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语文老师的教学特色

语文老师的教学特色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1 09:21:1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语文老师的教学特色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语文老师的教学特色

篇1

顾名思义,快餐文化指的是一味追求速度而忽略内涵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也渗透在学生的作文内容当中。作为传统文化的接班人和传播者,语文老师教学中摒弃快餐文化对学生的负面影响至关重要。下面笔者就从三大方面分析快餐文化社会大背景下的作文教学。

一、教师要学会利用教学当中现有的文章进行作文教学

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通过对课文进行精准到位的讲解和分析给学生的作文写作提供良好新颖的素材。现在很多学生受快餐文化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读名著的时候不求深入分析,只是一味阅读精简版的名著,造成学生在作文素材的运用上常常张冠李戴,这一点是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以根除的。语文老师想要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多读一些诗歌,“虽然当前,人们的诗歌观念百态纷呈,但有一点我却可以认同:诗是意象符号系统。”[1]

因此,语文老师在平常的课堂讲解过程当中必须要强调重点,从而让学生掌握必须进行熟读背诵的知识点。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的时候,可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提问,从而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学生在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过程当中,必须把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然户再进行表述,这样无疑就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作文课的教法是灵活多样的,不同的语文老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有的老师比较擅长串讲法;有的老师喜欢采取谈话法和评点的方法;有的老师喜欢让学生多做一些练习;有的老师喜欢旁征博引,不愿意进行死板的紧扣课文教学。老师可以多给大家放一些诗歌看,“诗歌与哲学是近邻”[2]。

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过程当中,要引导学生不要总是受快餐文化的影响,要对学生因材施教、对症下药,鼓励学生对老师提出作文教学的改进意见,并且注意弥补自身作文教学的不足之处,从而有效提高自身的作文教学能力。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自身的连贯性不然理科知识严密,因此语文老师要学会针对自身的学科特点,善于抓取要点,理顺作文教学思路,把握好自身所讲的总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因果关系。

二、鼓励、支持和引导学生多读一些世界名著,助力作文写作

语文老师可以要求学生背诵名著中的经典段落和词句,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自身气质。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努力提高课堂效率,通过各具特色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摒弃快餐文化对学生的毒害,比如――提出问题、让学生朗读和辩论、多媒体展示、看经典名著和获奖影片等等。

语文老师在学生进行作文写作之前,可以先给大家讲一些名著,对名著进行鞭辟入里的深入分析,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点,从而也为学生的作文写作提供了很好的写作素材。语文老师可以进行示范,讲一些典型的写作手法,让学生学会多种多样的写作技巧,从而达到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的良好效果。语文老师可以让大家看一些文章写得比较好的优秀范文,分析其中的语言艺术奥秘,从而让学生喜爱和欣赏语文,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李白的《将进酒》和王勃的《滕王阁序》等。

三、语文老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语文教师必须让学生相信写作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并给学生一些提高写作能力的书籍。此外,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过程当中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绝非快餐文化对学生的不良影响能力。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所激发的写作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在写作的时候进行流畅自然地表述自己想要阐述的中心思想。老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推荐学生阅读不同的书籍,如童话书、历史书、政治书、地理书、名人传记、动物世界、植物世界等,学生的阅读知识面拓宽了,写作起来就非常得心应手了,进而达到如鱼得水和炉火纯青的高深境界了。

为了更好地应对快餐文化给学生带来的负面效应,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寻找一些开卷有益的书籍进行阅读,抵制肤浅庸俗的书籍对学生的毒害和不良影响。老师在指导学生选择浅显易懂的书籍的时候,可以先引导学生看一些低于课本水平的书籍,从而更好地阅读高难度的书籍。语文老师也可以帮助学生选择一些对话多和情节非常有趣的小说,如神秘冒险小说和带有插图的书籍,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开展作文写作。

总而言之,语文老师应该与学生共同努力,从多方面入手抵制快餐文化的负面影响,为“中国梦”的社会主义大发展和大繁荣建设贡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

篇2

一、语言特色之内容准确与简洁

中学语文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正确的知识获取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前提,不能忽略语言的准确性而只追求生动的表达,因为所学到的这些知识将会是影响学生今后思想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在中学生这个年纪,他们如同正在茁壮成长的树苗,在竭尽全力地汲取着所能接触到的一切养分。学生大半时间都在与老师接触,通过老师的语言传授获得大量信息,这些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老师若不能准确地表达出文字所表达的准确涵义,学生所获得的错误信息甚至将会伴随其一生。教师若能准确简洁地使用概念,恰如其分地用词和描述,一步步化繁为简,学生才能迅速准确地掌握知识。如果老师拖泥带水,表达不清晰、不准确,则会让学生的学习事倍功半。因此,作为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对语言的正确理解和简洁的表述是必不可少的。

二、语言特色之强烈吸引力

中学语文课堂上经常会有很多这样的情景:老师站在讲台上语调不紧不慢、照本宣科地念着书上的文章,台下一个个学生无聊地打着哈欠,毫无学习的欲望,教学效果很差。中学生正处于一个注意力不集中的年龄段,要引起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语言的吸引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老师在教学当中可以引用一些与所表述内容相关的名著典故、历史典籍、名句、格言,还可以讲一些富有哲理的幽默小故事来增强语言的吸引力,使语文课堂教学更生动、更吸引人。例如:在《一句话演讲》中,美国飞机发明家莱特兄弟是一对很善于思考、又刻苦钻研的兄弟,但他们却是一对不善于交际的“难兄难弟”,他们最讨厌的就是演讲。有一次在某个盛宴上,酒过三巡,主持者便请大莱特发表演说。“这一定是弄错了吧?”大莱特为难地说,“演说是归舍弟负责的。”主持人转向小莱特,于是小莱特便站起来说道:“谢谢诸位,家兄刚才已经演讲过了。”就这样推来推去,人们还是不放过兄弟俩,经各界人士再三邀请,小莱特只说了这样一句话:“据我所知,鸟类中会说话的只有鹦鹉,而鹦鹉是飞不高的。”这只有一句话的演讲,博得了人们长时间的热烈掌声,大家也都会为小莱特的机智而鼓掌。这个哲理故事用来讽刺那些只会空说大话,而做得很少的人。这个故事讲完,既活跃了气氛,也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学到了一些知识。

三、语言特色之鼓励话语

篇3

接受美学属于一种新兴的文献鉴赏手段,其认为读者才属于文本阅读的主体与中心,毕竟作品主要还是为读者的阅读而创作的。文本自身存在的社会意义与美学价值并非作者能够提前设定。接受美学认为文本属于作者创作的,其在文字里面表达的东西是读者并不知道的。所以从某种层面分析,阅读这种行为属于一种猜想活动,也属于一种创造活动,或是再生产活动。其真正价值在于读者做出的各种解释,这是文学作品的隐藏魅力。以高三教材中“老人与海”一文的解读为例,许多的文献评论都是谈论的“象征手法”、“硬汉精神”之类的,但却有读者从这篇小说里面出现多次、隐含特殊意味的文学里面体悟到了其余东西。比方说这篇文章中关于“老人”内心独白“但愿这是一场梦,我压根儿没有钓上它??????”这部分内容,读者从里面察觉到“老人”内心固有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在不停的动摇,“老人”自身在一次又一次的忏悔。在人与自然残酷撕咬中,“老人”精神上备受痛苦折磨。这属于一种全新而深刻的体验。充分显示出?x者阅读文本的感受拥有独特性与创造性,很好地匹配了接受美学核心理念,符合其基本特征。

二、现阶段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接受美学出现的主要问题

1.功利主义严重

严重的功利主义,使得高中生与文本的对话受到了不利影响。而基于升学压力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目标出现了偏差。老师关注重心转移到了可能出现的考点之上,反而忽略了高中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上。这也就造成师生间文本对话备受阻碍,带有极大的功力色彩。

2.忽略高中生期待视野

高中语文老师对学生期待视野的忽略行为,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基于自由阅读情况上的高中生,能够根据自身情感与经历展开文本重构,不受教条主义影响,可以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中完成,因此阅读阶段可以获得愉和满足感。而老师参与的情况下,即便仍以学生为主进行阅读,还是会让学生感受到自由阅读气氛受到影响。究其原因也是因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于重视中心思想的概况与艺术特色的总结,破坏了文学阅读的美感,难以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除此之外,过度解读文本也属于当前这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效运用接受美学的措施

1.拓展学生阅读的期待视野

学生由于期待视野与惯性思维模式的限制,在阅读过程中通常都会选择从自己熟悉的角度进行。只是因生活经历与接受能力的影响,其期待视野还有待提升。比方说,高中语文老师先通过各种文本阅读培养其阅读习惯。然后再组织丰富多彩的阅读实践活动,强化学生情感体验。除此之外,老师还需要发挥出自己的引导功效,对学生的文本解读有效进行指导,可以有效增强学生阅读期待视野。

2.善于抓文本空白点、发展高中生创造性思维

许多阅读作品均有着空白点,高中生阅读阶段能够结合自身实际生活经验进行填补。因此,语文老师能够选择通过这些空白点培养其想象力与创造力。比方说,以高中语文教材中《祝福》一文为例,作者鲁迅描述祥林嫂人生苦难与遭遇的文字中也同时表达出其自身对当时社会黑暗的一种批判主义。此篇文章里面,祥林嫂这个角色是在新年祝福声中孤独死去,鲁迅先生并未描述出谁害死祥林嫂的,这是其留下的一处空白点。老师可以把这里当作切入点,引导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在文本中寻找答案,从而提升创新力水平。

3.多维度阅读

篇4

2.“整合”的思路,使得“比较”的教学方法得以细化,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新的经验。“细”在何处?王老师抓住了那个“愁”字,以此作为教学的主要线索,凭借“比较”这个基本的文学鉴赏方法,深入到五首词作之内,分组品评,逐步深化。其间,又穿插美读辞章、介绍背景和探究交流,于是,整堂课气氛活跃而又有板有眼,实现了“活”与“实”的结合。

篇5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1.082

初中语文作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在学生求学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语文是传授母语文化的重要工具,作为一名初中语文老师,我很荣幸可以教授学生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祖国的文化魅力。初中生阶段正是从认知世界走向人生启蒙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加强语文对其的教育启蒙对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因此,加强初中语文的人文性教育教学势在必行。初中语文课程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现实社会、人生波折、纷繁世界,这些在初中语文课程中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吸收古人的智慧,汲取哲理的精华,启迪心灵的成长。作为一名初中语文老师,我有这个责任让初中语文充分发挥其对学生的教育性,而要发挥语文的这种教育性就必须利用好教学的机会,充分进行个性化教学。本文将浅论初中语文的教育性和教学的个性化。

一、初中语文的教育性

初中语文作为启蒙学生的重要工具,其教育性体现在各种方面。初中语文用其工具性鞭辟入里而又广泛地向中学生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现当代文学的精彩以及中国人的精神等等,其中的教育性是广泛而又深刻的,这对于初中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本文将从三个方面简述初中语文的教育性作用。

第一,初中语文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初中语文对学生的人格引领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初中语文涉及范围广泛,通过各种古今中外的文章、寓言等等各种形式传达了古今名人对人生的认知,更传达了他们对于崇高精神的追求。另一方面初中语文充满了对生命万物的博爱,对中学生心灵的启迪具有重要作用。心灵美才是最美的,一个人必须拥有心灵美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美。高尚的心灵是对万物的热爱,是对生命的热爱,初中语文包容万物的精神正是初中生最需要的精神。初中语文通过故事、散文等等形式所表达的高尚的心灵,其中不乏对世界和生命的包容和热爱,这些内容对学生精神世界的震撼是巨大的,只有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学生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树立高尚的人格,也只有拥有了高尚的人格,学生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第二,初中语文会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学习需要努力,需要韧劲,但同时如果不能找到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而一味盲目的学习,也不会取得好的效果。一方面初中语文中有很多成语讲述的是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比如祖逖闻鸡起舞、匡衡凿壁借光、孙敬头悬梁锥刺股等等,这些名人故事会在无形之中教会学生什么是刻苦,让其收益匪浅。另一方面初中生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初中语文作为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重要学科,对帮助学生融会贯通,提高学科理解力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初中语文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加强初中生的美育建设对培养新世纪的现代化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初中语文因为其人文性所以自然具有美育的功能,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美育即对学生审美的教育,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初中生阶段学生感情丰富,对美的事物接受能力强,初中语文中所包含的美正好是学生最需要的。比如,教材中关于春天的描写,对生命的认识,老师可以给学生配上相关的音乐,让学生加以想象,这对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意义重大。这种美育建设虽然是潜移默化的,但却是深刻又深远的。

二、初中语文教学的个性化

初中语文课程有其重要作用,其对学生的启蒙教育作用是其他学科都不能取代的。然而要让初中语文充分发挥其能量,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还需要各位语文老师多加研究。一门课程的开设必须经过各位老师的不断研究不断实践,才能取得进步,语文教学尤其如此。根据《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语文教学要凸出人文性、个性化,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接下来笔者将浅论初中语文教学的个性化,希望可以与广大同仁分享交流,以促进初中语文课堂的进步。

篇6

问题是,按照程少堂先生的理论,全国又有多少语文老师能上出具有真正“语文味”的课呢?不要说是千千万万的普通语文老师很难上出来,即便是享誉全国的特级教师、语文教育家又有几人能做到呢?即便是程少堂先生自己――他是“语文味”教学流派的创始人,也不能说,他所有的课都上出了“语文味”吧。就连他自己都说,他的一节曾经轰动全国的《荷花淀》课例,竟然受到了《中学语文教学》的点名批评,更何况是普通语文老师呢?我觉得按照程少堂先生的理论,上出来的真正具有“语文味”的课,放眼全国也难找到一两节。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语文味”高高在上呢?我的潜台词,或也可以理解为,是什么原因让“语文味”教学流派有可能被束之高阁,成为课改中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与目标?且让我们来看看程少堂先生对“语文味”的界定吧。

他在《“语文味”究竟是什么?》一文中对“语文味”这一概念从12个方面作了阐述。其中,有这样几个界定引起了我的注意:

一、“‘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自由境界”――“语文味”的哲学味;

二、“‘语文味’是一种具有诗意美感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种美学境界,是语文教学过程美和结果美的和谐统一,因而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教学美。”――“语文味”的美学味;

三、“我心目中的‘语文味’主要是文化味”――“语文味”的文化味;

四、“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是渗透教师和学生生活体验的课堂。”――“语文味”的生命昧;

我完全赞同程少堂先生对“语文味”的高位解读。的确,如果一堂语文课,能同时具有生命味、文化味、美学味,甚至还具有哲学的意味,这实在是语文教学中的“天籁之音”。这样的课,当然是真正具有“语文昧”的语文课。然而,放眼全国能到达这样境界的课,不会很多,能把课做到这种境界的老师同样屈指可数。就连程先生自己也说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情趣、意趣(理趣)、谐趣等的和谐统一”,也就是说只有大师级的少数人,上出来的课才能具有“语文味”,而且,即便是大师怕也不能保证上出来的所有语文课,都具有程少堂先生所说“语文味”吧。而一般老师的课堂离“语文味”依旧相距甚远。

但是,我们再看看程少堂先生的另一段表述:“‘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是语文教师‘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的产物。”这句话中的“应该”一词,如果我理解不错的话,是否可以理解为“语文昧”是语文教学的常态呢?实际上,“语文味”是每一个语文老师的每一堂课都应该具有的特质,否则就算不上真正的语文课了。如果可以这样理解的话,程少堂先生的论述,就前后矛盾了。因为既然“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常态要求,那么常态下上出的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就不太可能都成为一个语文教师的“‘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的产物”。照我理解,对于一人来讲“高峰”总是少的,不常见的。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程少堂先生对“语文味”表达上的混乱呢?

那是因为他混淆了“平常人生”与“人生境界”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事实上,“语文味”是常态语文所必须具备的东西,也就是说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必须达到这样的要求。试想如果语文老师上出的课,连一点“语文味”都没有的话,这还是语文课吗?这样的语文老师,还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老师吗?至于,程先生所论及的“语文味”却是另外一回事,他实际上已经把这个概念,上升到常人难以企及的“语文境界”了。常态下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是我们必须具备的,而上升到“语文境界”的语文课,那是语文人,尤其是教育专家终身追求的理想。把一个终身追求的教育理想,当作一个普通语文老师每堂课的普遍要求,这样是不是有点苛求呢?

我想表达的意思说,“语文味”要从贵族走向平民,我们应该告诉所有的语文老师,什么样的课是具有“语文味”的课,告诉他们如何才能上出“语文味”来。这个标准一般老师应该是可以达到的,至少通过努力能在一定的时间内达到。也就是说,具有“语文味”是语文课的基本要求。我们不能把―个基本要求无限制地拔高,这样实在不利于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

其实,我在论述“语文味”这个概念要返璞归真,要从贵族走向平民时,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我觉得任何一个语文教学理论,实际上是这个教学流派的专家学者对语文教育现象的理论化的解读。再进一步说,这个理论解读,实际上就是一种假说。一种假说的提出大都有两种结果,或是被证明,或是被证伪。被证明的理论,一定是普遍适用的理论,而被证伪的理论,虽然情况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这种理论可能在局部有一定的正确性,却一定不具备普遍性。

“语文味”本来是一个相对于“泛语文化”提出来的新概念。它的存在本身,就没有明确的定位,实际上它是为着教育教学的纠偏而临时存在的一种教育行为。“语文味”教学流派的存在,本身也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教育现象,算不上真正的教育理论,事实上,也极难建构真正的理论框架。

然而,现在的问题是,我们不但把“语文味”这样一个属于纠偏的教育行为,当作一个教育理论来确立,甚至还人为地把“语文味”贵族化。这样一来,语文教育就再一次跑偏了。因为我觉得任何一种理论的确立,都应该具有指导实践工作的职能。也就是说,真正的理论是很“平民化”的。显然,程少堂先生眼中“语文味”这个概念没有达到这样的要求。

篇7

听过很多老师的示范课,我体会最深的便是老师授课的教学重点常常放在与考试相关的内容上,而对于文本的分析与品位则是放在第二位,以一位老师讲授《离骚》为例,这位老师用了一节课便讲完了《离骚》,期间用了二十分钟的时间梳理了字词,然后用剩下的时间讲授如何分析诗歌中人物形象的诗歌鉴赏题。从人物形象的划分到答题技巧,都讲授得非常详细,而对于屈原本人的人物形象则较少涉及,尤其是文本的品析成为一大空缺,这样的现象并非少数老师的教学风格,这也就涉及了语文教学文学性的问题,尽管这一问题在很早以前便引起巨大的争论。

语文自1904年独立设课以来,其名称几经变化,从清末的中国文字到随后的国文再到北洋政府时期的国语再到政府时期的国语、国文,直到1949年,语文这一词才真正出现。语文命名的几经流变,我们便可以感受语文教育存在许多的论争,对于语文性质的论争亦是多如牛毛,同样对于语文教育文学性的讨论亦是无数。对于我个人而言,我更赞成语文教育应当回归文学性的观点。

从语文的教材资源上看,语文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课文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文学作品,顾名思义就是文学的作品,其显著特色也就在于突出的文学性,既然如此,语文教师在教文学作品时又怎能无视其文学性呢?尽管语文教材中也有一些课文不是文学作品,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但这些课文大都含有文学因素,有语言形象生动之处,教师在讲授这些课文时也完全有可能突出其文学性,因此语文教学与文学性不应割裂。

我们所讲授的课文,不应该将它视为答题技巧传授的一个跳板只为高考服务,而应该作为师生感知语文奥秘的钥匙。语文教学应当突出文学性,再现课文本身的感染力,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寓教于“文”(课文之文学性),这应成为语文教师的自觉行动。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如果语文教学少了文学性,仅仅停留在工具性的层面,语文教学也就无法脱离“瓶颈”。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必须在这个大舞台上扮演一定的角色。教师这一角色不可或缺。古人便有“尊师重傅”的传统,而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这一地位即便是在强调学生为主体的当下也无法被撼动,因此,在语文教育文学性问题的讨论上,我着重分析教师与语文教育文学性的关系。

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具备一桶水,因为,教师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优劣。而要让语文教学突出文学性,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很难想象,一个文学素养低的语文教师也能在教学中突出文学性。但是在当下,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许多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一直处在停滞阶段,甚至呈倒退趋势,这当中存在一定的原因。我们知道教师在学校扮演着一系列的角色,比如:(1)家长人和朋友、知己的角色;(2)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3)管理者的角色;(4)心理调节的角色;(5)研究者的角色。还由于个人在社会不同群体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往往需要同时扮演若干角色。当这些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矛盾、难以一致时,就会出现角色冲突。作为语文老师,同样也无法避免此类的角色冲突,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在家庭角色与教师角色、个人角色与社会角色的冲突下,老师不能把大量的精力放在语文教学上,不能花较多的时间积累自己的语文素养。因此,语文教学中文学性缺失也就成为必然。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深刻地意识到中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突出文学性的重要性。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集中性的语文教育到高中便截止了,即使上了大学,大学语文也只是一门公共课。在之后的教育中,再也不能进行如此密集的语文训练了,也就意味着在之后语文教育文学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凸显,因此,中小学语文教育强调文学性也就更为重要,教师应充分利用有限的语文教学时间培养学生对于文学的感知力。中小学的语文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与技能,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应提到日程上来,语文教育的文学性又是语文素养提高的体现。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意识到自己身上的重担,意识到语文教学文学性的重要性。不需要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学知识与文学理论,但要让学生明白语文也很美,语文不仅仅局限于答题的技巧,一个字,一句话细细品味,亦会发现其中趣味横生。

为了提高语文教育的文学性,我们语文老师应当保持一颗“浪漫”的心。文学常常和浪漫相联系,保持一颗浪漫的心,我们才能静下心来品味文字文学的美。生活的平淡总会磨平我们的热情,忙于每日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我们常常难以脱离其中,当一首诗置于眼前时,我们难以看到其中的诗情画意。因此,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努力保持那颗浪漫的心,保持对文学的热爱,保持对文学的浪漫。只有自己被语文材料感动时,我们才能去感染自己的学生,而前提是:保持那一颗浪漫的心,捕获文学的感动。

我们语文老师一起交流时,大都表示保持语文教学文学性很难。语文教学文学性与当下语文考试要求存在很大的冲突,两者之间无法很好地调和,重视了文学性教学便会挤压了技巧的传授。有的老师刚参加工作时也想极力追求语文教学的文学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面对中考高考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自己渐渐也就不太注重这些了。

其实,考试要求与语文教学文学性并不冲突,两者可以兼顾。在学生非毕业学习阶段,语文教学可以重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趣味性,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文学欣赏水平,到了毕业阶段再注重语文答题技巧的训练,此时,学生经过较长时间学习的积累,已具有比较高的文学欣赏水平,他们的解题能力更容易提高。有几位名师就进行了这样的尝试,他们的学生高考成功的事例就证明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

可我们普通老师不敢这样大胆尝试,一方面对于保持语文教学的文学性没有抱太多的信心,常常虎头蛇尾;另一方面也不敢承担这种风险,怕受到家长学生甚至领导的责难,毕竟高考无小事;当然,语文老师自身的文学素养也有局限性。这样,诸多的因素导致了语文教学文学性的缺失,期间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

篇8

第一,坚持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语言学科是最有趣味性的学科,特别是汉语言文学,如何将语文丰富多彩的趣味性在课堂上和学生共享,这是决定课堂成功的关键因素,也是获得学生认可喜爱的关键。正如林语堂老先生所说,“人生快事莫如趣,而且凡在学问上有成就的,都同趣字得来”,趣味来自哪里?它来自课文,来自生活,来自课外任何一个地方,最关键是来自语文老师的内心。一个没有丰富情感和幽默感的老师,是很难受到学生欢迎的,而如果视野不开阔,阅读面不广,即使有丰富情感和幽默感,也难保持长久获得学生的欢迎。所以,要善于在课文中找寻有趣味的地方,并以此为切入点,进入课堂。如果没有,就从与课文相关或者相近的文章寻找;如果再没有,就从课堂三分钟演讲中寻找。总之,每一堂课必须有引起学生兴趣的东西,保证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好奇。如果有趣味在里面,又何愁学生不废寝忘食,又怎么会有学生抱怨语文老师罗嗦拖堂?这当然需要老师充分地备课,积极地寻找课外素材,引导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同时多通过活动来给语文课注入生机活力,来引导他们关注生活,关注语文。

第二,坚持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方式。

在所有的学科中,语文科是最能塑造人的心灵的,而语文老师也就当之无愧地成了灵魂塑造者。如何塑造学生的高尚灵魂?不是简单地像雕刻家那样有刀子就可以了,而是需要老师自己身体力行,处处做好学生的表率,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影响。一个品德低劣、不守信用的老师,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可,即使再有才华,也是徒有其表。先人告诉我们“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也”,语文老师就必须以德服人,简单质朴,时刻保持乐观开朗的个性,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从老师身上感受道德之美,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如果一个受了多年传统文化教育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连做人都做不好,那岂不是给学生一个反面典型?只能让学生对传统文化失望,又哪里有兴趣学习语文,即使勉强为了考试而学语文,也失去了教育的目的。

一个聪明的语文老师,他的角色是多样的,既是学生的老师,也是他们的朋友,还是他们的父母,还是他们的心理辅导师等等,只有在不同角色中给学生帮助鼓励,才能体现老师的作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格魅力,它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是最能给学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一笔精神财富。知识可以通过学习马上得到,而做人却是需要一个人长期修炼和坚持才能达到的。读书是为了做人,一个语文老师能引导好学生做人,也就能很好引导学生求知,即使不能,又有多大关系呢?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就是引导学生做好人吗?

第三,做一个有个性的语文老师。

语文老师活得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很多人已经完全被考试制度束缚了,为了成绩,完全丢掉了自己的个性,同时也忽视了学生个性,人云亦云,唯利是图,结果将语文带进了一个枯燥乏味的死胡同。如何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保持自己的个性?我感觉教师必须有较强的教学基本功,必须有敏锐的感悟力和较强的理解能力,必须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最好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

只有具备较强的教学基本功,才不至于错误地将知识传递给学生,也才能做到游刃有余,驾轻就熟,引导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只有具备敏锐的感悟能力和较强的理解能力,自己才能首先读懂读透优美的文学作品,然后才能带领学生去品读感悟,进而形成一种对作品的解读能力,否则只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更昏昏”;而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是保证我们保持个性而又不偏离主题的关键,个性不是海阔天空地乱侃瞎吹,而应该是将自己独到的感悟和理解抛砖引玉地传递给学生,让他们有所感有所获,然后形成自己的个性;而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一个有写作经验的语文老师,很多课堂中遇到的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写作活动能历练人的心理的,将人思维引向更深入,培养人对生活独特的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一个有写作经验的语文老师,才能更好地和文学作品的作者产生共鸣,才能对作品有准确而深刻的解读,进而对作品进行再创造。同时,能说能写的老师,才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敬佩喜爱之心,才能将自己的个性通过文字展现出来,让学生受益。写作是语文学科的重点,而很多老师因为自己写作水平的限制,不敢给学生讲写作课,即使偶然涉及,也仅仅是从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入手评判,不敢以一个实践者的身份来引领学生如何创作,这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困惑,更难激起他们的写作兴趣和热情。当我在自己开辟的博客空间和学生甚至家长一起互动交流写作的时候,我们收获到了彼此的信任,彼此的理解,彼此的快乐!在我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里,学生感受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老师,他们一步步走进了我内心,触摸到一个真实的语文老师,很多人成了我的朋友,成了我的“粉丝”,纷纷给我封号,“另类语文教师”“个性语文教师”“新新语文教师”……达到如此境况,又何愁语文教学不顺利?

第四,与时俱进,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天下苍生。

很多老师之所以感觉语文难教,是因为他们自己都没有保持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没有站在一定高度审视自己的学科,发挥学科优势,引导学生更好学习语文。语文学科是最灵活的一门课程,它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生活密切相关,任何社会问题、人类问题,都会影响到语文教学。而现实当中很多语文老师知识丰富,但是却与时代脱离较远,三句话不离“想当年”,一副老学究的形象,这样很难调动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积极性。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古人早就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具有广泛性和开放性,不管“兼济天下”抑或“独善其身”,悲天悯人、胸怀天下都不可缺少。一个人不能与时俱进,站在时代的高度引领语文教学工作,那么他和学生的心理距离必定很远,相互理解和相互认可都会存在困难,势必影响语文教学的开展。

教师在很多方面起的是示范作用,教师的精神境界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一个心胸狭隘视野狭窄的语文老师,很难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幸运的是我在这方面比较注意,而且也获得了绝大多数学生的认可,所以我任教的语文学科一直都受到学生的好评,而且效果也一直很理想。

篇9

一、专注语文教育,热爱语文教学

我们知道,教师的幸福是一种体验,是对教育中生存状态的一种高级、愉悦的情感体验,是一种精神享受。所以说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专注语文教育,酷爱语文教学的人。而这种爱好可以帮助教师抵御许多外界的诱惑,真正投身与教育事业,而不是仅仅把教育当作挣饭吃的职业,而是把教育当作值得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在教学中创造有魅力的教育教学特色,形成自己成熟而清晰的教育教学理念,创造令自己感到欣慰和满足的语文教学艺术。

二、升华自己,提高水平

一位优秀的高中语文教师,一定是有用健康的教育精神和较高的专业素养的人。这样的教师善于改变自己,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的提炼自己的教育思想,具有自己的教育行为品质。升华自己,提高水平,这就意味着作为语文教师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有自己的专业教学方式。通常我们有太多的语文教师习惯于重复,重复过去的教育教学方法,重复过去所运用的内容,这样的教师往往依赖于其过去的经验进行教学,没有创新。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坚决杜绝机械重复的教育人生,告别平凡和守旧,形成自己的专业习惯,培养自己对学生的文化影响力。

三、默默写作,表达生活

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是善于表达自己的,同时语文老师还应该是一名默默的文字创作者。写作就是表达,而我们要表达,就必须要有感言表达的勇气和善于表达的习惯,特别是作为语文老师在平时的生活中,依据自己每日的所见所闻,及时的记录下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对于教师而言,写作并非是完全的创作,更多的是教师教育生活方式的一种体验,一种升华。著名的加拿大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曾说“写作即观察”,即使说,教师的写作是从教育开始的。教师通过观察教育活动中的人和事,观察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活动,从而凝聚心灵的感悟,形成创作的源泉。

四、注重情感的投入和表达

人是拥有情感的动物,作为教师,情感素质是应该具备的,毕竟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一份需要激情,需要感动的事业。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需要有稳定的情绪和丰富的情感。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些语文老师说:我特别喜欢这篇课文。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情感的体现。试想一下,如果连你自己都不喜欢这篇课文,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那么又如何来感染学生喜欢?换句话,你自己都不喜欢,白开水一样地将这篇课文讲完了,学生又能得到什么呢?所以说,如果教师的表达没有情感的参与,那么其表达智慧显得苍白无力,而教师的情感一旦参与了语言活动,不仅能够触动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的关注度,提升学生对教学活动得参与度。而作为,对情感要求最多的语文教师,更应该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是一个容易被感动,并且,善于感动他人的人。如果一个语文教师整日萎靡不振、麻木不仁、不苟言笑,那他肯定不是一个好的语文老师。相反,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一定是激情洋溢,富有感染力的老师。

篇10

我国的古典文学名著可以说是我国在艺术方面的瑰宝。这些古典的文学名著集合了古代先贤的主要观点以及思想或者情感等各方面的艺术,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记录了当时我国的民族文化以及智慧的具体情况。古典文学名著从《诗经》《论语》以及《史记》的辉煌,发展到唐诗、宋词、元曲的优美,一直到四大名著的各具特色。这些古典文学名著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对于理想信念的不断追求的精神,以及对于真善美品质的渴望,也让学生学会给予别人、大自然或者社会一定的关怀。在新加坡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求将中国的古典名著作为授课的主要课本,通过一段时间的试验和观察,发现这样的教学方式有着非常明显的效果和优势。无论是通过我国国内的教育教学情况还是其他国家的教学状况,我们都能够看到在高中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适当讲解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应该怎样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古典文学名著的阅读,这个问题已经成为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者一直思考的难题。

一、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运用于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相关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中国的人文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并且以发展比较永恒的人性作为最终的教育目的,从而让学生能够形成一种热爱祖国、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和社会的情感,并且能够拥有更加真实、更加全面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如果高中语文老师将中国的古典文学名著的教学工作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不仅仅能够非常清晰地表现出古人留给我们后世的优秀的人文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发扬,与此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开始进行思考尊严、使命以及社会责任、个人责任等与人生相关的问题,由此看来在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引入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相关教学对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修养以及健全学生的尊严、人格等人文教育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2.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运用于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集合了我们民族的各种优秀语言艺术,所以它具有非常高的审美价值。这就为高中语文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准备了非常丰富的阅读材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以及理解能力,最终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编写者大部分都是语言艺术方面的大师,所以他们在名著语言的使用上有着非常精湛的手法。后来出现的很多著名的文学家在语言方面能够运用恰当的主要原因就是对古典文学进行了比较透彻的分析和研究,例如:我们熟知的朱自清以及余秋雨等很多学者。由这些可以知道,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能够将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二、高中古典文学名著教学对语文老师提出的要求

1.需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

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要想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知识教好,就需要这些老师能够读懂这些作品,同时能够从这些作品中读到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要想达到上面讲述的这种水平,高中语文老师就应该养成经常阅读的好习惯。老师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将原著进行仔细的、反复的阅读,同时更重要的是需要领会名著中的精髓之所在。语文老师让自己学会不是最终目的,只有让学生真正学懂才是关键,所以高中语文老师要想使古典文学名著的教学工作顺利进行,还需要阅读有关文艺理论方面的书籍,例如:《文学理论教程》以及《当代文学理论导读》等其他相关的理论书籍,从而让自己在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指导。言而总之,阅读书籍的数量越多,那么阅读习惯就越良好,从而也就更能提升课堂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

2.时刻关注相关的学术动态,重视国内外相关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现在我国的学术界有了非常迅速的发展以及进步,大量的学者开始尝试从多种不同的角度以及多种不同的分析方法来解读古典文学名著,但是在很多高中学校的语文课本或者相关的教材中对于这方面的知识更新却非常少。所以高中的语文老师要想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相关课程很好地完成授课,那么就应该时刻关注相关的学术动态,以及国内或者国外的相关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的学术底蕴,从而以最好的知识水平以及最好的教学状态来为高中学生的教育教学进行服务。比如:在《三国演义》的选文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老师在关注原著研究的同时,还需要对百家讲坛下易中天评三国的相关演讲给予一定的关注或者重视。与此同时不仅需要关注国内的学者对于《三国演义》的研究或者分析,同时也需要留意国外的学者对于它的态度和评价。

参考文献:

篇11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老师展现的形象是吸引学生的前提基础。

体态美丽的语文教师更有利于激发学生追而随之。当今是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潮流文化多元速变,需要我们老师与时俱进。英国诗人济慈说,美的事物是永恒的喜悦。语文老师若有着潮流的时尚着装美,配合着文化人特有的体态的优雅,学生肯定喜欢。全国优秀班主任王文英老师每天把自己打扮得靓丽、朝气蓬勃,一上课就让学生感受到了语文老师这种时尚潮流所带来的魅力,学习的劲头就来了。

另外,语言优美的老师更能诱得学生开口。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在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条件下,教师是否善于在课堂上建立精神上的和心理上良好的气氛是起着巨大作用的,在良好的气氛下,学生的学习活动就会特别有效果,就会达到可能的最优效果。”能够让学生把心放开,敢于表达,是学生能够学好语文的关键。和蔼可亲、层层善诱、普通话发音地道标准的老师才能引发学生开心地开口的冲动。

其次,发挥教师的业务水平是主要。实质上那是一个老师的基本功,那相当于美的水果里面流溢着美味的果汁,令人馋眼且馋口。

1、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各体积极探究某些事物或进行某写活动的倾向。如何提高兴趣?学生了解到自己国家特定的语言习俗,了解到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随着交流的需要,语言之间也在互相渗进融入。这些看似显浅但是学海无穷的东西就可以促发学生的兴趣。老师也可以就语文展开讨论,让他们处于主人的位置上对事情表达自己的见解。

2、能恰当使用体态语

教师作为“主导者”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动作、手势和丰富的表情会起到很“煽情”的感染作用,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以让这些见多识广的现代孩子模仿古代圣贤中常用的姿势、表情、眼神和语速,这样的课堂操练和交际练习惟妙惟肖、形象生动,实实在在地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能力。

3、能根据内容需要创设课堂语言情景

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在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条件下,教师是否善于在课堂上建立精神上的和心理上良好的气氛是起着巨大作用的,在良好的气氛下,学生的学习活动就会特别有效果,就会达到可能的最优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