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3 09:24:2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音乐鉴赏教学设计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导入是新课教学的重要环节,生动精彩巧妙导入,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为后面的教学奠定基础。在音乐鉴赏课教学中,我按照新课标要求,努力摸索新课导入的方法,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一、运用创设情境导入
情境创设导入法就是根据课文内容,渲染某种情景或氛围,吸引感染学生,着眼于让学生感受到课文内容的情境,并在特定的氛围中开始学习。运用多媒体的优势,会带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增强创设情境的功效。
如,在《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这一单元中,我首先进行音画课件展示,通过播放反映藏族人民生活以及藏族同胞去布达拉宫朝拜等影像片段,抓住把学生的视线,将学生的思想吸引进来,让学生从我国少数民族生活的地理位置、社会生活、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中认识理解。我还用了下列导语:“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许多少数民族不仅有自己的文字、语言,而且大多能歌善舞,在他们聚居的地区流传了大量颇具特色的民歌和舞蹈音乐。下面,我们来聆听几首不同民族的作品。”紧紧地吸引学生对蒙古族民歌《辽阔的草原》、藏族民歌《酒歌》等作品的欣赏。
二、运用名言诗词导入
中国古诗的意境常常是 “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有时,一句美妙的诗句可以让学生领略到复杂的语言所无法代替的意境。在欣赏蒙古族原生态民歌《辽阔的草原》时,首先应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蒙古人民真正的生活,一句学生们再熟悉不过的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当你刚一起头,学生便会不自觉地跟你吟诵起来,一句小诗的力量,可以使你可以轻松的把学生带入另一片天地。
又如,在欣赏中国古代音乐《阳关三叠》时,“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高中语文课本中的诗句,学生既能熟背,又理解它的含义,何不利用这一点呢?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古文,教师播放背景音乐《阳关三叠》的古筝曲,朗诵与高低起伏的音乐和谐地融会在一起,那种离别忧伤的情感便表露得淋漓尽致。
三、运用对比探究导入
对比探究导入法是在新课开始时将两个不同的事物以对立的方式提出来,加以比较、对照,然后得出结论的导入方法。欣赏中有许多内容与现实生活距离很远,如何带学生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呢?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和寻找它的影子,对二者进行对比,能顺水推舟地使学生从旧识过渡到新知。如欣赏朝鲜族民间音乐《纺织谣》,演奏乐器是与古筝似像非像的伽琴,这时就可对两件乐器进行对比,先欣赏两件乐器的演奏片断,然后引导学生在演奏方法、乐器构造、声音特点等方面发现、对比、探究两者的不同,这样的新课导入既形象鲜明又印象深刻。
又如在欣赏“印象主义音乐”时,要让学生理解印象主义的真谛,我先从印象主义绘画入手,通过欣赏印象派创始人莫奈的绘画作品《里昂大教堂》来进行对比。莫奈曾花费三年时间画了五十幅《里昂大教堂》,每一幅画的景物都是相同的,但是色彩是不同。将莫奈的两幅作品进行对比,可以发现莫奈要突出的是光线的变化。用莫奈的任何一幅《里昂大教堂》与写实风格的《里昂大教堂》进行对比,又可以看出虚与实的对比。通过直观的视觉对比,学生就可领悟到印象主义所追求的朦胧的感觉,以及光线的千变万化的效果,通过对比探究过渡到印象派音乐的欣赏。
四、运用趣味游戏导入
古今中外,许多教育理论家都主张:“学生要在做中学,玩中学。”玩是人的天性,在新课导入中恰当的运用趣味游戏,可以调动他们参与音乐课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西洋管弦乐队的编制时,教师可以首先在全体学生中玩接力游戏,要求每人说出一种乐器的名称,前后不能重复。在游戏中,学生既紧张又兴奋,精力高度集中,生怕自己说错。一轮结束后,他们还意犹未尽。此时,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给乐器分类,然后听辨乐曲的演奏乐器。学生已被游戏深深地吸引,不知不觉中就随着教师的引导而进入了下一个教学环节。
五、运用启思质疑导入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思、疑是密切相关、辩证统一的。巧妙设疑会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把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
欧洲古典音乐是教学中学生非常陌生的一个环节,学生既不了解那久远的历史时期,也不了解欧洲的风土人情,更不了解那复杂的作曲技巧,如何理解他们的作品呢?在导入莫扎特的音乐时,我没有从许多人关注的 “神童”角度出发,而是给学生写了几个小小的音符,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的曲谱,让学生试着唱一下曲谱,“1155O665O”。“一闪一闪亮晶晶”,“这是我们小时候唱的儿歌”,学生兴奋地唱起这首熟悉的儿歌,接下来告诉学生这首作品是莫扎特在26岁时创作的,引发学生质疑。莫扎特在26岁还能创作出这么优美的儿童歌曲,说明他具有怎样的性格?这时学生从熟悉的儿歌感悟到莫扎特纯真的性格。这种性格伴他一生,无论生活的辉煌与贫穷,他的音乐始终充满快乐,充满阳光。此时,学生已经理解莫扎特音乐的真谛,再来欣赏他任何一首作品都不难理解了。
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上的流动来创造艺术形象、传达思想感情、表现生活感受的一种表现性时间艺术,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和最受喜爱的艺术种类之一。音乐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极为丰富,主要包括旋律、节奏、和声、复调、曲式、调式、调性等。旋律堪称音乐的灵魂,节奏体现出音乐的时间感,和声则体现出音乐的空间感。因此,音乐的内容、风格、体裁,甚至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均靠旋律来表现;而节奏可以传达音乐的情感起伏,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和声则使音乐具有结构感、色彩感和立体感。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内容,也离不开形式,二者是一个统一体。恰当的形式能生动鲜明地体现出深刻的思想内容。
音乐艺术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现实社会中,音乐无时不在地影响着人们,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发展。敏感的联觉、丰富的联想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音乐无处不在,音乐鉴赏也无处不在,人人都有鉴赏能力。因此,“音乐鉴赏”也就成为显学中的“显学”,受到极度关注。
1 艺术设计专业开设音乐鉴赏课的作用与意义
音乐与美术是姐妹艺术。人们常常把音乐称作“凝固的画面”,把美术称为“流动的音乐”。而音乐与美术这两种人们最容易接受,最为熟悉的艺术形式的融通教学便可以成为主要教学手段之一。这样不仅在有限的时间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学习积极性。在培养和造就综合性艺术人才中,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音乐鉴赏首先并不是教授技能技艺,不是为了造就一位音乐评论家,而是借着具体的艺术欣赏活动,来亲近艺术,从而喜欢艺术,热爱艺术。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音乐所展现的内在美会极大地感染我们,我们的性情和爱好会在艺术欣赏中得到净化。随着艺术视野的开阔,文化背景的构筑,我们的精神面貌会得到升华,高尚的人格素质和审美情趣也会在愉悦中形成。叶圣陶先生曾说:“作为一个教师,只把功课教好还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坚持教书育人,充分利用一切人文因素,挖掘各专业课程和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内涵和美学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的思想,完善学生的品格,从而成为更纯洁、更善良的具有美好心灵的健全的人。
2 艺术设计专业开设音乐鉴赏课的实践
自2010年以来我校的艺术学院在动画艺术设计和新媒体艺术设计两个专业开设了音乐鉴赏课,进行试点:
2.1 教学目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素质教育。通过赏析中外各时期、各类型的经典音乐作品,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增强学生对高雅音乐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通过“鉴”与“赏”的教学活动,了解、吸纳中外优秀音乐艺术成果,提高感受、理解、鉴赏音乐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了解中外经典音乐及有关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具有高雅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活跃思维,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更好地拓展知识结构,以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艺术的感悟能力。
2.2 教学内容:①音乐鉴赏理论基础。包括音乐欣赏心理;音乐欣赏知识;音乐欣赏的方法。②中国民族音乐欣赏。包括中国各民族经典歌曲欣赏;中国民族器乐简介;中国经典曲艺、戏曲简介;中国近现代经典音乐作品欣赏。③西方音乐欣赏。包括西方经典歌剧;西方经典艺术歌曲欣赏;西洋管弦乐器简介与作品欣赏;西方音乐发展各阶段的音乐家及其名作介绍。④中外现代经典通俗流行音乐鉴赏。⑤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将国内外的具有时代特点的优秀作品充实到教学中。⑥运用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体现对音乐的审美感悟。
2.3 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组织。有针对性地去选择授课教材和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通俗性、思想性和时代性。首先,在内容的准备方面考虑各个层面学生的水平;其次, 要精选课程内容。提供给学生们鉴赏的音乐必须是最优秀的、最有代表性、最能激发学生美感的艺术精品,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黄河大合唱》、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等,力图让学生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中外经典音乐作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为避免课时不足,教师在授课时对同类体裁的作品应有所选择,余下的作品可作为课外补充欣赏,也为学生的自学拓展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最后,内容由浅入深,由结构短小、通俗易懂的音乐作品开始,再逐渐过渡到复杂的、艺术性较强的大型乐曲,使学生的欣赏水平不断提高。
2.4 教学特色。由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和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师共同备课,授课。从音乐鉴赏的方法与理念入手,对中外音乐文化的历史、中外经典的传统音乐、多元的世界音乐文化和现代流行音乐等,进行点面结合的全面介绍。
采用音乐教师和艺术设计教师穿插授课的形式,音乐鉴赏课每周一次,每次课介绍一种典型的音乐形式,每次授课为4学时。以京剧为例,前两学时由音乐教师讲授相关的理论基础,包括京剧的艺术表现特征,发源发展情况,片段赏析等。后两学时由美术教师组织学生对之前欣赏的某个片段用任意一种视觉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油画、国画、版画等。如果遇到一些并非与绘画作品直接相关的音乐作品,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去想象和联想,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还激发了他们新的思维。更重要的是,把音乐和美术融合起来教学,体现了学科综合的教学理念,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在音乐鉴赏课上运用视觉听觉结合的方式来教学一定要注意不要走入两门学科生硬拼凑的误区,不要简单的用一种艺术形式来翻译另一种艺术形式,这些误区都会使我们音乐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与其他艺术门类不同,音乐艺术的核心要素是音响,音响的基本属性不具备视觉性,不能直接传达视觉形象,也不具备语义性,不能直接传达思想观念,因此人们在聆听音乐的时候,一味追求音乐表现了什么场景,表达了什么思想,往往容易走入鉴赏的误区。对音乐作品的鉴赏,其实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音响的高低、长短、强弱、快慢与自然景观、生命律动、心理感受、情感起伏等进行对应,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实现审美。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说到底不过是将人们潜在的艺术感受能力做一次理论上的梳理和实践上的引领而已。
应当说音乐艺术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极好教材。在教学中通过艺术美的熏陶,把那些最富美感, 最具艺术感染力的亮点挖掘出来呈现给学生,可以引领他们主动地感悟美,发现美,从而形成一种积极乐观的求知态度。譬如在声乐学习中,那些优秀的民歌,艺术歌曲,所呈现出来的丰富情感,深邃思想,充分显示了其鲜明的人性之美。
音乐与美术是相互联系相互融通的,他们有着相同的基因,我们要正确把握它们的关系,这对我们学习、表演、教学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HGJXH C110631;课题名称:音乐元素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将信息化手段有效运用于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充分体现教学资源在促进教学深入开展方面的作用,是广大音乐教师应当认真研究的课题。本文主要针对这方面进行论述。
一、信息化手段运用于音乐鉴赏教学的必要性
高中音乐鉴赏课主要以音乐欣赏为主,教学的主要渠道是带领学生进行聆听,同时开动脑筋展开想象,深刻领悟音乐作品的内涵与情感,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念,陶冶学生的品德情操。音乐鉴赏教学涉及许多种类的不同音乐作品,从声乐、器乐到舞蹈、戏剧,从古代到当代,从中国到国外,通过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让学生领悟音乐的魅力。在这一过程中运用信息化手段可以提升教学成效,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可以显著提升教学课堂信息容量。走进音乐的世界可以发现音乐世界之大,教师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如果局限于教材中的作品,则显然无法对学生开启音乐欣赏的智慧之门。有了信息化手段的帮助,无论是哪个时代还是哪种类型的音乐作品都可以便捷地演示出来,给学生以直观强烈的视觉震撼,从而让音乐鉴赏课堂的信息量更加丰富,更加有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2.可以广泛汲取先进教学经验技巧。许多音乐教师在设计鉴赏课教学的方案时,往往抓耳挠腮想不出什么好的方法技巧。借助信息化手段可以实现更大范围内的经验共享,不同地区的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可以相互切磋交流,大家的经验也可以在网站上展示,每一位教师都可以从网络平台中汲取他人的经验技巧,与自身音乐鉴赏教学工作实际结合起来进行消化吸收和运用。
3.可以明显优化音乐鉴赏教学结构。在音乐鉴赏教学中,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可以配合教师进行鉴赏教学的开展,许多文字理论方面的内容都可以通过课件演示的方法进行,既突出教学重点,又节约课堂教学时间。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感知印象,还可以进行反复演示,从而让音乐课堂结构更加紧凑,重点更加突出。
二、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体现信息化的基本条件
提升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信息化水平,必须重视基础条件的设置,应该着重抓住以下三个方面。
1.教师应当提高履职能力。音乐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组织者,提高教学设计和组织水平必须从自身履职能力提升开始。教师应当熟练掌握音乐业务知识和多媒体操作手段,准确把握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为灵活驾驭信息化课堂奠定扎实基础。
2.教学场所应当实现匹配。音乐鉴赏教学体现信息化目标,必须建立在基础条件具备的基础上,配备多媒体设备的音乐教室是基本条件,里面连接网络,配齐电脑、投影仪及音响设备。学校应当尽可能加大这方面的投入,保障音乐鉴赏教学的顺利开展。
3.课件设计要体现高质量。为了提升音乐鉴赏教学信息化水平,必须有高质量的教学课件相匹配。出版社提供的教学课件虽然制作比较精美,但是有可能和学生的探究欲望及基础能力不相匹配。教师应当尽可能自己制作教学课件,与自身的教学设计结合起来满足教学需求。
三、信息化手段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实施要点
将信息化手段运用于音乐鉴赏教学,应当紧扣重点进行突破,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1.借助于信息化手段提升教学设计完善性。教学方案是整个鉴赏教学有效实施的基础,广大教师要运用信息化手段对教学方案进行全面调整,上网搜索其他教师的成功经验,消化吸收为自己的教学技巧,提高鉴赏教学设计的科学性程度。同时,要借助于信息网络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广泛搜集各种优秀的音乐作品及微课资料,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综合演示,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设计的科学性程度,及时弥补教学设计中存在的不足,这也是信息化手段在促进教学成效提升方面的重要抓手。
2.借助于信息化手段增强音乐课堂渗透力。一首曲目要想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必须借助信息化手段进行氛围的烘托和技巧的训练。教师既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反复演唱歌曲,又可以通过MTV演示相匹配的方式让学生边演唱边欣赏,通过视觉的感知引领内心深入音乐作品,感悟音乐的内涵,体会蕴含的情感,使音乐作品欣赏更具生动活泼因子,进一步增强音乐课堂的渗透力。笔者在教学工作中运用多媒体演示了多种类型的优秀作品,东西合璧,古今融通,使学生在音乐课堂上接触到更多优秀作品,有效提升学生音乐综合素养。
3.借助于信息化手段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信息化手段在音乐鉴赏教学中运用,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不仅有助于强化学生感悟效果,而且能够让学生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深化认识,提高兴趣。在一些耳熟能详的优秀音乐曲目欣赏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伴奏带鼓励学生走上讲台演唱,在同学面前一展歌喉,结合演唱活动让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在音乐作品欣赏中表达出新颖的观点或者表达出深刻的感悟之后,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屏幕进行激励画面的演示,表达对学生的肯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4.借助于信息化手段实现了寓教于乐效果。寓教于乐是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较高境界,能让学生摆脱枯燥的学习状态而进入兴奋状态。上文提到的歌曲播放和MTV画面演示相结合,就可以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教师还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向学生介绍音乐作品创作的背景,以及背后蕴含的一些小故事和趣味内容,通过这样的信息让学生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无论是欣赏还是演唱过程中都能够触及灵魂,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也应当跟上时代的节奏与步伐,充分体现信息化手段的促进和辅助功能,有效提升音乐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张冬梅.视唱练耳教学中多媒体的合理运用[J].民族音乐,2010(03).
新课程的实施,使原本死气沉沉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广大教师依据音乐新课程的新理念,不断探索、实践、创新出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让高中音乐鉴赏课变得“活”了起来。本人根据自己对音乐鉴赏教学的多年实践和思考,针对当前音乐教学的现状,谈谈自己对这些问题的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抛砖引玉。
一、学科综合要避免盲目延伸,要坚持“以音乐为本”
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讲到“应当提倡学科综合”,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是学科体系领域的纵向伸展,也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回归。合理的学科综合,不仅能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给学生广阔的体验和表现音乐的空间,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但是,一些音乐鉴赏课的综合学习越来越多的表现为社会调查、查阅资料、讲述民族历史与文化、文学语言、戏剧表演等非音乐的活动,音乐课堂上充斥越来越多离题的拓展。如老师在欣赏、介绍云南彝族民歌的时候,大量的与学生讨论云南的民族服装、节日、民族习惯等问题,缺乏音乐性,音乐课前半部分俨然成了历史文化课。虽然课堂内容丰富多样,但这样的学科综合是不可取的!这样的音乐课迷失了音乐本性!音乐学科综合,必须以注重音乐行为前提,必须坚持以音乐为本的原则,必须以音乐为载体,以丰富的音乐、绚丽多彩的音乐表现形式为综合学习内容,这样的学科综合才真正体现了“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讲到“应当提倡学科综合”。
二、课堂活动设计要恰当有效
新课程的实施给音乐鉴赏课带来了很大变化,曾经是“规矩、呆板、拘束”的课堂渐渐离我们远去,各具特色的教学课例层出不穷,令人回味,新课改精神已逐渐入人心。
“热闹”的音乐课体现不出课改的理念,于是,那些即兴课堂表演、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分组讨论等必要的教学环节,统统都被夹在了课堂教学中,这种“被合作”“被讨论”“被表演”的课堂活动,在平常一些公开课、优质课中,随处可见。老师为快速实现自己的教学设计意图,常常使学生刚开始合作或还没开始合作学习,就让老师“被结束了”。这样的课,“热闹”是有了却大有哗众取宠之嫌,因为有些课堂活动根本就没有踏踏实实的展开,只有形式没有实质,只是为了制造课堂“热闹”,感性课程的时髦而已。
课程改革的过程也是扬弃的过程,在新课程实施中,有些教师只抓住了教学方法的外壳,盲目模仿,迷失了方向,远离了新课程。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我们要时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要从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的时机、学生的参与程度等多角度来分析问题,使音乐课堂的教学设计既有活泼新颖的形式,又有凝神思索、警示墨香的时刻,最好是能水到渠成,这样的活动,才事半功倍、锦上添花。
三、留出想象的空间,适当引导避免,过多的言传身教
音乐艺术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音乐学科同其他学科具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即:体验的方式。音乐是一种直接经验,而直接经验的获得,必须通过知觉的方式。因此,音乐教育过程,应是一个学习者对音乐的感受、感悟和音乐对学习者的感染、感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应是引导着和促进者,起作用是引导学生理解音乐家的美妙音乐,而不是代替学生理解音乐,不能让学生“被理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老实人试图把音乐给学生“讲明白”,这种方式显然是不可取的,其根本症结在于排斥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无法形成同音乐之间的直接体验与交流。音乐教师不能对音乐作品进行过多讲解,学生们在欣赏同一首音乐作品时,由于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他们所联想或想象到的音乐内容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对音乐内容过多的讲解和诠释,无益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高。因此,音乐鉴赏教学一定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想象空间。
并且,学生的音乐鉴赏理解与作曲家的内涵不一致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理解,找到与作曲家内涵的共同点,肯定学生音乐鉴赏的闪光处,千万不能一棍子打死,以作曲家的意图不谋而合。因此,老师绝不能用一个标准答案来诠释某一个音乐作品。新课程标准的音乐教师,再不能做这样死板的老师了!
小学音乐教材中有一定量的戏曲内容,教师要有整合意识,优化处理戏曲内容,激活学生参与戏曲鉴赏的热情。相比戏曲,学生对流行音乐更感兴趣,为激发学生戏曲鉴赏的兴趣,教师不妨结合流行音乐开展戏曲鉴赏教学。对于流行歌曲中涉及的戏曲,教师可以流行音乐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戏曲鉴赏,激发学生戏曲鉴赏的兴趣。很多流行歌曲都属于校园歌谣范畴,在筛选教学内容时,教师需要做好调查。《校园的早晨》是一首校园歌曲,为充分激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让学生推荐喜欢的校园民谣,在课堂上进行鉴赏,然后引导学生展开集体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校园歌曲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界定。20世纪,校园歌曲风行一时,如《童年》《外婆的澎湖湾》《踏浪》《三月里的小雨》《雨中即景》等。后来,校园童谣有《唱脸谱》《同桌的你》《栀子花开》《心愿》等。对于涉及的戏曲内容,教师可给出如下一些建议:《唱脸谱》是对京剧的认知,具有普及知识的意义。之后,教师可以让会唱的学生展示一下。由校园歌曲联系到戏曲内容,教学设计自然,教学氛围和谐,教学环节有序,教学效果高效。学生偏爱流行音乐,教师可以此引导学生展开鉴赏活动,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价值取向,效果也非常显著。
二、个性引导,拓展学生鉴赏思维
在戏曲鉴赏教学时,教师要及时对学生开展个性引导,帮助学生尽快找到鉴赏思路。戏曲鉴赏要先学会听,然后才是品,最后是内化认知。由于小学生对戏曲缺乏了解,教师应引导学生赏析戏曲唱腔的特点,听人物个性表达,听戏曲台词内涵,学生感觉“好听”了,鉴赏才会有效果。戏曲特征极为鲜明,不同戏曲的种类反映不同区域的文化内质,所以教师可以从文化传承角度展开引导,给学生带来丰富的鉴赏认知。《杨柳青》属于江苏民歌,为了让学生体验多重学习,教师可先利用多媒体播放用扬州方言演唱的《杨柳青》。学生纷纷表示听不懂,教师可由此展开教学引导:“我们都听说过‘扬州八怪’,扬州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所以才有‘烟花三月下扬州’一说。扬州文化丰富,人才辈出,《杨柳青》是江苏扬州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民歌,旋律悠扬动听,活泼风趣,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学生们可先读读歌词,已经听过扬州方言版的《杨柳青》的学生可说说方言演唱有什么特点。”从而让学生自然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教师播放扬州方言版《杨柳青》,从扬州文化视角展开引导,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在课堂讨论中,教师以方言版歌唱为话题,引发了学生对当地文化的思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多元训练,塑造学生鉴赏能力
小学生大多喜动不喜静,在戏曲音乐鉴赏训练中,教师不妨为学生设计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演绎戏曲情节。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还能给学生的成长提供机会。另外,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教师要深入学生当中,掌握不同学生的学习诉求,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持。在设计课堂演绎时,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展开引导,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获得必要的锻炼,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花鼓》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民间传统歌舞形式,在欣赏《花鼓》乐曲时,教师应设计师生互动环节。教师先展示一些花鼓动作,然后配上《花鼓》乐曲,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跳花鼓舞。教师还可设置民歌赏析环节,引导学生展开舞蹈训练,实现戏曲和课堂音乐教学的有机结合,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历练机会,帮助学生感知我国戏曲的博大精深,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
作者:陈楚阳 单位:江苏常州市新北区百草园小学
一、 学科综合要避免盲目延伸,要坚持“以音乐为本”
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讲到“应当提倡学科综合”,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是学科体系领域的纵向伸展,也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回归。合理的学科综合,不仅能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给学生广阔的体验和表现音乐的空间,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但是,一些音乐鉴赏课的综合学习越来越多的表现为社会调查、查阅资料、讲述民族历史与文化、文学语言、戏剧表演等非音乐的活动,音乐课堂上充斥越来越多离题的拓展。如老师在欣赏、介绍云南彝族民歌的时候,大量的与学生讨论云南的民族服装、节日、民族习惯等问题,缺乏音乐性,音乐课前半部分俨然成了历史文化科。虽然课堂内容丰富多样,但这样的学科综合是不可取的!这样的音乐课迷失了音乐本性!音乐学科综合,必须以注重音乐行为前提,必须坚持以音乐为本的原则,必须以音乐为载体,以丰富的音乐、绚丽多彩的音乐表现形式为综合学习内容,这样的学科综合才真正体现了“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讲到“应当提倡学科综合”。
二、课堂活动设计要恰当有效
新课程的实施给音乐鉴赏课带来了很大变化,曾经是“规矩、呆板、拘束”的课堂渐渐离我们远去,各具特色的教学课例层出不穷,令人回味,新课改精神已逐渐入人心。
随着“热闹”的音乐课就体现不出课改的理念。于是,那些即兴课堂表演、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分组讨论等必要的教学环节,统统都被夹在了课堂教学中,这种“被合作”“被讨论”“被表演”的课堂活动,在平常一些公开课、优质课中,随处可见。老师为快速实现自己的教学设计意图,常常使学生刚开始合作或还没开始合作学习,就让老师“被结束了”。这样的课,“热闹”是有了却大有哗众取众之嫌,因为有些课堂活动根本就没有踏踏实实的为开展,只有形式没有实质,只是为了制造课堂“热闹”,感性课程的时髦而已。
课程改革的过程也是扬弃的过程,在新课程实施中,有些教师只抓住了教学方法的外壳,盲目模仿,迷失了方向,远离了新课程。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我们要时时反思自己自己的教学行为,要从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的时机、学生的参与程度等多角度来分析问题,是音乐课堂的教学设计既有活泼新颖的形式,又有凝神思索、警示墨香的时刻,最好是能水到渠成,这样的活动,才事半功倍、锦上添花。
三、留出想象的空间,适当引导避免过多的言传身教
音乐艺术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音乐学科同其他学科具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即:体验的方式。音乐是一种直接经验,而直接经验的获得,必须通过知觉的方式。因此,音乐教育过程,应是一个学习者对音乐的感受、感悟和音乐对学习者的感染、感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应是引导着和促进者,起作用是引导学生理解音乐家的美妙音乐,而不是代替学生理解音乐,不能让学生“被理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老实人试图把音乐给学生“讲明白”,这种方式显然是不可取的,其根本症结在于排斥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无法形成同音乐之间的直接体验与交流。音乐音响的费与异性特征决定了音乐教师不能对音乐作品进行过多讲解,学生们在欣赏同一首音乐作品时,由于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他们所联想或想象到的音乐内容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对音乐内容过多的讲解和诠释,无益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高。因此,音乐鉴赏教学一定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想象空间。
并且,学生的音乐鉴赏理解与作曲家的内涵不一致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理解,找到与作曲家内涵的共同点,肯定学生音乐鉴赏的闪光处,千万不能一棍子打死,以作曲家的意图不谋而合。因此,老师绝不能用一个标准答案来诠释某一个音乐作品。新课程标准的音乐教师,在不能做这样死板的老师!
随着社会信息的高速发展,音乐的教学设计要不断的与时俱进,探究出符合当展需要的音乐教学方法,实施合理的音乐教学设计。然而在现代的音乐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落后的音乐教学设计方法,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了不利。
一、研究方法
音乐教学设计工作是教师开展音乐教学的重要环节,音乐教学设计对教师能够顺利的将课程标准规定培养的目标实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新课改背景下的音乐教学设计应从学生与教材内容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难点这些方面入手。本文的研究方法采用的是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和专家访谈的形式,致力于创新高中音乐教学设计的方案,探索高效的音乐教学方法。首先,一共针对高中的音乐教师发放了100份调查问卷,其中收到了90份有效的调查问卷,回收率高达96%。
二、研究结果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的调查问卷总统计和归纳了几个常见的问题:
(一)教学设计的要素不全面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的要素中包括了学生分析、课题、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作业设计以及设计意图等方面,然而在高中音乐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常常会忽略其中某些方面,使教学设计的要素不全面,影响教学的质量。
(二)教学设计与教案设计混淆
一部分教师的教学设计理论知识和教学原理掌握的程度不深,而且对音乐的学习缺乏有效的认识,所以音乐教学的正确理念也无法应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受到课改音乐教学思想与方法的影响,音乐教师的教学设计主要以教案的形式出现,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是教师的讲稿与课堂的流程,缺乏必要的教学设计要素和教学环节,师生之间的互动程度也较弱。
(三)教学设计中存在的不当要素分析
1.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前期包含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分析,在调研中可以发现很多教师的教学设计没有充分的重视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缺少对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具体了解,教学设计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教学的目标、教学的难点以及教学的方向都没有很好的把控,影响了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把握不准确。由于一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混淆,所以很难准确的把控二者,再加上每个高中生的音乐基础知识与能力、阅历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而每个学校和班级的班风、校风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在确定教学难点时,主要以经验来推测难点,影响了教学的准确性。3.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在高中音乐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学设计的不准确,导致音乐教学中存在环节不衔接的问题,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重视教师的行为,忽略了学生活动的设计和指导用。在音乐鉴赏课程中,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讲述,而没有通过具体的实践让学生去感受和反思,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大量运用,观看音乐视频中的文件,让音乐教师的专业技能可以充分的体现出来。
三、改革与创新高中音乐教学设计的有效对策
(一)教学设计不与教学方案混淆
为了改变教师将二者混淆的现象,可以通过制定和推广通用的高中音乐教学设计的格式,让教师可以将教学设计与教案进行有效的区分,逐步的将教学设计的内容规范化。
(二)改变教学设计中的要素不全面现象
1.分析学生与教材的内容。首先,要分析学生的音乐基础和学习能力,对每一个学生音乐的起点以及当前音乐的水平进行有效的分析,了解学生学习音乐的心理特点以及学生音乐学习的风格。其次,要对每个学生之间存在音乐水平的差异进行肯定,在教学设计中能够认识到这些差异,采取个性化教学的方法为音乐教学提供设计的依据,帮助学生认清楚自身的优势所在,发掘学生自身的音乐潜能,提高音乐的审美和鉴赏能力。2.教学目标和依据分析。高中生学习音乐是大多数学生音乐系统学习的最后阶段,因此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的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要认同学生之间的差异,了解不同学生之间音乐学习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分层次的确定教学目标,全面的开展音乐教学,深化音乐教学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体会到如何有效的鉴赏音乐的作品。3.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和分析。在音乐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知识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区分,其中教学重点通常是客观的,不以教学对象的改变而改变。而教学的难点具有主观性,不同的学生教学的难点是不同的。教学重点是从学科的知识结构出发的重点,教学难点与学生教学对象的学习条件、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条件有较大的关系。
随着社会信息的高速发展,音乐的教学设计要不断的与时俱进,探究出符合当展需要的音乐教学方法,实施合理的音乐教学设计。然而在现代的音乐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落后的音乐教学设计方法,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了不利。
一、研究方法
音乐教学设计工作是教师开展音乐教学的重要环节,音乐教学设计对教师能够顺利的将课程标准规定培养的目标实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新课改背景下的音乐教学设计应从学生与教材内容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难点这些方面入手。本文的研究方法采用的是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和专家访谈的形式,致力于创新高中音乐教学设计的方案,探索高效的音乐教学方法。首先,一共针对高中的音乐教师发放了100份调查问卷,其中收到了90份有效的调查问卷,回收率高达96%。
二、研究结果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的调查问卷总统计和归纳了几个常见的问题:
(一)教学设计的要素不全面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的要素中包括了学生分析、课题、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作业设计以及设计意图等方面,然而在高中音乐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常常会忽略其中某些方面,使教学设计的要素不全面,影响教学的质量。
(二)教学设计与教案设计混淆
一部分教师的教学设计理论知识和教学原理掌握的程度不深,而且对音乐的学习缺乏有效的认识,所以音乐教学的正确理念也无法应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受到课改音乐教学思想与方法的影响,音乐教师的教学设计主要以教案的形式出现,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是教师的讲稿与课堂的流程,缺乏必要的教学设计要素和教学环节,师生之间的互动程度也较弱。
(三)教学设计中存在的不当要素分析
1.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前期包含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分析,在调研中可以发现很多教师的教学设计没有充分的重视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缺少对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具体了解,教学设计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教学的目标、教学的难点以及教学的方向都没有很好的把控,影响了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把握不准确。由于一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混淆,所以很难准确的把控二者,再加上每个高中生的音乐基础知识与能力、阅历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而每个学校和班级的班风、校风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在确定教学难点时,主要以经验来推测难点,影响了教学的准确性。3.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在高中音乐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学设计的不准确,导致音乐教学中存在环节不衔接的问题,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重视教师的行为,忽略了学生活动的设计和指导用。在音乐鉴赏课程中,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讲述,而没有通过具体的实践让学生去感受和反思,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大量运用,观看音乐视频中的文件,让音乐教师的专业技能可以充分的体现出来。
三、改革与创新高中音乐教学设计的有效对策
(一)教学设计不与教学方案混淆
为了改变教师将二者混淆的现象,可以通过制定和推广通用的高中音乐教学设计的格式,让教师可以将教学设计与教案进行有效的区分,逐步的将教学设计的内容规范化。
(二)改变教学设计中的要素不全面现象
1.分析学生与教材的内容。首先,要分析学生的音乐基础和学习能力,对每一个学生音乐的起点以及当前音乐的水平进行有效的分析,了解学生学习音乐的心理特点以及学生音乐学习的风格。其次,要对每个学生之间存在音乐水平的差异进行肯定,在教学设计中能够认识到这些差异,采取个性化教学的方法为音乐教学提供设计的依据,帮助学生认清楚自身的优势所在,发掘学生自身的音乐潜能,提高音乐的审美和鉴赏能力。2.教学目标和依据分析。高中生学习音乐是大多数学生音乐系统学习的最后阶段,因此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的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要认同学生之间的差异,了解不同学生之间音乐学习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分层次的确定教学目标,全面的开展音乐教学,深化音乐教学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体会到如何有效的鉴赏音乐的作品。3.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和分析。在音乐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知识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区分,其中教学重点通常是客观的,不以教学对象的改变而改变。而教学的难点具有主观性,不同的学生教学的难点是不同的。教学重点是从学科的知识结构出发的重点,教学难点与学生教学对象的学习条件、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条件有较大的关系。
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是通过对音乐作品的体验、分析,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审美能力,从而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的音乐修养和人文素质。通过感受国内外优秀的音乐作品,激发学生对生活对祖国的热爱,实现美育的教育功能。
在教学实践中,注重通过对音乐的聆听、感受、分析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使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地发展,所有这些都建立在合理的教学模式之上,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1]。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
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将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各级各类教育。”音乐则作为人文教育和以“美”育人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全国各大高校得到迅速发展。2006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将音乐鉴赏课程进一步明确为所有高校的“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可见该课程在现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意义以及重视程度。
在行动导向课程改革的理念下,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是必然选择。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1.缺少音乐特色,忽视主体。音乐鉴赏是一门渗透性很强的学科,涉及文学、地理、历史、美术、民俗等,课程实施以音乐的教学内容为主,相关学科知识为辅。但有些教师却认为“音乐鉴赏就是听音乐”。教师不断地、大量地播放音乐让学生倾听。也有人认为“音乐鉴赏课就是学生多听,教师多讲”,简单地把音乐鉴赏课上成听音乐外加教师讲解的传统模式。不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忽略学生的主动参与,压抑学生主动探究的心理需求,忽视学生对音乐个性化的感受与理解,缺少特色。
2.忽视了音乐鉴赏课涵盖的知识量。鉴赏课程的乐理知识量较大,作为教师,必须进行课程的实施设计,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但在现实中却存在着某些教师为了取悦学生,将没有联系的教学形式也牵强地塞进音乐鉴赏课的教学内容中,使得本应该在课堂内完成的真正的音乐知识教学内容被挤出了鉴赏教学之外。这样做可能确实使部分学生暂时地感到愉快和满足,但对于音乐鉴赏课的教学计划和目的来说可能收效甚微。学生没有真正地得到音乐的审美体验,甚至使原本喜爱音乐的学生也逐渐失望,直至对鉴赏音乐失去兴趣。
3.滥用多媒体课件,缺乏设计。授课过程中大量运用多媒体技术,整堂课播放,反客为主。音乐具有抽象性和可塑性,它给人们的情感体验、形象思维等方面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可是,如果将教学中的每个内容都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在让学生初次欣赏音乐时就配上情节画面,这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却使学生的联想跟随画面发展而进行,这就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学内容都由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使教师和学生同时成为了多媒体的傀儡,教师只是起了灌输的作用,有悖于“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4.课堂教学形式化,缺乏有效模式。有些院校也设计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但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关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没能及时地给予帮助和指导。这样的为合作而合作、为形式而形式的“形式化”教学不但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反而会给教学带来低效甚至是无效的结果,缺乏行之有效的科学的教学模式。
三、“三段式”教学模式
高职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在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和音乐教材的各个部分中贯穿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康的人格,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对音乐作品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审美活动,有别于单纯感性审美活动的音乐欣赏,是欣赏与评判的综合,是感性和理性活动的协调统一。
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笔者在课程实践中采用三段式教学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任务导向、体验鉴赏、拓展探究,具体设计如下表1:
表1 三段式教学模式实施设计
设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走向讲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参与音乐的鉴赏活动。具体教学过程设计为:首先布置项目任务(任务导向),依次为学生寻找资料(课前),接着制作课件(课前),在课堂上进行鉴赏(学生介绍),学生讨论,然后教师分析引导、引领项目,接着学生讨论,教师再分析引导找出鉴赏方法,再由学生鉴赏音乐,最后是拓展与探究,布置下一单元项目。其理论依据为:以项目为载体,以行动为导向。可灵活运用讲解法、问题导入法、启发式讨论法、情感参与法、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充分展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的鉴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问题的引领、启发和讨论中获得鉴赏的方法,使之更好地理解音乐、欣赏音乐,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及创新能力。
四、“三段式”教学模式实施效果
有效教学是在研究学生学习过程的基础上,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达到情感与认知的统一,包括分析智能、发散性思维与实践能力的统一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运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提高艺术审美活动的有效性,是需要我们音乐教师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下面我结合自己在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的实践谈一点心得。
一、尊重学生主体科学教学设计
有效教学的理念,关注学生需求是重要核心,而关注的心理基础则是尊重。尊重是人文、平等的具体体现,尊重学生,是实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前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和分析是我们关注学生的具体体现,是我们进行科学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学准备的一个基本要素。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参与积极性以及教学环境等进行分析,在此基础进行教学设计,以求音乐欣赏教学中艺术审美活动的有效。
例如,人教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京剧大师梅兰芳》这一课的教学,课前我先做了一份书面了解,内容包括:你主动欣赏过京剧吗?喜欢欣赏京剧吗?喜欢或者不喜欢的原因?对中国京剧了解多少?结果大部分的同学表示“不会主动去欣赏京剧”,理由有:听不懂、“咿咿呀呀”太慢了、不喜欢女声的唱腔、像捏着嗓子唱等等。当我们的学生面对那些“板眼”、“行当”、“南梆子”、“四平调”等理论知识内容时,他们的学习需求是什么?怎样引导学生主动了解、欣赏我国的京剧、激发他们的欣赏赏兴趣?“音乐教育的作用,首先是要开发每一个人对音乐艺术力量与生具有的反应能力”。面对已具有一定知识储备的高中生,我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空间,想象空间、心理体验空间、探索互动空间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和审美。对本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等,也作出了适当的调整。在保证教学目标的情况下,调整部分知识的引入顺序,在唱段欣赏前以多种手段进行知识、情境、心理认知方面的铺垫。如京剧历史、人物故事、认识脸谱、了解“念白”“行当”知识等等。并引用欣赏一些含有中国京剧音乐元素的、经典好听的歌曲唱段进行扩充拓展,如《说唱脸谱》、《我是一个中国人》、《前门情思大碗茶》等戏歌,由此可以拉近学生与中国京剧音乐的距离,活跃课堂气氛,使京剧欣赏教学的内容更为丰富,学生的审美视野更为开阔。
二、丰富教学方法,注重师生互动
科学的教学方法是保证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是达到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方式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也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的自身特长和风格,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来优化组织教学过程,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的审美体验提供多种机会,提高“教”与“学”的积极性。
如在欣赏马思聪的《思乡曲》时,我把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并请学生在《思乡曲》的配乐下,集体朗诵《乡愁》。随着优美的小提琴旋律响起,深情如诉的音乐配上极为抒情的名诗,产生了极佳的审美体验效果。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既得到了美的享受,又获得了参与的快乐。
三、强化活动参与,拓展审美体验
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特征。人教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八节《京剧大师梅兰芳》这一课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知道京剧艺术在世界戏剧舞台上的重要地位、认识京剧大师梅兰芳,还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鉴赏京剧艺术的知识与技能。在阐述京剧念白的独特魅力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受京剧念白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强调京剧念白的音乐性,我在教案中做了如下设计:
[教案片段]
师:京剧表演中除了“唱”,还有哪几种艺术手段?
生:念、做、打
师:“念”指的是京剧中的“念白”。念白在京剧表演形式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刚才我们欣赏的这个唱段的最后,有一小段念白“娘娘千岁!”“二卿平身!”,很有韵味吧?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大家一起模仿体验,并请同学到前面表演。)
设计意图:京剧的念白不同于我们生活中的说话,也不同于用普通话朗诵,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会了解这一点,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感受京剧念白的韵味。
再如,在了解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其“表演艺术成就显著,影响遍及全国乃至全世界”,而“梅兰芳的表演被誉为世界三大表演艺术体系之一”这些知识之后,为了使学生更真切地感受中国传统京剧的魅力,我在教学中做了如下设计:
[教案片段]
师:京剧还有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段是“做”。“做”就是指是表演。京剧很程式化,一招一式都非常讲究。下面我们欣赏《贵妃醉酒》的另一个片段(杨贵妃在亭中独酌,沉醉而归)。请大家仔细观看视频。
提示:请特别注意表演者手臂的动作。
(欣赏后,选取其中一到两个水袖动作,大家一起模仿体验,并请几位同学分别模仿,大家说一说谁模仿的最像?什么动作细节最像?)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让表演的同学获得了展示的机会,而其他同学在评价的过程中也能通过欣赏讨论了解中国传统京剧表演艺术中“水袖”的美妙。
音乐是听觉艺术,要想理解和鉴赏音乐,就要对音乐表现手段有灵敏的感知能力。因此,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要达音乐欣赏的有效审美,我们还应该在欣赏教学活动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音乐本身,从音乐的基本要素入手赏析音乐,关注音乐的情绪、节奏、旋律、速度、力度,音色、曲式结构等等,带着思考去聆听,才能获得有效的艺术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 《高中音乐鉴赏》湘教版(教师用书)
一、导入是鉴赏课成功与否的关键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而别具匠心、引人入胜的一段新课导入,是教师经验、学识、智慧、创新的结晶。我们应明确音乐鉴赏课的导入目的在于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我想听”的主动学习状态。比如我在设计《瑰丽多姿的拉美风情》这一课时,从学生的视野角度出发,利用学生已掌握的一些相关知识,如可以从学生熟悉的人物入手,用学生最熟悉的百米飞人博尔特入手,激发学生的情绪及学习兴趣,利用视听相结合,激发学生想进一步了解拉美音乐的兴趣,同时课堂气氛也立刻活跃起来,学生很快就能够很投入、主动静心的欣赏这一系列题材的音乐作品。所以,音乐课精心设计的导入往往对整体教学目标的实现,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先机。
二、注意观察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观察,可以让教学更贴近学生,教师时刻关注课堂,观察学生,对课堂上瞬息万变的事件快速做出回应,可以激起师生的互动,保证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显示课堂的生命力,实现高效的教学。音乐是一种抒情的艺术,音乐鉴赏的过程就是欣赏者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去理解作曲者作曲意图和所表达情绪的一个过程,要想引起欣赏者的情感共鸣,就必须把握学生在鉴赏时对欣赏对象的了解欲望。比如:鉴赏无伴奏合唱《牧歌》时, 我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富于感染力的语调、有节奏的语速描绘一幅画面:在无比辽阔的大草原上,有着洁白的羊群,奔驰着的马群,安静的牛群,愉快地劳动着的人们,蒙古包中飘出袅袅炊烟,人们过着幸福而富足的生活。在营造好意境后,辽阔的伴奏出现,学生内心深处感受着极具蒙古特色的旋律,唱出了宽广、自豪的歌声,全都从心底喜欢上了这首歌。只有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音乐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
三、鉴赏必须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尽量细化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即设置小而明确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方向;一小步一小步地设计课堂讲授环节,让每个学生都能循序渐进地牢固地掌握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一学生的音乐基础并不十分扎实,一开始就给他们欣赏一些比较大的作品显然不合适。我在设计音乐欣赏时注意从比较容易理解的声乐曲入手,因为声乐曲结构简单,而且配有歌词,相当直观,歌词与旋律情绪的搭配十分贴切,学生容易理解。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就可以向器乐曲过渡。因为器乐曲比较抽象,没有歌词让学生理解和参考,要通过学生对音乐旋律的感受来想象它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器乐曲可以先从小作品或者独奏曲入手,然后逐步过渡到比较大型的合奏曲和交响乐,这样循序渐进,符合学生从表象到抽象的认识规律。从而达到:体现任务、体现发展。
四、运用优美的语言,创设欣赏意境
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音乐是美的,而这种美更多地应通过音乐教师的语言的诠释,来向学生传递。比如在鉴赏马思聪的《思乡曲》时,用柔和、忧伤、带有怀念情绪的语调来介绍这首乐曲,努力把学生带入了对《思乡曲》所表达的身在海外的游子思乡而无法回乡的那种凄楚、惆怅的情怀的体验之中;在鉴赏吕其明的管弦乐曲《红旗颂》时,用激昂的、充满自豪的语调达到把学生带入到看到国旗升起时那种幸福激荡的回想之中。在音乐鉴赏的课堂上,同样可以运用语言这把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武器,通过魅力的组合,循循善诱,把学生带入自己所创设的情景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这样在教学时,才能强有力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五、视听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
灵活对待教学媒体,创造性地使用教学媒体,才能发挥教学媒体的最大实效。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可以运用图像、文字、动画等相互结合的手段,给学生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视听享受的的同时,也给学生理解和感受音乐带来了很大的帮助。这些视觉的冲击,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更活跃。有了“视”、“听”的结合,就打开了多个感官通道,也就打开了音乐与相关门类艺术的通道。比如:在鉴赏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曲》时,我给同学们观看芭蕾舞剧中的《四小天鹅舞》,他们不仅感受到舞曲的轻松欢快,还感受到芭蕾艺术的独特魅力,赞叹舞蹈演员们高超的表演水平,也欣赏了舞台上漂亮的舞台布景,从而更好的感受《四小天鹅舞曲》这部芭蕾舞剧。
六、音乐鉴赏,必须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音乐是抽象的听觉艺术,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想象力的增强、思维的活跃,会大大提高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在鉴赏法国作曲家圣・桑的代表作《动物狂欢节》时,学生的想象力可以发挥到极致:我在教学设计时设计以分段的形式给学生听这首乐曲,每个乐曲第一遍听时,要求学生思考这首乐曲写的是那一种动物,再次聆听时,让学生说出这种动物处于什么样的状态,要求他们用自己的音乐来概括。在教学时,听“序奏和狮王进行曲”后,学生们说他们的第一判断是:这首乐曲描写的应该是一种体型很大、非常威武的动物,然后有的说是老虎,有的说是狮子。我点评说:你们的判断基本准确,你再仔细听一下这个由两架钢琴演奏的乐曲,它的音乐语汇更贴近于哪一种动物?学生听完第二遍时,大多说乐曲表现的应该是狮子,还说那头威武的雄狮在那里发出深沉的、威严的低吼。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教育活动中来了,这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感官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让学生自己想象乐曲的音乐形象。
音乐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我们一线音乐教师就是要通过不断探索,认真思考,让我们的鉴赏教学真正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