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2 09:34:1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核酶的化学本质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100-01
(2010・广东汕头模拟Ⅰ改编)下列关于人体内蛋白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蛋白质具有多样性,是由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空间结构不同
B.指导蛋白质合成的基因中的碱基有C、G、A、T、U
C.人体内的酶都是蛋白质,激素不一定是蛋白质
D.蛋白酶也是蛋白质,蛋白酶可以水解所有的肽键
答案给的是C选项。
1 酶的认识过程
1.1 催化作用
人类对酶的认识经历了很曲折的阶段。西方对酶的研究要从19世纪开始。1810年Jaseph Gaylussac发现酵母可将糖转化为酒精。1857年微生物学家Pasteur等人提出酒精发酵是酵母细胞活动的结果。1897年,Buchner兄弟用石英上磨碎酵母细胞,制备了不含酵母细胞的抽提液,并证明此不含细胞的酵母提取液也能是糖发酵,说明发酵与细胞活动无关。从而说明了发酵是酶作用的化学本质,为此Buchner获得了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1835年至1837年,Berzelius提出了催化作用的概念。
1.2 蛋白质
1926年美国科学家James Sumner从刀豆提取出了尿酶并获得结晶,证明尿酶具有蛋白质性质。可直到1930年至1936年Northrop和Kunitz得到了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结晶,并用相应方法证实酶是一种蛋白质后,酶是蛋白质的属性才普遍被人们所接受。为此,Sumner和Northrop与1949年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1.3 核酸
1981年至1982年Thomas R.Cech实验室在研究原生动物Tetrahymena thermophiea的rRNA前提加工成熟时发现了第一个有催化活性的天然RNA,取名为ribozyme(核酶)。由于此RNA进行的是自我催化,且反应后自身发生变化失去催化能力,故严格地讲他不是一个真正的催化剂。随后S.Altman和N.R.Pace以及T.R.Cech几个实验室又陆续发现了真正的RNA催化剂。其中以L19 RNA具有核糖核酸酶活性和RNA聚合酶活性,1992年发现其还有RNA限制性内切酶的作用,催化的底物除了RNA外还有多糖、DNA以及氨基酸酯等。Cech和Altman与1989年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2 核酶的作用及分布
在生化第三版中指出,RNA有五大功能:控制蛋白质合成,作用于RNA的转录后加工与修饰;基因表达与调节功能的调节;生物催化和其他持家功能,遗传信息的加工与进化。现在发现的核酶大部分参加RNA的加工和成熟,也有可催化C-N键合成的RNA,其中,23SrRNA具有肽酰转移酶活性。1992年有研究证明RNA具有催化蛋白质合成的活性。1997年zhang和Cech得到了一组直接催化肽键生成的人造RNA分子,证明了RNA具有肽基转移酶的活性。表明了RNA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关。
2.1 rRNA前体的转录后加工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中的rRNA都是从较长的前体生成的。1982年Cech在研究四膜虫的rRNA的剪接加工时,发现RNA分子具有酶的催化功能,在核酶作用下,四膜虫rRNA前体所含413个核苷酸碱基的插入序列(内含子)被自我切除。真核生物rRNA前体的甲基化、假尿苷酸化和切割是由核小RNA(snoRNA)指导的。真核细胞的核仁中存在种类甚多的snoRNA,从酵母和人类细胞中已经发现有上百种。他们与rRNA前体的加工有关,包括断裂、甲基化及尿嘧啶核苷的形成。
2.2 mRNA的转录后加工
真核生物的细胞核含有由许多极长的RNA分子构成的混合物,成为不均一核RNA(hnRNA),hnRNA是细胞质mRNA的前体。真核生物细胞核mRNA前体的剪接是在形成剪接体后才能进行的。在脊椎动物核细胞中snRNA有U1、U2、U3、U4、U5、U6等六种。已知U1、U2、U4、U5、U6等五种snRNA参与RNA剪接。
2.3 蛋白质的合成
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过去以为蛋白质肽键的合成是由核糖体的蛋白质所催化,称为转肽酶。1992年。H.F.Noller等证明23rRNA具有核酶活性,能够催化肽键的形成。rRNA是装配者并其催化作用。蛋白质知识维持rRNA构象,其辅助作用。2000年,耶鲁大学研究小组在核糖体结晶图谱中定位了肽酰转移酶的位点,发现组成该位点的成分全是rRNA,这些成分属于23s rRNA结构域V的中央环。
2.4 帮助分泌蛋白和膜蛋白跨膜运输
过去一直认为帮助分泌蛋白和膜蛋白跨膜运输的信号识别颗粒中(SRP)中,RNA只起简单的衣架作用。直到最近通过动力学分析才发现,细菌SRP中的4.5S RNA能够促进SPR蛋白和SPR受体间的可逆结合。籍助核磁共振和X射线晶体学研究,解释了4.5S RNA在于Ffh蛋白结合前后构象的变化。由于SPR RNA能稳定Ffh与Fts Y结合的过渡态,因而具有催化作用。
2.5 调节个体发育和组织分化
较早就发现RNA在个体发育和组织分化中起调节作用。如X染色体的失活和维持均由Xist RNA介导。1995年发现线虫中一些小RNA能够关闭有关基因的表达,由此认识到基因可因RNA干扰(RNAi)而受到调节。2001年在人和鼠细胞中也发现RNAi作用,将它看成是生物节广泛存在的基因调节方式。
3 人体内是否有核酶
关于这一问题,无论是从网上,还是大学的教科书上查了好久也没有找到准确的答案。不过我想上面划线的文字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所以,是否应该说人体内的酶绝大多是蛋白质更好一些呢?
本来只是一道题引来的争议,通过查阅资料才发现,关于酶竟然有这么多的故事。其中好多知识是我从未接触过的。这不仅让我有些汗颜:自己以往因为想当然和得过且过错过了多少次知识更新的机会!酶的化学本质、作用正在不断的被补充,以后也许将有更大的发现。我们的教材也在不断的改版、更新。那我们的知识是不是也应该不断的更新呢?一些拙见,供各位同仁参考。
参考文献
从脲酶的发现,到较早发现的酶都是蛋白质,所以在以前人们一直以为酶的化学本质就是蛋白质。但是,1982年有人在研究原生动物四膜虫的时候,发现四膜虫核糖体RNA(rRNA)前体能在完全没有蛋白质的情况下进行自我剪切加工,催化本身成为成熟的rRNA。这说明在这个只有在酶催化下才能完成的核酸大分子的剪切处理过程中,RNA充当了酶的催化作用。这在科学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无独有偶,1983年又有两个实验室的合作研究表明RNA具有催化功能。当时已知催化tRNA前体分子趋向成熟的核糖核酸酶P(RNaseP)是由蛋白质和RNA两部分组成的,然而从RNaseP中分离出的蛋白质组分,在各种条件下均无独立的催化活性;相反,其中的RNA部分,在一定的镁离子浓度条件下,再加上亚精胺,可以具有与天然或重组RNaseP同样的催化活性。并且该RNA组分的前体,即该基因转录的初始产物,在上述条件下亦具有酶的催化活性。这样,这种RNA可被看作是酶。这一现象的发现者给具有催化活性的RNA定名为ribozyme,即酶性核酸。新近又发现了特异切割RNA的DNA分子,称之为脱氧核酶(DNAzyme)。不难看出,随着对酶研究的深入,以往对酶的许多看法都有必要改变了。
二、酶是如何实现其催化功能的
作为生物催化剂,酶具有极为高效的催化能力。其催化效率大约为普通化学催化剂的107~1013倍。但是,需要注意,酶只能改变相关反应的速率,缩短反应时间,却不能改变其它的反应特点,如反应程度等。其对反应速率的提高,是通过与反应底物结合,降低反应底物的活化能来实现的。简单地说,就如同让一个小球从一个半圆形弧面自由下滑运动,显然,无论从弧面的哪一高度下滑,即无论其势能大小如何,最终都是稳定到最低点,使用了酶,就相当于把球的起始位置放得低一些,稳定下来(达到化学平衡)的就快一些。势能则相当于球(反应底物)的活化能。
三、所有的生化反应都需酶的催化吗
为了说明酶的重要性,许多老师在讲解酶的生物催化功能时,往往容易强调酶促反应,由于教材所涉及的生化反应大多为酶促反应,就使学生误以为细胞内所有的生化反应都是酶促反应。事实上,酶作为催化剂,与普通的化学无机催化剂一样,仅能催化符合热力学原理的相关反应。比如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水的光解(光化学反应)等则不需酶的催化,也不可能借助酶的催化作用来提高其反应速率。我们只能说:“一般的生化反应都需要酶的催化。”
以易于接受的方式讲述生物化学的核心内容评《生物化学》(第三版)
王镜岩
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的进展,正值腾飞时期,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漫长岁月里,今日正步近一重大的里程碑。本人在大学从事生物化学教学、科研已近半个世纪,1980年主编了《生物化学》教科书(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对学科发展,不得不在1989年,改写第二版,又过了10年,我又主持改写第三版。在这两次改写中,环顾几本国际上著名教科书,它们正不断更新换代,为了写进重大最新成就,又受篇幅限制,就尽量缩小或删除基本的入门内容,但仍都达千页以上。面对如此巨大篇幅,我们写教科书的人,都有点步履艰难之感,何况对我国初习生物化学的学人,更难于适应。
1998年秋天,在国际书展中,我发现了这本Instant Notesin Biochemistry。入手细读,感到这是一本名副其实的“精要,速览”的生物化学教科书。它言简意赅,内容新,编排、写法利于记忆。它十分重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又简明扼要介绍了最新成就,经过精选,指出重点。对于想了解、记忆和掌握现代生物化学的初学者,无疑是一本好书。书中内容深入扩展,相互参照,相得益彰,必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为此,我向科学出版社作了推荐。他们经过了解研究,作出了“速译、出版”的决定。我为青年学子们得到出版者的慧眼感到十分高兴。出自这样的心情,我担起了主译的责任,组织了几位能者,用较短时间共同译出,以飨读者。
当前,分子生物学正值热点中的热点,其中,人类基因组DNA全序列测定无疑是重中之重,这个巨大项目即将完成。为阐明生命活动的真谛,“后基因组”研究,即“蛋白质组”研究(基因组表达的全部蛋白的整体研究)的时代即将到来,它将是21世纪整体细胞生物学的最重要的内容。在此时刻,我们必须向前看,否则必将永远落后。
Instants Notes丛书总主编、英国利兹大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院教授指出,当我们看到一年级新生辛辛苦苦地啃完大量用小字体印刷的生物化学课本时,我们就相信,肯定有一种更好的方式,那就是以一种更易于接受的方式来讲述其核心内容――《生物化学》(Instant Notesin Biochemistry)因此应运而生。本书的巨大成功证明了这一理念的正确性!
然而,我们的初次尝试并没有使各方面的内容都处理到位。例如,学生读者和教员告诉我们,基因表达部分所涉及的内容相对匮乏,还应有许多其他较小的重要知识点。我们在新版中涉及了所有这些内容。主要扩写了基因转录及其在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中的调控,以及RNA的加工和蛋白质合成。我们还根据反馈意见增加或重写了许多其他主题,包括酸和碱、pH、氨基酸的离子化、热力学、蛋白质的稳定性、蛋白质的折叠、蛋白质的结构测定、流式细胞术、以及肽的合成。我们在编撰新版时,还重新考虑了每一幅插图,并作了必要的修改,以便使学生读者获得更加清晰的印象。我们还增加了许多新插图。所有这些工作必然导致本书篇幅的增加。然而,无论如何,不管是从正文看还是从插图看,我们都尽力设法使本书仅包括我们认为对理解本门课程来说是重要的那些内容。
因此,新版的特色就是保留了与前一版相同的特征――以一种易于接受的方式来讲述生物化学的核心内容,该方式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并且在可怕的考试来临时也适于复习!非常希望修订版也会起到同样的作用。
(本文作者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生物化学》(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09年8月,定价:55.00元
内容丰富 图文并茂
评《生物化学》
王曦
相信王镜岩的《生物化学》一书对生物专业的同学来说已经不存在是否值得推荐的问题了,因为这是很多院校考研的指定教材。
以前上课的时候没认真听过生化学,而且我是想考动物学,对生化不感兴趣,所以学起来特别痛苦。在考研的那段时候每天都在复习,简直是痛不欲生,1300多页的书让我不知从何入手。但是我要强调的是,尽管我学起来很困难,但这的确是一本写得很好的书。
这本教材吸收了国内外生物化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章节仍按先“静态”后“动态”组织编排,符合我国生物化学的教学习惯,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但是教材中有些概念有待商榷,如酶的竞争性抑制、不可逆抑制的定义,多酶体系与多酶复合体的定义。另外,它的覆盖知识点全面,内容包括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酶、维生素和辅酶、抗生素、激素和生物膜等,有一定深度,便于学生深入学习生物化学知识。每章都附有提要和习题,但是缺少相关解答。
本书在同类教材中是比较好的一本,能较详细介绍各方面的知识,较系统完善,总体上对于所有生物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很好的参考书。
《生物化学》(第二版),王镜岩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定价:56.00元(上)62.00元(下)
推荐教材
《生物化学》(第6版)
由吴梧桐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生物化学》(第6版)一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根据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药学专业教材主编会议的精神,本版教材要能适应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较好地体现本学科的进展与我国医药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为此,教材在第5版的基础上,对部分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增加了第三篇遗传信息的传递和第三章维生素与微量元素。
教材重点阐述了现代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尽可能反映生命科学与化学相结合的现代药学研究模式的特点,突出了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与现代生物技术的进展及其在现代药学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版教材还加强了遗传信息传递和结构分子生物学的内容,以及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系统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充实了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物质代谢、代谢调控与基因表达调控的内容;扩充了生物药物的近代概念,介绍了生物药物研究的最新进展;书末附有生物化学专业名词英语注解等。
本书作者吴梧桐是我国生物技术与生化药学专家,中国药科大学教授。他长期倡导生命科学与化学相结合的现代药学教育模式,建立了以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为基础,工业微生物学与现代药学相结合的综合性生物制药学科体系,主持创办了生物制药专业和生物制药学院。其权威地位也保证了本教材的高水平呈现。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三版)
由罗纪盛等修订,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物化学简明教程》一书是根据教育部1980年6月在武汉召开的高等学校理科生物学教材编审委员会扩大会议上制订的高等师范院校生物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大纲编写的。教材第一版和第二版10多年在各级各类学校使用,广大教师和学生普遍认为本书是一本适用面广,实用性强,内容简明扼要,概念严密准确,科学性强,文字精练,层次清楚的教科书。为适应学科发展,满足基础教学的需要,1996年12月在上海召开本书的修订小组编委会,确定了修订原则和各章修订细则。
第3版主要进行了以下修订工作:
1.蛋白质一章增加了超二级结构、结构域,蛋白质功能分类等内容,充实了氨基酸化学反应和生理活性肽等内容;
2.重新编写了核酸一章,增加了核酸变性复性的影响因素、分子杂交、各类RNA的结构和功能、核酸序列测定等内容。改写了核苷酸、DNA构象类型、超螺旋结构等内容;
3.充实了糖类、脂类和生物膜生物学功能方面的内容;
4.酶学一章补充了核酶、抗体酶、酶工程,底物过渡态等新概念;
5.物质代谢部分增写了“代谢总论”一节,与“生物氧化”合为一章,在糖代谢之前增加了代谢研究方法、各条代谢途径的调控、个别氨基酸分解和合成代谢概况、苹果酸穿梭、柠檬酸穿梭等内容;
6.核酸和蛋白质生物合成部分增加了真核生物DNA、RNA、蛋白质生物合成、PCR原理、第二套密码系统、多肽链折叠的辅助蛋白(分子伴侣)等内容,改写了RNA剪接、反转录作用、核糖体结构等内容;
1生化教学的前奏:讲好绪论课绪论
作为生物化学教材的开端,是一门课程的缩影和向导,教师如能讲的精彩,可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且能使学生在了解本课程基本特点的基础上以科学的方法进行学习,为学生进行全课程的学习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打下基础。绪论课要讲好,我们必须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环节,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应充分运用幻灯片、多媒体、模型等现代直观的手段辅助教学,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关键看能不能引起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而不在于给学生教会了多少东西。在绪论课的讲解中,要让学生明白该课程所研究的内容、未来的发展方向,认识生化与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和在医学、农业、工业中的应用。比如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转基因大米、转基因大豆的成功实例;基因工程药物:胰岛素、各种疫苗的生产和应用等。让学生感觉到生化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学科,而是和自己的生活、健康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以激发学生学习生化的兴趣。
2将诺贝尔奖史应用
到生化的教学中从事生物化学研究工作的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化学奖的比例越来越高,充分说明生物化学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地位。将诺贝尔奖史应用到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并能活跃课堂气氛,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讲解真核生物的转录时,我们讲述了美国生物化学家罗杰•科恩伯格(RogerD.Korn-berg)对“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所作的研究”而独享诺贝尔化学奖的故事。科恩伯格是首位在分子水平上揭示真核生物转录过程如何进行的科学家,这一过程具有医学上的“基础性”作用,因为人类的多种疾病如癌症、心脏病等都与这一过程发生紊乱有关,理解这一过程有助于人们寻找治疗上述疾病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诺贝尔奖抱有浓厚的兴趣,说明将诺贝尔奖史的讲述嵌入到生物化学课堂教学中,可以成为推进多层次、多形式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良好的切入点。
3采用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
生物化学不仅有大量的专业词汇,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抽象思维和逻辑分析能力。如果一味地灌输,势必造成学生在课堂上的被动地位,使他们逐渐对所学的内容失去兴趣。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如讲授DNA的高级结构时,既有双螺旋,又有超螺旋、核小体、染色体等等,学生可能会感觉很枯燥,但如果问:“DNA的长度加起来有一米多长,这么长的DNA分子如何能呆在只有微米大小的细胞里面呢?”,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又如在讲解糖脂代谢时,可先问:“喜欢吃糖、吃甜食的人为什么容易发胖?糖是如何转变为脂肪储存起来的呢?”。这样学生就会聚精会神地去听糖脂代谢的讲解,对糖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氧化供能,但多余的糖可以转变为脂肪贮存起来的问题印象深刻。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地采用提问、反问的方法去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解答问题,从而使他们能对相应的问题掌握得更加深刻透彻。
4采用对比教学,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生物化学有很多知识点都是对应的,有联系的。合理地运用对比法可提高生物化学课堂教学的效果,通过对比,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前后呼应,让学生学得轻松,记得清晰。例如,生物大分子DNA与RNA的结构与功能的比较;蛋白质的二级结构α-螺旋与DNA分子双螺旋间的结构的比较;蛋白质的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结构的比较,蛋白质与核酸的结构与功能的比较,这样对于掌握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帮助很大。还有,对教材中概念相近的名词(如底物水平磷酸化与氧化磷酸化、核酶与核酸酶)进行比较;对相关的生化反应过程(如糖酵解与糖异生、脂肪酸的从头合成和脂肪酸的β-氧化、糖原的合成与分解、核苷酸的从头合成与补救合成、DNA的复制与RNA的转录、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翻译过程)进行比较,这样把两个或两个以上问题的异同点加以比较、列表,将复杂知识简单化、条理化,学生很容易掌握各知识点的异同点,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5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细胞的更新和老化。
2.血液
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的定义;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血细胞及其机能及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血液凝固与止血;ABO和Rh血型系统及其临床意义。
3.血液循环
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血管生理和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冠脉循环和脑循环的特点和调节。
4.呼吸
肺通气和呼吸气体的交换的概念;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呼吸运动的调节。
5.消化与吸收
消化管平滑肌的特性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胃肠道的神经支配和胃肠道激素;口腔内消化,胃内消化和大肠内消化。
6.能量代谢与体温
食物的能量转化;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和方法和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的概念,体温的正常变动及体温调节;机体的产热与散热过程。
7.肾脏的排泄
肾脏结构和功能特点;肾小球的滤过机能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机能;尿液的浓缩与稀释过程及肾脏泌尿功能的调节;肾清除率的概念及其意义;排尿反射的概念。
8.感觉器官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视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听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9.神经系统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突触与突触传递的概念及反射的概念;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和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神经系统对内脏机能、本能行为和情绪反应的调节;脑的高级机能。
10.内分泌与生殖
激素的化学本质、分类和作用机制;脑垂体的微细结构和生理功能;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代谢和生物学作用及甲状腺功能的调节;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及分泌的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及分泌的调节;生殖内分泌的概念及调节。
二.生物化学
1.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核酸结构与功能;酶原的激活原理和作用机制;酶促反应动力学;维生素的作用。
2.物质代谢
糖代谢;脂代谢;氨基酸代谢;核酸代谢;生物氧化的特点和类型;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组织、器官的代谢特点及联系;糖尿病、饥饿时三大物质代谢的特点;代谢调节。
3.信息的传递
DNA的复制、损伤及修复;RNA的不对称转录和转录后的加工修饰;逆转录及逆转录酶的概念;核酶;翻译过程;遗传密码的概念;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及基因转录调控;基因重组的概念。
4.器官和组织生物化学
血浆蛋白的分类、性质及功能;成熟红细胞的代谢特点,血红素的合成;肝脏在全身物质代谢中的主要作用;胆汁酸盐的合成原料和代谢产物;胆色素的代谢,黄疽产生的生化基础。
三.病理学
1.细胞与组织损伤
细胞损伤和死亡的原因、发病机制;变性的概念、常见类型、形态特点及意义;坏死。
2.修复、代偿与适应
肥大、增生、萎缩和化生的概念及分类;再生。
3.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
充血的概念、分类、病理变化和后果;出血的概念、分类、病理变化和后果;血栓;梗死的概念、病因、类型、病理特点、结局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4.炎症
炎症的概念、病因、基本病理变化及其机制;炎症的临床表现、全身反应;炎症经过和炎症的结局;炎症的病理学类型及其病理特点;炎性肉芽肿、炎肉、炎性假瘤的概念及病变特点。
5.肿瘤
肿瘤肉眼形态、异型性及生长方式;转移的概念、途径及对机体的影响;肿瘤生长的生物学、侵袭和转移的机制;肿瘤的分类;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区别;癌和肉瘤的区别;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机制;常见的癌前病变;常见肿瘤的特点。
6.免疫病理
变态反应的类型和发病机制;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病机制、分型及病理变化;自身免疫病。
7.心血管系统疾病
风湿病,心内膜炎,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症,心肌病、心肌炎的基本病理变化;风湿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基本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
8.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各种细菌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病毒性肺炎、支气管扩张症、肺癌等疾病的病理变化;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各种细菌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病毒性肺炎、支气管扩张症、肺癌等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9.消化系统疾病
慢性胃炎、溃疡病、阑尾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变、早期食管癌、早期胃癌、大肠癌、原发性肝癌的病理变化;慢性胃炎、溃疡病、阑尾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变、早期食管癌、早期胃癌、大肠癌、原发性肝癌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10.造血系统疾病
霍奇金氏病的病理特点、组织类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学类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白血病的病因分类及各型白血病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
11.泌尿系统疾病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小球肾炎、血管间质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细胞癌、肾母细胞瘤、膀胱癌的病理变化;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小球肾炎、血管间质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细胞癌、肾母细胞瘤、膀胱癌的病因、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12.传染病及寄生虫病
结核病、原发性肺结核病、继发性肺结核病、肺外器官结核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伤寒、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病、血吸虫病、梅毒、艾滋病的病理变化;结核病、原发性肺结核病、继发性肺结核病、肺外器官结核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伤寒、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病、血吸虫病、梅毒、艾滋病的病因、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13.其他
乳腺癌的肉眼特点、组织学类型、临床表现和扩散途径;甲状腺癌的肉眼特点、组织学类型、临床表现和扩散途径。
四.内科学
1.消化系统疾病和中毒
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溃疡、肠结核、肠易激综合征、肝硬化、原发性肝癌、肝性脑病、结核性腹膜炎、炎症性肠病、胰腺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急性中毒的抢救原则;有机磷中毒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2.循环系统疾病
心力衰竭、急性左心衰竭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心律失常的分类、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心脏骤停和心脏性淬死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及心脏骤停的急救处理;心脏瓣膜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心肌病、心肌炎、急性心包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
3.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及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
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呼吸衰竭的分型、诊断,治疗;肺炎球菌肺炎、肺炎克雷白杆菌肺炎、军团菌肺炎、革兰阳性杆菌肺炎、肺炎支原体肺炎及病毒性肺炎、肺脓肿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肺结核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胸腔积液、气胸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
4.泌尿系统疾病
肾脏疾病的症状、检查、诊断及防治原则;肾小球肾炎和肾病综合征、急、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和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5.血液系统疾病
贫血、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白血病、淋巴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6.内分泌系统和代谢疾病
库欣综合征、嗜铬细胞瘤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及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及治疗。
7.结缔组织病和风湿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类风关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五.外科学
1.外科总论
常用的灭菌法和消毒法;体液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的概念;类型;输血的适应性、注意事项、并发症及其预防;外科休克的病因及病理生理变化、类型,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防治;疼痛的分类、病理生理变化和治疗;围手术期处理;外科病人的营养代谢;外科感染;创伤;烧伤;良性及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方法和防治原则,移植的基本原则和步骤;麻醉方法分类,常用物,重症监测治疗与复苏。
2.普通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