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数字教育资源获取方法

数字教育资源获取方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2 09:34:1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数字教育资源获取方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数字教育资源获取方法

篇1

一、研究背景

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中都提出要“建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共建共享环境”,高校也纷纷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及其平台的建设与采购,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以网络为载体的海量数字教育资源也成指数级增长,它们为学生由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变成多种网络教学平台支撑下的数字化学习模式提供了基础保障。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时代对未来学习的理想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泛在学习已逐渐成为下一代数字化学习的重要发展方向。但是目前各种教育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师生如何从互联网海量的资源中快速、准确的发现资源,而对之后资源的存储、阅读及后期的学习并没有过多的关注和研究,即难以满足目前泛在学习所要求的教育资源的永久性、可获取性、即时性及交互性等。

二、当前数字教育资源存储模式的不足分析

大数据时代下学生可获取的海量数字教育资源在表现形式上、存储格式上多样化,如各类文献资源、电子书籍、视频资源、动画类资源或是网页等,但这些资源受制于通信、传递和传播的物理距离以及信息集成商对资源的垄断,来源方式多种。如电子书籍、文献等资源主要以单位图书馆集中购买后建设数字图书馆,通过限定在局域网络内为本单位用户服务的管理模式;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主要以单位集中采购、网络搜集或是教师自建后架构多个资源平台的模式为本单位用户服务的管理模式。这些各单位独立采购搭建来提供服务的传统管理模式只能服务于本地用户,数字教育资源的共享程度受制于人力、物力、财力和资源数量等,大数据的优势也无法体现。因此为进一步促进资源共建共享的广度与深度,各高校在原有的区域教学资源联盟的基础上利用各种云计算等新技术对大资源平台建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使得学生可以跨平台、跨地域获取更大范围的数字教育资源。

现行或当前在研的教育资源存储模式下师生获取数字教育资源普遍采用登录平台将所需的资源下载后存储至本地客户机或是转移至存储设备、网络存储上;阅读时读者再从存贮了资源的存储设备或网络存储上将资源复制迁移全客户机并借助于客户机提供的对应阅读软件进行学习。并无学习资源柜的概念。学习者学习时受制于地理位置和机器对象。无法满足随时随地的移动泛在式的学习,学习效率不高。在资源保存上如果采用客户机和存储设备的保存方式遭遇硬件故障等意外情况会造成数据的丢失;如果采用将其存放到如FTP空间、网盘等网络存储上的模式,服务器故障会造成服务中断甚至数据的丢失,并且由于当前网络存储只提供简单的目录管理功能,随着学习过程的不断累积,资源的不断获取,资源文件数量与大小急剧增长,存储和管理也越来越混乱,学习效率低。

三、基于云存储的个人云资源柜的模型设计与实现

面对大数据时代下这些数量庞大、形式丰富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构建一个基于云存储的、提供高效安全管理等功能的个人云资源柜,将为解决海量数字教育资源获取后存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出了一个新的解决思路。

1 云存储

云存储是为了适应存储和管理当前数据呈TB级速度增长的海量数据,通过集群应用、网格技术和分布式文件系统等技术,将网络中大量各种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虚拟化技术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的系统,是云计算的延伸与发展。与以往存储方式不同的是云存储并非是一个硬件设备意义上的云,它融合了网络设备、存储设备、服务器、应用程序、公共访问接口、接入网和客户端程序,为用户提供存储和数据访问服务。通过服务提供商提供的云存储服务,用户无需考虑存储设备的型号、磁盘的容量和类型,也无需考虑具体采用何种接口和传输协议及存储和服务器之问的连接电缆等,即可快速建立自己的数据中心并将本地数据部署至网络存储,所有的授权用户通过连接互联网的终端设备即可连接至云存储并访问上面的数据。

2 个人云资源柜服务模型构建

随着为信息提供载体服务的互联网络计算设备正以各种方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人们也对信息服务提供的便捷、连贯性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因此构建的个人云资源柜的目标是:在计算和通信无所不在的基础上,面对多种终端设备的用户能够随时随地便捷的存储和获取所需的学习资料,进而连贯地学习以获得知识。通过分析目前数字教育资源的流转过程和各类资源平台的特点,结合云存储服务的特性,构建面向服务的层次化体系结构的个人云资源柜(如图1),以满足学生在急剧增长的海量教育资源的学习需要,自上而下由应用访问层、管理层和存储层等构成。

应用访问层是直接面对用户的层,任何一个获得授权的用户(教师、学生、单位、厂商、管理员等),借助接入互联网的终端设备(如PC、手机、移动多媒体等)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浏览器或客户端接入服务。普通用户注册申请个人云资源柜或是经统一身份认证后进入个人的云资源柜,实现资源订阅服务、文件目录的管理、个人资源库的管理、个人共享资源的管理、资源导航服务及资源的学习等。管理员拥有包含资源、用户、权限、监测、统计、资源推送服务等的管理。在应用服务层预留了标准化的API接口,为各种教育资源平台(如文献资源库平台、视频点播平台、课件资源平台等)的接入提供了支持,为个人云资源柜的用户提供了海量资源的导航。

应用访问层是直接面对用户的层,任何一个获得授权的用户(教师、学生、单位、厂商、管理员等),借助接入互联网的终端设备(如PC、手机、移动多媒体等)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浏览器或客户端接入服务。普通用户注册申请个人云资源柜或是经统一身份认证后进入个人的云资源柜,实现资源订阅服务、文件目录的管理、个人资源库的管理、个人共享资源的管理、资源导航服务及资源的学习等。管理员拥有包含资源、用户、权限、监测、统计、资源推送服务等的管理。在应用服务层预留了标准化的API接口,为各种教育资源平台(如文献资源库平台、视频点播平台、课件资源平台等)的接入提供了支持,为个人云资源柜的用户提供了海量资源的导航。

管理层是个人云资源柜云存储的核心层,实现了底层的存储设备与上层应用的无缝连接。通过集群系统、分布式文件系统及网格计算等技术,实现云存储中的各个存储设备间诸如存储监控、调度、副本管理等的协同工作;利用内容、P2P技术实现数据的与传输,利用数据压缩技术、数据比对技术实现冗余数据的删减,为用户提供更大更强更好的数据访问性能;利用各种数据各份、数据加密、数据容灾技术来保障教育资源数据的自身安全和服务的稳定。

存储层是个人云资源柜云存储的硬件层,用户所关心的个人云资源柜的资源和支撑各种资源平台的海量学习资源(如:文献资源、视频资源、课件资源、电子书、专题学习和其他资源)就存储在其中。该层是云存储最基础的部分,为整个云存储系统提供基本的网络环境、物理存储资源和逻辑存储资源,它是由FC光纤通道存储设备、NAS和iSCSI等IP存储设备或SCSI、SAS等DAS存储设备云存储组成的海量数据池。系统中的存储设备大部分由分散在不同地域的现有的存储设备通过广域网、互联网、光纤等将其连接整合形成,运用统一的存储设备管理系统将不同型号的存储设备虚拟化整合成有机兼容的整体,实现存储设备的虚拟化集中管理,以及硬件的状态监控、故障维护和管理软件的升级。

3 个人云资源柜的服务实现过程

对于用户来说使用个人云资源柜服务主要侧重于海量数据的上传存储及资源的读取下载。鉴于存储在个人云资源柜上的数字资源种类繁多、大小不一等特点,个人云资源柜在架构上采用大量廉价的服务器以Hadoop的具有高容错、可伸缩和廉价存储等优点的HDFS(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方案组成存储设备实现数据的存储。HDFS采用主从式架构对大文件的存储读取具有较好的支撑,但山于NameNode内存开销等问题对以海量小文件为主的数字资源地存储和读取支持并不理想,因此在个人云资源柜的服务实现过程中将对其做进一步的改进以提高性能(如图2),其中CabServer端完成与客户端的交互、内部小文件的判断合并及与HDFS端的文件读取存储等交互工作。

资源存储过程:首先用户通过身份认证后进入个人云资源柜,根据资源性质建立资源所属学科种类后向服务器端发送请求并提交本地资源的路径,在CabServer端由Webserver接受存储请求并判断是否小于阀值(小于阀值认定为小文件),大文件通过HDFS客户端将其存储至HDFS,小文件则以时间为维度将各种时间靠近的小文件合并并生成标记小文件和大文件的对应索引Cablndex,HDFS客户端将大文件信息发送给HDFS端,HDFS的NameNode根据DataNode节点信息借助HDFS客户端中的大文件传输模块将数据块传输至指定的DataNode位置,传输成功后,发送成功标志tags给CabServer,完成Cablndex数据的文件映射、偏移等信息的更新,最后给用户一个存储成功的通知。

资源读取过程:首先用户通过身份认证后进入个人云资源柜,在资源柜目录中选择目标资料后,CabServer端的Webserver接受资源读取请求并确认目标是否大文件,大文件通过HDFS客户端从HDFS中的NameNode确定DataNode的ID后获取目标资源,小文件则查询CabServer端的Cablndex信息,获取该小文件的文件偏移位置及该组文件在NameNode中映射位置,最终从HDFS端中J下确的DataNode数据节点获取数据信息并返回给用户。

个人云资源柜除了为用户提供一个移动的电子书柜实现资源与本地读取存储交互外,还可作为各类部署在云计算平台上的资源平台的补充模块,学生通过统一身份认证后从资源统一搜索模块中搜索资源,即可将对接在资源平台上所需的资源勾选加入至自己的个人云资源柜中;学生将个人云资源柜的资源设置共享后,各类教育资源平台也可将其扩充至资源库中,实现资源的共享。

四、实验效果评价

实验采用6台主频为2.27GHz,内存为4G,硬盘为500G的Fujistu RX300的机器,其中I台为NameNode,5台为DataNode。每台机器安装Ubuntu10.10的操作系统,部署的Hadoop版本为1.0,Java版本为JDKl.6,网络环境是百兆以太网来构建云存储环境。

依照实验测试结果,分别对传统资源模式与个人云资源柜模式下从移动学习效果、使用管理、资源安全可靠性、存储可扩展性能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如表1)。学习效果上,较传统资源模式,个人云资源柜学习模式下资源一次获取后就终身享有并支持随时随地的阅读;同时由于资源在云端的存储不会由于客户端硬件损坏而导致资源丢失,由于云存储的冗余可靠性也不会由于资源平台硬件损坏造成的服务中断导致学生无法学习;并且云存储的可扩展性也很好地满足了海量资源对数据空间的需求。

篇2

[作者简介]赵方(1977-),女,河南登封人,河南工程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河南郑州50007)汪行舟(1979-),男,江西抚州人,赣南医学院学生工作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西赣州341000)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7-0177-03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高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深入,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已成为高校关注的热点。通过几年的建设,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虽然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学与教的方式上的变化却不明显。本文通过对河南工程学院专职教师的问卷调查,以期了解教师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的态度、意见和建议,分析教师应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现状和需求,探究高校资源建设、应用和共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争取为其他高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提供借鉴。

一、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内容及问卷设计

调查的基本目的在于获取专职教师对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态度及需求。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所用教育资源的主要来源;对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现状的态度;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需求情况;教学中使用数字化资源的情况;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态度;目前校内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开放题)等。问卷采取不记名的方式,集中发放,当场收回,所获信息真实可信。

(二)调查对象

根据调查问卷的需要和实际情况,选取了本校院11个学院的专职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包括纺织工程系、安全工程系、材料与化学工程系、资源与环境工程系、服装设计与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电气信息工程系、土木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数理科学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工商管理系、会计学系、经济贸易系、艺术设计系、人文社会科学系、外语系、体育教学部、继续教育学院、软件学院,共20个系(学院、中心),涉及多个学科不同专业,既有专业课教师,又有公共课教师,具有较好的专业覆盖性和较强的代表性。

二、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问卷189份,其中有效问卷188份,在数据录入过程中,对疑似无效问卷进一步筛选,把漏选题目较多的问卷认定为无效问卷,此过程中又滤掉1份,最后确认有效数据为:发放问卷220份,回收189份,回收率为85.9%。有效问卷187份,有效率为98.9%。

(一)教师使用的教育资源的主要来源

随着教育信息化深入开展,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资源越来越丰富,教师获取教育资源的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教师通过哪些方式获取需要的教育资源是本研究关注的主要问题。

调查数据显示(见图1),目前80.2%教师所用的教育资源主要来源于网络,其次是电子图书期刊,占56.7%,而在过去作为主要教学资源的传统纸质图书期刊,现在被教师选择的比例只占43.3%,远低于网络,而只有21.9%的教师选择使用光盘。可以看出,目前数字化教育资源己成为我校教师的主要资源来源。

(二)教师对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现状的态度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师获取和使用资源,教师对学校资源建设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学校资源建设的规划和学生的使用。通过调查了解教师对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现状的态度。

1.教师对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现状的态度。调查显示(如178页表所示),绝大多数老师认为学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丰富程度一般,而对学校图书馆数字文献资源有39.6%的教师认为比较丰富,而有两成多的教师认为学校没有自己需要的几类资源。上述数据统计说明,我校已有的资源类型和数量还不够丰富,为了更好地满足教师需求,今后学校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丰富程度上还要有所提高。

2.对目前学校拥有的教育资源满意度。对于学校目前拥有

的教育资源,从图2可以看出,大部分(62.6%)的教师基本满意,34.8%的教师不满意,仅有2.1%的教师满意。由此可见,虽然绝大多数教师对于学校所拥有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态度是基本满意,但是还有三分之一的教师对学校的教育资源不满意,这表明我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还不能满足教师的需要。

(三)教师开发资源的情况

在教育资源建设中,教师自主开发教学资源应该是资源的主要来源,教师开发的资源更能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调查数据显示(见图3),77.0%的教师开发的教学资源是多媒体教学课件,其次是传统纸质讲义和多媒体素材,分别为35.8%和34.8%,选择开发网络课程的只有18.2%,而开发教学录像的老师就更少了,只有10.7%。可见,教师开发的教学资源主要是与自己教学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随着学校多媒体教室数量的增多,许多教师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就需要有相应的多媒体课件,这里的多媒体课件主要是PPT教学演示文稿。

(四)教师应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情况

教师不仅是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开发者,也是主要的应用者,更是学生使用教育资源的主导者。该部分主要通过调查数据了解教师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应用倾向。

1.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被抽样调查的教师有将近80%在平时上课时经常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14.4%的教师偶尔使用,不使用的只有6.4%。调查数据说明,我校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普及率还是比较高的。

2.网络课程使用情况。“天空教室”平台是河南工程学院购买的管理学校网络课程资源的平台,学校花费大量经费购买,每年还要升级,并指派了专门的部门负责,学校建设的网络课程都在该平台上。调查结果如图4所示,只有2.7%的教师经常使用该平台,17.1%的教师偶尔使用此平台,44.4%的教师从来没有使用过此平台,还有35.8%的教师根本没听说过。可见,使用该平台上资源的教师比较少,这种情况不得不引起校方和该平台管理者的思考。

3.图书馆资源的使用情况。图书馆可以说是教师教学和科研的文献资源中心,本项调查主要了解教师对图书馆电子资源(主要是指电子资源中的商用数据库)的使用情况。调查发现,选择使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期刊数据库的教师达到了94.7%,使用电子书的教师为29.9%,经常浏览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的为15.5%,56.1%的教师选择使用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库,选择使用外文数据库的为56.1%,选择其他资源的占5.9%。这项数据表明,绝大多数教师都使用图书馆资源中的学术期刊数据库,其他资源使用率相对比较低。

(五)教师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需求情况

教师需要什么样的资源?什么是有效的资源?如何满足教师教学和科研的需要?这是资源建设者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只有了解教师的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

1.教学资源类型需求调查。对于教学资源的类型需求,教师需求最多的是多媒体教学课件,达到88.2%,其次是电子教案占69.5%,网络课程和教学软件基本相当,分别是44.9%和41.2%,教学录像和专题学习网站的需求分别为35.3%、33.7%。从调查数据看,教师需求比较多的是与课程教学紧密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对于其他资源类型需求也比较高,这说明教师需求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2.教师需求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倾向调查。对于图书馆数字文献资源、网络课程、教学课件、多媒体素材和软件资源几种常见类型的教育资源,绝大部分教师均表示有迫切需要或需要。而校内这几种类型的资源,只有图书馆数字文献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其他几种资源则比较少。关于学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能否满足需求的调查,接近60%的教师认为学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基本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有40.6%的教师认为学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

通过对教师的需求调查可以看出,教师需要数字化教育资源,尤其是多媒体教学课件、网络课程、多媒体素材、软件资源等,而这几种类型的资源学校的丰富程度一般,也只能基本上满足教师的需要,有些甚至还不能满足需求。因此,今后学校在进行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时,要丰富教育资源的类型,不仅仅是购买几个数据库的问题,更应该考虑到资源的多样性。

三、总结与建议

(一)结论与分析

通过对本调查的结果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首先,大多数教师对学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现状不够满意,他们认为学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不够丰富。尤其是很多教师认为,学校的网络课程资源、多媒体教学课件、多媒体素材资源、软件资源这几种类型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丰富程度一般,只有图书馆数字文献资源相对比较丰富。

其次,大部分教师平时上课经常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最多的教学资源是多媒体教学课件,而网络课程等其他几种资源的使用率是非常低的。第三,教师需要多样化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尤其是多媒体教学课件、网络课程、多媒体素材、软件资源等,而这几种类型的资源学校的丰富程度一般,也只能基本上满足教师的需要,有些甚至还不能满足需求。第四,绝大部分教师具有资源共享意识,不仅希望能从他人那里获取资源,同时也愿意将自己的资源供他人共享。

(二)建议

1.加强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与管理。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可以实现共享的多媒体学习材料。同时,数字化教学资源涵盖的内容也十分广泛,有多媒体课件库、多媒体素材库、视频资源库、网络课程、数字化图书馆、教师教学网站群、专业课程资源库等多方面。教育资源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硬件、软件、管理模式和制度的建设等,所以,学校不仅要重视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等硬件环境的建设,还要重视软环境建设。除购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外,学校应该制定一些奖励政策,鼓励教师自主开发教育资源。对于资源的管理应该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构建标准的管理和共享平台,对学校的教育资源实施统一管理,便于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2.开展数字化教育资源教学应用研究。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有效应用必然要求教学方法和模式做出相应的调整。教师不应该仅仅把应用数字化教育资源看做是方便自己教学的手段,应该积极开展数字化教育资源有效性教学应用研究,研究使用资源的角度、方法和技巧,探究数字化资源对课程的设计和实施的影响,构建应用资源教学的新兴教学模式。另外,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开展应用数字化教育资源教学的教学改革研究,制定相关的政策,投入一定经费,支持教师开展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授课的教学模式研究。

3.构建良好的使用环境。资源的使用与共享都需要构建良好的使用环境,首先要解决的是硬件环境的建设,硬件设备的配置不合理会影响资源的使用和共享。尽管学校教学、科研、行政办公、学生宿舍等已经基本上联入校园网,从这个结果来看,硬件技术已经不再是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主要障碍,但在实际使用时还存在互通的问题,由于学生宿舍接入的不是教育网,学生访问校内教育网的资源就受到限制。另外,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多媒体教室的计算机却不能上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法使用网络资源,尤其是网络课程的资源根本没有办法给学生演示,导致网络课程资源使用率比较低。因此,学校应该建设良好的资源使用环境,构建统一的管理平台,实现校园内无线网络覆盖,为用户构建一个良好的使用环境,这样就能更好地实现学校的资源共享。

4.制定鼓励资源共享的相关政策。资源的建设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只有众人齐心合力贡献资源,资源才能越来越丰富,因此,需要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鼓励大家实现资源共享。对于教师拥有的资源可以采取适当的付费的方式,鼓励他们把资源拿出来与别人共享,也可以采用资源交换的方式,拿自己的资源与别人资源进行交换。比如,可以根据用户上传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给予一定的资源下载使用权限。而对哪些受科研经费资助产生的教育资源,学校应该要求他们无条件地拿出来实现共享。比如精品课程资源、学校或院系聘请的专家报告或讲座资料等。

除此以外,由于数字化资源建设需要集合多学科应用型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知识,有着理论性强、实践性强、发展速度快、多学科交叉、应用领域广泛等特点,师生对其能否有效利用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质量的好坏。所以,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需要以网络教学平台为核心,尽量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同时,在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时,教师需注意以学生为主体,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随着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已成为教育信息化的核心,高校用户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需求与共享日益提高。高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要满足于教学应用,要根据用户的需求建设丰富多样的数字化资源类型,为师生应用数字化教育资源进行教和学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赵国栋,姜中皎.高校“开放教育资源”建设模式与发展趋势[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3).

篇3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2-0099-05

一 引言

版权问题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是近年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它涉及法律机制、技术保护措施、标准化等相关问题,引起了法律学、信息科学、图书情报学、教育技术学等学科学者的研究兴趣和广泛关注。版权控制的核心在于合理使用和利益平衡。如何平衡版权人和公众利益,支持用户对数字内容的合理使用,是当前版权保护的难点问题。

教育资源的构建缺乏统一的协议和规范,使得资源问的交换缺乏一定的版权保护及权利管理机制。众多的资源库拥有者不愿意进行无偿地数据共享和交换,造成资源整合和共享严重受阻。目前,国内有关资源的权利描述和数字版权管理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外也正在大力开展权利描述语言和数字版权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例如澳大利亚的CLOIS项目。数字版权管理在教育资源的权利描述、内容模型建立、权利执行机制和安全的访问控制协议和算法等方面的相关研究甚少,而这又是推动网络教育沿着纵深方向应用并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教育资源的数字版权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教育资源数字版权管理系统架构的研究。安全体系架构主要体现在对教育资源的访问控制协议和使用控制协议的研究。但是,我国目前在标准化的学习资源数字版权管理体系方面开展的研究不够深入。

(2)没有教育资源权利描述以及对应的应用策略。在一定教育意义上的可重用学习对象技术及教育资源内容权利描述策略很少,缺乏相关学习对象元数据和内容包装等规范的研究。

(3)缺少教育资源可信任执行环境及执行策略。我们对权利可执行性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重要方面:教育资源的许可证模型、控制接口和权利执行策略。

(4)缺少对标准化教育资源的权利保护实际应用案例和方案方面的研究。

目前关于教育资源有两类保护方法:一类是基于开放共享许可的开放教育资源的版权保护。如:知识共享许可协议(CC)倡导灵活的“部分权利保留”的著作权利用模式。这种模式在保护资源版权的同时,让开放的教育资源得到更多更好的利用。另一类是基于数字版权管理(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以下简称DRM)技术的数字内容的版权保护。该模式主要依靠加解密和数字水印等技术来控制数字化教育资源在授权范围的合理使用,从而保护教育资源的版权。

本文主要研究基于学习对象的教育资源的版权管理模型。首先分析学习对象的相关技术,并提出以学习对象为基础的版权管理模型:然后对具体的实施方案进行了论述;最后通过一个案例来验证该模型的可用性,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

二 相关研究

1 国外教育资源的版权保护研究现状

教育资源的DRM主要涉及资源、权利描述和信息的安全性等问题。目前,DRM系统的使用依然处于早期阶段。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一些较为突出的DRM解决方案。例如:微软的WMRM(Windows Media Management System)、IBM的EMMS(Electronix Media Management System)、InterTrust的Rights System以及Real Networks的RMCS(RealSystems Media Commerce Suite)等。但是,这些解决方案总是与一定的商业模式结合,并主要针对某类媒体资源和具体应用环境。

ARIADNE(Alliance of Remote Instructional Authoring and Distribution Networks for Europe)是欧盟资助的远程教育编辑和分发网络协会。在共享和重用的ARIADNE情景中,提供了大量的数字版权存储信息。学习对象及其元数据被存储在分布式的知识库系统中。当需要资源时,可以通过本地服务器或者个人管理获取资源。

加拿大的EduSource项目设计并执行了分布式数字权利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权利描述语言与学习资源标准相结合,不仅设计了一套软件应用产品,而且还为其国家学习基础框架提供了标准化的工具、系统、实践内容和相关协议。

2 学习对象技术&版权保护

学习对象是一种可重用的教学资源构件,它是指可以在技术支持的学习中使用、重用或引用的数字化或非数字化的实体(LOM,2000)。学习对象不仅包括教学资源,还包括教学资源必要的描述信息、组织信息,它是在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抽象出来的一个概念。

IEEE采用学习对象元数据(Learning Object Metadata,LOM)来表示学习对象信息的规范,其目的是提供比查看学习资源本身更多的有用信息。LOM标准采用可扩展的树形结构定义学习对象属性的通用概念数据模型,并提供了一种描述学习对象属性的语义模型,用于支持信息的交换。其基本框架主要有9个类别组成,分别是:通用(General)、生存期(Lifecycle)、元-元数据(Meta-MataData)、技术(Technical)、教育(Educational)、权利(Rights)、关系(Relation)、评注(Annotation)和分类(Classification),这9个类别相互独立,各自有明确的语义。

数字版权管理是对数字内容在生产、传播、销售和使用过程中所涉及的权益进行保护的一系列软硬件技术。DRM技术融合了数字签名技术、加解密技术、密钥管理技术等与信息安全相关的技术。Open DRM根据超级分发模式将一个典型的数字版权保护系统分成三个部分:内容服务器、许可证服务器以及客户端控制组件。

三 网络教育资源的数字版权管理模型

1 教育资源DRM系统模型

教育资源版权保护系统功能包括三个方面:权利创建、权利和学习对象的管理、学习对象的使用。其中,信息创建模块负责管理权利信息,创建数字内容的使用权利,并指定权利的相关使用规则。信息管理模块分为内容存储和权利交易,包括将数字内容和内容的元数据信息存入管理系统,处理数字内容的使用权利交易等等。信息使用模块的功能是对许可证进行管理并控制数字内容的使用。基于以上分析,提出针对教育资源的版权管理模型,如图1。它由内容服务器、许可证服务器和客户端三个部分组成。

内容服务器包括存储学习对象库、学习对象的标识信息库以及对学习对象进行安全处理的打包工具。该组件主要实现对学习对象的存储、加密等功能。我们首先将内容处理结果以及生成的学习对象标识元数据等信息进行打包处理,从而形成可分发的受保护内容,在传输中保证了这部分信息的安全性。除了保障传输过程的安全性,打包过程还负责为学习对象创建默认使用权限。最后,将加密密钥信息和权限信息一起发送给许可证服务器组件。

许可证服务器包括四个主要部分:密钥库、权限库、用户身份标识库以及DRM许可证产生器。该组件主要对客户端身份可靠性进行认证,并可以根据客户端请求生成并发放内容许可证,在有必要时会产生相关的电子交易过程。

客户端主要由DRM控制器以及内容浏览器等工具组成。该部分不仅能够收集用户身份标识等信息,组件中的DRM控制器还负责申请许可证并对内容的使用进行控制。它能够严格按照许可证中的权限和条件来控制执行相应的操作,是DRM系统实现授权使用控制的关键。

图1中,学习对象保护和执行的基本流程如下:

(1)使用DRM打包工具对学习对象进行加密,并封装成安全的文件包。

(2)将打包封装好的学习对象通过超级分发或其他方式传给客户端。

(3)客户端对收到的加密包进行完整性验证。

(4)用户向许可证服务器申请学习对象的使用许可证。

(5)播放程序依据许可证中的信息执行权力,并记录相关使用信息。

2 DRMS信息架构模型

(1)内容加密和包装

内容(CP)包装不限定资源的具体内容和格式,而把重点放在内容结构上,并提出实现这种结构的系统方法。它为不同的学习管理系统和开发工具之间交换数字化学习资源提供了一个规范,在把学习内容包装成统一的数据格式的基础上绑定足够的支持信息,以更好地满足学习者的需要。

内容包装是数字版权保护执行的前提,其核心功能是对内容进行加密。采用学习对象技术描述的教育资源能够在不同的层次上被整合继承并重复使用,实现不同学习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目前在教育领域比较统一的内容包装标准是基于LOM和CP的相关规范,本文结合这两个标准构造出内容包装模型,如图2。

(2)权利描述

在DRM系统中,数字内容的使用权利用权力描述语言进行描述。权利描述语言框架模型由资源、主体、权利、义务、约束组成其中,主体指权利的者和权利获得者;资源指受保护的学习对象;权利指主体对资源所拥有的操作;义务指主体在行使一定权利时需要承担的责任;约束指主体对资源使用相应权利时应满足的条件。

目前,发展最完善的是Content Guard公司的XrML和ODRL组织提交的ODRL。这两种权利描述语言已经被有关标准组织采纳使用。本文考虑到ODRL的简单、开放和易用性,以及它与教育的本质相结合的特性,推荐采用ODRL对学习对象的权利进行描述。研究中,具体的权利描述通过许可证的形式来实现。

(3)许可证结构

许可证结构模型由主体(Principal)、权利(Rights)、资源(Resource)和条件(Condition)四个基本元素和它们的关系构成,如图3。

许可证文件,即许可证集,由主体(Principal)、权利(Rights)、资源(Resource)和条件(Condition)四个基本元素以及它们的关系构成。四个基本元素的关系定义在“授权”中,它们的关系可以表述为以下过程:权利给特定的主体;权利与资源相关联,为主体使用相关资源的权限;主体对特定资源执行权利时必须满足特定的条件。Issure模块包含了者信息和签名信息。

本文中的许可证模型是由N(N大于等于1)个许可证组成,在许可证集中,每个许可证都是唯一标识LicenseID。为了保证DRM系统的可靠性,许可证在发放和传输过程中必须进行数字签名以识别身份,必须加密处理以防止数据窃取。同时,客户端需要建立安全容器来存储和管理许可证。

(4)客户端使用控件模型

客户端的主要功能是负责收集用户身份标识和用户机器信息,向许可证服务器申请授权,以及存储和管理许可证,控制学习资源的使用。客户端组件是执行版权保护的核心模块,也是实现教育资源数字版权管理功能的关键。

3 DRMS与e-Learning系统的结合

网络教育资源的数字版权管理应该是e-Learning系统的一部分,可以将其与系统的其他现有模块整合在一起。如图4展示的是以学习内容管理系统为中心的、包含数字版权管理功能的在线学习系统的多层体系结构模型。

DRM系统与LCMS系统整合的体系结构被划分为三层:数据层、应用层和用户层。

数据层主要是标准化的学习对象库,它用来对可重用学习对象进行标识和存储。参照LOM模型和CP模型,将网络上现有的和正在建设中的数字资源对象(Digital Assets)以及可共享内容对象(SCO),通过内容制作工具转化成标准的学习对象。

应用层包括学习内容管理系统(LCMS)、数字版权管理系统(DRMS)、学习管理系统(LMS)、内容管理系统(CMS)。LCMS负责建设和管理学习对象,通过内容制作工具将各类教育资源组织成学习对象,储存到内容对象库。由于学习对象受DRM系统保护,用户通过LMS访问学习对象时,需要向DRM系统申请授权,当获得相应的许可之后才能使用。

LCMS负责建设和管理学习对象,它通过内容制作工具将网上的各类教育资源组织成学习对象,并储存到内容对象库。学习对象库中的内容受到DRM系统的保护,通过资源管理系统的学习对象受到DRM系统的保护。这些可重用的学习对象还可以在不同的LMS之间共享和检索。由于这些学习对象是受DRM系统保护的,当用户通过LMS访问某个学习对象时,需要向DRM系统申请授权,当获得相应的许可之后才能使用。

用户层包括浏览器以及播放器在内的客户端应用程序,这些应用程序可与DRM系统交互,并将学习对象呈现给用户。

四 教育资源版权保护应用案例研究

教育资源版权管理模型及其系统已应用到国家发改委下一代互联网的相关项目中。下面以一个视频教学资源为例,探讨教育资源的版权保护的具体执行方法。

1 视频教学资源内容安全包装

打开已安装好的客户端打包工具,如图5所示。

将已创建好的视频教学资源,通过内容打包工具对资源进行打包封装。打包工具首先创建关于这个资源的LOM描述信息,手动填写:资源名称,关键字,资源描述,资源的授权地址,版权属性以及默认使用权限。然后,选择开始打包,系统将根据资源打包者填写的相关信息,生成XML格式的文件头。然后一起封装成.drm格式的文件,并将加密信息自动上传到服务器。打包后的视频文件不能直接打开,选择以记事本格式打开,可看到以XML格式描述的文件头,其他信息是不可读的密文,如图6所示。在文件头中只能看到刚才手动输入的资源名称,关键字,资源描述,资源的授权地址,版权属性等信息,其他信息为不能识别的密文。

2 版权保护下资源播放许可及使用

用户从学习内容管理系统下载到该视频资源后,不能直接打开播放。在第一次使用时需要连接登录到DRM服务器请求许可证。图7为播放器中嵌入的请求许可证界面。

篇4

一、引言

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是高校数字化学习(e-Learning)的重要条件支撑,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和重要内容。在我国早期的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中,总是出现“重硬件轻软件”或“先硬件后软件”的数字化资源建设模式,造成现阶段信息化共享平台和资源有效应用相对滞后[1]。如何解决区域内以及全国范围内的教育资源共享和有效应用问题,己成为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一方面,我国当前的教育信息化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师生多样化教学活动的需求[2],另一方面,很多师生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来自互联网,而这些信息资源内容上丰富多样,在形式上比较分散[3]。如何将分散、无序的教育资源有效整合起来,使高校师生能方便、高效的将运用到学习和工作中,且能够在区域中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这是区域教育资源建设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建设区域内教育资源建设方面,国内外已有一部分优秀研究成果。美国教育资源门户GEM(The Gateway to Educational Material)建设的“一站式”资源门户,可通过该网站查询任何用户需求的资源,该门户的重要经验是保证资源建设主体的多样性,使区域内各类组织、行业机构都能积极参与教育资源建设中来,并注重规范数字资源质量,该机构通过分布式的“资源实体”联合集中式的“元数据记录库”方式,将区域内资源乃至美国教育信息资源做有效的整合和梳理[4];英国高度重视信息化资源建设和应用,采用政府、社会和学校三位一体的模式,将100家教育机构联网打造信息高速公路,实现优质资源共享,英国的建设经验主要有非行政性的教育资源建设体制、多元化的建设资金投入、全面的引导机制和监管体制等;新加坡在教育资源建设方面,实施了MP1(Master-Plan1)、MP2,建设了专门为学校查询、浏览和推荐教育信息资源的服务中心,该中心为开发和获取与课程教学相关的优质信息资源制定了具体的策略[5]。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实践,区域性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环境建设正在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北京、广东、上海等地区成功开展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服务体系,在资源建设层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北京开展了先进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与管理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上海在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层面适应了该地区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优化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环境;广州成功建构了基于学校的教育行政学术合作机制,吸收了一批教学名师、学科专家、教学团队、基础教育学校等各种机构的重要力量,为研究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形成了强大的学术研究团队,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目前适用于高校教育教学的高可用性的优质信息化资源比较贫乏,在共建共享和有效应用层面缺乏引导和监督机制。

三、高校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与应用现状

1.数字信息资源获取途径及主要获取手段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教育资源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目前高校师生主要从网络获取教育教学资源。据调查统计,有22.5%的教师和30.3%的学生从传统图书中获取教育教学资源,而从网络获取教育教学资源的师生比分别是66.2%和65.1%。很多高校的图书因为查阅率低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这样就造成了很多教育教学资源的闲置与浪费,特别是目前很多高校的图书配套光盘、教材闲置现象严重,一方面这些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另一方面使得这些教育资源被师生忽视。高校师生查找教学资料通常会进行互联网搜索,其次会通过登录与材料相关的专业学习网站或学校的数字资源库查找,这两部分所占比例约90.23%。高校师生对互联网的依赖性很大,并且对高校建设指标和考核指标而言,建设好优秀、丰富的教学资源库供师生使用是高校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工作的重点,但除了优质的精品课程外,其他教学资源相对贫乏,这些资源需要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高校或机构,共同开发,充分使用,努力做到共建共享。

2.高校教学资源建设现状及师生的需求

自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项目实施以来,国内高校纷纷建立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购买一定的电子资源库供师生使用,带动教师开设精品课程,在近几年中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是,47%的高校资源平台并不对外开放,超过25%的高校资源平台是收费的,剩余的部分不仅供校内互联网用户免费使用而且校外用户可免费登陆和下载。在调查阻碍高校将数字教学资源共享的因素中,主要因素是高校及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没有设置相应的鼓励机制,教师日常进行教学资源共享、职称评定或职位晋升都与自身的教学、科研业绩密切相关,但与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的关系不大。由此可见,资源共享应设置完善的激励机制,使教师充分体会到参与教学资源共享给自身带来的便利和好处,高校在年终考核、职称晋升时对教师的考察要涉及到对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参与和支持程度。

四、教育信息化有效应用的实施措施

1.教育主管部门制定通盘一致的共享政策和制度

为了实现从高校之间的教学资源共享,首先要确保高校内部教学资源的建设,努力建设优秀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使其内容能够达到精品课程资源的保准,并对内容及时更新,唯有如此才能得到其他高校中对教育教学资源的广泛认可和使用。要实现高校内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标准,客观上要求高校从全局出发,改变传统保守的思想观念,提高认识,站在全国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角度,规划制定高校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项目运作的合理性政策,由教育主管部门引领出台一套完善的具有长效机制的激励和奖励政策。通过充分调动高校各院系以及教务主管部门的协调,在高校各院系的积极建设共享意识支持下,制定有关协作条例并设置相关的约束机制和强制力。高校要在教育主管部门相关政策要求的基础上,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制定适合于院系范围内的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方案,并对院系有关职责、任务和具体要求等做出强制性的详细的规定,以规范全国范围内高校共建共享行为,用政策和规章制度保障相关院系的自身利益不受侵害,使高校各院系在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的前提下建设并有效应用数字教学资源,以避免信息化教学资源在建设和共享层面出现无序和资源质量低劣等情况发生。

2.基于数字化校园实现高校内部数字教学资源有效应用

基于数字化校园的教育教学资源有效应用主要指面向高校内部的院系、职能部门和师生。在高校有关职能部门正确指导下,通过高校内部院系合作来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库,同时,要搭建的资源共享平台,设置各类用户的使用、上传和下载权限,共享给校内各用户有效利用。通过这种方式将会极大调动高校内部各部门和院系的共享合作意识,提高了资源建设的有效使用率,同时也加快提升了高校的教学效益,提升高校的教学知名度。

3.基于因特网实现高校之间教育教学资源有效应用

基于因特网的高校之间教育教学资源有效应用主要面向每个参与共享的高校用户。这种方式可以使高校师生享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大面积的减少重复性的资源建设,提高教学资源有效应用比例,实现资源共享。但是,目前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需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倡导,制定并实施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和资源共享奖励机制。

4.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模型设计

通过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对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和共享现状做了调研,发现基于因特网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需要教育部主管部门或者共享高校所在区域的教育机构部门负责研发和规范,他们全国各类高校的资源共享信息,并能显示出优质教学资源的链接,推荐并评比优秀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同时,根据资源的分类进行管理,能够快速检索和获得各大高校教学资源,享有最高权限,高校共享资源,以提高资源有效应用率。该共享平台应具备高校师生认证服(下转第215页)(上接第209页)务、索引目录管理服务和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等。

5.通过行政和补偿手段,保障数字教学共享资源建设的顺利进行

为了全面提高高校参与资源库建设和共享的积极性,保证参与共享建设各类群体的主观利益,保障共建共享公平性,教育主管部门可从多方面调整参与共享的高校进行收益。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政府干预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其中政府干预主要是教育主管部门通过行政命令和建设资金补贴这两种措施来调整高校群体参与共建共享活动取得的收益,以提高高校参与共建共享的积极性。

从分析国内外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现状及教学资源获取途径、教学资源建设现状和师生对信息化资源的需求、信息化资源的共享及高校内外交流状况等方面入手,从五个角度构建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共享模式,提出了基于教育主管部门的集中分布式资源共享管理模式,并对模式的创建和共享做了详细分析,为搭建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参考文献:

[1]卢蓓蓉,任友群.中国教育信息化的云中漫步——教育云建设的困境及探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2(01):62-67.

[2]陈庚.资源与服务质量认证是促进优质数字化资源建设和应用的有效途径[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06):55-60.

[3]杜占元副部长在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电化教育,2011(10):1-3.

[4]杨宗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展望——未来教室、未来学校、未来教师、未来教育[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7):14-15.

[5]李鸿科,杨晓宏.信息化教育系统优化理论[J].电化教育研究,2011(03):22-25.

[6]付道明,杨改学.网络教育传播研究概览:比较分析与述评[J].中国远程教育,2012(10):

15-20.

[7]杨改学,张炳林.高等学校电教机构的发展变化与应对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11):77-81.

[8]杨改学,付道明.现代远程教育促进教育的变革与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2(11):62-65.

[9]杨改学,付道明.强化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2012(11):62-66.

篇5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1-0009-05

引言

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启动“开放式课件”项目(Open Course Ware Project,简称OCW),宣布将学校全部课程教学材料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免费开放,由此拉开了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OER)运动的序幕。几年来,在MIT OCW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下,作为提高教育公平和扩大高等教育参与程度、赋予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权利、实现全民教育的有效手段,以共享知识为宗旨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开展。目前,开放教育资源的种类由最初的开放课件发展到包含开放教育内容、开放协议、开放平台、软件等在内的多种类型的教育资源。开放教育资源的参与者和影响面也已经由原来的高等院校推广至基础教育、开放教育乃至企业培训等诸多领域。

目前,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一方面它可能对新工具的开发、应用与创新以及软件的开发模式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对大学的管理理念、教育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和教育思想产生深远影响。因为高等院校作为教育资源拥有的主体,在这场运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03年,我国教育部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作为世界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在资源建设与遴选模式、版权保护机制、资金支持方面等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在这七年中,我国已形成了“学校――省市――国家”三级精品课程建设和评审机制:建成391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积累了大量的优质网络课程资源。但是,也由此引发了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的建设、应用方面的诸多问题。如何提高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的应用效率,探究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的应用和共享模式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机制成为我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未来面临的主要问题。

本系列文章在遴选国际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中的典型案例的基础上,从开放教育资源应用、共享和再生的视角,深入分析和研究国际开放教育资源的系统组织架构与运作机制,以期对我国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大学的知识创造使命和学习型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 开放教育资源(OER)的本质与分类

1 OER的概念与本质

2002年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巴黎举行的“开放课件对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影响”论坛上,首次提出“开放教育资源(OER)”概念,认为“开放教育资源是指那些通过信息通信技术来向有关对象提供的可被自由查阅、改编或应用的各种开放性教育类资源”。这些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免费获得,用于教育机构教师的教学和学习者的学习;并在以后几年中,不断对OER概念和内涵进行讨论和修正。2006年,UNESCO在OER论坛的总结报告上将OER定义为:OER是指基于网络的数字化素材,人们在教育、学习和研究中可以自由、开放地使用和重用这些素材。休特基金会(William and Flora Hewlett Foundation)认为“OER是指在知识产权许可协议下,在公共领域存在的、可以允许他人免费应用和修改的教学、学习和研究资源,包括全部的课程、课程教材、流媒体视频,测试、软件以及支持学习的其他资料和技术。OECD的“教育创新研究中心(CEPd)”研究者将OER界定为“向教师、学生和自学者提供的免费和开放性的数字化资源,可被用于教学、学习和研究中。”目前,比较公认的定义为“开放教育资源是指通过Intemet免费、公开提供给教育者、学生、自学者可反复使用于教学、学习和研究的高质量的数字化材料。”

虽然不同组织或学者对OER的理解有一些差异,但是我们能够从以上定义中看到OER的一些本质:第一,OER是面向教育者、学生和自学者的资源,其目的是支持人们学习、教学或研究,促进教育资源的最大共享;第二,OER是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数字化资源,互联网为OER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和运营环境;第三,OER包含内容广泛,不仅包括开放的课程资料、学习内容,还包括支持学习与教学的工具、软件和技术;第四,OER是免费的、开放的资源,是遵循开放许可协议的资源。其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OER中的“开放(Open)”并不意味着放弃著作权或免费获取享用,而是指遵守知识共享许可协议(简称CC协议)的开放,即在特定的条件下将部分权利授予公共领域内的使用者的开放。借鉴软件界的行规,按开放的程度,可以将自由开放分为三个版本:Freedom-1仅是简单的、免费获取信息,即通过网络可看、听、读这些信息;Freedom O是指可以复印和再分发所获取的信息:Freedom 1是指可以对所获取的内容进行修正、组合或编制,即可以派生出新的信息。OER中的“开放”是指向世界免费提供高质量的数字化资源,只要能够接触到互联网的人都可以获取这些资源,并可以对其进行改变或扩展:但在应用或修改这些资源时必须要注明出处、作者,且仅用于教育目的;而且经过扩展和修改的派生资源也要按原始资源开放条款约定向其他人免费开放。

2 OER的分类

尽管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缘起于2001年MIT的开放课件运动(OCW),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此问题理解的深入,人们对OER内涵的理解已经扩展。除却开放课件外,开放教育资源还包括开放的教科书、流媒体、测试工具、软件,以及其他的一些用于支持获取知识的工具、材料和技术。

当然,关于OER的具体内涵和分类,不同的组织和学者有不同的视角和分类方法。UNESCO认为开放教育资源包含学习资源、支持教师的资源和质量保证的资源三部分。其中,学习资源包括完整课程、课件、内容模块、学习对象、学习支持和评价工具、在线学习社区;支持教师的资源包括为教师提供能够制作、改编和使用开放教育资源的工具及辅助资料、师资培训资料和其他教学工具;质量保证的资源是指确保教育和教育实践质量的资源。OECD的2007年报告中,引用了Margulies OER内容的分类,将OER分为开放内容、工具和执行资源三部分,具体内容分类见图1。

赵国栋等人认为“OER包括开放源代码的软件工具、开放课件与相关内容、用于教师提高其E-learning能力的开放资

源、课件资源库和免费的教育类课程”。OER的组织和实施框架可以被划分为“开放的标准与协议”(Open Standard&License)、“开源的工具与软件”(Open Source Software)、“开放的课程管理平台”(Open Course Management System)、“开放获取的内容”(Open Access Content)、“开放的共享联盟”(Open sharing Consortium)5个基本组成部分。

本研究的研究者认为,从OER内容和类型来分,开放教育资源分为“开放存取的教育内容”、“开放的标准和协议”、以及“开放的工具和平台”三部分内容。其中:

开放存取的教育内容是指向使用者提供可用于查阅、参考、使用和修改的免费数字化内容,包括全部课程资料、课程模块、课件,课程目标、资源库、教材、视频、资料集和杂志等;这是OER的主体和核心。

开放的标准与协议是指促进资料、设计原则和内容本地化的知识版权保护协议、软件的使用协议、资源的开发与存贮标准等,是OER运动中实现内容性资源共享与互用的技术和法律基础。

开放的工具和平台是指支持开发、传输、存储、应用、共享开放存取教育内容的工具,包括内容检索和组织工具、内容开发工具、内容和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在线学习社区等。

二 开放教育资源(OER)运动发展

MIT“开放课件”项目的目的在于将其研究生、本科生的全部课程资料放到互联网上,供全世界的人免费使用。此举得到世界各国大学、国际组织赞同并纷纷效仿,日本、法国、西班牙等国的大学建立开放课程联盟开发自己的开放课件或者翻译、本土化已有的开放课件。这场发自传统大学的开放课件运动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虽然如上文所述,不同组织和机构对OER的概念和内涵不断进行修正和调整。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此问题的理解的深入,开放共享的理念已经逐渐被公众认可,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已蔚为潮流。开放教育资源对高等教育、终身教育的影响也逐渐得到世人的关注,在相关研究与实践方面取得了不少实质性的进展。

近年来,OER的概念和实践模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首先,资源内容已由原来单纯的开放课件、开放课程内容,发展为包括“开放教学与学习过程、开放教材与课程模块、开放技术标准与版权协议、开放学习社区等”在内的教育内容;其次,由传统大学发起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现在已扩展至基础教育、开放教育乃至企业培训领域,其知识共享、创新理念与终身教育的实施结合在一起,促进了教育创新的开展;第三,在OER的建设和运营实践中,既有传统高校、开放大学以及BBC等机构、团体提供内容资料的建设和运营模式,也有通过组织制度、个体等提供内容的建设资源的模式;第四,OER项目的关注焦点也由关注开放课程资源的数字化建设,转向了开放教育资源应用和共享的实践模式的探索,乃至对开放世界中教育方式、学习文化的探索。诸如休特基金会资助的、由英国开放大学与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共同实施的开放教育资源研究项目OLnet(Open Leaming Network)就是旨在通过搜集相关证据和方法以研究和理解愈加开放的世界中的学习方式――尤其是与OER相关的学习方式,并探究OER的其它影响。

三 开放教育资源典型案例研究设计

1 研究的目标

近十年的发展中,许多国家参与了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涌现出了内容丰富、种类多样的OER项目。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不仅仅是理念的更新,其理念的落实与实施涉及到教育体制、经济、法律以及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目前,国际教育资源运动的焦点已经由早期的资源的数字化建设转向开放教育资源的应用,由开放理念的推广转向资源质量、资源有效应用方式方法的探究等开放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从这个视角看,中国的开放教育资源发展与世界同步。

“国际开放教育资源典型案例”研究专栏的开辟,主要是在研究国外开放教育系统组织架构的基础上,向国内读者介绍在资源建设机制、法律机制、再生与应用共享机制等方面均比较典型的国际开放教育资源案例,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剖析这些案例的特征,从中挖掘其建设运营机制,剖析这些机制对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建设、尤其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借鉴意义,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开放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 研究案例的遴选

本研究团队长期关注国际开放教育资源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开放教育资源中资源的应用共享及资源的自组织和再生问题,并聚焦了一些案例。为了保证案例的代表性和典型性,研究团队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以下方法遴选了案例:

第一,基于开放教育资源定义、本质,确定了案例的选择框架。即开放教育资源主要包含开放存取的教育内容、开放的工具和平台、开放的标准与协议几部分。

第二,基于UNESCO的OER wiki、OCW Consortium、TheWilliam andFloraHewlertFoundation、Wlkipedia等资源导向网站,遵循OER内容分类框架,分别选择一些不同类型的项目作为候选资源。

最后,将这些项目资源分别咨询国内外开放教育资源领域的专家,让他们从候选项目中选择自己认为影响范围较广或有特色的项目,根据推荐次数的多少,确定了最终的十个OER项目作为研究案例。这十个项目中主要包含开放存取的教育内容,此外还包含了开放的标准与协议、开放工具和平台。在开放存取内容选择方面,主要是从资源组织机制、资源应用和资源再生视角,对案例进行分类后,选择经典或者公众知晓率比较高的项目。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在确定研究案例后,从哪些角度剖析开放教育资源项目,是本系列文章研究的关键问题。尤其在我们选取的案例中,如MIT OCW、英国开放大学(Ou)的OpenLeam等项目,国内已有众多介绍和报道。如何做到不是简单的重复介绍,而是挖掘出项目新内涵,一直是该研究团队成员讨论和思考的问题。Stacey和Rominger认为一个OER项目要想可持续发展,需要考虑到政策、法律、商务运营、技术、开放的社会文化等属性问题。在借鉴Stacey和Rominger对开放教育资源项目属性解读的基础上,研究团队确定了本系列典型项目的研究和分析框架。每个开放教育资源项目主要分析研究以下内容:

(1)案例简介

对所选择的案例进行系统介绍,主要包括项目的目标、面向对象、项目类型、项目的负责机构、项目的资金支持和运营方式等基本内容。

(2)项目系统的组织架构、应用与共享机制透视

根据该项目的主要特征,深入剖析其资源的系统组织架构方式,包括资源的类型、资源的创建方式、资源的组织方式、资源的评价方式,资源的应用与共享机制,诸如项目资源开发和运行所遵循的技术标准和版权协议等。在此基础上,

总结该案例的特征和成功经验。

(3)分析探讨对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借鉴价值

结合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现状,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中到中国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探讨这些开放教育资源项目对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借鉴意义。

由于本研究专栏的目的在于促进我国开放教育资源的应用、共享和再生机制。研究人员对资源的组织机制、资源应用方式以及资源评价和遴选机制等问题会重点剖析,提炼案例资源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对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借鉴价值。当然,由于本系列文章所遴选的十个开放教育资源项目分别属于不同的资源类别,每个案例都有自己的侧重点和特色。所以,在研究系列文章的撰写中,项目的特征和优势是重点内容,每个案例会依据其特殊性将会在不同方面有所侧重。

4 研究专栏文章的设计安排

此系列文章共分12篇,首篇为综述性文章,主要介绍此系列研究的目标、意义与价值、研究案例的遴选方式以及文章的写作体例:末篇为总结性文章,是对该研究项目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的研究结论以及研究发现进行总结和反思;剩余十篇文章的组织主要基于开放教育资源所划分的种类,分为开放存取协议,开放学习工具和平台,开放教育内容等几部分。其中开放教育内容为研究案例的主要部分,包括MIT的OCW、OU的OpenLearn、Rice大学的Connexions、OER Commons、MERLOT等。具体研究案例及其相关简述如表1:

四 开放教育资源典型案例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在教育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基于“开放共享”理念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是全球高等教育发展中不可阻挡的趋势。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开放教育世界中,开放共享的理念,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已经越来越为世人所接受,开放教育资源与开放教育、终身教育联系在一起,发展非常迅速。众所周知,开放教育资源内容共建共享机制建设和技术实现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它的发生与发展不仅与社会的进步是相辅相成的,而且与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同时,知识的共享会促进社会的进步,社会的进步与日渐开放的文化氛围也会促进开放共享理念的传播与实现。

在国际交流中,我们发现在最近十年间,国际上涌现出了一大批比较成功或者观念新颖的开放教育资源典型案例,为本专栏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本研究团队认为国际开放教育资源典型案例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如下:

1 开放教育资源典型案例研究的意义

(1)研究专栏的理论意义

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为推动人类教育发展史起到变革性的作用,从而使当代教育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使大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重要阵地;并使知识共享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基于此,开设“国际开放教育资源”研究专栏,一方面在于准确把握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被人创造、知识为人所用、知识随时随处可用”的知识“大同”世界;另一方面,通过对国外开放教育资源这些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和把握国际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发展脉络,揭示开放教育资源在设计、开发、实施、应用、评价等诸多环节的经验与不足,从而把握开放教育中知识生产和分享传播的内在规律。

(2)研究专栏的实践意义

本研究专栏系统梳理并分析了国际开放教育资源的典型案例的机制、技术与方法等对于促进我国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发展将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总结国际开放教育资源的设计、开发和应用等的相关经验和不足,有助于我们系统了解网络教育资源的系统架构。

探索国际开放教育资源的创建模式和共享机制,可以提升国内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和维护效益,充分发挥各种优质开放教育资源的示范作用。

2 开放教育资源典型案例研究的价值

篇6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7-0070-03

一、背景和意义

1.背景

(1)珠海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珠海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初具规模,教育信息化应用发展迅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逐步到位,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体系、教师建设体系、课题研究和竞赛建设体系初步形成,为加快发展教育信息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本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发展仍有很多问题需要切实加以解决。其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尚不能适应技术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育教学资源的质和量都还无法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师生的需要,教育信息化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方面还有待加强。

(2)珠海市承担了“粤教云”计划的区域应用试点工作

“粤教云”计划是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我省云计算发展的意见》(粤府办[2012]84号)确定的七大重点示范应用项目之一,也是《广东省教育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粤教电[2012]1号)确定的五大行动计划之一。“粤教云”计划依托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云计算若干关键技术及产业化与“粤教云”工程》(粤科规划字[2012]99号),按照“应用引领、技术驱动、科教结合、协同创新”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促进云计算服务创新和关键技术产业化,实现云计算重大应用落地,构建云、端结合的多模式教学环境和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教育信息化向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转变,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按照“粤教云”示范工程总体部署和省重大科技专项的任务安排,结合广东省和珠海市的实际情况,广东省教育厅立项将珠海市整体纳入“粤教云”计划实验区,进行规模化区域试点。

2.意义

云计算技术的弹、资源池化、按需服务和泛在接入,在以区域为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第一,珠海市将打造区域教育云设施,减少硬件设备的投入,节约成本,提升服务的可持续和可扩展能力,进而带来敏捷教育服务的能力,采用“粤教云”提出的教育云服务整体解决方案,充分整合和利用全市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信息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与“粤教云”平台对接,搭建珠海教育公共服务云平台。为满足海量教育资源存储共享、流媒体点播、大规模群组交互在线学习等服务,本市将完善硬件购置,改造教育核心网,采用先进高效的实时流媒体技术解决方案和安全可靠的云存储技术,建成一个覆盖全市,开放的,面向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公众的数字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切实提高本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能力。

第二,使用云服务,可以为教育管理部门、学校提供可靠和安全的数据存储。市教育局、区教育局和学校将对试点学校进行基础条件的改造和云端教学环境硬件设施的部署,为试点实施提供基础和保障。内容保障是学科教改实验的重要基础,本市将引入人教社数字化教材来支撑实验开展。数字化教材将作为珠海市教育云服务平台提供的一项重要的公共服务,供全市相应年级师生使用,以此为基础,积极鼓励和推动市内更多的学校应用该数字内容进行教改实践和探索。

第三,云平台实现跨区域的教育资源整合,显著提升区域范围内广大群体的大范围协作。师生将利用“粤教云”平台提供的优质资源及区域特色教育资源,开展云服务环境下的教学创新应用。实验立足主课堂、面向主课程,研究基于数字教材、数字内容超市和云学习平台的应用模式和服务机制,推进学生云学习空间“人人通”,逐步形成规模化、常态化应用。同时,还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创新,改进课堂教学结构和流程,转变教与学方式,形成云环境下的教学创新应用模式。

第四,云计算有助于构建学校教学、群体学习、学生个人自主学习等环境。应用云计算,有助于解决珠海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问题,利用“粤教云”平台提供的大规模在线流媒体直播、交互、点播服务,以名师课堂形式让优质教育资源通过网络延伸到农村和城市薄弱学校,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区域试点将开发和引进系列化的名师课堂和特色数字教育资源,学校会建设一批特色校本网络课程,并通过“粤教云”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共建共享。

二、项目内容

本项目以“粤教云”应用示范为契机,从高起点推进珠海市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全面提高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普及和创新水平,通过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建成全国教育信息化示范城市和国家云计算创新服务试点城市。项目组成员从环境搭建、内容保障和教育教学探索等三个方面来探讨相关建设方案和“粤教云”支持下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策略。

1.构建云、端结合的多模式教学环境和公共服务平台

(1)“粤教云”环境的构建

未来的信息化学习环境非常复杂,学习资源也越来越广泛。云计算有助于解决高原期的困惑,比如消除信息孤岛,实现系统互联、资源共享以及应用互通等。因此,信息化教育需要走上云服务平台。[1]伴随教育云而发展起来的智慧学习环境也受到了普遍关注。作为数字化学习环境的高端形态,智慧学习环境是一种能感知学习情境、识别学习者特征、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与便利的互动工具,自动记录学习过程和评测学习成果,以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学习场所或活动空间,是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2]

云计算的特点决定了“粤教云”环境必须适应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因为云环境下的学习强调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源,学习者只需要接入互联网,便可以享受来自云端的信息服务,在这种理念下,学习者无论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都可以便捷地获取学习资源。因此,本项目将透过“粤教云”提供终端、内容和服务一体化的教育云解决方案,构建云、端结合的多模式教学环境和公共服务平台,集成数字出版资源、名校名师资源、各类学科工具以及教学管理与评价等云服务,为师生提供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为开展课程教学、教师专业发展、泛在学习等应用提供支撑,创新教育信息化服务模式。图1所示为珠海市即将开展的探索新教学策略的云环境框架设计,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①云环境必须明确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

②促进一体化、开放性的云学习环境的建设与发展。

③提供多样化学习资源与个性化支持服务。

④建设支持多终端接入的学习环境,这种学习环境适用于多种学习方式。

(2)“粤教云”对新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的支撑

新课程改革的观念颠覆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观念,教师不再是独占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怀揣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和观点,在教师的引导下直接与客观世界进行对话、收获经验的学习主体。师生共同探究知识,构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3]“粤教云”环境是支撑开展多教学模式探索的核心部分,包括学习终端、平台环境、学习工具、海量优质资源库,实现海量资源云端存储和管理。“粤教云”为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环境及沟通工具,通过统一登录认证的云平台,整合了数字教材、名师课堂、口语测评系统等资源。云学习环境支持多用户访问、多环境融合接入及多终端访问,支持非正式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等学习方式,互动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的所有学习、教学、管理等活动都在云环境中完成。同时,云环境支持在办公室、家庭、公共场所等不同环境下的学习,支持移动终端等各种终端的接入,支持同一账号在不同地点、不同设备之间的断点续学,支持师师、师生和生生的协作交流与实时互动,为学习者创造一体化、个性化、系统化的学习环境,针对云环境下互动教学模式,本项目设计的教学流程了如表1所示。

云学习环境中知识“群组协作、随用随取、无缝衔接”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模式和教学模式,为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为新教学模式的探索提供了有力支撑。

2.探索数字教材整合于互动教学的应用模式和服务机制

中小学教材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数字化学习内容作为云端学习环境的核心要素,是开展学科教改实验的重要基础。数字化学习内容的核心是数字教材,具有立体化、互动化、智能化的特点,以原版纸质教材为介面,实现了丰富的教学和学习功能,拓展立体化资源,延伸了教材内容,提供教学设计、评价和管理功能,丰富的资源和功能渗透到教材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随着教与学的需要而便捷地与云平台整合应用。

因此,珠海市开展数字教材进课堂,开展常态化的教学应用实验,并基于“粤教云”数字教育资源的云服务,研究数字教材整合于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应用模式和服务。本项目的试点内容是教育信息化“三通”目标中“优质资源班班通”的最好范例,既可促进优质资源共享,也提高已有教育信息化装备的使用效率。除此之外,本市还建设了全市教育视频网,同“粤教云”数字教育资源、广东省教育视频网等相连接,让优质教育资源通过网络延伸到农村和城市薄弱学校,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3.技术支持的高效互动教学模式

本项目共设计了三类课堂,分别是云服务课堂、云互动课堂和云协同课堂。云服务课堂是以云服务的方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推进教学资源应用的普及化和常态化。云互动课堂是在人手一台学习终端的环境下,融合云服务、数字教材、学科教学工具等构建新型教学环境,探索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与方法。云协同课堂则是以云平台汇聚资源与服务,为师生提供云端多媒体移动课堂教学服务与师生互动服务,将名师/名校课程通过云服务延伸到农村和城市薄弱学校,促进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

项目组在全市范围内选择了15所基础环境建设和信息化教学应用效果较好的学校作为试点,其中有位于中心城区的市直属学校、香洲区属学校,也有位于相对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的学校。实验方案根据学校各自的特点进行定制与调整,例如西部落后地区利用远程协作学习的方式来获取城区的优质教育资源;珠海市四中以微课程平台为基础,借助翻转课堂的理念,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教育改革的新突破。

所有的实验学校都即将建设能够随时随地开展云端一体化教学的智慧云课室,在人手一台学习终端的环境下,研究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与方法,探索学科教学工具的应用场景和使用模式,研究融合数字教材、学科教学工具和云服务等构建新型教学环境的方法与模式。

此外,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搭建“研培用”一体化教师专业发展平台,组织教师建设“人人通”网络空间,开展跨区域网络协作教研,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教师培训课程,引进系列名师课堂和特色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一批特色校本网络课程,并实现共建共享。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22-000-02

1 云计算在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上的优势分析

云计算规模大、方便化、虚拟化、前景大等特点,使得其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的运用。2010年在世界经济论坛上埃森(Accenture)公司的《探究云计算的未来:驾驭技术驱动转型的下一次浪潮》调查报告显示,云计算在教育科研行业的潜在应用体现在三点:获取全球资源(Access toglobal resources);低成本仿真(Lowcost simulation);真高度交互/协作学习(Highly in teractive/collaborative learning)。鉴于此,Google、微软等都开辟了一块自己的云计算领土。

当前公认的云计算主要有3种部署方式,即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

云计算特点使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成为可能。云计算所有的数据都存储在规模庞大的数据中心,由技术优秀的专业团队来负责日常的数据管理和安全工作,确保资源库规模扩大和数据安全。

云计算技术可提供软件定制与安全的数据存储服务。云计算技术能获得比私有服务器大得多的存储空间,同时数据存储在云端,不会丢失,不用备份。

依托云计算技术搭建交互式云服务平台。云计算跨设备、跨平台的特点,使用户很容易在各种终端间同步获取数据,并能随时与别人分享,正是有了良好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使云计算的大规模资源共享成为可能。

2 高校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云”层设计

云计算的部署方式及特点在高校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上的优势显而易见,高校教育资源平台的云层设计,也就是实现资源共建共享“脚手架”的设计尤为重要。因为教育教学资源是学校各项工作得以开展的基础,这些资源主要包括基础性教学硬件网络设施源、应用软件、操作平台、数字资源、教师资源等,按照一定的分类方法可整合为四类“云”上资源。整合后由下向上云层为:硬件资源云、软件资源云、云服务平台、教育资源云四个相互关联的层次结构。下面具体阐述实现高校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云”层结构设计与功能实现。(见图1)

图1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云”层结构设计与功能实现

2.1 硬件资源云

这是云计算高校教育资源系统架构的最底层,部署为公有云。主要提供最基本的物理资源,包括计算、存储、数据和网络设备,并通过虚拟化技术和集群技术对底层硬件资源进行消除物理硬件的限制,以此来降低硬件管理的复杂度,提高硬件资源的利用率,有效地控制其成本,并且保证了云计算系统的可扩展性。

2.2 软件资源云

软件服务云主要由安全服务云、在线办公云、应用软件云组成,提供各类软件的定制服务。使用软件资源云,用户可以节省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如软件的升级、资源的存储、病毒、木马等,用户只需将编辑完的文档等存入云端就可以有效地避免文件的外泄以及被盗等问题,因而云计算具有高度的安全性。

2.3 云服务平台

云服务平台按照私有云方式部署在软件资源云层之上。主要由操作系统云和中间件云组成,实现计算能力、存储资源的调度、协调和监控,为业务应用提供基础运行环境和基础作支撑。操作系统云负责与虚拟机对话,提供最基本的软件环境和系统服务;中间件云对网络协议和软件平台进行抽象和统一表示,实现对软件运行环境按需定制,并对各类业务应用提供基础服务和管理。

2.4 教育资源云

最上面一层按混合云方式部署的教育资源云,包括数字资源(网络课程、数字图书和远程教育)、教师资源等。由于各高等本科院校、职业技术类院校和培训机构所掌管的学习资源相对独立,学习资源得不到有效的配置和利用,导致学习成本加大,众人望而却步。教育资源云的构建不仅可以实现各级院校和培训机构,甚至社区居民学习资源的共享、有效的配置和合理的利用,还能降低学习成本,提高教育质量。高校的师资建设可借鉴云计算的思想并构建教师资源云,从而加强各级院校、培训机构、企业技术人员等之间的流动性,实现优质教师资源共享,加强教育界与企业界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今后,很多教育资源甚至教育本身都将以服务的形式呈现,这与云计算以服务为导向的特性相契合,选择云计算作为新一轮教育信息化的技术架构是必然趋势。

3 资源共建共享“云”服务应用模式

高校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云”服务应用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育资源的开发、资源的管理和资源的应用三方面。围绕这三方面,设定基于“云”服务的高校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应用模式由三个要素构成:①高校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组织实施,主要是指教育主管部门与教育行业协会。根据各高校需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基于云服务的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并通过行业协会构建教育资源共享中心,如广东省优质教育共享中心,由教育技术协会制定技术规范引导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实施;②优质教育资源共建,主要指各级高校独立开发的或有资质的教育软件开发公司和部分教育软件研发部门独立或联合开发的成系统的数字化优质教育资源;③同类高校教育资源共享,同类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用户群,包括学习者和教育者及其他使用该资源的用户。如图2为三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云服务应用模式图。

图2 资源构建共建共享“云”服务应用模式图

3.1 政府、协会组织实施与管理

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中,由政府和协会组织实施与管理,发挥控制功能。保障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系统的正常运行,政府部门对资源开发者与资源利用者的行为进行规范和调控,协会对资源质量提出要求,对资源信息进出资源库的程序作出规定。云服务平台是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技术核心,也是整个应用功能的最终执行模块。用户需要的服务通过接口与云服务平台连接,全部交由云计算平台处理,处理完毕再由接口将数据依次传给用户。它包括数据存储、计算和管理三大模块,其中计算模块主要是来自用户的计算任务拆分,然后再派发到云中具备相应功能的节点进行分布式的并行计算。进行全部相关计算之后,再将最终的结果收集,统一整理(如排序、合并等)后再返还给用户。管理模块实现数据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调优,以方便查询、搜索。存储模块与基于三层架构的网络平台对应,又分为用户信息库、学习资源库、交流库、存储库、软件库五个子模块,分别存储相应的信息。

政府主管部门通过搭建统一的资源交互云服务平台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最主要是对系统的运行模式进行设计和选择,同时,还要组织人们对资源进行评价,促进资源的建设质量不断提高。这些任务须由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组织,提出建设标准,由教育行业协会指导,各级高校共同承担。

3.2 校、企共同开发共建

各类院校单独建库不仅使得各种资源重复建设、资源质量低下,而且相互之间不能交互,形成了众多的“资源孤岛”。院校开发者依照规范,在统一的标准指导下,结合专业优势,开发强势学科,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措施来控制和考核其质量,采用“多用多得、少用少得”的风险承担机制,激励各校不断提高教育资源的开发质量,从而实现共建教育资源的局面。同时根据用户需求,还可委托相关企业、社会和政府部门等有资质的教育资源研发公司,开展教育资源的商业化开发工作。商业开发者根据用户群的反馈意见,不断修改、完善,同一个教育资源可以通过升级确保教育资源的高质量,成为用户群最满意的资源,逐步形成教育资源开发的滚动式共建良性发展,在实现共建的前提下,共享资源的问题相应得以解决。

3.3 同类高校教育资源互换共享

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目的是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如果没有资源的利用者,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系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同类高校的在校教师、学生及其相关人员是高校资源主要用户群。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云服务模式可以使各校优势专业独立开发资源交换以及教育资源的商业开发,既减少了资源的重复建设,大幅度提高了教育资源建设的质量,又使统一的云服务平台打通了校际间资源访问的壁垒。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终极目标,就是极大限度地丰富各类高校教育资源库,让学习者、教育者、管理者,随时随地享用自己所需要的一切高质量教育资源。

4 结语

纵观目前高校教育资源建设现状,实现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云计算的出现为实现资源的集中与共享扫清了技术障碍,使其在经济效益、资源质量、资源库容量、共享渠道等方面的优势更是显而易见。本文将硬件网络设施资源、应用软件、操作平台、数字资源、教师资源等资源整合为四类,由下至上设计了“硬件资源云、软件资源云、云服务平台、教育资源云”的云层结构,为资源共建共享搭建了脚手架。同时提出了资源开发、资源管理、资源共享要由“政府政策主导、协会技术引导、校企共同开发、资源互换共享”的高校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共建共享的高校教育资源必将成为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主流,“资源孤岛”的现象会得以彻底解决。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广东 广州 510405)

参考文献:

[1]卢蓓蓉,任友群.中国教育信息化的云中漫步――教育云建设的困境及探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2(1):62-67.

[2]黎孟雄,仲兆满.基于云计算的城乡教育资源共享系统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4):151-154.

[3]李爱国,原建伟.云计算部署模式及应用类型研究[J].电子设计工程,2013(1):24-26.

篇8

一、高职图书馆数字化职业教育资源服务平台设计理念

共知、共建、共管、开放、共享。共知是共享的协作基础,共建是实现共享的重要途径,共管是共享的有效保障,开放是共享发挥效能的必要方式。共享理念是贯穿于共知、共建、共管、开放服务的主线,是图书馆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图书馆追求社会核心价值的最终目标。

整合职业院校馆藏优质信息资源,提高区域内用户获取数字化职业教育资源的能力,满足用户多层次、个性化的信息需求,便于任何学习型用户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行任何求问,都能够便捷获得区域图书馆拥有的数字化职教资源。图书馆用户的信息行为日趋多元化和个性化,依据各种渠道对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和分类,向用户提供和推荐相关信息的一种服务,应成为网站的发展方向和追求目标[1]。

高职图书馆服务平台设计体现风格独特、主题明快、人文底蕴深厚、界面友好、交互智能。

二、高职图书馆资源服务平台的框架模型与建设方案

主要立足区域内各职业院校图书馆自行加大本校品牌专业、特色学科群职教资源的建设力度,中文MARC机读标准、电子资源组织标准,通过Z39.50协议,在OPAC2.0系统环境下,对现有馆藏中品牌专业、特色学科群的各型职教资源、素材,以及专业群参考资源,进行甄选归类,加快各馆职教品牌专业、特色学科群职教资源的数据挖掘与共享建设,注重数字化品牌专业、特色学科群职教资源的系统化组织,并能友好地归集于区域性职教资源共享平台,使之集群管理。区域性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平台的框架模型,如图1所示:

三、高职图书馆服务平台技术与应用功能

(一) 服务平台技术

以江苏商贸职业学院图书馆应用的GLIS数字资源服务平台为例,馆际业务(馆际互借,资源共享)基于Web Service的分布式业务、数据共享、馆际互借服务,有效避免单点故障。Web Service是完全基于基于SOAP协议、XML、XSD的可互操作的分布式应用程序的新平台。能够兼容多个系统平台,在跨防火墙的通信,集成应用程序等方面有极大好处,是解决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通信问题的最好方式。

GLIS系统内建支持多馆、多媒体资源管理,易于实现区域图书馆各馆的数字化资源聚合存储和统一检索服务。使区域内有独立服务器的图书馆由原来的文献资料原保存单位,转换为一个为本地区提供知识服务的资源平台。对于资源有限的图书馆(如社区图书室)都可以一个独立图书馆的身份通过互连网委托高校馆或区域成员馆管理。

服务平台,采用B/S结构+J2EE结构[2],支持多种层面的负载均衡和系统级群集方案,可以通过Internet访问管理系统,打破区域限制和节省资金。使得可以使用互连网的地方都可以开展图书馆业务管理与馆际资源协作共享。有优势的馆可以成立数据资源保障中心。为本区域图书馆提供数据上传、下载服务,达到共建共享,提高区域资源利用率。

全文检索技术,优化了Oracle关系检索、B-tree 索引检索等不足,更好地发挥了模糊搜索,关联搜索等方面的卓越性能。支持UTF-8 ,从根本上解决了多语言文献的原语种著录问题,解决了维、柯、哈文的字体显示与处理。

(二) 服务平台应用功能

在南通纺织技术学院图书馆、江苏商贸职业学院图书馆馆领导关心下,馆际技术合作紧密,南通纺织技术学院图书馆技术部同仁发挥其优势,协助江苏商贸职业学院图书馆初步构建了以读者或身份认证数据库、知识数据库、资源数据库为基础,凸显七个应用功能(教学资源共享功能、科研资源共享功能、在线馆务管理功能、服务评价功能、书评交流功能、咨询功能、移动短信服务功能)的服务平台。

高职图书馆服务平台建设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构建区域数字化职教资源数据共享中心,为用户提供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空间,区域内图书馆加强技术协同、服务协同,解决本馆或馆际间数据异构、数据差异问题,并向网络用户提供统一的数据访问接口,满足其个性化需求,实现按需教育,提高他们对共享教育信息资源的质量、效率、准确率需求。在服务平台的运用中,区域内协作馆加强平台实时交流系统的完善与应用。利用系统交流组件以及广泛应用的QQ、MSN等实时交流软件强化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交流职能发挥,从而促进区域图书馆资源的合理且充分地利用。

四、高职图书馆数字化服务平台持续改进的问题

当前信息源平台共享建设实践研究主要集中于区域和地域共享,基于不同查询需求确立平台系统的技术架构和体系结构,构建平台网络和技术框架,选择查询策略和查询算法。因此,种类繁多的共享平台模型在数据整合、接口对接、策略融合等方面制约了数字化资源构建模式和策略选择。检索和查询渠道形式繁琐,其整体无序化问题日显突出。读者对内容组织程度不高,知识关联程度低的信息资源,不得不使用不同系统的检索方法,在信息空间来回切换,针对性较差;没有统一的评价体系,导致了共享平台的跨库检索和查询系统效率低下,不利于已建成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效能的持久发功。

高职图书馆信息资源平台建设的能力和研发水平的局限性,是当前影响着在线学习型用户对教育教学课件、视音频资料等资源在线试看试听利用的客观因素。尤其是技术平台建设,对存储技术、整合技术和获取技术的要求最为迫切。技术平台也是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各类信息资源存储技术、整合技术和获取技术。平台的存储技术影响着平台的信息资源整合和信息获取技术,而整合技术和获取技术在相互影响和渗透过程中,同时又促进了存储技术的发展,整合技术是为实现异构资源的整合和深层次资源的组织及开发应运而生的资源组织技术[3]。

区域图书馆馆际间人力资源的优势互补、馆企合作方面,有待积极创新区域合作的体制与机制,在技术平台中,应用数据库技术、网格技术、嵌入式技术、云计算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有效解决服务平台建设与完善中深层次的、突出的问题,诸如:整合已存储的信息资源,将不同类型、不同结构、不同环境、不同用法的各种异构数据库纳入统一的检索平台,以便于读者高效地存取信息;化解职业教育资源库建设方面只重视形式和数量,忽视质量和对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贡献率,等等问题。

增强服务平台建设的规范性、科学性、开放性、可靠性、广泛应用性、创新性研究,是探讨高职图书馆数字化职业教育资源服务平台运行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

[1] 刘春年,黄弋芸.信息生态视域下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的多维视角[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2) : 24-27.

[2] 胡昌平,张耀坤.跨系统协同信息服务及其发展[J].图书馆论坛,2010,(6) : 27-33.

篇9

二、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为了进一步提升高校图书馆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质量,保证信息资源的合理使用,充分发挥数字媒体、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在教育资源共享建设中的作用,就需要针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区域共享建设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弥补其发展的缺陷与不足,真正意义上的实现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建设。

(一)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同一的门户服务。借鉴国外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区域共享的先进经验,进行同一门户服务的构建。而这一门户服务体系的构建要求访问相关门户网站的用户,能够在资源搜索的过程之中,对整个共享平台上的资源进行浏览,只需要一次检索就能够对同一平台上不同系统之中的资源进行查阅,不再需要相过去那样需要对每一种不同的信息资源所处的子系统进行了解,只用通过构建这一个开发的、同一的门户服务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在公共区域的共享建设,才能够实现高校图书馆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与配置,提升共享建设的便捷性与管理的科学性,极大的方便了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在高校区域共享建设之中的可操作性,提供更为便捷的资源共享服务,为高校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便捷。

(二)进行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标准化与规范化。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虽然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化资源的规模与数量十分巨大,但是由于其在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的过程之中,缺乏统一的规范,在缺乏标准化与规范化的高校图书馆共享建设之中,各类数字化的教育教学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存在着重复构建的情况,从而造成信息资源使用效率的低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现阶段高校图书馆区域共享建设难度增加的局面,为了实现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进行教育资源的分层处理,将不同难度、不同类别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整理,从而逐渐在教育教学资源数字化的过程之中,形成一个立体式的资源网络,在同一的加工与整合标准之下,成一个规范化的信息查询体系与高效的数据库体系。并在这一基础之上,形成高效的管理体系,实现高校图书馆区域共享建设中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及时更新,与区域之内资源的高效共享。建立奖励机制,鼓励区域内的各大高校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共享建设之中。

篇10

前言

互联网具有丰富的网络资源,人们却普遍认为优质资源匮乏,内容集成度低,针对性不强,希望建立更多优质、高效的专业资源库,一次性获得更多资源。笔者通过分析70多个国内外电气信息类专业网站,收集了国内外网络教育的论文120多篇,采用文献分析法和网络内容分析法研究网络教育资源,对国内外电气信息类网络资源进行了分析。

一、国内外网络教育资源发展态势

2001年4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实施开放课程资源项目,迄今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巨大的成功,截止到2016年把2000多门课程的教学材料呈现在网络上,超过几十亿用户从中受益。在MIT的号召下,哈佛、卡耐基•梅隆、耶鲁、UC伯克利、英国开放大学等世界各国高校也竞相开放了其课程。近年来,我国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也取得重要进展,初步形成覆盖各个教育层次的资源体系,促进了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几乎所有高校建立了教学资源库和数字图书馆。据统计我国建成4000多门国家级精品课程,近1000多门大学视频公开课、2800多门大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内三大MOOC联盟组织:2012年5月组建,30所上海高校加入上海课程共享中心。2013年10月9日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理事会在北京大学成立,该联盟是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为实现高校优质课程资源广泛共享而自愿结成的高校联盟。2014年5月全国地方高校UOOC(UniversityOpenOnlineCourses)联盟在深圳大学成立,56所高校加盟,分布于全国40个城市,广东省18所高校。2014年5月8日,“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平台正式开通,全国高校通过此平台进行MOOC课程建设和应用,首批10门“985工程”高校课程在2014年5月下旬陆续开课。

二、国内外网络教育平台比较

电气信息类网络教育资源依托于网络教育平台,这些平台主要来自两方面:高校研发或商业开发。国外典型的平台:BlackBoard、Moodle、Sakai、WebCT、Claroline、ATutor、Learningspace、Dokeos和CoSE等提供网络教学资源库及管理系统,集成了网络教学需求的主要模块,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网络教学支撑环境。有研究表明:国外的网络教育平台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与评价,如课件的制作与、教学组织、教学交互、学习支持和教学评价;国内的网络教育平台更加注重教学组织管理,如用户和课程的管理。专业网络教育机构(开放大学)往往需要注册、付费、获得授权才能登陆、获取网络教育资源。公共门户网站和普通高校往往是免费登陆,通过查找学院、课程等栏目获取网络教育资源。

三、国际开放课程联盟

国际开放课程联盟是全球网络教育的门户网站,了正式大学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可以自由使用、复制、翻译和编辑,禁止商业利用,联盟不授予任何学位或证书。虽然国外网络公开课早在2002年就已经传入我国,但由于语言障碍,一直没有实现较快发展,直到2010年国内一些知名字幕公司,给这些国外高校网络公开课配上中文字幕,各大网站专门推出名校公开课频道,才使得国外高校网络公开课在国内流行。联盟提供课程教学大纲、日历、讲义、阅读材料、作业、考卷等文本资料,部分大学提供讲课视频和音频资源。使用Google浏览器可以在线翻译英、法、德、日、西班牙等语言,按语义、语言或来源搜索,可以快速找到电气信息类课程。2003年11月,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协会,其宗旨为“吸收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代表的国内外大学的优秀开放式课件、先进教学技术、教学手段等资源用于教育,以提高中国的教育质量。同时将中国高校的优秀课件与文化精品推向世界,促成教育资源交流和共享”。

四、国内外公共门户和高校网站资源

自2011年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通过爱课程网上线以来,提供首批20门课程供学习者共享,2013年首批120门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通过爱课程网向社会免费开放,可以按课程名称、作者、学校检索。中国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网、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中国高校电子电气课程网和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网提供了高校电气信息类专业名师、教材、课件、微课程等数字资源。网易、新浪和搜狐等公共网站开设了名校公开课,网易将哈佛、耶鲁等名校的视频课程翻译后上网,提供电气信息类60多门课程,支持iPhone、iPad等移动终端系统。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开放了国家级电气信息类课程246门。北京交通大学《数字逻辑与系统》、《信号与系统》提供完整的视频教程,上海交通大学门户网站链接《基本电路理论》和《电路实验》课程,除介绍专业理论、实验知识外,还设置了特色栏目:科学名家生平、教学顾问、实验演示、自学材料、网络交流和学生优秀小论文等。

五、清华教育在线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程

在清华教育在线课程共享联盟中,可以按教育类型、地区、学校或学科查询课程,国内30个省、市的250余所高校提供了电气信息类课程达2345门次。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了230多门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类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包括数字系统、电力电子、机器人和控制系统、信号处理和通信工程等方向课程,占2000门开放课程总数的11.5%。根据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2个学科门类共设置92个专业类,电气信息类包含电气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计算机类共4个专业类,占总专业类4.3%。由表一看出,电气信息类开放课程门数占总开放课程门数比例是6.5%,高于平均开放课程水平。

六、国内外部分电类网络课程内容比较

在英、美等国高校中,电气信息类偏重电能的课程资源越来越少,大部分都侧重于信息类。国外电路、电子技术与设计类课程的具有以下特点:①教学体系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教学内容涵盖面广,除基本电路理论外,还包含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内容,强调电磁学—电路理论—电子学—数字系统的有机联系。②强调基础知识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重点是理解电路。开设与电路交叉学科的课程,与现代先进技术接轨。③强调实验教学,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国内的电路、电子技术与设计类课程,基本按照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与系统三门课程顺序讲解,各自形成比较完整但相对封闭的知识体系,课程之间的衔接和联系并不十分紧密,采用的理论体系和分析设计方法各不相同。实验内容独立分散,实验项目多,但缺乏综合性、创新性。

七、国内外电气信息类网络资源、媒体类型比较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电气信息类网络资源媒体类型:文本、PPT、XLS、PDF、音频、视频、图片、动画等。国内网络课程资源开放了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网上答疑系统、网上自检系统、网上考试系统等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源,与教材相结合,形成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库。有调查显示最受学生欢迎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网络课程、在线论坛、教学课件、数字图书馆、试题库、教学专题网站和虚拟软件库等。国外网络课程资源注重课堂演示实验,注重学习进度的安排,重视师生及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反馈,通常采用BBS、在线答疑、E-mail等手段,或将Blog、Wiki、Facebook、SecondLife等软件引入网络教学领域。结语有关网络教育的研究可分十二个方面的内容,笔者就国内外电气信息类网络教育资源做了一些比较和分析,提出以下一些观点:(1)在当今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教育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网络教育资源分布是不均衡的。国内外高校和教育机构提供了比较丰富的电气信息类网络课程资源,实现了异地网络教育资源共享,打破了区域、语言的限制,因人而异的国际远程网络教育成为现实。(2)国内外使用不同的网络教学平台,具有课程管理和教学管理功能,通过搜索引擎可以查找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网络课程。国内外电气信息类网络课程内容存在差别:相比较而言,国外课程注重融合、注重实用、注重更新;国内课程注重历史性、系统性和完整性。(3)纵观国内外电气信息类网络教育的资源建设情况,教育资源库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方便快捷地利用网络教育资源的平台。随着我国高校不断与国际接轨,加强网络教育的规划和指导,加强国内外的交流,建设基于合理开放、共享规范的组织体系,提高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管理、应用、共享水平,是当前高校教育资源建设中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洪岩,唐卉,梁林梅.美国高等网络教育发展的新态势[J].中国远程教育,2013(01).

篇11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26-0079-03

建立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职业教育实现科学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而紧迫。因此,必须强化内涵建设、着力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其重要抓手之一就是强化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

一、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现状

总体来看,我国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已全面展开,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这有利于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完成教学任务。如许多出版单位建立了相关教学资源网站,尝试进行在线学习辅导;有关企业、院校开发了大量视频录像、动画、多媒体课件、题库系统、专业仿真训练软件、教育终端设备等公共平台已建立。

但我国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工作才刚刚起步,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政府统筹规划还没有到位,教学理念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学要求不匹配;二是缺乏相关技术标准,相关的国家级信息化工作公共平台没有建立或发挥作用不明显;三是政府引导宣传不够,院校教师对职业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二、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任务与措施

(一)统筹规划,加强改革创新

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相关部门应统筹规划、加强指导,尽快制定加强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工作的宏观政策与制度,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推行政府购买企业培训教育资源的政策,调动相关单位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加大投入,开展相关建设工作。建议以教育部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为行动纲要,研究制定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院校的作用,推动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机制建设。国家有关部门统筹建设规划、列出重点支持项目;地方有关部门制定和落

实相关政策,提出本地区建设规划和具体建设需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建设任务;行业和企业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划引导下,发挥自身优势,杜绝各自为政的现象,积极参与相关方面的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

加强教学环境、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改革,创新信息技术应用模式。院校紧贴岗位实际生产过程,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积极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有关企业与院校共同以信息技术创新促进教与学的改革,开发、整合数字化资源,大力开发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辅资料,实现教材多种介质的立体化融合;更新教学手段,构建网络学习平台;创设生产服务模拟场景,特别是通过数字仿真、模拟流程、虚拟现实等方式生动直观地展示知识、技术和生产服务岗位的要求,增强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二)制定技术标准,搭建公共平台

政府相关部门应组织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开展相关技术培训。目前,教育部要尽快出台《教育数字化课件资源开发标准》《数字化资源共享管理规定》《校园网建设标准》等法规,保证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出版过程中,能有一个合适的标准,达到一次制作、多元的效果。

职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一般性教学资源外,还包括全国性、宏观性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因此,要构建政府牵头、行业指导、企业支持的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应用系统平台,如依托有关单位建设行业对话协作平台,校企合作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和管理系统,面向职业院校学生和社会人员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面向职业院校教师的教学支持服务系统等。

随着移动设备的日益丰富和完善,以及公共教育资源的兴起和在线学习方式的普及,政府要努力为教师、学生和社会人员方便、快捷地获取优质学习资源、交流信息提供基于互联网的学习平台。建议工业和信息化部积极与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协商协同,在推进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中充分发挥行业优势,牵头组建国家级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中心;深入开展专题研讨和经验交流等相关活动,建设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应用基地,按照企业生产的技术、设备和设施标准,开发虚拟仿真、模拟现实和多媒体教学等信息化教学资源;会同网络运营公司和设备研发企业打造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特别是国家大力加强社会建设需要的全民终身学习平台。

(三)发挥示范作用,加强教师培训

建议成立全国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推广中心。遴选全国中高职示范院校,支持其拓宽网络带宽、改造硬件、充实资源、培训教师,重点建设现代化“技能教室”,创设功能复合齐全、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的教学环境,以点带面发挥示范效应。遴选并出版一批具有示范性的课程资源,逐步形成面向社会开放的有特色、广覆盖的优质学习资源。通过政府采购招标等方式,引导软硬件厂商加大对教育培训资源及设备开发的力度,普及推广一批特色鲜明、应用价值高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组织建设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资源平台和专业实训软件。

积极开展职业院校教师、技术和管理人员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工作,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改善职业院校教学条件,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结合,提高教育、教学、管理、决策和科研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逐步建成职业教育数字化公共信息资源服务体系,以信息化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

三、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组织实施

(一)明确职责任务,合理分工协作

教育部全面指导各地、行业和院校提升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能力,充分发挥行业、企业、院校的作用,构建资源信息化建设良性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建立优质资源共享机制,通过开发整合、征集评选、质量认证、购买定制等多种方式,汇聚和共享职业教育资源;加强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建成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教育教学、管理、科研和决策的信息化水平。

行业部门从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升级需求出发,统筹协调、综合规划,有计划、分步骤进行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行业各部门协助建立健全教育与行业合作、学校与企业一体共同推进职业教育资源建设的机制,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

出版单位在有关政府机构的引导支持下,坚持整体规划、抓住关键环节、分步组织实施,在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中与开发商积极协调配合,做好条件性资源(媒介、设备、环境)与素材性资源(知识、生活方式、价值观)多元整合的信息化处理工作。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根据改革创新形成的教学模式要求,与院校共同开发与其教学方式相配套的多媒体资源,增强职业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坚持分类指导,强化评估措施

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专业,教育主管部门要实行分类指导、动态管理,以资源信息化建设为核心,以扩充优质特色职业教育资源为重点,促进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工作顺利开展,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

教育主管部门通过专题研究、规划制定、质量评价等手段,对教育资源进入市场加以评估,加强市场规范和督导,营造有利于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市场环境。教育部组织开展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校园示范学校创建评估活动;举办信息化建设总结表彰和成果推广展示活动,推动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深入展开。

(三)制定保障机制,组织协同发展

加大财政投入,根据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相关政策,进一步完善支持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政策。落实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加强打击盗版专项活动,保证教学资源的有序传播,促进行业的良性发展。

教育部门要制定具体措施、分步实施,形成政府统筹、分工协作,全社会齐抓共管、共同发展的新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做好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按照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相对接的原则,促进职业教育专业资源库建设,使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水平、规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强组织与合作,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革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多样化、网络化、开放式的职业教育资源体系。

参考文献:

[1]龙德毅.对职业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再认识[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9(6):3-6.

[2]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Z].教职成[2010]13号,2010-11-17.

[3]王军伟.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研究与实践[EB/OL].(2007-12-01)[2012-03-11]..

Thinking on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ources Informatization

ZHANG Meng-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