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固定资产存在问题

固定资产存在问题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2 09:34:2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固定资产存在问题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固定资产存在问题

篇1

进人21世纪以来,国家和自治区投入大量资金,加强以能源、水利、交通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牧业的基础地位,加快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城镇化进程,为内蒙古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内蒙古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生产力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内蒙古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增速都保持了较高水平,对地区经济的增长起到了主要的推动作用。其中,全区投资总额稳步持续快速增长,由2000年的430.42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5516.04亿元,同比增长12.27%和27.40%,特别是2002~2005年,增速均保持在40%以上,2003年达到了69.13%的历史最高点之后投资增速放缓:2008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596.45亿元,比2000年增长13倍,保持平稳增长。全区5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实现5516.04亿元,同比增长27.4%;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38.03、117.76、187.25亿元和251.5亿元、2916.9亿元和2428.05亿元。

如此快速的发展势头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投资的强有力拉动。全区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加快了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的建设步伐,集中建设了一批重大项目,使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得到较大改观。全区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008年以来,市场需求大幅波动,能源、原材料等初级产品价格起伏加大,对自治区经济的冲击比较大。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低于上年,经济增长率更是下降到了2003年以来的最低点。

2009年第一季度,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动下,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宏观经济形势好于预期,整体经济运行呈现出“三高两快两稳”的良好态势。GDP、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速高于全国。第一季度,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471.07亿元,同比增长15.8%,高出全国9.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69.5亿元,增长4%: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799.1亿元,增长18.5%: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602.47亿元,增长14.1%。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0.8亿元,同比增长45.7%,高出全国16.9个百分点。全区5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5.33亿元,增长47.8%,比上年同期高20个百分点。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797.23亿元,同比增长19.2%。高出全国14.1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重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657.77亿元,增长20.9%:在37个工业行业中。有34个行业保持增长,煤炭开采及洗选业、电力及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三个行业增加值均超过百亿元,三大行业的增加值占整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1.4%。

(二)内蒙古投资的主要特征

1 投资以国家和自治区重点项目为依托。在内蒙古的固定资产投资中。国家和自治区重点项目充当了主力军,进入2000年以后,内蒙古陆续建成投产了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例如,内蒙古大唐托克托发电有限公司一、二期工程,达拉特电厂三期工程,准格尔电厂二期扩建工程和包头二电厂等电源项目的投产,以及配套建设长距离输电线路。并实现自治区东西部电网的连通:建成的长庆气田至呼和浩特的天然气输配工程,加快了“西气东输”的进程:包头稀土高新区希望铝业有限责任公司铝电一体化项目电解铝一期工程,霍林河煤业集团10万吨电解铝项目,包钢改扩建工程和准(准格尔)东(东胜)铁路、锡(锡林浩特)桑(桑根达来)铁路、桑(桑根达来)蓝(蓝旗)铁路及国道110线、包头至东胜高速公路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建成投产,贯穿内蒙古2600公里的东西大通道全线通车,这些重点项目成为我区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部分,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投资。在重点投资项目中,地方项目越来越占据主体,近年来,中央与地方项目的比例大约在1比9左右变化,

2 投资主要投向我区的优势产业。从项目所属行业看,内蒙古项目投资主要是立足当地资源以及资源相关的制造、生产供应等行业。超过60%以上的投资集中在能源、冶金、化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和农畜产品加工等六大产业为主的优势特色产业体系。

3 从投资主体性质看,目前,内蒙古投资主体主要是国有企业及国有股份企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投资主体开始呈现多元化趋势,私营企业投资虽然总量不大,但是近几年增长很快。

4 从项目资金来源上看,企业自筹资金比重最大。统计期间(2000~2007):累计完成投资额11750.75亿元,除2001年较2000年有所下降、2005年较2004年略有下降外,自2004年起开始高幅度增加,平均占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71.90%,自筹资金已成为内蒙古固定资产投资融资来源的重要渠道。在自筹资金中,政府招商引资逐年增加,成为支持内蒙古固定资产投资高增长的主要力量,2002年内蒙古招商引资总额为270亿元,到2008年增加到2058亿元,6年间增加6.6倍,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5.18%。国内贷款次之,统计期间,全区利用金融机构贷款累计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为2483.71亿元,平均占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7.3%,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2000年的18.6%下降为2007年的10.5%,受国家货币政策影响显著:利用国家预算内资金占比不大,平均占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8.8%,2002年受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影响,占比一度激增到17.4,后逐年下降,2006年起更是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削减到5%以下:利用外资平均占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占比仅为2.1%,2001年较2000年上升了71.05%,但内蒙古吸引外资的投资领域单一,自2001年起对外资吸引力下降,2002年较上年下降56.92,之后继续呈下降趋势,2007年更是较2001年下降了89.2%。

5 从投资动机上看,提升竞争力、完善配套设施以及满足未来市场需求是企业投资的主要动机,其次是政府对项目的各项优惠政策的吸引。

二、投资对于内蒙古经济总量(以GDP为代表)和经济结构的影响

2000以来,内蒙古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平稳增长,有力增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后劲和动力。2000~2008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由1539.12亿元上升到

7171.58亿元,8年间增长365.95%。在高投资的推动下,内蒙古经济总量8年来一直保持10%以上的高速增长,特别是在2004年达到20.5%,2005年则达到23.8%的历史最高点。

在投资高速增长的同时,投资占GDP的比重也呈逐年上升趋势,2001年至2005年增速较快,进入2005年以来增速放缓,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略有下降,仍然达到72.1%。经过对比分析发现,经过投资、经济的一轮高速增长,上升阻力加大,2005年投资增长率、经济增长率、投资占GDP比重出现“三下降”。

从客观上分析,内蒙古的经济是投资拉动型经济,经济增长基本属于投资扩张为主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发展经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70%左右。近年来内蒙古通过多元化的引资,不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的力度,“十一五”的前2年分别完成投资3300亿元、4400亿元,2008年完成了5600亿元,3年累计完成了投资13000亿元。2009年自治区确定的投资目标是7100亿元,增长的幅度非常大。

(一)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长,实现产值稳步上升

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由2000年的38.03亿元上升为2008年的251.50亿元。2008年。占三次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20.3%,比2000年上升了9.2个百分点,在第一产业中,农林牧渔各行业投资均保持了比较快的增长速度,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得林牧渔业投资增速明显快于种植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内蒙古经济的发展,但第一产业发展落后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实现产值由2000年的350.80亿元增至2008年的906.98亿元,占GDP比重却由2000年的22.79%降至2008年的11.68%。

(二)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呈现逐年上升,产值渐居三大产业之首

2008年的2916.9亿元较2000年的117.76亿元增长24.77倍,占三次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由2000年的34.3%上升为2008年的42.3%。从轻重工业来看,重工业投资呈现上升趋势,以能源化工产业为龙头的资源消耗型企业蓬勃发展。产值由2000年的582.57亿元增至2008年的4271.03亿元,占GDP比重由2000年37.85%增至53.75%。2005年起,第二产业取代第三产业成为我区GDP贡献最大的产业。

(三)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降至三次产业第2位,产值稳中有降

2000年,第三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7.25亿元,2008年完成2428.05亿元。2008年略有回升,达到37.4%。金融保险等各行业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其中,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党政机关团体、邮电、交通等行业是第三产业投资增长中的亮点。对第三产业投资以及产值的增长做出了较大贡献,第三产业产值在2008年实现2583.79亿元,较2000年的605.74亿元增长326.55%,占GDP比重也由39.36%升至33.29%

近年来,内蒙古通过实施“三化”战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突出表现在工业比重明显提升,实现了从工业化初期到中期的重大跨越。与2002年相比,内蒙古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了17.2个百分点,达到48.9%,形成了以能源、冶金、化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和农畜产品加工等六大产业为主的优势特色产业体系。通过重点行业的持续投资,内蒙古的产业结构出现了显著的变化,2000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比重为第一产业22.79%,第二产业为37.85%,第三产业最高为39.36%:到2007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12.51%,第二产业上升到最高,达到51.79%,第三产业则下降到35.70%。内蒙古的经济结构明显呈现工业化高速发展期的特点。

三、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内蒙古固定资产投资的新动向

(一)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国家推出的4万亿元投资带动了内蒙古固定资产投资的较快增长,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09年前4个月,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868.8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6.8%,在全区计划总投资50万元以上项目中(含房地产开发投资),第一产业投资31.4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1.7%:第二产业投资545.13亿元,增长47.1%,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62.7%,其中工业投资531.87亿元,增长44.2%,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61.2%:第三产业投资292.22亿元,增长76.0%,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33.6%。

(二)地方与中央投资均保持高速增长

1~4月份,地方项目完成投资735.63亿元,同比增长53.9%;其中,城镇投资725.52亿元,增长53.7%。中央项目完成投资133.01亿元,同比增长75%。中央投资增速高于地方。

(三)工业投资力度继续加大

今年以来,工业投资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1~4月份,全区完成工业投资531.87亿元,增长44.2%。其中,采矿业投资155.47亿元,同比增长60.3%:制造业投资239.32亿元,同比增长39.4%: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137.09亿元,同比增长36.9%;工业投资在全部投资中所占比重为61.2%。

(四)交通运输业投资高速增长

2009年1~4月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共完成投资62.5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倍。其中,铁路运输业完成投资22.90亿元,增长1.1倍:道路运输业完成投资27.97亿元,增长1.2倍:城市公共交通业投资1300万元,增长2.3倍:航空运输业投资4535万元,增长2.7倍:管道运输业投资4.34亿元,增长3.0倍。

(五)房地产开发投资低速增长

1~4月份,全区房地产开发投资70.5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按用途分,住宅投资和其他投资分别完成45.45亿元和6.71亿元,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5.6%和1.7%。其中,90平方米以下投资16.06亿元,同比增长7.1%:商业营业用房投资完成14.15亿元,同比增长31.5%。

四、内蒙古固定资产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投资的高增速难以长期持续

从国际和国内的经验来看,一个国家或地区很难在长期内维持一个超过30%的投资增长率,对于内蒙古也是这样,2002年以来投资的高增长主要是依靠对于内蒙古能源的大量需求,这是重化工业发展的初级阶段的特征之一。以电力需求为例,1980~2000年,我国

电力弹性系数平均为0.8,也就是说电力消耗小于GDP的增长速度,我们用较少的电力消耗可以获得较多的经济增长。但进入新世纪以来,电力需求的弹性系数发生了逆转,8年来弹性系数基本维持在1.3~1.5之间。这主要是我国发展重化工业对于电力的需求大大增加,同时重化工业属于高耗能产业。这一时期,获得同样的经济增长要比以前消耗更多的电力和能源。所以,单从工业生产的电力需求来讲,重化工业的发展加大了对能源的需求。但是,据预测,进入2020年以后,由于我国重化工业基本饱和,电力的弹性系数将再次下降到1以下,估计在0.95和0.7之间。所以说,对于资源的需求从长期看是一个逐渐下降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投资率是无法长期维持的。需要寻找新的增长动力来支持经济增长。

(二)经济增长方式存在隐患

投资的高速增长使得我区GDP的构成中。投资贡献比例过大,长期超过70%。这种结构反映出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存在问题。特别是在当前政府主导的背景下,投资对于GDP的高贡献率使得各级地方政府对吸引投资的热情难以消退,政府长期热衷于招商引资使得政府很难在转型的路上走出实质性的步伐。从国民收入的构成来看,投资直接构成当期的GDP。但是当投资转化为生产力之后,能否实现销售和盈利是取法保证的。如果不能实现生产和销售。那么,这样的投资就无法成为持续的GDP增长动力。但是在当前以政府任期为周期的经济增长模式中,未来的长期可持续增长难以成为各级政府的重点,而短期见效的招商引资成为维持政府政绩的主要手段。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在这样的增长模式中,前期的投资极有可能转化为下一期的过剩产能,这也是我国经济为何长期在过热与过冷的交替中徘徊的一个制度上的原因。

(三)投资的政府主导比较突出,民营经济投资比重有待提高

以重点项目为主导的投资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各级政府的投资积极性,政府无论是在招商引资还是银行贷款过程中均做了很多工作。特别是各级政府金融办公室成立后,政府与各个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合作关系进一步加强,为银行、政府和企业的多赢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在投资繁荣的背后,是民营经济的投资热情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在内蒙古的投资总额中,民营经济仅占10%左右,这与民营经济的地位是不相适应的。

(四)房地产投资后续乏力

进入2008年以来,受国家国内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内蒙古投资增速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其中,房地产投资受到的影响较大。2008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516.04亿元,同比增长27.4%,其中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736.08亿元,同比增长46.96%,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13.34%。呼和浩特市房地产投资较上年同期保持增长,但是增速明显放缓。2008年呼和浩特市完成房地产投资100.44亿元,同比增长3.86%,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89个百分点,2008年,全区完成商品房施工面积6889.1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0.65%,增速较上年下降15.9个百分点,住宅施工面积5598.2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9.03%,增速下降19.73个百分点:施工面积中新开工面积3709.1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2.22%,住宅新开工3004.2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9.66%,增速下降17.28个百分点。房屋竣工面积1694.0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7.63%,住宅竣工1432.0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7.81%。房地产供给增速放缓的同时,商品房销量大幅回落,2008年全区商品房销售面积2141.01万平方米,比上年同期仅增长2.57%,增速回落45.03个百分点,现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5.22%。

2009年第一季度,全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310.8亿元,同比增长45.7%,比全国平均增速高16.9个百分点。但房地产市场整体处于低迷状态,商品房销售出现明显下降。第一季度,全区商品房销售面积24.9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0.7%:商品房销售额8.25亿元,下降30.3%。

五、政策建议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降低经济对于投资的依赖

投资对内蒙古经济新世纪的崛起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投资主导经济的局面必将成为历史。任何一个健康的经济体,都不可能容忍国民经济出现过大的比例失调。要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必须提高经济体内的最终需求所占的比重,也就是提高居民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当前,应当抓住内蒙古投资繁荣的大好局面,引导投资向教育、医疗、文化、环境保护等基本的民生领域倾斜,加强城乡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使人们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医疗、文化服务,改善城市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这些投资的加大将会在带动居民的持久消费上起到积极作用。

(二)为民营资本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贯彻平等准入、公平待遇的原则。

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在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等行业和领域,进一步引人市场竞争机制。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加快完善政府特许经营制度,规范招投标行为,支持非公有资本积极参与城镔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与运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支持、引导和规范非公有资本投资教育、科研、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的非营利性和营利性领域,

(三)拓宽非公有资本进入金融服务业的渠道

篇2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识码:A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对投资项目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监督行为。它是国家对固定资产投资活动实行监控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我国审计监督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固定资产因其投资金额较大、使用周期较长、投资主体和受关注程度高,所以适时地加强对其审计,是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有效手段。

1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1.1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覆盖面不够广,审计力度不够大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基础设施等公共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但审计机关能够进行审计的投资项目占项目总数的比重、经审计的投资金额占投资总金额的比重还相当低。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第一,审计机关在国家建设项目投资监督体系中的地位不明确,监管权力分散在财政、基建、审计及其他行业主管部门手中,审计的监督力受到一定的限制;第二,审计机关受人员、经费等因素的限制,没有足够的力量对投资建设项目全部加以审计。

1.2对投资项目的审计不能提前介入

审计的提前介入是指审计人员从项目立项开始参与项目投资全过程,这样既有利于加强项目建设决策和程序的合法性、科学性,又有利于提高投资效益。目前我们的投资审计大多是事后审计,主要发挥监督作用,缺乏必要的事前预防和事中监控,尤其是对投资项目选择的决策过程难以施加影响。

1.3现有审计队伍知识和能力结构不合理,缺乏复合型人才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涉及的审计事项复杂、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审计机关目前具备财务知识的人员比较多,具备工程、计算机、法律知识的人员比较少,而既具备工程知识又具备财务、计算机知识的人员则少之又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第一,审计机关平时没有重视相关人才的培养和储备;第二,审计专业难以吸引工程造价师等专业人才加入审计人员队伍。

1.4目前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内容侧重于微观层面,有时单纯“就项目审项目”

审计着眼于查处单个问题的多,不善于通过对微观审计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从宏观上提出搞好建设项目的建议和改进审计方法的措施。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审计内容仍以查错防弊为主,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是重点,没有将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向效益审计、全过程审计扩展的意识,也没有树立“跳出审计谈经济,围绕经济搞审计”的观念。第二,由于投资领域的市场动作、建设管理尚不规范,发现和披露建设过程中的违纪违规问题仍然是投资审计的主要内容。第三,由于建设项目大多具有建设周期长、消耗大等特点,且其投入产出是分阶段一次性完成的,因此对建设项目的审计要根据项目建设具体情况,分别进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概(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和竣工决算审计。

2对策

2.1高质量的审计来自高素质的审计队伍,配备充足、合格的审计人员是审计机关有效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基本条件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管理手段的日趋智能化,审计人员的单一财会型知识结构已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要求在精通财务知识的基础上,还必须掌握法律、经济、工程技术、计算机等相关知识。因此,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将向多元化、现代化发展。应采取多种途径,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可以采取如下途径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第一,人才的外部引进,即适当增加编制,用于引进审计机关所亟须的工程技术人才,尤其是既懂工程技术又懂财务审计的复合型人才;第二,人才的内部培养,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培训,使审计人员能够更新观念、知识和技能,尽快适应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一定的奖励措施,鼓励审计人员自学专业知识,获取专业资格证书;第三,系统内部的人才整合,即上级审计机关对于享有审计权限而又人手不够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项目,可以委托或者授权下级审计机关来办理;第四,建立外部人才网络,即与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其他中介、咨询机构中的技术专家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必要时可以聘请他们参与重点建设项目的审计工作;第五,要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近几年违法乱纪现象较严重,职业道德建设势在必行,要使审计人员树立坚守的政治信念,加强廉政教育,做到警钟长鸣。

2.2创新审计技术和方法

目前审计所采用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已很难适应新的审计任务。加快审计方法的改进和完善迫在眉睫,必须将审计方法转变为以评价内部控制系统为基础的抽样审计,并借助对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价结果确定审计重点、范围和方法,同时将风险分析和防范措施纳入审计程序各个环节。在审计中充分运用分析测试,以分析测试结果作为拟定审计计划、实施审查、作出审计结论、表达审计意见的重要参考依据。

2.3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向投资绩效审计过渡

自审计机关成立以来,我国投资审计主要是以工程管理、财务收支为主体的真实性、合法性的审计。审计署提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以效益审计为主,促进提高建设资金的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由于我国尚处于经济改革和转轨时期,按发展中国家所经历的一般规律,这个时期的建筑市场管理、经济秩序都比较混乱,容易发生违法违纪和腐败现象。因此,我国投资审计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以查错防弊为主要任务,是从实际出发的必然选择。

2.4从事后审计逐步向全面参与、全过程跟踪审计转变

审计人员作为项目管理的监督部门,应将投资控制视为已任,主动全方位参与到项目的管理之中,除定期参加工程例会,收集情况外,在各相应阶段,如可行性研究、立项、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监理、竣工决算等各阶段,也应广泛参与获得信息。唯有把审计关口前移,将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做到及时堵塞漏洞、减少损失浪费、提高审计质量和效果。

固定资产投资活动涉及国民经济各部门,搞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对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加强宏观经济管理,提高投资效益,促进综合国力的增长,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程午生.固定资产投资审计[J].审计研究,1996.

篇3

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办公条件的日益改善,大量现代办公设备的添置,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日趋增加,但综观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管理工作,存在着诸多不规范、管理薄弱现象,这些情况严重阻挠和抑制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并影响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成为国有资产流失的一大隐患。

一、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固定资产疏于管理,基础工作薄弱。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对所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要定期清查,做到家底清楚,账账相符,账卡相符、账实相符,防止资产流失”。但实际工作中却存在着下列现象:

(1)未建立固定资产明细分类账。总账与明细账与实物没有严密的稽核关系,有大部分单位只以流水账形式记录,未分门别类按资产性质、类别进行明细登记,账面数与实物数长期不核对,从而导致账账不符、账实不符。以车辆和电脑来说,这些资产与房屋建筑物不同,它们具有很大流动性,如果不是对每辆车和每台电脑建账、设卡,并定期盘点、核对的话,就无法正确反映其购入、使用、处置及其他变动情况,很难保证实际使用数与账面数相一致。

(2)账外物资比比皆是。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来源已具有多样性,除了按年度预算购置外,还有无偿调拨、捐赠等等,按规定这些固定资产取得后必须登记入账。但由于许多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间缺乏沟通,疏于管理,从而导致账外物资的存在。如的行政单位账面车辆数为2辆,而实际使用数却有3辆;有的行政单位其实际空调数远大于其账面数,有的出售的车辆在账本上根本找不到,账外物资就成了“断了弦的弓”,游离于管理之外,游离于监督之外。

(3)处置未按规定办理报批手续。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也是一项重要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较大,按规定国有资产处置应向主管部门或同级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报告,并履行审批手续,但事实上仍有部分单位在处置时未办理报批手续,存在随意出售、出租、转让,随意核销现象,而且处置金额也相当大。

2、固定资产性质发生变化,收益未纳入单位预算统一管理。当前,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纷纷将沿街房屋(包括其办公楼的一部分),或直接购置的门面房、商品房出租,广开财路收取房租收入弥补行政开支。经检查发现:

(1)大部分单位在将国有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时,未提出申请,未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也未报同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财政部门批准。

(2)房屋出租协议签订较草率,合同条文不符合规范要求,而且一般都没有经过公证。有的协议执行较随意,未按协议规定期限足额收取租金,没有注重协议的法律效力。

(3)房租收入未纳入预算统一管理。正是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登记上出现的不完整性、房屋出租上出现的不规范性,从而导致国有资产收益特别是房租收入未完整地纳入预算统一管理,有的形成了“小金库”,严重违反了财经纪律。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将收取的房租收入直接入往来科目,列收列支,有的将房租收入转移至本单位的工会账、食堂账、技协账,有的将房租收入拱手相让,纳入下属单位经营收入或挂下属单位往来科目,有的甚至不直接向承租方收取房租,而是在承租方列支费用,可谓是五花八门、各有各招,目的就是逃避监督,为单位小集体谋福利,为请客送礼开方便之门。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1、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缺乏责任心和相应的专业知识,监督未到位,领导对资产管理意识比较淡薄,主观意志强烈。因此,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证资产保值、增值,安全完整的重要措施。事实上,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需要各方面的有效衔接,不仅要有金额核算,而且要有数量控制,固定资产数量金额核算需要财务、物资、使用部门的通力合作。但由于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存在重行政,轻管理,内部控制及管理制度松懈,领导管理意识缺乏,做事主观,对财产变动的决策缺乏民主化,未经集体讨论等等,从而导致财会人员一切听从领导,而未根据制度规定履行职责,责任意识下降,再加上许多领导频繁调动人员,认为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人员毋须专业培训,使得这些部门的工作人员缺乏最起码的专业知识。

3、行政事业会计制度特有的核算要求,使经费一旦成为实物后就游离了监督视线。根据现行会计制度规定,行政事业单位仅对其拥有的固定资产进行核算,但并不核算反映政府固定资产方面的信息,其核算的结果只是提供给统计部门作为参考资料。这就意味着用于购置固定资产方面的资金,一旦支出后就退出政府和公众的视野,为行政事业单位重资金轻财产的现象埋下了隐患。行政事业经费一旦成为实物财产后,似乎就贬值了,人们不再关注其使用是否有效、管理是否到位,核算反映是否真实。

现行的会计制度还规定,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均不计提折旧,在报表上不反映固定资产的净值。这使得资产负债表反映不出固定资产的磨损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背离的程度越来越大,形成资产总量的虚增。更主要的是因不提折旧,不与成本挂钩,其核算的正确性,也必然大打折扣。

2、固定资产清产核资的手续、环节、程序缺乏严密的衔接和管理监督,人为造成固定资产管理混乱。因为行政事业单位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对于长期使用后应报废的固定资产,根据有关文件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应提出书面申请,填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申请表》上报主管部门。主管部门出具初审意见后,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方能调整账务。应该说,这一方法是符合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特点的,也是可行的。但在具体操作上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漏洞。(1)、固定资产报废程序繁复。由于审核部门是按一定比例核准使用单位报废固定资产,因此,没获核准报废的固定资产,在第二次申请报废时,又得重复进行一系列申请报废手续,而且也容易造成固定资产管理混乱。(2)、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固定资产更新很快,如电脑、计算机处理系统等。由于固定资产报废超过单位处置规定标准时,必须经财政部门审批后才能处理,而审批程序往往滞后,造成许多固定资产实际上早已淘汰,但仍在账面上反映,虚增了资产的价值。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篇4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指事业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和其他固定资产。此外,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质,也作为固定资产管理。由于固定资产在单位全部资产中占较大比重,是单位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物质保障,且在单位存续的前提下,固定资产的数量和总值一般也会持续增长,因而,管好和用好固定资产,对于单位资源配置优化、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节约资金,意义十分重大。

1现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意识淡薄。单位领导及固定资产管理、使用部门对固定资产重视不够,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责任落实不到具体责任人,使用部门对固定资产管理缺乏责任意识,对本部门使用的固定资产不愿承担管理责任。

1.2 固定资产配置不合理。事业单位之间资源的横向联合调剂余缺的意识和行动力欠缺。内部固定资产资源配置不规范、不科学和不合理,内部部门与部门之间、下级部门与上级部门之间形成条块管理、利益分割的格局,自成一体,互不协调,造成固定资产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和铺张浪费,利用效率低及固定资产流失。

1.3 忽视固定资产使用过程的监控,固定资产处置不规范。财务部门与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之间沟通不够,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对资产管理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和具体办法。单位向各部门安排、配置固定资产后,对使用情况没有跟踪,以致于一些固定资产已长期不存在,却一无所知。对闲置报废固定资产的处置较为随意,没有严格按制度规定的程序履行相关的审批手续,不对有关资产进行评估,擅自定价或随意处置,强行报废、低价出售、无偿调拨、无偿出借等屡见不鲜,这些不规范的资产处置不可避免地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1.4 会计核算不全面,资产价值反映不及时、不真实。到目前为止,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仍然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除了固定资产报废、调出、丢失等处置外,账面价值不做变动,从而导致实际固定资产价值与账面固定资产价值不符,虚增净资产。这种会计核算方法既违背了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也违背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原则。

2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出现的诸多问题,究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2.1 对购置固定资产仍维持由国家“买单”的方式,对使用单位责任不明晰。我国的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固定资产投资仍由国家统揽。在实际管理中,并没有明确的体现国家意志的人格化代表,权责不明确,这种体制下的管理,其结果必然是单位只关心对固定资产的投入,不关心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只追求对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忽视对固定资产的有效利用。

2.2 对固定资产购置缺乏完整的预算制度,特别是在具体的环节上,没有明确的约束。因为固定资产的预算,也是政府预算的基础数据来源和依据,只有对固定资产购置的标准、规模做出明确科学的规划,才能保障合理的资产配置,才能保障资产的高效利用,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资产的浪费,预防资产购置的随意性。

2.3 缺乏内部管理的有效机制。一是对固定资产日常管理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固定资产从购入、使用、管理到处置等环节上问题诸多。二是具体工作人员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在日常管理与核算中,不能够严格执行有关规章制度,工作失误现象严重。三是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管理、财务、使用部门相互之间沟通不够,相互间缺乏制约机制,影响固定资产的正常管理。

3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3.1 建立基层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实行以单位领导为全面责任人,分管资产领导为主要责任人,使用部门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的固定资产分级归口管理制度,并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职责范围,将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人。配合固定资产清查工作,定期考核责任履行情况,事业单位有些固定资产涉及单位各部门的广大职工,应建立各使用部门的分管人员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责任制,合理分工,共同抓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建立固定资产台账,登记资产基本名称、类别编号等,负责固定资产清查后各项待处置固定资产的申报工作。固定资产使用部门签订固定资产使用保管责任书并实行备案制,由财务、单位领导、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存档备查,对增减固定资产及时调整记录并予以书面确认。人事劳动部门对人员调动、离任应及时通知资产管理部门办理相关固定资产的移交和卡片变动登记等。

3.2 充分利用预算、政府采购强化对固定资产的配置管理。财务部门在编制年度预算的过程中,对固定资产购置预算要作全盘考虑,从资金来源上加强有效控制,对各部门提出的固定资产购置预算报告,要综合考虑部门实际需求状况及目前已占用资产状况等因素。在不影响日常工作的前提下,首先考虑资产在本单位各部门互相调剂使用,杜绝不必要的浪费行为,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提高执行政府采购制度的自觉性,在基础设施建设、车辆购置、设备购置、大批办公用品购置环节要严格执行招标投标和政府采购制度,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3.3 加强固定资产的事中、事后监控。加强固定资产的事中监控,一要健全固定资产保管制度,做到购置时有验收,领用时有登记,保证账与实物一致;二要规范固定资产日常核算,健全固定资产总账、明细账、卡片等资料,做到账卡、账账、账实相符;三要建立固定资产使用人责任制度,确保资产按规定用途合理使用;四是要对造成固定资产损失的有关责任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加强事后监控,处置资产(包括调拨、转让、报损、报废等)应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一律不得随意处置;应按规定进行资产评估,按资产评估价进行处理,以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资产处置后要如实进行资产核销账务处理,对残值收入和转让收入要及时入账。

3.4 完善固定资产监督检查制度,严肃追究有关管理者责任。明确监督检查机构和人员的职责权限,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是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保障。对现行的有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作适时调整,对固定资产业务相关岗位及人员的设置情况,保证不相容职务或岗位相互分离、相互监督牵制,定期检查固定资产投资预算制度的执行情况。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强化内部管理,完善内控制度,建立健全自我约束机制。

3.5 改进固定资产的核算体系。实行固定资产折旧核算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的价值转移,有利于固定资产的合理使用,是固定资产核算的客观要求,可以促进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加强管理。同时可以准确反映固定资产的有形、无形损耗情况,使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真实可信。现今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购置不完全是国家拨款,有的是自筹资金、刨收收入,还有捐赠转入等其他方式,因此应按资金性质,分期分批计提折旧。也可采用简易的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对提前报废的资产不再补提,对超期使用的资产不再续提,在计提折旧时应登记固定资产总账和明细账,并在会计报表中反映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及净值。

3.6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提高业务工作技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固定资产的管理不仅仅局限于原来的数据统计、传递资料上,还要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效果进行分析,为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信息。所以,对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择用、培训工作更显得十分重要,不但要有岗前培训,还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工作技能,还要具备资产管理等其他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保证固定资产工作顺利开展,达到资产配置合理,充分发挥保值增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黄晓彤.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思考[J].福建建筑,2009,(11):131-132.

[2] 赵素英.基层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应进一步改善[J].现代审计与会计,2009,(11):53-53.

篇5

在事业单位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同时也是事业单位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近些年来,事业单位拥有的固定资产的规模在不断扩大,数量在不断增多。与此同时,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管理的难度变得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相关机构和部门越来越重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同时,社会公众也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此,如何提高和完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规范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断促进管理制度科学化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

(一)缺乏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

在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前,我国采用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在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后,这种思想仍然影响着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随着全球化经济的迅速发展,事业单位原有的管理方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并且由于我国长时间以来形成的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不强的情况导致我国现阶段的发展实为缓慢,并且很多时候是没有效果的。我们国家的事业单位大多缺乏固定的资产使用和管理的学习,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薄弱,认识不够,相关的工作人员对于管理的责任心不足,很多人员都认为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个人的利益无关,从而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对于工作的管理。而且领导常常由于工作繁忙无法做到事无巨细的管理和监督,导致单位的固定资产闲置,流失,和浪费,由此看来,这个问题的出现也成为阻碍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固定资产登记存在问题

通过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调查不难发现,大部分的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登记方面都存在问题,这些问题有大有小,但却影响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效果。甚至有一些事业单位存在严重的固定资产登记问题,从而使得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无法开展。究其根本,这主要是由于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淡薄,管理水平低下,而且公司没有一个明细的制度规范管理造成的。很多单位的管理制度从大体上看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如果细看,每一个环节都会出现大大小小的问题,看是完整,但是可能只是在做无用功。固定资产明细财务登记的不规范,很容易导致固定资产的金额和明细金额有出入,导致人员对资产的管理混乱,还容易造成贪污的行为发生。因此,事业单位要想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必须先要解决固定资产登记问题,切实记录,从实际情况出发,合理的开展每一步管理工作。

二、改进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现状的措施

首先,要从事业单位领导下手,改变其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认识,使其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对于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性。领导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认识将会直接影响固定资产管理的效果。因此,事业单位领导必须要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开展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并且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设立一个专门的固定资产的协调管理机构,明确和规范每个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改变原有的人员管理不明的问题。并且要善于利用我国的科学化进程的发展建立固定资产管理网络,形成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机构和各科室的工作人员的统一管理的局面,并且做到责任机制,明确工作人员的职责,层层分解到各个工作人员的管理责任,真正落实到个人的管理制度。并且最后要加强资产管理队伍建设,选拔和造就一批有能力,踏实勤恳,责任心强的工作人员,知人善用。不断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讲解,使他们在工作中能够运用合理的手段和专业化的知识迅速的作出判断和反应,以保证固定资产管理的发展平稳顺畅。并且我们想要更好的管理固定资产,就要将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进行优化和完善,对资产管理类别划分的更加详细和准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事业单位在如此快速发展的时代能够明哲保身,同时也能够更好的避免固定资产由于账目失实等原因受到损失。并且能够在发生相关政策变动时,快速的整合管理制度,迎合时代的发展和跟进社会的进步。

三、结束语

总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水平无论是对事业单位来说还是对国民经济发展来说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因此,我们必须在平时工作中加强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制度的管理,规范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科学组织管理活动,明确职责分工,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提升固定资产管理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彭俊蓉.谈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问题[J].科技致富向导. 2011(21)

[2]李义平.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05)

篇6

一、后勤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特点

后勤企业固定资产具有使用期限长、物质形态稳定的特点,固定资产管理更是一项复杂的内容,涉及的部门很多,比如计划部、采购部、生产部等,他们必须进行共同的联手合作,才能很好的完成整个固定资产的采购业务、后续业务等内容。对于后勤企业来说固定资产的物质价值较高,往往占有较大的比重,往往具有很大的利用价值,而且需要长期的使用,具有不可替代和专用的性质,所以要求的含金量也要高,技术能力要求的程度也高,需要高技术含量的管理者进行管理和监督,从而保障固定资产的有效利用效率,为保障后勤企业正常的后勤工作,固定资产要素是关键。

后勤企业要想长远的发展对于后勤材料的管控是关键,固定资产成本控制是关键,其中最主要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产,有关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越健全,制度执行的的效率越高,成本控制的能力就越强,创造的生产能力就会提升。后勤企业管理主要是加强固定资产预算管理、科学计划管控,强化预算制度,强化后勤的控制过程的细化管理,精心组织和操作,才能很好的发挥后勤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特点。

二、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存在问题剖析

1.后勤企业单位固定资产各管理部门严重缺乏沟通和协调,各部门各自管理、各行其职,各管理部门往往局限于各自的权限和职责,没有很好的进行资源的效率优化、优化配置低下。目前,后勤企业单位固定资产购买的程序是由生产部向上级单位报送计划,上级单位的计划部门、供应部门、财务部门等,部门审批后才能购买,私自无权购买,程序繁琐。而在实际操作中却是恰恰相反,先购买并且使用上,相关的手续问题才开始办理,导致财务部门账实不符,还没有很好地进行沟通交流、实地对账。使得管理过于分散、互相不互补,导致资产的调剂和处置不及时,两者在管理上陋洞很大,固定资产的浪费现象非常的严重。

2.后勤企业有关固定资产核算不规范。由于管理不善,导致很多后勤企业的固定资产已经投入使用,却没有及时进行单据或者决算书的出具,没有原始的进账单记录,很多后勤企业就是进行暂估入账,并且没有计提折旧,还有很多后勤企业没有做账务的处理,导致后勤企业虚增利润,缴纳多余的所得税,每年年末审计时遗留的后勤工程和固定资产很难准确记账,导致账务错误。核算方法的选择由于前期基础记载不明确,计提的方法不恰当、不合理的话,会加大后勤企业的财务风险。

3.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如程序管理不完善、流程不规范、奖惩制度不健全等。固定资产具有使用期限长、物质形态稳定的特点,这就强调在管理上要占有重要的地位。程序管理主要是前期管理,前期没有很好的把握投资关,没有做好很好的调研和技术的论证,导致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低下,影响投资收益的实现。流程上固定资产项目审核和资产验收出现舞弊的现象,投资、审批手续不健全,购入固定资产时只是局限于个别单位的利益,忽视整体发展,导致浪费了大量的采购资金,导致很多固定资产的闲置和浪费。

4.后勤企业同样出现固定资产的后续资本化和费用化的问题。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和费用支出划分不够明确,认定的条件、认定的标准较为模糊,导致财务部门在进行盈余管理上很难将两者进行有效的划分管理,导致会计信息含糊、数据真实性较差。税法上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是按照原价减去扩建支出、变价支出等的余额,计入账面价值中去,这样会导致会计和税法的差异,其中的支出的后续资本化和费用化划分含糊,导致出现后勤企业财务上的风险,企业面临涉税风险,导致财务负担。

5.后勤企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数据量巨大,工作量繁琐,导致人力资源浪费。很多大型的企业,固定资产数量巨大,人工核算的成本较高,数据的及时性差,数据的利用效率明显偏低,导致数据缺乏准确性、真实性,没有真正做到优化整合管理。固定资产的分类管理效率低下,应该严格区分项目、分类管理。

三、加强后勤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的对策研究

1.分级管理,统一协调,优化整合。分级管理各后勤部门,由财务部统一领导,对固定资产进行产品的特征和供应商进行归集和分类,然后后勤职能部门进行归口管理,具体到每个班组和每个岗位的个人,把具体的责任落实到个人。例如涉及到生产的固定资产设备等机械资产归生产部门管理,办公用品归综合部门管理等。同时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管理,定时开会讨论,采用积极有效的优化方案,实行部门领导签单制,对于复杂化的程序进行必要的简化,实行相关责任人签单管理制度,简化程序的同时能够进实时的监管。

2.完善财务部门的核算制度。财务部门实地生产考察是关键,根据固定资产的特点进行核算管理,同时根据新会计准则和后勤企业本身的财务制度、后勤职业进行职业判断,正确的进行划分和计量,及时进行沟通和管理,归集费用,及时安装验收。同时及时进行手续的办理上报财务部门进行入账管理,正确计入入账价值,及时入账、才能及时核算,以免产生遗留问题。

3.定期盘点库存,合理处置、报废、盘活固定资产。建立固定资产定期盘点制度,核对固定资产的实物台账和实物卡片,防止不合理的财产损失。根据企业的规模和产量,确定后勤企业的盘点重点和范围,可以及时发现浪费和不合理的利用资源等现象,每年不得少于一次,这样才能及时解决损耗、报废、资金的浪费等现象。制定固定资产报废审批制度,对于超过使用年限的、性能落后的、耗能高、效益低、磨损严重的固定资产,无法修复的固定资产进行修复,并且制定报废的流程手续。在盘点废旧的同时要增加新设备,在产量和品质方面进行优化,才能降低成本能耗和提高经济效益。

4.完善后勤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增加后勤企业的考核管理制度,进行有效的考核管理,奖罚分明,逐步形成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机制。内部控制制度对资产的管理较为详细,报表较为规范,对后勤企业的固定资产的资本化和费用化问题的划分可以严格明确,内部控制制度主要的控制方向是根据固定资产的特点进行内部管理,形成考核制度管理,对固定资产的使用进行量化考核,进行工资挂钩管理,参与工资的分配,可以充分的达到目的,形成制约的局面,相互监督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可以充分发挥企业的内部优势,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5.建立并实施计算机动态管理。固定资产对于不同的生产品种项目,区分不同的规格,品目规格较为详细,大量的数据归集整理工作的量是巨大的,数据的整理和计算的量是可观的,手工工作就困难,所以计算机动态管理是发展的趋势,节约人力、物力。差错范围较小,报表较为详细。及时录入数据,就会严格的划分资本化和费用化问题,明确划分界限,才能很好的计量,计算机管理可以达到科学化、现代化,节省人力资源的管理费用,使固定资产管理真正做到透明、有序、有效,保证固定资产使用的最大效益。

四、总结

综上所述,由于后勤企业固定资产所占资产比重较大,是后勤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保障,能够保障生产经营活动等基础性的问题,同时后勤企业要发展,设备需要更新换代,不断提高后勤企业设备的技术水平等是生产的关键,可以保证后勤企业单位在行业中的竞争领先地位,为后勤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目前,后勤企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研究仍然是十分艰巨的任务。积极的防范对策,不断的探索,才能不断的降低成本、保障企业不断扩大的市场竞争力。(作者单位:西山煤电集团公用事业分公司)

参考文献:

[1]秦宝坤、许旭:浅析企业固定资产管理[J].商业文化,2010(1).

[2]管孝永 :企业固定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J].财经界,2012(2).

篇7

预算单位的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的标准以上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来的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然不足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1年以上的大批同类资产,也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预算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已成为加强预算管理、降低行政成本、减少国有资产流失的一项重要工作。但当前在预算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诸多现象: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到位,资产管理基础工作相对薄弱;固定资产内部管理及外部监督制度不健全,资产管理责任不明确;固定资产购入、报废不严格履行程序,账务处理不规范,资产处置程序不合规;对固定资产缺乏定期的清查盘点,账实不符,账证不符;信息管理化程度不高,管理手段滞后。

针对以上预算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加强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以改进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

一、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牢固树立依法管理国有资产的意识,加强管理,提高认识,强化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各级预算单位应当严格遵守并规范执行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固定资产的购置,坚决执行政府采购制度固定资产报废、调拨、变卖,坚持按规定程序申报、审批。财政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定期组织单位负责人的培训班,提高单位负责人对国有资产的重视程度;单位应设置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国有资产管理岗位,配备具有会计或统计等专业基础,又掌握国有资产知识的专业人员;在单位内部定期组织国有资产管理的培训班,强化全体职工的参与意识,充分发挥每个人在国有资产日常管理中的作用,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率。

二、进一步加强内部、外部监管工作

预算单位应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制度。一是加强日常的监督和检查,财政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履行好监管职能,了解和掌握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意见和建议,督促指导改正;二是单位定期和不定期开展国有资产使用情况的检查,随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更正或报告;三是财政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在每年年末应组织对各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情况进行审计,将审计情况与单位年度目标考核挂钩。单位负责人的离任或调动时要对国有资产管理情况进行审计;四是建立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考核评价机制。将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列入单位负责人年终绩效考核的范围。

三、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完善资产管理机制

制度化管理是搞好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手段,要管好用好国有资产,必须做到按制度办事。一是财政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建立资产配置标准、配置办法、处置办法、非经营性资产收益管理办法、对外有偿使用办法等制度,以提高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二是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各种资产的采购管理、审批论证、验收、核算、处置、效益分析评价和资产管理责任等制度。坚持先入库后领用、先鉴定后报废、先报废后购买的原则,规范资产管理部门的权利与责任,确保资产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

四、加强固定资产的盘点及处置工作

固定资产的盘点工作,对发现的账实不符盘盈、盘亏的固定资产及时处理,应建立切实可行的预算单位盘点处置机制,并严格执行,落实到人引入资产评估程序,运用竞价出售、拍卖等公开、透明方式回收资金,保证会计闲置固定资产信息真实、可靠、政府的财政部门也应建立固定资产的盘点处置制度的监督机制,对要处置的资产进行金额、数量上的把关和审批,并定期对预算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清查。

五、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进程,建立与集中支付系统、账务处理系统相连接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块,提升管理水平

一是加强基础性工作,摸清家底。统一固定资产分类、计量等标准,彻底摸清国有资产的情况,为实现国有资产的信息化管理提供条件;二是加快构建预算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行动态管理。三建立资产管理平台,涵盖资产配置、使用、处置、收益、清查等各项管理内容,分卡片管理,三是实现国有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将国有资产管理环节前置,防患于未然,避免资金不合理使用,促进预算工作精细化、科学化。同时加强对国有资产的处置和出租等收益的管理,按照非税收入管理的有关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纳入预算管理。

集中支付系统、账务系统相连接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构建能及时、迅速地获取单位管理运行及实时变动的情况,使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在财务工作中固定资产管理软件的主要功能为核算资产数据,包括财产登记、登记财产卡片、财产单据、资产账簿等。而财产采购、财产处置、安全控制及财产登记中的验收登记、领用登记等数据在财务软件中很难连贯地反映出来。所以,必须借助系统与财务固定资产管理软件相结合,才能使各类数据资源实现共享,从而大幅度地提高财政部门的数据管理能力和运用效率。

总之,预算单位国有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基础。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有利于完善资产管理体制,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此,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水平。

篇8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2-0-01

一、引言

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具有非盈利性的特点,其固定资产购置资金来源于财政预算拨款,在经费支出中体现且不计提折旧。因此在使用、管理过程中,重视程度不及企业,管理水平有待完善。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强调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资产所有权归国家所有,单位仅拥有使用权。在实际管理中,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与国家政策发展和改革方向相适应的资产管理体系,健全内部制度建设,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保值的重视力度,提高单位员工的业务素质和责任意识。

二、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固定资产账实不相符

固定资产管理的基本要求是保证账实相符。部分单位对固定资产的更新、维护、捐赠,没有及时入账。对于来自于上级主管部门调拨配置的车辆、计算机等固定资产,根据财务制度应归于固定资产管理并按实际业务核算,但现代管理中,部分单位未能在账面上及时体现;有些应于报废或长期闲置无法提供服务资产,存在实物处理但未进行账务处理的现象。这些问题,都无法及真实反映单位实际财务情况,亦没有有效控制单位资产实物增减变化状况。如:有些特殊单位在建项目投入使用多年,仍在往来账项挂账,没有按照财务制度规定账务处理。

2.固定资产日常管理不到位

部分单位对资产的管理意识有待加强。为保证资产的有效价值和准确核算,要求对账面数量和实际实物数量进行定期盘点核对。不少单位对于资产的日常管理,只重视购买,账面体现资产原值,但未建立有效的固定资产台账,缺少固定资产的定期盘点,没有及时把控资产的流动性,也未进行卡片管理,使得后续固定资产账实脱节,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的现象较多。对于长期不能使用的固定资产未能,部分单位未能及时清理,对不能使用的固定资产没有及时作报废处理。这些日常管理中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固定资产价值的体现,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很容易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3.资产配置不尽合理

在实际使用中,固定资产的使用不尽合理。有些单位在资产购置环节中,没有考虑实际使用需求,盲目购置资产。在资产调拨环节中,资产使用未能考虑办公需求、岗位特点等。很多单位固定资产被闲置,使得固定资产使用效率极低,资产使用不尽合理。

4.缺乏有效的监督

部门单位只重视资产的投资分配和调拨,忽视了对资产的监督。对于闲置的固定资产,没有设置单位主要管理部门。由于对资产管理工作不重视、意识淡薄,这就导致日常使用中资产没有相关使用责任人,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体系有待完善。

三、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分析

1.强化固定资产管理的思想意识

随着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体系日趋完善,提高全体单位人员对资产管理的思想意识是首要任务。在传统管理观念无法满足要求的情况下,需要各级行政事业单位打破传统管理的思想,提高自己对资产管理的认识,积极参与学习资产管理知识,强化全员管理认识,配合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行政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应加强员工主动性、自觉性,各级领导要注重固定资产管理,指导、监督资产管理工作,并亲自参与固定资产管理。通过培训和教育,充分使员工认识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并适当对相关管理人员开展考核。在明确资产管理人、使用人、责任人的基础上,将责任制从上到下落实,强化各级人员资产管理意识。

2.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要利用好固定资产,需要有章可循。各级单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预算控制,在建项目控制,严格的验收控制,使用中维护、调拨管理,以及部分资产的处置控制。需要做到有规可循,违规追责,定期盘点、清理相关资产,这样才能满足日常管理的需求。

(1)健全固定资产预算管理工作。根据各行政事业单位实际资产需要、经费预算,财务部需同资产实际使用部门、物资管理部门一同研究编制年度资产使用预算计划,结合国家对各类资产使用对象的具体要求,结合单位闲置资产使用情况、改造方案,制定相对合理、科学的资产购置、构建方案。

(2)建立验收控制。根据资产取得的不同方式,包括单位之间调拨、外购、捐赠、自建,需要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资产使用人员、资产管理部门共同进行验收。核对取得的相关合同、手续单据、捐献调拨方提供的凭据材料。在验收时相关部门需明确资产管理人、资产负责人以及资产权属问题,并及时报备进行审批执行手续。

(3)维护调拨管理。按照资产的不同性质,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检查。使用部门应及时对资产的使用状态进行界定,对于需要维护、大修的资产,应及时提交固定资产维护预案,并同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相关领导进行审核授权,及时对资产进行维护,提高资产利用率。固定资产使用中的调拨,应严格按照国家资产使用的要求。调配记录要及时在台账中体现,必要时对账务进行调整。

(4)优化处置管理。对于闲置、报废的固定资产,行政事业单位应对资产进行有效论证,确认资产管理部门后提出申请,相关部门审核同意后,财务部应积极执行报废程序,及时减少账面数额,保证账实相符。

3.完善固定资产监管机制

有效完善的监管体制,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监管机制可以从单位内部监管、国家监管两方面进行有效结合。

(1)单位内部监管。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离任审计时,应把固定资产使用、管理,作为审计要素之一。在领导、重要资产管理人、重要资产使用人离任时,应对其负责的资产是否办理移交、监交手续进行考证,确保离任时资产移交无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2)国家监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与经济监督部门,应定期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抽查。对资产的真实性、完整性、保值性作为监督重点。对于管理不善的单位应及时通报并要求整改,对于特殊部门可将资产管理情况作为单位政绩业绩考核的指标之一。

参考文献:

篇9

一、企业固定资产存在的问题

(1)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不强,管理制度不健全。一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薄,管理机构不健全,无专人负责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有的还违反会计内部牵制制度“账物分离”的基本原则,思想上的疏忽导致手续不全、管理混乱等现象严重。同时,还有些企业忽视固定资产日常管理,造成管理上的漏洞,没有制定规范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或是有规章制度却存在某些缺陷,不具备可操作性,或是执行上只是流于形式,管理松散。(2)审批手续不全,职责划分不全面。一些企业的固定资产购建审批手续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缺乏计划性,存在一定的随意性,造成不能做到物尽其用,不能最大限度发挥固定资产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此外,由于存在主、客观等方面的原因,企业不能真正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职能部门之间分工不够明确,职责不够清楚。如许多企业的财务部门没有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出发,认真做好固定资产盘点工作,而资产管理部门对无调拨手续增加和减少固定资产的做法,也没有及时提出纠正意见和采取补救措施等,导致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混乱。(3)账实不符。企业固定资产的账实不符主要表现在会计信息不真实、不及时、无法真实反映和有效控制固定资产实物状况,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数量和增减变化情况。造成账实不符的主要原因:固定资产购入或建成后,制度不健全、缺乏监管、领导易人、财务纠纷等使固定资产不能及时入账,甚至不入账;财务人员出错造成,已经报废或盘亏的固定资产未及时进行账务处理,或是会计人员错记、漏记会计科目,导致企业固定资产账实不符;配发或捐赠的固定资产不经财务登记入账,有些企业领导利用便利条件在物品下放时不做固定资产入账处理只列费用支出,财务人员没见到固定资产移交清单也不做固定资产登记,造成出入;变更移交及人员调整调动时对固定资产不按规定进行移交,如固定资产仅有总账而无明细账,造成固定资产账面数连续多年保持不变。(4)固定资产购置制度不健全。企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更新技术工艺、减少制造成本需要不断购置固定资产。但是有些企业在购置固定资产时并没有进行相关的决策分析及论证,想买就买,缺乏计划性,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有些部门在购置固定资产时,只从自己的利益和使用方便出发,而忽视了资产效益的发挥,导致重复购置。有的单位在购置固定资产时不顾原有的固定资产是否可持续使用,一味追求性能好、功能全、款式新的设备,致使原有的设备被闲置,造成企业资金浪费。(5)固定资产闲置问题。由于各种原因产生的大量闲置固定资产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首先它加重了企业的债务负担,闲置资产造成生产资金紧张,严重影响企业的再生产;其次,加大企业维护保养难度,费用支出增高;最后,加大了无形损耗,随着科技的进步,设备的技术性越来越低,企业只好将其降价出让或报废,从而造成资产贬值。(6)企业固定资产折旧问题。近些年,国家先后几次对一些行业采取特别优惠折旧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折旧水平,增强了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的能力和实力,但仍旧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采用直线折旧法,且法定拆旧年限偏长,没有充分考虑无形损耗的做法;二是按原值计提折旧,末考虑物价上涨等因素,使固定资产现值与帐面原值有较大偏离;三是计提折旧完成后更新缓慢,设备老化,浪费能源与资金;四是折旧管理制度松散混乱,体制不健全,给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带来不必要麻烦;五是不利于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技术交流,由于我国和国外发达国家折旧方法不同,使我国在对外交流中处于不利地位,少提折旧使产品成本人为降低,出口价格低,外汇收入减少。

二、解决企业固定资产存在问题的相关对策

1.完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应以制度形式规范固定资产管理,使之形成一个有效的资产管理制约机制,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规范管理流程,明确各环节的工作职责,充分发挥资产使用价值。此外,企业还应建立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理顺资产管理流程,有效的实现资产从预算、购买、调拨、调剂、报废、处置的全程管理,对资产的日常操作实行规范化管理。

2.建立资产管理责任制,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职责范围,定期考核责任履行情况。通过科学、明细、合理的组织结构设置和职责权力的严格划分,使企业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成员都应清楚自己在企业中的位置、承担的责任、拥有的权利。财务、资产管理、办公室和资产使用部门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各有侧重做好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运用一系列指标体系,对固定资产进行考核评价,如固定资产的使用率、完好率、维修率、收益率等,促进各项指标顺利完成,使固定资产发挥最大的使用价值。

3.落实固定资产盘点工作,保证账物相符。对固定资产应当定期或者至少每年实地盘点一次,以保证固定资产的实有数与账面结存数是否相符,固定资产的保管、使用、维修等情况是否正常。每年在编制财务报告前应当进行全面盘点,平时也可以进行抽盘,盘点时必须有财务人员、实物管理人员参加,最终形成盘点表,有效防止、纠正有账无物、有物无账、多重入账等现象。固定资产的盘点工作必须认真落实,从小从细抓起,对发现的账实不符、盘盈、盘亏等问题及时进行整改,使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得到充分保障。

4.健全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加强固定资产监督检查力度。作风优良、技术过硬的内部审计队伍不仅可以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还可以谋取更大的固定资产管理效益。企业应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评审,建立严密、完善的控制体系和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审计工作考核办法,接受上级领导和公司员工的监督,以保障现代企业固定资产的安全与效益。有关部门要及时发现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的问题,杜绝可能发生的违纪违规行为,促进单位强化内控制度,建立健全自我约束机制。对于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各种违法、违纪、损害国有资产权益的问题,属于单位内部管理不严的,责令其限期整改,属于单位领导和责任人的,要根据性质给予必要的经济处罚,同时配合有关部门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5.提高企业闲置资产利用率。对于企业暂时不用的闲置资产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并制定一套奖励政策激励各单位、各部门搞好闲置资产的盘活工作,为企业带来一定现金收益;对于闲置的固定资产可以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实行有偿租赁的经营形式,让有经营头脑、有条件的经营者承租,签订租赁合同,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资产的利用率,还能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通过市场调研进行经济技术论证,花较少的资金对闲置资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使其增加新的功能以满足生产需要,减少因资产闲置带来的损失。

6.改进固定资产折旧。一是灵活采用多种方式计提折旧,有重点地提高折旧率,缩短折旧年限,实行差别折旧率。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不同的折旧方法,如使用年限法适用于凡是在使用期限内无论使用与否,都要发生损耗及常年均衡使用的固定资产如房屋等,工作小时法适用于损耗同工作小时联系密切的固定资产如大型专用设备等;二是明确折旧范围,健全相关制度。建立、健全固定资产保、用、养、惨、报废等各项规章制度,对于规定不计折旧的固定资产,要明确化、具体化,使企业有章可循。企业应严格遵守相关制度,经常核查固定资产,了解其使用情况,对应提折旧的固定资产都入帐,对国家明令淘汰的设备要坚决淘汰,已提完折旧的设备,原则上应停止使用。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良好企业管理体制的逐步深入,对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要求也将日益严格。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不断总结以往较好的管理经验,克服管理中的不足之处,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基础工作,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建立权责运行机制,注重固定资产折旧管理,健全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增强清查和监控力度,完善会计核算体系,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为企业实现固定资产价值最大化,提高竞争力打下坚实基础。

篇10

一、引言

近年来,关于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投资行为是实现中小企业存在价值的基础手段,是产生收益从而维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在中小企业的投资活动中,固定资产投资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最大。因此,研究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建议,对于科学管理中小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活动,促进中小企业顺利成长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1年财政部公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中指出,企业固定资产的有形资产的特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2)使用年限超过一年;(3)单位价值较高。同时认为,在确认固定资产时还应该同时满足该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和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的计量这两个条件。中小企业一般具有这样的特征,即企业资金规模相对较小,基本结构简单,在管理方面主要依赖企业家个人的管理能力。这样的特点一方面给企业带来了灵活性,但也使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的弱点,使中小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面临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中小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对投资方向和投资数量的把握不尽合理。中小企业一般面临的竞争激烈,许多中小企业都将发展作为企业的第一要务。因此,固定资产投资就成为中小企业扩大企业规模、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选择。但中小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就是缺乏高效科学的投资决策团队,重大的投资决策通常由企业家个人做出,固定资产投资的方向要么过度强调短期收益和降低风险,要么不顾企业现实情况而片面追求扩大投资。这两方面的问题导致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目的过于简单化和盲目化,在投资方向选择和投资规模选取之间不能做出科学的符合企业特点的决策。

2、中小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在资金管理和运营方面通常会面临债务问题。固定资产的投资所需的资金规模相对较大,一般需要进行一定的筹资活动来提供资金上的支持,而通过负债形式得到的资金支持是很重要的资金筹措方式。固定资产的投资过程在时间上相对较长,在时间上做出合理的还款计划安排是中小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何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最佳的资产负债率和资金流动比率等,确保具有充分的长期和短期的偿债能力,避免发生资金周转失灵等问题,这是中小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必须面对的问题。

3、中小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中通常缺乏科学的投资机构和明确的投资管理制度。受到企业规模的局限,很少有中小企业设有专门的投资管理机构,固定资产投资一般都由企业家或者企业高层直接管理负责。这样的管理方式会导致在投资管理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使投资项目管理程序混乱,各个管理环节相互脱离严重,投资管理方面漏洞很多。更为严重的是,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审核不严,对具体项目缺乏论证和评估,导致部分项目投资方向不合理、效益不佳。

三、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中采取的主要对策措施

为解决上述存在问题,必须针对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措施。

1、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固定资产投资方向和规模。中小企业需要树立战略管理意识和观念,科学规划企业的发展远景和发展步骤等内容,并以此来指导固定资产投资,科学的处理好企业战略发展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关系。在固定资产投资方向上,考虑固定资产投资要与企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阶段的要求相适应。

要围绕企业的技术改造这一核心要素进行,固定资产投资要特别着重于国家大力扶持的新产业。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方面,企业需要在快速发展和风险控制与追求效益之间做好平衡,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一方面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同时做好合理的资金分配,避免使企业陷入资金困难的境地。

2、拓展多种筹资渠道,合理开展固定资产投资。企业开展投资面临的主要困难就是资金方面的困难,这是多数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中小企业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时,尤其需要开拓思路,树立风险意识,在固定资产投资规划之初就首先考虑筹资的渠道和数量,根据现实情况进行科学判断,只有在能够合理的筹到投资所需的资金,才能进一步考虑固定资产投资问题。而对于筹资困难或者筹资成本过高的情况,尤其需要做出慎重考虑。坚决杜绝筹资的盲目乐观心理,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3、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制度和机构,保证固定资产投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受资金和企业规模等的局限,中小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和决策等方面通常处于弱势。因此,更加需要重视对固定资产的投资管理,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制度和机构,包括工程项目规划、概预算控制部门、内部投资主管部门、建设管理办公室等,并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和形成权限,不相容岗位的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机制。加强项目决策控制,保证决策的科学和客观,防止无效投资。

四、结束语

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对于其发展壮大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固定资产投资风险较大,企业往往因为投资失误而造成重大损失。有必要针对中小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探索有效提高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对策和措施,充分发挥固定资产投资在中小企业成长和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篇11

一、前言

在行政单位之中,管理固定资产成为该单位的财务管理中重要方面之一,直接关系着财务管理成效。但是从许多行政单位对固定资产的管理现状来看,却并不如人意,和实际要求还存在较大距离。因此增强管理固定资产的意识,完善与健全相关的控制制度迫在眉睫。但是要做到这些要求,必须要分析存在问题并改进与完善,才能够确保管理达到预期目标。

二、 加强管理固定资产的重要性

要探究管理固定资产的问题以及应对对策,就必须要了解做好固定资产的管理所具备重要性,这样才具有研究的价值。总体来看,做好固定资产的管理具备重要意义。

在行政单位中加强管理固定资产,是有效贯彻十的精神,加快改革管理体制构建服务型的政府、社会管理以及公共服务的基本条件。同时管理好了固定资产还能够确保各项事业快速发展,构建市场经济与公共财政。

所谓行政单位的固定资产就是该单位所占有及使用的各种固有资产,从法律角度来看为国家所拥有,并且能够采用货币计算各种资源的经济。包含了国家所拨相应资产,以及行政单位依据相关政策所获取的国用资产等等,固定资产是确保行政单位正常运转与发展重要的物质基础。固定资产分布到行政管理、科研教育等各个部门中,而且这些部门都是确保国家正常运转与不可缺少之重要智能部门,肩负着社会进步、社会管理等各种社会任务。加强管理固定资产,构建出一个配置合理、产权明晰、处理规范以及管理有序的管理体系,才能够发挥固定资产真正效能,确保行政单位履行职能,增强公共管理以及提升服务水平。

三、行政单位管理固定资产所存在问题探析

行政单位做好固定资产的管理非常重要,直接关系着行政单位的正常运转。事实上,固定资产也是行政单位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况分析来看因行政单位中各种固定资产几乎都来自于国家财政拨出,因此经费上几乎都是从支出中所列支,所以对相关资产是不计折旧的,这就造成一些行政单位根部不按照规定对固定资产进行购买、核算以及管理,就出现了帐外资产以及私设小金库等各种问题,发生了损失浪费等各种现象。从管理固定资产现状来看,管理状况上确实让人担忧。总体来看,资产管理上所存在问题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3.1 管理监督体制不健全,管理责任模糊

1)行政单位内部的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在行政单位中财务管理比较重视财务各种开支制度,对于单位各种公用经费进行严格管理,但是管理固定资产的规定与制度上都不健全,很多行政单位比较重视购置,但是却不重视日常管理,根本没有合格的固定资产实物台账或者登记帐,领取与保管上也比较随意,根本不会做什么相关记录,导致固定资产的管理上责任不明。

2)外部的监督机制不力;依据行政单位管理固定资产的要求,相关部门就应该严格监督,对于违法违规行为应该严惩不贷,但是从现实来看并没有达到管理的真正目标,也没有将制度落到实处,管理固定资产相关负责人意识比较淡薄,根本不重视管理固定资产的重要性,导致各种违规事件屡屡发生。

3.2 会计记录不健全

其一账务体系以及入帐设置上存在缺陷,有一些行政单位的账面上只反映出了固定资产总额,并没有建立出固定资产卡片或者台账,造成账物彼此脱节,根本没有控制好帐面和实物之间的总值。

其二财务会计没有及时得到信息,比如更新、调入、维修以及捐赠等各种形式所形成资产根本就没有及时入账,甚至还有一些不入账,对于报废与处置资产上根本不及时调帐;再例如所建造固定资产,因资产欠缺或决算不办理等各种缘由导致结算而没有及时入账。

其三会计信息并不真实,根本不能够反应出真实情况,这样也就不能够有效控制固定资产增减变化情况,甚至有一些会计人员抓住漏洞故意漏计固定资产帐,将国家资产据为己有。

其四会计记录上不完整;因为不完整的信息记录,造成帐外资产;有一些行政单位将本单位办公用房一部分租给其他人,所得收入未全或不入账,经所得收入作为账外账,归并到本单位福利费、招待费等各种支出,对于租赁中各种应收数、欠收数、已收数等都没有记录,也没有完整台账或者记录,导致监督失控。

3.3 不严格按照程序实施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

许多行政单位在购置固定资产上不同程度的不纳入采购程序,都自行进行采购,导致固定资产的报废、毁损、变卖等等时,根本没有按照规定上报给主管部门或者报告给同级的财政及管理国有资产部门,根本不履行相关部门的审批手续,时常出现随意转让、出售以及核销等各种现象,甚至处置金额比较巨大。

3.4 根本没有定期清查盘点

从平常情况来可能,管理固定资产基本目标就是要实现帐实相符,根据这个目标不但要求对固定资产价值核损上必须正确,而且帐面数量也要和实物数量能够核对相符。这就要求必须要在定期时间内盘点及核对固定资产实物数量,但从现在来看许多行政单位因为人员配置、审计压力小以及部门间分工等各种原因,根本不能够实现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就是盘点也是间断或滞后,必然导致使用固定资产中发生各种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导致处理上存在时间滞后。

3.5 不合理的资产配置

一直以来,行政单位中固定资产根本没有整合机制,各个单位间的资产也没有一个合理流动与调配,并且各个单位间占有资产也不均衡,利用上更是存在差异,有一些单位是僧少粥多,而有一些是僧多粥少,最为明显就是资源短缺和闲置两者并存上。

四、 管理固定资产上存在问题基本原因

事实上早成固定资产的管理出现各种问题,根源是多方面的,归根结底可以划分成外部和内部因素。

4.1 外部环境影响

1)制度存在缺陷;对于行政单位在会计核算上有关法律法规还存在不足之处,尤其是固定资产的管理上更是不足。《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详细规定了企业核算,同时也紧随法律完善,也在不断更新会计准则,从客观上细化了会计核算。但是财务部所颁布的各种预决算报表制度做了一些更新,但是和各个企业相比较,行政单位在相关法律法规上还存在漏洞,也没有及时更新,并没有一套完善约束机制。并且现行会计制度中明确规定,行政单位中固定资产是不计提折旧,报表上也不能够反应出行政单位固定资产净值,造成资产的负债表根本不能够体现出磨损固定资产的程度,时间一长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和实际价值相差甚远,造成了资产总额出现虚增现象。

2)设置管理机构随意性大;事实上许多行政单位管理固定资产部门几乎都是由财政部门,一些部门且是国资部门。这样必然造成管理上权限不清及职能交叉。

3)管理执法上不严格;虽然国家相关法律中都明确了资产浪费或流失有罪,并且明确相关责任人要担负刑事处罚,可是一旦出现了固定资产流失现象,却很少有人为之而受到应该承受的

处罚。

4.2 内部因素影响

1)管理层根本不重视使用与管理固定资产,行政单位中一切物品及钱财都是单位资产,本质上存在一致性,不过是形式上还在存在差异而已。行政单位中固定资产购买之时都属于一次性将成本摊销,因此使用中就不会再进行折旧,这样做法就可能制造出一种假象,那就是货币资产的重要性超过了实物资产,致使管理者根本不重视固定资产的管理。

2)行政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上自身就存在漏洞,单位中的内部控制根本不健全,许多行政单位也没有构建固定资产的保管、购置、维护等等各种相关制度。

3)人员因素;在许多行政单位中管理固定资产事情都是财会机构进行监管,但是受到专业限制,管理上必然存在各种漏洞,因财务人员对固定资产属性不太了解,从人为因素上就限制了相关管理制度完善与提升管理效果。还有一些财务人员自身业务素质缺乏,极难区分那些物品应该归并到固定资产中。例如一些单位采购了许图书来充实图书室的建设,但是根本没有将这些图书记入到固定资产中。

五、改进管理固定资产中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从固定资产的管理实况来看还存在各种问题,也从现状中分析引发问题的缘由,因此必须要针对行政单位实况采取相应应对措施。

5.1 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进行监督,树立管理固定资产意识

事实上态度决定一切,只有具备了做好固定资产管理的态度,才能够将行动融合到管理之中。行政单位必须要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购置固定资产上要依照政府的采购制度实施,要节约国家资金,对于固定资产的调拨、报废以及变卖都应该按照相关程序进行申报审批,增强管理者自身法制意识,要明确自身管理固定资产的责任,树立按照法律法规管理固定资产的思想。

5.2 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的管理机制

对于管理固定资产而言,要想完善就必须要具有有效管理机制,实现管理的目标,同样完善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就必须要相关领导重视和认可,在行政单位建立责任机制,实现单位的主要领导全面负责,各个分管领导属于主要责任人,把管理责任落到实处。并且要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定期考核,把考核的结果当做任用及提拔等相应依据。还必须要加大外部的监督力度,财政、审计以及监察等各个职能部门必须要履行该部门职责,加强监管行政单位购置、租赁以及增减固定资产,监督重点就是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以及真实完整,要从监督中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根源及采取合理措施。对于违法单位及个人都必须要依照相关规定处理。

5.3 培训会计人员自身业务知识,增强其业务素质

必须要强化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要加强培训与学习业务,提升其业务素质,并且相关会计人员都要持证上岗,严禁随便找个人就做会计。必须要按照相关财经法规严格执行,规范与完善相关财务处理,在管理中一定要账实相符及账账相符。

5.4 出处理方法进行改革

在管理固定资产上,要区分开事业单位与行政单位,各种单位所用处理方法存在差异,行政单位应该采用虚拟折旧方法,体现出对固定资产新旧的程度,并且要将各种明细表定期上报;这样分开处理不但能够真实反应出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的净值,还可以实现行政单位的成本核算。

5.5 将自动化管理系统应用到固定资产管理中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在信息技术推动下会计信息系统也会从封闭朝着开放走,从桌面上迈向网络化。在管理固定资产中应用自动化系统,就能够及时快速获取到资产的变动情况,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就能够有效处理与利用资产信息。财务管理中所用固定资产的管理软件就是要核算固定资产数据,包含了等级财产卡片、财产登记、生成资产凭证以及资产帐等等,验收登记财产处置、财产采购以及安全控制登记等,通过这种软件就能够让行政单位中所有成员都涉及到固定资产的管理,这样有效避免出现账外账现象。因此在管理中将自动化系统和管理软件有机结合,进而有效实现了各类数据资源的共享,有效增强了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的管理效率。

5.6 强化盘点固定资产以及处理工作

盘点固定资产就必须要认真落实,从时间、制度以及相关人员抓起,一旦发现盘盈盘亏以及账实不符等现象就要及时处理,构建出可行的盘点及处置机制,并且要严格执行及落实到人。对于闲置的固定资产必须要采取资产的评估程序,采取拍卖、出售等各种透明、公开方式将资金回收,也可以按照相关正常将这些资产赠送到边远、偏僻地区,让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确保会计的信息具备真实性与可靠性。政府财务部门要构建出合理盘点固定资产以及处置制度,处置固定资产时要从金额及数量上去把关与审批。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行政单位管理好固定资产去自身智能,也是增强公共服务之物质基础,要强化固定资产的管理,就必须要从管理现状中分析所存在问题,并结合行政单位实况分析造成问题的根源,在该基础上采取合理的改进措施,这样才能够真实提升行政单位管理固定资产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胡斌.公共财政框架下的国有资产管理[M].暨南大学,2007年.

[2]何义国.浅谈利用条形码技术提高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管理水平[J].财经界,2009(10):39-42.

[3]陆伟坚.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7):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