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2 09:34:0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档案智慧化管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对于我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我从云南大学毕业后非常幸运的来到了三环中化。一开始从事硫酸生产工作,面对新的工作环境、新的工作岗位,我没有因为遇到困难和考验而退缩,而是在陌生的领域里积极探索并迎难而上。我努力学习硫酸专业知识,在工作中我积极主动、认真负责、服从上级分配、听从指挥,平时与同事们和睦相处,真正做到了工作中是同事,生活中是朋友的和谐局面。我除完成自己的工作外,还积极参加公司和硫酸厂组织的各项活动,我在“共庆祖国60华诞”演讲比赛中荣获三等奖。同时,我非常热爱团队工作,通过竞选成为硫酸团支部宣传委员,协助硫酸团支部书记做好团支部各项工作,为把硫酸团支部建成一个团结活泼、充满朝气的群体而努力。
从6月份,公司倡导创建“诚信自律”班组活动以来,我与班组人员一同认真学习公司创建“诚信自律”班组的有关内容。经过学习和内部试运行,我认真编写了硫酸厂生产工段一班“诚信自律”班组申报材料以及班组详尽的规章制度,通过一年来不断的学习、改进,我们从最开始的“毫无头绪”到如今大家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形成了自觉意识。同时我还肩负着对硫酸厂稿件的审核工作,为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搞好新闻写作,我对公司局域网上刊登的文章进行深入学习,时刻了解公司工作动态,保证了硫酸厂新闻稿件的针对性、及时性和真实性。在厂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坚持正确的宣传原则,对在生产岗位中涌现出的典型事迹、安全生产、质量控制进行了宣传报导,鼓舞了员工的士气。多层次,全方位的展示了硫酸人的精神风貌和工作中取得的优秀成绩,为硫酸厂宣传报道尽了一份自己的力量,作为硫酸厂稿件负责人,我认真排版校对,在自己负责的范围内避免稿件的失误,因表现突出,我在宣传报道中被评为“硫酸厂宣传报道先进个人”。
7月1日,我通过应聘进入行政部档案管理员工作岗位,主要负责公司档案管理方面的工作。我非常珍惜与热爱这份工作,入职以来,我一直希望呈现给大家一个真诚、理性、执着、坚毅的我。平时我认真做好公司档案管理、存档、借阅、复印等每一项工作。档案管理工作比较琐碎,我一直努力希望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各项档案管理的工作,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明确工作的程序、方向,在具体的工作中形成了一个清晰的工作思路,尽快令自己能够顺利开展工作并熟练圆满地完成本职工作。今后我将努力改正我的缺点,发扬优点,再接再厉把工作做的更好。
总结一年的工作,尽管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比如有创造性的工作思路还不是很多,很多工作还不够完善,这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在以后日子里,我将更加认真学习,努力使思想觉悟和工作效率全面进入一个新水平。
最后,诚挚的感谢部门领导和同事在工作中对我的帮助和关心,我将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发挥出自己的满腔热情,依靠自己的勤学苦练,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一个个不平凡的奇迹。为公司的再次腾飞贡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
摘要: 本文就对社会保障在档案管理方面法制化的建设现状加以分析,对社会化保障管理档案法制化建设路径加以推进。
关键词 : 社会保障;改善民生;建设法制化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3-0318-02
作者简介:张蓟红(1976-),女,河北承德人,研究方向为人事档案信息化。
0 引言
社会保障是一种对民生加以改善的比较基本的制度。党在十的报告中曾明确指出要加强对社会的建设,将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在进行民生改建事业构建过程中,也要求各个部门之间要进行相互的协作,在这一构建过程中,社会保障的档案记录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对我国的社会保障局的档案管理进行现状分析,从而对社会保障档案管理进行法制化建设的实施路径加以探讨。
1 社会保障建立法治档案管理的基础探析
对社会保障管理档案进行立法的建立基础主要是社会档案保障管理相应的法律依据。因为对社会档案保障管理在立法方面的建设,主要还是在社会立法保障以及对档案进行管理立法的交叉范围内。因此在这一过程中的法律依据主要有在社会保障这一方面的法律以及法规,同时对地方性的立法以及一些具有规范性的相关文件。通过立法的角度进行分析,在我国进行社会档案保障管理方面的立法基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组成。
1.1 国务院中各部委相关方面档案制定以及社会保障局方面的规章 社会档案在保障管理方面会涉及到人力资源以及国家档案局还有社会保障局和民政部几个部门,一些相关的规定也是围绕着这几个部门展开的。部门中相关的规章比较多,本文重点就两方面展开探析,一是由国家档案局加以实施,通过国务院审批的《档案法实施办法》,这一法规对社会档案在保障管理方面进行立法有着重要的意义。另一项法规就是由人力资源以及社会保障部还有国家的档案管理局一同制定并实施公布的《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规定》,这是目前在我国唯一的一部有关于社会档案保障管理方面的部门规章,是各个地方在进行社会保险的档案管理方面法制性建设的依据。
1.2 省以及自治区和直辖市有关社会保障法制性建设地方性的法规 在进行社会保障档案管理方面相关建设的时候,在省自治区以及直辖市都是有着明确的档案调理的;在对社会进行救助方面,每一个省以及自治区和直辖市都专项制定了“最低生活保障的办法”以及“社会救助办法”这些规章制度。对社会保险进行制定的管理方面,各个省份以及自治区还有直辖市也相应的制定了“失业保险加以实施方法”,在进行各个地方的社会档案保障管理立法建设方面这些地方性立法也提供了比较重要的依据。
2 社会保障在立法管理建设方面现状分析
在党以及政府方面的文件中对于社会保障的表述有着并不统一的特性,但是通常会将社会保障以及社会救助还有社会福利作为比较基础的相关制度。本文就这几方面的制度进行讨论,对社会保障在进行法制性建设管理方面的现状加以分析。
对社会保障档案进行管理的工作是在社会保障工作中比较重要的部分,对其制度化方面的建设相对是比较晚的。浙江省是对社会档案保障管理工作比较重视的,也是比较早在这方面加强建设的省份,其早在十五计划开始之前,就有了“关于加强社会保障档案工作的意见”这样的制定内容。十七大将对民生加快改进步伐作为社会建设的工作重心之后,国家级档案局就了关于加强民生的档案管理方面工作意见,在全国范围进行对社会保障在档案管理方面法制性的建设,中央以及地方政府也都相应的有这一方面立法活动,在民政局以及办公厅都有相关的一些法规建设。地方性的各级政府相继了关于本地区对最低的生活保障方面档案管理的建设办法。社会保障部门以及人力资源,在国家档案局《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实施之后,地方性各级政府分别推出有关对社会保险业务方面进行规范的档案管理的建设文件。
社会保障的建设过程是一个具有比较广阔包含内容的体制,并对社会保障以及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这几大领域进行体系构建。社会保险主要包括五险以及新农合还有新农保这些方面的内容。社会救助是对低保以及五保还有灾害救助方面的内容进行构建。社会福利主要是对老人以及妇女儿童还有残疾人提供一定的福利。不过,就目前的中央以及地方政府的一些联合性社会档案在保障管理方面的法规性文件分析,主要有几方面内容的构建,首先就是对最低保障方面档案管理进行构建。我国的国家性档案局在相关最低保障生活方面的通知中,就曾明确的对最低生活保障档案加以分级进行管理,采用主要将基层作为主导,分级的进行负责,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的管理细则以及实施办法。目前浙江以及上海还有甘肃多地都已经推出了这一方面的相关文件。其次就是要将社会保险在业务领域方面的档案加以管理。人力资源以及社会保障局推出《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规定》以后,极大程度地推动了各个地方政府对相关方面立法加以推行的积极性。比如北京还有河北和青海很多省份都就社会保险方面的业务档案提出了实施办法,以及管理方案。
3 对社会管理档案进行完善立法管理的途径分析
社会保障在档案管理方面进行法制化的建设是可以通过各个部门之间进行相互协作,从而完成推进作用的,下面本文就具体对社会管理档案进行完善立法管理途径进行分析。
3.1 认识内涵,构建基础 认识内涵主要是对社会保障档案方面内涵要认清。我国的中央政府对于社会保障方面的命名并没有比较明确的法规,以及比较规范的文件。在地方的一些政府,也只有浙江省的劳动保障厅以及档案局联合制订了浙江省方面的社会保障管理办法,对有关养老保险以及医疗保险还有失业保险方面业务的办理,通过文字以及影像多种形式进行管理记录。在这样的对保障档案方面的建设,是混淆了保险同保障的概念,这样档案的构建,很大程度上是将进行社会保障的管理范围缩小了,因此加强对社会保障方面的内涵认识,是对档案管理进行立法的重要前提,也是实施法制化基础建设的前提。
3.2 规划统筹,避免分割 对统筹的规划主要就是中央对国家档案局进行统筹的规划,相应的出台一些法规条例对一些救助方面的档案加以管理规范,在进行社会救助方面管理档案建设时应该避免出现分割立法的现象。现在很多立法在低保档案进行管理方面都是有着比较灵活的方法的,但是大部分档案并不包含其他社会救助方面的内容,也就使得出现了分割立法的形式,因此要加强对统筹的规划,尽量避免分割的出现。
3.3 三步战略,循序推进 第一步就是对平行的单项部门法规进行制定,也就是社会保险相关的业务在档案管理方面的规定,社会在业务救助相关的档案规定,社会福利方面档案滚利规定,通过各地方政府统一构建。第二步就是要把相关内容记录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基本法中,在实施颁布的社会保险法中就有明确规定,对社会人员进行缴费档案的管理要有明确的登记记录以及支付结算方面的凭证。在社会保险的档案建立方面提供了比较完善的法律依据。第三步主要就是要在前两步构建基础之上,当时机成熟时,由国务院对社会保障进行统一的在社会保障档案立法方面管理的建设工作。
4 结语
基于对社会保障多方面建设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本文就这一方面建设提出相应的民生改善方法,对社会保障管理档案的法制性作用加以分析,总结出相应的办法,希望可以有助于我国社会对档案进行法制性建设的立法实施。
参考文献:
近年来,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单位会计工作已经电算化,配套的会计档案管理工作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笔者根据企、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实践,就如何加强会计电算化之后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作,谈谈个人看法。
一、会计电算化后会计档案的变化
如今的电算化会计档案,包括存贮会计数据(各种凭证账簿、报表)和程序的软盘及其他存贮介质,系统开发运行中编制的各种文档以及其他会计资料,同时辅之以打印输出的各种纸质账簿、报表、凭证。与传统的会计档案相比,会计电算化后会计档案一般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内涵更广泛。它除了包括打印输出的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外、主要是指电算化会计系统中的所有系统软件、会计软件程序及其全套文档资料。
2.存贮形式多,存放条件高。它一方面以打印输出的纸质账簿、报表、凭证的形式存在,另一方面主要以磁性介质或光盘的形式存在,包括存贮在计算机硬盘上系统正在使用的档案资料和存贮在软盘、光盘等存贮介质上作为备份使用的档案资料。后者受存贮介质质量、存放环境和存贮有效期等因素的影响很大,保存不当容易遭到破坏。
3.磁性介质或光盘上的会计档案较传统会计档案易于修改,且不留痕迹。
4.磁性介质或光盘上的会计档案必须在特定的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系统环境中才可以使用,即会计电算化档案的调用需要一定的软硬件环境。
5.磁性介质或光盘上的会计档案的使用和会计软件的版本密切相关。实行电算化的时间越长,会计档案与财务软件的版本数越多。
二、加强会计电算化后会计档案管理的措施
由于会计电算化后会计档案发生上述变化,在会计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作中,除了传统会计档案管理应注意的问题外,还应采取以下措施,加强会计电算化后会计档案管理:
1.加强对会计档案中软件文档的管理
软件文档是进行会计信息系统维护必不可少的资料,它可以帮助理解别人的设计思路和编制的源程序代码,更重要的是保存完整的软件文档,在软件系统产生一些问题时,它对系统的维护是至关重要的。
2.加强对磁性介质质量和存放环境的管理
在选用保存会计档案的存贮介质时,应特别注意选用质量较好、可靠性较高的磁性介质,存贮介质的质量关系到会计档案能否被有效地使用。对存放在存贮介质上的会计档案应写好保护字样,存放在防潮、防热、防尘、防磁的场所。对存放往年会计档案的介质应定期复制,每次复制最好复制双份,存放在不同的地点。对使用时间较长的存贮介质应定期进行替换。对硬盘上的会计档案应定期备份到软盘或光盘上。
3.加强对磁性介质或光盘上的会计档案安全性的管理
对硬盘上的会计档案,应具有相应的安全保密措施,防止对会计档案进行修改。经常采用的安全保密措施包括用户识别控制,防止非法用户接触会计档案;操作日志管理应由系统自动进行操作登记,建立加密的机内操作日志,监督系统操作,留下审计线索;数据存取权限限制,对安全保密程度不等的数据,应给不同的使用人员赋予不同的操作权限,防止越权使用。对存放在软盘或光盘上的会计档案应至少一式两份,分别在会计和计算机操作部门的档案柜存放,以防止某一方面存贮介质损坏造成数据丢失或单方面修改会计数据带来问题。
4.加强对会计电算化软件的管理
“智慧地球”概念的提出促使城市从数字时代走向智慧时代。2013年,我国首批193个智慧城市试点起航,开辟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新征程[1],在此背景下,档案富有的人类智慧的支撑作用凸显,如何留存和管理在智慧城市新型IT生态环境中形成的新的、动态的、海量的数字记忆,确保智慧城市的发展脉络和业务活动以数字档案的形式得以记载和传承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传统档案资源多层次分级、分散、孤岛式管理方式与智慧城市的跨行业、跨区域、跨部门的业务协同、资源集约与交换共享等要求形成强烈的反差与不协调,这就迫切需要重构档案馆的基础体系结构,建立一套完整的与智慧城市运营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的档案管理基础理论和方法体系。这一研究在档案馆理论体系构建和实践应用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理论方面,能够丰富和拓展档案学的基础理论。未来的智慧档案馆必将跨越传统实体档案馆的边界而以数字形态且富有智慧地存在和发展,实现馆际IT基础设施共享,档案资源互联,制度、技术与业务集成,档案人之间及其与利用者之间的业务协同和服务交互,这一发展态势需要在实践中研究和提炼一整套包括目标、功能、组织、人员、制度、资源和运作模式等基础理论体系,以指导和支持数字档案馆业务流程优化、档案资源精细化管理和档案信息服务多元化适应。
(二)实践方面,从记载历史、延续文明的角度丰富智慧城市的内涵,从数字生态、城市全局的角度部署档案工作体系架构,提升和延伸档案管理的整体功能。智慧档案馆作为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基础单元纳入城市顶层规划而得到史无前例的重视,智慧城市建设集新技术、新行为、新思维于一体的新型城市生态环境,为智慧档案馆的档案资源统筹管理、档案工作高效开展、档案服务能动与个性化提供了从法规到标准、技术到业务、风险识别到安全保障的智能化系统体系框架,在此框架下设计和实施的智慧档案馆整体解决方案将使国家档案馆功能得到提升并融入智慧城市体系。
二、智慧档案馆研究突破了现有数字档案馆的研究范畴
智慧档案馆是在数字档案馆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档案馆发展的高级形态。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档案专家和学者围绕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加工和信息化管理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推动了数字档案馆的快速发展,并在此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的生态特征开始探讨智慧档案馆的研究。
国外研究者虽未明确提出智慧档案馆概念,但其数字档案馆从建设之初,其标准建立、技术架构和运营模式等都充分考虑了如何实现档案资源整体共享、跨部门协作和不断适应现代新技术和新型智慧城市生态发展的问题。美国的电子文件档案馆(ERA)项目主要从技术视角,研究如何构建开放、敏捷的集成系统体系结构,以适应技术变革与业务拓展带来的潜在需求;加拿大图书档案馆(LAC)提议则从档案管理与资源整合的视角,研究如何将数字文化遗产管理纳入国家战略,从而建立能够管理国家文献遗产的数字保存体系和可信任数字仓储系统(TDR),以适应国家和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澳大利亚数字文件管理协议(ADRI),从标准规范视角开展区域联合行动,推动跨国、跨馆数字文件和档案资源统一管理标准体系的形成,以引导全球范围内档案工作的科学规范开展[2]。我国数字档案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经历了从单一档案业务系统、馆藏数字化到整体信息系统构建[3],从个体数字档案馆到区域性数字档案馆[4]运作模式变革的研究,从IT集约化服务型数字档案馆到云数字档案馆[5]的探索。
在智慧城市背景下,档案界从数字档案馆功能提升、资源整合和深度挖掘、智慧技术运用、感知计算等角度,对智慧档案馆的概念、功能架构等进行了初步的探索[6];在建设实践方面,上海、浙江、青岛等省市已作了一些有益尝试。这些前瞻性的研究和开拓性的实践为智慧城市背景下档案资源的整体聚合、科学保管和高效利用奠定了良好的档案文化意识、技术系统环境和专业操作技能,为提升档案馆“智慧”营造了基础资源条件和专业业务氛围。但现有这些研究和实践还难以适应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的发展要求,主要体现在:
(一)在组织层面,缺乏从国家、城市数字化发展的整体角度规划和安排数字档案资源的整合服务,缺乏城市层面档案管理的组织架构和工作体系的全局部署。以往依附于实体档案馆而架构的数字档案馆系统,难以实现城市档案资源的系统化聚合、统筹化管理和高效化利用,而这一要求正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基础保障。
(二)在理论层面,现有的研究多局限于档案管理模式、运行机制、资源整合的宏观构想以及系统功能的中观要求,而智慧型数字档案馆的构建需要有在创新技术应用环境下的制度安排、业务模式和运作机制的一套完整理论体系的支撑,才能高起点、高水平地引领档案事业方向,指导智慧城市背景下档案工作的最新实践。
(三)在实践层面,缺乏深入到系统功能实现、文件对象控制、档案资源聚合和组织管理运作等各个层面的完整的现代档案馆实施方法和操作规程,而局限于指南性的功能要求和宏观描述,难以支撑档案馆现代化运作的全面实现。
随着智慧城市快速发展,档案馆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将从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和信息化管理拓展和延伸到档案馆的全面现代化管理,包括档案馆运行管理智能化、档案库房管理现代化、档案制度贯彻的系统化、档案信息利用的知识化以及智慧档案人经验知识的代代相传。应该说,智慧档案馆将逐渐突破实体档案馆的组织运作、基础设施使用和档案资源聚合的传统管理运作模式,形成跨实体档案馆乃至跨区域的协同工作组织和城市档案资源一体化集约管理与单点服务模式,它的基础体系架构、系统构建原理和实施方法将随着智慧城市生态环境的变化而调整和进化,这就需要档案领域专家、学者在档案馆的组织运作和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进行突破。
三、智慧档案馆研究的基础体系架构
与以往档案馆追求稳定的静态思维相比较,智慧档案馆的发展则更需要体现其与时俱进的动态特征。一方面,智慧档案馆的建设与发展需要深化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不断进化的新技术,再造档案工作流程、整合档案资源,使档案馆具有感知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智慧能力,作为智慧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单元而发挥其记载历史、传承文明和资政惠民的作用;另一方面,依赖网络而发展的智慧档案馆将逐渐突破其实体档案馆的组织边界、自给自足的IT基础设施和档案资源分层分级的传统运作模式,形成跨实体档案馆乃至跨区域的协同工作组织和城市档案资源一体化集约管理与单点服务模式,它的组织管理形态、技术系统结构、业务工作原理和管理运作模式将随着智慧城市生态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优化和进化。
图1勾画出智慧城市背景下智慧档案馆的基础体系结构,它体现了智慧城市背景下档案馆全面现代化管理的新特征。技术层通过支撑保障系统、档案仓储系统来保证档案馆对人、事、物的智慧感知;并将这些感知经过互联网、物联网、通信网传递到海量数据中心,实现档案资源的集约管理和全面整合;应用层通过智慧服务系统和智慧管理系统来满足智慧城市的服务需求,提供档案信息的集成服务和智慧启迪。
这种“双层四系统”的基础模型构建,适应了智慧城市生态特征发展背景下,档案馆的全面现代化管理。因此对智慧档案馆的研究视角从制度、资源、业务的体系结构、技术、馆员、服务六个维度全面拓展和延伸。
四、智慧档案馆研究的主要任务
智慧档案馆基础体系结构决定了它的实现不仅仅是建设一个技术系统,它是档案馆发展的高级形态,它的构建需要深化使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不断进化的新技术,全面整合档案资源、再造档案工作流程,使得档案馆具有感知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智慧能力,作为智慧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发挥其记载历史和传承文化的作用。因此,智慧档案馆的实现而是需要将档案人、档案馆基础设施、档案馆业务、各类新型的信息技术和智慧城市对档案馆的信息消费需求进行紧密结合,实现档案馆内部全面信息化,这就需要有一套智慧档案馆的基础理论、技术体系和实施方法论的支持,这些内容将是未来智慧档案馆研究的主要任务:
(一)智慧档案馆的基本理论体系的研究。基础理论是档案馆及其系统建设与发展的统领和指南,其研究需要充分理解智慧城市新型城市生态环境的特征及其对信息资源管理与信息消费的整体要求,分析智慧城市背景下档案馆的发展趋向和存在形态,明确智慧档案馆的基本概念、组织形态和工作体系,研究其内涵、特征、构成要素、组织结构、职能分工及在智慧城市中的定位、作用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国家档案馆的组织结构和整体部署。
(二)智慧档案馆系统框架结构研究。系统是业务开展的主体要素,是档案资源安全保存和提供利用的主要工具,其研究需要从制度、业务、资源、技术、服务和馆员六个维度研究智慧档案馆的基础体系结构及协同工作机制。从档案工作的全程控制性、档案业务的制度遵从性、档案资源的统筹管理性、档案服务的社会多元性、馆员技能的综合要求性和管理实现的技术支撑性等角度全面设计智慧档案馆的体系结构及六个维度之间的相互关联与制约的协作机制。
1 引言
目前,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新媒体和增强现实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深入应用,显现出技术支撑传统行业发展已经到了一定的高度。
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档案学理论与实践存在两个发展的要求或趋势:其一,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逐步由传统的人工模式和实体模式向平台化、知识化、智能化等自动模式和虚拟模式方向推进;其二,档案工作业务流程由基本层面档案的收集、管理与服务向更高层面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知识服务和智慧服务的方向延伸。这两个趋势必然带来档案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范式的转型以及档案管理组织结构模式的演变。
然而,各个领域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化与档案管理理论方法创新滞后的矛盾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信息平台升级而应用跟进滞后、信息资源泛在而处理能力不足等方面。
1.1 信息平台升级,应用跟进滞后。目前,档案学研究与档案信息服务的物质基础、支撑条件和核心内容逐渐向知识?Y源、技术资源和理论创新的大方向转移。
传统的档案服务模式主要是档案管理部门自身通过实体档案的借阅、展览、编研和咨询等利用形式来实现自身的价值。这种实体化的档案服务模式已经逐渐远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在线化服务的现实要求。多元化、多样化、共享化、体验化和情境化的档案信息服务呈现出呼之欲出的态势。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撑,这样的档案信息服务是很难开展起来的。
1.2 信息资源泛在,处理能力不足。其一,资源的泛在性正在淡化档案收集管理业务的边界性。立档单位的职能活动已与各类资源存在愈来愈多的交集,这些资源包括基础资源、科技资源、人文资源、扩展性资源和个性化资源以及支撑这些资源配置的网络、软件和硬件所构成的硬件资源、软件资源等。档案收集管理范围和所涉及的领域愈来愈宽。
其二,资源的泛在性正在削弱档案部门机构对原生性资源的垄断性。从用户的角度看,信息资源可以从多渠道获取。信息可近性原理和用户最小努力原则表明,用户在泛在的信息空间中将存在更大的自由度,去选择更便利的途径以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因此,档案工作面临的挑战将逐步转向信息资源供给能力的竞争上。
其三,资源的泛在性正在颠覆档案信息服务场所的固定性。信息资源的泛在性第一个表现是信息载体和信息环境的泛在性,由此产生了泛在网络、泛在知识、泛在计算、泛在智能、泛在学习、泛在研究、泛在管理、泛在服务等新的变化。就泛在学习而言,已经出现了无处不在的学习,或者说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均能通过多样的时空、多样的方式获取多样的信息进行学习。泛在网络也极大地影响了科学研究、管理服务等活动。正因为如此,秉承传统信息资源服务优势的同时,拓展档案服务空间,形成新的泛在网络服务优势,就成为档案工作的新任务。
其四,资源的泛在性正在暴露档案信息服务能力的薄弱性。信息资源泛在性第二个表现是信息服务的长期性、可得性、直接性、移动性、交互性、融合性、情境性、体验性和主动性,信息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愈来愈高。在档案管理服务部门之外,已经形成了广泛的信息获取能力、可靠的信息传递能力和高效的信息服务能力。档案信息服务能力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面对新压力,探索新模式,不断提升档案信息服务能力,才能跟进时展步伐。
在平台化和泛在化特征愈来愈突显的社会情境下,摆在档案工作者面前的是如何适应新的要求,转变传统的档案学思维模式,探索新的理论和应用模式,重新考察具有档案特色的核心理论,用新的视角和理念探讨档案学新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理论方法和应用的再创新。其重要意义在于面对这种多元化的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格局,通过理论与方法的创新,给更高层次的档案学研究与档案信息服务提供支撑,创造新优势和获取新发展。然而,从现有的档案学研究成果来看,还没有成熟的理论和方法能够把资源、技术、管理和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系统化的理论和应用体系。
笔者认为,造成档案工作相对滞后性和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档案工作思维模式相对滞后和创新动力相对不足两个方面。档案学研究应当注入跨界融合模式,以更加开放和共享的理念,加强档案学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的交叉协同创新与跨界融合创新,逐步形成新的理论和技术应用框架。在此基础上,开展档案管理能力提升工程建设,是适应时代要求和获得自身发展的重要路径。
平台升级和资源泛在特性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为此,本文结合智慧城市档案管理云平台体系建设,探讨跨界融合模式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问题。
2 确立档案管理平台功能的中心性定位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也可以说是一个复杂巨系统,或者说是一个生态系统的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是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对信息进行全面感知和智能处理,以实现管理上的协同化、精准化和服务上的智慧化、智库化[1]。
智慧城市建设包含的要素非常广泛,涉及智能建筑、智能社区、智能园区、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医疗、公共安全、节能环保、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方方面面的信息资源建设、业务平台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2]。
从智慧城市建设以信息流为主线的目标设计来看,档案信息化建设应是其中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档案部门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具有其不可或缺性[3]。同时,具有档案管理中心、数据监管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的三个中心职能。
2.1 智慧城市的档案管理中心定位。IBM公司于2009年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一般框架,该框架突出了两个重要的支撑要素,也就是云计算平台和数据处理服务。
从智慧城市的信息集成性来看,基于跨部门和跨平台的协同环境,完成各类业务信息的标准化处理、集中统一收集和管理是其重要任务之一,档案管理部门应当成为这一重要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因此,需要将数字档案信息资源体系作为智慧城市信息资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确立档案管理中心的角色定位。
档案管理中心具有数字档案信息资源体系的“总库”地位,并具有维护信息的原生性和集成性的重要职能。档案管理中心通过建立网络化的“归档”为入、“利用”为出的机制,拓展中心职能,逐步发展成为智慧城市信息资源汇入和辐射的信息总枢纽。
从云计算平台和数据处理服务的关系上来看,数据处理服务依托云计算平台贯穿于智慧城市运行中纵向和横向的各个层面,既包括数据感知、数据传输、数据析取、数据存储、数据访问等基础性数据获取与处理功能,也包括与业务层密切相关的数据分析与建模、可视化与决策支持、语义与元数据等数据智能处理功能。通过数据处理服务,面向应用层的各种类型应用,如城市规划、健康保险、交通运输、公共安全、环境保护、公共事业、医疗卫生、教育培训、信息公开和应急服务等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支撑,从而实现社会化、智能化、便利化的智慧管理与智慧服务[4]。
在数据感知层、数据资源池层、数据处理业务层、数据支撑应用层和社会化智慧服务功能层等五个层次的智慧城市建设框架之中,档案管理工作所处的层次和角色如何进行定位,将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在一般认识上,档案工作处在数??支撑应用层和社会化智慧服务功能层之间,各机关团体、企业和事业单位在自身的职能工作活动中形成的记录,机关档案部门和各级各类档案馆按照归档范围和进馆要求,进行档案的收集与管理。在此基础上,再面向各级各类的职能工作部门和面向社会开展档案提供利用工作。
智慧城市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在技术层面上可以采取智慧城市档案管理云平台建设的思路。在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框架下,建设两级档案管理中心,其支撑平台是智慧城市档案管理云平台。
一级中心是在数据支撑应用层中增加与各类应用相对应的档案管理中心,即云档案室;另一级中心是在数据支撑应用层之上建设档案管理中心,即云档案馆。两级档案管理中心依托“地区云”平台,形成智慧城市档案管理云平台体系。
智慧城市档案管理云平台体系可以看作智慧城市档案信息资源的云端策源地和云端聚集地,是在“地区云”基础设施建设和统一的规范标准建设的基础上,通过横向与纵向的融合设计,搭建的智慧城市档案管理云环境。智慧城市档案管理云平台体系是联结智慧城市各个领域业务信息平台的枢纽性节点平台共同构成的平台体系,具有智慧城市线上线下(O2O)并重的档案管理职能。
档案工作既要明确这一最基本的定位,也要面向智慧城市建设,按照档案开放和信息公开原则以及纵深切入到底和横向延伸到边的原则,把共享与开放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进行制度设计和应用设计。据此开展跨界融合的智慧城市档案管理云平台建设,重塑组织和业务流程,形成新型档案信息化体系,使档案管理部门成为原生性信息的保管利用中心,才能适应云计算平台上的智慧服务对档案工作的新要求,充分发挥档案管理部门在智慧城市建设体系中的独特作用。
2.2 智慧城市的数据监管中心定位。从智慧城市的信息保障性来看,对智慧城市建设中各类业务平台中的信息流,除保证其规范化和标准化,更重要的是确保信息的原始性、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系统性和安全性。这需要在电子文件形成的前端和电子文件效用完成以后的末端,整个电子文件形成的生命周期,进行有效的和可信的控制。而这一点,正是档案部门的重要使命。
从智慧城市的数据安全性来看,需要开展基于智慧城市大数据的档案监管工作。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除了空间信息和数字化信息,还将会持续涌现各类海量的感知信息和网络信息,这些信息共同构成了智慧城市大数据[5]。智慧城市大数据反映了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各单位以及民生工作的真实面貌,需要纳入档案业务指导与监管的工作范畴。
2.3 智慧城市的信息服务中心定位。从智慧城市的信息窗口性来看。政府信息公开是智慧城市建设中一个重要的内容。2007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规定,档案管理部门是政府信息公开查阅的重要场所。
从智慧城市的信息服务性来看。智慧城市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惠及民生和促进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增强咨询服务能力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档案管理部门一旦拥有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各类原生信息资源,利用各类智能手段和方法增强咨询服务能力也就成为责无旁贷的重要工作任务。
3 确立档案管理平台建设的嵌入性定位
3.1 智慧城市综合平台的业务性嵌入。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之一是跨领域整合各类行政业务,实现行政事务的协同化,通过开放的单一窗口实现便利化服务,提高整体工作效能和办事效率。因此,档案管理平台建设不能孤立进行,需要嵌入各类业务信息的迁移和多种业务平台整合之中,同步开展建设工作。
其一,管理层面的体系化嵌入。智慧城市建设虽然涉及面很广,但也有整体布局和分层、分级、分区域、分专业、分系统、分部门的具体规划。我国档案管理机构的设置与智慧城市建设具有体制上的一致性,可以依托基层档案管理部门按照立档?挝坏闹腔鄢鞘薪ㄉ璺桨附?立基层的智慧城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在此基础上,按照各级各类档案事业管理机构的层级关系和指导关系建立省区市和国家层面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中心。
其二,制度层面的适应性嵌入。智慧城市档案管理云平台建设要充分利用智慧城市综合平台,以政务信息公开和档案开放原则,通过档案管理的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完善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档案业务管理制度、各种类型的专业档案工作制度和各类档案开放利用工作制度。
其三,技术层面的标准化嵌入。档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要采取遵从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规范与标准体系原则,实现与智慧城市各类业务平台所具有的诸如大数据挖掘、云计算、复杂事件响应与处理等功能模块的对接。
其四,平台层面的网络化嵌入。智慧城市档案管理云平台建设可以纳入“地区云”建设规划,按资源共享、协同共建的原则,利用“地区云”建设的各类资源,包括网络资源、技术资源、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环境资源等进行建设。
在档案管理体制、机制、标准和规范协同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网络化嵌入设计。将档案管理平台专业化地接入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建立智慧城市档案管理云平台体系。逐步实现智慧城市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的在线动态管理,包括在线收集、在线归档、在线整理、在线存储、在线鉴定、在线保管、在线统计、在线编研、在线检索、在线利用和在线咨询服务等,为开展智慧城市档案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建设与管理服务提供平台保障。
通过档案管理云平台体系建设,形成跨界融合与开放共享并重的智慧城市档案管理新模式。通过管理和技术上的再创新,使智慧城市档案管理云平台在泛在网络环境下,在智慧城市生态体系之中,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中心,联结智慧城市各个领域业务信息平台的枢纽平台,进而发展成为智慧城市大数据档案管理的策源地和集聚地,并逐步上升为智慧城市信息资源汇入和辐射的信息枢纽。
3.2 档案网络信息安全的前端性控制。加强可信电子文件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和技术平台建设,进行前端控制是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目前,各类技术平台和业务平台在角色管理、身份识别、权限设置、访问控制、加密控制、容灾备份、入侵防火墙等技术层面的应用已相对成熟,与网络安全技术相关的规章制度、标准和规范也都比较健全。但是,有了数据安全和信息安全,并不等于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质量有了保证。因为,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除信息内容,还包括电子文件全生命周期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类背景信息和关联信息,这些信息和电子文件自身内容一起构成了电子文件有机整体。
因此,需要建立统一的元数据标准进行前端控制,以增强电子文件安全管理的可信性、真实性、完整性、系统性、准确性和成套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检索、编研、利用的质量。
4 确立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体系化定位
传统的档案管理主要侧重于实体档案管理,“互联网+”环境下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的相应机制没有建立起来[6]。还存在标准规范对接、软硬件对接、网络对接、数字资源对接等方面的现实问题。
具体表现为:其一,适用于智慧城市建设的档案信息资源加工处理的原则方法、制度规范和标准化工作上存在差距;其二,适用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档案管理软件和硬件系统不完善;其三,与智慧城市各级各类业务管理系统互联互通的档案管理平台建设较为乏力;其四,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存量建设不足、增量建设不力,其完整性、准确性、系统性和成套性的质量控制也不尽如人意等。
笔者认为,以体系化定位进行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模式创新和模式转换,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体系化建设的基本思路是树立大资源观,将技术与平台、载体与数据共同纳入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框架并加以综合管理。
4.1 确立各类技术和平台的信息资源属性。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档案信息资源建设都是档案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在信息技术广泛而深入应用的今天,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更是档案管理基础性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从数字化发展的角度来看,数字资源对信息技术和信息平台的依赖性愈来愈强。从档案载体发展来看,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的应用,依赖于各种信息平台的全媒体档案载体类型和载体形态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有些载体类型和载体形态中的数据难以甚至不能转化为实体档案形态加以收集、保管和利用。这已经成为传统档案信息资源体系建设的瓶颈问题。因此,应确立各类技术和平台的信息资源属性,将技术和平台作为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建设。
4.2 确立各类载体和数据的信息资源属性。智慧城市大数据具有跨界生成性和分布存储性,这对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原则来说是一种挑战。
智慧城市大数据档案管理可以运用云计算平台,用整体迁移上云的方法,在物理分散的情况下实现逻辑上的集中管理。这样,既在逻辑上坚持了档案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又在空间上节省了扩建档案保管场所和新建档案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成本。
对于在大数据基础上产生的数字档案资源,按照数字档案收集管理的相关规定,将其中反映职能工作活动面貌的数字资源归档,实行双套制和双重备份制管理,形成大数据档案、数字档案、实体档案和实物档案并存的信息资源体系。
4.3 确立存量资源数字化与应用的联动性。档案信息资源体系化的建设,存量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是基础。
首先,标准联动。存量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加工,要以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为基础,进行地方与行业档案信息化标准和规范的建设工作,在信息资源的标准与规范方面做到无缝对接。
其次,技术联动。结合智慧城市档案管理云平台建设的规划和目标,开展积极有效和扎实的档案数字化加工工作。同时,充分运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增强现实、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条件成熟时融合广播网和电视网等技术,将存量的档案数字资源进行知识化和智慧化加工处理,??现实体档案与数字档案在各类终端设备上的一体化管理,形成存量资源与应用联动的档案信息资源体系。
4.4 确立增量数字资源线上线下的互补性。将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平台无缝接入智慧城市的各类业务平台体系之中,利用电子文件前端控制和电子文件全生命周期质量控制的规范与标准,在实现增量资源线上管理的同时,探索线上与线下相协调档案管理新模式,形成线上和线下互补的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一体化管理体系。
5 确立档案管理制度设计的融合性定位
在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泛在的信息空间正逐步确立,云计算服务平台、移动计算服务平台、多网融合信息服务平台以及物联网信息服务平台等得到了更加深入的应用,而且这些应用具有跨界融合性。
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应以跨界融合性思维,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开展。在宏观上,从国家和地区层面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和支持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开展档案管理体制和机制融合创新,同步完善档案法规和信息技术应用的标准规范。在微观上,按照智慧城市建设所属行业,分级、分类、分领域、分行业、分专业地深度融入,开展平台化的档案管理典型示范与应用推广工作,达到统筹规划和全面实施的目的。
档案管理制度融合创新的具体举措是强化体制与机制、政策与法规、标准与规范、创新与示范等设计方面的系统性、导向性、一体化和联合性。
5.1 体制与机制的系统性设计。开展档案管理云平台体系建设,要以管理制度、体制机制、业务标准的融合对接为基础进行。一方面,智慧城市背景下档案管理的体制和机制改革与创新,应作为政府主导的系统工程进行顶层统筹的政策设计、制度设计、规划设计、方案设计、管理设计。另一方面,为适应智慧城市建设的新要求,认真研究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各类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则和方法为指导,进行体制和机制再创新。通过政策与制度的融合对接,建立和完善智慧城市背景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制度体系、技术体系和方法体系。
5.2 政策与法规的导向性设计。
5.2.1 支持数字资源的平台化建设。目前,档案信息存储与传递的媒介形式因技术进步而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承载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各类业务平台在信息的表现形式和管理方式方法等方面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为适应这一变化以及适应未来网络发展新趋势,提高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管理的质量,国家档案局和相关机构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档案管理法律和法规性文件。如国家档案局在颁布的第1号令、第5号令、第6号令、第8~第11号令中,从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角度,对新的档案载体形态及其支撑技术的管理问题均作了原则性要求。
这些要求涉及设施与安全、归档平台、数据质量检查、载体质量检查、网上交接、脱机存储、成套数量、安全利用、不同载体归档互联、元数据与背景信息归档、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副本归档、电子文件备份中心、企业电子文件归档和社区电子文件归档等多个方面,对有效地开展数字资源的平台化建设工作提供了依据。
从智慧城市档案管理云平台体系建设的角度看,上述规定也有许多值得改进和补充的地方。建议根据泛在网络发展和信息媒介演进的新需求,进行系统化的补充和完善,加大对数字资源的平台化建设的支持力度。
5.2.2 支持跨界合作的信息化建设。在档案信息化专项建设方面,国家相继出台了档案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政策,鼓励探索采用信息技术平台和网络平台开展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信息服务和存储服务[7]。如,2002年11月25日,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的《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2010年6月17日,国家档案局的《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2014年7月14日,国家档案局的《数字档案室建设指南》;2016年5月26日,国家档案局办公室关于征求《企业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等。
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对档案信息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建议在跨界合作的信息化专项工程建设领域强化政策扶持,推进档案信息化向纵深发展。
5.3 标准与规范的一体化设计。目前,智慧城市建设中各类信息标准和规范存在一定的差别,与之相适应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标准和规范尚没有完全统一。标准和规范的不一致性,将会导致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各类数据之间的兼容性问题。
1999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数字档案管理相关标准与规范,如,《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GB/T17678.1―1999)、《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2002)、《电子文件归档光盘技术要求和应用规范》(DA/T38-2008)、《照片类电子档案元数据方案》(DA/T54-2014)、《档案关系型数据库转换为XML文件的技术规范》(DA/T57-2014)和《电子档案管理基本术语》(DA/T58-2014)等。这些标准与规范是开展智慧城市档案管理云平台体系建设的基础。
档案管理部门可以利用现有的标准化协作平台,参与智慧城市信息资源标准和规范的制定过程,改进和完善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和规范,逐步形成一体化的标准与规范体系。
5.4 创新与示范的联合性设计。建议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与相关部委联合推出智慧城市档案信息化项目库。通过项目库提供相应的项目建设资金,带动信息化建设项目研究、应用与示范,并在一定的范围内开展项目的创新应用推广工作。
建议各省(区、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探索创新与示范联合推动的管理模式,为智慧城市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新动力。
6 确立档案服务体系建设的共享性定位
6.1 确立技术共享支撑服务的理念。运用云计算所倡导的设施即服务、软件即服务、平台即服务的理念,确立技术共享支撑服务的思维模式,充分利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各种媒体形态和传播渠道,推进档案信息服务的便利化。
运用技术共享支撑服务理念,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服务系统,实现各类终端的线上档案浏览、检索和借阅。同时,丰富各类专题展览、全媒体立体展示大厅等载体形式,实现线下档案的利用体验。
6.2 确立网络共享便利服务的理念。建立“互联网+跨界联合”的档案信息资源协同开发与服务新模式。便利化服务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其基础是通过综合平台跨界集成各类业务,实现一站式服务。
传统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信息服务模式,主要是档案管理机构自身基于馆藏并按照社会需求而开展起来的。这种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服务的模式难以满足智慧城市建设的便利化服务要求。因此,确立“互联网+跨界联合”思维,建立和完善档案信息资源网络化协同开发与服务新模式就成为必然选择。
“互联网+跨界联合”服务模式具有两个重要的推动作用,即服务模式的优化和服务优势的强化。通过模式优化和优势强化,使档案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开发和智慧化服务更为有力。
优化档案服务模式可推进传统档案信息服务实现六个转变。即变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服务的孤军奋战为联合作战、变台协作为跨平台协同、变单渠道信息来源为多渠道信息来源、变单向信息服务到交互信息服务、变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变有限服务到泛在服务等。
强化档案服务优势可进一步增强档案信息服务的四个优势。即跨界联合的专业互补优势、服务主体与服务对象交互的自媒体优势、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的信息集成优势以及技术与平台资源作用发挥的综合优势等。
6.3 确立知识共享智慧服务的理念。其一,开展档案内容的智慧化组织工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其重要内容之一,而信息资源内容的组织则是其重中之重。智慧城市档案管理云平台作为智慧城市原生信息资源的中心平台,更应当率先开展档案内容的智慧化组织、管理与服务工作。信息资源内容的组织需要以用户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以知识化为核心,以技术为支撑,以智慧服务为目标进行。
其二,开展档案知识管理团队建设工作。档案内容的智慧化组织需要构建稳定的团队开展工作。团队建设可以在档案馆原有编研力量的基础上,通过培训学习、经验交流和实战训练等方式逐步形成。通?^团队化知识组织与知识服务,不断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知识化和智慧化组织与加工处理的能力,满足智慧城市建设对档案信息服务的精细化及便捷化要求。
其三,开展档案知识服务平台建设工作。与数字化办公平台、可视化公共平台等相对接,以动态和可视化的方式呈现档案信息内容所反映的对象[8],提升档案服务质量和水平。
7 确立档案人才队伍建设的协同性定位
一是确立制度设计的协调性。与体制和机制创新相结合,人事制度改革相配套和区域人才培育项目相协调,建立和完善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体系和制度体系。激励档案工作人员积极投身于智慧城市档案管理云平台建设中,全面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使更多的信息技术应用人才脱颖而出。
二是确立教育资源的互补性。多渠道开展现有档案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和继续教育,充分利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各类政策资源、行业资源、产学资源、技术资源、网络资源和智力资源等各类资源,联合开展各种类型的继续教育活动,全方位提高档案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
三是确立培引使用的交流性。确立需求驱动、政策激励、跨界联合、协同共建的人才培引政策,强化信息技术应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力度,用交流的理念吸引各领域信息技术与网络优秀人才加入到智慧城市档案管理云平台建设之中,形成跨界联合与交流互动的高层次档案信息技术应用人才培引使用机制。
四是确立能力培养的多元性。通过政策引导,支持档案工作人员参与跨界融合的学术交流、技术交流、经验交流、参观学习、现场训练、访问互动、业务指导、决策咨询、项目管理等活动,使档案专业技术人员开阔视野、贴近实际,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五是推进成长环境的网络化。建议实施互联网+档案人才行动工程计划项目。通过全媒体信息和技术共享形式,构建档案人才队伍建设的自我成长、培育引进、互动提高的在线模式,发挥“互联网+”的倍增效应,快速提升档案信息化人才队伍的整体能力和水平。
(一)智慧档案馆定位模糊,影响智慧档案馆的普及与发展
目前,尽管智慧档案在我国不同区域被广泛推广和实践,但是由于对智慧档案的定义缺少深入地研究分析,导致对智慧档案馆的定论依旧停留在较为笼统和模糊的层面,影响了智慧档案馆的建设定位。此外,一些县级智慧档案馆建设期间,受到传统思维的影响,依旧习惯延续以往的建馆模式,对智慧档案馆建设不敢尝试,也影响智慧档案馆建设和普及以及进一步发展。
(二)注重档案数字化建设,忽略智慧馆库建设,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与应用不同步
县级档案馆建设的重点依旧放在档案数字化、利用微机化、传输网络化上,以为这就是智慧档案馆了,其实这与真正意义上的智慧档案馆相距甚远。真正的智慧档案馆,是对档案收集、整理、归档、移交、利用全方位的智能管理、智能储存、智能使用,重档案数字化建设而轻馆库智能化建设的现象,会导致智慧档案馆的建设滞后跑偏。
二、县级智慧档案馆建设建议
(一)建好“一个中心、两平台多系统”
“一个中心、两平台多系统”,即档案资源数据中心、档案馆管理平台、智慧库房一体化管理平台。智慧化库房建设包括智能化控制技术、温湿度检测控制技术、防盗报警技术、自动防火报警技术、视频监控技术、智能门禁管理技术、信号采集技术等,智慧馆库综合管理平台整合库房RFID系统,可实现基于RFID系统的实体档案管理模式。根据标签结合电子档案信息,可实现实体档案定位、出入库提醒、丢失报警、盘点等。平台整合RFID系统定位功能,将实体档案在架、错架或离架信息进行实时提示和报警,实现在线盘点、统计分析、库区安全管理、档案智能存储管理、库区联动管理,系统提供联动历史追溯功能,将过程通过视频、日志等方式进行回放和查看。
(二)做好适配基础软硬件
集成先进的数据采集工具,及时捕获各业务系统预归档数据,通过强大的自定义表单及工作流引擎、即时消息服务,实现档案收集、利用、鉴定等环节的在线审批流程,以及档案收集、整理、移交、归档、统计和利用等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涵盖多个网络(政务网、网、因特网),涉及多个应用软件的应用部署,采用分级授权管理,满足“三库”(管理库、保管库、利用库)分离的部署形态,以及不同地域档案的集中式或分布式规范化管理。
(三)全方位实现智慧档案馆功能
智能收集。利用大数据技术、NLP技术,智能判断前端业务数据是否应归档、是否有重复归档,并及时主动提醒管理人员进行档案的收集整理,实现档案收集、整理、签定的全自动化管理。智能签定。运用NLP、深度学习技术,对待归档信息进行智能价值鉴定,分析并理解文件内容,自动判断是不是该归档,自动赋予其分类号、保管期限、密级,并通过持续深度学习达到越来越精准的目的。智慧档案编研。利用自然语言技术、自动标签功能、图像识别技术,实现对特定主题的资料收集、中心语义的自动抽取。比如进行智能人物编研,可根据照片及相关文档进行人物画像,通过一个基本人物人脸照片,找到系统里所有的照片档案,并把照片元数据、背景资料自动合成为一个大的素材库。智慧档案利用。运用人脸识别技术实现档案远程利用审核以及文字、图像搜索、音视频搜索等。运用档案智能标签技术,实现智能、主动推荐档案给相应的利用人员。运用图片搜索技术,直接对一个图片进行相似性、关联性搜索,给出图片相关信息。运用音视频搜索技术,实现基于用户画像的实时个性化推荐。智慧档案管理。利用RFID自动识别、图像识别、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通过RFID电子标签对档案实物进行唯一标识,实现档案实物的非接触、多文件、快速采集,实现档案的在线监控、快速定位、高效盘点、动态路径跟踪等功能,从而实现档案管理的数字化、自动化、高效化与智能化。智能化无人档案库房。通过融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建设集多人无感快速测温及安防联控、纳米雾化消毒、4A智能系统(自动导航、自动避障、自动补液、自动充电)、365天*24H全能防疫消毒、AI人机交互等核心功能的智能机器人,通过机器人自动抓取档案上下架、自动盘点、自动整架、档案消毒,实现档案远程化、无人化操作,提升档案服务的智能化、智慧化水平。智能检索。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知识图谱技术将搜索功能智能化,根据用户过往的检索记录、借阅习惯、爱好等数据,与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匹配,选取匹配度较高的档案信息向用户推荐个性化档案资源,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智能检索。绿色节能。系统设备应采用先进的变频技术,节省功耗,有效的照明节能,同时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于库房的灯光、门禁、密集架等设备的统一控制。平常库房内不使用的设备处于断电或休眠状态,工作人员进入库房后,系统会根据此次工作的内容,自动开启设备,可根据需要对整个系统进行自定义设置,包括温湿度设置、报警时间设置、通风时间段设置、净化时间段设置等。
三、县级智慧档案馆建设的发展方向
(一)数智驱动,创新发展
用大数据结合图像识别技术,把图像数据转变为文本数据,实现档案利用增值服务、信息导航服务、组件化推送服务等;改善档案服务手段,提高档案检索、查询档案的服务质量,运用大数据分析对海量档案数据资源进行归纳、分析、研究,设计数据模型,感知我们的需求,分析我们的利用行为与喜好,推动档案管理的创新及档案数据资产的开发利用。1.馆际互通,异地查档把各个地区的档案馆网络打通,在保证安全和授权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异地查询、调档等操作,让借阅人能够在自己最近的区域进行档案调阅。2.实体电子档案一体化管理通过RFID系统,结合电子档案的属性以及密集架的存储状态,智能辅助排架,自动分配新入库档案的存储位置,快速实现实体档案的盘点以及移库等库存管理。3.全方位的安全防护系统,同时做到绿色档案,节能减排。
(二)重视关键技术的应用与人才培养
县级智慧档案馆建设期间,必须重视关键技术的应用。关键技术主要涵盖环境温度以及档案资料管理技术,二者作为智慧档案管理重点,管理者以及建设人员必须给予足够重视,积极尝试利用温度湿度的控制技术以及数据挖掘等关键技术,实现环境温度管控以及档案质量的管理工作。县级智慧档案馆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智慧。在未来要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大力引进专业优秀人才,为县级智慧档案馆建设提供人才储备。综上所述,智慧档案馆以其感知全面化、应用综合化和存储智能化的特点,成为今后档案馆建设的方向。县级档案馆应在建设过程中,注重融入智慧元素,或为智慧档案馆建设预留出端口,以便快速步入城市智慧化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郑玮.大数据背景下如何有效创新档案管理模式和提升服务能力[J].办公室业务,2020,(19):92-93.
随着社会进程的不断向前推进,人类正逐渐从档案管理的传统时代走入数字时代,并在数字管理模式不断推行和普及的过程中慢慢走向智慧时代。但是对于档案管理这项工作而言,无论具体采取什么样的模式、使用如何的管理方法,档案信息安全问题都是其无法绕开的关键性一环。
一、何谓智慧档案
智慧的一个重要表现特征是“独立”,而“智慧档案”的概念从根本上延续了这样一种特征,成为能够实现独立管理和运行的,基于智慧时代、智能化两大背景所提出的概念,是伴随着云计算、互联网+以及大数据分析等技术逐渐被应用于档案管理领域而生成的一种智能化的档案管理模式和手段。从其所呈现出的基本特征来说,智慧档案具有强烈的开放性,是基于多样化技术的融合而展开服务与管理的技术集合;也是能够打破档案拥有者或所属管理区域、地域和时空上的界限,进行高度共享和信息传输的资源整合机构;更是一种能够不断吸收新资源、整合旧资源,依靠对外在形势和信息内容不断吸收、整合来实现自我更新和模式递进的可持续发展系统。而且从其展开服务的对象,以及生存与发展的必然性来说,所呈现出强烈的以人为本的特征,即意味着其一切发展、规划、细节设置和战略选择都必然基于社会大众对于智能化、服务性的心理需求,也意味着其管理必然更加具有针对性。
二、智慧档案的信息安全范畴
(一)信息传输安全
智慧档案之所以会给人们生活带来一定的便捷、给所有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带来快速和高效,离不开基于网络和数字信息所产生的传输性。当今社会大量的档案信息通过云端存储、通过计算机在四通八达的网络当中进行点对点、甚至点对面的传播,而这其中绝大部分信息都是具有一定隐秘性、不可对外泄露和公开的内容,一旦云端被攻克,或个人信息传输记录被网络漏洞所窃取,那么随即而来的就是档案信息安全性的全面丧失。所以说,智慧档案的信息安全首先包括的是传输安全。
(二)信息介质安全
档案信息之所以会面临危险,除却上文所提到的传输漏洞外,还有诸多来自客观环境及人为的介质因素。当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成为智慧档案生成的重要载体时,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硬件设施,安全与否、其抗灾害能力如何就成为关系到档案安全的重要因素。举例来说,档案存储的外在介质,当遭遇到不可抗力灾害(地震、火灾或其他类型的自然灾害)时,其固有的信息数据很有可能随着外在介质的被破坏,或遭到严重的损害;再比如进行信息数据维护的工作人员一旦出现擅离职守,或工作失误对计算机操作和档案管理系统造成数据损坏、导致其无法还原和备份时,便极容易造成智慧档案独立运作系统的全盘崩溃。鉴于此,智慧档案生成和管理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类介质以及工作人员的良性操作就成为维护其档案安全的重要因素和环节。
三、智慧档案的信息安全提升路径
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进程是其不断发展并实现自我更新的必然趋势,但如何在延续和秉承这样一种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维系其信息安全,实现智慧与安全的和谐与平衡,是长久以来我国众多业内专家和科研工作人员始终专注于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议题。笔者认为“安全”是一个相对概念,就如同意识形态中的正确与否并不是某一种绝对值,是基于一定的参照对象而产生的一种评判标准一样,所以“安全”也是一个相对而生的概念。因此,对于智慧档案的信息安全,只能在原有管理模式上不断提升其安全指数,无法实现绝对安全、一劳永逸。
(一)重视智慧档案信息安全内涵,加强相关安全业务培训
基于上文中所提到的智慧档案的信息安全范畴,故而加强对于智慧档案信息安全的维护主要就是保障信息内容的完整性、可用性以及严密性。同时相对于传统纸质档案只限于纸质载体媒介的客观形式,智慧档案则将存储介质扩充为光盘、硬盘等一切可以用于存储数据的电子化载体,这就使得对其的安全性维护变得更加复杂与艰难;同时现阶段电子设备更新换代的频率日趋增高,在软硬件设备交替的过程中,其固有的用于存储电子信息和数据的载体是否能够完整地保留到下一个时代却是一个未知数(无数年前用于听取音乐的磁带因为录音机的停产和消失,已经推出了历史舞台,而且近年来传统CD和DVD随着数字影像的传播也开始呈现出消退的趋势)。
鉴于此,相关档案管理部门务必及时展开有关档案信息安全的业务培训,重视安全内涵、强化安全意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出发,在提升其理论素养、促使广大工作人员从理论上了解我们当今社会技术和科技的发展趋势的同时,还要从实践操作的角度加强其基本的业务技能,提升其有关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云端、大数据等的操作使用本领,强化自身的技能水平。此外,档案管理人员个人的职业道德、敬业态度也是档案安全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如果不加强对于自我严谨性的要求,那么人为原因造成的档案管理疏忽,所带来的损失亦是巨大的。
(二)打造互联网+物联网的安全监控体系
所谓的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而形成的网络,近年来频繁出现在生活中的“二维码”就是一个简单的物联网形式,是能够让任何物品都能够有效地和网络发生关联,快速实现定位、监控和管理的重要方式之一。那么将其与档案管理相结合,就能有效实现对于档案信息的追踪定位、对于维护其安全、生成具体的安全监控体系具有十分重要和直观的作用。而要想完善智慧档案的整个监控网络还需要从以下两个角度来开展和推进。
首先,对档案管理机构进行全方位立体监控,包括人口密集区、重要进出口通道以及档案借阅和查询大厅、微机室等。监控摄像头的设置要以灵活性和流动性为主,重要场所要实施多重控制,将指纹、门禁以及电子信息警报器等通过有效的程序设置,开发出对于安全隐患出现的警报功能。其次,构建重点档案网络,现阶段国内的很多档案都是“断本”产品,一旦被损坏或丢失后果不堪设想。因此针对重点档案要着重采用互联网标签和物联网系统,在维系日常的监控设施基础上,应善用网络进行追踪管理,使其不游离于档案管理的网络,一旦出现非常规走向,便可立刻在网络系统中做出警告和提示。
(三)云端分级,划分共享和安全指数
档案云端虽然是能够实现网络共享和平台公用的非常有效的档案管理方法,但是其所埋伏的有关信息泄露的安全隐患也是十分令人惶恐和担忧的。作为智慧档案的重要操作平台,为了维护其内部的信息安全,需要将传统的政务专网与物联网和互联网相结合来进行管理,通过彼此间的相互独立运作,来保障档案信息的安全、独立、不为外界所窃。而要想实现这一点,则要构筑严格的云端分级系统,将其内部所置档案信息的可共享程度、安全指数进行一定程度的划分,核心程度和密级要求越高的信息内容越需要置于与外界相互隔离的核心平台进行存储和管理;而对于安全要求和密集程度较低的非核心性档案则可以利用普通的云端进行管理。这样将有助于实现档案管理过程中云端共享和安全维护的所能融合共生的最大化。
(四)适时安全备份,降低风险指数
非人为的不可抗力因素,是能够对档案信息安全造成重大损害的症结之一。计算机网络硬件故障、各类自然灾害和不可预估性事故一旦出现对于档案,尤其是“孤本”档案所造成的危害无疑是致命性的。其不仅会威胁到档案信息本身的完整性,更会影响其使用价值以及日后可用性,所以在提高智慧档案的信息安全性同时,还要适时做好数据安全备份工作,以备不时之需。笔者建议档案工作者可对档案信息进行多重备份,并定期进行数据在线、脱机模式下的双重检验。备份至云端的数据需要及时构筑防火墙艺术、数字验证码及密码校验技术和入侵检测技术来为其安全性提升打下筹码。同时为了避免出现“一用皆可、一损俱损”的状况出现,数据的备份还要充分考虑到原始数据所处地区可能会诱发的各类自然灾害或是其它会威胁到档案安全的因素,并基于此搭建异地备份平台,必要时需要增加一定的资金和设备投入,来完善对于两地同其档案的备份与数据更新,以备突发事件下的特殊需求。
综上所述,智慧时代的档案信息呈现出一系列的优势与特点,但其中也存在着如何提升其安全性的问题。笔者认为,智慧档案是从原始管理到数字时代,再由数字时代进化到智能时代这种必然发展趋势下的必然产物,要想维护其安全性,就要在理解其内涵的条件下,从数据备份、云端分级和物联网监控等多重角度打造共性的安全系统维护网络,从而让档案建设事业不断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实现进步与安全的平衡,为我国的现代化档案管理事业提供更多的发展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刘迁.智慧时代档案信息安全的提升路径――以张家港市档案馆为例[J].档案与建设,2015(5):21024.
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形态。[3]智慧城市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维基、社交网络、Fab Lab、Living 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营造有利于创新涌现的生态,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智慧城市”的四大特征: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
智慧城市建设将改变我们的生存环境,也是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客观要求。通过建设智慧城市,及时传递、整合、交流、使用城市经济、文化、公共资源、管理服务、市民生活、生态环境等各类信息,提高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互联互通、全面感知和利用信息能力,极大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能力,提升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2 智慧城市建设中,档案部门的角色定位
智慧城市的总体架构(参见图1)自下向上分为“感、传、支、用”四个层,即感知层、传输层、支撑层、应用层,同时建设安全保障体系、标准规范体系、运营管理体系作为支撑。笔者认为,智慧城市建设本质上就是以网络为基础,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各项关键信息,更好地服务大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数据的互联、共享和安全。
图1:智慧城市总体架构
2.1 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管理者和参与者。可能有人要问为什么这些工作都要档案部门来参与呢?首先,档案部门是政府机构建立的基础,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的管理者和参与者。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国务院第492号)规定了档案馆作为政府信息公开查阅的场所,[4]各省辖市根据其精神,档案馆统一挂“×××政府信息公开查阅中心”的牌子,设置政府信息公开查阅场所,档案是智慧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公共信息资源。另外,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管理者和参与者,在规划智慧城市建设中所形成的数据分析、初步可行性研究、阶段性报告、可行性报告等,应由档案部门统一收集整理并归档保存,为日后向决策层领导、各部门管理人员提供决策支持。
2.2 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部门。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政府部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档案信息资源是一个政府借以完成其工作的基本行政工具,是政府机构赖以建立的基础,是智慧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公共信息资源之一。搭建智慧城市的公共服务平台必须整合政府传统组织内部的数据,还要整合政府跨部门之间的数据,特别是对各政府内部公文、档案、图表、数据信息化的改造,是智慧城市建设必不可少的一步。由于大部分档案应用系统是基于局域网或政务内网的,因此,档案部门的作用就是把分散在各系统中的原始的信息资源进行集中整合,形成统一的信息资源体系,“九九归一”,建成一个统一的大数据库。并对大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和科学管理,使数据高度集中和融合,建立数据中心和共享平台,使数据具有“智能”的技术能力,才能为信息共享提供条件,服务传统行业。其核心就是要构建统一权威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和平台,实现一站式信息服务。只有保障了基础数据在“前端”的真实性和安全性,才能为之后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基本保证。
3 档案部门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 统一标准缺失。单从档案部门内部来看,全国各个档案部门虽然已经建设了规模大小不等的数据库,但都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性和整体性,而且标准化程度低。更不要说不同行业、不同机构之间的信息化建设了,都各有计划。在其他应用终端上,从政府到行业再到企业,各自也都有自己的标准,相互间的兼容性差,这样就造成宏观上把握不清,信息孤岛与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相关资源不能整合应用,档案数据无规范化控制,存在安全隐患。
3.2 相关法规制度建设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主要表现在信息立法和档案法律法规没有有机的整合。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大量CAD文件的面世,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推出了《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1999年,为规范电子文档的归档与管理中的问题,国家档案局又颁布了《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办法》,2000年,为了解决计算机在辅助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国家档案局又颁布了《归档文件整理规则》。2002年,针对公务活动中电子文件的形成、积累、保管、利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国家档案局对《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办法》进行了修正,在此基础上,又分别在2003 年和2005年出台了第三部和第四部档案信息化部门规章。[5]但有关电子文件采集的元数据标准、电子文件鉴定保存的技术规范依然空白。数字档案长期保存工作往往是在国家档案机构系统内部进行,企业、高校、研究机构、政府其他部门的参与有限,跨部门、跨领域的长期保存合作机制尚未建。
3.3 安全管理的滞后性。主要表现在很多档案信息网络管理人员、应用人员缺乏安全意识,有些档案工作者没有受过正规的网络安全培训,对信息网络的安全重视不够,使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缺乏针对性和执行力。同时,缺乏既懂档案工作又掌握智慧城市专业知识,又对信息安全领域熟悉的人才。从专业结构看,档案从业人员主要来自文史学科为基础的相关专业,致使在技术层面上无法提供有力的安全支撑,在信息环境的发展中,标准化管理、计算机辅助管理、规章制度管理明显滞后于档案信息化发展的步伐。
4 改进措施
4.1 技术层面
4.1.1 加强对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的管理,确保系统安全。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是信息的整合和共享,就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把所有数据都放在一个敞开的公共信息资源平台上,大家按需应用。因此,只有平台安全才能保证数据安全,一旦平台被恶意破坏,数据就面临流出的风险。所以,必须提高数据的安全保障,档案信息作为政府的基本行政工具,档案部门应从“源头”抓起,保障数据安全。进一步完善安全防范措施,除采用身份识别、数据备份、访问控制、防火墙技术外,还需采取专用核心密码加密系统进行数据加密,多种安全防范措施并用。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确保计算机和档案的安全,在有安全保障的前提下才能使有密级的信息在网上安全传输和共享。其次,提高档案管理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档案管理计算机网络必须采取强有力安全措施,以克服网络面临的威胁。这些安全措施分为技术措施(如权限设置、个人身份鉴别、防火墙、建立数据备份系统等)和管理措施(如建立健全网络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网络管理规章制度、加强网络运行进程中的监控与管理等)。
1 智慧档案馆的定义及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定义
智慧档案馆的概念源自于智慧城市。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IBM公司率先提出“智慧地球”的理念以呼吁和帮助世界各国共度危机和发展经济。城市作为地球上人类居住的基本单位,智慧地球的构建则离不开智慧城市的发展。所谓智慧城市即利用云计算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企业和人们相互交往的方式,对人类各方面的需求做出快速、智能的响应,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目前,智慧档案馆研究在我国方兴未艾,学术界对智慧档案馆的定义各执己见,尚无定论。但通过总结分析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一些共同之处,即智慧档案馆是采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手段,具备进行感知、挖掘、决策等功能,为国家和民众提供全方位、多层次服务的一种档案馆模式。
(二)智慧档案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忽略用户需求
智慧档案馆的服务对象是用户,但在建设智慧档案馆的实践过程中,多数专家学者们的着眼点停留在管理、技术、资金、人才方面,忽略了面向用户体验这一要素。在实施过程中,对技术的追求只是停留在硬件层面,盲目给智慧档案馆戴上云计算、大数据等大帽子,而不深入思考用户是否真的需要这些技术是研究的价值偏离。技术只是手段和工具,而它的服务对象――人,才是智慧档案馆建设最需要关注的对象。
2、档案利用率低
智慧档案馆建设的最终效果以用户的满意度和评价来体现,而其中最突出的量化指标就是档案的利用率。在众多构建智慧档案馆模型的设计中不难发现,建设一座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档案馆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但由于种种原因,数字化、信息化后的档案利用率却未有显著提高,投入与产出反差巨大。如果智慧档案馆在今后的建设中仍然无法显著提高档案利用率,那建设智慧档案馆的效益问题将是今后值得引起关注的问题。
2 物联网技术在智慧档案馆应用的特点
物联网是以感知客观世界,并以获得物理信息为目的,从而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互联的网络。它通过各种感知方式来获取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并结合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实现信息传递和交互,采用智能计算机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实现了把局域传感网络和互联网连接在一起,从而完成对被感知物体的监测和控制。物联网技术也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为档案馆智能管理带来了信息感知领域的一场变革,将物联网应用于档案馆的智能管理中,能够最大程度地节约人力、物力、财力,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实现档案馆的智能化。
(一)档案资料的唯一标识
档案馆主要保存的资料包括纸质档案案卷、书籍复本和电子文件(移动硬盘、光盘等)。物联网的EPC编码技术,可以对单个物品进行编码,为每盒档案和书籍、电子文件载体提供唯一标识。同时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完成对每个档案载体(档案卷盒、书籍、电子文件载体)的跟踪与管理,以方便用户和管理人员的查找。
(二)读取方便
采用RFID电子标签,只需将每个档案载体的详细信息写入标签中,这种标签只要在阅读器的范围内就能读取,从而提高了档案载体的识别效率。
(三)RFID电子标签长寿耐用
原有档案卷盒采用纸质或不干胶等打印信息作为标签,容易脱落和污损。采用RFID电子标签可以在高污染或放射性环境中使用。
(四)便于管理
将贴有电子标签的档案载体在通过识读器扫描区时,RFID系统可以分辨出各类档案载体信息,并根据需要对这些相关的信息进行处理,从而实现快速分级的效果,提高了工作效率。
(五)参考咨询工作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RFID系统的引进使传统档案馆的人工借还工作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档案馆服务将成为信息资源与信息中介的有机结合体、档案馆要实现这一新的定位,就应当加强信息中介的工作,将信息咨询和信息导航工作做得更好,档案馆从经费的投入到人员的配置都应该向咨询倾斜。
3 物联网技术在智慧档案馆建设中的应用
(一)RFID技术在档案馆的应用
RFID技术在档案馆主要应用于实体档案的标签管理系统。通过RFID技术,可以实现实时、动态化的定位管理,与传统的用档号和条形码标记形式来排架和定位实体档案的方式相比,能提高管理效率,提高档案的利用率,更好的发挥档案的作用。RFID技术应用于档案管理的特点有如下特点:
1、完成档案资料的便捷管理
使用物联网中RFID技术可以实现管理人员借阅档案等,操作程序更加便捷。库房管理人员只需进入指定的库房区域,通过RFID查询系统,就能自动读取档案载体信息,从而实现用户无论借多少档案一次性完成。归还档案时,可自动显示原有档案位置信息,进而提升档案馆工作人员和档案馆的服务品质。
2、实现档案资料的快速盘点和整架归位
现在大多数档案馆都是密集架存放,由于人员流动或是标示不清,会导致密集架中档案资料乱架、错架。使用RFID盘点馆藏档案资料,仅需利用RFID手持式读取器在密集架上横移,一次性读取多个电子标签的资料,不需要像传统档案馆那样,按卷盒标识进行清点分类,从而降低了清点档案资料的工作强度,提高整架的工作效率,加速了盘点和排架、上架工作,显著降低错架、乱架率。
3、提高馆藏目录的准确性
由于档案馆馆藏较大,盘点所需要的成本较高,若馆藏目录出现错误,很难得到及时的排除。而使用RFID技术后,盘点的快速进行使馆藏目录很快得到重新编制,并且准确率高。在新征集的档案入馆后,征集整理部门在每卷档案卷盒或每个光盘盒贴上具有唯一内码的电子标签,并将档案载体的详细信息写入RFID电子芯片,为日后档案利用提供参考信息。
(二)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在档案馆的应用
针对档案馆日常工作需要和档案馆具体的环境条件要求,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题档案馆中的运用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无线组网
通过采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中的ZigBee技术构建档案馆无线网络,并实现对无线传感器节点的控制。
2、温湿度检测
档案馆为了更好的保护档案,有自身具体的温湿度范围限制,温湿度传感器实现了对档案馆温湿度等环境参数的监测,当变量超过限制范围时,可以通过继电器控制器对多功能空调设备设进行开关,实现自我调节。
3、照明控制
针对档案馆库房多,面积大,进出次数不定,档案工作人员很多时候无法及时关闭照明设备,造成不必要的浪费。通过热释电传感器和继电器控制器能实现对档案馆照明设备的智能化控制。
4、防火监测
档案馆的防火是重中之重,通过烟雾传感器能实现对档案库房的防火监测。
4 结语
综上,通过物联网技术在档案馆智中的应用,实现了对档案馆实体档案的标签化管理、档案库房的监控和智能控制,提高了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提升了档案的服务质量,为真正实现档案馆智能管理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49-02
大连市做为全国首批“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城市,也把加强智慧医疗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接下来,笔者将就大连市智慧医疗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做一简要的分析并对未来如何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1 智慧医疗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智慧医疗是以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为手段,通过技术上的高度集成和应用上的深度整合,实现医疗卫生信息资源自我采集、自我总结、自我完善、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达到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系统的医疗卫生信息共享最大化,并以此建立新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全面提升医疗卫生行政管理水平和服务群众水平。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是连接区域内的医疗卫生机构基本业务信息系统的大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是不同系统间进行信息整合的云基础和载体。
智慧医疗将通过打造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利用最先进的物联网和实时通讯技术(包括WIFI、3G、4G、光纤专网等),从而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逐步达到信息化。智慧医疗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智慧医院系统、区域卫生管理系统以及家庭健康系统。
2 大连市医疗卫生信息化现状、不足及原因
2.1 大连市医疗卫生信息化现状基本情况。近年来,我市通过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增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等一系列重要举措,不断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推进我市智慧医疗建设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1)420万大连城乡居民有建立了电子健康档案。截至2012年底,我市已为420多万城乡居民建立了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67%。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健康档案的居民,去大医院就诊时,既往病史及检查结果在健康档案中都有所记录,缩减了医生做出诊断的时间,减轻反复化验、检查给患者带来的经济负担。同时为将来的卫生信息化建设打好前站。
(2)医疗服务信息化建设统筹发展。借助最新的IT技术,我市医疗机构正不断加快信息化医院建设,目前,“预约挂号”、“排队等候系统”、“远程医疗”等已在多数医院普及应用,“合理用药监控”“移动护理”等物联网管理、护理系统也将在三级医院逐步推广。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是卫生部信息化示范单位,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是最早的我市数字化医院试点单位,两家医院的信息化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医院基本形成了以HIS、PACS、LIS、电子病历、合理用药、分拣药系统、气动物流、OA办公、财务与成本核算系统、数字图书馆暨电子阅览室、Internet等为主的医院信息化业务系统。实行了门诊就诊“一卡通”,建立了检验报告自助打印、网上查询系统,床边医疗信息服务等系统,同时无线移动医疗系统(EDA)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疗护理管理中,还又推出利用手机短信提供检验结果等服务。
(3)建立了区级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平台。2009年4月,沙河口区投资1200万元搭建的涵盖全区公共卫生事业信息化平台正式启用,这一系统以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建立社区居民数字化健康档案,实现覆盖区内卫生信息共享,为医生与居民沟通搭建桥梁,同时实现了诊疗、药品、耗材、人事、财务等全过程管理。这一系统的建成使用使社区卫生服务承担起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六位一体”功能。
2.2 大连市“智慧医疗”建设中的不足。通过对我市卫生主管部门和卫生基层单位的调研,我们发现目前卫生信息化建设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一方面,医疗卫生信息在不同医院机构、不同医疗业务条线之间还不能互联互通,各地区各单位的信息化水平还不均衡,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支撑和信息质量的控制还比较欠缺,与先进水平相比,我市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第二方面,新建医院(扩建医院)的信息化规划和建设缺乏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基本上以满足最基础的应用为前提,造成新业务推行时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
3 推进大连市“智慧医疗”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3.1 科学规划。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成立智慧医疗专家组,根据城市智慧化的总体要求,结合新医改的要求和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实际,同时引入专业具有国家发改委通信和信息资质的工程咨询或者规划设计单位,制订智慧医疗顶层建设规划。
3.2 循序渐进,抓住重点。要按照基础先行、以点带面、先易后难、协调发展的思路确定我市智慧医疗分阶段目标和任务。应首先实现以完善网络为基础、信息资源充分共享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其次推进以物联网为基础的医疗卫生信息高度智能化管理。目前应该把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推动数字化医院的建设;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以疾病防控网络等方面的建设最为重点构建一个合理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17-0085-02
当前,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时代背景下,为创新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水平,为学生学习和日常生活创造良好条件,设计智慧校园APP是十分必要的。通过APP平台的应用,能够实现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共享,并且让教育教学平台具有移动化、物联化、感知化和智能化特征,也为学校发展和学生学习进步创造条件。目前,学校都普遍注重推广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根据教学和学习需要,积极开展智慧校园APP设计工作,促进其功能充分发挥。这样不仅能改进校园生活,还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提供个性化服务,为整个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本文结合“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就智慧校园APP设计与实现提出相应对策,希望能为具体工作开展提供启示与参考。
1“互联网+”背景下智慧校园APP的设计目标
智慧校园APP的设计目标在于,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注重信息规划和设计,把握设计要点,顺利完成设计任务。同时还要注重智慧校园APP信息设计与规划,促进数据信息共享,方便获取数据资料,让系统平台的业务更加广泛,为教师教学、学校管理和学生学习创造良好条件。因此,智慧校园APP设计中,应该构建完善的信息系统,确保系统先进,信息资源可靠,注重数据信息收集,构建完善的数据资料库,为教学和管理活动开展创造条件。校园教育教学和服务活动能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充分利用“互联网+”所带来的机遇,提高学校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教育教学管理效率。这样不仅能顺应信息化管理工作需要,还能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加速现代化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步伐,为整个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合格人才。
2“互联网+17背景下智慧校园APP的设计措施
为顺应“互联网+”的时代要求,促进智慧校园APP设计水平提高,使其更好满足教育教学、管理和学生学习需要,设计中需要采取以下措施,把握以下设计要点。
1)满足师生需要。智慧校园APP设计前,应该注重与教师和学生的联系和沟通,掌握他们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握工作要点,促进设计水平提升,让智慧校园APP系统能有效满足教师和学生需要,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创造良好条件。
2)具备智慧功能。设计过程中,为有效满足教师和学生需要,APP应该具备智慧功能,不仅可以收集详细全面的数据,还能实现数据共享,对数据资料进行有效利用。满足广大师生获取数据信息的需要,推动校园教学和管理等各项服务的一体化。
3)落实专人负责。设计和管理中应该注重先进技术应用,把握设计要点。每个智慧校园APP工作平台都应该由专业人员负责,细化工作流程,方便APP功能实现,为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
4)实现数据共享。重视APP移动终端建设,对APP信息工作平台进行协调和处理,把握设计要点。同时还要重视数据收集和整理,完善数据信息资料,进而实现数据信息共享,为教学和管理活动开展提供参考。
5)创新机制体制。在上述系统设计的基础上,还要注重机制体制创新,采用教与学相结合的方法,加大资金投入。要注重完善APP系统设计,有效满足人才培养需要,也让智慧校园APP更为有效的发挥作用。
3“互联网+”背景下智慧校园APP的设计与实现
根据教育教学和学生学习需要,结合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在智慧校园APP设计与实现中,可以采取以下有效对策。
1)智慧校园校园统一APP平台。为促进APP有效发挥作用,满足广大师生需要,首先应该构建统一的APP平台,对智慧校园APP进行有效组织和管理,促进其各项功能充分发挥。在统一APP服务平台上,设有其他分支APP平台的接入系统,提供接人申请后可以进行审批与管理活动,满足广大师生信息资料搜集、使用和评价需要。通常来说,根据智慧校园建设具体情况和师生日常生活需要,校园统一APP平台包括教务教学、科研财务、档案办公、公共服务、生活辅助等多个平台。
2)智慧校园教务教学APP平台。设计中对教育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丰富资料储备,促进资源共享,使其更好服务于教务教学的具体需要。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系统设计时要注重创新,充分发挥互联网便捷、快速等优势与显著特点。进而为广大师生提供教学视频、教学课程、教务、图书借阅查询等功能,让广大师生便捷、准确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满足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同时,教务教学APP平台还能根据教育教学理论的创新发展,优化并更新内容,创新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也为学生打造全智能的教学与学习环境。
3)智慧校园科研财务APP平台。学校的运行和发展,离不开科研财务工作开展。同时,科研财务工作内容复杂,为提高效率,有必要设计相应的APP平台,促进工作水平提升。智慧校园APP设计时,必须将科研财务模块纳入其中,进而高效、准确的管理科研活动。在该系统支持下,不仅能为学校师生日常生活提供便利,还方便对科研信息的查询。管理人员在开展管理活动时,可以将最新业务和信息资料传输至系统之中,不仅丰富信息储备,还有利于资料查询,及时跟踪并掌握各项业务的最新动态,有效提升科研财务管理水平。
4)智慧校园档案办公APP平台。智慧档案也是办理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内容,是重要的信息服务平台之一,主要包括设备资产、个人信息、办公系统等。在这些功能的支持下,能为师生提供便捷的办公信息及档案调取服务,有利于实现对档案信息的综合管理。师生通过该服务平台还能对档案信息进行在线查询,高效、快速、便捷处理档案信息资料,有效提升n案管理与服务水平。
5)智慧校@公共服务APP平台。公共服务APP平台主要为学校各项公共服务提供支撑,为各项公共服务活动开展创造便利。要对公共服务信息进行优化整合,例如,可以在公共服务APP平台中设置迎新关爱、就业招聘、校园互动、校车服务、校园日历查询、学生事务申办等服务平台,进而强化公共服务体系的功能,实现这些业务的智能化服务及预订,为公共服务工作水平提升创造条件。在该平台的支持,能够支持并改善广大师生的生活节奏,不仅便利学生日常生活,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该平台支持下,可以实现校园生活的智能化,为广大师生带来更为真实的感受,对提高学校师生的凝聚力,推动学校发展也具有一定作用。
6)智慧校园生活辅助APP平台。生活辅助APP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设计中应该重视和关注。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和特点,生活辅助APP设计前需要密切与学生联系,确保平台有效满足广大师生需要,提供详细、准确、优质的服务。例如,可以设置义务报销、物暖报销、餐饮服务、住宿管理模块,为广大师生解决衣食住行方面的困难,有效满足他们生活与学习需要。设计中应该保证平台功能完善,为师生提供便利,让他们获得归宿感,从而更为有效的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需要。
4“互联网+”背景下智慧校园APP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