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劳动教育教学方法

劳动教育教学方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2 09:34:0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劳动教育教学方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劳动教育教学方法

篇1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法”(Socratic method),由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郎得尔(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于1870年前后最早使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学教育之中。案例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迅速被推广到法学及其他学科的教学实践中。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也随之渐高。劳动关系管理实践中,最主要的就是关于劳动法知识的应用。作为该专业的主干课程,劳动关系与劳动法的教学效果也突出反映在案例教学方面。

一、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具有专业化程度高、实践应用性强的特点,同时,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内容涉及的很多是劳动法律法规的硬性规定,其适用要求具备精准、唯一且具有底限性的特征,因而凸显了案例教学在巩固课程知识方面的重要性。

(一)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案例教学效果分析

案例教学法作为首创并应用于法学教育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的欢迎。但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并非一门专业的法学课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案例教学方法必须不同于法学专业的劳动法学,而应该将管理学元素与法学元素结合起来应用到案例教学中方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下表是笔者教授的三个年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章节测验成绩统计结果,学生关于劳动合同管理的章节内容的平均成绩是最高的,究其原因,是劳动合同的内容教师应用的案例教学内容是最丰富的,由此可见,案例教学确实是迅速增强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备注:1.教学方法分理论教学(L)和实践教学(S)两种,案例教学包含在实践教学中;2.教学手段分传统教学(C)和多媒体教学(D)两种。

(二)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案例教学的作用分析

案例教学是连接实践和理论的桥梁。在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之所以能够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因为案例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所起的作用。

1.对案例的应用模拟可以实现巩固理论知识的目的。单一的理论教学手段使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过于抽象,辅助多种形式的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巩固理论知识的目的。

2.对案例的排比分析有助于梳理理论知识体系。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案例选取的典型性与关联性。教师通过对关联案例的比较、综合案例的分析,建立案例库,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理论知识体系,快速地提升其综合应用学科知识的能力。

3.对案例的理论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中是一门极其重要的主干课程,对学生将来从事本专业工作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非常关注此门课程的教学实践应用效果。案例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源于理论、用于理论的教学手段,之所以深受学生欢迎,就是因为这种教学手段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4.对案例的价值导向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属于应用型专业,专业学习导向并非基础理论研究。因此,在开展教学过程中,丰富的案例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应用,能够使学生感知到本课程的应用价值。借鉴马克思的商品使用价值理论的精髓,当一门课程的应用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就能迅速激发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热情。劳动关系与劳动法的案例教学正是起到这样的作用。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性对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案例教学方法的要求。

(一)案例选取要有典型性。

根据人力资源管理应用性专业的特点,教师在进行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案例教学时要注重选取的案例具有典型性的特征。

1.针对劳动纠纷的多发点选取案例。比如对工资制度的案例教学应该结合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展开。除此之外,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案例教学中可以重点分析的现实问题还有:劳动合同管理中关于劳动合同形式、试用期、劳动合同必备条款、劳动合同期限等。基于此,教师在开展教学前,首先要深入企业和劳动行政管理部门展开调研,梳理出问题多发点,选择性地摘取案例分析点,最终结合相关的法律规定展开针对性分析。

2.结合学生的就业实践选取案例。所有的高校毕业生最终都将面临就业问题,在如今就业压力较大的形势下,要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实际遇到的问题选取案例,这样更容易引起学生关注。因此,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就业动态,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就业信息反馈机制。比较可取的办法是与学生保持网络联系或通讯联系、与学生就业管理部门保持密切联系。

3.学会从社会热点话题中选取案例。这一类问题比较容易截取,比如针对规避劳动合同法的华为解雇风波,河南农民张海超的“开胸验肺”事件,富士康的员工跳楼事件,还有当下热门的“萝卜招”等社会热点话题都可以作为选取案例的依据。此类问题由于社会关注度高,容易引起学生讨论的兴趣,在研讨式和辩论式案例教学过程中应用度很高。

篇2

一、重视初中劳动技术课程和其他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

在课程的选择中,要密切重视劳动技术课程和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在课程之间实现互补,提高教学效率。在课程的选择上,要注重贴近社会生活,合理融入生活化、劳动的元素。劳动技术课程,要将教学部门所规定的项目与学生自身的发展和能力结合起来,要紧紧围绕课程标准,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制订计划,加强实践教学,加快发展。为了真正达到教学目的,在课程的选择上,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和发展特点,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所要学习的课程。这样,学生才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自觉融入教学中去。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来合理选择所要学习的课程,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己的参与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提高自己的兴趣。

另外,初中劳动技术课程教学要在学生主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和培养,这样,更能够体现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初中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重视在初中劳动技术课程教学中引入德育

在初中劳动技术教学中,总是充满着许多问题。这显得在劳动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变得非常重要。学生德育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拥有端正的学习态度,掌握学习的技能和方法,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课程学习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此外,加强德育,能够让学生重视劳动课程,培养动手能力,从而树立远大的抱负以及培养为国奉献的精神。

在劳动技术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特点,因材施教,进行道德教育。在教室中讲劳动技术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我们日常的手工制作,融合爱国的道德情怀,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进行道德熏陶。

三、加强创新,将鼓励运用到劳动技术课程中

1.从授知识到授方法。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总是将书本中显而易见的知识灌输到学生的脑中,学生也是仅仅接受固有的知识,不去更进一步地思考和创新。这明显与我们的素质教育不符。因此,我们在教学思想上,首先要改变这种传授知识的方法,继而以教授新的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教学中,学生势必会亲自动手进行制作,这在实践中,需要我们冷静的头脑和灵活的技巧来应对。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要着眼于培养学生道德素质,防止在动手实践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素养和能力。

3.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适当鼓励,是进行劳动技术课程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运用鼓励学生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劳动技术课程教学中。

四、教学方式实际化,加强实践教学

任何事情离不开实践。当然,在学习中也不例外。劳动技术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深入到课程教学之外,亲身体验劳动的难易,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收获知识的真谛。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会将学习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在心灵深处进行深化,最后改造成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

初中劳动技术课程教学,是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必修的内容。在教学中引入劳动技术课程可以让学习和实践紧密结合,以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在教学中,我们要着眼于教学方式的改进,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篇3

一、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劳动教育是促进“脑、心、手”基本力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脑、心、手”是裴斯泰洛齐用来表达儿童身心和谐发展的三种基本能力或才能。所谓“脑”是指儿童在思想和精神方面对事物的思考和作出理性判断的功能,关涉儿童的思考、语言、想象、感受和记忆。所谓“心”是指儿童道德情感和良知活动,既包括儿童的自由、信仰、感激和爱的情感,也包括领悟美和善、追慕道德标准。“手”是指从事实际活动和职业劳动的能力。裴斯泰洛齐“心目中的手是指人的实际行为,想到的是手的熟练和体力的结合,加上健全的理智和愿望与富有成效的行动的结合”[1]146。“脑、心、手”构成了儿童身心和谐发展的著名的“三元论”,这三个力量的统一标识着儿童的和谐发展。离开了任何一个方面,或者孤立地发展任何一种才能,都有可能损害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和毁坏儿童天性的平衡。各种力量的发展仅仅依靠儿童的理智或道德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手”的作用,只有让儿童自己动手才能实现能力的发挥。“因为技能外部的体力基础的自然进程,同技能内部的智力基础的自然进程是完全吻合的。因而,体力与心灵的培养要和智力的培养达到和谐一致,爱和信任的顺乎自然的教育手段以及思维能力的教育手段同技能顺乎自然的教育手段统一起来。这样我们的各种力量达到了平衡,这种平衡生动地证明我们本性的统一,由这种统一产生一种凝聚力。”[2]353因此,合乎自然的教育必然要求儿童“脑、心、手”并用,唯有如此,才能“教孩子们纯洁地感受,正确地思想,全面掌握知识,并在生活中养成持久不变的习惯。只有生活的力量,才能每时每刻激活和攫住我们的存在和我们的全部力量”[2]301。

(二)劳动教育是实施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裴斯泰洛齐看来,劳动教育是实施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实施都离不开劳动教育。就德育而言,德行的培养是以儿童的劳动为基础的,教育者必须探索出有助于这种行为培养的初步教学方法,并以此为出发点,促进德行的培养,使人类履行人生义务和责任所需要的那些能力与身体活动的灵活性都得到发展。智力教育的基础也是劳动。因为勤奋地劳动可以确保和加强儿童各种力量的平衡,而这种力量的平衡又是一切正确的判断和纯洁的思想产生的土壤。在劳动中,儿童的严肃工作能使儿童的精神高度集中,不断地思考问题,获得真理。裴斯泰洛齐“把体力上紧张的手工劳动看成是智力教育和培养接受真理的最重要的基础。”[2]326儿童的体力发展更是离不开劳动。因为“只有通过自己思考,思考能力才得到培养;只有通过自己想象,想象力才会增强。这同样适合于手艺,只有手派上用处,才会变得灵巧;只有使劲,身体才会强健。”[1]102

二、劳动教育的内涵与目的

(一)劳动教育的内涵

根据裴斯泰洛齐的观点,劳动教育是教育者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实施劳动,使劳动与教育结合、体力与脑力结合,从而达成培养和舒展每个儿童内在的人性,提升儿童的精神境界,促M儿童“脑、心、手”和谐发展的活动。其核心意蕴在于:(1)劳动与教育结合。劳动不是纯粹的体力活动,而是富有教育意义的,能使儿童通过劳动一方面获取知识技能,另一方面发展聪明才智,唤醒儿童内在的尊严感,使他们的“脑、心、手”三种力量和谐发展。对此,裴斯泰洛齐作了生动的诠释:“我必须为那些被我带到家里来的孩子们寻找工作和进行工作教育,不仅如此,我还想到在他们的工作中通过他们的工作,要温暖他们的心灵并发挥他们的才智。……我还关心他们的心灵,心灵是其身心崇高中心,凝聚着才智和艺术的所有品质中最纯洁和最高贵的部分。”[2]160(2)劳动教育渗透“爱”。如前所述,“心”包括儿童的信仰和爱等情感。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和教学的本质是行动和生活本身,而不是语言。只有当教育和教学通过实际行动和实际生活彰显“爱”时,这种教育和教学才是理想的和最佳的教学。对此,他在《林哈德与葛笃德》中对主人公格吕勒菲和葛笃德的教育行为作了诠释:他们“竭尽全力唤起孩子们对于日常的家庭生活产生纯洁的感情,但他们并不仅仅采用空洞的话语和说教,而是一方面使孩子们习惯于永不间断的劳作,一方面不断启发他们产生一种兴奋的、自由的、开朗的和充满爱的思想。这一切还要与攫住他们心灵的、在他们心里唤起高尚和纯洁的感觉及可以生动地保留下去的事件联系起来。”[2]324

(二)劳动教育的目的

1.培养儿童的基本能力和力量

裴斯泰洛齐认为,人的成长离不开各种力量的支撑,他指出:“人通过他生活环境中偶然的机会受到培养,人通过技艺和意志的培养受到教育。”[2]208基于这种人的成长与各种力量的关联的认识,他认为,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无论他们处于何种社会地位,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基本能力和力量(即脑、心、手),而非传授知识和技能。而“发展人的内在力量,不得不利用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教育办法,从而使其得到人的品德、家庭幸福、工作能力,直到能实现社会上的需要。因此,领导和锻炼,使人都有各人的工作能力,把每个人塑成适用的模型,使人人长于劳作,并能胜任愉快,那么,他在世界上才能得到快乐,生活才有保障。”[3]

2.提升儿童的精神境界,培养儿童的人性

在裴斯泰洛齐看来,因为“人必须在思想和行由戏从信仰和爱的状态中发展和培养自己,他要通过教育真正纯化自己和充实自己。脑、心和手的力量也是按照这一神圣的规律发展的。从这一规律中产生出人性,即产生出真正的充实生活。公共和私人生活的教育艺术,必须服从这一神圣的规律,当脑和手服从于深化的心灵力量时,人才能得到暂时的和永久的幸福。”[2]329因此,无论是心灵教育、精神教育,还是体力教育,其目的在于服务于儿童人性的培养。“这三种力量的教育目的,在于通过信仰、爱、真理、正义、劳动和手艺的协调,满足人的要求并使人纯化。换句话说,协调三种基本力量的教育目的在于人性。”[2]328总之,劳动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儿童的人性,促进儿童高级的精神天性的发展。

三、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劳动教育心理学化

“教育心理学化”是裴斯泰洛齐提出的著名命题,它不仅适合智力教育和道德教育,而且也适合于劳动教育。他力图使劳动教育心理学化。也就是说,要按照儿童的本性和发展规律实施劳动教育,他所理解的本性指的就是儿童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首先,应了解儿童的天性,这是劳动教育成功的前提。他说:“孩子具有人的自然天性的一切资质,只是还没有得到发展而已,如同未绽开的蓓蕾,蓓蕾一旦绽开,所有的花瓣都会舒展开来,人的教育亦如此。对人的天资必须仔细观察,只有调动这些天资才能确保成功。”[2]232其次,劳动教育要符合心理学的规律。他认为,心地高尚又受过教育的人如果能以知和行的能力作基础,就能掌握所有的能力。不过,人类所必需的智慧、知识和能力都不是自发产生的,需要教育和训练。这种教育和训练应当是循序渐进的,其方法“适合于人类本性又符合心理学规律。与之相同,要想培养人类的技能,我们也要有一个牢固的教育机制,这个机制要遵循教学艺术的普遍规律。我们可以依据这些规律,设计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的训练,使儿童逐渐得到教育。经训练之后,这些儿童必然在每一方面都会获得日益成熟的技能。”[4]139再次,劳动教育要素化。这是劳动教育心理化的具体体现。它要求劳动教育要从人类最简单的体力活动开始。“这些简单的体力活动包括打击与搬运、刺戳与投掷、拖拉与旋转、绕圈与摆动等。上述活动可能存在区别,运动形式或合或分、运动幅度或大或小,但却包含一切日常活动的基本要素,也包括各种职业中复杂活动的基本要素。这些基本活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我们要根据心理学规律安排儿童在早期接受这些训练,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都是如此。我们也要注意,这些基本的四肢训练必须与基本的感觉训练相一致,与思维训练相协调,也要与数字训练和形状教学保持同步。”[4]139

(二)劳动教育生活化

“劳动教育生活化”是裴斯泰洛齐劳动教育的重要原则,意在劳动中通过生活教育去激发儿童的信仰和爱。他认为,在生活中教育人是一个真理。这种教育是通过行动而不是说教实现的。为此,他在劳动中给儿童机会、激励、示范和鼓励,使儿童在实际的爱的行动中受到爱的教育。他运用生动的教育方式把许多人遭受困难、痛苦和贫困的事实介绍给儿童,引导儿童过真正的爱的生活。《林哈德与葛笃德》中的葛笃德尽管贫穷,拥有的东西不多,但由于她拥有爱和力量,她对儿童的教育便是具有意义的,也是崇高的。“她说的每句话,不仅仅作为一句话在起作用,而且是来自于她的生活,同孩子们的生活交织在一起,所以是作为萌芽留在孩子们的灵魂之中。她的教育艺术就是她的生活,他们的艺术教育完全产生于他们的实际生活。她的每句话都充满力量。孩子们理解他们的母亲指出的一切,非常自然,好像早已印在心上似的。她并不是通过教育给孩子们灌输什么,而是发展他们早已具有的能力。”[2]304-305她力图使劳动教育生活化,因为她深深地意识到教育教学的基础不是教学法,也不是书本,而是生活本身。因此,她教育孩童是通过对日常生活范围内的知识的传授开始,知识的获取是在生活教育中实现的。“她和孩子说话,并不是为了达到教孩子说话和传授某种知识这个唯一的目的,而是采用语言手段使实际生活(生活每天带给他们各种看法和经验)变得生动活泼。”[2]303裴斯泰洛齐还强调起居室的劳动和生活教育作用,认为它是人民文化的基础,真正满足儿童本性的需求。儿童的脑、心、手之所以能感性的结合,并能服务于生活,是起居室劳动和生活教育的结果。如果教育者要杜绝贫穷的根源,帮助劳苦大众在道德、精神和体力方面获取自制力,就必须对他们的起居室施加影响。

(三)劳动教育与“爱的教育”结合

劳动教育与“爱的教育”结合是裴斯泰洛齐劳动教育的重要路径。它的意义在于:首先,爱是儿童本性统一的核心,是认识、能力和行为集中的神圣中心。它能使儿童的智慧和行动的力量达到高度融合和统一,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对儿童而言,“心灵的力量,即信仰和爱,如同支持树木生长的根,它有从土壤里吸取营养供给各基本部分的力量。”[2]206其次,爱是劳动教育的基础。因为,无论是父母照料儿童的每个行动,还是儿童在家务劳动中的顺从,都是由信仰和爱发展而来。正因为如此,格吕勒菲和葛笃德“从早忙到晚,就是为了取得孩子的信任和爱。在每一时刻,在每一种场合,他们爱孩子,关怀他们,帮助他们。他们深信,只有对要干的事敢于负责的人,而且充满爱的人,关怀他人的人,随时准备为需要他的人服务的人,才能取得他人的信任。”[2]324-325再次,爱是劳动教育追求的目标。在裴斯泰洛齐看来,爱不仅是劳动教育追求的目标,也是劳动教育的主要原则。他指出:“一个人通过由他和他的爱所唤起的内心和外部活动,不遗余力地追求他所爱的目标,于是就养成了与其活动相协调的智慧活动,爱帮助我们将智力和良心付诸我们的一切行动,于是就得到我们的见识和仁爱认为值得我们努力追求的那些东西。”[2]303

劳动教育与“爱的教育”结合的途径是:(1)实施爱的教育。母亲必须给儿童以鼓励和爱,“因为从来只能是爱唤醒爱,而且也只能从信任赢得信任,母亲自己心灵上的回响必须在孩子的心中引起共鸣。只要爱和信任一旦在孩子的心中扎下根,母亲的第一义务就是尽自己的能力,给孩子的爱以鼓励,使之不断增强和高尚。”[2]253(2)建立实验学校,使爱和其他力量相结合。为了达到这一点,裴斯泰洛齐建议,“应该深入研究人的本性如何按照自己的法则发展各种力量,本性如何按照更高的法则把各种个别的力量同各种力量的整体配合起来。因此,要建立实验学校。实验学校向孩子们单纯地和全面地教授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手段。每个受过这种教育的孩子也能在兄弟姐妹中间发挥这些得到发表的力量和训练过的能力。父母们也不仅能够成功地促进教育孩子的内在本质,即发挥心灵的力量、信仰和爱,而且也能够成功地在起居室内练习外部的技能。”[2]219-220(3)让起居室成为爱的教育的场所。“在起居室这块圣地,人的各种力量在发展过程中仿佛自然地建立起平衡,并保持平衡。因此,如果教育应该真正帮助人民,要使外在的人的认识、能力和活动同人性内在的、永恒的和神圣的本质相适应的话,教育艺术就必须对家庭生活的纯洁性施加影响。”[2]218在受到内在本质(力量、信仰和爱)的影响下,儿童会在劳动中强壮、兴奋、增加活力和受益,这是充满信仰和“爱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运用的必然结果。用裴斯泰洛齐自己的话说就是:“经验每天使我深信,倘若人们以一种纯洁的毫不利己的爱心同穷人交往,为了教育他们,即使是微弱的努力也会结出果实,如果缺少爱的话,则关于国民教育、人民的福利和关心穷人最耀眼的设施都是建立在沙滩上的。经验一再向我证实,爱心即使很少,也是强而有力的;毫无怜爱之心,即使是强者的力量也会分崩离析。”[2]161

(四)劳动教育直观化

在裴斯泰洛齐看来,直观教学不仅适合于智慧教育,也适合于劳动教育。因为在劳动教育中,儿童会经常与实物打交道。因此,父母和教师都应把生活中的直观对象诱人地、生动地呈现在儿童的感官跟前,给予儿童有益的影响。“培养直观能力的基本手段,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心理手段,通过这个手段以激发培养直观能力的欲望,通过保留和激发对直观事物获得的印象,以教育孩子。”[2]361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事物可以以多种多样的形象出现,通过儿童的心理活动,成为影响儿童智慧、人性发展的重要手段。

劳动教育直观化的具体路径是:首先,通过直观教学,培养儿童的兴趣。这是直观教学的首要原则。教师应坚持用物件而不是用词语教学,要经常让儿童观察实物,并在此基础上说出该事物的名称,这会使儿童牢记事物的感性印象和名称,引发儿童对实物的持久的兴趣。其次,通过直观教学,养成儿童思考的习惯。在劳动教育中,一方面要使儿童获取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也是最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即对所观察到的事物进行思考并在思考后才说话的习惯。再次,实施问题教学。教师不要对实物详尽介绍,不要长篇大论地说教,而应该向儿童提出相关事物的问题,让儿童自己寻求答案和纠正错误。这样可以唤起儿童的注意力。不过,所提问题应尽可能简短、清楚、易懂,这有利于儿童观察事物和回忆事物,知晓实物的性质。

综上所述,裴斯泰洛齐的劳动教育思想是系统而深刻的,蕴含丰富的精神意蕴,对目前我国的劳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富有启示价值。

参考文献:

[1]布律迈尔.裴斯泰洛齐与当代教育[M].顾正祥,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篇4

引言:

生活适应是人类赖以生存最基本的技能。针对现实生活中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低下,生活质量普遍不高等实际问题,如何让智障儿童立足社会,并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培养智障儿童的劳动意识、态度及适应家庭、社会生活的能力则是我们培智教育工作者要达成的目标。在生活适应课中,我们必须根据学生情况,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必要的生活适应技能,矫正和改善他们的身心缺陷,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下面是本人在生活适应课实践中的几点实践和感悟。

一、重视劳动技能教育,上好生活适应课。

智障学生由于自身的缺陷,成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而要使他们真正实现残而不废,融入主流,自谋出路,自食其力,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从中找到生命的意义,我们必须利用生活适应课对他们进行劳动教育和劳动技能的训练。

重视劳动技能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确保劳动技能教学的质量,发展家庭与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我校在各年级开设生活适应课,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智力落后学生进行基本的劳动技能、生活技能教育和训练。制定集体和个别教学计划,认真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尽量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进行,在做中教,在做中学。教师要视自己为学生,看学生为朋友,积极参与学生的劳动实践,师生同学、共乐。

比如,在卫生扫除课上,扫地、拖地、擦桌子、收垃圾等各项任务学生有分工,有配合,教师因势利导地鼓励学生,对他们进行具体的指导。即使做不好也没关系,学生动手劳动的欲望得到满足,做完后进行评价和奖励,这样个别不愿劳动的学生也逐渐地积极主动参加劳动,学生的劳动技能会在劳动中渐渐培养起来。

二、生活适应课的内容及教法要适合学生的能力和特点

生活适应课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他们力所能及的,这样才便于他们完成,尽快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产生自信心,形成独立做事的能力,享受成功的喜悦。对于接受能力强的,要求高一些,让他多做一些,教师给予指导;对能力差的、手脚不方便的、理解慢的,要求低一些,少做一些,教师多帮助一些。智障学生由于接受能力的局限性,学习任何一项技能都很困难。所以在教学上应采取一步一步地进行教学,每一步都做到准确无误后,再把相邻的环节结合起来,最后才能把所有的步骤综合起来。例如:我们班实行卫生值周,首先让能力强的学生先做,老师教他做什么,怎么做,之后教师监督,做得不好或者没擦到的地方教师指出来,持续两三天后,学生就做得很好了,同时,让其他的学生注意观察、学习怎么做,每个同学都做好值周的准备。之后能力差的学生做的时候,做过的学生适当指导、帮助。值周一轮之后,每个学生的劳动能力均有了不同程度地提高,学生在劳动中也收获了成功的快乐。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不但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而且还让学生把做的过程说出来,达到二者的有机统一。要求教育者事先把每个环节都用准确而明了的语言说清楚,使学生听得懂、记得住,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劳动技能的掌握,而且还有助于矫正他们的言语障碍,促进他们心智的发展。

三、生活适应教学校外延伸,发挥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合力

家庭和社会是学生最终的落脚点,学生习得的成果需要在家庭和社会中得到检验。学生在学校学会了擦桌子、拖地之后,我及时向家长汇报劳动成果,并叮嘱家长放手让学生在家里锻炼、及时巩固劳动成果。因此,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家长和学校达成共识,形成教育合力,尽量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学校教师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给智障学生家长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共同制定训练目标和训练内容,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教育和训练中来,从而保证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巩固。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劳动技能和良好的习惯后,生活适应课程的教学要从自我照顾向居家生活、社区生活过渡。通过各种类型的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认识和职业价值观教育,培养职业个性和良好的工作习惯,使其具有基本的职业能力。此外训练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对语文、数学等文化学科知识的掌握,同时又可以加深对其他学科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教师必须认识到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经常交流信息、互相配合、互相帮助,以取得最好的成绩。

结语:

事实证明,在智障学生生活适应学习的路上注定充满艰辛和汗水,但它又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极其重要的工作,我们应该把这项工作渗透到我们各科的教学工作中去,应该相信,通过我们精心的培育和浇灌,就会给智障学生插上腾飞的翅膀,为他们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春艳,论培智学校教学生活化. 中国特殊教育 2012(03)

篇5

抓好音乐教学,是构建以德育为主导,心理教育为主线,体育为基础,智育、美育、劳动教育为主体的素质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人才的艺术素质如何,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素质,为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各民族团结、兴旺,增强青年一代的艺术修养也是必不可少的。怎样才能增强青少年的艺术素质呢?笔者认为应该从根源抓起,那就要在学校里,重视音乐课,提高音乐课教学质量。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明确规定,中小学音乐课程的任务是:“主要学习我国优秀民族音乐作品,接触了解外国优秀音乐作品,初步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增强对音乐的兴趣、爱好,进一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表现和鉴赏力,以及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但是在调查中发现,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城市还是农村,音乐课大多都设置了,教材都订了,师资力量也不是完全空白,但中小学的音乐课大都是排在课表上,基本不上;音乐课本放在书包里,基本不用;教学大纲束之高阁,基本不顾。这些现状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为了增强学生艺术素质,必须提高课堂音乐教学质量。

一、要准确把握音乐学科大纲的课程特点

音乐课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获得都需要扎扎实实地练习,才能达到“双基”要求。根据已经总结的教学经验和现行音乐教材的特点,要在识谱和听音两个环节中,把增强学生信心、提高学生兴趣放在重要位置上,把音乐基础知识、技能和课本歌曲、课外补充歌曲结合起来。九年义务教育音乐教材系统性很强,不仅练习内容和唱歌欣赏有机结合,而且欣赏的曲目到高年级又是主课教材,这种前有孕伏,后有发展的配置,显示了编写人员的匠心,千万不可忽略。

二、教师要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模式

许多教师,尤其是中年以上教师认为,只有尽快更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才能适应现代化教学要求,从而创新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小学音乐课,教师通常擅长运用“情景模式”,就是创设情景,形象的学习。如教唱有关自然景色的歌曲时,教师结合特定的时间、环境内容,制作的大树、红花、绿叶、小草、蘑菇、飘落的雪花用银亮塑纸做成的小雨和小象、小狗、小兔等一些情景教具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音乐发展与音乐表现的记录是通过乐谱的方式来完成的。聆听阅读或演奏;演唱乐谱,必须具备一定的识谱知识和乐理知识,往往低年级的孩子们还没有这种能力,那么,如何让孩子听懂音乐,记住音乐呢?“符号”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孩子们解决一些这样的问题。所谓“符号模式”就是将音乐旋律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如速度、节拍、节奏、力度、音色等不同发展的音响效果用近似于的符号图形来表示,一段或一句或一个音型。这样可以简捷易行的认识音乐,记忆音乐和表现音乐。最后是“游戏模式”,游戏表演,愉快地学习。游戏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种活动。将学习音乐与游戏结合起,使学生的学习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学习,也就是“唱游”教学模式,其实唱游教学并不是一种新的形式,若干年以来孩子们就已经使用这样的方法了,如跳皮筋时,边唱边跳的活动,孩子们围坐一起玩“丢手娟”的游戏、边唱边用手击打节拍。

三、要注重教学方法

音乐课为单纯的教唱课,其课堂内容枯燥,教学方法俗套,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或逃避学习。因此,必须走改革创新之路,教师对教材的运用要从传统型向分析型、理解型、动手型和研究型转变;教学方法上要充分发挥教师特长,尊重学生爱好,也就是教老师爱好的、擅长的,利用学生喜欢的、易接受的,因势利导;教学内容也要从单纯的唱歌教学转变到对学生进行乐理知识、视唱、听记能力、使用乐器和舞蹈训练的培养。许多教师还停留在口口相传的旋律性教学中,这和世界上许多先进的音乐教学方式相差太远,如西德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强调节奏训练和乐器教育。日本的铃木教学法,强调欣赏和表现并列的体制等等;从他们的教学方法中,不难看出当代音乐教学正在向着音乐欣赏和节奏第一的方向发展。这些都值得我们研究和采用。音乐欣赏是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记忆和鉴赏途径,是学生间接参与音乐艺术实践的重要内容。教材好,再配以科学的教法,相得益彰,音乐课就会更受学生欢迎。

四、加强课外音乐活动

所谓课外音乐活动,主要指学校组织的各种音乐业余演出学生团体,如合唱团、舞蹈队、鼓乐队等。一般这类学生业余音乐演出团体都是由学校内音乐爱好者组成,现在不少学校实际上是将招收的音乐特长生作为主要成员。他们利用课外的大量时间进行排练,然后参加学校或者社会等方面的演出活动。

篇6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0)19-0126-02

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实施方案》,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各地各校都高度重视教师职业能力提高,按照“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思路,大力提升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为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有力的師资保障。

一、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

教师教学能力决定了教学水平,影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中青年教师是教学一线的重要力量,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授课中青年教师大多是博士或硕士,作为高素质人才,大多数青年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工作热情度较高,有奋斗的进取心,渴望在教师职业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为参加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奠定了重要的人才基础。教学能力比赛为老师提供了展现教学能力的舞台,中青年教师能够通过大赛锤炼自己,提高业务水平,成为参赛的主力军。

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虽然在学历上已经达到较高层次,但是,大部分人缺乏师范院校正规的训练,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经验都相对匮乏。中青年教师需要通过课堂实战锻炼提高教学能力,而教学竞赛搭建了“教学相长的双赢平台”“教学方法的交流平台”和“以赛促教的示范平台”,开展教学竞赛是提升中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青年教师进行教学交流、提升教学能力的重要平台,是很多高校积极推行教学质量保障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1]。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的课堂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微课、MOOC、翻转课堂等都进入了大学课堂。新时代的大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对教师的要求更加高,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素养,还要有运用和处理信息化的能力[2]。教学能力大赛特别提倡和鼓励合理运用技术、方法和资源等组织课堂教学,进行教学考核和评价。中青年教师学习能力强,积极性高,对新事物接受快,比较乐于运用信息化手段改善教学条件。参赛促使教师熟练掌握和运用信息化手段参与和辅助教学,提高学习效率和丰富考核评价方法。

二、“以赛促教”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一)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内涵

教师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认知、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监控能力四个方面。教学认知能力:主要包括掌握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能力;学情分析能力、教学研究和创新能力。教学设计能力:主要包括设计教学目标的能力;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能力。教学实施能力:主要包括多媒体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科研促教学的能力;师生交流互动的能力。教学监控能力:主要包括教学反思及课堂掌控能力[3]。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全过程。

(二)“以赛促教”思路在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

工业设计是一门侧重于应用型的学科,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侧重于应用型以及满足地方经济发展,教学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教师的整体素质决定的,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素质。我专业教学团队全部由中青年教师构成,其教学能力和水平将直接决定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质量和水平。工业设计专业教师团队通过参加教学能力比赛,基于“以赛促教”的思路,深化教学改革,探索提升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主要体现在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四个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1.强化培训,提高教学认知能力

因为我专业老师都不是师范专业毕业,缺乏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经验,在教学认知能力上不够系统全面,因此教师的任务除了教学和科研以外,还应该重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积累,研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著作,补齐自己的短板。针对教师需求和竞赛,学校各类学会不定期举办各种师资培训、教师技能培训、竞赛培训,并纳入培训学时考核体系。通过参加培训,教师能在最短时间内学习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教学方法,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掌握最新的信息化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之适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还能尽快了解和研判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除了参加普适的培训外,还可以参加一些个性化培训,针对个人需求,选择参加适合自己的线上线下课程,利用集中统一或碎片化时间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并与时俱进,将前沿的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模式方法以及最新的信息化技术合理应用于课堂教学。

2.项目教学,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高职院校的每门课程都需要做出详细的整体和单元设计,我专业3名专任教师均通过了学校执教能力测评和有效课堂认证,教师具备一定的、系统的课程设计能力。参加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的重点工作就是教学设计,因此要对所授课程的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做系统梳理,构思设计详实生动的教学方案。要对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系统修订课程标准,明确课程对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的具体指向。依据课程标准实施教学,建设完善的线上线下课程资源。工业设计专业由于专业特点,一直坚持项目化教学,项目教学以任务导向为原则,引入企业的实际产品设计项目作为课程的载体,通过下达产品设计任务,模拟企业设计师真实工作情境,让学生体会、参与并完成相应的任务工作,在项目和工作任务中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达到“做中学”的目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中,并同时参与体会,提出问题和尝试解决方案,进而达到知识迁移,举一反三,掌握设计方法,参与设计劳动,最终能够独立完成企业设计任务。

3.做中教,提高教学实施能力

一堂好课,需要教师精心的准备、组织、设计、实施。一个完整的课程单元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课前充分利用在线资源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学生自学或教师集中在线指导教学,利用在线课程资源平台,可调研、资料收集、观看视频、章节测验、阅读相应文献资料、讨论等课前预习任务,将学生能够尝试完成的学习任务前置,提高课堂效率。课中着重解答学生疑问、教授课程重难点、强化实际操作演示体验、提倡互动评价,同时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学生心理疏导、劳动精神培养,教学过程实现师生间、生生间全面的良性的互动。课后教师应该及时布置作业、讨论,在线为学生答疑辅导,完成作业批改、在线考核评价以及过程性学习数据统计分析等。教学予教师来说是根本,通过做中教,教师不断转变角色,从知识的施与者变为能力的帮促者,让学生养成讨论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强调过程性知识,培养学生全局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反思诊改,提高教学监控能力

篇7

“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准确地表述了音乐教育的目的。

转变音乐教育观念,要以“双基”为手段,审美为核心,启迪创造性思维,培养综合能力。作为美育的音乐教育,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情感的培养、个性的完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基础音乐教育不以培养音乐特长为目的,更不以造就音乐家为己任,它的首要目标是育人,在于对学生作为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正确理解音乐与人的全面发展

音乐教育具有独立的、强有力的育才功能。

1.它表现为情感陶冶的教育

音乐是情感艺术,它具有声情并茂、以情动人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在流动的音乐中,可直接而自由地将情感通过音乐语言,贯注于形象之中,流溢于音乐之中,而且有突出的情感感染性和情感陶冶性,这一点是其他教育形式所不及的。也正因为如此,音乐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音乐又是思维取之不尽的源泉

音乐以一种特殊的方式:音乐―想象―幻想―童话―创造,在儿童面前揭示出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特点,使他们的心理能在愉悦的音乐情境中得以发展。爱因斯坦说:“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中启发而来的。”现代医学证明,人的创造才能主要通过右脑完成。右脑的发展:(1)通过训练左手运动。(2)音乐教育对右脑的影响、开发。(3)音乐教育对人品德的形成有特殊意义。贺绿汀说:“音乐是培养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音乐教育中德育的渗透,根据音乐教育自身的规律,在潜移默化中予以体现。如,通过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我的祖国》培养学生对伟大祖国壮丽山河的无比热爱。通过学唱民歌,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对伟大祖国的深厚感情。因为音乐倾注了浓重的情感和鲜明的意向,所以,通过音乐教育,使学生从歌词、节奏、旋律、动作中形象地接受教育,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操。

三、教学方法最优化、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音乐有抽象性和流动性的特点,我们应借助于舞蹈、美术、文学等来促进学生对音乐的顿悟。因此,教师在设计或选择教育方法时,应尽量直观、活泼些,让学生去体验音乐所要表现的内涵。如,让学生扮演成“音符”,来说明音乐的高低;让学生做个舞蹈动作,来体会歌曲的内容、情感;把音乐教材编成故事导入新课,使教学过程故事情节化;把一首乐曲用美术作品表现出来等。

世界上许多著名的音乐教育家用毕生的精力致力于教学方法的研究,如匈牙利的柯达伊、德国的奥尔夫、瑞士的达尔克罗斯等,取得了极好的教学效果。我们不妨根据教材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借鉴性地加以选择,以期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推动音乐教育健康发展。

四、建立科学的音乐教育评估制度

篇8

根据课堂教学改革“12字12条”要求,我们纱小人化弱势为优势,面对空旷的教室、寥寥的学生,我们以“小班化课堂教学”为课题展开研究,最终确立“四个百分百”的课堂教学模式,(即:课堂发言百分百;师生、生生互动百分百;课堂展示百分百;作业当堂面批百分百。)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攀升,走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道路。

一、脚踏实地,探索中初显美丽

学校生存、发展,路在何方?全体纱小人陷入沉思。几经思考,我们立足实际,以课程为依托,确立了以打造“小而美,小而优”的发展愿景,并朝着这两个方面去努力前行。

“育苗有志闲逸少,润物无声辛劳多。”一个十几个人的班级,如果有一个不合格,一些统计数据将不堪入目。“揪”成为一部分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这种建立在大量重复机械劳动的行为确实有一定的实效。但是与“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的课改方针相悖。

课改势在必行。我们率先在英语学科上尝试。

课改方针在英语课堂上的落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校英语教学质量跃进入全区前列,也给语文、数学、科学等其他学科课堂提供了样板,全校教师积极行动起来,扎根理念,投身到课堂改革的实践之中。一次次挣扎,一层层蜕变,终将破蛹而出。

1.美丽校园初显现。近几年,学校推动美丽校园的建设,通过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扶持和学校公用经费自支等办法,校园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如今走进纱小,感觉校园精致而井然有序,绿草如茵、花香四溢,树木俯仰生姿,假山怪石妙趣横生,学校标志性建筑砺志亭独具匠心。不仅如此,我们还打造完美教室,让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每个空间都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载体。

2.美丽教师亮讲坛。教师是课程建设和实施的主体。纱小这里有一群美丽的乡村教师,他们扎根农村,默默奉献,静心教书,潜心育人,奋战在课程实施的前线。育己与成长、实践与反思、新技术与引领、开发与整合,老师们将专业成长与课程实施有机地统一起来,在课程建设和实施的过程中,促进专业不断成长。截至目前,纱小12名一线教师中,有区骨干教师一人,教坛新秀两人,教学能手两人,他们带领其他教师共同成长,共同进步,让纱小教师群体愈发美丽。

3.美丽学生展风采。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培养了学生的特长,也为学校带来了荣誉。农村娃登上了灯光璀璨的大舞台;“六一”儿童节,“在祖国的怀抱里幸福成长”文艺汇演精彩呈现,得到西亭镇关工委、妇联等部门领导和社区群众及观摩家长的啧啧称赞。非洲鼓《中国范儿》和朗诵《中国话》参演《通州之夜》西亭专场,其中《中国话》还参加了区少年宫组织的朗诵比赛,得分第七,并获得二等奖。

“阳光体育”运动蓬勃开展。足球项目火爆校园,铅球、垒球项目跻身全区前列,啦啦操项目获教育集团比赛二等奖,展示了阳光自信的形象。

科技活动扎实推进。学生参加金钥匙科技竞赛、南通市机器人、物联网等科技类竞赛一等奖1名,二等奖16名,三等奖22名、通州区机器人竞赛一等奖4名。

4.美丽课堂求质量。课堂是课程落实的主阵地。优质教育,首先是优质的教学。我校根据学校实际,课堂实施“百分百”教学模式,课后推行一对一辅导和“托管制”,学校教学质量逐步提升。课后一对一辅导,帮助他们和其他同学共同进步;早在全区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前,学校就实行“托管制”,书面家庭作业在学校完成。课堂要效益,课后再巩固,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充分的保证。

近年来,不管是五年级的省学业水平检测,还是区毕业检测,我校整体水平在不断攀升。

二、静心思考,实践中寻找差距

“做一个有温度的教师,让课堂充满激情,让学校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成长的家园。”面对这一目标我们孜孜以求,不断反思,发现问题,寻找差距。

新课程强调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这就突出了我们教师的一些不足,现有的知识储备显得捉襟见肘,难以应付,只能“啃老本”。我们已经逐步走进了知识经济社会,其主题就是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再学习能力,教师只有朝着这一方向迈进,才能适应课改发展的需要。

新课改要求教师的教学手段、学生的学习方法发生转变、有所突破,尽量要形式多样、鲜活新颖、联系生活,但这种转变要求学校具备现代化条件的硬件支撑,比如微机、多媒体和提供资源的存储设备等,而我们学校这些高科技的硬件设施明显滞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束缚了教师的手脚。

风过留声,雁过留痕。我们一线的教师在辛勤耕耘的同时留下了些什么呢?科研薄弱,报纸、杂志上很少发出声音。我们仅仅是“实践型”的教师,如何向“科研型”“专家型”发展呢?缺乏科研引领的课改是随意的、零碎的、肤浅的。这不能说不是我们的一大遗憾。

三、展望未来,发展中提升品位

俗话说,眼有多高,心有多宽,我们的路就有多长。对于我们纱小这样一所乡村小学,只有踏踏实实、真真切切,从生活中出发,从细微处入手,以人本化管理为手段,以师生素养提升为目标,打造朴实的、温暖的、可持续性的校园文化,创办“规范+特色”的美丽纱小。

1.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抓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机遇,加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形成独特的“书香校园”气息,实现校园环境净化、亮化、美化、生态化,达到标准化小学建设标准。

2.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加大面向社会的对外宣传,提升学校美誉度和办学特色的知名度,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取得各界的支持和参与。加大招生力度,寻求区教育局对我笑的政策扶持,力争招生数逐年递增,形成学校规模逐步扩大的趋势。

3.教师素质进一步提升。加强岗前学习培训,让课改理念扎根心中;通过校本培训,外派学习,邀请专家讲座等方式敦促并引领教师积极投身课改;坚持学习不断给自己充电,有“实践型”的教师向“科研型”“专家型”过渡。

篇9

一.提高自身素质,教师树立道德榜样

由于教师是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要经常与学生联系沟通。老师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及道德品质时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对新鲜事物充满热情和好奇,价值评价体系也不成熟,对事物的评判能力也不强。因此,教师作为学生的直接影响者,要时刻认识到个人行为、举止得体的重要性,也就是,所谓的“言传重于身教”。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现在仍处于薄弱阶段,教师要通过定期研讨和培训,更新德育教育理念和巩固教学方法,真正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方针。

二、德育和心理学相融合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学生进入初中阶段,是迈入人生的转折关键期。这时的青少年,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但是,又不满足于简单说教及现成结论,因为还不太成熟,所以比较容易固执及偏激。因此,简单的道德说教,很显然是不可行,也是不科学的。

中学生在基础教育时期,他们情绪不稳,心理多变,思想上也活跃,既轻易能接受良好思想道德的教育,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及丑恶现象的侵蚀及危害。因此,无论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应该针对青少年的成长不同阶段,以及不同的特点,采取各种各样的、易于被青少年接受及理解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把传授专业知识与陶冶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相结合,把学生成才与国家的前途和社会的需要相结合,把思想道德教育与历史方面教育及当前政治形势教育想结合,把广大青少年培养成为“四有”新人。

德育工作要有灵活性,掌握运用好“无声”和“有声”的方法。在处理某些问题时,老师并不要施以言教,无言的关爱,也许更会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另外,由于初中生身体的变化,会让很多学生产生羞涩感,同时学生也把自己当成成年人了,同时,也开始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周围的问题,有的学生还会对教师及家长产生抵制思想,也就是所谓的“叛逆期”。因此,作为思想品德教育者,对待这个时期的学生要投入更多的关爱和耐心。老师要成为学生的“心理咨询师”,对于有心理挫伤的学生,老师要选择合适的地点及时机,与学生诚恳的沟通谈心。教师要用自身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感化学生,让学生们树立起自信心。同时,老师应充分发挥自己年龄的优势,体现友情和亲情的关照。帮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成人尊重和体验到情感的归属。

三.教师家访及沟通

德育工作需要老师和家长共同的参与。但是,有很多学生极其厌烦老师作家访,怕老师“打小报告”,也有的怕老师,知道自己是单亲家庭及家庭贫困。由此,教师要变换和学生家长沟通的方式方法,逐步地通过师长双方的沟通交流感化,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坦然面对现实,并在这个基础上,树立起良好的道德价值取向。

四、加强社会生活参与,提高学生道德水平

篇10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目前职业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沈阳北软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北软”)计算机专业教研室借鉴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结合北软的学生实际情况,以“感恩、爱国、励志、劳动、技能、职业”六方面教育为核心,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建立以专业培养目标为职业定位,以职业的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和组织教学。

一、计算机专业教学指导思想

1、以爱的教育为核心,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观

以科学的劳动观与技术观为指导,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开展感恩教育,让学生因感恩而成长,开展爱国教育,让学生因爱国而高尚;开展励志教育,让学生因榜样而勇敢;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因劳动而光荣;开展技能教育,让学生因实践而自信;开展职业教育,让学生因修养而美丽。

2、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创业就业为导向

在这个创新型社会,我们将满足当代企业的工作需求和创业需求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全力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关注企业岗位需求变化,根据企业用人需求,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规模,以创业就业为导向开发、设计和实施教育培养方案。

3、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不脱离客观实际

适应计算机技术发展,通过与当地软件企业合作,让企业技术专家参与专业技术授课和实践教学,增强实际技术应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结合计算机专业要求,在扎实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及时了解、掌握计算机领域的最新技术发展及相关技能,实现专业教学内容基础性与先进性的统一。

4、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教学组织的灵活性和科学性

根据东北区域经济技术的发展情况、充分考虑北软学生基础、认知水平、技能、经验和兴趣,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实际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学习资源。

二、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

计算机专业坚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理念,以“爱的教育”为核心。让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等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适应企业第一线需要的中等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探索符合课程改革精神的教学策略和模式,改变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建立平等互动、共同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习快乐,努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三、计算机专业培养具体内容

1、开展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培训

第一、进行职业教学理念培训。学院邀请国内职业教育研究专家来校讲座,进行职业学院的教学改革的理念、思想、方法作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为学院改革和实施现代职业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进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课程是实施教学工作的前提,而搭建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下的课程有教师来完成,学院邀请专家来校进行专项培训,对专业骨干教师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理念、方法的培训。

第三、重点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下培养的是符合市场需求的综合职业素质强的人才,学院邀请专家来校讲座,参加培训的教师都设计一份课堂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答辩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2、提升专业技能和企业工作经验,增强教师实战教学能力

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变化很快,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新技术,我们主要通过校内以教研室为单位进行培训和参加校外机构组织的专业技能师资培训,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教师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

3、综合、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材施教,贵在得法”,对于教学模式来说也是这样,教学作为一门科学,应当有规律,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过程。

从教学改革的角度看,教学模式的综合应用,本身就是创新和发展,我们要在原来熟悉的教学模式基础上,吸收其它教学模式的优势,开拓创新,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按照职业工作过程来确定学习领域,设置学习情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学生通过手、脑并用进行探究式、发现式学习,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形成学生关键能力的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方法。

第一、采用实际项目教学。以现实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或具体项目的过程来学习相关知识,学与做融为一体。

篇11

班级管理是学校实行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因此班级管理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管理的好坏,是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因素。要做好班级管理的工作,就要从班级的各个方面的基础上进行,做好班级管理的基本工作,是实现班级管理的可行性。要有效地实行班级管理的职能,完成班级管理的基本工作,就需要充分认识班级管理的各项职能及其意义。

一、班级管理的组织职能与学生的学习成长

班级管理的组织职能是为了提供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成长环境[1]。班级管理的制度是维持班级秩序的有效方式,在制度内的规范范围内让学生充分地自由成长同时给予相应的规范保护,是教育教学的责任担当。科学的、规范的、有序的、团结的班级管理制度可以保障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实行,在顺利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学会逐渐学会自我认识、独立思考,以及与他人沟通合作、帮助他人。规范的班级管理制度还能建立正确的班级舆论和良好的班级作风,还能为班级树立健康的思想观念和集体主义精神。良好的班级作风可以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富有灵活性、开放性、综合性、趣味性的教育教学活动,可以实现学生人人参与的荣誉感,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同时培养学生优秀的学习品质和高尚的思想道德。班级体不仅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更式发生身心的重要平台。班级体的一切教育活动以及影响,在班级管理组织职能上具有深刻的意义价值。

二、班级管理的计划职能与学生学习成长发展

班级管理的计划职能是班级管理工作的“指南针”,决定了班级管理的方向,对班级工作进行一系列的规划安排,以及班级管理的行动方法。班级管理的计划通常有两种,一是教育教学活动计划,另一个是教育学习计划[2]。教学活动计划周期以日、周、月、学期方式为主,一般活动具有文体活动、学科知识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家长会等。活动的主要作用基本同学生学习成长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是帮助提高学生学习成长发展的重要内容。教学学习计划是指在学生学习的成绩、兴趣、爱好、志向等方面,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学习的水平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在班级管理的计划职能中,通过对班级整体的综合考量进行相应的班级计划,对学习水平好次的学生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教学计划,有利于班级学生整体性的水平提高。在班级管理的计划职能中,班级学生还能为计划提供一定的要求,引导学生主动性的参与。学生的主动性能能发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又是激情的驱动力,有利于学生学习欲望增强,对学生学习成长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

三、班级管理的教育职能与学生的全面教育

班级管理的教育职能是班级管理的基本职能,教育职能就是指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进行的实际教育工作。培养教育学生高尚的情操、丰富的知识、健康的身心是班级管理教育职能的重要内容,通过思想教育、智力教育、知识教育、体质教育、情感教育和劳动教育来实现。在各个阶段的学生,都有心理生理上的不同状态,教育职能通过思想教育、体质教育来帮助学生的身心发展。在学生文化水平上,教育职能又可以通过智力教育和知识教育来帮助学生文化知识水平提高。实现这种班级管理前提是要求班主任及各学科教师都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以及教学经验,同时还需要高尚的教师品德,科学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无私的仁爱之心。对学生的教育不仅是在文化知识水平上,还要教育学生健全的人格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教育职能的终极目的。班级的教育教课人类传递几千年的文化过程,而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熏陶式弘扬人文教育的基础。文化知识尤其是人文知识可以启迪学生智慧的心灵、拓展逻辑思维、建立道德观念、丰富人生哲学以及陶冶高雅情趣,也为教师建立了人文教育的标准。其次,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也能为学生将所学的人文知识化为内在的精神信仰,促进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建立和完善。通过教育教学活动的展开,学生在活动中实践中吸取团结、奋进的精神,学会与他人相互沟通、相互合作、相互支持以及相互尊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实现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在班级管理中,要着重于学生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对道德情操的建立、对文化底蕴的积累,塑造健全的人格思想和超群的人生智慧,这是教育职能的挑战也是其重要的意义。

四、总结

综上所述,要实现班级管理职能及意义需要班级管理者的清晰的思维、高度的责任感和高水准的经验,从这个层面来说,班主任式班级管理的灵魂,一个合格的班主任才是班级管理职能和意义得以实现的主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