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道德经教育思想

道德经教育思想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1 09:21:0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道德经教育思想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道德经教育思想

篇1

老子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位卓有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所著《道德经》也是中国哲学与文学的经典。虽然2500年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老子的思想仍在延续。老子十分强调"道"的自然性与无为性,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天地人当效法"道"的自然性。《道德经》的思想要点可以概括为三个词:自然、无为、道,通俗地讲就是无为顺应自然。作为一名教师,闲暇时读《道德经》主要有以下感悟:

一、教育要行"不言之教"

《老子》第2章中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行不言之教"是老子对圣人之教的经典表达。可惜道家这一教育理念长期以来只是被当做"言传不如身教"的另类脚本,而在更深远的意义上它表征的是"无为"之教、"自然"之教,倡导的是自觉、自悟、自化的教学方法。尽管人们的教育活动千差万别,教学手段五花八门,但"不言之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所谓"不言之教"并不是真的不言,而是言应合乎自然原则,要言的少、言的精。因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第43章)。一个最好的教育者一定是个"善言"、"善行"的人。他的言行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有形教育活动,并升华到了一种"知者不言"的境界,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最终目的。

理想的教育应该是"自然"的教育,它是依循人性之本而教,依循人性之本而育,即"无为而教"。就是施教者不擅自妄为,采取不妄自干涉之道,能够使学生依循其朴素自然、真率无伪的本性,自然而然地展现自我,自然而然地成就自我。

教师不能为了教书而教书,要自觉让出主角地位,让学生成为主角,充分相信学生,积极评价学生。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教学不光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要重在教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不能只让学生"学到什么"还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掌握了方法,终身受用,可以自己获取知识,除了学习,还要注重启迪学生的智慧,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时间,发挥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常与善人"赏识教育

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老子》第49章)。这不是无原则的纵容恶人,而是因为善于不善不仅是相对的,而且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果一味的指责不善,则无助于把不善转化为善,只有以包容万物的胸怀去善待不善,甚至以德报怨,才有可能是不善者向善。

想到一则小故事:陶行知先生在做校长时,一天,在校园里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砖头砸另一个同学。陶行知及时制止同时令这个学生去自己的办公室。在外了解情况后他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便掏出第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比我先到了。"接着又掏出第二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说明你很尊重我。"该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这时那名男生已经已经泣不成声了:"校长,我错了。不管怎么说,我用砖头打人是不对的。"陶校长这时掏出第四颗糖:"你已经认错,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陶先生以出其不意的奖励感化教育,轻而易举的功破了学生的心理,圆满的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想要教育一个人首先要树立平等的心态,宽容的胸怀,对事不对人,对立斥责只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教育学生更是如此,逆反心理就是这样累积而成的。所以,教育学生时不应用训斥、苛责、打骂等伤人自尊的方式,而应平心静气,换位思考,旁敲侧击,对比设喻,导化对方心理。很多时候,微笑比严酷更有力量,赏识比批评更具激励。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老子》第27章)。无论学生素质高低成绩好坏出身贵贱,老师都应平等对待,在一个真正有责任心的老师眼里,没有任何学生是一无是处的,没有任何学生是无可救药的。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要引导学生扬长避短,使他们各适其性、各尽其才。

鲁迅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道德经》区区五千余字却是字字珠玑,句句精辟,它博大精深,包藏宇宙,几千年来流传于世,给人以无穷的启发和教诲。我们老师不仅需要多读,更需要多思考,把《道德经》中蕴含的做人做事及管理经验用于工作中去,净化我们的灵魂,提高我们的修养,开启我们的智慧。

参考文献:

[1]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12.

篇2

中国分类号:G4

一、《道德经》中的自然思想

(一)“道”即“自然”

在《道德经》中,老子首章就提到了“道”这一基本的概念,“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1]。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实质,天地万物是自然的存在,是有规律的。并且把它落实到了现实的生活当中,并且提出了两大的哲学的法则“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前者要求教育者遵守客观,按客观规律办事;后者则要求教育者正确处理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摆正位置。

1.道法自然

“自然”这一概念,第十七章中说“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2]。事情办成了,这是自然的事情。这里的自然更多的是一种行不言之教后的取得的效果,二十三章中说道“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3]这里的意思说不言政令不扰民是合乎于自然的。老子认为,只要相信道,照着去做,就自然会得到道。反之,就不可能得到道。第二十五章中讲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4]。他认为“道”是独立的和永恒的,不靠任何的外力而具有其绝对性,所以,“道”即“自然”。传统的观念认为世界的主宰者是“天”,老子把天还原为天空,但是“道”是先天而产生的,“道”产生万物,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宇宙的根源。老子表述了自己无神论的思想倾向。

因此,老子认为万物所遵循的是其内在的自然本性。顺应自然,就可以得到生存和发展;违反自然,就要遭到自然规律的惩罚。所以,不仅“道”要师法“自然”,而且天、地、人都要师法“自然”。

2.无为而治

在《道德经》中,老子的另一主张就是“无为而治”。它是“无为”和“无不为”的统一体,它与“自然”同等重要。“无为”是手段,是一种处事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目的,是指不妄为产生的效果。

老子的无为要求只有对受教育者少干涉或不干涉,保持教育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对受教育者以不知不觉的方式进行影响,使受教育者感觉不到教育者在领导和管理他们而又无事不成,这才是最高超的教育境界。老子倡导教育者依照事物发展必然规律因势利导。要教育者相信受教育者有自治的能力,让他们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完成。除此之外,老子要求教育者的欲求必须合理、无私,通过满足受教育者各自的欲求,而祈祷自正与自化的作用。他要求教育者不应只着眼于对人的塑造,还必须着眼于对人的开发。

二、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卢梭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他反对中世纪封建教育和宗教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抑,批判传统封建教育制度给儿童身心发展带来的“伤害”。他主张用“自然法则”来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教育要顺应儿童的身心发展。卢梭崇尚“归于自然”的思想,其理论依据源于他的天性哲学。它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它的主要理论:

(一)顺应自然

《爱弥尔》开卷就写到“凡是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5]卢梭认为,教育顺应自然的原则,就是对受教育者的本性的一种毁坏,所以,他认为坚持顺应自然的原则。在卢梭看来,人们生来都是软弱的,愚昧的,因此需要教育,这种教育不外乎来源三种,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6]在这三种教育中,自然教育是最自然的状态,无需我们去改变,只管顺应便是了,物的教育只有在有些方面才由我们控制,而人的教育是完全有我们控制,这三者教育同时顺应于人的发展,互不冲突,才能说教育顺应了儿童的天性发展。卢梭声称:“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这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只要把这个原理应用于儿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种教育原理”。[7]

(二)培养“自然人”

卢梭在《爱弥儿》中表示,自然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是“自然人”。卢梭认为,在自然的状态和自然的环境中才能培养出“自然人”。但是,实际上由于专制制度的存在和对立,培养“公民”和培养“自然人”是相互冲突的,因此不可能同时教育两种人。他不无蔑视地说当时法国的专制国家已经不像是真正的国家,而在没有国家的地方是不会有公民的,更不用说什么培养“公民”,原因在于:

第一,自然人是能独立自主的人,他能独自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而公民的一切仰赖于专制社会,失去了自身的独特价值。由于天性的发展受到压制,因而自然教育无法,也不应当以培养这样的公民为职责。

第二,在自然的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而社会之中,公民是有等级的。“归于自然”的教育当然不培养等级的人,不造就王公贵族或奴隶。

因此,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不受传统(等级、阶段、职业)的束缚,按本性发展;第二,不依附于他人,能够自食其力,具有独立性;第三,具有社会适应性,能够承当社会责任;第四,体脑发达,身心健康,具有独立思考能力。

三、异同点

二者都主张教育应符合客观规律的发展,主张对待任何事物,都应该顺应它本身的内在规律去运行,也就是教育不要违背其本性,主张教育遵循人的自然天性。就像自然界中的生物一样,都是自然而然生长的,气候不同,土质不同,温度不同,湿度不同,环境不同,物种不同,各个物种只有在其适合的环境中才能充分地生长。

然而,由于卢梭本人思想的激进,由于缺乏教育实践基础和科学理论依据,自然教育思想中难免出现主观臆断或过于极端的观点。例如:卢梭对于儿童天性的看法过于理想化,过分夸大了天性在教育中的作用;又如:他对各年龄段教育任务的确定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和片面性;再如,他完全否定课堂教学和系统知识的学习。因此,我们应当历史地、客观地评价自然教育的思想,切忌生搬硬套。

而老子《道德经》中很多的观点虽然反映了一定的哲学观,但是老子对自然教育的观点还没能构成系统的理论性成果。他的无为而治只能在特殊的时期有着特殊的作用,而在社会正常发展期,他的理论对社会会造成一种消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2][3][4]老子.道德经[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49-51

篇3

从理性的视角看,人的主体性在于人的自我认识的能动性。在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由于受主客二分的哲学观念的影响,往往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简单地理解为一种主客体关系,强调教育者的中心与权威地位,忽视了受教育者的自我特性,导致思想道德教育的低效。在网络时代,人的独立的主体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颠覆,“‘科学的和平主义史观’的假设是,在一个高度依存化、日益复杂化、越来越符号化的数字时代里,人与自然、物、他者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甚至在消弭,更进一步,独立的、均质化的、‘干净透亮’的主体已经(或者早已)被机器的齿轮、编码的程式、虚拟的空间,撕裂得七零八落”。[1]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多样性,获取网络资源的平等性、共享性,教育者不再能够过滤信息,独占教育的话语权。同时,受教育者获取信息的独立性,交流的自由度,个性化的表达、自我意识等极大地发展了,其主体性得到增强。

网络社会的虚拟性、交互性使得“人―人”之间的直接交往变成了“人―机―人”的间接交往。网络人在网络社会中挣脱了社会人的等级限制,网络成为一个融入无数人的思想的生存空间,人与人之间处于一种平等的关系网络之中。在网络思想道德教育中,构建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能够消解教育者以自我为中心,而受教育者成为旁观者的教育弊端。在网络中,各种网络媒介使得人与人之间实现着信息的自由自在的互动交流。在网络思想道德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交往,有助于双方发挥自身的影响力,实现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价值。

二构建双向互动的网络交往模式

主体间性的网络主客体关系的生成改变了传统的知识获取方式。“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获取机会的平等性,使得教育者难以再有信息的‘先导权’和‘支配权’,教育者也很难通过‘信息过滤’的方式对教育对象施加‘纯粹思想’的教育。”[2]网络中“人―机―人”的间接、虚拟交往方式弱化了传统思想道德教育中“人―人”之间的直接交往的教育者的权威。网络空间的超时空特性,打破了传统思想道德教育中,教育的互动必须是在场的状态,“异步交流使交流时间变得有弹性:人们可以在任何个人方便的时候和地点阅读和回复信息。”[3]使得受教育者获得了更广泛的自由和身份的改变。“它们结合了大众媒介的快速传播,以及个人沟通的广泛特性,并且允许在局部性的社群里拥有多重成员身份。”[4]

“在交往实践的意义上,只有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真正发生了实质性互相影响和互相作用,真正有了双方创造性、能动性的显现,我们才能说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过程。”[5]构建大学生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双向互动模式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趋于对等,大学生可以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与教育者进行互动、质疑和交流。教育者的思想观点也更易被受教育者接收。“我们人类典型完满的榜样应该是对话式的,道德的获得是个体在与社会道德环境的对话中建构起来的。”[6]充分利用网络论坛、QQ、微博等与大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突破时空界限的对话交流可以极大地提高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使大学生在自由式的互动中不知不觉地受到道德教育信息的熏陶与感染。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为主体的双向互动的交往,主体间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交流为双方提供了思辨、自我反省的交流范式,促进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相互尊重,真诚相待情感,改变了网络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各说各话”和“自说自话”的境遇。从灌输走向分享、从教授走向对话的转换,开启双方的“知”、“情”、“信”、“意”、“行”的思想道德形成过程。

三创设耗散结构性的网络环境

20世纪70年代,比利时物理学家普利高金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认为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某一特定阈值时,量变可能引起质变,系统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能量与物质,就可能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的有序状态,这种远离平衡态的、稳定的、有序的结构称之为“耗散结构”。一个典型的耗散结构的形成与维持的条件在于―――系统是开放的,存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具有导致系统从杂乱无章变为井然有序的涨落,如自组织。网络空间具有虚拟性、开放性、非平衡性、非线性的特点,构成了一个耗散结构。

环境是思想道德教育结构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创设具有耗散结构特性的网络环境,使无序、混沌的网络空间变为与现实社会相对应的平衡的、稳定的、有序的网络环境是大学生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路径。首先,利用互联网技术,以计算机、手机等现代通信手段为媒介,把思想道德教育的相关资源进行知识的整合,形成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结合的大学生积极参与的网络学习环境。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结合是指网络环境的设计应使思想道德教育的知识体系和大学生个性化的价值诉求相统一。在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环境的构建过程中,教育者要广泛地收集、分析、整理相关的教育资源,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和网络系统的储存方法,建立科学的数据库系统。同时应遵循大学生崇尚时尚、追求变异的个性化特点,进行知识的分类,增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环境的吸引力,满足大学生的知识诉求和价值的认同。其次,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环境的建设应使理论性与实践性相融合,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环境的理论性既要重视理论的系统学习与灌输,又要利用网络的丰富性,把视频、图片等各种多媒体和生动的、鲜活的案例融入理论之中,网络内容的新颖性可以更好地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网络内容的时效性、直观性减少了信息的扭曲与失真,有助于增强教育的实效性。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环境的实践性就是要发挥大学生自组织的功能和教师沟通、交流、引导功能。网络技术发展与多元网络文化、价值、观念的存在构成了大学生相互联系的过程,形成了较强自组织性的个体与群体关系。大学生在浏览网络内容时往往喜欢把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思想或有价值的信息到网络之中。教育者应充分利用QQ群、微博、微信等各种网络媒介与大学生展开交往、传递信息、思想交流、价值引导。

四构建多样化的网络教育方法体系

“网络社会是在自身本质力量的增长过程中,由对现实的改造到对虚拟的创造所产生出的社会连续体”。[7]在大学生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上,虚拟网络教育应关注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把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结合起来。对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网络热点事件,应分析其现实社会的根源,对大学生进行理性疏通。在虚拟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过程中,应构建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约束机制,网络的虚拟性需要大学生加强自律,强化自我的道德修为,提高自身的素养,明确自我的网络道德责任,自觉地承担网络义务,践行网络道德规范。网络事件又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完备的网络规章制度可以有效地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

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往往在封闭的环境中,通过文本、对话、视频等形式,面对的受众范围较小。而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可以采用超文本的形式,借助于网络论坛、博客、MSN、QQ、微博等突破时空的限制,可以无限制地复制与粘贴和超链接,海量储存的方式使得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信息的流动无空间、时间的屏障。建立专门的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网络平台和营造宽松舆论氛围,让学生在网络上自由地说出自己的心声,抒发自身的情感,并把显性的灌输教育与隐性的渗透相结合。显性的灌输教育包括系统的思想道德理论的教育和正面的宣传。如在网络思想道德教育中,针对某一问题,主动设置议程,引导舆论走向,用主旋律占领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隐性的渗透主要在于使用隐性的方法、渗透的手段把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寓于网络之中,在大学生进行网络活动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完成精神洗礼。

参考文献

[1]段永朝.互联网:碎片化生存[M].中信出版社,2009:13.

[2]杨立英.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特性与教育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1):60-65.

[3]曼纽尔・卡斯特.跨文化的视角[M].周凯,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49.

[4]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446.

篇4

一、创新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生力量,对互联网有着较强的接受能力。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已经离不开互联网。互联网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互联网的虚拟性和互联网信息的复杂性也会危害大学生的成长,使大学生在使用互连网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网络行为失范现象。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主要包括道德失范和法律失范这两个方面的行为。大学生出现网络行为失范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所导致的,主要包括自身原因和外在原因。作为大学生大学校园生活的主要管理者,辅导员教师要切实认识到社会网络化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和不良影响,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武器不断巩固大学生的思想堡垒、充实大学生精神、塑造大学生坚毅不拔的性格。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上以一种更加有效的思政教育模式、手段,将学生的关注点从纷繁杂乱的网络文化中转移到社会主流思想文化的传播和树立上,使学生在科学思想政治指导思想的指导下顺利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使大学生在青年思想政治行为准则的基础上不断审视自我,以此来减少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产生,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创新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和模式

(一)促进教学信息化发展

面对当今社会网络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高校应积极针对网络化时代的各项突出表现,以课程教学为阵地,通过信息化教学体系的构建,来做好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防御机制,以此来有效防御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为此,在大数据条件下,为促进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提升,高校应加快建设思政教育数据体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发展信息化教学。如,建设网络思政教室、引入电子化思政教材、开设思政MOOC课程、构建思政教育微平台等信息化的教学要素。以此来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保障,在增强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有效性的同时,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

(二)开展数据对话

篇5

将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名称,开设,用途,作用,列表如下

表一

二、支付程序

1.财政直接支付:工资支出、工程采购支出、物品和服务采购支出。

2.财政授权支付:适用于未纳入工资支出、工程采购支出、物品和服务采购支出、管理的购买支出和零星支出。包括单件物品或单项服务购买额不足10万元人民币的购买支出;年度财政

投资不足50万元人民币的工程采购支出;特别紧急和经财政部

门批准的其他支出,列表如下:

表二 财政性资金的支付方式实行财政

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两种方式

三、当堂附练习题,帮助初学者掌握容易混淆的4个账户

1.(单选题)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是指以( )为核心的各类财政性资金的集合。

A.财政国库存款账户 B.财政一般存款账户

C.财政专项存款账户 D.财政预算内资金账户

2.(多选题)预算单位实行财政直接支付的财政性资金包括

( )。

A.工资支出 B.工程采购支出

C.物品采购支出 D.服务采购支出

3.判断题

(1)属于地方预算的政府采购项目,其集中采购目录和政府采购限额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机构确定并公布。( )

(2)财政部门是持有和管理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职能部门,任何单位不得擅自设立、变更或撤销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中的各类银行账户。( )

篇6

0 引言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过程。我国加入WTO,意味着中国经济、政治改革将加速推进,也必将导致中国高等教育在管理体制,办学模式,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规格和方式等方面出现主动的改革浪潮。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创新和社会的大踏步发展,我国目前在国际上的地位和经济体系也和同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唯物史的观点来分析:由于社会的意识形态是由社会存在的形式所决定的,一旦外部的社会环境发生变化,人们自身的价值取向和思想道德意识也必将随之改变。

1 德育工作的宏观与微观性

在新形势下思想道德教育正面临着一次全新的挑战,关于如何提高思想道德教育,国内的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必须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探讨,以此来确保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从宏观的外部环境因素综合考虑,主要表现在以下这四点:

1.1 自觉抵制西方不良外来文化

在国际全球化背景下,自从中国加入WTO后,思想道德教育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也日趋频繁,随着各类文化的流入,一些西方的文化思想也慢慢对学生的内心世界产生了影响,我们要让学生做到能在自觉抵制外来不良文化的同时,又能有较开阔的视野去观察这个世界;做到既保留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又能接受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优秀文化。

1.2 学会甄别筛选信息

当前是一个信息发达,社会言论极度开放的社会,在信息来源广,传播速度快且内容也日益多样化的情况下,学校思想道德教育要尽量能做到帮助学生学会扬长避短,使学生渐渐能掌握自由获取信息求知的能力,并能主动甄别和筛选,有区分的去对待优秀文化和不良思想,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1.3 思想道德教育必须以以德治国为背景

以德治国是我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前提,道德约束虽然没有法律效应,但是涉及面之广却是法律所不能相比的,思想道德教育做好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防甚至杜绝未发完犯罪的发生。

1.4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道德

市场经济的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们的创造热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随之也使一些人的私欲慢慢膨胀,继而在以利益最大化为中心的背景下产生了很多消极负面的东西,坚持和倡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遵守社会主义道德为基本原则,防止个人唯物主义现象的出现,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心,从微观方面来看,德育环境也是复杂多变的,学者们也逐渐意识到思想道德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与肩负的重任也越来越大了。

2 思想道德教育的改进与拓展

由于当今社会,外在环境时刻都在变化,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要想紧跟时代步伐,就也需要不断地进行改进、调整、拓展,从时代的高度和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来进行一一分析

2.1 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

要想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良好的自身修养是必须具备的,因为网络在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给社会带来了一些消极负面的影响,甚至时常出现低俗网络信息、网络暴力、严重误导了人们的思想方向,因此,在这个信息泛滥的特殊时期进一步加强对学生信息接受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变得十分迫切,其次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品质与价值观也十分重要。因为,科学技术在政治、外贸、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均具有双重价值,学校是一个孕育科学技术人才的地方,加强科学道德建设,努力提升学生的科学技术价值观的,是现代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另外,良好的生态道德氛围,也是社会发展需要,更是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经之路。

2.2 思想道德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交融

各高校内部需要明确思想道德教育与市场经济相交融的重要性,尽心尽力的培养出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综合型人才的合作;为社会创造提供平台,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为社会塑造出能适应社会调控机制的可造之材。

2.3 思想道德教育与以德治国的交融

从社会主义本质需要来考虑主,以德治国与思想道德教育的相交融是指: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以集体利益为先;在增强自身的社会公德意识的同时;大力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将以德治国与思想道德教育的交融彻底深入的各个领域。

2.4 思想道德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交融

倡导生态道德教育和环境道德教育即倡导思想道德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当前社会是一个注重以人为主体的社会,但是学校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强调自然的和谐发展,积极引导学生自觉爱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为可持续发展这一基本国策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要让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深入人心,当然,真正到具体实施途径和方法,不同的人难免会有其不同的想法,有人注重自我修养的,教育学生爱护自我保护环境,关心身边的一草一木,关心社会由小到大;有的人则希望通过关注社会这样一个大氛围的营造,倡导绿色消费、倡导绿色通道的建设,虽然出发点不一样,但是实质上却是没有什么区别的,都是通过校园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相结合来逐步提高人们的自觉性,创造有独立人格的个性,净化心灵。

3 在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做法

3.1 以发扬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

在日趋多元化的当今社会,各院校在进行德育方面教育的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爱国注意教育不仅是德育教育的根本,在给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爱国主义教育还必须作为整个教育模式中的主线,在引导大学生接触外来开放外界文化的同时时,还要时刻注意抑制住他们崇洋和虚无的明泽主义思想,要将爱国主义教育落实到实处,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最后上升到热爱祖国的高度。

3.2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高等院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价值在于培养大学生领悟能力,即“悟性”,使其学会更好的做事、做人。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多数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而高等院校德育的方向就是要做到德育一元化,使大学生们明白并非所有社会所倡导的都是时代所能够接纳的。价值的真正意义在于自我价值、社会价值,都是通过实际的付出、实际的劳动体现出来的。从某种意义来说,最大程度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就是最大量地为社会做出贡献。高校在进行人生观的教育的时候,首先要让大学生试着思考:“人为什么而活着、活着是为了什么、怎样活才是有价值的。”这个问题无数先哲们都曾做过深入的探究,但是这并不影响学生自己的想法,个人的想法领悟修为都是不一样的,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思想、贴近他们的实际生活进行有针对性的理想教育,逐步点燃他们对生活的激情和对职业前景的无限畅想,把为自身理想的实现、为祖国建设做贡献的理想教育落实到每个大学生的心里。因为理想激励也是一种动力,在理想的驱使下,许多人会不自觉的产生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进一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4 结束语

针对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而出台的政策,是完善院校思想道德工作的新动力。在市场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方法、更新教育模式,是历史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作为新时期的院校思想道德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出和谐发展、个性全面、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国际型综合人才。

参考文献:

[1]朱琼瑶等.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困惑[M]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

篇7

一、舞蹈教育改革途径:对于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

(一)对于我国古代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由于受到“五四”全面发展的影响,由此我国的舞蹈艺术便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正式登上了现代舞台。关于舞蹈方面对于古代人文思想的继承主要是对古代乐舞传情达意的继承与发展,对于我国原始、夏商周、汉代、唐代、宋代以及明清舞蹈的继承。我国古代舞蹈精髓的发展一直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近现代、现代舞蹈中,而我们在现代舞蹈的一颦一笑中总能发现古代舞蹈的影子。例如:戏曲舞蹈。比如:著名的剑舞、袖舞等。通过在戏曲中加入舞蹈元素使得在刻画人物表演方面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提高。

(二)对于现代人文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对于现代的人文主义思想在舞蹈中的继承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极具独特艺术性的当代舞蹈,其独特的表达形式真实地描述出了当下与传统的关系;另一类是具有舞蹈艺术本质特征的现代舞蹈,不仅可以描绘出当下社会人独特的“个性”,而且也是对舞蹈艺术家独有的个性化思想的具体表达。继承这两种舞蹈的精髓――“独特艺术性”以及“独有的个性化”,不仅仅是对现代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实现人文主义视角下舞蹈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对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要想更好地继承和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让我国的舞蹈领域变得更加有活力有生机,就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选择地继承发展西方的舞蹈精神――追求个性放飞自我,表达气度与扩展的文化心理。例如:对西方芭蕾舞蹈的借鉴吸收与学习研究,逐步接触与了解具有芭蕾舞立体形态的《吉赛尔》、吸收借鉴著名的古典芭蕾《天鹅湖》等等。这些优秀作品都是将西方的美学艺术形态与独特的美学原则融入到舞蹈中的具体表现形式。

二、人文主义视角下舞蹈专业的教学改革途径的三种形式

(一)对舞蹈课程的知识系统进行更新。在人文主义思想下对舞蹈专业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更新,其途径之一就是以“更新换代”的原则去重点教育培养学生。舞蹈专业的教学具有“时效性”,所以应该保持其所特有的与时俱进的形式,及时做好对于舞蹈教材的更新换代,积极培养学生接触了解新领域、新视角、新观念。要想做到这些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调整: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进行教学体系改革。以“为舞蹈专业人文主义思想的培养”为核心,制定科学可行的详细紧密的教学计划;二、培养“海纳百川”的气度积极吸收新的舞蹈教学知识理念,新旧融合融会贯通保证舞蹈教学的“新”。课程方面的设置向具有高精尖、专业化的知识体系进行实时更新发展。

(二)创造出精品舞蹈以高雅的艺术形式去服务社会。精品的舞蹈高雅的艺术形式犹如璀璨的灯光指引着人类舞蹈文化的前进方向。精英文化、高雅的艺术引领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对于人文主义视角下舞蹈教育的改革,就是使舞蹈可以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面向社会服务于社会,以舞蹈艺术的至美情怀去唤醒人类的诗情画意。所以对舞蹈艺术家给予尊敬、对舞蹈精品给予呵护、对高雅艺术形式给予支持与保护,这不仅仅是时代担当现实关怀,更是对于现有舞蹈教育体系下的一种新形式的改革与创新。例如:北京舞蹈学院举办的150多场实践演出以及教学成果汇报,不仅检阅了学院的教学实力、人才水平,而且也集中展示了教学成果。到今天为止,这所学院的各种各样的演出接待各级领导、社会群众已高达6万多人次。这种艺术展现的形式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一所大学,应该值得每一所舞蹈艺术类学校去学习借鉴。

篇8

[作者简介]高金娣(1979- ),女,河南长垣人,中原工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政法制教育。(河南 郑州 45000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9

网络发展日新月异,不断涌现出Email、BBS、ICQ、博客等新的互动平台。其中,Email以传递快速而著称,BBS的特色是开放性强、自由性强、容纳性强、互动性强,ICQ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时互动。但这些交流方式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难以满足众多网民的需求。于是,博客诞生了,这对于媒体时代来说是一个新的转折点。因为,博客被个体拥有,就意味着个体在博客中拥有了一定的自利,即知识生产和信息。此时的个体不仅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自主把自己置身于“公共领域”,乐于自己的知识和信息被更多的人分享。为了捍卫校园思想文化阵地,辅导员博客应运而生。辅导员博客于2006年3月在上海交大试点开展。由于其和Email等网络平台相比,具有教育渗透性和启发间接性等优势,所以一经出现就深受学生欢迎。如今,对于辅导员博客的效应大家已经有目共睹,全国出现了若干个极具影响力的优秀辅导员博客。许多辅导员也都被带动,纷纷跟进,建立了自己具有个性化设计的博客。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网上教育和网下教育,理论教育和社会教育在辅导员博客中被有机结合起来,传统“面对面”教育也被相应地拓宽到了“键对键”,成为辅导员从事思政教育工作的新工具。但是,辅导员博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如何被正确地认识其作用,如何被科学地建设,仍然是一个需要大家不断探索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辅导员博客的界定

博客是一种网络交流工具,别名网络日志。由于博客是“个人日志”的链接,所以在时间维度上可以持续,可以回溯,表现为比较完整的线性个体。同时,由于博客是个人自主注册的空间,不依附于大型网站,所以突破了传统个人主页的诸多局限,是一种新兴的网络传播形式。所谓辅导员博客,是指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以真实的身份注册的、以日志为主要形式、内容注重原创、评述敏感事件、分享知识与经验,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目的,与博客的浏览者进行互动交流,以期引导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一种博客。

二、辅导员博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

1.一体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比,教育信息的传播途径被认为是利用博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优势所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是通过收音机就是通过电视,形式单一枯燥,被称作“灌输式”教育。因为欠缺感召力、说服力,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由于受地点、时间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大打折扣。而辅导员博客不仅快速、便捷、自由,同时集文字、声音、图片等多种感性媒介于一身,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受教育者的兴趣也被大大提高。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与抽象的理论在博客中被完美结合,充分调动了人的视觉、听觉及思维,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满了趣味性和生动性。

2.个人性和交互性相结合,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辅导员每天都会接触大量学生,奋斗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被称作学校管理部门和学生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辅导员博客作为师生间交流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师生面对面交流的拘谨,学生可以畅所欲言,真正吐露自己的心声。如果交流和讨论的内容能被辅导员正确引导,就可以将教师的思想无形地移植到学生的头脑中。另外,辅导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博客访问和留言,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大大增强,真正实现了上下沟通流畅。

3.共享性和及时性相结合,推动了辅导员的专业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技巧需要不断地变动,对辅导员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辅导员专业化的呼声越来越高。辅导员既要有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又要有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等知识。这就要求辅导员具有终身学习的信念,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积累方式。在推进辅导员专业化方面,辅导员博客可以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首先,博客的共享性可以为辅导员提供大量的学习空间。许多博客页面没有设置访问权限,网络用户可以自由进出,这样辅导员通过浏览博客,足不出户就能走进优秀教师、教育界权威的讲座和课堂,学习他们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某些问题的见解,实现与大师级人物的零距离交流,还可以自由便捷地发表自己的言论并倾听他人的观点,获得专业化引领。辅导员也可以在博客中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拿出来进行专题探讨,与多人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工作能力不断提升。其次,博客的及时性促使辅导员不断进行经验总结。博客作为一种记录个人行为、信息和思想的空间,不仅更新要频繁,信息流动要及时,还需要博文精彩、独特、有见解,这样才会提高学生的浏览率。因此,辅导员建设博客后,要善于思考、善于提炼、善于总结,上升到理论,不断形成并丰富自己的“信息资源库”。

三、完善辅导员博客德育载体的途径

1.丰富辅导员博客的德育教育信息。辅导员博客与其他博客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辅导员博客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性。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被称作是辅导员博客的终极服务目标。作为一种德育载体,其效能取决于博文对德育内容的承载力。德育教育内容丰富多彩,仅从宏观上分类,可分为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所以,辅导员博客不仅要德育信息内容丰富,而且要结构合理。“学生事务、党团建设、校园文化、时政知识、成才励志、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栏目要设置在辅导员博客中,使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育得到延伸、校园文化建设得到拓展、党团相关知识得到更广泛的宣传。受辅导员博客博主自身的条件限制,其博客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博主要结合自己的条件优势设置博客内容,重点要突出,并且要有深度、有高度。另外,辅导员博客的博主可以通过链接的方式完善博客的信息结构,扩充信息容量。

2.针对学生思想变化及时撰写更新博文。辅导员博客被学生浏览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辅导员博客具有极强的教育性;二是在辅导员博客中,学生会被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所以,辅导员要保持自己的博客具有一定的浏览量,博文的内容和质量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辅导员要深入学生中去,及时掌握学生不同时期的思想动态,把具有倾向性或代表性的问题在博文中进行体现,并且分析要深刻,能触动学生的内心深处,从而达到释疑解惑的目的,使学生获得多个角度的人生思考。作为辅导员博客,其博文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方针,及时给予学生政策上的引导,要具有启发性,能给予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引,引起大多数学生的共鸣。如果辅导员博客中的博文不坚持原创,仅仅靠转载,是绝对吸引不了学生的,更不用谈引导和教育学生了。

3.精心设置博客的表现形式。辅导员博客面对的是头脑中充满新观念、新事物的学生群体,他们的审美标准很高。因此,辅导员必须精心设计博客的外观,从视觉上吸引学生。辅导员可以结合个人风格,利用色彩、图片、音乐等各种因素,设定一个与博客内容相匹配的基调,让学生每一次进入博客都有一种新鲜感和收获感。要想吸引学生的眼球,博文内容要丰富,编辑形式要多样化,这样才能潜移默化的渗透学生的思想,达到舆论引导的目的。

4.要坚持主动引导和平等互动相结合。辅导员博客要根据舆论热点、社会焦点等问题,有意识地设置学生热衷的讨论话题,主动引导学生参与相关话题讨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宣扬社会主流思想。一般来讲,讨论话题越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学生的关注度就会越高。众多的学生参与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主参与德育教育的积极性会在一定程度上被激发,促使更多的学生主动接受德育教育。辅导员要及时对各类博文的评论和留言进行回复,这是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教育的大好时机。要始终坚持主动引导和平等互动相结合,加大师生互动,从而提高辅导员博客德育载体的效能。

[参考文献]

[1]林强.关于建设辅导员博客的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3).

[2]王洪涛.论博客的特点及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用的必要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0(9).

[3]叶芳芳.浅谈辅导员博客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有效运用——以绍兴文理学院为例[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

篇9

1.学校方面的因素

一是近几年来,由于生源竞争激烈,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在招生时往往更多地考虑学生的“数量”,而忽略了“质量”,在文化课成绩上“零入学”,在德育考核上“零考核”。这导致了目前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令人担忧。二是大部分中职学校为了吸引生源,紧跟市场变化设置热门专业,学生盲目就读热门专业,没有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专业,结果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厌学情绪,思想道德滑坡。三是学校没有根据学生实际开发校本德育教材,并且德育课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比较传统、单调,不能真正发挥道德教育的目的。

2.家庭方面的因素

上中职学校的学生,一般出身于两类家庭,一是单亲家庭,一是父母外出打工家庭。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缺乏母爱或父爱,往往心理脆弱,自卑感强,有的甚至自暴自弃;父母外出打工家庭的孩子绝大多数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看,思想放纵,自由散漫,养成了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

3.社会方面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价值观的冲击,正处在成长时期的中职生,容易受到错误价值观的感染和冲击,社会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学校教育的正面影响。可见,社会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深远的,尤其是网络世界中的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对缺乏免疫力的中职学生危害极大。

二、解决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困境的对策

1.发挥学校正面主导教育作用

(1)加强对学生的德育考核。学校应通过学生填写社会调查表,村委会、居委会和乡镇、街道办加注意见等方式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学生入学后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考核,将考核成绩纳入学生学分制管理,与学生毕业和就业相挂钩,严把“入学关”,控好“就业关”。

(2)重视学生的特长。拥有一技之长的中职生,只要品行端正,不管是什么专业,在当今就业市场上都很紧缺。中职学校招生时应该关注学生的特长,让学生根据特长选择相关专业就读,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带来的快乐,克服自卑,拥有自信,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3)改革德育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编写校本教材,增删教学内容,改革过去在组织德育课堂教学时,不了解学生实际而进行单纯理论灌输的学科本位思想。

(4)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出口成“脏”、躲在厕所抽烟、跟教师顶嘴等现象在中职学生中屡见不鲜。因此,帮助学生规范日常行为、树立法制观念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同时,要求学生从自我做起,自觉养成良好习惯。

2.加强正确的家庭教育

一是家长要多关心孩子,让孩子健康成长。除了校内学习时间,学生还有相当长的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家长要善于分担孩子的困难与烦恼,妥善解决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外出打工的父母,要常回家看看孩子,正确疏导和调节孩子出现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障碍。

二是家长要重视与学校多渠道沟通。学生家长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道德教育工作中来,让学生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引导学生的思想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3.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1)通过播放积极健康向上的影视作品,出版宣传包含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报刊书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通过政府文化部门、公安部门加强对学校周边网吧的整顿管理,让学生少上网、健康上网。

篇10

1、教师传统教学形式与新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不相适应

当前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大学生获取信息途径多样化,新媒体技术信息传播的便捷化,相比传统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介,大学生更乐于利用互联网、手机等客户端接受信息,更倾向于利用微信、微博等软件进行信息交流,所以在课堂上形成了所谓的“低头族”。教师如果不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不断转变教学方式,依然采用传统灌输式教学、形式单一的教学课件,课堂将失去吸引力,势必会造成课堂效果差,学生到课率低,课堂上睡大觉、玩手机、刷微博现象,长此以往会形成学生对课程不重视,态度不端正,教师职业价值感低的不良后果。

2、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与多元社会思潮影响的相互冲击

社会思潮,尤其是错误社会思潮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动摇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识。再加上有的老师本身理论功底不够,对理论体系理解不深,讲解不透,造成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识不清,进而不能坚定崇高理想信念。当前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影响,大学生不能正确明辨是非,造成了价值观的混乱,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目标的实现。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一位优秀教师无论教学多媒体手段如何改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应当发挥主导作用,对课堂有正确的引导,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而现实“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片面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学生主体性,造成课堂成为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学生仅仅作为观众。也有的教师为了调动课堂气氛,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以至于不能及时纠正学生偏激、错误的思想认识,造成课堂秩序混乱无序。无论是哪种情况出现都没有实现教育的实效性,都是不合格的。

鉴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效性不强,课堂效果不理想的情况,就要对传统理论教学进行完善,积极探索实践教学,不断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实践教学不单是课外实践,也包括了课堂实践,有个人实践也有小组实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几组关系。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应把握的重点

1、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基础”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教师在课堂讲解过程中既要注重理论的坚守,又要深入浅出,把理论讲清楚、讲透彻。不能因为理论阐释的枯燥而忽视课堂专题教育,转而一味追求实践教学。学生若基础理论不清,价值观念不明,实践教学也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2、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自古教育强调“教学相长、因材施教”,而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老师在课堂讲述过程中强调理论的“灌输”,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正确导向这是必须的。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课堂效果不明显,就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是与学生感兴趣现实问题相结合。在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代,学生获取信息便捷,教学过程中应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

3、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考察机制的关系

在实施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学形式改变,考察机制不能沿用传统课堂理论教学的考察模式。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因为后续的配套管理机制不健全,往往使实践流于形式,对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因为缺乏统一的考核标准而使最终效果不理想。既然是实践教学那在考核标准上应区别于课堂理论教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实践内容的不同,灵活多样制定符合不同实践内容的考核机制,同时为了提高实效性,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点评,对学生的认识进行及时引导。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改革的路径

1、实践内容设计关注学生现实需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面向的是大一新生,学生刚处于高中进入大学的过渡期,很多学生对这门课还停留在高中政治课的认识上,还抱着只要记住知识点就能考高分的想法,对于基础课应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意义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还仅限于在课堂进行理论的阐释是不够的,应做到理论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有的老师只坚持理论与国家宏观层面政策相联系,与学生实际生活需求联系少,引起学生对基础课的疏离感。例如,基础课内容设置是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说教式的教育学生要有理想信念,显得空洞、枯燥,如果在具体实践设置上让每位学生给自己设计一张“十年后的名片”,就能很好与学生自己现实需求相联系。当前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学生又是热点问题、难点问题的热心观众,教师应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当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回答学生热切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并且理论要讲清楚、讲透彻,使理论的“灌输”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结合起来,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实践形式适用多维教学载体

篇11

主导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前提,它是相对非主导性而言。“主导性即规定性和指向性,也就是在诸种事物或现象的关系中,其中有一种事物或现象居于主导地位,对其他事物或现象起着指导、引导、领导、统领的作用,规定着其他事物或现象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而也就规定着所有事物或现象构成的整体系统的性质和走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指思想政治教育在整个社会工作、教育工作、政治工作中占指导地位。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本质在于坚持理论的指导,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网络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正面临难题,增强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至关重要。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体现在个体与社会两大层面。就个体而言,每个个体

都会面临诸多人生选择,需要在这些选择中抓住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最大的可能实现自我价值,这呼唤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主导。就整个社会而言,社会上存在纷繁复杂的价值取向,需要一种共同的价值观予以引导,以免偏离主流方向,就产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导。无论个体主导,或社会主导,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内容都主要包括思想主导、政治主导、文化主导以及价值主导等。

1.思想主导。“从思想教育对象上讲,思想是受教育者对自身的社会存在及其周围世界各种利益关系的反映。”思想具有层级性,它既包括个人的日常思想,也包括整个国家的社会意识。人们对思想的认识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在科学理论产生之前,人们对思想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社会思想对个体思想的影响尚处于自发状态。诞生后,无产阶级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由自发组织走向自为组织,组成无产阶级政党,为争取人类的自由解放不懈奋斗。人们对思想的认识迈上新台阶,开始重视主流思想的引导。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思想主导就是科学理论的指导。正如恩格斯曾指出的:“只有清晰的理论分析才能在错综复杂的事实中指明正确的道路。”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他们从理论深刻性上揭示思想主导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必须首先从思想主导上着眼,最根本的就是始终坚持和巩固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政治主导。政治领域是不同利益群体利益表达与争夺的重要场所,也是其用来维护既得利益的途径。因此,政治价值中立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政治欺骗。尤其在阶级社会里,个体总是担任某种政治角色,正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言:“人是一种政治动物”。阶级性的本质特征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内容必然包括政治方向上的主导。虽然为维持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需要有不同的利益表达,政治主导性需要以多样性为补充,但如果任由不同的政治价值取向盲目发展,必将导致社会动荡不安。在十报告中强调:“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所以,政治导向同样非常必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主导,从根本上说,就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3.文化主导。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具有历史积淀性,因人的选择差异而呈现复杂性。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文化的历史厚重感较强,对人们的影响广泛而深刻。同时,处于全球化时代的人们,既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又面临外来文化的冲击,在文化选择面前难免有些困惑,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予以必要的引导。另一方面,从整个国家文化策略来说,“中外文化的直接撞击不仅发生在境外,而且也将大量发生在境内。文化市场、文化资源、文化阵地的争夺将更加激烈。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并用先进的文化影响和引导其他文化的发展,就成为一个现实的课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主导,最主要的就是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先进方向,坚持科学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原则。

4.价值主导。这里的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价值,指个体在面对他者时所得到的自我判定的感受。就个人而言,价值的具体内涵及大小与其社会地位、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价值诉求直接相关。个体的价值观也直接制约其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确立,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其在面对他者时所获得的价值感受。就社会而言,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巨大变化,诸如社会经济成分、就业方式、价值评判体系、分配方式等的多元化,既给个体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也影响了社会主流价值的建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能在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用它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涵盖思想、政治、文化、价值等多方面,其中思想政治的主导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核心内容。

二、网络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大幅提高,网络对人们的影响已深入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呈现复杂性,面临诸多挑战。

1.网络信息的海量性与多元化,导致主流意识形态和主导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发生动摇。网络信息的海量性指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快速变更性,突破传统媒体储存、传播信息的局限,实现信息跨时空的交换。网络信息的多元化指在网络领域,信息内容无论正确与否,真实与否都交杂在一起,各种思想、道德观念、文化意识形态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网络信息的海量性与多元化模糊了人们关于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的界限,造成大众的选择困难,特别在意识形态竞争激烈的当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网络媒介大肆宣扬其所谓普适的人权,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展开疯狂的西化,对我国坚持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价值取向造成重大冲击。

2.网络信息的诱惑性与虚拟性,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主体性遭到消解。所谓网络信息的诱惑性指网络的新颖性、奇异性带来的网络使用者对网络信息的迷恋、成瘾。所谓网络的虚拟性“是指有形的事物以及现象在网络中以数字、图像、声音等抽象方式表达的特性。”在虚拟的、充满新奇的网络环境中,有人执着于追求新颖独特,有人沉迷于谈情说爱,失去自我控制能力,成为网迷、网虫。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其教育对象在面对网络环境此特征时,容易失去主体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丧失对网络信息基本的辨别能力,感到无所适从。由于受年龄、社会阅历、自我控制能力等方面的局限,教育对象,特别是青年学生,在复杂多样的网络信息面前丧失辨别能力,容易随波逐流;二是形成对网络的依赖,缺乏创造性。多元且具诱惑性的网络信息使网民对其产生严重依赖,快餐式的网络消费模式弱化了人们的创造性;三是引发人格分裂,网络道德失范现象频发。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彼此呈现的身份与生活中真实身份常不对称,极易引发网络中与现实中两重人格分裂的现象,道德的自我约束感大大降低,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如此一来,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在很大程度上遭到消解。

3.网络信息获取的平等性与共享性,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者权威性和主导作用遭受弱化。在网络还未普及的环境下,课堂、主流媒体、教育者的宣传灌输是人们获取信息,完成社会化的唯一渠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大为拓展,网络成为大家思想交流、价值形成、情感表达的重要场所。网络信息获取的平等性、共享性特点,缩减了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信息级差,在教育主客体之间营造平等、民主的氛围。“这些变化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方式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权威性‘灌’变为平等性‘导’;教育对象由原教育活动中被动的接受客体变为主动学习的主体,接受信息的自主能动性越来越强,其信息获取行为也越来越个性化、隐蔽化。”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性与主导作用遭到较为严重的弱化。

三、基于网络环境的挑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基本路径

面对网络环境诸多不容忽视的挑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基本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环境,用主流意识形态占领网络阵地。基于网络环境下文化信息的稂莠不齐性,为增强网络传播先进文化的有效性,必须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环境,既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拓的广阔空间,改变过去单一的以政治教育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导内容体系,鼓励多元文化;又要坚持用主流意识形态占领网络文化阵地,以正确、积极的思想政治道德信息引导和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帮助人们提高辨别与选择先进文化的能力。具体说来:其一,转变观念,集中力量,整合优质网络资源,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高水平网站;其二,“要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体教育网站或网页,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成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

2.自我教育与网络管理双管齐下,多方位提升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增强,关键在于其参与者主体性的发挥。在网络环境下,由于网络信息的诱惑性与虚拟性,人们的自制能力明显下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就是加强教育对象的媒介素养,提高教育对象的对网络信息的辨别力与控制力,强化教育对象的网络道德意识,促使他们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同时,网络管理作为外部力量也不容忽视。政府及社会其他部门应通过立法、行政等手段加强网络管理,规范网络环境下的行为,对网络内容进行审查,防止不良信息进入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主体性的提升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3.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网络技术能力,充分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权。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对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有理论要求,还有操作技术要求。为了更好地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教育者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尽快熟知网络并掌握最先进的网络技术。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熟练掌握网络,走进网络,才能全方位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和解决教育对象出现的思想问题,以便有效的帮助教育对象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者才能在教育主客体双向活动中掌握主导权,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落实。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环境这个背景下,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要正视其所带来的问题与挑战,创造并利用有利条件,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与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李辉.现代性语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04).

[3]郑永廷等著.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