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辩论的特点

辩论的特点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1 09:21:1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辩论的特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辩论的特点

篇1

虽然“社会关系”一词在中国的人际交往中极为常见,但在中国的传统典籍以及《辞海》等书籍中并未给出明确的解释。许多研究表明,社会关系的内涵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那么简单。[1]社会学者边燕杰认为,中国的社会关系理论是一套关于伦理本位、关系导向、以“熟、亲、信”为特征的知识体系。[2]尽管“社会关系”的内涵在中国随着时间发展而发生着变化,但毋庸置疑,其至今仍延续了传统中国社会哲学的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3-5]从儒家思想的角度,中国社会关系的内涵主要源于人伦观、差序格局观和“缘”观三个方面。1.人伦观中国的传统文化历来注重人伦关系,传统人际观的“五伦”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和灵魂。“五伦”的“伦”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五伦”即指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及朋友关系。纷繁世象,万千人群尽在五伦之中。一个社会,要想安定祥和,就必须要有正常的人际关系,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要“敦睦人伦”,现代中国社会仍存留着这些思想。此外,作为儒家思想的精髓,“伦”也指中国社会中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原则。[1]《礼记•礼运》中说:“父慈、子孝、兄良、弟恭、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强调人际关系中各自的规范要求;孔子则强调以“孝悌”为仁之本的家庭伦理;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重要思想。①这种伦理通则导致人际关系的道德化,这也是区分中西方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标志。[6]在西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类似于一种契约关系,故推崇私人权益关系,重视保护个人权利,强调“天赋人权”、“权利本位”,要求把尽可能多的社会活动均纳入到法律的框架中,实现“法治”;而在中国,社会关系更多倾向于用道德来约束,“法治”之外更重视“德治”与“人治”。[7]因此,中国的社会关系主体在交往过程中,更多不是评价双方的交往是否合乎规制规则,而是评价其是否合乎道德准则,是否“和谐”,更多是心理上的满意程度。2.差序格局观在有关中国社会关系模式的研究中,最具概括力、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在其《乡土中国》中提出的差序格局这一观点。[4]他认为中国的社会关系是按照亲疏远近的差序原则来建构的,中国人在处理“己”与“群”的关系时,就“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这“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的关系便产生了差序。每个人都是自己关系格局的中心,与中心距离的远近不同,形成了种种亲疏程度不同、质量不一的差序关系,权利和义务也就由其在同心圆中的相对位置决定。显然,处于差序关系中心的是血缘关系,因为这是一种先赋性关系,不论你是否愿意,出生之后就自然存在。[1]然后,随着后天的交往,波纹中心的“自己”会选择不同的人形成不同亲密程度的关系,波纹逐渐推出去,私人关系不断增加构成复杂的关系网络。与中国传统社会相对应的是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认为,“团体格局”像“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因此,每个个体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团体不能为任何个人所私有”。3.“缘”观中国人有着很强的宿命观念,他们经常用“缘”来对人际关系的建立及其性质进行解释。因此,血缘、地缘和业缘成为情感建立的基础。血缘关系渗透在人们的生活中,中国“血浓于水”讲的就是血缘关系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地缘关系是指以地理位置为连接纽带,由于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共同生活而产生的人际关系,故土、乡亲观念就是这种关系的反映①。中国人很重视地缘关系,这就是为什么各个地方都有“老乡会”等团体。所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讲的就是这种以地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关系。业缘关系是人们由于职业或工作需要而结成的人际关系。现代的业缘关系可以包括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以及竞争关系等。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及业缘关系对中国人建立其关系网络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事实上,对个人关系深入探究会发现,多数人与其关系对象之间都存在某种“缘”。因此,在中国,对社会关系深入探究会发现,多数人与其关系对象之间都存在某种“缘”。建立关系的双方通常要寻求某些种族、地理或工作上的共同社会特点[8],这与受“神本位”和“个人主义”影响的西方存在明显差异。西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讲究权利与义务,这在很多方面都有体现。例如,在家庭中“父辈养育子女到18岁,18岁以后就靠子女自己”;在企业中则“完全依据业绩和表现来判定员工的用或不用”等。中国的社会关系则固定在特殊的社会体系中,形成特殊的界限(如学校、城镇以及工作单位等),这种关系可能基于某种联系而不断扩充,也可能基于个人的经历而重新“洗牌”,因此关系基础有一定的弹性。[1]

中国新企业社会关系的特征

对当前中国新企业而言,社会关系既是一种为了获得市场信息和资源而建立的具有工具性和契约性的经济交换对称关系,又是一种沿袭了数千年的亲情伦理和不对称社会交往模式,同时还是转型时期应对制度性支持缺失和环境不确定性的必要战略选择。因此,其所蕴含的意义和发挥的作用比在成熟经济下更为复杂。[9-11]西方企业的生产运营及交易活动更多建立在公平法则的基础上,依照利益导向进行决策,相关交往方主要是为了实现资源交换,不会对彼此之间的个人情感进行过多考虑,具有明显的工具性社会关系特征[15];然而,在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企业经营活动则不仅仅是简单的依赖于市场契约性的活动,相关交往方既是一个地位、资源、角色附带的抽象主体,更是具有情感因素的活生生的人,“人情”比“信息”更重要,“认识谁(whoyouknow)”比“知道什么(whatyouknow)”更重要,“信息”的传递往往是“人情”关系的结果,而不是原因;[2]因此,中国企业的社会关系具有既包含工具性成分,也包含情感性成分的复杂特征。1.中国新企业情感性社会关系特征情感性关系主要表现为情感交换,经济活动领域则更多地体现为关系方之间的感情和信任。(1)感情感情是指双方之间相互理解和联系的程度,是关系双方的情感性承诺。[13]这种情感来自于孔子道德体系中的“仁”,所谓“仁者爱人”,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态度与感情。两个人有关系不代表有感情,双方关系的质量可以通过感情来反映。在中国,关系的驱动因素不是组织承诺而是交往双方之间的承诺,尤其在新企业创建初期,正式制度缺乏的时候[14],创业者之间的个人关系往往决定了企业合作的可能性。研究访谈中,常常听到创业者在评价交易伙伴时,有这样的说法:“我们是哥们”或“我们认识多年,关系不错”,话里面更多地表露出创业者关系中蕴含的感情因素,以及个人之间良好关系与企业合作关系的等同。西方的一些企业管理者错认为“行贿”在中国是建立关系的最好方式,这实际高估了“送礼”和“请客”等行为在中国关系中的分量。[13]事实上,物质交换只是建立并维持关系的一种方式,可能对一次易有较大帮助,但受“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重于义,小人重于利”等传统思想影响的许多创业者普遍认为,钱买不来感情,感情才是决定双方关系质量的重要因素。[1]因此,企业之间想要建立质量较高的关系,需要持续性的感情投入。(2)信任信任是构成企业间社会网络的重要维度之一。[15]社会学家巴伯尔研究区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特定性信任,即对他人做事能力的信任和对他人友好、善良意图的期待。[16]中西方新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对两种信任类型的倾向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在新企业创建年限短、资信等级不高的情况下,西方企业对创业者及其创业团队“能力的信任”在组织活动中占重要地位并起主导作用;在中国,对创业者及其团队成员“人品的信任”则更为重要。许多时候,信任主要是通过真诚而非能力得到[1],典型的表现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企业之间可以基于相互之间的信任,在没有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约时,向对方发送货物或者提供帮助,这种现象相当普遍。因此,就中国新企业而言,信任既可能有助于企业获取生存所需的资源以及构建企业的合法性,也可能会带来因缺乏明确的契约约定而产生的经济纠纷。2.中国新企业工具性社会关系特征一般来说,工具性社会关系是一种资源交换性质的市场关系,交往主要是为了满足彼此需要。企业经营活动中有明确责权利限定的契约性关系是最典型的工具性关系。但这里为了强调中国情境下工具性社会关系的特征,我们将重点就互惠和面子的工具性作用展开论述,而将契约关系作为题中应有之意,不再赘述。(1)互惠互惠是传统文化赋予中国社会关系的重要因素,产生于中国人际交换行为的基本模式———“人情”,类似于英文单词“favor”,通过相互之间的支持及利益交换来实现。[17]人情在中国的广泛存在导致了一个个人情嵌入型的互惠关系网络。在互惠网络内,由于相互间的关联及潜在合作利益,形成了一种融洽的人际关系,彼此间主动或被动地给予一定“关照”和“恩惠”[18],受惠方总要在适宜的场合回报施惠方,这也是儒家思想强调的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当然,这种互惠交换并不存在严格的对等性。中国古往今来的人情法则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一旦清算、明算、互不相欠,就成了不通人情的表现,相互之间的关系质量也就大打折扣,甚至有可能导致双方关系的终结。新企业在创建、经营过程中,经常需要与各种资源的供给和需求方进行交往,交往过程中角色并非一成不变,有时企业扮演着资源支配者的角色,而另一些时候则成为资源请托者[17],这种互惠性的社会关系满足经营活动交往各方的利益需求,从而实现共赢。在中国企业间的互惠性关系不仅仅是履行合同的“责任”,还是一种“债务”,就债务的程度而言,是由双方有着多少及多深的人情往来而决定。[1](2)面子面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现象,儒家主张家庭本位,等级制度与宗法伦理,这些思想构成了面子产生的社会文化土壤。面子既是一个人的公众形象,也是通过一个或者多个被他人认可的社会角色累积而成的个人在社会体系中的位置,更是国人用以维持森严的等级差异以及人际稳定的社会意识。日常生活中,如“打狗还要看主人”、“不看僧面看佛面”等很多常用语,都诠释了面子的含义。在我国,面子对新企业市场合法性的构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合法性理论认为,新企业需要不断提高合法性程度,获得利益相关者的认可与支持,从而实现生存和成长。[19]中国创业者的社会关系对弥补新企业合法性缺失起到了重要作用。新企业社会关系中有权势的人越多,越有地位,则面子越大,面子越大则企业合法性越不容易受到质疑。与市场或者社会中“面子”较大者构建社会关系,会对其他利益相关者起到或明示或暗示的作用,企业的可靠性和可信性将得到提升。在中国目前的市场环境中,最有面子的莫过于官员和政府。如果新企业与某些官员或者政府部门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这对于互惠交往方来说是一种体现企业市场实力的积极信号,新企业会因此赢得一个较宽松的经营活动条件或环境,这也是中国的许多创业者和企业家非常乐意成为“红顶商人”的原因之一。当然,在中国企业的社会关系中,情感性和工具性关系并非完全割裂,工具性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常以情感性关系为基础,情感性关系又通过工具性关系得以不断加深和提升。在人情机制的作用下,中国企业社会关系呈现出工具性与情感性共存共生的微妙态势。

篇2

根据关于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观点来看,现代医院人际关系的形成正是有人类社会以来医疗活动中所形成的人际关系不断完善的结果。在“医院人际关系”这一称谓前冠以“现代”二字,不仅表明了这一过程的不断延续直到今天,也包含了其本身仍在发展变化的深刻寓意。

一、现代医院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医院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的形成与发展是受生产力水平和医学科技的影响和制约的,与整个自然科学与哲学思想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面到立体多维的医院人际关系,期间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1.原始医学的人际关系

原始医学在人类社会医学发展史上占据了漫长的时间,包括有早期的图腾幻想医学及其晚期的巫术医学。原始人类为了生存和减轻痛苦,研究各种动物、植物、矿物对生物体的利害特征,或通过自己的经验判断,或通过畜养动物身上观察某些植物的疗效来寻找治病的方法,如某些植物有毒,某些植物能治疗或减轻疾病,原始人类知道用砭石、棘刺、骨针作为外科手术工具,用于取出异物、开放脓肿、施行放血术。尽管这些做法仍是原始人类保护生命的本能,但在原始思维指导下的原始人类通过观察、思索,再加上把原始的经验积累起来,使无意识的动物本能逐渐过渡到有意识的人类原始医疗经验的积累。虽然这一时期医疗活动的人际关系非常简单,没有医业分工,人际关系主要体现在自救、互救,更没有形成过固定的医生与患者的关系,但正是基于这种原始的互相帮助才得以使其在恶劣的条件下求得生存。

2.古代医学的人际关系

古代医学的最大进步体现在医学逐渐地成为一种独立的职业,并且出现了医业分工,像我国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名医扁鹊,秦汉时期名医张仲景,东汉末年外科杰出名医华佗。古代时期,个体医疗是医疗的主要形式,医者主要多为个体行医。许多医生游历乡间为民治病,当然,很多医者属于“座门等患”的“座堂”先生。古代医学主要是经验医学,医疗活动中的人际关系主要体现在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关系,医生通过为病人治病而谋生,病人为治病而求助于医生,是相对平等的供求交换关系。古代时期医院萌芽已出现,公元前7世纪,春秋时代在各国都城设立残废院,在公元2年汉朝建立最早的收容传染病的隔离院,东汉时建立了军医院叫“庵芦”,元代军医院叫“安乐堂”。这一时期医院的人际关系也只是较以往相对复杂些,独立个体行医仍是当时条件下医疗的主要形式,这些医者间少有往来,多是通过口口相传、著书立说为人所知。

3.近代医院的人际关系

近代医学开始于“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在16,17世纪步入封建社会后期,由于手工业工厂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关系瓦解,从而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使医学摆脱了僧侣的统治,克服了唯心主义的束缚,使医学的发展与当时的科学技术更相结合。近代医学一个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建立在分析实验的基础上,近代实验医学的标志就是近代医院的产生,近代医院成为社会医疗的主要形式。[1]尽管同一时期还有大量个体医疗的存在,但无论从医疗技术水平,医疗能力和物质条件来说,医院都处于领先地位,个体医疗从此退居辅助、边缘地位。近代医院为适应近代实验医学的发展,实现了专科分工,医护分工,医技分工,集体协作医疗。尽管分科、分工不细,但这些分工与集体协作仍是近代医院基本特征。

近代医院人际关系开始走向复杂,主要有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医生与护士之间的关系,医生与医生之间的关系,医生与医技人员之间的关系。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是近代医院人际关系中的主要关系,医患关系既有“主仆关系”,又有“平等合作”的关系,人际关系既有集体协作的关系,又有同行竞争的关系。这一点,前些年曾有一部脍炙人口的电视剧《神医喜来乐》,就集中鲜明地塑造了晚清末期宫廷、民间医者之间医德医术的矛盾对立乃至大时代背景下中外医者之间的智慧的交叉与碰撞。

4.现代医院人际关系

20世纪中期后特别是近三十年来,由于电子、核子、计算机等最新自然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大量高新技术渗入医学领域,为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并且为医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使医学科学技术向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飞速发展。多学科的互相渗透,促使医学也产生了众多新兴学科:如分子生物学、现代免疫学、遗传工程、病理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医学工程等。进入现代医学阶段,医学迅速发展。本世纪70年代,欧美等工业、科技先进国家率先进入现代医院发展阶段。这是现代化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时至今日,这股大潮已席卷全球。虽然现代医院的发展还不够全面和充分,远未到终点,但这一切都昭示了现代医院发展的趋势。现代医院人际关系呈现出立体多维的结构体系。人际交往剧增,人际关系复杂多样,联系广泛,呈现网络状,并有多向合作、互相交流沟通的特点。人际关系还有国际化趋势、法规化趋势。人际关系多种类型并存,多种形式同在。

二、现代医院人际关系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现代医学模式由近代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学科学呈现出六个方面的特点:(1)医学发展的高速化,发明与应用周期明显缩短,知识更新加快;(2)医学学科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使一些医学体系呈现立体多维网络化;(3)微观与宏观研究两级并进,医学科学社会化趋势明显加大;(4)大量新技术,如计算机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医学研究科学化;(5)重视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对人健康与疾病的影响。医学工作者不仅重视人体微观低层次内环境的动态平衡,而且重视整体性,如精神与躯体的平衡;(6)医学科学国际化的趋势。医学科学研究打破国界,医学科学技术相互引进。现代医学和现代医院的发展,使现代医院的人际关系形成了明显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点:

在现代医院发展过程中,由于医务人员在医疗行为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医院分科精细,医务人员分工专一,医疗活动必须在集体协作之下共同完成,这就需要医务人员之间要“避免相妒,凡事求真,言必由衷;应谦恭有礼地相处,不可任意批评,更不能再患者或其家属面前”起争执。现代医院人际关系呈现出明显的特点和趋势,主要有以下四点:

1.多维联系趋势

由于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分科分工精细,病人从诊断到治疗药经过许多科室,许多医务人员。因此,病人要得到及时的诊治,从心理上和行为上要与多方发生联系,希望得到各方面的“关照”。医务人员越来越懂得重视社会、心理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注意接触病人,同病人主动建立联系,以加强心理治疗。因此,病人与医生都主动建立多维联系和进行信息、心理的交流,心灵的沟通。

2.经济关系强化趋势

现代医院既讲社会效益,也讲经济效益;现代医院既讲管理,也讲经营;现代医生既讲奉献,也必须追求个人价值和经济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患双方始终存在着经济关系,这是不可避免的。正是由于患者具有病人和消费者的双重角色,医务人员通常也具有医者和经营者的双重身份,因此,近年来医患之间的经济关系在不断强化,随之而来的就是大到整个医疗卫生体系,小到每个医疗科室内部的利益合理分配问题。

3.法规化趋势

传统医院人际关系,很大程度上是靠伦理道德规范维系的,通过人的内心信念、传统习俗和社会舆论来调节、约束人际关系。在现代社会,单靠伦理准则来规范约束医务人员彼此之间的行为显然是不够的,即便单靠行政管理也是不完整的。因此,对现代医院医务人员彼此间权益、地位关系的立法,不妨成为一种构想,并且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促使之成为维护人际关系正常发展的制度和重要手段。

4.国际化趋势

由于现代各国都扩大对外开放,国际间交流不断扩大,医学科学技术打破国界,各国医务人员之间相互交流、接触日趋增多,而这种交流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医学发展的高端水平和未来的趋势。相信在未来,不仅一个国家内部的医务人员可以在本国内跨地区行医,亦可以实现各国医务人员间的跨国行医,从而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医疗人才、资源互补,而不再只限于学术上的交流。因此,现代医院医生必须适应人际关系的国际化趋势。

通过深入挖掘现代医院人际关系的演变发展进程以及综合概述现代医院人际关系的特点,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包含着对我们现代医院建设的深刻意义。现今,国内学者对于现代医院人际关系的综合研究相对较少,既往的研究也局限于某些特定专业立场。例如管理人员对医患关系矛盾冲突根源进行深入挖掘,护理专业学者从维护护理工作人员权益出发对医护间各种现象研究较多,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对其与临床间关系研究较多……当然,这些都不乏正面积极的作用,但我们更需要能够站在一个全面统筹的高度对现代医院人际关系作整体、深入、权威的把握,才能对现代医院人际关系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认识,真正理顺现代医疗活动中所衍生的各项人际关系,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医院发展的长远规划。

参考文献:

[1]王志杰:现代医院人际关系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5:7

篇3

一、隋唐时期的敦煌壁画

隋唐时期的敦煌壁画出现了很多新元素,从绘画技法看,首先一改传统中国绘画的写意,出现了写实这一来自西域的新气象。隋唐时期丝绸之路更加繁荣与畅通,敦煌石窟的绘画艺术也逐渐进入到一个多元文化时期,在创作手法方面直接受到龟兹壁画内容、形式和表现手法的影响,而龟兹壁画又直接传自于印度和阿富汗。印度、阿富汗的佛教艺术则早已吸收了西方艺术的营养。因此,隋唐时期的壁画创作中开始出现对人体解剖体系的学习和透视技法的应用。我们看到的壁画人物,特别是菩萨,比例适度,姿态优美,手式纤巧,真实地表现了人体美。这种写实手法为敦煌壁画的创作者们所接受,大大加强了壁画人物解剖的合理性,弥补了汉晋绘画之不足,促成了新的民族风格的成长。

在敦煌壁画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轨迹,那就是色彩与绘画风格及其他都在朝着多元化和融合性方向发展。从敦煌壁画色彩看,随着历史的发展,趋向五彩缤纷,用色大多以红、黄、绿、蓝、白、黑、褐为主。色彩绚丽、细致、浓重、浑厚,形成了唐代重彩风格。同时,也形成了中国重彩工笔画特有的审美观和艺术风格。唐朝时期色彩风格出现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原画法的更进一步渗透,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融合力度。这一时期,西域晕染法和中原晕染法相比较,所占比例已减少很多,这一点在色彩上的论据比较充分,那就是从开始浓烈厚重的西域和古印度风格,逐渐转变为色彩丰富多样、对比强烈。这是一种尝试,也是一种创新的过程,直至隋末唐初,色彩的运用逐步发展到中原绘画风格的瑰丽浓艳、热烈浓厚。色彩的调试也在不断转变,从单一纯色向混合色发展。将西域绘画风格中的线条与颜色对比逐渐调配,以强烈对比转化为柔和过渡。在人物方面,中原绘画方法非常注重人物的细腻与美感,尤其在创作菩萨形象时,中原绘画方法极力发挥中国人对女性菩萨所带有的雍容华贵、举止安详、美轮美奂形象的想象与追求。

二、敦煌壁画的经变画

隋代开始,敦煌壁画中的佛像、菩萨和供养人为主绘画格局逐渐转变,经变画开始流行。其中,大型经变画,如《西方净土变》、《法华经变》、《维摩诘经变》、《弥勒经变》、《芳方净土变》、《华来经变》、《观无量寿经变》等已经出现,并成为壁画表现的主要内容。

经变画的产生是敦煌壁画独有的,在我们所了解的佛教国家中,只有敦煌壁画才有经变画,它是完全具备中国特点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也是佛教在中国经过千年了解、认知过程的转换,是根据国家的不同而相应产生的。经变画非常重要,一方面,它对普通民众对佛教教义的了解和认可有着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它又在佛教深奥的思想体系中寻求真正通俗易懂的解释方法。它是中国人将宗教、文化、知识的传播以及思想意识的改变等繁复而又复杂层面的结合,形成的一种特殊人文的艺术化宗教形式。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极具创新意义和珍贵价值。敦煌壁画的经变画《法华经》、《华严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弥勒经》等,在数量上初步统计有近1350幅之多,这些经变画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的产生与发展,也说明只有敦煌壁画才能够产生此类艺术形式。

三、《观无量寿经变》解析

《观无量寿经变》内容取自佛教经文《观无量寿经》,着重表现西方极乐世界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以寄托人们对善的向往和表现西方净土的繁荣景象,完全是一种理想化的世界。楼台亭阁平列环抱,井然有序,阿弥陀佛坐在画面正中树下讲经说法,菩萨、圣众次第拥坐,静听佛语,烘托出了阿弥陀佛的法严。阿弥陀佛宏大庄严,圣众环绕,人物错落有致,没有一丝拘谨,一种和谐盛大的感觉顿然升起。乐队分列演奏,舞伎扭身挥臂,姿态优美,击鼓昂扬,踏脚起舞,整个气氛沉浸在蕴含哲理的佛法乐享之中。周边天上的仙鹤也在起舞,还有天女在散花,水上的荷花美丽盛开,池中碧波荡漾。所有画面无一不营造着极乐世界的欢快气氛,所有人物和景物也都无不处于上乘状态。其中的宫殿楼宇也都是现实宫廷生活的一种写照。

其一,布局。经变画是敦煌壁画的主要描绘题材之一,通常都有大量故事情节和艺术情境。敦煌壁画经变画的布局艺术将非常繁杂的内容合理安排在画面里。

首先,这幅经变画的平面内容由三部分构成:左边竖幅为十六观,中间主幅说法盛象,右边为未生怨故事。三者用竖幅花边隔开。两边的竖幅起到了补充完整性的作用。主幅构图采用传统的三角金字塔式,两边塔台盛象配合佛像顶部的华盖正好形成三角形构图,更加突出了说法盛会的庄严气象。

其次,《观无量寿经变》的空间平面化也是重要的布局特点。它把不同空间的内容组织在一个平面中,采用鸟瞰的透视方法进行全景描绘,更能让观者感受到恢宏的气势。更有趣的是,在人物如此众多、内容如此繁杂的说法盛况中,用画面人物的比例大小来区别人物的身份和重要性。比例最大的当属阿弥陀佛,坐于莲花宝座中央,法相庄严,被称为具有生命力的佛像。仅次于佛像的是分列左右的观音、菩萨,圣众围绕,庄严而又肃穆。佛像下边平台中间安排有舞乐组,气势升腾,无与伦比。乐伎姿态各异,美轮美奂。人物群之间用平台栏杆分开,形式极富美感,也很具科学性,使得画面人物杂而不乱、主次明了。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敦煌壁画布局都富有美感和中国传统情趣,从画面的经营位置到色彩布局都具有节奏感。

其二,色彩。敦煌壁画是在经过整治的疏松岩石上,涂抹三层草泥,布局定位、起稿、涂色、定型,完成壁画形象的绘制。随着朝代更迭,出现壁画重叠现象。最新研究显示,早在1600多年前我国已具备了相当高的颜料发明制作技术和化学工艺技术。绘制敦煌壁画的颜料主要来自进口宝石、天然矿石和人造化合物。同时,也证明我国是最早将青玉石、云母粉、铜绿、降矾等颜料用于手绘的国家之一。由于是在墙壁作画,所以绘画的质感与沙石泥皮的肌理质感脱不开关系,从而产生了敦煌壁画的历史沧桑感。

唐朝时期,经济发达,艺术水平高超,用色非常讲究。《观无量寿经变》大部分用了朱砂和石绿两种矿物色,组成色彩鲜亮的对比色调。但并非每种颜色都要全部用于绘画,而是备画面所需筛选使用五六种颜色。此外,还用了花青、黑色、白色等进行绘制。因为画面主要表现佛国净土的和谐盛大,所以主要以暖红色为主,增强喜气的氛围。而石绿作为对比色起到了提亮画面的效果,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对画面纷杂人物和景物配色也十分讲究,运用整合色彩,使色彩分布合理,并且富有节奏感。

篇4

中图分类号:TM92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11-0158-02

目前,交流电机变频调速技术在计算机技术、大功率输出技术及自动控制技术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突破性进步,对于改善环境、推动技术具有重要作用,也已经成为节能发展的必然趋势。高功率因数、优异的调速和起动、制动性能、高效率以及节能效果好是变频调速技术主要特点,同时加以人性化保护,这样被国内外公认为实施适用范围广,最具发展前景的调速方式。

1 煤矿大负荷设备传统控制使用分析

①在煤矿企业中,由于生产设备一般满足服务年限长的特点,选型较大造成大马拉小车的现象,电能浪费严重,设备运行效率往往都比较低。对于煤矿生产企业来说,电耗所占比例相当大,而其中的压气、提升、通风、排水等设备电能消耗为总能耗的1/3左右,那样占煤矿用电量的30%左右。这样,如果采用挡板、阀门来进行调节往往造成比较大的浪费,而采用电动机变频调速来调节流量,这样可以节省20%~50%左右,自然可能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应。

②对于大负荷电机来说,往往启动时间长,电流大,这样使得设备绝缘强度收到严重影响,容易烧毁大功率电动机,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得到一定考验;启动时存在困难,往往造成较为严重的机械损伤。所以说,这样不仅仅增加了设备维修成本,而且对于电网安全造成很大冲击。

③控制工艺单一,同时实时性较差,自动化程度低。同时,对于转矩极限控制、可逆运行控制、速度控制、启动停止方式、加减速功能和机械传动部件使用寿命等方面存在明显缺陷,不能满足大规模自动化控制要求。

2 变频器改造可行性分析

①对于设备起动时大电流对电网的浪涌冲击和机械冲击来说,可以通过软启动来进行减弱。

②宽电网电压:范围主要包括±20%电网电压,在电网状况的多重情况进行从容应对。

③保护功能主要包括过载保护、瞬时过流、电动机过载保护以及自动转矩补偿保护、电流限幅保护等等,这样,供电、配电设备和电机就能被保护而安全运行。

④输入谐波小,高功率因数。

⑤调速范围大、精度高、无级调速;效率高,无附加转差损耗。

⑥相对简单的改造工艺。在保留原有电动机的基础上,可以对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这样不仅仅简单可靠,维护方便,另外节电效果也较为明显。

⑦故障率低,这样节省设备检修、维护费用。

3 变频调速技术的原理

交流变频调速技术是微机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和电机传动技术的综合应用,基本原理是通过整流桥将工频交流电压变为直流电压,再由逆变器转换为频率、电压可调的交流电压作为交流电机的驱动电源,使电动机获得无级调速所需的电压和电流,是一种无附加转差损耗的高效调速方式之一。其工作原理就是工频电源在电力半导体器件的通断作用下,通过整流桥将工频交流电压变为直流电压,然后将频率、电压可调的交流电压通过逆变器进行相关转换成为交流电机的驱动电源。综合强弱电混合、机电一体的基础上,对于电力电子技术、微机技术和电机传动技术进行综合应用,这就是交流变频调速技术。这样就能作为无附加转差损耗的高效调速方式,同时,使得电动机获得无级调速所需的电压和电流。在能源危机中发展的变频调速技术,可以有效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是因为它能按照电机负载而进行自动的平滑的增速、减速工作。理论分析,可以得到电机的转速N与供电频率f的关系:

n=2×60f/q

式中,n为转速,n/min;q为电机级数;f为频率,Hz。

通过上述公式分析,可得转速n与频率f的关系成正比。当只改变频率f的同时,不改变电动机的极数,这样变电动机的转速就可以改变。当频率在0~50 Hz变化时,调节范围对于电动机转速调节来说就较为宽泛。这样,通过电动机的供电电源频率的改变,作为一种高效率、高性能的调速手段变频调速技术能够实现有效调节。

4 变频调速技术的使用案例

这里对象为某煤矿所用的FBCDZ-8-N020B型对旋轴流式风机(2×10 kW),在使用ACS510-1 10kW/380V型变频调速器以后进行前后对比分析。其中,对于ABB变频器来说,主回路功率器件为西门子IGBT,全数字化控制由微处理器实现,这样实际运行中的各种特殊要求就能得以满足,并且可以通过不同参数设置来满足不同工况需要。

经过对于变频调速器替换了原来的自耦降压起动,在按照一定规律的改变脉冲列的脉冲宽度,即正弦波PWM来调节出量和波形。这样可以在在0.1-50 Hz的频率范围内控制电动机的加、减速及运转、启动,这样能更好使得起动、运行更加平稳,真正实现了无极调速,供电网络的影响也最小。

分析改造后通风系统如下:首先,不需放风,而且增加了调节精度,改变风机电机转速通过任意调节供电频率,同时使得调节精度有所提高。比如,现阶段矿井需要风量为2 564 m3/min,而风机额定风量为3 680 m3/min,这样就能有效降低风机的供电电压频率,设定风机工作频率为35 Hz,使得减小风量成为可能。其次,电能得以节省,与去年同样情况相比,电能节省了大约66%左右。表1为电机转速n及电机功率P、节电率N与风机的风量Q的关系。

电动机的功率随着风机转速下降而迅速下降,当风量下降到80%左右时,转速也相应下降到80%左右,对于轴功率则能节省51%左右;当考虑风量下降到50%后,轴功率则下降到额定值的12.5%,这样就表现出巨大的节能潜力,其中,对于节省的主扇风机月电耗计算如下:

节省电能K=电动机额定输入功率×省电率×24×30(kWh)=110×2×66%×24×30=104 544 kW·h

可以看出,上述公式可以节约工业用电大约4万元,再加上投入10万元的ABB-ACS510变频调速器,基本上可收回资本的时间为3个月,所以此项技术在矿井企业的通风系统中值得推广。

5 结 语

变频调速技术的设备在煤矿企业应用很多,比如水泵、通风机、提升绞车、牵引电机车等等,煤炭企业现有设备利用变频调速技术的技术改造,对于节省电能以及提高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交流电动机变频调速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正在日趋完善。对于煤矿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换代及在节能方面,还有生产自动化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效果。

篇5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 :A

1智能变电站的系统构成

在智能变电站之中,主要采用了GIS的控制设备,并对计算机网络监控系统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结合。同时,为了有效提高电流与电压的控制能力,智能变电站对传统的互感器进行了替换,取而代之的是目前状况下具有一定先进性的新型传感器。在信息的传输方面,它主要采用了光纤端口传统的线路保护装置和回路装置。智能变电站主要是有三层结构组成,这三层结构分别是站控层、间隔层以及设备层,在着三层结构当中,都采取了不同的技术设备,通过这些技术设备,有效的实现变电过程中的信息收集、设备连接以及电能的输入与输出。

1.1 站控层

站控层在智能变电站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因为它控制着整个智能变电站的运行。站控层主要是由三个部分共同组成的,分别是计算器、路由器以及其他的人机交互设备。一般情况下,站控层的主要功能有三项,第一,对变电站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监测;第二,对变电站进行有效的控制;第三,如果变电站出现异常情况,可以通过站控层进行异常情况警报。在站控层的三个组成部分当中,计算机以及人机交互设备的主要作用是对因变电站出现技术问题二导致的电能交换异常进行记录,并及时进行处理,然后将所处理的结果向远程控制中心进行反馈。这样一来,上级变电站就能够及时而有效的获取相关信息,并针对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应对与整改。

1.2 间隔层

间隔层在智能变电站中起到一个重要的过塑作用,它是站控层以及设备层之间的中间设备层。间隔层主要是由三个部分共同组成的,分别是继电器、测控设备单元以及母线保护设备共同组成的。连接层在整个智能变电站系统之中主要起到三个作用,分别是连接作用、监控作用以及保护作用。电能在转换过程中经过间隔层时,它所产生的信息都会被测控单元进行一定程度的记录,然后,再将记录的信息进行有效的传输,使之转向站控层当中。间隔层的主要功能有三项,分别是对系统故障进行一定程度的初步检测、对继电保护操作进行有效的实现以及实现操作闭锁。相对于其他两层来说,间隔层的元件与设备具有较高的复杂度,而其中的电力设备的主要功能是对电能传输进行有效的保护与监控。

1.3 设备层

从本质上来看,智能变电站的设备层其实是电能的摄入以及接收设备,它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一次设备以及LCP就地控制柜,而在这两部分当中,又存在着诸多的设备,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TA、VD以及复合传感器等。在智能变电站中主要应用Rogowski电流互感器,即Rogowski TA,通过其环形磁线,可以在高阻抗环境下实现对电压的测量和信号输出的数字化。而在这其中,VD装置主要指的是高压电显示闭锁装置,它的主要作用是对高压电路进行一定程度的检测,以此来判别高压电路是否带电。如果高压线路带电,VD装置就可以对电器设备进行锁闭,这样一来,就可以对线路安全事故进行有效的防止。而对于复合传感器来说,它具有较高的智能化,通过对复合传感器进行有效的使用,能够实现对一次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有效的监控。在智能变电站的一次设备当中,存在着一次设备,它主要是由断路器、电流电压互感器以及变压器等共同组成的。

2智能变电站的应用特征

智能变电站技术是对多项技术的有效融合,主要包含有计算机监控技术、信息监控技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这几项技术相互融合,实现了智能变电站的各项功能。对于智能变电站来说,他最主要的特点便是信息的高度共享和控制的智能化以及设备装置的集成化。下面我们对智能变电站的应用特征进行详细分析。

2.1 运用终端控制系统

终端控制系统对于智能变电站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变电站之中引入了终端控制系统,无异于给变电站装上一个聪明的大脑。这样一来,终端控制系统可以对电能在变电站中的运行状况进行充分的考虑,并据此及时对其做出有效的判断与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对因突发事故处理不当或不及时造成的变电站故障和输变电事故进行减少。

2.2 采取分级控制技术

对符合通用应力安全标准的分布式控制技术进行有效的使用,在智能变电站中的三层结构当中都安装相应的分级控制设备,这些设备具有较高的智能控制能力以及处理能力。这样一来,智能变电站当中的站控层、间隔层以及设备层都具备了相对独立的分级调控功能,并对中央处理设备的负荷进行了有效的减轻与缓解,在很大程度上对设备的工作效率进行了提高,并促使潜在的安全风险也因分级调控而分散和降低。

2.3 发挥光线技术作用

在智能变电站当中引入了光纤技术,有效的促进了智能变电站当中各控制层局域网管理功能的实现。它可以促进信息的流畅传播,即使是在一次设备层和二次设备层到控制中心之间,信息的传播也是无比畅通与自由。除此之外,各个层级之间相关数据的传输也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光纤技术的有效利用,使得智能变电站具备了先进的计算机数字技术,这一技术有效的促进了电能进行检测和管理的设备更加集成化,只需要在一定的区域之内,就能够对相关设备的配置进行有效的完成。因此,光纤技术的应用,对设备的占地空间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节约,有效的缩短了施工周期,并使得安装成本得到一定的减少,对设备可以在预定时间内进入工作状态进行了有效的保证。

2.4 智能控制策略

智能变电站之所以是智能的,是因为其控制设备具有较高的智能性,因此,在对控制设备进行选择时,一定满足相关的智能化要求。光电技术的应用有效的实现了这一要求。通过在一次设备的控制设备中采用光电技术,促使就地控制柜成为一个微型的GIS。而在二次设备中添加有自动控制功能和漏电锁闭功能的智能电流互感器和高压电流锁闭装置,对小故障不易排查的问题进行了有效的解决,实现了局部设备无人职守。这样一来,在整个智能变电站当中,有效的实现了对电力设备和电能传输的局部和全局智能的控制。

3.智能变电站技术要点

3.1 硬件集成技术

硬件设备的继承主要指的是一次设备与二次设备的集成,它包含了智能变电站中的多个元件,主要有变压器、输配电线路、开关设备及各种相关的配套设备、还有新型柔性电气设备(装置)这些电力系统的各种一次设备与保护、控制以及状态诊断等相关二次设备的智能化集成技术。一旦这些设备有效的实现了智能化集成,电网将会成为一个面向自身具备完善保护、控制、诊断等功能,同时对面向整个系统具有标准化、数字化信息接口并在电网中发挥着不同功能作用的智能体的有机结合。同时,这些智能化设备在电网控制调控系统的同意控制之下,相互协调与合作,能够对电网的运行目标进行有效的完成与实现。

3.2 软件构件技术

软件的构件技术包含了多个方面的内容,它主要包含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的一些智能装置的自我描述和规范;也包括基于以太网技术的智能装置的即插即用技术:即对变电站自动化监控系统对智能装置的识别技术、自动建模技术进行的研究与分析;研究当智能装置模型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时的系统自适应和系统模型重构技术;研究自动化系统对智能装置的模型进行校验,对智能装置的功能及其模件进行测试、检查的交互技术;研究在变电站运行方式变化时,智能测控和保护装置在线自动重构运行模型的方法,后台系统自动修改智能装置的功能配置和参数整定的技术;研究自动化系统在智能装置故障时对故障节点的快速定位、切除和模型自适应技术。

3.3 分布式电源控制技术

目前状况下,很多新能源得到发展,尤其是太阳能、风能这些清洁能源,受到人们的大力提倡与广泛好评。然而,这些能源所处的地理位置往往较为偏僻,资源分布较为分散。除此之外,这些资源受天气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较大,能量波动十分明显。如果运用这些能源来进行发电将会出现间歇性的波动特性。针对这种情况,在智能变电站当中引入了分布式电源控制技术,发展对应的柔性并网技术,对这些能源进行有效的实时监控、功率预测、并能做到灵活控制,尽量的减轻间歇性电源对电网冲击和影响,对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与稳定性进行提高。

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智能变电站的应用特征与技术要点进行研究与分析。首先对智能变电站的智能变电站的系统构成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介绍,分别从站控层、间隔层以及设备层展开论述。然后在此基础之从运用终端控制系统、采取分级控制技术、发挥光线技术作用以及智能控制策略四个方面分析了智能变电站的应用特征。最后,对智能变电站的技术要点进行研究。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够给读者提供参考并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1] 张晓林,肖云波,范秋风. 智能变电站在线监测系统架构的研究与探[A]. 2010国际计算机科学技术与应用论坛论文集[C]. 2010.

[2] 周枫林,张文佳,崔石春,雷天罡. 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含多种供能系统的

微网经济运行分析与研究[J]. 电网技术 ,2009(20).

[3] 曾春来,张亦非. 基于Karush -Tucker最优条件的电网可疑参数辨识与估计

[J]. 电网技术,2010(1).

[4] 卢文强,甘自霖,JohnN.JIANG. 美国智能电网和分布式发电重点方向的调研

篇6

计算机技术在电影中的运用是一次电影史上的革命,促进了全新的电影世界的产生。随着电影作品在制作过程中对计算机制像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电影作品的视觉效果产生的艺术魅力远远超过故事的情节,同时电影作品由最初的部分内容利用计算机技术转变为全部内容都有计算机技术的参与,正像如今我们很难看到哪部电影作品的制作是脱离数字电影特效技术。数字电影特效的运用丰富了导演对故事进行讲述的方式,虽然在制作方面仍然存在技术难度,但是数字电影特效的运用为电影制作带来了巨大便利,比如导演可以讲剧本中复杂的视觉效果展现给观众,还可以将震撼人心的影视画面创作出来,既保护了演员的安全又节省了拍摄成本。另外,数字电影特效对编剧产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比如数字电影特效的运用就在一定层面上影响了编剧的创造力和艺术想象力。

1 数字特效技术的范畴

当前难以对数字电影特效进行简单的定义,只能说是数字电影特效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实现的电影特效技术,可以将数字电影特效分为创作合成型、特殊处理型和补充合成型。其中创作合成型是将实际拍摄的景物和人物与计算机技术产生的图像结合到一起的数字特效形式,此类特效形式主要用来创作不存在的事物及其运动形式。比如《侏罗纪公园》就是利用特效技术产生各种恐龙,然后与现实中拍摄的景物进行组合;特殊处理型数字电影特效技术是指对拍摄的真实人和物进行某种特殊的处理,让人和物在影片中更加突出。特殊处理型数字电影特效在影片中的应用可以让观众清晰地发现影片的处理痕迹,洞察拍摄者的内心想法和情绪变化;补充合成型数字特效是指将传统的拍摄与数字特效技术进行融合,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拍摄的真实画面串联在一起形成独特的视觉特效效果。主要表现在创作者可以将不同的影像合成到同一个画面之中,比如《阿甘正传》中出现的虚构历史镜头,就是利用了蓝幕抠像的数字特效技术,达到了逼真的影视效果。另外,对于影片中的某些拍摄素材的不足难以达到影片效果的难题,可以对其拍摄素材的实际拍摄效果进行复制,然后利用数字特效技术达到拍摄效果的目的。

2 数字电影特效对编剧的影响分析

数字电影特效在电影制作中的广泛使用,取代了电影制作中的传统特技,让更多的电影制作人选择用数字电影特效增加影片的吸引力。同时与电影特效关系不密切的电影编剧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编剧受到数字电影特效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与电影极具美感的电影画面为观众带来了美妙的享受。

2.1 在创作方面的影响

任何艺术都离不开想象和创作,电影艺术当然也不例外。而数字电影特效向电影的介入,对电影编剧的创造力和形象力产生了最直接的影响,为编剧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可以充分将自己的想法在影片中展现出来。比如数字电影特效可以将编剧创作的故事内容、故事背景、故事情节和故事人物与时空都完美的展现个观众。

其一,在题材上数字电影特效对编剧产生的影响。通过对奥斯卡获的最佳视觉效果的影片进行归类发现,其中科幻类题材的获奖数量最多,其次是冒险类题材、动作类题材和惊悚类题材,少数获奖作品是爱情题材、喜剧题材和灾难题材。科幻片题材的流行一方面可以在商业运作中获得高额的资金回报,另一方面可以满足观众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让编剧更愿意花费精力在科幻片题材的创作上,比如《指环王》系列影片的创作,不仅在电影市场获得大卖,还获得了最佳视觉效果奖、最佳影片奖和最佳改编剧本奖,正如《指环王》系列影片获得的成功,促使其编写组进行《金刚》影片的编剧,并且再次获得奥斯卡大奖。另外,数字特效电影中的数字朋克十分值得关注,其主要特征是在科技发达的未来社会,人们在光怪陆离的环境中生活,城市面貌却破烂不堪。这类题材影片从科幻角度出发,从意识形态上扩展到整个社会,得到了观众的热爱和青睐。

其二,在创作过程中对编剧的影响。作为新兴的交叉领域,数字电影特效技术往往体现出快速更迭的局面,并且电影的导演往往是电影的编剧,可见此类导演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导演,自身往往具备艺术性和技术性。现如今导演兼编剧的局面在编剧的创作和拍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优势,既可以在编剧过程中有效的控制剧本的故事情节、剧情节奏和表达方式方法,还可以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进行再创造和再加工,让电影作品更加完美。比如《泰坦尼克号》、《阿凡达》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就是一位杰出的导演兼编剧,他利用自身扎实的数字电影特效基础对真实历史时间进行改变,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2 在技术方面的影响

数字电影特效技术就是指在电影拍摄过程中采用的某些特殊的技巧,随着时代的进步,数字电影特效介入的范围越来越广,把除真人拍摄外的所有层面几乎都包含在内。而编剧作为剧本的设计者,具有重要的存在价值。虽然编剧和数字电影特效二者看似没有密切的联系,但是在电影拍摄的过程中二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另外,数字电影特效可以分为“视觉特效”和“现场特效”,二者对编剧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现场特效”是在前期的电影制作效人员就进行参与,根据编剧和导演的要求创设视觉效果,而“视觉特效”是指特效人员按照影片要求合成最终的特效,并对合成效果进行加工,可以完成许多难以拍摄的特效镜头;其二,“现场特效”是指参与现场特效并提供服务的工作对象,与一般的拍摄区别不大,而“视觉特效”是利用先进的科学设备和技术对数字画面和胶片画面进行再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全新的影片效果。二者都需要人们进行参与,但是前者主要是工作人员参与,为影片拍摄创造独特的视觉效果.

2.3 对编剧产生的负面影响分析

数字电影特效的推广和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编剧的功能。原本为电影艺术服务的数字电影特效正走向极端化,观众盲目的追求具有特效的电影作品,导致电影编剧在进行创作时往往只写那些流行题材的剧本,难以取得具有实质性的剧本作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缺乏对故事内涵的把握。在影片拍摄中盲目地使用数字电影特效,将其作为炫耀的技巧,难以有效促进故事情节的变化,让观众长时观看会产生视觉疲惫;其二,影响观众对有效信息的捕捉。如果在电影拍摄中过度追求对数字电影特效的运用,忽视编剧设定的体验和感悟,则电影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3 结语

篇7

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风险、投资、合同、进度、质量、人员等多方面的工作,涉及设计、监理、施工、设备、物资、运营等部门和单位。随着城市规划的发展以及房地产的火热兴起,建筑工程管理的压力变得空前的大,既要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又要极尽可能地缩短工期,既要保证建筑材料的质量,又要尽可能地节约建筑资金。而且,工程承包商、工程监理单位等的竞争也越来越大,于是科学地对管理建筑工程施工变得极为重要。

一、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特点 项目具有独特和唯一性的特征, 任何项目所处的时间、地点、环境、参与人、目的均各不相同, 在项目的发展过程中, 大量变化是无法预见的, 所以项目的不确定性是项目的显着特征。项目还具有明确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一般的分为五个阶段: “ 概念、计划、实施、结束、运行和维护。”每个项目还具有明确的目标、完整的系统组织等。项目管理就是为了实现项目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的组织、筹划、激励、沟通、检查、控制活动。包括: 范围管理、成本管理、时间管理、质量管理、采购管理、风险管理、人力资源, 工作结构分析、责任分配等。 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特点是:造价高, 参与人数多, 利益相关者多, 对环境的依赖影响比较大, 时间长。项目不确定性和内部各利益相关者变数较大, 受外部环境影响大。如天气、政府法规变化等都容易影响项目进程, 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方式正由粗放型向现代项目管理转变。加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可以促进建筑市场的竞争, 促进建筑企业向技术专业化发展。专业化一方面提高了自身的技术管理能力, 生产质量有所提高; 一方面专业化提高了生产效率, 降低了成本, 而国家政策法规将促使专业化的管理体系完善, 这也是企业走专业化的必由之路。

二、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提高途径2.1 施工准备阶段存在的问题 2.1.1 人员问题 在施工准备阶段,企业由于追求施工进度,想尽快施工,而且,现在是的施工单位内部人员并不固定有很多员工都是现招聘进来的,没有时间对其进行培训,他们对于将要修建的工程的特点、难度、需要注意的细节等等都不了解,只是机械地工作;对于项目的管理者来说,往往是一些有社会关系却缺乏工作经验的;至于监理单位,往往出现监理工程师身兼多职的现象。 2.1.2 材料问题 由于很多单位的采购部负责人的任用只是因为“信任”,由于信任,他们选用的往往是“自己人”,这些人并不都了解施工设计的要求,他们只是片面地为企业节省资金,所以,所进来的材料可能不符合业主、监理或者设计的要求;对于进来的材料,为了尽早开工,或者是对于采购部领导的工作质量不方便怀疑,监理单位只是匆匆地验货或者根本不检验,导致不合格材料进入工程中;由于,施工单位的疏忽,使得建筑材料保管或者使用不当,材料混杂堆放,使其发生化学反应或者是错用,致使工程的刚度及实体强度发生了变化。 2.2 现场施工阶段管理存在的问题 2.2.1 人员问题 就我国目前的建筑工程来看,大多数建筑工程一线工人都是农民工,他们凭借着自身的吃苦耐劳硬是用力气拼出一些工作经验,有限的文化程度,让他们难以涉及建筑工程更多的方面;而对于建筑工程的管理者来说,大多数具有行业资格证或者的技能证件,但是和自身的技能和学历并不相符。有经验的没有技术,有技术的缺乏经验,导致整个建筑工程缺乏技术尖子,一些新科技、新材料难以推广。 2.2.2 机械问题 我国建筑工程施工中,人工化生产占大多数,机械的运用很少,导致生产率底下。同时,技术欠缺使得很多新型机械推广不够,应用力度小。 2.3 以人为本 党的十七大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可见以人为本的对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以人为本同样不可小觑。 2.3.1 强化用人机制 企业一向倡导用人唯贤,但是,很多时候是用人唯亲,尤其是在家族企业,或者是中小企业现象很严重。建筑工程中质量是最重要的,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无论是在财力还是人力上都是莫大的损失。所以,人在工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相当大,例如物资采购员、工程监理工程师等,如果他们忽视了工程的材料等的质量或者是型号、材料出现偏差,都会导致工程质量受损。 2.3.2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做好薪酬管理,在工资标准、奖金数额上,既要结合企业自身条件,市场消费水平、国家相关制度,又要充分发扬民主听取员工代表意见。执行多劳多得,贡献多着多得,充分体现员工的价值,对于加班一定要有所奖励或者薪酬。要充分挖掘有能力品德好的员工,对其进行提拔重用,同时向全公司通知提拔原因,鼓励员工在业务和技能上不断加强和完善的同时也要鼓励员工去完善自身的品德。让全体员工在工作上你追我赶,充满积极性,创造力;在生活中相互学习,让生活充满人性的美。

2.4 认真对待前期准备工作 2.4.1 人员准备 由于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者主要是:项目经理、安全员、技术员等,每一个项目的管理者都应该在工程没有开工之前就让人员配备齐全,并对不熟悉的人员核查,身份、学历、技能、特长、人品等。各项目部用该对其进行入职培训和安全教育,让他们充分地去了解工程项目,对于技术工作人员,应该对其进行专业的培训。 2.4.2 技术、材料准备 技术方面,做好技术工作的分配,查看好设计图纸,在充分熟悉图纸的情况下,检查图纸是否有问题,对于出现的问题需要及时汇报给设计单位以及工程法人,在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尽快解决问题。在材料方面,各个部门之间讨论解决好施工材料的问题,争取买到的材料和设计中的材料相差不大,不对工程质量出现影响。要制定详细的购买单据,减少购买中出现误差;做好材料的保管,避免材料在没有运用前就受到损坏。 2.5 控制好工程施工过程 2.5.1 进度控制 做好进度计划,把进度计划详细到每一周、每一月。但是施工进度必须和现实相结合不能生搬硬套、异想天开,在必要的时候,要准确的调整施工进度计划,确保施工按期完成。 2.5.2 质量控制 工程质量是工程的命,是工程管理的头等大事,在管理时,可以根据质量的目标要求进行质量计划的编制,对于施工质量的控制也要按照图纸和国家的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进行控制和验收,对于工程质量的自检和互检等制度也要严格的遵守,保证材料的质量和工程的质量。 2.5.3 成本控制 树立效益和成本的意识,控制好施工和生产中的成本费用,建立有效的成本控制机制,对成本进行好预算,在倡导节约成本的同时应该保证工程质量。 2.5.4 安全控制 首先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进行安全教育,对安全生产进行宣传,让安全意识深入到每一个员工的心里,让员工有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对于违章施工,要严格批评,消除安全隐患,避免、杜绝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

篇8

中图分类号:TD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5-0076-02

液力偶合器分为恒充式液力偶合器以及阀控充液式液力偶合器,以动力学原理为基础并经过工程学天才赫尔曼·费丁格尔教授的创新,实际上实现了无磨损的动力传动,传动元件之间相互无接触,产生磨损的零部件只有轴承和密封等。

基本的恒充式偶合器由泵轮、涡轮和外壳组成。以这种结构形式为基础,通过添加一些功能部件,就可衍生出其他类型的偶合器。

(1)双回路型液力偶合器:具有两个同轴排列、平行发挥作用的工作循环回路。在偶合器规格相同的情况下,通过这种双回路方式,可使功率传递倍增。

(2)延充型液力偶合器:通过在基本型液力偶合器外轮侧通过法兰连接一个延充腔发展而成。在某些要求更高应用的场合,可以加大延充腔,起动力矩进一步降低,设备的加速时间更长,起动更加平稳。

(3)改进型: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通过内置离心阀或者通过液力回流设计来进一步提高延充腔的性能,也可在加大延充腔液力偶合器基础上再增加侧辅腔。

阀控充液式液力偶合器可以有效保护驱动系统和部件。它可以平稳地控制您的机器,并实现平稳加速,同时保护动力传动系统不会因为过载而受损。工作机可能会因为过载而突然堵转。当过载现象发生时,阀控充液式液力偶合器的“滑差”特性能够有效地保护动力传动系统。通过改变充液量,阀控充液式液力偶合器可以平稳并无级地调节扭矩传输以及运行速度。与电子起动控制系统配合,加速起动时间可达几分钟,带式输送机起动时输送带的张力将减至最小。

1 皮带机设计参数

皮带机需要高性能的运行可靠性,设计参数如下:

2 大型皮带机对驱动系统提出的要求

(1)电机无负载启动;(2)利用经济性好且维修工作少的普通鼠笼电机;(3)非常平缓地建立起动力矩直到皮带开始移动;(4)在驱动过程中对最大力矩进行限制;(5)根据负载情况自动调整力矩;(6)减少皮带的纵向波动及震荡;(7)驱动方案能够保护胶带,并能降低设计选型时的胶带强度;(8)多机驱动时实现负载平衡;(9)在多机驱动时,实现顺序起动以避免对电网的冲击;(10)紧凑设计,便于井下运输及安装;(11)低磨损免维护设计;(12)应用于井下时,尽可能使用水介质,以利安全;(13)较长的起动时间;(14)起动非常频繁;(15)过载保护、隔离冲击和扭振。

3 偶合器主要特点介绍

(1)低磨损免维护设计,连接简单,正常工况下可连续使用3~5年;(2)设计紧凑,便于井下运输和安装;(3)在加大延充腔设计的基础上再采用后辅腔,可以大大提高充液量从而提高热容量,增加热吸收能力,并且后辅腔的设计可以使启动瞬间的力矩从零开始建立,然后缓慢增加,直到皮带机加速完成;(4)可以使用经济性好而且维修工作量少的普通异步鼠笼式电机;(5)由于液力传动的自然特性,多机驱动同一条皮带时,可以自动实现负载平衡;(6)偶合器最大的特点应该是能自动适应负载变化,即在没有任何外在控制的前提下,可以根据皮带机装载状况(满载、空载或半空载等)自动调节输出力矩,保证加载在皮带上的拖曳力矩始终能满足皮带机驱动要求,并且不高于负载力矩的140%,这样就很好地保证了系统各个部件的使用安全,尤其是保护了皮带不受损坏,并大大提高皮带的使用寿命;(7)采用普通水介质,满足井下安全标准;(8)偶合器中泵轮和涡轮截面采用混合型截面设计,试验证明,这种截面非常适合于大惯量的皮带机启动,可是实现更平缓的启动曲线。

篇9

定义:辩论是人们持不同立场对同一对象展开争论的过程。

辩论常常是一个批驳谬误,探求真理的过程。因此,辩论的意义在于:明理即辩。

辩论的作用:

1.探求真知真理,弘扬价值观;

2.关注社会生活,激发社会责任心;

3.培养科学的思维模式和思考方式;

4.吸收和郑和多元化的知识和信息;

5.展示语言风采,弘扬口才魅力;

6.提升人际关系的能力,扩大人际交流的范围,培养公众情感。

一、辩论思维:辩论的灵魂和基础

辩论中,对辩题的分析是否透彻,思路是否清晰,反应是否敏捷,想象是否丰富,推理是否缜密,引据是否合理,配合是否默契等等,都是以思维为基础的。

辩论过程是一个充满逻辑推理、演绎论证的过程,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广博的知识。因此,辩论不但带有浓厚的学术色彩,而且是一种滴水不可漏的思辨之战。

1.思维方式:发散性思维

是在思维过程中,通过知识、概念的重新组合,找出更多更新的可能方案、设想和解决方法的思维方式,是能够从不同起点、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标准而得出结论,

再由这些不同方式得出的结论交织融合成一个思维体系。

又叫扩散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

发散性思维的三个主要特征

1).表现为流畅、变通、独特;

2).流畅是指反应迅速而丰富,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表达出较多信息;

3).变通是指思维方式不落俗套,能够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去创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独特是指对事物有独到见解。

层次:流畅——变通——独特(最高层)

2.思维方式:收敛性思维

定义:将得到的素材在分析、综合、比较、判断的过程中重新组织,从不同的角度,将思维指向唯一正确的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过程。即“收得拢”。

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的配合运用

1).“散得开,收得拢”;

2).发散性思维为收敛性思维的选择提供了可靠的、广阔的依据。

3.逻辑推理:常用方法

(1).三段论

(2).归纳法

(3).类比法

(4).反证法

(5).两难法

逻辑推理:典型错误

(1).偷换概念(主动而为之)

(2).概念混淆(被动而为之)

(3).偷换辩题

(4).循环论证

(5).断章取义

(6).以偏盖全或以全盖偏

二、辩论语言

~汉语是辩论的血肉,辩论是汉语语言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

~辩论者要将自己的思想用语言完美地表达出来

1.辩论语言的特点

(1).精确性

要忠实于信息传递

(举例:《恐韩·韩乔生语录》)

(2).艺术性

#文采中运理,妙用修辞。(比喻、引用、夸张、排比)

#语美中含力,语言要有美感。

*语言秀

过分夸大了语言的作用,辩手成为语言秀的表演者。

缺乏朴实语言。

(3).攻击性

辩论语言是具有挑战性的攻势语言

(4).逻辑性

(5).简洁性

语言精练,清晰明了。

(6).多样性

有声语言+无声语言(人体语言、姿态语言、实物语言等)

无声语言要给人们的感觉:精神饱满、从容不迫、成竹在胸、正气凛然、气势磅礴······

(7).新奇性

指语言的内容要有新意,表达要让人觉得新奇。

(吸引评委注意,活跃赛场,一新制胜,给对手一个意外。)

(8).感染性:幽默

一是鲜明地表达观点;

二是营造场上的气氛;

三是给对方造成压力。

2.辩论语言的要求(有理、有力、有节)

1).口齿清晰

2).言简意赅

3).言之有别

4).言之有物

5).言而有序

6).言之有理

3.语音、语速、语调关系

三、审题与立论

审题

需要掌握的三个要点:

一是判别辩题类型:

1.矛盾型辩题

只需要论证本方的观点即可。

2.对立型辩题

双方的观点都需要论证。

3.比较型辩题

比较标准。

二是界定包括关键词在内的概念

(1).必要性

(2).基本方式

(3).注意事项

(4).关键词的界定:题眼

三是对辩题的价值判断

求真求实、抑恶扬善是基本价值。

立论

~立论的策略

(1).以哲学的眼光审视、分析命题;

(2).立足点高,超凡脱俗,纵揽全局;

(3).认识到双方立论的薄弱点;

(4).立论要做到严、新、奇。

论据

~特点:

(1).准确性(来源也要准确)

(2).典型性

(3).充分性

(4).新颖性和复杂性

(5).简洁性

变向论据

论证

(1).了解和把握论证因果关系;

(2).善于归纳论证的内容。

最佳立论

#能得到队员感情认同,引发观众共鸣,评委得到认可的立论。

#特点:

(1).逻辑性

(2).创新性

(3).攻击性

变向论点

定义:服务对方论点的论点。

出现的原因:对论点分析的不透彻、不到位。

纠正和拯救:再变向。

框架

底线

底线是一方必须坚守的基本立场,是不能更改的防线。

底线特点:(1).精练;(2).易懂易记。

底线一般以二至四条为宜。

寻找对方底线:观点证明。

检验底线: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进攻。

其他所有的观点都是由底线衍生并为之服务。

四、反驳与攻辩

反驳是必须进行的阶段。

反驳是反映辩手是否具有快速思维能力,敏锐的洞察力,迅速的语言归纳本领。

1.直接反驳

2.间接反驳

反驳的原则:服从真理。怀疑一切的反驳可能适得其反。

攻辩

注意事项:

(1).目的明确

(2).言简意赅

(3).击中要害

回答:

(1).设定条件回答法

(2).更换条件回答法

攻辩小结

五、自由辩论:核心

核心:形散而神不散。

自由辩论的准备

自由辩论的施行

六、辩论技巧

1.攻其要害

2.穷追不舍

3.利用矛盾

4.引蛇出洞

5.巧设圈套

6.李代桃疆

7.善用逻辑

8.慎用诡辩

七、仪态仪表

仪态:

1.头部

头部表现要沉稳庄重,频频点头或摇头都不适宜。

不能因表现不好而摇头:自我否定。

2.眼神、眼光

辩手目光要亲切、庄重、坚毅,表现出友好、沉稳、自信的风度。

3.笑容

辩手的笑容只能是微笑。

4.手势

原则:贵精不贵多,要适中得体,干脆利落,自然大方,表意确切。

通病:(1).生硬;(2).繁多;

(3).松散;(4).随意。

5.站姿、坐姿

仪表:着装与化妆

~着装

(1).庄重、统一,有特色。

(2).色彩上一冷色为主。

化妆

~效果:养眼(不是作秀)

八、辩风

1.队伍辩风:

1).雄辩: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2).花辩:复旦大学;

3).戏辩:新南威尔士大学;

4).儒辩:武汉大学;

5).正辩:山西大学;

6).文辩:中山大学;

7).整辩:马来亚大学。

2.队员辩风

1).感情型和理智型;

2).权威型和非权威型。

3.培养辩风的途径:

1).端正人生观;

2).博览群书;

3).有意识地进行。

4.有益辩风的整体配合

卡尼曼的“前景理论”:在不失个性的情况下,优编队伍,分享亮点,而不是让一颗星“灼伤”观众的眼睛。

九、辩德

(1).要树立正确的辩论价值观;

(2).要树立正确的辩论道德观。

十、辩论心理

1.适于辩论的心理素质:

(1).成熟的自信;

(2).强烈表现欲;

(3).求胜心强;

(4).从容;

(5).自然的平常心。

2.心理层次

三个层次:

(1).要我辩;

(2).我能辩;

(3).我要辩。

3.心理环境

解决方法:主动了解,提前适应。

(1).宏观环境:比赛大环境;

(2).微观环境:辩手对赛场的心理适应。

4.心理调动

5.心理压力

~印象整饬

~怯场

6.辩论中的自我心理控制

(1).控制紧张

(2).摆脱冲动

(3).控制急噪

(4).避免压抑

(5).摆脱心理障碍

(6).适度控制同情心

对方心理控制

最佳效果:逆认反应

控制对方心理以攻心为主。

观众的心理控制

观众的心理特点:

(1).对信息的棘手具有选择性;

(2).对辩手的态度受自身的影响。

控制观众心理:

(1).以真情打动观众;

(2).用真心理解和尊重观众;

(3).以真本事赢得观众赞赏。

评委的心理控制

辩论中的心理干扰:

篇10

二、课题的突破与创新

1.引导个体对辩论的关注

鼓动和激发学员的参与热情是需要一个心理铺垫过程的,因此激发学员参与热情、启发学员对于辩论的关注,在于学员对辩论的理解。课程第一阶段着重渗透和提升个体与个体间的辩论意识,理论操作依据来源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辩证法,主要是让人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依照观点进一步推理,最后后引出谬误,从而使人认识到自己先前思想中不合理的地方,并主动改正。这种方法可以使辩论双方从科学、理性的角度对自己的、他人的、周围的不合理观念进行挑战和质疑。这个环节可以视频案例展示、讲授或情境模拟的方式进行,激发学员对辩论技术的好奇及应用渴望。

2.辩题获得的形式

辩题的获得是辩论式教学法的第二个阶段,它是组织出一次成功的辩论式教学的关键。为了鼓励学员参与,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可采用分组出题、评委选题的方式获得辩题。具体操作的方法是,现场由培训教师将学员分为几个大组,每组学员都在10~12人之间,每组由最年轻的学员为记录员,最年长的或资历最高的学员为临时负责组长,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并集合本组意见、决定本组的辩题。在学员讨论的过程中,培训教师关注每组学员的讨论情况,并指导如何在本组辩题生成后,选出参赛辩手,集合参辩论内容。辩手人数为每组内正反双方各三人。其他人为正反“护辩手”,并自由选择正反方。实施过程要控制在20~25分钟以内,各小组辩题生成后,由4人组成的评审小组进行决选。将评审小组的决定结果进行全班公布,被选中的小组一般在1到2个为宜。

以某一次辩论式教学为例,辩题情况第一组为“在职业发展中能力比关系重要还是关系比能力重要”,第二组为“孩子成长过程中是父母为主导还是孩子为主导”,第三组为“是否应该延迟退休”,第四组为“培训期间是以学习为主,还是以吃喝玩乐为主”。这样的辩题实实在在地反映出了学员的需求。学员对于问题感兴趣,希望获得深入了解和解决的途径。最后评审组决定选用前两组为最后辩论会的辩题。

3.设置评审组

选择资深的学员作为评审小组的意义在于,他们可以把握辩题的方向和意义,不会使辩论内容过于娱乐而没有教学意义。另外,评审组还可以作为辩论会的总结和评价者,这对于提升教学形式的完整性、教学内容的时效性非常有效。

4.学员主持辩论

培训课程的第三个阶段就是在学员中选出有较强临场应变能力和较高表演热情的学员,最好选择辩题淘汰小组的成员。这样可以减小淘汰学员组的被忽略感和挫败感,获得积极参与而不是围观看热闹的心理。辩论赛由学员主持开场,公布辩论规则和顺序。正反双方各三名学员分别坐于主持人两边的桌子后,成面对面但略面向观众的形式。先分别由各方一辩申诉本方观点,二辩接着进行自由辩论,护辩手也可以在这个环节参与辩论,自由辩论的时间可以控制在10分钟左右,太长时间会有辩“散”了的感觉。最后由三辩进行总结陈词。主此人宣布本组辩论结束。如果时间控制合理,一组辩论在20分钟左右为宜,这样不会出现由于过度竞争或过于重复的辩论手段与内容导致辩论疲劳。最好可以留出第二个小组得以上场的时间,第二场辩论会出现和第一场完全不同的辩论效果。一是辩论变得有序、理性,二是辩论更加注重内容本身的指导意义,三是会体现教学与实际相结合的特点,因为学员的注意力会转移至内容,而不再简单地拘泥于是否了解了辩论的流程。

5.评估与总结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8-0213-02

辩论赛具有辩题时代气息浓厚、争议性强、针锋相对、自由开放、发人深省等特点,是思维活跃的青年学生普遍喜爱和热衷参与的活动。每年各大媒体报道的大型辩论赛,校园里时常举办的各种辩论赛,都引起莘莘学子的广泛关注。在大学本科教学,特别是专业课的课堂教学,探索多样化和新颖的教学方式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是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在上学期的教学实践中,结合所授课程的实际,开展了课堂教学引入辩论赛的改革探索。本文根据笔者所进行的实践探索,总结此次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经验和教训,进而提出大学本科课堂教学引入辩论赛的原则、要求与关键环节,为今后这一教学改革的推广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课堂教学引入辩论赛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笔者担任《中国公共政策》课程的主讲教师。《中国公共政策》是研究中国公共政策实践的一门课程。该课程考察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若干重要公共政策产生、发展、演变的轨迹,并运用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与方法来分析这些公共政策,把握中国公共政策的发展走向,以提高政策分析的能力。该课程具有时代性、应用性较强的特点。现实中对各种政策取向经常存在着各种争议,比较适合引入辩论赛的教学方式。因此笔者在讲授这门课的过程中进行了引入辩论赛的教学改革。此次改革探索的基本内容和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辩论赛的发动

首先进行本次辩论赛的发动工作。动员和发动学生积极参加课程辩论赛,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参与热情,是举办好辩论赛的前提条件。为了提高学生参加辩论赛的积极性,笔者宣布,本课程的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参加辩论赛是学生平时成绩的重要方面,凡是参加辩论赛的学生的平时成绩将获得加分,在辩论赛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将获得更多的加分。通过这种鼓励措施,调动了学生参加辩论赛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辩论题目的确定

接下来的工作是选定和公布辩论题目。辩题的选择十分重要,如同选定一个好题目等于完成了论文的一半,选择一个好的辩题也等于辩论赛成功了一半。根据《中国公共政策》授课的内容安排,在讲授的几个领域的政策中,住房政策是社会公众普遍关注、意见分歧争议较大的领域,因此笔者确定在住房政策领域进行选题。通过考察近年来我国住房政策领域的热点问题,笔者确定了“当前的房地产调控会不会达到预期目标”作为本次辩论赛的辩论题目。关于这个问题,由于当前的房地产调控正在进行之中,尚无最终结果,社会各界的意见也是针锋相对,因此比较适合作为辩论赛的题目。而且目前正方和反方两种意见大致旗鼓相当,不存在哪一方因为观点而占据优势的问题,十分适合通过随机抽签确定观点的辩论赛。辩题确定之后就由笔者向全体学生公布。

(三)辩论队的组建

辩论赛题目公布之后,就开始由学生自由组合,组建各个辩论队。笔者宣布,本次辩论赛将就一个辩题举行两场辩论赛,因此将组建四支辩论队。这样可以吸纳更多的学生参加辩论赛,让更多的学生有参与的机会。每支辩论队由四名学生组成,因此需要16名学生参加辩论赛。辩论队组建的基本方式是学生们自愿报名,经过教师认可后进行自由组合,组成各支辩论队。为了使辩论赛获得良好效果,笔者也进行了一些调控工作。一是在课下动员有独立见解、思维活跃、口才好的学生报名参加辩论赛;二是提出每支辩论队至少要有一名女生。学生们组成辩论队之后,将辩论队成员名单上报给教师。

(四)课下的准备

四支辩论队组成之后,在笔者的主持下,每支辩论队均派出一名代表进行确定辩题正方和反方的抽签工作。通过抽签,四支辩论队确定了自己所辩论的观点。然后笔者留出一星期的时间,让各支辩论队课下进行相关资料收集、人员分工、发言稿撰写等辩论赛举行之前的准备工作。同时,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锻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笔者安排一名组织过辩论赛的学生拟定辩论赛的规则和程序,并且确定一名具有辩论赛主持经验的学生担任本次辩论赛的主持人。

(五)辩论赛的举行

辩论赛举行时,首先由主持人宣布辩论赛的规则和程序,本次辩论赛分为两场,每场辩论赛均由立论陈词(每队3分钟时间)、自由辩论(每队10分钟时间)和总结发言(每队2分钟时间)三个阶段组成。同时,为了调动未参加辩论的其他学生的积极性,每场比赛都安排了观众互动环节,留出10分钟时间用于观众提问和回答。笔者还邀请了两名研究生和笔者共同组成了辩论赛的评审团,在比赛的最后进行了比赛结果的评定和点评。两场辩论赛均评出了获胜的一方和最佳辩手,同时由笔者为获胜方和最佳辩手发放了奖品。最后,由笔者对两场比赛中各支辩论队表现的优劣、辩论赛的效果等进行了整体的总结和评论。

二、关于课堂教学引入辩论赛的思考

从辩论赛的现场情况看,本次辩论赛总体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各支辩论队准备较为充分,队员发言有理有据、资料数据丰富、思路清晰而缜密,同时现场辩论气氛热烈,针锋相对,可以说是火花四溅。此外现场观众也积极参与,通过提问与发言等形式与辩论队员进行互动。当然,本次课堂教学的改革探索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对于今后如何在大学本科课堂教学推广这种改革,使课堂教学辩论赛取得更好的效果,本次改革探索给我们提供了若干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一)课堂教学引入辩论赛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本科课堂教学特别是专业课课堂教学往往习惯于满堂灌、填鸭式的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教师居于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虽然教师努力讲授,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讲解,不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因而往往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学的效果并不好。通过课堂教学引入辩论赛形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传统教学方式的缺陷,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首先,引入辩论赛可以改变教师位于课堂教学的中心的局面,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促进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辩论赛辩题公布之后,参加辩论赛的学生要主动查找和收集相关的资料,形成自己的论辩思路和文稿,这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未直接参加辩论赛的学生也会查阅资料,思考这个问题。其次,引入辩论赛可以改变学生消极敷衍、仅为应付考试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辩论赛的辩题争议性强、针锋相对、自由开放、畅所欲言、发人深省的特点,使辩论赛对青年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通过辩论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再次,引入辩论赛可以促进学生全面深入地看待和思考社会问题,了解社会问题的复杂性。辩论赛就一个辩题设立正反两方进行论辩,为了树立自己的观点,辩手们往往从多个视角、多个维度展开充分的论辩,这就会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和深刻地看待和思考社会问题,使他们认识到社会问题以及解决社会问题的复杂性。

(二)注意课堂教学辩论赛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