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风险管理技术风险

风险管理技术风险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3 09:24:2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风险管理技术风险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风险管理技术风险

篇1

风险理论把风险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纯粹风险是指只有损失机会而无获利机会的风险,如火灾、地震等。其后果只有两种可能,即有损失或无损失。投机风险是指既有损失机会又有获利机会的风险,其后果有三种可能:盈利、损失、不盈不亏,如股票投资、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投机风险因有利可图而具有程度不同的吸引力,使人们为求得利益而甘冒风险。

1技术创新风险属于投机风险。创新主体希望通过成功的技术创新获取期望的利益。但是技术创新系统在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作用下,创新活动最终有三种可能的结果:一是创新成功,实现了预期的目标;二是创新失败,未能实现预期目标,甚至无法回收前期投入的资金;三是技术创新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仅使投入与收益基本持平。所以在风险类型上,技术创新风险属于投机风险。

2技术创新风险是一种动态风险,有其复杂性。即由技术创新系统的外部因素或内部因素的变动,如经济、社会、技术、政策、市场等因素的变动,研究开发、市场调研、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管理不到位,均可能导致风险的发生。而所谓的静态风险是指由于自然力的非常变动或人类行为的错误导致损失发生的风险,如地震、火灾等。

3技术创新风险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防范和控制的。技术创新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技术经济活动。通过对技术创新系统的组织管理,尤其是树立风险意识,完善风险管理,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和控制风险损失的发生和发展,使受控的技术创新活动向预期目标发展。

4技术创新风险导致的失败结果在某些条件下是可以改变的。例如,电视机、电子表在美国公司经历失败之后,却在日本企业手中经过完善和市场开拓,最终获得了成功。事实上,影响技术创新的风险因素有一些是可以控制的。在改变某些可控因素之后,能够改变原来失败的结果。

5技术创新风险是可管理风险。虽然技术创新风险不可能完全灭除,但总的来说,技术创新管理比较完善的创新主体,能够有效地防范和控制某些风险因素,其技术创新成功的可能性相对就会高一些。因此,要取得技术创新的成功,必须在完善技术创新管理的同时,还要加强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德·杜拉克说过:许许多多成功的创新者和企业家,他们之中没有一个有‘冒险癖’。……,他们之所以成功,恰恰是因为他们能确定有什么风险并把风险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恰恰是因为他们能系统地分析创新机会的来源,然后准确地找出机会在哪里并加以利用,他们不是专注风险,而是专注机会。”

2技术创新风险是一个理性过程中的风险

在技术创新这一具有创造性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许多可变因素以及事先难以估测的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和影响。这些因素的影响使技术创新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但技术创新过程是创新主体理主导的过程,并不是人们所想象或认为的那样是一个不确定性很强的随机过程。因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所有的工作都是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的,其中每个阶段都包含有分析、评价、决策和实施等符合逻辑的理。创新设想调研开发中试生产市场销售技术创新过程的技术创新风险分析矩阵〔3〕表明,在技术创新整个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均可能存在技术风险、资金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决策风险、政策风险,或者说不同特征的风险,如技术、市场、管理、决策等风险,在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分布,其发生变化的规律存在显著的差别。技术创新风险分析矩阵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生产风险管理风险政策风险创新设想调研评估研究开发中间试验批量生产市场销售创新主体需对这些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事前、事中分析。一方面可以采取风险管理措施,使风险处于受监测状态,防范风险,降低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完善的技术创新管理,如进行市场调查研究,对创新设想进行评估,切实按照目标顾客的需求和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开发新产品,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使技术创新活动实现其目标。事实上,技术创新综合能力不同的企业,他们所面临的创新风险有着明显的区别。创新综合能力强的企业,相对而言创新的成功率要高得多。一些技术创新调查项目的研究结果证明了这一点〔1,2〕。有的研究认为〔4〕:新产品失败率25年来保持稳定的原因,是对新产品管理能力的长期改进,要保持这种稳定,可能意味着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因此,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技术创新风险进行理性的分析,始终致力于完善技术创新管理和风险管理,是防范和控制创新风险的基本措施。

3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逐步递减

美国布兹·阿伦和哈米尔顿咨询公司根据51家公司的经验,归纳出新产品设想衰退曲线〔5〕。从新产品的设想到产业化成功,平均每40项新产品设想约有14项能通过筛选进入经营效益分析;符合有利可图的条件,得以进入实体开发设计的只有12项;经试制试验成功的只有2项;最后能通过试销和上市而进入市场的只有1项。事实上,在衰减过程中许多不确定性因素被逐步排除,或者说可能导致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因素随着过程的进展而逐步减少。衰减比率会因产品不同、技术的复杂程度不同而存在差别。而越保守的公司,其衰减率越高。但衰减曲线的形状具有典型性。

这一衰减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学习过程,获取经验的过程。在创新设想阶段,重点是要明确技术方面的不确定因素;在调研评估阶段,重点研究顾客是否存在这种需求,企业有无能力利用这一环境机会;在取得进展后,要尽量明确在可靠程度方面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但即使到研究开发的后期,甚至产品投放市场后,不确定因素还会存在,还是会遇到一些预想不到的新的风险。

一些资料表明,有些创新活动,对创新项目估计不足,有时甚至不存在技术可行性或市场接受能力;对研究开发费用、设备调整费用和批量生产费用估计不足,特别是常常低估后者,致使投资超过预算,甚至超过企业的承受能力,而承受过大的风险。因此,在考虑创新项目的评价时,不仅要进行事前研究,而且还要进行事中研究,对各个阶段都要进行评价,即由一次性评估转变为多阶段的评估,有一次性决策转变为多阶段决策。

4技术创新的风险随创新过程的推进而具有积累性

国外的研究表明,应用研究阶段的成功率一般低于25%,开发研究阶段成功的可能性为25—50%,产业化或商品化阶段的成功率一般为50—70%,三个阶段的投资大体为1∶10∶100。上海对7个高新技术产业的调查,其投资的比例为1∶103∶1055。1980年美国全国工业会议的调查结果,新产品开发各阶段的费用和时间的占用比例如表1所示〔5〕。显然产品样品开发和商品化阶段是资金投入最大的两个阶段。表2新产品开发的时间和费用分布概念开发样品开发试销商品化合计时间(%)14402323100费用(%)10301644100(注:根据〔5〕整理。)

为准确描述风险的大小,我们设I为创新项目的投资费用,P为该创新项目失败的概率,V为风险变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V=I×P(1)技术创新项目从概念开发到市场实现要经历的阶段设为n个,则各阶段的风险Vi与该阶段的累积投资额I0i和失败概率Pi之间的关系为:Vi=I0i×Pii=1,2,…,n.(2)其中I0i=∑Ii,Ii为各阶段的投资额。显然,由于投资具有积累性,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尽管概念开发、方案分析阶段的淘汰率最高,但是由于该阶段投资费用和投资累积量较低,由(2)表示的风险Vi还是比较小的;而在样品开发和商品化阶段的投资比较高,累积投资量逐步扩大,其失败率虽然不像概念开发、方案分析阶段那么高,但由(2)式计算的风险V是很大的。

根据以上分析,如果在创新过程的初始阶段淘汰率不高,不尽早放弃那些没有成功希望的设想方案,就会使一些不可能取得技术成功或市场成功的开发项目进入创新的后期阶段,将使风险沉淀和积累下来,最终导致风险的增加或进一步扩大,甚至导致企业的经营危机。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①进行多阶段评价;②谋划多种可行备选方案;③将风险的控制点尽可能设置在创新过程的初期阶段,尽早释放可能存在的风险;④采取有效的管理,控制费用。

5充分利用信息是防范或降低技术创新风险的有效途径

新技术开发是探索性很强的工作,潜在着许多失败的风险。在制定风险决策时,情报的数量和质量致关重要。掌握的信息越多,越准确,才能作出正确的、有把握的决策,企业承担的风险也就相对减少;反之,承担的风险就会增大。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情报信息的搜集,不仅在技术开发阶段,在样品研制、商品化和进入市场等阶段,获取信息都是十分重要的。相应的对策是:

1树立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

2加强市场研究。必须进行细致的市场研究,对用户需求有更好的理解,使R&D瞄准和满足这些需求。这在产品创新中起着重要作用。有些企业不作细致的市场调研,仅作肤浅的分析,就盲目上马,往往一事无成。

3重视分析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有些企业希望高新技术成果能够立刻实现规模生产、创收见效,未待技术完善,未进行小试和中试,就筹措巨资,投资上马。正是由于这种边完善技术、边建立生产线的侥幸心理,导致创新周期过长,成本过高,甚至项目失败的结局。因此识别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对防范风险是至关重要的。

4加强信息沟通。创新项目在执行过程中,要加强信息沟通,使企业内部各部门协调配合,加强与同行的技术协作,与用户建立密切的联系,建立信息反馈渠道,改进新产品。

5加强市场营销。当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缺乏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是许多新产品失败的直接原因。对于新产品的市场开拓,制定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注重营销沟通,完善服务,听取用户的建议,完善新产品,是一些企业面临的紧迫任务。

参考文献1张华胜,官建成,高柏杨·北京地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障碍因素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7(1)

2胡树华,张浩,袁明鹏·91家企业新产品成败的实证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7(12)

3吴涛·技术创新风险的分类研究及矩阵分析方法·科研管理·19993“”版权所有“”版权所有

篇2

一、关于VaR的介绍

风险价值模型(Value—at—Risk,VaR)是近年发展起来的用于测量和控制金融风险的量化模型。VaR技术越来越广泛地用于投资组合风险计量、风险资本配置和绩效评价。金融风险管理者当然最关注VaR技术的精确度。

VaR从统计的意义上讲,本身是个数字,是指面临“正常”的市场波动时“处于风险状态的价值”。即在给定的置信水平(通常是1%或5%)和一定的持有期限内(通常是一天或一周),预期的最大损失量(可以是绝对值,也可以是相对值)。期望损失(Expected Shortfall,ES)指位于超出VaR损失的条件期望。VaR技术在度量尾部风险时是无用的,误差较大。

本文写作目的有两方面:一是评估计算VaR和ES中产生的潜在损失;二是通过VaR和ES的置信区间来量化误差的严重性。

Jorion和Pritsker考虑过VaR风险值的估计。但构造合适的VaR和ES的置信区间,关键问题在于解决投资收益条件方差的动态行为,本文将运用著名的GARCH模型来量化这些动态行为。GARCH模型适用于波动性的分析和预测,已经成为金融风险管理中的主力,在GARCH—VaR模型和ES预测中很少产生参数估计错误。

Pascual,Romo和Ruiz利用GARCH产生的时间序列获得预测密度,提出了一个新的Bootstrap重采样技术。本文发展了该重采样技术,提出的重采样技术相对来说更容易实现,并可扩展到多元风险模型。

二、模型的构建和风险措施

本文对一个给定的金融资产或投资组合建立每日损失(负回报)的动态模型:

Lt=σtεt, t=1,…,T (1)

其中,εt是独立同分布的,均值为0,方差为1,分布函数为G。这里考虑G为标准的Student’s t分布,自由度为d。■εt~t(d)为模拟波动动态,使用对称的GARCH(1,1)模型,σ■■=ω+αL■■+βσ■■,其中α+β

本文关注损失分布的尾部情形,为此考虑两个主流的风险措施:VaR技术和期望损失ES。前者简单说就是损失分布的条件分位数,后者是超过VaR的那部分损失的期望。

已知T时期信息情况下,VaR以覆盖率p度量T+1时期,用VaR■■表示这个正值:

Pr(LT+1>VaR■■■F■)=p (2)

这里FT表示在时间T可用的信息;p通常是一个小数字,如p=0.01或p=0.05。

类似,已知T时期信息情况下,ES以覆盖率p度量T+1时期,用ES■■表示这个正值:

ES■■=E(LT+1■LT+1>VaR■■,FT) (3)

给定模型(1),可以得到VaR■■和ES■■的简化的表达式:

VaR■■=σT+1G■■σT+1c1,p (4)

其中,G■■表示G的(1—p)分位数、标准损失分布εt=Lt/σt,σT+1是T+1时期的条件波动。例如,若G是标准正态分布Φ,p=0.05,则G■■=Φ■■=1.645,从而有VaR■■=1.645σT+1。在一般情况下,当ε~G,方程(4)表明,可以将VaR■■表示为σT+1和常数c1,p=G■■的乘积,其值取决于G和p。

类似地,给定模型(1):

ES■■=σT+1E(ε■ε>G■■)

σT+1c2,p (5)

其中,ε是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量,均值为0,方差为1,分布函数为G。若ε~N(0,1),则对任意常数a,有E(ε■ε>a)=■,其中φ和Φ表示标准正态随机变量的密度函数和分布函数。此时有ES■■=σT+1■和c2,p

■。若ε服从标准的Student’s t分布,自由度为d,则c2,p由不同公式给出。为描述这个公式,令td服从标准的Student’s t分布,自由度为d,Andreev和Kanto给出,对任何常数a,有E(td■td>a)=(1+■)■■,其中f和F表示td的概率密度和累积密度函数。于是有:

c2,pE(ε■ε>G■■)=1+(■G■■)2/d■■■

其中,G■■是ε分布的(1—p)分位数。特别地,G■■=■t■■,其中t■■是td分布的(1—p)分位数。

实际上,无法计算VaR■■和ES■■的真实值,因为它们依赖于数据生成的过程(也就是说,它们依赖于G和条件方差模型σ■■)。因此,需要估计它们,从而估计风险。本文的最终目标就是要通过建立置信区间(或预测区间)来量化风险估计。

篇3

中图分类号:TD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6-0608-01

由于煤矿开采大多属于地下作业,生产环境恶劣,生产过程复杂,受到瓦斯、煤尘、水灾、火灾和冒顶等多种自然灾害的威胁,致使煤矿生产安全问题较其他行业更为重要、更为复杂、更难解决。当前的煤矿安全工作中存在的安全技术措施不到位、安全工作的实时性和动态性不足、静态孤立地开展安全管理工作等诸多问题,都属于煤矿生产中的风险管理问题。 研究并实施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方法,通过有效的管理技术手段,辨识和控制煤矿生产过程中潜伏的危险因素,从而消除或减轻事故的风险,防止其可能造成的灾害。

1 风险及煤矿事故风险

风险是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潜在条件,包括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其后果的组合。不但涉及人身及社会财产的安危,昭示着事故、灾害等坏兆头的存在,还特别表征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

通常用风险率来表示风险的大小。其风险率的定义如下:

R=P・C(1)

式中R-风险率;P-事故的发生概率,可以用事故的频率来代替;C-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可以是人身伤害,如死亡、损失工作日等,也可以是财产损失,如损失金额等。

从系统安全的角度出发,风险是系统危险影响因素的函数,即风险可表达为如下的形式:

R=f(R1,R2,R3,R4,R5)(2)

其中,R1-人的因素,R2-物质、设备因素,R3-环境因素,R4-管理因素,R5-其它因素。

这一风险函数是对风险的一种概括性的描述。由此可知,风险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可以通过主动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对人、物、环境和管理等风险因素进行管理和控制,将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

2 煤矿风险管理的流程与特点

煤矿风险管理是在事故发生前,通过对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源和事故隐患辨识,判别危险源和事故隐患产生风险的大小,对危险源和事故隐患进行监测、监控和预警,采取科学有效的安全技术措施消除和控制风险,杜绝煤矿事故的发生。

2.1 煤矿风险管理的主要特点

2.1.1 全过程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贯穿煤矿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对于各生产环节的不确定因素,都必须进行风险的研究与预测、过程控制以及风险评价。

2.1.2 全部风险的管理

在识别全部可能存在的致灾风险因子时,还要充分考虑人员、机器设备、环境和管理的风险,并将所有风险作为管理对象。

2.1.3 全方位的管理

从各方面对风险的影响进行分析,采用的对策措施必须考虑综合手段,从设备、经济、组织、技术、管理等各个方面确定解决方法。

2.1.4 全面有效的组织措施

与煤矿企业风险管理相关联的主体部门应落实专门机构、专人负责煤矿的风险管理,并赋予相应的职责、权限和资源,将风险管理作为各层次管理人员的任务之一。

2.2 风险管理流程

风险管理是一个连续的、循环的、动态的过程,主要包括建立风险管理目标、风险分析、风险控制、风险处理等几个基本步骤。

(1)确定风险管理目标,包括损失前目标和损失后目标。损失前避免或减少由于各种风险因素引发损失的几率,损失后尽快恢复到损失前的状态。

(2)风险分析是指分析企业面临的和潜在的风险,包括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煤矿企业的风险分析是对煤矿企业各部门或各系统的工作活动和任务中的不安全因素的识别,识别对系统目标有危害或威胁的潜在危险源和事故隐患是否存在及其所在位置,确定其等级、数量、规模及其潜在的后果,从而确定是否要采取风险控制措施,以及控制措施采取的程度。

(3)风险控制就是选择以及优化组合风险管理技术,防止风险发生以及减少风险发生带来的损失,以达到风险管理目标的过程,一般包括选择风险管理技术和风险管理决策两个步骤。风险管理决策就是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为实现风险管理目标,通过风险管理技术的优化组合,选择投资少,安全保障大的方案的过程。

(4)风险处理是指风险管理计划的实施和风险管理效果的评价。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安全生产方针的贯彻、目标和指标的实现、重大风险的控制、员工安全生产意识与技能的提高、自我完善机制的建立等情况,明确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是否适应风险管理的需要,资源是否充分,以及安全生产风险管理计划是否有效并得到实施。将成功的部分保留下来予以发扬,形成后续安全生产活动的准则;将出现的事故、事件予以控制改进,对煤矿企业风险进行全系统、全过程审计监督,以确保规范性和有效反馈;从而形成一个全面、动态、完善、循环的风险管理流程。

3 煤矿风险管理方法及其应用

综合煤矿风险管理的上述特点和葛亭煤矿的实际情况,研究提出了煤矿风险管理的整套方法体系,并应用在葛亭煤矿的日常事故预防工作中。煤矿风险管理主要从日常风险管理和安全生产调度管理两方面来展开,同时结合配套软件系统--煤矿风险管理与预警控制系统来进行。

3.1 日常风险管理

日常风险管理工作包括日常安全检查信息管理、危险源管理、事故隐患管理和带班人员管理等四个方面。煤矿生产过程中风险信息的采集主要利用人工采集的方式,由专职安全工作人员、安全监察人员、安全管理人员和生产管理人员利用安全检查表来完成风险信息的发现和收集工作;同时,有条件时可以利用专用设备或监测系统,自动采集风险信息。对发现的风险信息做好记录并及时处理,同时将每天的风险信息输入计算机并自动上传到煤矿局域网(服务器),在局域网上实现风险管理和预警控制。

3.2 安全生产调度管理

安全生产调度管理主要指每天的安全生产调度会议的召开、记录和指令传达等工作。调度会议主要包括矿安全办公会,圆班会和班前班后会等形式。安全办公会和圆班会都是每月定期举行一次,班前班后会则每班次都要举行。

在安全生产调度会议上,利用煤矿风险管理和预警控制系统,将所发现的日常风险信息通过投影仪显示在大屏幕上,由参加会议的矿领导和有关单位负责人对所存在的重大风险信息进行逐一分析、讨论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同时,将安全调度会议内容、决策指令等信息在煤矿风险管理与预警控制系统的网站上,便于各有关单位按要求开展安全工作,实现动态风险管理。

3.3 信息化、网络化风险管理

如上所述,煤矿风险管理工作在其配套软件系统(煤矿风险管理与预警控制系统)的支持下进行,软件系统在计算机局域网上运行。由此,我们利用计算机网络传输煤矿风险信息,实现日常的风险管理和安全生产调度。

4 结论

在煤矿企业开展风险管理工作是煤矿安全工作的迫切需要,也是提升煤矿安全工作现代化、信息化水平的有益尝试,对于保证煤矿安全生产具有明确的现实意义。本文提出的煤矿风险管理方法体系,科学实用、配套齐全,适于在煤矿企业应用,并可望在其推广应用中取得广泛的社会效益。

篇4

中图分类号:F8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6)04-0076-02

投资组合风险分析的VAR工具

VAR可以给出特定持有期内,一定置信水平下资产组合面临的最大损失,有效地描述资产组合的整体市场风险状况。但在实际投资决策中,仅仅掌握了资产组合的整体风险状况是远远不够的,资产组合的管理者还必须了解构成组合的每一项资产及其相应调整、变化对整体风险的影响。如组合中某一项资产对于组合VAR的边际贡献是多少,其在整个组合VAR中所占的比例是多少,以及一项新资产的加入对现有VAR的影响如何等。这些风险信息对风险管理十分重要,有助于识别组合全部风险的主要来源,也为改进整体风险状况、评估投资机会、分析资产调整对组合风险的影响以及设置头寸限额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因此引入边际VAR、成分VAR和增量VAR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边际VAR(Marginal VAR)是指:每增加单位头寸的资产I所导致的组合VAR的变化量:

其中,Wi表示组合中资产I的权重。

成分VAR(Component VAR)是指:组合中某项资产贡献的实际VAR值。即该资产的VAR在整个投资组合VAR中所占的比例。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分散化效应的存在,资产组合的VAR又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考虑资产分散化的组合的VAR,另一种是不考虑资产分散化的VAR。显然,二者并不相等。并且,成分未分散化的VAR显然不能反映资产组合的VAR中每一成分的贡献。所以,这里成分VAR是指分散化的成分VAR。它一般具备这样的特征:一是成分VAR之和等于投资组合的VAR;二是若某一资产的成分VAR为负数,则增加该资产的投资可对冲投资组合的风险。这样,组合中全部资产的成分VAR之和即为组合VAR,即:

增量VAR(Incremental VAR)指当组合增加某项资产(N)时所带来的组合VAR的变化。定义为I-VAR=VAR(包括资产N)-VAR(不包括资产N)。当I-VAR为正数时,表明新加入的资产增加了组合的风险:为负数时,表明新加入的资产对冲了组合的风险;为零时,表明新加入的资产不影响组合的风险。通常情况下增量VAR的近似定义为:

其中P′为包括资产N的投资组合。

这些VAR工具能让使用者识别哪些资产对整体风险影响最大,以进行最好的套期保值或分级交易。有助于我们选择那些能最好地平衡风险一收益的资产,控制投资组合的风险。

VAR在绩效评估中的应用

1基于VAR的Sharpe指标

1966年,威廉・夏普(william FSharpe)提出用单位总风险的超额收益率来评价基金投资业绩,即夏普指数。公式如下:

其中E(rp)=∑XtE(rt)为投资组合的报酬,Xt和E(rt)分别为第t种资产的投资权重和期望收益率,rf为无风险利率,

σp=(∑Xt2σt2+∑∑XiXjσij)1/2为投资组合的标准差。

Sharpe指数的含义是每风险单位的风险资产的超额收益,用风险资产的标准方差来调整收益。Sharpe指数包含的假设是:(1)投资者持有一种风险资产或共同基金;(2)投资者为风险规避者,其报酬率呈正态分布。Sharpe称该指数为“报酬―变化性”比率(R/V),并建议将其用作一般证券组合和特定共同基金过去业绩的一种评价指标。R/V比率越高,表明投资业绩越好,因为此时投资者能获得更高的期望效用水平该测定方法是以投资组合的全部风险(标准差)作为风险的度量标准。

Sharpe比率将标准差视为总风险,但现实中投资者可能更关心低于基准部分的收益下跌风险,即下方风险(Downside Risk)。为了更客观地衡量风险,研究中考虑投资组合的下方风险以及对损失的限制。这里引入损失下限(Shortfall Constraint)的概念,指投资组合损益会落在特定损失金额下的概率,且固定在一个特定的百分比内的损失额度。VAR对应的是特定期间内已知置信水平下最大可能的期望损失,所以它表示了潜在下方风险中投资组合的损失。这个指标除了可以评估基金投资组合的损益,还可以帮助基金经理进行资产配置。以VAR代替投资组合标准差时得到基于VAR的Sharpe指标:

2基于VAR的RAROC模型

基于VAR模型的风险调整的绩效评估方法,是近年来随着VAR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出现的新型基金绩效评估方法,即RAROC(Risk Adjusted Return on Capital)模型,其表达式为:

其中,ROC为某一时期基金持有的证券组合的收益,VAR为证券组合在某一时期和给定的置信区间内的预期最大损失值。RAROC模型描述了单位资本损失所获得的收益,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风险资本的效率,可以说该方法是夏普指数的一个演变。使用这种方法进行绩效评估时,不是以盈利的绝对水平作为评判的基础,而是以投资风险基础上的盈利贴现值作为依据。如果从事过度投机行为的话,虽然其赚取的利润可能会很高,但其VAR值也会相应增大,从而导致RAROC值不大,其总的业绩评价也就不会高。

用RAROC值可以作为指标来对基金进行选股。我们可以用计算单个基金VAR的方法计算出基金的投资组合中十只重仓股的VAR值,并得到其RAROC值。我们可以事先设定一个参考标准A,要求个股的RAROC≥A,只有满足这一条件时,才能选入组合中。

可以说,VAR技术为证券投资基金的绩效评估提供了定量化的一个手段。有了风险调整收益的概念,人们就能更科学的去评价基金的投资绩效了。承受更小的风险得到相同的收益当然比承受更大的风险得到相同的收益好。可以说有了风险调整收益概念,以前不可捉摸的风险变得像商品一样可以用价格来计算了。

篇5

二、信息技术外包及其特点

(一)概念界定

信息技术外包是指非专门从事信息技术产业的企业,出于提高自身营业效率的因素考虑,专注于自身的核心经营业务,把主要的资源以及精力配置放在核心业务上,而将企业的全部IT或者部分IT外包给专门从事信息技术业务的服务提供方,这样企业就可以一方面专注于自身的核心和主营业务,另一方面又可以从IT服务方那得到企业需要的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和技术支持。

(二)信息服务外包的特征

IT外包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外包本身就决定了这个过程自身特点很明显,因为使用方和具体的创建方是不同的主体,这样就存在“自己的事情不能自己办”的特点,但是由于IT外包的特殊性,使得IT外包的特点既有其优势所在,又存在一定的劣势。优势主要体现在可以解决企业IT专业人才不足和专业素养欠缺的问题。IT外包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带来很大收益,这是企业IT自我研发和管理所不能比拟的。IT外包能满足业务需求,能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在IT外包过程中,企业可以降低成本增加效率,还能获得信息技术能力和经验。IT外包还能增加企业组织的灵活性,提高企业员工的学习能力,节省人力成本等等。但是IT外包的缺点也是不能忽视的,因为外包的本身操作所决定的,IT外包存在一定的风险,这些风险也就变成了IT外包特点的劣势部分,其劣势主要体现在,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企业在选择服务提供方时就很难判断对方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诚信程度等等条件,如果在选择服务方时就出现了错误,这将给企业带来很大的风险和损失。服务方在提供服务是由于是与企业主体脱离的,所以在整个过程中缺乏服务的灵活性。企业选择IT外包就会存在损害自身企业文化的风险,会造成企业与服务提供方的矛盾加剧。为了更好的将IT外包的项目融合进企业,企业必须做单独的预算和单独的人员与资源安排对之做专门的管理。另外IT外包其实相当于是引进了一个外部主体,这样就涉及公司内部的信息泄露的风险,而且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信息至关重要,如果泄露了关键的信息将会使得企业遭受巨大损失,造成致命的打击。

三、信息技术外包的风险及其特点

(一)信息技术外包的风险概述

信息技术外包项目风险管理的概念就是指在企业将IT外包给服务方过程中,针对IT外包的特殊性进行的一系列风险识别、评估和风险控制以及风险追踪和检测过程。

(二)信息技术外包风险的特点

信息技术外包的风险管理的特点主要还是集中体现在IT外包的独特性问题上来。首先信息技术项目的特殊性,体现在信息技术对专业性和专业人员技术素养的要求就都很高,如果要进行IT的开发和维护就会对从事这方面的人员提出很大的要求,这样当企业对IT项目面临不同的选择时,通常也奠定了不同选择的一定特殊性。例如,如果企业选择自行开发和维护,就会比其他项目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单独招募专业素养高的人才,这些相较于其他项目而言会投入更多。如果企业选择将IT外包,也会与其他项目的外包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在IT外包的过程中发包方相对于服务方来说较其它项目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加处于劣势,应为在IT外包过程中,专业的服务方对IT的专业开发和维护等更具有发言权,即使在有的情况下发包方对技术提出一定的异议服务方可能也会置之不理,这也造成了IT项目在进行风险管理时的特点。再者就是外包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外包和自我生产和开发有很大的区别,在外包过程中主要会涉及一种两方的关系,这种关系给IT外包带来了特殊性,关于发包方和服务方之间关系的维持构成了IT外包的另一特点。而且这种关系的维持具有持久性,因为如果一个服务方为某一企业提供了从开始就需要的IT,那么以后IT的维护、更新等等方面都会对这家服务方产生很大的依赖,于是两者的关系就会趋于长期和持续。这也是IT外包的一大特点。

四、防范信息技术外包风险的策略选择

(一)选择合适的外包商,做好对外包商的管理

从企业角度来看,是否选择一个较为合适的服务接包方对于信息技术的外包是否成功是相当关键的。企业在外包之前,应当通过各种方法来达到充分了解、评估并确定合适的接包方来达到促进外包管理的目的。企业在外包之前要从技术实力、经营管理的状况、财务的状况以及信誉程度等方面对接包方进行综合的评估。

(二)重视对外包的过程管理

在选择了比较妥当的信息服务的接包方之后,企业在外包合同的执行期间,仍然要重视对接包方的管理,而不能放任不管。必须密切注意项目的发展动向,并通过成立监管小组来实现这一目的。监管小组需要及时对合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反馈,通过修改合同的方式及时补充修改企业的业务需求,要与接包方进行谈判、磋商、对接等活动等等。另一方面,在对外包商进行风险管理的同时,也要积极发展同接包方的关系,与接包方一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与接包方建立其基于信任、交流和满意与合作的、长期互动的关系对于软件外包的成功与否是至关重要的。

(三)实施外包的成本核算,控制额外成本

从成本的角度考虑,外包成本一般包括显性的成本以及隐性成本,相对于显性成本,隐性成本非常不容易被估计,而隐性成本的出现会造成外包的成本大大多于最初的预估成本。企业进行信息技术服务外包成本的计算时,必须考虑到各种隐性成本和或有事项发生的概率,从而避免高成本风险对外包的冲击。此外,企业还必须核算非外包时的成本,一般来说精确、全面的成本核算之下,节省30%以上的成本是进行外包的决定性因素。

(四)签订完整而灵活的外包合同

外包合同是规范外包行为的法律性依据。一份完整但灵活的外包合同是信息外包项目能否成功的最基本条件,不同的外包项目,需要不同类型的外包合同,在外包合同中,必须明确规定提供的服务、合同的期限、所需要的费用、移交以及绩效的标准、争议的解决、保证和责任、合同的终止和其他条款。除了以上这些必要的内容,企业还需要依据情况设置保密条款、知识产权等补充条款,这对于保护企业的商业泄密和知识产权不被盗用是相当重要的。在长期的外包项目进行期间,企业也会经历自己独特的增长和变化,产生不同的需求,因此合同条款的签订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并留有一定的余地。企业必须通过后续管理的需求分析来补充所需要的需求。制定合同时可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增加合同的灵活性:如增加需求变更、价格调整方法、有关额外服务的内容等条款。

篇6

一、技术合同的特性

技术合同是当事人就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或者服务订立的确立相互之间权利义务的合同,包括技术开发合同(委托开发合和合作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让四种合同,简称“四技”合同。与普通合同相比,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

1.标的是无形资产

技术合同的标的是技术或与技术相关的行为,它是人类智力活动的成果,不同于一般的财产或劳务,属于无形资产。但它载体的表现形式可以是有形的,通常表现为技术资料、文档报告、图纸、样机等。

2.技术合同是双务有偿合同

技术合同是科研人员与县级以下政府部门、各企事业单位签订的合同。双方存在对等的权利义务关系,提供技术一方根据自身所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经验、信息为委托方完成项目研发任务或通过提供给委托方专利等特定技术成果的许可、使用、转让,而另一方为此支付相应的科研报酬。

3.项目风险高

科研合作受很多客观因素的影响,风险比较复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研发失败的风险:因出现在现有技术水平和条件下难以克服的技术困难,导致研究开发失败或部分失败的风险。(2)研发落后风险:竞争对手率先研发成功,而自己的研究尚未开展或进展了一部分。[1](3)研发无效风险:在技术合同履行中,因作为研究开发标的技术已经由他人公开(包括以专利权方式公开),使我方研究失去意义。(4)不可抗力的风险。所谓不可抗力,在我国《民法通则》上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和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不可抗力主要包括自然灾害、政府行为、社会异常事件三种情形。在合作过程中若碰到自然灾害或者因国家政策或行业的要求发生了改变,而导致已进行的研究工作不符合新的规定,无法通过审批,致使本合同的履行成为不必要或不可能的风险。

4.经济效益不可估量

技术合同是知识形态的商品通过市场进行交换的法律形式。[2]签订技术合同的根本目的是将已有和待开发的技术从理论研究领域投入应用领域,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反过来,高校通过获得企业的物资支持,建立稳定的教学和科研基地,充分发挥人才与学科优势,提高科技开发的实效,提高市场意识,效益意识,更有利于从市场上中了解技术需求,进而创造更多的利益。

二、技术合同的风险成因

1.科研人员法律意识淡薄

高校科研人员普遍法律意识淡薄,不重视合同签订,认为只要与对方口头谈判好就行,合同只是表面形式而已。更有甚者为争取到项目,认为与对方过于较真合同内容有伤和气,对方提出的条件科研人员往往是一味地迁就、妥协。因此科研人员不仔细斟酌合同条款,随意书写合同,造成不按格式文本填写、随意删减合同条款、合同文字表述不严谨、该约定的条款不做约定或约定过于笼统不具操作性等合同缺陷,所有这些都可能埋下合同纠纷的种种隐患,造成不良后果。

2.高校管理方式粗放

目前学校的科研评价体系中,看重的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各类计划项目,看成果能否鉴定、获奖。看的数量和质量。横向项目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人才培养几乎不起作用。正因为此,教师对横向课题积极性不高,为完成科研工作量随意忽弄,即便有参与横向合作的教师也有把横向科研看成是自己创收的途径,认为它是个人行为,与学校无关。这些定位的错误,认识的偏差与学校对横向课题不重视、粗放式地管理无不关系。大多数高校由于没有系统规范的横向课题的管理办法、管理流程,放任自流地管理方式导致在科研合作过程中出现或大或小的纠纷,损害科研人员及学校的利益。

三、技术合同法律风险的规避措施

1.规范化书写合同条款

规范书写合同是减少合同风险的首要环节。现对合同(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版的技术开发合同为例)重点条款的注意事项做简要分析:

项目名称。项目名称应尽可能体现技术特征,与技术合同类别相适应。技术合同四种类型的法律关系都是不同的,选择合同时不能张冠李戴,比如技术开发合同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新”,强调未知的技术,不能与技术服务,咨询合同相混淆,否则不利于在技术市场认定登记,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合同金额。合同金额必须确保大小写都填写。合同支付方式通常有一次总付和分期支付两种。最容易忽视的就是在分期付款里经常发现很多合同都写“提交XX之后付款”,这里之后到底是什么时候止没有明确的时间界限,由于语句表述的不精准造成的歧义就会使自身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特别要精确付款日期的填写。

保密条款。保密条款目的是保护高校的技术秘密和企业的商业秘密。因为一旦信息泄露出去被竞争对手使用,双方将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合作创新的本质将会被破坏。因此双方要公平理性地商定保密内容、保密人员、保密期限、泄密责任等内容。

成果归属及成果后续改进权利归属。一般情况下成果归完成方所有,由于技术成果的完成方一般都是学校,学校拥有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但是很多科研人员为了拿到项目向对方妥协而放弃了成果的所有权,这样做无疑会造成学校知识产权的流失。因此为了保护双方的利益,尽可能共享技术成果,而不是一味地放弃,同时也要明确利益分配方法以及使用权、转让权。在整个技术的开发过程中,双方都有可能有意无意地对某项技术改进,由此产生的具有实质性或创造性技术进步特征的新的技术成果及其权利归属也要事先做出约定,防止出现后期纠纷。

违约条款。损害赔偿与支付违约金是技术合同责任的主要方式。审查合同发现此条款常被很多科研人员忽略,有些是出于对合作方的充分信任或者想当然认为违约是小概率事件而不填写违约条款,有些则笼统地填写“X方违反本合同第X条规定,应当无条件支付违约金”或者“X方违反本合同第X条规定,应当赔偿由此造成的一切损失”。如果高校一旦违约,这样填写对高校是极为不利的。由于合同中无违约条款,此时赔偿的损失是因违约给对方造成的全部损失,包括实际损失(如项目研发投入金额)和可得利益损失(如企业利润),远远大于科研报酬。因此科研人员必须重视此条款的填写。违约金额度及赔偿损失的计算方法要根据合同中甲乙双方各自的权利义务、技术风险因素及实际承担能力加以确定,防止巨额赔偿的出现,一般都不应超过合同金额。

风险责任条款。由于开发类合同受环境条件,科研人员知识水平等限制,其研究各阶段都包含了不确定性因素,呈现高风险性。笔者认为由于不可抗拒的原因导致的风险应由当事人共同承担,由于委托方或受托方单方原因造成的风险责任由过错方承担。

合同签署。技术合同必须加盖法人单位公章并由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人签字盖章才能生效。 在现实的操作过程中发现很多科研人员因不懂法律知识或者为了减少繁琐的程序以二级学院的名义签订合同,由于二级学院不具备法人资格,这些无效合同一旦引发纠纷,学校将作为上级法人单位承担法律责任。因此合同的签章单位必须为独立的法人,若为二级法人,需要授权。

解决争议条款。解决争议的方式有仲裁和诉讼两种方式。在选择争议处理地点时,从维护高校利益角度要积极争取选择高校住所地,这样一方面可以诉讼减少成本,另一方面能有效规避外地企业地方保护主义对判决结果的偏倚。[3]

2.提高对横向课题的重视 强化流程管理

学校要改变“重纵向轻横向”的现象,在职称评定、人才培养、职务晋升的考核标准中提高对横向合作项目的比重,将科研人员的专利数量、与成果转化及取得的经济效益结合起来作为教师科研能力的考核标准,从政策上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培养严肃认真的科研氛围。同时要建立健全合同审查体系和管理制度。项目负责人、二级学院主管领导、校科技主管部门管理人员明确分工,各担其职。项目负责人负责对合作方资信情况判断、项目可行性、技术方案,双方权责利等协商。二级学院主管领导对项目负责人履约能力、项目进展情况、项目完成情况跟踪检查,校科技部门管理人员对合同条款是否明确具体、双方权利义务是否对等、成果归属、财产权归属、风险责任、违约责任、解决争议的方法等合同文本进行实质性审核,并对技术开发、转让合同的认定登记、减免税事宜予以指导。这样实行分级审批才能有效避免技术合同签订过程中的一些不必要的风险。

3.加强法制教育 提高法律素养

高校应该给与科研人员普及法律知识,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专立法》等知识产权法,可以在学校科技处网站上增设横向科技项目技术合同专栏,对合同签订有关事宜进行答疑。[4]每年定期开展对技术合同文本的书写规范讲解指导,总结好的做法和经验,对科研合作中经典的合同纠纷案例进行宣传,提高广大科研人员的法律素养,使得对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终止、免税等方面有清醒的认识和严肃的态度。

总之,校企合作是在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的前提下展开的,但更要有健全的制度做保障。高校对技术合同只有从规范合同的书写着手,建立健全合同审查体系,分级审核合同,把好“技术关”和“法律关”,从合同的签订、履行、项目验收进行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使技术合同的管理系统化、规范化、法律化,才能顺利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有效保障校企双方的利益。

参考文献:

[1]高波.对企业技术合同管理有关问题的探讨[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6):127.

[2][3]徐拯,朱杰,张从昕,凌刚.高校科研合作中的法律风险防范[J].中国高校科技2013(1):51-53.

[4]卜洪震,邹东云,苏洲.高校农业院校横向技术合同管理现状与对策 [J].科技管理研究,2009(6):236-237.

篇7

中图分类号: 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石油是当今社会使用最为普遍的能源,而且尤为珍贵。目前,石油的长距离管道运输是石油运输的主线。石油管道的安全性不仅关系到能源问题,而且一旦管道出现事故更能引发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甚至造成人员的伤亡。因此,如何确保石油这种珍贵的能源在管道运输的中的安全性,是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石油管道风险管理技术日益受到重视的原因。

二、石油管道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石油管道风险管理,是指管道管理单位通过对管道经营所面临的风险进行预测,将管道运营的风险程度控制在合理的可接受的范围内, 达到降低管道事故发生的概率、确保石油管道经济、安全运行的目的。石油管道风险本身是一个动态量,随着时间不断改变,石油管道风险管理也是动态的,是一个循环、调整的过程。石油管道风险管理的实质是评价管道系统不断变化的风险,并对石油管道做出相应的维护、调整。石油管道风险管理的经济价值是将管道系统总风险率控制在可接受的程度之内,并将控制风险的费用限制在合理范围内,将有限资源优先用于对管道影响大的风险因素的控制。综上所述, 石油管道风险管理的目的是降低潜在事故发生的概率,减少事故的损失,减少事故后用于管道维修及环境恢复、停输损失等方面的费用。另外, 石油管道风险管理还可以优化配置有关维护管道安全的资源。

三、石油管道风险管理技术现状

1、国外石油管道风险管理技术状况

石油管道风险管理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90年代初,美国的许多石油管道都已经应用风险管理技术来指导管道的维护工作,随后欧洲较为发达的国家也先后开发和推广了石油管道风险管理技术。该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经历了定性、半定量到定量分析三个阶段,可适用于不同情况的需求。

定性风险评价的主要作用是找出管道系统存在的事故隐患、诱发事故的各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在何种条件下可能导致管道事故的发生,分析事故的危害程度,最终确定控制管道事故的措施。传统的定性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有安全检查表(CL)、预先危害性分析(PHA)、危险和操作性研究(HAZOP)、事故树分析(ETA)、故障类型、影响和致命度分析(FME-CA)等。

管道风险的半定量分析法以风险的数量指标为基础,对管道事故损坏后果和事故发生概率按权重值各分配一个指标,然后用加和除的方法,将两个对应事故的概率和事故严重程度进行组合,形成一个相对风险指标,最常用的是专家评分法。

定量风险分析是管道风险评价的高级阶段,它是将产生管道事故的各类因素处理成随变量或随机过程,通过对单个事故概率的计算得出最终事故的发生概率,然后再结合量化后的事故结果,计算出石油管道的风险值。

2、国内石油管道风险管理技术状况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许多重点院校和研究部门在引进利用国外技术的基础上,相继开展了石油管道风险管理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为发展和提高我国石油管道风险评价技术奠定了基础。

国内目前石油管道风险管理正处于风险评价技术的研究阶段,风险评价技术应用基本处于半定量化分析水平上,评价方法主要采用国际通用的专家评分指标体系法,还没有制定出石油管道风险评价技术标准和石油管道数据库标准,石油管道定量风险评价技术的研究尚处于研究阶段。

四、风险管理的技术

石油长输管道风险管理是指对管道风险进行识别、评价、控制和再评价的过程,具体流程见图1。在石油长输管道的风险管理中,风险识别是找出管道的各种明显和潜在风险并收集用于风险评价的资料的过程; 风险评价是对一定时间周期内风险的发生概率及对管道系统产生危害的性质和程度进行定性或定量描述的过程; 风险控制是对风险接受或规避的执行过程; 风险再评价是在风险识别、评价和控制之后,对管道风险进行重新评价,以了解管道风险现状的过程; 风险管理效能评价是对管道风险管理的过程或部分过程的效能进行评价,以发现管道风险管理中的优点和不足,并加以改进,以不断提高管道风险管理水平。

图1 风险管理流程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前提,可以为其他过程提供所需要的资料。风险评价是风险管理的核心,可以量化风险并对风险进行排序,为风险控制提供依据。当前的长输管道风险评价多采用指标评分法。该方法建立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通过给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赋分,根据赋分结果计算相对风险数。

指标评分法采用如下数学模型:

R = P( H) × P( S) × V × E

其中,R 为管道风险; P( H) 为风险发生概率,即风险易发性;P( S) 为风险影响到管道的概率; V 为风险影响到管道后对管道的损伤程度; E 为管道失效的后果。

五、我国石油管道风险管理技术的应用及发展方向

1、建立石油管道的风险评价信息数据库

管道设计、施工、运行的历史统计数据和资料是进行风险评价的基础,评价的数学模型、指标体系以及结果的精确性都取决于原始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可靠性,因此,必须根据风险评价的技术要求建立管道运行历史数据和环境特征参数数据库。近期迫切需要开展的工作是制定管道信息数据库的基本要求和分级标准。然后,由管道公司牵头组织,各输油(气)公司组织人员将每条管道的有关参数按要求录入各自的子级数据库,必要时可以通过智能清管器内检测技术来获取在役管道内部的缺陷参数,掌握石油管道的结构特性现状。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提高评价结果的正确性,另一方面可以节约大量的数据采集费用。

2、我国石油管道的风险评价技术标准的制定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管道风险评价方法是专家评分指标体系法,美国、加拿大等风险评价研究开展较早的国家根据此方法的基本原理制定了各自的风险评价技术标准,以指导本国的管道风险评价工作。由于我国石油管道系统的输送介质、沿线环境状况、设备和管理水平等都与国外有很大区别,因此在借鉴国外成熟评价技术方法和标准的同时,应根据我国管道的具体情况,尽早编制出石油怜道风险评价的行业技术标准,用以指导各条管道风险评价的技术开发和应用实践,确保评价结果具有可信度和可比性。

3、集中力,研制开发管道风险评价的计算机软件

目前,国外有许多管道风险评价软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各国管道的实际情况不同,影响管道事故的主要随机因素和概率分布模型不同,用于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也不尽相同,如果直接引进国外的软件进行评估,将会得到误差较大的评价结果。因此,在现阶段,可以先采用国际上通用的专家评分法建立评价的数学模型和指标体系,集中力量自行研制开发管道风险评价软件,然后尽快在现役石油管道进行现场应用,根据实际应用结果对模型不断修正、完善,使之逐渐成熟。长输管道风险评价软件应具备以下基本功能。

六、结束语

石油管道风险管理技术的研究及其在石油管道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是确保石油长距离运输安全性的重要保障。在石油管道风险管理技术中风险评估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同时也是我国在这方面的薄弱环节,还需要我们努力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孙永庆.我国燃气管道风险评估现状、差距及对策[J].天然气工业,2004.

[2]胡灯明,骆晖.国内外天然气管道事故分析[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09.

篇8

中图分类号: TU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地铁已经成为我国许多城市不可缺少的交通设施。而地铁深基坑工程具有开挖难度大、费用高、降水困难及周围环境影响大等特点,它已经成为地铁建设中的一大难题。深基坑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基坑工程的造价和安全。深基坑施工对保护周边建筑的安全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在新时期,伴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加强对城市地铁的施工技术管理和风险控制,对完善城市的交通网络,保证地铁系统的运行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

二、地铁深基坑施工技术要点控制

1.基坑围护支撑体系

(一)地铁深基坑支护方式包括地下连续墙+支撑、围护桩+支撑、土钉+喷射混凝土等支护形式,受场地限制一般采用围护桩+内支撑的支护体系,根据土体侧压力、地下水位情况确定围护桩类型、桩径及间距。围护桩施工一般采用冲击钻、旋挖钻、全套管回转钻、人工挖孔等工艺。冲击钻、旋挖钻对地质条件比较苛刻,在砂卵石、软土地层中成孔难度较大,且噪音大、污染环境、工艺落后,很难在市区施工中推广,全套管回转钻成孔速度快,精度高、污染轻,适用于所有地层,是目前围护桩施工中值得大力推广的先进工艺。

(二)钻孔灌注桩施工完成后,进行冠梁处土方开挖施工,土方开挖采用挖掘机或装载机直接将土方装车运走,开挖至设计冠梁底标高后进行冠梁及砖挡墙施工,冠梁以上土方开挖采用自然放坡形式。待挡墙施工完毕后对挡墙背后采用粘土回填并夯实至地面。冠梁施工前需将钻孔桩桩头凿除,清洗、调直桩顶钢筋,冠梁主筋应与桩顶锚固筋焊接,以保证结构的整体性。

(三)深基坑钢管内支撑体系是保证深基坑稳定关键因素,根据土体侧压力值确定钢管直径、管壁厚度等参数。角部支撑由于受力复杂是内支撑体系控制的关键环节,为防止角部支撑滑动应安装防滑装置。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充分利用“时空效应”,钢支撑的安装和预应力的施加应控制在12h以内。施工中应作到随挖随撑,防止开挖深度与钢支撑架设不匹配造成基坑监测值变化异常,影响基坑稳定。

2.土方开挖及其施工要点控制

基坑开挖按照“分层分段开挖,随挖随撑,开挖与支撑结合”的原则,采取竖向分层、纵向分段的措施开挖,及时支撑,减少围岩土体暴露区域和时间。基坑开挖中设置集水槽,集水槽随开挖随加深,将基坑中积水及时抽出,保证土方开挖无水作业。

土方开挖采用竖向分层、纵向分段拉槽、横向扩边的原则,每1层每1段土方施工中,在横断面跨中开中槽,由车站东端开始沿纵向挖掘;由中槽向两侧开挖面进行开挖作业。中槽的大小首先要满足挖掘机回转弃土的要求,同时要尽可能多地保留两侧土体,以支撑围护结构,减小对周边环境的扰动,并满足钢支撑施作要求。中槽开挖至4m后架设钢支撑,然后横向扩边拓展,挖至钻孔桩附近时人工配合,以免机械开挖破坏围护桩。当放坡开挖至坡脚线附近运输车辆无法进入时,将采取多台挖机接力倒运开挖;局部位置无条件作业的,可用坑内挖机将土方装至提升料斗内,再用行轨龙门将其吊。

(一)土方开挖过程必须严格接照技术方案设定的顺序分段分层开挖,严格做到开挖一层、支护一层,上层未支护完,不得开挖下一层,并且做到不得在大雨天开挖施工。

(二)根据钢支撑位置确定基坑竖向分5层开挖,每层开挖至钢支撑下50cm。开挖完成及时安装钢支撑,按设计要求预加轴力后方可继续开挖;第5层开挖至设计坑底标高以上20~30cm时进行人工清底,以控制好基底标高和防止土层扰动。

(三)土方开挖前必须先放边坡线 ,土方开挖中必须随开挖进度放出开挖边线,以便及时控制开挖深度及边线,避免超挖或开挖不足。

(四)坑底人工的清土、基坑边角部位和桩边机械开挖不到之处的土方应配备足够的人工及时清运至挖机作业半径范围内,及时通过挖机将土方挖走,避免误工。

(五)基坑开挖尤其是最底一层开挖中必须特别小心,避免挖斗碰撞基桩,在各层开挖中均应避免挖机直接碾压桩头,若挖机无法避开密集的桩头时,需先截掉部分桩头。

三、地铁深基坑风险管理与控制

建设、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第三方监测等单位组成深基坑施工风险管理体系的基本单元。根据深基坑风险来源分为客观风险和主观风险,主观风险包括各参建单位风险管理不到位,如由于前期拆迁影响造成后期工期压力较大,出现盲目抢工;设计环节对区域地质条件认识不足;监理单位技术力量和同类工程管理经验薄弱;施工单位施工和技术管理不到位等。客观风险包括复杂地质、水文条件,周边管线及建筑物对深基坑施工造成的影响。

1.严格控制施工设计

设计阶段应保证现场勘察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设计意图应充分结合现场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如有的设计单位为了提高基坑的稳定性,采取加密钢支撑、底撑换撑设计方案,造成施工阶段实施难度较大,现场可操作性差,反而对深基坑的稳定性造成了潜在安全隐患。施工方案的编制和审核是降低深基坑风险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方案编制阶段应充分考虑周边管线对深基坑造成的潜在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科学进行项目决策

地铁深基坑工程的复杂性已远远超出任何一个专家的知识领域或一种专业的专家群,而是需要技术、管理、财务、环境等一大批相关的不同领域的专家群体。利用群体决策支持系统可最大限度的发挥各决策人员的作用,增强决策结果的可信度,提高决策效果,帮助管理人员“做正确的事情”,将工程总体风险值压缩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3.建立完善的深基坑风险监控体系,实现风险控制程序化

建立深基坑风险评估、分级、变形指标、风险预警控制体系,严格按程序进行风险控制,实现风险控制科学化、程序化。在设计阶段根据深基坑周边环境和基坑深度进行风险评估及分级,确定变形临界值,对风险进行量化。在施工阶段根据基坑变形监测情况及时通过监测平台预警,根据预警响应程序参建各单位采取措施,对防止事故发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这套风险管理体系应在地铁行业大力推广。

4.施工条件的具备是工程顺利实施的前提。重要部位和环节施工前,对技术、环境、人员、设备等相关条件是否满足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要求的检查验收,成为有效规避或减少安全质量事故的有效措施,近来采取对重要部位和环节进行分类,并按制定的检查要素,组织施工前条件验收成为风险控制的重要手段。城市地下空间项目是在已有城市基础设施具备的环境中实施,项目的本身往往又是多个分项组成,而分项目实施的顺序,对地下工程来说,决定了项目设施的成败和功效,具有十分的重要的意义,控制分项目实施的步骤也是风险控制的重要因素。

四、结束语

地铁深基坑工程难度大,基坑安全控制极为重要。深基坑工程应选择合适的支护形式和降水方式。在施工过程中,基坑开挖要严格按照设计进行,同时密切关注周围地表沉降、围护桩水平位移等监测监测数据。良好的施工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为深基坑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加强其施工技术管理和风险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翔,罗俊国,王玉梅 地铁深基坑工程风险管理研究[期刊论文] 《施工技术》 ISTIC PKU -2008年7期

[2]刘臣俊, 深基坑工程施工中的安全风险管理研究 [会议论文] 2010 - 2010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论坛暨第二十届地铁学术交流会

篇9

高风险以及高收益属于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显著特征,通常情况下,创新程度越高,则风险就会越大[1]。从专业化角度出发,一项技术创新研发并成功,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历经若干环节,而且每个环节都会存在失败的几率。所以,在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中,对相关的影响创新成功的风险因素实施科学化识别,然后制定合理化的防范措施,从而降低创新风险,对于提升创新成功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企业技术创新中的风险识别

1.1企业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属于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期间最基础的风险活动之一,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技术开发环节的不确定性。实质上,技术创新可不可以实现预定目标,并使每项技术指标或者是性能指标都可以达到预定要求,是不能完全保证的;第二,技术应用层面的可行性因素分析,工艺技术条件可不可以顺利达到产品化要求是创新成果向产品化转化的主要风险;第三,产品周期存在不稳定性[2]。从某种程度上讲,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产品生命周期也会出现较大的不稳定性,在技术层面的突变因素会使相关技术产品被市场淘汰,风险极大。

1.2企业市场风险

市场因素不仅仅是技术创新活动的起点,同时也是其终点,所以说,市场风险在整个企业技术创新当中占据重要地位。从专业化角度出发,市场风险主要是因创新出来的相关产品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化市场需要或者是市场变化,从而难以被市场所接受,最终引发的风险,而且不同性质的产品在市场风险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具体来说,市场风险因素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阐述,其一,不能够被明确的市场接受力。新的产品或者是服务被推出的时候,往往会因难以及时了解其具体性能情况与产品质量等,使市场上的客户源心存疑虑,进而保持观望。此外,因惯性消费因素,人们往往会对新产品产生本能排斥。所以说,企业在评估市场接受力的时候,难度很大[3];其二,产品市场容量难以确定。新产品因其所具有的先进性以及创新性特点,使其在产品需求规模层面很难预测,若是不具备其先进性和创新性,使得对新产品需求规模的预测通常不准确,如果没足够大的营销市场,则会使企业很难获得利润,最终陷入亏损境地,不能够确定产品实际竞争力;其三,目标市场在实际选择上的不合理性风险。实质上,新产品的目标市场选择工作直接关系到创新工作的成功与否,若是目标市场相对较大,则市场针对性就会相对缺乏,相反,若是目标市场选择范围相对较小,则会出现成本高而收益小的现象;其四,企业营销策略不科学。产品推出时机、营销队伍构建以及宣传方式等都会影响市场竞争力,若是有非常强劲的对手出现,则企业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1.3企业财务风险

技术创新工作中的财务风险一般是指因资金供应问题而导致的技术创新某个环节中断,最终引发财务风险[4]。通常情况下,企业技术创新中所需要的资金是非常大的,而且创新工作的每个环节都不能出现中断,必须长时间保持供应,才能保持创新活动的生命力。

1.4企业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是指整个技术创新期间因管理失误,引发的创新失败。例如,创新工作中相关组织之间的协调力不够,再加上高层领导不能及时给予关注,在调研工作上不充分,市场定位不准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技术创新风险。

1.5企业政策风险

技术创新所存在的政策风险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主要是指因社会政治因素以及法律法规因素等的改变,而对技术创新所造成的不利影响,甚至会导致创新活动失败。例如,产品创新难以满足环保政策与能源政策等的要求。

2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策略

2.1市场风险防范

就技术创新的市场风险防范而言,企业必须要从内部环境以及外部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针对性地实施市场调查预测,强化市场营销创新,重视产品定位,进而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从根本上加强市场风险控制。此外,相关人员要积极挖掘市场信息,然后采取合理化措施,强化情报信息搜集,借助对市场的深入了解与分析,发现市场的潜在需求,紧抓市场机遇,注意创新选题的合理选择。技术创新人员应注重市场部门以及研发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在合作的基础上,更好地迎接挑战。合作伙伴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风险防控环节,借助风险共担,从根本上降低风险,进而创造有利环境,确保企业创新技术可以得到强有力的保护,创造最大效益。

2.2健全创新环境法律体系

现阶段,健全技术创新层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将会对企业权益保护,相关人员创新热情的激发以及技术创新活动有序开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因此,国家必须要从国情出发,制定出相关的反对垄断,实现公平交易以及保护公平竞争的系统化法律体系,有效控制行政性壁垒,避免多种形式的部门垄断、地区封锁以及城乡分割等[5]。此外,相关人员应促进市场主体在契约意识以及信用意识上的增强,依法打击各种走私贩私以及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保证产品市场的规范化,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实现企业创新资源的有效利用,提升创新效率。

2.3强化财政政策管理

因研究以及发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源,而且具备一定的溢出功能效应,所以,各国政府都必须要对研究、发展活动,特别是基础研究活动给予充足的财政支持。从专业化角度出发,财政激励政策可以划分为两种,一种是研究发展补贴;而另一种则是税收优惠。而且,一般情况下,补贴是指对特定企业的支持,主要是高新技术企业支持,而税收优惠则往往是针对从事创新活动的相关企业提供非歧视性的减免优惠,属于一项优惠性资助形式,同时也是间接关系到技术创新的资助形式。目前,我国必须要强化这两个方面的政策支持,首先,加大创新投入,尤其是加大对于市场功能失效领域的基础研究项目或者是战略性项目资金投入;其次,转变传统补贴做法,将现在比较常见的承担单位提供资金转变为政府补贴企业的相关创新项目;再次,增加研究投入企业、新技术开发应用企业以及产学研项目的税收优惠,给予高技术企业减收增值税的优惠;最后,针对企业技术转化收入,当企业自有资金或者是银行贷款购置完全符合国家政策项目改造的,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有效抵免部分企业所得税;此外,对于技术含量相对较高或者是产业关联度相对较大的出口产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出口退税率以及进口环节税额等。

2.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风险直接关系到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完成,还会引发市场风险、技术风险以及管理风险等,是所有风险中最为关键的风险之一,当风险真正形成的时候,其给企业所带来的损失是完全不可估量的。所以,为了降低人才风险,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控制:第一,增强研发队伍人员稳定性,人才流动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技术研发的间断性与低效率,甚至造成研发停滞不前,所以,企业必须要借助多种渠道加强人才激励,不断增强企业与人才之间的认同感,确保研发队伍稳定性;第二,增强研发队伍高效性,从某种程度上讲,时间与效率对市场占有率具有决定性作用,企业必须要取得先机,从而获取足够的垄断利润;第三,增强队伍先进性,企业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活力以及凝聚力的提升,积极培养企业员工的创新能力。

3结语

总而言之,创新活动是一项不确定性活动,其具有非常大的风险性,然而,企业不能够为了规避风险而不开展创新活动。因此,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必须要在追求技术创新期间,高度重视潜在的风险性因素,借助多种手段,加强风险防范,从而促进风险的日益降低、分散以及转移,最大限度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技术创新目标。

[参考文献]

[1]高昕欣,叶惠,康永博.基于风险矩阵的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16):8-11+17.

[2]冯晓青.企业技术创新、合作创新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风险管理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3(04):205-208.

[3]芮利翔.企业技术创新市场风险管理研究[J].商业时代,2013(17):112-113.

篇10

工程保险周期长、技术复杂、风险事故发生频繁、损失金额较大。因此从工程保险合同签订的开始,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便应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设立风险管理的负责机构,明确各自在赔案处理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

一、被保险人索赔的风险管理技术

1. 机构设置及职责确定。

在工程保险中,项目业主作为主要的被保险人,应设置专门的机构负责处理与工程保险赔案相关的一切事务,维护被保险人在索赔中的正当权益,推动赔案处理的顺利开展。专设机构的职责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1)在风险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内接收出险单位的事故报案,分析判断保险责任;(2)赶赴现场初勘取证,安排保险公司及公估人现场联合查勘,组织赔案公估理算及协调,跟踪赔案处理,组织单位和人员提供保险人所需的相关资料证明。(3)向出险单位解释保单条款和保险规定及最终理算结果等。

由此可见,专设机构的职责贯穿赔案处理的始终。由于对工程保险条款和相关法规具备专业知识,专设机构能为保险公司顺利处理赔案提供各种便利。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使被保险人不因工程保险索赔中的某些作为或不作为丧失获取经济赔偿或给付的权利,有力维护了工程项目业主获取全部合理赔付的合法权益。

2. 索赔程序。

索赔程序可以简单表述如下:(1)出险报案;(2)紧急施救;(3)保险责任判断;(4)紧急通知和事故报告;(5)现场初勘;(6)现场联合查勘;(7)证据材料提供;(8)协助公估理算;(9)协助再次查勘现场和补充材料;(10)接受最终理赔报告。

3. 索赔中的风险管理技术。

索赔中风险管理的根本原则是被保险人在行使索赔权利的过程中,既要保护自身工程或财产的安全,又要争取积极有利的条件促使双方公平、合理地处理赔案,使被保险人得到及时、合理的经济赔偿或给付,提高索赔效力,以迅速恢复工程建设,避免不必要的争执和讼诉。具体的风险管理原则如下。

(1)时效性原则。时效性原则规定了被保险人行使索赔权利的时间效力,具体体现在三方面:①报案及时;②施救及时;③索赔及时。出险单位在出险后的第一时间内应及时向业主和其专设机构报案,此为报案的及时性原则。在报案之后,业主和出险单位应及时组织人员消除风险事故,抢救未受损的工程或财产,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此为施救的及时性原则。及时的施救费用可以得到保险公司的合理补偿,补偿金额一般不超过工程保险金额。此外,在专设机构确定风险事故属于保险责任范围内时,应及时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此为索赔及时性原则。

(2)真实合法原则。被保险人在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要求时,要做到构成索赔条件的因素是真实可靠的,各种证明文件和材料及索赔手段是合法的。对于伪造有关证明资料或其他证据,编造虚假的事故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程度的,保险人对其虚报部分不承担赔付责任。其行为如果不合法并构成犯罪的,被保险人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3)有理、有据原则。“有理”原则是指被保险人充分依据保险法和工程保险合同的相关条款,维护自身获取合理保险保障的权益,公开、公正地与保险人及公估人商谈索赔过程的每一环节,讨论最终赔付结果,用法律法规和保险合同维护索赔权利。“有据”原则是指在索赔过程中,被保险人应出具所有与赔案处理相关的文件资料,协助保险人和公估人进行现场勘查和取证。被保险人要想获得比较合理的赔偿,必须做好灾后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良好的文件管理系统是成功获得索赔的必要条件。积极主动地寻求有价值的数据资料是维护自身在赔案处理中合法权益的关键。

(4)面对第三方索赔的缄默性原则。在发生第三者责任事故造成第三方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害时,除紧急情况外被保险人在未取得保险人和公估人书面同意前,不要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表示对损失负有责任并承诺赔款或予以解决,也不要修理第三方的损失财产。

(5)保留代位求偿权原则。如果被保险工程或财产事故是由第三者责任引发的,被保险人除了通知保险人之外还应向第三者提出索赔。即使被保险人为避免向第三方索赔造成的不便而直接向保险人索赔,也应以书面形式向第三者提出索赔,为保险人保留代位求偿的权利,使保险人在履行对被保险人赔偿的义务之后有权利再向第三者追偿。

二、保险人理赔风险管理技术

保险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保险人是承担风险的主体。在工程保险中,保险人要兼顾保险双方的公平和利益,及时合理地进行相关赔付,满足业主转嫁工程风险的心理预期,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发生。理赔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提升企业形象,使工程保险的发展既能满足现代工程建设转嫁风险的需要,又能提高保险公司工程保险的竞争力,促进工程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

1. 理赔程序。

在工程保险中,工程建设期长,工程风险复杂,理赔的技术含量也较高。理赔的程序简单表示如下:(1)接到被保险人的索赔请求;(2)通知经纪公司、公估人和再保险接收人;(3)联合查勘现场;(4)收集相关证据材料;(5)公估理算出具初步理算报告;(6)预付赔款;(7)再次查勘现场,收集相关补充材料;(8)定损,出具最终理算报告;(9)赔付;(10)向再保险人摊回赔款。

2. 理赔风险管理技术。

完善的理赔风险管理技术是构建经营工程保险的财产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而理赔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在于培养保险公司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调查取证能力。保险公司在接到损失通知后,应立即派人到事故现场,对受损保险标的进行调查,以便正确掌握事故范围、损失程度、性质影响和原因等情况,为理赔的责任确定、损失评估、赔款理算等工作奠定基础。为了对保险标的损失情况提供充分有利的证据,需对事故现场拍照,在必要情况下,还应绘制事故现场平面图,对损失数量进行清点,有时还要用仪器进行检验和勘测并保留资料。保险公司应尽量收集能证明事故原因、损失数量、损失金额等内容的记录、证明、发票、工程量清单和被保险人的事故报告等,对损失较大的案件还要查封被保险人的会计帐。 (2)责任确定能力。保险公司应在审核被保险人提供的单证齐全、真实的前提下,对照保险条款中涉及赔偿责任的规定,分析和审核风险损失是否属于保险责任,包括:①分析事故原因,核定造成损失的原因是否属保险责任。②确定事故发生的时间是否在保险期限内。③确定损失是否发生在保险单规定的施工场地或地址。④审核损失的工程和财产是否包括在保险的范围之内。⑤判定损失金额是否属于保险责任。

(3)评估定损能力。工程保险赔偿金额与保险标的受损程度密切相关。其基本原则是:损失程度越重,赔偿金额占保险金额的比例就越大。在工程保险评估定损中,通常采用以下三种方法:①按市场价格评估。如果保险标的遭受损毁,保险公司可以按同等类型物品在市场上的价格来确定保险标的的实际损失,作为赔偿依据。②在保险标的遭受部分损失但可以修复时,按恢复原状所需费用评估,并视为被保险人遭受的实际损失。但由于技术的更新或材料的考究改变原有结构或质地使费用增加的,对于增加的费用,保险公司不予以赔偿。③推定全损。受损的保险标的不能修复或恢复费用超过保险标的实际价值,即为全损或推定全损。损毁的如果是工程,应以工程的实际完成投资为损失金额;如果损毁的是施工设备和已建筑竣工的工程,应以其保险金额为损失金额。

(4)赔付能力。在出现保险责任范围内的重大赔款,案情相对清楚但又尚不能结案的情况下,首席保险人有责任将预付赔款支付给被保险人,并安排赔款摊回。预付赔款一般为总赔款金额的30%左右,目的是提高理赔效率,帮助被保险人迅速恢复工程建设。

在理算师出具最终理算报告后的规定时间内,首席保险人应及时负责将赔款划付给被保险人。为了方便平时零星赔款的支付,首席保险人还可与共保人建立一定金额的小额赔偿基金,用于平时的小额赔付。在确定赔案的损失金额后,赔款可由理算师直接支付给被保险人,但每次赔付的最高限额不应超过赔偿基金。如果其他共保人不能按规定时间划付赔款,应由首席保险人垫付,如果共保人的任何一方不能履行赔付责任,则由其余共保人按共保比例分摊。

(5)摊回赔款的能力。当预付赔款或最终赔款在一定数额内,首席保险人可自行支付后再通知其他共保人,其他共保人在接到首席保险人通知后,将各自相应的份额付给首席保险人。当预付赔款或最终赔款超过一定数额后,首席保险人需立即通知其他共保人,并在其他共保人向其划付应分摊的金额后将赔款支付给被保险人。当预付赔款或最终赔款数额巨大时,首席保险人应首先取得国际再保人同意付款的确认通知后,再向其他共保人发出赔款通知。其他共保人在收到通知后的一定时间内向首席保险人划付应分摊的金额,之后由首席保险人一并划付给被保险人。在共同保险人垫付全部赔款或预付赔款的情况下,首席保险人应从再保险经纪人处摊回相应的由再保险人承担的赔款,在规定的工作日内,首席保险人根据相应共保比例将所摊回的赔款划拨到其他共保人指定的帐户。

参考文献:

1.孙智.工程保险.中国三峡出版社.

篇11

风险的辨识、评估和控制这三者在风险管理当中必不可少,其中前两者是基础步骤,后者是最终的目的,必须要经过最后一步风险控制才可以实现减少风险几率的目的,这才是管理风险的关键所在。跑道事故在航天的地面事故中占的比重比较大,因为要经历的员工和环节很多,所以重点对跑道事故多加关注是很有必要的。笔者通过研究过去已经有的风险控制办法,在预防风险方面提出了针对跑道事故的控制方法的一些意见,主要是想建立一个防止事故发生的措施体系,主要内容包括技术基础和组织配合,从这两点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控制,为降低跑道事故风险几率提供一些建议。

1.跑道事故风险管理控制方法

因为飞机的起飞或是着陆都是在飞机跑道上完成的,所以航空的地面风险跟跑道有很大关系,飞机起降时候的问题发生的事故也很值得重视。但是据我国和外国方面统计,大概在九十年代末到二十一世纪初这一时间段,机场的跑道侵入和偏出的事故时有发生,从数据统计来看,对跑道事故的重视和有效管理也是十分必要的措施。

风险的辨识、评估和控制这三者在风险管理当中必不可少,其中前两者是基础步骤,后者是最终的目的。如果风险能得到很好地控制的话,就能顺利大幅减少事故发生率和事故的破坏性。所以这最后一环也是最重要的一环。

就现在已有的研究方法来看,对风险的控制方法有以下三类。第一类是策略性方法,具体指的是风险规避、冗余技术和风险分散。风险规避是试图免受风险的危害的措施。冗余技术其实就是备用方案。风险分散主要做的是减少人为干扰。第二类是技术性方法,具体包括消除、替代和纪律。消除说的是解决根源性风险问题。代替是在可能的条件下选用风险性更低的方案。纪律是说要严格按照规则行事,违反要求的人就要被惩罚。第三类是管理性方法,先设计好安全方案,再根据方案有针对性地实施另外两种方法。

由于跑道事故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人为因素,所以根据上述风险管理的办法,应该选择消除和预防风险是最合适的。预防风险并不能达到百分之百的成功率,但是在技术手段和理论的不断进步下,预测的成功率也是会不断提高的。消除风险是只要通过严密的安排、大家的努力,就是绝对可以做得到的。而发生事故之后的措施只是亡羊补牢,有一定的意义但还是一种无奈的挽救行为。所以如果想要大幅降低跑道事故发生率还是要把重心放在预防风险上,这是用过研究可以有效取得进展的。在我国,跑道事故的风险预防研究问题尚未取得明显进展。本文的主要观点是对风险防御体系核心的研发,即风险防御技术。

2.关于建立防范跑道事故的防御体系

这里提到的“防御”包含双重的含义,第一重是说主动性,第二重是说防御的范围,不仅是物,还有人或措施,都在防御的范围之内。跑道事故风险的来源主要是人为因素,所以针对性地采取手段的话应该是人的错误行为、装备的失效还有环境的变化等对象进行有效监管。

笔者的观点是讲组织、技术和文化三种手段有机组合,从这几个方面解析了规则制定的流程和落实的具体步骤。从组织、管理、技术等多角度多方面的分析计划,建立起一个全面的风险防御体系。

(1)基本规则的制定

在实施行动之前,一定要有一个可以依据的原则。风险防御体系的活动准则有以下几点。一是闭环防御。二是动态防御,掌握风险发生的原理和规律。三是分级防御,把总体的任务分解为一个个的小的范围目标,然后给员工确定各自的责任范围。

(2)确定管理方针

整个体系的活动方针应该由领导来指明方向,并保证对措施实施的大力支持和辅助。

(3)组织措施的支持

首先要有一个较为完善的跑道安全规定,然后按照这个规定对员工组织学习培训,并在实际工作中总结经验教训。

(4)技术设计

首先,要对风险进行预测,估计跑道运行时大概的风险是怎样的,以此为依据来确定下技术手段。结合各种测试结果和预估结果,选择最有效的风险防御方法,改善操作,对员工进行相应的培训等,尽量减少让风险发生的因素。

(5)防御技术

经过了组织支持和技术设计,然后是到具有的实施环节了。这里有技术手段、管理手段还有安全文化。这些有一个大概的标准,但是是具有灵活性的,面对不同的任务和要求,要进行相应的改变。还要根据技术的实施效果的反馈来讲进行反思和技术纠正。

(6)反馈

前人的研究成果是后人进步的阶梯,因此要好好利用好反馈的渠道,积累大量的间接经验,在以后的防范工作中才能做到遇事不惊。一个风险防御系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固定的,它应该是在人们不断的实践和积累中不断被补充、被纠正,逐渐趋于完善,并且在各个关节都是非常灵活都变的,能适应不同的条件,这才是一个完善的风险防御系统。

3.总结

综上所述,跑道风险控制可以从策略、技术和管理这三个方面入手。技术当面的控制办法是最合适的最重要的,能很有效的解决事故问题。但是在技术层面的突破又是比较困难的。从管理方面入手最简单,效果也比较好。本文在以上大概描述了建立一个跑道事故防御机制需要从哪些方便思考,帮助大家控制机场的跑道事故发生起了指引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