分工理论基础上的组织结构,减少管理层次和管理职能部门,强化综合性管理部门的地位和作用,建立小型的局部组织,采用矩阵式的组织结构形式。这不仅将导致企业组织管理结构从层级的金字塔型向扁平的网络型转化,而且也正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组织结构发展和演变的必然趋势。

其五,企业竞争从表层的产品优势竞争向深层的核心能力优势竞争转化。

篇9

会计本质是指会计本身所固有、决定其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屙性,是会计学科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它是研究所有会计理论问题的出发点,相对于环境的易变性而言,会计本质具有客观稳定的特征。对会计本质的不同认识是形成不同会计目标观点的因素之一。企业想要实现企业管理目标,必须就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由于企业会计与企业的紧密关系和它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使得企业对于会计方面关注就显得重要得多。企业会计是反应和企业财务关系和投机计划等等方面的重要指标,所以企业会计的工作质量问题关系着整个企业未来发展状况。

一、企业与企业会计的内涵

要想分清楚企业与企业会计之间究竟有何关系,首先就要先理解二者的本质内涵与定义。我们所谓的企业就是指以盈利为目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一切经济组织;而我们所说的企业会计是指企业在进行工作中,反映企业的经济收入与支出等等一切经济活动核算和监督的一个统筹部门。它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结合现实的工业、商业,反映企业的现实经营状况,它可以对企业的下一步项目投资进行资金预算,进而考察企业是否有经济能力拓展开发该项目工程。

二、企业会计对企业的影响

1、企业会计对企业管理方面的影响

企业会计在进行工作中,对于企业的管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企业会计核算监督过程中,企业的管理就要考虑到当今的项目投资是否能正常顺利的开展,对于企业在接纳项目、资金的流动管理提供了先决条件企;企业会计对企业中各部门职责划分有支持作用;企业会计对企业的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有“宏观调控”的作用;企业会计在对企业财务管理处理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企业处理企业债务方面有着不可被代替的作用,甚至可以免除在财务上的危机。

2、企业会计对企业外部投资决策上的影响

企业会计能够宏观调控企业的控制系统与经济系统,对于在企业投资决策支持与投资成本运营方面有着决定性影响;企业会计能够协助帮助企业的领导层判断企业的经济活动的可行性;企业会计可以提供企业在自身市场行业下的经济环境地位,给出其它相关行业的经济环境背景,为企业的下一步决策提供条件;企业会计可以提供竞争对手的实力参考信息,培养潜在的合作伙伴;企业会计能够清醒的认识企业内部的财务及非财务信息,合理给出企业决策的风险与效益报告。

3、企业会计对企业盈亏的影响

企业的赢与亏在一定程度上是与企业会计有一定关系的,很有可能由于企业会计在工作中的一小点失误情况,就能影响真个企业的盈亏状况。

4、企业会计间接代表了企业在行业中的形象

一个企业财务形象代表着企业的运营状况,从本质上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经济实力。

5、企业会计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企业的经济效益是离不开企业会计的工作的,企业会计是为企业效益而服务的。会计不仅可以对经济活动之后的效益进行评价,而且在经济活动中还可以通过分析评价手段能动的为追求企业效益而服务。

三、企业会计存在的必要性

现今,企业资产的产权关系要表现的十分明确,它对于企业加强内部控制提高经济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明确的关键因素就是企业会计。企业的主体、企业的发展目标、企业的产权都能通过企业会计清晰的表现反映出来,通过会计的计量,提供会计报告准确的反映出企业领导层面,能够准确的反映出企业债权人的权益和所有者得权益。如果会计松散管理,势必导致企业管理与企业产权的混乱。现代企业会计必须要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在企业管理下,大力协助企业加强企业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四、战略管理会计可以增加企业的社会竞争力

1.战略管理目标的确定可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当今企业的发展具有计划性、远瞩性、科学性、可持续性,因此当代企业的在制定发展规划路线与战略部署总是要考虑自己在市场的竞争能力水平。企业的发展战略是企业在这一时期内对自身企业在市场定位的一种综合表现,它代表了企业的产品、资源、技术等多个方面在市场竞争中的定位。企业有一个完善科学的发展战略是非常重要的,而企业会计在多方面都能确保企业发展的合理可行性,为企业培育核心的竞争能力提供了基础。

2.企业战略管理会计的外向性可以保持企业竞争力,为企业的市场竞争提供了必要条件

战略管理会计不仅仅可以合理的对企业的内部运营进行控制,还可以时刻关注企业外部的市场变化,可以不断把外部最新的信息反馈到管理层。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战略管理会计不仅考虑到了市场,还着眼于“知彼”,只有充分了解了对手的竞争力,才能把握住市场的本质变化,找到最合理的解决方案,在市场的竞争中脱颖惹出,从而使企业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为企业保持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3.战略管理会计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植和提升提供信息强力保证

篇10

近年来西方经济学界逐步兴起一门新的研究领域——创业型经济,由于创业对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起到了极为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这一新的经济模式已得到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然而,在实际发展中,如何准确地把握这一新的经济模式的发展路径,通过政策与管理模式的调整,提高国内各地区创业活动的整体水平,也成为了世界各国积极探讨的话题。就目前我国的研究状况来看,针对这一问题,在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的研究仍然较为匮乏,因此,本文将就这些问题作如下探讨。

一、我国创业型经济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

1.体制障碍对我国当前创业型经济发展的制约

众所周知,创业型经济发展的根本在于体制设计与制度安排。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拥有成熟的市场环境来支持其创业型经济的发展,这一先天优势导致许多微观制度也是在这样优渥的大环境下逐步内生的。相对而言,由于我国还是正处在体制转轨与经济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这一缺陷就导致了我国当前经济结构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传统经济模式的痕迹,旧的市场需求结构、劳动力结构、产业结构等无法适应创业型经济下的新的体系与制度,从而导致新经济体下的整套制度都没有得到很好的确立。这一体制障碍在制度上严重制约了我国的创业型经济发展。

2.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环境无法对创业型经济形成良性的生存约束

作为一个开放性强且内部构成复杂的庞大系统,创业环境由宏观经济、创业政策、资源以及技术变革等多种要素构成,是一个拥有多个层面的有机整体。在GEM国家中,我国创业环境的综合水平尚处于中下等,而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则在于我国的创业金融支持力薄弱、政府项目相对较少,而这些仅有的资源又多集中在政策支持的项目上,从而导致了创业经济发展所需的金融或非金融中介服务大量减少,对创业教育的培训、研发力度不足,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创业型经济市场发展的平等性与公正性。因此,要大力发展我国的创业型经济,就必须改善当前的创业型经济环境。

3.由于系统缺失,导致创业循环体系的灵活度不足

由于我国当前尚未能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创业型经济系统,因而没有形成良好的共生进化机制,相应的科技成果也无法得到流畅的转化,导致科技项目与风险投资无法形成有效对接,从而导致资源配置错位,进而产生严重的浪费现象;同时,创业企业与政府部门、研发机构、教育机构的资源整合力度不够,资源共享与协调能力差,这些都导致了创业企业实力单薄,无法形成高效、高收益的创业网络,新生企业生存空间狭小,难以形成良好的发展循环机制。

4.创新能力差,创业资源少,导致创业型经济资源不足

由于我国资源配置采用政府主导的模式,导致渠道单一,对创业型企业的投入太少。同时,由于创业初期的企业的信息获得渠道较差,很难获取企业发展所需的资源要素等原因,导致在创业中的企业十分欠缺相应的创业管理、市场开拓以及金融资本等方面的资源。

我国的创业企业大多资本薄弱,其经营风险较高,且在市场中的生存能力较差,因此,就需要通过政府给予相应的引导与帮助,为创业企业营造一个较为良好的发展环境。国家应通过拟定相应的产业政策等手段,通过宏观经济调控改善中小型创业企业的经营环境,同时还应设计合理的投资制度与管理机制,从而帮助并带动创业型企业的发展。此外,我国政府尤其要注意为创业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公平的创业环境,实现创业企业间的公平竞争与发展;并引导优势资源向创业企业汇集,为创业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创业型经济下我国宏观经济模式的选择

在新的创业型经济下,我国政府应对自身在经济管理中的角色定位进行重新划分,由最初的“管制政府”向“服务政府”进行转变。政府对市场的控制力不能取代市场正常运营的竞争力、资源整合力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活力。政府应制定要素本位的政策,为丰富与集中创业型经济资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应适当的调整政策,引导企业创业需求,促进创业型经济的快速发展。总之,政府应为创业企业提供包括:基础设施、创业融资、法律咨询服务、市场开拓服务、培训服务、技术支持及人才引进等公共服务与设施。在进行创业型经济网络的构建过程中,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其效用,构建功能完善的各项基础设施,形成廉洁高效的政府服务体系,并确保企业融资、投资渠道的畅通,从而形成汇聚大量人力、物理、资金及信息的经济发展中心。同时政府应充分发挥本身制度竞争的优势,在平台建设、制度机制构建等方面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建立完善的创业激励政策、金融财税政策以及人力资源开发政策等配套政策。

除上述几点以外,在政府管理方面,应根据创业型经济的发展规律以及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而有所侧重。下面以创业网络演化的不同阶段为例,阐述政府在其中应发挥的作用:

为确保“创业生态”系统的完整,在不同阶段政府应提供不同的公共设施来帮助、完善整个创业网络的运作,因此,在创业网络演化的不同阶段,政府的职能也各有不同。

1.形成阶段

在创业网络的形成阶段,已经有一个或多个网络单元开始成形,而各个与之相关联的企业也逐渐围绕这个网络单元开始聚集。在这一阶段,为促进这些企业的聚集速度,确保企业增加并形成一定的创业规模,政府应提供包括公共交通、道路规划、生活配套设施等全方位的、充足的公共设施,为创业网络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需要注意的是,这一阶段政府投入将极为庞大,且应当将对大型的基础建设的投资作为投资重点。

2.成长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创业网络内将会有大量的初创企业衍生。面对这阶段创业网络整体规模的迅速扩大以及相关的衍生企业聚集的现象,政府必须提供充足的非物质类公共产品,通过引入风险投资、运用政策手段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等办法,帮助这些聚集来的衍生企业、以及外来企业在这一网络下生存与发展。

3.成熟阶段

在这一阶段,创业网络已得到全面的发展,并建立了各种相应的配套设施,各项功能均已得到完善,各企业间的协作关系也在不断的积极构建中。在这一阶段下,就需要政府能够进一步地提供完善的公共设施,并完善市场管理制度及公共制度,促进创业网络内各企业间的交流,并根据核心企业的能力实现资源互补,实现企业网络价值群体。

三、创业型经济下政策体系的框架设计

针对创业型经济的创业政策主要包含以下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通过创业政策能够激励更多的人进行自主创业,从而在某种角度上提高初创企业的存活率;而另一方面,则能够为创业企业营造更好的创业环境,为新企业创造并提供更为优渥的成长环境与机会。创业政策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确立政策的目标及手段是否能够被目标群体所理解并接受。总而言之,创业政策就是政府为鼓励中小企业的创立与成长而制定的政策与措施,因此创业政策必须以支持创业过程为核心思想,通过对制度、文化等环境因素的改善,运用政策工具激励新兴产业的政策。

在创业政策的制定方面,我国应着重于创业政策的系统性,借鉴其理论框架,对政策的着力点与对象进行系统的分析,从而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上,实现刺激创业活动的展开,减少创业障碍,推动经济增长的目标。创业政策是一个大的政策体系,而不是单一的某项政策,因此在推行创业政策时就要构建一个完善的政策体系。通过笔者调查分析,本文认为我国现行的创业政策仍存在以下问题:

1.政策系统性的缺乏

以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为例,其创业政策大多是以完善的政策体系而存在的,其中包括金融支持系统、管理资讯服务、市场开拓以及政府采购等政府支撑体系。相较之下,我国的创业政策则大多零散出台,政策之间缺乏关联性、系统性和持续性。

2.对我国国情特色的考察不足

我国当前仍处于经济转型期,还存在着许多内在矛盾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考虑到国家的战略性发展,创业政策的设立应结合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政策。目前,我国的创业企业大多数还仅仅是最低端的生存型创业,因此,创业政策应充分考虑到对知识性高端创业的激励与鼓励。

3.没有对创业型经济进行细致的考量

由于创业型经济模式需要依靠知识进行创新来推动经济的增长,因此,这一经济模式就更需强调灵活性、多元化以及风险投资等元素。而制定经济政策的核心则在于促进知识的产出与商业化,经济政策的制定则应以提供高技能水平的人力资源,加强知识及人员的流动,以及新企业新技术的创新为目标。

4.阶段细分不够明确

由于创业过程具备明显的生命周期特征,因此,发达国家大多根据企业发展阶段的不同,制定相应的创业扶持制度,从而针对不同的创业时期进行有针对性的政策帮助。而我国的创业政策仍然过于笼统,没有准确的阶段划分,其针对性也相对较差。

因此,我国的创业政策必须要结合发展知识型产业,以产业发展为目的。通过知识创新与创造力推动经济增长的经济模式,它更为强调多元化的市场需求、社会资本网络、灵活的经济以及风险投资等。这就需要创业政策以知识商业化以及知识产出为核心,以提供更为优秀的人力与技能,更为便捷的知识交流与人员流动,并创建新的企业为最终目标。

四、结论

创业型经济这一新的经济模式,无疑代表着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形态的产生,新兴的创业企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将创新活动与商业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创业网络,并从市场管理模式、政府政策改革、制度结构调整等方面对当前社会经济制度提出了变革要求。

当前,世界各国的战略与政策取向正逐渐向鼓励创业、发展以创新为基础的创新型经济的政策方向进行转变。要发展创业型经济,其关键在于对创业型经济体系的构建。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当首先确定其科学的职能定位,培育良好的创业环境、引导优势创业资源,从而最大程度的优化企业创业环境,使创业主体得到应有的壮大。

参考文献:

[1]岑 杰 吴忠贵 韩 郁:《创业型经济与区域自生能力提升研究——基于区域要素整合的视角》[J].湖北社会科学2009(5).

[2]刘海鹰:《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18).

[3]靳双玉 刘甜甜:《浅析美国创业型社会促进政策》[J].管理与财富 2009(10).

[4]熊 伟:《大学生创业政策体系的构建框架与实施模式》[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9(3).

[5]卫 曹 薇:《创业环境与创业活动关系的研究视角及其进展》[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18).

[6]王玉帅 黄 娟 尹继东:《创业政策理论框架构建及其完善措施——创业过程的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9).

[7]唐红娟:《中国创业型经济面临的挑战与政策建议》[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9(2).

篇11

个人信息

xxx

目前所在: 顺德区 年 龄: 36

户口所在: 顺德区 国 籍: 中国

婚姻状况: 未婚 民 族: 汉族

身 高: 165 cm

体 重: 60 kg

求职意向

人才类型: 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 CFO/财务总监/经理,财务主管/总帐主管,会计经理/会计主管

工作年限: 10 职 称: 初级

求职类型: 全职 可到职日期: 两个星期

月薪要求: 希望工作地区: 广东省,,

工作经历

**公司 起止年月:2004-06 ~ 至今

公司性质: 私营企业 所属行业:物业管理/商业中心

担任职位: 财务经理

工作描述: 工作职责:

1)对账目的审核,报表分析。

2)对财务人员的工作进行调配,处理业务中突发的问题。

3)定期做好财务数据的分析,向总部反映公司的经营状况以及有待改善的问题,提出整改方案。

4)对公司证照的办理,变更和年检等一系列维护工作。

5)上市所需财务数据及报表的编制工作。

6)公司资金的管理及内控制度的完善。

7)对外处理与金融、税务等部门的关系。

8)处理对业主的投诉及建议,进行善后工作。

离职原因: 回家发展

**公司 起止年月:2001-11 ~ 2004-06

公司性质: 外商独资 所属行业:机械/机电/设备/重工

担任职位: 主办会计

工作描述: 工作职责:

1) 固定资产管理及折旧计提,对数据整理分析。

2)对各项费用分配及监控,以达到避税节税目的。

3) 应收、应付账款的核算及跟踪。

4) 清理账务,对账务的正确性、合理性进行审查、修正。

5)对账务及税务系统维护。

离职原因: 自我增值

**公司 起止年月:1999-08 ~ 2001-11

公司性质: 中外合资 所属行业:贸易/消费/制造/营运

担任职位: 会计

工作描述: 工作职责:

1)运用财务软件对日常会计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2)负责合理分配各项费用,控制生产成本;

3)协助会计主管做好公司的财务预算;

4)负责编制各类财务报表,对各种数据做好分析,及时将信息反馈给财务主管;

5)办理出口退税、进口付汇、出口收汇等手续。

离职原因: 寻求发展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华南理工大学

最高学历: 大专 获得学位: 毕业日期: 1999-07

专 业 一: 经济管理与经济法 专 业 二:

起始年月 终止年月 学校(机构) 所学专业 获得证书 证书编号

语言能力

外语: 英语 一般 粤语水平: 优秀

其它外语能力:

国语水平: 优秀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专业资格/技能

1) 已取得助理会计师资格、办税员证、会计电算化证、电脑员证;

2) 熟悉电脑操作,能熟练运用金蝶、用友等财务软件于日常工作中;

3) 熟悉发票领购、纳税申报程序、出口退税、进出口付汇结汇、银行结算业务等一系列的会计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