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科学探究的环节

科学探究的环节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3 09:24:1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科学探究的环节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科学探究的环节

篇1

1.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

评估探究过程的意识,指对探究的行为和所收集的信息的科学性、可靠性有进行评估的愿望,这种愿望,通常表现为对一些问题的再思考.探究过程中,按要求应该保持不变的物理量是否在操作中真正做到了保持不变?从公共信息资源处所获得的信息是否可靠?是否会考虑这些说法有何差别?对从实验记录数据,是否会观察其数量级的大小 ,看它和该量平常的大小是否吻合?当发现个别的实验数据异常时,是深信它是真实的还是对它的可靠性产生怀疑?这需要学生从更全面的角度来思考和认识问题,这些都反映学生对探究的过程是否有评估的意识.

有评估探究结果的意识,通常表现为思考探究结果是否会和自己原有的知识相冲突?探究结果是否会和日常的生活经验、现象相矛盾?探究结果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是否符合逻辑?是否能自圆其说?

2.关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学生在探究结果与预期假设出现偏差时,善于抓住问题,能主动分析可能原因,关注探究过程中未解决的问题.重点并不是要解决很多的新问题,而应激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对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反思,就可能使新问题成为下次教学的基点,即在初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新的问题,有利于新一轮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

3.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尝试改进探究方案

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指通过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后,对所发现的优点有进一步发扬的愿望,对所发现的缺陷有设法克服的要求.如果把这种愿望和要求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就是尝试改进探究方案.学生的评估能力就会有循序渐进地,突破性的发展.

二、学生进行有效评估的几点做法

要提高学生对评估的正确认识,首先教师的认识应该准确到位.其次应该让学生经历评估过程并从中获得收获的体验.比如,学生以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的方式,讨论科学探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获取新的发现和提出改进的建议等.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1.实验探究课上开展以科学探究步骤为中心的评估

以科学探究中的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认证这几个环节为主要的评估.评估的具体内容可以是:

(1)对收集的证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进行评估;

(2)对实验器材的选择是否符合和满足实验需要进行评估;

(3)对控制变量法的思想和方法是否合理渗透和使用进行评估;

(4)对实验的操作是否存在错误进行评估;

(5)对分析论证、处理数据的方法是否得当进行评估;

(6)对探究结论是否恰当以及是否具有普遍性进行评估;

(7)对实验中出现的反常现象进行评估;

(8)对实验误差进行评估;

(9)对得出结论的方法是否科学进行评估;

(10)对实验所得结论与所学知识相矛盾的原因进行评估等.

2.在基本概念的新课开展以相关信息资源科学性的评估

通过观察、实验和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证据后,是否考虑到信息的来源的问题,信息传播途径中有没有可能失真,教师要指导学生评估信息的科学性,提高对信息评估的意识和鉴别能力.教师可指导学生从科学的角度来评估信息.比如在人教版八年级教材电功率一课中,有一位记者讲到某厂共节电多少的时候,手举着一只理发用的电吹风说:“我这只电吹风是500瓦的,也就是0.5千瓦,这个厂节省的电力可以开动10000个这样的电吹风.”这一说法混淆了电功和电功率的含义,不是科学的信息.还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物理量来发现信息是否科学,如对常见物体的力的大小,用电器的功率,一些速度问题等物理量的大小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判断.从“一个鸡蛋的重力是十几牛、电饭锅的功率是几百千瓦时”的说法中,能判断出是数字或单位的表述出了问题.

3.复习课开展以解释探究结果为主线的评估

经历了物理现象到归纳出科学规律的过程之后,学生能否对探究的结果进行合理的因果推理和解释呢?教师应重视这一点.学生个人与个人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开展讨论、评议是提高学生评估能力的有效方法.评估基本论点和对应论点的解释、并注意在解释的过程中有没有做好控制变量;评估探究结果的表述是否客观准确,如文字、图像、公式、图表等,并能根据内容选择适当的表述形式.

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会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使其科学探究能力得到增强.

篇2

科学本质反映在我们小学科学课教学中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培养孩子的实证意识;第二个是学生的思考要符合逻辑;第三是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作为一线的科学教师仅仅有了这样的理念是明显不够的,我们的主阵地是在课堂、在实际的操作层面,我们还必须把这种理念具体化,变成操作性很强的具体指导,让科学本质教育扎根于实际的课堂中,落实到实际探究活动的指导上,并且细化渗透到探究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的具体指导上。近来我一直在思考并实践这一点,把它作为教学研究的重中之重,在反复的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实践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提出科学问题

科学课研究的问题必须具有“科学性”,也就是具体的、明确的可以研究的科学问题。

我们科学课研究的问题必须具有“科学性”,也就是具体的、明确的可以研究的科学问题。而“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是个不能具体研究的问题,怎么办?教师巧妙地从一杯水过渡到50毫升的一杯水,把一个不能直接研究的问题转化成了一个可以研究的科学问题,科学教学的科学性必须从问题的提出开始就得以体现。

二、科学猜测

应该是一种科学性的预测,即是学生建立在已有生活经验和符合基本科学逻辑的一种合理的估计,而不是一种漫无目的的瞎猜。

也就是学生建立在已有生活经验和符合基本科学逻辑的一种合理的估计。教师应及时调动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并用基本的科学逻辑对估计进行修正,从而让学生的猜测更具有科学性,也有利于之后研究方案的制定。

三、制定研究计划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调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设计出具体的研究方案;教师应做必要的指导,以保证方案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科学探究与平时的一些偶然发现是不一样的,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的科学性活动,要使我们课堂中的活动成为真正的科学性探究制定计划很重要,也就是让学生“事先想、想好了做”。这里教师让学生先分组讨论交流,调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然后把“事先想”的内容记录下来作为后续研究的计划,这就是“科学性教学”的重要体现。虽然这个过程耗时多,但对学生今后的研究活动意义重大,教师在这方面要舍得花时间。

四、交流修正研究计划

精心组织研究计划的交流研讨活动,激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碰撞,展开真正的“科学辩论”,并为后续研究活动扫清障碍,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在辩论中使学生变得更有目的性与计划性,也为进一步修正、实施计划做好了重要的辅垫;并使学生经历了一次真正的科学探讨,让学生的思维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性思维,让我们的科学课堂更富有科学味。

因此,我认为科学教师要尽可能让我们研究的材料、工具等等更具有结构性,更有利于科学探究活动的展开,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五、实验并做好科学记录

允许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对研究方案做适当调整;对实验中操作不规范的小组加强指导,使实验探究排除一些干扰,更加严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记录习惯,培养证据意识。

实验的过程中,根据实验反馈的具体情况参数做出调整,是对研究方案的再修正,从实验的实际反馈中做出的修正,是最切合实际的,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更合理,更具有科学性;教师加强巡视指导,对小组实验中不规范的操作进行指导,使实验探究排除一些干扰,使实验探究更加严密。

六、整理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应充分尊重每一组的实验结果,真正把学生的第一手材料作为分析研究的基础;让学生自己来分析数据,学习一些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并从分析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实验,培养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相互质疑、评价,在不断的质疑过程中把研究推动向前发展。

要使我们的科学课上得更具有科学性,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每一个实验结果,充分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意见,真正把学生的第一手材料作为分析研究的基础。本课课件中的统计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不仅把所有组的结论全都统计进去,而且还用蓝、红两种颜色反映出“完成实验”与“没完成实验”两种情况,充分的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研究,这就是科学性教学的体现。

让学生自己来分析数据,不仅能学会一些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而且从分析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实验,并相互质疑、评价。反思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思想,探究结束后,通过观察各组数据的差异,看看自己的研究中有什么问题,有什么值得改正,有什么忽略了,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加周密的考虑自己的研究计划,更加规范的进行操作,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互相的评价也有助于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在不断的质疑过程中把研究推动向前发展。

篇3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053-01

六模块教学中分为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应用。而互动探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力的培养的成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首次将科学探究作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与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列在内容标准中,旨在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实践,发现探究式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要注意以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创设探究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是问题情境创设的领导者、组织者。好的问题情境,能够不断撞击学生心扉,启迪学生思维,使之受到强烈的震撼。在问题情景的设置中,应牢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用新颖的事例,超乎寻常的问题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创设探究情境,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经常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进行探究的最直接的动力,探究活动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应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社会关注的数学问题中,创设数学学习情境,造成悬念,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确定合适的探究内容 ,保证探究时间

探究式教学就是让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要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否则就是一句空话,像那种没几分种就喊停,或一节课出现好几个探究问题的现象,是一种“伪探究”的表现,是一种机械、刻板的模式化的课堂做秀。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每一个问题都要经过科学探究,那将不分重点,而且还浪费大量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所以教师每一节课要选择一些课堂上易于探究的、能够培养学生能力的内容让学生探究。其它一些教学内容可以灵活地采取别的教学方法。

三、学生充分参与互动探究过程,教师合理指导

为了让学生充分参与互动探究,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不主动参与的学生,然后在展示环节让他们进行展示,鼓励他们充分参与其中。探究教学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一种精心编排的教学活动,在探究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教室里四处走动,采取以听、看为主的交流形式,把注意力集中在对学情的了解上,再迅速的加以思考,教师是否应当介入,什么时候介入,下一步的教学应该做何调整,哪些问题值得全班讨论,哪些问题要教师讲解,教师要及时做出最恰当的选择。在探究活动中完全放手、束缚太多都不现实,不仅不能实现教学目标,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也有负面影响。因此探究活动中,既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也需要教师的必要指导,在互动中实现教学目标。

四、重视学生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初中数学中的科学探究,对初二学生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虽然他们会简单地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但不知道怎样制定计划和方案,怎样收集整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论证。在这种背景下,学生首先应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让学生全面了解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和方法。其次,应教给学生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对于初中而言,“控制变量法”是常用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依据这种方法,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从简单的模仿到较为独立设计科学探究的计划和方案,能够独立的书写探究报告,能够对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矫正。再次,还应让学生围绕科学探究的目标,培养科学探究的定向性;严格操作规程和顺序,培养学生观察的有序性;教师应尽力引导学生会用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的灵敏性,以及改善科学探究条件提高培养学生多方位的观察能力。总之,在科学探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使学生从初步模仿原型,逐步过度到学生较为独立、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

五、做好精讲点拨

新课改强调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但学习方式的转变并不意味着用一种方式代替另一种方式,我们要改变的是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并不意味着放弃接受学习,其实接受学习只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富有启发式的精讲照样有启发作用,对于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概念、原理,教师不仅要讲,还要讲深、讲透,内容少而精,点拨适时有分寸,讲授情趣得体的讲授法是探究教学的一个重要补充,是理论的归纳和总结。在探究中,教师是否科学、积极的引导,是否真的“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篇4

素质教育的呼唤,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几年来,英语教材的更新给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气息,使教师和学生都充满了新活力。如果在备课环节上多下工夫,则于教于学都会有很大作用。教师备课时尤其要备好教材、备好教法、备好学生、备好听说读写、备好英美文化。

一、备教材

教师要认真钻研英语教学大纲,制订英语教学进度计划,设计教学目标,仔细研究教材,弄清各单元之间的相互联系及每单元的重点、难点,明晰每单元的语法及中外的情景交际活动等。新教材的特点是语言知识丰富,语法知识、篇章体裁内容复现率高,在统筹教材的基础上,英语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二、备教法

教法是指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师在上课前要弄清采用哪种教法能尽快使学生学会外语、掌握外语,尽早摆脱教师,独立运用英语。当然,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讲授法、观察法、谈话法、演示实验法、问卷法等可以灵活交替运用。教师必须充分利用一节课的45分钟,根据学生和本节课的实际,合理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三、备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国的班级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模式,班级学生多、容量大,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所以在备学生时,英语教师可采取分层教学,充分考虑到学生存在的差异性,有区别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并有针对性地实施,对不同类别的学生予以指导,以便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宗旨。

四、备板书

备课时一定要注意精心设计板书,同时应注意板书的科学性、系统性、直观性,以及启发性和艺术性,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从而较好地强化教学效果。备课要凸显创新特色。“自主、合作、探索”是教学设计的灵魂和核心,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我们要一反传统教案注重知识的静态描述和堆砌,而要注重师生教与学互动的设计,突出可操作性,把课堂作为师生互动的平台,注重问题情景的设计,把每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的活动,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教师及时点拨的主导作用,使学习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方式,使整个课堂交流充满探索与发现的乐趣,焕发巨大的生命活力。

五、备作业布置和辅导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备课要注意作业的适量,以唤起学生对所学课本知识的回顾和追溯。内容要有利于新知识的巩固,做到温故而知新,可根据需要布置一些能引入下一堂课内容的作业。如果作业中有太难之处,则要给学生以适当启示。还要对作业中比较集中的错误重点讲评,及时分析,让学生知道错在哪里、为什么错。

六、备听说读写

听力有助于学生的阅读写作。新教材每个单元都安排了听的内容,仅仅这些是不够的,备课时还应向学生提供大量相关材料,而不仅是以形式为中心的听的练习。因此选择适合学生听而又听之有益的材料就成为教师备课时的工作,为了备好这个内容,教师必须亲自听大量的听力材料,从中选择录制有用的部分。

认真备好说的环节,教会学生使用语言,具有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是学生获得有效学习和内化课内外输入,并逐步转化成输出的最佳途径,这就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备课,以便在课堂上表达出准确而流畅的英语。

教师必须加强朗诵练习,模仿磁带中英语国家人士朗读的标准,用磁带示范朗读,自己再放慢速度一次又一次地领读,最终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和注意力。

一节课学生用笔在纸上写什么、板演什么,哪些是由教师写的,这些都应提前备好。值得提出的是研习英美文化,对于上好一节英语课来说也很重要。

随着新旧教材的更替,新教材更能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英语教学中安排了问候、介绍、告别、就医、就餐英语等交际功能项目,介绍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文化,题材广泛,反映了中外文化习俗、饮食卫生、体育竞赛、音乐、英语与美语的比较、学习方法、自然灾害、保护动物,以及我国古代文化和现代经济建设等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社会性,人们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体谅。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日益进步,教材反映社会的最新动态、科学的最新成就,从而对学生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随时补充教学内容。教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依据,还是教学的“档案”,它不应该局限于课前备课写入的教案内容,而应把课堂中的灵感或平时收集到的有价值的教学新信息用卡片粘贴式或批注式补充到有关章节的教案中,如英语报纸杂志的教法、学法的摘录、典型练习、名言佳句等的引入。只有仔细研究教材,善于思考、善于吸收和积累,用心备好每一节课,设计好每一环节,才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一门外语,英语教师从备课做起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赵炳辉,熊梅.教师课程意识与专业成长[J].教师教育研究,2008(01).

篇5

关键词:高中物理;“习题式”;教学模式;四环节;课堂教学法

课堂授课制仍然是基础教育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质量决定着学科教育的成败。探究课堂教学的高效模式是当前乃至以后都必须面对的教育问题,为此,我们课题团队提出了关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习题式”教学模式,并在此模式下建立“四环节”课堂教学法,试图构建一种适宜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新型教学方法,为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寻求新的突破口。本文就高中物理“习题式”教学模式下的“四环节”课堂教学法做一粗浅的探究,期望得到同行们的斧正,并提出积极地建议和意见,使我们的课题研究更有成效。

一、“四环节”课堂教学法的适切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涌现出各种新的教学模式。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些教学模式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过分强调形式,将教学内容和过程固化的问题,比如利用“导学案”将学生的学习设定在一定的范围内,甚至对每个环节所用的时间都做出了明确的限定,无法对课堂教学中的现成问题进行有效地处理等。这些现象都是课堂教学缺乏适应性的具体体现。我们提出的“四环节”教学法将克服上述课堂教学的短板,具备以下优点:

(一)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四环节”课堂教学法主要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问题为线索,通过物理情景分析、自主探索、归纳总结、实际运用等四个环节,让学生主动地利用旧知识获取新知识、利用积极的思维获得技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符合学生认知与思维发展规律。“四环节”课堂教学法主要针对课堂教学的特点,利用习题形式主导新课教学内容的实施,将教学内容融入习题模型之中,利用循序渐进的问题引导,让学生能够在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物理规律和定理的发现与推理方法,克服抽象的理论讲述,促进学生对物理过程的理解,掌握运用旧知识探究新知识,并在寻求问题解决的探索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能动性、广阔性,达到不断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和思维能力的目标。

(三)适应课堂教学环境。教学实践证明,习题教学能够实现大量的教学任务,是课堂教学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物理新课教学以习题方式呈现,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授课条件下的时间、空间、教学资源的限制,适合于课堂组织教学,有利于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因此,“习题式”教学模式下的“四环节”教学法就是以适应课堂教学环境,发挥课堂教学优势为主,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四环节”课堂教学法的操作流程

(一)物理情景分析――建立模型。物理情景是物理教学不可缺少的载体,“习题式”教学模式就是首先通过习题题目编制呈现新课教学所依据的物理情景,通过对物理现象的呈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建立新的物理模型,为新课教学奠定基础。

比如,在“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一节教学中,选择播放太阳系行星运行视频,让学生观察到行星运行的轨迹,形成“行星绕太阳运动近似圆周运动”的物理模型,从而运用圆周运动的知识去探索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大小关系。

(二)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没有思维就没有新发现。在第一环节“建立模型”的基础上,让学生针对新的物理模型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分析,形成问题链条,从而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通过学生不断的推演,建立新的关系,找到新的规律,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

比如,在关于“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大小”的推理中,当得出: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大小为:f∝r平方分之m;行星对太阳的引力大小为:F'∝r平方分之M,又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应有F=F':可是2式中明显m≠M,那么,如何才能使F=F'?自然就会引发学生的探究与思考。

(三)师生归纳总结――获取新知。归纳总结是新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既是对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又是对学习过程的反思,还是对思维过程的再次梳理与提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对这一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交流、展示,或者进行精讲、释疑,不但让学生获取新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W生能够从知识体系上、思维方式上、学习方法上得到深度发展和有效提升。

篇6

在合作探究中,我适时鼓励学生的参与热情,当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出现跑题时,我要适时地把主题引回来;当学生思维受阻,出现“乱场”时,我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适时给予启发,让学生在我的启发下,通过小组中各抒己见,最后自主解决问题。让学生各自阐述理由,让问题越辩越明,通过这样的形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技能得到培养。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设计了下面的内容:

1、猜一猜: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2、试一试:证明自己的猜想,把经过证明得到的结果写下来。

3、谈一谈:把你的证明方法与同伴交流一下。

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时,我有针对性地加入到这部分同学的探究之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完成探究活动后,让各个合作小组充分展示成果,阐述观点,并倾听其他组的观点,吸纳他人之长,及时做必要的订正和补充发言,通过及时的反馈进一步内化知识、归纳出合理的结论和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享受到了探究知识的快乐。

二、有效沟通

(一)创设合作探究的情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问题情境是探究性学习的闸门。为了实现有意义的数学探究学习,就应把教学的内容转化为问题情境。例如,在教学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时候,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操作情境:小张、小王、小李和小赵在一起吃午餐,他们只有3块饼。“把3块饼平均分给4位同学,每个同学得到( )块?”孩子们活跃起来了,拿出学具摆弄着……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合作探究知识的极大兴趣,并为学生合作探究性学习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二)把握合作探究的时间

合作探究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探究问题的难易和探究目标的高低,也涉及到学生探究方法有机结合的问题。所以,要想增强探究活动的紧凑性和时效性。如在上计算“24×3”时,我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解答,然后在小组内合作交流自己的思考方法以后,再反馈学生的计算方法。

生1:等于612。

生2:等于72。

生3:等于92

师:到底谁对呢?你能说说自己的想法吗?

生1:我是用竖式计算的。哎,数位没有对齐。

生2:我是口算的。24×3=72(个位三四十二,向十位进1,十位二三得六加1就是7,合起来就是72)

生3:我是用连加算的。24+24+24=92,哎,进位出错。

这样学生在交流中暴露出自己的思维过程,再通过小组交流辨析,从而得出正确的计算方法。这样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发展了学生数学思维,使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及创新意识得到了增强。

(三)关注合作探究的情感

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很可能会出一些意想不到的矛盾或问题,势必影响学生的探究情感,从而破坏探究活动的氛围,甚至中断探究进程,这种情形下,特别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去调整学生的情感态度,保证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

(四)灵活选择合作探究的方法

数学的学习过程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则是通过合作交流发现、解决问题,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我经常观察小组合作探究中学生动态,适时进行组际成员的调整,把少数学习特别有困难的学生组成异步指导小组(主要在教师直接指导下学习)。自主学习组主要凭借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及要求,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活动以达到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

三、评估反思

在合作探究学习中,我每次都以充满期待的心理来评价学生,根据好、中、差三种学生、组别的发展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对达标者同样给予评价,同时引导学生自己与自己比较,组与组比较,从中找出个人的进步,消除学困生的自卑感。在评价时,我侧重以小组合作的整体表现为主要标志,改变了过去以个人成绩为评价标准的做法。对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观察,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存在问题

1、质疑问题无深度,缺乏探究意识。(小组展示点评)

2、学困生难讨论,缺乏合作意识。(小组合作探究)

3、回答问题为加分, 缺乏目标意识。(小组展示点评)

4、精英学生发言机会多, 缺乏扶弱意识。(小组展示点评)

(二) 应对策略

1、更新理念是提高合作探究学习效果的重要前提。

3、培养学生个体责任心是提高合作探究学习效果的心理基础 。

2、激发动机是提高合作探究学习效果的关键 。

篇7

    0引言 

    机械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机械综合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训练的主要课程。其实践教学环节对实现课程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潜能起着关键作用。目前,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普遍存在,测试仪器和设备落后,教师队伍力量薄弱,实验教学内容陈旧,实践教学学时相对较少,内容脱离科技发展和企业需要等问题,不利于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和动手、创造能力的提高[1-3]。在培养过程中,教师掌握实践教学的开发、设置、实施、管理和评价的主动权,学生只是被动完成和接受,教学互动较差,无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达不到学生运用知识和提高能力的目的。因此,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索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大现实问题。 

    1更新教学内容,优化培养环节 

    实践教学是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技术理论的有机结合,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主要途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设计能力,而且可为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人材培养目标的实现打下良好的基础。 

    1.1 完善基础实验,扩宽学生的知识面购置新式机械零件陈列柜、机械创新设计陈列柜等设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调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得到工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完善实验内容,将单纯的基础性实验转变为理论知识、测试手段、方法并重的交叉性综合实验项目。如带传动实验和滑动轴承动压油膜形成原理实验。在实验中,教师除了实验内容的介绍外,还要加强测试技术、设备的原理讲解。通过介绍测试手段和方法,使学生不仅掌握了课程教学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对各种传感器及不同测量和数据处理方式有新的认识。 

    1.2 增设设计性、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根据学生特点和生产实际,增设和拓展实验项目,增强学生综合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类实验只给出实验题目、实验重点、难点,由学生查阅资料,拟定实验方法,然后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如机构运动方案创新组合实验。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设计实验,利用各种运动副和构件搭建各种新型机构,验证机械传动设计方案,加深对机构组成理论的认识,培养学生机构创新设计意识和综合设计能力,训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1.3 增加创新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实践教学不仅仅是为了验证理论教学中的某个公式或结论,更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实验能力以后,便可给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机会,以锻炼、提高其实验能力。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竞争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学院为学生提供科技制作场所,利用教学资源,广开兴趣小组,对一些在动脑、动手及创新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因材施教。在学生中,展开“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之类的课外科技活动,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教改课题,拓展创新实践途径,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培养了学生丰富的个性和全面的能力,为机械设计课程提供好的选题和实践项目奠定基础。 

    2改革教学手段,探索教学方法 

    机械设计实践教学相对其他课程枯燥乏味,图形复杂、结构抽象。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兴趣和教学效果的关键。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虚拟仿真等现代信息技术可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和依托。 

    2.1 引入多媒体,丰富教学手段应用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口述+板书”的教学授课方式,扩充了课堂信息量,突破了实验设备的局限,扩大了现代实践教育的规模,提高了教学质量。如齿轮范成模拟实验和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实验。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机构运用的录像,齿轮啮合和轴系运动的影片,将难以讲授和理解的内容表达的直观易懂,生动形象,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认识和理解。 

    2.2 利用froe等软件,扩充实验内容实验设备匮乏是目前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引入计算机虚拟、仿真实验技术,可有效地弥补实践教学资源的不足,节约学生的实验时间,提高实践效果。利用计算机辅助软件,将机械零部件、机构三维化,并进行各种装配、拆卸、组合实验,可达到一些在实验设备上难以完成或无法完成的实验项目。在减速器装拆课程设计在中,学生不受所给设备和条件的限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利用计算机软件设计减速器,模拟机构的运动和装配,检验机构的运动状况和故障等,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设计思路,为毕业设计等工作提供参考。

    2.3 以互联网为载体,实现资源共享利用互联网络技术,将实践大纲、指导书、课程资源库等资料上传共享。学生通过网络可以预习实验、预定实验,提交作业,甚至与老师互动交流。“以趣引思,以疑引思,以用引思”,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钻研精神。同时,网络教学信息量大,信息传递便捷、交互性强,不受时空限制,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3加强教学管理,完善考核制度 

    实践教学是一个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严格的管理和完善的制度是设备顺利运转,教师辛勤工作,发挥专长,学生不懈努力,健康成长的保障。 

    3.1 根据内容特点,改革考核方式在实践教学的考核过程中,变一次性考核为过程考核,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在实验中,随时对学生实验课程的预习情况、原理认知、注意事项、操作态度、实验进行状况等情况进行考核。在评价手段上,尽可能的采用课堂提问、书面作业、专题报告、技能测试等多种评价方式。在学习成绩评定中,加大实验操作、平日表现等方面的成绩比重,实行实验成绩的“一票”否决,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应用能力的综合检查与评定。鼓励学生进行“产学研”合作,积极引入企业评价考核机制,及早与企业接轨。在培养方案允许的情况下,实行实践单独设课,保障学时数,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便于科学管理和评价。 

    3.2 规范管理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另一重要部分,是保证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加强教师和教学质量的考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学院根据学科特点,规范教学档案,实现授课经验的制度化,鼓励优秀老师的“传、帮、带”。同时,组织教师互相学习,结成梯队,参加各项学术活动。制定规范的实验课程表和计划,将实践环节与理论课程同等对待。要求对开课老师进行严格的“试讲”和“试做”考核,并定期组织听课和经验交流,保证了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对考核不合格的老师将进行培训或停课的处理。除此之外,学院实验设备专人管理,定期检修,保证设备的使用率。对利用率低的设备,鼓励老师积极展开实验教研项目的研究,拓展实验,改进实验设备,杜绝设备的闲置。 

    4结语 

    实践教学是学生从理论知识走向社会实践的桥梁和过度,是关系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对推动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实践和思考,机械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在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与锻炼,学生参与实践环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参加各类大赛的热情高涨,取得的成果明显增多。但是,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还必须在各个环节上综合运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改革效果。为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今后对机械设计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篇8

论文摘要: 实践教学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和有效途径。本文分析了高等教育中机械设计实践教学的现状,指出了存在的不足,结合教学实际,对机械设计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制度等进行了研究与探索,构建了新的实践体系和实验管理模式,为提高机械设计实践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经过教学实践,证明实践教学改革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0引言

机械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机械综合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训练的主要课程。其实践教学环节对实现课程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潜能起着关键作用。目前,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普遍存在,测试仪器和设备落后,教师队伍力量薄弱,实验教学内容陈旧,实践教学学时相对较少,内容脱离科技发展和企业需要等问题,不利于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和动手、创造能力的提高[1-3]。在培养过程中,教师掌握实践教学的开发、设置、实施、管理和评价的主动权,学生只是被动完成和接受,教学互动较差,无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达不到学生运用知识和提高能力的目的。因此,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索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大现实问题。

1更新教学内容,优化培养环节

实践教学是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技术理论的有机结合,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主要途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设计能力,而且可为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人材培养目标的实现打下良好的基础。

1.1 完善基础实验,扩宽学生的知识面购置新式机械零件陈列柜、机械创新设计陈列柜等设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调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得到工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完善实验内容,将单纯的基础性实验转变为理论知识、测试手段、方法并重的交叉性综合实验项目。如带传动实验和滑动轴承动压油膜形成原理实验。在实验中,教师除了实验内容的介绍外,还要加强测试技术、设备的原理讲解。通过介绍测试手段和方法,使学生不仅掌握了课程教学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对各种传感器及不同测量和数据处理方式有新的认识。

1.2 增设设计性、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根据学生特点和生产实际,增设和拓展实验项目,增强学生综合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类实验只给出实验题目、实验重点、难点,由学生查阅资料,拟定实验方法,然后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如机构运动方案创新组合实验。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设计实验,利用各种运动副和构件搭建各种新型机构,验证机械传动设计方案,加深对机构组成理论的认识,培养学生机构创新设计意识和综合设计能力,训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1.3 增加创新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实践教学不仅仅是为了验证理论教学中的某个公式或结论,更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实验能力以后,便可给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机会,以锻炼、提高其实验能力。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竞争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学院为学生提供科技制作场所,利用教学资源,广开兴趣小组,对一些在动脑、动手及创新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因材施教。在学生中,展开“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之类的课外科技活动,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教改课题,拓展创新实践途径,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培养了学生丰富的个性和全面的能力,为机械设计课程提供好的选题和实践项目奠定基础。

2改革教学手段,探索教学方法

机械设计实践教学相对其他课程枯燥乏味,图形复杂、结构抽象。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兴趣和教学效果的关键。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虚拟仿真等现代信息技术可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和依托。

2.1 引入多媒体,丰富教学手段应用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口述+板书”的教学授课方式,扩充了课堂信息量,突破了实验设备的局限,扩大了现代实践教育的规模,提高了教学质量。如齿轮范成模拟实验和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实验。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机构运用的录像,齿轮啮合和轴系运动的影片,将难以讲授和理解的内容表达的直观易懂,生动形象,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认识和理解。

2.2 利用froe等软件,扩充实验内容实验设备匮乏是目前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引入计算机虚拟、仿真实验技术,可有效地弥补实践教学资源的不足,节约学生的实验时间,提高实践效果。利用计算机辅助软件,将机械零部件、机构三维化,并进行各种装配、拆卸、组合实验,可达到一些在实验设备上难以完成或无法完成的实验项目。在减速器装拆课程设计在中,学生不受所给设备和条件的限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利用计算机软件设计减速器,模拟机构的运动和装配,检验机构的运动状况和故障等,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设计思路,为毕业设计等工作提供参考。

2.3 以互联网为载体,实现资源共享利用互联网络技术,将实践大纲、指导书、课程资源库等资料上传共享。学生通过网络可以预习实验、预定实验,提交作业,甚至与老师互动交流。“以趣引思,以疑引思,以用引思”,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钻研精神。同时,网络教学信息量大,信息传递便捷、交互性强,不受时空限制,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3加强教学管理,完善考核制度

实践教学是一个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严格的管理和完善的制度是设备顺利运转,教师辛勤工作,发挥专长,学生不懈努力,健康成长的保障。

3.1 根据内容特点,改革考核方式在实践教学的考核过程中,变一次性考核为过程考核,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在实验中,随时对学生实验课程的预习情况、原理认知、注意事项、操作态度、实验进行状况等情况进行考核。在评价手段上,尽可能的采用课堂提问、书面作业、专题报告、技能测试等多种评价方式。在学习成绩评定中,加大实验操作、平日表现等方面的成绩比重,实行实验成绩的“一票”否决,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应用能力的综合检查与评定。鼓励学生进行“产学研”合作,积极引入企业评价考核机制,及早与企业接轨。在培养方案允许的情况下,实行实践单独设课,保障学时数,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便于科学管理和评价。

3.2 规范管理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另一重要部分,是保证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加强教师和教学质量的考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学院根据学科特点,规范教学档案,实现授课经验的制度化,鼓励优秀老师的“传、帮、带”。同时,组织教师互相学习,结成梯队,参加各项学术活动。制定规范的实验课程表和计划,将实践环节与理论课程同等对待。要求对开课老师进行严格的“试讲”和“试做”考核,并定期组织听课和经验交流,保证了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对考核不合格的老师将进行培训或停课的处理。除此之外,学院实验设备专人管理,定期检修,保证设备的使用率。对利用率低的设备,鼓励老师积极展开实验教研项目的研究,拓展实验,改进实验设备,杜绝设备的闲置。

4结语

实践教学是学生从理论知识走向社会实践的桥梁和过度,是关系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对推动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实践和思考,机械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在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与锻炼,学生参与实践环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参加各类大赛的热情高涨,取得的成果明显增多。但是,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还必须在各个环节上综合运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改革效果。为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今后对机械设计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篇9

毕业设计环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对所学知识的一次综合运用的重要教学环节,主要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转化能力、查阅资料能力、运用工具书的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即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综合能力。毕业设计环节教学工作,是整个教学计划的一部分,也是培养现代经济社会的高标准、高素质的新型紧缺人才,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社会企业需求的一次对接,搭建了企业与学生间的有力桥梁。

高校工科毕业设计是教学大纲的最后一个环节,不仅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我完成毕业设计的自学能力、是学生创新工作能力的体现、也是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考验。随着教学的进行,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首先,学生学习中实践课程的开设存在问题,不利于学生实践知识的掌握;其次,由于毕业设计环节的安排,学生就业等因素,毕业设计投入时间不够,同时也造成了毕业设计指导老师的指导工作不到位。综上现状,亟待制定适应社会化发展的新的毕业设计模式[1]。

二、现有毕业设计现状分析

(一)问卷调查及分析。由问卷调查得知,从不同高校30人中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毕业设计环节的认知程度比较熟悉占10%,熟悉占30%,了解一点50%,不熟悉的占10%;学生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安排于第几学期的调查显示,第三学期开始起步的占20%,第四学期的占80%;且老师的指导方式调查结果是网络或电话进行指导的占75%,面授的20%,还有5%的同学未与指导老师沟通,进行指导;指导老师对学生毕业设计的作用显示,30%认为比较大,50%认为作用一般,还有20%的学生认为没作用;毕业设计来源的调查中,企业项目、创新设计等仅占10%,80%的还是来自于指导老师的命题;学生对毕业设计的熟悉程度的调查中,比较熟悉、易检索占35%,熟悉、能检索到占35%,了解一点、不易检索的占20%,不熟悉、很难检索的还占10%;所学科目有课程设计的仅占课程总数的40%,相对较少;在对学生所做课题是否能给社会或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时,仅5%学生认为能够带来经济效益,80%以上的同学认为不能带来经济效益;在对学生是否参与过企业实践或认知实习的调查显示,80%以上的学生参加过假期企业实践及参与过学校组织的认知实习,仅约10%的学生参与过教师科研项目,还有约10%的学生未参与过企业实践或认知实习;且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场所调查显示,学生80%的学生由自我完成,10%的学生在学校实验室或参与学校老师的科研项目组完成,约10%的学生在企业技术研发部门完成,缺乏校企合作或毕业设计的创新性。

(二)存在问题。由问卷调查分析结果知,目前本科毕业设计实践环节主要存在有如下问题:其一,理论与实际结合相对较少,学生所选题目一般为指导老师指定题目,不利于学生自我思维的发挥,即工科毕业设计实践题目的优化不到位,需要进一步的优化、取舍,找到适合学生发挥自我所学知识的毕业实践题目;其二,毕业设计题目陈旧,缺乏新意,随着社会化进程的发展,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毕业实践题目与社会需求严格脱钩,不利于实现学生向现实企业需求能力的转化与适应;其三,毕业设计时间安排不合理,根据实际情况,学生做毕业设计时,正是临近毕业,学生忙于就业或考研,对毕业设计重视度不够,使得毕业设计完成的质量不高;其四,指导老师的配备有一定问题,指导老师均是在即将毕业的时间安排指导老师,不利于导师、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另外,在毕业设计指导进行时,多是通过网络或者电话进行沟通,不利于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有效指导;其五,影响毕业设计效果的实践课程开设相对较少,且学生参与实践性创新项目或企业实践性项目的学生更少。综上所述均影响着学生毕业设计环节教学效果及要达到的学生设计实践性、创新的目的[2]。

三、解决措施

(一)建立健全导师入学指导制度。毕业设计实践环节是在教师指导下和学生为主的前提下完成的,教师的指导风格、学生的操作技能及知识的掌握程度都会给对方很好的完成毕业实践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故要建立和完善教师入学指导制度及企业导师制。

(1)学校导师制度的建立。学生入学导师制度的建立,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导师指导制度。其一,高校大一主要对基础课程的教授,到大一下学期开始即启动导师指导制,此阶段主要基于学生对本专业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且明白了适合自身发展研究的方向,是导师制开展必不可少的前提;其二,大二上学期即开始对导师制度进行推广,以教师研究方向、学生兴趣导向为基础,开展毕业设计环节的师生导师关系的建立;其三,在导师制度的工作前提下,开展学生相应的实践创新指导工作,以学术创新带动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开展,为毕业设计环节的开展奠定基础;其四,大四期间对学生毕业设计环节的正式开展,针对学生的状况实行教师命题和自主命题工作的开展。此过程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学生毕业设计环节创新的基础,学生明白了开展科技创新及相关科研项目的完整过程,有利于充分发挥毕业设计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良好作用。(2)企业导师制的建立。学生进入大四学期既是开展毕业设计设计环节的重要时期,但是对于目前的中国大学生现状来说,本学期正是学生开展就业的热门时期,有些学生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到了单位,有些学生在学校继续开展毕业设计工作,等等一系列因素的出现给学生毕业设计环节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故需要社会接收应届毕业生的单位协助做好学生的毕业设计环节工作,即建立企业导师制。学生的实践环节就是在企业完成的,故企业也应承担高校毕业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任务,在实现共赢的前提下加入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上来。对于找到实习单位的学生,企业应结合板企业的需要给学生制定相应的毕业设计题目,不但促进了工作的推进,同时学生也有条件完成毕业设计,但企业也应从企业人才的培养角度配备相应企业导师,进而指导学生的工作或毕业设计,进而为今后顺利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也为毕业设计的顺利开展和高质量的获得提供保障。

(二)工科毕业设计题目的优化。学生学习水平有不同,对知识的运用程度也不同,对毕业设计题目的难度要求也不一样;学生是否找到实习单位,或者在校完成毕业设计,就需要结合企业的需求定题目、根据创新实践题目拓展定题;还有一部分跟随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学生就要从科研项目中提取内容定题。

(1)按学生学习情况定题。同一个班里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所不同,有的知识掌握比较好、有的知识掌握不好但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等等现象。对于知识掌握较好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必须要求对理论知识的探讨,同时要具备一定实践能力的体现,即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方法定题;对于一些理论知识掌握相对缺乏的,以简单实用实践项目为主,即不打消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热情,也有助于提高对知识的掌握,同时还有足够的能力完成毕业设计;这样均可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为毕业环节的教学目的的实现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2)按学生就业状况定题。学生在第四年的下半年根据就业实习或是否在校的情况不同,对毕业设计题目的定题也要有所不同。其一,对于一些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学生,由科研指导老师担任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对毕业设计的定题就要因科研项目的相关内容而定题;其二,对于一些参与学校或国家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学生,就要以创新设计题目为基础来定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所定课题更深入的探讨;其三,对于一些到实习单位的学生来说,应有带队老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开展毕业设计环节的指导工作,且毕业设计的定题要与学生所在单位从事的行业相结合,尤其对企业发展有推动作用的课题来定题。等等现象表明,只有结合学生的现状进行定题,可以有效推动学生毕业设计的完成。

(三)优化实践课程及毕业设计大纲。毕业设计的完成,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和完成毕业设计的能力,这就要在教学中必须优化实践课程的开设和完善的毕业设计大纲。

篇10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我校五环节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它是在预设的情景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探讨、研究性学习,整个课堂教学中,通过“导、学、展、练、结”五个环节的实施,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下面对数学复习课教学中五环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究情况谈一下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数学复习课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课型,它和新授课的探究一样,教师都应该为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索数学知识提供空间。但从目前复习课的教学现状看,学生做练习,教师讲题成了复习课的常见形式。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不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都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因此,我认为优化复习课教学设计,探索复习课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培养、积累起着十分重要作用。

一、自主复习、知识再现。

复习课的主体是知识的再现,教师在数学复习课的教学内容设计时应该把教材中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部分放在首位。在学生复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对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知识进行回忆和梳理,必要时可再次引领学生亲历数学概念或重要知识的形成过程,再现所学知识,例如:在复习《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时,首先让学生自主复习,回忆或看书了解本单元所学知识,并将自己认为重点的知识记录整理,然后结合课件再现各种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对知识中所涉及的数学思想及方法加以提炼。

二、归纳系统、形成网络。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把各部分的知识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之成为一个系统。整合的形式可以是采用条目、表格和结构框图,这样既简单明了,又有利于在梳理知识的过程中提炼出数学思想方法,这是学生独立联想的有利时机,应尽最大可能让他们独立完成。在《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复习时,让学生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自主、合作整理,将重点知识及其联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罗列出来,学生在归纳、系统知识时,主动参与,积极性特别高,汇报展示整理的形式也呈现出了多样化:表格式、框架式、图形式等。通过整理把单元所学内容内在联系的知识点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串联在一起,做到了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能够达到学一点会一面的目标。这一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通过引导点拨来达到促使学生相对完善知识,使所学知识更加系统化。

三、提出问题、质疑解难。

在数学复习课中,问题设计需要优化,数学问题的设计一般包括以下两种:

1、基本题型的设计。基本题型的设计包括基本概念、公式等,要尽量覆盖课本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知识,特别是对于易错易混的知识点,做到举一反三,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应用能力。例如,有些同学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容易混淆,因此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单元复习时通过设计表面积和体积的区别的复习内容和问题,使学生能够通过对比清楚地分辨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2、探究性问题的设计。探究性问题要具有较强的探究性,能够体现学生的独立见解、能动性和再创造精神。例如:要把几个完全一样的小长方体包装起来,怎样包装所需要的包装纸最少?最少是多少?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通过动手画、测量和观察等自主探究使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有关表面积和体积的意义和实质。

四、例题评析、引导点拨。

在单元复习时,教师除了结合重点、难点知识引导学生复习外,还应该充分利用好学生在学习新课或检测时出现的错误作为重点来精讲点拨,有的学生对概念性的知识理解不透,所以会出现理解上的模糊与偏差,通过例题评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把学生易出错的问题及时积累,在复习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多边形的面积》单元复习中,针对有的学生对于三角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理解模糊,我有意识地采取了一些对比题目来引导学生练习巩固,以加深学生对此部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篇11

(1)编写课案分层次。现行大多数课案由于科目特点不同,所以课案内容也不同,但是有一点,就是大多数都没有按学生的特点,做到对不同层次学生做不同层次的要求,所以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我们的做法是进行分层次编写。可课案分层,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在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有所提高,得到收获。根据辽宁省盘山县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我校”)情况,每张课案分成ABC三层,又根据校内文理、普奥的情况单独设置难度。每个层次的学生做自己相对应的题,还可以根据自己掌握情况有所提高,做高一层次的题。这样,每个学生针对自己的情况来挑战自己,充满了乐趣,充满了学习积极性。还可以使每个教师能够掌握学生学习动向,在与学生谈话或者批改作业时评语有的放矢。

(2)每组内ABC分层。要想课案发生应有效用,还应该整个机制进行改革。每个小组内部都根据学习或生活等表现ABC分层次,这样做的目的是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各得其所,在恰当的有限范围内提高自己的能力,还能激励自己。

2.起立对立,积极解决

(1)形式仪式能够使学生重视。在课堂进行讨论环节时,大多数课堂是每个小组各自七嘴八舌,教室内乱哄哄一片,有的学生甚至走神去做与本课无关的事。所以,必要的形式是不可少。

(2) 对面两两为一层,方便交流。在分小组时,平均把ABC层学生分到各组,各组AA、BB、CC座位相对应,面对面。待到讨论时,两两对面为同一层,讨论的也都是本层次的问题,不会小组都讨论同样几道题题,浪费时间。层层递进,C不会的问B,B不会的问A,最后组长总结答案,做出本小组最后的答案,更方便快捷,节约时间和精力。

3.先自己思考再讨论

现在有些课堂上之所以效率不高,是因为没有好好处理课案和讨论环节。鉴于我校情况,大概有以下几方面可以改进。

(1)探究课案当堂发,马上做。有些老师嫌麻烦,为了课堂节省时间,把预习案、探究案、练习案都做在一张纸上或者不在一张纸上也都提前一起发下去,不仅造成了学生负担,而且不利于课堂思考。所以既然是预习案,就提前发课前收批改,上课之前培训并发下去。

(2)必须先自己读题。一般探究案发下去之后立马七嘴八舌地进行讨论。笔者作为一线教师经常想,连题都没读,能讨论什么呢?难道是做秀吗?笔者的做法是,发下探究案后,每个学生都有2分钟时间读题,对本题的材料、关键词,中心思想,涉及的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并且根据之前掌握情况及自己理解能力来完成概况、思路,自己形成初步答案。要想讨论,一定是自己先有想法的,有“论”可讨。

(3)讨论时两两对思路,完善想

法。讨论时全班齐力,由于是分层教学,两两对面的同学为同一层,更方便交流想法。

(4)小组讨论确定结果。最后一步层层提交疑难,最后汇总到组长,小组针对意见不同的问题进行探讨,确定结果,最后进行展示。

4.展示与点评

(1)标注展示的同学。教师在安排展示时候,应该在幻灯片中标注清晰是哪个层次展示哪道题,然后抽签;或者直接标明哪个问题由哪组哪层那个同学展示比如“3题由六组C2同学展示”。个人更倾向于前者,充满了未知与挑战。后者的弊端是只有几个人展示,其余人一看没有自己的事情了,可能会走神。

(2)展示注意答题规范,每次都强调规范性,有利于考场中发挥。点评需要规范性,条理清晰,能够结合材料说出展示答案的优点与不足,同时锻炼自己的能力,说得有条理,写出来也不会差,体现在试卷中得分率更高。

(3)正常来说点评比展示同学要高一层次,如C展示B点评,B展示A点评,A展示 A点评。体现层次差异,而且能激励学生做得更好,展示不被挑出错或者点评显示出自己的水平来。

5.教师点拨作用的体现

(1)控制时间。教师的作用体现在控制整堂课的节奏,紧凑而不紧张为宜。太紧张学生疲累,太放松则完不成学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