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1 09:21:0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水产业发展现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东海水晶市场发展现状
(一)东海水晶的发展与生产
江苏省东海县水晶市场已建立20多年,自1992年建立以来,东海水晶市场发展迅速,经历了多次扩建,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水晶市场,同时也是世界水晶交易重要的集散中转地。
东海水晶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一直享有“东海水晶甲天下”的美称。近年来的发展与生产已逐步进入正轨,走向平稳发展阶段。同时,东海水晶产业已经步入东海县商业和服务业的龙头展业的行列之中,为东海县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东海水晶市场的优势
1.东海“水晶之都”的地位
2009年11月15日,东海县再次获得“中国水晶之都”的美称,进一步巩固了东海“水晶之都”的地位。东海水晶市场是拥有文明市场、全国最具品牌价值商品市场50强、全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等50多个荣誉称号的水晶市场,它的天然水晶销售量占全国市场的90%,是中国最大的水晶集散地,也是全国最大的水晶交易场所。
2.劳动力充足
水晶市场的崛起,以及东海县在水晶产业方面优越的区位条件,带动了更多的人投入到东海水晶市场当中。据统计,东海县从事水晶开采、加工、贸易及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多达20万人,水晶商户多达3000多户,水晶加工企业达3000余家。劳动力充足也是东海水晶市场发展迅速的有利条件之一。
3.品种齐全
东海水晶储藏量丰富,东海水晶市场聚集了东海、云南、贵州、四川、河南等地及越南、缅甸、巴西、南非等国的各类水晶。据统计,目前东海有6000人的海外采购大军长年奔波在马达加斯加、巴西、巴基斯坦等国家的水晶产地,东海聚集了各类水晶品种,成为了世界天然水晶产品的集散地。
4.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
自1991年举办了第一届东海水晶节后,东海成功举办了11届水晶节,第12届水晶节将在2013年9月28日中国唯一的水晶博物馆开馆时正式开幕。东海国际水晶节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水晶爱好者和从业者聚集在一起,相互交流,互通贸易,是一个非常好的信息交流平台。这个平台不仅能够提高东海水晶的知名度,让全国全世界的人们了解东海水晶,更能够促进东海水晶的贸易往来,有利于东海水晶的发展。
东海水晶建立了一个名为中国东海水晶城的网站,从资讯、文化、商机和机构四个方面介绍了东海水晶的发展,记录了东海水晶的成长,是东海水晶信息交流平台之一。
东海县水晶城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作为东海水晶信息交易平台主要作用是建立网上水晶城,进行东海水晶的网上销售。将便捷的网络运用到销售之中,在网络的平台上铸造网上水晶城。其中还有东海水晶的网上官方旗舰店,充分利用了网络的便利,将网络作为销售的渠道和手段。
(三)目前东海水晶市场的问题与不足
首先,东海水晶的品牌知名度低。东海水晶品牌众多,但是在众多品牌当中,能够进入全球或者全国水晶品牌排名的极少。大多数品牌都没有知名度,在水晶产业中竞争力低下。根据我们此次的调查,东海水晶品牌在国内外有知名度的很少,大多品牌的知名度都偏低。
其次,东海水晶产业的企业普遍规模小,而且资本结构单一,大多数企业还是以家庭作坊形式进行生产加工。不仅如此,这些小企业的集中度也很低。我们此次调查的企业,基本都还在实行家庭作坊经营管理模式,规模比较小。
然后,东海水晶缺乏专业型的技术人才。东海水晶产业及相关产业从业者众多,但其中拥有精湛技术的从业者很少,在专业型人才方面缺口很大。根据我们的调查问卷结果,其中缺乏项目一栏中,勾选缺乏专业型的技术人才的占到了80%的比例。
最后,东海水晶产业的产品工艺落后,没有紧跟时代的潮流。水晶产品大多样式陈旧不新颖,镶嵌、加工、切磨技术也没有推陈出新,相对落后,还停留在以前的阶段,不能满足现阶段市场的需求。就消费者的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对于东海水晶样式、做工的满意度不是太高。
二、东海水晶市场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品牌知名度低、竞争力低下
东海水晶市场上品牌众多,如“石来运好”、“大姐吴兆娥”、“至善坊”、“晶狐”等品牌在第十一届东海国际水晶节上被评选为东海水晶十大品牌。这些品牌在东海本地知名度较高,但在全国其他地区的水晶品牌比较而言,品牌优势不明显,市场占有率不高。
东海水晶开始是以工业品生产为主,水晶工艺品的发展较晚。虽然东海水晶行业发展很快,品牌建立的速度迅速,在品牌数量上有一定的优势,在也但还是难以弥补起步晚的先天缺陷。东海水晶品牌的知名度普遍不高,市场占有率较低,竞争力低下,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东海水晶的发展壮大。
(二)企业小而散,资本结构单一
东海县水晶产业企业众多,水晶及硅系列产品加工企业超过了500家。虽然数量多,但这些企业大部分都是小规模企业,固定资产在500万元以下,资本结构单一。能够称得上大规模的企业仅有“福东”、“太平洋”、“东海硅微粉”等少数几家。不仅如此,大多数的企业甚至还停留在家庭作坊的阶段,与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现代企业基本特征相差甚远。
企业小而散、资本结构单一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壮大,是制约东海水晶市场发展的重大难题之一。
(三)缺乏专业型人才,产品工艺技术落后
东海水晶城从业人员众多,据统计全县有十几万人从事水晶产业相关行业。但在这十几万人之中,真正拥有技术的专业型人才却是凤毛麟角。而水晶工艺品的核心在于技术的研发,需要大量专业型人才的投入,才能在水晶工艺品的市场上站稳脚步。
缺乏专业型人才,导致东海水晶出现产品大多数样式陈旧、做工粗糙,镶嵌加工、切磨工艺水平较低较为落后等问题,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市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东海水晶的市场占有率自然也很难提升。专业型人才的稀缺导致水晶工艺产品的技术落后,是阻碍东海水晶在技术质量上站稳脚步的最大难题。
三、进一步促进东海水晶市场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一)提高品牌知名度
品牌知名度对于一个产品来说非常重要。建立自主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使品牌在国内市场乃至国际市场上建立良好的口碑,这样才能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站稳脚步。
好的品牌的建立有利于吸引消费者,从而形成消费者的品牌偏好,产品的销售量就会大大提升。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不仅有利于产品品牌的市场扩大,而且有利于产品品牌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减少经营风险。
要提升东海水晶品牌的知名度,可以通过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加大广告宣传力度、提高产品颇高率、充分利用报纸期刊杂志等媒介进行宣传等方式,提高产品的曝光率,使东海水晶经常出现在消费者的视野当中。这样一来品牌知名度的提升也就水到渠成了。品牌效应对消费者具有心理暗示的作用,提升了消费者对品牌产生兴趣以及信任感,与此同时销售量与销售额也会大大提升,更有利于东海水晶市场的发展。
世界最有名气的十大水晶品牌分别为施华洛世奇Swarovski、巴卡拉Baccarat、Kosta Boda、Orrefors、莱俪Lalique、宜雅水晶、海龙水晶、水晶坊、雅溢水晶、伊泰莲娜Italina。其中海龙水晶是由江海县的中国水晶大姐吴兆娥创办的,这是东海水晶提高品牌知名度的最好榜样。建立像这样的水晶知名品牌,对促进东海水晶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二)培养高素质人才
东海水晶从业人员众多,但能够创新的高素质人才却很少,缺乏专业型人才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东海水晶的发展,使东海水晶产品单一,样式工艺停滞不前。东海水晶产业应加快对高素质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同时加大科技研发力度,促进东海水晶在产品工艺上创新,在产品质量上精益求精,以促进东海水晶的发展。
东海水晶高素质人才培养,一方面可以与各大高校的对口专业建立合作关系,对专业人才进行培养。东海水晶相关的人员对其专业学生进行指导与培训,高校将优秀人才推荐到东海水晶市场。另一方面,建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培训各类急需人才,以满足市场上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同时,对已有的人才进行不断的充电学习,加大与其他国家地区和本国其他省份水晶市场的交流,鼓励专业型人才在交流与合作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学习更先进的技术。
(三)加大科研力度
水晶工艺品在技术上要求很高,水晶的切磨、镶嵌水平直接影响到工艺品的质量。拥有好的工艺技术,才能在产品质量上博得头筹。东海水晶应加大科研力度,提高水晶工艺品的制造技术水平,解决产品样式陈旧、做工粗糙、镶嵌加工切磨工艺水平较低较为落后等问题,满足现在的市场需求。
(四)推动产业升级
想要加快东海水晶的发展,水晶产业的升级必不可少。首先,要将东海水晶从作坊型转变到公司型,将小而散的水晶企业由落后的家庭作坊型转变为现代化的公司型。其次。要将东海水晶从产品型转变到到产业型,由单一的产品生产发展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的产业型。然后,要将东海水晶从粗放型转变到到集约型。最后,要将东海水晶从区域型转变到到国际型,将东海水晶品牌推出国门,建立国际性的大品牌,建立多元化的销售模式,满足当今世界的市场需求。
四、结语
东海水晶产业在现阶段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虽然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但整体发展还是积极向上的。东海水晶本身条件优越,优势突出,所以东海水晶产业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展的,成功也是自然而然的。在这些优势的基础上,东海水晶只要弥补存在的不足,那么东海水晶的前景将是一片光明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东海水晶不仅能在全国甚至在全世界站稳脚步,市场占有率也会大大提升。
参考文献:
[1]梅文安,周厚梅.宝应县玻璃水晶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27).
中图分类号 F3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3-0377-01
丰都县位于重庆市东南部,三峡库区腹心,长江横贯县境47 km。丰都县属丘陵地,呈“四山”夹“三槽”地形,海拨118.5~2 000.0 m,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平均气温18.3 ℃,年降水1 091 mm。境内水资源较丰富,长江、龙河、渠溪河、碧溪河等河流流经丰都,旅游资源独具特色。近年来,丰都县立足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市场优势、政策优势,坚持实施以开放促旅游、以开放促移民、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的战略,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但是该县的水产养殖业发展状况不良,尚未形成规模化、产业化。
1 丰都县水产养殖业的现状
1.1 规模化程度较低,还没有形成专业化、产业化
据调查,丰都县还没有大规模的水产养殖场,只是在各乡镇存在小型的水产养殖,而且现代水产养殖业投入严重不足。水产养殖业基础较薄弱,乡镇技术推广及动物防疫站等办公条件极差,产业投入的各种资金缺乏,产业化程度低,财政缺乏投入保障机制,与现代养殖业发展不适应。
1.2 水产养殖业的品种单一
纵观全市水产养殖结构状况,仍以传统的养殖品种占主导地位。全县水产品的养殖以鱼类为主,产品结构单一,而且鱼类又以草鱼、鲤鱼、白鲢为主,不适应市场的需求,导致全县成鱼价格高。
1.3 未充分利用该县水资源
通过调查了解,丰都县广大水产品养殖户主要以堰塘、池塘养殖为主,在长江上养鱼的专业户较少。在该县的几条大河形成规模化养殖的更少,在该县的主要河流龙河的石板水电站的龙河大坝里有少量的河网鱼,其他几条大河则很少有较大规模的养殖,水资源的养殖利用率较低。
1.4 渔业病害制约渔业经济的发展
每年该县渔业养殖户有近1/3,在生产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渔业病害侵袭,经济损失不容乐观。
1.5 养殖专业户的短视效应严重
受利益驱使和不当的宣传导向,有些养殖户为了追逐短期利益将大量的农家肥料倒入鱼塘,进行水产养殖,造成养殖环境急剧恶化,鱼类受污染严重。投放到市场,将严重影响消费者身体健康[1]。
2 发展对策
2.1 形成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养殖
全县水产养殖业要在县农业局的统一领导下,合理规划,统一部署,规模化养殖,形成产业链。同时还要开发水产品养殖的生加工。充分利用旅游大县的优势,特别是利用名山风景区、丰都雪玉洞等资源优势,向中外游客进行深入的推广,形成产销一条龙。全县要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充分利用丰都县的水资源,发展特色养殖业,形成规模化、产业化。
2.2 多渠道筹资资源,增加渔业投入
现代渔业的建设,需要资金投入作为保障。因为基础设施的建设如新建精养鱼池、对老鱼池改造、新建排渠道、新建公路都需要资金的支持,所以目前需要积极探索和建立政府主导、渔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2]。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一是争取国家和重庆市投资。二是通过村级集资,通过农民的参与来提高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三是招商引资。如2010年4月初,丰都县农委与北京汉业科技有公司签订了暨龙冷水鱼养殖开发协议书,该公司将在暨龙投资2 500万元打造重庆最具规模的冷水鱼养殖基地。丰都暨龙有较丰富的冷水资源,对开发养殖冷水性鱼类提供了先决条件。为了做大、做强暨龙冷水鱼产业,2008年以来农委领导从多渠道开展了招商引资工作,于2010年3月与北京汉业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了《丰都县暨龙冷水鱼流水养殖开发协议书》。在暨龙镇九龙泉村上坝开发建设5.33 hm2冷水鱼养殖基地,主养品种为鲟鱼、虹鳟、裂腹鱼,采取无公害的养殖方式,确保冷水鱼年产量达到1 000 t,年产值实现4 000万元。该基地建成后将成为全市最大的冷水鱼养殖示范基地,将大大推进全市冷水鱼产业的发展和进步。
2.3 加大技术培训,改变水产品养殖结构
丰都县农民科技培训中心要加大对广大养殖户进行水产养殖技术的培训力度,邀请水产专家现场进行指导,推广水产养殖新技术,使水产养殖单产大幅度提高[3]。还要推行岸边养猪、水面养鸭、水中养鱼立体综合开发模式,促进村民增收。增加水产品的养殖种类,改变单一的结构,除了养鱼,还可以养殖养虾、蟹、牛蛙等品种,发展特种养殖。2008年县农业局水产科技推广站全面贯彻落实重庆市渔业工作会议精神,明确了丰都县推行池塘“一改五化”成套技术、大水面生态养殖技术、名优鱼养殖技术、无公害水产养殖技术、稻田养殖泥鳅的试验示范技术等重点任务,决定当前重点抓好4项工作,力保丰都县渔业健康发展:一是结合县农业局农民科技培训中心的新型渔民培训活动深入社坛镇
永兴村重点开展渔业科技培训;二是做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三是抓好暨龙河冷水鱼项目的开发工作;四是进一步搞好丰都县渔业病害监测和防治工作,切实做到渔业防灾减灾。
2.4 发展生态水产养殖业
随着整个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居民喜欢在假期或星期日到乡村休闲娱乐,由此,丰都县也应该大力发展关联产业、精深加工产业,将家庭式的农家乐培育成企业进行运作,形成以水产养殖带动休闲服务,实现产业衍生,如在养殖环节可以培育市场需求较大供给缺乏的鱼类,多余的鱼可以加工成鱼类休闲食品、扩大现有的休闲垂钓项目至餐饮、娱乐、休闲(垂钓、烧烤)、交通服务一条龙的农家乐服务体系[4]。
3 参考文献
[1] 黄杰,鲍辉.生态渔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资讯,2008(30):234.
1盈江县发展水牛产业的优势
1.1气候适宜,饲草饲料丰富,畜种资源优良
盈江县地处亚热带地区,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热充足,非常适宜水牛产业的发展。盈江县每年有逾50万t的甘蔗梢等农作物秸秆饲料;德宏水牛是我国优良的水牛品种,具有耐粗饲、抗病力强、生产性能和繁殖性能好等特点,2011年末水牛存栏量3.36万头(占全州存栏数的1/3以上),其中能繁母牛存栏1.56万头。
1.2畜牧兽医科技服务体系完善
随着盈江县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完成,县、乡、村三级畜牧兽医服务网络健全。畜牧兽医局设立了畜牧站、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动物卫生监督所,全县15个乡镇均设有畜牧兽医站;建立了村动物防疫员制度,每个行政村配备1名防疫员。全县畜牧兽医系统有初级以上职称的科技人员81人。畜牧兽医科技服务体系的逐步完善为水牛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防疫保障。
1.3发展机遇良好
一是国家高度重视水牛产业发展,将云南省列为全国奶水牛发展的一类地区,而盈江县又是水牛产业发展重点县;二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水牛产业的发展;三是全社会关心水牛产业、了解水牛产业、支持水牛产业的发展氛围越来越浓厚[1]。
1.4重要的水牛奶源基地县
1999年盈江县率先在云南省挤出第一滴水牛奶,铺开了水牛奶业发展的路子。现以祥祥乳业有限公司为生鲜水牛奶收购企业,日产生鲜水牛奶2 t以上。目前,盈江县水牛产业化发展已形成以资源条件为基础、效益为中心、加工企业为依托、广大农户为基础、科技服务为手段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1.5品种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局面形成
在对盈江县水牛分布及乡镇地理条件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确立了以平原、弄璋、太平、旧城、新城、芒章、盏西、支那8个乡镇为水牛品种开发利用区域,进行水牛品种改良,以生产水牛奶为主,其余7个乡镇以昔马为中心建立德宏水牛保种区,使德宏水牛这一优良品种得以科学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2存在的问题
一是扶持盈江水牛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不完善,财政资金的投入与发展产业的需求仍有较大差距。二是奶水牛培育受繁殖力低和繁育周期长等的影响,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缓慢,单产水平比较低,离每年1.5~1.8 t/头的生产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处于相互制约发展的尴尬阶段,奶水牛向县外流失的问题不容忽视。三是盈江县没有乳制品加工企业,主要生产销售原料奶和在市场上销售部分生鲜乳,优质优价没有得到体现,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不强,养殖户对水牛产业发展信心不足。四是由于盈江县特殊的地理位置,重大动物疫病的威胁长期存在。
3对策
3.1加强领导和政策扶持
一是成立盈江水牛产业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德宏水牛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5年)》的组织实施,协调解决产业开发中遇到的相关问题,确保规划目标的顺利完成;二是尽快出台县委、县政府关于扶持发展水牛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推进水牛产业化发展步伐。
3.2加快培育奶源基地
一是抓紧实施“百村万头奶水牛”出户(奶水牛迁出农户居所)、进区(奶水牛进入养殖小区)、入社(奶水牛纳入合作社管理)工程。二是大规模地推广人工授精与本交改良相结合的水牛改良工作,加快村级奶水牛人工授精服务站点建设。为了加快奶水牛培育步伐,建议财政每年安排预算奖金,实行奖励政策按照每头补助500元以上的标准补助优质后备奶水牛,每头50元的奶水牛人工授精产犊成活“以奖代补”奖金[2-3]。
3.3确保乳品质量安全
依照《畜牧法》《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的要求,以国家整顿和振兴奶业发展为契机,以全面加强乳品生产全过程质量监管和制度建设为核心,以规范奶站和养殖为重点,加大监管力度,确保生鲜乳质量安全。建议财政每年适当安排畜牧兽医执法监管经费;制订出台“畜牧兽医罚没收入全额返还畜牧部门用于执法监管”的政策。
3.4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
引导企业与合作社(协会或养殖户)建立紧密型实质性的利益共同体,避免生产与加工“两张皮”的现象(特别是在奶水牛业方面),促进共同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推进德宏水牛产业化经营[4]。
3.5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支持水牛屠宰加工企业和肉制品加工企业在项目申报、新产品研发、技术改造和引进设备、培育品牌、开发市场等方面给予扶持和帮助[5-7]。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特别是水牛奶加工企业。
4参考文献
[1] 毛雪燕.奶水牛在云南省元阳县的发展前景[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1):110.
[2] 潘玉红,韦升菊,李舒露,等.去势青年杂交公水牛的阶段性育肥试验[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31(11):144.
[3] 杨华,余兆新,李玉萍.湖北奶水牛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建议[J].湖北畜牧兽医,2011(10):11-12.
[4] 梅国栋.德宏州水牛产业发展与探讨[J].中国牛业科学,2010,36(5):68-70.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932008
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利于促进农业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变;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增强农业适应市场变化和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也是深度开发和提升农业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养生价值,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正确抉择。因而它是一件兼顾全局性和方向性的大事。
1 彭水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彭水县历来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县委县政府和农业部门多年来广泛调研、深入总结,确立了一套符合彭水县情实际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制定了一系列具体可行的战略措施。在政府的领导指引和农业部门的全力配合下,经过几年的发展,企业实力由弱到强,组织形式由小规模分散经营到规模化集中管理,农业产业化发展朝气蓬勃。彭水现有龙头企业55家,其中以苗妹香香、群英、喜润烤烟为代表的市级龙头企业21家。彭水县将红薯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全力打造“中华薯业强县”。彭水苕粉已获批地理商标、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岩东乡、鞍子镇、郁山镇被农业部评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但客观来讲,彭水农业产业化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就彭水县目前的发展情况而言,农业资金、技术、人才匮乏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农业科技含量低、装备水平落后。农业产业化发展进入瓶颈期。农业产业存在规模较小、效益不高、品牌较少、竞争力不强、销售面窄等问题,具体原因和表现如下:
1.1 规划体制不健全,组织散、乱,统筹不够
农业产业体质脆弱。尤其是以种养和初级加工为主的产业受气候、土壤等自然要素的影响最大也最直接,而防灾抗灾体系仍然有待健全。因此,彭水县农业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农业经营主体多为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实力较弱。这些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组织散漫,受社会因素影响较大,变数较多,缺乏统筹性和长远性。农业产业抗市场风险能力差,市场服务体系不完善,也严重制约了彭水农业产业化发展。
受客观条件限制,产业规划缺乏持久发展性。由于前期资金匮乏,基础薄弱,彭水农业产业长期以来以农产品种植和初级加工为主,农产品种类单一。随着市场和人们需求的不断变化,农产品生产、贮藏、运输、加工和销售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在这样的形势下,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精深加工技术空白、设备投入不足、农产品综合开发利用率低的问题逐渐显现,并越来越成为限制农业产业化提档升级的桎梏。
1.2 主导优势不突出,链条单、短,效益不高
具有规模性和影响力的农业产业少,主导产业优势需要进一步发挥带动作用。彭水县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烤烟、红薯、畜禽、魔芋、油茶、蔬菜等产业。烤烟产业优势最突出,2015年全县种植烤烟8000hm2,种植农户3956户。受灾害和计划严控影响,量产下降,但在全市烟草行业中仍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次是红薯产业,年产鲜薯48万吨,加工以粉丝粉条为主,红薯酒、烤薯条、方便粉丝等产品生产空白,产品单一,产值较低。魔芋为彭水特色农产品,经济价值高、发展潜力大,近期才引进建成第一条初加工线。2015年发放黑山羊2万只、中蜂1万群;栽植速丰林3300hm2,经济林2000hm2。但各产业均存在产品单一、加工链条短、企业效益不高等问题。
1.3 龙头示范不强大,企业弱、小,带动不力
县域内大型加工企业较少,产品种类单一,规模不等,加工能力参差不齐。大部分龙头企业刚刚起步,技术难关没有获得实质性突破,辐射带动能力不强。部分企业存在管理不善、技术设备落后、员工素质不高等问题。个别企业要么投机取巧,以套政府财政资金为目的,搭架子、摆样子,缺乏实干精神和创业热情;要么浅尝辄止,依靠政府扶持资金维持运转,缺乏探索力和创新精神。
1.4 产品销路不畅通,品牌杂、乱,竞争不强
农业企业往往缺乏品牌打造意识,企业组织散漫造成同类产品品牌杂乱;而加工能力和水平差异也导致同一品牌产品品质不一。企业间交流渠道与平台较少,缺乏抱团发展意识,难以形成合力,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产品市场竞争力。企业文化、品牌故事缺失,品牌宣传不到位,难以造就强大品牌效应。
市场培育与调控机制不健全,销售市场拓展问题较多。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农村只有零星、分散的初级市场,产品销路狭窄、不畅,农产品区域性、季节性过剩问题突出。
1.5 基地特色不鲜明,土地陡、贫,先天不足
彭水地处武陵山区,特殊的山区地形,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不便。土地瘠薄、旱涝难测,立体气候差异大,生态环境脆弱,农业生产先天不足。加之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长期以来靠天吃饭,被动发展,农业生产难以有效保障。适合当地土壤、气候的特色农产品种类较少,特色农产品品种选育和改良力度不够。
1.6 农业信息不对称,劳力老、弱,热情不高
由于长期以来沟通交流平台有限,信息闭塞,农情信息、科技信息、市场行情不能及时传送,使有干劲有想法的农户和企业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指导而错失创业良机。现有家庭式作坊,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多为留守妇女和老人,农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资金短缺,设备简陋,只能从事简单的初级加工。而实力较强的大户、专业合作社及企业,往往存在对政府的依赖倾向,缺乏解决问题和深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 彭水农业产业化发展出路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思路是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针对彭水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特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2.1 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精准实施
坚持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做好农业产业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精准实施。结合地理位置、土壤环境、水利条件等自然要素和地域特色、市场需求、区域发展等社会要素的综合情况,规划农业种植和发展方向。
彭水县属中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但常年光照偏少,春秋冬多阴雨,夏天多伏旱,且气候立体差异大。因此,农业生产需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变。按照“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要求,优化农业产业空间布局。引进或选育适合当地气候和生态环境的耐寒、耐旱、耐涝,抗贫瘠、抗病虫的作物新品种。完善抗灾减灾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提高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
立足资源和区域优势,兼顾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按照全市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定位,彭水位于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全县着力发展环境友好型特色产业,选择适合区域特点的作物及品种,划定重点发展的产业对象,合理安排种养布局、新型农业主体分布及规模。积极发展资源耦合共生的产业链和产业群,建设一批集成式产业园区、重点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推进连片化、区域化、规模化发展。
全力解决农村资金、技术、人才匮乏的问题,继续加大农业产业扶持力度和辐射广度,引进新技术和先进流水线,千方百计留住人才。实现各种要素向农业产业化聚集,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和装备水平,提高生产加工能力,打破农业产业化发展瓶颈,激活产业生命力。
2.2 发展主导产业,拓展产业延伸链条
做大做强传统产业和主导产品。一方面要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县在烟、芋、薯、畜、林五大主导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着力发展烤烟、红薯和山羊为主的草食牲畜等农业支柱产业。另一方面要在此基础上,积极引进和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农产品初加工后的副产物的系列开发,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商品率转化,实现增值增效。
2.3 壮大龙头企业,引领示范良性带动
2.3.1 继续遵循“初级加工在基地、精深加工进园区”的思路
更加重视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生产经营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
2.3.2 积极引导龙头企业树立高标准的质量意识
实施以质取胜、多元化发展战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以及出口目标国的标准组织生产、加工;注重产品包装和储运,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食品等相关标准和要求实行产业化开发;逐步实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支持龙头企业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企业间要形成良性竞争,通力合作、抱团发展。采取股份制等形式,使农户、基地与龙头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切实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分配机制,妥善处理好生产、加工、销售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共同促进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2.3.3 创新企业文化,树立和维护企业形象
企业文化是激励员工,增强集体凝聚力的一面旗帜,也是使企业形象深入人心,扩大企业影响力和拓宽产品销路的重要内容。企业应当积极打造创业故事,并结合当地历史文化、产品特点以及地域特色,制作朗朗上口、内涵丰富、深入人心的宣传标语。树立创业典范。以葛先萍为代表的出色的农民企业创办者,有热情、有魄力、有智慧,应树立其创业楷模,激励企业积极上进,获得更大发展。
2.4 注重品牌打造,开辟市场扩宽销路
引导龙头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意识和名牌意识。首先要以产品质量为基础,把住生产环境、加工环境安全关,更要凭借品牌打造和宣传占领市场。“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走远,产品必须展示在市场舞台的聚光灯下接受市场经济的考验。
设立大规模、功能齐全、辐射力强、以优势产业为重点的专业批发市场、销售公司,打造一支专业销售队伍。积极开辟外部市场,引导和支持企业在全国大中城市设立农产品展销、批发和配送中心。深入研究市场需求特点及其变化,利用市场信息引导生产,通过市场流通链条带动生产。
2.5 加强基础建设,扬长避短突出特色
加强基础水利设施建设,修建水库、沟渠,做到旱涝保收;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扩大节水、抗旱设备补贴范围,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技术。加大对加工厂房、储藏库建设的扶持力度,实现初加工在基地的发展目标。大力推广小型农机器具的应用,改变肩挑背扛、徒手装卸,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现状。
农业开发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也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因此要把基地建设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农业污染防治力度,发展绿色经济。发展适合当地气候特点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努力念好“特色产业经”。根据当地发展情况,细化发展策略,努力打造“一村一品”等示范基地。继续优化工业园区规划,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建设;认真落实园区优惠政策,加强规范化管理,增强园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培育一批发展前景良好、经济效益持续稳定、市场竞争力强的民营优势企业。
2.6 拓宽信息渠道,鼓励企业自力更生
政府和农业部门应经常深入一线,加强同农户和企业的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积极拓宽信息沟通渠道。科技信息服务队伍建设是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关键点在于科技信息真正传达到田间地头。更要彻底改变农民对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的观望态度,提高其对新型农产品的接受度、对科学技术的信任度。让农业新科技示范实例成为种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让农业种养新方法、新观念成为农民茶余饭后的常新话题。鼓励农业企业自力更生,消除依赖心理。农业产业化必须要有一批具有实干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及企业带头人,才能经受住市场经济的考验。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助推我县摆脱贫困面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只有从根本上解决限制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问题,也能为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寻求真正的出路,为“科学发展、富民兴彭”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黄连贵,张照新,张涛.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成效及未来发展思路[J]. 经济研究参考,2008(31).
[2]熊学刚.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1996(6).
清水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东北部,属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平均海拔在1 500 m以上,年日照时长2 076.9 h,月均日照时长173.1 h,年平均气温8.8 ℃,年有效积温2 200 ℃左右,年均降水量580 mm,无霜期67 d左右,总土地面积2 012 km2,耕地面积2.7万hm2,其中水浇地面积1.3万hm2。以牛头河流域为主的河谷川道区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光照条件好,气候温和,蔬菜生产发展较快,已成为全县蔬菜主产区。
1 蔬菜生产现状
1.1 生产逐步规范化
2010年清水县蔬菜种植面积2 920 hm2,总产量超过8万t,总产值5 800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5%以上,蔬菜产业化经营已初具规模,生产面积逐年扩大,两棚蔬菜建设已由中部河谷川垣区向沟台、浅山区推进。以大白菜为主的绿色无公害蔬菜面积进一步扩大,不但蔬菜的花色品种增多,而且品质有了很大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已形成了以牛头河流域为中心,县城东关高科技示范园区为辐射带动,东西部浅山区为的生产格局,初步完成了由传统粗放的生产方式向精细、无公害生产模式的转变。
在蔬菜生产的区域布局上,坚持普通性、实用性、效益性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集中连片、辐射带动、规模发展。一是建立了以县良种繁育场为中心的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区。占地30多hm2,建有日光温室36座,由具有专业技术特长,善经营会管理的专业人员承包经营,以栽培反季节蔬菜番茄、菜豆、丝瓜、甜瓜、西瓜、黄瓜、西葫芦等为主,并且引进食用仙人掌、百合等一些精细蔬菜进行种植推广,成为全县精细蔬菜生产的中心和农户培训实践基地。二是建成了以金集镇潘山村、松对乡松树村、左李村和黄门上、下成村为主的浅山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总计面积1 200 hm2,有高效日光温室21座,普通塑料大棚400多座,主栽品种有黄瓜、南瓜、番茄、蒜苗等。三是建成了以牛头河流域为中心的红堡、小泉、永清、白沙等乡镇川区无公害栽培蔬菜400 hm2,主体生产番茄、辣椒、黄瓜、西瓜等。而且该区位于张北和桐温公路两侧,运销十分便利。
全县已涌现出34个蔬菜专业村,4 000多个专业户,蔬菜基地建设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蔬菜产业已逐步成为清水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
1.2 生产方式科学化
蔬菜生产已由原来的单作、粗放生产发展为一村一品,多种栽培模式共同发展的格局。日光温室以秋冬一大茬生产精细蔬菜为主,主要栽培黄瓜、番茄、辣椒、西葫芦等,占地400 m2的日光温室,年收入可达到8 000元以上。普通塑料大棚采用早春茬栽培,主要种植瓜类、番茄、茄子、西葫芦、莴笋、辣椒等,比露地栽培可提早上市20~30 d,一个占地333 m2的棚可收入1 700~2 000元。露地栽培有2种种植模式,一种是麦后复种,主要分布在牛头河流域的白沙、永清、红堡等2镇1乡,每年栽培面积800 hm2,以麦后地膜栽培大白菜为主,667 m2可收入500元左右。另一种是粮菜套种,主要为地膜玉米套蒜苗、地膜玉米套甘蓝、地膜玉米套大蒜、地膜玉米套菜花,主要分布在陇东、草川、土门、远门、白驼、王河等乡镇,年栽培面积约400 hm2,667 m2蔬菜收入400元左右。
1.3 市场建设网络化
全县形成以县城西关、中山路、东关蔬菜综合批发市场为中心,乡镇农贸集市为依托,村头路口微型市场为基础的促销流通体系。这3处市场集中了全县60%以上蔬菜交易量,日蔬菜上市量300 t以上,年成交额0.5亿元,据统计,清水县已建成县乡镇蔬菜批发市场9个,具备蔬菜交易、客商住宿、配套运输、中介服务的良好条件。在流通领域,活跃着2 000名以上的经纪人和贩运大户,承担着蔬菜总产量80%的外销任务。
1.4 蔬菜加工企业化
全县蔬菜有加工、贮藏、保鲜和个体作坊加工企业50多个,年消化原料2万t,有恒温库、冷库3座,贮藏能力900 t,新建塑料厂、纸箱厂、包装厂、配肥厂、棚架加工厂等相关企业,提高了蔬菜生产、加工、包装、贮运能力。
1.5 服务体系社会化
现已形成以县农技中心为主力,县科委、科协参与,水利、扶贫部门配合,全社会积极参与支持的社会化服务格局。全县共有各级职称专门从事蔬菜生产的技术人员48名,协会18个,有会员296人。并且有甘肃省农科院、天水市农科所和县农牧局技术人员常年进行技术指导,保证了蔬菜产业的迅速发展。
2 蔬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2.1 内部结构不合理
蔬菜生产以露地菜、大棚菜为主,反季节精细菜面积较小,夏季大量上市,春冬供应不足,常导致露地和大棚生产的部分蔬菜夏季滞销,价格偏低,而冬春精细蔬菜供不应求,价格偏高。
2.2 病虫害逐年加重
由于连作和大面积保护地周年生产,病虫害周年滋生,为害逐年加重,据调查,用药成本露地菜在450元/hm2以上,大棚菜在3 000元/hm2左右,日光温室蔬菜在4 500元/hm2左右,而且因为防治时期掌握不准及防治技术落后,用药单一等因素,致使茄科蔬菜晚疫病、瓜类霜霉病及茄子、番茄、黄瓜、辣椒、莴笋上的灰霉病严重发生,白粉虱、斑潜蝇、蚜虫等为害加重,造成生产成本增加和品质下降,从而大大降低了蔬菜种植的经济效益,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3 服务体系不健全
尽管在蔬菜生产上已经形成了以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和社会组织扶持的社会化服务格局,但是按大市场大农业及产业化要求看,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和完善。一是专业技术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具备初级职称的人员多,而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人员少;二是能带项目、资金、技术进入高科技示范园区参与开发的人员少;三是信息渠道不畅,蔬菜种植供销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上网交流;四是生产经营缺乏宏观调控,农户自由种植,生产盲目性大,这些都给蔬菜生产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2.4 生产规模零散,市场管理不善
全县传统蔬菜如大白菜、甘蓝、萝卜等面积较大,分布区域零散,栽培技术粗放,蔬菜的商品率低下,全县3 000 hm2蔬菜,除中部牛头河流域和一般山区2个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栽培相对集中,形成连片规模外,其余均为分户零散种植。在市场管理方面,因受交通、通讯、信息和菜农文化水平、传统观念、经济条件的制约,市场发育相对迟缓,并且在市场管理工作中重收费,轻管理,市场交易混乱,交易纠纷不能及时处理,市场环境不宽松,服务质量一般,对客商缺乏吸引力。
2.5 缺少无公害绿色认证产品和检测体系
由于受资金、技术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无公害绿色蔬菜的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工作刚刚起步,对无公害绿色安全蔬菜的生产、检测、销售、宣传示范力度不够,认证争取不力,从而导致大量蔬菜产品没有经过国家和省级绿色产品认证,缺乏市场竞争力。
3 蔬菜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3.1 提高栽培水平
根据清水县蔬菜生产现状,合理安排茬口,设施蔬菜栽培茬口选择以早春一大茬为主,但往往因天气寒冷,菜农用于棚上的防寒设施较差,在棚内定植前育苗不能一次完成,定植后菜苗生产不均匀,影响了产量,增加了管理的难度。而且大多采用早春一大茬,蔬菜上市相对集中,价格低,效益不高。因此按照当地蔬菜市场需求均匀上市,在茬口的安排上采取早春一大茬和秋冬茬相搭配。
增加防寒设施。和邻县相比,清水县除年均气温略高于张家川自治县外,均低于邻近其他县区1~2 ℃。冬季气温更低,采用早春一大茬栽培,育苗在棚内定植需近3个月时间,这段时间,正好是清水县气温最低时段(一般10月开始育苗,12月棚内移栽,3月开始上市),但农户采用的防寒设施,仅为单层草帘,棚内没有其他增温设施,早晚温度一般在3~5 ℃,低于蔬菜正常生产的温度,根据近几年菜农经验,钢砖结构的大棚,墙体内填充干燥的岩棉废料,覆盖双层草帘,可有效地提高棚内温度,一般可提高3~5 ℃,早晚达到8~10 ℃。
采用滴灌技术。采用滴灌技术不仅能节约水资源,而且能有效地控制和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程度。目前,清水县菜农用的仍是漫灌方式,不但水资源浪费严重,而且棚内湿度很高,病害发生严重。根据部分菜农经验,在棚内修建长3 m,宽2 m,深1.0~1.5 m的蓄水池,灌前一天蓄水,采用微滴灌溉,不但节水效果好,而且棚内湿度降低,与漫灌相比,病害发生较轻。
合理用药,及时防治病虫害,注意通风。从目前菜农用药情况来看,一般对同一种病虫害,采用一种农药防治,只不过是每次防治农药用量增加,效果并不理想,而采用不同的药物,交叉防治效果较好。病虫防治要做到及时适量,尤其在病害初发期,灌水后棚内湿度骤增,病害蔓延相当快,要在防治的同时,及时打开风口,进行排湿。但要注意的是打开风口在春冬季不能一次打到位,应当逐渐打开到位,否则棚内外冷暖空气形成强对流,棚内温度猛降,菜苗因受冻而出现萎蔫,严重时会冻死。
3.2 统一规划,规模建棚
计划5年内在适宜发展日光温室的永清、红堡、白沙、金集等乡镇通过申请项目、招商引资、政府补贴、个人投资等多种筹资渠道,建成二代温室基地600 hm2,以形成规模,扩大市场,增强竞争力,不断招引客商,促进蔬菜产业外向发展。
3.3 引进性能先进的现代化设施
包括建立工厂化育苗生产线,蔬菜种子繁育中心,推广最新棚室结构等保护地设施等,实现蔬菜瓜果周年生产,四季上市,取得更佳经济效益。继续以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区为载体,以无公害绿色蔬菜品牌认证为重点,使清水县蔬菜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
3.4 加快结构调整步伐
积极引进适销全国的名、优、特蔬菜品种。对传统种植的蔬菜实施更新换代,引进栽培技术,增强竞争力,实现主栽蔬菜品种良种化,坚决淘汰过时落后的品种,随时掌握品种信息,积极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新优品种,提高综合竞争力。
3.5 引进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和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
通过调控和优化温、湿、光和CO2等环境因子,引进适宜当地生产的抗病虫品种,采用工厂化育苗,改进棚室结构,设置防虫网,采用生物防治,并增施有机肥,保护环境,充分发挥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的优点,为生产绿色食品,申请绿色食品基地打好基础。
3.6 大力发展龙头企业
针对蔬菜加工、保鲜、贮运的薄弱环节,突出重点,大力发展一批龙头企业,促进产后服务的同步发展,化解市场风险,以龙头企业带动清水县蔬菜向产业化经营方向发展。同时,要增强名牌意识,将产品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和出口优势。
3.7 建设蔬菜产业标准化体系,努力实现“三化”目标
中图分类号:S9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601(2016)02-0153-04
宁德市位于闽东北沿海,海岸线长1046km,海域面积44500km2,潮间带面积447km2,均占全省的1/3左右。大小港湾29个,多为口小腹大、港道深、海面宽,包括全国著名的三都澳港,其中的官井洋和东吾洋是全国少有的大黄鱼、对虾产卵繁殖和幼体育肥的理想场所,也是多种经济鱼类索饵越冬的场所。优越的水域环境繁衍了大量海洋生物,渔业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甲壳类、贝类和藻类达数百种。因得天独厚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宁德市成为中国大黄鱼之乡、中国海带之乡、中国紫菜之乡和全国最大的海水鱼养殖基地,蓬勃发展的水产养殖业已成为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也为水产品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来源,造就了应运而生的水产品加工业。近年来,宁德市大力培植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全力打造精优水产品加工产业园区,提升水产加工业整体水平,推进水产加工业的稳步发展。本文在调查宁德市水产加工业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1-3],提出今后发展的对策和思路,以期对宁德市的海洋渔业在新形势下实现水产品加工业的跨越式发展有所裨益。
1宁德市水产加工业现状
2015年宁德市渔业总产量为88.6×104t,总产值188.0亿元,大约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40.0%;水产品加工总量29.2×104t,加工总产值111.2亿元,分别比上一年增长13.6%和17.0%;水产品加工业发展迅猛,欣欣向荣,呈现出特色化、区域化的发展特征。
1.1加工企业初具规模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宁德市水产品加工业进入高速发展期,一批初具现代企业特征的水产品加工厂快速成长。目前宁德市水产加工企业总数达到300多家,年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3家,年产值超亿元的7家,初步形成了集养殖、加工、出口、贸易为一体的产业链,水产品品质和附加值不断提升,规模日趋扩大,水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促进了渔业增效、渔民增收。
1.2产业集聚初现雏形
近年来,宁德市为进一步促进渔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渔业产业体系,按照“统一管理、统一冷链、统一排污、统一研发、统一展示”的原则进行建设,集中配套强化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科研平台、公共码头等设施,加快建设了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设施装备先进、运行机制灵活、综合效益显著的水产加工产业园区,积极打造宁德市水产加工业“百亿”产业集群。目前主要建设有三个加工产业园区:一是霞浦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加工园区,位于三沙镇陇头村,规划面积700hm2,一期建设187hm2,已投资近5亿元,签约落户该园区加工企业18家,项目总投资达30亿元,其中霞浦新日鑫工贸有限公司、霞浦黄渔国水产有限公司等10家加工企业已建成投入生产,加工产品有大黄鱼、海参、紫菜等;二是霞浦县经济开发区水产品加工园区,位于松港街道小沙村,水产加工园区规划面积100hm2,已投资2亿元,签约落户该园区加工企业20家,现霞浦海津食品有限公司、霞浦连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6家加工企业已建成投入生产,加工生产紫菜、海参、海带等水产品;三是蕉城区三都澳大黄鱼产业园区,规划加工园区面积68hm2,总投资达27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已基本完成填海造地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目前已有33家加工企业登记入园,并规划建设。这些加工园区的高标准建设为发展壮大水产加工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3贸易日显多元格局
宁德市水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拓展多元化市场,扩大出口份额,已成为全市主要的出口支柱产业。水产品出口继2014年突破10亿美元后,2015年水产品出口增长仍保持旺盛势头,全年水产品出口22.0×104t,出口创汇12.9亿美元。目前宁德市水产品加工市场已覆盖国内20多个省市,遍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稳固日、韩、东南亚及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原有出口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欧美、非洲、中东等其他市场。
1.4品牌意识日益增强
为做大做强水产品加工业,宁德市注重引导水产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按照“企业主动、政府推动、产业拉动”战略,打造海洋特色品牌,对扶持发展渔业特色品牌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奖励,促进企业争创品牌。至2015年全市共有省级水产产业化龙头企业16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家,市级龙头企业41家。全市省级海洋产业“十佳”龙头企业3家。全市水产行业共获得中国驰名商标7件,在全省设区市中位居首位;国家注册地理标志商标5件,省级名牌产品19件,省著名商标41件,其中“宁德大黄鱼”跻身全省十佳地理标志商标。在我省打造的“福建省二十大渔业品牌”中,宁德市的“宁德大黄鱼”、“霞浦海参”、“宁德弹涂鱼”、“宁德二都蚶”和“宁德香鱼”均榜上有名,占全省二十大渔业品牌的25%,逐渐形成了具有闽东特色的水产区域品牌,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渔业品牌效益得到明显提升。
1.5精深加工取得突破
近年来,宁德市认真学习借鉴各地的先进加工经验,并积极与国内科研院校合作,引进了鳗鲡、海参、鲍鱼等加工生产线,在不断提升水产品加工率的同时,逐步向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转化,精深加工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开发了独具闽东特色的蒲烧大黄鱼、蒲烧鳗鱼、各种特色鱼片、鱼类罐头、鱼松、海带寿司、盐干海参、缢蛏等加工产品,各种风味的即食食品如即食大黄鱼、即食海苔、即食海参、即食鲍鱼、即食对虾等也不断研发创新,一批精深加工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特别是福建岳海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宁德市夏威食品有限公司等还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在鱼卵、鱼鳞等废弃物中提取卵磷脂、胶原肽及蛋白粉等海洋生物医药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有力地促进了宁德市水产品加工业向多元化发展。
2存在问题
虽然近年来宁德市水产品加工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加工生产进入蓬勃发展阶段,加工规模和产品产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然而由于长期投入不足、产业基础薄弱,尤其是在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水产品加工产业同样亟需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企业规模偏小,产业化程度较低
从总体上看,宁德市大小加工企业已达到300多家,但呈金字塔形分布,规模以上企业偏少。部分企业虽然通过技术改造,引进先进的加工生产设备,提高了工艺和技术水平,但就全行业而言,“低、小、散、弱”的落后状况依然存在。大部分企业仍为粗放型加工企业,采用传统冻、干、腌等粗加工手工操作方法,自动化程度较低;水产品精深加工处于低水平状态,产品附加值不高;自主品牌和终端产品少,加工附属产品(下脚料)的综合利用率有待提高。
2.2产业园入驻率低,集聚效应尚未形成
目前宁德市水产品加工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还处在雏形阶段,虽然在霞浦、蕉城等地建设有水产品加工产业园区,但产业园入驻率不高,规模小的水产加工企业由于受到资金、技术等因素的限制,无法入驻产业园建设生产,依然散落各地,各自为战,导致资源、信息、风险不能共享共担,企业生产和交易成本增大,集群效应和区域优势无法得到发挥,产业难以壮大发展。
2.3发展遭遇瓶颈,产业要素优势减弱
水产品加工业是集合资源、资金、人力、科技、土地等生产要素的现代化产业性质的工业。目前宁德市大部分水产品加工企业地处沿海,凭原有土地、厂房、技术、设备等资产无法申请到银行抵押贷款和政府扶持,限制了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来源,尤其是近2年经济下行压力下多方融资困难,造成企业周转资金严重不足。土地资源贫乏,难以为企业扩大再生产提供土地支撑,许多水产品加工企业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都受到土地问题的严重困扰。作为劳动密集型的水产品加工业,近年来行业用工遭遇困境,熟练工人短缺、季节性用工紧张、用工成本逐步攀升,这些因素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4缺乏政策扶持,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目前宁德市尚未出台对水产品加工业在税收、用地、资金等方面扶持的优惠政策。加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创新能力普遍不足,总体上企业缺乏长远发展的战略思考,对新产品研发、新市场拓展以及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热情和投入不足,延缓了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后劲。
3对策与措施
3.1强化政策支持,拓展资金扶持渠道
发展现代加工业,离不开政策支持和财政扶持。一是宁德市应根据省政府出台的促进水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在用活用好省里政策的同时,要结合本地实际,研究水产品加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配套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形成良好的政策支撑体系和发展软环境。二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议宁德市把发展水产品加工产业纳入财政年度预算,建立长期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示范作用,加大对企业研发高科技新产品的资金扶持力度,增加企业的发展后劲。三是引导多方资金投入,积极培植龙头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融资、引资,同时利用银行贷款、战略投资者、企业自筹等社会资金参与加工业发展,形成投入多元化、利益共享的投资机制,促进水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
3.2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信息和电子商务平台
一是要由政府牵头,引导成立水产品加工流通协会,吸纳水产加工企业、水产养殖大户、水产营销企业入会,构建水产品加工业信息平台,做好水产品加工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实现资源共享。二是要顺应发展趋势,全面推行“互联网+”水产品电子商务技术,建立宁德市水产品专业电子商务平台,鼓励加工企业构建自己的水产品专业电子交易平台,发展水产品网上交易,进一步拓展水产品销售渠道,使经营者、消费者实现共赢,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的“一站式”集中采购配送服务。
3.3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产品综合利用水平
一是要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根据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发展趋势,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所的合作联系,通过调研推出一批对宁德市水产加工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攻关项目,以课题招标、合作开发等形式,重点解决水产品加工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特别是低值鱼、贝类、藻类加工的新技术、新工艺,全面推动技术转型升级,引导全行业由简单仿制向引进创新和自主创新转变,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二是要积极探索创建企业技术中心,帮助大型龙头企业创建自己的研发中心,引进国外先进的加工技术和手段,大力推进企业的技术改造,提升技术水平,提高研发能力,加快研发一批市场需求大、增值潜力大、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系列化水产加工品,其中重点研究开发速冻、即食性水产食品和“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的新产品,提升水产品加工附加值,扩大鱼类、藻类、贝类加工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促进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3.4提升品牌效应,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鼓励加工企业创建企业品牌,不断提升水产品品牌建设。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强化品牌宣传,通过举办“互联网+大黄鱼节”、“鲈鱼节”等节庆和产业发展论坛等活动,突出精品展示、推介与交流;进一步提升“福建省二十大渔业品牌”中“宁德大黄鱼”、“霞浦海参”、“宁德弹涂鱼”、“宁德二都蚶”和“宁德香鱼”等品牌效应。二是组织和引导加工企业积极参加全国各种“海峡渔业博览会”、“休闲渔业博览会”等水产品专业展会和招商活动,扩大和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宁德市独具特色的名、特、优水产品深入人心,增强宁德市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参考文献:
[1]路世勇.我国水产品加工业现状与发展思路[J].现代渔业信息,2005,20(10):14-16.
1.1 生产现状
湖南是水生蔬菜种植大省,目前种植规模近10万hm2,年产量100万t左右,产品包括莲藕、莲籽、茭白、芋头、水芹、荸荠等9类50多个品种。20世纪90年代以来,湖南省水生蔬菜快速发展,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提高,主产区包括常德、岳阳、湘潭等地区,产量规模以常德洞庭湖库区最大,约占省内产量的50%。莲籽、莲藕是湖南产量大且市场知名度高的产品,早在1 000多年前,湖南的莲藕就是江南三大名菜之一,湘莲则曾一度为宫廷用品。湘莲常年种植面积为1万hm2,平均产干莲籽500~600 kg/hm2,但不同年份变化较大。主要分布于湘江中下游地区和洞庭湖边缘地区的益阳、沅江、南县、安乡、乌石、花石、湘潭县河口等地,2009年,湘莲种植面积首次突破1.3万hm2,总产量6.4万t,年产值2 100万元,加工产品产值近1亿元。目前,湖南湘潭县的湘莲已经被列入我国水生蔬菜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1.2市场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前,湖南省水生蔬菜产品销售主要是农民自产自销,95%的产品靠产地市场消化吸收,未形成规模经营。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前半期,以内销为主,加以少量出口和外销。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受市场价格机制影响,水生蔬菜产量和面积逐年增加,初步形成一定的销售和生产规模,如湘莲加工的集中地,从业人员多达10万人,从事湘莲加工的企业达160余家。易俗河镇、中路铺镇、花石镇还是湘莲的专业市场,仅花石镇市场就有湘莲经营户逾千家,是最大的湘莲集散市场。主要加工地包括易俗河镇、中路铺镇、湘潭县花石镇,湘潭是国内唯一的大规模的湘莲集散中心,也是湘莲的主产地。这三大市场年销售额达10亿元,主导着全国的湘莲市场,年销售湘莲及湘莲深加工产品8万~10万t,占全国湘莲销量的80%左右。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湘莲的销售区域也在不断发生变化,1990年湘莲外贸出口量占收购总量的76%,国内贸易量占24%,出口量占当时全国莲籽出口量的60%以上。进入21世纪,由于外贸出口量有限,湘莲的销售区域转向国内,国内贸易量占总销售量的90%,外贸出口量(主要出口东南亚)仅占10%[4-5]。
2湖南省水生蔬菜产业发展优势
2.1品种资源丰富
洞庭湖湿地有丰富的水生蔬菜资源,可作蔬菜食用的野生植物种类多达34种;湖南省的莲藕1 000多年前就被列为江南三大名菜之一,湘莲曾作为贡品供皇室享用,湘莲的地方品种资源有8个。
2.2水系和气候资源优越
湖南省适宜大多数水生蔬菜生长发育,因其具有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等优势,发展水生蔬菜的自然条件具有较大优势。洞庭湖水域及其周围的地区水系丰富而复杂,有大面积的沟渠河网、滞水低地、季节性淹水带等。1998年洪灾过后退田还湖的浅水区域,宜发展面积在20万hm2左右,浅水池溏、沟港、湖泊近7万hm2,湖南现有海拔28 m以下的低洼田地6.7万hm2以上。水生蔬菜发展潜力很大。
2.3区位优势明显
我国水生蔬菜销售有四大市场,即以珠三角经济圈为中心的南方市场,以京津塘渤海经济圈为中心的北方市场,以长三角经济圈为中心的东部市场和以大西南经济圈为中心的西部市场。湖南省区位优势明显,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基本位于四大市场的中心区域。
3存在的问题
3.1加工销售滞后
市场流通不畅。贮运、保鲜及加工等配套技术严重滞后;缺少专业的、有规模的营销企业,直接从事水生蔬菜生产营销的人员少。目前,当地市场销售洞庭湖区水生蔬菜占据主要地位,打入外地市场的很少,大部分产品仍是通过菜贩销售或菜农自产自销,加工出口严重跟不上开放的市场形势。
3.2抵御洪灾风险能力弱
对水生蔬菜植保、施肥技术和栽培模式的研究少,洪涝灾害风险大,由于长江流域降雨集中在5—8月,淹水频率加大,洞庭湖区常处于外洪内涝状态,以上因素严重制约了湖南省水生蔬菜产业的发展。
3.3品种和技术落后
从事水生蔬菜研究的科研机构和技术人员较少,新品种示范、试验、引进等资金短缺,高产、高效的优良新品种种源少。种植农户对新品种应用积极性不高,新品种更新速度缓慢,生产上仍沿袭传统的栽培技术。管理粗放,水生蔬菜的新产品加工开发、繁殖培育和品种提纯等方面还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因水生蔬菜多数采用营养体繁殖,未能提纯复壮,品质下降、产量不高,种苗用量大,本地品种因连年种植,导致种性严重退化、种群混杂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湖南省水生蔬菜产业发展[6-7]。
3.4生产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
湖南省的水生蔬菜主要零星分布在洞庭湖畔的南县、沅江、岳阳、汉寿、湘阴、华容以及湘潭、望城等县市,虽然水生蔬菜资源丰富,栽培历史悠久,但生产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成为制约湖南省水生蔬菜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湖区有一些食品罐头厂利用野菜制做芡实、水芹菜、菱米、水蕨菜罐头,湖区水生蔬菜开始销往深圳、广州、武汉、长沙等地,但未形成规模生产和销售。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管理比较粗放,给新技术、新品种的更新和产业化经营带来一定的难度。
4湖南省水生蔬菜发展对策
4.1开展水生蔬菜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
一是加强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要大力推进湖南省水生蔬菜生产向深度和广度拓展。湖南省水生蔬菜要通过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和栽培技术的不断创新来提高水生蔬菜品质和效益,具体表现为研究还比较薄弱,水生蔬菜栽培技术还较粗放,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尚需不断研究与完善[8-9]。二是切实加强品种改良。专用、优质品种的选育已迫在眉睫,因为水生蔬菜的消费已经普及。培育、改良出新的优质专用品种,采用杂交育种、系谱选育等多种途径,科研单位应加强对优良水生蔬菜地方品种进行收集和提纯复壮,以满足生产和市场的需求。三是重视水生蔬菜资源的保存、利用和收集。应在湖南建立地区性水生蔬菜品种资源圃,以避免品种产生变异,影响品种的特性。虽然湖南省水生蔬菜资源丰富,但由于水生蔬菜多属无性繁殖种类,因土壤、气候等因素的差异,多年种植后部分品种产生变异。四是组建湖南省水生蔬菜研究团队。增加科技力量,添置仪器设备,组建湖南省水生蔬菜研究创新团队,以湖南省蔬菜研究所为基础,把湖南省蔬菜研究所建成全省的水生蔬菜科技研发基地、人才培养基地、产业技术支撑与服务中心[10-11]。
4.2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产品竞争力
一是准确把握市场开发方向。湖南省水生蔬菜销售近期内宜采取“远交近攻”的市场战略,继续稳固以长株潭城市圈为核心的湖南本土市场,快速提升珠江三角洲、港澳市场,重点突破京津塘环渤海经济圈及东北市场,快速占领西南市场。同时要不断开拓出口市场,湖南蔬菜出口应以特色有机水生蔬菜为突破,将传统的湘莲、藕等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并带动其他蔬菜品种的出口。二是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湖南水生蔬菜应充分发挥湖南鱼米之乡的优势,增强品牌意识,逐步实行统一质量标准、包装规格,规范化生产,以品牌促销售,充分利用湖南省特有的“芙蓉国”称号,注册相关衍生商标,提升品牌知名度把湖南水生蔬菜推向全国,走向世界。
4.3政策扶持,确保稳定发展
水生蔬菜产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离不开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一是出台发展水生蔬菜的激励措施和优惠政策,鼓励农民种植水生蔬菜,扶持企业开展产品流通和加工。二是科学选定项目,认真制订湖南水生蔬菜产业发展规划,以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三是各部门配合,齐心协力,共同做大做强湖南水生蔬菜产业。
4.4增强加工转化能力,提高产业化水平
制约水生蔬菜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瓶颈是水生蔬菜产品加工转化。目前,必须大力开展水生蔬菜产品加工,加大湖南省水生蔬菜加工力度,进行特色加工[12],开发马蹄罐头、马蹄汁、茭白干、莲心茶、莲蓉、莲汁、藕粉、藕片等产品,要瞄准国内外市场,帮助、引导、鼓励组建龙头加工企业,还可逐步开发以水生蔬菜为原料的保健品。政府应鼓励、指导省内的龙头企业积极开发。
5参考文献
[1] 孔庆东.中国水生蔬菜品种资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 柯卫东.水生蔬菜研究[M].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2009.
[3] 陈勇兵,王晓艳.现代水生蔬菜产业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
[4] 叶静渊.我国水生蔬菜的栽培起源与分布[J].长江蔬菜,2001(S1):4-12.
[5] 郑寨生,孔向军,张尚法.水生蔬菜生产现状及前景分析[J].当代蔬菜,2005(10):4-5.
[6] 邓正春,李逢喜,贺学红.湖南省水生经济作物现状与发展对策[J].湖南农业科学,2001(5):6-8.
[7] 周火强,梁成亮,梁志怀,等.湖南的湘莲生产及加工概况[J].长江蔬菜,2011(16):8-10.
[8] 曹晨书,寇艳玲.洞庭湖区水生蔬菜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上海蔬菜,2010(6):6-7.
[9] 邓正春,李逢喜,胡金荣.湖南省水生蔬菜现状与发展对策[J].长江蔬菜,2001(8):42-43.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a)-0127-01
21世纪的今天,我国工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越来越注重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约,而水泥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柱,直接关乎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为了有效的加快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进程,就要对水泥行业进行合理化的生产,而清洁生产作为现代化新型的生产工艺,被广泛的应用于水泥行业的生产发展中。因此本文对水泥行业清洁生产的现状和技术发展进行探讨分析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现实意义。
1 清洁生产的概念以及清洁生产的必要性
(1)清洁生产的概念。一般而言,清洁生产主要是对传统粗放式生产方式的直接突破,清洁生产不仅仅是对先进生产技术加以运用,同时更是借助于新型且具有清洁的原材料和能源,并对管理方式加以改进,进而促进清洁生产过程。清洁生产主要在生产过程不仅仅将工业上的生产的能源消耗减少,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将环境污染着重减少,并将原料使用效率最大程度上提高。就其实质性而言,清洁生产不仅仅对人类的身体健康有着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对于人类生存环境也有着实质性的改善效果,总之,清洁生产最主要的目的则是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节能减排。
(2)清洁生产的必要性。清洁生产作为一种全新的技术思想,主要基于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的角度,将生产效率着重提高,并将人类以及环境的风险着重减少。随着我国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工业经济发展过程难免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以及能源消耗严重等问题,而清洁生产作为一种全新的环保潮流,不仅仅对于工业健康安全生产有着实质性的积极促进作用,同时对于环境的保护也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总之清洁生产有着一定的必要性,不仅仅顺应当今时展的潮流,同时又是我国节能减排发展的实际需要。
2 水泥行业清洁生产的现状分析
随着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工业经济逐渐趋向于多元化的发展,同时水泥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不仅仅有着极为严重的污染,同时其传统粗放式的生产管理在某种程度上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伴随着我国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国家对于水泥的安全环保生产提高了极大的重视,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对环境污染急性综合性的治理。
水泥行业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主要的三个步骤为生料制备、熟料煅烧和水泥磨粉,一般而言,水泥在某种程度上对环境产生的污染源主要来自于常温中的有尘气体,同时其污染源同样也来自高温的烟尘。而现代水泥行业清洁生产的过程中,主要是对除尘设备进行的使用,并对二级除尘方法加以采用,实际的除尘过程中,首先借助于旋风收尘器将颗粒较大的灰尘进行收集,之后借助于静电除尘器再次进行收尘管理,并对相对微小的灰尘加以收集。
但是水泥行业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尤其是在生料制备过程中,为了对产生的污染加以合理的抑制,往往需要对干法窑方法进行治理,但是在治理过程中,就要对风管的温度进行合理的控制。
总之,我国水泥行业清洁生产的过程中,其袋式除尘以及静电除尘技术日益成熟,但是我国水泥行业对于环境污染自动测量和污染监控系统的技术上相对落后,难以实现环境真正意义上的保护,同时其能源的消耗也是相当的大。
3 水泥行业清洁生产的技术发展
(1)石灰石破碎和水泥粉末节电技术。一般而言,水泥行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为了更好的适应当今时展的潮流,更应该基于环境保护以及节能减排的角度,进行综合性的清洁生产。而粉磨电耗有着相对较高的耗电率,在未来的技术发展中,更应该对高效立式磨、挤压磨以及高细磨等有着较低耗能的小磨机加以采用,并对粉磨工艺进行改进,采用高效助磨剂,将预破碎增加。
(2)水泥厂低温余热发电技术。水泥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往往存在大量的余热,同时这些余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再次回收,而水泥厂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的应用,一方面通过对余热进行回收实现发电的过程。另一方面则对于水泥实际的生产并没有实质性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将煤炭资源有效节约,进而实现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水泥行业清洁生产对可燃废料的再回收利用。水泥行业清洁生产的过程中,往往产生一些废料,同时其中的废料又有着可燃性,通过对可燃废料进行熟料的煅烧,不仅仅将能耗降低,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将水泥生产对环境带来的污染有效减少,并将煅烧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对于环境的保护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4)水泥行业清洁生产对工业废渣生产水泥的利用。水泥生产过程中,其原料主要是通过一些工业废渣进行提取,并将资源消耗有效减少,进而将环境所带来的种种污染进行减轻,一般而言,石灰石的污染相对来说比较的大,在水泥行业清洁生产过程中,将采矿产生的废石碎屑进行掺加,将熟料的用量降低,并将煤炭原料消耗着重减少,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节能减排。
(5)水泥行业清洁生产中节水技术的发展。就目前而言,我国水资源有着较为严重的短缺,而在水泥实际的生产过程中,要想从根本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节水,一方面就要淘汰传统高消耗和较大用水量的冷却池,并将高效的旁滤器装置进行推广使用。另一方面则要在水泥的实际生产过程中,将高效冷却节水技术积极引入,并合理的优化循环冷却水系统,不仅仅将成本降低,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节水。
4 结语
水泥行业清洁生产作为我国工业发展的首要选择,对于环境保护以及资源的合理利用有着实质性的积极影响,同时水泥行业清洁生产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也是不可估量的,对于我国国民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S6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6-51-02
霍山漫水河百合是安徽省名优特产。漫水河百合是卷丹百合的变种,为百合科百合属多年生草本球根植物,其鳞茎圆整,鳞片肥厚,色泽洁白微泛淡黄,香甜可口,肉质脆嫩,纤维素含量少,是百合当中佳品,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霍山县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腹地,属北亚热带温室季风区,平均海拔500m。县内气候总体湿润,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平均气温15℃左右,年降水量为1 391mm。漫水河百合主要种植在700m以下中山、低山和盆地地带,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非常适宜百合生长[1]。
漫水河百合在霍山县栽培历史悠久,清《六安周志》即有记载,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六安地区志》和《霍山县志》都在中草药条下记载了霍山的栽培品种百合,并将百合列入“地道药材名录”[2]。百合传入霍山后,漫水河镇农民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优势,将百合作为重要经济作物加以种植,现在百合种植业已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增加收入的支柱产业之一。
1 发展现状
1.1 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30a的快速发展,漫水河百合由最初的400hm2发展到现在0.33万hm2。在漫水河百合主产区漫水河镇建立省级标准化示范基地333hm2,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区0.106hm2,从事百合种植人数达3 000多人,漫水河百合种植已成为霍山县8大支柱产业之一。
1.2 加工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近年来,百合种植面积的扩大带动了百合加工业的发展,形成了以漫水河镇为中心,辐射全县多个乡镇十几家加工企业的兴起。全县现有冷库5座,库容量达到120万kg,每年分两季存储,储存量达250万kg,完全能够满足百合常年加工贮藏的需要。全县年加工能力在30t以上的企业4家,这些企业全部使用了“漫水河百合”地理商标。90%以上的百合都经过加工销售到沿海发达城市。同时,漫水河百合深加工产品开发取得了进展,科技含量高的无硫百合干、百合粉、百合营养麦片、百合调味品、百合口服液都已研制出产品。
1.3 市场份额逐步扩大 2005年,在上海成功举办了百合销售信息推介会和漫水河百合上海江桥市场直销中心挂牌仪式,同期邀请多家媒体对漫水河百合作了专题报道,扩大影响。2010年,上海江桥市场将漫水河百合基地命名为供沪“优质蔬菜基地”并挂牌,并作为上海世博会指定的绿色蔬菜供应产品。此外,每年都请上海、苏州主要批发客商来基地考察,沟通市场信息。漫水河百合目前已占据上海、南京、无锡、苏州等华东市场,受到广大市民青睐,为“漫水河百合”品牌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漫水河百合在销往大城市的同时,还出口到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国家地区,2012年出口创汇达50万美元。漫水河百合的消费(下转111页)(上接51页)群体也在发生了变化,逐步走进普通市民家中。
1.4 基地建设卓有成效,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强化标准化百合基地建设是实现规模化生产经营、规模效益的前提和保障。经过多方努力,霍山县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已取得实效。例如,133.3hm2绿色百合生产基地已经建成,目前正按照市县的规划,进行绿色百合生产。
2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基础薄弱、产出水平低 由于科研和管理没有及时跟进,农民对百合种植技术的掌握还相对比较粗糙,如开垦翻土过浅,施用基肥不足,种植密度不够,病虫害防治不合理等等,造成了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土层浅薄板结,通气和保水性不良。这些因素导致了漫水河百合产量和质量不断下降。同时由于漫水河百合自然繁殖多依靠鳞茎无性繁殖,加剧了种球退化,导致单产逐年下降,产品的独头率从原来的80%下降到不足50%[3],严重制约了百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产品单一、缺乏深度开发,产业延伸不够 一是漫水河百合目前还是小产业,没有涌现出具有较强带头作用的龙头企业。由于现有百合加工企业成品包装多年一贯制,品牌意识薄弱,市场开发能力不足,加之资金筹措困难,缺乏融资管道和手段,流动资金不足,龙头企业引领作用不强;二是加工企业和农户组织化程度低。目前几十家企业和几千家农户参与漫水河百合产业,彼此之间没有规范自律和约束,没有合作协商机制,企业和农户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增大了生产和经营的风险,引发了恶性竞争,影响了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三是百合深加工产品研发滞后,附加值低。目前百合主要以真空包装的鲜百合、百合干等初级产品面市,科技含量低。虽然研发出百合营养麦片、百合口服液等深加工产品,但由于缺乏资金,始终无法打开市场。
2.3 标准化技术规程不完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消费者关注农产品的安全性、质量营养及口感风味。只有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产品质量,才能扩大影响面,占有市场份额。漫水河百合作为安徽省名优土特产,在扩大规模、增加产量的同时,要保证其质量和品牌效应,这就需要建立标准体系,包括栽培技术规程、生产管理规程和产品质量检测标准等。必须严格按照标准生产,才能保证其质量,维护产品品牌效应。目前,漫水河百合标准体系建设尚且处于起步阶段,百合产品质量检测体系还尚待完善。
3 发展对策
漫水河百合产业发展过程中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百合产业目前已成为霍山县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增加收入的支柱产业,其经济效益远远高于其他农作物。为使百合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议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3.1 建立百合种苗繁育基地 建议省市县三级政府在百合种苗繁育扶持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扶持建立优质百合种苗基地53.3hm2。为了解决漫水河百合因种球退化引起的质量、产量下降问题,在漫水河百合原产地漫水河镇实施百合鳞片及百合种子繁育示范工程。
3.2 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 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向有实力的企业推介,努力吸引他们参加百合种植、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二是规范加工企业市场,走集团化经营之路,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统一包装,统一质量,统一管理,统一价格,开拓市场来增加百合的经济效益[4]。建议政府部门列出专项资金对有较强竞争力的加工企业进行重点扶持,用3~5a的时间培育和壮大百合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百合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3.3 加强生产科研攻关 加强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共同应对百合生产过程遇到的难题。从繁育优质种球和绿色标准化种植入手,对百合种球进行提纯复壮,彻底解决百合种球退化问题,繁育出高产优质百合种球[5]。同时在百合附加值产品的研发上加大科技攻关力度,研发出多种副产品,为漫水河百合开拓广阔的市场创造条件。
3.4 加大宣传力度,拓展销售管道 漫水河百合主要产自霍山县境内,应将宣传工作的重点放在漫水河百合原产地优质的自然环境、百合饮食文化及丰富的营养价值上,提高漫水河百合的知名度[6]。同时加快现代信息网络建设,拓展产销市场经营平台,打破目前百合销售受制于代销商,销售环节被动的局面。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拓展销售市场,健全营销网。
参考文献
[1]刘志超.霍山石斛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J].园艺与种苗,2012(10):13-16.
[2]肖培根.新编中药名志[M].北京化工出版社,2002: 320-321.
[3]梁旭东.兰州百合的快速繁殖研究[J].南方农业学报,2011(8): 839-842.
[4]彭志云,梁玉文,冯炜弘.兰州百合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J].甘肃科技,2009,25(21): 8-9.
中图分类号 S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6-67-02
淮北市属黄淮平原地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气候,日照充足,四季分明,自然条件优越,特别适宜林果种植,是著名的水果之乡。近年来,淮北市不断加快科技兴农和调整产业结构步伐,农业科技支撑力进一步增强,水果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由于认识和观念等方面的原因,也存在着品质不优、质量不高、销售渠道不畅等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必须引起有关部门、农业工作者的认真思考和重视。
1 淮北水果产业发展的现状
淮北市水果栽培历史悠久,不仅是远近闻名的的水果生产基地,也是安徽最大的优质干果林基地之一。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淮北市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扩大水果种植面积,增加水果品种,生产水平日益提高,使水果生产成为淮北市农业的5大主导产业之一。
淮北市水果栽培的主要品种有葡萄、苹果、梨、石榴、桃、李等,其中以石榴和葡萄面积最大、最为有名。淮北地区也是是安徽省最重要的苹果、梨产区之一。近十多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果园面积迅速扩大,水果产量逐年快速递增。
在水果的种植区划上,经过多年的调整,现己初步形成3大基地,一是塔山的0.33万hm2石榴基地,二是段园的“万亩葡萄基地”,三是杜集区杨洼湖“万亩苹果基地”以及烈山区和村的“万亩苹果基地”。
近年来,淮北市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努力发展高效农业、生态旅游业,壮大水果产业,共发展各类水果面积0.62万hm2,其中石榴种植面积达0.47万hm2(被评为全国6大石榴基地之一),葡萄904hm2,苹果0.29万hm2,桃0.02万hm2,梨0.06万hm2,各类小杂果0.02万hm2。
目前,淮北水果生产正向着无公害、优质化方向发展,以上水果品种大都已通过无公害产地和产品认证,所生产的产品也基本为无公害产品或绿色产品。
2 存在问题
2.1 思想守旧,理念落后 坐井观天,固步自封,可以说是当前我区水果产业发展存在的普遍问题,也是水果产业难以取得快速发展的瓶颈。新技术、新成果在水果生产中很难得到推广,以致出现技术和管理层面还停留在20世纪70~80年代的水平。理念上片面追求产量,不讲质量。技术上还是过去的老一套技术和管理方法,不仅费工费时,而且病虫害现象严重,果实品质差,商品率不高,质次价低,果贱伤农。例如,淮北的名牌产品――大庄葡萄,由于果品质量不高,现已很难打入高端市场虽然产量远比南方的葡萄产量高,但市场价格却与南方相差很多,严重影响了大庄果农生产的积极性。大庄葡萄(即人们常说的萧县葡萄),曾经久负盛名,可如今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思想守旧,技术跟不上,产品质量在逐年下降,往日的辉煌现已成为昨日黄花,名牌不保已成为可怕的现实。连续2a的全省水果比赛,大庄葡萄都名落孙山。
2.2 果园基础设施落后,抵抗自然灾害能力不强 由于淮北市年降雨量四季不均匀,易遇春、秋季干旱,经常影响果实膨大期的水分供应。另外,在6月份常有35℃以上高温天气出现,易造成石榴、葡萄等异常落果。
2.3 果农栽培管理方式粗放,优质精品果比例不高 由于果农掌握水果优质化栽培管理技术程度不一,导致果品质量不高。有些果农只重视种植,忽视管理,栽后往往任其自然生长,致使树冠结构不合理,病虫害严重,投产率及单产低,品质及外观色泽差。尤其是在一些老果园,由于病原菌长期积累,积重难返,细菌产生了抗药性,不得不大量使用农药,也给水果产品的质量安全带来了很大隐患,致使商品性和经济效益低;高达60%的水果以散装统货推向市场,价格低,搬运、销售损耗大;还有近10%劣质果没有商品价值,卖不出去而出现“只计产不计价”现象。只有少部分水果价格较高、销路畅、效益好;但比例不高。
2.4 水果商品化处理程度不高,市场销售不上档次 据调查,目前淮北市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水果主要为未经产后商品化处理的初级产品,水果总产值中缺少水果附加值。而通过商品化处理技术如分级、清洗、打蜡、冷藏、包装的精品水果尚不到30%,高达60%以上的水果都是以散装统货推向市场。另外,还有近10%劣质果没有商品价值。
2.5 水果销售渠道不畅、方式单一,“卖果难”现象时有发生 目前淮北市水果还主要以鲜销为主,虽有部分农业农头企业加盟参与,但总加工量不超过全市水果总产量的10%,90%以上水果仍以鲜果销售市场,一旦遇到哪年高产时,就会出现市场供过于求的现象,致使果农卖果难。再者,大量的鲜销对新鲜水果的贮藏和和对外销售也非常不利。
3 发展对策建议
淮北市现虽然已实现了由农业顺利向工业的转变,但是农业生产在全市依然占有一定的比重,农业不能丢,尤其是对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的水果产业更是不能忽视。经营好水果产业,保护好水果品牌,依然是搞好农业发展的当务之急。针对淮北市水果生产存在的问题,各级农业部门和农业科技人员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果品的提质增效和果农增收目标。
3.1 冲破传统观念束缚,重塑淮北水果产业品牌 针对淮北水果产业思想守旧,管理理念落后的实际,必须尽快冲出保守的传统观念牢笼,增强品牌保护意识,必要时可以建立水果品牌保护基金,切实保护好大庄葡萄和黄里石榴这2个品牌。同时,要要树立新的理念,积极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重塑大庄葡萄和黄里石榴的形象,让大庄葡萄和黄里石榴再现昔日的辉煌。
3.2 加强科技知识培训,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果树栽培管理技术 各级农业科技部门和阳光工程培训承担单位以及从事第一线工作的农业科技人员,要充分利用乡镇成人学校、农职校和阳光工程培训学校等阵地进行定期培训,培育一批农民科技骨干、科技示范户和科技带头人,让他们带动广大果农学科技、用科技,真正做到依靠科技发家致富。
3.3 加强水果良种引进、繁育和推广,提高良种覆盖率 要充分发挥全市农技推广部门的作用,利用现有的推广网络,在优势产区大力引进、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建设完善水果新品种科研、开发、良种繁育、质量检测和种子加工处理等基础设施,提高良种开发、繁育、推广能力,建设和完善果树“引种、育种、繁育、推广”体系,加大对果树新品种的保护力度,规范种苗生产经营和市场管理。
3.4 树立牢固的品牌意识,努力争创地方品牌 针对淮北市水果品牌多名牌少的弊端,要进一步进行品牌整合,全力打造淮北生态水果名牌。选择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大力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通过统一包装、统一监管、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形成“多乡一品”品牌格局。以技术部门为领头,发动各品牌建设单位积极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类果品展示、展销、评比活动。通过参加展示、展销、评比活动以达到扩大品牌影响力、提高淮北水果品牌的知名度的目的。
核桃(Juglans regia L.)属于胡桃科(Juglandaceae)胡桃属(Juglans L.)落叶阔叶乔木。核桃是生产干果、食用油的经济林树种,集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于一体。核桃产业投入低、生产成本低、生产环境要求低、生产管理技术简单、产品需求空间大,适合贫困山区农民发展,对增加山区农民收入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水竹乡核桃产业现状
1.1 核桃分布、面积、产量情况
水竹乡种植核桃历史悠久,核桃资源丰富,水竹乡核桃以本土泡核桃品种为主。大部分地区都分布有大量的野生铁核桃资源。当前,水竹乡提出了在双旋村、沙坪村重点发展核桃的思路,将上述两村列为核桃主要种植区。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林业部门的努力下,全乡掀起了种植核桃的热潮,核桃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14年,全乡核桃总面积800hO,其中,幼林面积433.33hO,挂果面积366.67hO。2014年,林业经济收入150万元,核桃产业实现产值48万元,占林业收入的32%。
1.2 核桃种植技术情况
在长期的种植生产中,水竹乡林农总结出了丰富的种植经验,特别是近年来,不断总结白己成功经验的同时,学习引进运用外地的先进技术,形成了成熟的、科学的、先进的泡核桃种植方法。在栽植上,积极推广选好l块地、挖1个大塘、施1担农家肥、栽1株壮苗、浇1担水、盖1块膜的“六个一”种植技术。
1.3 水竹乡核桃品质、效益情况
水竹乡境内分布的核桃以本土泡核桃品种为主,壳薄、仁白、顶壳饱满、味香。2014年,全乡桃产量达32t。
2 水竹乡核桃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2.1 对核桃产业的潜在危机认识不足
近年来国内核桃市场需求增长很快,核桃的市场价格上升也很快,从2010年的9元/kg到2014年的15元/kg,简单的粗加工即可获得较好的利润,使林农认为核桃市场很稳定,对核桃生产的危机感较弱。
2.2 核桃产业发展的思路不清晰
对核桃在水竹乡山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认识不足。
2.2.1 缺乏科学管理。水竹乡的核桃生产的历史悠久,群众有核桃管理的经验,然而对一些先进的种植管理技术不接受,凭经验办事,局限性很大,致使核桃生产缺乏科学管理。
2.2.2 品种结构不合理。由于种植零散,没有形成相应的规模,因而品种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老品种更新改造慢,一些果品质量低劣,得不到改良,如本地的铁核桃、夹绵核桃等。
2.3 缺乏大项目支撑,缺乏资金投入
经费投入与核桃产业规模不协调。以最近几年为例,在沙坪、双旋村实施的核桃造林400hO,仅提供苗木,95%以上的资金须靠群众白筹,很难保证高标准高质量的核桃种植,导致管理粗放,进入盛果期时间长。
2.4 产业化程度低
目前,水竹乡核桃种植都是个体经营,缺乏科技支撑,对果品的商品化处理滞后,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能力低,形不成品牌。
3 水竹乡核桃产业发展对策
3.1 抓好骨干基地建设
抓住发展机遇,依托生态建设,发展状大核桃产业。全国很多地方都在发展核桃,核桃产能迟早会过剩,所以,要了解掌握国内国际核桃生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树立忧患意识,走科学发展的道路,以优质、特色取胜,才能做到水竹乡核桃产业的持续发展。
3.1.1 搞好品种结构调整。充分发挥本地白然条件和树种品种的优势,向商品优势转变,选择适宜本地发展、品质好而且市场前景好的品种发展。
3.1.2 加快对低产、低质核桃树的改良。充分利用低效林改造机遇,对品质较差的核桃树,采用优质新品种对其进行嫁接改良,特别是对铁核桃、夹绵核桃进行高枝嫁接改良,以改善其果品品质和提高产量。
3.1.3 加大核桃研究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加大以嫁接核桃为主的核桃优良品种培育和研究,加大以脱皮干燥为主的粗加工技术研究和推广。
3.2 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投入
积极争取核桃良种示范基地项目、林产业项目、扶贫项目等支持,保障资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