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2 09:33:5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水利工程数字化管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2011年区农水局在水域、河坡、河边“治脏”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更多地在管理过程中发现了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管理不到位。区境内河道约有15条,全长约67公里,河道大多分布在居民小区、村周边,许多居民及两岸边饭店时常将生活垃圾倒入河边,造成河道、水域不洁,,而河道管理人力、物力缺乏,没有及时发现清理,影响了城市环境;二是归属权不明确。去年市局下发的案件中,经过农水局现场核实,并不属于农水局管理,如三环路路边沟,农水局没有及时向区城管委打报告消案,造成农水局结案率下降;三是数字化专网不到位。由于市、区城管委对发生案件的结案时间是有时间规定的,由于农水局没有专网,接收案件不及时,经常造成案件超期结案,影响了结案率。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确保做好2012年数字化城管工作。
2012年区委、区政府将城管工作在科学发展观综合考核中位次前移,提出了城市管理工作在全市主城区中“确保第二、力争第一”的目标。为此,区农水局加强领导、狠抓落实,明确责任,制定整改措施和工作计划,努力做好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
(一)、工作计划
1、加强河道日常管理。河道管理到位是“治脏”基础工作。由于全区河道分布分散,河道长度长,河道管理所加强了河道管理,落实责任人,实行分段分人管理,加强日常巡查,哪段出现违章建筑、种植、垃圾,就找谁。实行地域、人员、责任、奖惩四落实,从源头控制发案率,相比去年同期发案率明显降低。
2、突出重点,打造全区良好水环境。城市河道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优化水环境,整合水资源,提升河道综合功能。加强河道的综合整治,继续推进雨污分离,致力各河道排污口全部进入截污管网,加强河道清淤、河堤整形加固和美化绿化,实现由排污河道向景观河道的功能性转换。
3、努力实现结案率达到100%。加强数字化城管工作的运行管理,强化各项工作程序的准确、及时、有效衔接,在尽量减少发案率的基础上,加强案件的督查督办,推行从接案到结案的全过程控制,努力做到结案率达到100%。
(二)、整改措施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加强任务的落实,区农水局副局长张晓明负责抓此项工作,张敏负责案件接收并下发整改工作,李伟负责案件现场清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二十一世纪是高科技信息时代,随着高科技网络技术的普遍推广,信息化技术被运用到水利枢纽管理的实践应用中,提高了水利枢纽自动化的有效性,促进水利枢纽信息化工程及集成管理自动化系统的不断改革和完善。
一、水利枢纽信息化工程及集成管理自动化系统的概述
水利枢纽的主要作用是防汛,与此同时,具有发电、供水、改善生态环境和养殖等的综合效益,它对于水利的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有着重要的作用,促进水利工程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水利枢纽的技术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推广和运用得到了快速的提升,由信息化进入了集成化阶段,形成了水利枢纽信息化工程及集成管理自动化系统,将人、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三者巧妙的结合,达到水利枢纽有效自动化管理的目的。水利枢纽信息化工程及集成管理自动化系统将最初对机电设备和水工建筑物等的监控和控制中的独立子系统进行统一的管理,使卫星云图系统、电站计算机系统、大坝安全检测系统、水厂计算机监控系统和枢纽消防自动报警系统等在同一时间进行自动的监控,并由专业人员进行调度和信息管理,提升了水利枢纽的管理水平。水利枢纽信息化工程及集成管理自动化系统是着重对全局的考虑,根据水利各方面的特点,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分析和探讨国外已有的成功案例,再结合先进的技术形成的,它实现了水利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水利枢纽的现代信息化管理,推动了我国水利枢纽工程发展的新进程。
二、水利枢纽信息化工程及集成管理自动化系统的组成
水利枢纽信息化工程及集成管理自动化系统的形成,带动了我国水利枢纽工程的发展,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水利枢纽信息化工程及集成管理自动化系统在原有的子系统基础上,对系统进行了完善,不断研发新的子系统,从而开发出了新的监控系统。
(一)水利枢纽综合调度监控系统。将水利枢纽的各个系统统一的调度和监控,并进行信息化自动管理,使水利枢纽的防汛、发电、供水等作用集成在同一个系统中,形成水利枢纽综合调度监控系统。新的监控系统,可以提高水利枢纽的综合自动化管理水平和运行管理水平,促进水利枢纽信息化工程及集成管理自动化系统的有效性。水利枢纽综合调度监控系统可以进行分布处理和系统的综合分析,从而解决管理和监控方面的综合问题,优化水利枢纽调度技术,为总的管理控制层的调度提供科学依据。
(二)需要研发的新子系统。在水利枢纽的管理系统中,有很多新的子系统需要进行研发,以更好的完善水利枢纽信息化工程及集成管理自动化系统,提高水利枢纽的监控作用,提升经济效益。因此,需要研发的子系统主要包括:洪水信息管理系统、主设备状态诊断系统、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库区水资源自动监控系统、防洪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和枢纽辅助设备计算机监控系统等。
我国社会主现代化建设的现阶段,水利枢纽集成管理自动化系统主要包括水利枢纽调度监控层、各子系统监控层和生产过程控制层三部分组成,由计算机监控系统实行开放、分层的自动化管理和监控。水利枢纽集成管理自动化系统的每个部分起着各自不同的作用。
水利枢纽集成管理自动化系统的水利枢纽调度监控层主要是作用是对帮助计算机进行水利枢纽的调度和监控的做出相应的决策,并实现计算机的专家功能,还可以在水利枢纽运行的过程中,进行远距离的通信联系。各子系统监控层是在保持原有的系统的基础上,研发的新的子系统,用以实现各个系统之间的管理和监控、通信功能,保证水利枢纽集成管理自动化系统对水利枢纽进行更有效的管理和监控。生产过程控制层是对水利枢纽所有的系统进行现场的控制和数据信息的采集,以更好的控制各个系统的运行过程。
三、水利枢纽信息化工程及集成管理自动化系统的功能
在水利枢纽的信息技术的运用上形成的集成管理自动化系统具有很多新的功能,在系统原有的功能上,弥补了原有系统的缺陷,使水利枢纽集成管理自动化系统更完善,确保水利枢纽的管理和监控的有效性。
(一)有效联合所有系统,发挥系统作用
水利枢纽信息化工程和集成管理自动化系统,运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平台的开放,将所有的子系统统一到一个系统上,对所有系统进行有效的操作,实现数据信息共享,同时进行分析和处理,达到有效联合的作用,集成管理,保证数据的高效性,给水利枢纽集成管理自动化系统提供可靠的保障。
(二)有效实现管理和监控的统一
水利枢纽集成管理自动化系统是将所有的系统统一到一起,在先进的运行模式下,对水利枢纽各系统进行信息自动化管理,对水利枢纽的防汛、供水和发电等作用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监控。水利枢纽的管理水平在水利枢纽集成管理自动化系统下不断的提升,使水利枢纽运行过程中机器设备的损耗率得到降低,减少工资人员的工作量,便于对机器设备进行维修和保养,提高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率。
(三)充分运用实时数据信息进行调度和决策
水利枢纽集成管理自动化系统中,系统包括的范围很广,从而实现了各种数据的统一管理和监控,实时的数据信息可以帮助高中人员更好的进行水利枢纽的调度和决策。水利枢纽工程中,工作人员运用水利枢纽集成管理自动化系统可以采集到可靠、有效的系统数据,提高水利枢纽防汛、发电、供水等效益的有效性,使水利枢纽的管理水平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得到提升。
四、水利枢纽集成管理自动化系统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面对来自国际的各种机遇和挑战,我国各产业的改革和创新成为了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工作的重心。水利枢纽集成管理自动化系统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在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国水利枢纽集成管理自动化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在四个方面:水利枢纽集成管理自动化系统的功能规划和结构设计;水利枢纽的集成运行管理;异构系统集成平台和水利枢纽集成管理自动化系统软件的开发。这四个方面的发展,可以使水利枢纽的管理和监控更加完善,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促进水利枢纽集成管理自动化系统的不断升级。
结束语:
总之,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高科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普遍推广和运用,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变得越来越方便和快捷,加速了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和创新的进程。水利枢纽信息化工程及集成管理自动化系统的研究,在不断的持续进行,给我国未来的复合型高科技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推动我国水利枢纽工程的向前发展,促进水利枢纽集成管理自动化系统的不断完善和升级。
参考文献
[1]邓东,黄尧,黄善和. 飞来峡水利枢纽信息化工程及集成管理自动化系统研究[A]. 中国水利学会.中国水利学会首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中国水利学会:,2003:5.
[2]柳海鹏. 管理自动化在乌鲁瓦提水利枢纽的应用[J]. 水电自动化与大坝监测,2004,03:80-81.
水资源作为一种稀缺性的自然资源,如何有效地利用好它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由于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为了更好的满足经济的发展需要,人民的生活需求,国家加强了水利工程建设,水利工程能够有效地调配水资源。工程测量作为水利工程的基础性工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 应用新技术开展水利工程测量工作的必要性
工程测量涵盖了工程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是对整个过程开展测量的一项工作。工程测量工作专业性要求较高,注重团队分工配合,加之涉及到的环节复杂多样,因而必须严格控制误差的出现,坚决避免“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局面的出现。在设计阶段,要遵循“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原则,认真考察实地具体情况,着重加强对重要位置的考察测量,这是收集工程建设的第一手资料,意义重大;在施工过程中,为保证施工的顺利安全进行,在建设各个建筑构件前,必须对建筑构件位置进行测量定位;工程验收阶段,按照工程设计要求,必须加强施工质量的检验。
水利工程测量本身具有其特殊性,测量工作多在偏远山区实施,地理位置复杂,测量实施难度较大,甚至会发生安全状况,危及测量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水利工程测量对于新技术的使用更为迫切,一方面应用新技术有利于提高测量的准确性,降低测量工作的难度,提高测量的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保障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极具现实意义。
2 水利工程测量的主要任务
工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它涉及方方面面,水利工程也是如此。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一般包括土方开挖、坝体堆石、土工布、浆砌石工程、混凝土工程等,其主要工作任务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水利工程在开始前,需对照监理单位提供的控制网点进行详细的复测,认真布设施工控制网(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其测量的等级和精度必须达到《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的标准,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技术要求分别按精密导线测量技术和精密水准测量技术,具体如表1、表2所示,此外还需定期核查施工控制网,保证测量施工的精准度。二是施工过程中的跟踪测量,测量工作并不是一劳永逸,而是贯穿于工程始终,跟踪测量的重点在于土方开挖、土石混合料、坝体堆石等方面。三是竣工时的验收测量,认真做好测设建筑物位置和标高工作,加强对工程预埋观测设施测量,保证数据的精确性,以便进行审批后备案。
3 现代工程测量新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随着工程建设要求的提高和技g的进步,传统的工程测量技术已然无法满足其发展需求,简便、灵活、快捷、高效、精确的技术应运而生,即现代工程测量新技术,其具有的一系列优点让它在工程测量中得到广泛应用。当前,在水利工程中应用到的工程测量新技术主要包括3S技术、RTK技术、数字化测绘技术、数字化摄影技术。
3.1 3S技术
所谓3S技术,是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系统)的统称。3S技术在水利工程测量中价值巨大,一是提高了测量效率,获取更为准确的水利环境信息,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自然灾害。二是可以及时监测与分析己经发生的水利施工事故,提高解决事故的效率和质量。三是3S技术能够精确有效地确认水利建筑腐蚀部位,可以明显提高水利工程建筑的维护质量和效率。四是3S技术可以实现水资源动态管理与监测,丰富了水利管理的数据,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
3.2 RTK技术
RTK技术也就是实时动态定位技术,主要由基准站和流动站两部分组成,它结合了GPS技术和数据传输技术,是在利用实时处理两个测量站载波相位的基础上,观测其测量差分,从而三维定位到特殊点上[3]。RTK技术在控制点加密、工程放样、断面测量等测量任务方面利用前景广阔[4]。目前RTK技术主要用于测量纵横断面,如测量堤防工程、灌区的纵横断面。它擅长远距离测量,能够测量十数公里的距离,精度依然可以达到厘米级。RTK技术灵活、方便的特点使其在水利工程测量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在水利工程建设上的占据了一定的地位。
3.3 数字化测绘技术
数字化测绘技术是一种利用数字化成图及测图的技术,它包括数字化原图技术和数字化成图技术。较之传统测量技术,数字化测绘技术优势明显,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优点,一是精确度较高,水利工程测量多在野外进行,易受外界因素干扰,而应用数字化测绘技术能有效避免人为误差的出现,提高数据的精确性;二是自动化程度更高,数字化测绘技术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具有较强的自动化性能,存储更加便利;三是图形属性信息更加丰富,能准确使用各类测图符号,明确地图测绘中的坐标位置;四是测量结果直观形象,将地形地貌模型化、直观化,非专业人士也可以读懂地图信息[5]。
3.4 数字化摄影技术
(2)档案现代化管理意识薄弱。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各种智能和应用APP已经普及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大部分灌区的水利工程档案资料还封闭在各自的档案资料室里,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意识还很薄弱,导致配备的档案管理设备和管理软件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因此,如何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做好档案数字化和现代化管理工作,是灌区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快速发展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3)档案管理与提供利用难以适应档案网络化的发展需要。这一点主要体现在,灌区水利工程档案数字化的程度很低,跟不上日益增长的档案利用需求。档案管理人员操作不熟练,配备的档案管理设备和管理软件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虽有计算机和档案管理软件,但纸质档案没有实现数字化和进入数据库,还按手工方式在进行查找和查阅。
(4)档案管理专业人员匮乏。目前,部分灌区为了节约成本,档案管理人员一般均为兼职人员,很少配备具有专业档案管理知识的专职档案管理人员。由于档案管理的专业性较强,若是单靠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来完成此项工作,失误和错误就难以避免,这样的档案也就不足以为水利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科学的、完整的依据,必然为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带来影响。部分灌区对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工作并没有严格按照“四同步”的要求展开工作。加之,由于工程建设期间的管理和环境因素等影响,使得水利工程档案的管理无法与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同步进行,因此造成档案质量偏低,可参考性和可依据性较差。
2加强灌区水利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对策措施
(1)提高认识,增强做好灌区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关键要从三个方面提高认识:一是加强灌区水利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和利用,可以实现灌区水利工程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管理,为灌区建设提供必要的服务。二是完整、可靠的档案信息可以为灌区的综合分析、决策提供有力支持。三是灌区水利工程档案信息化可以实现网络化服务,做到资源共享,提高灌区档案信息利用的效率。
(2)落实相关法规,建立灌区水利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标准。一是要熟悉档案管理的相关法规和标准,不仅要重视硬件投入,更要重视符合标准化档案管理软件的投入,使得档案信息化的流程符合国家和地方对于档案管理的标准和要求。二是现有纸质档案的数字化程度高低,决定了灌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规模与水平,也是灌区下一步建设数字化档案馆的基础。三是采用统一的数据库,是档案数据库的基础,是有效管理档案系统的基石,是高效调用数字化档案的保障。
(3)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根据我省灌区的实际建设情况,首先应当配备档案信息化需要的相关基础设施设备,例如,津科JI-110档案管理系统、SQL2000数据库系统、大容量存储系统、高速扫描仪、管理计算机和打印机等设备,为做好档案信息化管理提高技术支持。同时,应对灌区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化应用技能培训。通过上述措施,可实现灌区水利档案管理的部分数字化和局域网网络化管理,大大降低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同时数字化加工后的档案资料信息能得到更好的保存,保证了灌区水利工程资料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4)加强环节管理,健全档案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档案管理人员要从项目开始立项时,搞清楚项目的隶属关系、完成方式以及项目将要形成哪些文档资料,初步确立收集文档资料的内容,做到确保关键性材料的有效控制。接收资料时,参照水利行业工程技术档案的要求,建立档案目录,根据目录来收集,最后检查收集的材料是否符合归档要求。在灌区水利工程建设中,可适当采用合同约定的方式,预留一定比例的工程合同价款,作为工程档案的保证金。工程参加单位应按照要求收集、整理、归档工程各环节的文档资料,在工程竣工时,经建设单位签发资料交接单后,才支付这笔尾留款项。
(5)完善档案管理制度,树立档案现代化管理意识。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将水利工程档案的收集、立卷、归档任务层层分解,具体落实到各部门,纳入相关的管理程序和职责范围。做到有组织领导,有专业档案管理员,有合适的档案管理制度。管理观念现代化是档案现代化管理的灵魂,通过使档案管理人员现代化意识的提高,可使档案管理的被动式服务为主动式服务,将封闭式服务转变为开放式服务,使水利工程档案更好的服务于灌区经济的发展。
(6)积极争取资金,提高档案数字化水平。各灌区可利用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的信息化资金,加大对灌区水利工程档案的数字化加工范围,开展灌区水利工程档案的整理、扫描、图像处理、图像存储、数据挂接、数据验收、数据备份等工作,提高灌区水利工程档案的数字化程度。同时,利用计算机和软件技术,使用国家规定的档案管理软件,实现对档案的收文管理、行文管理、合同管理、档案管理、查询管理、用户管理、以及系统自身维护等功能。另外,可依据灌区自身需求和使用环境,建立档案网络版,实现局域网或广域网上档案的授权共享和调用。
(7)加强业务技能培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一是要提高服务意识、树立服务思想,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二是定期让档案管理人员参加档案管理方面的培训和学习活动,促进业务交流。三是加强基层档案管理人员在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等相关专业知识领域的学习,为下一步档案数字化建设,档案信息化管理打下扎实的基础。四是档案管理人员对使用的档案管理软件能进行熟练的操作和使用,通过一定的专业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数字技术的对我国的水利设施工程的作用越来越大,利用数字技术管理能削减自然环境对收集数据带来的影响,能防止的的现象发生,能规范的管理施工队伍,减少误差,保证施工操作的顺利进行。现代化数字技术管理能做到分工明确,保障人员分配的顺利进行,提升水利工程的安全顺利的进行,促进水利工程完美的完工,确保工程质量安全。现代化数字技术管理可以为以后的相关工程提供经验教训,促进我国现代化数字技术管理的进步和发展[1]。
1研究背景
我国作为一个工业发展和农业发展迅速崛起的国家,水利工程对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一直重视这水利工程的建设:“世纪工程”三峡大坝、小浪底发电站、龙门峡等多处水利工程,我国也从摸索阶段成功过度到发展阶段。但是,在现代化进程中,许多技术已经不符合时代的潮流,制约着水利工程的进一步开发。在现代化过程中,数字技术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以至于数字技术成为时展的潮流,数字技术的高效快捷的特点深切地受到了人们喜爱[2]。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数字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也显得越发的重要,利用现代化数字技术进行合理的人员安排和分配,科学的进行成本预算,加强对工作人员和周边环境的监督,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推动水利工程的发展。
2水利施工管理的现状
2.1水利施工存在较大危险性,受环境制约大
水利施工不同于普通的住宅建设,水利施工存在着较大的危险性,并受环境的制约性较大,水利设施一般建设在有较大高低落差的山地和水域,并且水利设施的建设存在于远离人口密集区。由于施工条件艰苦,施工现场地质因素、气象因素、水文因素等各种自然条件也极为不稳定,所以自然环境因素对水利施工存在着较大的制约。因此,水利施工的安全进行必须对自然因素进行安全细致的划分和监测[3]。
2.2水利施工的投资大,执行周期长
水利施工属于一般的大型建筑工程,水利设施的投资大,要求专业性高,施工的时间长,执行周期长。因此,水利设施的投资资金流量应该受到科学合理的控制和掌控。同时材料费用、运输费用、人员费用等对施工的管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3施工队伍繁多,技术繁杂
在水利施工中,存在高空作业、钢筋作业、爆破作业、土地建设等多个施工队伍,施工队伍交班过程中,存在着交叉复杂的问题。若现场管理不善,极易发生冲突,陷入管理和施工的混乱,工程顺序的错误,进一步影响水利施工的质量和效率。针对这一情况,水利施工管理体系必须梳理施工队伍关系,合理安排各种施工队伍的操作时间和换班顺序[4]。
3水利施工管理利用数字技术的优势
3.1准确地监测和测量环境因素对水利施工的影响
水利施工利用数字技术对施工现场进行实时的检测,对地质因素、气象因素、水文因素等各项自然因素进行监测和测量,并绘制成图表,安排专业人员全天候检查,加强对自然因素的检测和管理,减少自然因素对施工现场和施工人员的损害,保证水利施工的顺利进行,降低施工的危险程度,维护施工现场的人员安全,提高施工的效率和安全性,保障水利现场施工的质量[5]。
3.2方便快捷地控制资金流量
与传统的人力管理和控制相比,数字化技术可以全方位的对施工现场和资金流量进行检查和核实。由于水利施工建设的资金投资大,执行周期长的特点,所以对资金流量很难进行及时的核实,容易造成的现象,形成资金匮乏,水利工程的质量下降的情况。因此,对资金合理科学控制至关重要。数字化技术可以对资金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和安排,对材料费用、运输费用、人员费用等各项支出信息公开,让数字化技术结合全体员工,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监督,防止出现、的现象,保障水利施工的正常进行,维护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保证资金充足,提高水利设施的工程质量。
3.3严格按照制度,整合和管理施工队伍
在数字化技术管理中,所有的管理文档都以数字的形式体现,在施工队伍的换班和工作的过程中,数字化管理都会做出明确的规定,如需要修改会给负责人及时准确地传送信息。保证施工队伍的有序进行工作,确保水利施工的顺利进行。利用数字技术,将直线式管理和矩形式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既能将施工队伍有效的分开,又能保障管理的灵活性,促进工作合理有序的进行[6]。
4数字技术在水利施工中的应用措施
4.1建立有效的监控管理体系
水利施工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尤其受到周围环境的制约,所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周围环境进行实时监控,保障施工的顺利进行。在数字化技术的管理模式中,利用多媒体和远程监控系统保证实时成像,对周围环境进行有效和全面的监控,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与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快速处理异常情况;倘若无法处理,及时与项目总负责人联系,并做出及时处理措施。数字化管理模式利用摄像头也可以近距离监督工作人员的工作状况,对违反工作制度的员工进行摄像、拍照等形式取证,并予以严肃处理,保证数字技术管理的权威性和工作安全有序的进行。
4.2设立专业人员技术管理机构
在水利施工的前期阶段中,专业人才可以利用数字技术中的GPS进行地质描绘和地貌抄测,并且结合CAD、虚拟模拟技术等软件,对当地的地形地貌做出虚拟模拟,并及时收集到当地的坐标和高程等数据,同时可以忽略天气对数据的影响,为以后工人们的工作打下坚实数据基础。专业人员可以利用数字技术的成像功能,利用相关的软件加以处理,监测现场的施工情况,并与原计划相比较,从而逐步消减误差,保证施工的准确与安全。如果误差较大,及时做出调整,争取把损失降到最低。
4.3检测施工的质量
专业人员利用数字化技术检测施工的质量和设备的平均寿命。在水利工程完成后,专业人员可以利用数字技术的高智能,分析水利施工的条件、影响因素等,可以估算出水利工程的质量和设备的平均寿命。如果质量不合格,必须追究相应施工队伍的责任,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把水利工程的损失减少到最小。
5结束语
在现代化过程中,数字技术应用于施工工程中是不可避免的趋势。数字化技术凭借着准确、方便快捷、高效等特点越来越受到管理者的喜爱,在现代化工程建设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水利工程的发展步伐越来越快,将现代化数字技术与科学的管理相结合,更好地推动了我国水利设施的进步,同时也促进了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以后水利施工提供了科学的管理经验和教训,推动了我国水利项目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杨光.针对现代数字技术在水利施工管理中的运用[J].中国科技投资,2016(22):373.
[2]赵凤芝.现代数字技术在水利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北京农业,2015(12):231.
[3]马冬燕.现代数字技术在水利施工管理中的运用[J].商品与质量,2016(47):404-405.
[4]李娜.现代数字技术在水利施工管理中的运用[J].电子测试,2014(7):152-154.
[中图分类号] TV2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2-278-1
1数字化工具与传统工具对比
1.1野外勘测及成图
1.1.1地形图测量
传统方式测地形图时一般首先要在测区建立图根控制点,然后在图根控制点上架设全站仪或经纬仪配合小平板测图,要求在测站四周采集地形地貌等碎部点,这些碎部点都必须与测站通视,至少要2―3人操作。现在采用RTK,仅需1人带着仪器在要测的地形地貌碎部点上停顿一两秒钟,并输入特征编码,不需再进行计算即可实地编绘地形图,不要求点间通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1.1.2水下地形测量
传统的水下地形测量一般以经纬仪、电磁波测距仪及标尺、标杆为主要工具,用断面法或极坐标法及交会法定位,用测深杆和测深锤来采集水深数据,效率低、误差大。DGPS、GPS RTK及CORS系统配合多波束测深仪进行水下地形测量已达到厘米级的定位精度,而且可以大大缩短工作周期,减轻劳动强度。
1.2工程设计
传统设计在平面设计时是用手工将建筑物画在图纸上,只有一张底图,在底图上进行修改容易磨损,也不方便进行方案比较;纵断面设计时,靠手工计算和绘制,速度慢、易出错,甚至造成图纸报废的现象;计算工作更是复杂,耗时间、精度差。
采用数字化工具设计时,可以利用设计软件自动生成、复制图形,可以完成设计计算,修改完善对图纸本身毫无伤害,有利于多方案比选,设计过程快捷,计算数据精确,设计图纸整洁标准。
1.3施工放样
过去采用常规的放样方法,要求点间通视,一个设计点位需要多次来回移动目标,要2~3人操作,在生产应用上效率不高。现在采用RTK放样,只需1个人操作,只要把设计点位坐标输入电子手簿,仪器即可指示点的位置,快捷方便。
2数字化工具在水利工程勘测设计和施工中的应用
数字化工具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应用除AutoCAD和CASS以外还很多很多,在此不再一一阐述,现仅就测量勘察和施工中的应用做简要介绍。
2.1全球定位系统(GPS)应用
目前,对GPS的应用最为高效RTK,RTK是GPS测量技术与数据传输相结合而构成的实时定位技术,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基准站和流动站。基准站连续把观测到的卫星数据发射出去,流动站实时差分处理基准站和流动站的载波相位观测值,获取所在点的坐标、高程和精度指标,并随时将实测精度和预设精度指标进行比较,一旦实测精度达到预设精度指标,手簿将提示测量人员是否接受该成果,接受后手簿将测得的坐标、高程及精度同时记录进手簿。相对于传统GPS静态定位,其测量定位效率大大提高,并能满足一般水利工程测量的要求。
2.2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可以利用GIS技术对工程区的地理信息及其它相关信息进行数字化,以GIS软件为平台,建立数字化地形,通过地形的三维矢量数据,生成三维地表面模型DTM,生成高精度的DTM,最后生成逼真的数字地形模型,实现对空间信息的叠加与分析;利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通过对基础资料的分析,可以对工程位置和引水路线进行优化;利用GIS强大的3D分析功能,可以对施工总布置实现三维可视化显示及对引水路线进行贯穿飞行模拟,实现工程区各种信息可视化查询。
2.3遥感技术的应用
目前,遥感技术主要应用于水利工程中有关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及相关的环境等问题的调查与研究。一是区域构造稳定性研究。遥感图像能提供大量宏观的线性构造信息,较好地反映区域地质特征、水系分布特征和地貌形态,所以对研究区域构造格架,确定断裂体系及活动性以及评价工程及其周缘地区的构造稳定性有 很大作用。二是水库区塌、滑坡、泥石流调查。应用遥感技术,利用航卫片或彩红外片进行地质解译,结合现场踏勘可以查明影响库岸稳定性评价的大型或较大型塌、滑体的数量、分布及其稳定状态。三是岩土工程开挖面地质编录。在开挖高边坡、大型地下建筑物和大坝基坑的过程中,采用遥感技术进行地质编录,并为有关的稳定分析和现场预报提供翔实的地质资料和数据。四是水土保持、防洪与移民安置容量研究。
3数字化工具在单位管理中的作用
新时期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普遍性特点是参建单位多、周期长、规模大、项目多等,大部分从开工到完工需要持续好几年,这就大大提高了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难度。另外,随着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标准的不断提高及规范性的提升,传统的档案管理措施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的管理需求,只有对传统管理方法进行大胆创新,才能优化管理成效。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创新水利工程档案管理方法,是管理人员应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创新档案管理机制
创新传统的水利工程档案管理机制,是提高新形势下水利工程档案管理成效的有效保障。在实际的创新档案管理机制的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坚持分级管理与统一领导原则
水利工程各个参建企业应安排分管领导直接负责档案管理工作,构建完善的责任制度。同一级的水利部门应对行政部门中的水利相关档案进行管理,还应对项目的参建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的档案进行管理。逐渐健全水利工程档案行政主管机构以领导为主体、其他各方积极参与的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工作机制,以保证密切配合、各尽其职、明确分工,从而全面激发与彰显档案管理人员的才能,为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工作负起责任、承担义务。
(二)水利工程建设企业应全面落实法规制度
水利工程建设企业应全面落实《水利档案工作规定》《档案法》等法规制度,结合工程具体特点,依据自身条件,构建出一套完善的档案保密、查询借阅、归档保管的岗位责任制,使档案管理工作者都能明确自身的义务与职责,把档案管理效果当成考核个人工作情况的主要依据,并依据考核结果实施恰当的奖励与惩罚,从而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责任感,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二、完善档案资源体系
健全的档案管理体系是新时期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与前提,因此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应充分重视档案管理工作,并采取措施大胆创新档案管理体系,从而为管理效果的提高做好准备。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在创新档案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提高收集与整理档案资料的力度
各级水利机构应将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及其他工作提高到同等地位进行统一设计、规划与落实,成立分级的专项管理小组,以保证档案工作与工程建设活动同步开展,尽可能将搜集资料的范围等同于工程施工范围。县级及其以上的水利部门档案管理机构应加大对各种档案收集与整理工作的指导与监督,尤其是对重点水利项目,应全面做好各种工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
(二)健全归档制度
各个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企业的档案工作者应认真履行管理义务,结合《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文件材料归档范围与保管期限表》,构建完善的水利工程资料文件归档制度。只要是归档的材料文件,不管是录像、录音、视频还是电子文件,在竣工验收过程中都应及时移交给水利部门或项目办,所有人和部门不得拒绝归档或据为己有。针对丢失或损毁档案的,应及时补救并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
三、优化档案利用体系
水利工程开展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是有效利用档案资料,以促进水利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水利部门努力构建出便捷的利用水利档案的体系,以显著提高水利工程档案的利用率与便捷性。在实际优化水利档案利用体系的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提高档案资料的数字化程度
各级水利机构应将建设数字档案室纳入信息化建设规划中,努力从财力、物力与人力方面统筹安排,以逐渐提高水利工程档案信息存数的网络化与数字化,各个部门的档案管理人员应努力提高工程资料的数字化程度,为档案资料使用人员提供方便。另外,应提高数字化水利工程档案资料的保密性,以有效预防盗窃遗失、网络泄密等问题的出现。
(二)推动档子信息的网络共享程度
县以上级别的水利机构应借助现有的信息传输平台与网络,努力提高档案信息的共享程度,构建地区或地方水利工程档案系统,激励档案室将可公开的信息、档案上传到网络上,使档案使用者可远程使用。另外,上级水利机构可搭建出和下级对接的档案资源平台,以提高资源的共享程度,逐渐将各个地区、各种级别的水利工程档案信息整合在一起,形成水利工程信息利用体系,以便于水利工程信息需求人士的利用。总之,在新形势下,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应依据新时期的新特点与新情况有针对性地创新水利工程档案管理方法与措施,逐渐提高档案工作的先进性、完整性与高效性,最终为水利工程档案信息使用价值的提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蕴倩,曹瑛,胡继成,等.新形势下创新水利工程档案管理的途径[J].江苏水利,2016(1):69-72.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水利工程的建设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在实际的施工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各样问题,如何对这些问题进行处理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水利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进行研究,以期找到可供参考或利用的技术手段来处理和解决问题。
1.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
1.1水利工程施工中存在的工程测量技术问题
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相关测量数据的准确性是施工顺利安全进行的保障。但是因为工程大部分都是在情况复杂的自然环境下进行,这就为工程测量工作造成了困难。传统的工程测量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完成,同时因为测量误差、计算误差等不可避免的原因,经常会造成测量数据不准确的情况出现,需要多次测量进行数据审核。这些问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1.2水利工程施工中使用混凝土施工遇到的问题
众所周知,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混凝土施工。但是在传统的水利工程施工中,因为需要的混凝土的施工面积和使用数量大,所以往往会造成施工进度慢,效率不高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在水利工程,特别是各类型的水坝施工中出现的更加突出。在经济效益要求突出的今天,这种情况会造成部分的施工单位为了节约成本,出现抢施工进度、不按照施工标准施工、偷工减料等情况出现,严重的影响工程的施工质量。这种现象在现在的许多小型的水利设施质量问题中经常出现。
1.3水利工程导流和围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在实际的施工中,还有一项特殊的施工阶段,即导流和围堰工作阶段。这个阶段的工作是实际前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设计施工工作是否顺利,会对工程的整体产生重大影响。但是在从导流航道的设计方案,因季节、气候等原因对导流时间和导流量的选择、相关技术措施的拟定;导流河道、围堰的的施工及监督;导流工作的开始、完成等各个环节中,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及其复杂繁多。如果一个小的环节出现问题也许就会对工程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是不可避免的巨大损失。所以,针对导流和围堰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的技术解决手段一直是技术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1.4水利工程施工对环境影响产生的问题
在人们对环境要求日益看中的今天,可持续发展、环境建设的要求在经济建设中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但是在水利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对周边的环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有大有小,有的会影响几年、十几年,甚至有的影响是永久性的破坏。解决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问题,是一件有着重大实际意义的大事,必须引起重视和警觉。
2.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处理措施
2.1导流施工技术
(1)隧洞导流
在水利工程的导流施工技术中,隧洞导流是一种比较常见方式,通过在上下游围堰将河床拦断从而形成基坑,从而保护建筑物干地施工。天然河道的水流全部通过导流隧洞宣泄的导流方式使其成为隧洞导流。一般情况下隧洞导流可以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使用,其适用条件是坝址河床狭窄、导流流量不大、两岸地形陡峻等地,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隧洞导流的方式。
(2)涵管导流
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中,进行涵管道布置时,在修筑土坝和堆石坝工程中通常就会采用涵管导流,采用涵管导流可以有效地提高工程的质量和性能。由于涵管的泄水能力较低,所以一般用于导流流量较小的河流上或只用来担负枯水期的导流任务。为了防止涵管外壁与坝体防渗结构之间的渗流,通常在涵管外壁每隔一定距离设置节流环,以延长渗流量,降低渗流坡度,减少渗流的破坏作用。
2.2混凝土施工技术
(1)混凝土坝分缝分块技术
在大坝浇筑过程中,混凝土是不能一次性完成浇筑的,于是诸多浇筑块从坝体上分化出来,常见的坝体分缝分块有通仓浇筑、错缝浇筑、纵缝分块三种模式。通仓浇筑不设置纵缝,整个坝段逐层实施混凝土的浇筑,它的优势是能提高施工进程,这也得益于该浇筑技术涉及仓面广,有利于机械作业,方便施工。当然由于浇筑距离较长,在施工时应注意温度的控制,避免引起裂缝。错缝浇筑则是以高度防线为参考,对竖块进行错开分块浇筑,与通仓浇筑相比,它对温度没有这么高的要求,但由于浇筑块之间的相互干扰约束,容易出现温度裂缝。纵缝分块为保证整个坝体的连贯性、整体性,需要进行接缝灌浆,但较于前两个施工方法,纵缝分块在温度控制与施工工序上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且浇筑块之间干扰较小,能确保施工安全。
(2)混凝土坝接缝灌浆技术
接缝灌浆是保证坝体完整性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技术,它也因此得到广泛地应用。首先从其管路系统布置说起。盒式灌浆管路系统、重复式灌浆管路系统与骑缝式灌浆系统是目前比较常规的三种接缝灌浆管路系统布置方式。三者各有千秋。盒式灌浆管路系统主要用于纵缝灌浆,它采用进、回浆管结合方式,不易造成堵塞,灌浆质量也比较高,但管材的用量也必将有所增加,不够节省。重复式灌浆管路系统在保证管路通顺的前提下,可进行重复灌浆操作,提高了管道利用效率。骑缝式灌浆系统采取的扩散灌浆工艺,使灌浆更为流畅,升浆也均匀,保证了管道的通畅性。接着务必对接缝灌浆施工技术做一个说明。接缝灌浆作为隐蔽工程,为保证其施工质量,不仅需要采用科学的施工工艺及施工程序,而且还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如在灌浆顺序上就有很多讲究。首先要防止坝体应力失衡而导致的灌浆剪切破坏或重新拉裂。其次还应避免坝块变形造成的相邻接缝张开度变小或闭合,初期蓄水高程问题也需要得到重视。
2.3浅析数字化技术在水利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1)数字绘图软件在水利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第一,Mapscan软件在原图数字化上的应用。先用扫描仪将地形原图扫描成栅格图像,然后再对图像进行旋转校准,进行矢量化、编辑、整饰,最终形成数字化原图。简单来说,这就是将地形图扫描成数字化地图,将原图扫描成.cal格式的图像文件会出现偏移和旋转现象,通过软件进行校准,而校准中可能出现误差,同时,矢量化地形、地物的过程中也有人为因素的影响,故而其精度不高,它与后来的内外作业一体化数字化测图技术相比,精度较低,但是,其充分利用了原有的图纸,它是原有的测量结果转化成数字化成果的关键。
第二,南方CASS4.0地形成图软件,它有助于实现内外作业一体化,绘制精确的数字化地形图,利用软件实现电子地图的编辑和输出,它将全站仪、电子手簿野外采集数据结合起来,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绘图。计算机在处理测站坐标、属性数据等的拓扑关系时,其中涉及到大量的几何数据,无法用简单的数字来表述,故而需要一定的规则来构成符号串表述,这也就是CASS4.0软件中的编码。电子手簿野外采集数据有两种作业方式:有码作业和无码作业,前者的自动化程度高,内业工作量小,但外业中,需要在测站的每点输入编码,考虑点与点之间的连接关系,故而外业效率低。后者的外业效率高,内业工作量稍大,自动化程度稍低一些。
(2)数字化摄影技术在水利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它是利用影像来完成测量工作的科学与技术,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视觉科学角度来说,它是利用影像重构三维表面模型的科学与技术,换言之,在室内构建地形的三维表面模型,在模型上进行具体的测绘。从这两个意义层面来看,数字化摄影测量技术与传统的摄影测量没有本质区别,虽然说生产流程和作业方式差别不大,但数字化摄影测量技术为传统摄影测量带来新的变革。这种方法将大量的外业测量转移到室内完成,受自然环境的影像小,非常适合于人口密集地区的大面积成图。该方法在初期投入大,当测区较小时,成本较高。
结束语
在当前的水利工程建设中,会运用到各种施工技术,对于促进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其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对水利工程的发展起到了阻碍的作用。因此,需要在实际的施工中落实施工技术和环节,利用新技术,使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从而实现水利工程的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一、水利工程中声像档案的概述
在一些水利工程的建设中,声像档案也叫作试听档案,它与传统的纸质档案有着很大的差别,并且比传统的纸质要优越很多,声像档案起到的作用很大,顾名思义,它是对水利工程一系列的完整记录,记载了水利工程的全部建设状况,通过大量的真实照片、视频录像、录音等资料,对整个水利工程进行了真实的记录,而这些记录的材料,需要被好好地保存下来,这就是声像档案的非常重要的内容。现在,我国信息化发展快速,采用声像档案这种管理的方法,可以将水利工程的情况信息化的记录下来,保持了工程的真实可信性,并且,在使用声像档案的过程中,也能发现声像档案的不足之处,这就推动了人们在声像档案的管理建设上的发展,提高对水利工程中声像档案建设管理的要求。
二、水利工程声像档案的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性
水利工程的声像档案真实地反映了在工程建设中的进展状况,声像档案主要是通过对工程中声音的记录和视频录像记录来留存的,有的时候也在视频中加上图片和文字等详细说明,声容并茂的方法可以让人们通过直接的视觉印象深入地了解到水利工程的建设进程状况,让人们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声像档案里记录的内容,但是其他的档案记录方式并没有声像档案如此的生动,并且,在信息化的时代,声像档案不仅仅能够利用科学技术来互相传递,还能完整的保存下来,并且不占用空间,容易随身携带,因为它的存储空间巨大,复制方便,可以多次的反复利用,这些优点,一般的纸质档案是无法超越的,时代在发展,传统的低效率的记录方式也将不复存在,声像档案最终是要完全取代传统的纸质记录的。只有顺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才不会被社会淘汰掉,所以,在水利工程中声像档案的意义极大,因此,水利工程声像档案的建设与管理就显得至关重要,它的重要性也日渐凸显。
三、水利工程声像档案的建设与管理
(一)实现声像档案规范性的建设管理。我国的水利工程的建设时间较长,并且任务量巨大,对水利建设中的管理也比较困难,所以,我们就要对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声像档案的管理建设进行明确的要求,首先确定声像档案的管理方法,制定出最有效的管理计划,实现对水利工程声像档案的规范性建设管理,光制定计划是没有用的,我们还需要严格的实施,运用到实际情况中,确保声像档案的作用,将责任细分到每一个人的身上,使管理循序渐进,按规章运行,才能使声像档案的建设管理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在建设声像档案的过程中,还可以先进行声像档案的收集,如今,专业的设备也应有尽有,一些设备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中也可以起到跟踪拍摄、收集信息的作用,为声像档案提供资料,而且,除了水利工程的施工外,还可以拍摄一些水利工程中的会议场面和庆祝活动等情景,完整丰富声像档案的内容。
(二)实现声像档案系统性的建设管理。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养非常重要,如今,声像档案越来越多,越来越繁杂,档案管理人员的任务也越来越大,他们需要及时地对声像档案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将有价值的资料汇总并保存下来,况且,社会在不断发展,在一些新的档案管理方式出现的时候,档案管理人员还得快速的适应下来,所以,对档案管理人员的要求也在提高,这就促使管理人员不断进行学习,为能够更好地管理声像档案竭尽全力。另外,只有人还不行,先进设备的配合也要与时俱进,高质量高品质的设备是必备的,我们要系统性的制定好计划,合理使用,与管理人员配合默契,才能高效率的完成记录任务。最后,在声像档案的保存管理方面,需要多加小心,它和传统的纸质档案差别很大,对温度的要求和对磁场的敏感,需要我们的重视,因为保存要求高,并且保存的是否恰当与声像档案的存在寿命有很大的联系,所以我们在寻找更好的保存办法时,一定要将声像档案保存在特定的地方,为其提供优秀的保存环境。
(三)对声像档案的建设进行数字化。将声像档案中的照片,视频等进行数字化处理,通过扫描仪的作用把传统的纸质照片转化成数字化的图像,并规范统一图像的存储途径,对数字化的图像还可以传送保存到电脑上面,防止丢失。档案管理人员可以建立声像档案的数据库,为人们网上浏览这些内容提供方便,实现信息化的管理。
四、结语
通过对水利工程中声像档案的建设、管理的探究,我们深刻的了解到了声像档案的重要性,它的存在对水利工程的意义极大,它不仅记录了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也为以后工程的维护与运行提供了保护的资料。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P25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04-0058-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0311
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各个行业都得到了普遍应用,尤其是在煤矿产业、水利工程及地理信息上的作用巨大,其具体工作内容为数据输出整理、全方位定位及安装检测等方面的应用。近几年,随着工程量的逐渐增大,工程难度越来越大,对测绘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数字化测绘技术作为测绘技术的主要技术之一,也在不断改进。随着信息技术的融入,数字化管理在社会检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主要将数字化的应用作为主线阐述了其在工程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1 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1.1 原图数字化处理
首先,因为原图的处理受工程经济成本的限制,通常在处理原图时,很多企业都会利用数字化测绘技术来缩减工程的经济成本。这种处理方式不但能使原图的处理效果更好,还能在最短的时间将所需要的数字底图扫描到设备中。
1.1.1 扫描矢量化和手扶跟踪数字化。数字化处理原图以扫描矢量化和手扶跟踪数字化为主要处理方式。其中扫描矢量化的特点是工作效率高、精确度高,而精确的程度和操作人员的技术成正比。因为扫描矢量化只能显示出白纸图,无法显示不同地表结构的图纸,会造成数字图显示结果出现误差。因此,扫描矢量化通常被应用于紧急情况的处理技术。
但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使用扫描矢量化时,可以选择一些辅助技术来帮助扫描矢量化完成数字地图的检测,为了确保检测结果的精确度,可以通过测量地形技术结合地物信息数字化的方式进行测量或者利用多种相关技术相结合,力争达到最精准的数字化检测结果。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最大化地完善实测的地形点坐标精确度,而手持跟踪数字化就是通过数字化仪器获取图纸数据。
1.1.2 外业测点在原图处理中的作用。在测绘检测的实际应用中,原图数字化应采用外业测点和数字化缩放图的技术结合的方式获取数字地图,而外业测点的技术特点是可以对不完善的图纸及数据进行修复。在实际检测过程中,如果有传统的地形图及图件,最好利用传统的资源,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及人员的消耗,不过,这样的方式就出现精确度和程序转换留下的缝隙。因此,为了能利用最高的效率达到最好的效果,我们可以利用外业测点技术,对现有的资料进行修补。因为原有的测量技术无法适应于数字化测绘技术的精准度,所以利用外业测点的方式进行完善是未来测绘技术的必然
走向。
1.1.3 划分图层。数字化地图中包含很多地形及控制点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是否全面直接影响数字化地图的作用。但是,如果遇到复杂的地形图,由于其涵盖的信息面很广,会给储存带来很大的不便,所以应利用分层储存的方式进行管理。例如:将属性相同的信息放在图层,需要使用时便可以快速地找到该图层。建立子图、线型符号库,利用颜色及形状将其配置完善,以便于方便查找。
1.2 地面数字测图
地面数字测图在实际工程测量中是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测量技术,主要因为其精确度高、不受地图比例尺的限制。地面数字测图也较为方便,可以直接将数字图进行数据收集、复制绘图进行整合并输出精确的数字图。在传统测量的辅助下可以将测绘的主要地物及地表控制在一定的精确范围内。
1.3 数字化测绘技术在数字地球中的应用
数字地球主要是指计算机中的数字化储存方式,是综合各类信息建立统一的坐标体系。数字地球的储存量极大,包括各类信息、知识等多种技术的结合。在信息学和地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被普遍应用到数字化测绘技术当中,作为数字化测绘技术的主要支撑,在工程检测中起到了明显的实际应用作用。
2 测绘技术在地理信息建设中的应用
2.1 地理信息建设的现况
随着人们的需要,地理信息系统的采集及储存问题逐渐得到各个部门的重视,因为地理信息系统需要对地理信息进行大量的储存,尤其是新产品逐渐增加,地理信息储存的问题也就越来越严重。政府部门也做出了相关的措施,比如使用大容量的磁带库或硬盘的方式储存数据,并将各种数据加以备份,来保证数据的完善。为了保证这种存储状态下,不会受计算机病毒及黑客等软件的侵害,必须采取一定解决措施。
2.2 运用数字化测绘技术管理
数字化测绘技术替代了原有的人工绘图,将之前的绘制模板、标准线、地形的勘测等多种利用人工手绘的图稿,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处理、扫描等多种技术对工程进行检测。在这样的技术下,不但有效地改善人工损耗大的问题,还使工程检测更精准。特别是测绘技术被普遍应用以来,测绘数字化技术将计算机检测技术进行了整合,结合多项检测、存储技术实现数字化测绘技术的长久发展。数字化测绘技术不但给地理信息建设带来了重要的改革,还使人们生活更加方便,比如现在常见的GPS等相关导航系统,都是数字化测绘的作用。在实际的地理信息立体处理上,数字化测绘技术主要是应用原图数字处理的方式,可以将较为复杂的地形图运用数字测图技术将数据进行收集、整理等多方面的统一,将地形图以数字化的方式精准地展现出来。而测绘技术中地球技术,可以用其存储量大的优势将大量的地理信息进行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的合成、输出,形成直观的数据,方便工作人员了解。
3 测绘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水利工程一直长时间涉及范围较大的工程项目,基于这样的现状,测绘工作在水利工程中有较大的作用。水利工程中几项重要的程序都离不开测绘技术。所以,测绘人员的技术、测绘工作的效率、测绘的设备、测绘的方式在水利工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保证水利工程能够顺利的进行,必须保证以上关键性的因素得以完善。而在实际的测绘技术中,很多数据的测绘都需要两种或多种测绘设备来进行,没有专门的设备仪器。
在信息技术的管理上也多有不完善之处,如今,TCP-COM已经可以完成远距离作业,可以直接获取相关数据的作业情况,但是由于测绘技术没有一个统一的数据接收设备,无法直接获取数据。但是,可以将数据相互组合来接收数据,比如在利用GPS设备进行水下地形测量时,需要对进行测量的船进行定位,并对该船的工作人员进行掌握及指导。在没有统一的测绘设备下,我们可以将GPS接收记录的数据结合RTK的平面坐标来达到测量任务。虽然这样的测绘技术已经很方便,但是,工作人员在测绘操作上应继续创新,研发出更加方便快捷设备,提高工作的安全性及工作效率。
4 结语
综上所述,数字化测量因为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范围广,对工程测量的精确度及难度在工程测量的实际应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工程测量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在数字化测绘技术中,应结合实际研制出更加方便快捷的设备,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学习新的技术,实现测绘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军,侯林文.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及研究[J].沙棘(科教纵横),2010,(6).
[2] 李明.浅谈现代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与改进措施[J].中国西部科技,2010,(26).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3-277-1
1测绘新技术概述
1.1“3S”技术
GPS技术,将静态的测绘技术向动态测量转向,实现了精准度扩展到厘米,甚至亚毫米的空间定位。在导航技术方面更具有时效性,随时跟踪,实时定位。
GIS技术是建立网络技术的基础上的,由二维平面技术向多维方向发展,并通过网络以动态化的方式呈现出来。GIS技术在空间信息数据的管理上,存在着一定的优势,在数字化测绘产品的技术中,GIS技术已经成为了重要的依据,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形成了一体化的数据结构。
RS技术主要是对于自然环境进行观察和研究。诸如海洋、大气等等都可以运用RS技术来采集和处理信息。目前的RS技术在信息的获取技术上正不断地完善,高分辨率的成像光谱仪以及卫星摄影系统,能够快速获取信息。实时处理信息处理系统等等,正在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1.2数字化摄影测量技术
摄影测量技术在发展的进程中,经历了两个重要的阶段,即模拟摄影测量阶段和解析摄影测量阶段。现代的摄影测量技术已经在计算机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与地理信息系统相融合,实现了无地面控制点的航空摄影测量。这种测量方式可以使艰苦的野外摄影工作得以解脱,而且提高了测量的准确度。
2传统测绘技术在水利工程中应用的弊端
2.1通过网络实行实时性数据传输
网络的应用,给数据的传输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数据的传输情况以及流通是否顺畅,都可以通过服务器来查验。然而,在对于数据的处理上,测量数据还无法实现实时解决。比如,在网络的设计上,主机以及各个工作站都是通过物理链路进行连接的,以实现信息的传输,并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现在,已经通过TCP-COM实现了远距离作业,相关的数据的传输和流通的状况都可以在办事器上显示出来,但是对于测量数据的获取还尚无法解决。
2.2获取地下测量数据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涉及到地下建筑物的建设,就需要对于诸如隧洞等等进行测量。要获得地下测量数据存在着亮点问题,即地下洞室开发的精确度以及通视条件。在进行处理的时候,就需要采用导线计算方法,并对于隧道测量环境要全面考虑,以提高测量的精准度。鉴于隧洞平面还没有贯通,在进行平面控制测量的时候,在导线的设计上,要根据洞室的相向,开挖的长度以及贯通的精度要求来设计导线。为了确保开挖轴线准确,还要对于可能出现的误差以及导线测量等级加以确定,并据此来选择测量仪器,设计符合实际的测量方案。在隧道的开挖施工中,为了提高测量的精准度,在导线点的选择上,要科学地确定导线点的位置,以确保隧洞开挖的轴线不会出现误差。
2.3水利勘察信息化管理
在水利工程勘察中,对于所搜集的大量信息要进行处理。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水利工程勘察方法,借助信息软件,不但信息利用率低,而且还会表现为信息形式单调。从其应用性上来看,由于信息传输手段单一,所以,对于空间特征的表达非常困难。特别是水利工程中所设计的数据还需要经过处理,并进一步整合,以将其转化成为图像,因此需要更为强大的技术支持。另外,大型的水利工程需要实施野外勘测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理。虽然已经实施了水利勘察管理,但是由于技术落后,无法将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技术处理。勘测设计部门参考这些信息数据进入到制图阶段,很难于对于其进行准确地分析,因此而面临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3测绘新技术应用于水利工程中的表现
3.1采用GPS技术平面控制测量
工程控制测量能够获取与工程具有直接联系的资料,在工程建设中是一个重要环节。采用GPS技术进行平面控制测量,就是通过静态测量的方式,接受卫星数据,以将待定点的坐标计算出来。技术原理上,GPS的静态测量是在整个的观测中,GPS接收机的天线处于静止状态,并不会随着时间而有所变化。在具体的观测模式上,GPS的静态测量是在不同的测量站上,多台的接收机同步静止观测,GPS接收机通过观测4颗卫星,就可以将测量目标的坐标确定下来,从而将基准站的坐标计算出来。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所计算出来的坐标定位会出现误差。基准站利用数字链接,将数据发送到用户站,改正用户站的坐标。通过GPS技术要获得高精准度定位,可以采用GPS差分技术以快速定位,不但降低了测量工作量,而且提高了测量速度。
3.2电子水准仪的沉降观测
电子水准仪主要是用于野外观测,将所观测到的数据存储到仪器中。如果要将这些数据通过电脑显示出来,就可以通过PC卡来读取,将电子数字水准仪中所存储的原始数据传输到电脑中去。由于采用这种仪器可以很便利地处理内业数据,所以,利用相应的电脑软件可以对于沉降进行观测。所设计的软件主要是用于处理常规的沉降观测数据。利用软件的好处就在于,其可以将沉降的成果自动生成表格,并将沉降的曲线图绘制出来。
3.3采用GIS技术搜集各类信息
在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中,要对于与工程有关的各类信息,包括地理、地质的勘察,工程环境的测绘等等,都需要采用GIS技术获得资料。作为水利工程建设中重要的分析工具,可以将工程建设所在施工地的地形地貌、流域水系绘制成为流域水系分布图。通过GIS数据库的建立,将基础数据源转换成为能够满足GIS的数据格式。基于GIS技术的可视化特点,其可以推动水利工程建设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GIS的可视仿真技术,可以针对对象建立起模型,其所采用的方式主要为集成方式的数据传递,或者是建立起扩展模块,以实现数据的交换,并在通信网络上实现信息共享。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是由多个建筑物组合而成的水利枢纽。水利工程建设中,测绘工作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采用先进的测绘仪器,实施先进的测绘技术和优良的测量方法,才能够保证工程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