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3 09:24:1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贸易条件理论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贸易条件反映一国的贸易状况,其改善或恶化将直接导致一国实际资源的流入与流出,反映一国实际福利的变动。根据贸易条件的定义,其与对进出口价格有直接影响的汇率关系密切。2005年7月,我国央行宣布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由原来8.276:1调整为8.11:1,人民币升值2%。此后,人民币汇率一直呈稳定上升态势,2006年7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突破8.0,而到了2007年7月,更是达到7.57:1。人民币汇率的这种变化对我国的贸易条件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影响程度如何?人民币的升值会不会打击我国的对外贸易?这样的汇率政策是否合理等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本文就将带着这些问题,探讨一下人民币升值以来我国的贸易条件效应,以期能够通过对贸易条件变动结果的分析得出人民币汇率合理变动的一些结论。
贸易条件的种类及其对贸易利益的影响
在国际经济学理论中贸易条件可分为三类:纯贸易条件(netbartertermsoftrade,简称NBTT)、收入贸易条件(incometermsoftrade,简称ITT)、要素贸易条件(factorialtermsoftrade,简称FTT)。这三类贸易条件中纯贸易条件最为常用,而收入贸易条件普遍被认为最适合于发展中国家,在这里本文也主要讨论这两类贸易条件。
纯贸易条件(NBTT)又称价格贸易条件,被定义为一国出口与进口的交换比价,反映的是单位出口商品的进口能力。公式表示为:NBTT=Px/Pm。式中Px、Pm分别为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其经济学含义是,随着出口商品相对于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化,出口每单位商品所能换回的进口商品的数量。当NBTT>1时,表示价格贸易条件改善;当NBTT<1时,表示价格贸易条件恶化。价格贸易条件的改善意味着一国的贸易利益或经济福利的增加。
收入贸易条件(ITT)是联系出口数量,反映一国出口商品的整体进口能力的指标。公式表示为:ITT=Px/Pm·Qx。式中Qx为出口数量指数。由于ITT是由NBTT和Qx两个因素决定,所以ITT与NBTT的变动方向不一定一致。在NBTT恶化时,由于Qx有可能大幅上升,ITT有可能不降反升。由于ITT反映了一国出口商品的总体进口能力的变动以及一国通过对外贸易满足本国消费需求和经济增长的能力,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较为直接。但该指数无法说明贸易条件的改善是由于出口商品结构优化、技术含量提高还是由于低价促销带动出口数量增长,无法表明一国出口商品的实际竞争能力。
要素贸易条件(FTT)又分为单要素贸易条件(singlefactorialtermsoftrade,简称SFTT)和双要素贸易条件(doublefactorialtermsoftrade,简称DFTT)。其中SFTT=Px/Pm·Zx,DFTT=(Px/Pm)·(Zx/Zm)。式中Zx和Zm分别是出口和进口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指数。要素贸易条件表明,NBTT恶化并不一定是一件坏事,因为出口生产率的提高会使出口价格下降,而国外进口品生产率的下降会使进口价格上升,但无论发生哪种情况,一国从贸易中获得利益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劳动生产率上升或下降的幅度是否超过了价格的上升或下降的幅度,而不是取决于价格贸易条件。
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影响的理论分析
贸易条件即Px/Pm,现以Px和Pm分别代表用外币表示的本国出口品和进口品的价格,X和M分别为本国的出口量和进口量,R为外汇汇率(直接标价法)。R·Px和R·Pm分别表示用本币表示的本国出口和进口价格。Exs为本国出口商品供给弹性,Exd为本国出口商品需求弹性,Ems为本国进口商品供给弹性,Emd为本国进口商品需求弹性。根据弹性的定义有:
解(1)和(2)组成的联立方程,得到:
解(3)和(4)组成的联立方程,得到:
贸易条件为,根据(5)和(6),可以得到:
本币贬值表现为dR/Rφ0,本币升值表现为dR/Rπ0;贸易条件改善表现为│dPx/Px│π│dPm/Pm│,贸易条件恶化则表现为│dPx/Px│φ│dPm/Pm│。从(7)式可见,弹性不同,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的影响不同。从弹性角度进行分析,有以下几种情况会出现:
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无穷大,即Exs和Ems为无穷大。此时,本币对外贬值会使贬值国贸易条件恶化;出口商品供给弹性Exs无穷大,但进口商品供给弹性Ems小于进口商品需求弹性Exd。此时,本币对外贬值可以改善贬值国贸易条件;进口商品供给弹性Ems无穷大,但是出口商品供给弹性Exs小于出口商品需求弹性Exd。此时,本币对外贬值会使贬值国贸易条件恶化;进出口商品供给弹性之积等于进出口商品需求弹性之积。此时,贬值不会影响贬值国贸易条件;进出口商品供给弹性之积小于进出口商品需求弹性之积。此时,贬值可以改善贬值国贸易条件。
由以上分析可见,从理论来讲,人民币升值并不一定意味着我国贸易条件将发生改善或恶化,人民币升值后贸易条件的变化要取决于我国的进出口供给和需求弹性。
人民币升值以来我国贸易条件变动的实证分析
(一)人民币升值以来我国贸易条件的总体变动
为了考察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贸易条件效应,本文选取了2005年7月人民币升值以来的美元折合人民币的每月平均汇率作为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参看指标。在贸易条件上,本文采用中国海关总署按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HarmonizedCommodityDescriptionandCodingSystem,缩写HS)公布的各类指数的原始数据,计算了2005年7月到2006年9月期间每月的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参见表1)。
从表1及图1可见,人民币自2005年7月以来一直呈稳定升值态势,2006年7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突破8.0,目前仍呈升值走势。同期贸易条件的变化由表1及图2看到,价格贸易条件基本在1左右变动,没有大幅度偏离1,表现比较平稳;收入贸易条件基本在1.2左右变动,波动幅度较价格贸易条件大,在价格贸易条件基本平稳的条件下,这说明收入贸易条件的波动主要是来自人民币升值以来出口数量指数的波动,尽管如此,仍能看到,收入贸易条件的总体走势也比较平稳,没有大幅度波动。
(二)人民币升值以来我国贸易条件变动的效应分析
1994年我国进行了外汇体制改革,当时的人民币是一次性贬值50%,此后人民币实行的是单一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盯住美元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1998年以后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在8.27(RMB¥/US$)的水平。同期我国贸易条件的表现是价格贸易条件一直呈恶化趋势,收入贸易条件一直呈改善趋势(参见表2)。
对比人民币升值前后我国的价格/收入贸易条件和出口数量指数等指标可以发现:
人民币升值后,价格贸易条件虽然每月都有波动,但基本在1左右变动,没有大幅度偏离1,表现比较平稳,与过去价格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趋势相比,价格贸易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这一改善也就意味着我国的贸易利益或经济福利与过去相比得到增加。
人民币升值后,出口数量指数与过去相比明显降低,但在出口价格指数提高的条件下,收入贸易条件虽在个别月份出现下降趋势,但总体表现也比较平稳,与过去收入贸易条件逐年改善的趋势相比,人民币升值后收入贸易条件没有出现明显变化。这反映了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商品的总体进口能力影响不大。
人民币升值后,我国出口数量与过去相比减少,出口贸易受到抑制,但对比人民币升值以来的各月数据可以发现,人民币升值对对外贸易带来的被动影响并不明显,稳定升值可以被市场接受。从表1可见,在人民币升值过程中,我国出口数量指数与过去年份相比在整体降低的趋势下,各月份间的波动幅度并不过大,虽然升值后我国的出口数量指数降低,但很快又都恢复。如在2006年7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突破8.0以后的初期,我国出口数量减少,当期收入贸易条件恶化,但很快出口数量又恢复了,且收入贸易条件也恢复了以往的趋势。
结论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从理论来讲,汇率波动时,贸易条件会以汇率波动的一定比例发生变动,但并不能说明人民币升值一定意味着我国的贸易条件将发生改善或恶化,贸易条件将如何改变要取决于我国的进出口供给和需求弹性。
从人民币稳定升值后的现实结果看,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得到改善,收入贸易条件基本没有变化,贸易条件总体得到改善。反映了我国出口商品的总体进口能力没有降低的情况下,贸易利益或经济福利与过去相比得到增加。
人民币稳定升值带动我国出口减少,但在价格贸易条件改善的情况下,收入贸易条件没有大的变化,说明人民币稳定升值带来我国对外贸易出现由过去量的增加带动对外贸易发展向质的提高带动对外贸易发展的趋向,而这恰好与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外贸增长方式由量的增加到质的提高转变”的目标吻合,人民币稳定升值的汇率政策与当前提出的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贸易政策是统一的。因此,如果坚持目前的外贸政策,那么人民币的稳定升值是合理的,也是必须的,其未来一定幅度的继续升值是可以接受的。
参考文献:
1.崔津渡,李城邦.中国对外贸易条件:1995-2005年状况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06
2.罗忠洲.汇率波动的贸易条件效应研究[J].上海金融,2005
在国际经济学理论中贸易条件可分为三类:纯贸易条件(netbartertermsoftrade,简称NBTT)、收入贸易条件(incometermsoftrade,简称ITT)、要素贸易条件(factorialtermsoftrade,简称FTT)。这三类贸易条件中纯贸易条件最为常用,而收入贸易条件普遍被认为最适合于发展中国家,在这里本文也主要讨论这两类贸易条件。
纯贸易条件(NBTT)又称价格贸易条件,被定义为一国出口与进口的交换比价,反映的是单位出口商品的进口能力。公式表示为:NBTT=Px/Pm。式中Px、Pm分别为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其经济学含义是,随着出口商品相对于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化,出口每单位商品所能换回的进口商品的数量。当NBTT>1时,表示价格贸易条件改善;当NBTT<1时,表示价格贸易条件恶化。价格贸易条件的改善意味着一国的贸易利益或经济福利的增加。
收入贸易条件(ITT)是联系出口数量,反映一国出口商品的整体进口能力的指标。公式表示为:ITT=Px/Pm·Qx。式中Qx为出口数量指数。由于ITT是由NBTT和Qx两个因素决定,所以ITT与NBTT的变动方向不一定一致。在NBTT恶化时,由于Qx有可能大幅上升,ITT有可能不降反升。由于ITT反映了一国出口商品的总体进口能力的变动以及一国通过对外贸易满足本国消费需求和经济增长的能力,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较为直接。但该指数无法说明贸易条件的改善是由于出口商品结构优化、技术含量提高还是由于低价促销带动出口数量增长,无法表明一国出口商品的实际竞争能力。
要素贸易条件(FTT)又分为单要素贸易条件(singlefactorialtermsoftrade,简称SFTT)和双要素贸易条件(doublefactorialtermsoftrade,简称DFTT)。其中SFTT=Px/Pm·Zx,DFTT=(Px/Pm)·(Zx/Zm)。式中Zx和Zm分别是出口和进口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指数。要素贸易条件表明,NBTT恶化并不一定是一件坏事,因为出口生产率的提高会使出口价格下降,而国外进口品生产率的下降会使进口价格上升,但无论发生哪种情况,一国从贸易中获得利益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劳动生产率上升或下降的幅度是否超过了价格的上升或下降的幅度,而不是取决于价格贸易条件。
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影响的理论分析
贸易条件即Px/Pm,现以Px和Pm分别代表用外币表示的本国出口品和进口品的价格,X和M分别为本国的出口量和进口量,R为外汇汇率(直接标价法)。R·Px和R·Pm分别表示用本币表示的本国出口和进口价格。Exs为本国出口商品供给弹性,Exd为本国出口商品需求弹性,Ems为本国进口商品供给弹性,Emd为本国进口商品需求弹性。根据弹性的定义有:
解(1)和(2)组成的联立方程,得到:
解(3)和(4)组成的联立方程,得到:
贸易条件为,根据(5)和(6),可以得到:
本币贬值表现为dR/Rφ0,本币升值表现为dR/Rπ0;贸易条件改善表现为│dPx/Px│π│dPm/Pm│,贸易条件恶化则表现为│dPx/Px│φ│dPm/Pm│。从(7)式可见,弹性不同,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的影响不同。从弹性角度进行分析,有以下几种情况会出现:
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无穷大,即Exs和Ems为无穷大。此时,本币对外贬值会使贬值国贸易条件恶化;出口商品供给弹性Exs无穷大,但进口商品供给弹性Ems小于进口商品需求弹性Exd。此时,本币对外贬值可以改善贬值国贸易条件;进口商品供给弹性Ems无穷大,但是出口商品供给弹性Exs小于出口商品需求弹性Exd。此时,本币对外贬值会使贬值国贸易条件恶化;进出口商品供给弹性之积等于进出口商品需求弹性之积。此时,贬值不会影响贬值国贸易条件;进出口商品供给弹性之积小于进出口商品需求弹性之积。此时,贬值可以改善贬值国贸易条件。
由以上分析可见,从理论来讲,人民币升值并不一定意味着我国贸易条件将发生改善或恶化,人民币升值后贸易条件的变化要取决于我国的进出口供给和需求弹性。人民币升值以来我国贸易条件变动的实证分析
(一)人民币升值以来我国贸易条件的总体变动
为了考察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贸易条件效应,本文选取了2005年7月人民币升值以来的美元折合人民币的每月平均汇率作为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参看指标。在贸易条件上,本文采用中国海关总署按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HarmonizedCommodityDescriptionandCodingSystem,缩写HS)公布的各类指数的原始数据,计算了2005年7月到2006年9月期间每月的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参见表1)。
从表1及图1可见,人民币自2005年7月以来一直呈稳定升值态势,2006年7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突破8.0,目前仍呈升值走势。同期贸易条件的变化由表1及图2看到,价格贸易条件基本在1左右变动,没有大幅度偏离1,表现比较平稳;收入贸易条件基本在1.2左右变动,波动幅度较价格贸易条件大,在价格贸易条件基本平稳的条件下,这说明收入贸易条件的波动主要是来自人民币升值以来出口数量指数的波动,尽管如此,仍能看到,收入贸易条件的总体走势也比较平稳,没有大幅度波动。(二)人民币升值以来我国贸易条件变动的效应分析
1994年我国进行了外汇体制改革,当时的人民币是一次性贬值50%,此后人民币实行的是单一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盯住美元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1998年以后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在8.27(RMB¥/US$)的水平。同期我国贸易条件的表现是价格贸易条件一直呈恶化趋势,收入贸易条件一直呈改善趋势(参见表2)。
对比人民币升值前后我国的价格/收入贸易条件和出口数量指数等指标可以发现:
人民币升值后,价格贸易条件虽然每月都有波动,但基本在1左右变动,没有大幅度偏离1,表现比较平稳,与过去价格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趋势相比,价格贸易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这一改善也就意味着我国的贸易利益或经济福利与过去相比得到增加。
人民币升值后,出口数量指数与过去相比明显降低,但在出口价格指数提高的条件下,收入贸易条件虽在个别月份出现下降趋势,但总体表现也比较平稳,与过去收入贸易条件逐年改善的趋势相比,人民币升值后收入贸易条件没有出现明显变化。这反映了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商品的总体进口能力影响不大。
人民币升值后,我国出口数量与过去相比减少,出口贸易受到抑制,但对比人民币升值以来的各月数据可以发现,人民币升值对对外贸易带来的被动影响并不明显,稳定升值可以被市场接受。从表1可见,在人民币升值过程中,我国出口数量指数与过去年份相比在整体降低的趋势下,各月份间的波动幅度并不过大,虽然升值后我国的出口数量指数降低,但很快又都恢复。如在2006年7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突破8.0以后的初期,我国出口数量减少,当期收入贸易条件恶化,但很快出口数量又恢复了,且收入贸易条件也恢复了以往的趋势。
结论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从理论来讲,汇率波动时,贸易条件会以汇率波动的一定比例发生变动,但并不能说明人民币升值一定意味着我国的贸易条件将发生改善或恶化,贸易条件将如何改变要取决于我国的进出口供给和需求弹性。
从人民币稳定升值后的现实结果看,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得到改善,收入贸易条件基本没有变化,贸易条件总体得到改善。反映了我国出口商品的总体进口能力没有降低的情况下,贸易利益或经济福利与过去相比得到增加。
贸易条件是用来衡量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的指标,反映该国的对外贸易状况,一般以贸易条件指数表示,在双边贸易中尤其重要。在国际经济学中,我们对贸易条件的定义为一国出口产品的价格除以进口产品的价格,当价格比上升时,我们就说该国的贸易条件改善,下降时即是贸易条件恶化。
下面我就从经济增长,收入转移,以及贸易政策三个方面分别考察它们对中国贸易条件的综合影响。
首先,从经济增长方面考虑。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年都呈现高速增长态势,近20年的GDP年平均增长率超过10%,可以说经济呈现爆炸式增长。但不幸的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贸易条件却呈现恶化的趋势。从世界银行提供的统计数据来看,中国贸易条件指数(以不变美元价格计)下降了20%(2000年为100,目前为80左右),如果剔除掉2007到2008年间石油价格的异常波动,那么中国的贸易条件指数实际下降10%左右。
按照国际经济学的理论观点:使一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偏向于出口产品的经济增长成为出口偏向型增长,反之为进口偏向型增长,而出口偏向型增长会是本国的贸易条件恶化,但对世界其他国家有利;进口偏向型增长有利于改善本国的贸易条件,但世界其他国家则为此付出代价。
具体到中国来看,中国通过加工贸易模式而实现的出口大都是技术含量较低、劳动要素密集的工业制造品,而由于我国在近20年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需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以解决广大群众的就业问题,因此我国近些年来进出口贸易的高速增长也是建立在出口偏向型快速增长的基础上,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就导致我国贸易条件随着经济增长反而恶化的现象。另一方面,我国通过加工贸易所出口的产品有较高的替代性、技术含量低、国际竞争激烈、主要靠成本优势出口的特点,所以我们的出口产品涨价的空间非常小,这也是导致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之一。
第二,从收入转移方面来分析。通过国际经济学理论我们知道,如果收入转出国对出口产品的边际支出倾向比转入国高,那么收入转移使转出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反之,如果转出国对出口产品的边际支出倾向比转入国低,那么转出国的贸易条件就会改善。
分析中国的时候,我们应把中国分别作为收入转出国和转入国分析。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我们的人口众多,而且各地区发展水平不均衡,我们作为转出国的对外援助相对较少,其中主要是向非洲等第三世界贫困国家的转移。我们中国的援助大都以项目的形式进行,所以非洲的被援助国家并不会拿援助买中国的出口商品,因此从收入转出国的角度看我国的贸易条件趋于恶化;当中国作为国际收入转入国,即被援助国家时,中国所利用国际援助的方向大多数在扶贫、教育、艾滋病防治、环境保护、政府管理、紧急救灾援助及灾后重建等方面,而对收入转出国的出口商品购买很少,所以从这方面来讲我们的贸易条件是改善了。
综合中国作为收入转入国和转出国两个角度来说,中国的贸易条件的改善远大于贸易条件的恶化,因为毕竟中国现在还是地区发展很不均衡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对外转移支付的金额有限,而作为收入转入国的比重更大,所以从两个角度的综合考虑,在转移支付方面中国的贸易条件是改善的。
第三,从贸易政策方面来分析。国际经济学理论中提到,进口国对进口产品加征关税,会使本国的贸易条件改善而外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出口国对本国的出口产品进行补贴会导致本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外国的贸易条件改善。
中国加入WTO以后,大幅度调低了进口产品的关税税率,而且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国内市场庞大,所以进口关税的改变对国际相对价格的影响较大,关税的降低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国的贸易条件趋于恶化。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加入WTO以后,其他国家对我国所征收的进口关税也大幅度降低,这相反使得我国的贸易条件改善。从我国加入WTO以后的实践中看,在双方均降低关税的情况下,我国的贸易条件得到的改善显然远远大于恶化的程度,所以我们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受益颇大。
从出口补贴分析,由于我国长期采用的是鼓励出口的发展战略,我国的贸易补贴幅度也比较大,这样就直接导致了我国贸易条件的恶化,往往出现中国生产的产品,外国的售价反而比中国国内的价格低的状况,而且补贴政策也导致了我国贸易条件的很大恶化。另外,我国所实行的补贴比较多的用于制造业而不是高新技术产业,这也直接使得了我国出口偏向型经济增长的出现,更加加深了我国贸易条件的恶化。所以在以后的对外贸易中,我国的补贴向哪个产业发放,发放多少补贴,都是需要慎重思考的事情,我们不能只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弃长远的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的机会。
综合以上三个因素的影响来说,我国近20年的贸易条件确实恶化了,更为严峻的状况是我国人口红利越来越小,在沿海地区出现了“用工荒”的现象,我们的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便宜的状况将会改变。这就要求我国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减少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口的依赖;扩大内需,让普通百姓也体会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这也给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我们这一代人更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中国的平稳快速发展做出一点自己的贡献。
“贸易条件的概念可理解为一揽子商品和另一揽子商品之间的价值交换比率。”多年来,贸易条件的概念已发生很大变化,其最常用和最基本的含义包括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价格贸易条件是贸易条件的最基本概念,是指出口平均价格指数与进口平均价格指数的比值;收入贸易条件等于价格贸易条件乘以出口数量指数;要素贸易条件可分为单要素贸易条件和双要素贸易条件,单要素贸易条件等于价格贸易条件乘以本国出口部门的生产率指数,双要素贸易条件等于价格贸易条件乘以本国出口部门生产率指数和本国进口产品在贸易对象国的生产率指数的比值。贸易条件的基本经济含义在于衡量一国在出口基础上的进口能力。价格贸易条件衡量的是平均每单位出口商品所能取得的进口能力,收入贸易条件衡量的是总出口意义上的进口能力,而要素贸易条件衡量的是一国的长期进口能力。贸易条件作为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指数,影响一国的短期和长期利益,进而影响一国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国际经济秩序的最重要特征则在于不同类型的国家在国际经济秩序的位置如何变动。因此,贸易条件通过贸易利益和经济增长影响着一国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的位置。
二、贸易条件对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
(一)贸易条件深刻地反映了不同国家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的对抗性
贸易条件不仅反映了一国的进口能力,更反映了不同国家在贸易利益分割上的份额问题。无论是从传统的比较优势原理出发,还是从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出发,在国际贸易中,贸易各国总是能获得贸易利益,但从贸易中所获得的利益份额却不一定相等。在两国开展贸易的条件下,一国的出口正好等于另一国的进口,一国出口价格指数的提高意味着另一国进口价格指数的提高,在该国进口价格和另一国出口价格不变的条件下,该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改善意味着另一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一个国家价格贸易条件的改善使其在贸易利益分割中所占的份额不断增大,另一国所占的份额必然减少。要素贸易条件同样能反映出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对抗性。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利益分配也验证了以上规律。以价格贸易条件为例,多数经济学家的研究结论表明,发展中国家的价格贸易条件从长期看是不断恶化的,发达国家的价格贸易条件是不断改善的。《国际贸易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表明,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发达国家,其价格贸易条件处于总体恶化的趋势。《世界统计年鉴》最新的数据也进一步证明了这种趋势的延续(见表1)。这说明,两大集团在贸易条件和贸易利益上的对抗性非常突出。
实际上,不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这种对抗性,任意的两个贸易国之间都存在这种贸易利益的对抗性。因为在总体贸易利益既定的条件下,无论多少国家参与国际贸易,一国的贸易利益份额增加,必然意味着其他国家贸易利益份额的减少。当总体贸易利益变动时,这种份额分割问题仍在。徐建斌和尹翔硕的理论模型也证明了发展中国家出口导向贸易战略存在着“合成谬误”效应,即当个别发展中国家利用传统比较优势发挥专业分工优势时,可获得较多的贸易利益,但当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其中时,各发展中国家所获得的贸易利益就越来越少,进而使其出口导向贸易战略的作用受到限制。
(二)贸易条件影响一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当世界贸易的规模有限时,贸易条件对一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明显。因为此时的贸易条件变动所引起的贸易利益变动反映到GDP中只是很小的份额: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进展,各国的贸易额都在迅速增加,对国际贸易的依赖也越来越重,贸易条件变动引起的贸易利益变动在GDP中的比重也随之增加,贸易条件开始成为影响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变量,也必然影响着一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位置。
由表2和表3可清楚地看到,由于贸易条件变动而引发的贸易利益变动占GDP的比例已相当高,特别是巴基斯坦、菲律宾和泰国三国,2005年由于贸易条件恶化(相比于2000年),损失的贸易利益分别达到38.5%、55.7%和60.7%。由于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长期恶化,发展中国家贸易利益损失越来越大,这一方面影响着发展中国家短期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还意味着发展中国家从国际总贸易利益中获取的份额越来越少,从而影响着其长期的经济利益。
一、引言
发展中国家受到资本、技术等约束,其比较优势主要集中于初级产品。然而,在比较优势理论的指导下,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多数发展中国家不仅没有得到专业化分工与贸易的利益,反而面临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境况。徐建斌,尹翔硕(2002)利用扩展后的李嘉图模型,从理论上证实了这一点,认为比较优势战略并非对所有国家在任何国际经济环境中都普遍适用,在国际贸易中存在出口导向战略的“合成谬误”效应[1]。
对于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的主要原因,辛格(1950)和普雷维什(1962)认为中心和技术利益分配不平等、贸易周期运动拉大初级产品与制成品的价格差距以及初级产品需求弹性大于制成品[2]等是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的主要原因[3]。孔庆峰、孙旭蕾(2007)对我国1997-2004年贸易条件的计算和分析,发现近年来我国贸易条件有恶化趋势,认为这主要与我国的贸易方式、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以及入世后我国关税大幅下降有关[4]。但是,重点在于是否贸易条件的恶化必然导致发展中国家出现贫困化增长现象呢?对于这一问题,学者之间存在争议。王信、林艳红(2008)认为由于出口数量迅速增长、加工贸易在外贸中占主导以及外商投资企业部分负面影响,我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并未导致国民实际收入下降即贫困化增长[6]。谢飞(2003)在Cypher & Dietz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存在贸易的技术进步效应时,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其结论为在出口部门,存在很强的技术进步效应时,贸易条件恶化不会引发贫困化增长[7]。
本文在谢飞、徐建斌等研究的基础上,从比较优势引致贸易条件恶化的角度,求解贸易与消费的一般均衡。通过比较封闭时期、初始开放时期以及在开放条件下,n期技术进步后国家福利的大小,分析随着贸易的不断发展,发展中国家是否必然出现贫困化增长。最后,本文对发展中国家如何摆脱贫困化增长提出了政策建议。
二、 理论概述
(一)贸易条件恶化
(二)贫困化增长
普雷维什、辛格的实证研究发现,在比较优势的自由贸易模式下,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发展中国家面临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境况。使得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出口越来越多的初级产品以换回等量的工业品。自由贸易并没有使发展中国家获得专业化分工的利益,反而使得国家福利出现净下降,形成贫困化增长。
如图所示,在封闭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为TT线,该国在A点生产和消费,福利水平为U0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该国在B点生产。通过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该国在D点消费,福利水平为U1很明显U1>U0,即在贸易初期该国福利水平得到提高,当该国仅在X生产中提高劳动与资本的生产率,此时,生产可能性曲线为TT',出口品X的产量提高。然而,由于该国贸易条件的恶化,其消费点由D点下降为E点,福利水平由U1下降到U2,即U2
三、 模型建立与分析
(一)模型的基本假定
四、对策建议
1、 在防止经济过热的前提下提高经济增长速度。这样能够为发展中国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从而带动消费水平的提升和消费结构的改善,进而提高福利水平。
2、 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创新能力。模型分析发现,在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与贸易的初级阶段,发展中国家通过贸易来增加国内居民的福利水平,在随后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情况下,贸易技术进步率的提高能够阻止居民福利水平的下降。因此,技术创新对摆脱贫困化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 调整和优化贸易结构,形成新的出口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应该进行贸易结构的升级,积极发展并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培育新的比较优势,提高国民的整体福利水平。(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徐建斌,尹翔硕.贸易条件恶化与比较优势战略的有效性[J].世界经济,2002:31-36.
引言
对贸易利得的研究是国际贸易学中永恒的前沿问题。贸易条件(本文贸易条件指价格贸易条件,即以进口商品的价格衡量的出口商品的价格)对于今天的中国更为重要,它的变化可以影响国民收入分配。Kohli(2003)发现通过贸易条件改善,某些发达国家在低经济增长条件下仍可以快速实现国民收入增加。Diewert&Morrison(1986)早已指出贸易条件改善对国民收入增加的效果与技术进步非常类似。但当前我国的外贸领域不可不重视的事实是,贸易条件恶化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经济“增产不增收现象”,还加大了国民收入的波动性(范志勇、毛学峰,2013)。
在“国进民退”日益成为阻滞国家迈上发展新台阶的障碍的背景下,研究如何改善中国的贸易条件是从贸易领域支撑国家改善国民收入分配战略的重要手段。现有文献从纯经济原因出发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克鲁格曼等人提出的新贸易理论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均证明了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对一国贸易形成重要影响。政府作为一国对外利益的人,其制定的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对一国产品价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而二者取向取决于政府效用。研究我国对外贸易条件变动影响因素的现有文献并没有考虑政府效用的影响,因此,本文试图以中国工业贸易条件为例考察政府效用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回归模型构建
(一)政府效用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机制分析
论及政府效用实际上是把政府人格化。其理论渊源可追溯到亚当・斯密,他把政府称为“守夜人”。事实上学术界是普遍承认政府人格化的,从而同考虑人的效用一样考虑政府效用是合理的。经济学中把效用定义为使需求、欲望等得到满足的一个度量。政府的需求是其当下和后续地位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在满足这种需求的条件下政府获得正效用。因此,政府要获得正效用的必要条件之一是使其委托人(可分为生产者和消费者)获得正效用。并不是所有单个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最大效用简单线性相加就能达到整体效用最大化,因为个体的理有可能导致集体的非理性结果,因此,经济中除了存在生产者效用和消费者效用外还存在着高于二者的国家整体效用。盛斌(2002)将实现这种国家整体效用的取向称为 “国家战略主义”,政府则成为获取国家战略主义效用的人。
经典H-O理论展开的思路是假设贸易中两国劳动生产率和消费者偏好相同,研究资源禀赋对形成产品价格差异的影响,从而对进出口产品结构的影响。沿袭这种思路,本文在假设传统贸易理论中影响出口产品价格的因素包括两国的劳动生产率、消费者偏好、资源禀赋均相同的情况下,研究政府效用对形成两国产品价格差异的影响。这使得在不考虑两国产品价格受政府效用影响的情况下,产品市场价格相等,Pi / Pi*=1。
政府干预对国内生产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商品国别价格,而政府如何干预受上述三种效用影响。行业由于行业特性对国家战略主义效用、生产者效用和消费者效用的满足程度不同。从不变成本角度看,政府如果支持某个产业发展,将会在用地、与机器设备有关的信贷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从可变成本角度看,政府如果支持某个产业的发展,将会利用相关政策在与该行业相关的原料使用成本、劳动力使用成本上给予优惠;从利润角度看,若政府支持某个行业发展,其利润将高于没有政府支持条件下的利润值。例如出于国家安全的战略主义利益,政策保护使某些行业处于垄断地位,那么这些行业会维持较高的利润率。把政府效用变量在产品价格形成过程中内生化,即:
(1)
PiU为本国i行业在政府效用影响下最终形成的产品价格。Pi为i行业在没有受政府效用影响下形成的产品市场价格。ui(Gi)表示发展i行业给政府带来的效用。ui(Gi)越大,则表示政府越偏好支持该行业发展,从而使得i行业的产品出口价格越低。0
政府效用函数可以描述为国家战略主义效用、生产者效用和消费者效用的函数:
ui(Gi)=ui(Ni,Mi,Ci) (2)
其中,Ni为i行业发展能带来的国家战略主义效用变量,Mi为i行业发展能带来的生产者效用变量,Ci为i行业发展能带来的消费者效用变量。把(2)式代入(1)式,并结合贸易条件的定义,即两个国家出口商品的价格比,则贸易条件可写为:
(3)
依据假设,两国不受政府效用影响的产品市场价格相等Pi/Pi*=1,并视外国政府效用函数为外生给定的,仅考虑影响本国政府效用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则式(3)可写为:
TOTi=u(Ni,Mi,Ci) (4)
(二)回归模型
依据式(4),回归方程可以采用如下形式:
(5)
其中,TOTi为i行业的贸易条件,PEij为本国i行业的第j个效用代表变量,可归结为三类:国家战略主义效用代表变量、生产者效用代表变量和消费者效用代表变量,分别建立以下三个回归模型。
1.影响贸易条件的政府-国家战略主义效用模型。“国家战略主义”就行业层面而言,即政府按照某行业的发展是否与国家发展战略一致来对行业发展实行鼓励或限制。该模型将贸易开展看作拉动国家经济增长的马车,按照某产业的发展是否与国家发展战略一致来对产业发展和该产业的进出口实行鼓励或限制,从而影响该产业的贸易条件。其代表变量如表1所示。
2.影响贸易条件的政府-生产者效用模型。该模型认为政府贸易政策的制定受生产者及其相关团体效用诉求的影响,进而影响产业政策以及贸易政策的制定,从而影响某一具体产业的贸易条件。其代表变量如表2所示。
3.影响贸易条件的政府-消费者效用模型。该模型认为贸易的开展是实现劳动者收入再分配、缩小收入差距、改善消费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消费者效用能够影响政府效用,进而影响产业政策及贸易政策的制定,从而影响某一具体产业的贸易条件。本文用各工业行业的工资水映消费者效用,具体采用人均工资GZ表示。
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处理
以我国工业行业分类为基础,剔除非贸易部门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将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和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合并为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和烟草制造业合并为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纺织服装鞋帽与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合并为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与家具制造业合并为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合并为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合并为化学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合并为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合并为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和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合并为电力热力燃气生产供应业,从而得到21个工业行业。
将协调编码(HS)四位数税号的贸易数据重新集结得到不同行业的进出口相关数据。进出口价格由进、出口价值量除以进、出口数量得来,数据从UNCOMTRADE数据库搜集。各行业工业生产总值、劳动生产率、利税贡献、就业贡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在2002、2007、2010年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基础上,将135部门整理为21个工业行业的投入产出数据,并计算出列昂惕夫逆矩阵,从而计算出各行业的影响力系数。影响力系数Bj的计算公式为:。其中,Cij是列昂惕夫逆矩阵。由于工业行业的影响力系数短期内变化甚微,以及只能获取上述三年的投入产出流量表,2002-2011年其他各年影响力系数均沿用上述三年的数据。碳排放量数据来源于朱玲玲(2013)。各行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总额、外商及港澳台商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利润率数据来自《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人均工资数据来自《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依据上述行业划分方法将历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中的关税税率重新集结得到各行业关税税率。对各指标数据进行了无量纲化处理。
(二)模型估计
运用Eviews7.2软件及2002-2011年我国21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对(5)式采用Panel Least Squares方法估计。采用后向法筛选以上列出的自变量,即从全方程回归开始连续每次减少一个t统计值最低的变量,结合调整后的R2值,直到新方程中所有自变量回归系数的t检验都显著或大部分自变量显著,并且继续剔除其他变量不能增强回归结果的有效性为止。结果如表3所示。
结论及政策启示
(一)结论
1.我国工业行业贸易条件普遍恶化。2002-2011年采掘业所有行业的贸易条件均恶化。制造业中除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外,其他12个工业行业贸易条件都呈恶化状态。具体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
2.影响政府效用的国家战略主义效用、生产者效用、消费者效用均是解释我国工业行业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表1显示,三个回归模型均以99%显著水平通过检验,调整后的R2均达到70%以上,说明三种效用均影响我国工业行业贸易条件。代表国家战略效用的变量中行业利税贡献、影响力系数、劳动生产率、就业贡献均以95%以上的显著水平通过检验,但利税贡献增加一个单位,贸易条件恶化0.0004%,影响力系数增加一个单位,贸易条件恶化1.42%。劳动生产率、就业贡献与贸易条件呈正向关系但影响都相当微小。国企利润和关税税率与贸易条件呈反关系,国企利润提高一个单位,贸易条件恶化0.0002%,行业关税率提高一个单位,贸易条件恶化0.11%。外企利润提高一个单位,贸易条件改善0.0002%。行业人均工资每提高一个单位贸易条件恶化0.00004%。
3.影响政府效用的“国家战略主义”是我国工业行业贸易条件恶化首要原因。影响力系数对贸易条件的负面影响是代表生产者效用的国企利润和关税率变量的7100倍和12.9倍,是代表消费者效用变量人均工资的35500倍,是利税贡献变量影响的3550倍。利税贡献变量对贸易条件恶化的影响是国企利润变量的2倍,是人均工资变量的10倍。
4.影响政府效用的生产者效用对我国工业行业贸易条件恶化的影响大于消费者效用的影响。国企利润变量对贸易条件恶化的影响是人均工资变量影响的5倍。关税率变量对贸易条件恶化的影响是国企利润变量影响的550倍,是人均工资变量影响的2750倍。
(二)政策启示
1.我国工业行业贸易条件的改善有赖于政府协调各方效用。应积极协调好国家战略主义利益、生产者效用和消费者效用,使工业行业贸易条件改善,从而使对外贸易的开展向有益于“国民”的方向发展,使我国开展对外贸易获得的效应与国家政策导向一致。
2.提高我国产业链高端制造业的内生竞争力是改善我国工业行业贸易条件的关键。研究显示,2002-2011年我国工业行业影响力系数越大,其对贸易条件恶化的影响越大,这从侧面反映了我国产业链高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低下。国家意图扶持产业链高端制造业以带动更多的产业发展,但在高端制造业本身竞争力不强的情况下带来的一个副作用是贸易条件恶化,从而不利于国民收入分配。面对这种两难如何进行选择?从长远来看,协调两者冲突的关键仍在于有效提高我国产业链高端制造业的内生竞争力,而不是一味依靠产业保护和补贴。
3.调整政府既有效用偏向、增强国有企业竞争力有利于改善工业行业贸易条件。2002-2011年国有企业利润越高,贸易条件越恶化。这从贸易领域里再次为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提高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性增添砝码。
4.以混合要素密集型产业的视角和方法改造传统行业以改善其贸易条件既符合国家战略利益也满足消费者效用。劳动密集型行业有它的资本密集环节,资本密集型行业也有它的劳动密集环节。因此,改造劳动密集行业的资本密集环节不仅可以提高传统行业附加值,也不会大量挤出它的就业吸纳能力。实证结果表明行业就业贡献与贸易条件均呈正向关系。
参考文献:
问题的提出
农产品是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产品,贸易条件则是衡量一国从对外贸易中获得贸易利益大小的重要指标,贸易条件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各国的切身利益(陈洪岩,2012),因此对农产品贸易条件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同时在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对中国农产品贸易条件变动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大程度上在农产品贸易中获取利益,增强贸易竞争力。
目前学者针对农产品贸易条件研究相对较少,现有的研究大多是针对中国与日、韩、欧盟等个别国家和地区农产品贸易条件或个别因素对中国整体贸易条件的影响,而缺少对中国与世界农产品贸易条件影响因素的研究。因此,本文对中国农产品贸易条件变动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提高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并推动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中国农产品贸易条件测算和趋势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文利用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查询了1996-2011年中国大宗农产品贸易的相关数据。按照《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农产品分为四类,包括二十四章。第一类是1至4章为活动物以及动物产品;第二类是5至14章为植物产品;第三类是动植物油、脂分解产品、精制的食用油脂、动植物蜡等;第四类是15至24章为食品、饮料、酒以及醋、烟草以及其代用品。由于一些数据的缺失,本文在200种农产品中剔除了小部分贸易额小并且无法计算的数据,最后共选取180种农产品应用到本文的计算中,数据以1996年为基期,即1996年的贸易条件指数为100。
另外,在计算单要素贸易条件时,本文采用黄满盈在《中国贸易条件实证分析(1981-2004)》一文中要素贸易条件的计算方法:用农业劳动生产率来近似代替出口部门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总产值/农业就业人数。其中,农业总产值和农业就业人数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二)趋势及其分析
本文在计算总体进出口价格指数的时候为最大化样本数量、减少剔除的数据、尽量减少误差,将报告期与基期所选取的商品类别进行统一,使计算结果更有比较意义。具体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农产品的价格贸易条件出现一定程度的恶化,2011年与1996年相比,价格贸易条件指数下降了31.46点。其中1996-2003年,中国农产品的价格贸易条件在波动中下降,在2003-2006年呈现一定的回升之后继续下降,并在2009年达到历史最低点,这主要是由于金融危机及经济萧条的国内外环境所致。2009年之后,中国农产品价格贸易条件出现一定程度的回升。
1996-2007年虽然价格贸易条件呈下降趋势,但因为出口数量指数大幅上升,出口数量的增长抵消了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局面,使得收入贸易条件得到改善。由表1数据可以看出,2006年中国农产品收入贸易条件达到一个相对的历史最高点,之后由于受出口数量的影响出现了一定的波动性。总体来看,2011年与1996年相比,中国农产品的收入贸易条件改善,这主要是由出口数量指数增长所致。
虽然中国农产品价格贸易条件恶化,但是单要素贸易条件自2003年以来呈现出大幅度的增长。2011年与1996年相比,单要素贸易条件指数增长了44.27点,这主要是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指数增长所致。
影响农产品贸易条件变动因素的实证分析
张先锋、刘飞(2008)、陈洪岩(2012)通过研究发现:汇率、出口商品结构、人均资本存量、FDI和关税水平对价格贸易条件都有显著影响。冯晓玲、张凡(2011)利用回归方程得出由于出口量的扩张,导致中国的价格贸易条件下降的同时,收入贸易条件却呈现逐年上升态势的结论。刘燕(2008)以弹性分析论为基础,通过分析认为人民币升值会改善中国不断恶化的贸易条件。文武(2011)通过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角度,分析中美农产品贸易条件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汇率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并不显著,经济增长、生产价格指数、劳动生产率对农产品贸易条件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高宇(2008)认为宏观因素也是影响大宗商品贸易条件的因素,如经济周期和经济组织的力量以及一些无法避免的自然因素等。综上,本文将影响我国农产品贸易条件的因素归结为汇率、FDI、关税、出口数量、经济增长、生产价格指数以及劳动生产率七个因素。
(一)数据说明与指标选取
Y:我国农产品的价格贸易条件指数,数据来自上文的计算值;X1 :汇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直接标价法下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X2 :FDI,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实际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额;X3 :关税,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统计的农产品关税税率;X4 :农产品出口数量指数,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对外贸易司;X5 :中国相对于国外的GDP,用百分比表示,国外的GDP用世界的GDP减去中国的GDP来表示,反映的是经济增长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X6 表示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X7 :农业劳动生产率指数,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以2000年为基期。
(二)回归模型估计
利用1996-2011年的数据,以价格贸易条件指数Y为因变量,X1-X7 为自变量,运用Eviews6.0做散点图,X1-X7 与Y之间基本上分别呈现线性关系,所以对其建立如下最小二乘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1)
回归结果如下:
(2)
其中,R=0.9430,F=18.9086,拟合优度较高,但是解释变量中除了X1 、X4 、X5 的t检验值显著外,其他变量均不显著,这说明模型中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异方差或者自相关性,下面对此进行检验并修正模型。
对模型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表明,X2 和X6 、X6 和X7 、X2 和 X7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57570、0.933094和0.929602,最接近1,说明X2 、X6 、X7 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采用逐步回归的办法,修正多重共线性的问题。分别用Y对各个解释变量进行一元回归,其中X4 的拟合优度最大;再将X4 与剩余的其他变量与Y间做二元回归方程,得出拟合优度最大的组合为X4 、X5 ;顺次加入其他变量逐步进行回归,最终得到修正的回归结果如下:
(3)
其中,R=0.9201,F=31.6678,拟合优度较高。怀特检验中,由于nR2=9.656064,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小于11.07的临界值,所以接受同方差的原假设。上述模型中的DW=2.0671,n=16,k=1,取显著性水平α=0.05时,查表得dL=1.106,dU=1.771,而dU
因此,公式(3)即为最终的回归结果,即仅X1、X3、X4、X5对Y有显著影响,且X1、X4、X5为正向影响,X3为负向影响。
(三)结果分析
汇率直接影响进出口商品价格,研究结果表明,农产品实际汇率的上升改善了农产品价格贸易条件,实际有效汇率每变动1%,农产品价格贸易条件正向变动1.97%。
FDI对农产品价格贸易条件的影响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FDI主要流入到工业领域,由工业领域发生作用后间接引起农业领域的变化,由于影响机制中途可能受到外界的影响较多,所以影响不显著。
关税税率的系数为正值,X3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会使价格贸易条件改善大约0.34个百分点。说明我国征收关税起到了改善价格贸易条件的作用,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我国在国际市场中贸易大国的地位。
农产品出口数量指数的系数为负值,X4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会使价格贸易条件恶化0.31个百分点。说明农产品出口数量的增加恶化了价格贸易条件。这一结果也符合供求理论,即供大于求时,价格下降;供不应求时,价格上升。
经济增长对贸易条件有正向影响,X5 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会使价格贸易条件改善0.86个百分点。说明我国经济增长提高起到了改善价格贸易条件的作用,这主要因为我国通过利用新技术,采用新的劳动工具,提高了产品的劳动生产率以及产品质量,供给价格可能会随着投入的增加而提高,所以农产品劳动生产率的系数为正值似乎也是合理的。
农业劳动生产率X7对农产品价格贸易条件的影响并不显著,这在现实中是合理的,因为劳动生产率主要是以单位的产出来衡量,但是促使中国和世界进行农产品贸易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产出,而更多的是农产品品种和质量等方面的差别。
政策建议
首先,由于征收关税能起到改善我国价格贸易条件的作用,我国可以根据世贸组织许可的正当保护的原则,合理调整关税税率结构,实现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其次,不能盲目追求出口数量的增长,而应把重点放在增加农产品的种类和提升质量方面,更好满足并进一步拉动国内市场需求;最后,我国对农业的发展应继续在政策、资金和技术上提供支持,尤其应鼓励农业的科学研究,加大资金投入并且加大技术的引进,真正使我国农产品更具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张先锋,刘飞.我国工业制成品贸易条件的影响因素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5)
2.陈洪岩.我国工业制成品贸易条件测度与分析[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
3.冯晓玲,张凡.我国贸易条件的动态变化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1(6)
4.刘燕.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贸易条件的影响分析[J].特区经济,2008(3)
5.文武.技术创新对我国贸易条件的影响[D].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6.高宇.中国贸易条件变动趋势的影响因素研究[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7.汪素琴,史俊超.我国工业制成品贸易条件变动的实证研究:1995-2006年[J].财贸经济,2008(8)
贸易条件是指一国或一个地区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比,是反映其在国际市场中竞争实力或竞争地位的指标,经济学含义是每单位出口商品能够换回的进口商品数量。贸易条件也是衡量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出口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的贸易条件也将发生一系列变化,分析其关键影响因素,进而提出应对策略显得尤为必要。
经济增长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我国是贸易大国,经济增长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是显著的。虽然我国目前还不完全是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者和制定者,但也绝对不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因而我国的经济增长应该会对贸易条件产生影响。我国进口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都比较高,主要侧重于关键设备、短缺能源以及原材料等。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增加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尤其是在当前扩大内需的政策推动下,对进口商品的总需求将会不断减少,未来的贸易条件会得到改善。
产业结构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从根本上说,一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是建立在本国产业结构的基础之上的,产业结构的状况决定了进出口商品结构层次的高低。在一国的经济发展进程中,产业结构具有随着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化逐渐升级的趋势,这必然会使一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发生同样的变化趋势。我国已经完成了出口商品结构从初级产品为主向以制成品为主的转变,但贸易条件却没有得到改善,这与我国出口商品加工程度低、粗加工比重大、附加值低、质量不高、在国际市场上处于较低价位水平是分不开的。这说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是改善我国贸易条件的重要因素。
汇率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汇率是一国货币同外国货币交换的比价,而贸易条件是用本币或外币衡量的进出口商品的比价,因此本外币比价之间的变动必然直接导致以本币或外币衡量的进出口商品比价的变动。理论认为,本币升值有助于贸易条件的改善,但从我国数据来看,人民币升值以来贸易条件仍然延续了恶化态势。究其原因,主要是美元贬值和国际商品价格上涨部分抵消了人民币升值效应,美元贬值推高了国际价格基准,加之供需紧张和期货市场投机等因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导致我国进口价格大幅上涨,部分抵消了人民币升值对进口价格的降低效应。
从总体上说,剔除生产成本上升后的出口价格仍显著上升,说明人民币升值确实提高了我国出口价格并有助于改善贸易条件。而且,人民币升值以来,剔除国际价格上涨因素后的进口价格涨幅则有所下降,同时优化了我国出口结构,高附加值和定价能力较强的行业出口占比明显增加,从而也改善贸易条件。人民币汇率的适度升值将改善不断恶化的贸易条件,从长远观点来看,我国为保障自身的经济安全及利益,特别是为提高外贸效益,必须在长期内逐步改革目前的汇率政策,应该让市场力量发挥主导作用,将行政力量作为一定的辅助手段。
FDI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外商直接投资(FDI)多采用加工贸易的方式,目前,我国的加工贸易还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主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从而使得出口商品的价格难以提高。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内部采购行为使得加工贸易原料的进口价格居高不下。从总体上来看,由于FDI对我国的熟练劳动及技术人才的需求旺盛,而对非技术人才数量增加的作用偏小,因而它加大了我国收入的不平等,拉大了技工与非技工的工资差异,城乡就业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使得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恶化。若要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应该适当引导FDI进入我国的第一产业,使之发挥提高农业生产率的作用,并且要引入到资本、技术密集型部门,促进我国的出口贸易结构升级,使我国逐步完成从低档次、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向高档次、高附加值的产品转变,最终提高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
非关税壁垒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由于关税壁垒受到国际贸易组织的约束和限制,在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下已经较少采用,而非关税壁垒由于其多样性和隐蔽性,在当前的国际贸易中却屡屡得手。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际贸易的扩大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在贸易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形势下,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纷纷出现,在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影响下愈演愈烈,对我国的出口产品造成了巨大影响,恶化了我国的贸易条件。发达国家利用自身在环保和科技方面的优势,制定更高的环保、技术、商品和劳工标准,从而形成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知识产权等新贸易壁垒,削弱发展中国家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而获得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贸易条件(Net Barter Terms of Trade)的含义是进出口商品比价,它反映了出口相对与进口的盈利能力。贸易条件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各国切身的贸易利益,它与比较利益一起被认为是国际贸易的两个基本问题,各国政府及研究学者对贸易条件的变动也都十分关注。
加入WTO以后,中国的对外贸易经历了快速增长。据海关统计, 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达17604.0亿美元,贸易总量排名第三。然而,伴随着出口的大量增长,我国对外贸易出现了出口价格相对于进口价格下降的局面。2004年4月,央行副行长郭树清指出:长期以来中国的出口价格水平下降,进口价格水平上升,这是典型的贸易条件恶化表现。
一、中国贸易条件的变动状况
1.贸易条件的含义及计算
在国际贸易中,贸易条件的最初含义就是价格贸易条件(NBTT),它是一国出口商品平均价格与进口商品平均价格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NBTT=(Px/Pm)・100,Px代表一国出口商品的价格指数,Pm代表一国进口商品的价格指数。本文依据SITC分类标准,采用帕氏公式来计算中国贸易条件指数。
帕式公式:Pxt=∑pitqit/∑pi0qit
Pmt=∑pjtqjt/∑pj0qjt
其中,Pxt和Pmt分别表示第t期的出口和进口价格指数。pi0和pj0分别表示基期(1983年为基期)第i种商品的平均出口价格和第j种商品的平均进口价格。pit和pjt分别表示第t期第i种商品的平均出口价格和第j种商品的平均进口价格。qit和qjt分别表示第t期第i种商品的出口数量和第j种商品的进口数量。
表1 1983年~2006年中国的贸易条件 1983=100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及本文计算
2.中国贸易条件的变动趋势
根据表1,绘制出中国贸易条件的变动趋势图。
中国贸易条件变动趋势图
从图1中可清晰的看出,中国贸易条件在1983年~2006年间呈波动性下降,趋于恶化的趋势。1983年~1985年间,贸易条件阶段式上升,由1983年的100下降为75.05。第二个明显的贸易条件上升阶段为1988年~1991年。其他时间段,中国贸易条件均有较为明显的恶化趋势。
二、中国贸易条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现实中,贸易条件变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那么究竟哪些因素影响中国贸易条件的变动,其影响程度是多少呢。本文运用国际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依据,选取影响因素作为模型参数,搜集1983年~2006年间的样本数据,建立影响中国贸易条件变动的回归模型,最终来考察这些因素与中国贸易条件变动的相关程度。
1.模型说明
假设大国情形,且显著性水平为5%。参数包括:GDP指数,以1983年GDP为基期计算。出口商品结构指数(RMP)=(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初级产品出口总额)×100,以1983年RMP为基期。外商直接投资(FDI),本文采用实际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额,单位为亿美元。实际关税率(T)=(进口关税实际征收总额/总进口额)×100%。汇率(R),本文采用人民币对美元的年平均汇价,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2.模型建立与检验
利用1983年~2006年的数据,以贸易条件指数(NBTT)为因变量,GDP、出口商品结构指数(RMP)、FDI、实际关税率(T)、汇率(R)为自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考虑到FDI与GDP的相关性及FDI的滞后效应,将FDI的数据滞后一期处理。
NBTTi=a0+a1GDPi+a2RMPi+a3FDIi-1+a4Ti+a5Ri+ei(i=1,2…24)
运用SPSS15.0,对以上模型进行线性回归,得出模型中R2=0.923,R2的修正值等于0.902,模型的拟合优度高。样本相关系数R=0.961,表明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的线形相关性强。
DW=1.755,接近于2,所以模型不存在自相关。
表2 回归模型系数及t值
资料来源:SPSS15.0输出结果
从表2可得出,贸易条件指数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NBTTi=37.672-0.010GDPi+0.015RMPi-0.009FDIi-1+3.818Ti+0.045Ri。
自由度为18的临界值t0.025(18)=2.10,常数项、GDP、FDI、T和R均通过了t检验。表明解释变量GDP、FDI、实际关税率和汇率对贸易条件有显著性影响。
出口结构指数未通过检验,因此对回归模型进行修正,在原来的回归模型中剔除RMP这个自变量,再进行回归。结果如下:
NBTTi=39.864-0.005GDPi-0.012FDIi-1+3.710Ti+0.045Ri
t值: (2.492-2.365-2.877 4.8782.154)
t0.025(19)=2.09,各个自变量均通过t检验
F=50.847>F0.05(4,19)=2.90,通过F检验,说明总体回归方程是显著的R=0.965 ,R2=0.915,R2的修正值为0.897,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高。
3.模型结论
从回归方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GDP、FDI的变动对贸易条件产生负向影响;实际关税率和汇率的变动对贸易条件产生正向影响。
(1)经济增长与贸易条件
中国经济增长与贸易条件存在负相关关系,符合西方经济学中的雷布津斯基定理:在其他要素数量不变的情况下,一种要素数量的增加将会降低使用该要素商品的相对价格,如果该商品是出口商品则贸易条件将恶化,反之亦然。
(2)FDI与贸易条件
FDI的增加使得贸易条件恶化,这与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向有关系。根据国际经济学的理论,如果FDI流入的是东道国的出口优势部门,那么将使出口部门的产出增加、价格降低,贸易条件恶化,反之亦然。在我国自2001年起,70%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向了制造业。制造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导致出口商品价格,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价格下降。
(3)关税与贸易条件
实际关税率即进口关税率的系数为正,说明我国征收关税起到了改善贸易条件的作用,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是正向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入世后我国利用关税来调节贸易条件的空间越来越小。
(4)汇率与贸易条件
中国汇率贬值对贸易条件有改善作用。根据国际经济学中琼・罗宾逊夫人的结论,这可能是由于中国与外国的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之积小于中国与外国的进出口需求弹性。即当 SmSx
三、改善中国贸易条件的措施
针对中国贸易条件总体上趋于恶化这一事实,改善中国贸易条件势在必行。那么,如何扭转中国贸易条件恶化的趋势呢?我们以中国贸易条件实证分析的结论为事实依据,从影响贸易条件恶化的各种因素入手,提出改善贸易条件的可行措施。
1.调整出口型的经济增长偏向,抑制过热投资
调整中国经济增长方向,实现从偏向劳动密集型部门的增长向偏向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部门增长的转变。鼓励技术进步的重点偏向于进口替代部门,引导企业投资于该部门的研发活动,并给予财政补贴、税收支持、信贷支持。另外,经济增速的放缓将有利于抑制贸易条件的进一步恶化。其具体政策包括全面加息和能源产品的合理定价,投资降温及理顺国内能源价格等。
2.加强对FDI流向的引导
长期来看,除了要实施鼓励外资流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政策外,还要进一步拓宽外资进入领域,鼓励外资流向农业与第三产业投资尤其是服务贸易领域,减少劳动密集型部门投资。针对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和转移定价行为,要运用法律手段予以控制,降低转移定价行为的负面影响。
3.改革关税和汇率体制
应积极推进关税体制改革,优化关税结构,促进我国贸易更好地发展。逐步取消不合理的减免税政策,把加工贸易引向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同时要针对整个产业实施关税优惠政策,要给予国内外所有企业国民待遇,以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不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有利于对外经济的发展,有助于保持进出口基本平衡,改善贸易条件。
参考文献:
[1]林贵军张玉芹:我国贸易条件恶化与贫困化增长.国际贸易问题.2007,(1):3~4
[2]查贵勇:中国外贸条件和实际汇率关系的实证分析. 国际贸易问题.2005,(8):94~95
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来看,主流的经济理论都把对外贸易誉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福利提高的“加速器”,亚洲“四小龙”的成功经验也为此提供了实践上的支持。因此,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按照比较优势理论积极地参与国际贸易。在最初发展中,发展中国家充分利用自己的自然资源、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等静态优势参与国际贸易,借此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同时也提高了经济增长对贸易的依赖程度。随着跨国公司在全球的资源配置和国际经济环境的改变,发展中国家的静态优势在与发达国家的技术等竞争优势交换中,逐渐失去了在贸国际经济合作2009年第2期易利益分配中的话语权,表现为发展中国家只能通过降低国内劳动报酬、限制能源价格等扭曲来维系自己的静态优势,从而保持对外贸易规模扩大,与此同时,资源流失扩大,贸易利益在相对的减少,形成对国外的间接补贴,陷入“在资源、福利流失的同时,不得不依靠对外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来维持经济表面增长”的困境。
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对外贸易加快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并推动着国内的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推动了参与国际经济和分工的加深。无庸置疑,对外贸易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国际贸易对经济发展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负面效应具有隐蔽性,会对经济中存在着扭曲的发展中国家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中国在发展国际贸易时迟迟不能摆脱贸易条件持续恶化、处于利益链分配的末端等不利处境,那么从长期看,中国经济就可能出现贫困化的问题。因此,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贫困化增长问题的分析
贫困化增长是指一个正处于经济增长的开放型国家,由于贸易条件恶化而造成的损失超过了出口所带来的收益,以致该国国内出口能力越扩大,国家福利损失就越大,进而最终导致人均实际收入水平下降的现象,这种现象更可能出现在出口产品单一的“小国”,对大国来说更多的是一种警惕意义。该理论最初是从价格贸易条件的角度提出来的,外在的表现是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但是价格贸易条件并不能完全衡量一个国家的贸易利益,更准确的衡量应该扩展为用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要素贸易条件三个指标来反应。
(一)价格贸易条件变动
价格贸易条件在考察期间走势是在波折中向下明显倾斜的,体现着制成品贸易条件的特征,制成品贸易条件的持续恶化是总体贸易条件恶化的主要原因。在考察期间,从进出口商品指数来看,制成品的出口价格指数是急剧下降的,这种下降原因不单纯是因为出口额的扩大和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可能是生产率提高的结果;从进出口价格指数来看,是由于经济发展对资本高新技术产品强烈需求以及跨国公司的价格控制导致进口价格指数上升过高所致。从长期来看,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能源类产品价格上升幅度快于制成品,而中国出口产品的单位能源消耗率较高,同时产业结构升级和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对高新技术产品的需求会放大,因此,制成品价格贸易条件在长期中会继续恶化,从而导致中国的价格贸易条件趋于恶化。
(二)收入贸易条件变动
从表1来看,中国的收入贸易条件与价格贸易条件走势截然相反,总体走势出现波动中的大幅上升。中国的收入贸易条件在考察期间是明显改善的,考察期间收入贸易条件的改善对中国而言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同时应该看到改善主要的原因是:出口额的提高幅度快于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幅度,即主要靠劳动、低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数量的扩张来实现,这说明我国是在出口“效率”低下(价值流失)的状况下通过出口额的增加取得收入贸易条件的改善,尤其是在以标准化技术密集型为主的制成品的出口产品结构的相对改善并没有适应国内的产业结构升级需要的情况下取得的,这种收入贸易条件的改善路径是单纯依靠出口额扩大来实现的,在长期中是乏力的。这一方面是由于出口竞争加剧和贸易壁垒兴起等国际环境的恶化,会导致出口额扩大幅度的相对减弱,另一方面是价格贸易条件趋于恶化,因此,可以预测长期中收入贸易条件的改善会出现相对的恶化。
(三)要素贸易条件变动
产品贸易是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流动的载体,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要素的生产率上。对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要素贸易条件尤其是双要素贸易条件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
从表2的数据来看,中国的劳动生产率上升较快,2002年的生产率比1993年提高5.85倍,2006年是2002年的1.2倍,由于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幅度快于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幅度,单要素贸易条件在考察期间是一路改善的。出口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诸如自动化设备、数控机床等资本密集型进口品,这些发生在出口部门的劳动节约型的技术进步,在提高要素的生产率的同时使得价格贸易条件出现了恶化。
从双要素贸易条件来看,考察期间中国的劳动生产率虽然有了大幅的提升,但由于发达国家专业化从事高新技术行业的技术创新快于中国专业化从事低技术行业的技术创新,故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较快,因此劳动生产率的比率(Zx/Zm)在考察期间的改善是缓慢的,考虑到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程度,可以合理地推测,长期来看中国的双要素贸易条件是趋于恶化的。双要素贸易条件的恶化说明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仍然较低,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不强。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见,中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和双要素贸易条件是趋于恶化的,恶化程度较大,收入贸易条件和单要素贸易条件是改善的,并没有出现前文所总结的贫困化增长实质的情形: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要素贸易条件都出现恶化。因此本文从贸易条件的角度得出的结论是:在考察期间中国没有出现贫困化增长。但从贸易条件的长期变动趋势来看,三种贸易条件有恶化或者相对恶化的
趋势,这说明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存在着扭曲,如果不加以纠正,有可能在长期中导致中国经济出现出现贫困化增长,更为准确的说是出现“相对贫困化增长”的可能。
三、对策建议
中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着使得贸易条件有可能会出现全面恶化的诱因,从动态来看,中国有出现贫困化增长或者“相对贫困化增长”的可能。贸易条件变动趋势是一国对外贸易、经济状况的客观反映,因此,本文在考察了中国贫困化增长问题的基础上,试图在提出改善贸易条件的思路时,主要的着眼点在于改变、消除对外贸易中的扭曲。
(一)基于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相机而择的贸易战略
从贸易发展状况来看,中国目前是利用比较优势来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出口导向战略,这种贸易战略的形成符合我国现阶段现实情况。虽然中国现阶段的低层次制成品出口结构基本反映了当前中国的比较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出口结构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同时也不意味着中国可以获得较多的贸易利益。从各种贸易条件的长期变动趋势来看,中国经济有出现贫困化增长的危险,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在国际分工、贸易利益的分配中较低的地位没有获得实质性的提升,而且基于比较优势战略的双重效应会强化这一国际分工格局,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会进一步加大。虽然贸易条件的恶化并不能作为改变贸易战略的理由,但至少说明目前基于比较优势的贸易战略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贸易战略的选择是由一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国际经济环境、国内问题等决定的。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经济基础,技术水平,就业压力等条件决定了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但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变这种贸易战略已不是中国经济长期有效发展的最优选择。但如果违背中国现阶段的比较优势,过早地或偏向于全面发展不具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不仅会丧失贸易利益,而且带来经济扭曲和资源浪费,危害经济发展。因此,在目前彻底抛弃比较优势战略是不可取的,应该在利用外生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的同时,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投资、研发的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等来提高我国的竞争优势,从而有利于我国贸易条件长期恶化趋势的改善。
(二)加快技术进步,提高国际分工地位
从现阶段的国际分工来看,凭借出口产品的类别来判断一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已经很不准确,一国出口什么产品已不再重要,更重要的是用什么技术来生产或者处于什么生产环节,国际贸易竞争的实质是科学技术竞争,贸易利益取决于依靠技术在产业链中占据的地位。因此加快技术进步是改善贸易条件、提高贸易利益的重要途径。在技术进步中,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技术进步的主体、技术进步的路径、技术的类型。
从中国企业的技术进步的主体来看,承担技术进步的主体是具有法人性质的企业,企业在技术进步过程中先期的投入和风险非常高,技术要素获取报酬没有得到有效保护,企业的积极主动性不是很高,而且跨国公司因利益垄断的需求对中国处于产业链中企业的技术提升处于一种不支持的态度,中国的“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并没有对技术水平的提高产生质的影响。因此在提高技术水平的过程中,政府要通过市场的手段,比如重大技术科研招标,入股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创建科研基金,保护知识产权,理顺技术市场化体系等手段主动参与到技术提升的过程中。
从技术进步的技术类型选择和投入的产业来看,不仅需要低技术、标准化技术产业的要素节约型技术尤其是能源节约型技术,而且需要高新产业的创新型技术。中国目前的出口产品结构是以低技术、标准化技术含量的制成品为主,处于产品技术的标准化、成熟阶段,难以获得较多的贸易利益,而且产品中能源的消耗量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即浪费了资源污染了环境,又抵消了部分原本就微小的贸易利益,因此要加强要素节约型技术尤其是能源型技术进步,发展循环经济,降低能源消耗和保护环境。创新型技术可以有效地提升我国的技术水平和分工地位,使产品处于产品周期理论中的创新阶段,从而在国际交换中获得较多的贸易利益,有利于贸易条件的改善。单纯选择创新型技术或要素节约型技术的发展都不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如果仅仅推动创新型技术的发展,目前缺乏必要的经济环境支持,难以获得实质型发展,而且低技术劳动力得不到充分利用,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仅仅推动低技术产业的要素节约型技术进步不利于获得竞争优势和分工地位的提高。因此,在推动现有的低技术产业的要素节约型技术进步时,更多的注意力应放在培育高素质要素、提高管理水平和创新型技术进步。
从技术进步的路径来看,技术进步在发展中国家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是外生因素,偏重于技术扩散和技术引进。因此,我国应该以技术引进为主,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新技术创新。引进先进技术是加快提高我国技术进步水平、调整产业结构、增强出口产品竞争力、发挥后发优势的一个重要方式,更是突破“贫困陷阱”和实现技术“跳跃式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在技术引进中应该侧重管理等软性的技术,轻设备等硬性技术。跨国公司对技术垄断的本能使得难以通过技术引进方式来获得我国的技术进步,而且外生因素也难以形成对技术进步的有效推动,容易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之中。因此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要加强吸收消化,加大对教育、研发的投入,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三)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合作。实现外贸市场多元化的目标
中国的对外贸易市场无论是从历史来看还是从现状来看,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2006年中国与美国、日本、欧洲的贸易额几乎占了中国对外贸易额的一半左右,这说明中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对发达国家的依赖性较强。一方面发达国家对中国出口产品的低需求使得中国贸易条件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会进一步恶化,贸易利益逐步减少;另一方面,强化了发达国家经济周期和不确定因素对中国经济和贸易条件的影响。为了避免这种外在的影响,中国应积极地加强和非洲、拉丁美洲、东欧等国家的合作。从目前的贸易状况看,中国和非洲、拉丁美洲的贸易额较小,中国的出口产品主要为服装、轻工产品、机电产品,进口产品主要是原油、铁矿等各类资源矿产品,双方间存在着较强的贸易潜力,产业间的互补性强,这种贸易结构有利于双方经济的发展。通过外贸市场的多元化,既可以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又可以分散中国对发达国家过度依赖和
出口市场单一造成的风险。
(四)改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和贸易方式,提高对外贸易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战以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国际直接投资(FDI)和国际贸易在全球范围内同步增长,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促进国际经济发展的动力。FDI具有促进东道国生产、贸易数量增加、生产要素比例变化、生产率提高等多种效应,这些效应必将影响一国的贸易条件变化及该国在世界贸易利益分配中地位。
贸易条件反映一国的贸易状况,其改善或恶化将直接导致一国实际资源的流入与流出,反映一国实际福利的变动。
一、贸易条件的种类及其对贸易利益的影响
在经济学理论中贸易条件可分为三类:价格贸易条件(net barter terms of trade,简称NBTT)、收入贸易条件(income terms of trade,简称ITT)、要素贸易条件(factorial terms of trade,简称FTT)。
价格贸易条件又称纯贸易条件,定义为一国出口与进口的交换比价,反映的是单位出口商品的进口能力。公式表示为:NBTT=Px/Pm,式中Px、Pm分别为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其经济学含义是,随着出口商品相对于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化,出口每单位商品所能换回的进口商品的数量。当NBTT>1时,表示价格贸易条件改善;当NBTT<1时,表示价格贸易条件恶化。价格贸易条件的改善意味着一国的贸易利益或经济福利的增加。
收入贸易条件是联系出口数量,反映一国出口商品的整体进口能力的指标。公式表示为:ITT= Px/Pm・Qx。式中Qx为出口数量指数。由于ITT是由NBTT和Qx两个因素决定,在NBTT恶化时,由于Qx有可能大幅上升,ITT有可能不降反升。由于ITT反映了一国出口商品的总体进口能力的变动以及通过对外贸易满足本国消费需求和经济增长的能力,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较为直接。但是,该指数无法说明ITT的改善是由于出口商品结构优化、技术含量提高还是由于低价促销带动出口数量增长引起的,所以,其无法表明一国出口商品的实际竞争能力。
要素贸易条件(FTT)又分为单要素贸易条件(single factorial terms of trade,简称SFTT)和双要素贸易条件(double factorial terms of trade,简称DFTT)。其中SFTT=Px/Pm・Zx,DFTT= (Px/Pm)・(Zx/Zm)。式中Zx和Zm分别是出口和进口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指数。要素贸易条件表明,NBTT恶化并不一定是坏事,因为出口生产率的提高会使出口价格下降,而国外进口品生产率的下降会使进口价格上升。但无论发生哪种情况,一国从贸易中获得利益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劳动生产率上升或下降的幅度是否超过了价格的上升或下降的幅度,而不是取决于价格贸易条件。
可见,贸易条件的变动主要与出口价格、出口商品数量、劳动生产率的变动有关。而FDI的流入可以改善东道国的生产、影响出口商品价格和数量,并通过技术外溢等间接效应得影响,提高出口商品的劳动生产率。
二、FDI的“生产效应”对价格贸易条件的影响
根据古典经济学理论,一国的要素禀赋状态决定了贸易的商品结构,而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两国之间的商品和要素价格趋于相等。我国劳动力丰裕,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改革开放初期存在着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外资的大量进入解决了我国的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提高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资本―劳动比(K/L),进而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
但不容忽视的是,当某国产量增加时,如果国际市场上对该商品的需求不变,或是增长幅度小于供给增加幅度,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就会下降。如图2所示,当该国的出口商品X的供给量增加,即提供曲线由L变为L',假设国际市场上的需求量不变,即D曲线不变,则X相对商品价格就会由P降低为P',该国的贸易条件就会恶化。
实际上,由于我国出口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产品,出口增加的同时,世界市场上的需求量却并没有提升,产品的价格也存在长期持续走低的局面。相反,进入21世纪以后,由于初级产品价格的急剧上升和制成品出口的增加,很多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都有所改善,尤其是能源出口国。如图3所示,自1980年至今,我国贸易条件呈现出波动性的下降趋势。从1980年到2005年,恶化幅度达到25.64%,超过发展中国家的整体水平11.11%,而这期间发达国家的贸易条件改善幅度达5.15%。
价格恶化加剧的同时,我国贸易条件的波动性也非常大,本文采用统计方法中测量变量离势的指标――标准差来衡量NBTT波动性的大小。通过计算,1980-2005年间,中国的贸易条件波动率为7.99,发展中国家为5.76,发达国家为3.84,而贸易条件的波动主要是由于已过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造成的。这说明,我国的进口能力和对外贸易状况并不是很稳定。
三、FDI“贸易效应”与收入贸易条件
许和连(2002)、冼国明(2003)对外商在华直接投资与中国出口贸易之间关系采用协整分析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外商在中国的直接投资的确对中国的出口贸易起到了促进作用。谢冰等人通过回归分析得出结论,FDI流入量与我国的对外贸易之间,尤其是出口贸易间存在着正相关性。从图4可以看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口贸易和FDI也呈现同步快速增长的趋势。
根据公式ITT=Qx・NBTT可知,出口数量的增加并不一定能够促进收入贸易条件的改善。当NBTT不变、改善和恶化时,FDI的收入贸易条件效应将不同。当NBTT不变时,FDI通过增加出口商品的数量,进而改善该国的ITT;当NBTT改善时,FDI的流入同样能够改善该国的ITT;当NBTT恶化时,若FDI引致的出口数量增加幅度超过NBTT恶化的幅度,则该国的ITT还是能够得到改善,反之,ITT也将恶化。从图5中可以看出,出口数量的激增弥补了我国NBTT恶化的幅度,使得我国的收入贸易条件有了很大幅度的改善。
四、FDI“技术效应”与要素贸易条件
FDI对东道国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能一概而论,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大量外资流入产生了显著的溢出(Spillover)效应,FDI对中国工业的生产率提高和技术进步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另一种观点认为,外资企业凭借在技术、原材料来源、规模经济、销售渠道和产品开发更新能力等方面的优势,抢占了市场份额,在短期对内资部门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并使国内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进展缓慢,形成严重的技术依赖。
(一)FDI流入对单要素贸易条件的影响
对于出口导向型的外资企业,其出口商品的劳动生产率必然比内资企业的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高,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将改变我国的单要素贸易条件。通过表1可以看出,我国出口商品生产率不断提高,2000年达到了1980年的13.87倍。可以看出,尽管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存在恶化的趋势,但是由于我国出口企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很大,弥补了价格条件的恶化,使得我国单要素贸易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二)FDI流入对双要素贸易条件的影响
内资企业通过学习、模仿外资企业,能够促进本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进而提高出口商品的劳动生产率。当然,对这一问题的分析还是比较复杂的,国内学者严兵对1998~2003年工业部门35个行业的横截面数据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部分行业通过竞争产生的溢出效应在2002年的时候开始陆续呈现出来。这说明,内资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在提升,开始具备一定的抗衡外资企业竞争的能力。如表2所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制造业的FDI流入量增加,我国制造业的劳动效益系数不断提高。
通过我国和主要贸易伙伴的制造业劳动效益系数进行对比发现,我国制造业的劳动效益高于美国、日本和德国,但次于韩国。这说明我国同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双要素贸易条件也趋于改善。双要素贸易条件的变动分析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因为它不仅要考虑本国劳动生产率,还要考虑贸易伙伴的劳动生产率,同时还需要考虑该国NBTT的变动情况。
四、结论
(一)FDI流入提高了该行业的K/L,有助于改善该国的价格贸易条件。但是,由于我国FDI主要流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行业,造成该行业生产和出口数量的激增,同业竞争日益激烈,产品价格持续下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造成贸易条件不断恶化且波动性大。
(二)FDI流入对我国的出口贸易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出口数量的激增弥补了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幅度,所以近年来,我国的收入贸易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三)FDI的“技术外溢”效应提高了出口商品的生产效率,对我国要素贸易条件的改善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改善的幅度主要在于FDI对东道国“技术外溢”效应的大小和东道国“吸收―利用―消化―创新”的能力。
(四)现阶段,我国在利用外资时应考虑由“数量增加”改变为“质量提升”,主要目标应放在外资的技术含量和技术外溢效应,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我国产业的升级。单纯通过吸引FDI来促进贸易增长必将引起贸易摩擦的加剧,继续恶化贸易条件,损害我国的贸易利益。
参考文献:
[1]李雪辉、许罗丹.FDI对外资集中地区工资水平影响的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2(2).
[2]江小涓.中国的外资经济――对增长、结构升级和竞争力的贡献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