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1 09:21:2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思考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美国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举办了首届创业计划竞赛。此后,包括麻省理工学院(MIT)、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在内的美国多所大学每年举办这一竞赛。Yahoo、Excite、Net Scape等公司就是在校园创业氛围中诞生的。麻省理工学院的“五万美金商业计划竞赛”已有10余年的历史,影响极大。据统计,自1983年开始,美国表现最优秀的50家高新技术公司有46 %出自于麻省理工学院的创业计划大赛。目前,全球很多国家的大学举办创业计划竞赛,并形成了一个全球商业计划竞赛网络。
在中国,1998年,清华大学开始举行首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进而在次年演化成“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到目前为止,“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已成功举办多届,一些参赛的优秀作品成功吸引了风险投资的加入,孵化出了一批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企业。
目前,大学生创业可谓风起云涌,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有关研究文献也不断出现。然而笔者注意到,在有些文献中,对大学生创业内涵的理解过于泛化。如有人认为“知识经济时代创业的模式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创业的形式不仅仅是创办企业、创办公司,还包括服务于现有的企业,私人、非盈利社会组织或政府等公共部门。大学生毕业后到这些组织和部门中,通过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创造能力,照样可以创造出业绩,照样可以体现知识经济时代创业的本质内涵。因此,创办企业绝不是大学生创业的“华山一条道”,大学生创业形式的选择应贯彻权变的思想,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本文认为,把大学生创业的外延随意扩大会模糊问题的性质,有碍于研究的深化,最终削弱理论研究之于实践的指导作用。
笔者认为,所谓创业即创办事业,而大学生创业计划(商业计划),则是一无所有的大学生创业者就某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或服务向风险投资家游说以取得风险投资的活动。据此可把大学生创业理解为,通过自身或组织的努力,利用有限的资源自主创办或参与创办公司、企业并通过创办公司或企业发展个人事业而实现个人价值和自我提升的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它包括在校创业和就业创业。
二、大学生创业的“胜任力模型”
1.大学生创业能力
随着大学生创业热潮的兴起,社会的目光越来越多的投向大学生创业者这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由于本身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和较强的学习能力而拥有比较大的创业优势。但纵观当下大学生创业现状,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非常低,导致许多大学生停止了创业的脚步。造成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大学生创业环境、创业扶持政策等方面的因素,但更主要的因素却是大学生本身创业能力的欠缺。
大学生创业的主体是大学生,他们在创业中承担着机会识别、资源配置、战略执行等一系列职责。一定程度上讲,大学生创业成功就是大学生创业能力作用的结果。近年来,人们通过研究也证实了大学生创业能力在大学生创业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那么何谓创业能力?创业能力,就是指大学生熟练运用知识、技能并通过经营管理将知识、技能转变为社会财富的能力。总体来说,创业能力就是大学生成功创办企业、公司或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发展的一种能力,大学生通过这种能力获得事业和人生的成就。
2.大学生创业能力――“胜任力模型”
大学生在进行创业的过程中实质上担任着创业型企业家的角色,他们要获得创业的丰硕果实就必须具备创业能力,也就是说他们必须能够像企业家一样行事,拥有企业家具有的特征,从而能够胜任企业家这个角色赋予的一切责任和义务。那么,大学生创业能力也就必须演变成企业家的胜任力。胜任力是指在一个组织中绩效优异的人员所具备的能够胜任工作要求的知识、技能和特质,胜任力是能够成功解决问题的因素和特质,是个体所具备的能够使其取得最优绩效表现的内在的稳定特征。大学生创业者胜任力是大学生进行创业过程中,其所具备的能够胜任企业创业任务并能够取得高的创业绩效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特质。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创业胜任力开展了一定研究,研究者运用不同的方法对不同的群体提出了不同的胜任力模型,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Thomas的六维胜任力结构模型。然而对大学生创业胜任力进行研究的文献甚少,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根据罗伯特•卡茨(Robert L.Katz)提出的管理者技能模型提出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模型由三维构成:学习能力、关系能力和概念能力。
学习能力,是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基础能力之一,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学习能力是指通过学习而掌握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与创业相关的各个学科的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创业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因此创业者必须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此外,大学生由于尚未真正涉足社会而缺乏社会经验,对社会也没有过多的感受,因此要学习一定涉及社会、家庭等内容的生活知识以提高对社会的适应力。大学生进行创业也需要学习涉及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包括经济、管理、法律、财务会计和心理学等基础学科知识。第二个方面,学习能力是指积极地从自己和别人的成败经验中学习。通过经验的学习,不仅可以把过去的经验置于新的环境之中,也可以从经验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自我效能或是避免重复性的错误。
关系能力,即人与人之间通过互动建立关系的能力,包括沟通能力、合作能力、领导能力,以及激励能力和人际技巧。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需要与不同的人建立相互关系,其中包括创业伙伴、员工、政府部门人员、竞争者等。在与创业伙伴互动的过程中,大学生需要与之建立相互信任、团结合作的关系,因此,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也需要具备合作能力。而在与员工打交道的过程中,大学生又必须具备一种重要的关系能力――领导能力。同样,为了激励员工达到更高的绩效,大学生也要懂得如何激励、引导和鼓舞员工的热情和信心,因此,便需要具备激励能力和沟通能力。在与政府部门人员等其他组织外部人员进行交往中,大学生要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凭借沟通能力和人际技巧建设良好的政府、社会关系网络和信任合作的周边环境。
概念能力,反映大学生创业者对复杂情况进行概念化的能力,是大学生创业的关键能力,主要包括决策能力、分析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学生创业初期,面对众多的市场信息和市场机会或许会裹足不前,所以,就必须进行信息和环境的分析,并做出客观的评价。创新能力是大学生表现出来的思维活跃性和对事物的好奇心,并将之转化为实际行动的一种能力。大学生创业初期,正是因为大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强烈的好奇,才能够激发起创业灵感并寻找到适合的创业项目。而创业后期,大学生也需要利用创新思维对组织进行不断的改革创新,使之更适合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大学生作为创业的主体和企业领导者,他们一直都担当着决策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创业过程是一个不断做出决策的过程,对创业项目的决策、对合作企业的决策、对人力资源的决策等。同样,大学生作为管理者,也需要对组织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进行分配、管理等。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初步建立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模型,如图1所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加强创业教育是提高创业能力的基础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研讨会”正式提出了“创业教育”这一概念。1999年,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对创业教育作出了部署,拉开了我国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序幕。高等教育是大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场所,因此高校在教授文化科学知识和职业技术技能的同时也应该将创业教育纳入教学范围,同时应该把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做为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
创业是一项复杂且充满创造性的活动,因此高校必须突破传统教育而树立全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使创业教育本身具有创造性。在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指导下,我们需要完善和改进目前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通过不同方面的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真正使教育服务于大学生的创业活动。首先,高等教育应当从目前的就业教育转变为创业教育,即从培养适应性人才转变为培养创造性人才;其次,高等教育也应该将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师生互动的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教学方式;最后,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应该打破专业壁垒而实现多样化,将创业教育融入各个专业的教学内容之中,使不同专业的学生有机会涉及关于创业所需的经济、法律、管理、财务等基础知识。
2.社会给予支持是提高创业能力的后盾
当下,改善我国大学生创业现状的当务之急是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的当务之急是激发大学生积极的创业意识和强烈的创业欲望。但是,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欲望却难以逃脱传统文化和社会舆论而自由发展。
中国社会长久以来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学而优则仕”和“强调稳定”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这些传统思想,一方面抑制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开拓精神和,使大学生不敢适度冒险选择走创业之路。加之深受传统文化思想熏陶的社会舆论也普遍认为大学生创业是不成器的表现之一。因此,在双重的压力之下,大学生的创业激情消失殆尽,创业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打击和挫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在这样的抑制之下也就难免出现停滞不前的状态。当前,要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就必须首先着手解决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和社会舆论的这一后顾之忧,为大学生创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社会条件。社会给予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和鼓励无疑会成为大学生提高创业能力的坚强后盾。
3.大学生自我提升是提高创业能力的关键
创业活动的主体是广大投身创业的大学生,所以还需要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出发去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事实上,大学生的自我提升是提高创业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大学生自身必须在社会的压力之下依然保持着对创业的激情和积极性。其次,大学生必须对自身的创业能力有清醒的认识,即需要意识到自身创业能力仍存在较大的不足亟待提高。在创业激情和清醒认识这两种因素的驱使下,大学生才有可能自主进行创业能力的提升。前者是提高创业能力的动力,后者则是提高创业能力的原因。那么,大学生自主提高创业能力除了努力配合创业教育的要求之外,还需要自己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努力地去提升创业能力。众所周知,大学校园里存在着许多的社团或是学生组织。那么,大学生首要可进行自我提升的突进便是参与一定的社团建设或社团活动。通过丰富的社团生活,使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另外,大学生也必须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可以积累丰富的关于社会和创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从而培养创业能力。大学生能够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参加企业观摩、调查或是其他有益的社会活动。总之,大学生自我提升的过程对提高创业能力而言非常之关键,不容忽视。
四、结束语
大学生创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包括学校在内的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国内目前对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的研究仍然还比较肤浅,对创业能力内涵、结构及其相互间的联系、作用机制以及创业能力形成的路径等问题的研究还有诸多问题。本文以罗伯特•卡茨的管理技能研究为基础,探索性地提出了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模型,以求把研究推向深入。另外,笔者也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相关同仁能创新方法,开拓视野,加大对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研究的力度,进而有效地指导大学生创业实践。
参考文献:
[1]赵磊.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7,(08).
[2]刘世刚.浅析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5,(12).
[3]胡宇.关于提高大学生创业素质有关问题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7,(04).
[4]常建坤,李时椿.中外成功创业者素质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12).
[5]潘剑锋.加强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J].中国高教研究.
[6]张剑英,回娅冬.论高校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7,(02).
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然而,目前绝大部分高校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将创业教育纳入正常的规范的教学中,没有开设自主创业的相关课程,学生缺乏系统创业教育,同时,社会软环境也缺乏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足够的支持。我国的创业教育仍处于自发、分散、探索的状况。本文阐述了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创业教育必将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的缘由,并提出了在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几项措施。
一、创业教育必将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缘由
1.我国就业市场不够稳定,传统职业就业机会减少
我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大力提倡优化结构,使得一些产业、一些地区选择了资本密集型即以资本投入替代劳动投入的增长经济的道路,社会产业结构产生了变更,传统产业萎缩,导致传统产业就业机会减少,目前,第一产业已经不再具有吸纳就业的潜力,曾经是吸纳就业重要领域的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也在下降,只有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仍保持较高的吸纳就业能力,成为目前中国就业增长的主要支撑。根据国际有关经验,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毕业生创办“民营性质”的小企业,既是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又是发展经济、为社会创造就业岗位的重要途径。
2.小企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可以为社会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从世界性规律来看,一个国家的企业99.5%以上是中小企业,65%~80%的劳动者在中小企业就业。小企业同样可以为社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这种贡献主要表现在:(1)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2)新产品的发明。以美国为例,美国无论是高新技术产品(如计算机软件)还是一般的民用产品(如食物),其新品种中的三分之二,均由个企业发明。(3)提交税金。由于小企业能够提供许多大企业所不能提供的服务,而且有很多创造发明,因而,小企业的销售量很大,能够为国家提交大量的税金。因此,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大力发展小企业和个体企业将成为开发人力资源的重大举措。
3.我国创业环境处于国际一般水平
在创业环境九个方面的国际综合评分中,我国处于一般水平,但对大学生创业而言,所面临的环境条件与国际比较,则是比较一致的,既有政府政策支持、市场比较开放、鼓励研究开发转移等多项有利条件,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且可以肯定,在政府的重视、关心下,大学生创业的条件将得到进一步改善。但在我国毕业生创业的比例尚不足1%,与国外相比差距非常悬殊。因此,创业教育必将纳入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措施
1.鼓励学生树立创业观念和责任意识
首先应对学生开展创业观念教育,使学生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目前,很多人认为就业是自己需要雇主,自己在就业方面是被动的,创业教育则要使学生将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其次,应引导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出发点和良好的心态,创业不是为了赚钱,不是为了炫耀,更不是闲着没事,创业不能一步登天,可先从简单创业做起,从小做起,逐步发展为职业创业、规模创业;第三,应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感,有些同学认为自己的社会社会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就贸然决定创业,结果遇到失败,有些同学不负责任,烧别人的钱,圆自己的梦,结果两败俱伤。
2.通过开设必修的基础性创业教育课程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
创业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很强的过程,创业涉及许多知识,如管理、市场营销、财务、法律、税收等知识,不能仅凭匹夫之勇和心血来潮办事。创业教育课程应包括创业观念教育、创业素质教育和创业基础知识教育。开设必修的基础性创业教育课程主要应侧重于创业观念和创业素质的教育。创业和就业是两种不同的处事态度,表现出做事主体两种不同的素质。传统教育主要是就业型的,在教学特点上是帮助学生掌握现有的知识。创业型教育则重在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能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以掌握的学习技能为工具,去获取新知识,创造新知识。创业素质教育应侧重于创业心理品质的训练和培养。教师可通过形式多样的创业教育活动使学生及早树立创业意识,锻炼学生在顺境中吃苦耐劳、承受挫折的能力。只有知晓创业艰辛,把握创业机遇,才能成为具有较强创业能力的人,才能承受日后更大的社会压力和挑战。
3.通过专题性和实践性创业课程开展创业能力的训练
创业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能力,是创业成功的必备条件,可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类。专业能力是创业的前提,主要体现为职业岗位必备的从业能力、社会知识及法律法规的运用能力、接受理解新技术的能力等;方法能力是创业的基础,它是指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工作方法,主要体现为信息的接受和处理能力、捕捉市场机遇的能力、分析与决策的能力、联想迁移和创造能力、确定企业布局的能力、发现和使用人才的能力、理财能力、控制和调节能力等;社会能力是创业的核心能力,是指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行为能力,主要体现为人际交往能力、谈判能力、企业形象策划能力、合作能力、自我约束能力、适应变化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等。学校可通过组织有关创业知识的系列专题培训讲座、开展创业案例教育、组织多种形式的创业模拟活动等方法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
4.为学生创造模拟锻炼的机会,体验创业教育有关内容
创业教育有关内容的体验十分重要,通过这种体验能够获得创业的感性认识,是创业教育成功开展的前提条件,因此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创业教育有关内容的体验。譬如,可让学生利用一些时间体验创业生活,将学生组成小组设计商店店面、寻找商店地点、给商店取名、判断销售目标、讨论预算、开发广告等。还可以适当开展创业计划竞赛活动,举办创业计划竞赛有利于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在创业作品的设计过程中,学生会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查阅大量的资料,其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锻炼;通过竞赛提供的指导及进一步的系统培训、学习和交流,可使学生全面地接受创业者所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通过比赛,可培养学生敏锐的市场观察能力和科技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说服能力、组织能力,还可以结识未来创业的合作伙伴,增强创业的勇气和信心。
5.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学校、社会创业资源进行创业指导
学校应积极建设创业教学基地、创新实验基地、社会实习基地和注册培训基地、创办创业园等,以各种方式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科技型公司,从事技术发明、成果转让、技术服务等商务活动。指导学生根据院校所在地和生源所在地两个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经济基础、技术条件和社会环境等因素选择创业的领域,创业项目的选择主要应与专业有关,以现有资源为主,以智力不主。在课堂上,我们应帮助学生发现家乡及学校所在地的创业优势,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创业信息、选择创业方向,为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咨询和跟踪服务。同时,政府可通过设立小额贴息贷款,或借助社会风险投资基金等方式,扶持大学生开办、承包和改造企业,特别是小型科技民营企业。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2007年以后,“创业”将成为我国大学生就业中一个新的关键词,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与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大趋势相适应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创业教育也必须适应世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趋势。然而,从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活动的现状和形势来看,目前仍处于尝试和摸索阶段。因此,结合我国国情,进一步转换教育机制,改革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人才培养方式,通过面向全体学生的创业基础教育和针对部分有志创业学生的专项创业能力训练,加强对教育对象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以满足和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芳:基于制度创新的学生社团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中国高教研究,2005(09)
[2]韦进:适应与超越之间: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国高教研究,2004(04)
[3]吴金秋:创业教育的目标与功能.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1
[4]纪文元:对在高校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6.9
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现实问题,引起了各级政府、各高等院校有关人士的重视。面对这样的局面,作为高知群体的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仅是求职者,更应该积极地去创造工作岗位。因此,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今天,把创业教育引入高校,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目前,在国家的不断号召和鼓励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逐步开展与创业有关的教育,取得了初步成效。不过,在传统观念、社会现实、教育制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并不是十分完善的,有待于进行理性思考,力争探索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1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涵义与特征
1.1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涵义
“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是一个新的教育概念,它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研讨会上提出来的。创业教育这一概念,从本质上来说,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以及创业人格。要将该教育理念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和课外活动中,主要是通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创业能力,以便满足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对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提出的新要求,满足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规格变化的新需求。实际上,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也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就业技能,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以及适应我国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创新战略转变的长远之计,也是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功能的一种拓展。
1.2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特征
1.2.1 创业教育目标的多样化
一方面能够以创业促进就业,实现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目标;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大学生具有诚信、勇敢、自信等意志品质,而这些品质对他们的综合发展有积极意义,从而实现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创业型人才的目标。与此同时,注重创业技能培养的创业教育也可以帮助大学生或热衷创业的人能够获得谋生的手段或开拓自己的新事业。
1.2.2 创业教育内容的综合性
创业教育内容要与专业教育的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互相渗透,创业教育一般包括两个模块,分别是创业教育基本理论模块和创业教育基本素质模块。创业教育基本理论模块课程以传授创业知识、创业技能等工商管理课程为主要内容;创业教育基本素质模块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为主,旨在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诚信意识、合作意识、风险意识和实干意识等诸多创业理念与精神。
1.2.3 创业教育方式的实践性
为了达到最佳创业教育成效,只有正确的创业教育目标的指引是不够的,还要选择更为有效的教学方式,以此满足创业知识的传授和创业技能的训练。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创业实践能力,让学生乐创业、会创业、能创业。因此,在创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实践性尤为重要。要变被动为主动,积极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突出大学生的主体性,使创业教育实施过程变成培养、锻炼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有效场所。
2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
2.1 相关各群体对创业教育的认识有偏差
2.1.1 创业教育主体对创业教育的认识有偏差
目前,作为创业教育主体的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理解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偏差:一是对“创业”概念的理解比较狭隘,认为创业就是创办企业,当大老板;二是认为资金是创业的最大瓶颈,只要有资金创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因而忽视了知识、能力对大学生创业的重要性;三是对创业教育重视不够,认为高校所开展的创业教育可有可无,并没有认识到创业教育对今后实际创业的重要性。创业不仅仅是创办企业、开创事业,更重要的是孕育着创新的理念、创造的观念、创新的能力和潜质。
高校作为创业教育的实施者,在一定程度上看,对创业教育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既没有把创业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创业教育在大学生自身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现实的问题是,高校的创业教育只停留在理论传授的层面,而忽视了对大学生真正创业的实践训练,高校创业教育实施的有限性,在一定程度上严重挫伤了大学生创业的热情。
2.2 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有待改革
现阶段,我国高校实施的创业教育比较侧重于形式,即较多地热衷于举办一些与创业有关的活动阶段。例如举办大学生科技节、创业计划书大赛、模拟营销比赛等,这些活动固然对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有一些帮助,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系统的创业教育或创业实训就显得非常重要。
从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创业教育教材不统一;二是创业教育课程有待于进一步完善,需要处理好创业教育课程同其它专业课程之间,以及创业教育课程内部之间的关系;三是创业教育没有明确的目标,学科内容也没有形成体系。由此看来,设置科学合理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对于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提高创业成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2.3 创业教育的实施规程还不完善
我国高校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始于创业计划大赛,由于赛事时间、场地等多种条件的限制,每所高校往往都是在赛前组织几支队伍参赛,能参加比赛的学生数量占不到学生总数的10%,鲜有学生能真正参与其中。如此看出,创业教育在我国各高校中还没有普及,创业教育在实际上并没有纳入到学校正式的教学课程体系中,还只是存在于“正规教育”之外的“业余教育”,缺乏与学科专业教育之间的有机结合,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创业教育的实施效果。
实际上,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教育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通过实施创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理念、市场经济知识和创业的基本技能等综合素质,这些素质会对他将来就业或创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是其重要的意义所在。所以,各高校必须考虑如何能将其纳入高校整体教育体系中。
2.4 创业教育的师资建设亟待加强
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面临的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我国现阶段的创业教学团队力量相当薄弱,多是由具有一些相关理论知识的教师,经过短暂培训上岗,基本上缺乏创业经历。然而,创业教育却要求从教人员要具有丰富的实际操作和实践经历,因而创业教育授课团队的力量和整体创业教育教学质量都有待于提高。
3 实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3.1 加快转变教育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创业教育不只是“创业教育授课教师的事情,而是全体教师的事情”。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这是首要的问题。要将创业教育的思想全面渗透到教育教学中,贯穿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整体过程中。除此之外,还要切实转变学生的创业理念,使大学生树立“大创业观”。创业其实不只是开公司、办企业、做老板,在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也是创业。同时,作为未来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引导大学生要树立到农村,到基层,特别是到落后地区和偏远地区去开创事业的思想。如此,培养学生树立一种能够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现代的社会发展状况相符合的积极的“大创业观”。
3.2 构建有效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涵盖以下内容:一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对商品交易的兴趣;二是培养创业所需要的基本素质,主要包括创业能力、创业品质、挫折承受能力等;三是有关创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如融资、注册、企划书撰写、商品营销策略等。通过开展系统的创业教育,启发、唤醒、挖掘大学生的创业潜质,鼓励大学生思想活跃,培养其创新能力、执行能力等,把学生培养成拥有视野开阔,勇于实践、敢于实践、能于实践的创新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在当面大学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的社会背景下,如何提高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各高校一直在探索和努力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人才,世界各国日益激烈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培养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1.培养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是推动创新性国家建设的需要
自主创新是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显得如此的重要。自主创新能力也是一个国家解决所面临的各种困难与挑战的核心力量,也是基本的力量,国家对此必然高度重视。高校以育人为己任,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高端组成部分,应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高水平人才,这也是我国创新体系中的关键环节。高校大力培养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能有效地支持和推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也将有力地推动创新性国家的建设。
2.培养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的市场竞争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而人才的竞争是其中的重要一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更好的发展,就需要有大量具有创业创新能力的人才。改革开放初期,很大一批创业者肯做敢想,踏实苦干,我国创办了大量的中小企业,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文化素质的欠缺必须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瓶颈,如果这个瓶颈问题克服不了,再大的企业也会被市场所淘汰,这就是市场经济的自身规律。目前,我国创业者中,高素质的人才所占比例并不高,为了更好地做强做大企业,更好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就需要培养具有创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3.培养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是缓解严峻就业压力的需要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就业岗位少,毕业大学生的数量也远远超过了每年的新增岗位数量。面对这样的困境,首先必须正确引导大学生就业观点的转变。面对如此规模的大学毕业生群体,传统的就业观点必须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这就需要拓宽大学生就业方式,而自主创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途径。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和帮助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创业创新的队伍中来,在社会上形成大学生积极创业的氛围。同时,大学生在自主创业的过程中也将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严峻的就业压力。
4.培养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实现梦想的需要
梦想是一个神奇的词汇,每个人有属于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努力着。大学生群体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年轻而富有激情,敢做敢想,为了自己的梦想不懈努力。但社会是残酷的,竞争是激烈的,要实现自我梦想,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其中创业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因此,政府、高校等要做“助梦人”、“造梦人”,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实现梦想的舞台,培养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帮助大学生有能力、有信心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二、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现状
近年来,在各方普遍关注下,大学生创业创新的意识明显强化,大学生创业创新的能力得到提高。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创新的政策,为大学生开展创业创新活动提供了资金、税收、场地、人才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大学生创业创新有了较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大学生创业梦想的实现。高校以育人为根本宗旨,在社会大环境以及政府的引导之下,各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新能力的培养日益重视,为更好地培养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高校大力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创新相关活动、赛事,对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思维以及实际操作能力进行培养;构建系统的创业创新知识结构,开设专门的创业创新课程;高校强化校地、校企合作,搭建平台,对大学生创业创新的相关技能以及素质进行培养;高校建设大学生创业街以及创业工作室等,为大学生创业创新提供很好的条件。
在各方的努力下,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观点也更加多元化、务实化,但目前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整体水平较低。我国的教育模式还是过于传统和封闭,偏学术教育轻能力培养,偏应试教育轻个性培养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政府方面,近年来虽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大学生创业创新的政策,但还是缺乏完善的制度支持,以及存在监督不力等情况,严重影响到了相关政策的真正落实。企业方面,大学生是企业优质的人力资源,企业积极寻求与高校合作,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实训以及就业的平台,但往往在现实利益和现实效果面前,极少的企业能做到长期、用心地培养大学生。
以上这些就造成目前大学生在面对创业创新时,还是显得意识不足、兴趣不强、水平不高。
三、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
为了更为有效的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以下几点值得各方不断努力并完善。
1.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发展
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是较为复杂的,涉及到众多要素,但是不论培养的体系要多好,培养的途径有多宽,培养的平台有多广,最终还是需要大学生这一主体去践行创业创新的。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必须努力激发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以人为本是培养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前提,在培养过程中必须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理念,必须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只有做到学生的个性解放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学生的眼界开阔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富有个性品质、具有创新精神、发挥创业才能并持之不懈的人。
对此,高校应进行教学改革,改变原有较为封闭的课程体系,应该鼓励、支持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科专业,并鼓励大学生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激发创业创新的火花。同时,高校要重视教师自身的学习与发展,加强创新性教师队伍的建设,并活跃创业创新氛围,积极引导,大力推动,促进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机制的意义
1.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机制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长远发展。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机制能够进一步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从而成为提高大学生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它能够给平时“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大学生提供一个直接接触社会的机会,对开阔视野和实现自身价值都十分有益。
2.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机制是缓解不断增大的社会就业压力的需要。大学生创业可以提供新的岗位,缓解就业压力,为社会稳定与和谐作出贡献。近几年,我国高校招生总体规模一直在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也呈逐年增多之势,越来越多的高层次的劳动者将源源不断地涌人劳动和人才市场。创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应对挑战的十分重要的途径,也是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3.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机制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国正在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知识经济,实现我国经济的工业化、知识化的协调发展。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机制:一方面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出一种鼓励科技创新的氛围,充分体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科技成果的直接转化来实现我国经济的工业化、知识化的协调发展。
二、目前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在创业中自身存在的问题。(1)知识限制;(2)经验限制;(3)资金问题。
2.高校的创业教育相对滞后。(1)大学的创业教育欠缺,创业教育观念落后;(2)缺乏相应的师资力量;(3)创业教育还未全面纳入大学教育体系,没有形成一套比较权威的教材体系;(4)创业活动留于形式。
3.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扶持的欠缺。目前,给予自主创业的高校大学生的扶持,主要在于简化审批手续,免费提供政策、法规和信息咨询服务和减免征虽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其中有些政策很难操作,有些在执行过程中变了样,尤其是在经营领域、融资渠道和税收优惠等关系到大学生创业的关键问题上,使得大学生们并没有享受到真正的扶持。
三、如何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机制
首先大学生要多作调研,加强专业知识学习,要加强创业内外环境分析,做好市场调研。其次大学生要通过各种方式补充创业缺乏的经验。(1)应积极参加高校创业教育培训,经过系统的创业培训增加管理能力;(2)大学生创业心态要解决,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仅要有“风险意识”能够承担风险和失败,还要有责任感对公司、员工、投资者负责。最后大学生要有效利用资金。创业不仅是实现理想的过程,更是使投资人的投资保值增值的过程。
1.加强学校的创业教育。首先高等院校应该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主要针对创业基础、务实知识和创业选择的培训与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引导大学生理性自主创业。其次高等院校要积极开展创业计划大赛或组织创业实践,锻炼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一方面通过创业计划大赛和创业实践可以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锻炼自主创业能力;另一方面亦可帮助把大赛中比较优秀的计划付诸实际。最后针对创业意向进行个性化辅导与开业跟踪扶持。高校通过过程辅导将会与政府、社会扶持等形成一条龙服务,有利于解决创业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率。
2.加强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扶持。首先要尽量减少限制性条件。对大学生创业不能纯粹从解决就业的角度看,应该从为社会创造财富、为更多的人创造就业岗位的方面去认识。其次要从大学生实际出发。大学生的最大实际就是“一有三无”,即有知识、无资金、无关系、无经验。最后要引导大学生确定合理的创业目标。政策就是导向,有什么样的政策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和创业目标。创业政策要引导大学生确立合理的创业目标,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
在目前中国失业状况严峻的条件下,鼓励、支持大学生创业是适应时展要求的一项举措。大学生自身缺陷的弥补,国家的大学生创业政策的不断完善,创业教育体系的健全都将增强大学生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最终必将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大学生创业环境,是围绕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各种外部条件,它是诸多因素的综合体。目前武汉地区大学生的创业环境存在一些问题,如相关部门出台的创业政策之间缺乏协调,没有形成合力,也缺乏部门特色,有些政策在现实中操作起来很困难,并不能得到积极有效的实施等等,这些不足需要在未来的工作中不断得到完善。
一、武汉地区大学生创业环境现状
1.政府出台政策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2008年武汉市政府正式提出“全民创业”口号,作为武汉市一项促进就业、发展经济的重大举措和重点工作,全市各区、各部门于上半年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搭建创业平台,落实创业政策,大力推进武汉市全民创业活动,积极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在响应国家“以创业带动就业”战略决策的同时,武汉市委、市政府推出了鼓励大学生创业的诸多优惠政策。武汉市工商局除提供“预约服务”、“上门服务”和“延时服务”等特色服务,还深入高校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创业政策咨询服务,在创业街“现场办公”使不少高校毕业生所办企业享受到“足不出户”即可完成企业年检事务的服务。
2.积极解决大学生创业资源。一般来说,大学生创业资源包括创业资金的扶持政策、创业培训中心的建立以及创业基地的建设等。全民创业活动开展以来,武汉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大中专毕业生自主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和大中专毕业生创办企业贷款工作的意见》,共青团武汉市委也设立了创业基金,解决大学生创业时的资金难题;共青团武汉市委、武汉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分别创办了武汉市中小企业职业教育指导中心、武汉青年创业培训中心,为创业者提供免费培训和指导;大学生创业基地正在构建和发展,武汉市人事局与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共同创办“武汉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华中科技大学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心、华中师范大学设立了富有特色的创业街。
3.创业教育逐步启动。自从2008年武汉市提出全民创业发展战略后,全民创业教育随之蓬勃开展,主要体现为:高校创业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教育。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是武汉地区较早进行创业教育的高校。随后,武汉地区越来越多的高校进行了创业教育。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高校都进行了形式不同的创业教育。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高校每年都举行大学生科技文化节,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每所高校团委都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挑战杯”创业大赛。
4.大学生创业意愿增强。大学生创业在武汉已经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在武汉市内各高校,到处都不缺乏大学生创业者的身影。李国珍、宋波等人2006年12月对武汉地区8所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在问及“大学四年里或毕业后有没有打算创业”时,有60.4%的人表示有这种打算,并且有少数(8.4%)人已经有过创业的经历。这说明武汉市的大学生对创业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对现在就业难的现象已经有所了解。在各年级中有创业想法的大一为57%,大二为62.6%,大三为60.4%,大四为63.3%,他们的区别也不大,但是总体来看年级越高,有过创业经历的比例就越高。说明大学生在校时或多或少的都会受到大学生创业趋势的影响,也会慢慢的加入到创业大军中去。
二、武汉地区大学生创业环境存在的问题
1.创业资金问题。虽然武汉市为大学生创业融资提供的相关政策扶持,但大学生普遍认为,创业基金和贷款申请手续复杂、门槛高、周期长,贷款困难特别是有些部门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服务意识淡薄,作风不实。一些工作人员在办事时缺乏灵活性和主动性,不能正确认识大学生创业的特殊性,只按程序办事,也不帮助大学生提供可以解决问题的办法。贷款问题需要改善,目前要取得贷款十分困难,而低息贷款更是很少,银行没有推出针对大学生创业的贷款业务,目前质押贷款、存单贷款和第三方担保贷款等是个人商业贷款主要形式,而这对于大学生创业者来说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在创业基金和风险投资方面也亟待改善,尽管有的机构设立了大学生创业基金,但数量很少且获得较困难,而风险投资的可得性就更差了,可以说资金问题成为目前大学生创业中的最大难题。
2.大学生创业缺乏积累管理经验和知识的成长环境。创业不仅需要面对一定的竞争和压力,还需要熟悉创业中的各种游戏规则,这就需要创业者具备丰富的创业管理技能知识和经验。包括商业和管理技能培训、职业技术培训等。武汉地区的高校密集、大学生数量众多,但当前高校在大学生进行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上大都缺乏力度,社会缺乏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等服务体系,创业基地较少,能提供大学生实习的平台不足。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创业活动的进行,导致很多大学生在创业方面的技能知识储备不够,仅凭热情、干劲和运气创业,其创业成功率是很小的。
3.大学生创业教育相对滞后。2002年以来武汉地区就开展了创业教育,但是从整体上来讲目前各大高校开设的创业课程都不成系列,大多数高校都没有将其纳入到大学教学安排中,创业教育尚未形成制度化的课程安排体系。大多课程属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系列,比如《求职技巧与职业发展》等课程,没有形成独立的创业课程和系统的创业课程群。即使在少数高校中,《大学生KAB (know about business)创业基础》核心创业课程也开设了,但是囿于师资、教学场地,这些课程难以全面推广。如华中科技大学开设该课程时,在全校筛选本科学生,每班限制人数35人。有的高校甚至没有开设任何有关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的课程。金融、投资、理财、营销、商务等方面的知识、方法、技能对就业者和创业者来说都是非常需要的,但零散的创业课程教学难以满足创业者的需求。不仅如此,创业教育师资也十分欠缺。创业教育主讲师资属于“学院派”师资,主要来自行政口和教学口。这些师资大多没有在企业的就业经历,缺乏创业实战经验,还有部分老师专业进修机会少,教学技能相对欠缺。
4.创业优惠政策未能落到实处。首先,政府对大学生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大多数创业者对于政府支持创业的优惠政策了解不多,有些甚至根本不知道这回事。即使能够了解到的政策,其优惠的含金量较小,大多为办事程序中的一些手续费、证件费,这些费用与学生创业所需要的资金相比,所占比例微乎其微。其次,创业优惠政策的运用困难。尽管在注册、税收、收费、贷款等方面各地都为大学毕业生创业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优惠政策并没能得到很好地执行,导致有政策而无实际效果。
三、武汉市大学生创业环境改善建议
1.优化大学生创业的资金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来讲,最大困难莫过于创业资金的筹集。由于就业压力部分学生走出校门进行自主创业,因此来不及进行创业资金的积累。很多大学生由于缺少资金放弃了创业,有的因为创业资金周转困难导致创业失败。目前武汉地区在这方面还比较薄弱,需要在创业基金、银行贷款、风险投资等方面加强,让大学生创业者能有多种融资渠道可以选择。
2.优化大学生创业教育环境。提高创业者的创业技能关键在于进行创业教育。目前创业教育虽然在武汉地区各高校业已展开,但还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针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1)丰富创业教育的形式,增加创业实践教育内容。学校进行创业教育的形式应该丰富多样,如经常邀请创业方面的成功人士或创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举办讲座、设立创业指导机构提供创业服务、建设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等,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全方位的平台。(2)根据大学生的创业实际设计课程内容,加强创业课程指导的实用性。创业课程要讲授如何创业以及如何高效地创业;既要有普遍教程,也要有个性化的辅导;要讲授如何开展创业活动,还要能提高学生个人的综合能力。(3)成立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主要负责提供科技信息服务,是大学生、高校、商家三方进行交流的信息平台。它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能给予创业者各种创业指导,可组织专家学者对大学生的创业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指导学生搞好市场调查,努力帮助学生降低创业中的各种风险。二是争取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政策中的各种优惠,要能真正落到实处。三是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合作。争取企业投资来资助学生的创业活动,还可以让学生深入企业挂职锻炼,让学生有更多接触社会和参与实践的机会。四是举办创业培训班,利用学校教学资源,举办旨在提高商业和管理技能的培训班等,培训结束后考核合格者可颁发证书或承认学分,以此增加学生创业的技能。
3.优化大学生创业的政策环境。(1)制定适合大学生的创业政策。当前政府制定的大学生创业政策并没有针对大学生,很多政策的初衷只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是对扶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政策的简单修改。然而,大学生并不同于下岗失业人员,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创业行为与下岗失业人员等创业群体的创业行为有很大区别。因此,在制定政策时必须考虑这种差异。(2)减少或取消政策的限制性条件。尽管国家和省政府都出台了很多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但政策的限制性条件较多。比如相关政策规定只有在带齐身份证、毕业证、就业报到证原件的情况下才能办理登记注册手续,而由于没有就业单位,创业的大学生无法开出就业报到证。相关政策还规定大学生要享受这种优惠,必须毕业后满两年。尽管很多创业政策看起来非常优惠,但对很多大学生创业者来说,其意义非常有限。因此创业政策制定上应该尽量降低门槛、减少限制、简化程序、快捷方便。(3)要注重政策执行的有效性。除了针对创业制定一定政策、法律法规外,政府还应重视政策、法律法规是否能有效执行。在很多情况下,政策的执行比制订显得更加重要,因为相关的政策的制订并不困难,关键在于它们是否能得以执行。创业者只有在政策执行中才能真正得到实惠。为此,政府可以设置一些负责监督政策的部门,保证政策得到有效执行,真正发挥政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莉.武汉市大学生创业状况调查研究[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2)
[2]张帆.中美大学生创业环境的比较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0(2)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目前,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为掌握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我们对杭州11所高校开展关于大学生接受创业教育方面的抽样问卷调查,通过整理、分析和思考,提出了进一步加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若干建议。
一、深刻认识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1.有效实施创业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新事物和新教育理念,它目的是要教育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锻炼创业能力,学习掌握必要的创业知识和技能,训练其市场开发和经营能力,锤炼培养其创业心理品质。调查显示,10.8%被调查的大学生认为,创业教育是为自己以后创办企业培养技能,而79.6%被调查的大学生认为是为了提高综合素质。因此,在高校中开展创业教育活动,不仅是为少数自主创业的学生提供教育服务,更是为广大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一种素质。可见,创业教育不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而且突出了教育创新和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所以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素质教育。
2.有效实施创业教育,可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中国高等教育已经开始从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60万人,若按以往约36%的就业比例,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二三百万大学生,今年需就业的大学生数量很大。又由于科学技术的飞跃、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中国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正日趋减弱,面对这种形势,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就业困局的新的路径选择。因此,高校要强化大学生创业教育,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让更多的大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本领用到自主创业上,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而且还有可能创造出更多的新产业和新岗位,成为解决中国劳动力就业的新途径。
3.有效实施创业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受全球的创业热潮的影响,国家积极号召“以创业带动就业”,政府开设绿色通道,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创业意愿较高,而实际付诸实践的人并不多,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62.3%的杭州高校在校大学生有创业意愿,但能够真正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很少。在仅有的创业实践学生中大多又以失败而告终。据教育部在2004年的一项报告表明,全国97家比较早的学生企业,只有17%能实现赢利,而能在五年内还能继续活下去的学生创业企业仅三成左右。大学应届毕业生创业成功率低的关键是在学校里面所学的知识主要是就业技能,而不是创业能力。大多数学生基本上不清楚创业成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因此,加强高创业教育,加强与创业相关的能力培养,十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二、高校积极探索创业教育实践
2008年,杭州市就被列为首批国家级创建创业型试点城市之一,目前,全市已经建立了9家大学生创业园和1 784家大学生创业企业,带动就业7 200余人。相关调查显示,中国高校毕业生创业率不到1%,其中创业成功率不到10%,大大低于欧美等国。但杭州的创业率达到5%,成功率超过60%!杭州之所以有如此成绩,这与杭州高校较早开展创业教育有关,杭州的高校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90年代。近十几年来,在杭高校坚持以教育创新为动力,改革教育体制,调整教育结构,优化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对大学生创业教育。
1.开设创业辅导课程。加强大学生在校创业辅导,为毕业后走创业之路奠定理论基础。近几年,在杭高校逐渐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纷纷开设选修课或必修课,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如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城市学院等院校相继开设了创业课程,开展创业教育培训。为指导大学生创业,杭州还成立了一支500多人组成的大学生创业导师队伍,他们主要由有关部门或行业领导、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法律专家、企业家、职业经理人等所组成的,同时聘请李开复、马云、丁磊等一批知名人士为杭州大学生创业特别顾问,以增加创业教育的针对性。
2.搭建创业试验平台。为让更多的在校大学生积累创业经验,培养和发展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杭州已建成了9家市级大学生创业园,实现了八个主城区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全覆盖。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城市学院等一些高校结合本校实际,纷纷搭建创业试验平台,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为在校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熟悉创业环境提供练习场所。其中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在创业基地中建立了创业管理服务中心,这个中心模拟政府管理服务机构进行运作,中心内设置了工商、税务、投资管理、质量监督、财务审查等一些政府职能部门,这就使大学生在学校中了解熟悉社会创业与管理全过程。通过创业基地的创业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在大学生创业园中,两年内孵化出8家成熟的创业实体和正式成立的公司。杭州师范大学日前拿出590万元对支持在校学生创业。浙江工商大学日前成立的创新创业实验园,在这个准创业基地里,学生不仅可以得到免费场地、创业基金、创业指导方面帮助。更诱人的是,学校还设立了100万元实验园专项基金,奖励成果突出的在园项目。
3.开展创业主题活动。为培养在杭高等院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激发他们创新创业的热情,杭州从2008年开始全面启动大学生创业三年行动计划,围绕“造一流环境,引一流人才,建一流城市,创一流事业”的城市发展理念和“人才+资本”的创新创业理念,探索“以实训促创业、以创业带就业”的大学生创业新路子。2009年,杭州还组织首届“赛伯乐杯”大学生创业大赛,鼓励优秀大学生团队和项目创业,打响大学生创业的杭州品牌。在杭高校也充分借用教育、科协、人力社保、学联等部门共同搭建的“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平台,组织在校学生参与创业主题活动,开展创业锻炼。有的在杭高校积极创造条件,在校内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活动。如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成立“拍卖协会”,组织在校学生以毕业生留校用品为标的,开展拍卖活动。该校还定期不定期邀请创业成功的学哥、学姐,回校介绍创业经历,传授创业经验。
4.出台鼓励创业政策。杭州市先后出台《关于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在杭自主创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免除大学生在杭创办企业相关费用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举措,鼓励在杭大学生创业。特别是在资金支持方面,杭州专门为在杭大学生创业提供商业贷款贴息和项目无偿资助。其中项目无偿资助分六个等级,资助金额从2万元~20万元不等。而据有关方面统计,截至目前杭州市本级直接用于大学生创业和实训的资助资金已达4 000多万元。在杭高校也分别制定措施推进大学生创业。如浙江工业大学从2007年开始就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基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启动资金等支持。浙江树人大学对大学生自主创业者给予一定数额的一次性资助,减轻大学生创业的资金压力。
5.宣传创业先进典型。为激励在校大学生投身于自主创业行列,表彰其中的成功者,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良好社会环境,近年来在杭高校积极选送创业有成的大学生参与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等举办的“创业之星”评选活动。在此基础上,在校大学还纷纷举行“创业之星”先进事迹报告会,大力宣传在校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典型事迹,唱响在校大学生创业的主旋律。
三、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实践,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中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大学生创业要求相比,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和系统的创业教育模式。
1.对创业教育认识不够统一。虽然杭州的创业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它对于我们国家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所以目前在杭高校对开展创业教育还存在多种不同的认识及误区:有的高校认为学生需要创业教育的是极少数,开展创业教育的需求和意义不大。有的高校教师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任务是学好专业知识,不应该鼓励他们去创业。当然,除高校外,目前社会上对大学生创业也存在一些错误认识,不少人认为大学毕业生属于“三无”(无资金、无场地、无经验)人员,创业必然要失败。在社会的影响下,一些在校大学生自身对创业教育的理解也存在偏差。据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4.2%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和普及创业教育,27.2%的大学生认为开展和普及创业教育针对少数学生就可以,而有15.1%的大学生认为没必要开展和普及创业教育或对此问题持无所谓的态度。
2.创业教育课程不够系统。西方发达国家,创业教育已经形成比较完善体系。以美国斯坦福大学为例,学校创业课程共有17门,内容几乎涵盖创办一家企业的方方面面。而在杭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并不完善,创业教育至今没有纳入到学校整体育人体系中,也没有列入对高校考核评估的指标体系中;创业系列课程严重缺乏,尚无统一、科学的创业教育教材及正规化、学科化的课程体系,也缺乏切实有效的制度安排;创业教育浮于形式,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还停留在搞一些与创业有关的活动阶段,参加活动也仅限于一些国家或省里的创业计划大赛,参与活动的也只有少数人,带有极强的精英化倾向。
3.创业教育师资较为缺乏。据调查,在杭高校开设的创业教育主要为《创业管理入门》、《创业市场调查》、《创业实务》、《团队训练》等课程,这些课程教学非常需要教学者拥有实践经历和创业经验。但实际上,在杭州高校中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普遍不足,主讲上述课程的老师,大多是长期从事理论教学工作,擅长于从理论到理论,其自身的创业经历十分有限。因此,这些老师在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缺乏鲜活、生动的创业案例,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另外,在学校组织的创业活动中,指导工作的多为学生辅导员。他们在具体指导时更多地是宣传一些创业政策、创业形势、创业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很少有专业或专职老师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指导工作。
四、进一步加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1.借助社会系统,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支撑体系。高校在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要主动与社会各界建立多方位、多渠道的联系,争取地方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支持和帮助。政府部门是政策的制定者,高校应该及时将学生的创业愿望和政策诉求反映给杭州市政府,积极争取市政府创业扶持政策的出台实施。高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在企业建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邀请企业成功人士担任创业导师,直接指导学生创业。从国外开展创业教育的实践来看,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创业教育支撑体系。例如英国政府拨款建立了英国科学创业中心(UK—SEC)来管理和实施创业教育,后又建立了全国大学生创业委员会(NCGE),全面负责国内的创业教育。杭州大学生创业教育应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整合学术界、政府、企业家资源,尽快建立有效的组织网络,如成立专门的创业教育研究机构和咨询机构,为准备创业的个人提供咨询和服务。并出台相应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2.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观念,构建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创业教育的效果取决于思想观念的真正转变。高校要通过各种方式,在大学生中大力开展创业思想教育,使得他们对高等教育的认识从狭隘的知识教育、单纯的就业教育转向以提高综合能力为主的创业教育,确立以创业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观。一是要提高创业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首位度,加快转变为创业进行创业教育的偏面理念,拓展创业教育功能,将创业教育思想渗透到高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贯穿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过程。二是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与观念,使高校教师对教育价值观和人才观有新的认识,牢固确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主动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良好的服务。三是要教育学生树立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积极的就业观,培养学生树立敢闯敢试的创业意识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使他们有眼光、有胆识、有组织能力、有社会责任感,在毕业时做好创业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
3.加大课程体系改革,把创业教育纳入整体的育人教育之中。创业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包括课程体系,还包括非课程体系。根据我们抽样调查,被调查的大学生认为最有效的创业实践活动是到公司或企业实战,占68%;56.7%的被调查者希望组建创业团队,31.5%的被调查者希望学校邀请创业成功人士或创业领域专家开展讲座,32%的被调查者希望学校提供就业与创业指导以及参加创业大赛。针对这一现状,高校要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增设创业教育课程,构建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提高的新型教学模式,并在教学计划和教学改革实践中加以体现。一是增加创业技能培训课程进行理论教学。要针对学生个性特长和创业目标,精心设置和周密安排各类创业课程,努力提高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作为创业理论教学的延伸创业实践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创业实际能力,因此学校应尽力为学生提供诸如创业园或创业实践基地等创业实践的社会平台和机会。提高实验、实习和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建立和健全相应的评价体系、评价指标,提高大学生的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增加大学生创业体验和感性知识。三是增强教学过程中的创业案例分析,传授创业成功者的创业方法,揭示创业活动规律,增加大学生对创业的理性认知。
4.加大创业教学师资力量培训,提高教师创业教学水平。创业教育需要有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各高校要重视对创业教育师资的选拔和培养,着力培养现有师资,通过理论培训、到企业锻炼、到国外参观、进行创业实践等方式,鼓励和选派教师从事创业实践,积累创业经验,以提高学生的创业基本素养为宗旨,提高教师的创业教育素质。要拓展教师引进渠道,广纳社会创业成功人士,通过招聘、特聘、特约等形式,充实高校创业教育队伍,提高创业教育质量。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增强服务意识,多组织高校任课教师定期进行培训,或组织开展学术经验交流会,为教师积累创业教育经验提供相互学习的平台。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4?0083?04
地级职院的教育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的发展。为提升创业教育质量,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推动地方的经济发展,我们对云浮罗定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类学生的创业动机和制约因素进行了调查,试图探索激励大学生创业动机的相关对策,从而提升创业教育质量,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一、调查的实施与资料收集过程
(一)样本的选择
考虑到大一的学生有很多专业课程没有学习,所以本次调查主要选取了管理类专业大二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40份,收回有效问卷137份,问卷回收率达98%。问卷分布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40份、连锁经营管理专业19份、行政管理专业20份、旅游管理19份、物流管理19份,其中男生60人,女生80人。女生比男生人数多,是因为管理类专业的女生总数比男生多。
(二)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主要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创业意识、创业意愿、创业能力、创业精神、创业打算、企业运营和市场的知识及技能、对创业策划实训课程等方面的调查。涉及的子问题达43个,调查内容非常全面,为了便于分析,整个问卷主要以为封闭式问题为主。
(三)调查的实施
本次调查于2014年5月初到6月15日展开,之所以选择此段时间进行调查,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大二学生学习了市场调查与预测等相关课程,二是学生已开展过市场调查的实训。调查采用实地问卷调查的方式,具体操作是每个课题组成员负责一个或者两个专业的调查,调查前采取随机抽样的办法确定具体的调查对象,然后分发问卷,并对问卷中不易理解的问题进行了讲解,对问卷的填写规范进行了辅导。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创业原因分析
1. 创业构想的产生
学生创业的想法来源丰富,有65%的创业想法来自家庭影响和朋友影响,7%的想法来自于传媒影响,28%的创业想法来源于其它因素,包括教师的影响、亲戚的影响以及早年发家致富思想的影响等等。可见,家庭和朋友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其他方面的影响相对较小,以上情况与河北大学生创业情况不同,河北大学生的创业想法主要来自于公众媒体,有60%来自于报刊、电视、网络等公众媒体,有19%来自于父母或亲戚,有13%来自于同学和朋友,有8%来自于教师[1]。
2. 大学生创业的外在动因
在大学生创业的外在动因中,有82%的渴望有自己的实业,有81%表示如果有机会就创业,有52%愿意放弃眼前利益而换取自己实现梦想的机会;有61%的希望把学到的创业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去,有
[收稿日期] 2014-06-24;[修回日期] 2014-06-25
[基金项目] 云浮市201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2013云社研[29号])
[作者简介] 张权(1971-),男,广东罗定人,罗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和物流管理;刘禄琼(1984-),女,贵州兴仁人,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和图书管理.
35%的同学创业是为了赚钱,30%的人创业是为了积累经验;有3%的同学不想拥有自己的事业,所以不想创业,有2%的同学表示即使有机会也不想创业。可见,多数大学生是想创业的,而且创业的原因也比较复杂,但是总的来看,多数学生创业的原因主要是想实现自己的梦想。
3. 创业内在动因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类学生创业的内在动因比较复杂,这不同于外在动因,经过调查,81%的学生有在创业中接受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的强烈愿望;有64%的学生认为他们愿意从创业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有57%的学生希望在创业过程中进行创新活动;有76%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创业中能够争取别人的支持并妥善解决创业中的各种管理问题;有40%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下取得成功。可见,根据调查,大多数学生创业的内在动机相当强烈,渴望在创业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与教训,在创业过程中锻炼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创业意向
在创业打算方面有86%的学生考虑过创业,已经创业的学生有3%,有15%学生从来没有考虑过创业。可见,绝大多数学生有创业意向。关于创业领域的选择,有9.6%的学生准备在软件网络等高科技行业,有52.4%计划在零售业创业,有22%打算在旅游行业创业,18.5%打算在金融服务业创业。可见,大多数学生均愿意选择在技术含量低的行业,少数学生打算在高科技行业创业。关于创业的形式,有41%的学生打算选择合伙创业,43%准备自主创业,有10%准备加盟连锁店,6%的打算选择家庭创业。在创业地域选择中,60%的学生选择在中等城市,15%选择在大城市,15%选择在农村,10%选择在小城镇创业。通过回访部分被调查的学生,多数学生认为在中等城市创业有很多优越性,比大城市成本低,比小城市条件好,并有较多的商业机会,购房压力不会太大。大部分学生不愿去小城镇和农村创业,因为农村创业机会少、资源条件差、市场潜力小、创业领域狭窄,只有来自农村的学生愿意在农村创业,他们希望通过上大学来改变自己的身份和命运。
(三)对创业知识的掌握情况
关于创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方面,差别比较大,在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的理解方面,有27%的学生理解比较深刻,48%有一定理解,25%不太理解。对公司的物流及供应链管理知识的理解方面,有38%的学生有深刻理解,41%有一定了解,21%不太了解。对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法知识的理解方面,有17%的学生有深刻理解,39%比较了解,38%有一定理解,5%基本不了解。对公共关系的理解,只有11%的学生理解深刻,41%比较理解,41%有一定理解,其他学生基本不理解公共关系。在公司战略选择与制定技能的理解方面,有9%的学生理解深刻,35%比较了解,47%有一定理解,9%基本不理解。对公司生产运作方面,有6%的学生有深刻理解,34%比较理解,48%有一定理解,12%基本不理解。对质量以及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解,有13%的学生理解深刻,31%比较理解,43%有一定理解,13%基本不了解。在市场调查与营销知识与技能方面,16%的学生有深刻理解,39%比较理解,39%有一定了解,6%基本不理解。在风险防范与控制知识方面,3%的学生有深刻理解,33%比较理解,50%比较了解,14%基本不了解。
(四)关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为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多数管理类专业都开设了创业管理类课程,包括创业管理和创业策划实训课程,课题组就创业策划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做了调查。通过调查,在创业策划实训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与团队协作能力、统筹能力、洞察力、市场调查能力、战略分析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公司运营管理、财务预算和投资及融资的能力、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2]。
1. 市场调查能力的培养
对创业策划实训课程的调查发现,20%的学生认为该课程非常有利于市场调查能力的提高,38%认为该课程有利于市场调查能力的提高,36%认为该课程对市场调查能力的提高有一定帮助,只有6%认为该课程对市场调查能力的提高不是很大(见表1)。因此,共有58%的学生认为创业策划实训对提高市场调查能力相当有帮助。
2. 战略分析能力的培养
调查发现有14.5%的学生认为完全掌握了战略制定的方法和技能并认为能提高战略规划能力,39.7%认为该课程能够较好地提高自己的战略规划能力,有38.2%认为该课程对提高自己的战略规划能力有一定帮助,只有7.6%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对自己的战略规划能力帮助不大(见表1)。因此,共有54.2%的学生认为创业策划实训对提高战略分析能力相当有帮助。
3. 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调查发现,有14.7%的学生认为创业策划实训非常有利于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的提高,有36.4%认为该课程较有利于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的提高,有41%认为对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的提高有一定帮助,只有6.2%认为创业策划实训对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的提高不大。在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方面,有29.1%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利于自己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42.5%认为比较有利,24.2%认为有一定的帮助,认为没有多大帮助和纯粹没有帮助的学生分别占3.3%和0.8%(见表1)。因此,共有51.1%的学生认为创业策划实训对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相当有帮助,共有71.6%的学生认为创业策划实训对提高团队协作能力相当有帮助。
4. 融资和投资能力培养
调查显示,有10%的学生认为创业策划实训对提高融资和投资能力非常有帮助,有35.4%认为有较大帮助,43.8%认为有一定帮助,10%认为帮助不大,只有0.8%的认为没有任何帮助(见表1)。因此,共有45.4%的学生认为创业策划实训对提高融资和投资能力相当有帮助。
表1 对创业策划实训课的评价
程度
项目 很赞
成
(%) 比较
赞成
(%) 一般
(%) 不太
赞成
(%) 很不
赞成
(%)
1. 能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14.7 36.4 41 6.2 1.7
2. 能提高市场调查能力 20 38 36 6 0
3. 能提高战略规划能力 14.5 39.7 38.2 7.6 0
4. 能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29.1 42.5 24.2 3.3 0.8
5. 能丰富融资和投资知识 10 35 44 10 1
三、加强地级职院创业教育的思考
通过调查,课题组得出如下结论:罗定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类大学生创业想法来源多,但绝大多数想法来自家庭影响和朋友的影响。在创业的外在动因方面,绝大多数学生都想拥有自己的产业,一旦有机会就创业,说明同学们创业的欲望是非常强烈的,这与广东这个“经济巨人”有紧密的联系。在创业内在动因中,大多数同学是创业的内在动机相当强烈,渴望在创业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与教训,在创业过程中锻炼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创业意向方面,绝大多数学生考虑过创业,并且选择进入壁垒低的零售与服务业,相当大比例的同学考虑合伙创业和自主创业,多数学生选择在中等城市创业。对创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方面,对各种创业知识有深刻掌握的比例相当低,总体上不到30%,掌握的比较好的学生总体上占40%左右,对创业知识仅仅有一些基本认识的比例近30%,只有少数学生对创业知识没有任何认识。专业课程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方面,课题组以创业策划实训课程为例展开了调查,调查显示,创业策划实训对学生的能力有多方面的影响,有58%的同学认为该课程对提高市场调查能力相当有帮助;有54.2%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对提高战略分析能力相当有帮助。有51.1%认为该课程对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相当有帮助,有71.6%认为该课程对提高团队协作能力相当有帮助,45.4%认为该课程对提高融资和投资能力相当有帮助[3]。
为加强地级职院创业教育,我们提出如下对策:
1. 强化创业意识,增强创业动机
建议系部要求老师在专业课程讲解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特别是与创业联系较为紧密的课程;另外各专业负责人在进行专业介绍的时候也要适当介绍本专业多年来创业成功的案例,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增强创业动机;教研室在组织编制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时应建议各专业开设创业的相关课程,使学生学习相关的创业知识和技能。
2. 选派精干老师专门承担创业管理课程
创业管理课程,涉及到很多知识和学科,比如涉及到经济法、会计、财务、生产运作、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很多课程,因此在安排授课教师的时候最好安排经验丰富,具有多专业多学科背景和企业管理经验的教师授课。首先,专业负责人必须带领本专业团队制订创业管理的教学大纲,相近专业可以制订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的设置应该遵循理论够用,能力为本位的原则,加大教学过程中“练与训”方面的课时,切实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其次,教研室必须督促专业负责人拟订好本门课程的检查制度,及时了解教学进度和授课质量,对于不合格情况严重的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鼓励授课老师及时提出,教研室统一给予解决或者向系部汇报。
3. 各专业必须认真组织好本专业的创业策划实训
创业策划实训课程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创业能力的重要课程,是创业管理课程的具体应用,精心设计创业策划实训方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首先,专业负责人必须精心设计实训方案,包括整体实训要求、实训小组的划分、实训指导老师的安排、评分细则的制定、实训应完成的任务等等。其次,建立实训的奖惩措施。一是要从所在系部经费中划出一笔经费作为实训的专项运作资金,这笔资金主要用于学生展开调查的一些基本费用、优秀指导老师和优秀小组的奖品或者奖金;二是专业负责人必须严格指导教师的考勤制度,对违规严重的教师,今后不安排参与实训,并对其进行批评,以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三是督促实训指导老师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凡是不参加实训或者严重旷课的学生一律取消实训成绩,实训指导老师应该制定考勤表,交由所指导的实训小组长考勤,定期汇报,专业负责人可以随机抽查各实训小组的考勤情况。再次,加强专业团队老师的培养,提升他们的指导素养和能力,通过他们的思想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他们的实际指导来提高学生的能力。专业负责人在实训方案设计时,应该召开实训筹备大会,由所有实习指导老师组成,会议主要讨论实训方案的设计问题、小组分工、通报相关的实训奖惩制度、考勤制度、激励制度、评分细则等问题。此外,对于个别知识水平或者素质欠佳的老师,专业负责人必须加强培训,让老师们掌握实训的相关技能[4]。
4.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与创业相关的竞赛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历来有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比赛的传统,特别是近年来,在经济管理系管理教研室的统一部署下,管理类专业学生可以参加市场调研大赛、市场营销策划大赛、创业大赛,模拟招聘大赛等各种赛事。其后学院职业生涯发展协会借鉴了经济管理系的比赛规则,开设了学院级的创业大赛和模拟招聘大赛;学院职业技能考试中心还开设了创业培训班。这些形式多样的赛事和培训班大大提高了管理类学生的创业能力,因此经济管理系常常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比赛,并建议学校开设校级的比赛,并设法邀请相关企业对这些比赛进行赞助,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同时有利于引起相关企业的关注,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就业条件,也为企业挑选优秀人才打下基础。
除了鼓励学生参加学院举行的各种创业大赛之外,我们还积极组队参加当地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组织的各种创业创意大赛,对于在创业策划中获奖的优秀作品,我们将推荐参加广东省的甚至国家级的比赛。近四年来,经济管理系管理教研室推荐的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创意大赛的获奖作品已达八项,积极参与各种创业大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增强他们的创业动机[5]。
5. 建议成立创业咨询中心
要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动机,除了以上措施之外,学院应该建立创业咨询中心,该中心应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相应的服务。首先,创业咨询中心应该提供企业注册方面的各种咨询,如注册资金咨询、企业法律组织形式咨询、企业注册所需材料咨询、注册流程和费用咨询等等。其次,应该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政策咨询,包括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政策,考虑到不同的省份和城市相应的政策会有差别,因此创业咨询中心的工作人员必须有针对性地收集广东省内各个城市以及我院学生常去的外省城市的相关创业政策。通过创业中心的建立,并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咨询服务,必将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创业意愿和创业动机,且能有助于创业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赵冬梅.河北省经济管理类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调查报告[J].教育与职业,2010(10):96-98.
[2] 张志祥.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及其实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97-99.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9-096-03
一、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含义
(一)创业
目前,国内学者对创业的概念有不同的表述。蒋龙余认为,所谓创业就是通过寻找和把握机遇,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或服务,并通过市场扩张成企业或产业,从而实现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过程。柴旭东认为,创业就是在风险和不确定条件下,为了获利或成长而创建创新型组织(或者组织网络)的过程。邓泽功则认为,创业就是利用创造创新的思维和方法,创出某种对人类、对社会或者对个人有益的具体成果。综合国内几位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创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创业是指创新立业,是带有开拓、创新精神并具有积极意义的社会活动。狭义的创业是指个人或小规模的群体所从事的,具有创新性的实现社会价值的活动过程,比如,个人或创业小群体创办新企业、开设公司、开店经商等。本文所研究的创业是指狭义的创业。
(二)自主创业
自主创业是灵活就业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以自我雇佣为主的社会就业形式。笔者认为,自主创业一般是指个人或团队通过自筹资金、技术入股或寻求合作等方式,通过研究开发、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有偿经营活动获取利润的就业形式。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我们应更加关注大学生自主创业。从创业和自主创业的含义来看,我们可以将大学生自主创业理解为: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利用自己的知识、技术和才能,为了获利或成长通过各种方式创立新的就业岗位的过程。
二、河南省大学生自主创业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河南省政府虽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但自主创业是在风险条件下进行的创新性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
(一)自主创业意识薄弱
当前面临的就业压力要求河省大学生必须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大学生不仅仅是工作岗位的承担者,还要向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转变。但我们调查的结果表明,河南省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薄弱,只有极少数毕业生有创业意向,绝大部分毕业生还是会选择传统的就业渠道。比如两个招聘单位,一个是成熟的大公司,一个是处于创业期的小公司,大多数毕业生往往只会选择前者,选择创业期小公司的寥寥无几。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创业理念不成熟,创业目标比较模糊。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对国家出台的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法规,仅有3%的大学生表示经常关注,很清楚;35%的大学生会偶尔关注,比较清楚;有46%的大学生表示不太愿意主动去了解,知道一点;还有16%的大学生对此一点也不知道。据统计,2007年,中国大学毕业生直接自主创业者仅占全部毕业生的0.26%。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比例一般能达到20%-30%,创业型就业已成为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进行调查访谈,我们发现很少有人会把创业作为一种理想的职业选择,大多数情况下往往是就业压力下的被动选择。
(二)创业能力低下
在自主创业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良好的创业能力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否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我们调查的大学生中,绝大多数人对于创业所需的能力和素质都是一知半解。有的大学生就表示:自己很想创业,但不知从何着手,也不知需要什么条件。虽然很多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具备了某方面的技能,但当他们走向市场开始创业时,将会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还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往往仅局限于本专业知识,缺乏创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并且创业能力在学校学习的环境中很难得到锻炼。
(三)社会经验欠缺
缺少实践、缺乏经验是大学生自主创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众多创业的大学生,因为刚走出校门,往往缺乏创业所需的社会经验,缺乏对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仅凭一股冲劲开始了创业。他们更多的是凭借激情而不是理性,热情四溢却经验不足,对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许多大学生在开始创业时好高骛远、盲目乐观,缺乏前期市场调研和论证,或者主观臆断市场需求,或者闷起头来一味地搞技术至上,最终都导致了创业的失败。同时由于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商业网络,他们在开发项目时很难得到第一手的市场信息,使得研制的产品没有销路,错过了商业机会。
(四)资金不足
一、公益创业
公益创业(又叫做社会创业),起源于欧洲,经多年发展,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皆获得发展并取得成效,在解决市场失灵、帮助弱势群体、产生公益效益、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而近年来由于企业的道德感及责任感的成熟发展,公益创业逐渐成为政府、学者及企业家重视并深入研讨的议题。
二、大学生公益创业的作用
(一)缓解就业压力。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人。相比2013年699万毕业生增长28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仍然很重,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另外,高校学科设置不合理,专业结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已严重滞后,而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大学毕业生需求结构也随之逐渐变化,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呈现出由单一型转向复合型的态势,导致许多大学毕业生无法适应社会、企业和人才市场的需要。在主观态度上,有的学生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求职心态,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工作选择,或在工作后发现现实生活与理想相差甚远,或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而公益创业则是一个非常现实且有意义的做法。
(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公益创业活动中,大学生将极高的创业热情和所学专业技术知识与创业活动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其领悟能力较强、掌握专业知识快的特点,并提升个人实际操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真正能够做到学以致用,有利于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并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养成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同时,也为大学生积累了大量丰富的实践经验,使其在认知社会,感知社会和进入社会先人一步。
(三)促进社会公益、经济事业发展。一直以来,社会经济状况是大学生就业的晴雨表,企业的发展状况是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决定因素,因为从现实看,经济的发展对传统工作岗位已造成冲击,未来工作岗位将越来越脱离传统的模式和要求,更多潜在的或前人未涉足的新型岗位会不断涌现,而公益创业便会开拓出很多新型岗位。在公益创业活动过程中,一方面,大量的有益于社会的产品的生产和应用,从而催生了大批的新兴公益创业项目,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大量的科技成果转化而产生的经济价值,也会极大的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近些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已蔓延全球,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金融危机在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大学生的就业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置疑的。国有、私营等各行业企业的用人计划严重缩减,使得原本就不景气的就业市场更加不景气,大学生与其等待别人安排就业,不如自己动手创业,不至于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在创业过程中,即使十个人有一个成功,也会带来社会就业机会的增加,带来社会财富的增加。
三、大学生公益创业面临的问题
(一)社会层面。虽然大学生创业受到社会和政府的鼓励与支持,国家各部委出台了有关鼓励政策,但一般都只是确定原则方向,文件的可操作性相对较差。并且项目本身仍然属于市场的一部分,创业能否成功必须要经得起考验。如何在复杂激烈的企业竞争中存活下来,并能够占有一席之地是当前大学生在公益创业前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全社会对公益创业的认识还不到位,理解也不够清晰,观念和意识还不没有匹配,对公益创业的支持难以达到预期。
(二)家庭层面。大学生虽然已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但经济、心理和价值观却难以摆脱对家庭的依赖,如果得不到家庭从人、财、物的支持,势必会对公益创业的起步阶段造成很大影响,也会动摇创业者本人的创业信心和决心。同时由于自身存在知识匮乏、经验欠缺、选择盲目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公益创业项目难以经受起层层考验。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074
近年来,高校盲目扩招带来了一系列的弊端,其中最令人关注的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社会上流行着一种普遍认同的说法:“大学生过剩”。其实不然,中国大学生毛入学率远不及其他发达国家的高,甚至还不到人家的25%。即使和韩国、印度等国家的毛入学率相比,中国的入学率也是相较低的。目前,我国就业层次参差不齐,在庞大的就业队伍中,高层人才少之又少,而其中享有高等教育的人才更是特别稀缺。因此,相关人员指出,虽然高等院校在不断扩招,但与此同时,新的就业机会也在应时代而生。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大约有800万个左右,且这个数字还有增大的趋势,而目前大学生年均毕业人数则在300万上下。如此分析,大学生毕业应该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才对。但事实并非如此,总结了前些年的大学生就业情况,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就业形势依旧十分严峻,平均就业率保持在70%上下。而2012年以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更是让人担忧。
1 深入分析出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主要原因
根据资深就业专家王英才教授分析:目前就业形势存在严重的“就业鸿沟”现象,其最主要的表现为大学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企业寻不到适合的人才。深入分析,其实出现这种“就业鸿沟”现象绝非偶然,首先我国高校教育体制存在严重的纰漏,专业课程设置不系统、不科学,与社会严重脱离。其次,高校教育普遍存在只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往往忽略了对大学生就业观念、专业技术等方面的系统教育。最后,大学生多数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思想观念,自我感觉良好,而没有正确总结自己的能力是否能担任起重要的岗位职责。
总结分析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能力缺陷,其主要表现有如下四点:
1.1 就业观念不科学
高校教师在授课时,往往以鼓励学生为主,这样容易造成大学生的自我膨胀感,认为自己有着其他人无可超越的技能。在找工作的阶段,不采用主动的态度,而是被动的等待,且存在心比天高的错误意识。新时代的大学生往往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且对企业提供的薪资待遇等要求较高。这是导致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因素。[1]
1.2 高校教育与市场脱节
虽然我国的高校教育体制较以前已经有所改进了,但这些改进措施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学计划十年如一日,且严重与地方经济建设脱节,学生得不到最新的理论知识,对社会市场经济缺乏正确的掌握。理论的学习往往无法应用于实践,而实践能力又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这些都将成为大学生日后就业道路上的绊脚石,严重阻碍着大学生的职业发展。
1.3 应聘基本求职能力不足
目前各大企业应聘员工会采取进行几轮淘汰制的形式,而目前高校学生多数败给了面试。我国的应试教育往往重视学生的笔试成绩,而踏入社会后,企业更加注重学生的工作能力,其中一项便是社会交际能力。因此,大学生如果欠缺足够的职业素养,就会被企业所淘汰,就会面临毕业找不到工作的难题。
2 全面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创新
2.1 突破大学生及其家长陈旧的就业观
大学生是创新就业指导的主体。因此要想提高大学生就业率,首先要转变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要树立积极就业的理念,绝不能消极、被动地等待机会从天而降。目前,社会风气导致一大批学生存在消极、怠慢的思想,那些“啃老族”、“富二代”等更是习惯了坐享其成。一些家庭条件好一点的学生都想着依靠父母、亲人的社会关系寻找好工作,而不是靠自己的实力去公平竞争。这样的思想不仅导致了大学生错误的人生观,也不利于其日后的职业发展。父母长辈帮得了一时,却帮不了一世。凭借他们的人际关系的确可以帮助大学生顺利进入某个单位,但是哪家企业会愿意一直无偿供养着一个什么都做不好的员工呢。最终决定自己在企业中地位的,不还是得靠自己的实力吗?那又何必要在一开始就输给其他光明正大进入单位的人呢。其次,在工作中要时刻保持创新精神。拥有了稳定的工作,并不等于拥有了金饭碗。如今的经济形势瞬息万变,如果没有过硬的技能和独特的能力,很可能沦落成为下一批提前下岗的人员。因此,在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应该倡导大学生在坚持认真负责地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思维,树立创新观念,摒弃一劳永逸的念头,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精英。[2]
家长是学生最重要的教育者。家长正确的引导对学生的就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目前很多家长过分溺爱自己的孩子,生怕孩子落后于人,极力为孩子争取一切机会,却往往没有考虑到自己孩子是否能胜任如此的重担。因此,转变家长的就业观念也极其关键。如今,家长为孩子决定人生的现象屡见不鲜。有些家长甚至“越俎代庖”,直接替代学生到招聘现场去进行咨询,帮学生填写履历,陪同学生参加面试等。这样一来,不仅无法培养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也会使学生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不利于学生最终的就业。家长对孩子过高的薪资期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思想,也人为地加剧了学生就业的困难。
2.2 结合市场变化,正确进行就业指导
高校对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时,要结合市场变化,分阶段、有重点地进行。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担负着重要的教育责任,应该不断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自己的实力去打败竞争对手。首先,在毕业季前期,高校有关部门要做好积极的就业动员工作,让广大即将踏入职业生涯的学生全面的了解目前就业的总体局势,国家相关的就业政策、法规制度等。其次,高校各院系的就业指导负责人,要组织好对本院系学生就业的指导工作,根据自己院系的专业特点,结合学生主要的就业方向,不定期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分块教育,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就业技能,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同时,针对个别情况特殊的学生,就业指导的相关教师要对其进行单独教育,鼓励学生要对自己有信心,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缺陷,扬长避短,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性的投放简历。最后,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要时刻与毕业后依旧没找到工作的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及时发现他们的问题,为他们提供一些就业信息,促进学生更快地找到满意的单位。[3]
2.3 善于利用实习实践基地,完善就业实践体系
我国高校普遍存在重理论知识,轻实践能力的现象,这种教学模式导致我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操作水平远远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导致用人单位往往要花很大的时间和精力对受聘的应届毕业生进行培训,这在无形中加大了企业的用人成本,给企业造成了损失。因此,很多企业在招聘时,会提出有相关工作经验或从事过相关工作的人员择优录用,提高了大学生就业的门槛。面对社会的新要求,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教师应该善于利用本校的实习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在校期间就具备良好的实践技能,从而更好的适应企业的用人要求。
2.4 积极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高校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专业性人才。现阶段,创新能力是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必备条件。因此,高校要摈弃传统的只重视灌输理论知识的教育方式,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实力。培养大学生的目的并不简单为了使大学生更好的就业,还要促进大学生积极创业。成功的创业者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高校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鼓励大学生勇敢创业,并尽可能的为他们提供创业辅助培训。
2.5 充分发挥教师、校友的特殊作用
专业就业指导的教师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水平和技能,引导学生顺利通过面试,找到自己满意的岗位。此外,专业教师还可以利用自己和企业的特殊关系,为企业推荐一些优秀的学生,既帮助企业招纳人才,也为学生就业提供了便利。同时,校友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在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可以专门邀请一些优秀的校友,为学生传授一些自己成功的经验,给学生一个努力的方向。
3 总结
综上所述,高校应该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促进大学生及时认识自己的不足,尽早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
参考文献:
[1]唐玲,蒋舜浩.对高校就业指导模式变革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育研究,2009,(1).
[2]杨学斌.毕业生就业指导实用手册[M].北京:北京北大方正电子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