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初中生文学

初中生文学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1 09:21:1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初中生文学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初中生文学

篇1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63-02

在当今实施新课程背景下,部分初中学生尤其是农村初中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语文教师充分利用好教师、学生、教材等因素,教师要不断变换教学方法,让浓厚的求知兴趣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重要性学生从小就得以灌输,我之所以说“综合性较强”是因为在语文教学中,难免会涉及到语文知识本身以外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这就注定了语文学科兴趣的激发点优于其他学科。例如:通过学习《醉翁亭记》、《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可以带领学生观光游览;通过学习《宇宙里有什么》、《陈涉世家》、《曹刿论战》等,均可从不同的角度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或九天揽月,或五洋捉鳖;或鉴赏古籍,或军事纵横……更不用说文学本身就其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彩性,历来就是多数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而语文教师的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可使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这是语文教师培养语文学习兴趣的着眼点,也是培养兴趣的起点。因为学生只要喜欢了这门学科,就能够自觉地学习积累与之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因而也就容易钻进去,使学生兴趣扩大范围,进而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直接感染着学生。所以,教师在讲课时,要尽可能地与每一个学生进行必要地心理沟通,通过与学生之间情感交流,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进而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

1.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良好的兴趣、爱好、品性等语文素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主要表现在教师教学中甜美的声音、美观的板书、生动的语言、声情并茂的朗读等,都会不自觉地吸引着学生并且影响着学生,从而使学生产生羡慕并进行效仿,从而诱导学生喜欢上语文。可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榜样示范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2.“偶像”是学生模仿学习的对象。中学生喜欢崇拜明星、能人,并把他们当作“偶像”,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崇拜心里,引导学生以他们为学习的榜

3.“语言大家”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名人名家的经典作品,教师要善于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品析、鉴赏,吸收其精华。

三、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地设计提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提问要难易适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不可过浅,以免走过场;又不可过难,以防学生茫然失措,产生畏难情绪。较难的问题请优秀生回答;较容易的题目,则要请希望生回答。当学生在回答问题遇到困难时,教师应适时地、恰到好处地、巧妙地启发指点,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在特定情况下,教师可以“采取高高举起你的左手”的策略,即和学生约定:“回答问题时,要是不能回答就举右手,能回答就高高举起你的左手!”这样难易有别、因人而异的提问,使每一个学生都可能取得成功而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从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通过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2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材;文学作品;资源融入;激发兴趣

济南版初中生物教材中引用很多文学作品,这些优秀的文字都融入了作者对自然对生命的观察和思考,既闪烁着文学之华,又蕴含着科学之实;同时,由于它言简意赅,生动形象,便于中学生阅读,很适合用于对教学内容的阐述,也可应用于对所学知识的反馈,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接受文学的熏陶。这些高度精炼、字字珠玑的讴歌生命和自然的文字,与学科内容紧密结合而大放异彩,使学生感受到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和意境之美,帮助学生拓展生物学科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自然科学素养。为了更好的挖掘教材中文学作品蕴含的生物科学内涵,将传统文化中描写自然景物的文质兼美的精华节选和借物言志的抒情美文及成语、谚语、俗语、谜语、歇后语等资源中融入的生物科学知识运用到生物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学习能力,笔者将以济南版初中生物学教材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梳理。

1.身临其境导新课

1.1在学习生物与环境时,八下济南版教材用描述环境的优美诗句来导入新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既写出了北国辽阔的大草原上壮丽富饶的风光,又蕴含着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草、消费者——牛、羊等牲畜的吃与被吃的食物关系,继而顺畅的构建了食物链。

1.2《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一节中,教材引用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蛙鸣。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创设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教学情景,悄然开启知识的大门,激发起学生探索生物奥秘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1.3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中,引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这样韵律感强,朗朗上口的谚语,用最节省的文字把学习内容表达出来,变凌乱为有序,化繁冗为简短。

2.设计问题引思索

济南版修订教材中运用一些直观、科学反映生物学现象和本质的文学作品作为问题情境,设疑让学生去思考、讨论、分析,从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迪思维,发展创造力,从而形成恰当科学的生物学概念。

2.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凋落的花瓣被土壤中腐生的细菌真菌分解成无机物后又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促进了生物圈的物质循环。为什么完成使命的花儿会“化作春泥更护花”给学生以开放的思维空间,激起他们的探究欲望。

2.2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在同一片土壤中,草和豆苗你争我夺,是一种什么关系?大家你言我语、种间关系中的竞争关系便迎刃而解。

2.3在讲授动物生长发育时,李商隐的《无题》恰到好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思考:难道是“春蚕丝尽即死”吗?事实上是“春蚕化蛹丝方尽”。教材中大量古诗词的引入,使生物学科人文精神韵味浓厚,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在美的享受中使学生思维得到启迪,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3.点缀课堂激兴趣

修订后的济南版教材对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长期积累而创造的成语、谚语、俗语、谜语、歇后语等有着恰到好处的引用,这些包含着智慧结晶的文字,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跳出了传统教材对生物学知识的完全机械、枯燥的描述,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将深奥的道理趣味化,把内容讲得简易直观,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

3.1一山不容二虎—-结合能量的传递效率描述了生物的种内斗争。

3.2狭路相逢——受精作用。和卵细胞在输卵管的狭窄处相遇并结合。

3.3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坐个白胖子”——花生。

3.4牵一发而动全身——食物网中每种生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3.5津津有味——口腔中唾液淀粉酶将无甜味的淀粉分解为有甜味的麦芽糖。

3.6金蝉脱壳、作茧自缚——昆虫生长发育的某个时期。

3.7一方水土育一方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篇3

3、维克多雨果的《九三年》、《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

4、 狄更斯《雾都孤儿》原译《奥列佛特维斯特》、《双城记》、《远大前程》、《大卫.柯波菲尔》。

5、 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 。

6、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

篇4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3-250-01

在中华文化辉煌灿烂,古诗词和文言文无不是古人留与我们后人的无价之宝。要想了解与继承祖先的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能会读、读懂文言文。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好文言文对学生来说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但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多数学生认为文言文很深奥、枯燥难学、没意思,一看到文言文就头疼,要不是为了考试,真不想学。看来,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十分重要。那么,该如何培养他们的兴趣呢?笔者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消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心理

用教师的魅力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要教好文言文,语文教师不仅要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正确的教学原则、高效的教学方法,更要具备较高的文言修养。要精心备课,上课时要表现出对课文相当精熟,基本能背诵。教学中对一些名人轶事、名篇名句能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得心应手。教师这样的表现能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学习文言文并不难,同时体会到学好文言文的好处,顿生仰慕之情,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鼓舞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降低学习文言文难度。难道过大,学生听而生畏,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也就无法提及文言文能力的提高了。不要对学生要求太高了,熟读不求甚解也可以,不要求句句弄懂,字字弄清,越这样他们越害怕,要让学生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熟读中慢慢感受课文内容。对于翻译句子,教师完全没有必要逐字逐句地给学生讲解,要简化其繁琐的直译,抓住重点字词句讲解,然后自然而然地去引导学生理解其意思。哪怕只是理解了其中的一句,亦或是一个字的意思,都会给学生带来成就感,教师适时适度地加以表扬鼓励,让他们初尝学习文言文的甜头,学习热情就更高涨,从而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增强他们学生文言文的信心。

二、加强诵读训练,培养文言语感

加强诵读,有助于学生融入课文。诵读法是中国几千年语文教育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法。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不仅强调了诵读的重要,且提出了严格要求。初学文言文,学生经常读错字,断错句,结结巴巴,断断续续,毫无节奏、韵律之美。教师一定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以设计,对诵读多加指导,让学生读得得法。 首先,要让学生读准字音,重点掌握疑难字词的读音。接着,划出停顿,读出节奏感,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朗读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彩:范读、带读、自由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表演读。学生通过反复练读,既培养了文言语感,又初步了解了内容。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个“说”字读成“yuè ”,学生既了解了通假字的知识,又觉得很有意思,文言文竟然有许多字可以互通。“宋有富人,天雨墙坏。”中的“雨”念成“yù”,学生在朗读中掌握了词类活用现象。“余闻之也久。”这句停顿处在“也”的后面,学生从中深切地感受到文言文虚词的魅力。学生由错读到会读再到读得好直至背诵,自信心也随之而来。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自然就会对文言文产生兴趣。

三、巧设情境,活跃气氛

教师可通过辩论、仿写、创意表演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我曾采用让学生表演课本剧来教学《孙权劝学》一文。通过课本剧的表演,培养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提高阅读兴趣。表演课本剧前,学生先编剧本,而要编好剧本就得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用心体会作品中人物的语言,准确把握文中各色人物的性格特点,及作品的情感和主题,并插上自己想象的翅膀,丰富人物形象,扩展知识内容。这一过程已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得到了培养和提高。最后通过表演学习成果,感受阅读内容带来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由成功而产生心理的一种满足感,从而渴望阅读更多优秀的文言作品。课本剧表演提高了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文学欣赏的水平,为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四、注重学以致用

篇5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8―0050―01

中学时期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阅读能力、文学素养、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养成的重要阶段。良好的阅读习惯一经养成,学生将终生受益。因此,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深度阅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教授学生如何广泛阅读,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和思考习惯。

一、初中生养成深度阅读习惯的必要性

如今的初中生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成长在大众传媒、网络媒体极度繁荣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生活、学习、思维方式都深受网络媒介环境的影响,相较于中外经典著作、中国古典诗词、散文诗歌等,他们更愿意去阅读电子书、阅读网络文学作品。接触不同的媒介、不同的阅读习惯会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虽然网络文学作品也有着自身的魅力与优点,但是教师有义务和责任引导学生去阅读经典著作,使学生欣赏到纸质经典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体会到深度阅读不同于碎片化阅读的乐趣与收获。另外,深度阅读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学生可以在阅读中学会独处,学会深度思考。

二、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之间心灵的交流,对学生来讲是一种个人化的阅读体验。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训练的过程中,不应该以应试教育的目的性取代文学阅读的价值意义,应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关注点,在选择文学作品时给予学生选择的空间和自由,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感兴趣的作品,充分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机会,此举可以激发初中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自主阅读的积极性。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体验,要尊重和鼓励学生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即使是课文也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避免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文学作品是通过故事、人物、意象等对读者发生作用的,所以阅读教学中要给学生充足的自主阅读时间,指导学生沉浸到作品中去,与作品中的人物相互交流,设身处地品味作品的意境,获得审美体验。

三、指导学生深度阅读的具体方法与技巧

篇6

初中生逐渐有了青春期的叛逆心理,加之语文学科内容涉及广泛,需要长时间积累和学习才能获得学习成效。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初中生的语文学习存在方式方法甚至态度上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工作分析,总结出农村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原因并给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重点讨论。

一、农村初中生学习语文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学习热情

目前,由于部分初中生甚至其家长还存在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学习观念,因此,直接导致了学生将学习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在向着理科倾斜。作为文科的代表学科,语文自然受到了“冷落”,这也直接导致了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缺乏热情,往往得过且过。另外,还有部分学生,由于个人的学习能力或家庭教育观念的原因,认为只要完成初中阶段的素质教育即可,所以毫无通过中考继续接受高中教育的观念和想法,从而失去学习的动力与目标。

上述原因都直接导致了一些农村初中生缺乏对语文的学习热情,也成为他们语文成绩较差、水平较低的导火索。所以,语文教师倘若不从根本上扭转学生这种的错误学习观念,那么语文教学则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学生的语文成绩和文学素养也就无法提高。

2.学生的知识面较窄

很多的农村学生因为受到家庭条件限制、生活环境影响甚至小学阶段的教育意识缺失等原因,往往缺乏读书的意识,或者阅读的时间较少,而阅读和知识积累的热情和习惯更是缺乏。

另外,由于农村的信息接受和知识获取相对城市有一定的差距,甚至有的农村到目前为止都无法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的获取。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的视野自然受到限制。对此,笔者还要为他们进行地理、生物和科技等多方面知识的普及。毕竟语文能力的提高绝非凭借课本中有限的课文或诗词学习就能得到提高,而写作水平的提升更是如此。这些原因都直接导致了学生的阅读积累和知识面较狭窄,包括写作和阅读在内的语文综合能力自然难以得到提高。

3.大多存在畏难心理

和小学阶段相比,学生在初中所面临的学习课程增加,各个学科知识点也更加系统化,内容更加细化和深入。不仅如此,初中语文和其他学科相比,由于涉及的知识比小学也更加广泛,难度随之增加,都直接导致了学生存在学习语文的畏难心理。

例如,笔者在教学时发现学生最大的学习困难在于对文言文的学习。究其原因,由于农村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大多保存着乡土气息,文学氛围不够浓厚,并且人们日常生活化的交际口语、并不普及的普通话使用和一些粗俗的语言更是常见,当面对文言文时,学生自然会对文言文存在畏难心理,甚至波及整个语文学科,进而对语文失去兴趣。

4.低效导致自信丧失

众所周知,语文的学习需要知识的长期积累和能力的逐步提升,因此形成了周期长、见效少的特点。由于目前部分农村初中学校和学生家长依旧比较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尤其是面对中考时更是如此,这直接导致很多学生片面地认为通过考前的“突击”提升考试成绩即可。然而语文绝非记几个公式、背几个定理就能达到拿高分的目的,因此,他们认为与其把较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语文上,倒不如重点关注那些“时间短、见效快”的学科,从而丧失了通过语文提升成绩的信心,而学习语文的自信更因此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二、解决农村初中生学习语文问题的对策

1.端正态度,培养习惯

相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教师首先应当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一般而言,教师不妨结合农村和学生的现状与发展相对城市比较落后的现实,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学习的重要性。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家庭条件来进行教育,这包括家庭生活的艰辛、父母外出打工的不易等。由于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并且开始拥有属于自己的思想、自尊和梦想。因此,教师将这些生活现实和学习重要性进行有机结合,可以让学生受到心灵的触动,从而主动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进而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努力学习语文知识,能力和水平的提高自然水到渠成。

2.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拥有兴趣是促使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动力,语文的学习也是如此。只有具备了浓厚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才能切实可行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实现语文的知识积累,最终实现语文成绩、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对此,教师通过科学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为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带来动力。

3.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正所谓“教无定法”,笔者根据自己的学生情况采取了一些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学方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中最显著的有以下三点方法:

(1)就地取材,提高效率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机地利用当地资源,将农村的元素有机地和课堂教学实现融合,让学生发现语文和生活密不可分。诚然,由于农村的教学资源相对于城市要略显不足,所以更应成为教师和学生实现语文生活化的契机,教师将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储备知识与学生进行分享。同时利用教学的互动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率。

(2)转变观念,推荐阅读

实现农村初中生有效的课外阅读,必须对学生和家长的观念进行扭转。教师可以利用家长会或家访的方式,让家长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有正确的认识,并且让家长知道学生正确和适量的课外阅读非但不会浪费时间,还能实现知识的积累。另外,教师在课堂中也应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观念教育,使他们充分了解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为其进行阅读书目的推荐。推荐读物不仅要满足学生的需求,还必须能激发学生兴趣、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笔者就曾推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文化苦旅》等图书,让学生通过阅读提高人文素养,以及《牛奶可乐经济学》《明朝那些事儿》,让他们开阔视野,还有《射雕英雄传》《幻城》,让他们实现多重文学作品的有效涉猎。

(3)开展多项活动,营造氛围

在语文课外活动上,农村的初中生并不如城市的学生那样丰富多彩,这也使学生很容易被教师的各种课外活动很吸引,激发学习和参与兴趣。因此,语文教师应当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组织开展简单却充实,并且适合所有学生参与的课外活动。比如“我最喜爱的图书”经验交流会,“古诗词争霸”“成语大会”等竞赛,这些活动不仅能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可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还可以从侧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分析当地初中生的性格特点和语文学习方式,通过制订科学的策略,有效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学到真正的语文知识。

篇7

为全面了解贵州省农村初中生古文学习的情况,以便帮助他们提高语文学科的学习能力,并从根本上纠正农村初中生在古文学习中的不良习惯,笔者以贵阳市和遵义市的农村初中生为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及做个别学生访谈的形式,分别对七、八、九年级的初中生进行了相关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20份,回收有效问卷317份。调查展开的同时,我们也针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在古文教学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收集和整理。

一、调查的相关情况

1. 关于古文学习的动机及古文学习的兴趣

对于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有55%的学生认为是为了培养古文阅读能力,以便了解古代,继承民族优良传统;有33%的学生认为是可以古为今用,有益现代文的学习;12%的学生认为是因为考试要考,所以不得不学。

对于文言文学习的必要性,有94%的同学认为有必要;3%的同学认为没有必要;3%的同学不能确定有无必要。学生中有71%的人想学好文言文并为此努力,有18%的人想学好,但因为学习太苦而不得不放弃,有11%的学生不想学。

2. 关于古文学习环境及学习方法

在农村初中生中有95%的学生是从小学之后才开始接触古文的,仅有5%的学生在小学之前接触过古文。而在课堂之外通过课外阅读、电视节目、网络来学习古文的学生比例分别占到84%、45%和38%;仅有10%的同学通过家长的途径了解过古文(本题设为多选)。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有86%的学生没有机会使用古文的相关知识,有14%的学生使用过古文的相关知识。关于古文的背诵,有34%的学生能背诵5―10篇古文,有23%的学生能背诵11―20篇古文,有25%的同学能背诵20篇以上的古文,有18%的学生只能背诵5篇以下的古文。

另外在平常的古文学习中,有74%的同学有和老师或同学交流过学习古文的感受,有11%的同学经常和老师或同学进行交流。有15%的同学从未进行过交流。对于古文学习中遇到障碍,有74%的同学愿意求助于老师或同学,有16%的同学愿意自己想办法解决,有10%的同学选择不管。

而对于目前农村初中古文的课堂教学,有42%的学生喜欢逐字逐句的分析,有33%的学生喜欢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注重作品的人文内涵及文化的解读,有25%的学生喜欢在学习过程中以诵读为主。

3. 关于目前农村初中古文教学的现状

在关于农村初中古文教学情况的调查中,对目前初中课本中的古文篇目,有64%的同学认为学习起来比较吃力,有5%的学生感到非常困难,有31%的学生认为学习起来比较轻松。平时考试中遇到的古文试题,农村初中生的感受是:有63%认为难度适中,5%认为很简单,17%认为很难,另有15%完全看不懂。

关于古文的授课方式,47%的学生反映由老师直接讲解,24%反映由学生事先预习然后老师答疑,29%是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对于这种课堂教学,有65%的学生比较满意,有6%的学生感到不满意,有31%的学生对此没有什么特殊感受。

二、调查中所反映的问题

1. 学生对古文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尚不够明确

农村中已经有大部分学生开始认识到学习古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这其中也不乏有些人是出于自己的对古文的感性认识而进行学习的,甚至有的学生是单凭对作家、作品的偏好或对讲课老师的偏好而进行学习的;此外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是迫于考试的压力。这些不明确的学习目标给农村初中生的古文的学习带来了很多不良的影响,不少学生在学习中只重结果而忽视过程,把古文学习变成了死记硬背的反复练习。能够真正认识到古文会给自己的情感和能力带来影响的学生很少,也因此能够真正投入古文学习并乐在其中的学生寥寥无几。

2. 学生学习古文没有较好的习惯和方法

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农村初中生接触和学习古文大都是依靠老师进行的,从家长和其他途径增加文言文知识的学生数额很小。也因此造成了目前农村初中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老师没有讲过的古文学生一概不知,老师没有教过的古文知识学生一概不会的局面。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古文学习中缺乏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更谈不上古文知识的积累和储备与古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在平常的学习中很少有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 农村初中老师的古文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从调查情况看,目前大多数农村初中教师已经认识到了古文教学的意义所在,但由于考试方式及相关评价机制的约束,很多老师只能跟着考试这根指挥棒走。另外有些农村教师由于自身文学素养的局限,对教材的把握尚不够深入,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基本上还停留在串讲字词、翻译句子的层面,对于文章意蕴的把握,作者内心情感的解读及古文相关的文化常识的延展很少涉及,这样的教法使学生的古文知识得不到迁移,古文阅读能力也很难提高。同时这种“逐字逐句串讲”的方式,也使初中生的古文学习成了单纯的古汉语知识学习的过程,缺乏对古文应有的整体感知。

三、调查反思及相关的教育对策

要改变目前农村初中生古文学习的不良习惯,需要努力的并不只是相关的学生和老师,这其中初中教材的编选者和目前初中古文考试的评价体系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

1. 关于初中教材中古文的编选问题

作为目前初中教材的编选者,在全面理解新课标并顾及课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的标准基础上,应适当考虑初中教材中古文的实用性与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性问题。这是由于古文大多距离现代时间较长,且与白话文的词义与用法又相去甚远,初中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和没有兴趣的缘故。因此在初中教材的古文篇目的选择上,应尽量选择一些有现实意义的作品,让学生能古为今用,且这些篇目应是切实地能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作品。同时,这些篇目的篇幅不宜太长,篇幅太长的容易给学生学习造成负担和令其产生乏味感。另外,在篇目的编排上,应适当考虑按照难度由浅入深、由有故事性的篇目逐渐过渡到以哲理性为主的篇目之上。

2. 关于初中以考试为主的评价机制问题

目前由于中学古文教学的评价机制还是以考试为主导,用分数进行评价,使得很多学生养成了“考什么就学什么”的习惯,不少初中教师也受此影响而在课堂教学中片面追求古文应试的对策,从而忽视了古文对提高初中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功能。同时又因为语文学科关于古文部分的考试中缺乏综合、灵活的考察方式的缘故,因此大多数考试只注重古文知识的积累,而忽视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把学习重点放到词语记忆和反复练习上。有的学生甚至把古文学习变成了名句背诵,使得初中课本中的古文变成了死记硬背的篇目而已。因此目前的初中考试评价体系尚存在一定的改良空间,缺乏能切实考查学生古文阅读能力的环节。另一方面,作为中考古文部分试题的命题者,也应积极思考将古文部分考察中知识点与能力相结合的新的考察的方式,以改变目前教学跟着考试走的弊端。

3. 关于农村初中教师的教学问题

关于农村初中教师的教学,需要从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多方面进行改革。过去初中生的文言文学习,老师通常都把它当成是掌握古代汉语的字、词、句用法,理解全文大意和记忆经典名句的过程,按照这一思路教学,很多老师经常在古文教学中投入大量的课时,以讲解字词,疏通文意为主,再于课后留给学生大量的作业、并要求学生背诵、默写。与此同时,也有不少的老师要求学生购买古文辅导资料辅助学习。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些方法对提高初中学生的古文学习效率并不是很高,反而是过度的古文练习使不少学生厌倦了古文。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教授古文时,应适当调整过去的教学思路,要正确认识初中古文教学的价值,明确古文教学目标是什么。初中的古文教学应该是以字、词为基础,让学生具有读懂部分浅显的古代文献资料的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初步的文言文语感。由此,我们就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之上,而非过去的一味“填鸭式”的教学。古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兴趣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满堂讲,满堂问,一切服务于考试的做法往往在教学效果上适得其反。因此从教学方法上,农村初中教师在总结过去有益的古文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应该探索一些让学生乐于学习古文和切实能提高他们古文阅读能力的方法。古文教学其实可以是多样化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才能引发学生对古文的兴趣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做到多样化呢?也许以下几点建议可以给农村教师做个参考。

其一,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古典文学素养及广阔的知识面。现实的古文教学中往往涉及很多学科的知识,比如史学、文化学、哲学、语言学等学科,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本身有很好的古代文学修养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储备。但目前,农村初中老师中能真正达到这一要求的人并不多。因此农村教师应从各种途径寻找丰富自己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的机会,不断提高自己古文教学的水平。有了很强的基本功,就能从多角度入手解读作品,既能在课堂教学中丰富学生的视野,也可以引导学生发掘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底蕴,更可以培养他们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

其二,可以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日常的古文教学中,农村教师若能注意自己教学的艺术性,以科学的古文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便能使大多数学生主动投入古文学习中来。具体来说,教师可以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引入声像资料和情境教学法。古文学习中,学生往往很难把握作家的心态和作品的内涵,而依托多媒体教学往往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难题。首先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名家诵读的古文资料,诵读是让学生感受作品语言艺术的最好方式,同时诵读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印象,让学生自己对作品进行感知。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作家的生平、相关事迹,辅以讲解来强化学生对作家个人的理解。在具体的古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创设和作品内容相似的情境来增强教学的形象性,这既能使作品和现实联系起来,又能使学生更贴近作家和作品,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其三,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要想培养学生在古文阅读方面的能力,就一定要让学生在教学中发挥主动性。在古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例如课前教师可以就课文给学生提出思考题,让他们学会独立预习、思考,并同时让学生自己解决生字、词的疑难;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倡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分享预习阶段的准备成果,这样既可以弥补农村学生学习资源不够丰富的缺陷,又可以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省力的乐趣,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共同完成课堂上的古文学习的任务。课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古文学习的经验等有效的合作学习方法。

事实上,要彻底改变农村初中生在古文学习中的不良习惯要做的努力远不止于此。而在长期的初中古文教学中,可能产生的新问题也会很多。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地发现相关问题,并努力从根源上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真正在古文学习中受益。

篇8

好习惯能够使人受用一生,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由此可见,习惯不是小问题,它反映着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并影响着人一生的成功与幸福。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是推动学习活动的一种动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将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学阶段是学生发育的重要时期,可塑性很大,是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用教育来培养、发展并指导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全面、和谐的发展。

1 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学习之前,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我在平常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交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1.1 通读教材两遍。第一遍,扫除字词障碍,弄清文章的大致含义。然后结合课后练习进行第二遍阅读,便读边想,看看自己能解决多少。

1.2 运用圈点勾画法。预习时,学生要对重点字词进行标记,如字音可以注在旁边,作者相关知识,重点词语可以画上横线,不理解或有疑问的用“?”标记。以待上课老师讲解或课堂提问。对新课的预习可以对学生提出如下要求:初读课文了解作品时代背景、作者简介及课文大意;细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并借助课下注解及字词典弄清它们的音、形、义;标好自然段的序号,试着概括每一段的大意,弄清段落层次,把握文章的中心;提出自己的疑惑。

1.3 要落实检查机制。检查的方式可以多样。如早读辅导检查、课堂提问检查等。这样时间一长,学生就会自觉地进行课前预习。

当然,有些课文可直接放手让学生自己预习,而对一些难度较大或重点不太好把握的课文,之前教师就要抓住关键,进行适当的指导,如鲁迅的《故乡》篇幅较长,主要写故乡人的变化,引导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就要注意文中主要写了哪些人的变化,他们有怎样的变化,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把握文章的主旨。

2 培养学生认真聆听、思考的习惯

课堂上,带着疑问聆听教师的讲解、范读等,边听边思索,这是每位初中生读能做倒的,但课外的聆听、思考则为我们平素所忽视。研究表明,人类对世界的最初认识始于听觉。婴儿哇哇坠地到成长为一名初中生,随着他们自身知识的增长、生理上日趋成熟,他们进入成长的“烦躁期”,对周围的大部分“声音”开始有点不耐烦,或只停留在听的阶段,常常没作深入思索。俗语说的好:身边一切皆学问。平时收听广播、听别人争辩等,如果能边聆听边思考,亦能获得和提高语文能力。如当一名初中生在家观看电视节目,发现电视节目主持人把姓氏中的“任”读成“rèn”,如果这学生能深入思考,联系到课堂上老师读“rén”,想到是主持人读对或老师读对,翻开字典,发现主持人念错了,那么这位中学生的语文认识能力就得到巩固、提高。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重视教导学生养成边聆听边思考身边一切“声音”的习惯,从中获得、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3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初中生怎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呢?要解决这个长期困扰语文教学的“顽症”,只有屏弃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更新观念,优化语文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实践的主体,让学生扎扎实实开展课堂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养成勤于阅读,不断积累知识、经验的习惯,这才能提高他们的阅读等能力。具体做法是:

3.1 教师经常向学生推荐《读者》等优秀报刊文摘,鼓励学生一有闲暇时间,就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开阔视野。

3.2 每周的一节阅读课一定给学生一个安安静静的阅读空间,绝不挪作它用。

3.3 要求学生一定要认真阅读课标推荐的名著,引导学生重点阅读并赏析名著名篇名段,要求学生阅读时做好圈点批注或写读后感,加强心灵与文本间的对话,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并以测试的形式检查阅读效果。

3.4 师生一起搜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名言警句诗词对联等,在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积累背诵,扩充知识储备。

4 培养学生敢于练口、敢于表达的习惯

这里所说的练口,主要指练口才、练说话。由于“考不着”、“课时紧”等原因,这个练口历来不大受重视。这种现象若不迅速扭转,语文教学将会落后于时代,愧对未来。因我们面对的是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人们在科学探讨、经济活动、人际交往等中,需要谈论、争辩,需要彼此间理解、认可、支持,需要用最简练、最精确的语言来表情达意……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口才,所以语文教学应重视练口,培养学生能说会道、能言善变的本领。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安排适宜的练动的时间,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并使之养成良好习惯。练口前要向学生提出要求:“声音洪亮、吐自清楚、正确流利”。练口开始时是要求学生注意讲话时的声调、仪态。先要求把话讲完整、讲清楚,进而要求生动、感人、精彩。这样反复练习,逐步提高,就会养成好习惯,就会练就“说话”的本领。

作为语文教师,一方面要严于律己,力求做学生在朗读、演讲、辩论等方面的榜样,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寻找常见的高水平的样板,进行学习、欣赏、评论、效仿。如收看电视辩论节目、体育比赛实况的解说等等,让学生欣常高水平的“说话”。学生就会在模仿的过程中学到真本领。

篇9

一、初中生语文学习畏难情绪的分析

调查显示有超过35%的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语文学习兴趣不高,缺乏深入钻研精神,存在消极躲避心理。对学生语文学习畏难情绪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主要以以下三个方面因素有关:一是学习基础不牢。没有能够夯实语文学习基础,加剧语文学习畏难情绪;二是学习方法不当。没有掌握学好语文的有效方法,缺乏了高效的学习方法作为基础,语文学习必将陷入困境;三是学习效率不高。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成绩提高不快,能力发展也不快,这些方面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影响,久而久之逐步形成畏难情绪。

二、突破语文学习畏难情绪的意义及路径

初中语文教学中,突破学习畏难情绪意义重大:一是有助于激发学习动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满激情、树立自信;二是有助于提振学习状态。消除学生畏难情绪,可以让他们轻装上阵,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快乐;三是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消除畏难情绪能够让学生更加自信,对学习方式方法的研究也会更加深入,从而能够有效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在语文教学中破除学生畏难情绪,是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笔者在教学中侧重于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认真分析研究,摸准问题根源所在。笔者每接手一个班级的语文教学之后,都认真进行分析研究,对每一位学生进行画像,对造成学生畏难情绪的各种因素进行摸排,只有准确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够提高教学工作的针对性。

二是开展疏导教育,鼓励树立学习信心。针对学生存在的学习畏难情绪,笔者侧重于通过心理疏导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一方面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进行谈心交流,了解他们真实的学习心态,针对他们的畏难心理进行鼓励疏导,从而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灌输激励教育,对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都加以表扬,在语文教学中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从而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增强自信心,通过这两种路径逐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并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自信。

三是注重固本强身,夯实语文学习基础。许多学生学习自信心不足,存在畏难情绪,与学习基础薄弱有着明显的关系。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带领学生进行回头看,夯实语文学习基础。一方面通过测试方式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让学生在回顾总结过程中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制定补救计划、明确进度安排、要点难点,将新课程学习与旧知识巩固有机统一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增强语文基础知识的牢固程度。这样的措施可以让学生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自身语文学习的不足,在下一步的学习中逐步完善和提高。夯实了语文学习基础,学生的语文学习底气更足,自信心更强了,学习畏难情绪便会迎刃而解。

篇10

书是人类的朋友,也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书的帮助,学生可以从书中汲取知识营养,懂得做人的道理,掌握学习的方法等等。在当前电子设备越来越普及的背景下,各种浅层的快餐文化流行,学生浅尝辄止、囫囵吞枣,很少有青少年能够真正静下心来看一本书,进入到书的忘我世界之中。针对这样的状况,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培养学生读书的良好习惯,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首先要培养学生正确选择书籍,开卷未必都能有益,特别是一些思想不够健康、内容不够积极的书籍,应当排除在青少年阅读视野之外。笔者向学生推荐了诸多的优秀书目,从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缓慢》,到考林・麦卡洛的《荆棘鸟》、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本・赫克特的短篇小说《X俱乐部的奇迹》英国长篇小说《为了荣誉》等国外名著,还向学生推荐了国内许多知名作家的著作,如鲁迅的《狂人日记》、矛盾的《蚀》、巴金的《爱情三部曲》等等,以及一些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优秀刊物。在推荐好书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增加阅读量,既要在质量上取胜,同时也要有数量的保障,长此以往帮助学生培养读书的兴趣与习惯。

二、培养学生勤动笔、多摘记的良好习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一句朴实的话语揭示了动笔的作用。在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要养成勤动笔的良好习惯,平时无论是课堂上做学习笔记,还是课后学习记录,都要坚持多动笔。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动笔将自己在语文课堂上学习的重点难点记录下来,防止自己前学后忘,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动笔记录进行巩固深化,自己动笔记录下来的内容能够加深记忆,还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体系,有助于提升语文课堂学习效率。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在读书中多摘记,这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特别是有助于作文写作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将自己在阅读活动中遇到的好词汇、好语段摘记下来,平时准备一本专门的摘记本,分门别类摘记各种语句语段,达到厚积薄发的效果。学生可以专门针对自己感兴趣的作文内容,也可以结合自己学习中遇到难点的写作方法进行摘记,每一种类型的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摘记,都会积累和聚集相当多的容量,学生反复阅读揣摩和思考研究,对提高写作技巧方法等方面会形成有效的促进作用。

三、培养学生早预习、多回顾的良好习惯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培养,既包含课堂学习的良好习惯,同时也囊括课外学习相关方面的技巧习惯。在课前环节,教师要着力指导学生养成坚持预习的良好习惯,因为预习活动不仅是学生打基础的学习环节,而且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方面,具有积极的影响。只要抓牢预习环节,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就能够和教师进行有效互动,和教材进行深度对话,并且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内容已经在课前得到了解决,课堂上更多的时间用于难点突破,教学效率会得到显著提升。在课后环节,教师要培养学生及时回顾巩固的良好习惯。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如果不加以及时巩固,就会遗忘殆尽,学习成效大为降低。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记忆特点,对课后巩固复习进行明确要求,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进行复习巩固,并且作为学习的一项制度坚持下去,久而久之就会帮助学生养成课后及时复习的良好习惯。抓住了课前课后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活动将会更加自主,更加高效,对打造素质化语文教学活动具有支撑作用。

四、培养学生深思考、多交流的良好习惯

篇11

二、突破语文学习畏难情绪的意义及路径

初中语文教学中,突破学习畏难情绪意义重大:一是有助于激发学习动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满激情、树立自信;二是有助于提振学习状态。消除学生畏难情绪,可以让他们轻装上阵,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快乐;三是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消除畏难情绪能够让学生更加自信,对学习方式方法的研究也会更加深入,从而能够有效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在语文教学中破除学生畏难情绪,是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笔者在教学中侧重于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认真分析研究,摸准问题根源所在一笔者每接手一个班级的语文教学之后,都认真进行分析研究,对每一位学生进行画像,对造成学生畏难情绪的各种因素进行摸排,只有准确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够提高教学工作的针对性。

二是开展疏导教育,鼓励树立学习信心。针对学生存在的学习畏难情绪,笔者侧重于通过心理疏导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一方面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进行谈心交流,了解他们真实的学习心态,针对他们的畏难心理进行鼓励疏导,从而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灌输激励教育,对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都加以表扬,在语文教学中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从而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增强自信心,通过这两种路径逐步引导学生止确而对学习中的困难,并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