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中华文化的基础

中华文化的基础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2 09:34:0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华文化的基础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华文化的基础

篇1

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我国文化建设的重大举措。因此,深入解读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必要性,审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成效,探讨其面临的困境及开展相应的对策研究对于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有效实施,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必要性解读

应对文化全球化发展的现实选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竞争日趋激烈,西方价值观念、社会范式和文化准则等在强势经济的掩护下涌入中国,悄悄影响着中国人的文化传统、行为方式、社会心理与价值观念。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确保民族文化传统、价值体系的独立,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明,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价值体系,但在世界文化体系中,中华文化长期处于边缘地位,中华文化的竞争力、影响力、贡献力与中国的国际地位、丰厚的文化资源不相适应。因此,我们应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提升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传承优秀民族传统的历史必然。中华民族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实践着文化“走出去”的各种方略,从汉代开始中国便与波斯、印度、东罗马等国开展了文化交流,盛唐时期中国文化通过“丝绸之路”、“海上之路”、“茶叶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希腊文明等进行交流与融合,极大推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之后,中国迈开了学习西方文化的步伐,从到,再到和,中华民族始终没有放弃学习与探索。当前,中华文化理应积极融入世界文化体系之中,用中国独特的文化价值体系丰富全球文化,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现状分析

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成效。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中国继承了“和为贵”、“和而不同”等传统文化精髓,倡导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将中华文化中“和”的思想体现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战略层面,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获得了世界各国的认可。

随着我国对外交流范围与渠道的拓展,已与一百多个国家建立了文化合作关系,建立了完善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和国际合作平台,文化产业发展日渐成熟,逐步形成了“借船出海”、“造船出海”、“购船出海”、“银企合作”等多种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品牌跨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面临的问题。在东西文化对话的世纪转折期,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仍然不足,在西方强势文化的扩张中表现出接受与退却的弱势。

一是中华文化的吸引力不足。中国已开始了文化“走出去”的征程,但中华文化的文化吸引力还明显不足。目前,各地过分注重文化产业化进程,忽视文化传播的内容、文化产品的质量,造成文化产品质量滑坡、缺少创造性,这成了我国国际文化交流中的“短板”。中华文化“走出去”应以版权输出和高附加值产品为核心,但我国的文化产品缺少核心竞争力,即文化创意能力,没有原创品牌。

二是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不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的价值理念,并将之融汇于中华民族对生命价值、人生境界、人生态度的理解与领会之中,成为中国人理解世界、把握现实、领会人生的内在依据,这些价值观念已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成为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精神支柱。但是,目前我们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还远远不够,只是以片面化、零碎化的方式呈现给西方世界。我们输出的武术、茉莉花、民间剪纸等,多是通过象征符号向西方世界勾画“中华文化”,缺少中国文化的精神母体,没有体现中华文化的文化价值、民族精神。

三是当代精神总结不足。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过程中真正有影响力的文化软实力应该是国家制度中的价值观、社会创新能力、国家的理论话语权、国家的价值影响力等,应该是一个国家在化解人类生存困境方面的智慧与文化创新能力等。在这方面中国有许多优势,如中国有过伟大的思想家、文化经典等,有过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当代中国的文化优势却很弱,缺少经典文化作品、缺少文化创新,意识形态宣传简单化且流于形式,这充分说明我们在当代精神总结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

四是缺少国际视野与文化适应能力。当前中国“走出去”的文化作品在内容、制作等方面都与国际市场要求存在着很多差距。虽然各国的历史文化、价值信仰等方面都各不相同,但对人权保障、法制建设、人性自由等基本价值理念,各国是一致认同的。中国缺少设置全球议题的能力,很少能提出人类文明普遍关注的问题,在全球公共产品规则制定方面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明显不足,远远落后于美国、英国等国家。

五是中国文化失语。目前,人们过多关注西方的价值观念与生活信仰,忽视了对本土文化精华的学习与吸收,传统文化失语已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瓶颈制约。传统文化失语首先体现在国际传播中的语言应用上,面对英语的强势渗透,汉语正在节节败退。在我国大学教育中,语文教学逐步被边缘化,而英语学习却被贯穿到大学教学的各个阶段,英语几乎成为评价人才的尺度与标准。

同样,当前仍存在着学术与科学体系话语权的失衡。美国、英国等国的学术、科学体系的规范与模式是全世界的规范与模式。中国文化的失语还表现为核心价值观的失语。中国核心价值观的彰显与对外传播严重不足。中国出的书在美国一般被认为是宣传品。中国传统文化远远没有得到西方国家的认可。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对策思考

综合国力是文化“走出去”的基础。亨廷顿认为,文化总是追随着权力。强大的综合国力会提升国家的自信心,增强国家的文化吸引力,相反,实力下降会产生自我怀疑与认同危机。纵观世界历史,可以发现国家强盛之后,其思维方式与文化传统就会引起其他文明的关注。当前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扩张不只是中国的主动传播,更是其他国家的主动接受。

因而,提升文化影响力,实现文化“走出去”,其根本要求就是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为此,我们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与社会全面发展,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为文化“走出去”提供基础性条件。

文化自强是文化“走出去”的根本出路。文化自强是增强国家文化吸引力的根本。美国的文化产业是非常发达,其核心则是美国式的自由民主价值观,以及新教与资本主义结合的伦理精神。美国的学术著作、好莱坞电影等都渗透着自由民主、人道主义与个人尊重;韩国推行“文化立国”的国策,深入挖掘儒家伦理,并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之中,形成了有儒家伦理情怀的“韩流”。

因此,我们应借鉴他国成功经验,推进我国的文化建设。应借鉴其他民族文化资源,提取其中有穿透力与生命力的因素服务于中国文化,同时应将中国人的立国、做人精神依据与文化根脉传承下来,推进文化内容与文化载体的创新。只有形成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系,才能为文化“走出去”提供坚实的支撑。

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是文化“走出去”的战略选择。文化产业是科技与文化相互发展、相互渗透的结晶。因而,应将先进科技成果应用于文化产品制作之中,以高科技为载体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只有加快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掌握文化发展与传播的主动权,不断推进文化内容、传播手段、体制机制的创新,才能产生强大的文化生产力。

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中,应克服片面注重科技的问题,科技是文化发展的手段与途径,而科技手段承载的思想内容、价值观念等才是文化发展的目的。只有以更成熟、更理性的文明引导科技、运用科技,才能提升文化创新能力,促进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政府支持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保障。文化传播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传播,其背后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政府应将文化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深入推进政企合作,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应为文化战略、文化“走出去”立法,确立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目标等,为文化“走出去”提供制度支持;应发挥政府干预市场的作用,通过体制与政策创新,将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紧密结合起来,整合文化资源,推进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篇2

中国文化是多元一体、历史与现代共生的、丰富而鲜活的文化。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是唯一流传至今仍生机勃勃的文明。中华文化不仅始终保持着独立的、一以贯之的发展系统,而且长期以来以其文化高度的发展影响着周边的文化。

从纵向来讲,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当代文化是一个整体。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讲话时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是当代中国文化的土壤与基础,“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中国文化是一个有着智慧的鲜活的文化。

从横向来讲,中国文化不是指汉族文化,而是一种一体多元的文化,这是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特质,其丰富性多元性世界少有。中国文化包括了中国大家庭中各个民族的异彩纷呈各具特色的文化,而中华民族通过多年的努力,处理好了各种文化的协调关系,终于形成了当前的多元一体、历史与现代共生、丰富而鲜活的中国文化。

当前中国经济成为世界重要引擎。中国在超大地域、超长历史、超多人口的背景下,以爆发性速度完成了西方400年完成的经济发展历程。这种规模和速度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中国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推动力。同时,近几年世界形成新的政治格局,中国展现出新的外交姿态,国家外交实力急速提升。在此情况下,需要中国文化为国家经济发展服务,为诠释中国政治服务,因此中国文化“走出去”势在必行,是中国之需、世界之需。

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在政府及社会各界力量的努力下,中国文化“走出去”在各方面取得了辉煌成绩。中外文化交流热不断升温,中国文化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进步。媒体也搭建出“走出去”新平台,近几年,中国广电媒体“走出去”主题呈现多元化趋势,中央媒体、地方媒体、国有广电机构、民营影视机构相辅相成,以齐头并进势态走向世界。孔子学院经过十年建设也取得了辉煌成绩,截至2014年12月7日,全球126个国家(地区)建立475所孔子学院和851个孔子课堂。其中,亚洲32国(地区)103所,非洲29国42所,欧洲39国159所,美洲17国154所,大洋洲3国17所。孔子课堂设在65国共851个(科摩罗、缅甸、马里、突尼斯、塞舌尔、瓦努阿图只有课堂,没有学院),其中,亚洲17国79个,非洲13国18个,欧洲25国211个,美洲7国478个,大洋洲3国65个。累计注册学员345万人。有61个国家和欧盟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已达1亿人,比2004年初建孔子学院时增长3.3倍。虽然中国文化“走出去”取得了骄人成绩,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虽然中国国际政治和经济地位不断提升,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与之并不相匹配,在“走出去”战略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整体战略规划与顶层设计薄弱,国际话语权不强,复合型高端国际化人才匮乏,语言与学术创新支撑不足等问题。同时,文化“走出去”内容、路径和方式不科学等问题也亟待解决。本文就中国文化“走出去”存在的某些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加强外语人才,尤其是非通用语人才的培养

语言具有承载与构建文化和标记国家与民族的社会文化功能,语言资源是国家重要战略资源,也是国家开展涉外工作和相关研究的关键支撑。但中国目前所能掌握的语言覆盖面已经跟不上国家在世界的快速发展。据统计,中国有3亿人学习外语,涉及56个语种,而面对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多个民族,及6000多种语言,中国作为一个外语学国,如此的语言覆盖面就显得极不均衡。且现今中国高校“一带一路”小语种专业开设明显不足。具体而言,“一带一路”覆盖的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5个地区的官方语言数量超过40种,而中国2010-2013年外语专业招生语种只覆盖其中的20种。且已招生的20个“丝路”小语种中,11个语种的在读学生不足100人,其中波斯语、土耳其语和瓦斯西里语3个语种在50-100人之间,希腊语、希伯莱语、乌尔都语、孟加拉语、尼泊尔语、普什图语、僧伽罗语和菲律宾语等8个语种均不足50人。所以说,当前语言成了我们对外文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开发新丝路的伟大事业当中的一个瓶颈。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教育教材中心主任、厦门大学教授苏新春通过对中国五大科研基金的语言学选题的多维量化分析,指出虽然2010年以后中国语言规划政策研究者已开始将目光投向国外,但关注的重点仍是美国、欧盟等西方国家和地区,对“一带一路”所涉及的经济发展与利益攸关地区关注较少,甚至对“一带一路”国家语言现状都知之甚少,语言交际能力甚弱;中国会外语的人虽多,但集中于大语种,小语种人才匮乏的状况十分突出,这些现状都亟需改变。因此,文化“走出去”语言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在未来发展中,应持续有计划地增设新语种,形成语言建设总体方案,把语种建设与对象国研究、区域研究紧密结合起来。

2. 加强对传播对象国的语言文化研究,有针对性开展对外传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一种语言在传播交流的外壳下,都蕴藏着丰富、独特的人文知识,完整全面地记录着一个国家、民族深刻的人文底蕴。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不同的文化塑造了不同的国民性格。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必须要立足于对彼此的语言和文化的充分了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差别甚大。加强对对象国语言文化概况的研究,有助于促进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也可以加深各国民众的互相了解。因此,中国文化“走出去”要有针对性,对于不同的语言文化国家采取不同的传播手段和策略,不可不加区分,批量传播。这就需要加强对于“走出去”对象国的语言文化研究。近两年,汉语国际传播的重要阵地――孔子学院在个别国家的发展遇到“噪音”,在美国、加拿大等地遭遇了极个别机构和人群的质疑和排斥。究其原因,汉语国际传播从业人员的一些言行与对象国价值观发生冲突,其中不乏欠妥之处。如对员工信仰问题的处理,媒体访谈中的话语失当等等。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涉及到65个国家,“一带一路”沿线自古以来就是多语言、多民族文化富集区,处于东西方多个文明交汇的地区,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的矛盾与冲突,不同民族与种族的矛盾与冲突,呈现易突发、多样性、复杂化、长期化的特点,某一特定事件的爆发可能对周边国家乃至多个国家产生较强的国家风险外溢效应。同时,这些国家多处于现代化建设阶段,面临突出的政治转制、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艰巨任务,国内政治经济的稳定性和成熟度较差,容易引发国家风险。这样,为保证中国经济在这些国家的投资和顺利发展,应加大对“一带一路”核心区的语言发展、对外语言传播策略、跨境民族语言认同等相关问题研究,及文化政治、历史的研究。充分发挥和利用好语言文化优势,争取沿线国家人民对“一带一路”战略的理解、支持和参与,筑牢对外政治经济交往的民间基础、民心基础。因此要深入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文化传统、价值取向和接受心理,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使中华文化不但能“走出去”,而且能“走进去”。

3. 精心构建反映中国文化特点的对外话语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精神富矿,不仅铸就了历史的辉煌,而且在今天依然充满着智慧的力量。怎样把我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传播出去,讲好中国故事,建构反映中国文化特点的对外话语体系,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是关键。如建立反映中国文化特点的学术话语体系是当下中国学术“走出去”之关键。但一个新的话语体系的建立绝非短期内完成。这本身就是一项需要耐心长期展开的基础性学术研究。如何进一步将其政治话语体系与国际话语体系融合,在融合中如何保持其自身政治的特色,这些都是有待我们不断努力的。构建反映我国文化特点的话语体系关键在于要注重科学性。科学性是指我们传播的概念范畴表述要反映本国文化特点,符合中国国情;要与国外习惯的话语体系、表述方式相对接,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要尊重翻译的客观规律;要充分尊重和顾及对象国的政治、历史及风俗文化。这样才能把中国各方面的东西解读好。建立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针对倾听者讲好中国故事,这是一个崭新的、伟大的事业。

4、继续发挥国家主导作用,淡化中国文化“走出去”过程中的官方色彩

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及积极性,形成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强大合力。在“走出去”过程中要继续发挥国家的主导作用。政府作为决策与管理者、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必须在文化“走出去”工程中承担自己应尽的职责,发挥其在文化“走出去”工程中的作用。政府层面的努力促进了文化交融、彰显了中华文化特色,但要应对国际舆论甚嚣尘上的“中国”、“资源掠夺论”、“中国崩溃论”,应对当前形势下西方发达国家与中国博弈加剧的国际形势,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过程中就要淡化官方色彩。

以汉语国际传播为例,孔子学院遭遇的几次事件主要发生在西方发达国家,这是中国国力增强、与西方国家博弈加剧的结果。从西方国家孔子学院的增长速度可以看出,大部分国家对于中国抱有强烈兴趣,交流合作的愿望也很强。但同时,中国国力的增强又助长了“中国”,催生了某些国家的防御心态。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孔子学院现有传播模式中争议的关键词主要是“官方资助”与“中外合作模式”。由于孔子学院的资金主要来自中国政府,加上西方国家对中国政府所持的偏见,使他们不可避免地将汉语传播同政治目的划上等号,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一些中国官方资助的文化中心上。至于合作模式,孔子学院采取了与其他国家语言传播机构不同的中外合作模式,被指建在大学内部,试图控制对象国教学体系。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博弈仍将继续。这种情况下,汉语国际传播将成为更加敏感的地带,容易成为国家间矛盾的“火山口”。有研究显示,美国孔子学院的发展进度与美媒对孔子学院的负面评价数量存在正相关关系。政府主导在孔子学院发展初期的确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如今孔子学院的汉语传播已初具规模,应进入到持续平稳发展的新阶段,汉语国际传播需淡化官方色彩,逐渐过渡到政府支持、民间主导的模式,孔子学院应在外宣策划、纲领文件、官方口径等方面做出相应调整。尤其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更应强化民间机构的形象,避免成为政治符号。

(本文为北京市教委共建科研项目“文化走出去与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张西平主编:《中国文化走出去年度研究报告(2015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篇3

幼儿教育是学校的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启蒙阶段,同时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建设,现在已经成为我国普遍关注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要努力做到中国传统文化在幼儿园设计的营造,并以弘扬民族精神为主旨,关注儿童的健康成长。

 

本人的毕业设计是通过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元素,对墙面色彩、物品的摆放、装饰材料器具选择等艺术装饰手法能够做到切合幼儿心理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使中华传统统游戏文化中的围棋、蹴鞠、迷宫等特色元素与幼儿园环境氛围相协调。

 

幼儿园环境创设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比亚杰曾经说过:“幼儿需要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认知和学习”,认为环境对幼儿的认知具有激发性。在幼儿园创设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匹配的教育环境,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成为有文化根基、文化自觉、文化自豪的中国人,这同样也是幼儿全面发展的要求。把中华传统文化与幼儿园环境创设结合起来,不仅丰富了幼儿园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相关理论,以期进一步完善在幼儿园教育中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环境的营造。

 

一、幼儿园环境空间设计分析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幼儿园营造的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各民族文化不断交融。当我们在怀着海纳百川的胸襟学习世界优秀的先进文化时,更应深刻的思考中华传统文化如何生存、如何发展、如何创新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在一部分人们脑海中的印象越来越模糊,这种遗忘、淡漠正在无形中影响着中国的未来——幼儿一代,造成幼儿成长过程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缺失。幼儿教育对传统文化而言更加起着基础性作用,对其进行研究与开发,能够起到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熏陶的意义。本课题旨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关的艺术氛围,营造切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前期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在本次方案设计前,收集了一些国外的大量资料,比如西班牙贝莱斯卢比奥第八幼儿园,此方案把幼儿园设计在一个安静祥和的老年社区,把幼儿园设计在这里的原因是:孩子代表新的活力和希望,位于这个社区的老人可以把许多来来往往的孩子作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来欣赏。而整个建筑从平面的角度来看,是日常生活中及其常见的现代主义功能建筑,而建筑的外围是有黄色,绿色,蓝色组成的教室区域。设计师也明白建筑必须满足儿童的运动能力,心里能力和认知能力。

 

同时幼儿园的家具设计也要充分考虑到儿童的社会心理认知能力,在小空间中大桌面的围和而组成的家具是促进儿童的活动协作和相互交往,同样在大桌面结构初设计,要圆形变为主,是对于儿童的安全性设计的考虑。他们更会凭着他们的聪明头脑,从迷宫里走出来,享受成功的喜悦。迷宫里有成语,在玩耍时促使幼儿学习民间语言游戏像童谣、故事、古诗词等,让幼儿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幼儿园色彩预想

 

在幼儿园的色彩设计中,色彩在儿童成长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在童年时代都是用颜色来区分拼图和构造句子的。色彩对幼儿的心理和活动作用,在色彩的设计过程中,可以利用色彩的变化,来改变环境温暖的感觉,暖色调可以刺激儿童的心理活动,蓝绿色为冷色,明度越高越有清凉的感觉,所以我们要用明度低饱和明度高的颜色去装扮儿童交往的空间,同时要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在本方案设计中,把教室的空间颜色设计成为蓝色,代表了放松、大海、世界和梦想,是对于刚入园的儿童的想象力发展和好奇心的刺激。同时在空间设计一些绿色,是为了促进儿童与自然接触的意愿。当然,幼儿园室内空间的场景颜色的构建,还要考虑到材料光泽质地对色彩的影响,甚至光环境对色彩的的补偿作用。从而为幼儿营造出一个和谐、统一、丰富的色彩环境。

 

三、光环境预想

 

在幼儿园的室内设计照明中,要更多的体现出独特的装饰意味,空间格调与传统文化的内涵。而在现代室内照明中,分为自然采光和人工采光两种,在创造幼儿园室内自然环境设计工作中,为了达到幼儿园室内环境的审美与视觉舒适度的要求,运用设计美学法则等对光进行构图,力求使自然光以均衡的呈现,带给幼儿园室内环境最好的照明。

 

而人工照明是幼儿园室内环境中夜间的主要光源,人工照明具有装饰和功能两方面的作用,人工照明不仅可以组构空间,还可以改变空间、美化空间,她直接影响物体的色彩、视觉大小、质感和形状,从而影响到幼儿园室内环境艺术的整体效果。

 

四、选材分析

 

空间环境以木质原色为主,结合室外环境中的自然色彩使用,使整个空间拥有家的温馨感觉,而装饰物和玩具的饱和明快颜色,实现了幼儿的感官刺激。对于幼儿来讲安全感和新奇感应该是两个重要的感知需要,而材料是与人的感官知觉密不可分的物质,所以材料的良好运用其实就是对于良好感官知觉的追求。从幼儿的心理感受层面来讲,因为幼儿大多缺乏安全感和对家的依恋,使得幼儿园室内空间中要求使用更多的柔软材料,比较类似“家” 的材料。

 

五、结语

 

在教育上,环境所扮演的角色相当重要,因为孩子可以从环境当中吸取很多的东西,并从而融入自己的生命当中,中华传统文化凝聚了全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财富。让儿童从小在幼儿园阶段开始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并在其文化的氛围成长。因此,将中华文化渗透到环境中去,从而扩大儿童的视野,丰富儿童的知识,使儿童从另外一个角度接触和了解中华文化。

 

篇4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 外语学习的重要性空前提高, 英语的地位迅速上升。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发展, 我们看到的可喜的一面是我国的英语学习者对西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日益熟悉。然而, 另一面也让我们看到, 当代大学生在如此精通西方文化和文明的同时,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却到了一种惊人贫乏的程度, 这种缺失现象也必然会影响到他们今后在东西方文化间的交流。因此, 如何让当代大学生清醒地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尽快补上丢掉的一课, 并使他们能够在交流过程中用英语熟练地应用, 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 本文在分析中西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对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现状、原因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并提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调查

1. 中西方文化差异

由于中西方国家在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种族渊源、历史变迁、宗教信仰、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 各自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语言, 从总体上看,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文化背景的差异。西方文化基本上都是源自欧洲文艺复兴时的思想, 源头则是古希腊罗马文化, 受基督教影响深远。中国文化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文化的影响深远, 追根溯源, 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 以孔子编纂修订的六经为其文化的根源和基础。

( 2)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差异。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是首要的价值观, 强调个人自由、自我发展和个人进取心。例如, 在英语书面语中, 我字永远是大写的, 在个人与家庭关系的认知上, 西方思想强调个人的自强自立与个性开放,个人对家庭的责任、个人对家庭的义务比较淡化。而中国文化则强调群体意识, 崇尚儒家思想的大同社会。在中国古代文化中, 自称常常用鄙人、不才等谦词, 在个人与家庭关系的认知上, 强调家庭本位的思想。

( 3)崇尚竞争与追求和谐的差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西方文化认为, 人是自然的主宰; 而中国文化则认为, 人与自然是和谐共存的关系。表现在人际关系上, 西方人崇尚竞争; 而中国人讲究和睦相处, 以和为贵。

( 4)思维方式差异。西方人注重抽象思维, 而中国人重形象思维; 英语民族重直线思维, 在表达思想时, 要点放在句首, 再加入多种修饰或限制成分, 具有直截了当的特点。而汉民族重曲线思维, 习惯从侧面说明, 阐述外围的环境, 最后点出中心, 是螺旋型思维模式。

( 5)宗教文化差异。英语民族多信仰基督教, 他们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 于是就有God helps those w ho he 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Go to hell( 下地狱)等俗语; 而中国的佛教信仰源远流长, 人们相信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 故有借花献佛, 平日不烧香, 临时抱佛脚等习语。

( 6)法制观念的差异。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 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 主张用法制, 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 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中国人认为法律只是道德的补充, 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 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 控制和压抑一切不符合道德的欲望, 讲究克己复礼。总而言之,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 而现代西方文化是建立在现代工业文明基础上的, 从本质上讲, 农耕文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带有闲淡、随意、自由的特征, 桃花源式的生活方式和大同社会是中国人推崇和向往的世界; 而工业文明, 是一种机械化、大生产、协作性的生产方式, 它的出现, 推动了市场经济下和商业文明的产生, 带有明显的功利性, 以追逐利润为最终目标。

2. 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调查

针对以上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分析, 我们对学生进行了有关中西文化了解状况的调查。调查内容涉及人生观、价值观、音乐、美术、古典书籍和宗教、习俗等方面, 共20道题, 然而调查的结果却令人不尽满意, 在价值观的调查方面, 认为将来成家后打算继续与父母同住的学生只占所有人数的3%, 这与我国传统伦理中以家庭为本位的孝道相背离。在音乐方面, 了解Ame rican CountryMusic的学生人数过半, 而听过5二泉映月6、5十面埋伏6、5昭君出塞6等我国民间音乐的学生却寥寥无几。

在节日习俗方面, 主动参加西方传统节日的学生占90%, 而主动参加中国传统节日的学生只有25%。其中, 更有80%的学生对我国传统的节日如重阳节的意义一点不知。在建筑方面, 有95%的学生选择了喜欢西方的建筑风格而非我国传统的青砖红瓦住房建筑。

在宗教信仰方面, 近80%的学生竟然认为基督教为我国传统的宗教, 而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表示比较青睐于基督教而非佛教。

当然, 在古典书籍的阅读方面, 众多学生还是比较倾向于阅读我国的古典书籍而非西方的书籍, 这与我们的语言文化背景有着莫大的关联。

但是, 从整体上来看, 此次中西方文化知识的调查结果还是让人陷入了沉思, 当代大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过程中, 学习西方文化知识固然是好事, 值得提倡, 但是其对我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却令人不尽满意。

二、造成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主要原因

1. 社会功利思潮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与世界的接触也日益的紧密, 英语作为一门世界性的语言, 其重要性也日渐凸显, 社会上流行一种只要拥有娴熟的英语, 未来的生活充满阳光0的思潮。因此, 英语专业成为人们竞相捧之与羡慕的专业,认为读了英语专业, 毕业后工作肯定会好找, 有了英语这门硬技术, 就相当于有了打开未来的金钥匙。这种错误的社会功利思潮也逐渐地侵蚀着众多高校学子, 促成了高校学生只重英语和英美文化, 不注重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的不良之风。然而, 当前形势下, 我国正处于全面与世界接轨的转型期, 要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英语自然成为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无形中也体现出了英语的重要性, 但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学生造成了误解, 认为只有学好英语才有前途, 学不学我国传统的文化都无所谓, 即使学好了对将来也没有太大的用处。

2. 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

以英语为载体的西方主流文化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冲击是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此现象则显得尤为突出。美国著名学者阿特巴赫指出: 传统的学术中心变得更加强大, 并且越来越集中于北方的英语国家(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以及欧盟中的大国(主要是德国和法国, 某种程度上还包括意大利和西班牙)。中心国家的准则、价值观、语言、科学革命和知识产品主宰、挤压着其他观念和实践。在全面开放的社会环境下, 我国高等英语教育在制度规范、价值观念、课程标准、教学媒介语诸层面, 受到西方主流文化的冲击, 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阿特巴赫的上述论断。

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 西方高等教育制度取代了我国传统的大学教育制度, 也削弱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地位和影响。在当前形势下, 西方文化的标准、生活方式在无形中对青年学生都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影响, 学生接触英语文化的途径和机会更多, 更易于接受西方的文化标准。许多大学生都只看美剧不看我国本土拍摄的电影, 唯欧美音乐为尊。针对此现象, 我国一些学者发出了当代大学生正经历着深刻的文化殖民过程的感慨。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上百年的忽略消亡, 又面临着国际强势文化和经济大潮的冲击, 如何才能确保其在高校学子内心的地位是个很大的问题。

3. 部分授课教师自身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不够全面

教师是学生前进的导航仪, 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莫大的作用。目前, 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的缺失与专业教师自身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不够也有着很大的关联。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还缺少对传统文化的系统设置, 许多年轻教师自身就是英肥中瘦的受害者, 而他们又作为园丁来教育下一代, 势必会在潜移默化中把自己的知识结构融进教学方法中去, 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影响。

4. 教育转型阶段学生认识的偏差

在当前形势下, 我国的教育还处于改革探索的阶段,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如何正确处理专业学习和加强文化修养之间的关系还处于一种迷茫状态。这主要是由两方面造成的: 一方面, 从20世纪90 年代末国家确定科教兴国战略以来, 我国的高等教育就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整转型,也给教育者和学生思想上带来了许多迷茫, 近年来一波又一波关于教育改革是非的讨论就是一个明显的论证。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到底学不学中国传统文化, 为什么要学, 这些疑问在他们脑海中一直未得到明确的解答, 进而也促成了学生在认识上产生一系列的偏差。另一方面, 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利因素也不容忽视。要学好一门西方语言, 学生就需要投入相当大的时间和精力, 而且还需要花相当长的时间去了解并融合西方的文化, 这样, 他们本来就不多的时间就会显得更为紧张了, 进而也就造成了学生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加强自身传统文化的修养, 这些弊端在教育转型期会显得尤为突出。

三、强化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建议

如何在对当代学生的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在教学中, 达到两种语言间文化的完美结合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使学生在了解西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的同时, 熟悉我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并能运用英语准确表达, 是进行交流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实际中, 我们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大力加强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修养

所谓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修养不够, 他对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就有莫大的影响。学校应该定期考核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学习, 对不合格的教师给予督促提醒。这样, 教师日常学习的知识就会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 教师在授课期间也会有很多素材对学生进行传授, 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美与博大精深, 使学生体会到我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也是相当重要的。

2. 在教学过程中将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文化的讲授方式可以转变为中外文化综合讲解、有机结合。授课教师可适当地将传统文化与英美文化或对比, 或结合, 或综合运用, 这样让学生在掌握英语文化的过程中, 通过大脑的加工和对比尽可能多地学习传统文化。比如, 在讲述跟课文相关的西方文化背景、西方文化传统的同时, 可以向学生提问与之相同或相异的中国传统文化, 如果学生并无了解, 教师可利用这个时机向学生讲授传统文化习俗, 达到双重效果。由此, 在实际学习中, 他们开始注意到中西方文化中的相似性, 并注意总结, 可以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阅读方面, 当代大学生由于考试和就业压力, 大多对英语阅读材料并不陌生, 如果在大量的英语阅读之余再阅读适量的中国传统文化书籍, 不仅能增强自身传统文化修养,还有利于在文化对比中更好地掌握英美文化的内涵, 增加就业的筹码。实际上, 阅读文化古籍也是一种文化学习, 中华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内涵, 每一字每一句无不渗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要掌握足够的历史知识, 还要了解各地的风俗、文化、宗教等, 在无形中加强了自身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掌握。现在许多中国传统文化书籍都有英译本或专门的英语介绍书刊, 这为学生进行各种阅读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在阅读过程中, 学生还可以掌握大量的关于中西文化术语的翻译技巧。

除阅读外, 我国目前有许多优秀国产影片都有英译版,英语专业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观看一定数量的英译国产电影, 如根据一些经典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电影等, 主要领会其中蕴藏的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和审美观, 使学生对中华文化有感性的认识。平时在课堂上也可以以讨论或辩论的形式, 由教师指定文化题材, 针对中外文化的不同和相同点进行分析, 让学生在辩论间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知识。

3. 加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

加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 遏制西方文化思潮在当代大学生中泛滥的局面, 使学生姓中不姓西。当代大学生由于长期接触西方语言文化, 在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的时期, 很容易在思想上不加过滤地接收西方的文化, 而对我国长期以来的传统文化持一种漠然或否定的态度。例如, 如今西方的情人节在中国大学校园中可谓尽人皆知, 一到情人节商家就想尽花样来招揽生意, 街上商店到处可见年轻人庆祝节日的身影。然而, 到了我国传统的情人节/ 七夕0的时候, 在年轻人中有很多不知七夕是干什么的, 街上到处冷冷清清, 与西方情人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然, 这也和商家的大力宣传有很大的关联。

篇5

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9-0016-02

一、文化语言学的差异比较分析法

邢福义先生在《文化语言学》中提出: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混沌学的自相似性,即:通过语言可以蠡测到某一文化的部分特质。而文化的这些特质,往往是通过语言的差异比较分析体现出来的。利用语言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的两个维度上的差异,来折射和探寻文化层面的深层变迁,这就是文化语言学的差异比较分析法。

文学话语,特别是集中在描写某一特定领域或某一特指事物的文学话语蕴藉,往往具有论元发展的继承性和论元指向的单一性。从历时层面来讲,文学话语蕴藉往往不是被割裂或隔离的而是一脉相承的,秉承文化背景后的精神内蕴并一以贯之,这就是论元发展的继承性;从共时层面来讲,文学话语蕴藉往往围绕着这一领域或事物的文化背景从多角度多方面加以阐释和解读,这就是论元指向的单一性。因此,在历时层面上,依靠搜集有代表性和较高价值的历代文学话语蕴藉并开展比较研究,能够从各种差异中找到其精神内蕴源流的发展继承性;在共时层面上,要对这些集中于某一领域或某一事物的历代文学话语蕴藉逐个分析考量,印证其在相似的文化背景下存在不同表现的指向单一性。无论是发展继承性还是指向单一性,既是描写某一领域或事物的文学话语蕴藉中的论元特点,又是这一论元所属的文化体系的精神内蕴特点。可以说,文化语言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语言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特点研究,实现对文化的发展继承性和指向单一性研究。

二、文化语言学观照下的泰山精神初探

在搜集到历代古今圣贤描写泰山情貌并以此为论元的,具有代表性和较高价值的文学话语蕴藉基础上,采用文化语言学的差异比较分析法,对论元进行历时性的比较总结和共时性的分析归纳,把握论元所在的文化体系的精神内蕴的发展继承性和指向单一性特点,对文化语言学观照下的泰山精神展开初探。通过搜集资料并整理分析,笔者发现历代古今圣哲对于泰山的理解和评述,多现于较多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等,同时,也散见于泰山随处可见的题刻、石刻、碑刻等。经过一一验证,这些文学语言的论元都是泰山。因此,利用文化语言学的差异比较分析法,泰山精神的发展继承性和指向单一性特点如下:

(一)泰山精神:“会凌绝顶”的攀登意志

泰山拔地通天的巍然雄姿,激发了人们登攀向上的渴求。对此,古今哲人都有大量的论述,在历时性层面上,从孟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到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邹善的“宁不念崎岖,怀此久且亟……频语鲁诸生,万仞在自力”(《登泰山》)、朱节的“大观荡尘襟,敢辞登陟难”(《登岳》),等等,都精辟地揭示了论元泰山的文化精神内蕴,这是泰山精神的发展继承性的突出体现。在共时性层面上,对于泰山登山沿途的历代题刻中,有很多是昭示攀登主题,用以描写论元的指向单一性,例如:红门有“登高必自”,快活三有“从善如登”,十八盘有“上天梯”、“亦可阶升”、“共登青云梯”,大观峰的“登峰造极”。其中民国袁家的一则题刻阐述的最为精当:“愿同胞努力前进,上达极峰,独立南天门,高瞻远瞩,捧云擎日,可以张志气,拓胸襟,油然而生爱民拯世之心。”恰切道出泰山攀登精神意义所在,是对泰山精神的指向单一性的印证。

(二)泰山精神:“重如泰山”的价值取向

由于泰山给人以凝重、稳重的视觉感受,在古人“君子比德”的思维下,泰山就成为某种高尚人格的象征。在历时性层面上,汉代史家司马迁便振聋发聩地提出“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史圣以蒙受奇耻大辱的人生体验为代价,感悟出泰山所蕴含的人格价值。这一譬喻,成为中华民族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优秀儿女为国家民族而奋斗献身。而近代在《为人民服务》中又引申此义,称:“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这种意义的引申,不仅仅是语词上的阐释和解读,更是对一以贯之的泰山精神的继承和发展,赋予了“重如泰山”以新的时代精神,而精神内蕴的变迭更新,则是论元发展继承性的突出表现。在共时性层面上,对于“重如泰山”精神的语言定义,也是紧紧围绕着著作者对于泰山的视觉感受和秉性气质所述,依靠文学话语蕴藉,将人生、人性、人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紧密连接,把泰山精神看成贯穿这些文化价值符号的核心,这是论元指向单一性的基本特征。

(三)泰山精神:“不让土壤”的博怀

泰山文化在形成中,广泛吸纳了各区域、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使其文化特征呈现多元色彩,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兼容的一面。在历时性层面上,秦代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论称:“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正是对这一文化体系的精神内蕴的生动隐括。《韩诗外传》的“泰山不让砾石”,郑世元的“泰山不自高,因丘垤以成形”,元代徐世隆的“泰山元不让微尘”(《蒿里神祠》),民国时期熊克武的“能成其大”(云步桥附近刻石),都高度礼赞了泰山包含万物、博大虚怀的气象。而作为论元的泰山精神具备发展继承性的特征。在共时性层面上,民国邱山宁之《泰山赞》诗,则是集中体现论元的指向单一性特点的代表作:“泰山何其雄,万物都包容。泰山何其大,万象都归纳。泰山何尊严,万有都包含。一切宇宙事,都作如是观!”从泰山的雄伟、博大、尊严三个话语角度去论证泰山的壁立千仞、包容万象,集中体现其立足于宇宙的精神内蕴,这是论元的指向单一性表现。

(四)泰山精神:“捧日擎天”的光明追求

明代赵勋在《登日观》中所言:“火山乍见焚东海,曦驭俄惊耀上台。”对泰山日出的无比崇拜,正是中华民族追求光明意识的集中体现。在其背后有着颇为久远的文化背景:在古东夷文化中,东方崇拜与日崇拜便有显著的地位。由于高山之巅是最先观看到日出的所在,所以在先民观念中,山岳与光明紧密相连。泰山日出观念正是此一信仰的遗存,体现了中国太阳崇拜与东方崇拜的思想精髓。不是太阳崇拜还是东方崇拜,这种文化体系背后的精神内蕴和思想精髓,都是泰山精神自身发展继承性的显著表现。在历时性层面上,这种对光明的向往,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形之梦寐、牵之诗魂。在共时性层面上,从三国程昱的“梦天捧日”(《三国志・程昱传》),到宋人梅尧臣的“梦吟日观”(《登泰山日观峰》),再到元代徐世隆的“梦登日观峰”(《纪梦》),都包含着对于太阳和东方的信仰崇拜,这种崇拜是唯一的,亘古不变的,是深深扎根在远古民众乃至当今人民群众精神内层的社会理想和价值追求。关于太阳和东方的文学话语蕴藉,一则是描绘登峰造极之后观览日出胜景的兴奋和自豪,二则是述说立于山巅时分遥望东临俯瞰环宇的骄傲与畅达。正是情感认同的一致和合流,恰恰成为构建共同价值观念的基础,进而使得论元的指向性单一独特,即泰山精神的“捧日擎天”的光明追求。

(五)泰山精神:“国泰民安”的美好寄托

元好问语:泰山“雄重盘礴”。泰山,自古来就是稳定安宁的象征。正是如此,人们便很自然地将泰山与国家、社会的安定联系起来,这属于实体隐喻的相似性原则。这种实体隐喻,是将抽象的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成是具体的、有型的实体,因此可以对其进行谈论,量化,识别其特征与原因。汉代淮南王刘安《上武帝书》中云:“天下之安,犹泰山而四维之也。”即:国家的安定,宛若泰山被结物的大绳所固定一样,牢不可移。由于“泰”字除训有“大”意外,也包含“安”意,古代“治而通”的政局也称之为“泰”。由实及名,泰山遂进而成为体现“国泰民安”此一民族价值观念的最佳载体。因此,在共时性层面上论元的指向单一性特征是突出明显的,“平安”是这一文化体系背后的精神内蕴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泰民安”的美好寄托是泰山精神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大观峰上有清代题勒“与国咸宁”、“与国同安”、“斯山之固,国家柱石”,而丈人峰上却有当代日本书法家柳田泰云的书刻“国泰民安”,二者分别从国运、国情、国家等诸多角度,切中泰山精神的这一要义。在历时性层面上也证明了论元发展继承性的集中表现,印证了历代古今对于泰山精神的文学话语蕴藉的种种阐释,都是对于“国泰民安”的美好寄托的理想延续和源流发展。

三、综述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在《语言论》一书中指出:“语言是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而文学话语蕴藉也同样深植于文化体系之中,其论元的发展继承性和指向单一性,更是文化体系背后的精神内蕴特征。通过不完全归纳、总结和整理历代古今对泰山精神各方面多角度的阐述和诠释,我们利用文学作品和碑刻铭记等诸多语言资料,依靠文学话语蕴藉,成功地提取了泰山精神的基本特质,进而对泰山文化做了进一步的深入了解。同时,从学科本体角度实现了语言研究和文化研究的有机融合。利用差异比较分析法,对文学话语蕴藉及其论元展开研究,是实现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认知方式之一,这也是文化语言学成为我们语言研究视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理由。

参考文献:

[1]申小龙.文化语言学论纲[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篇6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35-0207-01

我国的群众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横贯于我国历史的每一次发展、每一次进步,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群众文化。群众文化起源于劳动,是在人类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产生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人,使人有了语言,有了意识,有了创造工具的能力,并在社会的共同劳动交往中产生了最初的艺术。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随关阶级的分化,文化活动发生了根本变化:开始有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分工,出现了一部分脱离物质生产,专门从事精神生产的人,并在群众文化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专业文化。专业文化指的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各种思想文化的结晶,主要以艺术方式体现出来,如祭祀、音乐、舞蹈、宗教、诗歌艺术、书法、文学等等,在我国的发展速度很快。群众文化是专业文化的母体,专业文化来源于群众文化的发展,所以说群众文化是专业文化的基础,群众文化和专业文化的共同发展才能互相促进,共同繁荣。本文首先分析了群众文化和专业文化的概念,从其来源上来分析群众文化和专业文化的关系,再从发展角度来分析二者的共同发展会带来的经济效益,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群众文化和专业文化的认知

群众文化在我国具有双重意义。首先,一方面来说从现象层面上看我国群众文化在人类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体现,而且做为综合的社会文化形态,它既反映了各时期的社会存在,又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或阻碍的能动作用,其意义可谓是十分深远,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的作用是十分突出的;另一方面,在社会建设层面上看,我国的群众文化在我国革命战争时期的作用是十分大的,它具有推动群众参与革命事业的热情的作用,也渐渐变成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群众文化最基本的功能是娱乐审美、宣传教育、文化承递和生活实用。这使群众文化在各方面去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成为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和手段之一。

专业文化在我国新时期的建设中有很重要的体现,是社会主流文化的骨干力量,是广大文艺艺术迅速崛起的标志,专业文化在我国的发展刚起步,但已经为国家输入了大批新鲜血液和专业人才,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专业文化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专业文化在我国的发展势头如日中天,对我国新时期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其在发展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但相信随着时展,这些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二、群众文化是专业文化的基础

首先,群众文化是专业文化的来源和母体。上古时期,随着群众文化的日渐积累,人们的生活日渐丰富,产生了一些艺术领域的活动,例如祭祀、音乐、舞蹈、宗教、诗歌艺术、书法、文学等等,所以诞生了人类的文明时代。其中宗教是人类文化的信仰,也是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宗教文化可以说是专业文化的产生来源和母体,专业文化的产生促进了人类的精神文明慢慢发展,直到其超过甚至主宰物质文明的建设。专业文化和群众文化的分工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在这个大的历史背景下,群众文化的发展步伐慢慢降低,取而代之的专业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其次,群众文化在我国的根基深,群众基础大,而专业文化以专业艺术为主,若想有良好发展,必须要有群众基础,所以说群众文化是专业文化的基础。群众文化的发展能够提高群众对于专业文化的认同度和接受度,对专业文化在我国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群众文化是专业文化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而当专业文化发展的不平衡达到一定程度,会阻碍群众文化的发展,而群众文化的停滞也会导致专业文化的停滞,对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损失。为了弥补这一现象,就要正确认识群众文化和专业文化之间的关系,不能厚此薄彼,要保证双方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把握自然规律,因势而导,使其自然发展。

篇7

我是个小书虫,平时只忙于学习,没有更多空闲时间来看书,到了暑假,我就可以抽出许多时间来看书,我又可以吃上精神食粮了,我就可以抽出许多时间来去图书馆看书,更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书籍借回家,在书籍的海洋畅游了。

我还很爱游泳,游泳是最能锻炼身体的运动,平常要上课,还要写作业,占用了我们运动时间,到了暑假,可好了,我又可以在水中自由自在的游泳了。因此,我每天都去游泳,游泳即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避暑。

正因为有了暑假,让我有了充足的时间,去图书馆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朋友一起去游泳,抛开了那似乎永远也听不完的课,写不完的作业,我们有了时间,就可以做一些有意义、开心的事情,暑假真好!

初中暑假计划作文二

在我的暑假里,最令我开心的就是参加雍小少工委香港将军澳狮子会青少年训练营,是八月十五日—到八月十七日,一共三天。

在这三天里,我们学校部分少工委大大小小一共六十多人分为了四组,而我被分为第二组,而且还很光荣得坐上了组长宝位。咱们这组叫做—V知组,口号是你知、我知、大家都V。在人员中最小的是二年级,的是初一。指导老师是林经纬,但他都规定我们要叫他林sir。

我们是乘大巴去到深圳湾,过关,进入香港,再乘车去到将军澳。一去到我们吃了饭就开始做活动。虽然活动可能我们都做过,但是不知道其中蕴含着奥妙的道理。经过这次培训,我们知道了任何游戏都离不开两个词—团结、信任。三天里令我最兴奋的游戏,就是走夜山,可能很多同学都没走过。但是你只要记住两点你就会走了:一、不要拉拉扯扯,也不能超队或落队。二:小心看路不能分心!以上就是夜山秘诀,不可外传!

三天时间“嗖”一下过去了!前两天我们的表现是最差的,但是到了最后一天,我们会站起来的!为了传授我们这次去的收获,我们会手把手认真把团结的重要显现出来!

初中暑假计划作文三

这个暑假过的好开心!

暑假到了,大姑姑带着我和弟弟,两个表弟,还有表姐一起回老家过暑假。我们的老家在一个岛上,叫平潭,也叫岚岛,可漂亮了。岛上有随处可见的石头房子,还有美丽的沙滩和无边无际的大海,满是石头的小山,还有我们最爱吃的新鲜海鲜。好玩的事情实在太多了,我就挑一件来说说。

这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大姑姑带上我,弟弟,表姐,龙表弟,凡表弟,一起去爬我们最爱的那座山。一路上,刚开始是石头路,挺好走的。路越走越陡峭,路边长满了杂草,我们走着走着就迷路了。姑姑凭感觉就随便找了条路走,我们竟然找到了我们要去的地方——沙坡,一座都是沙的小山,虽然大家到了都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但是大家可兴奋了,因为从沙坡上滑下来那可是很刺激的哦。我们五个赶紧冲上小沙坡,我跟龙表弟爬在最高,弟弟和凡表弟虽然小,可是爬的可快了,都快赶上我们了,妞表姐还在后面嘻嘻傻笑。我们爬到了山顶,就开始滑下来,那感觉太爽了,你们一定没有玩过从沙子山滑下来吧!这时,一个叔叔拿着滑沙板来玩,我们跟叔叔借了板子,又爬到山顶去,我从山上滑下来,不小心吃了一嘴沙子,表弟他们都笑话我。我们还挖了一条沙子隧道,结果——被妞表姐破坏了。玩的时间总是很短暂的。很快,姑姑说吃午饭时间到了,我们要赶回家吃饭了。虽然我们不大情愿,还是跟姑姑回家去,只能下次再来。

我的暑假过的很开心,我的老家——平潭可好玩了,大家有空可以多来我们老家玩。

初中暑假计划作文四

在暑假里,我有一件难忘的事就是打乒乓球赢了堂兄。

篇8

保障,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以培养“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合格学生为目标,强化学生的公民道德意识,“五爱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特别是行为规范的养成性教育,认真探索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子;加强班级年级的管理,努力提高全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我校德育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二、工作总目标:

1.加强道德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通过评选“文明规范学生”、“文明班级”、“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等活动,以点带面,继续推进中学生行为规范建设,使广大同学明确道德规范,培养道德行为,增强道德修养,学会道德评价。

2.加强法制纪律安全教育,各项教育活动做到制度化、阵地化、社会化,确保在校学生安全无重大事故和违法犯罪。

3.建好学校、社会、家庭这一强有力的德育网络。

4.完成校园文化环境布置,增强育人氛围。

5.在各项德育活动中争先创优,争取优秀成绩。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严格德育常规管理,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促进良好的卫生习惯。

1.认真扎实地搞好

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使广大同学人人明确道德规范,各班制订出文明公约,要求做到:平时不说脏话,不打架骂人,不欺侮弱小学生,不迟到早退,不旷课逃学,不乱抛果壳纸屑,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化妆不戴首饰,不吸烟喝酒,不抄作业考试不作弊,不看不听非法出版物和音像制品,远离网吧。在同学之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照规范检查自身和班内、有哪些不文明行为。根据存在的问题制订整改意见。提出具体措施,对普通性问题学校组织集中整顿,同时,树立文明行为示范学生、示范班等榜样,起示范带头作用。

2、加强监督检查评比机制,平时由团委、学生会组织文明监督岗,进行值勤,政教处组织人员进行每日的常规检查和不定期的检查,评选“卫生红旗班”

3、加大法制教育力度,预防和杜绝学生违法犯罪。 经常与镇综治办、派出所、法制副校长联系,聘请有关人员进行法制教育报告,组织观看爱国主义题材影片。

4、坚持正面引导,杜绝体罚、变相体罚,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有体罚现象实行考核评优一票否决制。

(二)、以“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学校”为重点,坚持搞好“阵地育人工程”。

1、围绕学校的工作重点,定期办好宣传栏。

2、、继续坚持升降国旗制度,搞好升旗仪式,坚持开展好“国旗班”活动。

3、定期检查各班的文化建设,发挥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并配合其他处室做好学校的文化建设,

(三)、以“创建十无文明班级,培养合格学生”为重点的课堂主渠道的“课堂育人工程”。

1、按计划、按要求认真备好班会课。

2、要按时上好班会,其他课不得占用。

3、要不定期的检查班会情况,

4、本学校期主题班会的主要内容:

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行为规范教育。传统礼仪教育

法制教育。

安全卫生教育。

(四)、开展“爱校卫生月”活动,推进“环境育人工程”。

1、要认真抓好学生个人、班级、年级的卫生管理,要做到“净化、美化”。

2、学校对年级、年级对班级,班级对学生要层层落实卫生责任制。

3、要组织好卫生检查组织,并积极开展工作。

4、要定期不定期的检查个人、班级、年级卫生,并把检查情况进行通报,检查情况记入班级年级卫生积分中。要定期组织评选卫生先进个、班级、年级活动。

(五)、搞好“结合教育”,达到全方位育人。

1、要求各班定期召开家长会(每学年一次)。

2、争取社会力量,对学生进行法制、社会实践、科技教育。

3、学样校组织召开九年级家长会。

(六)“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主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育人工程”。

认真组织学生开展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艰苦朴素教育、安全教育、理想与前途教育。坚持搞好各种精神文明年级、班级的评选活动。对各种活动育人情况,要认真进行总结评比,搞好校园美化工作,用好宣传橱窗加大宣传力度,搞好班级文化建设,营造育人环境。

(七)关注弱势群体,认真进行特困生情况调查,继续开展好“身边的希望工程”和扶贫帮困活动,让更多特困生享受到祖国、学校的温暖,激发起他们的爱党爱国和努力学习的热情。

四、主要工作安排

二月份

1、开学典礼,表彰先进为主题升国旗仪式(全校)。

2、专题教育系列:安全教育。传统礼仪教育、“十无”文明班创建活动启动仪式

3、培训卫检查小干部员及学生干部。

4、开展“禁毒”宣传教育活动。

三月份

1、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为主题升国旗仪式(全校)。

2、结合学雷锋月, 各班出版“学雷锋、树新风”宣传专栏。

3、召开初三级学生家长会。

4、专题教育系列:文明礼仪教育(一)。

5、对优秀学生进行团知识学习培训。

四月份

1、组织入团积极分子学习团的知识

2、筹备纪念“五·四”活动、

3、出版庆祝“五·一”、纪念“五·四”宣传专栏。

4、期中考试动员及考风考纪教育。

5、专题教育系列:安全教育讲座。

6、初二级主题班会:做生活的强者——如何对待自卑和压抑心理。

五月份

1、庆“五·一”、“五·四”活动为主题升国旗仪式(全校)。

2、团委、各班开展纪念“五·四”活动。全校师生歌咏比赛。

3、吸收新团员、举行新团员入团宣誓仪式。评选优秀团员活动。

4、期中班主任工作会。

5、做好期中考试总结表彰工作。

6、期中班风检查。

六月份

1、做“四有”新人为主题升国旗仪式(全校)。

2、专题教育系列:法制教育专题讲座——《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3、专题教育系列:卫生健康教育讲座。

篇9

一、紧扣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创设与生活实际贴近的化学问题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就是要构建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教学过程,这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以学生的探讨学习为主体,以学生素质整体发展为目标的教学过程.学生学习化学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化学知识和运用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要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化学知识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尤为重要.教学过程中,创设化学问题的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以他们的生活经验为基础.

例如,初中九年级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的教学之前,教师让学生观察事先准备好的蛋黄派,并提出相关问题: (1)蛋黄派袋里充的是什么气体? 它有什么用处? 该气体应具备什么性质? (2)你能否通过实验来验证你自己的猜想?教师把学生按3~4人分为一个小组分组进行讨论探究,学生面对手中的蛋黄派会充满疑惑、好奇,并进行思考和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让各小组代表发表本小组的意见.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分析,特别是针对回答问题中的不同意见进行详细的解答,这样学生们通过老师的分析和自己的思考进行对比,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课堂气氛也会十分活跃,学生的学习氛围也会高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设“问”,逐步培养学生的“问”和“答”的意识,让学生在探究和讨论中,产生“问”和“知”的欲望,从而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置化学问题于真实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真实的问题情景能使学生以积极、主动、愉悦的情感去解决化学问题.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强调学生的问题意识,强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地去研究、探索、钻研.学生是问题解决的“主体者”,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化学知识,解决真实情景中的化学问题,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对化学实验探究的渴望,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例如,在讲授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时,打开啤酒瓶的瓶盖,即看到有大量的气泡冒出,就此现象教师向学生设问:啤酒瓶里装有什么气体?为什么盖子一开它们就跑了出来?谁有办法使汽泡少些或使汽泡更多些呢?还有平时喝完汽水、可乐后为什么老打嗝?教师从这一生活中的实例,启发和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去思考观察到的现象,并运用化学知识去解释这些问题和现象,以激发起学生探究化学问题的好奇心.这样,问题提出以后,学生就会对此现象进行深入探究和思考,努力寻找问题的答案.最后教师通过提问和解释,回答了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压力及气体本身的性质,使学生对难以理解的、抽象的化学知识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通过问题实例,激起学生的“质疑”和“解惑”,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通过化学实验来探究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本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篇10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043-01

引言

口译是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源语和目的语所分别代表的文化会贯穿于整个口译过程。一个称职的口译员不仅仅要有能力驾驭两种语言,更要有足够的跨文化意识来应对双方沟通中出现的文化信息,避免死译、硬译和错译。本文拟就口译活动中跨文化信息的处理进行探讨,试图整理总结出在实战中如何处理文化信息和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一、跨文化交际与口译

“跨文化交际”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

口译员长久以来被人看作是“传声筒”,然而近年来的研究开始注意到口译员的口译行为其实和传声筒并非一回事,因为口译员的积极参与会使得口译效果更为理想。然而在真正的实践中所反映出来的效果却发现评价的标准很难确立,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即口译员意识到了有需要翻译和处理的文化信息,并积极做出了反应,可是最终出来的效果却并不理想。因为口译活动大多数是直接面对客户的,是一旦译出便很难补救的,类似一种遗憾的艺术。对口译质量的评价,从学术角度和商业满意角度来看有些时候一致,有些时候却恰恰相反。

二、口译中常见跨文化信息的特点

在口译中会遇到的跨文化信息多种多样。首先,在中译英的口译活动中,中方发言人常会引用一些习语、谚语或诗词歌赋来表达当时的情境和心情,比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其次,中英两种语言中都有寒暄语,然而问候的内容和功能却大相径庭。多数的国际会议或者展会的开幕致辞上都会有中方发言者说出这样的祝福:祝各位身体健康、家庭幸福。然而对于英语文化的人来讲却不合逻辑,他们认为在严肃正式的场合要公事公办、只谈工作,因此,译员在处理这一情况时,把中方的祝福语处理为:Wish you a good stay here in XX即可。再次,英语国家的人多数有,作为译员要懂得尊重讲话人的,也要懂得如何处理这样的句子来使得听话人易于理解这样的信息。

三、口译员提高文化信息翻译的途径和方法

(一)注重积累

口译活动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语言传递活动,它也要求口译员同时具备更多元的能力和素质,比如心理素质,临场过度紧张导致发挥失常的绝对做不了好的口译;语言表达能力,口译员的口才好坏也会影响口译活动的完成质量,说话不连贯、停顿或口头禅过多都会给说话人和听话人带来负面的感受甚至坏的影响;知识结构,口译员的语言功底要好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同时要有广博的知识面,因为讲话人常常会引经据典,提到一些特定的人名、地名、诗句或典故,假如平时不注意积累和训练,临场无法应对自如。

(二)准备充分

准备充分意味着一旦你获知将要从事某一项口译活动,就要尽可能地搜集与该活动相关的语料和信息,比如访问该公司的网站或者该发言人的个人网页,甚至阅读该发言人的著作,让自己在进入工作状态之前尽可能多地了解自己将要口译的对象。同时充分准备也意味着身体和精神上的充分准备,保证自己睡眠充足,心情平静,避免自身的偶然因素导致口译活动的失误甚至失败。

(三)临场沉着

每一场口译都如同一场战争,不论你准备多么充分,总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挑战你的承受能力和反应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冷静沉着是最重要的法宝。比如某些口译活动中发言人的顺序发生改变,稿件改动,客户临时提出其他的要求等。只有保持冷静的头脑才能帮助你集中注意力,因为无论发生什么样的突发状况,你的工作内容始终围绕在翻译这一件事情上,冷静才能听清楚对方的表达,沉着才能尽可能完整地翻译讲话内容。

(四)适时补救

既然口译是一项遗憾的艺术,在整个过程中,口译员出现一些错误甚至失误都是正常的,然而这不可以成为自己的借口。因为在实践中,口译活动多出现在商务、经贸等大型活动中,口译完成的质量大都直接关系到客户的经济利益或公司形象,假如意识到自己出现的错误或失误,并且这样的失误很可能带来坏的影响,那么就要寻找适当的时机直截了当地表明是自己的口误,比如数字等信息的翻译,以避免更大的损失。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口译是连结两种文化的桥梁,也是促进双方了解的手段。了解口译活动的跨文化属性,并懂得判断对于不同的文化信息应该采用何种处理方式对口译员来说是很有必要的,这样的能力需要不断的积累和系统的练习,在实际中如何处理文化信息的翻译要看具体的情境和需要。成为既精通双语,又具备良好文化信息处理能力的合格译员才能更好地完成口译任务。

篇11

班级文化是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形成的,这种文化体现在班级里的多数成员所呈现的精神面貌、信念、价值观等,班级文化的外部表现在班级内的学习环境和学生的行为规章制度,内部表现在学生的精神面貌、班级的学习风气、学生的行为举止等,这些都充分显示出一个班级的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着班级未来的发展。班级文化是教师对学生无形的教育,教师可以通过班级文化,无形地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进行一定的激励、制s。它可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使学生产生一个良好的情绪,有利于学生提高各科的学习和发展。

首先,教师要注意让班级文化充分反映出民主性,如果教师总是展示出“高高在上”的样子,学生对班主任很容易产生一种惧怕的心理,从而不敢和教师进行一定的交流,导致教师不能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情况,不知道学生的能力,也不知道学生的发展需要。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体现出科学性,其体现在学生容易接受的亲和力,因为只有学生对班级文化制度体现的内容不再惧怕,学生才会主动去尊重这个制度,班主任可以打破原有的说教的规章制度,在班会上通过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经过师生共同讨论建立出全新的、具有强烈亲和力的制度。新制度要注意语言简洁、便于记忆、内容全面等。

二、优化班级宣传文化

校园里、班级内的评比宣传栏已经成为了各个学校的特色,这种宣传栏的内容一直都是学生喜欢的内容,教师可以把班级内部的评比宣传栏充分地利用起来,增加对班级制度的文化宣传,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班级良好班风的形成,有利于班级的管理。首先教师在进行班级文化宣传时,要确定宣传的主文化,这需要教师在宣传的前期做一定的调查和观察,通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来判断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为班级确定一个符合全班同学的宣传文化总体目标,再根据每个学期的学习特点进行每个学期的分层次规划,最中让学生在中小学阶段让心理和身体都得到大的发展。如教师可以把宣传的主文化定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师就可以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义、礼、忠、孝、仁、信、智”等去把握,让学生明白,在完善自己的同时,还要注重坚持正义、孝敬父母、尊老敬贤、热爱祖国、诚信守法等。

三、优化班级精神文化

一个班级的精神文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这个班级学生的精神面貌,班风、考风等是学生精神文化的体现。团队合作的意识、积极向上的劲头、自信乐观的态度等才是班级要有的向心力,才是班级精神文化的核心内容。所以教师要建设班级文化,就要注重班级精神文化的优化。首先,在班级中要形成“人人平等”的氛围,所有人都是特殊而又平凡的个体,成绩并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这样的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班级的学生时刻充满活力。其次,教师要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凝聚力是在很多因素下形成的,但是最能调动学生情感,促进学生参与的就是各种主题活动,所以教师在主题活动举办的过程中,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班级活动的参与,使学生感受到自己也是班级的一分子,自己也为班级出了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