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1 09:21:0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农村经济指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的开展促使我国农村地区进入了一个快速建设阶段。众所周知,建筑活动不仅能耗较高,而且对环境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如何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降低能源消耗,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由于农村地区经济水平较为落后、农村居民节电意识薄弱等原因,节能技术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应用较为缓慢,尚处于初步阶段。然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节能技术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1.农村供电系统的安装及技术指标
1.1供电系统安装施工步骤
(1)配电线路安装前复测线管沟,支架,开关的位置是否与设计图纸及相关规范要求,设备运行过程中根据实际安装需要;
(2)室外低压线路施工要求
A.架空线用材料安装前应检查,不应松动、交叉折叠、断损,且保证无严重的锈蚀现象,钢丝,镀锌钢丝表面镀锌层则保证完好,无腐蚀、绝缘干燥,且外表光滑和色泽均匀。与此同时,架空线的绝缘层厚度应符合规定的表面应力,轴的弯曲不应超过杆长的1/1000。
B.杆埋设深度长度的1 / 10米,但在软土或卡盘的深度的增加应加强;
C.直杆;能承受风的一边,而不是线张力的方向下,用针式绝缘子的直杆;
D.拉杆;能承受面线张力,张力杆用盘式绝缘子;
E.转角杆;力能承受导线的两侧;
F.分支在主线上杆;直拉式两种,在紧张型方向分流侧;
G.终端杆;能承受所有钢丝张力线的方向;
H.因为地形环境的限制不能安装电缆可用于杆代替电缆,不小于0.8米杆深度,底部应垫底盘或石,杆与主杆角度为300;
I.用户线接入无跨关节,在高进线部位不应小于2.5米。
(3)室内线路的安装要求
A.室内线路布线过程中,暗线两线沿着墙壁,天花板横梁和柱子,比如说明敷设布线。通过埋设在墙内的线管,地板或天花板安装,称为暗线。工作电压额定电压导线应大于线,导线截面应满足供电和机械强度;
B.暗配线应避免由于导线连接器,电线接头不好造成事故。导线连接和分支不应受到机械力的影响。必须指出,电线不能在管接头磨损。如果你需要放在接头,接线盒、灯头盒;
C.建筑内配电线路应平行或垂直于平行线的铺设,一般不低于2.5米的高度;
D.镀锌钢管,钢管的干扰和金属线槽不焊跨接接地线,以专用接地卡跳线两卡连接铜芯线,不小于4mm2横截面积。
E.当绝缘导管在砌体剔槽敷设,不小于10米的水泥砂浆的强度等级保护,保护层厚度大于15米;
F.三相或单相交流单芯电缆,不得单独穿于钢管,电线电路是不同的,不同电压等级和交流与直流的,在同一管不可一并穿过,一个交流回路线应在同一金属管穿过;
G.绝缘子底座,套管的法兰,防护网(罩)和总线支持访问,的导体必须接地(PE)或中性(PEN)可靠不应为地(PE)或零(PEN)连接导体;
1.2低压隔离开关,刀开关,漏电保护装置
(1)开关应垂直安装,当在不切断电流,小电流电路电弧装置可水平安装;时分门级动触头安装不得下车自己弧装置使固定可靠的应用;
(2)双闸位置开关,刀片应固定可靠,不会自动关闭;
(3)设置设置漏电保护器,电源侧和负荷侧接线标签产品,与漏电保护装置的短路保护功能,安装时应确保有足够的灭弧距离。漏电保护器安装后应检查接线是否正确外,还可通过试验按钮检查其动作性能,并应符合要求。安装前应在室温用500伏的兆欧表测量断路器的绝缘电阻20℃±5℃和相对湿度50%~70%测量的电阻不小于10 欧姆即为合格。同时,断路器应该确保干燥的环境。
1.3灯插座、开关装置和风扇等附属设备的安装要求
(1)钢管作为灯吊杆,管道的直径不应小于10毫米;钢的厚度不应小于1.5毫米;
(2)花灯钩钢筋直径不应小于灯钩的直径,但不得小于6 mm。固定和大灯悬挂装置,根据光的2倍做过载试验;
(3)灯具距地面高度不超过2.4米的时候,灯可以接近的导体必须接地(PE)与接零(PEN)更为可靠,并应有专用接地螺栓和标志;
(4)当设计无要求时,灯具的安装高度和电压等级应与一般敞开式灯具,灯座上不低于地面的距离:室外为2.5米,厂房为2.5米。在室内,在悬挂的灯具升降灵活的悬架;
(5)插座接线应符合规定,单相双孔插座,在插座的面上的孔或孔的权利与相线连接,左孔或孔与零线连接,单相三孔插座孔右侧和相线连接插座,左孔与零线连接;
(6)单相三孔、三相四孔及三相五孔插座(PE)或接零(PEN)在孔线位置。接地端子和零线插座三相插座,在同一个地方,采取相同的方式进行布线。零地(PE)或(PEN)线不得串联连接在插座。安全插座可应用于托儿所、幼儿园和小学校舍内,且要求不少于1.8米的安装高度;
2.农村供电节能技术
建筑需要有良好的天然采光能力,太阳的天然光源安全清洁,是人类利用太阳能的直接形式。同样的光流明条件下,人们对于天然光的采光效果感觉要比人造光源好些。白天尽可能的利用自然光源采光,如设计合理的窗墙面积比、利用各种导光和反光装置将天然光引入室内、随室外天然光的变化自动调节人工照明照度等。晚上需要人工照明时则需选择节能技术产品。
(1)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合理设计照明。比如住宅建筑的照度指标应执行国家现行规范,满足人们各类活动的功能亮度。
(2)选择优质高效的节能光源。光源在光源的光效从低到高依次为普通白炽灯、高压汞灯、普通荧光灯、三基色荧光灯、金属卤化物灯、高压钠灯。白炽灯寿命短、耗电大、光效低,不建议使用。荧光灯是不错的家用的节能灯产品,功率只有普通白炽灯的 1/4 左右,但光效却是其 2~3 倍应优先选用。
(3)采用智能化照明。智能化照明是智能技术与照明的结合,其目的是在大幅度提高照明质量的前提下,使建筑照明的时间与数量更加准确、节能和高效。零能耗建筑应采用适宜的照明控制方式和控制开关。控制方式上可以根据场所照明要求,使用分区控制灯光,灯具开启方式上,可充分利用天然光的照度变化,决定照明点亮的范围。还可使用定时开关、调光开关、光电自动控制开关等。公共场所照明、室外照明可采用集中控制、遥控管理方式,或采用自动控光装置等。例如,在建筑的门厅、走道和楼梯间等不需要长时间照明的地方,应安装声控开关,以减少照明用电的浪费。
3.结束语
农村供电工程是我国供电项目的一个重要分支,也作为保障农村施工质量的关键内容之一,它的质量好坏将主导农村的使用性能。如何保证施工质量,需要施工技术人员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技术能力,确保整个施工过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从而满足农村供电安装调试及运行维护等基本要求。仅有如此,方能保证农村供电安全工程的高质量,这些都立足于对农村供电设备安装调试及运行维护工作的基本保证。
参考文献
[1]桑慧.浅谈农村供电安装工程施工中的问题[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03).
对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定义,本文认为可以引用金融生态环境的基本内涵,认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指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和运行的社会、经济、政策等因素综合构成的外部环境,它包括农村经济运行、农村金融水平发展、农村政策和农村信用水平四个方面的因素环境。因此,它既是农村金融运行的基础条件,也是农村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一)共生性
现代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必须着眼于农村经济的共生性。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也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因此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与农村经济应该是共生共荣、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不可分割的关系。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建设及运转最终将取决于农村经济及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从长期看,农村金融制度建设的目标是建设分工合理、功能互补、适度竞争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和低成本的现代金融制度,最大限度地满足不断增长的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金融需求,实现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现代性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必须着眼于农村金融的现代性,坚持推进农村金融现代化改革。从根本上说,农村金融的现代化不仅要求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要适应于推动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也要求农村金融自身的管理、服务、组织和理念的创新和现代化,尤其是应具备现代经营和服务理念,构建现代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发展现代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实现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三)效率性
现代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必须着眼于效率性。农村金融效率的高低是影响现代农业发展和产出增长的关键因素。当前农村金融效率低下已成为我国金融体制的“软肋”和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目标的重要障碍。实践经验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金融效率越高,金融生态系统的平衡能力越强;经济越是落后,金融效率越低下,金融生态系统越具有脆弱性。可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和农村金融效率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因此,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应以提高农村金融市场效率为前提,从农村金融生态主体的外部生存环境出发,使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真正有效率,才能让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分析
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体系运行的外部环境,包括经济环境 、信用环境、政策环境以及金融发展水平。根据共生性、现代性和效率性原则,本文设计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是以总目标、一级目标、二级目标为三个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整个指标体系以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为目标层,一级目标和二级目标包括农村经济运行质量、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农村政策和农村信用环境4 个目标层的 12 项指标(见表1)。
(一)农村经济运行质量分析
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2012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23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5%,增幅比上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按现价计算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09%。在农村各部门经济结构中,农业第二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是最主要的,2012年占到整个农村产业增长贡献总量的60.26%,其次是农村第三产业,占27.20%。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增长大部分是由乡镇企业提供的。在农民居民人均收入方面,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比上年增长1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7%,农民居民收入实际增速已经连续3年快于城镇居民。
在农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增长速度一直远低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1993年以后,农村劳动力和人口外流逐渐加速,农村乡镇企业增长速度也相对放慢,农村部门在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一直处于下降状态,2012年仍然延续了这一趋势。
(二)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分析
1.
村贷款。由表2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农业信贷供给比重还是相对较低,无法根本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金融需求,不能有效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农业信贷资金供给充足与否,对农村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资金支持作用,体现着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这几年我国农业贷款占各项贷款之比在 20%-26.2%之间,这与农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极不匹配。农业信贷资金供给不足已经严重影响了农业发展的后劲。
2.农村金融机构盈利水平。近年来,主要涉农金融机构坚持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按照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要求,不断推进涉农金融机构改革和创新,在盈利水平上逐年上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稳步提高。表3中,涉农金融机构的资产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近三年来都有提高,反映出农村贷款质量逐年好转,涉农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不断提高。这进一步反映这几年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日益改善。
3.农村金融覆盖面。从农村金融覆盖的广度来看,具备一定数量、结构合理、种类齐全的金融机构是形成稳定、有序和可持续发展的金融生态体系环境的重要条件。通过近几年的持续努力,我国正在形成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其他组织共同组成的多层次、广覆盖、功能互补、相互协作、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农村金融服务可获得性进一步提高。全国农村金融机构由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各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担保机构、农业保险机构以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共同构成。 (三)农村政策分析
近年来,有关部门不断加大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有关政策扶持力度,针对农村金融“风险高、成本高”的突出问题,对其中农村市场中成本费用相对较高的地域、业务或机构予以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或激励性金融政策,通过农业保险保费财政补贴等措施以覆盖涉农金融风险。目前,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初步形成了金融、财税政策相结合的扶持政策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市场配置机制的不足,对消化金融机构历史包袱、促进深化改革和有效调动支农积极性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农村社会信用水平分析
农村不缺乏信用,而是缺乏一个完善的组织和制度保障——健全的农村信用体系。近几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大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改善农村地区信用环境,支持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商业银行建设的全国集中统一的征信系统已基本覆盖农村地区所有从事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信息网络遍布农村地区银行类金融机构的信贷营业网点,已将大部分农村地区居民和企业的信贷信息纳入,在支持农村居民和企业融资及防范信贷风险、服务农村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建议
(一)优化农村金融信用环境,建立促进农村金融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在农村信用体系建立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长效机制,优化农村金融信用环境。一是建立农村信用信息共享机制,防范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二是建立农村金融市场的信用评价机制,构建我国农村企业信用评级和创建“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具体操作可以考虑建立一批有专业人才构成的农村信用评级机构,整合现有各征信机构和政府信用信息监控系统的相关信息等。三是建立农村金融市场激励约束和失信惩罚机制,农村信用激励约束和失信惩罚机制是指对信用良好的农村企业或个人在社会交往和经济交易方面给予鼓励和优惠;对不讲信用或违法的企业、个人给予惩戒。它是信用运行机制中的社会的、法律的监督作用机制和声誉机制的结合。
(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多样化金融需求
农村金融机构一方面应完善金融服务品种,特别是基础性信贷产品,鼓励农村金融机构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需要,进行交易工具和业务品种创新。 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入各种创新金融机构,通过有效政策让民间金融有序发展,发挥“鲶鱼效应”,加强不同金融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非正规金融的信息优势和正规金融的规模经营的成本优势,不断改善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与质量。最后,在农村金融发展中要加快发展农村保险、证券、租赁、风险投资等非银行金融产品和工具,形成一个包容开放农村金融市场。
(三)优化政策环境,构建合理的农村金融风险和成本分担机制
政
府作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主体,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搭配直接关系到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改变金融资源配置倾向城市的不合理局面,进而形成城市金融市场和农村金融市场的良性互动机制;优化农村金融政策环境需要政策的支持。一是以扶植农村金融体系为目的的各类金融政策。在农村经济得到有效改善、直接服务于“三农”的金融机构充分发挥作用之前,仍需要政府出台一系列举措,以扶植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二是以扶持农村经济发展为目的的各类财税政策,以及以缩小城乡贫富差距为目的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
参考文献:
科技是农业发展的驱动力,是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力,是农民持续增收的支撑力。2015年2月,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是一项重要内容。科技对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农村的建设同样需要科技作为强大的支撑动力。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发展农村经济和现代农业,因此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实现农民增产增收,提高农业发展水平是新农村建设必然途径。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发展高效的现代都市农业成为必然,加快农业科技发展任务更为迫切。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增效,已成为一个重大课题。本研究以杭州为样本,以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对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为切入点,运用因子分析法和皮尔逊相关分析法对其进行分析,从而得到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在新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而针对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新农村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1样本及数据选择
1.1杭州农业科技与新农村发展概况
近年来,杭州市科委根据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杭州现代农业发展目标,打造“都市现代农业”,全面启动杭州农业现代化“十大工程”,着力加强农业前沿技术的原始创新,突破主导产业提升和食品安全保障的关键、共性技术,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企业培育,改善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和创新环境,建设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推广服务体系,增强科技对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支撑引领能力,在农业“两区”建设、新农村科技示范点建设、农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农业科技型企业培育、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搭建、科技帮扶与服务深入推进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15年底,已累计建成各级粮食生产功能区1104个,面积37000hm2,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65个,面积18587hm2。经过多年的农业“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杭州市蔬菜、茶叶、果品等“十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368.35亿元,增长6.4%。杭州市科委已累计认定286家农业科技企业、市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点(试点)84家[1]。
1.2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主要有农业科技投入和新农村经济发展两方面数据。农业科技投入采用科技部门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数据,即科技三项费用中涉及农口的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通过对历年农业科研攻关、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种子种苗、科技扶贫和重大科技创新等5类项目拨款经费整理统计得到;新农村经济数据主要来自2007—2016年杭州市科技统计年鉴。新农村经济指标的选取基于相关文献研究[2-5]的基础上,结合数据的可获取性,选取农林牧渔总产值、粮食产量、棉花产量、油菜籽产量和淡水产品产量等5个指标的人均值来反映新农村经济产出水平,即人均农林牧渔产值(元)、人均粮食产量(kg)、人均棉花产量(kg)、人均油菜籽产量(kg)和人均淡水产品产量(kg);选取农业机械总动力(kW)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万元)来反映新农村的投入水平;选取乡村消费品零售额(万元)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反映新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为消除不同指标间量纲影响,对所有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表1),以实现数据指标间的可比性。
2结果与分析
2.1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的基本目的就是用少数几个因子去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即将比较密切的几个变量归在同一类中,每类变量就成为一个因子(之所以称其为因子,是因其不可观测,即不是具体变量),以较少的几个因子反映原资料的大部分信息[6]。因子分析的前提条件是原有变量应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一般相关系数在0.3以上[7]。本研究所选取的新农村经济指标有9个,要研究农业科技投入和新农村经济之间的关系,则必须对新农村经济指标进行简化。因此运用因子分析法提出新农村经济的主成分,以便进一步分析与农业科技投入之间的关系。运用SPSS19软件,对9个新农村经济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各指标的相关矩阵。从表2中可以看出,多数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在0.6以上,0.3以下的为少数。因此,适合做因子分析,对主成分因子进行提取,从而减少新农村经济变量的个数。对新农村经济指标量表进行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和Bartlett球度检验。KMO统计量是取值在0和1之间。当所有变量间的简单相关系数平方和远大于偏相关系数平方和时,KMO值接近1。KMO值越大,意味着变量间的相关性越强,原有变量越适合作因子分析。当KMO>0.5时,就适宜进行因子分析[7]。在99%的置信水平下,本研究中新农村经济指标的KMO值为0.599,表示可以进行因子分析。巴特利特球度检验(BarlettTestofSpherici-ty)用于检验相关系数矩阵是否是单位阵,即各变量是否独立。它是以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为出发点,零假设:相关系数矩阵是一个单位阵。如果巴特利球形检验的统计计量数值较大,且对应的相伴概率值小于用户给定的显著性水平,则应拒绝零假设;反之,则不能拒绝零假设,认为相关系数矩阵可能是一个单位阵,不适合做因子分析[7]。本研究中,巴特利球形检验的卡方值为127.596(自由度为36),相应的概率sig为0,说明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阵有显著差异。因此,本研究的新农村经济指标数据适合作因子分析。由表3可知,通过对新农村经济指标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得到主要因子F1和F2,其贡献率分别为60.3%和35.1%,累计贡献率达到95.4%,超过85%的要求,说明F1和F2解释了新农村经济9个指标的大部分信息。从表4可以看出,F1在粮食、棉花、油菜籽、淡水产品、消费品零售额和人均可支配收入这6个指标上载荷较高,说明F1解释了这6个指标的大部分信息。F2则解释了农林牧渔和农业机械总动力这2个指标的大部分信息。F1和F2同时解释了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这个指标的部分信息。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估计因子得分系数,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如表5。根据该矩阵的数据,可得出因子得分函数。F1=0.036ny+0.17ls+0.168mh+0.219yc+0.235ds+0.135dl-0.065tz-0.133xf-0.119srF2=0.317ny-0.012ls-0.014mh+0.141yc+0.249ds+0.361dl+0.194tz+0.084xf+0.113srSPSS软件自动根据上述因子得分函数计算出样本相应因子得分SF1和SF2(表6)。
2.2农业科技投入与新农村经济综合指标关联性分析
运用因子分析法分析新农村经济指标后,得出新农村经济综合指标SF1和SF2,代表新农村经济9个指标的大部分信息。对2006—2015年杭州市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数据和新农村经济主成分因子得分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表7可以看出,在95%置信水平下农业科技投入和新农村经济综合指标F1的相关系数为0.698,显著性明显;在95%置信水平下农业科技投入和新农村经济综合指标F2的相关系数为0.658,显著性明显。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农业科技投入、新农村经济产出和投入水平以及农民的生活水平呈正相关,即农业科技投入增加会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2.3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与新农村经济各项具体指标关联性分析
可以看出,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与人均农渔牧林产值、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99%置信水平上呈正相关,且相关系数都在0.85以上。这说明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明显的,对农村生产投入和农民增收起正向促进作用。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与人均粮食产量、人均棉花产量在99%置信水平上呈负相关,且相关性也在0.85以上,这主要原因是杭州农业正从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变。首先,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提高,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得以广泛应用,农民有更多的选择种植经济价值高的农产品,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从而使得粮食和棉花这类传统主要农作物产量减少,这也正说明了杭州新农村经济建设鼓励以“一村一品”为特点的现代农业发展,如建德市莲花镇齐平村发展铁皮石斛特色产业,桐庐县江南镇环溪村发展莲产业等[8];其次,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耕地日益减少和农村居民抛荒现象更为突出,从而使得粮食和棉花生产面积直线下降;再者,近几年农村经济以发展农村休闲产业和乡村旅游为主,导致传统农业发展减弱,所以不论科技创新投入如何提高,其产量都在下降。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与人均油菜籽产量、人均淡水产品产量、农业机械总动力相关性则不显著。究其原因,一是杭州现代都市农业的定位和自然禀赋决定了杭州市油菜籽产量和淡水产品产量在某个年份达到顶峰后又持续回落,形成一个倒U型抛物线。其中,淡水产品产量受养殖面积刚性下降、“五水共治”行动等因素影响[9],因此会出现人均油菜籽产量、人均淡水产品产量与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相关性不显著的结果。二是杭州市“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形地貌也决定了杭州农业不能大规模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因此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对农业机械总动力影响不大.
3结论与不足
运用因子分析对新农村经济发展指标进行降维提取,得到2个新农村经济发展主成分因子,运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法,对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新农村经济发展综合指标以及具体指标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1)农业科技投入、新农村经济的产出和投入水平以及农民的生活水平呈正相关,且显著性明显。(2)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与人均农渔牧林产值、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99%置信水平上呈正相关,且相关系数都在0.85以上;与人均粮食产量、人均棉花产量在99%置信水平上呈负相关,且相关系数也在0.85以上;与人均油菜籽产量、人均淡水产品产量、农业机械总动力相关性不显著。综合分析,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增加会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本研究在考量新农村发展的特点和数据可获取性的基础上进行新农村经济发展指标的选取,主要突出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对新农村经济方面的影响,对新农村社会、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影响则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本研究侧重于农业科技资金投入对新农村经济的影响,农业科技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还需深入探讨。
4对策建议
结合以上分析,从政策制定者和农业科技管理者的角度,提出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4.1完善政策制度,建立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的保障机制
把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全面推进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措施,研究制定鼓励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各级科技、农口等相关部门,要在财政投入等资源配置上向农业科技发展重点倾斜,在项目、经费、人才等方面优先安排,充分发挥各级科协、工青妇等社会团体和农村工作指导员、科技特派员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科普活动和科技信息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农业科技知识、成果、政策、最新进展和典型等,不断提高广大农户的科技意识和素质。
4.2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农业科技财政投入的稳定机制
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增加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加强对公益性农业科研院所与涉农高等院校的倾斜支持力度,对长期从事基础性、公益性农业科技活动建立相对稳定的支持机制。增加对农业新品种选育攻关和农业主导产业的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新品种新技术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等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领域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按规定落实农业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将农业科技型企业、农业新兴产业培育作为政策扶持的重点对象,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引导农业科技企业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4.3加大智力投入,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智囊队伍建设体系
加强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加强高校涉农学科建设,推动教育、科技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加大高等院校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农业科研院所联合打造农业人才培养基地。注重地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制定有利于乡土人才培养的工作机制和培养计划。以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和重点创新团队建设为载体,培养和集聚高素质农业创新人才。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中,重点加强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具有互联网知识的跨界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支持创新领军人才组建创新团队,加大对创新团队创新创业的扶持。加强对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和知识更新,深化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行动,大力培养一批有技术、懂管理、熟市场的农村科技特派员队伍。
4.4引导投融资发展,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的多元投入机制
积极引导、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科技研发,逐步建立健全以企业投入为主体、政府投入为引导、金融信贷和风险投资为重要支撑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引导鼓励农业科技企业增加科技研发的投入,引导工商资本、社会资本投资农业产业,引导创业投资资金投向农业种业企业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金融服务,改善对农业科技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加大对农业科技企业的金融支持。
4.5鼓励创新创业,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
转化激励机制贯彻落实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加快制定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具体实施方案和相应措施,激励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打破体制障碍,明确在职农业科技人员或在校大学生、研究生均可通过离岗创业、兼职兼薪,真正让“第二职业”成为正当工作、工资外收入成为合法收益;设立专项扶持资金,设立“创业之星”“重大贡献奖”等奖项,对创新创业成绩突出、效益明显的专家或团队给予重奖;完善大学生从事现代农业的政策措施,鼓励大学生到农业生产领域、农民专业合作社创业就业;引导和支持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大学生“村官”参与现代农业、来料加工、休闲旅游、社区服务、商品流通、再生资源利用等产业创业。
参考文献
一、加强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意义
农经统计工作是了解农民收入构成,掌握农村经济发展状态的重要渠道,是各级党委、政府制定有关农业和农村政策,落实农民增收措施的重要依据。2009年中央1号文件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为主题,并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对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村经济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三农”工作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农经部门参与研究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村经济、农民增收等信息的需求发生了较大变化,要求信息面更宽、信息质量更高、时效性更强,迫切需要加强农经统计工作,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工作水平,以适应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
二、农村经济统计存在的问题
历史地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主要是由建国初期“农业补贴工业”和“工农产品剪刀差”等重工业化政策造成并遗留下来的。不同研究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城乡差距形成的现实影响因素做了解释。其中,资金不足是限制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从已有研究看,有一个典型的事实,即在各省内部,尽管农村经济的资本收益率高于城镇经济,但金融部门还是倾向于将资源从农村地区转移到城镇地区(世界银行,2004)。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总体上处于下滑趋势(宋洪远等,2003)。农村能够获取的融资渠道变得非常有限,农业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考虑到金融资源具有逐利性质,资金从农村流向城市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资金对风险收益进行权衡后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市场规律。同时,农村投资不足的项目中有很大一部分还具有典型的公共品性质,即存在正外部性,如道路、通讯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以及社会保障等。由于公共品部门市场不完全以及私人部门在具有正外部性的公共品上投资不足等原因,在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之外,政府应在对农村公共品的投资上发挥重要的作用①。因此,我们认为,在发展农村金融,规范和引导私人部门资金流入农村的同时,讨论农村公共支出对农民收入水平以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如何改变公共支出的城乡“二元结构”,提高公共支出的绩效,确定政府公共支出内部结构,以及使公共支出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相互协调十分必要,这也是本文研究的主旨所在。
就已有的研究看,大多文献仅关注公共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而对农村公共支出及其绩效的研究却非常有限。
在农村公共支出与农业GDP增长关系方面,姚耀军、和丕禅(2004)运用1978~2001年的相关数据,对农业财政支出与农业GDP增长进行了Granger和Sims因果检验。研究发现,尽管财政净支出②呈递增趋势,但它不是农业GDP增长的原因,因此他们指出,我国农业公共支出作为政策工具对促进GDP增长是失败的。在农村公共支出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方面,林光彬(2004)从城乡差距的形成角度和影响因素出发进行研究,并指出了一个令人遗憾的事实,即我国公共支出和财政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分配存在严重的不平等。农业财政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不仅远低于农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还低于农村地区上缴税收在国家总税收中的比例。这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极不相称。他认为,这种不平等是财富分配等级格局的表现之一,也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经济基础之一。同时,宋洪远等(2003)也指出,财政资金流出额的逐年扩大和财政支农比重的逐年降低是造成城乡差别扩大的重要因素之一。关于上述财政资金流动“二元结构”形成的原因,王朝才和傅志华(2004)则认为,这是我国过去走建立在剥削农业(农民)基础上的工业化道路所带来的现实后果。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时不自觉形成的“城乡分割”影响到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减负。
总体来看,已有研究存在以下几点不足:首先,已有研究主要针对的是农村公共支出与农业GDP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而对农村公共支出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的综合运用效果和其内部结构的合理性关注较少;其次,已有研究认为,公共支出不平等可能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了重要影响,但缺少相关的定量分析;再次,已有研究并没有对如何使公共支出政策与私人投资政策加以协调和配合进行深入的探讨。因此,本文将围绕农村公共支出对农民收入增长和城乡收入差距的绩效进行研究,并据此进一步讨论提高支出效率,调整支出结构以及协调财政金融政策等问题。
本文其余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在简要描述我国农村公共支出现状的基础上,介绍本文的研究设计和数据来源;第三部分利用1978~2004年的数据,对我国农村公共支出与农村经济增长、农民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第四部分对公共支出、农民收入水平和城乡差距之间的关系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最后是本文结论和政策建议。
二、统计描述、研究设计与资料来源
(一)农村公共支出:统计描述与跨国比较
国家财政对农村的公共支出主要包括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林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农林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3项费用以及农业救济费等4个主要部分,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分担。从总量上看,国家财政对农村的公共支出几乎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1978年,该项支出仅为150.66亿元人民币,而到2004年,该项支出已经达到了2357.89亿元人民币(图1)。但是,与规模的大幅度上涨不同,国家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例却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趋势(图2)。到了2003年,该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已经由1978年的13.43%下降到了7.12%。
从支出结构看(表1),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林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所占比例最大,平均占总支出的66.85%;其次是包括路桥建设、通信、水利设施等农业基本建设的支出,该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虽然在波动中有所下降,但在2004年仍然占到了总支出的20.96%。而农业科技3项费用和农业救济费用所占比例均较小。20世纪90年代以后,农业科技3项费用的支出占比不到1%,而农业救济费用占比也只在5%左右。
图1国家财政对农村的支出总量(单位:亿元人民币)
资料来源:《中国财政年鉴(2003)》,中国财政出版社;《中国统计年鉴(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
图2国家财政对农村的支出占财政支出总计的百分比(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财政年鉴(2003)》,中国财政出版社;《中国统计年鉴(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
因此,我国农村公共支出的历史状况和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总体规模大幅上涨,但占财政总支出比例逐年降低;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村基本建设支出是支出的重点,而农业科研支出和农业救济费支出的比例则相对较小③。
表1国家财政对农村公共支出的结构(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财政年鉴》(2003),北京:中国财政出版社;《中国统计年鉴(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表1中数据由作者根据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表2其他国家的主要农业财政政策
注:√表示该国主要采取的农业财政政策。
资料来源:根据财政部国际司(2003)的相关资料总结得出。
相比之下,这种农业政策与世界其他国家差别较大(表2)。首先,主要发达国家普遍运用了税收优惠和价格补贴等间接的、市场导向型财政调控手段。在诸如我国等发展中国家中占比较大的生产性直接投资在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中已经逐渐减少④。政府财政和公共支出的主要功能已转到重点为农业发展提供有正外部性、但仅依据市场力量供给难以满足需求的公共品和准公共品上。例如,基础设施建设、科研和环境保护等。
其次,其他国家财政对农业科技和技术推广十分重视。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予以支持,投入的资金规模和所占比例均大大高于我国的水平。例如,新西兰1998年全国的科研资金中,农业科研经费占到了35%;阿根廷成立了专门的农业技术研究院,1998年财政支农资金中的26%都用于了农业科研,并且该国规定,农牧产品出口额的一定比例必须用于科研,从而为农业科研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韩国在1998年的科研支出占到了农业总支出的9%;另外,美国、德国、意大利、希腊、以色列、奥地利、挪威等国政府都相当重视农业科研和技术的推广,其中,以色列的投入大大超过了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财政部国际司,2003)。
最后,主要发达国家对农业环境的保护、农村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也十分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农业生产市场化。另外,各国政府还利用税收减免、利息补贴和信用担保等方式,积极地参与并引导商业银行、投资基金以及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提供信贷支持。例如,美国政府不仅直接根据生产成本向农民提供贷款,而且引导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以及农村信用系统向农场主提供贷款,建立了多层次、多渠道的农村融资体系;荷兰政府和银行于1992年共同建立了“绿色投资基金”,用于对环境污染治理和农业综合开发进行投资;希腊和奥地利政府通过农业贷款利息补贴和低息政府贷款支持农业经济发展;而澳大利亚政府则为本国农产品的出口提供出口信贷。所有这些国家的政策都便利了农村资金的融通,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财政部国际司,2003)。相比而言,我国农业生产的环境污染、农业生产和农村市场信息封闭以及区域市场分割等问题还十分严重。政府利用公共支出手段引导资金融通的功能还发挥得不够。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公共支出的结构与世界各国还存在显著的差异。虽然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从封闭向开放过渡”的经济转型期,国情特殊,不能简单照搬其他国家的经验,但这些国家的公共支出政策及其演变确实为我国的政策选择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参照系。同时,存在的这些差异也使我们不得不对我国农村公共支出体系的合理性和发展方向进行反思。
(二)研究设计和资料来源
为了更深入地探讨农村公共支出与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的关系,分析农村公共支出结构是否符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反贫困和降低城乡收入差距的需要,本文将运用1978~2004年的相关数据,进行OLS多变量回归分析以及Granger因果检验。本文运用的计量软件为EViews3.1。
已有研究主要运用了人均GDP增长等经济指标对公共支出绩效进行衡量。但我们认为,单纯用GDP增长率等经济指标对公共支出绩效进行衡量存在一定不足。根据中国政府财政统计核算体系(GFS)对广义政府概念和政府职能⑤的界定可以看出,政府是属于非营利性质的公共机构。虽然政府行使的职能中包括了经济职能的部分,但就该经济职能本身而言,目标仍具有典型的社会福利性质。例如,公共支出就是政府执行经济职能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其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投资实现盈利,而是进行公共品的供给以有效缓解市场供给不足和市场失灵等问题。政府活动的核心应该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具有大量外部性的产品以及扶贫等市场提供不足或者根本不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这一总支出在各部门内部和部门之间的配置应能使社会福利最大化,并且有助于改善贫困阶层的福利状况(普拉丹,2000)。因此,基于政府功能的要求,即使是在衡量政府执行经济职能的绩效时,也不能单纯使用人均GDP增长等经济指标,必须同时考虑相关的社会福利指标。
那么,如何选择合适的社会福利指标对政府公共支出的绩效进行衡量呢?坦奇和舒克内希特(2005)认为,社会福利可以用一系列的指标加以描述。在对20世纪公共支出的研究中,他们将福利指标分为经济指标和社会指标两大类。其中,经济指标包括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失业、通货膨胀、公债利息、储蓄;而社会指标则包括健康指标、教育和收入分配。因此,根据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和城乡差距现状,同时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在研究中主要采用农民收入水平和城乡收入分配两类指标对农村公共支出总量及其结构的合理性进行考察。
1.OLS回归分析方案设计
互联网金融是依托大数据在互联网平台上开展的金融服务,包括众筹、第三方支付、P2P网贷、金融机构互联网化等模式。我国互联网金融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以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化为主要发展模式;到2005年前后,第三方支付逐渐兴起并迅速占领市场;2010年以后,互联网金融逐渐从发展走向成熟,呈现实质性的互联网金融发展。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正处于向城镇化转型的关键时期,而是否达到城镇标准最为重要的判断依据则是人口指标和经济指标。我们应该注意到,不论是人口指标还是经济指标,都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人均收入密切相关。当农村地区发展资金不足时,地区经济发展将滞缓,而多种模式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为农村地区发展提供了资金便利,也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渠道。
一、在农村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必要性
我国农村地区资金使用模式一般是将往年农业产出的收入作为今年进行农业生产所需要资金的来源,以资本积累满足生产、生活所需;这种模式最大的弊端是将对再生产扩大产生严重影响。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不断变革,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遭受到挑战。现代化农业不仅对农业生产设备和技术、农业生产效益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手工作业的生产模式无法满足现代化农业生产需求,农民需要引进更先进、更具技术含量的现代化农业生产设备,于是,资金就成为阻碍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虽然国有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有一定数量的金融贷款业务,但总体而言,尚处于供需严重不平衡的状态。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影响农业生产的不可确定因素较多,例如气候。农民资金的最大来源则是依靠销售农产品获得,一旦某年因自然因素、气候因素受灾,严重影响农产品的收成,农民将无法按期还款。贷款可抵押物缺乏或价值较低。农村土地是集体共同所有,无法进行抵押,而用来进行农业生产的厂房或设备价值又较低,无法进行大笔数额的贷款。基于传统国有银行借贷渠道的苛刻,互联网金融借贷模式则是弥补其不足,进一步拓宽了农村金融借贷市场。
二、农村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
众筹是一种借助互联网平台筹款项目并向公众筹集资金的模式,其具有低门槛、多样性、对大众依赖性较强、注重创意等特点。众筹不分身份、地位、性别、年龄,只要是具有创造力、能够吸引大众进行投资的项目都能够进行众筹。其资金来源既包括传统金融机构,也包括民间资本。其中,民间资本是最主要的来源,公司、企业或风险投资人较少参与。P2P,英文是person-to-person,意为点对点融资,是一种新型的民间小额借贷模式。它将小额的民间资本积聚起来借给有筹资需求的人群。P2P最大的优势是避免了现有金融机构体系在选择贷款对象时可能出现歧视等弊端,对金融机构的体系进行了补充和完善。2016年P2P网贷平台成交额排名第一的红岭创投投资近80亿元,排名前十位的平台共投资近300亿元。与前两种筹资模式不同的是,第三方支付是支付结算模式。具体来说,第三方支付就是具备良好信誉和较强实力的第三方,在与国内外各大银行进行签约后,成为买卖双方进行支付的中介。买方在购买商品后,将货款打到第三方账户中;当买方确认收货后并通知第三方后,作为中介的第三方方可将钱款转至卖方账户。
三、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
互联网为农业金融行为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和传统融资平台相比,互联网金融更加平等、便捷,门槛也更低。在这个平台中,需要进行融资贷款行为的农业中小企业,只需在平台中进行注册即可获取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众筹模式中,需要筹资的中小企业在互联网中自己的项目与创意,资金拥有者或金融企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行投资。而P2P融资模式中,P2P企业在接受到农村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后,对其进行审核后即可进行贷款发放。审核的关键点时申请企业的管理水平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无论是哪一种互联网金融平台,更加注重的是项目的可行性和经济效益,而非抵押物,从这一点上看,有效避免了传统金融信贷平台的弊端,信誉良好的农民或农业企业可以简单便捷的获取发展所需资金,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二)互联网金融促进农产品产业链的完善
互联网金融模式中的第三方支付能够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生产资料到农产品销售全过程。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模式是农民或农业企业将农产品运输至农贸市场进行销售,或是直接将农产品出售给中间商,自己仅能够赚取很少的利润。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农民或农业企业能够略过中间商将产品直接出售给消费者,通过省略中间环节获取最大的利润;消费者也能购买到物美价廉的农产品。在对当前各大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分析研究后,我们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平台开始涉猎农产品。无论是以图书起家的当当网,还是以电器著称的苏宁易购,都在逐步转型升级,增加农产品销售。
四、结语
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但是由于征信难、缺乏信用记录、抵押物价值小等原因,农民或农业企业难以通过传统金融平台获取资金支持或服务。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农民或农业企业规划出有吸引力的项目,并在众筹上进行展示,吸引有兴趣和投资意愿的投资者进行投资;或是在P2P平台上进行注册并资金需求,投资者通过承担风险以获取较高收益;也有一些地区有条件的地区,借助电子商务平台进一步扩大销售渠道,并获取较大的利润。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在农村发展互联网金融不仅有助于促进农业资金的良性循环,而且有助于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互联网金融仍应以征信作为支撑,并且需要控制好融资风险和互联网第三方支付风险,才能真正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彭洪 单位:重庆市中山外国语学校
一、引言
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界探讨的热点话题。而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社会的核心,其发展程度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同样,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受经济学界的关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不容小觑。因此,我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经济的发展。就目前来看,城乡发展水平严重不平衡,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相比于城市地区要落后许多,金融抑制现象也更为明显。深入研究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和互相作用机理,构建一个良好的农村金融体系,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农村地区金融落后现状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
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由来已久。Hugh pattick(1966)最早提出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分析方法,并验证了两种金融发展模式,即“供给引导”型和“需求追随”型模式;Goldsmith(1969)从金融结构角度运用35个国家1860―1963年间的相关数据,得出“经济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一种粗略的平行关系”,经济的快速增长一般伴随着超水平的金融发展,但是其没有确定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Darrat(1999)Chris topoulos和Efthymios Gtsionas(2004)的实证结论是,在短期内两者不存在因果关系,而在长期内,金融发展可以单向促进经济增长。
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国内一些学者也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谈儒勇(1999)的研究结果表明,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显著正相关。近年来,对于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也已成为经济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陈吉元、邓英淘、姚钢和徐笑波(1989)开创性地运用金融深化指标测算农村金融的深化程度并论述了中国农村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姚耀军(2004)基于VAR模型,通过实证分析后发现,农村金融发展是农村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反之不然;蒋满霖、王彪(2008)利用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模型,得出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金融增长互为因果的结论。
三、模型设定、指标选取与数据整理
(一)模型设定
本文将对所选取的1980―2009年中国农村经济指标和农村金融发展指标共同构建VAR模型,并采用基于VAR模型的Johansen协整法和Granger因果检验法,同时建立VEC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从而确定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关系、短期动态关系及因果关系。
(二)指标选取
本文拟选取5个指标以评价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
1、农村经济增长指标
农村经济增长指标选取为农村GDP(RGDP)增长率,简记为RRGDP。由于目前官方还没有农村GDP的直接统计数据,所以在本文的研究中,用全国GDP乘上农村GDP占全国GDP的比重来计算。
2、农村金融发展指标
鉴于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与统计数据的可得性,本文主要从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效率、规模三个方面来衡量农村金融的发展状况。
(1)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指标
对于金融发展水平的衡量,通常采用戈氏和麦氏两种指标来衡量。由于缺乏农村金融资产和M2的统计数据,故无法直接使用戈氏和麦氏指标。本文借鉴姚耀军、和丕禅(2004)的方法,定义农村金融相关率(RFIR)指标,为农村贷款余额(RD)、农村存款余额(RL)之和与农村GDP(RGDP)之比。其计算公式为:RFIR=(RD+RL)RGDP
(2)农村金融发展规模指标
金融发展水平提高的一个主要表现为金融资产规模相对于国民财富的扩大,本文拟采用农村贷款余额(RD)与农村GDP(RGDP)之比来衡量农村金融发展规模,记为RLG,其计算公式为:
RLG=RDRGDP
(3)农村金融发展效率指标
农村金融发展效率主要是指农村金融中介的发展效率。金融中介效率一般用金融机构的储蓄存款总额与贷款总额之比来衡量,故定义农村金融存贷比(RDL)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RDL=RDRL
3、控制变量
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农村经济增长有着同样的重要作用。故本文选取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作为控制变量并取对数,该指标简记为LNRFI。
(三)数据整理
根据上述分析,收集整理数据。数据来源于1980―2009年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中国金融统计年鉴》和《中国农村经济绿皮书》。
四、实证分析过程
(一)单位根检验
我们首先采用ADF法对RRGDP、RFIR、DL、RLG、LNRFI变量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来确定其平稳性。对于滞后阶数的选择采用AIC准则。通过检验发现各变量都不具有平稳性,经过一阶差分后均在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故五个变量都是I(1)序列。
(二)协整检验
由于上述五个变量都是I(1)序列,进行协整关系检验。检验方法是由Johansen和Juselius(1990)提出的基于VAR的协整系统检验。基于各数据生成过程特征,选择带有截距项而不含趋势项的VAR模型。使用SIC准则,同时利用Liung-Box(1970)的Q统计量检验残差序列无自相关,最终选择滞后阶数为2的VAR模型。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方程1表明各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从中发现农村固定资产投资(LNRFI)对农村GDP增长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但是农村金融发展水平(RFIR)对农村GDP增长却是负向的抑制作用关系。说明1980―2009年期间逐年增加的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推动了农村经济增长,而农村金融发展却对农村经济增长有较大的阻碍作用。其余两个变量农村存贷比(RDL)与贷款规模(RLG)均对农村经济增长有正向促进作用。
(三)误差修正模型
根据格兰杰定理,具有长期均衡关系的两个变量在短期可以不均衡,但这种短期不均衡可以用误差修正模型加以纠正。由于上述各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故农村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短期非均衡关系能由一个误差修正模型表述。为此基于以上分析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滞后期确定为1。
误差修正项为:
ECM=RGDP+2.951452RFIR-0.499271RDL-6.088572RLG-0.002555LNRFI+0.362422 (2)
误差修正模型为:
DRRGDP=-0.033865+0.428163DRGDP(-1)+1.360784DRFIR(-1)
+0.185550DRDL(-1)-1.090014DRLG(-1)+0.086532DLNRFI(-1)-0.393712ECM(-1) (3)
方程3是我国农村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误差修正模型,反映了系统本身对偏离长期均衡的动态调整。误差修正项ECM的系数为-0.393712。系数小于0符合负反馈修正机制,数值表示上一年度非均衡误差以约39.37%的比率对本年度的DRRGDP做出方向修正。
(四)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
为了进一步考察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我们将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最优滞后期数按AIC评价标准确定为2,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农村金融发展不是农村经济增长的Granger成因,但是农村经济增长是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和规模的Granger成因。
五、结论
本文通过中国1980―2009年农村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关系的实证数据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根据协整检验,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较强关联性,且农村金融发展水平(RFIR)对农村GDP增长(RRGDP)是抑制作用关系;
第二,对经济增长变量与农村金融发展变量分别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农村经济增长是农村金融发展的Granger原因,反之不然。二者之间的单向因果关系表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整体上处于一种抑制状态,造成金融中介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一定程度阻碍了农村经济增长。
第三,根据误差修正模型,虽然在短期内农村经济增长率有可能偏离长期均衡值,但可以通过系统修正功能机制回到长期均衡状态。
以上研究分析说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规模、效率比较落后,而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经济中存在金融抑制。事实上,我国农村还存在大规模的民间金融。在我国农村地区,民间金融尽管受压制,但力量不可小觑,对农村的资金支持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正确引导、规范民间金融发展,使其与农村正规金融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将是今后农村金融改革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姚耀军,和丕禅.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4(5):
24-30.
[2]李广众,陈平.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多变量VAR系统研究[J].管理世界,2002(3):
50-54.
[3]张氏,朱建华,贾红刚.我国农村金融深化的实证检验与比较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2(2):100-105.
[4]艾洪德,徐圣明,郭凯.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4(7):20-30.
[5]温涛,冉光和,熊德平.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张[J].经济研究,2005(9):11-32.
目前许多国内学者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1]基础上对农村金融发展、结构、功能、效率、制度体系及其与农民收入、农村经济的关系等方面展开探讨。姚耀军、严太华、曹小春、陈文俊等多数学者基于中国农村地区金融数据,假设不同影响因子选取金融和经济指标,通过VAR、Pagano、VEC等经济计量模型,对面板数据进行关联分析法、Granger检验、协整分析、回归分析等,定性和定量研究了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因果关系及因果方向[2-6],得出中国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作用不明显;也有研究得出,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各项指标和农村经济之间没有格兰杰因果关系,东部地区金融效率和经济的增长有因果关系,农村经济增长却对农村金融影响显著,且存在区域差异性[7-8]。
河南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人口大省,“三农”问题非常突出,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问题在全国具有一定代表性。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基础上,以河南省为研究对象,基于一定假设,来探究河南省农村经济增长中农村金融的影响作用。
二、理论模型和变量指标选取
(一)相关假设
为了探究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根据已有研究做出以下假设。
假设一:农村经济增长中农村金融是关键影响因素。
假设二:农村金融发展的构成要素有规模、效率和结构。
河南省农村金融资产主要由流通货币、农业上保险保费的收入、乡镇公司债和乡镇企业的公司股票市值构成,其农村资本市场作用很不明显,信贷规模很小,非正规金融机构发展缓慢,故而本文以正规金融中介为主要研究对象,将非正规力量微弱化。
假设三:财政支农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且财政支出构成了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最主要部分。
(二)相关变量指标的选取
1.农村经济发展指标。人均GDP和GDP增长率是衡量经济增长的两种主要度量方法,参照此方法并根据河南省农村实际情况,采用“(第一产业增加值+乡镇企业增加值)÷农村人口”来衡量,一方面在于农村GDP数据繁杂难取,而“(第一产业增加值+乡镇企业增加值+农村生产部门创造的非物质增加值)*90%=农村GDP”,另一方面,这是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真实概况,且与农民收入具有高度相关性,并且可以有效避免农村总的GDP在计算时会存在的变量叠加或漏选问题。
2.农村金融发展指标。第一,农村金融发展规模指标。金融资产规模是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本文根据河南省的实际情况,选取农村存贷款余额之和与农村GDP的比值来度量农村金融发展规模,介于农村金融数据的难获得性,本文用农业贷款与乡镇企业贷款之和来作为农村贷款余额,用农户储蓄存款与农业存款的加和作为农村存款余额,这里农户储蓄存款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所吸收的农户储蓄存款。第二,农村金融发展效率指标。金融发展效率指的是金融中介将存款转化为贷款来支持当地经济发展的效率,衡量金融效率高低的指标主要有:储蓄率、投资效率和储蓄投资转化率,为避免单一指标的选取对结果产生较大影响,本文采取综合量化的指标体系来衡量农村金融效率:
此处参照王莹[6]的《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中这三部分权重比,储蓄率:投资效率:储蓄投资转化率=0.09:0.45:0.45=1:5:5,折算出河南农村金融效率水平。第三,农村金融发展结构指标。农村经济结构主要划分为农业和非农产业(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属于农村的主要企业,也是乡村经济活动主体,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用“乡镇企业贷款/农村贷款余额”来度量农村金融发展结构。
3.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指标。农村固定资产的投资主要来源于财政支出,极少部分来源于农村银行支持,从广义金融角度来看,财政支出是财政性金融的分支,是基于支持“三农”问题给予的专项补贴,故而本文将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加入模型考虑,用“财政支出数据”作为参考指标。
(三)理论模型的建立
本文基于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取对数处理,并引入金融要素变量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做控制变量,建立能够代表金融发展状况和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VAR模型如下:
在这里,用q代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NX1表示农村金融规模,NX2表示金融效率,NX3表示金融结构,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用NTZ表示;其中,μ0是常数项,γ是残差项,μ1、2、μ3、μ4作为回归系数。
三、相关实证分析和检验
(一)数据的来源说明
本文共收集河南省1985~2014年间29组时间序列数据来进行分析,《河南统计年鉴》、《中国农业统计资料》、《中国乡镇企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年鉴》、《河南农村统计年鉴》、《河南省统计网》是数据的主要来源,本文所利用的数据均进行了取对数处理,主要目的在于增强数据的稳定性和降低所选变量异方差性,最后用Eviews7.2处理相关数据。
(二)实证分析与检验
1.单位根检验。为避免出现“伪回归”,首先要检验序列数据平稳性,基于减少偏差原则,本文将选用ADF检验来探究选取的指标数据是否平稳。根据T统计量分析可知道,对数序列数据都不平稳,一阶差分后,Dlnq、DlnNX1、DlnNTZ在5%水平上显著平稳,DlnNX2、DlnNX3在10%水平上平稳,符合ADF检验,序列可以看做是一阶单整,即I(1);由此验证了本文选择的数据是符合标准,存在经济意义的,接下来探究变量之间的均衡关系。
2.协整检验。用Johansen检验来进行协整检验,首先用AIC和SC准则来确定最优滞后期,得出最好的自回归阶数,以确保协整关系的可信性统计。
因为对变量数据进行了对数处理,模型系数反应的是半弹性影响。农村金融发展规模每增加1个单位,q会有0.3153个单位的提高,金融发展结构每优化1个单位,q有0.4030个单位的提高,而农村固定资产贡献率是30.36%。
3.Granger因果分析。由以上协整检验知,变量间存在长期稳定协整关系,那么变量在时间上的先导滞后关系以及关系是单向还是或双向?我们用Granger检验进行分析可知,农村金融规模和金融结构的P值为0.0186、0.0466,拒绝原假,是农村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其他P值均大于0.05,都在5%置信水平下接受无格兰杰因果关系的原假设。
4.方差分解。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动态影响路径可以用脉冲函数捕捉,我们用来分析农村金融要素对农村经济增长能带来怎样的影响,并通过方差分解将每个扰动项对VAR模型内因变量的相对影响程度计算出来,了解各个变量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冲击作用。NX1对q有正向冲击效应,第2期达到峰值,前4期波动大,呈倒U型,之后基本趋于平稳,说明河南当前阶段农村金融规模对农村经济影响稍明显,有约25%的贡献率。进一步由方差分解数据知,在长期关系里,除q的自身变动影响外,NX1、NX3、NTZ起到较重要的影响作用,最后分别占30.4195%、9.7379%、9.7157%。而NX2只能解释3.7065%的基础货币波动。
(三)实证结果分析
第一,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对经济增长作用显著,原因在于为经济增长提供金融资源基础性条件的同时,增强了用货币作媒介的经济交易范围,加速了货币的流转,使经济交易更容易实现。
第二,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对经济增长影响微弱,说明河南农村金融市场还处于靠量的带动来发展,也间接说明河南省农村金融效率不高,从长期来看,不能适应河南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短期来看,农村经济增长却能促进金融效率的提高,但金融效率却不是农村经济增长的原因,也就是滞后于农村经济的增长,两者存在“需求遵从”的关系。再从图1可知,河南省农村资金有外流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金融与经济增长间的相互促进作用。
第三,优化金融结构对经济发展有积极影响作用,原因是乡镇企业项目资金的引入可以带动农民就业,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繁荣活跃农村经济。
1.行政方面
农村经济统计体系中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各级政府干部升迁考核的重要指标,经济指标本应该遵循着经济波动的循环规律有升有降,但是某些官员为体现政绩,人为的干扰统计数据,使数据严重失真,如此一来统计数据就失去了参考的意义。
2.统计队伍建设方面
根据新的统计报表制度及相关要求,农业部组织了农经的统计骨干进行了业务培训。几年来,使他们的业务技能有了较大的提高,基本能够较好的完成统计任务,但是由于部分地区的改革,导致了有一部分乡镇没有农经统计人员,导致农村经济统计数据无法及时上报甚至无法上报,使得统计工作无法继续开展。
3.经费不足
由于乡镇并未将农村经济统计业务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上级部门也未将业务经费下拨,所以统计业务的经费几乎为零,农村经济的统计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如此一来,接下来相关的统计工作就无法展开,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4.数据难统计
首先,农村经济统计范围广,统计指标繁多,统计对象多种多样,涉及部门杂乱,数据来源非常广泛;其次,获取资料的难度大,只有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负债表及收益表可以从乡镇、村里可以直接得到,其余的涉及到农户及企业的地方都没有做好数据,都只能由统计人员逐一的去统计;其次,统计的数据精度得不到保障,因为农村农户收入来源不一,人口基数大,流动人口较多,统计起来确实存在困难。尽管在当前的农经统计工作中还有一些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经过几年来各级农经部门和广大农经统计人员的共同努力,也基本明确了新时期应该如何面对各种问题,以及新时期应该如何突破难题,做好农村的经济情况统计工作。面对新的制度和政策,进一步认清形势,切实做好下步农经工作,已是当务之急。
二、认清新形势,切实做好新时期的农村经济情况统计工作
当前,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明确、更深刻的提出了深化机制改革的重要决定,从国家到乡镇都处于变革和转形的重要时期,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推进,做好农经工作将会面临着更多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我们更要准确把握形势,顺势而为,针对特定问题制定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1.领导要更加重视统计工作并提高思想觉悟
各级领导要对农村经济情况统计给予高度重视,将农村经济情况统计纳入日程和工作计划,采取积极的措施给予支持。基层统计工作人员应积极争取政府对其工作的重视,努力加强自身建设,并为地方政府解决相应的问题提供有效帮助。
2.扩充统计队伍,提高统计人员自身素质
由于相关政策和制度的改变,使得农村经济情况统计人员缺失,无人从事统计工作,则更无从谈起提高统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所以政府应该适当的扩充统计队伍。除此之外,针对一部分基层的统计人员的文化水平较低,业务知识不扎实的问题,政府应该定期或不定期组织这些相关人员进行学习培训,并大力宣传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从而提高工作能力。
3.加大对农经部门的投入
针对农经部门经费不足的问题,政府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足够的经费,统计人员的工作就无法正常展开,例如:农经统计工作的布置,统计调查报表和农户登记账册这些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基本用品都无法满足,统计工作的质量又何从谈起。所以应该加大对农经部门的投入,为统计工作提供基本的保障。
4.推行多主题抽样调查,建立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调查方法体系
在国家农业普查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全面报表,替之以方案简单、取得数据快捷的抽样调查。根据调查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具体指标取得数据最有效的方法。改变以前一个主题一套方案、一套样本、一种调查方法的做法,探索多主题、多种调查方法相结合的调查方式。以最经济的方式取得数据,避免造成人、财、物的浪费和数据混乱。
第 一 期
盈江县经济局编印 20__年2月5日
20__年度盈江县乡镇企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20__年,全县乡镇企业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州经委的关心支持指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全省乡镇企业工作会议及州、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的意见»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把做好乡镇企业工作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一项长期重要的工作来抓。紧紧围绕推进乡镇企业“三大工程”,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推进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农产品加工发展为主线,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农民增收为重要内容,认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职业转换能力,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立原料基地、引导新项目和产业聚集,强化资源和环境保护,全面提高乡镇企业的整体素质,实现乡镇企业又好又快发展。通过全县乡镇企业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各项经济指标增长态势良好,继续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较好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经济指标和工作任务。
一、全县乡镇企业各项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一)全县乡镇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截止12月,全县共有乡镇企业4074个,比上年的3581个增493个,同比增13.77%(年营业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有8个,其中: 1000—5000万元的有7个,1亿元以上的有1个);通过抓转移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从业人员达11189人,比上年的9810人增1379人,同比增14.06%;完成增加值28938万元,比上年的23651万元增5287万元,同比增22.35%;完成工业增加值20860万元,比上年的17542万元增3318万元,同比增18.91%;完成现价总产值99328万元,比上年的71827万元增27501万元,同比增38.29%;完成营业收入97394万元,比上年的73340万元增23954万元,同比增32.62%;完成利润总额7662万元,比上年的7317万元增345万元,同比增4.72%;完成上交税金5798万元,比上年的5265万元增533万元,同比增10.12%;完成劳动者报酬7453万元,比上年的6308万元增__5万元,同比增18.15%。
(二)主要产品产量完成情况
根据20__年度统计报表制度要求,乡镇企业主要产品产量表中所统计的产品产量不含个体工商户。完成橡胶种植总面积3400亩,产量190吨;毛茶种植总面积6810亩,产量(精制茶)260吨;咖啡20__吨;麻丝180吨;发电量144356万KWh;水泥21.5万吨;铝锭13356吨;中小农具2万件;锰矿石原矿2600吨;工业硅7623吨(属于乡镇企业的光明硅业和和义硅业两个硅厂)。
(三)完成州政府下达发展责任目标情况
根据今年州政府下达我县乡镇企业发展责任目标考核任务,从12月的各项经济指标分析看,今年各项指标增长势头良好,完成了州政府下达的各项考核任务:
1、增加值:完成州政府下达目标任务数27435万元的105.48%;
2、工业增加值:完成州政府下达目标任务数20700万元的100.08%;
3、实交税金:完成州政府下达目标任务数5739万元的101.03%;
4、农产品加工业销售产值:完成州政府下达目标任务数8552万元的425.55%;
5、职业技能鉴定:完成州政府下达目标任务数110人的102.73%;
6、“企村结对”:完成州政府下达目标任务数4对的100%。
二、20__年主要工作
一是加强领导,高度重视乡镇企业发展,年初县人民政府与各乡镇签订了乡镇企业经济指标考核《责任状》,各乡镇把乡镇企业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
二是强化基础工作,提高服务质量为目标,努力改善服务工作,基层台帐进一步规范完善,乡镇企业统计坚持实事求是,统计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三是认真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提高乡镇企业从业人员素质,增强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完成乡镇企业教育培训1230人,(其中:岗前培训543人,在岗培训687人);培训期次 83期;经费投入76.78万元。
四是举办了盈江县首届职业技能培训班,培训人员113人。其中:盈江县勐弄山茶叶有限公司42人;广源茶业有限公司42人;昊龙生态茶叶有限公司26人;盈江农场平原茶厂3人。此次鉴定范围仅限茶叶加工工种。
五是认真组织开展“企村结对”活动,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乡镇企业的优势和作用,动员企业和村组开展“企村结对”活动,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探索建立“以企带村,以村促企,以工建农,互利共赢”的长效发展机制。完善了“企村结对”的相关手续,签定了协议书。分别是盈江县广源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和盏西镇松坡村结对、云南省盈江星云有限公司和昔马镇胜利村结对、盈江县剑雄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和平原镇和平社结对、云南迪思企业集团坚果有限公司和太平镇黄龙村结对。涉及村民6017人,带动农户1219户,村民人均增收94元,吸纳村民就业185人,企业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含折合资金)90.87万元。有效的促进了农村生产的发展,成为建设新农村的一个新亮点。
总之,二0__年的工作由于领导重视,工作思路清晰,措施得力,在全县乡镇企业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呈现出发展持续加快,效益稳步提高,贡献进一步增大的良好态势。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发展中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人员经费不足,深入基层及企业调研不够,服务工作达不到企业的要求。
二是融资难仍然是制约乡镇企业 发展的突出问题。由于投入不足和流动资金紧缺,严重制约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国家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商业信贷业务紧缩,而我县乡镇企业面广、规模小,融资渠道狭窄,自筹和对外引资的能力弱,难以形成好的项目向上争取扶持,因此对实现规模化生产及产品更新、技术改造、市场竞争能力受到限制。
三是企业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结构调整需进一步加快。
四是由于乡镇机构改革,统计工作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部份乡镇由于机构撤并而弱化了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大部份乡镇撤销了乡镇企业办事机构,不能把握乡镇企业与农村经济建设及“三农”的关系;其次,乡级统计人员更换频繁,出现无专职人员和统计人员业务生疏的现象,有时部份乡镇出现统计报表晚报的情况,不能完全客观、如实地反映我县乡镇企业经济运行情况。
在下步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强领导,提高认识,高度重视乡镇企业的发展,明确乡镇企业的发展与“三农”的紧密关系;明确乡镇企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加大乡镇企业工作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确保工作正常开展,及时收集上报各种相关资料、报表,圆满完成乡镇企业的各项工作。
四、二0__年的工作重点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服务质量,恨抓落实,切实做好乡镇企业各项工作。
(一)深入乡镇基层开展调研工作,有效协调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推进全省乡镇企业工作会议精神和州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的意见»的贯彻落实。进一步深入实施“三大工程”,即«云南省优势农产品加工推进工程»、«云南省乡镇企业技术进步推进工程»和«云南省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工程»。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7-0262-01
永平县是贫困山区农业县,博南镇作为本县经济文化中心,其农村经济指标直接关系到了全县的经济状况,良好的管理工作可以保证农村的经济发展速度,也就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永平县的经济发展。博南镇辖3个社区和13个村,其中老街、银江、龙盘3个社区和胜泉、苏屯、七屯、曲硐、桃新、坡脚6个村地处坝区,初一铺、青羊厂、新田、花桥、东庄、卓潘、沙鲁7个村为山区村,有262个村(居)民小组、158个自然村,其中初一铺、青羊厂、新田、花桥、东庄、沙鲁6个村属贫困村。全镇总户数25 335户,其中农业户11 387户,非农业户13 948户;总人口55 901人,其中农业人口30 521人,非农业人口25 380人。可见无论从博南镇人口还是区域来看,农村均占比较大,因而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想要保证镇域农村经济跨越发展,需要有良好的思路及对策措施[1-3]。
1 博南镇农村经济发展瓶颈
在全国上下扶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博南镇的农村经济虽然得到较快的发展,但站在省外、州内县外来看,经济发展还有一些制约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农业基础仍较薄弱。表现为抗灾能力不足和水利基础设施仍较差。二是工业底子薄,发展难。目前,贫困地区的共性问题是工业化进程缓慢,工业化水平低。博南镇工业基础薄弱,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龙头企业数量不足,影响了农业的产业化进程,制约着博南镇农村经济跨越发展的步伐。三是基础设施建设还不能满足农村经济跨越发展的需要,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四是各村社区农民增收渠道不广。其主要原因是农业经济结构调整进程慢,农民缺乏有效的增收渠道。传统的生产模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生产成本较高。五是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高。农民既是决策者,又是生产者和管理者,还是销售者。农户普遍文化程度不高,无法兼顾多变的市场信息。六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协调,经济结构不合理[4-8]。
2 博南镇农村经济跨越发展的对策
2.1 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全面推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生产经营方式,结合镇情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力争全镇90%的农户加入各具特色的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香菇、中药材、园林花卉以及生猪、肉牛、博南山鸡、黑山羊小区集中养殖为重点的高效农牧产业,积极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核桃、烤烟、生猪、肉牛、香菇、生态茶、中药材等产业基地。加强农村水利、交通、电力、信息、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水利化程度,形成内通外畅、城乡一体的交通网络,大幅度提升乡村信息化水平。抓好中低产田地改造、土地开发整理、农业科技推广等工作,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2 全力发展工业
根据资源环境条件,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坚持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大力引进和培育特色农业、机械制造、新型建材、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全面提升“一园多区”发展水平,力争将博南工业园区打造成为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产业园区。推动优质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培育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年税收上千万元的大企业。创新和落实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以此带动博南镇农村经济的跨越发展[9]。
2.3 探索创新投融资工作
探索引进BT、BOT融资模式,多渠道筹资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建设。大力推V经济林果所有权抵押贷款,探索金融支持BT项目建设、农民进城按揭购房、宅基地抵押贷款等金融服务,破解资金难题,以此助推博南镇农村经济跨越发展。
2.4 加快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步伐
要以“加快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为目标,加强烟叶生产组织管理模式创新,提升烟农组织化程度,加快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农业转变。烟叶生产向生产要素齐备的烟农集中,向适度规模的种烟户集中,向田烟集中,调优烤烟种植布局,增加烟农收入。
2.5 夯实基础设施,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后劲
全面抓好项目前期工作,提高重大项目储备数量与质量。抓好项目推进实施,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森林博南”建设,实施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落实公益林建设补偿,科学编制和实施好低等次林改造及循环利用规划。大力实施县城绿化改造提升,积极开展生态乡镇、生态村(社区)创建,从而助推博南镇农村经济的可持续、跨越发展。
2.6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2.6.1 强化特色文化资源挖掘。要加大民族文化、马帮文化、饮食文化、谱牒文化、古道驿站文化、村落城堡文化的研究、挖掘和整理,强化边屯文化品牌打造,抓好永平县滇西边屯文化园项目建设,加快相关驿站遗迹恢复重建。
2.6.2 强化文化旅游事业发展。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重视重点文物古迹的保护,做好优秀民族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传承和开发,推进文化、旅游与资本深度融合。加强曲硐、花桥等古村落和博南古道历史文化的保护开发。
2.6.3 强化文化旅游发展支撑。加强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开发、打造温泉理疗和美食游、生态自助游等旅游线路和品牌,大力发展农家乐、观光农业等乡村旅游。加快旅游度假酒店建设,提升旅游接待能力。
3 参考文献
[1] 王金英.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路[J].科技创新与运用,2013(10):241.
[2] 王立军.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农业信息,2015(5):100.
[3] 陈庆胜,张桂兰,卢振锋.垦利县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98.
[4] 潘彩霞,臧武芳.浅论农村公共事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6):82-84.
[5] 王笑笑,王以恒.农村经济建设现状的调研及分析:基于对大悟县宣化店镇的调研分析[J].企业导报,2011(7):22-23.
[6] 汪腾.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析[J].特区经济,2011(5):24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