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3 09:24:2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信息质量的要求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我国自2007年,已开始实施新会计准则,与以往的旧会计准则相比,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来,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企业间的竞争日益加强。新会计准则体现了国际财务报告标准的趋同,更加能够适应当前我国会计发展现状。因此,研究新会计准则下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会计准则下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准则是会计实务在理论上的一种概括,是所有会计工作者需要遵循的规则及其指南,可作为衡量会计工作优劣的重要标准。新会计准则下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发生了改变,主要体现在:
(一) 权责发生制不再存在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它作为会计活动的基础,不应该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进行细化,而应该存在于总则中列出。权责发生制在整个会计过程中都有所贯穿,这种制度是相对于收付而言,隶属于基本大纲中的制度,具有较强的统领细则的作用;
(二)历史成本不再存在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在对资产进行重新定义时,划分历史成本于会计计量的属性之中,并且在新资产对会计计量作出要求,应面向未来。
(三)配比原则不再存在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在会计实务中,构成企业营业利润的主要就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而配比原则并非是公允价值的衡量标准,防止出现概念模糊的情况,配比原则就不该存在于会计信息质量体系中,不过其实质在企业的会计活动中依然存在。
二、我国会计质量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质量存在的问题
1.会计信息报表失真
从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现状进行分析,由于会计信息处理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导致数据报表发生错误,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在会计信息处理中,无法根据企业的实际经济环境,进行会计信息的处理,而是选择了不规范处理、自由操控,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以及企业投资者的利益。
2.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
当前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充分、不规范等也影响着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在企业发展中,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其最基本的原则和特征,也是会计信息披露中的基本要求,但是在实际的经济市场中,有些企业,为了自身的形象,进行会计信息造假,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严重。
3.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不足
影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可比性体现为:信息披露不规范的不可比;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自由选择导致的不可比以及上市公司审计水平和标准的不一致的审计报告的不可比。即使是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由不同的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信息含量也不一致,由于现阶段我国尚未建立行业信息数据库,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可比性因缺少参照物,造假技术和成本要求降低,为造假提供方便条件。
(二)造成会计信息质量差的原因
针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在企业发展中,造成会计信息质量差的原因众多,主要包括企业法律、法规及制度等综合因素,导致会计信息质量较低。从企业的内部控制角度进行分析,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较低与企业的内部控制有着密切的关系,会计信息的质量,需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保障和基础,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可以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
三、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提升途径
基于内部控制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升策略可以从以下入手:
(一)优化内部环境
企业的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企业的内部环境与企业的内部控制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提升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需要将企业的内部环境优化,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要形成相互制约、平衡的关系,加强对企业内部高层的教育、培训,提升企业领导层的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辨别能力。加强企业员工的控制理念,在实际的工作中自觉的进行自我约束,有效的实施内部控制,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二)建立内部控制制度
为了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提升会计信息质量,需要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推动计划进行调整。针对企业内部控制推行计划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
(三)建立风险评估制机制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内部控制制度需要得到有效的保障,加强风险评估,可以促进内部控制质量的提升,保证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加强内部控制中风险的预防,针对企业发展中不利于内部控制的因素进行评估,建立预警体系,减少对企业内部控制产生的影响。建立监督机制,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实施有效的监督,为内部控制的实施,提供保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会计主体价值信息是由会计信息所反映的,而是会计信息对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基础性要求必须要达到。新会计准则是对行为的一种规则,提供给了一个框架体系用来进行社会生产和传递会计信息。以上本文通过概述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并对其目前的现状进行分析,相应的提出合理化建议,旨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规范新会计准则,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我们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含义进行主要阐释,主要指在企业财务报告中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表述的基础性要求,投资者进行投资时将其作为主要参考特征。相关性、可比性、可理解性都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主要特征。
二、研究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更多的国家对会计准则越来越重视。会计对于协调国际经济摩擦和促进国际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资本主义市场在国际会计准则下进一步加深了全球化程度,跨国公司更具影响力,各个国家进行经济转化时的难度系数得到很大程度的降低,加快经济效率运转。在全球进行改革的情况下也需要变更会计准则,中国顺势卷入了世界经济一体化中。面对发展中的经济全球化,我国对于外交工作积极开展,并在制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有所参与,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同时我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着影响,因此,在进行选择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路径时要十分慎重。
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在新会计准则下的现状
(一)权责发生制不再存在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它作为会计活动的基础,不应该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进行细化,而应该存在于总则中列出。权责发生制在整个会计过程中都有所贯穿,这种制度是相对于收付而言,隶属于基本大纲中的制度,具有较强的统领细则的作用;(二)历史成本不再存在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在对资产进行重新定义时,划分历史成本于会计计量的属性之中,并且在新资产对会计计量作出要求,应面向未来。(3)配比原则不再存在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在会计实务中,构成企业营业利润的主要就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而配比原则并非是公允价值的衡量标准,防止出现概念模糊的情况,配比原则就不该存在于会计信息质量体系中,不过其实质在企业的会计活动中依然存在;(4)资本性支出和划分收益支出原则不再存在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为了方便企业长期准备资本减值,和避免出现会计概念模糊的局面,在起始计量中采用资本性支出和划分收益支出这两个概念。
四、对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作出前瞻性的分析
现在很多国家都已采用IFRS,所以,我国对选择会计信息质量的路径和实现策略的行动计划成为了最紧迫的任务,对以上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并借鉴别国在这方面的经验,总体上来说,中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应将IFRS作为趋势所向,对于IFRS的大部分会计准则都可直接进行采用,并对我国特有的一部分会计准则进行保留。要想实现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策略和目标,我们就必须制定清晰的行动方案和计划,其主要内容为:(1)对我国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进程速度如何控制和加快推进(2)如何满足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需求(3)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需要变革哪些组织机构
我国企业进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并扩展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利益。尽管我国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已有所明示,但还未充分解释出我国的质量要求路线图:(1)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目标(2)有哪些因素约束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3)我国在面对国际趋势中为了更好地发展应作出哪些取舍(4)为了实现该目标,我国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五、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进一步完善的相关措施
(一)对区域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建设要不断的推进
我国通过与欧盟之间的定期沟通机制的有效建立,可对IASB正修改或制订的准则项目进行积极的协调。将与欧盟国家的认证关系进一步维持,从而使得我国会计准则能够与欧盟集团达成一种共识,最终实现顺利合作,使亚太国际会计准则进一步得到完善,加强国际机构间的合作。不断发展和完善亚太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进行观点的及时交流,协调各国家立场角度。
(二)保留在特色领域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权
一、引言
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后果,金融危机爆发后,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哪些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最重要的,是否应有先后顺序,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否需要完善?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环境和会计报告使用者的要求都在发生微妙变化,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本文从这些问题出发,提出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若干思考。
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组成
国内外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大致相同,但在表述方式上略有差异。2006年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给出了八条要求,可概括为以下几项: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国际上,2010年FASB发表第8号概念公告,IASB也发表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两者都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归纳为基本质量特征和增强性的质量特征。基本质量特征包括相关性(relevance)和如实反映(faithful representation):相关性应具有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如实反映应具有客观性、无偏性和无误性。增强性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包括可比性(一致性)、可稽核性、及时性、可理解性。
三、对“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思考
在构成会计信息有用性的质量特征中,相关性和可靠性(如实反映)是主要的两种,各国会计界对此似乎并无异议。但对比GAS和FASB/IASB给出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表述,笔者发现在表达顺序上我国将可靠性列于首位,而国际会计准则中将相关性列于首位。在实务中,相关性与可靠性总有冲突或不一致之处,究竟应优先考虑谁?这就要依据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目标讨论。会计的目标应当是通过其反映和监督职能,帮助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提高企业透明度,加强经营管理,考核企业管理层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应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1]这一目标反映了财务报告“决策有用观”,似乎更强调了“相关性”,但这并不能挤压“可靠性”的重要性。因为不同的决策者对于会计信息相关性的要求并非一致,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往往是根据自己所需要的会计信息作出判断。
基于以上矛盾,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梳理。一方面是指导性制度的制定,一方面是制度的执行者和财务报告的使用者。[2]企业在制定指导性、纲领性的会计制度时,应当更重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各个会计信息应包含哪些内容,能为决策者提供什么作用等,这些都体现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3]另一方面,制度的执行者即财务报告的编制者,以及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则应当以相关性为基础更加注重可靠性。
四、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补充思考
上世纪末期,美国SEC主席Levitt首次提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应当增加“高质量”和“透明度”,当时在美国会计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他认为“高质量”是“凡当年反映的交易或事项,既不提前也不推后,不预提未来风险准备,不平滑收益”,[4]“透明度”是高质量信息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没有明确给出定义,但是他通过对美国证券市场中大量的财务造假案件的指责和反思,认为隐蔽的会计造假手段和晦涩难懂的会计语言给企业高管提供了舞弊的机会。他还曾预言一场由这类财务舞弊和造假行为引发的危机正在酝酿,但在当时并没有得到重视。随后安然事件爆发,人们开始反思会计信息特征,而FASB认为“高质量”难以定义,并没有将其写入准则。[5]
金融危机爆发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更是引起了广泛争议,许多人将危机的爆发归责于会计人员提供了虚假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受到质疑。后金融危机的时代背景已与Levitt时代不同,但我们认为定义“高质量”和“透明度”仍具有现实意义。尤其在我国,还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信息公开度和可信度低、投资者保护机制不完善、会计和审计技术不成熟等问题,资本市场不完善,市场有效程度较低,市场对金融危机的反应也略滞后于西方国家。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注重会计信息的“高质量”和“高透明度”。将这两者纳入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有助于提高目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更有助于将会计这一专业语言“普及化”,让更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看懂会计语言,真正实现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葛家澍,占美松.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J].厦门大学学报,2007.6:77-81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6-0066-02
一、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要求
可靠性与相关性是会计准则中会计信息质量的两大要求,它们具有不同的内涵。
可靠性要求企业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及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凭证为依据,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可靠性包括真实性、可验证性和中立性三个方面的内容。真实性是指会计信息应当与其所要表达的现象或状况保持一致或吻合,会计计量的结果应与其反映的经济事项或交易一致;可验证性是指对同一会计事项,由不同的人采用相同的方法,应当取得相同的结果。中立性是指会计信息应具有超然而独立的特性,会计人员应处于中立性的立场,以公认合法的会计准则为标准来处理会计事项,会计信息的表述应不偏不倚。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相关性包括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三个方面的内容。预测价值是指信息使用者能通过有关企业过去与现在的财务报告,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与经营业绩,从而作出正确的决策;反馈价值是指信息使用者能利用财务信息,去证实或者去纠正原来的预期或决定;及时性是指企业要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及时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以及及时传递会计信息。
二、可靠性与相关性的关系
可靠性与相关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两大特征,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
相互依存体现在: 可靠性和相关性都是为决策有用的,相关性回答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信息,而可靠性则使信息使用者能对会计信息充分信任而放心使用。有用的信息必须同时具备这两种特征,可靠性越高,相关性越高,越符合使用者的要求。如果相关性失去可靠性的支持,就会降低甚至失去相关性,对信息使用者产生误导作用;反之,如果信息虽然真实可靠,却与使用者的需求相差太远,也会因不具备相关性而使可靠性失去存在的意义。可见,相关性和可靠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既不能离开可靠性去谈相关性,也不能离开相关性去谈可靠性,二者共同影响或决定着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相互矛盾体现在:现实中,往往会出现为了加强相关性而扩大会计反映的范围或改变会计方法等使得可靠性削弱的现象;反之,也经常会出现为了提高可靠性而使大量计量困难的经济资源未能得到反映或沿用旧的会计方法使得相关性削弱的现象。例如在资产计价中采用历史成本还是现行成本就充分体现了可靠性与相关性之间的矛盾。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与较低的相关性,现行成本计量属性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与较低的相关性。采用历史成本计价,因为已发生的会计事项容易取得原始数据,因而是客观的、可计量的,真实性强,可靠性高,但是在物价变动情况下,历史成本不能真实地反映出资产价值的变动,因而相关性较差。现行成本由于以资产的现值、公允价值、重置完全价值、可变现净值计价,相关性强,但由于现行成本涉及大量的不确定性,需对其数值大小做出各种估计,其可验证性和真实性就差一些。此外,对于有些经济活动信息,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是报告还是不报告,如果报告,应采用何种方式、以何种金额报告,强调相关性或可靠性往往会得到相反的结论。例如对于企业的盈利预测信息,由于此类信息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和易受企业管理当局操纵的性质使得其可靠性较差,但对投资者来说却是非常相关的,因此既不能不报告盈利预测信息,也不能将其列入会计报表或报表附注报送,最终权衡的结果只能是将其作为其他类别的财务报告报送。由于可靠性与相关性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因此,提高了相关性,有可能损失可靠性;提高了可靠性,有可能损失相关性。
三、可靠性与相关性的现实选择
由于我国和西方国家的会计环境不同,会计信息对可靠性和相关性的侧重也有所不同。在西方国家,自从资本市场成为企业筹资的主要方式以后,相关性已经成为会计信息的主流,可靠性居其次。然而在我国,会计发展水平和职业规范与西方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选择上也难免存在差异。近年来,我国对于可靠性与相关性矛盾的争论一直存在,有多种观点并存。笔者认为应针对我国国情,坚持以可靠性为基础,在此前提下兼顾相关性。
1.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基础。不可靠的信息对决策能力的影响是反向的,不仅不利于正确决策,而且会误导决策,造成决策与实际目标背道而驰,因而是一种负相关作用,而且会对接下来的一系列会计工作造成无可估量的损失。之所以把可靠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基础,是因为:第一,把可靠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基础,有利于会计固有功能的发挥。会计固有的基本功能是反映,可靠性的本质是反映真实性,各种会计目标观都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第二,我国的证券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的股份有限公司大部分是原国有企业改组而成的,上市公司披露财务信息要考虑国家控股的特点,以国家作为投资者的利益为导向,会计信息的公开度和透明度比较低。而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体制还不健全,近年来曝出多起会计信息造假案,会计信息失真是我国证券市场面临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所以,当务之急是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增强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信赖度。
2.重视相关性。虽然,由于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十分严重,迫切需要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但也不能忽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因为,第一,相关性不仅指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相关,而且与银行的信贷决策、政府的宏观管理决策等也有一定的关系。第二,虽然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有限,资本市场不够健全和完善,但随着市场经济发育不断完善、资本市场不断成熟、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健全、新经济类型不断增加的情况,各方面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需求将显得越来越迫切。第三,虽然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发达国家的某些经济业务在我国尚不多见,但随着对外经济交往的发展,这些业务迟早会进入我国,对相应会计信息的需求必然会引起重视,会计信息相关性问题也将会引起关注。
由此可见,我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现实选择应该是:在可靠性的前提下选择最相关的信息。
四、提高可靠性与相关性的措施
可靠性与相关性的提高是以增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为目标的,它们是统一的。提高可靠性与相关性的具体建议如下:
1.完善财会法规体系,加大对管理当局财务造假的惩治力度。财务欺诈的一个可能原因是管理当局从不可靠的会计信息中获得的预期短期收益将超过其预期成本。而我国,曾涉嫌财务欺诈的上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在中饱私囊之后并无人因此入狱,也鲜有人受到刑事处罚。加大惩罚力度,可增加管理当局财务作假的机会成本。
2.加强法制建设,严格执法,严禁虚假发票的买卖等违法行为,为企业会计系统的运行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法律环境。会计行为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必然要受到社会各种约束机制的制约,如各种财经法律法规、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等法律性规范和技术性规范等对会计行为都有制约,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在进行各种会计行为时,要客观公正,如实提供会计信息,不以个人偏好进行会计信息的取舍,或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进行其他不法交易。
3.完善会计信息披露的约束制度。主要是加强内外部监管的力度。从外部来看,财政、税收、银行等部门应定期对各社会主体的会计核算情况实施跟踪检查和监督,经常性了解各会计主体对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对违反会计制度、损害国家利益的会计主体视情节轻重、违纪金额大小等给予相应的处罚。审计部门要强化其监督职能,对于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应在规定的期限内纠正。从内部来看,要加强企业内部监管力度,规范内部会计行为。一要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使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相互制衡,建立健全并完善监事会制度,减少管理当局的会计舞弊行为。二要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求,通过各种途径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过程及市场进行约束与控制,建立良好的市场交易环境。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问题主要是因为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为了公司利益会进行干预,而他们的干预大多是违法的,所以加大监管力度要从公司高层人员入手,追究他们的责任。
4.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首先,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要明确会计主体的地位,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和素质培养,提高其业务和工作胜任能力。各会计主体的管理当局应督促会计人员自觉遵规守法,必要时应将会计人员对制度的执行和遵守情况纳入业绩考核。同时要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后期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其次,会计人员应具备扎实深厚的业务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会计人员尤其应特别具有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并不仅仅只局限在会计准则的应用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人员的职能也越来越广,包括对企业生产成本的控制、营运资本的管理、风险控制与核算、战略投资、财务报表的分析与预测等,这些方面都要求企业会计人员具备较强的分析、判断、选择和决策的能力。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是矛盾的统一体,目前,在我国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决策主要不是依据会计信息的情况下,或者说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并不很高时,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问题更为突出,仍应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为主,但是也不能忽视相关性,因为如果失去相关性,再可靠的会计信息也是无用的。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金融证券市场的逐步发展完善,对相关性信息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总而言之,在信息可靠性得到基本保证的前提下,兼顾相关性是我国目前在二者之间作出的最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推动下,企业信息化建设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凸显,会计信息日益成为企业管理者最关心的问题。会计信息不仅是对企业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反映,更是企业进行预测、决策,实施战略管理的基础和依据。为此,一方面有效利用财务数据信息提高经营决策水平显得愈加重要,另一方面企业在运用会计信息进行经营决策中对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企业经营决策要求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基本准则),在“经营责任观”这一会计目标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决策有用观”会计目标,明确将“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列作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目标,对财务会计报告的要求也从单纯的事后反映向多元方向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必然对会计信息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
基本准则第二章由原来的会计核算“一般原则”,改变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并将“如实提供”作为会计信息的第一质量特征作出规范,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如果以虚假不实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或者不遵循会计准则规定的原则、标准、方法进行确认、计量、记录、编制财务会计报表,必然不能如实提供“真实可靠、内容完整”的有用信息,还会给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甚至带来损失。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还对相关性原则作了规范,要求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会计信息是否有用,是否具有价值,要看信息是否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相关,是否有助于企业预测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如当前部分行业进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相关单位就应利用会计提供的营业收入、营业税金等历史资料,对照国家税收政策(如规定建筑业采用11%的适用税率)进行测算,预先了解这一改革对本企业未来的税收、利润、现金流出等影响,使经营决策建立在可预测的基础之上。
会计信息质量的清晰性原则要求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易于理解。可比性原则要求会计信息应当使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这就要求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如有必要变更,应当在附注中予以说明。
此外,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而不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重要性原则要求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企业所有与决策有关的重要交易或者事项,而不能任意省略。谨慎性原则要求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防止不实的财务效益信息的发生。及时性原则要求及时收集、处理经济事项,及时将会计信息传递给财务报告使用者,等。当以上这些原则发生相互影响时,应以最好地满足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为判断标准进行权衡,作出取舍。
只有真实有用的信息,才能对企业经营决策有用,而违背“决策有用”目标的不真实、不完整甚至虚假的信息,非但不会对企业的经营决策产生积极作用,反而会造成误导,而这样的信息在目前还是十分普遍地存在,这尤其表现在资本市场之中。如,“上海医药涉嫌财务造假被港证监会和联交所调查”(2012年05月23日《21世纪经济报道》)这一最新的报道,进一步证明了信息造假这一痼疾仍然顽固地存在。因此本文对“企业经营决策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和应用”问题的探讨,应该建立在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用”这一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使经营者在企业运营的诸多方面做出正确决策,用最小的风险、最健康的财务状况来实现最大的效益。
二、关注企业财务报告体系的重心转移
《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第二条明确,“财务报表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结构性表述。”因此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下同)变动表和报表附注。而在如何利用这些报表,如何反映企业绩效方面历来有两种观念,即利润表观和资产负债表观。2006年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在会计理念上由利润表观转向资产负债观,财务报表体系重心由传统的利润表向资产负债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转移,在确认、计量和财务报表结构方面确立了资产负债表观的核心地位,在会计报表体系中较多关注企业资产、负债和净资产的质量,促使企业着眼于企业长期战略和可持续发展。这预示着人们将从注重短期利益中解脱出来,越来越以一种战略发展的眼光,面向未来,开拓进取,对企业价值增进及其目标实现进行更加全面而公允的认识。
长期以来,人们对企业业绩的观察,主要关注建立在会计分期假设和权责发生制基础上的当期利润表收益,即所谓的由所得税和税后净利润组成的“利税”,而对因市场价格变化而导致或可能导致的资产持有价值的升值或减值却不予以确认,因而不能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甚至会扭曲企业全面真实的业绩信息。而在资产负债表观下,收益的计量从属于资产的计价,一般采用重置成本法或定期对期末资产进行估价来求得一定时期内的资产净增量,然后根据所定义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当期收益。利润表只是反映进入利润的部分资产和负债的变化结果,因此它只是资产负债表的附属产物。
为此,为更好地利用财务会计信息,会计信息使用者应当从传统的以利润表为中心的利润表观,转向资产负债表观,着重对资产负债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企业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进行分析,对真正符合资产定义的资源确认为企业资产,对真正符合负债定义的现时义务确认为负债,并按资产负债表日的实际能够体现的价值计量,经过与期初对比,计算本会计期间的实际收益或损失。
资产负债表观的收益为综合收益,包括企业在某一会计期间除所有者内部变动以外的所有通过交易或其他经济事项所引起的净资产的变动。这包括由经营和其他业务产生的损益,也包括体现在当期损益中的利得或损失,以及直接在“其他资本公积”中反映的利得或损失。同时,在经营决策中也应十分重视对现金流量表的研究和对比分析。
产品的标识要求
新国标要求产品的标识除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GB 5296.4―1998外,还应该符合GB 18401―2003规定。在产品吊牌上应标明企业名称和地址、产品名称、执行产品标准文号、产品质量等级、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产品符合GB 18401安全技术要求类别。在产品的耐久标签上正确标注产品号型和规格、原料的纤维组成和含量及产品维护方式。如果在使用和贮存过程有特殊要求的,还应注明产品使用和贮存注意事项。产品的使用说明不允许缺项,要正确规范产品的标识,能够分清生产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责任。这样可以减少消费纠纷,既能维护消费者和用户的利益,又能维护生产企业和经销商自身利益。
产品外观缝制质量要求
新国标在这部分内容上与修订前的内容基本保持一致,根据目前服装企业的设备配置和工艺发展情况,对产品外观缝制质量要求作了些微调。现今锁眼设备和工艺已发生变化,按细线机锁眼和粗线手工锁眼已不切合实际。新国标锁眼针距密度按缝线的细度分类规定,并明确了缝线的细度值。
增加了“缝份宽度不小于0.8cm”的要求,以保证缝迹的牢固度,还修改了外观疵点的规定。考虑到面料纱疵种类很多,原标准仅列出粗纱和大肚纱,难以涵盖不同的纱疵情况。本次修订根据疵点对服装外观的影响程度,将纱疵等疵点分为“明显”和“轻微”两大类,使该部分内容更具操作性。另外,对影响使用和牢固的毛、脱、漏缝制缺陷,以及对影响美观的污渍黄斑等外观缺陷加严了考核要求 。
产品的理化性能要求
新国标理化性能考核项目在保留原标准理化性能项目的基础上,与国家强制性标准GB 18401―2003的要求相衔接,增加了GB 18401―2003规定的考核指标pH值、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异味和耐水色牢度。还考虑到现在部分西服是可水洗的,增加了可水洗产品考核水洗尺寸变化率和耐皂洗色牢度。另外,增加了面料撕破强力、面料耐光色牢度的要求,以及里料、装饰件和绣花色牢度的要求。
1.纤维含量。面、里料的纤维成分组成及不同组分的含量会影响服装的服用性能和服装的价值,因此纤维含量是消费者购买服装时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原西服标准规定:成品所用原料的成分和含量应与使用说明上标注的内容相符,没有明确规定何为“相符”,新标准则要求产品纤维含量标注必须符合FZ/T 01053规定。
2.甲醛含量。服装残留的甲醛在穿着过程中可能会释放出来,它对人体的黏膜和呼吸道造成强烈的刺激,从而损害人体健康。新国标规定甲醛含量符合GB 18401―2003规定。
3.可分解芳香胺染料。某些偶氮染料经还原可释放出有致癌作用的芳香胺,新国标规定这类染料禁止使用。
4.异味。服装上残留的化学整理剂和助剂会产生气味,以及服装在储运过程中也会吸附环境中的气味,其中有些气味对人体的健康危害性较大。新国标规定,西服的异味应符合GB 18401―2003规定,服装上不允许存在霉味、高沸程石油味(汽油、柴油、煤油等)、芳香烃气味和鱼腥味。
5.尺寸变化率。原标准考核干洗后的缩率,只对干洗后服装尺寸是否缩小进行考核。但实际上服装经洗涤后尺寸变化同样会影响穿着效果。因而,新国标根据西服维护方式不同,分别考核产品的干洗尺寸变化率和水洗尺寸变化率。考核指标如下:
干洗尺寸变化率:衣长-1.0~+1.0;胸围-0.8~+0.8
水洗尺寸变化率:衣长-1.5~+1.5;胸围-1.0~+1.0
6.干洗后起皱级差。西服经过干洗后,缝纫线、粘合衬、面料及里料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尺寸变化,如果这种变化不同步,则服装表面会产生皱缩,影响服装的外观。干洗后起皱级差标准规定为优等品>4级,一等品≥4级,合格品≥3级。
7.覆粘合衬部位剥离强度。为了使男、女西服的前身部位和领驳部位平挺、柔软、有弹性,并使穿后不变形,前身部位和领驳部位的面料需要覆粘合衬。但是,服装在穿着和维护过程中,面料和粘合衬之间会产生一定的剥离力。如果覆粘合衬部位剥离强度偏小,则服装覆粘合衬部位容易起泡,甚至粘合衬和布料完全分开,影响服装的外观和使用寿命。因此,覆粘合衬部位剥离强度是服装的重要性能指标,新国标规定覆粘合衬部位剥离强度≥6N/(2.5cm×10cm)。
8.起毛起球。织物在穿着过程中因织物本身的性能及受到外部摩擦力,使织物表面起毛起球。织物表面的起毛起球现象,在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织物上都会出现,而毛纺织物、合成纤维及混纺织物中更容易出现。新国标规定面料起毛起球考核指标见表1。
9.纰裂。织物纰裂是指织物在使用过程中受到外力作用而出现的经纬纱滑移现象。织物纰裂成因比较复杂,与织物纤维类别、性能、织物结构、织造工艺及织物后整理都有关系。服装上的纰裂现象主要发生在接缝部位和容易受摩擦的外拱处,它会严重影响服装的服用性能和使用寿命。新国标规定西服面里料纰裂≤0.6cm。
10.面料撕破强力。面料撕破强力是新修订后的西服产品标准新增加的考核指标,考虑到面料标准和制品标准的衔接,指标值要求达到毛织品标准一等品水平,≥10N。
11.色牢度要求。新标准在色牢度考核指标方面增加了面料耐皂洗色牢度、面料耐光色牢度、面料耐水色牢度,里料、装饰件和绣花的耐皂洗色牢度、耐水色牢度和耐干洗色牢度的沾色要求,既与国家强制性标准GB 18401―2003内容衔接,又考虑到目前我国西服生产企业在整体工艺和设备水平的现状,以及西服产品使用和日常维护的特点。
新国标规定色牢度考核指标见表2: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都需要企业及时'提供真实、可靠、有用的决策信息。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一个重点,明确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确切含义,构建符合我们国情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概述
1.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内涵及作用。(1)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内涵。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最先是国外会计文献中出现的一个概念,根据1980年5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下的定义,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指的是“通过审察会计信息使之成为有用资料的各项特征”。换句话说,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对会计信息应具有的质量标准所做的具体描述要求,是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评判的最一般和最基本的依据,它具体规定会计信息为实现会计目标应具备的质量,即会计信息所应当达到或满足的基本质量要求。(2)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作用。根据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内涵可以看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为会计目标服务,对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起约束的作用,它是联系会计目标与实现目标之间的桥梁,它主要回答了什么样的会计信息才算是有用或有助于决策的信息。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高低会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形成的优劣,也会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重要的影响。
2.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发展历程及现状。(1)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发展历程。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发展与会计的改革基本是一致,改革开放以来,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但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做出明确规定的历史并不长。1992年11月30日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并没有明确提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这一概念,以一般原则的形式规定了以下质量特征:“真实性、有用性、相关性、一致性、可比性、及时性、明晰性、谨慎性、重要性、完整性”。2000年12月29日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中增加又了“实质重于形式”这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这实际上和1992年颁布的一般原则没有什么差别,只是作了一点补充。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才明确提出了“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等八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2)对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现状的评析。目前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虽然同时提出了八项内容,但并没有使用上述术语,也没有列出层次,更没有明确哪些是主要质量要求,哪些是次要质量要求。各质量特征之间只是一种简单的平行、并列的关系,没有形成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这与我国以前相关准则制度中对会计目标的定位模糊不无关系。目前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一系列比较抽象的理论概念,其确切含义在实务中较难以把握,将其作为衡量会计核算工作标准的实用意义比较有限。
3.国际重要会计组织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表述。国际上比较有影响力的会计组织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都有表述,本文仅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简称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简称IAsc)为例加以说明。(1)FASB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表述。美国的会计信息质量是一个逻辑严密的分级体系,并且它是目前普遍公认的最为完整的理论概括。FASB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财务报告目标区分开,于1980年12月在其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主要包括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等会计信息必须符合的一系列质量要求。(2)IASC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表述。IASC在其1989年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对于会计信息提出了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及时性等质量特征,并将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等作为四项主要质量特征,另外,把及时性、效益与成本之间的平衡作为两个限制因素。
二、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与国际的比较
1.发达国家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与我国的比较
(1)美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与我国的比较。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结构来看,FASB的整个质量特征体系以“决策有用性”为核心,由相关性和可靠性组成,相关性与可靠性是美国最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在合乎“效益>成本”和“重要性,“两个普遍约束条件的前提下;二者缺一不可。将“可比性”作为次级质量特征,将“可理解性”设为决策者和针对决策的各种信息质量特征的桥梁。进一步将相关性分为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可靠性分为可核性、中立性和真实性。我国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结构可言,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只是平行罗列出来。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构成内容来看,我国没有预测性、反馈性、可验证性、中立性、如实反映、效益大于成本等项目;美国则不包括谨慎性、实质重于形式这两项。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具体内容看,我国与FASB的表述也有差异。以相关性为例,美国的相关性指会计信息能够帮助用户去预测过去、现在和将来事项的结局,或者去证实或去纠正以往的预期情况,从而影响其决策,侧重于微观决策。在我国,相关性指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求,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求,我国会计信息不仅要满足微观决策还要满足国家的宏观决策。
(2)英、法等欧洲国家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与我国的比较。自美国之后,欧洲发达国家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构建也陆续“崭露头角”,他们针对本国实际,也都有各自的表述。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简称ASB)于1999年2月发表了类似于FASB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公告,称为“财务报告原则”。与美国突出决策有用的立场不同,英国概念框架将受托责任与决策有用相提并论。英国将信息质量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与内容有关的质量,主要是相关性和可靠性;第二部分与报表表述有关的质量,分为可比性和可理解性;第三部分对信息质量的约束,具体内容包括质量标准权衡、及时性、效益大于成本等。除这三大类七条主要质量、十条辅助质量外,还有作为先决质量的重要性及英国对财务报表信息的传统要求一真实与公允。英国对财务信息质量特征的描述是最为详细的国家之一,它的表述也是具有完整的逻辑层次,形成了清晰实用、针对性强的三大类主要质量特征。法国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观点与英美国家的“公认会计准则”不同,法国的会计规范都是采用法律条文的形式,各项会计准则散见于商法、公司法的有关条例中。法
国传统上的会计原则是真实性、稳健性和合法性,欧洲经济共同体(以下简称EEC)第4号指令颁布后,法国也要求树立“真实与公允”的概念。如果因为遵守“真实与公允”而违反了合法性,法国要求披露任何与合法性不相符的详细内容,可见其对合法性的要求非常严格。由此可见,英、法都十分看重“真实与公允”这条质量特征,英国甚至将这一点作为其财务报表信息的传统要求。法国则更重视法律的效力,其会计规范更是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出现,足见其对合法性的重视。
2.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与我国的比较。根据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表述可知,IASC的会计质量特征体系是一个包括主要质量特征、次要质量特征和限定因素三方面组成的多层次的有着内在联系的体系。主要质量特征包括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次要质量特征包括重要性、如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审慎与完整性等;还规定了及时性、成本效益两个限定因素。国际会计准则中清晰地划分了各个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间的主次逻辑,并指出了主次质量特征间的结构层次。
三、对完善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启示
1.规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约束条件。美国及国际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都规定了不同的约束条件,其中成本效益条件却作为二者基本上都有的约束条件存在着,这一条件要求为满足任一质量特征而花费的成本必须不超过其所能带来的收益。我国却缺乏成本效益这一约束条件,可以提出约束条件,这也是援引FASB和IASC的做法,将成本效益原则作为一个约束因素。当各个质量特征之间存在冲突的时候,以成本效益这个大前提作为我们的衡量标准进行取舍。
2.健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层次。我国诸多质量特征之间缺乏明确的主次逻辑关系,从其结构上看内部逻辑关系混乱,一系列的条款平行罗列,各部分间没有相互联系,彼此孤立,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构架。可以借鉴FASB和IASC的模式,结合我国有关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方面的规定,对现有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行适当修改及补充,建立层次清晰、主次分明的质量特征体系,并明确它们之间的层次性和内在的联系。在确定了约束条件之后,我们再将其确定为多个层次。
3.明确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归属。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归属上,我国与其他组织的表述差异较大,FASB和IASC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作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一部分。我国则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以一般原则的形式在企业会计准则中加以说明,作为-个强制措施指导会计实务,具有很强的法律效力。FASB和IASC的做法更为恰当,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一个理论问题,本身不具有可操作性,由于人们的认识与判断不同,在同一条件下,根据同一质量特征的要求,人们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可能不同,而且有些质量特征本身就相互矛盾(如相关性与可靠性),将其列入会计准则之中,不具有实际意义。因此,对于我国来说,美国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
四、结论
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与发达国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典型的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等国家都构建了体系完善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其体系层次清晰并有严密的逻辑关系。与我国同样属于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其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则基本上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盼作法,与国际会计趋同程度很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完善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第一,规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约束条件,即会计处理的先决条件:第二,对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作出主次清晰、层次分明的体系构建;第三,明确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归属问题。
参考文献:
[1j余海荣,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当代经理人,2006(09):24~25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2006>>[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3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联系会计目标与实现会计目标之间的桥梁,是会计信息所需要达到的质量要求。它主要回答:使用者需要具有什么质量的信息,或者说什么样的信息才算有用或有助于决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比会计目标更具体地指导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和信息传递。正如FASB认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或质量的确定构成信息有用性的成分。因此,它们是在进行会计选择时所应追求的质量标志。” 会计信息质量是连接财务报告目标和其他概念公告之间的“桥梁”,而且同会计目标一起,对一系列其他基本概念,如要素的确认、计量,起着指导作用,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在概念框架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西方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主要观点
(一)美国的观点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80年5月了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在第2号公告中,会计信息质量第一次被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项目加以系统论述。它以会计目标为起点出发,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具有指导作用的系统体系。2号公告指出,财务信息在不同程度上都与决策有关,并在决策有用性的指导目标下列举和解释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层次。
(二)IASC的观点
1989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将质量特征定义为“是使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对信息使用者有用的那些性质。给出了主要的四项质量特征,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和可理解性”。其中,相关性的内涵包括重要性的特征,可靠性的内涵包括如实表述、中立性、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和完整性五个特征。在这四项特征之外,还提出了效益大于成本、及时性和各质量特征之间的衡量这三项有关可靠和相关的约束条件。
(三)英国的观点
1999年2月,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发表了一份完整的公告,称为“财务报告原则公告”(SP)。SP公告虽然借鉴了各国和IASC概念框架中已包括的内容,但有其自己独特的见解,较全面阐述了财务报表的概念框架。
二、我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
我国目前没有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行系统的明确论述,仅在《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中体现了相关的一些表述。2001年版的《企业会计制度》将会计基本假设作为逻辑起点,给出了十三项金额能会对会计准则和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的“一般性原则”。但是《企业会计制度》中的一般性原则并不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这些原则有的是属于会计基本假设,基本的会计知识,会计的计量属性等的内容;从语言表述上来看,这些原则都是针对我国企业核算提出来的一般要求,但是它们在实质上也是对企业财务报表所提出的一般要求。2006年2月财政部又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对以前的一般准则进行了修订,在企业会计准则的基本准则中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这几个特征。
(一)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在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必须以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作为依据,如实的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以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所反映的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会计信息必须以可靠为基础才能达到有用性,如果财务报告提供了不可靠的会计信息,那么就会对投资者决策产生误导作用。
(二)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与各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的会计信息,企业提供的信息须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情况做出合理的评价或者预测。
会计信息是否具有有用性和使用价值的关键,就是要看其是否与使用者的决策需求相关,是否有助于使用者提高决策的水平。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中提出相关性应具有反馈价值,还应当具有预测价值。
(三)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清晰明了的会计信息,以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财务信息。
要实现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必须保证会计信息对于使用者是可理解的,当然,这里的使用者应该具有一定的企业经营活动和会计知识,并且有意愿去理解这些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的可理解性要求对于目前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素质不均衡的现象具有特殊的意义。
(四)可比性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是相互可比的,这是可比性的要求。这里的可比主要包括:(1)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使用者能够比较企业不同时期的财务报告信息,从而做出合理决策;(2)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不同企业应按照一致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要求提供有关会计信息,从而使财务报告使用者能够将不同企业同一会计期间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交易或事项进行比较,从而作出合理决策。
(五)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不仅应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而且应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在实务中,大多数情况下,企业发生的交易和事项的形式符合其实质,但在有些情况下也会出现不一致。融资租赁就是一个典型的形式与实质不一致的例子。
(六)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在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重大方面反映所有重要的交易或者事项。
重要性是说如果某会计信息的省略或者错报会使用者做出合理决策产生影响,那么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的使用主要依赖于会计人员的经验运用,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七)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各项交易或者事项时,应当保持谨慎,不能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谨慎性的特征要求企业在面临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要在保持应有的谨慎性的前提下做出合理的职业判断,对各种风险和损失做出充分估计,既不能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也不能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八)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企业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帮助所有者或者其他信息使用者做出合理经济决策是会计信息的价值所在,因而会计信息一定的实效性。即便提供的信息是可靠、相关的,如果不能够及时提供,也会失去实效性,那么其对于使用者的效用就会大大降低,甚至不再具有实际意义。
三、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西方的简单比较
通过对西方各国及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表述,我们可以作出以下的比较:
(一)描述会计信息质量所用的表述不同,FASB使用的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IASC使用的是“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ASB使用的是“财务信息质量特征”;我国使用的表述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在这些表述中,现在使用频率最高的是FASB的提法“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二)FASB和IASC都服从决策有用性的基本目标,为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ASB和中国则同时兼顾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基本目标,提供反映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的信息。
(三)FASB把可靠性和相关性视为首要的质量特征,而且其更强调相关性;IASC则将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平铺作为主要质量特征;从ASB的会计信息质量体系图示中可以看出ASB同IASC一样将上述四项质量特征共同放在主要质量特征位置上,但是在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取舍中,英国更注重可靠性;我国虽然没有明确给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层次,但从其表述中,可以看出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及可比性处于主要质量要求的地位,且重要性依次减弱,即我国在可靠性和相关性的选择中更倾向于可靠性。
(四)主要质量特征包括的内涵不一致。就可靠性来说,FASB的可靠性质量特征下面包涵可核性、真实性和中立性三个约束条件;IASC给出的可靠性包涵了如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中立性和完整性五个约束条件;ASB在“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中给出的可靠性包涵了如实反映、中立性、无重大误述、完整性和谨慎性五个约束条件;我国在可靠性的解释中则提到了如实反映和完整性这两个可靠性的约束条件。
(五)对于相关性,FASB提出了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三个约束条件;IASC给出的相关性的约束条件则是重大性,这是一个IASC与其他会计质量特征体系差别较大之处;ASB的相关性包涵了预测价值、验证价值两个约束条件;我国的相关性包涵了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两个约束条件,与FASB给出的相关性相比少一个及时性,我国将及时性单独列为一个质量要求。
(六)除了FASB没有在其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涉及到谨慎性 ,IASC,ASB和我国在会计信息质量的表述中均涉及到了谨慎性。
(七)FASB,IASC,ASB均在其信息质量表述中涉及到了中立性,我国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没有给出中立性的明确表述。
(八)实质重于形式是IASC和我国在表述中提出的质量特征,FASB和ASB没有给出明确的表述。
总体看来,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已经实现了与西方较为成熟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内容的“大同”,仍然存在的是一些个别问题的“小异”。
四、对于改进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体系的思考
首先,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应符合我国具体需要,建立在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指导目标之下,为使用者提供反映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的信息。
其次,重要性标准应作为衡量会计信息有用性的最低标准,不符合重要性标准的会计信息不再考虑其他的信息质量。
再次,效益成本原则应作为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体系中的一条普遍约束原则。任何一项经济活动,只有在其收益大于成本的时候才是可行的。只有当提供和使用会计信息所能带来的效益大于其成本时,这项信息才是值得提供的。如果提供和使用某会计信息所花费的成本大于其所能带来的收益时,即使该信息是有用的,这种信息也是不值得提供的。
最后,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包括可靠性和相关性。可靠性和相关性这两项质量特征是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最本质的要求,而且这两项特征也最能体现会计目标的要求。但是可靠性和相关性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发生冲突,这时就有必要做出权衡,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取舍。历史和现实的教训都告诉我们:可靠性是财务会计的本质,是会计信息的灵魂。“未来的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不论怎样改变,都不应偏离这个基本方向:可靠性、相关性和可比性缺一不可。其中,可靠性是基础,是核心。”
参考文献:
[1]陈少华.《财务会计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7,3
[2]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 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7,4
[3]陈国辉.《会计理论研究》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9
[4]吴水澎.《会计理论》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9
[5]葛家澍,杜兴强.《会计理论》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11
[6]彭丁. 国内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综述.财会月刊 2008,11
[7]付磊. 会计史研究三十年.会计研究 2008,12
1980年5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了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以财务会计目标为基础,形成一套紧密结合、相互关联、能够起到指导作用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该公告指出由于财务报告信息在不同程度上都与决策有关,对决策的有用性应作为最重要的质量特征。如果没有有用性,就谈不上从信息中获得足以抵偿该项信息所费成本的利益。
在决策有用这一基本质量特征的制约下,FASB将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视为一个由一系列分层次的质量特征组成的质量体系,认为信息的有用性取决于其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关性是指信息有助于影响决策,即提高决策者进行预测的能力,或对早期预测的情况提供反馈。相关的会计信息必须同时具备可预测值、反馈值和及时性。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应能如实表述所要反映的对象,即所表述的应是意欲表现的,尤其要做到不偏不倚的表述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可靠的会计信息要具备如实反映、可验证性和中立性。同时,可比性(包括一致性)是会计信息的次要质量特征,重要性作为“确认”的界限,效益大于成本是会计信息的普遍约束条件,可理解性是针对用户所要满足的质量要求。
(二)IASC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1989年的《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中认为,质量特征是指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对信息使用者有用的那些性质,“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是四项主要质量特征。与其他概念框架不同的是,IASC在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部分特别讨论了“真实与公允观点”,即“公允表述”问题,但是没有给出真实与公允或公允表述等概念的定义。
可理解性是指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应便于使用者理解,IASC还进一步解释了可理解性假定财务信息面对的是具有一定的工商经济活动和会计方面的知识,并愿意花费一些功夫去研究信息的使用者。相关性指信息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相关联,信息的有用性主要表现在信息的预测作用和确证作用,同时还受到其性质和重要性的影响。可靠性是指信息没有重要差错或偏向,并能够如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应当反映的情况,包括真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稳健、中立性和完整性等次级质量特征。相关性与可靠性是一对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竞争的特征,主要受到及时性、成本效益的权衡及各项质量特征之间的平衡等因素的制约。可比性用于同一企业不同期间及不同企业相同期间的财务报表之间的比较,要求对于同类交易或事项必须按一致的方法进行计量、列报。
(三)英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于1999年2月发表了类似于FASB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公告,称为“财务报告原则公告”。该原则公告借鉴各国和IASC概念框架中已包括的内容,并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强调质量特征是对财务信息所制定的标准,确立了编报反映真实与公允观点的财务报告所应遵循的原则。与美国突出决策有用的立场不同,英国概念框架将受托责任与决策有用相提并论。
英国将信息质量分为三大部分:(1)与内容有关的质量,主要是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关性包括预测价值和证实价值,可靠性包括如实表述、实质性、中立性、谨慎性、完整性等;(2)与报表表述有关的质量,分为可比性和可理解性,可比性包含一致性和充分披露,可理解性包括使用者能力要求和汇总与分类;(3)对信息质量的约束,具体内容包括质量标准权衡、及时性、效益大于成本等。除这三大类七条主要质量、十条辅助质量外,还有作为先决质量的重要性及英国对财务报表信息的传统要求――真实与公允。可见,英国对财务信息质量特征的描述是最为详细的国家之一。
(四)法国和德国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观点
与英美国家的“公认会计准则”不同,法国的会计规范都是采用法律条文的形式,各项会计准则散见于商法、公司法的有关条例中。法国传统上的会计原则是真实性、稳健性和合法性,EEC第4号指令颁布后,法国也要求树立“真实与公允”的概念。但是如果因为遵守“真实与公允”而违反了合法性,法国要求披露任何与合法性不相符的详细内容,可见其对合法性的要求非常严格。
德国始终强调会计的国家特征,没有采用美国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成果,也没有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直接论述。根据德国商法和公司法中关于会计原则的规定及我国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认定方法可知,德国财务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对于所有企业是真实性和合规性,对于资本性公司是真实性与公允性,此外也有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明晰性等次要质量特征,但是德国没有将相关性列入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另外,为了执行EEC第4号指令,德国将真实与公允列入了质量特征,但其实际执行情况值得怀疑。
(五)加拿大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会计手册》第1000节中的“财务报表概念”提出的会计目标既有对决策有用性的描述,又有对受托责任的描述。根据会计目标,该手册提出四个主要的质量特征: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在主要质量特征下面还有若干次级质量特征,相关性的次级质量特征是信息的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可靠性的次级质量特征是真实反映、可验证性和中立性。此外还提出信息处理的基本约束条件“效益大于成本”及信息有用性的最低标准“重要性”,提倡适度运用稳健原则,但不认可秘密准备,而且经常需要根据职业判断在各质量特征之间特别是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进行权衡。
二、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正式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早在1985年我国第一部《会计法》里就提出了“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的法律要求;在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也明确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包括客观性、相关性、明晰性、实质重于形式、可比性、谨慎性、及时性、重要性。但是我国迄今为止仍没有正式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基本准则中提出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八项一般原则并不能取代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构成内容不够全面
从质量特征的构成来看,FASB、IASC、ASB等除了预测价值、可验证性、实质重于形式等少数几项不一致外,大多数质量特征是一致的,而我国没有反馈价值、预测价值、可检验性、中立性、完整性、成本与效益等原则。比如FASB、IASC、ASB等都提出了成本效益原则,认为从信息中派生出来的效益应当超过提供信息的成本,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限定因素,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却没有明确提出这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三)缺乏层次性和系统性
从各个质量特征间的相互关系看,FASB、IASC、ASB等建立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都表现为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多层次体系,而我国新会计准则只是简单地列举说明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八个方面,形成了一种彼此孤立的平行并列关系,而没有形成一个内在联系的整体。虽然可以一目了然,但是没有对质量要求的内涵具体说明,也没有形象地体现出体系内各构成要素所处的高低层次及各自的重要程度,从而导致质量要求的层次结构模糊、概念不明确、缺乏可操作性,不便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总体把握,也不利于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不同方面进行权衡。
(四)没有考虑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降低了会计信息的成本,实现了会计信息的共享,提高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使会计工作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利用效率,增加了对非货币信息、未来信息及分布信息的需求,更加重视会计信息的分析,使会计信息向相关性、可靠性、重要性、时效性,准确性、完整性等多种量度发展。
三、构建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一)真实性――会计信息总体质量特征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社会公众对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的信任度比较低,而且会计信息是决策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决策者的决策及其后果。因此,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可靠,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信息。将真实性作为总体质量特征,符合我国会计群体的认知习惯,与我国的会计法规对会计核算的要求相吻合,而且真实性几乎能覆盖会计工作的各个环节。真实性包括完整性、如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客观中立等次级质量特征。
(二)合规性――会计信息关键质量特征之一
我国政府对会计工作的管理和监控是直接的,财政部在制定会计准则时具有绝对的权威性,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财务报告条例》及并行存在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严密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并且具有较强的权威性、约束力和强制性。所以,合规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特征。只有会计法规能得到会计人员的理解、对会计法规具体执行情况能够证实、对会计信息产生过程能够验证,才能保障会计信息质量合规性特征,再加上会计法规里贯穿了谨慎理财的原则,所以合规性的次级质量特征包括可理解性、可验证性和谨慎性。
(三)相关性――会计信息关键质量特征之二
新会计准则中更加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相关性是体现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属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求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预测。因此,相关的会计信息应该能够有助于决策或提高决策水平,相关的会计信息还要具有及时性、预测性、反馈性、可比性(包括一致性)和连续性。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2月19日
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会计信息质量是重要信息集合体,是企业资金调度和业务管理内容的综合反映。由于会计信息是业务发展的核心载体,因而要求会计信息客观真实地反映经济业务,准确披露真实业务内容。会计信息需求者作为信息使用者,其具体决策依据于会计信息质量,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较高要求。建立在正确会计信息基础上的经济决策行为,其决策质量较高;而不真实的会计信息,将导致经济决策行为从初始就承担较大风险。本文从会计信息质量加工、成品评价和信息披露等层面分析会计信息质量,以期全面了解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一、会计信息加工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是一个连续性信息集合体,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各种资金调度的会计核算反映。在会计信息加工过程中,必须从不同角度关心信息合成,以获取多维度会计信息。
1、会计信息质量的多维度性。信息社会发展对企业管理提出较高要求,要求企业不仅掌握资金流动信息,还需要掌握资源调度等信息。这种社会需求意味着企业管理是一个多维度的业务管理,要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控制企业运行。要求企业在年初明细科目设置、项目控制和管理等方面综合考虑,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从业务开始之时,就具有多维度管理理念,尽量满足不同管理需求,保证信息制造过程是一个复合性信息制造过程,满足不同管理实体对会计信息质量的需要。
2、会计信息质量的虚实结合性。《企业会计准则》明确指出,会计信息制造必须遵循统一的制度和规则,并在科目设置、账簿管理和业务核算等方面均有固定规范性要求。《企业会计准则》约定从逻辑推理角度分析,必将导出规范化的会计信息质量。然而,业务管理需求赋予信息管理更多质量要求,需要企业提供一些“虚拟”性会计信息。例如,现代企业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流程合理性和业务前瞻性发展等信息提出较大需求,这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需求,也是一个前瞻性需求,必将引致虚拟化会计信息质量加工、供给和信息披露,对真实性和虚拟性提出较高的加工压力。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指出,前瞻性的业务发展和管理需求是管理的前沿,也是会计信息质量制造和加工必须充分考虑的内在动力,是会计信息质量改革的前沿。
3、会计信息质量的延续性。会计核算基础管理的一个核心要求,在于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致性。不同年度会计信息加工须遵循统一会计方法和会计规范性要求,以实现会计信息质量统一。在企业会计信息加工过程中,由于会计人员素质、会计业务理解不一致等问题,导致会计信息加工存在前后不一致问题。加强业务培训,以保证同类业务会计处理方法一致、会计核算处理一致等,成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前后一致的综合型要求。此外,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分析管理人员,也对会计信息的一致性提出要求,要求不同年度和不同期间的会计信息加工,必须具有延续性特征,以保证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保证核算口径一致,以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真实完整。会计基础理论指出,会计信息加工过程中的延续性,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前提,也是信息质量真实性需求。
二、会计信息成品质量要求
《企业会计制度》要求,企业须提供月度、季度、半年度和年度报表,以供信息需求者全面了解企业完整的会计信息。会计报表是一个成品,是期间会计信息的集合体,总括性反映会计信息。会计成品信息质量须具有以下特征:
1、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会计信息质量须具有可比性。可比性包括不同会计期间会计信息的纵向可比性,还包括同类企业会计信息横向可比性。纵向信息可比可以确保会计信息前后一致性,横向信息可比可确保了解企业在同行中的真实位置,了解企业真实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可比性的核心控制点在于信息加工路径的一致性,及信息披露方法的一致性。只有会计信息处理和披露方法保持统一,才能确保信息具有可比性,才能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真实可靠。
2、会计信息质量的分析性。在会计信息质量评价过程中,指标设置成为一个重要分析评价要素。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总括性评价指标提出要求,同时为个性化指标体系建立预留发展空间。企业成品会计信息质量供给,除了反映总括性指标,还须提供个性化分析指标。特别是从事网络业务的企业,由于其发展路径与传统经营实体有较大的差异,其会计信息披露与传统经济实体有较大不同。因而,设置适合网络经济的评价指标,是确保分析质量的关键。企业在提供会计信息质量时,必须有差异化指标供给需求,以便外部信息需求者全面分析评价企业经营状况,全面了解企业真实经营管理信息。
3、会计信息质量的前瞻性。现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前瞻性发展视野成为主导企业发展的核心内涵。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供给必须满足企业发展前沿需求。在会计信息供给中,提供企业发展潜力等长期竞争力信息,成为提升企业价值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社会认可度的核心内涵。会计信息质量供给,要提供未来核心竞争力指标,要提供确定性信息,让信息使用者了解其信息,以确保企业价值得到充分提升。
三、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披露是在遵循公认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对会计信息进行规范化整理后的信息披露,是一种公开性信息供给。会计信息披露完整与否,极大影响信息需求者的判断,也影响其战略抉择。
1、会计信息披露的完整性。证券法明文规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供给必须遵循完整性原则,要将需要披露的信息完整提交给大众,以维护股民的利益。会计信息供给不仅包括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供给信息,还须包括或有事项信息供给和会计处理方法变更等内容,须提供管理层及大股东信息等内容。这些信息供给最大限度保证公众的利益,也规范了会计信息供给市场。美国管理学家伯南克指出,完整的会计信息供给是企业长期竞争力的表现,也是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内涵。
2、会计信息披露的时效性。实效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生命力,也是信息需求者关注的核心问题。会计信息时效性是指在规定的信息披露期间内,及时准确披露信息,使信息需求者全面了解业务内容。实效性能规避信息滞后带来的风险,使信息需求者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并做出正确的判断。会计信息披露不仅需要及时提交月度、季度、半年度和年度报表等信息,还需提交会计师事务所出示的审计报告等信息,以获得公众的认可,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3、会计信息披露的合规性。鉴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等问题,我国会计准则和证券管理条例明确指出,规范化的信息披露是保证投资者利益的核心手段。当前,国家法律法规对会计信息披露做出了一些强制性约定,要求企业必须公布一些核心会计信息指标,以满足投资者的知情权。规范化的会计信息披露强制性规定,能有效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不同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确保投资者能了解真实的会计信息。当前,针对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行业性信息披露规范性指标,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重点,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内容。只有建立和完善信息披露流程,增加约束性内容,才能更大程度地保证投资者利益,才能确保会计信息供给市场科学有序发展。
四、结语
本文探讨会计信息质量问题,从会计信息加工、信息成品供给和信息披露等流程剖析会计信息质量,指出只有根据会计信息加工流程特点,规划科学合理的信息特征,才能确保会计信息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引言
随着某打叶复烤新线技改上线,工艺及质量管理需进一步信息化,工艺改进与管理创新的持续推进,必将产生新的管理要求、工艺要求、质量要求,这些要求如何纳入企业标准化体系中执行,信息系统必须成为支持上述改进与标准化的有力工具;依托信息技术切实提升生产指挥与调度能力、客户响应与服务能力、质量保障与控制能力、生产跟踪与成本绩效能力,并支持数字烟草复烤企业创建与对标活动。将信息化转变为复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进一步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总体竞争能力。本文结合复烤企业生产现有的实际情况,构思设计MES系统中质量管理模块的功能来满足企业质量信息化需求。
2产品工艺管理
产品工艺管理是实现烟叶委托加工工艺的统一管理,提供生产配置管理、生产配方管理、委托加工方案管理、工艺技术指标管理、工艺参数标准管理、质量检测要求管理等功能。其定义和说明如下:
2.1生产配置管理:建立产品工艺管理体系,定义产品的类型,各类产品的物料BOM、工艺指标、工艺参数、质量检测项目;定义、审核和各类产品的工指标、工艺参数、质量检测的参考标准;商定、评审工艺技术要求,签署与下达《委托加工工艺技术要求》,并能根据生产执行情况,定义工艺技术要求的变更管理。实现生产标准基础信息的配置管理,需要的管理配置的信息包括:客户名称、产品生产牌号、产品生产类型、产品名称及标识、工艺路线、工艺段、工艺指标、原烟配方及物料BOM、辅料配方及物料BOM、质量检测指标等。
2.2生产配方管理:接收产品生产配方信息,并进行配方指标及参数的管理与维护。
2.3委托加工方案管理:接收《委托加工工艺技术要求》,讨论及评审,提出变更请求,签署工艺技术要求。对经过签署的《委托加工工艺技术要求》进行下达、文件进行编号和归档,作为产品工艺管理的依据。
2.4工艺技术指标管理:实现对产品的工艺技术指标(回潮、一润、二润等工)进行定义和维护,包括:工艺指标的制定、审批与下发、归档,以及按类别维护工艺指标等几方面的功能。
2.5工艺参数标准管理:实现对产品的工艺参数标准进行定义和维护,包括:工艺参数标准的制定、审批与下发、归档,以及按类别维护工艺参数等几方面的功能。
2.6质量检测要求管理:为质量检验提供内容及判定的依据,实现对在制品检验规程的定义和维护。
3质量运作管理
质量运作管理实现在生产过程中对工艺质量的情况进行监控、统计、分析、检验与考核的统一规范管理。质量运作管理接收工艺加工要求、工艺参数标准、质量检测要求、工艺检查要求,并与现场操作层的工艺检查作业终端、质检数据采集系统对接,获取每日的工艺检查工单数据,各工艺检查终端反馈的工艺检查作业事件信息、工艺检查数据信息,发现过程质量异常,及时告警,以便生产管理人员及时采取措施,解决异常。
3.1质检资源管理:建立质检活动对象、内容、规则的定义,如:原料检验、原烟检验、过程检验、成品检验、取样规则、检验规则、判别规则等等;建立质检资源的定义,如:生产牌号、质检作业、质检人员、质检设备的定义与管理。
3.2质检执行管理:对各家客户、各类委托加工产品在不同工序的质量检测建立不同的检测单据,比如:原烟检测、选叶质量、原料检测、过程质量检测、成品检查、化学检测等等。对每项检测单据携带相应的信息,包括:检测人员,生产班次,检测对象,检测项目,检测方法,质量控制标准等。接收实验室质检系统采集数据,并依照产品质量的取样规则、检验规则、判断规则等进行过程工艺质量的跟踪控制。
3.3质检数据采集:与现场质检操作等业务活动集成,与实验室质检数据采集系统、生产过程控制系统集成。包括:现场操作人员的质检事件信息(包括各个工作组的质量检验操作信息、工艺检查操作信息等);各项检验任务的实验室离线质量检测数据;各个工作中心的工艺参数、质量参数在线检测数据等。
3.4质量活动跟踪:监控车间各个工段设备的运行情况,获取各个工段设备当前的设备参数信息(包括:在线水分仪实时水分、实时温度、皮带转速、皮带流量等等);各工序的质检实绩统计数据、生产事件信息(包括:生产操作、工艺自检、质量自检等信息)、库存事件信息(包括:库存操作、工艺自检、质量自检等信息);按照作业工单编号来跟踪各项质检作业任务的实际执行情况,跟踪各个质检作业任务的执行状态、作业班次、开工时间、完工时间、操作人员等信息,质检实绩跟踪信息,原烟质量跟踪信息,辅料质量跟踪信息,过程质量跟踪信息,成品质量跟踪,形成全面的、详实的、可追溯的“质检作业跟踪记录”。
4数据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