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1 09:21:1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篇1

与我国富裕人数不断增多相对应的是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空间也在不断增大。目前在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开始尝试开展金融交易服务、资产管理咨询、纳税筹划、法律咨询、信托、教育投资、人生规划等内容,这与现阶段我国富豪兴起的三大需求有关。第一是投资理财的需求。针对2010年我国农产品轮番涨价的通货膨胀预期不断增加,相当一部分富裕人士开始有意识地增加了现金存款,减少了股市资金,增加了黄金投资。第二是增加了对法律咨询服务的需求。许多创业成功的富裕人士开始意识到通过法律服务保全自身财产的必要性。第三是因为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还出现结构性的教育投资和移民方面的需求(富豪们对第二代、第三代的教育规划),因为这些富裕人士的孩子普遍在20~30岁之间的求学阶段,还存在强劲的留学、移民需求。

尽管私人银行业务在我国发展前景看好,但是目前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收入与传统业务收入的比例相比过低,还不到传统业务的1%。具体来说,自2006年我国银行对外放开投资银行与私人银行服务之后,约有0.8%的国内富豪选择了瑞银、花旗等外资银行的私人银行服务,同时依然有67.2%的富裕人士将财富放在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外汇存款账户上,或者利用银行提供的绿色通道享用本外币理财产品及国债、基金、个人消费信贷、专属的金融秘书等服务,剩下的32%的富豪就选择了与本行业经营关系密切的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提供的服务。

中外私人银行产品与服务比较

受到中外文化背景、消费习惯以及金融发展程度等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私人银行与外国私人银行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存在一定差距,但同时也有自身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从产品设计角度来看,瑞银、花旗等著名国外商业银行设计的产品品种多、创新速度快、可流动性强、个性化明显,比较适合客户的需求。瑞士银行私人银行产品与服务包括投资方案(如资产组合管理、受托基金资产组合、主动建议等)、投资产品(如结构产品/衍生品)、瑞银集团基金(投资基金账户、资产分配基金)、财务规划(个人财务规划、退休规划)、抵押和贷款、退休金和保险、瑞银集团全球托管、不动产咨询、附加服务(账户、银行卡、支付服务、关键俱乐部)、艺术金融(艺术品研究、买卖、遗产规划)、金币与钱币、瑞银集团基金会等。花旗银行的私人银行产品与服务涉及资产组合管理和投资建议服务、结构借贷、银行服务、资产分配、私人投资和借贷、对冲基金、现金与资产组合管理、退休金规划、教育规划、遗产规划等产品。而我国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所设计的服务产品品种少、个性化较差、难以适应富豪的多元化需求。如我国某大行的客户主要以原有的黄金客户或准优质客户群体为主,如他们将超过50万元或10万美元的私人存款或刷卡年消费额达到一定数目的用户作为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对象。当然,这些用户的文化水平与需求参差不齐,因此该行难以紧跟创新,2010年开始出现掉线现象。

从产品服务价格来看,瑞银、花旗等著名国外商业银行设计的服务产品收费高出我国主流银行数倍,我国银行具有价格优势。我国内地的汇丰银行理财中心的标准是:只要个人月结余额在5万美元以上,就能享受24小时全球理财热线服务,如果个人储蓄额超过300万美元就可以享受汇丰银行更为高级的客户经理服务。渣打银行上海分行理财中心则对一个季度结余额超过10万美元的个人客户免收服务费――在存款、汇款等业务上免收50%折扣手续费业务。而我国某大行给予高端用户的价格优惠幅度更大,如为高端客户配备了像中大型法人客户一样的账户经理或理财专家甚至客户关系经理,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高质量金融产品和服务,但是收取的费用却不及国外用户同类产品的1/5到1/7。

从产品创新空间来看,国外银行多数允许混业经营,所以创新空间有利于发展投行业务。而我国银行、保险、证券三个市场基本处于分业经营,客户资金只能在各自独立的体系内循环,银行推出的金融衍生工具无法利用相关的证券与保险市场实现增值创新,产品的创新范围和创新深度严重受限。所以我国目前推出的理财服务主要还停留在咨询、建议或者方案设计水平上,并不能为客户提供真正的增值服务。这种宏观环境限制了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向相关市场的交叉和延伸,限制了私人银行业务提供投资产品组合的品种,也极大地削弱了产品组合的回报率和吸引力。

发展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对策

当前金融危机与我国出现通货膨胀预期的重叠加快了我国富豪投资理财的需求,而这恰恰是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机会所在。我国富裕人士热衷于通过离岸理财来保全自己资产,所以广东、浙江等地一些中小型私人银行便设计出种种个性化服务帮助内地富豪买卖国外债券的办法,将资产偷偷转移到境外低风险的地方,比如在香港和新加坡等地进行离岸业务操作套期保值。内地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千万富豪中22.6%的人拥有离岸资产。比较显著的情形出现在温州。截至2010年8月初,温州市70%左右的资金都在寻找新的资金出路。

那么,我国私人银行如何发展业务以吸引客户选择自己的产品与服务呢?笔者认为,需要立法机关、金融机构等单位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加快我国私人银行相关业务的立法进程,保证私人银行业务健康、稳健发展。次贷危机爆发后,我国有许多富豪利用国内对私人银行业务监督不够的空子,通过资本金结汇、外债结汇、服务贸易转移等方式将大量资金转移到香港、新加坡等地离岸市场投资,甚至把国有资产偷偷转移到国外。开展这些私人银行业务会给我国银行带来两大风险,一是容易增加我国私人银行的法律纠纷、声誉风险;二是难免会给黑钱提供洗钱的通道。这种做法显然违背我国法律。

但从国外经验来看,私人银行开展业务又不得不面临以上两大风险,因此,为了促进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就必须加快立法进程。在立法时要保证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私密性与我国经济安全性相结合,充分调动外汇管理局、银监会、发改委和私人银行的积极性,建立一种联动监管模式。比如允许我国私人银行所持资金通过外债方式投资境外以适度增加透明监管,这样一来,就自然降低了对我国私人银行提品与服务的法律风险。

第二,私人银行要联合政府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新型战略产业。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升级的转型期。我国政府准备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以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等为主的新型战略产业,而这些产业不像垄断行业,完全依靠政府投资就能解决资金瓶颈,所以需要私人银行与政府合作设立相关的产业基金,积极引导民间投资参与进来,实现全社会共赢。

第三,金融机构要加大私人银行产品与服务的研发投资。因为我国存在资本项目非自由兑换与资本市场分割管理两大“天花板”制约着私人银行开发新产品与服务,加上国内还缺乏足够提供私人银行产品与服务的各种人才与技术,所以私人银行的产品与服务创新空间困难重重。因此,金融部门尤其是私人银行本身需要加大对私人银行产品与服务的研发投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风险管理模型,为客户量身订做产品与服务,让他们的资产能够保值、增值。

第四,金融机构要主动积极吸引高端客户,打破外资银行垄断私人银行业务定价话语权。虽然说我国67.2%的富裕人士把财富放在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外汇存款账户上,也使用它们提供的绿色通道享用本外币理财产品及国债、基金、个人消费信贷、专属的金融秘书等服务,但是这些大型金融机构因为缺乏对私人银行业务的相应风险计量与监控经验,加上出于金融稳定的考虑,不愿积极分流部分风险偏好型客户参与私人银行业务。因此,目前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定价权依然掌握在外资银行手中。

篇2

二、 第三方支付的发展现状

因为近几年来,在第三方支付的构成中,支付宝一直占有将近一半的份额,所以以支付宝为例来阐述第三方支付的发展现状是可行的。

支付宝最初是马云为淘宝网公司设置的用来解决网络交易安全的一个功能。只要双方都开设了支付虚拟账户后就可以进行交易,买方在选定商品并支付给支付宝平台,这时卖方并没有立即受到货款而要等到买方进行确认收货后才可收到由支付宝平台发来的款项。在交易中,支付宝就相当于一个信任平台,起到了中介的作用。起初,网上支付的金额大多数都比较小,对于银行来说并不用在意这些小业务,所以支持支付宝在网上支付的发展,还能为银行争取一些新的客户。后来由于支付宝具有门槛相对较低的优势,其业务主要走“薄利多销”的路线,所以业务规模的扩大十分迅速,最终成为了银行强有力的对手。

在第三方支付市场上,除了支付宝,“财付通”、“快钱”等已成为中国在线支付的角逐者,尾随逐渐也出现了“微信支付”“微博支付”等。第三方支付总体水平发展得很快,2014年国内这一市场规模增长了近4倍。

三、 第三方支付与商业银行的合作

1.第三方支付推动了银行业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

电子商务的虚拟性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交易双方互相不信任所以交易取消。这时如果出现一个能使买卖双方都信任的平台,那这些交易就可以放心成交。在这些历史条件下,第三方支付平台就形成了。

支付宝以马云领导的阿里巴巴集团为主要支撑的情况下,赢得了个人和商家们的信任。第三方支付在买卖双方之间扮演的是中介的角色,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他们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推动了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第三方支付的发展赢得了很多个人和商家的信任,同时吸引了很多客户。而第三方支付平台系统的运行与网上银行业务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客户必须通过银行网上银行才能使银行资金账户对接上第三方支付账户,所以银行这时就可以共享第三方支付方面的客户信息。所以说随着第三方支付的广泛运用,银行业的电子银行业务也得以发展。

2.互相合作保障客户资金安全

在网上支付的过程中,资金安全是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交易双方觉得忧心的问题。那么怎么才能保障客户的资金安全你?曾有人质疑第三方支付平台是否存在在风险?因为现今社会上频频出现了电子诈骗的案件,使很多客户的财产蒙受了损失,由此一来人们对电子支付发起质疑也是可以理解的。

那是什么造成客户的资金不安全呢?说明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还存在漏洞,给不法分子有细缝可钻。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应该共同担负着保护客户资金安全的责任,银行有必要跟第三方支付平台加强合作保障客户资金安全。

五、商业银行该如何发展

伴随着第三方支付的飞速发展,未来的中国会出现许多比支付宝更完善的第三方支付平台,银行的发展将会出现更多样的不确定性。通过以上对最主要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进行了分析之后,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推动第三方支付的发展:

1.加强与第三方支付的合作,积极扩展银行业务

第三方支付不仅为商户和客户提供了一个交易平台,也为银行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营销平台。支付宝作为我国国内目前最为成功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其拥有最多的客户资源,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业可以利用其优势来开展更多的业务,应该积极寻求合作,在此基础上,吸纳新客户,大力丰富银行业各项业务,如理财业务、业务、基金业务等。

2.引进人才与技术,加大金融创新力度

篇3

一、招商银行和贝恩管理顾问公司联合的《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指出,2011年中国私人财富市场仍将继续保持增长势态,高净值人群将达到59万人左右,高净值人群持有的个人可投资资产规模达到约18万亿元。但目前高净值人士的财富目标、资产配置和服务需求已经呈现多元化趋势。外资银行不断强势入驻,品牌效应不断加强,而我国私人银行由于现行的品种、投资方式单一,将逐步丧失本土优势。面对强敌,我国商业银行应认准形势,剖析自身,摸索出一条适合本土私人银行发展道理。

二、对策

(一)转变观念,从“收益驱动”到“收益、成长双驱动”

以往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主要靠收益驱动,追求收益最大化。但总结国外先进经验,发现外资银行除了注重收益驱动,还注重成长驱动。成长驱动指私人银行不仅关注银行理财和投资产品为客户带来的实际收益,而且通过提供间接的金融服务帮助客户“成长”。从“收益驱动”转变为“收益、成长双驱动”,那么私人银行在确保客户资产的保值增值的基础上,既可以为客户提供诸如宏观、行业等方面的数据以及专家分析报告,为客户的经营和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又可以通过信贷支持,帮助客户融资,合理利用财务杠杆促进企业成长。

(二)完善私人银行业务的组织架构

私人银行客户分布广泛,需求复杂多样,服务层次要求很高,业务独立性较强。因此构建一种适应私人银行业务内在发展规律的组织架构迫在眉睫。私人银行部门作为零售银行总部的一个独立的事业部,全面负责私人银行业务绩效。分行成立相应的私人银行中心,私人银行中心与分行其他业务相互独立,直接向总行私人银行事业部汇报工作。总行应在营销和业务上赋予分行充分的自主决策权力,以便提高对客户的服务效率。

各分行私人银行中心配备由客户经理、投资管理团队、专家支持团队、研究团队等组成的专家队伍,采取多对一的服务方式,即由一名客户经理和若干专家为一个客户服务。各团队专家隶属于各专家团队,当有客户需要提供服务时,客户经理可以从专家各团队中寻找若干专家,形成项目小组为客户提供全程私人服务。若客户的需求发生变化,客户经理可以根据客户需求相应调整项目组成员。各团队成员可以根据需要,在不同时段为不同的客户经理提供技术支持。

(三)开展差异化营销

不同的客户有不同的金融需求,所以私人银行有必要对客户进行进一步细分。

(1)民营经济经营者,包括个体户和私营企业家。他们是中国高净值人士的主力军,他们大部分是第一代财富创造者,未来三年增长潜力最大。但是这一客户群的需求差异较大。

(2)企事业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他们事务繁忙,有稳定的经济收入,一般具有较高的学历和机敏的金融头脑;但私人时间较少,对银行及其产品较为严谨,不大喜欢冒险。

(3)专业投资者。学历高、收入高,通常有丰富的金融知识和投资经验。他们坚持不懈地跟踪市场动向,并相信自己的判断,不依赖私人银行的意见,但会重视其提供的市场信息。

私人银行细分客户类型后,应制定有针对性地营销方案。

民营经济经营者在产品组合上应以稳健增长型产品为主,在投资决策风格上,他们大多为自主型,由自己管理资产,所以私人银行应定期向客户提供各类金融产品盈利状况,为客户投资提供咨询服务。

篇4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实现了质的飞跃,跨国银行在世界范围内的业务也日益活跃,资本的流动速度明显加快,为了适应新的发展环境,各大银行纷纷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金融全球化成为了新的发展潮流。为了更好的应对金融全球化的挑战,适应世界的发展潮流,中国的大型商业银行必须进行经营模式的转型。

二、文献综述

国内外对混业经营模式有效性研究的学者较多。White(1986)的研究表明混业经营导致的高风险并不是1929-1933年大萧条期间大量商业银行倒闭的主要原因;而Boyd、GrahamandHewitt(1988)通过设计模拟合并方法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混业经营能够有效的降低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风险,提高资本的单位报酬率;王学武(2000)在对混业经营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本专用性假说理论来解释混业经营;韩波(2009)在认真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认为混业经营能够有效的提高银行业的效率以及提升在国际上的综合竞争力。

三、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1992年之前,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模式。在这一过程中,银行业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迅速,证券发行和流通市场得以建立和发展,银行在进行自身业务的同时还可以发行国债、企业债券和金融债券,整个银行业呈现蒸蒸日上的发展局面。第二个阶段是1993年至2001年,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分业经营模式,这是因为在1992年底,由于房地产和证券投资热的出现,再加上监管措施的不到位,在各专业银行纷纷涉足证券、保险等行业之后,我国金融业十分混乱甚至出现失控的局面。所以为了保证证券业的良性发展,1993年,我国成立了证券业专门的监督机构———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同时颁布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我国银行业经营由混业经营模式正式改革为分业经营模式。第三个阶段是2001年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银行业进入半混业经营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在逐步放开银行业市场的同时,大型的商业银行业纷纷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虽然没有得到法律明确的保护,但是混业经营正在潜移默化的深入金融领域。银行业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银证合作和银保合作。银证合作主要包括证券抵押融资、委托收付款业务、银行间同业拆解、银证转账业务、国债市场回购等。银保合作的业务形式有:银行代售保险产品、银行收取及支付保金业务、保单质押贷款业务、保险公司通过银行进行结算、转汇款及资金划拨等业务。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改革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是与之前相比,还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四、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型的建议

商业银行的经营转型是一项全面、深层次的结构性变革和系统工程,中国也不例外。国际上成功的例子有很多,失败的例子也举不胜举,为此,需要我们从各方面做出努力。

1、推进混业经营向纵深发展

商业银行应该逐步扩大其营业范围,即在经营自身业务的基础上不断推出适合证券业、保险等其他金融行业的业务,实现银行收入的多元化;逐步整合和重组各种资源,实现协同效应的最大化;调整客户的结构,中小型企业是未来银行业的主要客户,而不是过去传统的“大户”,为此,商业银行要加大资源的倾斜力度;在把握好利率市场化的主旋律,在逐步实现银行业全面开放的基础上,有序的,积极的进行经营模式改革。

2、加强银行混业经营创新能力

经营模式的改革意味着需要相适应的治理理念,需要适合市场、适合客户多样性需求的银行产品,这就需要银行业在整合行业内资源的同时,及时的更新发展理念,加强对行业内员工的教育,要求他们在掌握银行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其他金融行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服务好客户,进行不同产品的交叉销售,才能在实践中不断的推陈出新,把握市场动态,不断推出新的产品,才能在混业经营模式中处于不败之地。

3、健全全面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

在经营模式转型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建立信用、市场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以控制银行的运行风险,同时加强对风险管理知识的学习,及时更新风险管理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银行持有高质量的资产,形成银行统一的风险偏好。

4、加强信息化建设

混业经营模式对银行业的信息化程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要求各金融行业顺畅、及时、有效的进行信息沟通。混业经营需要金融业建立一个统一的客户服务平台,该平台的建立能够使各个渠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得各个渠道的资源实现最合理的利用。

作者:刘新玉 单位:中国建设银行山西省分行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F038.1

文献标识码:A

2007年美国国家金融银行业发生的“次贷危机”以及由此造成的一连串的经济波动,几乎将美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大树连根拔起。金融市场如同发生一场海啸。随着金融“海啸”影响的逐步显现,物价逐渐高企、股市低迷、基金缩水、楼市扑朔迷离,在这样的投资环境下,2010年投资理财市场再现新的机会。不过,在个人理财方面,国内投资理财市场刚刚起步,与国际投资理财业相比,还是不成熟的市场。具体说来,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

一、国内投资理财市场现状

(一)金融机构分业经营导致理财服务范围狭窄

目前我国金融业实行的是分业经营模式,即无论是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等金融机构,都以分业经营为主要的经营模式。比如银行业,从银行理财服务的宣传资料看,似乎涵盖了和生活理财与投资理财的全部概念,但实质上它们是一种传统服务的延伸。由于政策的限制。银行不能涉足证券、保险、基金、信托领域。除了存贷业务,只能代销基金、保险等产品,因此在个人理财方面给客户的建议多是长期财务计划。但是在海外,国外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的“生产线”是贯穿整个系统的,他们早就把金融商品融入金融机构系统内部,混业经营模式随处可见。

正因为如此,作为构成金融市场的三大分市场处于相对分离状态,客户资金一般只能在各自的体系内循环,而无法利用其他市场实现增值。因此,投资理财服务需要金融领域产品的全面、丰富和最优化组合,但分业经营的现状使得投资理财业务在政策的鸿沟面前显得非常的苍白和脆弱。

(二)金融机构投资理财服务仅停留在表面层次

与成熟市场相比,国内的个人投资理财业务更多的是形似,而没有达到神似。可以说,投资理财业务更多的是停留于表面。比如有些高收入者对于国内的投资理财服务经常抱怨,国内各类个人投资理财服务,大都“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建议、沟通”、“自动服务功能不够完善”、“服务态度不够好”以及“没有给人能够相信的感觉”。即使是中资银行开设的理财中心实际上也更多地停留在“为内地客户提供外币的存款和抵押贷款业务服务”的理财理念和简单地将银行自有和的个人金融产品进行整合并打包销售的层面上,而没有针对客户的需要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和产品创新。同时所作的理财规划书大同小异,针对性不强。不能不说,国内的理财规划服务炒作和宣传的成分更多。

正因为如此,目前国内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理财产品,与国外同业相比,普遍功能落后,整合度较低。理财新品的开发无论在速度还是在功能上均滞后于市场需求。

(三)投资理财专业人才匮乏

以上在投资理财业所述的问题,有一个最根本原因是专业人才匮乏。国内投资理财业的发展使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这里的人才是指熟悉金融所有行业的全才而不是单独一个领域的人才。因为个人投资理财服务涉及面广,不仅仅限于金融产品的投资分配、资金运用的合理规划,还包括帮客户处理税务问题,乃至房地产投资、证券投资、收藏品投资等诸多方面。国内金融机构普遍缺乏既熟悉银行业务,又精通证券交易、期货、黄金、保险以及其他领域的全能型通才。从业人员对现有金融产品认识不足。往往只熟悉自己的领域,不知道怎么把跨越各领域的不同金融产品组合到一起。这样的职员显然无法满足客户个性化、多样化的投资理财需求,为客户规避风险。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如何发展我国个人投资理财业

虽然金融“海啸”的影响随着2010年新年的钟声的敲响而渐渐远去,但是我国的个人投资理财业并不会随着它的远去而停滞,相反我们要从我国的投资理财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找到更适合发展我国个人投资理财的方法。建议如下:

(一)重点发展金融机构投资理财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金融业还是实行分业经营,这是金融机构理财最大的外部制约因素。而且,从发展趋势来讲,客户更需要提供一站式金融或投资理财服务,因此,在大力发展金融机构投资理财时,应注意加强银行、保险、证券、基金、期货等部门的联合,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一站式理财服务。同时为了顺应全球大势,我国金融机构要逐步发展混业经营。

(二)成立和完善自己的理财组织。推出理财师资格认证制度

2004年9月,中国金融理财师标准委员会(FPSCC)正式成立。这是中国个人理财业迈出的重要一步,目前它已是中国大陆唯一获得国际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FPSB。即国际CFP组织)授权,进行CFPTM资格认证和CFP商标管理的机构。中国金融理财师标准委员会多次举办中国金融理财师年会,比如在2009年10月18日,在广州自云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了2009中国金融理财师年会,年会的主题为“持续提高金融理财师的职业水平”。这些都为个人投资理财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投资理财的教育培训

新的业务离不开教育培训。当前投资理财在我国还处于导入期,最重要的工作是将正确的投资理财理念导人中国,并培养优秀的投资理财人才。尤其是我国中间阶层逐渐兴起,全民参与投资理财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因此,加强全民的投资理财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不过,投资理财的教育培训工作需要多方面力量来参与,目前,中国个人理财培训市场已经兴起:很多大学已经推出了理财培训课程;很多国外的理财协会已经进入中国提供理财培训;几乎所有的金融机构专门提供理财培训。尽管目前投资理财培训项目已经不少,但高质量、系统的、权威的理财培训课程还比较少,甚至部分投资理财培训项目内容粗躁、质量不高,连基本的理财理念都不正确。因此,开发一套高质量、高水准、系统化、本土化的投资理财培训教材是我国投资理财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篇6

(二)是缓解柜面排队压力,改善服务质量的迫切需要近年来,客户对银行服务的需求量在逐年扩大。而银行的服务供给相对不足,其中一个典型表现就是柜面排队现象。物理网点受制于成本等因素难以迅速扩展,电子渠道支撑银行转型发展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因此,将大量简单、重复的业务从柜面渠道转移到成本低廉、方便快捷的电子渠道是必然趋势。

(三)是进一步增强客户粘性、降低客户流失率的有效手段电子银行时培养客户忠诚度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美国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对于一家商业银行而言,只拥有活期存款账户的客户,50%的客户会在1-2年内离开;只拥有定期、活期存款账户的客户30%会离开;而同时拥有定期、活期和网银账户的客户,最终选择离开的比率只有1%-2%。

(四)是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战略需要商业银行经营发展面临着来自经济全球化、客户需求多元化、同业竞争加剧和潜在竞争者进入等诸多严峻挑战。强大的电子平台是整合全球资源、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的有效途径。

二、基层网点如何更好地发展

电子银行业务基层网点作为银行业务经营和拓展的基石,同时也是发展和宣传电子银行业务的主渠道,当前,基层网点在电子银行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笔者建议从以下六个方面加以提升。

(一)高度重视电子银行业务发展重视电子银行业务虽然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从目前情况看,许多基层机构或网点负责人对电子银行业务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主要表现为不能将其同存、贷款业务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来重视,业务发展强调不足,组织安排学习不够,发展电子银行仅仅是迫于指标压力,客户质量不高。各家银行的实践证明,电子银行可以实现以下主要目标:确立银行的科技新形象、降低成本、增加盈利、改善服务手段、吸引客户、扩大市场占有率等。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电子银行特有的显性和隐性效益在银行的日常经营中正逐渐显现,基层网点负责人只有充分认识它的战略意义、竞争优势、创造价值的能力,节约人力、成本的优势,才能使电子银行产品得到员工的广泛认可,把发展电子银行业务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才能使电子银行业务得到长足发展,并为全行发展创造更高的效益。

(二)制定科学有效的考核办法为了调动基层网点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的积极性,各家商业银行除对电子银行产品进行买单激励外,也制定了多种多样的考核办法。好的考核办法,至少应该有以下几个特点:1、目标明确,有针对性,不面面俱到;2、可操作性强,考核指标易于通报;3、奖罚适度,奖励有吸引力,处罚有力度,能够有效调动基层网点参与的积极性;4、奖励兑现期不宜过长,要根据活动时间长短灵活安排。除此之外,办法下发后,全面传导、定期通报和严格执行也对办法是否有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把学习和体验电子银行业务常态化电子银行相比其他银行业务,具有新功能不断推出,业务流程不断变化的特点。基层网点要想发展好电子银行业务,务必摒弃被动接受培训的思想,要变被动为主动,指派专人负责收电子银行新功能的收集和培训,并组织全员体验,把学习和体验常态化,不断提升一线员工的业务素质和营销技能。

篇7

面对强敌,我国商业银行应认准形势,剖析自身,摸索出一条适合本土私人银行发展道理。

二、对策

(一)转变观念,从“收益驱动”到“收益、成长双驱动”

以往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主要靠收益驱动,追求收益最大化。但总结国外先进经验,发现外资银行除了注重收益驱动,还注重成长驱动。成长驱动指私人银行不仅关注银行理财和投资产品为客户带来的实际收益,而且通过提供间接的金融服务帮助客户“成长”。从“收益驱动”转变为“收益、成长双驱动”,那么私人银行在确保客户资产的保值增值的基础上,既可以为客户提供诸如宏观、行业等方面的数据以及专家分析报告,为客户的经营和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又可以通过信贷支持,帮助客户融资,合理利用财务杠杆促进企业成长。

(二)完善私人银行业务的组织架构

私人银行客户分布广泛,需求复杂多样,服务层次要求很高,业务独立性较强。因此构建一种适应私人银行业务内在发展规律的组织架构迫在眉睫。私人银行部门作为零售银行总部的一个独立的事业部,全面负责私人银行业务绩效。分行成立相应的私人银行中心,私人银行中心与分行其他业务相互独立,直接向总行私人银行事业部汇报工作。总行应在营销和业务上赋予分行充分的自主决策权力,以便提高对客户的服务效率。

各分行私人银行中心配备由客户经理、投资管理团队、专家支持团队、研究团队等组成的专家队伍,采取多对一的服务方式,即由一名客户经理和若干专家为一个客户服务。各团队专家隶属于各专家团队,当有客户需要提供服务时,客户经理可以从专家各团队中寻找若干专家,形成项目小组为客户提供全程私人服务。若客户的需求发生变化,客户经理可以根据客户需求相应调整项目组成员。各团队成员可以根据需要,在不同时段为不同的客户经理提供技术支持。

(三)开展差异化营销

不同的客户有不同的金融需求,所以私人银行有必要对客户进行进一步细分。

(1)民营经济经营者,包括个体户和私营企业家。他们是中国高净值人士的主力军,他们大部分是第一代财富创造者,未来三年增长潜力最大。但是这一客户群的需求差异较大。

(2)企事业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他们事务繁忙,有稳定的经济收入,一般具有较高的学历和机敏的金融头脑;但私人时间较少,对银行及其产品较为严谨,不大喜欢冒险。

(3)专业投资者。学历高、收入高,通常有丰富的金融知识和投资经验。他们坚持不懈地跟踪市场动向,并相信自己的判断,不依赖私人银行的意见,但会重视其提供的市场信息。

私人银行细分客户类型后,应制定有针对性地营销方案。

民营经济经营者在产品组合上应以稳健增长型产品为主,在投资决策风格上,他们大多为自主型,由自己管理资产,所以私人银行应定期向客户提供各类金融产品盈利状况,为客户投资提供咨询服务。

篇8

【正文】

(拟稿人 张娅)根据县委办《关于做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的通知》要求,澄城县金融中心成立了调研组,深入到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担保公司以及部分民营企业,重点对“十三五”期间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情况、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以及金融风险防范面临的挑战等进行了调研,下面浅谈全县金融业发展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做好金融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全县金融业发展现状

我县金融业初步形成了以银行、保险为主体,其他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十三五”期间,县域金融机构认真贯彻执行了国家货币信贷政策,金融总体保持了平稳运行,有力地支持了全县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对接进一步紧密。通过定期组织召开政银企对接会,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建立常态化的联系,支持了县域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大力拓展了适合“三农”的信贷产品和贷款方式,满足了“三农”群体的金融需求;加大了重点项目建设支持力度,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金融创新不断深化。为贴近市场需求,拓宽融资渠道,各金融机构针对县域企业及农户的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邮储银行推出“助保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建行推广“云税贷”、“抵押快贷”等信贷产品,联社针对经营良好且仍有信贷需求的企业客户、有实体但抵押物不足的企业分别推出“诚税贷”、“无还本续贷”及“融资性担保公司贷款”等产品,农行推出“网捷贷”、“惠农e贷”,长安银行推出“优税e贷”等,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创新信贷产品,以“最多跑一次”为改革统领,全面简化融资手续、压缩办贷时间、降低获贷成本,帮助小微企业和“三农”群体解决融资需求。

3.培育挂牌上市企业逐步推进。“十三五”期间,省市明确了企业上市挂牌奖励标准,为推动县域企业挂牌上市,我县积极组织资质较好的企业,参加市上举办的拟上市挂牌企业培训会,鼓励引导企业通过上市挂牌达到直接融资的目的,并根据企业意向,建立了拟上市挂牌企业后备资源库,并成功上市挂牌企业1户。

4.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进一步完善。“十三五”期间,通过政府参股、控股华冠融资担保公司,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进一步完善。通过与县域银行合作,建立了银行、企业、担保公司三方共赢的良好格局,扩大了“三农”群体和小微企业的信贷获得率,提升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

5.“智慧县域+普惠金融”项目落地实施。“十三五”期间,县政府与蚂蚁金服集团合作,通过对“互联网+”的应用,在支付宝智慧县域平台为我县农户开通了普惠金融信贷申请入口。根据大数据建立的授信风控模型,农户可申请到无抵押、免担保、全天候的金融服务,整个申请流程由农户在支付宝端完成,实现了3分钟申请,一秒钟审核放款,0人工干预,按日计息,随借随还的金融服务。“智慧县域+普惠金融”项目的落地,进一步推动了县域经济转型升级,落实了乡村振兴战略部署。

6.金融生态环境持续良好。“十三五”期间,为更好地防控金融风险,县政府建立了金融风险防控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澄城县网贷机构风险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澄城县处置化解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专项行动领导小组、澄城县金融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澄城县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领导小组等机构,并制定了《澄城县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多个文件。组织开展了清理整顿各类违规违法金融活动、非法集资风险排查活动、逃废金融债务打击活动、处置化解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专项行动、金融领域涉黑涉恶专项斗争以及涉众型经济案(事)件风险排查等活动,切实防范和化解了金融风险,严厉地打击了扰乱、破坏金融秩序的行为,同时加强日常监管,对全县融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开展风险排查,严格落实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担保机构相关监管政策,加大监管力度,督促其合规经营,努力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二、全县金融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金融发展的潜力有待挖掘。“十三五”期间全县各项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金融业发展相对滞后,无论是资本实力、经营管理水平、风险控制能力,还是产品创新能力、人才队伍素质,都难以满足发展需求。特别是农信社的历史包袱未得到彻底化解,改制缓慢,法人治理结构还不完善。“十四五”期间,提高金融企业综合竞争力显得更加重要,仍需在改革中发展壮大。

2.金融结构调整任务艰巨。融资结构、信贷结构不合理,企业直接融资步伐缓慢,企业债券市场严重滞后。“十三五”期间,信贷资金倾斜县域重点项目的力度不够,部分产能过剩行业信贷投入过大,潜藏着较大的信贷风险。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供应和中小微企业的有效融资依然不容乐观。“三农”群体资金需求仍得不到有效满足,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步伐缓慢。必须把金融结构调整摆在突出位置,加快调整金融组织结构、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的步伐。

3.金融风险亟待防范。“十三五”期间,尤其是疫情影响,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产能过剩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金融风险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金融业链条长,市场信息不对称,又易受外部因素干扰,不确定条件多,利益诱惑大,风险点多面广,隐蔽性、突发性、传染性、危害性强。“十三五”期间我县非法集资案件较“十二五”期间有所增多,尤其随着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上网跨域非法集资现象频增,稳控任务还很艰巨。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和融资慢的问题仍未有效解决,防控金融风险,优化生态环境仍需加强。

三、做好金融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

因国际疫情影响,未来几年,世界经济仍将处于震荡调整期,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中高速、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我县金融必须适应新常态的发展,把握、引领新常态带来的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勇于担当挑战,实现跨越发展。

1.加大资金投放力度,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1)扩大金融供给总量。完善金融机构考核办法,建立财政性资金“存贷挂钩”考核机制,实行“多贷多存”,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向上级行争取更多的信贷规模,激励金融机构扩总量,调结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有效信贷支持。引导保险资金参与地方经济建设,深入挖掘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信贷潜力,为县域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充分的资金保障。

(2)优化金融产业投向。充分发挥银行主力军作用,支持保障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重点项目的融资需求。加大对金融机构涉农、中小微企业贷款增量奖励补贴力度,充分发挥财政金融合力,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优化营商环境,改进信贷管理模式,降低企业获得信贷难度和成本,提高各类金融工具的使用效率,全面推动和提升县域内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质效。进一步完善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建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发放信用贷款。降低三农融资成本,为农村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内的农户、企业及经济组织提供优质服务,抢抓政策机遇,不断完善农村资金互助社治理结构,提升发展质量。

(3)做好县域融资平台转型升级服务工作。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县级融资平台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县级贷款审批权限;结合县域融资平台现状,改进授信评级机制,拓宽信息采集渠道,综合考虑贷款用途、融资背景、未来收益等要素,提高风险评级的合理性;落实服务价格相关政策法规,厘清各项收费项目,清理不规范经营行为,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适当降低评估费、抵押登记费、担保费等收费项目;在现有债务化解过程中,凡平台公司不能一次性结账的,协调承贷金融机构,与融资平台公司协商,尽快达成新的还款计划,科学合理释缓偿债压力,不盲目抽贷、压贷或停贷,切实防范处置风险中的风险。同时积极发挥我县融资担保公司作用,鼓励其依法依规为国有企业提供市场化的融资担保服务,实现融资平台转型平稳过渡。

2.加强资本市场建设,提升企业融资能力。

梯次推进企业挂牌上市。出台我县支持企业加快资本市场融资若干措施,积极推动一批企业改组改制,重点培育和扶持符合产业政策、具有我县特色行业和支柱行业背景、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广阔的行业龙头企业作为上市后备资源。加强各类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在“新四板”挂牌融资。支持“新三板”优质挂牌企业分层或转板上市。鼓励和引导初创期创新型小微企业规范改制,在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成长板”先行挂牌,条件成熟后转“新三板”挂牌。加强与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的战略合作,在挂牌企业资源培育、中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信息交流共享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充分发挥“新三板”和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直接融资、规范治理、价值发现等重要功能,共同推动我县中小微企业在“新三板”和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打造县域企业挂牌上市集群。

3.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1)加快农信社的改制步伐。农信社是我县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重要力量,是服务“三农”、小微企业的主力军,改制组建农商行是主动深化地方金融改革、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关键一步,是促进我县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推动协调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广泛运用政府、市场、农信社三个资源,着力完善经营管理机制,优化监管指标,全面加快农商行组建工作步伐,持续提升金融服务经济发展水平,为我县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2)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吸引各类金融机构入驻,引进先进的服务模式和管理技术;推进银行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业务模式;持续推进保险业创新,支持发展农村养老健康保险、扶贫小额信贷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普惠保险业务。稳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积极服务和保障我县农业发展,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种植(养殖)大户开展商业补充保险,积极发展果业、大棚蔬菜等地方特色农业保险产品;积极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的增信作用,加强公司能力建设,以政府资金为主导,鼓励多元化投资,提高担保规模和放大倍数,做大做强我县融资担保公司,增强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的能力。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公司,增加农户小额贷款的投放,逐步规范民间借贷,引导更多的资金流入农村,支持“三农”经济发展。

(3)推动“互联网+”金融创新拓展。“互联网+”是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法、新组织、新市场的引入,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型业态。互联网金融的产生,会出现一个既不同于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模式。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贷款、股票、债券等发行和交易直接在网上实现,大大减少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更加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真正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管理运作。互联网金融的拓展,将开创新的金融模式,进一步推动金融业向前发展。

(4)大力推进绿色金融试点。根据现阶段提出的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要求,大力发展能效贷款、排污权抵押贷款、碳排放权抵押贷款、林权贷款、集体土地抵押贷款等贷款方式,积极支持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项目和服务。支持传统企业依托科技创新实现转型升级,促进传统产业形成绿色新业态。

4.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处置,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1)加强金融机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金融监管机构,统筹协调推进金融监管工作。完善金融风险防控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监管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加强对辖内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以及重点行业和领域的金融风险排查与监测,防止潜在风险向金融体系传导蔓延。

篇9

一、引言

农村金融是我国整个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改善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的状况,近几年来,银监会调整和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坚持“低门槛,严监管”原则,允许成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本文的农村中小银行银行业监管的对象是指在农村地区范围内依法从事资金信贷业务的银行类金融机构,其主要服务对象是当地企业和农村居民,目前主要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组织形式。

二、农村中小银行监管方式的局限性

农村银行业机构所处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经济结构的特点,决定了其还包含着国有商业银行没有的特殊性风险,给当地的银行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较,农村银行业机构具有不同的产权制度、不同的区域性、不同的管理水平,决定了对这类机构的监管具有其独特性。目前对农村银行业机构采用的是同其它金融机构基本相同的监管模式。到现在为止,尚没有一套单独针对农村银行业机构的监管框架。

首先,我们从非现场监管的方式入手。

1.对新监管理念的重视不足

首先是监管部门的目标出现偏差。实践中,监管部门以前奉行的是合规监管,现阶段逐步过渡到合规监管和风险监管并重。合规监管侧重于现场检查,在实行新的监管理念时,由于监管方式的选择存在路径依赖,监管部门还是偏重于原有的监管模式。

其次,非现场监管的重要性与其获得的监管资源不匹配。如香港金管局监管部门的现场和非现场人员占比是2:3,而银监会基本上没有专门从事非现场监管的人员,监管人员用于非现场监管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低。

2.数据基础欠真实准确

一是数出多门,银行内部存在会计、统计及信贷等多种数据口径,各口径之间不完全对应,造成上报监管部门的数据不一致。二是由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制度没有一般商业银行严格,在日常的经营业务监管方面存在的难度更大。例如,2007年中国银行监管协会的《关于村镇银行监管的意见》中在非现场监管方向,规定村镇银行在试点期间暂向属地监管机构报送5张非现场监管报表,有条件的村镇银行,可以纳人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按照商业银行非现场监管要求报送。因而在实际操作中,非现场监管的数据就缺少完整的村镇银行的数据报表。

3.非现场监管数据指标和指标体系欠合理

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注重对即时风险的监管,弱化对潜在风险的监管。如缺少对资产负债结构不匹配潜在的流动性风险、资金运用效率较低潜在的收益风险深入分析的工具和能力;二是注重对单个指标的考核,忽视对指标间联系的分析。对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指标间,缺乏互动性的分析指标。

4.非现场的风险分析及评价方式系统化程度较低

我国尚未建立系统的商业银行风险评价模型和预警系统,对银行的风险分析重点仍放在监控指标的合规性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的时间较短,缺乏足够的历史数据全面分析银行整体风险状况,使其仅停留在简单的数据汇总分析和经验判断,难以起到早期预警和指导现场检查的作用。

现场检查虽然在中国已经实行较长时间,但是其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

1.现场检查后评价有待加强

银监局尽管出台了《现场检查后评价执行办法》,但尚未对现场检查工作进行单独的质量检查,只是通过报告评比的方式鼓励各级检查部门做出高质量的现场检查报告,而对检查工作的质量是否符合现场检查程序,并没有独立的评价和考核机制。

此外,现场监管和非现场监管这两种监管方式之间的信息互补功能有待于完善。

2.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工作尚未达到信息共享

各级监管部门对非现场监管的功能、作用的认识深浅不一,实际操作中只有原则性的监管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缺乏详细而具体的尽职工作指引。因此,对于如何准确识别风险及时跟进核查措施、采取何种方式等深层次内容,未提出规范性程序和要求也缺乏制度上的问责。

3.监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监管队伍的结构有待改善

由于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新型的银行金融机构对监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高素质的当代大学生和高端人才考虑到个人的职业发展,不愿进军农村地区,造成目前的农村监管人员自身业务素质的缺限。另一方面我国尚没有实用有效的监管人员培训机制,没有针对不同层次、专业的监管人员制定全员系统全面持续的培训计划,也没有建立分等级的监管人员资格考核标准,很多监管人员对金融监管新知识、新理念、新技能的培训与学习,对一些新的监管手段、技能理解不透彻,掌握和运用不熟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非现场监管工作的效能。

三、完善农村银行业监管方式的对策及建议

如上所述,我们要针对农村银行业监管方式存在的不足,强化监管功能,进一步提高监管效能。农村银行业机构不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克隆”,需要结合自身的特点才能有长远的发展。无论是监管制度本身还是现行监管措施,都有待完善,农村银行业机构的发展需要一套有别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另类的监管办法。这样既能对金融机构的风险有所保证,又能够促进银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要提高对农村地区中小银行的监管工作质量和效率,本人建议需从三个角度考虑。

1.加快技术改进,确保基础数据的真实性

在数据的搜集方面的要求:各级监管部门要对非现场监管数据采集的各环节严格把关。监管部门要求农村银行业机构在自身加快信息建设的基础上,内部归口管理对外数据的,提高报送数据质量。实现对每个法人机构非现场监管信息的集中管理和资源共享,使非现场监管和其他监管手段相互补充,形成监管合力,提高监管水平。

2.准确定位对农村地区中小银行的监管理念

基于以上的分析,强调非现场监管的风险为本的监管理念,由于非现场监管的真实有效地基础数据不能得到,其职能还没有很好的发挥,使得风险监管在农村地区的执行尚未彻底,成为一座“空中楼阁”。为了能保证农村地区银行业的安全,所以监管部门现阶段对农村地区的银行监管还是依靠合规监管为主。

3.大力培养高素质监管队伍,使得监管部门能够正确有效的监管

国际和国内金融的发展脚步不会因我国金融监管人才队伍还没准备好而稍有放慢,所以,应多管齐下,在现有非现场监管人力有限的条件下,要注意处理好监管形式与实效的关系,合理配置监管资源,因地制宜,抓住重点机构,抓住主要风险,集中精力研究和发现问题;同时加快培养适应有效银行监管的高素质监管队伍。一是强化银行监管人才的教育培训机制,不断提供适合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不同人员需求的、丰富多彩的培训课程,建立完善教育培训评价制度,使教育培训项目在针对性、实用性和前瞻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切实提高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4.监管部门要转变监管理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风险为本的监管

风险监管的特点是事中监管,在保证了银行业的安全性的前提下,争取更大限度的金融创新。根据《有效银行监管原则》,有效银行监管是需要考虑被监管机构的效率,因而三种监管方式中目前只有风险监管这种监管方式,考虑到银行的效率,追求最大程度的金融创新。在这种监管模式下,农村金融才能健康快速发展,才能满足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作者单位: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四川银监局课题组.强化现场检查有效性的几点建议[R].西南财经,2013.8.

[2]金永祥.从改善监管方式入手,提高我国银行监管有效性[J].浙江金融,2012,09.

[3]银监会.银监会关于加强村镇银行监管的意见[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14.6.

[4]孙雪梅,李鸿建.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个案研究[J].经济纵横,2011,07.

篇10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金融脱媒”日益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金融脱媒”一般是指资金不经过商业银行这个媒介体系而从供给方直接输送到需求方,从而造成资金在银行体系外循环,使得商业银行等间接金融中介机构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程度有所降低。从国际金融业发展的趋势来看,“金融脱媒”现象的产生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过程。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金融的管制逐步放松,资金的配置越来越依靠市场手段,各种提供直接融资的金融机构不断出现,金融创新工具也不断推陈出新,多种金融业务的提供使得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融资决策有了更多的选择,对银行的资金依赖性不断降低。

目前,我国银行业同样面临着“金融脱媒”问题的困扰。笔者认为,这一问题既是对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严峻挑战,同时也为银行业务创新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本文试图从分析金融脱媒现象在我国的表现入手,对现阶段我国银行业经营模式的转型提出政策建议。

我国金融脱媒现象的主要表现

在我国的融资体系中,通过银行贷款进行间接融资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手段,而信贷业务也是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从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快速发展,企业融资渠道越来越趋于多元化,直接融资的比重不断增加,而个人的资金运用除了银行存款外也有了更多的运用渠道。金融脱媒现象的出现使得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面临着严峻挑战。在现阶段,金融脱媒现象在我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企业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对银行信贷的依赖性降低

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建设的不断深入,各种金融工具不断推陈出新,企业的融资渠道越来越宽。许多业绩优良的大公司通过股票或债券市场进行直接融资,而部分质地优良的中小企业也可以通过创业板进行直接融资或者获得风险投资基金的支持。直接融资规模的增加对银行的贷款规模有显著的替代效应。《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03年起,企业通过境内或境外上市发行股票进行融资的比例越来越高。至2005年底,通过股票发行融资量已占全年总融资量的6%。而由于直接融资渠道的不断拓宽,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进行融资对银行的贷款业务产生了明显的替代效应,随着企业直接融资额的不断增加,贷款在融资总量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从2003年的85.1%降到了2005年的78.1%。2005年,企业短期融资债业务的推出,对商业银行短期贷款业务形成了强烈的冲击,由于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实行备案制,其准入和发行比一般债券和银行贷款快,融资成本也低,因此对大中型企业具有强烈的吸引力。2005年累计发行各种短期融资券1424亿元人民币,相当于2005年全国各项新增贷款额18273亿元的7.8%,人民币新增贷款的27%。

(二)多种金融工具使银行存款不再是居民金融资产的唯一选择

随着我国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个人的各种投资理财产品除了传统的股票、债券、基金及保险产品外,近几年来,信托投资公司发行的各类信托计划及银行自身发行的各种理财产品也极大的拓宽了居民的理财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居民的储蓄存款。从1999年至2005年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的结构变化可知,从资金来源来看,储蓄存款占资金来源的比重从1999年的48.38%下降到了2005年的46.70%。而储蓄存款中,活期储蓄存款占比增加较快,从1999年的24.60%增加到了2005年的34.59%。与之相反,定期存款的占比却不断下降,从1999年的75.40%下降到2005年的65.41%,下降了10个百分点。这表明近几年随着居民的投资渠道不断增加,居民相应减少了定期储蓄存款,增加了活期储蓄存款,以便在时机恰当时投资于其他资产。

我国银行业经营模式转型建议

“金融脱媒”现象的出现使得长期在社会信用中居于垄断地位的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领域面临着严峻挑战,迫使银行必须改变原有的依靠企业贷款获取利息收入的单一的盈利模式,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我国目前仍面临着银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偏弱、资金缺口巨大、不良贷款比率偏高等诸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银行不及时调整策略,则会在新一轮的竞争中陷入被动。资本市场的发展在分流了银行的贷款业务的同时,也给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良机。在目前情况下,商业银行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改善业务经营模式,以应付不断深化的“金融脱媒”现象带来的挑战。

(一)在负债业务方面,拓展多种形式的融资渠道

居民及企业存款长期以来,一直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渠道,从银行业的资产业务上看,金融脱媒不可避免地带来储蓄分流,存款的流失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及其他资金的补充,将会产生流动性危机。另外,银行也将失去资金运用所带来的利差收入。因此,为应付金融脱媒带来的储蓄分流,商业银行必须不断拓展多种形式的融资渠道。

资本市场发展在分流银行储蓄存款的同时,相当一部分将以证券公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自有营运资金存款、登记公司自有资金、清算备付金、验资资金存款等金融机构同业存款以及企业存款的形式回流至商业银行。资本市场发展越快,同业存款的增长就越迅速。因此,同业存款及企业机构大额存款业务将是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

不断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创造符合客户需要的高质量、高效率的新型理财品种,主动吸引客户资金,实现产品型负债。由于客户的需求是多方面的,而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中,而传统存款的目的只能满足客户的单一需求。因此,要吸引客户的资金,必须善于把握客户需求变化的趋势,不断创造符合客户需要的高质量、高效率的理财品种。实践证明,各家银行开发的一些新型理财产品、投资性避险产品及年金管理产品等都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应。

通过主动借入负债,可以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强商业银行的稳定性。我国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发展,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渠道,同时也为银行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来源渠道,商业银行不仅可以通过同业拆借市场进行同业借款和票据融资,还可以通过资产回购,发行金融债等方式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

(二)在资产业务方面,开发新的贷款业务品种

努力扩大商业银行的可贷款对象,发展中小企业贷款。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一直是金融界关注的焦点,为此,不同学者也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但在实际操作上,商业银行还是因为风险大、成本高不愿意做、贷款“垒大户”现象依然是普遍的做法。在金融脱媒的背景下,大企业能够顺利地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而对银行的融资需求减少。商业银行必须开拓新的市场。中小企业是经济快速增长的生力军,但长期以来,其对经济增长所做的贡献与其所获得的信用资金的市场份额严重不成比例,因此,注重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的贷款创新产品,是扩大商业银行可贷对象的重要手段。关于贷款与风险控制的技术问题,可以参考有些银行的现行做法,比如将贷款整体打包给小额贷款机构。小额贷款机构不是存款机构,但是小额贷款方面的专家能帮银行做零售。另外,由于贷款利率上限已经放开管制,银行的风险也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来弥补。

融资融券、证券质押贷款等支持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新型融资业务将获得发展契机。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以及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券商将可以以证券质押的形式为客户提供资金,银行可以借此开展针对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的新型资产业务。同时随着直接融资的发展,证券品种的日益增加以及证券市值的不断扩大,银行的证券抵押贷款业务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此外,投资者在交易中有对流动性资金的需求,银行将有机会延伸其传统信贷业务优势,为企业收购兼并、企业和券商承销业务、基金公司融资、机构的新股申购业务等提供过桥贷款等其他融资服务。

(三)从资产负债综合角度来看,推行多形式资产业务

资产证券化是美国资本市场上最重要的融资工具之一,做为商业银行的一种特殊融资手段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资产证券化是指一个实体将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识别的现金流收益集合起来,并转移给投资者,从而达到融资目的的一种融资方式。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有效的运用资产证券化工具,可以综合协调资产和负债的平衡。一方面,通过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可以化解由于存款短期化和贷款长期化而产生的流动性问题,转移由于利率波动而产生的市场风险;另一方面,通过有选择性的购入市场上其他商业银行发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也可以增加资金运用的渠道,对资产和风险进行优化配置。

我国资产证券化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2005年启动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试点至今,建设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分别发行了30亿元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99亿元(两期)信贷资产支持证券,这是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积极探索。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证券化试点的资产比较单一,主要为长期基础设施贷款或长期住房按揭贷款,做为试点产品,两家试点银行更注重产品发行的成功,因此选取的资产均为长期优质资产,这种优质产品的证券化不能满足银行分散风险的需求,因此,还不具有普遍的可操作性;二是目前资产支持证券发行和交易仅限于银行间市场,商业银行仍然是相关产品的主要投资者,投资主体单一化的局面与债券市场日益多元化的机构投资者结构极不相称,不利于分散银行系统的风险。同时与资产证券化相配套的法律法规、税收制度及监管标准仍然不够健全,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从短期来看,金融脱媒现象给银行带来的直接结果是银行的流动性过剩,商业银行目前所面临的主要是贷款需求不足与资金供应相对过剩的矛盾。在这一时期,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证券化的动机不足。但从长期来看,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运用资产证券化工具来调节资产和负债结构应是趋势,商业银行必须及时调整发展战略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和市场的发展,积极利用好资产证券化工具,推动经营模式的全面转型。

参考文献:

篇11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的投资银行在生死间徘徊,仅2008年9月15日这一天,美国五大投行中就有2家“消失”:美国第三大券商美林证券同意以500亿美元的价格紧急卖给美国银行、美第四大券商雷曼兄弟公司爆出申请破产保护的消息。加之同年3月,美第五大券商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华尔街史上最辉煌的五大投行已经倒塌了半壁江山。而偏偏在此之前,莫里斯选择离开瑞银,成立一家自己的投行。

莫里斯认为,选择此时创业并非巧合,“我早已经发现,十多年以来华尔街投资银行的经营模式难以为继。”

莫里斯一直以向客户提供金融顾问服务作为他的事业。但是最近十多年,他发现这项事业中,开始夹杂越来越多其他的东西。因此,他离开华尔街不是离开一家公司,而是离开一种“不对的模式”。

1999年,随着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生效,华尔街投资银行的经营与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分业到混业、从独立的顾问角色到变成亲自参与资本增值的投资客,这曾经造就了华尔街无比繁荣的黄金期,而巨大的利益诱惑也使人性中的贪婪因子泛滥开来。过去几年,华尔街几乎与“急功近利”、“暴富”等词汇划上了等号。在莫里斯眼中,这正是出现金融危机以及诸多大型投行在危机中倒下的重要原因。

在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中,略显拘谨的莫里斯几次提到二三十年前的华尔街:“传统的华尔街投行家,总是以一个独立的身份,为客户提供中性、专业的金融顾问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客户信任不断累积,业务的获得也成为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很多人努力拿到一个项目,然后捞一笔快钱赶紧走人。”

性格温和的莫里斯更希望通过良好的服务来获得客户的认可。2007年7月1日美驰正式运营,第二天就做了第一笔收购交易,莫里斯认为这是希尔顿酒店送来的一份价值270亿美元的“开张贺礼”。

“这背后是20多年的积累。我与希尔顿家族结识了20多年,始终站在中立的立场上提供最好的建议,客户总有一天会认识到你的价值,会找机会感谢你。”

回归顾问本色

1999年,克林顿总统签署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宣告了美国国会1933年通过的实行了长达2/3世纪的意在限制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交叉经营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被废除。美国银行重开混业经营,投行也深陷其中,他们在向客户提供金融顾问服务的同时, 还向客户提供资本服务,这很难避免通过资本输入的方式带入自己的利益。金融危机爆发后,投行的“独立性”受到质疑,越来越多的客户开始寻找具有“独立性”的投行给自己提供“中立”的金融顾问服务。

《财经国家周刊》:看过你简历的人都会好奇,你在2007年金融危机大规模爆发以前选择离开瑞银,自己创建独立投资银行,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莫里斯:其实这个想法并不是2007年才出现的,而是早就对多年以来投行业的经营模式不看好。

投资银行的传统业务就是为客户提供金融顾问服务。在为客户提供服务时,有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帮助客户把一个交易做“对”了,而“对”的前提是你要中立、独立。

在大的综合性投资银行里工作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把顾问、投资、融资各项业务混在一起的经营模式,很难为客户带来最好的价值,很难产生真正的顾问效应,因为各项业务之间存在内在的利益矛盾和冲突。一方面你要给客户作金融顾问、提供建议,另一方面,你还要为资本服务,向他们提供融资,向他们兜售你的金融产品,很多顾问服务做到后面,是跟金融产品的销售绑定在一起的。

大的投资银行很难避免在提供咨询服务的时候,通过资本输入的方式带入自己的利益,例如承销或者给客户借钱、帮助其融资等等。这些业务很赚钱,所以人们很难抗拒不参与这些业务。这种情况下,你给客户提供的顾问建议,不是对客户最好的,而是对自己最好的。长期下去,跟客户的关系是很难维持的。而对投资银行而言,最重要的资源就是客户对你的信任。

《财经国家周刊》:在华尔街,持有你这种理念的人多吗?

莫里斯:其实在20多年前,传统的华尔街投资银行家们的模式是不参与太多客户的投融资业务的,仅是以一个独立的顾问身份,给客户提供中肯的意见。

混业经营给这些投资银行家带来了不少压力,为了业绩、为了盈利,他们要卖金融产品给客户,但有些东西是他们本身不想卖的。很多人,尤其是那些从二三十年前走过来的资深投行家,他们更想当一个独立的顾问,更想提供纯粹的顾问业务,而不是不断地卖产品、卖债券、卖股票。

《财经国家周刊》:您认为,未来华尔街投资银行业的生态会是什么样的?

莫里斯:未来的模式应该是将提供资本与提供顾问二者分开。事实上,几百年以来一直是这样。可是十年前,人们开始把这些都混在一起,慢慢地大家觉得好像就应该混在一起,现在来看还是不能这样。投资银行业经历了分业经营、混业经营,现在又出现了这种分业经营的趋势。我认为,华尔街返璞归真的时候已经到了。

过去多年,投资银行的内部利益冲突是结构性的。打个比方,原来我给你提供的是顾问建议,我收到的回报是顾问费。但如果后来我可以向你提供数十亿美金的贷款,而我借此获得的收入要远远多于顾问费的时候,那么我就会变成出卖金融产品的兜售师。

顾问服务独立出去,这在华尔街已经成为一个公认的趋势。一个客户告诉我,现在面对投行派来的顾问服务人员,花十秒钟去想他和对方之间存在什么利益冲突都嫌多。如果你在这项服务后面还留了什么后手,哪怕只有一个,他都不跟你谈了。

《财经国家周刊》:这会对那些大型投资银行带来什么影响?

莫里斯:未来,这些投行应该很难再以顾问的形式去出卖自己的产品了。投资银行业的报酬也会逐渐下降。我认为将来在华尔街,大型金融机构还是会存在,并保持它们较大的规模。但这些机构主要提供资本,而不是提供顾问服务。规模大,并不代表大而全,过去那种大而全的公司,将会越来越少。

从监管层面,我个人认为,大的金融机构必须留有足够的金融资本,监管机构应该强迫他们准备足够的安全储备金,提高资本充足率。

顾问业务与其他业务分开后,会成立独立的投资银行,类似于美驰这种规模中小型的公司,这样市场的效率才会出来。现在在华尔街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个趋势,就是每一个并购交易,尤其是大的并购交易背后,都要有一个独立的顾问团。这个顾问团往往由多家投行的顾问组成,超级大投行除了提供顾问,还随时准备兜售资本;在提供建议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大投行说我们觉得某项决策是个好主意,而那家独立投行意见恰好相反时,客户往往会选择这个独立顾问的意见。

正确比速度更重要

正如危机带来机遇一样,经济复苏也给独立投资银行带来了挑战。一些大型银行正在进行资产重组,准备夺回被独立投资银行抢走的客户;来自雷曼兄弟和贝尔斯登公司的银行家们也纷纷开设了自己的精品投行,竞争的激烈程度进一步加剧。在经历了2年的快速发展后,莫里斯在2009年的并购业务座次表中下滑到第82位,尽管公司从重组业务那里获得部分弥补,但这种下滑仍然显示了投资银行成功的短暂易逝。

《财经国家周刊》:最近4年,巨型投行有的倒下,有的转型成为综合性银行。而在可预见的未来,美国乃至全球的实体经济复苏仍很艰难,加之资本市场低迷,这样的大环境下,您认为独立投行的前景在哪里?

莫里斯:我们认为主要依靠三个方面:一是金融危机本身,凸显出高质量顾问服务的价值。客户在危机爆发以后回过头去看,会发现过去接受的很多顾问服务其实根本不够格,在过去快速扩张、赚钱比较容易的时代,顾问的独立性可能被忽视,但是在现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反而会得到重视。

二是市场的不确定性本身也呼唤高质量顾问服务。因为面对金融危机,很多客户都感到恐惧与困惑,这更需要“外脑”帮助他们判断未来是什么趋势,他们应该怎样决策,而往往正是这种艰难时期搭建起来的关系更容易长久。

三是经济不景气时,恰是独立投行招揽人才的机会,因为这种情况下总会有很多人选择离开原有公司,他们都是高质量的银行家,带给独立投行的除了人才还有客户资源。

《财经国家周刊》:您认为,独立投行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莫里斯:核心竞争力还是客户关系,建立与客户之间的长久信任。我们回到了传统的投资银行业务,只要我们把客户关系建立起来,为他们提供“对”的服务,而非赚一笔快钱就走,终究会收获客户的信任。这是一种以提供顾问服务为主要业务的中小型公司应该有的企业文化,也是独立投行的一个特色。在巨型投行里,很难长期维持一个一致的企业文化。

《财经国家周刊》:目前的市场环境比较浮躁,这一背景下,怎么构建长期的客户关系?

莫里斯:不要追求速度,靠时间去积累。并不是说慢就一定是对的,但是正确比快慢更重要。以美驰公司来说,我们现在来到中国,但是在中国的业务拓展上没有时间表,我们也没有给自己订盈利指标,比如要在多少年内上到什么台阶,占到多少市场。这种规定,会让人的思维变形、扭曲。客户关系是一步步建立起来的,经过长时间建立起来的客户关系才更稳固。

在美国的互联网泡沫时代,不管是投行还是客户,很多人的思维都是往前冲。但大家也看到了,急功近利的事一定是有后果的,当年很多急功近利的公司现在已经消失了。

在中国市场也是同样的道理,中国是一个非常令人兴奋的市场,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二,增长速度也很快,但有时候快速增长会隐藏很多问题,当速度到达一定程度时,问题就会暴露出来。

我们来到中国以后,希望给自己树立的形象是我们是一群可信任的人、可信任的顾问公司。当然,这需要时间去证明。

现在中国有一些客户本身也是比较心急的,急着融资,急着去美国上市的到处都是。我们相信,市场也是一个教育的过程,中国市场很多客户也需要这样一个教育的过程,我们需要在这个过程中跟他们互动。也许今天做的事情,到了10年以后才有回报,但是我们愿意等待。

中国公司应理性上市

2011年中,在美国上市的多家中国概念股被迫退市,新浪、优酷、当当、搜房网等企业股价大跌,另有部分计划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因此被迫暂停进程。中概股作为中国“驻美”资本的形象代言人,遭遇了巨大的信用危机。

《财经国家周刊》:近期,中国概念股在美国屡遭做空,你怎么看待这些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概念股?

莫里斯:对于中国概念股,每个公司的情况不太一样。但总体来讲,从现在中国概念股在纳斯达克指数上的表现来看,对它们的帮助不是很大,其重要的原因是到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尤其是那些返程上市,也就是俗称“后门上市”的公司,让美国人很难看懂,它们没有承销人、保荐人,这些公司主要聚集在纳斯达克,所以我们认为上市的方式还应该加强监管,监管不力是爆发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

另一重要原因是很多企业本身并不适合去纳斯达克上市。全世界有很多证券交易所,不同证交所对应的企业类型不同,能给企业带来的好处也不同。如果某个中国客户是科技类公司,那么去纳斯达克是一个比较好的地方,但如果它是制造企业或者其他传统行业的企业,去纳斯达克就不是很好的选择了。但过去几年,投资银行在给这些公司上市的建议时,往往会鼓动它们去美国,因为去美国上市对这些投行来说承销费最高,但对于客户来说,去美国并不是最合适的选择。

《财经国家周刊》:你认为未来中国公司上市,应该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