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3 09:24:2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水利水电工程概论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生要想从理论课中接受环境信息和知识,只能选修学校开设的素质类选修课或专业任意选修课。而必修课和专业限定选修课以及专业任意选修课中的必选课都没有设置环境教育相关课程。加之工科学生学业压力大;学校跨专业选课管理办法,如受开班人数下限、学分、限定选课学期、个人兴趣等因素限制,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到课堂环境教育的几率很小,使得有兴趣学习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学生错失机会,只能从众选课。学校由于缺乏经费支持和专业指导,开展环境教育的积极性不高。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开展的“贝迩(BELL)高校可持续发展创新课程推广计划”,2009年实施以来,试点高校分别为2009—2010学年25所,2010—2011学年22所,2011—2012年学年16所,但是环境教育课程主要开设在这些高校的商学院、管理学院、环境学院和人文学院,没有工科专业。
教材内容与社会需求不符
对非专业性的高等环境教育,目前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只是以普及为原则,讲授基本的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4]。可供选择的融入环境教育的专业课程相关教材比较少。在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课教材中,大部分专业课教材对环境保护知识“心无旁骛”,小部分包含环境保护的章节或内容,但更新缓慢,或侧重于理论,或过于泛泛,针对性不强,难以适应我国国情水情的严峻形势。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可选择的环境教育课程之一的生态水工学专业性较强,而环境学概论侧重各种污染防治。既然环境与资源密不可分,环境保护重要内容之一又是资源保护,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但是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上却很少结合和反映两者间的联系,有关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学、环境哲学等内容的课程也未体现在教学计划中。
师资力量不足
开设环境课需要授课教师知识面广,对教师的素质、师德要求较高。目前,我国非环境专业很多从事环境教育的教师并非环境专业毕业生,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性强,任课教师多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未接受系统的环境教育知识培训;教师继续教育滞后,没有环境教育培训的主动和被动要求,教师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科学知识都不到位;经济发展兼顾环境和环境优先的观点没有得以有效传播。教师队伍环境素养的缺乏导致专业课程设置较少考虑环境教育,即使有也流于形式,不能将环境教育融合到材料力学、土力学、规划、设计等课程教学中。学校规定素质类选修课没有实验(实践)学时,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无法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不符合环境教育应有的教学特点,效果不佳。
缺乏激励机制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落实不到,人人无责。在传统观念的基础上,爱护环境、节约资源是美德,是发自内心的,不讲回报,不图奖励。在整个社会价值观潜移默化中,可以对坚持环境教育的教师和身体力行的学生给予尊重,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既可以增加环境保护践行者的精神愉悦,又可以鼓励更多的师生加入到环境教育的队伍,改变目前“口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的环境保护知行分离现象。
应对措施
领导重视
学校领导应积极响应国家“绿色大学”建设的号召,支持学校的环境教育事业,使学校成为实践环境理念的典范。通过改进传统教育,宣传和构建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将环境教育、教育改革和经济发展联系起来;组织完善教学评估体系,建立专门机构或利用现有的教学督导团监督环境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实施情况;将环境教育纳入教师资格评审中。
课程设置
环境教育是发展必要的技巧和态度以了解和欣赏人、文化、生物物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是一种辨识价值和澄清概念的过程,不是要所有的学生都成为环保专家。根据学校课程体系结构,分别在必修课、选修课、专业实验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增加环境教育是比较理想的课程设置。然而,将环境教育作为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必修课,不仅增加学校、教师、学生的负担,还会降低大家的积极主动性,失去兴趣。环境教育课程的设置建议遵循“少就是多”的原则,学习质量的重要性应该超过教授质量。在现有课程结构中,将环境教育融入到每一节课堂中,将环境保护内容加入到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中,有专门谈及工程的环境影响及对策措施等相关内容也强调将环境教育融入形式,也可以用环境教育课程替换1—2门必修课程或减少必修学分,增加选修学分。
教材选编
学校是课程发展中心,而非外在机构的课程实验场所。每个学校都具有独一无二的品质,国内外高校的环境教育成功经验可以参考,但绝不能复制,教材也一样。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进行环境教育的教材可以借鉴国外或校外教材,但随着教学实践的积累和体会,课程发展应遵循从下而上的发展模式。鼓励教师尽其所能,发挥专业自主,结合教学、科研经验和实践智慧,主动创新、改编教材,从而形成课程、教授、学习、评价、专业发展和校外环境一贯的整体。对在专业课教学中坚持讲授环境教育的教师,进行修订融入环境教育的专业课教材的经费支持。这对从业教师提出更高的职业要求,对教师继续学习和主动思考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a)-0203-02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需要具备解决实际水利工程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员具备专业知识和大量工程实践经验,才能在工作中变被动为主动。因此,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应包含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两方面。专业知识可从大学课本中获得,但工程实践经验必须在实践中积累[1~2]。
参与具体工程实践的培养模式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处理问题能力,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能够解决问题,使得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积极思考、更加努力学习。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通过工程实践既可以提高学生对项目的规划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也得到大幅度提升[3~5]。
1 现状
1.1 学生状况
近几年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在校生年均200人左右。虽然每个学生通过高考填报志愿被录取,但是有80%以上的学生对本专业所学课程的应用实践不甚了解,85%以上的学生没有真正团队合作的经验,参与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经历的学生少之又少。
1.2 教学现状
(1)课程设置。
目前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基础课以理论知识为主,学生学得多忘得快。专业课的理论知识量大,涉及面广,但与实践结合少,学生无法学以致用,缺乏深入理解平台,无法掌握专业技能。实验课往往是验证性试验和演示性实验。毕业及生产实习时以参观为主,对水利枢纽的构成、具体工程施工全过程、施工的工艺流程等仅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实践环节薄弱,面向工程实际欠缺。
(2)教学方式。
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还是被动、灌输式教学,很多课程无对应的实践平台。这就使得教师教学是单方面输出,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的传授,与工程实践脱节严重,与学生交流基本为零,致使学生无法理解知识的应用及其背景,无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
纯被动的接受知识使学生没有自我思考问题的环境,因而缺乏思考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该能力恰好是实际工作中极为主要的能力之一。
(3)考核方式。
课程学习效果的考核方式依然是“一卷定夺”制,考试占总成绩80%以上,考试分数决定一切。这种以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导致学生考前突击、60分万岁。学习本是积累知识的过程,现实却变成了应付考试的情况。学生对课程设置内容的本身并不重视,更谈不上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严重违背了课程体系设计的初衷,导致学生对所设课程丧失学习兴趣,没有主动汲取知识的动力。
现有的教学模式中实践性环节课时十分有限。并且学生学习的课程固然有用,但是大部分学生不清楚这些课程有什么用、在哪用、怎么用?类似这样的问题是靠上课与考试无法解决的。
我们最终需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这样的人才需要具备哪方面的能力?怎么样实现这些能力的培养?这些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
2 解决的方法
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2.1 更新教育理念
求真务实,成就卓越。工程教育是培养具有宽厚的基础理论、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工程能力的高端技术骨干和领军人才。培养的特色是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前沿视野,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2.2 改革教育模式
教育不是培养同一类人才,而是因人而异、激发不同类型学生的潜能。教育不是对学生表面能力的要求,而是对其主动性、创造性、自信度的培养。
“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要以团队合作的形式进行,每个学生在团队中有自己独立的角色。学生既要各尽其职又要做好配合工作,及时把握进度及方向。这种教育模式是一个在校本科生走向工作岗位或继续科研学习的过渡平台,使学生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学生与用人单位真正做到“无缝连接”。
2.3 途径与措施
采用多层次、多环节的培养体系,多方位的创新实践体系,持续不断改进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以及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建设,实现学生实践和创新等能力的培养。
3 水工“卓越计划”
对现存教育模式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人才需求矛盾进行分析,提出构建“以人为本”的实践与创新教育平台,以适应不同类型的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出多样化的人才。积极响应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专业培养阶段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确定了2012版本科生培养计划,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相互交融的教学体系。
3.1 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现
卓越工程师教学大纲(或称卓越工程师专业培养标准)是指导本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核心。教学大纲从三个方面设置培养目标:(1)掌握科学与技术基础知识;(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3)培养学生理解工程技术创新和研发的重要性及其战略价值。卓越工程师要解决企业和社会需求的科学技术创新难题,以提高行业竞争力,从而贡献社会。因此,卓越工程师在工程技术研发过程中,必须考虑到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
教学大纲的设计与实现要重点考虑以下要求。
(1)具有本专业特色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科学知识、工程科学知识、和工程专业知识。
(2)本专业所需要的个人职业能力和素质,包括:工程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系统思维能力、个人能力和态度、职业技能和态度等。
(3)本专业所需要的人际交流与沟通能力,包括:团队工作、沟通与交流、信息的获取与传递、外语等方面的能力。
(4)本专业所需要的在企业和社会环境下工程综合能力,包括: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环境、工程企业工作环境、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环境等综合能力。
(5)为实现以上培养大纲要求所需要的培养环节,包括: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验实践课程和各类工程综合应用项目、实习环节、课外科技活动以及校内外的各种活动等。
(6)以上各个培养环节在整个卓越工程师能力培养大纲中对学生能力培养所起到的贡献、各环节之间的联系等。
3.2 课程结构的设计
本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分析国内外现行本科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与期望的基础上,明确了水利水电工程技术发展趋势对人才的要求和培养国际化工程师的目标。以卓越工程师能力培养大纲和培养计划为指导,形成了个人能力、人际能力及实际工程管理能力的培养理念,确定了以工程设计为导向的综合培养方式。培养方案包括基础教育课程平台和专业教育课程平台两个平台。
3.2.1 基础教育课程平台
涵盖本科生必须学习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理论,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其中包括以下方面。
(1)社会科学基础必修课:思想政治修养类课程;语言类课程、管理类课程、社会认知类课程、体育类课程。
(2)自然科学基础必修课:数学类课程、物理类课程、化学类课程、计算机基础及语言类课程、工程图学基础、工程力学基础。
(3)基础实践环节:军事训练、工程认识、工程实践及与基础理论课程相对应的基础实验环节。
(4)选修课:包括中国水利史、语言与文学、哲学人生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人类文明等模块,供学生根据兴趣和爱好广泛选择,要求学生选修至少10学分。
3.2.2 专业教育课程平台
涵盖了本专业培养要求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和需要广泛了解的专业知识,使学生在水利水电工程领域具有比较深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其中包括以下方面。
(1)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必须学习的专业基础知识,是学生专业学习的基础。包括水文学基础知识、水力学基础知识、工程力学基础知识等内容。
(2)专业主干课程:是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包括水工建筑物,水电站、水利工程施工,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等内容。
(3)专业选修课程:是学生需要了解的专业知识。包括水利工程概论、专业英语阅读、水文学基础,微机原理、水利工程概预算及水工结构可靠度等内容。
(4)专业实践环节:包括综合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及与理论课程相对应的实验环节等。这部分教学工作大部分在企业完成。
4 课程大纲的设计
遵照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要求,并结合我国工程领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的课程大纲。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课程大纲是根据培养计划教学大纲和培养计划中规定的各学科的目的、任务而编写的指导性文件,作为课程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课程大纲指导学生的选课、学习,规范教师的教学、考核。课程大纲服务于专业课程计划,受课程计划的约束、界定,在课程大纲中将涵盖本课程的知识点、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学习范围、学习目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课程大纲以纲要的形式规定每门学科知识、能力的范围、深度及其体系、结构,同时规定教学的一般进度。课程大纲由承担本门课程的教学团队老师在广泛调研并听取企业界意见的基础上,根据能力培养大纲的要求制定,由学院教学委员会审批。
5 企业培养方案制定
本专业的“卓越计划”将把卓越工程师的教学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培养阶段。在一年的企业学习阶段,水利学院将与参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企业共同制定符合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和相应的培养体系。培养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素养:熟悉行业政策法规,具备良好职业道德。
(2)工程实践: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拥有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实践能力。
(3)工程研究:具备工程推理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掌握从工程实践中探寻知识及文献查询、归纳能力。
(4)工程创新:掌握选用适当的理论和实践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需经过水利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或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系统化训练。
(5)工程综合:通过参与具体工程项目及工程管理,培养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领导能力。
6 结论
通过研究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卓越计划” 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计划在2012级本科学生中选拔30人,独立设置“卓越”班,实施卓越计划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我们期待培养适合水利行业发展的、与用人单位无缝衔接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卓越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Z].2011.
[2] 赵韩强,郭宝龙,赵东方,等.国外大学产学合作教育对我国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10(4):49-52.
一、建设工程监理的控制目标及三大目标之间的关系
1.建设工程监理的控制目标
建设工程监理目标就是控制工程项目的投资、进度和质量目标。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任何工程项目是在一定的投资额度内和一定的投资限制条件下实现的,这种投资限制条件的主要标志即投资估算,仅以博展商贸城项目为例,预计投资40亿人民币,这40亿人民币就是投资额度;其次任何项目都要受到时间的限制,都有明确的项目进度和工期要求,博展商贸城施工周期为2007年-2012年,这5年即为时间限制;再次任何工程项目都要实现它的功能要求、达到使用要求和其他有关的质量标准,博展商贸城主要建筑是为了营造综合性小商品集散市场,这种集散市场即为功能要求。所以说,建设工程监理的中心任务就是帮助业主实现其投资的目的,即在计划的投资和工期内,按规定质量完成项目建设。建设工程监理的目标控制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业主的利益,同时也反映监理企业的监理效果。建设工程监理目标不是单一目标,而是由多个目标组成的目标系统,监理工程师在进行目标控制的过程中,强调目标的整体性及这些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2.投资、进度、质量三大目标的关系
工程建设项目的三大目标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即存在矛盾的一面,又存在统一的一面,监理工程师在监理活动中应该牢牢把握三大目标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首先,工程项目投资、进度、质量三大目标之间存在着,矛盾的对立关系。例如,如果提高工程质量目标,就要投入较多的资金、需要较长的时间;如果要缩短项目的工期,投资就要相应提高或者不能保证工程质量标准;如果要降低投资,就会降低项目的功能要求和质量标准。其次,工程项目投资、进度和质量三大目标之间又存在统一的关系,如想增加投资额,为加快进度提供经济条件,就可以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缩短工期,使项目提前运行,投资尽早收回,项目的全寿命成本降低,经济效益会得到提高;适当提高项目功能要求和质量标准。虽然会造成一次性投资额的增加和工期的延长,但能够节约项目动用后的经常费用和维修费用,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如果项目进度计划制定的既可行又经过优化,使工程进展具有连续性、均衡性,则不但可以缩短施工工期,而且有可能获得较好的质量和较低的费用。
3.监理工程师开展目标监理时的注意事项
首先,工程项目进行目标控制时,注意统筹兼顾,合理确定投资、进度和质量目标的标准。其次,要针对目标系统实施控制防止发生单一目标追求,干扰和影响其他目标的实现。再次以实现项目目标系统作为衡量目标控制效果的标准,追求系统目标的实现,做到各目标的互补。
二、目标控制的基本原理
目标控制是建设工程监理的重要职能之一。所谓目标控制通常是指管理人按照计划目标,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纠正所发生的偏差,以保证协调地实现总体目标。具体流程为:控制过程-控制环节-结果控制
1.控制过程
控制过程始于计划。项目按计划投人人力、材料、设备、机具、方法等资源和信息,工程得以进展,并不断输出实际的工程状况和实际的进度、质量情况的信息。但龙湾CBD建设项目在实际执行时会受到外部环境和内部系统的各种因素变化的影响,造成实际输出的投资、进度、质量可能偏离计划目标。在CBD现场的监理人员将收集到的实际状况信息和其他有关信息进行整理、分类、综合,提出工程状况报告。控制部门根据工程状况报告,将项目实际完成的投资、进度和质量状况与相应的计划目标进行较,以确定是否发生了偏离。如果计划运行正常,按计划继续进行;反之,如已经偏离计划目标或者预计将要偏离,就需要采取纠正措施或改变投入、或采取其他纠正措施,使计划呈现一种新状态,使工程能够在新的计划状态下顺利进行。
2.目标控制的基本环节
目标控制的基本环节可以概括为投入-转换-反馈-对比-纠偏等五个基本环节。
2.1投入
投入是控制过程的开端,即按计划投人人力、财力、物力是整个控制工作的开始。计划确定的资源数量、质量和投入的时间是保证计划实施的基本条件和实现目标的保障。监理工程师应加强对“投入”的控制,为整个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监理人员应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审计投资资金的实际利用情况,确保资金对项目的有效投放。
2.2转换
转换主要是指工程项目由投入到产出的过程,也就是工程建设目标实现的过程。在转换过程中,计划的运行往往收到来自外部环境和内部各因素的干扰,造成实际工程偏离计划轨道。同时计划本身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问题,造成期望的输出和实际输出偏离的现象。鉴于以上原因,监理工程师应当做好“转换”环节的控制工作。具体工作主要有:跟踪了解工程项目的进展情况,掌握工程转换的第一手资料,为今后分析偏差原因、确定纠正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据;对于可以及时解决的问题,采取“即时控制”措施,发现偏离,及时纠偏,避免后患。
2.3反馈
反馈是控制的基础工作,是把各种信息返送到控制部门的过程。反馈信息包括已经发生的工程概况、环境变化等信息,信息反馈的方式可以分成正式和非正式的两种。还包括对未来工程预测的信息。正式反馈信息的方式是指书面的工程状况报告一类,它是控制过程中应当采用的主要反馈方式。非正式反馈主要指口头方式,在控制过程中同样很重要,在具体工程监理业务实施期间非正式反馈信息应当转化为正式反馈信息。无论是正式反馈还是非正式反馈信息,应当满足全面、准确、及时的要求。
2.4对比
对比是将实际目标成果与计划目标比较,以确定是否偏离。这里指的偏离是实际输出的目标值超过计划目标值允许偏差的范围,并需要采取纠正措施的情况。对比的工作步骤可以分为两步:首先,收集工程实际成果并加以分类、归纳;其次,实际成果与计划目标值(包括标准、规范)进行对比并判断是否发生偏离。
2.5纠偏
纠偏是对于偏离的情况采取措施加以处理的过程。偏离根据其程度不同可分为轻度偏离、中度偏离和重度偏离。如果是轻度偏离,则不改变原定目标的计划值,基本不改变原定实施计划,在下一个控制周期内,使目标的实际值控制在计划值范围内,即直接纠偏;如果是中度偏离,则采用不改变总目标的计划值,调整后期实施计划的方法进行纠偏;如果是重度偏离,则要分析偏离原因,重新确定目标的计划值,并据此重新制定实施计划。
投入、转换、反馈、对比和纠偏等五大环节性工作,在控制过程中缺一不可,构成一个循环链,因此监理工作对每一个环节都应重视,并做好各项工作,控制才得以实现。
三、控制的类型
1.主动控制
主动控制又称事前控制,又称前馈式控制、面对未来的控制。主动控制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分析和预测目标值偏离的可能性,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因为主动控制是面对未来的控制,有一定的难度和不确定性,所以施工现场的监理工程师更应当注意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应做到:详细分析影响计划运行的各种有利和不利的因素,识别风险、做好风险管理工作;科学合理确定计划;做好组织工作;制定必要的备用方案;加强信息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
2.被动控制
被动控制是事后控制,又是反馈控制,面对现实和过去的控制。被动控制是根据被控系统输出的情况,将实际值与计划值进行比较,确认是否有偏离,并根据偏离程度,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纠偏的控制过程。
总 结
综上所述,建设监理既受雇于甲方,又监督乙方,这种有效的监督行为是以高质量的目标计划与规划为前提的,建设监理单位只有将目标科学、合理的制定,并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同时将目标控制的投资、进度、控制三大目标进行有效的统一,这样就能为建设项目的运行带来开拓性的经济效益,亦推动了建筑产业市场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军,韩秀彬.建设工程监理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