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实践性音乐教学方法

实践性音乐教学方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2 09:34:1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实践性音乐教学方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实践性音乐教学方法

篇1

1、幼教专业音乐课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1.1 幼教专业音乐教师力量不能满足课程设置的要求。目前的幼教专业音乐课教学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除了幼儿师专院校之外,其他中职学校,包括进修学校在内,在幼师专业音乐课教师和学生数量、课程设置方面都存在矛盾。首先,由于学校扩招和职业技术培训的热度增强,幼师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而成熟的教师数量增长的却比较慢;其次,在专业幼师学校中,音乐课包括至少四门专业课,每门课都应该有专业的教师进行讲授,这些教师应该配置独立的教研办公室并且拥有专业指导性较强的教材,但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和幼师音乐课发展的比较缓慢,即便是进修学校也存在一名教师担任多门课程的现象,这使得教师的备课、教学任务十分繁重,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发挥自己在某一专业上的实力。

1.2 幼教专业音乐教学重技巧而轻能力。要提高国民音乐教育的质量必须从幼儿园抓起,从建立一支合格的幼儿教师队伍抓起。但受专业院校教学体系和模式的影响,在幼师职业培训中普遍存在着重音乐技巧训练、轻教学能力培养的弊端。比如,有的音乐老师对幼教学生教唱许多声乐曲,强调正确发声训练;键盘老师要求学生多进行手指音阶训练、弹奏一些中外名曲等,这些教学实践可能使学生的某一项音乐素质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表面看来,学生的音乐能力是有所发展的,但是,这些音乐专业素质性训练忽视了幼师专业的音乐教育的“师范性”特点。幼师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毕业后,到幼儿园去做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教给幼儿一些简单的音乐技能,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和素质,因此,对幼教专业的音乐教学应该重视对学生的教学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使学生成为音乐家。

1.3 幼教专业音乐教学缺乏实践性。随着幼教专业音乐教学重技巧而轻能力的问题导致的另外一个问题讲就是幼教专业音乐教学缺乏实践性,这里的实践性并不是学生对歌曲的演唱、对舞蹈的编排或者对乐器演奏能力的掌握,而是学生对未来职业的实践,也就是教学生如何去“教学”。包括进修学校在内,很少有幼师培训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合适的职业能力实践基地,也不能以幼儿园学生为“试验品”去检验幼师培训的结果,这导致很多学生接受幼师培训之后,仅拥有职业理论和职业技术,却缺乏表现的能力,在工作中处于“茶壶煮饺子,有口倒不出”的状态。

2、造成幼教专业音乐课教学实践问题的原因

2.1 学校资金和人力配置不均衡。很多职业学校将资金用在扩大学校规模、建设学校图书馆和相关基础设施方面,以此吸引学生,达到扩大招生的目的,而进修学校一般将资金用在教学设备引进和教学设施改善方面,以求为学生提供更加良好的教学环境,而这些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幼教专业的实际教学能力。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知识、掌握能力的指导者,始终是教育发展中最重要的资源,学校资金和人力配置不满足幼教专业发展对教师的需求,始终不能使幼教专业的教学有所改进。

2.2 教师的教学思想老旧。进修学校幼教专业的教师多数都是老教师,尤其在音乐教学方面,很多教师以自身优秀的音乐素养和教学能力为傲,力图把自己的知识都传输给学生。然而,现代教学中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教师的角色也因此从能力的传输者转换成学生能力发展的指导者。由于进修学校教师的教学思想仍处于“教学就是传输知识”的层面,导致大部分教师忽视对学生的“如何做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

2.3 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待改进。阅读教材、进行理论学习、按部就班的进行音乐知识学习是目前进修学校培养幼师音乐素质的主要方式,由于学生本身的音乐素养参差不齐,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必须的,但是,教师们的教学方法仍是古板的,这导致学生的职业能力缺失,在无法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的情况下,学生的职业准备能力基本上是“零”。

3、针对幼教专业音乐课教学实践问题的对策

3.1 调整音乐教师和教学课程的配比。调整音乐教师和教学课程的配比是解决师资力量与课程设置矛盾的基本方法,这就要求各职业学校和进修学校在资金使用方面进行调整,在学校建设中节省部分资金,或者对引进教师、进行教师培训设置专项资金,用以招聘成熟的、专业能力强的教师,或者对现有教师进行专业能力培训,使教师资源和课程设置达到“一对一”的匹配,解决教师教学任务过重、一名教师担多门课程的问题。

3.2 加强对音乐教师教学思想的培养。进修学校的教师虽然是“培养教师的教师”,但是教学是“教学相长”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为了解决教学思想老旧的问题,学校应该针对幼教专业的音乐教师进行教学思想改善培训,通过去先进学校听课、学习现代教学中关于教学思想改进的材料、鼓励教师进行改善教学思想的实践和研究,使教师体会到改变教学思想对教学的指导作用,使教师通过教学思想的改变,体会到学生能力的增长,体会到教学的乐趣,从而使幼教专业音乐教学重点从学生音乐技巧培养转移到教学能力培养上。

篇2

伴随国家教育部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与实施,我国进入现代教育史上最深刻、最全面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同时掀起面向基础教育培养优秀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合唱与指挥”课是培养中小学合唱教学与活动的组织者与教育者的基地,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及高等艺术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音教专业毕业生在中小学教育活动中应用最广泛的学科之一。然而从目前我国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现状以及中小学合唱活动的开展现状来看,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的不科学,学生理论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之间联系的不紧密,考核方法的不全面等。

一、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尽管我国师范院校“合唱与指挥”教育不断进行自身的教学改革,但目前其教育现状并不容乐观,这主要表现在高师“合唱与指挥”教育存在着与中小学音乐教学改革不相适应的滞后现象,两者之间缺乏及时、全面的沟通。

1.教学过程多是合唱排练课

高师合唱课与音乐学院声歌系的合唱课因教学目的、培养目标不同,双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各有侧重。音乐学院声歌系培养的目标是歌剧演员以及专业团体的合唱队员,而高师培养的是中小学的音乐教师,是将来能够担任中小学合唱教学和歌咏活动的组织与指挥人才。而目前,师范院校的合唱课多是专业合唱团合唱排练的教学模式,学生以合唱队员的身份被定位于某一个声部,教师从音准、音色、音量、感情等方面对合唱作品进行排练,其教学过程往往是偏重近期的演唱效果而忽视长期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及教学组织。因此,由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对“合唱教学法”的认识和学习,他们往往只会“唱”合唱,而不会“教”合唱,不懂如何训练与编排,不能适应中小学合唱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

2.教材内容存在缺憾

音乐教材是音乐教师和学生学习音乐时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主要媒介。目前我国“合唱与指挥”相关教材非常多,但缺乏适合现今高师音乐教育发展的、能够体现师范教育特征的、能指导中小学合唱活动、突出实践环节的“合唱与指挥”课程教材。笔者认为,无论是高师“合唱与指挥”教材编写组编写的《合唱与指挥》、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组编的《合唱与指挥》,还是秋里著的《合唱指挥与合唱训练》,杨长安、周跃峰编著的《合唱指挥与训练教程》等书籍,在内容和结构上均存在一定雷同。如都含有一定的合唱训练和指挥技法知识;大量篇幅是中外经典合唱作品的选编,且偏重于成人混声四部合唱曲;文字部分关于中小学合唱实践的问题、重点不够突出等。同时这些教材都相对缺少欧洲早期优秀的宗教合唱作品、当代国内外流行的合唱作品的选编,以及缺少切实指导合唱实践的相关论述。

3.专业教师的欠缺

近年来,虽然我国高师“合唱与指挥”教育发展很快,但仍缺乏专业的合唱指挥教师,合唱课多是由声乐教师、器乐教师或理论课教师兼任授课,亦或由院系选送教师到专业院校进行短期进修培训,这就造成合唱课教学内容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系统的“合唱与指挥”教学方法。而根据高师“合唱与指挥”课的授课内容及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对该课程教师的要求并非单一的声乐、器乐或理论教师,而必须是综合素质较高、实践能力较强、专业知识扎实的教师。

4.学生对本课程的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受音乐学院办学模式的影响,师范院校的学生多重技能、轻理论;重单科领域的精深技巧,轻专业知识技能的均衡性和通用性;重专业学术水平,轻教育学科理论与实践以及综合人文素质的养成。同时,由于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师缺乏科学的合唱教学理念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贯彻师范性、实践性的教学原则,以及学生中存在“声乐好,合唱就能唱好”的错误思想,造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学习效率不高。

在对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笔者还发现高师合唱教学对美声有研究,但对童声及变声期研究却很少;高师合唱作品欣赏多是各时期的经典性作品,而对中小学教材中的儿童合唱作品较少接触;高师学生会唱合唱,却对作品的改编、编排以及组织青少年合唱活动的方法缺乏了解。另外,高师合唱教学缺少从“合唱”的角度研究教学法;缺少从学生生理、心理的角度研究合唱心理;更缺乏对合唱教学手段的系统研究、探索与创新等。因此笔者认为,高师“合唱与指挥”的教学需要在教学手段上进行实践性的转变。

二、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手段应向实践性转变

我国传统的“合唱与指挥”教学多是教师排练、学生演唱,教师指挥、学生模仿的形式,学生多处于一种被动、盲目的学习状态。这种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不仅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而且忽略和弱化了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因此,围绕当前高师“合唱与指挥”课程在教学观念、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材状况和能力培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笔者认为,从体现该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特点出发,在教学内容上,可采取从面向学生单一的技巧训练到面向学生全面的技能训练的转变;从“合唱”“指挥”单一教学向“合唱与指挥”联合教学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由教师向学生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向师生间及学生间的双向互动方式转变;由以技术训练为主的教学过程向音乐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交叉学科综合教学的转变。在学习评价上,可由单一的考试形式向综合能力的考核测评转变。而通过具有实践意义的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手段,可以为中小学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优秀的合唱教师,从而实现合唱教育的审美、合作、创新、传承的价值。

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教授刘沛先生在其论著《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前言第一页中曾指出:“教育的科学,总体来讲是经验的科学,是见诸于实践的科学。”

因此,针对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与中小学教育实践联系不紧密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要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汲取国际先进的合唱教学方法,利用恰当的、科学的教学手段,重视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创设良好的教学互动环境,选择能够最有效地解决教学任务的实践性的方法和手段,以争取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革顺.合唱学新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2]郁文武,谢嘉幸著.音乐教育与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篇3

新时代,新课改,教育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提供着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作用。其中,音乐学科的教育教学益发重要。这是一门充满生气、蕴含潜质,极具研究意义的应用学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方法的指导运用还应有更大的突破和创新。一个高效的音乐课堂应该整合音乐教学方法,以此达到更高层次的音乐教学目标。

一、音乐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学科不断地得到发展,教学方法包括音乐教学方法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而音乐教学方法发展的总趋势是现代化的音乐教学方法取代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主要特征是:

1、方向性

普通教育的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音乐教学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徐碧辉在《美育:一种生命和情感教育》一文中认为“审美教育既是一种生命教育和情感教育,其方法就不能等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审美教育的方法从根本上说应是既非纯感性的,也非纯理性的,而是二者的融合”。“现代美育提倡的是‘融合式教学’”。

2、耦合性

音乐教学方法是由音乐教法与音乐学法耦合而成。在教学活动上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师生是互动的,是相互影响的,传统教学直线式方法,被多向主体网络作用和影响取而代之。

3、多样性

教学内容千变万化,教育对象千差万别,教学手段千姿百态,教学方式千奇百怪,决定了音乐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定模式,而具有灵活多样性。

二、新音乐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要求及课时安排,通过体验、实践、探究,从多角度出发,站在学生角度,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1、欣赏参观法

根据教学目标任务,组织学生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研究而直接获得知识、感受、教育的方法。这种方法能打破课堂和书本的约束,使教学与学生联系紧密,扩大学生视野,从现实社会生活中接受教育。

2、游戏教学法

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规定:唱游是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内容之一。正如我国教育家陈鹤琴所说:“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要多运动,多强健;多游戏,多快乐,多经验,多学识,多思想。”小孩子好玩、好动、好奇、好胜,游戏教学法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符合他们年龄特征的好形式。

3、演示法

在音乐教学中会有很多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和实物,运用演示法是最好不过的。教师通过制作唱片、录像,使静态的乐谱变成动态的音响、图像,是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4、发现法

在小学的中高阶段,对课题的探究有了更高的要求,运用发现法发展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

三、优选音乐教学方法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在备案的前提下,根据课型、活动设计,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1、选择依据

(1)符合音乐学科的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2)依据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

(3)依据教学内容。

(4)依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年龄特征。

(5)适合教学的现有条件和所规定的时间。

(6)依据教师本身的条件。

2、优选的步骤

要实现音乐教学方法的优化,除了需要依照选择的标准外,还需要考虑适当的选择步骤。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一书中依据所进行的调查、访问和分析教师们议论的结果,在组成每一课题的教学方法总和时,确认了最通用的步骤,有助于教师最后做出优选的决策。参照巴班斯基的建议,结合音乐学科的特点,我认为优选音乐教学方法的顺序是:

第一步,在学习管理方面决定是选择由学生独立地学习该课题的方法,还是选择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教材的方法。如果教学内容很简单,学生有独立学习的基础,有适宜学生独立学习的自学教材或软件,教学时间允许学生慢慢学习就让学生独立学习。否则教师就选择其他的教学方法。

第二步,在思维方面决定是选择再现法,还是选择探索法。如教材稍有难度,学生受过训练,能够在解决问题情境中独立“充实”自己,有足够时间探讨就选择探索法。反之,选择再现法。

第三步,在活动内容方面,决定是选择体验性教学方法,还是实践性教学方法。以音乐感受情感体验为主的教学内容采用体验性音乐教学方法,而以音乐实践活动为主的教学内容,则选择实践性音乐教学方法,以形成与完善音乐技能技巧和发展音乐表现能力。

第四步,在传递和感知知识信息方面,决定口述法、直观法和实际操作法结合起来,教师拥有教学物质手段和教具,教师有时间使用直观教具,进行实验和实习,可选择结合起来组织进行教学的方案。

第五步,决定关于选择激发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考察学生、内容和时间,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激发和形成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如激发和形成学习兴趣,增加学习的情趣性、教学讨论、情绪激励法。

第六步,决定关于选择哪些检查和自我检查的方法问题。选择口头检查、书面检查、音乐表现活动检查。

第七步,认真考虑所累积的各种方法相结合的不同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把多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形成教学方法的整体效应。这种联系可以是并列的,如演示法、口述法相结合,设置教学情境,学生进行相应的活动。

常言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是具有科学性的,反映了一定的教学规律,我们要积极掌握。教学方法的艺术性要求我们随机应变。在恰当的选择教学方法时能有效解决相应的学习任务,组织学习、刺激学习,争取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对于教师来说,在教学方法上达到“得法”的境地,实际上正是教师的职业创造性能够得到最充分发挥的体现,也就是包括教学机智、教学幽默、教学语言和教学过程情感交流在内的各种知识、条件、手段和方法的综合体现。教师要学会运用这种教学艺术,不仅要具有各相关学科的深刻而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教学实践中千锤百炼才能练就。

篇4

在小学教学内容中,音乐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是一门听觉艺术,它借助听觉唤起学生内心思考和灵魂体验,通过很多教学手段,如,打击乐器、肢体律动、戏剧表演等外化为情感表达,以此促进学生有所感、有所现,使他们的身心得以平衡发展。

一、小学音乐教学方法

(一)音乐教学方法的概念内涵

不同的老师对“音乐教学方法”有各自的理解和解释,但对教学方法的实施意义有着一致性:首先教学方法不能脱离学生,依据“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理念来设计教学;其次,教学方法的支撑和融会贯通的作用,它流动在音乐课程的各个环节,既能服务于教学目标,横向明确目标的方向,又能在纵向丰富教学知识内容。可以说,好的教学方法是课程设置成熟化、人性化、灵活化的关键所在。“在新课标中,小学生音乐的学习被分为两个阶段,一年级到二年级为低龄阶段,三年级到六年级为高龄阶段,他们在年龄上的差距导致了其在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上的不同,因此,结合不同阶段小学生在生理上的音乐反应能力和心理的接受程度,在教学活动的安排中应该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并且,音乐的教学活动必须生动。音乐课不是一门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程,也不是借用音乐直接进行思想道德、纪律教育的严肃课程,而是依据音乐本质,建立一种活泼的、多元的、开放的、动态的音乐教学形式,来体现科学的音乐精神。所以,教学方法也要依据教学对象一般的生理心理变化、教学内容的不同而变化。音乐课上也应当鼓励学生主动地参与起来,尽情体现音乐的美、抒发自己的感受。

(二)音乐教学方法分类

国内小学的音乐教学方法有很多种,主要为体验性音乐教学方法、实践性音乐教学方法、语言性音乐教学方法和探究性音乐教学方法四种。体验性包括“欣赏法“”演示法”等,实践性包括“练习法”“律动教学法”“创作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语言性包括“讲授法“”讨论法”等;探究性主要是以探究、发现为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完成学习、获取经验的一种方法。小学音乐课要有效运用教学方法,抓住关键、把握规律、变“静”为“动”,要结合教师的个人特点灵活展开。

二、音乐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影响音乐教学法的因素

首先,课改是音乐教学法改变和发展的直接推动力。课改后,音乐课要求变学生为课堂主体,改变以往教师为主、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要求音乐课程的设置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其次,2010年国家公布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对于教育的公平和质量提出重要指示。质量问题就是指小学课程能否有完好的质量,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音乐是实践的、直接的学科,学生要从活动中获得审美体验,但是单纯地让学生听,让学生做,是无法让他们完全理解音乐美的,因此,音乐教学法的选择需要技巧,更有一定的难度。一种教学方法不能贯穿一堂课,更不能完成整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如何选择教学方法,在什么情况下选择哪种教学方法并没有一个万能法则,只有靠教师经验的积累来掌握。”教师是教法实施的关键因素。教师在课堂中要选择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来面对全体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音乐,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二)音乐教学法的创新体现

20世纪以来,各国的音乐教育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优秀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引入中国,对各种优秀教学方法的借鉴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音乐教育,至今,还有深刻、广泛的影响。

1.对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的借鉴

奥尔夫教学法是由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本人创立的教育体系,本质是“原本性音乐教育”。它是一种综合的音乐教育,将音乐、语言、动作和舞蹈结合在一起进行音乐教学,通过音乐培养一个感性理性平衡发展的人。就如奥尔夫本人所言,“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对于一切,我最终关注的不是音乐的,而是精神的探讨。”该教学法参与性强,要求学生在唱、奏、动的过程中感知音乐的乐句、结构、情绪、要素、风格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真正参与到音乐活动中,符合小学生爱动的生理特征和“做中学”的认知方式,让小学生能够以一种有效的、有趣的手段参与到音乐的感知、体验和表现中来,体现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并让学生在即兴表演过程中激发创造力,从中体验音乐的乐趣。奥尔夫教学法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教学法之一,目前,被我国小学音乐教师广泛借鉴。

2.对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的借鉴

至今仍被一线教师不断运用的瑞士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是依据学生“爱动“”易动”的天性,让他们在本能的基础上进行的音乐教学。“体态律动”是通过学生的肢体动作进行的音乐教学,内容包括“节奏教学“”视唱练耳”和“即兴”。该教学法不仅丰富教师的课堂手段,重要的是将音乐与学生自身结合,让学生在教师有意义的引导下“体验音乐“”理解音乐”。学生的体态动作和音乐有着紧密关联,通过动作可感知音乐的乐句、节奏、结构、情绪、风格、要素等,这一切来源于人的本身。

参考文献:

[1]郁文武,谢家辛.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篇5

音乐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往往使用“口传心授”“一对一教学”等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音乐教学的“教”与“学”的需求。理工科院校的音乐教学主要是以公共音乐选修课的形式存在的,授课群体是音乐知识和音乐理解力相对薄弱的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的音乐知识储备有所差异,因而,理工科院校的音乐公共课教学是以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为主要目的,教会学生聆听美、感受美。注重传授音乐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欣赏和理解音乐的能力为主要目的,采用大班授课的形式。

一、理工科院校公共课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理工科院校的公共课音乐教学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大致有以下方面:首先,有些教师对公共课音乐教学的目的认识不到位。如,在音乐教学中往往忽略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能把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盲目的给学生“灌输”音乐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不能够把握好“度”,对教学内容缺乏整体把握;对学生已学知识、生活经验、实践体验缺乏了解。

其次,很多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上过于陈旧。如,有的教师教学目标定位偏难、偏低过多重视讲述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不够明确,整堂课显得空泛、乏味;在教学中不能够结合教学过程选取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未能真正实现由教师的“教”向学生主动的“学”的重心转移,没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会学生主动的学习音乐,使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参与者、实践者,而不是“被动”的聆听着。

再次,在音乐公选课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动性。目前,理工科院校的音乐公选课教学仅仅停留在课件制作、情景设计方面,对突出音乐学科注重实践性和参与性特色,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的认识不够;没有细致的考虑如何把音乐课堂教学与发挥现代教育技术能动性、多样性紧密结合起来,忽视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收集信息、储存信息、编辑信息、处理信息方面得天独厚的作用,降低了音乐公共课教学的趣味性。

二、制约理工科院校音乐公共课教学的因素

根据目前理工科院校音乐公共课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出制约理工科院校音乐公共课教学质量的因素:

其一,教师的个人素质、专业能力及知识结构等方面都是影响音乐公共课教学的重要因素。教师是音乐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具有什么样的素质不仅影响教学设计和教学规划,而且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其二,教学方法是理工科音乐公共课教学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目前,在理工科院校音乐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偏重于知识的“教”,强调音乐知识的传输,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过多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忽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理工科院校的学生平时的专业课压力是很大的,整天面对的是成堆的数字、公式和概念,选择音乐公共课就是想在课堂上放松身心、提高审美,如果教师在音乐教学课堂上“苦口婆心”的“灌输”音乐知识,教师既体验不到教书育人的乐趣,学生“昏昏沉沉”也体验不到学习音乐的乐趣,这样势必会影响教学;另一方面,没有选择适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实际水平的教学方法,没有把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分析、整理。

当然,除了教师和教学方法因素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制约着理工科院校音乐教学质量。例如理工科院校音乐教学多为非专业性质的具有普及性质的教学,因而,学生和教师重视程度不够、教学设备投入过少等等。

三、提高理工科院校音乐公共课教学的途径

首先,明确教学目的,加强对音乐公选课的认识。音乐公选课教学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音乐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质。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在满足学生学习兴趣和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同时,尽可能的增加一些课时,使学生和教师都能够有充分的课时学习,不断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激励教师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进行音乐教学,是多层多学科在音乐教学中的体现。现代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把现代数字技术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以审美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数字技术为主要手段,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直观性和形象性等特点在课堂中设计生动有趣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帮助学生即时记录下在听觉和演奏过程中所激发的灵感,随时播放和感受音乐作品。

再次,注重教学媒体的选择与组合的优化原则。音乐公选课教学,需要教师在结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在现有教学设备的条件下,通过设计、选择和运用合适的教学媒体,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就需要考虑选择适合当前讲授教学内容的教学媒体。如,要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基础知识,欣赏音乐作品时可选择使用多媒体(幻灯片)教学,多媒体教学是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它所具有的图片、声音、动画相互作用直接对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产生音响,能够强化教学效果。

最后,改良音乐公选课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新形式下的音乐公选课教学,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但要求教师要具有多学科综合性的知识结构,而且还要求教师能够很快适应现代化的数字教学系统不断改良音乐公选课的教学方法。理工科院校的音乐公选课教学面向的教学对象是在校大学生,一成不变的教学形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大学生的需求,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丰富专业知识,全面的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好地提高理工科院校音乐公共课教学的效果。

综上所述,理工科院校音乐公共课教学的水平高低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管是提高教师个人素质、知识结构还是改进教学方法,都要发挥利于提高音乐教学水平的因素,从教学目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探索提高理工科院校音乐公共课教学水平的途径,不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大学教师发展与教育质量提升―在第四届高等教

育质量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

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2]孙大峰.信息技术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J].长春师范学院学

报,2003年第5期

[3]冯勇.电脑音乐系统及其应用[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

篇6

在英语教学中,课堂导入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个良好的课堂导入在一定程度上能大大提升英语教学质量。因此,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重视课堂导入。而在课堂导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导入形式,诸如:情境导入法,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逐渐地融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或者是采用音乐导入法。音乐是一门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艺术,教师可以充分运用音乐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逐渐融入学习中。

二、重视实践性的教学方法

英语本身是具有较强实践性的一门学科,也是一种语言工具。因此,在进行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其实践性,多多开展相关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加强英语的实践性,并且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听说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一系列的竞赛,让学生在竞争中主动进行英语的学习,诸如:单词书写大赛或是英语知识竞赛之类的,让学生在各种竞赛中,不断复习原有知识。同时,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充满信心,这样不仅能促使活动有效地开展,而且能够将学生自身的满足感转变为对知识的渴求,进而有效地活跃整个课堂氛围,全面提升初中英语教学质量。

篇7

1 实践性

首先,教学过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任何教学环节的开展都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实践活动,而当把教学活动上升到艺术的高度时,教学艺术实践性的特点就表现得更加突出。从音乐教学角度看,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熟练运用各种音乐教学知识和技能,并且把这种知识和技能提高到一种艺术的高度,整个教学艺术过程都是和教学实践密不可分的。

其次,音乐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无论演唱、演奏、创作、表演都离不开音乐家的实践活动,离开了这种实践,音乐艺术也就失去了其学科特点。那么,音乐教学也就应该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这门艺术的执行者不再是歌唱家、演奏家、作曲家,而是音乐教师;艺术实践的场所由舞台变成教室;艺术家表现的内容由歌曲、乐曲变成以音乐知识与技能为主的音乐教学内容。

最后,精湛的教学艺术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而取得的,教师课前的备课活动、课上的组织教学和课堂管理、板书与语言、讨论与提问等,都是教学实践的一部分,只有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艺术是实践性非常鲜明的艺术,仅仅纸上谈兵是无法成为教学艺术的。

当然,我们强调教学艺术的实践性,但也不否认教学艺术理论学习的重要性,理论学习是课堂教学经验的必要补充。

2 表现性

音乐通过音响可以表现多种多样的形象、状态、气氛等。她所体现的画面和视觉形象却不是听众从音响中直接感知到的,它必须通过想象活动才能完成。模仿自然界的声音以暗示某种画面。

音乐创造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它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创作音乐的兴趣和积极参与音乐创作的意愿,唤起其音乐情感,启发、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我们常可听到学生随意哼唱自编的小曲,这是一种无意识、本能的流露,尽管是稚气十足,但毕竟是其创造真情的再现。学生不仅有创造的需要,而且有创作音乐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务必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各年级学生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水平,分别提出不同的音乐创作要求。小学低年级的音乐创作可侧重参与性,可作节奏填空、声音模仿等;中高年级可让学生填写旋律、发展旋律、咬尾接龙;中学阶段可进行为歌词配节奏,按指定节奏和单音谱写旋律、发展乐句,为指定乐句做变奏及儿歌曲调的创作练习。在创作活动中,教师首先要营造好学生“参与”的氛围,强化“进入”的心理诱导;其次,要循序渐进,尽量减轻学生技术负担,使学生既感到轻松愉快,力所能及,又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作潜能。音乐创作练习没有固定的答案,对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创造,放手让他们根据问题的要求展开自己的想象,大胆地进行音乐创作。最后,让学生自己演唱自己的作品,教师再适时予以鼓励,由于好奇心、好胜心的驱使,学生跃跃欲试的心境便油然而生,参与实践,渴求成功的良好教学情景也就随之形成。

3 情感性

音乐是一门充满情感的艺术,作为以音乐为教学内容的音乐课堂教学也是一个充满着情感的过程,从本质上讲,音乐课堂教学艺术是一门具有情感性的艺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了解和把握其情感性的特征,做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使学生在音乐情感勃发的同时,享受美感,陶冶情操,塑造完美人格。

把握音乐教学艺术的情感性特征,关键在于教学的实施者――音乐教师。音乐教师必须首先做到热爱音乐,热爱音乐教育,热爱学生,并且对于音乐有较为深刻的理解,这样才能从自身对于音乐的情感体验出发,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深入理解,进而引发学生丰富的情感。一堂成功的音乐课,教师应该通过情感化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积极寻找每一个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真实的情感。这种情感的“升华”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自然情感变成一种高级的美的情感,使自身的情感不仅得到宣泄,还得到进一步的净化,从而最终可以站在更高的起点、更新的认识上观照社会和人生。

4 教育性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1-0209-01

高校音乐学专业器乐课程综合了知识性、技能性、专业性等特点,如今大部分高校都将器乐课程设置为选修课,对器乐演奏的难度性和专业性过分强调,不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此外,还有诸多的问题存在于教学理念、课程设置等方面,需要进行深入的改革。

一、音乐学专业器乐课程现状分析

(一)没有设置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对于音乐学专业来讲,培养出来的学生需要具备丰富的音乐学科基础理论知识,能够从事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也就是其培养目标要服务于基础音乐教育。研究发现,近些年来,大部分高校都没有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没有合理设置器乐课程,仅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演奏水平,没有大力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

(二)没有合理设置课程。传统教学观念下,器乐教学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充分认识,仅仅将器乐课程设置为选修课,并且只有较少的课时,这样就增加了器乐学习的难度,影响到了学生器乐学习的积极性。

(三)单一的教学方法。目前,高校音乐学专业器乐课程大多采取单一的教学方法,将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给沿袭过来,没有积极地创新教学方法,这样就无法将高校特色体现出来,对于学生的良性发展也会起到不利的影响。

二、高校音乐学专业器乐课程的多元化改革和实践

在改革过程中,需要将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起来,结合本校特点,构建体现本校特色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等,促使器乐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音乐教育人才。

(一)对课程目标进行明确。首先,要明确高校器乐课程培养目标,高级艺术人才并不是培养对象,而是要着重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专业技能水平提高的基础上,牢固掌握和丰富基础理论知识。除了演奏器乐之外,在器乐课程中,还需要对学生的音乐兴趣进行培养,促使其艺术审美鉴赏能力得到提高,情感体验得到丰富,最终实现提升综合能力和音乐素养的目的。

(二)对课程体系合理设置。高校音乐课程教学的开展,需要充分认识到器乐课程的积极意义和重要性。器乐课程有着较强的艺术性和实践性,可以有效统一声乐课程和钢琴课程,通过有机结合其他音乐课程,拓展学生视野,使其对多元音乐文化魅力能有更好的理解,音乐素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因此,器乐课程是高校音乐学专业中必须要设置的一门课程。

在高校器乐课程教学中,需要将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纳入考虑范围,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同时,对教学方法和教学难点进行科学调整。以笛子教学为例,如果学生没有器乐基础,可以先将其设置为必修课程,且放置在本科一二年级段,通过每周一次的教学,传授给学生基本的乐理知识,强化他们的演奏、欣赏水平,这样学生的实际需求就可以得到有效满足。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即使原先基础不好,学生们也能掌握初步的器乐知识,逐步提升自身的演奏技能。

现代教育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在较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后现代课程观的冲击和影响,而我国通常是分科设置音乐教育课程的,这样就无法跟其他的课程和学科进行联系。要知道,器乐教学中,无论是中外作品、传统音乐,还是现代音乐都会有涉及到,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科学地整合这些知识,将各类知识之间的界限给有效清除掉,从而帮助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运用过来。要创新高校器乐课程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除了传统的口传心授等教学方法外,还需要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给运用过来,积极借鉴国外成功的音乐教学手段,奥尔夫教学法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这种方法注重对音乐学生主体性、主动性、个性等的大力培养,将学生的本能激发了出来,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发挥的是引导、参与作用,通过引导,提升学生的音乐技巧和能力。此外,还需要构建一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组织互动课堂教学等,提升教学成效。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多元化改革高校音乐学专业器乐课程,可更好地培养全面的音乐教育人才,将高校音乐学科的特点体现出来。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需要积极创新理念,革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园园.音乐学专业器乐课程的多元化改革与实践探讨[J].大众文艺,2015,2(10):55-57.

[2]初征.前轮高校民族器乐课程教学改革[J].学周刊,2013,4(11):99-101.

篇9

由于缺乏可参照的培养模式 ,传统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更多的是参照甚至是模仿专业艺术院校的培养方案。尤其在钢琴教学中,对于技能要求的重视掩盖了学生理论素养的缺乏,尤其是实践教学的忽视,使学生偏离了师范院校音乐人才培养的 目标要求。虽然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钢琴弹奏水平,但在面对实践教学时却暴露出其在音乐视野 、内涵等方面的匮乏 ,甚至在授课示范及伴奏等方面显现 出实践性 的不足 ,最终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

首先 ,教学模式单一 。师生之间 、学生之 问缺少有效互 动和信息传达 ,既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也无法将教师的教学方法 有效地传 授给学生 ,最终学生 还是只能弹 ,不能 教 ,不利于学生 实际应用 能力 的培养和提高 。其次 ,教育观念不能及时转变,教学内容缺乏量化的执行标准。不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只注重钢琴的弹奏技巧和能力提高 ,忽视培养 目标对学生综合音乐素养的要求。由于对师范院校音乐人才培养 目标的认识不足 ,一些教师在教学 内容 中关注的重点 只有曲子的难 易 、技 巧的高低,对于学生音乐内涵的培养及配套的功能的锻炼略显薄弱。再次 ,缺少有 效的实践方式和方法 。学生在校期 间缺少必要的社会实践锻炼,或实践的途径缺乏实效性导致学生在毕业后不能达到教育培养的目标,而不能很好地胜任相关工作。

二、教学改革的实践性对策研究

篇10

现阶段,音乐表演艺术教学中,专业教师深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课堂上占据着主导地位,由于教学内容的繁重和课时安排的紧凑,教师在课堂没有过多的时间与学生互动,有时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几乎独自一人从头讲到尾,整个课堂氛围就变得非常沉闷、枯燥。作为学生,也无法做到从头到尾地一字不漏地听讲,有时就会注意力不集中,而教师的讲解速度过快,就会造成知识点的学习出现断层,对教师后面讲解的知识点很难搞懂。众所周知,音乐表演这门学科的实践性很强,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缺乏互动,其思维就会受到限制,即使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非常全面,但缺少互动就很难深入体会,进而在实践环节就难以达到良好的表演效果。此外,现代大学生所接触的信息较多,尤其是对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依赖性较为严重,在课堂上玩手机的现象非常严重,甚至很多学生整堂课都在玩手机,而根本没有听教师的讲解,最终的学习效果也是非常差的。因此,教师就必须采取创新的教学方法,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互动,让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教学中,最终的教学效果才能达到理想状态。

1.2教学理念相对落后

虽然高校教师的文化程度较高,但是教学理念依然比较落后,在课堂上往往都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尤其是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各种以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层出不穷,诸如微课、慕课、新媒体等,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能更形象、更直观地呈现出专业知识,既能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现阶段,教师在课堂上基本都是采用多媒体教学,而所采用的课件内容相对比较单一,基本都是理论知识讲解,而没有过多的视频演示或音频播放等,这也就与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科特性相背离,学生在课堂上不是听音乐、表演音乐,而是听文字、看文字,完全让学生感觉不到音乐表演的艺术魅力,久而久之,也渐渐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3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

音乐表演艺术,顾名思义,其重点是表演,但是表演的前提是有理论作为基础,所以教师往往就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讲解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实践环节,最终也无法提高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在课堂内、课堂外,学生都没有过多的实践机会,只是会偶尔在校内举办一些小型音乐表演演出,教师也没有进行过多的技能指导,只有少数学习积极的学生会不定期地到校外参加一些音乐表演,以此来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的音乐表演能力。因此,教师务必要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平衡点,合理规划教学时间,多走进学生的校园生活中,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指出他们的不足,帮助他们逐步提升。

2、音乐表演艺术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策略

2.1教与学相长,提高课堂教学互动性

教与学相长,即是教与学要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师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授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构成的是双边互动活动,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解、学生听从,是单方面的教学行为,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在新时期的音乐表演艺术教学中,教师只有做到教与学相长,促进教与学的有效结合,才能逐步构造生态课堂,提高教学的质量。音乐表演专业的实践性较强,在课堂教学中务必要强调互动性教学,设计精彩生动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也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课堂互动教学实施的基础条件就是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合作意识。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只是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而课堂主体则是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鼓励他们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教师也要积极走进学生队伍中,参与学生的互动活动,将课堂转变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思想和情感的场所,营造出轻松、和谐、民主且富含激情和创造性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表演学习的快乐。此外,教师自身也要转变教学理念,同时改变学生的学习理念以及学习行为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新模式,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能力差异,可实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从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课堂地位,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将自己的特长发挥到极致,敢于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就能大大提高音乐表演艺术教学的有效性,一方面让学生掌握音乐表演的基本技巧,另一方面还能培养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音乐艺术潜能,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2传统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理念的相结合高校音乐表演艺术教学中,传统的教育理念并非全都落后,也会有很多科学的教学方式,例如,传统的教学中经常运用一对一的教学方式,这就能实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教学效果。当然,传统教育理念中的问题也很明显,如教学方法过于简单、教学效率低、教学过程单一等,所以在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该要对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辩证思考,保留其科学有效的成分,改进和完善不合理之处,融入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教学质量更具有效性。首先,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性需求来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也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音乐表演对学生的创造力要求较高,所以也要重点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目前,高校音乐表演艺术教学基本都是大课堂教学,教学对象的人数比较多,教师就需要采取讲解、示范、讨论、模拟等教学策略,先是仔细讲解分析音乐作品的内涵和曲式构成,再示范讲解音乐作品中难度片段以及基本的表演技巧,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与接收,逐步提升音乐表演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表演效果,教师就能运用讨论式、启发式的教学策略与其交流,防止出现学生对教师的示范动作进行单纯的模仿,没有添加个人的思想,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其次,教师还需要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一对一教学的基础上,将多媒体、微课、慕课等现代教学手段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进而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音乐表演知识,并且还可以将学生的音乐表演过程录制下来,让学生随时可以观看和分析的不足,大大突破了传统教学中的局限性,让音乐表演艺术教学更具科学性、直观性和有效性。

2.3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

音乐表演艺术专业的重点则是表演,因此这门学科教学有着非常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而舞台表演实践则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与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最大不同之处。教师需要同时从课内和课外着手,教会学生音乐舞台演出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给予学生足够多的实践机会,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音乐舞台表演能力。在课堂内的教学中,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特色和专业教学目标积极研究适合学生发展的音乐表演基础的校本课程,增加实践课的教学课时,让学生在课堂上运用所掌握的音乐表演知识进行实践表演,从音乐表演上下场、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舞台表演、舞台调度、舞台灯光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舞台训练,这也是教学模式上的突破与创新,为学生从教室走向舞台打下深厚的理论基础。在课堂外,教室要多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舞台实践,运用好校内和校外等两个舞台,重点传授音乐表演中的技巧,加强学生音乐表演的能力。对于校内舞台表演的实践,鼓励学生自主地策划、编排和表演,提高学生二度创作的能力,让学生具备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去校外进行音乐表演艺术观摩、随团实习、基层演出、艺术采风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并且给学生一些机会去参与音乐会、艺术实践、文艺演出等演出活动,运用这样的方式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拓宽学生的藝术视野。

篇11

一、选择适当的切入点,补充适当的材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当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没有兴趣,或学习和操作演练的内容有较高难度时,往往表现出无精打采、漫不经心、态度消沉,即使参与,大多是被教师牵制地参与,效果不佳。这时候就要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寻找到他们感兴趣的东西、补充材料来充实课堂。如在欣赏二年级的《出发》时,我让同学们先闭上眼睛听一遍,同时老师提出要求。听完请一位同学讲个《出发》的故事。他们认真地聆听后,讲出了自己联想到的故事。我发现有个别学生还是对音乐没有很好的感受,他们只是在创编故事内容,并未听懂音乐。我就让他们听第二遍,一个乐句或者一个乐段停一下,马上问他们:“听到什么内容,想什么说什么。”这时候,就发现学生的想象可丰富了,他们对每一个乐句都有感受,他们很高兴,因为他们感受到“音乐还可以讲故事”。所以,在课堂上,一定要抓住学生的第一感受,引导学生,让其真正地领悟到音乐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产生了兴趣,学习情绪也会高涨,他们也会积极与老师配合,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

二、设计良好的音乐实践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教师要为同学们设计适当、合理的音乐活动,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首先,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活动氛围,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及和谐的氛围来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其从心理、行为、情感发生影响,主动参与。如教唱歌曲时,遇到了难唱的节奏,老师可采用读儿歌的形式,又拍又读,再加入音乐,他们自然就主动地填入正确歌词。其次,设计的活动角色要多样,形式要丰富。小学生喜欢变换的东西,每天都一个方式教学他们会感到枯燥,所以要变换多种形式,他们才会喜欢。比如男生在活动中喜欢打击乐器,创编歌词。女生在活动中喜欢演唱,表演。多种角色的分配,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三、教师要做学生的催化剂,推动学生参与活动

1.鼓励与表扬

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对学生作及时的鼓励与表扬,学生会因此而得到乐趣和信心,也会因此产生进一步参与音乐活动的愿望。

2.“参与者”与“合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