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人际沟通的功能

人际沟通的功能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1 09:21:2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人际沟通的功能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人际沟通的功能

篇1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06-0218-01

一、A高校人际沟通课教学实效性概述

1、正确理解高校人际沟通课教学实效性

高校人际沟通课是为了提高大学生进人际沟通能力而在高校中开设的课程。所谓高校人际沟通课教学实效,是指人际沟通课教师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使用一定的媒介和方法,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学生能够提高思想交流、感情表达以及知识获取等信息传递的能力。

2、高校人际沟通课教学现状及其实效性概述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数高校增加了和改进了人际沟通课,人际沟通课的教学实效性得到极大提高,主要表现在:

a)学校和社会高度重视人际沟通课,人际沟通课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高校人际沟通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人际沟通教育的主渠道,对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必不可少的途径。

b)高校人际沟通课教师队伍得到加强。一方面人际沟通课教师的整体素质在提高,特别是近年新进的教师学历层次有明显升高,同时人际沟通课教师待遇在改善、获得继续教育或培训的机会在增多。

c)高校人际沟通课教学方法手段不断丰富。例如以多媒体教学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逐步在各高校普及,一方面教师避免了大量板书的繁重劳动,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课堂讲解和沟通上,另一方面,多变的字体、丰富的图片及视频资料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课堂学习兴趣,赋予一些较枯燥的理论知识活力。

B影响高校人际沟通课教学实效性的因素

要增强高校人际沟通课教学实效性,必须先弄清影响教学实效l生的因素有哪些。

A高校人际沟通课教学的主体、客体。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主体能动性往往被忽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造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益显现其落后性。“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是我国现行许多教育学教科书的主流观点。这种“主体一主导论”的出发点,是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又充分发挥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

B高校人际沟通课教学方法

人际沟通课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活动,既是人际沟通课教师的创造性活动,又是学生接受教育过程的活动。从这个角度来看,人际沟通课教学法的研究既应包括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手段,也应该包括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方式和手段。人际沟通课教学的目标要靠教学法实现,教学的内容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手段才能起作用,科学的人际沟通课教学法有利于实现人际沟通课教学的功能与价值,提高人际沟通课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人际沟通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急剧变革,从教育目标到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人际沟通课教师的角色定位该发生相应的变化。一些人际沟通课教师仍然以知识的拥有者、传授者、灌输者自居,往往摆出一副尊贵者、权威者、训导者、管理者的架势,对于自身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服务者的角色认识不够。部分人际沟通课教师把人际沟通课教学当成操作性任务去完成。

由于近几年高校的扩招,师资普遍缺乏,教师负荷普遍较重,因此也有很多高校在新引进人际沟通课教师时的步骤一般是初审笔试试讲和面试体检及政审录用上岗,采取“先上岗,再培训”忽略岗前培训环节,这样很容易造成新进的人际沟通课教师出现权责不明,对岗位认识不清等问题。而上岗后人际沟通课教师获得培训和外出考察或实践锻炼的机会也很有限,特别是实践锻炼机会极少。

三、增强高校人际沟通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思考

(一)以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强化人际沟通课教学主体

(1)作为高校教师群体的一个子类,人际沟通课教师队伍建设理应选择专业化道路。专业化的人际沟通课教师应明确认识自身的责任、义务、权利。(2)健全的专业情感。专业情感是指人际沟通课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并不断提升的一种职业性的情感,它为人际沟通课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3)扎实的专业知识。人际沟通课教师必须具备本学科知识、相关知识、人际沟通教育知识、实践l生知识。(4)娴熟的专业技能。专业化的人际沟通课教师必须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如组织课堂教学、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发课程资源、指导学生课外活动、开展学科研究与教育研究、进行教学评估等方面技能。

(二)加强人际沟通课教师与学生课上及课下的协作互动

转变观念,充分调动学生;把握方向,正确引导学生人际沟通课教师和学生二者之间的活动是主体之间的交往,构成了“主体一主体”的关系。教师要调动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其跟着人际沟通课教师的思路走。人际沟通课教师对教学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的阐述,必须在研究的层面上去讲解,才能说服学生、打动学生,才能真正使学生理解。

四、增强高校人际沟通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意义

当前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观念存在对人际关系交往的紧张、恐惧、自卑、冷漠以及自我定位偏差等心理障碍因素。人际沟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进行人际沟通技巧教育和培训,对于促进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形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篇2

业缘关系是人们由职业或行业的活动需要而结成的人际关系,其中的同学关系的人际关系在大学生人际关系中居主导地位。在建立良好同学关系的过程中,人际沟通的作用不可忽视。

一、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的理论基础及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马克思曾指出,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在社会生活中建立或保持的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同学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际关系与人沟通关系密切,严格来说,合乎实际的人际沟通是用来达到人际目的的符号交换活动,具体包含五层含义:1.人际沟通表明人与人之间需要交换;2.人际沟通发生于沟通行为存在的时候;3.人际沟通包括社会符号的使用;4.人际沟通是策略;5.“能够达到形象、关系和工具目的的沟通者即为有能力的沟通者”。

进一步说,人是社会动物,人们进行人际沟通,产生人际关系,是为了满足人自身的需要。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观点,需要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标志,人不仅有“食色”等基本需要,还有高级的需要,比如人际需要,即与人交往、沟通的需要(融入他人之中)。反过来讲,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可以帮助大学生维护心理健康,增强集体意识、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在同学互动中健全人格的发展、丰富对自我的认知,逐步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增强人际沟通能力,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社会化。在社会层面上,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对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且,大学生即将踏入社会,他们素质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其中相当重要的是一个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大学生同学之间人际沟通的常见问题

在实际沟通中能否满足沟通目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还与沟通者的沟通能力、沟通场合和沟通事件密切相关。当代大学生在同学之间的人际沟通中常出现以下问题。

首先,沟通中自我心理定位不恰当。主要表现为沟通中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自卑心理等不恰当心理定位。以自我为中心主要指的是大学生在人际沟通中更多关注自我的需求,只在乎自身利益,站着自己立场考虑问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建立在平等友爱,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这类人必然会在人际交往中受到挫折。自卑心理是一种在认知上的偏差,认为自己无能软弱。自卑的人认为自己比不上别人,会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行,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事实证明,这种自我评价是错误的,卑的人跟自信的人相比,能力并没有区别,区别的只是一种心态。

其次,对人际沟通的价值定位不恰当,突出体现在功利主义色彩的增强。人际沟通的功能是综合性性的,包括主观上可以帮助人们满足形象、关系、工具三种人际目的,达到自我认同,满足人际需要,客观上为人际关系提供原则和规范等功能。而功利成分在人际沟通中的增加,容易导致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等极端价值取向的出现,“以利交者,利尽则散”,无论是对个人还是社会都是有危害的。

第三,欠缺人际沟通能力。部分大学生缺乏人际沟通能力,不懂得人际沟通技巧,因而,在同学的交往中,经常达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而经常与人产生误会或隔膜,事倍功半,影响同学交往。对沟通技巧的把握需要大学生自己在实际交往中用心塚磨,如,学会倾听、善于换位思考、使用合理策略增加人际魅力等等,掌握一定的交往技巧,并付诸于实践是获得良好同学关系的重要途径。

三、建立大学生良好同学关系的人际沟通策略

首先,学会倾听。很多情况下,倾听是比侃侃而谈更有利的一种沟通方法。如果我们进行人际沟通的目的是为了理解、照顾沟通对象,可以使用“同感倾听”的策略,即在倾听时我们要在理解基础上意识到别人的感情,并可以根据情况进行补充说明、寻找共同经历和看法、给予积极肯定的回答等。如果我们的目的是确定关系地位和保证关系安全,可以使用“协商式倾听”的策略,积极把握沟通语言对象的中心意思,注意这些话的内在含义并且按照自己的意见提供支持意见。

其次,把握同学关系的进程并采取不同人际沟通策略。如果你想增进同学关系,那么提升人际魅力则是有效的催化剂。“人际魅力,简单地说,是把人们结合到一起的各種力量,也可以称之为‘对人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包括对对象体态、行为、性格、信仰等各个方面的评价以及情感反应。”在外在形象上,提升形体美;在人际行为上,显示相同的态度和价值观、支持别人的观点和兴趣、使用直率和肯定的回应方式或者称赞同学。

如果你想保持关系,可以使用积极性策略:快乐的行动、礼貌和避免批评。由此带来的亲和力和友好度可以帮我们对抗保持同学关系阶段的无聊和平淡,它使我们在与同学的相处过程中,始终保持乐观。也可以使用开放策略,通过互相信任、讨论对双方而言至关重要的话题来保持关系。

如果这段关系不得不疏远,则可以采用合适的分手策略。比如传达积极的信息,沟通者不让遭到拒绝的一方感到拒绝和伤害,同时暗示疏远的愿望。再比如使用疏远信息并进行合理解释。在选择分手策略时同样需要根据双方不同情形选择适合方式。

同学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卡耐基所说,一个人的成功,约有15%取决于知识和技能,85%取决于沟通。良好的同学关系有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也会成为终身受益的财富。

参考文献 

[1]何宝梅 杨剑宇主编.秘书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篇3

中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可以根据人文类需要,开设综合性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课程。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当地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和教学质量的监督检查”。

文件给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也为中职学校开展“人际沟通课程建设”活动提供了政策依据。

一、开展人际沟通课程建设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际沟通人才有了多元化的要求,尤其是口才营销成为企业生存的重要依赖之际。因此,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人际沟通人文类课程应以社会职业交往和沟通技能的需求为导向,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技巧和人文方面的素质。

社会的日新月异要求学生不仅具备高境界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感、强烈的自立精神、坚强的意志,还要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为此,中职学校开设人文类课程成为必然,而人际沟通课程更是重中之重,开展“中职学校人际沟通课程建设”,才能更好的满足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

二、开展人际沟通课程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近年来,我校人文类选修课课程有:公共关系学、美学基础、文学欣赏、应用文写作、环境与资源、心理学、创业与就业、演讲与口才、管理学、舞蹈与形体。

我们曾对参与选修这类课程的学生作过调查,对象大体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内向型,这类学生一般不喜欢说话和与人交谈,但在参与选修课学习后,认识到与人交往的重要性,又因为在课堂上有比较多的表现机会,所以性格变得开朗很多;

第二种是普通型,这类学生一般不主动与人热情接触,也不主动学习,但通过选修课的学习,改变了固有思维观念和习惯,为人处事也大都多了一些热情;

第三种是外向型,这类学生一般都多才多艺,但不是样样精通,有点骄傲,通过选修课的学习后,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变得虚心了。

调查结果表明,选修课程的开设,对提高学习者的人文素质起到了一定作用。

深圳开发贝特公司曾经来学校招聘员工,学校推荐了一批选修了舞蹈与形体、演讲与口才、公共关系学等课程的学生,到达公司时正赶上公司要筹办元旦晚会。从参与组织到上台表演,主角几乎都是我们的学生担纲,由于他们的出色表现,为学校赢得了声誉。还有一名电子专业女生,唱歌、跳舞、写作、演讲很出色,应聘一家报社得到重用,还被派往德国专门学习。

综上所述,我校在开展人文教育具有较为成熟经验,开展 “人际沟通课程建设”是有基础的。

三、人际沟通课程建设目标

1、人际沟通课程开发和设计

根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学习者为中心”、“以职业生涯发展为需要”的原则,通过调研,融合《公共关系学》、《演讲与口才》、《心理学》3门人文类课程,构成新的人际沟通课程。

2、人际沟通课程基于社会需求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

通过探索,形成“练中学,练中教”的教学模式,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在完成一个个项目的过程中学习相关人际沟通的技巧。

四、人际沟通课程建设内容

1、社会调研分析

社会调研分析主要是通过社会调研,了解社会发展现状与趋势,调研人际沟通类课程的需求状况以及综合素质培养标准。

2、典型训练项目提炼

典型训练项目是指一个项目的具体训练科目,是人际沟通课程框架确立的基础,要通过社会调研、学生现状分析、专家访谈等形式,再综合各方面因素才得以提炼。

3、确立课程框架

课程框架由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典型训练项目、综合能力要求、人际沟通课程学习内容、基准学时、训练学时、学习任务名称等构成。该框架为制定课程方案提供依据。

4、开发人际沟通课程

由人文类教师、社会学者、课程研究专家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分析探讨每一工作任务的具体能力要求,将社会需求转化为教学性工作任务,设计开发相应的人际沟通课程。

5、基于社会需求情境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形成老师“练中教”,学生“练中学”,使学生提早融入人际沟通的实际氛围,构建自我的人际沟通知识和提升人际沟通的技巧。

6、人际沟通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和使用

探索职业教育教学化建设,初步建成涵盖《公共关系学》、《演讲与口才》、《心理学》3门人文类人际沟通课程,包括: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多媒体课件、教案、实训指导书、课程考核方案与试题库、案例集、工作过程的图片、音视频、动画、训练项目、社会案例等教学资源库,为教师教学、学生和自主学习服务。

6、人际沟通课程特色校本教材开发

聘请社会专家,与人文类教师共同组成编委会。深入社会调研,采用座谈会和调查问卷等形式,与社会专家共同分析归纳人际沟通方面的社会具体需求,确定教材的定位。

通过教学实践分析学生特点,详细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在原有教材基础上,删除陈旧的知识点和脱离实际的案例内容。以社会案例为基础校本教材,在内容上突出社会交往技能训练。聘请校内外专家,对教材的定位、规划、设计和编写进行审定。

7、构建“多元化、全方位”的评价体系

(1)、“多元化”的考核制度:考试模式强调各人文类课程之间的联系,将若干门人文类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巧融合在一个综合性考核项目之中,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考试内容能够反映学生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全方位”的评价体系:根据人文类技能标准,制定考核“全方位”的评价机制,从综合素质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使评价真正体现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8、建设与人际沟通课程对应的实训室

(1)、充分利用学校办学资源,联合相关行业、社会共同建设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校内训练场地。具体计划:与八桂职教网和南宁电视台作为合作重点,让学生参与到社会调查所承接的项目中去,鼓励学生在项目中学习,在应用中提高。

(2)、开发训练教材。为将学生素质培养落到实处,并使培养出的学生能从容面对社会,根据对社会需求的调研和社会能力分析结果,组织专任教师和社会人士依据教学实际编写基于社会需求的训练教材。

9、人际沟通课程高素质型师资队伍的培养

积极探索人际沟通课程的建设研究,积极与社会专家交流,派遣人际沟通类教师到社会考察调研,使教师深入社会当中,获取实践体验经验。

五、人际沟通课程建设的预期成果

1、 人际沟通课程资源库,包括: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多媒体课件、教案、训练指导书、课程考核方案与试题库、案例集、图片库、视频库等资料;

2、 人际沟通实用案例资源库,其基本内容包含与人沟通技巧的调查分析、沟通协调技巧、人文素质培养、交际礼仪实务、演讲商谈技巧、活动策划技巧、个人形象塑造、公关策略、障碍排除方法、优化心理素质案例等各方面内容的多种案例,为学生的体验式训练提供活教材;

3、人际沟通课程的特色校本教材:

4、 人际沟通课程校内训练室的建设方案、相关管理规章制度和训练教材;

5、 人际沟通类人际沟通课程训练室,包括心理咨询室、演讲与口才训练室、人际交往情景模拟训练室(佐以职业礼仪训练)。

篇4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61-01

现代康复治疗的发展要求康复治疗人员不仅要学习康复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知识和技能,使康复对象能够得到主动、全面、系统、有效的康复治疗。康复治疗的实践调查表明,康复治疗需要用70%的时间与他人进行沟通。因此,治疗师的沟通交往能力,是做好康复工作的关键能力,这就要求康复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康复理论知识以及熟练的操作技能,还要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人际沟通能力。

1康复治疗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1.1适应能力差。同学们从学校转入医院,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心理上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医院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适应,医院的教学和管理模式与学校相比更具弹性,强调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有很强的适应能力,部分学生在学校养成的学习、生活中的依赖性不能很快调整,产生了适应不良的现象,尤其是在处理医患关系、师生关系等问题时,一些学生感到迷茫困惑,有的同学甚至产生惧怕交往的心理。

1.2社会认知能力不完善。大学正是学生的社会认知系统建立和完善的重要阶段,包括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环境的认知。在人际交往中,不少同学自我认知出现了偏差,部分学生过高评价自己,与别人交往时以自我为中心,处处为自己着想,只关心自己的需要和利益,遇事强调自己的感受,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价值和人格,漠视他人的处境、利益和感受。还有部分学生自我评价过低,缺乏主见,人云亦云。有些学生甚至压抑自己的性格,有意讨好别人,失去了自己的个性特色。有的同学对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不能正确地理解和接纳,阻碍了个体社会化。

1.3过度封闭自己。部分学生在与别人交往时,总喜欢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和需求掩盖起来,给人一种孤傲处世的感觉,一些古怪的行为和习惯有时令人难以理解。这种人交往的失败就在于心理上建立了一道屏障把自我封闭起来,从而无法与别人沟通,使自己的人际关系处于危机之中。

1.4教育教学存在一定不足。

1.4.1教师方面的因素。康复教师多为专职教师,有的是本校毕业后留校任教或大学毕业后直接分配到学校,他们与病人接触少,缺乏临床经验,对治疗环境及病人不熟悉,其教学重点只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在实训操作时重操作步骤和操作方法,而忽视了与病人的沟通。没有让学生去体验病人,用自己的感受和语言与病人沟通,更没有让学生把沟通贯穿于整个康复治疗操作中,学生不会与病人交流,造成了治疗上的“哑巴操作”。

1.4.2教学环境方面的因素。康复实操教学区是康复治疗学生进入临床康复治疗工作之前的一个重要模拟演练基地,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良好习惯的场所,但是在实操课中,很多学校都没有安排去医院见习,操作练习面对的都是模型、模具,交流时不能与学生进行情感应答,缺乏真实感,以至学生交流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的同学感到可笑,从而影响了沟通能力的培养。

2培养康复治疗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学院康复治疗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较弱,在思想意识上、主观心理上和沟通技巧上均存在不少问题。因此,针对以上问题,可采取相应的对策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2.1加强职前教育,培养优秀的性格品质[1]。通过开展职前宣教讲座、情景模拟等活动,一方面学生可以了解康复治疗中沟通的重要性,培养优秀的个性品质;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认知能力,正确认识自己、他人及环境,善于接纳自己的优点、缺点,引导学生懂得尊重别人、赞美别人、鼓励别人和宽容别人,正确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的个性,鼓励学生多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他们充分体验不一样的角色感受。

2.2实施情感教育,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医患关系是当代医务人员中最敏感的关系。注重情感教育,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和谐、友好、信任的育人环境,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

2.3重视学生个性发展与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培养是大学生未来社会化的重要要求,针对现在学生自我意识强烈的特点,正确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的个性,充分发挥各类教育载体的引导功能,鼓励有特长的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各种文体活动,让他们充分展示自我,在不同的舞台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2]

2.4在康复治疗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培养学生沟通技能的关键。教师对医患沟通意义的理解、带教责任心、康复临床经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病人关爱的态度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沟通技能的培养[3]。如教师在示教每一项治疗操作时应努力做到语言清晰、准确、规范、在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根据不同的病人使用恰当的语言与患者通,做好解释工作。学生练习时,要督促、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医患沟通贯穿于整个康复治疗操作过程中,而不要背老师的语言,这样反复练习,使学生能自然与患者交流,同时注意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康复治疗操作用语,避免说废话或语言不当引起医患纠纷。

总之,人际沟通能力作为当代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重要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提高康复治疗专业学生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能力,发展合作精神,是学生走向社会、适应职业环境必备的核心能力之一[4]。培养康复治疗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病人,在临床实践中,学生使用有效的沟通手段,帮助病人适应角色的转变,为促进病人康复起到重要作用。在实际的康复治疗教学中,加强人际沟通技能训练,创新教育途径,注重实践锻炼,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掌握沟通知识和技能,并能在临床学习中自觉运用。

参考文献

[1]刘朝晖,温梅,李惠超.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6(12)

篇5

关键词:网络环境 人际沟通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7(a)-0122-02

随着网络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促使现代教育从形式到内涵发生了质的变革。笔者试图探索网络环境下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使学生自主学习、协作交流、研究性学习、个性化学习、创新思维、终身学习思想得以实现的教学模式。为此,笔者通过研究,探索出适合高职《人际沟通》课程基于多媒体与网络环境的课堂教学模式,为有效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沟通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1 《人际沟通》网络课程结构的设置

笔者开发的《人际沟通》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是针对高职院校师生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网上交流和测试评估所设置的网络资源学习平台。该平台包括四个模块:以实践为主的实践模块,以理论为主并与实践活动相协调的理论模块,实践与理论相配合的资源模块,以及在线学习与答疑的互动模块,它具有很强的实时在线功能。

(1)理论模块。以教学实践为基础,力求通俗易懂,简明实用,与日常沟通实践紧密结合,并附有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教学日历、课时方案、教学教案、教学课件、微课以及讲学视频等相关链接,方便学习者更进一步学习与研究。(2)资源模块。收集并整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大量案例、背景资料、学生成果、相关网址等等,为学习者自学、实训和深入研究提供了充足而适宜的资源。(3)实践模块。通过实践将该门课程与实际有效结合起来,实践活动包括任务情景、小组讨论、协作学习、形象展示、角色扮演、知识问答、技能测试、拓展延伸8种类型,旨在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合作意识、注重能力培养、加强自评与互评的学习策略,既锻炼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又能深刻地领悟人际沟通的内涵。重在解决 “学”和“做”的关系问题。(4)互动模块。在线互动学习平台是专门为学生提供个人自主学习的空间。互动平台能够记录每位学生的学习过程,上传完成的作业,测试成绩的统计,看到教师对自己的评估、答疑,完成问卷调查等多项功能,为师生提供一个有效沟通与交流的平台。除此之外,教师利用此平台适时更新教学内容,方便教学管理。

2 《人际沟通》网络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笔者吸收了网络课程与课堂教学各自的优势,结合该课程特点及两年的教学实践,构建了适合于网络环境的《人际沟通》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表述“创设情景―问题导学―展开探索―指导点拨―网上协作―小结交流―实践测试―继续探究”八个环节。该模式主要强调师生、生生互动,力图实现师生双边活动在教法和学法上的协调统一。(见表1)

网络课堂教学模式是以现代教学理论为依据,反映了“互联网+”时代的先进思想,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其主要特点:一是打破固定化教学模式,按照日常交际活动所涉及的沟通技巧、礼仪规范创设情景,引发学生进行思索;二是将学习过程和探索过程有效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探索问题过程中获得新知,从而使问题探索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三是通过网络课堂教学进行“人-机”交互或“人-人”交互,使学生展开探索、思考和发展,让每位学生实时体验知识的发现和发展过程。学生的学习成果是通过自己发现所得,不同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创造出不同程度地新知,从而实现了个性化教学;四是教学知识的传授不能仅限于教材内容,还要重视学生从课内向课外的延伸,通过访问网络课程所提供的丰富资源和相关知识网站来获取大量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获取、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

3 《人际沟通》网络课堂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的检验

经过一个学期的研究和实践,笔者构建的网络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达到了良好的预期效果。

3.1 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增加

网络课堂教学为学生创建了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和图文并茂、形声兼备的多种感官刺激,增加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主动探索新知形成与发展的动力,这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

3.2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高

网络课堂教学班与普通班相比,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转为自觉地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复习、检测和预习,能在互动学习平台上进行交流与讨论,能较好地从Internet网、网络资源库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料,能很好地借助网络平台进行探究式学习,开展课题研讨。

3.3 学生的互助协作意识明显增强

网络课堂教学班学生在实践活动(情景剧表演)中,能积极主动参与,并发挥各自的优势,充分体现互助协作的精神,养成良好的团队意识。

3.4 学生的沟通能力明显提升

网络课堂教学班与普通班相比,学生具备了良好的人际沟通素养,知识面明显比普通班学生宽,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比普通班学生强,综合测评成绩明显比普通班学生高出一截。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程教学改革,不仅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师的教学理念与角色也发生了转变,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真正实现了激发兴趣、提高能力、发展个性的教学目的。这种网络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符合高职素质教育精神,对推动学科教学改革,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护理工作 人际关系 人际沟通

1 护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与沟通

护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是指护理人员在从事护理工作过程中与患者、患者家属、医生、护士及其他医务人员之间所形成的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和。主要包括护患关系、医护关系、护际关系、护技关系、护勤关系等等。

护理工作中的人际沟通,是指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与患者、患者家属、医生、护士以及其他医务人员之间为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情感、观念和知识而进行的沟通。

1.1 护患关系及沟通: 护患关系: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护士由于工作需要,与患者之间所建立起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是护理实践活动中最主要的一种专业性人际关系,也是护士职业生活中最常见的人际关系,是护理人际关系的主体。

护患关系的沟通 在临床工作中,由于住院患者的年龄、职业、文化、生活习惯等的不同,对医院环境及医务人员会有一种陌生感,加上疾病的折磨,他们甚至会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护理人员应及时与他们沟通,了解患者的身心感受和真实想法,如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住院环境,给患者做详细的入院介绍,告知他们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是谁,病房周围的环境等等,消除他们的陌生感,从而很快适应住院生活。为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时,做到动作熟练轻柔,一针见血,使他们对护士充满信任。进行每项护理操作前,护士均应向患者解释该项操作的目的、意义、方法及可能出现的后果等,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以取得他们的合作。工作中,经常有目的、有计划的为患者做一些健康指导,告知他们某些药物的服用常识,饮食与生活习惯对疾病和健康的影响等,例如,对因高血压而导致冠心病住院的患者,告知他们影响血压的因素很多,不能单纯依赖药物治疗,还应注意饮食的调整,饮食宜清淡,限制钠盐的摄入量,并保持心情舒畅,每天有充足的睡眠,多吃韭菜、芹菜等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及水果,预防便秘,并应做到戒烟限酒,不要随便调整降压药物的剂量等等。对患者提出的疑问要作耐心细致的解答,用词要恰当,言语要谨慎,使他们对所患疾病有充分的认识,从而消除顾虑,并能积极的配合治疗护理工作。通过有效的沟通,拉近了护患之间的距离,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减少或避免了纠纷的发生。

1.2 医护关系及沟通: 医护关系:是指护士为了患者的健康与安危与医生所建立起来的工作性人际关系。它的实质是一种平等的、同事合作关系。

医护关系的沟通 医生与护士在临床工作中虽然分工不同,专业不同,但他们的目标却相同,都是为患者服务。如果没有医生的诊断治疗,护理工作无从谈起,没有护理人员的护理,医生的诊疗方案也无法落实。医护工作在临床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应主动配合医生工作,严格“三查八对一注意”,准确的执行医嘱,对有疑问的医嘱,护士可以私下里与医生交谈,表明自己的想法,确认无误后再执行。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向医生汇报,并做好详细的记录,保证护理工作无差错发生。通过沟通,协调处理好医护关系,使医护双方能够互相尊重和信任,互相团结和协作,为患者的健康而共同努力。良好医护关系的建立,提高了医护双方的工作效率,增强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使患者能够积极的配合治疗,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

1.3 护际关系及沟通: 护际关系:是指护士长与护士之间、班组护士之间、科室护士之间、护理部与护士长和护士之间的相互关系。 护际关系的沟通 工作中下级应该尊重上级,服从领导安排,不计较个人得失,上级也应该关心体贴下级,合理安排班次,年轻护士多向老同志请教,老同志也要以身作则,为年轻护士树立榜样。通过有效沟通,建立良好的护际关系,使护士之间形成互敬互爱、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优良作风 ,形成超强的凝聚力,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及效率,推动护理工作的发展。

1.4 护技关系及沟通 : 护技关系:是指护士与医技科室人员之间的人际关系。

护技关系的沟通 在日常工作中,护士与医技科室人员接触较频繁,为了使患者得到及时准确的治疗,双方必须坚守岗位,各尽其责,当工作中存在不同意见时,应本着一切以病人为主的思想,主动协商,寻求最佳的解决办法,不要互相推诿,打乱各自的工作程序。通过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技关系,使他们之间互相尊重、团结协作,共同为患者提供准确而及时的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案。

1.5 护勤关系及沟通: 护勤关系:是指护士与后勤部门之间的人际关系。

护勤关系的沟通 后勤部门在医院中虽然不是临床一线科室,但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是为医院的各个部门服务,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护理人员应该了解后勤人员的工作性质,尊重他们的劳动,后勤人员也应该加强业务学习,树立为临床服务的思想,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双方必须相互协商,相互团结和支持,通过沟通,建立良好的护勤关系,使他们能够更好的配合临床一线工作,保证护理工作的顺利完成。

可见,搞好护理工作中的人际沟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保证护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更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它不仅有利于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而且有利于护士个人的身心健康及事业发展,更有利于护理学科的整体发展。

2 护理工作中常用的人际沟通的方式与技巧

护理工作中,护患关系沟通的成功与否,还存在一定的沟通方式与技巧问题。现在简单介绍一下人际沟通的方式与技巧。

2.1 人际沟通的基本方式 : 按照沟通的方法不同可以将人际沟通分为语言性沟通和非语言性沟通。

2.1.1 语言性沟通 是使用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的沟通,是人类用来交流信息的一种最重要、最有效、最广泛的沟通方式,主要包括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两种。在护理工作中,与患者交流多采用礼貌性用语,如“您好”、“请”、“谢谢”、“对不起、打扰了”等语言,口头沟通时尽量不用医学术语,应使用患者通俗易懂的语言,针对患者的情况不同,采用不同的语言沟通。当患者表现出紧张、恐惧时,护士应给予鼓励性语言,如“小朋友,别紧张,勇敢一点”,对有焦虑不安的病人,应给予安慰性语言,如“您别担心,您的病情并没有您想象的那么严重”等等。美好的语言,恰当的解释,可以使患者感到温暖与亲切,交流起来比较轻松。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到患者的准确病情和内心变化,了解了患者对治疗护理的需求,为下一步的诊疗计划提供了依据。

2.1.2 非语言性沟通 即身体语言,也称为行为语言,是一种不使用词语,而在沟通中借助表情、眼神、手势、动作等来帮助表达思想、感情、兴趣、观点、目标及用意的方式。非语言沟通有时候更能准确的反映出人的思想及感情。护理人员一个淡淡的微笑,一个短暂的目光接触,轻轻的触摸,和蔼可亲的态度,稳重大方的仪表,训练有素的举止,或许会给患者留下美好的印象,使患者对护理人员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从而消除顾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2.2 人际沟通的技巧

2.2.1 倾听的技巧 倾听是各项沟通功能中最重要的功能,是沟通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沟通大师戴尔•卡耐基说过:“如果你想成为一个谈话高手,必须首先是一个能专心听讲的人”。伏尔泰说过:“耳朵是通向心灵的道路”。有学者在调查后得出的结论:在人际沟通中,书写占9%,阅读占16%,交谈占35%,而倾听却占40%。这说明倾听在人际沟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患者沟通时,护理人员要聚精会神的听他们叙述问题,不要心不在焉,不要随意打断他们的话题,也不要过早的下结论,适当的时候可给予反馈,表示护理人员已认真听取并明白了他们的意思,充分尊重患者,以获得患者最真实准确的信息,从而达到沟通的目的。

2.2.2 沉默 是指交谈时倾听者对讲话者的沟通在一段时间内不作语言回应的一种交谈技巧。以和蔼的态度表示沉默将会给人以舒服的感觉。护患沟通中,适当的沉默会给患者充分的思考及调节的时间及机会,给护理人员留下一定的时间去整理需要的信息,并调节沟通的气氛 。把握时机,适当运用沉默的技巧,将会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

2.2.3 自我暴露 在沟通过程中,护理人员自愿的将个人信息传递给患者,使患者对护理人员充满信任并主动与护理人员交流,但自我暴露的时机、意愿、真实性等可随沟通的内容、场合、对象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

2.2.4 触摸 实际上是非语言沟通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技巧。如为呕吐患者轻轻拍背,协助卧床病人翻身,对婴儿的抚触等,恰当的触摸,会使患者感到温暖可亲,对治疗起积极作用,但在选择触摸的方式、时间、部位时,应充分考虑对方的性别、年龄、社会文化背景、双方的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3 影响人际沟通的因素及处理措施

3.1 护理人员的自身因素 护理工作是一项琐碎而又繁重的工作,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很大,有时对患者的需求未能及时做出回应;由于社会上对护理工作有一定偏见,加上护理工作本身的高风险性,使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也较大,有时可能工作热情不高,对患者漠不关心;个别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服务不到位,态度生硬等,以上种种原因均会影响护理工作中人际关系的沟通,引发各种矛盾或纠纷,从而影响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针对以上情况,医院护理部应加强内部管理,抓好安全教育,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学习,并举办关于语言技巧、护士行为规范等的培训活动,提升他们的自身素质和职业形象,使他们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投入护理工作,以减少矛盾或纠纷的发生,确保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2 患者方面的因素 由于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信仰等不同,对疾病的认识不足,缺乏相应的医学常识,对护理人员的期望过高,当他们的需求未能得到满足时,会对护理人员产生不信任感;患者由于疾病的折磨,会使身心感到痛苦,同时又担心高昂的医疗费用,脾气变得烦躁易怒,加上对治疗效果不满意时,均会对护理人员的态度不好,从而影响了护患沟通,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

工作中,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沟通,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多安慰开导他们,稳定他们的情绪,消除内心顾虑,使他们理解并尊重护理人员,积极的配合治疗护理工作,以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3.3 医护信息的不一致 在临床工作中,有时会出现医疗病历与护理文书在记录:同一病人的信息时不一致的情况,这是因为医护双方对各自的专业了解不足,对问题的理解也存在差异所致。这会影响医护关系的沟通,影响到治疗方案的顺利执行。

因此,医生不仅要掌握和提高本专业知识,还应了解最新的医学动态,了解一定的护理新理论和新技术,护士也应多向医生学习求教,主动宣传护理专业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增加医生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医护双方只有密切协作,才能使患者得到更加积极有效的治疗。

综上所述,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为减少或避免护理纠纷的发生,提高护理工作效率,促进护理工作的发展,不仅要克服这些影响沟通的因素,努力学习业务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提高自身的人际沟通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建立并维护好健康和谐的各种护理人际关系,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坚持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更好的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高江霞. 人际关系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探讨. 卫生职业教育, 2006,24(20):151-152

[2] 田 红. 谈临床护理沟通的技巧. 实用全科医学, 2006,4(6):638

[3] 彭 虹. 沟通技巧在护理工作中的运用. 现代保健, 2006,3(5):207

篇7

一、团体心理辅导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

团体心理咨询是从英文group counseling翻译而来的。Group可译为小组、团体、群体、集体,counseling亦可译为咨商、咨询、辅导,所以团体咨询与小组辅导、集体咨询、团体辅导概念相同。从习惯上讲,我国台湾地区多用团体咨商或团体辅导;香港地区多用小组辅导;大陆多用团体咨询、集体治疗。从词义上看,集体指组织化了的团体,而团体的含义更宽泛。团体心理咨询是一门以心理学为基础的专业知识、理论与技术。随着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政府、社会、大众的关心和重视,团体心理咨询的技术和方法也将被广泛应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团体心理咨询的特点

团体动力学的研究证明,一个人要想清楚地了解自己最好到团体中去,要想改变和完善自己最好到团体中去,要想实现自我的价值最好到团体中去。在团体中成员不仅可以交流信息,探索自己,也可以互相模仿、彼此支持而学习到适应社会的态度与技巧。团体在助人方面有着其他助人形式无法代替的特殊功能。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

(一)班主任工作需要新方法

班主任是学生的直接管理者,班主任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管理的水平,探索班主任工作管理新方法是教育者值得研究的方向。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如果将团体心理咨询引入,那么对提高班主任管理质量水平一定有很好的帮助,这篇文章就带领大家一起来看看我是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应用团体心理咨询的!

(二)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在担任班主任的过程中,我发现班级里总是有那么几个不太合群的学生,她们分布在各个寝室,共同点是每个寝室的同学都对她们存在异议,她们非常不合群。比如有些是嫌弃她们性格不合群;有些是寝室同学讨厌她的行为习惯影响到别人;当然还有一些是她自己本人觉得寝室同学都不喜欢她,所以独来独往。针对这样一批不太合群的学生,我通过找她们谈话、找寝室相关同学沟通的方式来改变这个现状,但是发现效果不显著。于是我决定运用一些心理学领域的方法来尝试改变她们的行为或是思维方式。

(三)针对不合群学生制定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本团体辅导主要围绕改善人际交往能力的主题而设计。

团体辅导名称:人际沟通我能行

团体对象:班级每个寝室中被其他同学6人以上认为是不合群的同学(每个寝室8人),共8人。

团体辅导频率:每周一次,每次1小时

团体性质:成长性团体

团体辅导的理论依据:团体中的人际沟通理论,人际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系统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的交流过程,是人们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和前提条件。团体过程就是人际沟通的过程,了解人际沟通的理论有助于认识和把握团体发展的过程,进而有效地引导团体发展。

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案设计:

(四)团体心理辅导实施后对团体成员人际交往效果的评估

通过为期8周的团体辅导训练,我再次对这8名同学进行评估,主要通过访谈以及

篇8

3.以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并促使教育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要求教育正在发生着一场深刻的变革。网络技术的开放性使得信息资源的分配方式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网络的便捷交流特质突破了时空的局限,扩展了教学的空间,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为营造新型学习环境提供了又一种可能性。我们有意探索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现实情境,进而通过活动体验领悟的教学方式,试图将单一的理论训练转变为丰富的活动体验,将孤立的课堂空间转变为师生主动重构的现实情境,试图将封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开放的互动交流。为此,我们提出了“借助网络支持,在现实情境学习《人际沟通》课程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并有幸成为《远程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一个案例,旨在通过研究,探索出提高学生实际交往能力的有效方法,形成一套有效的教学活动方案,为同仁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研究设计和方法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于2003年承担“现代远程职业教育资源建设项目”《护患沟通》网络课程的开发,并成为“远程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实验学校。本人以此为契机,在22001级高职护理专业的两个班级开展《人际沟通》课程的教学实践,开始探索校园网环境下人文类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指导思想及目的

1.将网络作为促进教学改革的物质条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真实的工作、生活情境,构建在此情境中进行实践体验,探索一种适于《人际沟通》课程的网络环境和现实情景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学提供有益的经验。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信息能力、协作能力、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在情境真实、资源丰富、交互有效的教学境界中,得到积极、主动、全面的发展。

(二)学习需要分析

护理专业学生掌握人际关系及人际沟通的基本技能和理论,将有助于提高其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专业素质,更对改善护理实践中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提高护理工作效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通过综合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习者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课程内容分析

1.网络课程结构

结构方面安排了三个模块:以实践为主线的“实践”模块,以理论为主线并与活动相协调的“理论”模块,以及与实践和理论相配合的“资源”模块。理论模块:以教学实践为基础,力求简洁实用,与护理实践紧密结合。并附有相关链接,供学习者更深一步研究。资源模块:收集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大量支持案例、背景资料、相关网址等等,为学习者自学和练习,以及进行本专业的研究提供适合而充足的资源。实践模块:通过实践活动将整个课程联系起来,实践活动分为脑力激荡、协作学习、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拓展阅读五种类型,旨在通过以学生为主、强调合作学习、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注重自评与互评的学习安排,使学习者既锻炼了人际沟通的实践技能,又能更深刻地领悟护理人际沟通的实际内涵。主要解决“怎样学”和“怎么做”的问题。

2.课程组织

课程融理论、实践、案例于一体,通过大量的沟通案例和技能实训组织课程内容,突出《人际沟通》的课程特点(情感和行为的改变),强调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具有以下特点:实践性:本课程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加强实践性内容。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淡化了纯理论的讲解,增加了“实践活动”模块,并与理论知识相呼应,意在使学习者“在实践中学习理论,通过实践理解理论”。针对性:精简人际沟通一般理论的讲解,突出护理实践中最常用的沟通形式(如交谈)的学习,并增加“团队建设与冲突解决”、“护理治疗性沟通示例”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护理人际沟通”等内容,以加强对护理实践的针对性,突出体现职业技能的培养。丰富的案例:强调实际情境和学习任务的重要作用,以大量护理实例贯穿整个教材。

3.考核评价

要注意改进考试考核方法,重视考核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提问、作业、表演、平时表现(实践运用能力)、学习态度、参与应用训练和专题报告(口头或书面)为主评价,淡化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

4.学生特征分析

以2001级高职护理专业两个班共79人,均为女性,年龄19~20岁。均为高中毕业经全国统考录入我校三年制高护专业。在第四学期开设《护患沟通》课程时,同一个老师对两个班采用了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总学时数为32。课程结束后对学生从学习的积极性、自主学习的能力、对教学模式的认可度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利用测试题对学科水平进行了测试,利用模拟角色扮演和临床实习对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进行了考评。

5.应用环境

(1)硬件环境我们网络课程教学班教室配有一台服务器,配有一条ADSL专线供该班学生上因特网用。一台教师机,配有多媒体教学控制系统,全班学生每人配一台多媒体电脑作为学生工作站,所有电脑均连接在学校的园网上,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

(2)软件环境软件环境的核心是校园网上的网络课程资源库。资源库内有:多媒体素材、网络课件、教学策略库、教学资料库、测试题库、教学案例库等。

6.实施方案

我们吸收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目前已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支架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随机进入教学法),结合《护患沟通》学科的特点及一年多的教学实践,构建适合于人文类课程的网络教学模式。这种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景———提出课题———自主探索———网上协作———小结交流———实践测试———拓展延伸”七个环节。网络环境下的《人际沟通》教学模式流程图如上所示:这种网络教学设计模式既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其特点是:(1)实现了个别化教学。(2)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它保留“传递-接受”教学活动进程,同时吸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思想。在“传递-接受”教学活动进程中,通过实践研究、多媒体网络技术辅助而进行的“人-机”交互或“人-人”交互,让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发现,让每一位学生实时体验知识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过程。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学生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的,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水平不同程度地“创造”出知识和能力,从而实现了个别化教学。此外,这种教学设计模式使学生主动地从课堂内的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通过访问网络课程提供的大量、广泛的教学资源和相关知识网站获取所需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获取、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

网络教学结构图说明一:三种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利用网络资源在学习传统纸制教材基础上拓展学习。包括预习、练习、复习及实践活动。利用网络优势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学习过程;例如:学会浏览,学会选择,学会发现重点、难点;学会新旧知识的对比、迁移。利用网络资源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形成良好的参与状态(主动性、全员性)。

(2)合作学习创设网络环境下新型的互助合作、资源共享、共同完成目标的学习方式。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人机互动,充分体现网络信息交流的优势。增强合作意识,养成良好合作品质。

(3)探索学习在认真学习教材同时,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筛选信息,并加以归类、整理,分析、解决问题。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积极、自主探究;网络教学结构图说明一:三种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利用网络资源在学习传统纸制教材基础上拓展学习。包括预习、练习、复习及实践活动。利用网络优势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学习过程;例如:学会浏览,学会选择,学会发现重点、难点;学会新旧知识的对比、迁移。利用网络资源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形成良好的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网络资源启迪思维,体现思维的独立性、深刻性、创造性;说明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可通过网络信息平台上的“论坛”、“聊天室”、“公告板”等栏目进行。

二、教学案例

下面以第三章关系沟通第三节处理好护患关系为例,对此模式作一介绍。

(一)教学设计思想

体现《护患沟通》教学的学科特点,体现网络课程的教学观点,充分利用案例和多媒体网络工具,以“创设情景———提出课题———自主探索———网上协作———小结交流———实践测试———拓展延伸”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三、网络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的检验

1.教学模式代表了教学改革的方向

2.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高主要体现在:

(1)学生学习自觉性有明显提高,能自觉地利用网络工具访问网络资源库进行预习和复习、在信息交流平台(论坛、聊天室等)上讨论问题。

(2)学生能较好地从网络资源库、因特网获取所需的信息和资料。

(3)学生能够很好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探究性学习、开展课题研究。

3.学生的学科能力明显提高主要体现在:

(1)网络课程教学班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增加。

(2)网络课程教学班学生的知识面明显比普通班学生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比普通班学生强,有较好的人际沟通素养;综合能力测试成绩明显比普通班学生高,有较强的综合能力。

四、网络教学积极作用

1.教育观念开放

从网络课程教学班一年的教学实践来看,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带有松散、不确定、难控制的特点。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是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对课堂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要有一定的预见性,教师必须对教学信息资源进行精心设计、策划,这对教师也是巨大的挑战。因此,教师必须要有“开放的教育观念”。否则,无法适应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教学。

2.教学空间开放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具有开放性,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具有交互性,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具有自主性和个性化。这就要求网络教学的教学环境必须是开放的,要营造适合于网络教学的教学环境,即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在这方面我校虽然先走了一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不同学科的教师对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的建设要求相差甚远。如何真正实现教学空间的开放是有待探讨和研究。

3.教学时间开放

现行课堂教学时间只有45分钟,虽然教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对每个环节的教学时间作了精密的安排,但是由于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有不确定因素,要使学生在一堂课内完成“创设情景———提出课题———自主探索———网上协作———小结交流———实践测试———拓展延伸”的教学过程,时间是非常紧迫的,这就要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具有“开放的教学时间”。因此,要解决好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时间与现行课堂教学时间的矛盾。

4.教学评价开放

显然,评价网络教学不能用传统的、封闭的教学评价标准来衡量,这就要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需要“开放的教学评价”,那么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网络教学呢?这个问题急需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五、网络教学中的问题和思考

1.荧屏功能不应取代课本功能

2.网络情境不应取代多元化的情境创设(例如现实场景、角色演出)

3.网上交流不应取代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音色、停顿、语气、表情等传达着更为丰富的人文信息)

篇9

(一)乔哈瑞理论

深刻理解乔哈瑞理论是诊断沟通风格的基本前提。美国心理学家JoeLufthe和HarryIngam(1969)从自我概念的角度对人际沟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根据自己知道——自己不知”和他人知道——他人不知”这两个维度,将人际沟通划分为四个区,即开放区、盲目区、隐秘区和封闭区,人们将此理论也称为乔哈瑞视窗”。

在人际沟通中,个人的日常爱好、态度及脾性等通常是自己与他人共知的区域,即开放区”,个体的某些方面,如兴奋或痛苦状态时的情绪表现,自己的某些可能伤害他人的行为习惯等,往往是自身不甚了解而他人却很清楚的区域,即盲目区”;个人的价值观、隐私等内容,常常只有当事者清楚而他人则无从知晓,即隐秘区”;个体与他人都尚未认识或了解的信息为封闭区”。上述的窗格(区域)类型会随着个体与他人或团体的沟通行为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当初次与人见面时,一般人不愿过多透露自己的情况,即倾向于缩小开放区,往往给人留下虚假的印象。为了进行有效沟通,我们必须增加与他人的交往,扩大彼此的开放区,同时缩小盲目区和隐秘区,并在相互切磋和探究中开发封闭区。基于有效沟通的良好愿望,人们通常使用自我透露和反馈两种策略或技术。自我披露是个体主动与他人分享某种信息、观点乃至个人情感的过程,用以减少隐秘区;反馈则是个体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做出种种反应的过程,来自他人的反馈信息有可能缩小盲目区;反馈与自我披露的交互使用则有助于减少封闭区。

(二)沟通风格

继乔哈瑞理论之后,许多西方应用心理学家又对沟通风格进行了大量研究,如JayHall(1973)提出了人际风格与管理影响”学说,RobertE.Lefton(1977)提出了管理者行为评价模型”。我们在总结乔哈瑞理论和J.Hall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发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者沟通风格诊断问卷》。借此工具可将管理者的沟通活动分为如下四种典型风格,但大多数人都兼有两种以上的沟通风格。

1.封闭型这类管理者的典型特征是既很少进行自我披露,也很少运用反馈,好似一只与世隔绝的乌龟呆在甲壳之中。焦虑和不安全感是封闭型管理者的典型心理,他们经常担心失去工作或职位,并认为维持现状是唯一安全的策略。这类管理者常用静止不变的眼光看待员工,而且把绩效评价视为浪费时间;他们疏于进行上下沟通,员工既得不到及时、充分的激励,也得不到有效的指导。因此,员工对这类管理者怀有敌对和失望情绪。

2.隐秘型这类管理者的沟通特征具有单一性和防御性,即一味追求他人的反馈信息,却很少披露自我。猜疑和寻求社会认同是隐秘型管理者的典型心理。在猜疑心的支配下,他们往往为了弄清员工的活动和心思而寻求反馈。这类管理者常将个人的情感和评价隐藏起来,但这并不等于他们忘记了过去的问题,何人提升等重大事项常取决于他们深藏的个人好恶。隐秘型管理者也渴望社会认同,为了取得他人的喜爱和认同而寻求反馈。他们认为保持团体的表面和谐或一致是管理工作的宗旨,为达此目的,他们甚至不惜大事化小。在进行绩效评价时,他们倾向于只讲员工优点,少论缺点。

3.盲目型这类管理者更多地进行自我披露,而忽视了反馈的运用,其管理行为具有独断”色彩,过分自信是他们的典型心理。这类人自信是行家里手,热衷于披露自我信息:如时时某项工作该如何做”,某问题该如何处理”等指示;他们不屑于从员工处获取反馈,因为员工在他们心里往往是无能”或笨拙”的代名词。他们更多地看到员工的缺点,忽视其优点和潜力。对盲目型管理者,员工心怀不满,很少将自己视为组织的一员,生产率下降。如果上下关系日趋糟糕,员工可能采取强制性反馈手段,如提意见、向上级告状,或者隐瞒重要信息来报复管理者。

4.开放型这类管理者既重视自我披露,又注意运用反馈,能在团体中营造出宽容互信的开放气氛。他们敏于体察员工需要,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组织事务,因此这种沟通风格不仅创造了健康融洽的人际氛围,而且提高了团队的工作绩效。

二、沟通风格策略的有效功能

从上述分析不难发现,反馈与自我披露是形成管理者沟通风格的两大维度,如果对二者功能使用不当,则可能形成消极或不健康的沟通风格,如封闭型、盲目型或隐秘型;若能科学、恰当地使用反馈与自我披露的功能,二者则可能成为改善不良沟通行为、培养积极沟通风格的有效策略。那么,反馈与自我披露策略的具体功能如何?这无疑是一个亟待认识和准确把握的理论问题,是进一步掌握改善沟通风格技术的必要前提。

(一)反馈功能反馈作为一种动态的信息应答过程,包括如下三个重要功能:(1)有助于提高沟通的准确性,减少出现误差的机率。反馈可以检查出个体理解信息的偏差,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人不可能在某一时间内接受所有感知到的信息,所以会根据自己的兴趣、背景、经验和态度进行主动的选择,这便是选择性知觉。在复杂的人际沟通中,选择性知觉使个体倾向于倾听、理解和领会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所以信息失真”现象在所难免。譬如,从高层管理者向基层员工传递信息(下行式沟通)时,传递环节越多,就越容易出现信息膨胀和歪曲。因此,及时准确的反馈是克服信息失真现象的有效途径。(2)通过建立双向沟通模式,营造出积极健康的组织气氛。在企业上下沟通中,管理者善于倾听员工的反馈,在鼓励士气、构建信任与团结的气氛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IBM公司为了获取和倾听员工的反馈,每年投入大量资金来编制调查表,把调查结果作为评价管理者业绩的依据。更重要的是,公司一旦发现问题,便立刻派出调查小组,前去解决问题。由于员工知道公司调查后会采取措施,因而能认真对待调查工作。整个调查程序是一个倾听与反馈的双向沟通过程,不仅增强了员工对上司的信任,而且有助于创造出和睦的集体气氛。(3)积极反馈具有不容低估的强化作用。从行为主义心理学角度而言,积极的反馈对良好行为(包括信念)具有强化、巩固和塑造作用,而消极反馈则可能对良好行为(信念)起到弱化、减退和破坏作用。

(二)自我披露功能多听少说”这一箴言几乎伴随我们每个人从小长大。传统观念认为,管理者披露自我信息,则容易丧失权威性,何况在充满竞争的商界里,与他人分享感受和思想,即自我披露的难度要远远大于反馈。但现代组织行为学认为,在一个健康的组织或高绩效的团队里,管理者和员工不仅要分享工作信息,还要彼此分享某些个人感受和经验,其原因在于,自我披露具有如下重要功能:(1)有助于提高组织生产率和员工绩效。为了提高员工的绩效水平,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员工工作满意度和充足的信息。提高员工满意度最重要的举措是改善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而自我披露是构建健康的人际关系的有效手段。此外,员工要提高绩效水平还需要了解充足的信息。员工的基本信息需要包括,首先是大量的个人信息和工作信息,其次是组织决策信息。员工对自身工作性质、价值等信息有了了解,不仅提高了工作满意度,还会增强责任感。(2)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组织凝聚力。管理者与员工间的信息披露,使彼此能靠近或走入对方的生活和心理世界,增强了心理相容性,提高了情感密度,这种关系不仅畅通了工作沟通的渠道,而且强化了员工对组织目标的理解和承诺,有利于建立一个充满信任感和凝聚力的社会支持系统。

(三)反馈与自我披露的复合功能在信息沟通过程中,反馈与自我披露的交互使用,可产生一种深层的复合功能。这种功能有助于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周围每个人都是自我的镜像反应”,个人的自我概念是在人际交互作用中形成的。拥有积极自我概念的人其自我评价具有如下特征:较少谈论自己的成就,更乐意谈论别人的成就;既能从容地接受批评,也能谦虚地接纳表扬;在工作成就上,具有辩证的归因观,既能把成就归于个人,也能归于周围环境,如领导和同事;能以平等宽容的态度与人相处,避免对人抱有成见或用居高临下的口气说话;能坦言我不知道”或我错了”等等。如果一个人很少给周围同事披露个人信息,就不能从别人那里获得反馈信息,也就很难有机会了解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反应。那么,自我概念就只能来自主观性假定或者基于自己对他人非言语行为反应的感知。这种主观假定或片面感知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容易使个体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拥有消极自我概念的人具有如下特征:不能从容地接受赞扬,常贬抑自己的优点;对他人的批评采取防御性态度,经常为自己的缺点开脱责任或寻找依据;在完成工作方面,更多地考虑个人的荣辱得失而非工作本身;对他人的工作成就和荣誉,采取愤世嫉俗或吹毛求疵的态度,很少主动赞扬他人;等等。

三、改善沟通风格的技术

如何改善消极的沟通风格,培养积极、健康的沟通风格,一直是广大研究者和管理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反馈与自我披露是两种改善沟通风格的重要策略,从具体方法和技术层次而言,这二者又是改善沟通风格的有效技术。

但如何进行有效的反馈与自我披露呢?就反馈而言,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反馈的目标应指向外部事件或行为而非具体的人,即对事不对人”。(2)反馈方式应属描述性而非评价性。描述性反映既客观又富有诚意,评价性反馈则有很强的主观判断性,容易夹带个人偏见或刻板印象。如不赞同一个下属穿淡蓝色的新外套,评价性反馈通常是,你怎么能穿这样的颜色!”这类反应容易伤害对方自尊。描述性反馈是,我个人认为,深蓝色大概更能体现职业女性的气质。”这样容易为对方所接受。(3)反馈的主旨应是信息共享而非训导他人。用平等的、经验分享的口气来反馈信息,容易为人接受;而指手划脚式的训导口气,如你应该(必须)……”,则给人以不平等的感觉。如果采取坦露自己过去遇到类似问题时的感受和做法供对方参考和决定,这样会促进彼此的合作关系。(4)反馈的信息量不宜过大,应以别人能接受为准。应根据员工的个人特点和工作性质,有主次、分阶段地提出若干意见,使其既感到压力,又能看到希望。(5)反馈应迅速而适宜。迅速的反馈能使对方及时改正错误,起到强化作用。同时,反馈也应分时间和场合,倘若当众指出一位自尊心很强的员工的缺点,便是不适宜反馈;相反,在一种宽松的气氛中进行个别反馈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6)反馈时应注意运用转述和知觉检查技巧:转述,即用自己的话把对方的言语内容进行综合整理后再加以反馈,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对方的语义,也有助于对方有机会剖析自我,重新组合那些零碎的语句和关系,深化谈话的内容;知觉检查,即个体把对方的非言语(如表情、姿态、服饰等)和副言语(如声调、节奏等)信息进行综合整理后反馈给对方。

篇10

1、虚拟化与间接性是网络传播中的人际关系一个明显特征。虚拟、间接和符号化的人际关系是网络传播的主要特征,同时,交流的空间与范围也可不受时空的约束,过去的沟通局限被突破了,可以使人们之间多对一,一对多与多对多的交流。通过互联网络交流,事实上是通过以计算机为载体,以网络为中介来进行信息的传递。

2、自由、平等、开放是网络传播中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属性。以对人际关系的范围影响来分析,与传统社会交往相比,前者有限于社会阶层的地位、权力、职业和利益相近的。网络则没有,人际交往是虚拟的,在熟人之间可以发生,并且可能发生在陌生人之间,不同语言、不同层面、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之间也能够相互沟通。例如,湖北省有一个爱好音乐的,她就很容易在范围很广的区域内找到一个知音,一个四川小伙子就可以交到一个新疆的女朋友。正是由于网络传播的博大,无论是哪一类人,都可以在网络中找到一个他们心灵的角落借此寄托他们的理想和感情。这就是网络最引人入胜的因素之一。

3、网络人际关系是在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交流中延伸出来的一种交往方式,虚拟的人际关系同时拥有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两组人际关系的性质。网络中的人格是现实中的人的人格的延续和补充,而且可以更多展现出人的内心世界。网络成为一种可以提供宣泄的渠道,以缓解现实的压力,在网络的虚拟环境里,消除了对自由表达的限制与约束的一些禁忌,网络沟通当中,心理上在双方都没有形成压力,可以一吐为快平时受压抑的思想,平时不敢说的在这里都可以恣意释放,网络使人的心理产生一种自由的轻松感。

二、网络传播丰富了人际交往方式

通过网络传播能够做到同步的发送信息,相互之间借助网络进行交流,基本上可一起共享资料;在获取和发送信息方面与以往相比具有十分显著的优势,它包括了以往交流方式的各个方面,网络利于人们之间进行人际交流的好处如下:

1、随着交流形式的变化,以及网络技术的飞速进步,网络传播中的人际交流形式更加的多样化。人们能够借助网络互发电子邮件,方便了相互的信件交流;也能够借助一些通讯工具来进行沟通,如QQ、微信等;例如:电脑若配有一对摄像头和小话筒,你就可以看着对方来唱歌,这种面对面的交流。网络聊天实际上是凭借网络特点进行的人际传播,“人们可通过语音命令进行无障碍地网上冲浪”。

2、网络交流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借助于网络的传播来进行人际交流,要比以往的通电话、写信有着更加明显的好处与实用性,只须轻轻按下钮键,就能连上所有在世界范围内有网络的地方,世界真正成了地球村。而且若你的语言水平较高的话,你还可以将自己的意见写上,告别了以往我们耗尽体力,远涉千里,疲惫不堪之后刻下“**来此一游”的话。在网络上痛快走一回,不长时间后,你或许已神游到了世界的另一端了。

3、交流范围更广。以往的交流方式,你很难做到在同一时间和处在不同地方的数百人共同交流,比如共同看一场电影或看一首诗,以及马上看到别人的反应。这在使用互联网的现在,仅须一台电脑就能实现了。由人际传播的角度来讲,除了语言之外,人的发型、打扮、身体动作、眼神、姿态以及表情等等,均为信息交流的重要媒介,而在网络传播里面,这些媒介的功能减弱了,而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才不利于网络传播里面人们对传播情景的看法,且对确定与诠释信息起了负面的作用。亦不利于行为的表达,传出信息的人很难经由信息表达某种情绪,显现个性,以及进行控制或展示魅力。

4、交流所用的成本更少。目前除了在买电脑、以及网络方面所需投入较大外,网络连接好后的每一次信息传递相比别的的传统人际沟通方式都更为迅速与花费少。以要和某人探讨一件事为例,双方做一次面对面的沟通将含有路费以及路上往返的时间等,通话则含有电话费,若要交资料还含有传真与打印费。而通过网络你仅须打开QQ、接好视频,就相当于面谈,再加上一封含有相关内容的电子邮件,而实现这一过程所用的时间可能比你整理好资料出门坐车的时间要少,而且对于包月使用网络的用户,所花的费用基本上可以忽略。

三、网络传播给人际关系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网络传播是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国际互联网络,是现代信息革命的产物。网络凭借技术优势,集文字、数据、图像和声音于一体,是传播史上迄今为止最先进的传播工具,给人际关系的发展所带来影响是非常大的。

扩大了人际沟通的圈子,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目前许多人觉得,心理不健康者的人际关系也会很差。通过一些实例也看出,人际关系对于促进个体心理健康具有很大的作用。一个人若朋友不多,另别人难以与之相处,则他的心理一定是存在缺陷的。一些有关研究人员,不管是在心理治疗技术的研究还是心理疾病的原因分析中,都着重考虑了人际关系这一因素。沙利文觉得精神病含有人际关系里面不适宜的全部领域,大多是因为病人的童年人际关系不好,从而引发较重的忧虑感,引起精神的分裂。有的心理研究人士认为,探讨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是解决心理健康与治疗问题的关键所在。他们认为,与别人相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自我实现者具有的一个显著特征。而另一些心理研究人士认为,探讨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对于解决人际问题具有很大的作用。目前社会中,有越来越多的人感受人际关系的冷漠。人们在建成的高大建筑中孤独地进出,非常需要简捷迅速而又灵活的沟通方式。通过网络沟通使得彼此间的交流范围扩大,提升了人际交往的准确性、简捷性、时效性,对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上网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会产生正面的影响。在以往的沟通方式下,个体的人际沟通基本上都是局限于实际生活中窄小的圈子里。而借助于网络平台的人们却能够跨越千山万水,不受地域空间的约束,将全部世界浓缩在一个小村落之中,真正做到了“我们的交游遍天下”。它能够让人不出房门在顷刻之间具有多年故友般的内心感受,而省掉了相互的寒暄、试探、防备与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因为网络人际沟通可以做到匿名,上网的学生之间通常不发生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使得网络人际沟通能够打破岁数、性别、职务、衣着、外表等以往人际沟通中的一些限制因素,从而形成更为自由、协调、对等的人际关系。电脑网络不但提升了通常社交的简捷性,扩大了社会范围,而且消除了某些具有特殊不利条件的人们在社交上的障碍。例如学生在家里面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沟通与聊天。又如一位脚部受伤不能行走者可能局限在狭小的范围而不能走入别人的生活圈子;一个脸上被严重烧伤的患者,可能由于变形的面部使得一些人不愿或不敢接近;边防哨卡的军人可能由于不能离开岗位及地域偏远,而不能和外界交流……,电脑网络给这些特殊的人们开辟了与别人沟通的全新天地。另外,电脑网络还能够作为治疗一些有社交害怕症病人的初级训练工具。让他们先借助电脑网络和别人进行不用直接面对面的交流与谈话,逐渐培养交往的信心,随后再走到现实中进行的人际沟通训练。

四、为个体不良情绪的宣泄给出了适合途径

目前心理方面的学者十分重视宣泄在维护与治疗心理健康中的作用。这种维护与治疗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为被压制的心理症结给出宣泄与放松的途径。可是,因为受以往观念与行为习惯的干扰,有不少人在出现烦恼与心理问题时,通常不愿意或不习惯去看心理医生,也不善于向身边熟人说出。这种不愿看“心病”情况与“家丑不外传”的大众心态,严重妨碍了个体心理问题的有效解决,也造成了个体心理健康。网络交往的匿名性特点为上网学生不良情绪的及时宣泄与网民之间的情感支持、心理鼓励给出了新途径。五、网络传播对人际关系的发展引起的弊端网络传播在为人们平时的相互沟通提供诸多益处的同时也引起了一些弊端:

1、人际关系冷漠化。网络尽管可以使人们之间的沟通不用面对面的进行,但也使人际交往的行为趋向单一化,即将网络作为主要凭借。正由于网络是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以往要面谈的事情如今通过电话,或上QQ在短时间内即可解决。每到年节都是中国人进行感情沟通的好时机,而现在由电子贺卡、电子邮件取代了以往的明信片、亲笔的书信,连买的礼品也能够网上交易且可送货到家。大家知道,通过媒介所做的人际交往行为会由于媒介物的特点而难以保证信息的完整,虽然网络十分先进,但它毕竟还是和面对面的沟通有区别,谈话内容说完了,而情感的互动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交流方式的单一化不仅使情感有所不足,还有良知、正义感等。

2、对网络的利用不当而造成上网成瘾,诱发人格障碍或心理障碍。“网瘾”即“互联网成瘾综合症”,英文简称为IAD。主要表现为:一上网就非常高兴,上不了网就“网瘾难耐”。甚至有的人整天上网,不思饮食,整个晚上也不睡觉,引起体能下降、生物钟紊乱、整天精神不佳、情绪低落、思维混乱、食欲不振等等不良生理和心理反应。

3、弱化人际交往的社会性和规则性,使传统道德受到冲击。互联网给出的是一个数字化的环境,它没有实际当中那种显现出的具体时空位置与形态,网络沟通主要通过电脑来实现,与现实空间中的沟通相比更难于被直接的感知。

篇11

一、沟通与团队沟通

沟通(communication)是信息的交流。无论是何种形式的信息交流,都服从信息传播的一般规律,沟通最基本的要素是:信息发出者、信息、讯道、信息接受者。信息发出者是信息沟通的主体,是有目的的信息传播者。信息是沟通的内容,表达沟通主体的观念、需要、意愿、消息等。讯道,即信息传递的路途,信息必须载于通道才能存在,声、光、电、动物、人、报纸、书籍、电影、电视等信息传递的媒介。信息接受者接到信息后,经译码才能达到目的。所谓译码是依据过去的经验对信息的解释。

在管理的全过程中,沟通是不可或缺。无论计划、组织、决策、领导、监督、协调等管理职能,都须以有效的沟通作为前提。团队沟通是随着团队这一组织结构的诞生而应运而生。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许多管理学者就开始研究团队沟通。对团队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威廉·大内。在《z理论》一书中,作者对"日本式"团队运作模式作了大量研究,并提出许多精辟的观点。大内强调了团队精神对于日本企业成功的贡献,尤其是人际沟通技能。其后,阿尔钦和德姆塞茨提出了团队生产理论。他们认为现代化的生产是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的合作,任何成员的行为都将影响组织整体的生产效率,团队成员间有效的沟通对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尤为重要,有助于防止团队成员消极怠工、缺勤和离职行为的产生。

信息时代,组织方式和组织活动不断改变,团队工作方式被越来越多的组织所接受,各类组织活动将更多地依赖说服教育,而非强制命令。团队沟通基于团队成员之间共享信息、交流情感、协调行动、解决问题,有助于提升团队绩效、实现组织目标。

二、影响团队有效沟通的障碍分析

在任何沟通系统中,都存在沟通的障碍。其中,认知和任务因素、人际沟通因素、态度与个性因素和跨文化因素是沟通研究别受人关注的影响因素。

(一)认知与任务因素

1、认知因素。人的认知因素直接影响沟通的效果。在沟通过程中,需要对信息进行"译码"。这时,以及发送者对于接收者或"听众"敏感性,对沟通效果有显著影响。人们的背景、经历、价值取向等也会影响对于信息的解释。

首先,语言的表达和理解的障碍。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最重要的工具。但语言不是思想,而是表达思想的符号系统。人的语言修养不同,同一思想有的人能表达清楚,有的人则表达不清楚。如果一个领导者不能清理地传达上级决策的内容和要求,下属听了以后模糊不清,自然会影响沟通效率。另一方面,听众不能正确地理解上级的意图和精神,也会造成沟通上的障碍。误解和曲解上级领导者的意图常是造成这种沟通障碍的原因。误解可能是信息发出者表达不清,也可能是信息接受者听错了、理解错了。曲解可能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模糊不清了,或者有意无意的断章取义,使原来的意义变形。

其次,人们的判断和思维能力对于沟通信息的编码与解码具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同样词语对于不同人员可能具有不同的"语义",因而对"同样的语言"容易给予不同的信息加工或在编码与解码之间不兼容,从而造成沟通偏差。

第三,知识经验水平的限制。当发送者与接受者在知识经验水平上相距太大时,有些在发送者看来很简单的内容,接受者却由于知识经验、水平太低而理解不了。因为双方没有"共同的经验区",接受者不能理解发送者的信息含义,所以无法沟通信息。第三,各人的参照框架会有较大的差异,处于第一线的员工、主管等具有不同于中高层经理的参照框架,因而产生内隐性的沟通歪曲和偏差。

第四,知觉的选择性障碍。人们在沟通中倾向于表现出某种"选择性倾听",以至于阻碍新的似乎有所冲突性的信息加工,并且在上行沟通中起到"过滤"的作用,例如,下属对上级保留不利信息。各级员工不同的选择性注意和知觉水平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沟通者对于信息的选择、筛选、搜寻、加工和反馈,也会由于经验不同,对于相同沟通信息作出不同的解释。过滤是组织沟通中常见的由于传递不良、信息弱化等带来的问题。知觉的选择性既受客观因素的影响,也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客观因素是组成信息的各部分的强度不同,对受讯人的价值大小不同,使有些部分比较容易引人注意,为人们所接受,另外部分则为人们所摈弃。主观因素是个性特征、兴趣、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及个人的身份意识等,它们使人们在不知不觉、有意无意之中产生知觉的选择性。

2、价值取向因素。在任何沟通情景中,人们的兴趣、价值观取向会对信息的价值判断产生影响,即是在完整接受沟通信息之前赋予信息一定的价值。这一倾向主要受各人经历和信息评价的影响。同时,信息源的可信性知觉也是沟通中十分重要的因素。接受者的信息源可信度知觉会直接影响其观点和行动。例如、下属对于来自经理的信息会受到他们对经理的评价,特别是他们与经理的相处经历的影响。

3、任务因素与环境因素。沟通的时机、通道特点和所使用的媒体,对于沟通质量影响很大。同时,任务特征是决定沟通网络模式的关键因素。如果群体的主要任务是决策,就需要采用全通道沟通网络,以便为评价所有备择方案提供所需要的信息;如果群体的任务主要是执行,则需要构建链式网络或轮式网络,群体成员之间的充分沟通对于完成任务并不重要。时间压力也是沟通的重要障碍之一,例如,时间压力会导致短时内信息超载等。群体成员的工作环境会对沟通的纬度和互动类型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工作场所、地理位置、办公地点等。这里还包括社会心理环境因素,如群体凝聚力与氛围、上下级关系、群体规范等因素。

(二)人际沟通因素

管理者在日常管理中十分重视有效的人际沟通。 "人际交往风格"则涉及到人们的信息加工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所选用的沟通渠道和反馈方式。按照管理者在反馈方式等方面的能力和偏爱程度,可以大体分出四种管理沟通风格。(1)专制型风格。既不偏重信息类型,也不采用反馈方式,很少运用自身知识,往往在管理沟通过程中表现出焦虑,如果在组织的关键岗位上有许多这样的经理,就会出现组织与人际沟通低效的和失去个体的创新性。(2)顺从型风格。沟通中注意满足某种上下级关系,但由于个性或态度方面的原因,难以开放式地表达意见,往往在管理沟通过程中无法有效运用信息.更多依赖于反馈。在组织与人际沟通中,顺从型风格的管理者难以与下属建立相互信任地工作关系。(3)维持型风格。沟通中比较重视自己的意见,但并不看重他人的意见,因此,在沟通时,采取"告知式"或"通报式"而不是"交流式"维持型风格,忽视听取对方的想法,牺牲了反馈的作用。在这种沟通风格下,下属常常会形成抵触心理,大大降低沟通的质量。(4)成功型风格。能够有效综合运用多种信息类型和反馈渠道,开放式地表达意见和获取反馈,从而成功、有效地开展人际沟通。

(三)态度与个性因素

人们的态度、观点、信念等会造成沟通过程中的障碍。例如,上行沟通中,发送者往往会有"打埋伏"的现象,报喜不报忧,夸大成绩,缩小缺点等。下行沟通传达指示时,接收者对于这些指示会作出各自的加工,符合心愿的就传达、贯彻、执行,不符合心愿的就封锁、扣压,后患无穷。说明人们在沟通信息时,往往会把自己的主观态度掺杂进来,影响了沟通的质量。

人们的个性因素也会极大地影响信息沟通的模式。各人有个人的人格特征,人格差异常常也是意见沟通的障碍。例如,善于抽象思维的人与善于形象思维的人在互相交流与沟通时就可能发生障碍。自我中心,优越感强的人,很少主动地与他人沟通。如果经理或厂长具有自我中心的人格特征,不愿意听职工意见,不让别人把话讲完,就指手划脚地发议论、作指示,职工也就不想对他反映什么情况,从而造成沟通上的障碍。人格特征可以影响意见沟通效率。一个品格高尚的管理者所传达的信息,人们容易相信,乐于接受,一个品格低劣的人所传达的意见,人们往往不轻易相信,甚至采取排斥态度。

(四)跨文化沟通因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迅速发展,跨文化沟通成为日益流行的管理沟通方式。这里所说的"跨文化沟通"有两层含义:一是中外文化条件下的人际沟通,例如,外资企业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经理人员之间的沟通;二是不同区域或价值观念下的人际沟通,例如,来自沿海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人员之间可能会形成某种跨亚文化背景的人际沟通。

在跨文化沟通条件下,沟通的焦点会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人际沟通侧重点的差异而发生变化。研究表明,文化的同质性会使人际沟通更多注意相互关系方面的信息,而忽视工作任务方面的信息,或者说,人们在沟通中更容易把自己局限在相互关系内容的交流上。具有文化多样性特点的人际沟通则更容易进入工作状态,讨论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此外,人们在语音和语义等方面的差异,也会影响跨文化沟通的效能。

有关跨文化沟通的效能问题,是沟通研究中一个热点之一。从我国的研究情况来看,中外领导和管理者在人际交往和管理风格方面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例如,海外的经理比较注重直线经理的信息,而中国经理则更多依赖于社会规范,这样,在他们进行人际沟通时,就容易出现问题。在合资企业中,中外经理在决策方式、会议方式等与沟通方式有密切联系的方面具有显著差异。

三、一些建议和结语

斯蒂芬·p·罗宾斯教授,在其《组织行为学》一书中指出:团队是指在特定的可操作的范围内,为而合作的人的共同体。他认为团队内完美的沟通目标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而选择正确的通道,做一个有效的听众,运用反馈则有助于更有效的沟通。

为更好地完善团队沟通,笔者认为存在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途径:

1、重新审视沟通,创造有利于有效沟通的组织氛围。目前组织中所需要的不是单纯对团队沟通重要性的认识, 而应当是在更深层次上促使团队内部、以及成员个人对沟通的重新审视,从组织发展的角度,认识到良性的团队沟通对于组织绩效的重要作用,从而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团队有效沟通的民主的、开放的、建设性的组织氛围。

2、拓展沟通技巧。为了克服认知方面的问题,需要从接收者的角度对信息加以编码相传递,并通过直接提问和回顾沟通内容等方式,减少沟通问题。

3、建立有利于沟通的机制。制度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对团队沟通的保证,在一定程度上为沟通网络渠道提供较为明确的描述。首先要在制度上对于沟通渠道予以确认,这将有助于部门界限和功能地位的清晰,从而避免对沟通的模糊认识。其次,在制度上将权利通道和信息通道界定开来,以维护组织活动的协调和有序。

4、创建有利于有效沟通的组织文化。组织精神、文化的培育和塑造,其实质是一种思想、观点、情感和灵魂的沟通,是管理沟通的最高形式。

5、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近年来,沟通的技术支持日新月异,电子沟通正在成为主要而且高效率的沟通类型,其中,主要是手机通讯、电子邮件、视听会议和组织内的互联网或局域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电子沟通不但显著改变了沟通模式、降低了信息传递和共享的成本.提高了灵活性,而且正在改变组织的结构和整个管理程序及模式。

参考文献:

张德:组织行为学.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