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2 09:34:0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茶叶基础知识培训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小桥小店沽洒,初火新烟煮茶。”茶在过去和现在都是中国人诗意生活的重要部分。城市里一家家茶叶店,也为城市增添了清新宁静的气息,也为人们提供了清凉的去处。开好一家茶叶店,既要经营中国传统文化,也要运用现代市场理念,为茶叶店赢得“硬实力”。
目前,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品茗这一高雅且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休闲方式。众多的茶叶店也正在发生着变化,除室内装修有所讲究外,茶叶店再不是不起眼的小型商店,使用面积从几十平方米至一二百平方米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茶叶店向大中型或连锁型发展是大势所趋,故加强茶叶店的软件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通常。茶叶店的硬、软件建设常常会失衡,以致削弱了茶叶店的生命力。许多人认为弘扬国饮、挖掘中华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之重任应是茶馆或茶艺馆。其实,茶叶店应同样挑起推广茶文化的重担,它的作用重大,接触面更广,是一支不可低估的生力军,只有茶叶科研机构、茶艺馆,茶叶店“三位一体”的同步推广。茶文化的普及才不会脱节,才会以更快速度发展,从而深入人心。以下是笔者在经营茶叶历程中的经验心得,愿与广大茶叶店、茶艺馆同仁商榷。
关于员工。员工上岗前全面进行初级茶艺培训,内容包括:茶史概况;茶的分类;国家级名茶的产地以及品质特征,典故传说:茶的保健功能:茶具的运用;茶叶的保管;中国六大茶类的冲泡方法以及特种名茶的冲泡技巧等。培训后经考核合格者上岗学至三个月,通过实习期的有效积累。员工对茶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有所加深,对茶叶的形、色、香、味、韵也有一定的掌握,可给予晋升茶艺员。再进行第二次培训(即中级茶艺培训)。培训内容加深,内容包含茶在社会中的功能;中国茶区的划分;茶的诗、词、歌、赋;民族茶俗;中国茶道的内涵;中国传统名茶;中国新名优茶;水与茶的关系等。茶艺员在实际工作中,成绩优异者通过重点培训,晋升为茶艺师。根据现在我国的国情,茶艺师只能通过内部培训或培训班来实现,但是这种学习和培训的地点极少,这就大大地制约了茶叶店、茶艺馆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培养一个茶艺师,绝非一朝一夕之易事,而是必须具备丰富的学识及销售、冲泡技巧,才算是合理的茶艺师。基于这一点,在员工培训方面采用分级培训实习生、茶艺员、茶艺师。高级课程包括学习和推广茶艺的重要意义、茶艺创意、茶叶制作、加工、栽培的相关基础知识、中国名泉等。茶艺师的茶艺之精将会更好地引导更多的人品茶、识茶、论茶、爱茶。这极有利于中国茶叶品牌的树立、巩固、创造。茶叶店、茶艺馆称呼负责销售、服务的员工不应称呼为“服务员”,而应根据该员工对茶文化的实际掌握和理解予以称为“茶艺员”、“茶艺师”以区别于一般性质的服务员。茶艺师的素质、内涵、形象是第三产业中的其他服务员所无法相比的。
关于管理。员工的品德修养(思想教育)、敬业精神、服务态度、向酒店式管理靠拢,茶艺员、茶艺师的思想教育常抓不懈,以达到爱岗敬业。当然,茶艺本身的魄力自然地会使茶艺员、茶艺师不想改行易业,这会使企业的凝聚力增强。茶艺员、茶艺师除制服统一之外,服务态度必须做到微笑、耐心、详尽,迎送鞠躬或点头示意,客来敬茶、免费试品等。应该说茶艺、茶道的礼仪、规范要比酒店更为细致入微,但现实中,茶叶店、茶艺馆的服务水准却未尽人意。
关于环境。茶叶店除有专业的茶具供客人试茶外,借助墙壁空间悬挂有关茶文化的照片,让客人在试茶的同时,对茶的了解加深,如:茶园照片、采茶照片、茶叶车间照片、茶艺师冲泡茶叶照片、紫砂壶照片等。悬挂与茶有关的书画艺术作品,与茶文化相得益彰。茶叶店装有音响设备,经营播放茶道音乐或古典音乐、轻音乐等,但切忌播放爵士乐、劲歌,有大煞风景之嫌。茶叶店移栽有国家级茶树优良品种或摆设一些烘焙茶叶之工具,以便客人观赏认识。茶艺员、茶艺师在引导品茶时全部采用矿泉水、山泉水。水与茶的关系紧密相关,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茶质的发挥。一般茶叶店在泡茶时都不采用山泉水、矿泉水,从而影响茶性的发挥以致降低客人的品欲。笔者曾到过众多茶艺馆,规模宠大,茗茶众多,但在泡茶时无一使用山泉水、矿泉水,好茶配俗水,对于一些痴迷茶友来说,确属憾事,令人心酸。
茶艺课程是茶学专业茶文化类课程中的一门骨干课程,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茶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能使学生了解中华茶艺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原理、茶艺要素和环节、茶艺礼仪、茶艺美学特征、茶艺编创原则等理论,掌握各种形式茶艺的技能实践,茶的冲泡和品赏艺术,有助于学生提高文化艺术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综合素质。[1]茶艺师考试是人社部对从事茶艺服务的工作人员进行的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内容与茶艺课程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要实现茶艺课程教学与茶艺师考试的对接,就要分析茶艺课程教学与茶艺师考试的异同,对茶艺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本文将以青岛农业大学茶学专业为例,探讨茶学专业茶艺课程改革与茶艺师考试的对接。
一、茶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及企业需求
茶学专业是由我校2008年新开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在课程体系的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2]据统计,近3年我校茶学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保持在80%以上,20%-30%的学生考上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其他学生报考了公务员、事业单位或从事茶业相关的生产、销售和服务工作。在这些涉茶的工作岗位中,从事茶艺工作的工作地点、工作环境及工资待遇方面都是非常好的,深受茶学毕业生尤其是女生的青睐。[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精神层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茶叶企业的经营销售就需要茶艺师们来发挥他们专业技能,赋予茶叶文化艺术,因此中高级茶艺师可以说是市场中的“抢手货”。各大茶叶公司、茶艺馆、涉外宾馆等把拥有茶艺师资格证的茶艺师看作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专业培训的茶艺师往往能得到消费者信赖,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茶学专业毕业生对此深有体会,学生被安排到茶业公司实习期间,学生普遍反映大多公司里没有茶艺人员可以为顾客泡茶、介绍茶叶、招待客人,这样就不能很好地把茶叶推广出去。另外通过参加几次青岛市、济南以及烟台的茶博会,同学们发现在人山人海的茶博会上,茶艺表演往往更能吸引更多的人来认识并了解企业的茶叶,使企业产品在万千茶叶中脱颖而出。而一些茶艺馆、茶文化类公司,也需要大批优秀的茶艺师。茶学专业毕业生获得茶艺师资格证书,不仅能证明自己的职业能力,还能为他们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提供帮助。
二、茶艺课程教学现状与茶艺师考试形式
(一)我校茶艺课程教学现状
我校茶艺课程教学分为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茶艺课程的理论知识,介绍了与茶有关的各种基础知识,而作为茶学专业的毕业生,经过茶文化、茶树栽培学、茶树育种、制茶学、茶叶审评与检验等课程的学习,其茶艺基础知识的掌握已相当扎实。茶艺课程实验教学教授学生习茶基本手法、基本程序,玻璃杯泡法茶艺、盖碗泡法茶艺,壶泡法茶艺、壶杯冲泡乌龙茶、壶盅冲泡乌龙茶、碗杯冲泡乌龙茶等。实验教学内容侧重茶艺基本手法、基本程序的掌握,简单的茶艺表演形式。
(二)茶艺师职业技能考试
茶艺师是茶叶行业中具有茶叶专业知识和茶艺表演、服务、管理技能等综合素质的专职技术人员。本职业共分五个等级: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茶艺师考试分为理论考试和茶艺表演两部分。理论考试主要考核茶艺师对茶专业知识的储备,只有拥有足够丰富的专业知识才能通过考试。茶艺表演则考查了茶艺师对茶艺表演的熟练程度以及创新能力。这种茶艺师考试的根本目的不是考试,而是提高茶艺师的职业技能和素质,这是需要茶艺师经过长期不断地练习和实践才能获得的,这也是衡量茶艺师从业资格和能力的重要依据。
三、茶艺课程的教学与职业技能考试的异同
2014届茶学专业的几位学生曾在2014年10月参加了青岛市职业技能大赛———青岛首届茶艺师大赛。这次比赛共进行了两天,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审评茶样(干茶辨识与茶汤辨识)、茶艺表演三部分。学生普遍反映理论考试还行,到了审评的时候虽说是各大类茶都在审评课上审评过,可缺乏实践,不能快速而准确的审评出来。茶叶表演也不是教师课堂上所教的那样,当茶海出现在茶艺表演用具上的时候,因为以前都没有用过,学生有一点茫然。作为茶学专业的学生志在冲击大赛前三名,可最后居然没有一个人进入前十名,更有甚者名次还非常靠后。这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所学习的茶艺课程与茶艺考试还存在很大的不同。
(一)茶艺课程的教学与茶艺师考试的相同之处
我们所学习的茶艺课程与茶艺师考试有一些相同之处。例如:1.考试形式相同,都分为理论知识与茶艺表演两部分;2.考查理论知识部分覆盖全面,涵盖了与茶有关的各方面知识,要求我们的学生储备大量的茶叶基础知识;3.考查茶艺表演形式基本相同。茶艺师考试所考查的茶艺表演是最基本的绿茶、红茶、乌龙茶茶艺表演,这与课堂上教师所教给的基本相同。
(二)茶艺课程的教学与茶艺师考试的不同之处
我们学校茶艺课程的教学方案、教学评价方案与茶艺师证书考试要求不太相符。在我们茶学专业的茶艺课程教学过程中,不管是人才培养方案还是教材内容,多数是与茶学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课程偏重理论知识,这样便造成了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死记硬以应对各项考试,缺乏动手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而茶艺师考试不仅是对专业知识的考核,最重要的还是对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考核。考试不仅考核了茶学的理论知识,还要考核职业道德、茶艺服务、管理等内容,这正是茶学课程所缺乏的。学生由于缺乏技能实践和经验,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社会就业要求,出现就业偏离专业的情况。对照茶艺课程的教学与职业技能考试的异同,不难看出,我校茶学本科专业茶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基本涵盖了茶艺师和茶艺技师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但学生的实践锻炼环节有所欠缺,学生做不到活学活用,距离优秀的茶艺师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四、实现茶艺课程改革与茶艺师考试对接的必要性
茶艺师资格证书是劳动者能力的标志,也是进入人才市场的通行证。而现在有些茶学专业学生为了取得茶艺师证书,专门报培训班学习茶艺考试,培训报考费用高达两三千元。我们茶艺课程本来可以学习到的知识却要专门花钱来另外学习,这样不仅浪费财力还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因此,将茶艺师资格考试引入到我们的茶艺课程中,可以很好地避免这样的事情的发生,也更加便于我们茶学专业的学生取得茶艺师资格证。我校是山东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专业技能是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技能。针对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和就业现状分析,应该将茶艺师职业资格认证引入到茶艺课程中来。坚持将茶艺课程教学改革与茶艺师考试相对接,能促使学生在获得学位证书的同时又能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中的就业竞争力,同时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4]
五、茶艺课程改革与茶艺师考试对接的措施
(一)课程体系设计要适应社会需求
茶叶行业茶艺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对茶艺师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茶艺课程不仅要涵盖茶文化、茶艺技能、茶叶生产加工、茶叶品鉴、茶具鉴赏,还需要涵盖营销管理、传播策划、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为了适应茶叶行业的高速发展,茶艺课程要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进行改进,培养出适合现在企业的复合型茶艺人才。学生要深入到茶行业中去,与之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共赢。
(二)改善薄弱的师资力量,降低授课中的理论比重
目前我校茶艺课程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缺乏既懂专业技术又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团队。这就导致教师在授课中理论比重过高,而在实际的操作实践比较少。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本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全面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和专业素养。
(三)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在茶学专业的茶艺教学中,实践教学环节存在课程设计学时短、专业实践明显不足的问题,相对削弱了对学生茶艺能力的培养。而茶艺师职业技能考试却要求具备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操作实践,把审美与艺术表演相结合,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学习,将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此外,还需要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网络的支持强度,提高校外实习基地的服务水准,可以让学生参观一些具特色的茶艺培训机构和茶楼、茶艺馆等,并介绍学生到其感兴趣的地方实习。
(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考试资源
很多学生在进行茶艺专业备考的过程中,普遍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针对这种现象,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的考试资源。通过建立网上测试平台,不仅能够实现茶艺知识的无纸化考试,而且还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五)学生自身要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在完善茶艺课程教学改革的同时,学生本身也不能松懈。虽然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教学环境以及优质的学习资源,但若自身不努力,也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茶艺师。因此,学生不但要学习教师所教的茶艺知识,自身也要不断的提高。作为学生可以多走出去,去茶博会、茶馆等地方不断观察、学习,以提高自身的能力。另外,也可以去参加一些茶艺比赛,在比赛中发现自身的不足。茶艺比赛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茶艺师,他们都拥有自己的能力和特点,学生可以从他们身上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开拓自身视野,不断创新。茶艺比赛能在体验比赛的乐趣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能力。
六、小结
实现茶艺课程改革与茶艺师考试的对接,能让学生在取得茶艺师资格证书的同时,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对学生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作者:胡建辉 张新富 赵磊 单位:青岛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参考文献:
[1]丁以寿.中华茶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
中图分类号 S5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8-0288-02
近年来,茶叶产业受到了政府的重视,广西的茶产业也得到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在国内外茶叶竞争的双重压力下,茶叶产业普遍存在茶叶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问题,制约了茶叶产业进一步做精、做强。对茶叶专业人才进行培养并保持茶叶专业人才队伍的稳定,是茶叶产业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并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要在制定人才培养政策方面,加大对茶叶人才培养的扶持力度,培养出更为优秀的本土茶叶专业管理技术人才,促进茶叶产业良好发展[1-2]。
随着国家对茶产业的重视和支持力度加大,各省市的茶叶产业顺势扩大,茶业发展也更快,对茶叶专业人才的需求随之增大。而茶叶专业属于农业,茶学为国家控制布点专业,目前全国开设茶学专业的本科高校有浙江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西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信阳师范学院、云南农业大学、长江大学、华中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农业大学、武夷学院等。一些团体和组织也开办有茶叶技能方面的培训学校。在培养茶叶人才方面,不但要求茶叶人才有扎实的基本理论功底,还必须有实际的操作经验,需要通过长期的不懈学习努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磨练,能吃苦耐劳,坚持刻苦用心钻研茶叶技术才能真正逐渐成长为有一定资质的茶叶专业人士。
1 培养人才的必要性
1.1 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人才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具有了大批专业人才,国家和社会才能够进步,产业才能够发展、壮大。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重视品德、知识、能力的培养,将其作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采取多种措施,运用多种手段,培养和选拔优秀的人才。对于茶叶产业发展来说,人才是促进产业发展的基础,只有培养大批基础知识过硬、操作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茶叶产业队伍中,才能够促进产业发展,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3]。
1.2 人才是发展的主体和关键
世界发展的历史一再证明:人才兴则民族兴,人才强则国家强。在知识和技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今天,人才资源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和动力源泉。因此,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既要满足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到社会实际,综合考虑,统筹安排,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1.3 人才培养工作政策性、政治性、原则性和创造性强
人才培养工作的政策性、政治性、原则性和创造性强要求我们要紧密结合新时期人才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加强茶叶人才自身建设,拓宽思路,在牢固掌握茶叶专业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勇于大胆创新,不断把广西区茶业的发展工作推向前进[4-5]。
2 创新型茶叶人才培养
作为从事茶叶行业的人员来说,拥有茶叶专业人才队伍是行业发展的必需要求,而拥有创新型茶叶人才更是形势所迫。
2.1 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特征
创新型人才适应时代潮流的要求,掌握时代所要求的特性、智能,能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所训练的技能,从事创造性的工作,推动本单位、本行业以至于整个社会、整个国家、整个人类的事业走向新高度。总体来看,创新型人才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善于学习,刻苦努力,能够在总结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从事创新工作。二是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坚持自己的意见。对于创新型人才来说,不迷信已有的权威和经验,不盲从,一切从实际出发,敢于求发展。三是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四是不怕失败,具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
2.2 茶叶人才培养的状况
总体来看,我国人才培养发展良好。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辈出,各行业均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是,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由于事业发展太快,人才在许多方面也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茶叶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出现了如缺乏个性、墨守成规、不敢标新立异、人云亦云者多,独立开展工作能力不强等问题,这就使茶业竞争力、创造力不高,制约了茶产业的发展。
2.3 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适当的机制
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合理的激励机制。在当前发展的情况下,茶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机制要符合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一是能够为茶叶人才提供向上流动和发展的渠道,使得优秀的茶叶人才能够获得较高的职位。二是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真正能够使知识转化为经济收入。三是动态平衡的系统。人才激励机制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能够根据社会的变化和外在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培养方式,使之更能够契合人才培养的需求。
3 广西茶叶人才培养的措施
3.1 推动教育改革
我国历来的教育突出的是升学和考试,课程的设置和内容的安排,偏重于理性知识,在思维训练和实践训练方面相当缺乏,已跟不上瞬息万变的经济形势和知识更新的要求,没能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和激发广大师生发挥特长、强化个性、打造品牌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尽管目前不少学校和教育机构也在应用一些灵活的教学方式,也产生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总体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应从教育机制进行改革,借鉴国外的成功教育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形成具有符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形成卓有成效的办学系统,让每个人的特长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3.2 做好用人制度的配套调整
在学校培养和单位用人制度方面我们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些学校培养目标理念缺失,完成教学任务后,却有一些毕业生找不着工作;二是对用人单位来说,招聘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却缺乏实际的操作能力,不能够立即投入到生产中。要解决“找不着”、“用不上”的问题,必须从教育制度和用人制度的衔接、协调发展上找出路,要提倡用人单位和相应的学校、培训机构建立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主动为学生、受训生提供实践、实习机会,为人才的成长提供过程或阶段性的支持,要提倡用人单位变传统的、单一的选拔、招聘、使用模式为多方式、多渠道的模式。
3.3 尊重、重用现有茶叶专业人才
随着广西茶产业的迅速发展,对专业茶叶人才迫切需要,我们呼吁培养茶叶人才的同时,更要对现有资深茶叶专业人才重视和重用,他们是通过长期茶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茶叶技术经验,并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一定的业绩的茶叶专业人员,茶叶发展需要他们,新一代的茶叶人才也需要他们的引领、指导和帮助。因此,要尊重现有茶叶专业人才,更新分配观念,体现知识的价值,使人才的贡献得到相应的物质回报,使人才充分享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满足感,贡献社会的成就感,得到社会承认和尊重的荣誉感[6-8]。
3.4 掌握传统制茶技术,力求创新
从事茶叶工作的人员要有对茶叶事业执著追求的顽强意志和毅力,经受住挫折和失败,才能在不断地砺练中逐渐成长、成熟起来。通过“传、帮、带”的方式,使茶叶技能得到传承,要在熟练掌握基本茶叶技术的同时,参加对外学习培训和实践操作,扩增技能和提高技术业务水平,还要善于发现、发明、创新,才能真正成为专业的茶叶人才。
4 小结
对茶叶专业人才的培养是茶行业的刚性需求,是茶业发展的一项战略投资。我们必须首先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才才会重视人才,理解人才才会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制度,规范制度与流程,全员参与,方可起到效果。在技术攻关创新方面,形成团队优势,实施重点攻关、重点突破。要把茶叶创新成果、绝技绝活、具有特色的生产操作法及时总结和推广。整合茶叶高技能人才资源。广西茶产业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和提高,转变发展模式,学习新技术、新经验,运用自身的优势举办和参与行业性、区域性茶叶加工(手工制茶)及相关的技术技能交流活动以利于相互提高。相信在未来,通过对茶叶人才培养、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广西区茶产业将会放开脚步,大步向前以一种更加欣欣向荣的姿态向世界展示它的光彩。
5 参考文献
[1] 刘玉芳,林朝赐,陈春芬.广西优势特色产业――茶叶发展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8(8):321-326.
[2] 楼策英,魏瑚,陈令梅.深化教学改革 培养创新型茶学人才[J].茶叶,2006,31(4):254-255.
[3] 丁兆堂.山东省茶产业人才需求状况及培养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10,8(8):68-70.
[4] 林朝赐,张文文,刘玉芳,等.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发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2):385-388.
[5] 林朝赐,刘玉芳,陈春芬.发挥区位优势 开拓创新 做强做大广西茶产业[J].广西农学报,2010,25(4):94-97.
2008年,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茶文化专业被湖北省教育厅确定为全省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茶叶审评技术》是我国茶业行业中的一门主要职业技能课。从2003年该专业开办以来,学院就把茶叶审评技能作为茶文化专业建设的重点。多年来,该专业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育教学思想,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之路,注重结合产业发展方向,开展教学改革,探索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围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一培养模式,按照国家评茶员职业标准制定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将学生所学知识、技能与行业标准规范对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职业态度的协调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确立课程改革思路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课程改革是教学模式创新的核心和落脚点。2004年,教育部在《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中提出职教课程开发“要在一定程度上与工作过程相联系”,让学生经历接受任务、有产出地独立工作、展示成果和互评总结这一完整的工作过程。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要求保持课程学习中工作过程的整体性,按照学生职业成长的规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在行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创造,强调对学习过程的思考、反馈和分析。在典型工作情境下,学生通过获取直接的工作经验,培养学习的主动性,进行案例和整体化的学习。在此背景下,我们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实施了改革。
课程定位和培养目标
课程定位《茶叶审评技术》是高职茶文化专业骨干课程之一,是面向评茶员职业资格岗位技能培训及考证的重要综合性专业技术课,是一门研究茶叶品质感官鉴定的应用型课程。它是茶叶生产、收购、营销、外贸、商检、科研及产业升级中进行茶叶品质鉴定和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茶叶审评技术》课对促进学生掌握评茶员职业能力,培养高技能评茶人才,起着支撑作用和决定作用。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茶叶专业理论知识,能适应评茶员工作岗位要求、具有创新精神、良好职业道德和较强的实践能力,适应行业,贴近企业,符合茶行业与三峡地区特色发展需要,达到高级评茶员职业资格要求的高技能人才。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根据《茶叶审评技术》课程目标与达到目标的知识、技能、职业态度等确定课程内容。在“以能力为本”课程观的指导下,根据课程开发中的职业工作分析获得的能力要求和标准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知识的选择应紧紧围绕能力要求进行组织,既包括学科理论知识,又包括工作过程知识,知识的组合不是简单的各门理论课程的叠加,而是以工作能力需要进行有机的整合。
课程内容设计我们在市场调研、听取专业建设委员会的建议、征求业界行家的意见后,对茶叶审评技术进行课程设计,2006年,在教学内容上,我们将茶叶生化、茶叶检验、饮茶与健康及茶树栽培与制茶等课程进行了优化整合,更强调了教学内容的职业化、工作过程化,保证了教学的针对性。架构出课程内容:从评茶环境和设备要求开始,结合茶叶生产、加工技术和六大茶类品质特征,重点突出审评方法和技巧要素训练,加强对茶叶专业知识的了解、掌握及应用,强调评茶技能的学习、体验、实训与岗位实践,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达到高级评茶员国家职业资格标准。
课程内容实施在教学内容上,以评茶员的实际工作任务为导向,整合优化课程模块,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突出实践教学,强化实训效果。通过广泛的校企合作,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学习、训练,重点体会评茶员的工作流程,融教、学、做于一体,边学边用,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从而掌握评茶员工作过程的综合职业知识、技能,养成从事评茶员岗位工作的良好职业素质。教学中,以技能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特别是学生根据实际工作,不断提高审评鉴别的能力。理论知识包括评茶基础知识,茶叶品质形成、茶叶品质特征、茶叶标准样及茶叶感官审评操作等五部分。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判别出品质的优次,鉴定品种的优劣,认定加工工艺的正确与否,能评定出该茶的等级和价格,为茶叶生产、加工、贸易提供科学的依据,为茶产业升级服务。
实践性教学设计为了提高学生的评茶技能,我们改革了茶叶审评技术技能教学方法,紧密结合生产实践教学,突出技能实训,注重在工作过程中提高学生评茶技能水平。一是到校外茶叶生产、加工、营销企业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和真实的工作中学习评茶技能。二是在校内茶叶审评室进行实训教学,加强学生对色、香、味形成的规律性变化的认识,为感官审评的准确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按工作过程导向,实训教学确定了主题、过程策划、评茶准备、技能实操、互评总结、提高练习等六个环节,使学生具备样品接收、评茶准备、感官品质评定、审评培训指导、茶叶评比活动的组织实施、咨询及指导等七种能力。教学实施由浅入深,评茶技能逐步提升。
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茶叶审评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和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根据不同的教学主题,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发现法、专题讲座等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在教学手段上,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结合视频及多媒体影像资料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茶叶审评理论水平。
在实训教学中,按照评茶员职业岗位的特点,建立了包括教学实习实训、寒暑假试就业实训、顶岗实习等环节为主体的实训体系,工学交替,在实际岗位工作中学习评茶,实现从课堂到工作岗位的转换,使学生的技能学习与岗位工作“零距离”对接,真正掌握评茶员必备的工作能力。按照评茶员工作流程实施任务教学,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确定具体工作任务,明确审评内容,要求学生策划准备,鼓励大家通过讨论确定活动方案,分工负责,实施完成,同学互相评价,教师对任务完成过程和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建立开放性的课程评价体系
作者:马晶(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地方利用茶文化资源开发设计旅游活动,把茶文化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以实现共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部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设置了茶艺课程,以基础课或选修课形式出现在课程体系中,增进学生对茶文化的了解,成为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以便将来更容易就业。
1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设置茶艺课程的必要性
1.1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文化旅游是是我国新兴的一种旅游理念,引领了旅游业发展。茶文化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丰富深邃的文化内涵、独具特色的审美价值、修身养生的休闲方式受到国人的广泛喜爱,这使其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开发拓展茶文化旅游业,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作为支撑。因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设置茶艺课程,培养学生茶文化相关知识,掌握茶文化旅游活动设计与开展技能,适应当前茶文化旅游业发展需要。
1.2满足职业发展的需要
茶文化旅游业迅猛发展,是当前国内外游客相当喜爱的一种文化旅游形式。受中国经济形势利好趋势影响,我国很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茶文化旅游目的地之一,将来既懂旅游又懂茶文化的专业人才会十分抢手。为适应这样的职业需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当设置茶艺课程。
1.3完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需要
旅游管理专业不仅包含旅游方面的内容,也涉及文化、经济、管理等方面内容,这使得文化教学是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别是这些年来茶文化旅游业异军突起,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文化教育提出了更要要求。从教学角度看,旅游管理专业设置茶艺课程可以进一步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茶文化素养。
2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茶艺课程设置分析
2.1课程设计
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茶艺课程设计的主要思想是理论与实践现结合,以行业发展和职业需求为导向,结合茶文化体系设置课程,传授給学生茶艺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第一,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相结合,建立基础知识与能力培训一体化课程。茶艺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其课程体系必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无缝衔接。以泡茶为例,了解茶叶的特性、茶具的质地等基础知识是泡好茶的前提条件,掌握泡茶的工序、技巧是泡好茶的必备能力,只有兼具知识与能力才能泡好一杯茶。因此,茶艺课程要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实现校内教学与校外就业的无缝衔接。
第二,以“茶艺师”岗位为导向设计茶艺课程。根据“茶艺师”的岗位要求、工作内容、工作任务、工作过程等设置茶艺课程,切实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提高未来的就业能力。
第三,在课程设计中融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对“茶艺师”等工作岗位的基本要求设计茶艺课程,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要求相对接。
2.2课程内容选取与组织
2.2.1内容选取
基于课程设计选取茶艺课程内容,使课程体系符合旅游管理专业茶艺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茶艺课程内容选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选取的课程内容要能突显应用性与实用性,做到理论知识够用、实践教学切合实际。从课程内容的规划到遴选,再到整合分解,每一个环节都要突显应用性与实用性并重原则,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
第二,茶艺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的课程,其设置目的是补充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茶艺技能,使学生成长为未来对口岗位需要的人才。因此,应当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对口岗位选择茶课程,如“茶艺师”等。以岗位活动为内容、以岗位要求为立足点,针对实际需求选择适合的课程内容。
第三,结合国家职业标准拓展课程内容。设置茶艺课程,不仅要学习相关的茶艺知识和技能,还要帮助学生掌握实际工作岗位需要的有关能力,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便于将来顺利就业。因此,茶艺课程选取的内容要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相适应,实现教育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接轨。
第四,把学生全面发展需求作为茶艺课程内容选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了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岗位从业能力,增设茶艺课程,拓展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广度、深度。
2.2.2内容组织
根据茶艺课程设计与内容选择要求,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特点与教学规律,基于“模块化整合项目遴选任务分解”思路建立茶艺课程体系。主要课程包括茶及茶文化基础知识课、各类茶及冲泡技能课、茶艺服务课。其中,茶及茶文化基础知识课的主要内容是茶叶基础知识、茶文化简史、饮茶的健康性等,教学目标传承茶文化知识,让学生掌握我国的茶文化;各类茶及冲泡技能课的主要内容是绿茶、红茶、白茶、乌龙茶等知识、冲泡技艺,教学目标是让其掌握各类茶叶的特性与冲泡技巧,能够进行茶艺表演;茶艺服务课的主要内容有茶艺接待服务、行茶礼仪、茶叶销售等,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茶艺服务能力、茶礼、接待能力等。
茶叶课程内容要符合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目标,具备实践性、职业性及开放性,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为未来就业奠定良好基础。因此,课程内容要兼顾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两个方面,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训的教学现状。如,结合冲泡技艺、流程等讲各类茶的知识,将知识讲解与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用于实践,真正掌握茶艺技能。
2.3课程教学
在旅游管理专业中,茶艺课程以基础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出现,以培养学生的茶艺基本知识、茶艺表演技能及茶叶销售能力等为教学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茶艺课程教学应强调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第一,课程教学要教、学、做相结合,切实践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所有教学活动都在实训室内完成,先讲解理论再动手实践,学生一边学一边做,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实践能力。
第二,采用“三段渐进”实践教学模式,实行分段分层教学。在实践实训环节中,根据学生能力发展规律和一般认知规律将实践课程分成三个阶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逐步展开具体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能力逐渐提升。第一阶段,在课堂、实训室内开展基础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让学生初步接触茶艺并掌握基本泡茶技能和岗位工作能力;第二阶段,组织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实训,强化课上所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第三阶段,组织学生到合作企业内部顶岗实习,将课堂所学的技能应用于岗位实践,实现从课堂理论知识到岗位实践的顺利转换,培养学生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
××村位于来凤县大河镇以南,距集镇约2.5公里,距来凤县城约41公里。境内最高海拔600米,最低海拔400米。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248户、970人,国土面积2.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50余亩(其中新建茶叶面积1050亩),林地面积1300余亩。全村已建沼气171口,三改配套率达75%。居民主要为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其中土家族占总人口的80%以上。主要文化活动有龙灯、彩莲船、摆手舞、山歌、花鼓戏等。2008年全村人均收入为2236元。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学习,树立形象。工作队为了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政策水平。一是注重政策理论学习。努力掌握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学习农村工作的基本方法和工作思路,坚持每天收看新闻联播和××新闻,重点关注农村工作和聚焦“三农”;二是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有针对性地进行农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向书本学、向行家里手问、向农民朋友请教,尽早尽快地适应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需要;三是狠抓作风纪律建设。工作队的一言一行都严格遵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和群众纪律,树立良好的人民公仆形象,用严格的组织纪律和朴实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农民朋友的支持、理解和尊重。
(二)调查摸底,了解现状。为科学谋划省厅驻××村新农村建设工作,工作队深入驻点村走访农户,开展调查。详细了解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共走访调查196户,335人次,对全村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摸底。全村有低保户17户(特困户4户)、计32人;五保户2户(集中供养、分散供养各1户);党员19人(预备党员3人);外出务工人员339人(其中县内25人);军属1户。该村以茶叶生产、生猪养殖、劳务输出为主导的产业初步形成,自然环境独特,乡风文明,群众积极性较高,为全面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广泛宣传,统一认识。工作队在认真听取了镇主要领导关于镇情、村情的介绍后,就驻村入户有针对性的开展宣传教育。在××村群众大会上,工作队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传达省委、省政府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此外,还充分利用各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党的“强农、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提高了村民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思想认识,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村民搞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信心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为统一认识创造了条件。在××村“两委”成员、村民代表座谈会上,工作队还虚心听取了他们对××村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为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提供了依据。
(四)制定计划,明确任务。根据工作队“参与而不干预、帮办而不包办”的基本要求,坚持打牢基础、扎实创建、稳步推进的基本原则。我们在深入农户和田间地头了解情况、找村干部群众交心谈心的基础上,认真梳理调查摸底掌握的第一手材料,按照厅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三年总体规划,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会同相关单位和部门,广泛征求意见、多次讨论、反复修改,拟制了2009年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工作计划,明确了目标任务,确保年度工作任务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展开。
(五)扎实创建,稳步推进。一是不失时机植树造林。3月份植树节前后,完成了村主干道植树造林1000米,种植桂花树180余株,沿河边种植竹林1200余株,移植培植树苗110余棵,绿化美化了村庄;二是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3月19日组织茶叶采摘专项技术培训,培训人员570余人次;5月18日组织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到恩施市芭蕉乡灯笼坝茶叶基地学习培训,了解茶叶的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的运行模式,为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三是完善村委会基础设施。新修标准水泥篮球场一个,新建村级卫生室一个,规范标牌16块,制度上墙8块,添置办公桌椅25套,为“农家书屋”新增图书200余册;四是加强田间养护管理。4、5月份新修田间路共480余米,方便了茶农进行田间养护和茶叶采摘;五是确保茶叶加工按时投产。目前已收购名优鲜茶9600公斤,加工名茶2000公斤,收普通鲜茶16000公斤,加工大宗茶叶4000公斤,茶农现金收入约37万元;六是适时宣传报道新农村建设工作动态。截止6月6日,驻点村新农村建设工作,在恩施日报、恩施晚报上见报4篇,××省直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工作交流、新华网、楚视传媒、××民政网先后转发相关消息9条,举办
“工作简报”5期。
三、存在问题
(一)改变传统观念的影响任重道远。一是部分群众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上有误区。个别人对党的新农村建设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不同程度地存在“等、要、靠”
的依赖性思想。二是在帮钱帮物与帮智帮业的结合上有偏差。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意识不强,真正在脱贫致富、增强“造血功能”上出主意、想办法、下功夫的人不多。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步履艰难。一是思想被动。总感到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形势的需要,对调整后的发展变化盲目观望、消极等待。二是急功近利。生长周期过长,农民在短时间内看不到效益,少数人就会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怀疑,甚至于动摇。三是经验不足。受外出务工人员的影响,部分留守农民因为年老和视力的原因,茶叶采摘不到位,茶农收益受影响。
(三)茶叶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势在必行。驻点村现有茶叶加工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独家经营。表现在价格上的“一口价”和收购中的“垄断性”;二是市场调节受限。需要多种形式的茶叶加工来完善和补充。三是缺乏自己的品牌。没有及时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叶收购的渠道和市场不畅,自己的品牌打造不到位。
四、几点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从工作队组建时起,厅领导就非常重视和关心新农村建设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驻点村新农村建设工作,听取工作汇报,落实责任到人。3月5日厅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张晨同志亲自带领新老队员实地查看、现场交接。5月25日厅党组书记、厅长谢松保同志又亲临驻点村检查指导工作。厅机关处室的领导先后5次到点上指导工作和看望队员,州、县及相关业务部门的领导先后3次到点上指导工作。正是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使工作队员倍感亲切、倍受鼓舞。从而振奋精神、积极工作、扎实创建、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
(二)部门支持是保证。驻点村新农村建设工作,既离不开厅机关相关处室的帮助和支持,也离不开地方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领导和配合。当工作队根据调查摸底的情况,确定今年的工作计划后,及时向厅领导做了专题汇报,得到了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相关处室的负责同志表示:支持和帮助我厅驻点村新农村建设工作是大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使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激发工作动力。同时,州、县民政部门,来凤县直有关单位及大河镇政府,对我们的工作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工作才得以顺利进行。
互联网的普及程度是网络营销开展的重要基础。但由于常德市各个区县市经济发展不平衡,城郊地区的农民普遍市场意识较强,经济实力也较雄厚,农民已经开始尝试上网,在网上寻找商机,但大部分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由于农民的网络基础知识匮乏,农村上网成本相对较高,网络建设仍不够理想,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实施有一定差距。
1.2网络营销人才缺乏,网站建设滞后
要实施网络营销应掌握基础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同时还需要掌握一定的营销知识,能够在网络上收集和信息。但目前,常德市各个区县市的农村这样的高水平人才非常有限。由于农民对网络知识缺乏,进行网站建设与维护是相当困难的。
1.3农产品自身的局限性
由于农产品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粮、油、蔬菜、水果等可以在菜市场、超市等地方购买到,而且消费者对农产品要求是应具有新鲜和时令的特点,加上农产品具有季节性、地域性的特点,县域特色农产品也不例外,所以,网络销售县域特色农产品如不能解决农产品的保鲜技术、储藏技术和快捷的运输措施,则实施销售农产品将具有很大的风险性,从而影响到农民的收入,也将影响到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发展。
2常德市县域特色农产品实施网络营销的策略
2.1常德市县域特色农产品实施网络营销的基本思路
坚持从县域农业发展的实际出发,走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开展农村信息化工作,充分利用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大力培养新型农民,逐步实施县域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战略。
2.2常德市县域特色农产品实施网络营销的具体措施
2.2.1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加强县域农村网络建设常德市各个区县应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加大对农村网络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农村地区上网条件,提高互联网普及率。并重视县域特色农产品的网络信息规划工作,在政策制定,法规建设,环境营造等方面做好服务,切实推动网络营销的建设发展[3]。可以对农村、农民实行优惠政策,减免农村网络相关费用,使网络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助进器。人才是发展农产品网络营销的重要保证,农业信息化建设迫切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既懂现代信息新技术,又了解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要做好农产品网络营销,就要充分重视农产品网络营销人才的培养。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组织企业或个人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学习,对企业员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经纪人等进行系统培训,普及网络知识教育,对信息核心部门的人员进行考核竞争上岗。同时实施县域特色农产品的网络市场准入制度、信用制度、网络交易的合同认证、执行和赔偿、反欺骗、知识产权保护、税收征管、广告更正、交易监督以及网络有害信息过滤等方面制定规则。
2.2.2加强网络营销基础知识培训农产品要开展网络营销,应采取有效措施,利用广播、墙报、黑板报、农村书屋等途径,广泛宣传网络知识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4]。要充分利用湖南文理学院、常德职业技术学院等大专院校的教学资源,在农闲时,开办电脑培训班,分批组织农民进行学习,开展农产品网络营销培训。使得农户能够在阿里巴巴全球贸易网、中国农业信息网、中国谷物网、中国水产网上进行农产品信息,而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农产品企业,通过培训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站,实现品牌信息、网上销售等一系列的功能。
2.2.3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实现农产品的专业化配送物流配送是网络营销的关键环节,直接联系着客户。它的效率高低和安全与否关系到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成败。物流配送要重视农产品本身的特点,使用保鲜等新技术,对农产品妥善储运,做到物流及时顺畅,保证农产品新鲜上市[5]。如果物流企业不能通过网络系统快速的进行信息搜集,比较及时全面地了解农业市场信息,实现农产品的专业化、快速配送,那就会造成部分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出现破损、变质,客户就会退货。因此常德市县域要加强农产品物流基础规划和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批发市场与农产品流通中心,逐步建立起从农村到城市的集仓储、冷藏、加工运输于一体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
2.2.4提高特色农产品生产集约化程度,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特色农业的特色要有明显的差异化,才能满足消费者的特定需求,将产品优势与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消费心理相结合。才能有良好的效益,澧县农康葡萄走俏湖南,深受消费者喜爱,这就充分说明具有特色消费需求的特色农业才能有市场,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消费需求。为适应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的要求,政府应加大对农产品标准化建设的投入,引导农产品营销主体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6]。把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引入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全过程。创建和宣传农产品品牌,向消费者传递农产品的质量和特色等信息。通过农业标准的硬性约束和产品品牌的软性约束共同增强消费者对电子商务模式下农产品品质的信任。如石门县把茶叶作为实施农业产业化的重点,现已拥有数十个茶叶基地及上百家加工企业,拥有东山峰茶厂、白云山国有有机茶厂、泰清山茶叶有限公司等企业。而东山峰茶场是全国首家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湖南省最大的茶叶产业化基地,年加工能力在1500吨以上,所产“东峰”牌茶叶是全国公认名牌、全国第一个绿色食品茶叶品牌、湖南省著名商标。
2.2.5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促进县域特色农业的网络营销推广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常德市的各个区县市发展十分迅速,常德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超过1000家,带动农户42万多户,涉及到粮食、棉花、柑桔、蔬菜、茶叶、油菜、水产、生猪、蛋鸡、肉牛等多个产业,这些合作社对农产品对接市场能力和支撑产业能力起了很大的作用。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同业的基础上,由农民自发形成的农民互助经济组织[7],它为农民提供科技、信息、生产资料、技术指导、产品流通、加工储运等产前、产中和产后一条龙服务,与农民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相对与单个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的农户较多,资金雄厚、经营规模增长明显。而由于建立在同一行业的基础上,所以农户们对信息的需求具有共同性,能够共同分摊收集、、处理信息的成本,降低农产品的交易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而且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者一般都是由当地能人或种养殖大户担任的,他们的素质相对较高,具有一定的开拓精神,接受新事物较快,能够满足开展农产品网络营销的要求[8]。因此,各个区县市要进一步完善支持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惠政策,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自己网站,开展农产品的营销网络,从而不断提高县域特色农业的知名度与竞争力。
__村位于来凤县大河镇以南,距集镇约2.5公里,距来凤县城约41公里。境内最高海拔600米,最低海拔400米。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248户、970人,国土面积2.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50余亩(其中新建茶叶面积1050亩),林地面积1300余亩。全村已建沼气171口,三改配套率达75%。居民主要为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其中土家族占总人口的80%以上。主要文化活动有龙灯、彩莲船、摆手舞、山歌、花鼓戏等。20__年全村人均收入为2236元。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学习,树立形象。工作队为了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政策水平。一是注重政策理论学习。努力掌握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学习农村工作的基本方法和工作思路,坚持每天收看新闻联播和__新闻,重点关注农村工作和聚焦“三农”;二是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有针对性地进行农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向书本学、向行家里手问、向农民朋友请教,尽早尽快地适应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需要;三是狠抓作风纪律建设。工作队的一言一行都严格遵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和群众纪律,树立良好的人民公仆形象,用严格的组织纪律和朴实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农民朋友的支持、理解和尊重。
(二)调查摸底,了解现状。为科学谋划省厅驻__村新农村建设工作,工作队深入驻点村走访农户,开展调查。详细了解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共走访调查196户,335人次,对全村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摸底。全村有低保户17户(特困户4户)、计32人;五保户2户(集中供养、分散供养各1户);党员19人(预备党员3人);外出务工人员339人(其中县内25人);军属1户。该村以茶叶生产、生猪养殖、劳务输出为主导的产业初步形成,自然环境独特,乡风文明,群众积极性较高,为全面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广泛宣传,统一认识。工作队在认真听取了镇主要领导关于镇情、村情的介绍后,就驻村入户有针对性的开展宣传教育。在__村群众大会上,工作队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传达省委、省政府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此外,还充分利用各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党的“强农、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提高了村民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思想认识,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村民搞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信心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为统一认识创造了条件。在__村“两委”成员、村民代表座谈会上,工作队还虚心听取了他们对__村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为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提供了依据。
(四)制定计划,明确任务。根据工作队“参与而不干预、帮办而不包办”的基本要求,坚持打牢基础、扎实创建、稳步推进的基本原则。我们在深入农户和田间地头了解情况、找村干部群众交心谈心的基础上,认真梳理调查摸底掌握的第一手材料,按照厅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三年总体规划,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会同相关单位和部门,广泛征求意见、多次讨论、反复修改,拟制了20__年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工作计划,明确了目标任务,确保年度工作任务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展开。
(五)扎实创建,稳步推进。一是不失时机植树造林。3月份植树节前后,完成了村主干道植树造林1000米,种植桂花树180余株,沿河边种植竹林1200余株,移植培植树苗110余棵,绿化美化了村庄;二是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3月19日组织茶叶采摘专项技术培训,培训人员570余人次;5月18日组织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到恩施市芭蕉乡灯笼坝茶叶基地学习培训,了解茶叶的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的运行模式,为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三是完善村委会基础设施。新修标准水泥篮球场一个,新建村级卫生室一个,规范标牌16块,制度上墙8块,添置办公桌椅25套,为“农家书屋”新增图书200余册;四是加强田间养护管理。4、5月份新修田间路共480余米,方便了茶农进行田间养护和茶叶采摘;五是确
保茶叶加工按时投产。目前已收购名优鲜茶9600公斤,加工名茶20__公斤,收普通鲜茶16000公斤,加工大宗茶叶4000公斤,茶农现金收入约37万元;六是适时宣传报道新农村建设工作动态。截止6月6日,驻点村新农村建设工作,在恩施日报、恩施晚报上见报4篇,__省直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工作交流、新华网、楚视传媒、__民政网先后转发相关消息9条,举办 “工作简报”5期。
三、存在问题
(一)改变传统观念的影响任重道远。一是部分群众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上有误区。个别人对党的新农村建设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不同程度地存在“等、要、靠” 的依赖性思想。二是在帮钱帮物与帮智帮业的结合上有偏差。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意识不强,真正在脱贫致富、增强“造血功能”上出主意、想办法、下功夫的人不多。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步履艰难。一是思想被动。总感到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形势的需要,对调整后的发展变化盲目观望、消极等待。二是急功近利。生长周期过长,农民在短时间内看不到效益,少数人就会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怀疑,甚至于动摇。三是经验不足。受外出务工人员的影响,部分留守农民因为年老和视力的原因,茶叶采摘不到位,茶农收益受影响。
(三)茶叶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势在必行。驻点村现有茶叶加工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独家经营。表现在价格上的“一口价”和收购中的“垄断性”;二是市场调节受限。需要多种形式的茶叶加工来完善和补充。三是缺乏自己的品牌。没有及时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叶收购的渠道和市场不畅,自己的品牌打造不到位。
四、几点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从工作队组建时起,厅领导就非常重视和关心新农村建设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驻点村新农村建设工作,听取工作汇报,落实责任到人。3月5日厅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张晨同志亲自带领新老队员实地查看、现场交接。5月25日厅党组书记、厅长谢松保同志又亲临驻点村检查指导工作。厅机关处室的领导先后5次到点上指导工作和看望队员,州、县及相关业务部门的领导先后3次到点上指导工作。正是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使工作队员倍感亲切、倍受鼓舞。从而振奋精神、积极工作、扎实创建、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
(二)部门支持是保证。驻点村新农村建设工作,既离不开厅机关相关处室的帮助和支持,也离不开地方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领导和配合。当工作队根据调查摸底的情况,确定今年的工作计划后,及时向厅领导做了专题汇报,得到了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相关处室的负责同志表示:支持和帮助我厅驻点村新农村建设工作是大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使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激发工作动力。同时,州、县民政部门,来凤县直有关单位及大河镇政府,对我们的工作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工作才得以顺利进行。
茶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服务业中消费型的“休闲旅游”和“健康产业”已高速发展,茶饮行业已是经改造提升的一种现代服务业,是越来越满足现代消费需求、符合现代社会文化理念、适应现代人生活品质的消费服务业,是一个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行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人们除了对喝茶的需求量增加外,对喝茶的质量也有了新的要求,由“喝茶”到“品茶”,“茶艺”应时发展,已成为一种时尚,更是作为一种职业技能也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除了茶艺馆之外,其他各种商务交际场所也对茶艺技能有很大的需求。茶艺技能人才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就业前景广阔;同时茶艺又是一种十分文明、高雅的职业技能,学习和选择茶艺,对一个人终生都非常有益。掌握茶艺,对于我校这种财经专业学生的从业、择业,以及事业的发展,都能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多年来我校对文秘、商英、市场营销和国际贸易等相关专业的学生按“一专多能”的目标设置和改革《茶艺》课程,进行强化茶艺技能培训。
二、我校强化《茶艺》课程技能实训的教学实践
多年来,我校一直开办《茶艺》课程,但以前只作为各专业的选修课开设,随着近年来茶饮行业高速发展,市场对茶艺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我校按“一专多能”的目标在多个相关专业中开设和改革《茶艺》课程,进行强化茶艺技能培训。近几年,笔者主讲《茶艺》课程,主要负责该课程的教学实训工作和茶艺实训室的建设。在这个教学过程中,逐步完善实训室的建设,推进《茶艺》课程改革和教材创新,按岗位标准强化专业技能实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笔者将从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主要做法和体会。
(一)加强茶艺实训室的建设,完善实训条件。
茶艺实训室是培养学生的茶艺技能的实训场所,笔者接手管理茶艺室后,按与岗位标准相对应的实战技能的需要和从业环境的仿真性的要求,进行一系列完善实训条件的工作。
(1)完善实训设备配置,满足实训需要。增购各类茶具用品,满足各种茶艺的实训和表演需要,让茶艺室的接待上了一个档次;安装多媒体教学设备,采用视听形声相结合的现代化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茶艺教学更能做到生动活泼而深受学生喜爱,激发学生学习茶艺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2)环境美化,提升实训场所的文化内涵。按照茶艺实训室的审美标准,对茶艺室进行整饰和装扮,如对茶艺室进行局部的改装、茶具有美感的陈列、在墙上挂画、在室内摆放盆景、让茶艺室保持明窗净几等,茶艺室的建设坚持茶艺从业的仿真性,环境布置突出传统文化氛围,格调高雅,气氛温馨,使人有亲切舒适感,符合茶艺“境美”的审美要求。
(二)强化实操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茶艺》作为我校文秘、商务英语、市场营销和国际贸易等专业的一门课程,对培养学生一专多能,拓展就业空间起到积极的作用。根据教学对象和课程特点,笔者在教学上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训练为突破口”的指导思想,改革教学内容,推行以强化学生的技能、培养综合实战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1.按茶艺师职业岗位工作过程整合优化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以茶艺师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出发点,理论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笔者按照茶艺师工作岗位需要的操作技能,将课程内容整合,优化为入职指导、茶叶基础知识、常见茶叶的沏泡方法、茶具的知识、饮茶与保健、茶艺操作、茶艺创编等七个教学模块。授课形式分成两部分即理论+实操,课堂上侧重生活待客型茶艺训练,课外利用学生社团茶艺协会强化舞台表演型茶艺。实训教学按工作过程导向分确定目标―过程策划―茶艺准备―技能实操―互评总结―提高练习等六个环节,教学实施由浅入深,茶艺技能逐步提升。
2.采用任务教学法,侧重生活待客型茶艺实操。
笔者在本课程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带着以一名茶艺师的身份在真实场景下为客人服务的任务进行一系列学习和训练。课堂教学主要培训每个学生掌握生活待客型茶艺。
生活待客型茶艺是指由一名茶艺师与几位客人围桌而坐,一同赏茶、鉴水、闻香、品茗。每一个人都参加了茶艺美的创作,都能充分领略到茶的色、香、味、韵,也都可以自由地交流情感、切磋茶艺、探讨茶道奥义。生活待客型茶艺不仅是现代茶艺馆中最常用的茶艺,而且适用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普通家庭。根据生活待客型茶艺的特点和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讲授茶艺理论知识,包括茶叶的基本知识,茶艺的礼仪、规范,茶文化等,而且加强对每个学生的技能实操训练,如进行茶事礼仪及基本手法训练、基本茶类冲泡训练、地方特色茶艺冲泡训练等。在实操过程中,让学生记住泡好一杯茶的要诀,概括为“三知(知茶、知水、知器)四要素(置茶量、水温、冲泡时间、冲泡次数)”, 按茶艺师工作流程,由学生小组分别操作演示,学生互相评价,教师总指导。例如,在训练铁观音茶艺时,每四人一组,轮流操作,整个过程包括煮水、置茶、冲泡、奉茶、品茶、评茶,小组为实训的学生点评并打分,最后由教师总结。
通过课堂上的强化训练,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熟练地掌握科学的泡茶方法和技巧,掌握生活待客型茶艺技能,能胜任茶艺师的工作并为客人服务。例如,在2012年,有国外院校、省内外兄弟学校以及行业(企业)单位共31批次,共630多人次到我校访问交流,参观校园特色文化景观,感受具有我校特色的“商道文化”,我校学生在茶艺室负责接待工作,负责沏茶并展示了舞台茶艺,学生良好的服务态度和熟练优美的茶艺赢得来宾的高度赞扬。
3.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强化舞台表演型茶艺训练。
舞台表演型茶艺是指由一个或几个茶艺师在舞台上演示茶艺的技巧,众多的观众在台下欣赏。它与生活待客型茶艺不同的是它更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感染力,表演者的文化修养与气质将直接影响茶艺表演的舞台效果,因此应尽可能挑选有一定文化修养又懂茶艺的演员。根据舞台表演型茶艺的特点和要求,为了打造一支具有专业特色的茶艺表演队伍,笔者在学茶艺的各个专业中挑选出一批具有舞台表演能力的学生参加茶艺协会,并在课余时间加强指导和强化训练,它比生活待客型茶艺的训练增加了更多的内容,如表演形体训练、表情与肢体语言的运用训练、表演台步训练、音乐的视听训练等。在表演型茶艺训练中,也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观看茶艺表演视频、图片等,让学生模仿、练习;学生表演形式可以个人形式或小组进行,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的茶艺表演。学生在进行训练的同时,也学会创造性的茶艺表演。
由笔者指导的茶艺协会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学习茶艺的平台,协会每年都进行一年一度的茶艺技能表演比赛,选手以自愿形式向学生社团茶艺协会报名参赛,竞赛时邀请有经验的教师担任评委,评出奖项并给予奖励。表演成果的展示有的参加校内外的节庆活动,有的拍成视频参加各类比赛。茶艺技能比赛以赛促学,调动学生群体学习茶艺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组织茶文化活动的能力。
(三)拓展社会实践途径,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由于我校毗邻华南最大的茶叶市场―芳村茶叶市场,在周末和节假日,有不少单位盛情邀请我校学生参加实习。每年在广州、东莞等珠三角地区举办的茶博会,很多茶叶公司都到我校招收实习生,实习内容有销售茶叶、接待泡茶以及舞台茶艺表演,学生通过实习不但巩固了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开阔了视野,大大提高了实际工作的综合能力。由我校校友成立的公司和酒店与我校签订了长期合作输送实习生的协议,并为解决学生的就业创造了难得的机会;优秀的学生已能胜任茶艺师的角色,充当“小老师”为校友企业培训员工,指导员工泡茶。我校文秘专业的部分学生因为长期在某大型茶叶连锁公司兼职,从事舞台茶艺表演,该公司为打造出一支优秀的茶艺表演团队,根据学生的形象和能力特点为兼职的学生“量身订做”不同的表演角色,如主泡、助泡、解说等角色,并专门聘请高级茶艺师为学生授课,传授不同类型的舞台茶艺表演技巧。我校学生几次做客广州电视台新闻频道“晚安广州”节目,为访谈嘉宾泡茶而赢得了赞誉。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职业教育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在教学中应该坚持 “以学生为中心,以知识为基础,以技能为重点”的教育原则。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科学的办学理念,一定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一专多能的现代服务技能型人才,为学生的就业择业以至于人生事业的发展开创更宽广的道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5.087
1加强中职涉农专业建设的现实需要
1.1加强涉农类专业建设,是为“农”服务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为中职学校涉农专业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隶属重庆市供销合作社,是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职业学校,为“农”服务是其宗旨,理应秉承供销社为“农”服务宗旨,为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技能型人才。所以,重庆经贸中等专业学校坚持“依托行业,立足地方,服务三农”的基本原则,积极推进中职学校与行业、企业的联合办学,进一步加强了涉农专业建设,深化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2现代化农业的快速发展对加强中职涉农专业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目前,按照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所培养出的中职涉农专业学生,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技能“转化”为生产力的水平普遍欠缺,很难适应并融入行业企业的发展。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快速发展,构建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涉农专业势在必行,进行涉农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1.3中职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需求不适应
中职的涉农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安排、教学模式的改革上,仍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没有很好的体现涉农专业的特色,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技能水平不高,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无法满足涉农行业的需求。究其原因,主要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1)学生动手能力不强,不能满足用人所需;(2)涉农专业教师动手能力不强;(3)缺乏校内实践基地;(4)校企合作机会少。
2“三阶段三对接,理实交替式”涉农专业人培模式理论研究
为了更好的让专业与行业企业接轨,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涉农专业技能人才,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积极开展了涉农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就涉农专业“三阶段三对接,理实交替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
涉农专业注重农业的实践过程和成果培育,但其生产成果培养周期长、季节性强、受时间约束明显,这要求涉农专业在教学的过程中,分阶段教学,教学跟着生产走,理论和实践交替式进行。“三阶段三对接,理实交替式”人才培养模式能突破以上局限,要求学生在三年的中职生涯中分阶段嵌入生产实训,交替式地学习理论和实践知识,让学生尽多地熟悉涉农专业生产周期的不同状态,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第一阶段,理论和认知相结合,实现理论学习与岗位认识相对接;第二阶段,教学与生产相融合,实现教学内容与实训过程相对接;第三阶段,企业和学校双指导,实现校内指导与企业顶岗相对接。
2.1理论学习和岗位认知结合,实现理论学习与岗位认识对接
第一阶段(第1、2学期),涉农专业依赖季节性较强,专业课程设置在开设基本素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的同时,开设部分专业技能课。
第一学期带学生到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参观,见习了解职业岗位内容,培养学生的“敬岗、爱岗、适岗”的良好职业素质,使学生完成对职业岗位的认识。第二学期根据农业生产季节,采取工学交替,安排教学内容,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实训,使教学内容贴紧生产实际贴近工作情境,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操作训练中使学生掌握知识、方法、技巧,做到“学以致用、用以致学”,培养学生的单项操作技能。实现理论学习与岗位认识相对接。
2.2专业技能与工作情景结合,实现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对接
第二阶段(第3、4、5学期),涉农专业的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其成长阶段具有交替性。根据这一特点,在这一阶段中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交替进行。
第三学期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生产性实训,同时辅以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的岗位专业技能;第四学期在企业进行生实训,培养学生的岗位操作能力;第五学期通过在企业进行综合性实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3顶岗实习与企业文化对接,实现顶岗实习与企业文化对接
第三阶段(第6学期),到校外企业进行有偿的顶岗实训预就业,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学生与员工的角色转化,实习与就业的紧扣相连,使学生融入企业文化。实现校内指导与企业顶岗相对接。
3“三阶段三对接,理实交替式”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3.1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茶叶生产与加工
现以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为例说明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情况。
3.1.1构建了“三阶段三对接、工学交替式”人才培养模式
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农林系,打破传统的专业教学计划,按照理论知识够用,着重强化技能训练的原则。依据职业岗位群的需要,构件了全新的“三阶段三对接、工学交替式”人培模式。根据茶叶专业的季节性特点,依托供销行业茶叶加工企业,安排学生在学校培养3个学期、在企业培养2个学期、顶岗实习1个学期。即一、三、五学期学生在校学习专业理论,参加校内实训;二、四学期到茶~加工生产企业实训实习;六学期到企业顶岗实习,形成师资校企互聘,学生校企共同培养,学业成绩校企双向考核的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3.1.2重构了课程体系―“一体化三模块”
在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科教研室人员在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3.1.3创新评价模式―“学业成绩多元评价”
以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和专业核心能力为中心,以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熟练程度为标准,对学业成绩的考评采取了多种手段,构建学校与企业双主体考核,教师、家长、学校、企业、行业、社会多主体进行评价的“双考核,多评价”评价模式。
3.1.4资源整合与校企合作
为了保障新模式的有效运行,依托农业产业化培训基地,建立“校中厂”实训平台,按照“设备生产性、过程真实性、管理开放性”的建设思路,完善了茶叶加工实训室、茶叶审评实训室、茶树扦插苗圃、茶树品种园,使“教学情境与工作场景融合、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融合、学校学生与企业员工融合”,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和不同的企业氛围中锻炼成长,实现“零距离”就业。
学校在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走出一条有别于普通教育的办学模式,特别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推行工学交替。
3.2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
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几年来对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与改革,形成了“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3.2.1创新人培模式―“工学交替,能力递进”
在广泛开展行业需求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根据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的特点,确立了“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分为三个阶段:
基础能力培养阶段。在学生学习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过程中,通过在学校实训室、企业进行走岗见习,让学生了解设备运行、工艺过程、技术规范、作业环节。
专业能力培养阶段。在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的过程中,通^企业入岗位实训,使学生熟悉农机使用、故障诊断、解决办法、维修保养知识与技能。
专业技能提升阶段。学生学课、拓展课后,通过到企业顶岗实习,使学生掌握农机的操作、诊断、维修、保养、生产和装配技能。
通过以上三个阶段工学交替的培养,可以实现学生专业技能的不断提升。
3.2.2构建“能力递进”课程体系
在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与“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相匹配的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S43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2-0330-04
The Rules of Outbreak and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gainst the Primary Diseases and Pests in the Tea Garden in Western Sichuan Province
WANG Ying-chun,WANG Xiao-ping,LI Lan-ying,YAO Yu,LI Chun-hua,LUO Fan
(Tea Research Instituted of Sichu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Chengdu 610066,China)
Abstracts: The way of picking sibgle bud during the whole year in tea garden of western Sichuan province makes it more severe for the damage of pest and disease.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based on occurrence rule of the primary diseases and pests, combined with the prevention experience in the tea garden,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tea production in tea garden of western Sichuan province.
Key words: tea garden in west Sichuan; the main diseases and pests in tea garden; occurence regularity;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近年来,随着以四川省峨眉山竹叶青茶业有限公司为典型的一批颇具规模的特色茶叶公司的崛起,四川传统茶叶消费观念被颠覆,以竹叶青扁型茶为代表的独芽类高档名优绿茶已成为四川省区的主销高档茶,并逐步推向全国。这类独芽茶,尤其是春茶,氨基酸含量高,滋味醇和,香气清雅,外形美观,极具观赏性,且农药残留低,满足了消费者绿色、安全、健康的消费心理,受到饮茶者的欢迎。再者,部分消费者茶叶知识欠缺,认为独芽茶即为好茶,也没有农药残留,这种消费误区也使独芽茶受到市场追捧,销量大增。独芽茶良好的市场销售状况,加之茶叶采摘劳动力成本高等因素,使得川西茶区茶农放弃了大宗茶的采摘,形成了全年以采摘独芽为主的新的采摘模式,致使茶园内趋嫩性害虫,如茶小绿叶蝉(Empoawa vitis)、茶跗线螨(Polyphagotarsonemus latus)、茶蚜(Toxoptera aurantii)、茶细蛾(Caloptilia theivora)及茶饼病等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本研究根据近几年在川西茶区进行调查的结果,总结了川西茶区茶园的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其发生规律,并结合茶区现有的先进防控经验,提出了相应的绿色防控措施,为川西茶区茶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川西茶区主要虫害及发生规律
近年来川西茶区茶园虫害以小虫类害虫为害为主,尤其是茶小绿叶蝉、茶跗线螨和茶蚜发生较重,2011~2012年部分茶园茶尺蠖(Ectropis oblique)严重发生,间或发生茶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茶细蛾、茶谷蛾(Agriophara rhombata)、茶网蝽(Stephanitis chinensis)等。
1.1 茶跗线螨
茶跗线螨属蛛形纲(Arachnida)蜱螨目(Acarina) 跗线螨科(Tarsonemidae)。于2009、2010、2011年连续3年在蒲江县清见乡4~6年生以福鼎大白茶为主栽品种的无性系良种茶园内对茶跗线螨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茶跗线螨是茶园春季的主要害虫。4月中、下旬茶跗线螨开始大量产卵、孵化,尤其是2011年4月20日调查发现叶均螨口数已达41.5头,其中成螨占23.2%、幼螨占2.8%、卵占74.0%,为害已很严重,必须施药防治。只要春季防治恰当,就能将茶跗线螨夏、秋季棚面螨口数量压到极低水平,只在棚下老叶上少量发生,夏、秋季不需再施药防治。
1.2 茶小绿叶蝉
茶小绿叶蝉属同翅目(Homoptera)叶蝉科(Cicadellidae),是川西茶园夏、秋季的主要害虫,每年的5月至整个茶季结束都是茶园最重要的害虫。茶小绿叶蝉全年发生10代左右,以成虫在茶树、冬作豆类、杂草或其他植物上越冬。越冬成虫一般于气温10 ℃以上时开始活动、产卵, 4月中、下旬第一代若虫盛发。此后每半个月至1个月发生1代,直至10月中旬停止繁殖。由于其代数多、成虫陆续产卵,加之越冬成虫产卵期长达1个月,致该虫世代重叠严重。其成、若虫均具有趋嫩性,多栖于芽、梢、嫩叶叶背为害,以芽下2、3叶叶背虫口数量为多。卵分散产入茶树细嫩组织,大多产于芽、梢、嫩茎内,且以芽下2、3叶嫩枝上下最多;叶柄次之,主脉和蕾柄内少;褐化老枝内不产卵。茶小绿叶蝉适宜在旬均气温15~26 ℃、时晴时雨、适温高湿条件下发生。旬平均气温超过28 ℃、高温干旱、久晴不雨,或雨期长、雨量大,均不利其繁殖。川西茶区多呈6月中下旬和8月中下旬双高峰型发生。
1.3 茶蚜
茶蚜属同翅目(Homoptera)蚜科(Aphididae),是川西茶区茶园春季主要害虫之一,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发生严重,常聚集于芽、梢、嫩叶背面刺吸汁液,虫口以芽下1、2叶最多,致芽、叶萎缩;其排泄物污染嫩梢,诱发茶煤病,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和质量。
1.4 尺蠖
尺蠖为鳞翅目(Lepidoptera)尺蛾科(Geometridae)昆虫。茶园内常见的有茶尺蠖和银尺蠖(Scopula subpunctaria),多为局部发生,大面积成片暴发较少。2009年在峡江,2011、2012年在名山、蒲江、邛崃等地茶尺蠖都有严重发生。该虫1、2、3龄时因虫体小,取食量小不易发现,进入4龄后开始暴食,一旦发生,能将成片茶园叶片全部吃光,甚至连树皮一并吃掉,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川西茶区茶尺蠖全年发生5~6代,该类害虫3龄后抗药性增强,不易防治[1]。
1.5 茶黑刺粉虱
茶黑刺粉虱属同翅目粉虱科(Aleyrodidae),是川西茶区茶树主要害虫之一,呈间歇性猖獗发生为害,主要以若虫栖息于茶树叶背刺吸汁液,成、若虫均排泄蜜露,诱发茶煤病,阻碍叶片光合作用,严重发生时茶树一片乌黑,对茶叶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黑刺粉虱虫体小、危害隐蔽,常在比较郁闭阴湿的茶园里发生。该虫大量虫口集中于茶丛中、下层,仅下层虫口就占总虫口数量的近70%,世代重叠严重,其虫体外又被有一层蜡质蜕皮壳,严重发生时很难控制。实地调查发现,四川低山或平原茶区4月上、中旬开始第一代成虫羽化,4月下旬至5月初为羽化盛期,高山茶区羽化盛期随海拔增高而推后。
1.6 茶网蝽
茶网蝽又名军配虫,属半翅目(Hemiptera)网蝽科(Tingidae)。若虫于叶背吸食茶树汁液,且有黑色胶质排泄物,造成叶面出现许多白色细小斑点,远看一片灰白。茶树受害后,树势衰退,芽叶萌发力大为降低,造成芽叶细小、萌发缓慢,甚至大量落叶。茶网蝽在20 ℃、相对湿度75%以上条件下发生。川西茶区于1994年暴发后,2010、2011年在郫县茶场再次暴发。该虫在川西茶区1年发生2代,以卵在茶丛下部秋梢成叶背面中脉及其两侧越冬。在低山茶园也偶见越冬成虫。一般第一代若虫于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始孵,成虫期为5月中旬至7月中旬;第二代若虫于7月下旬始孵,成虫期为8月中旬至12月,9月中旬盛发并开始产卵越冬。两代害虫中以第一生较整齐,虫口数量较多,危害也较重。
1.7 茶椰圆蚧
茶椰圆蚧(Aspidiotus destructor)属同翅目(Homoptera)盾蚧科(Diaspididae),为害茶树、柑橘、葡萄等,川西茶区已有大面积发生,若不加强冬管,有暴发的趋势。该虫1年发生2代,第一代若虫于4月中、下旬开始孵化,5月上旬盛孵。第二代若虫7月中旬开始孵化,8月上旬盛孵。此虫多喜群栖于叶片背面及枝梢上,叶片正面亦有。
1.8 茶细蛾
茶细蛾属鳞翅目(Lepidoptera)细蛾科(Gracilariidae),近几年已成为川西茶区发生较重的咀叶类害虫,该虫以幼虫咀食嫩叶危害茶树。初期幼虫潜于叶背,随后卷起叶缘,后期将叶片卷成三角形虫苞,在苞内取食,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成都茶区1年发生6~7代, 4月中、下旬第一代幼虫孵化,5月下旬6月初第二代幼虫孵化,6月下旬7月上旬第三代孵化,开始世代重叠。7~9月发生最重,主要为害夏秋茶。成虫羽化后2~3 d开始产卵,散产于嫩叶背面,以芽下第二叶为最多,第三叶次之,第一叶再次之。
1.9 茶谷蛾
茶谷蛾属鳞翅目谷蛾科(Tineidae),主要为害成叶和老叶,部分初孵幼虫蛀食嫩梢,大发生时可导致整片茶园叶片被吃光,且该虫食枝皮,造成枝枯,严重影响茶园产量和树势。近年在川西茶区局部茶园发生,2010年田间调查发现成都茶区5月中、下旬和7月下旬至8月上旬发生最重。
1.10 毒蛾
毒蛾为鳞翅目毒蛾科(Lymantridae)害虫,为害川西茶园的毒蛾有茶毛虫(Euproctis psedoconspersa)、茶黑毒蛾(Dasychira barbarana)、茶白毒蛾 (Arctornis alba)等,近年很少暴发,个别茶园零星发生。2010年9月蒲江有10余hm2成片茶园茶白毒蛾发生严重。
1.11 蓑蛾
蓑蛾为鳞翅目蓑蛾科(Psychidae)害虫,川西茶园常见的蓑蛾有茶蓑蛾(Clania minuscula)和茶大蓑蛾(Clania variegata),主要为局部集中为害。成都茶区茶蓑蛾1年发生2代,以幼虫越冬,第二年6月中、下旬化蛹。第二代幼虫9月中、下旬化蛹。
2 川西茶区主要病害及发生规律
2.1 低温高湿型病害
川西茶区茶园主要低温高湿型病害有茶饼病(病原Exobasidium vexans)、茶网饼病(病原Exobasidium reticulatumlto)和茶白星病(病原Phyllosticta theaefolia),它们是川西茶区常见的3类低温高湿型病害。其病原菌生长发育的适宜环境为温度20 ℃左右、相对湿度90%以上。病原孢子萌发对湿度要求更高,有的甚至需要在孢子外维持一定时间的水滴或水膜,孢子才能萌发。茶饼病和茶网饼病3~4月始发,7~11月为发病盛期。茶园长期保持高湿度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多雾的高山茶区或雾多露重、日照短、湿度大的茶园发病重。
2.2 茶煤病
茶煤病(病原Neocapnodium theae)为川西茶园常见病害,呈间歇性猖獗为害,严重发生时茶园一片乌黑,阻碍茶树光合作用,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该菌以菌丝体、子囊和分生孢子等在植株病部越冬,第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孢子,借风吹雨打散落在蚧类、粉虱及蚜虫等害虫的排泄物上,从中吸取养料营腐生生活,并借助上述害虫的迁移扩散传播为害。上述害虫的存在是茶煤病发生的先决条件,害虫多,则发病重。
3 茶园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措施
依据川西茶区茶园常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茶区现有条件,制定以下相应的病虫绿色防控措施。
3.1 政府重视,企业参与,科研院所加强培训及现场示范,帮助茶农树立绿色防控意识
茶农最欠缺的是对茶园常见病虫的识别以及对农药的正确选择和正确施用技术。目前茶区的农药施用普遍存在一些较大问题:①错用农药。将防治螨类、叶蝉类和鳞翅目类害虫的农药相混淆,造成盲目用药,施用一种药剂没见效马上换施另一种农药,污染产品和环境。②超量使用农药。因怕农药的推荐剂量达不到防治效果,盲目提高用药浓度。加量甚至加倍施用农药是茶叶产区常见现象。③胡乱混施农药。两种不同机制的农药合理复配,可增强防效。但是茶农多是盲目复配,认为两种或多种农药混合施用,总会有一种药能防治正在发生的害虫。因此,茶农每次施药,至少混施两种以上的农药。④增加用药次数。川西茶区4月中、下旬茶跗线螨可能会严重发生,5月中、下旬茶小绿叶蝉会达到年内首次防治指标,需施药防治。近几年随着茶叶鲜叶价格的持续快速上涨,茶农为了保证产量,不管茶园害虫种群密度,不管是否达到防治指标,都于3月底将杀螨剂和杀茶小绿叶蝉等的杀虫剂农药混施1次,此后每隔10~15 d施药1次,用药频繁,污染严重。⑤使用禁用农药。茶叶生产对所用农药的种类有严格要求,但是在一些茶园施用禁用农药常有发生。
茶园滥用农药造成天敌种群和数量下降、害虫抗药性增强、茶叶农药残留超标、环境污染严重[2]。要改变上述现状,需政府高度重视、企业积极参与农残控制,加强科研院所现场指导和示范,帮助农民树立绿色防控意识。应主要做好:①制定严格的茶叶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政府职能部门和茶叶企业加强抽检,从严格控制制茶原料农药残留方面倒逼茶园规范用药。②加强农药管理,建立茶园专用农药销售点,从销售环节上加强茶园用药的管理,从市场来源抓起,杜绝违禁农药进入茶园。③对农药销售人员、茶农进行茶园病虫害防治基础知识及安全合理用药培训,让售药者清楚不同农药的防治对象,让茶农正确识别茶园内的主要病虫害并掌握其发生规律。④结合现场试验示范,帮助茶农树立安全合理用药的绿色防控意识。在此基础上,指导茶农采用综合防治措施,有针对性地科学施用化学农药,尽量减少茶园施药次数和施药量。
3.2 做好茶园病虫测报,根据病虫发生情况采用适当的防治方式
随着茶树无性系良种面积的不断增加,茶树品种单一化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近年来早茶的价格优势及川西茶区独芽采摘模式对茶树品种持嫩性的要求,使得川西新建茶园以福选9号、福鼎大白茶和名山131成为绝对优势的主栽品种,造成茶园生态环境趋于简单,生物多样性下降;由于过量施用化肥,使茶园地力衰退、土壤生物活性下降,尤其是大量偏施氮肥,改变了茶树体内的碳氮比例,导致刺吸性害虫暴发成灾;由于在茶园病虫防治上只注重病虫本身而忽视对茶园生态系统的利用,盲目依赖化学农药而忽视综合防治,致使茶园有益生物的数量和种群锐减、生态平衡破坏,危险性病虫不断发生且危害越来越严重,这种新型栽培和采摘模式要求加强茶园病虫的预测预报工作,尽快完善茶园病虫预警平台,以指导茶农根据茶园病虫发生情况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狠抓第一代虫的防治,减少全年防治次数[3]。
3.3 改善茶园生态环境,提高茶园生物多样性
川西茶区茶叶生产有茶-桂花、茶-梨、茶-桃、茶-松等几种人工复合栽培模式,由此形成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比纯茶园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和较稳定的昆虫群落结构。正在探索的复合茶园经营模式,如放养鸡和鹅(让鸡吃虫、鹅吃草)的茶-间作树种-鹅(鸡)的立体种养模式,对茶园病虫草害的控制有显著的效果。因此,对周围植被已遭到破坏的茶园,采取种植防护林、行道树、遮阳树等植树造林措施,在幼龄茶园行间种豆科绿肥等,都可逐步修复被破坏的茶园生境,创造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而不利于病虫孳生的生态环境,以提高茶园自我调控能力、减少茶园用药[4-7]。对于新植茶园,还应注意不同抗性品种的搭配,尽量避免品种单一化,以提高茶园自身的调控能力。
3.4 采用多种农业防治措施防治病虫害
3.4.1 及时采摘,合理修剪 采摘独芽模式使一些趋嫩性害虫如蚜虫、茶小绿叶蝉、茶跗线螨、茶细蛾等的虫口基数在园内不断累积,由此带来了茶园施药次数和施药量的增加。近年,部分川西茶区茶园于4月底5月初和6月底7月初在春茶末期及秋茶前期轮流进行轻修剪,去除了大量趋嫩性为害的虫口,恶化了这些害虫的营养条件,破坏其产卵和栖息场所,从而减轻了其危害。对于茶黑刺粉虱、蚧类发生严重的茶园,在春茶结束时进行重修剪,可有效控制其发生。
3.4.2 适当中耕,合理施肥,提高茶树抗性 中耕可使土壤通风透气,促进茶树根系生长和土壤微生物的活动,破坏地下害虫的栖息场所,有利于天敌入土觅食。秋冬季茶园结合深耕挖蛹施基肥,可杀死部分害虫,如多数的尺蠖蛹、茶丽纹象甲的卵和幼虫等,可通过深耕挖蛹加以控制。
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对茶园土壤的研究发现,因茶园施肥不合理而造成土壤酸化、板结,尤其是偏施氮肥造成土壤中氮含量严重超标已成普遍现象,这种由营养不匀衡引发的茶树抗性下降导致了刺吸性害虫及病害大量发生。因此,根据土壤营养配方施肥,既有利于降低种植成本,又有利于提高茶树抗性。
3.4.3 生物防治 茶园病虫害生物防治的研究较多[8-10],全国各地茶区有一些较为成熟的技术。例如,应用捕食螨控制茶跗线螨,应用苏云金杆菌(Bt)和白僵菌制剂防治茶毛虫、茶尺蠖、卷叶蛾、刺蛾、毒蛾等鳞翅目害虫,应用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茶尺蠖、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茶毛虫、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油桐尺蠖,利用茶毛虫和茶细蛾性引诱剂诱杀茶毛虫和茶细蛾成虫,均能起到不错的防治效果。
3.4.4 充分利用物理防治 利用昆虫的趋光性和趋色性原理开发的杀虫灯和粘虫板已在茶区广泛应用,蒲江、名山等茶区杀虫灯的普及有效地控制了鳞翅目类害虫的发生;利用茶尺蠖和茶谷蛾的假死性,在茶棚地面铺上塑料布,振动茶棚,将掉下的幼虫带出茶园;蓑蛾类幼虫可手工摘除护囊带出茶园或销毁[11-14]。
3.4.5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在预测预报的基础上,当虫口密度达到防治指标时,抓准防治适期,选用对症农药,按正确的施药方式和用量施药防治,能事半功倍,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例如,茶跗线螨是川西茶区的主要害虫之一,在加强冬防的基础上,全年只需春季喷施一次农药就能控制其危害。
推荐使用帕力特SC防治螨类、叶蝉和鳞翅目类害虫,凯恩EC防治茶小绿叶蝉,其效果都很好,农药残留低,残留符合欧盟限量标准。对于茶毛虫、茶尺蠖、茶谷蛾等体型大的咀叶类害虫,2龄前防治效果很好,虫龄越大抗药性越强,防治效果越差,因此必须抓准防治适期。
3.4.6 保护和利用茶园天敌资源 茶园害虫天敌资源十分丰富,有寄生性、捕食性天敌和病原微生物等100多种,是茶园生态系统中病虫害的重要自然制约因子。重视并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能提高茶园自身的调控能力[15],达到控制病虫害的目的。
3.4.7 重视冬管,减少越冬病虫基数 在冬季茶园封园时适时喷施石硫合剂,在介壳虫类发生严重的茶园喷施松脂酸钠,对防治螨类、粉虱、蚧类和茶树病害效果显著[16,17]。在川西蒲江佳竹的茶叶基地,于9月底10月初修剪后喷施石硫合剂,过1月后再施1次,对病虫的防治效果尤为显著,已多年不用施药防治茶跗线螨和茶黑刺粉虱。此类冬管措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高旭晖,宛晓春,杨云秋,等.茶尺蠖生物学习性研究[J].植物保护,2007,33(3):110-113.
[2] 杨丽丽,郑高云,梁丽云,等.茶树抗病虫机制研究进展[J].福建茶叶,2008(2):8-11.
[3] 梁丽云,郑高云,高旭晖.茶树害虫预测预报研究进展[J].蚕桑茶叶通讯,2007(4):33-34.
[4] 余文权,张翠香.生态茶园的研究进展与思考[J].中国茶叶,2009(10):10-13.
[5] 王庆森,吴光远,曾明生,等.有机茶园害虫持续控制[J].茶叶科学技术,2005(3):1-3.
[6] 过婉珍,雷鹏法,王一民,等.茶畜草组合型生态茶园建设[J].茶叶,2004,30(3):134-136.
[7] 张新兵,唐常银.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24):97-99.
[8] 韩宝瑜.应用昆虫化学信息技术大面积防治茶园假眼小绿叶蝉获得成功[J].中国茶叶,2006(4):30.
[9] 胡义元,肖保国,段巧枝,等.化学素与色板的复合技术诱杀茶园害虫试验[J].湖北植保,2011(1):50-51.
[10] 洪北边,殷坤山.茶尺蠖核多角体病毒制剂的防治效果[J].茶叶科学,1991,11(1):39-44.
[11] 唐 敏,彭 萍,候渝嘉,等.黄板诱杀茶园黑刺粉虱和假眼小绿叶蝉效果及特性研究[A].茶叶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杭州:中国茶叶学会,2009.
[12] 刘丰静,曾明森,王庆森,等.生态诱虫板对茶假眼小绿叶蝉和黑刺粉虱的控制效果[J].茶叶科学技术,2010(2):4-6.
[13] 郭建雄.假眼小绿叶蝉的农业和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茶叶科学技术,2008(1):10-12.
[14] 商建农.西湖茶区主要害虫绿色防控技术与示范[D].杭州:浙江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