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传统文化文化的传承

传统文化文化的传承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3 09:24:2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传统文化文化的传承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传统文化文化的传承

篇1

目前,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元素,将传统文化元素充分渗透到服饰品设计当中,已成为服饰品设计教育主流的发展趋势。在开展服饰品设计教育过程中有效传承传统文化元素,可有效提升服饰品设计效果,促使学生能够充分结合各地的传统文化元素来完成服饰品设计工作,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服饰品设计灵感,使学生的服饰品设计更加具备自然性以及传统性,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服饰品审美能力,使学生在服饰品设计过程中能够体验到强烈的自豪感以及满足感。

一、服饰品设计中传统文化传承意义

(一)激发学生服饰品设计创造力众所周知,服饰品设计对于学生有着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目前,服饰品设计更多的还是融入了大量现代时尚元素,对于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相对较为匮乏,这不利于学生服饰品设计能力的提升。将传统文化有效传承到服饰品设计教育当中,可帮助学生储备大量的传统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使学生能够借鉴各种不同的传统文化来进行服饰品设计,提升学生的服饰品设计能力,激发学生服饰品设计的艺术创造力,培养一批综合素养较强的服饰品设计人才,确保服饰品设计教育既能够满足现代时尚风格,又能够体现出传统文化特色,以此促进服饰品设计的发展。

(二)调动学生服饰品设计的积极性众所周知,我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艺术底蕴,并且在不同地区以及不同年代均有着较为鲜明的风格特色。从民族角度来看,我国传统文化包含了藏族文化、傣族文化以及彝族文化等内容;从地区角度来看,我国传统文化包含陕北文化、江南文化以及中原文化等内容;从工艺角度来看,我国传统文化包含刺绣文化、扎染文化以及印花文化等内容。将传统文化有效传承到服饰品设计教育当中,可调动学生服饰品设计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了解传统文化的内在风格以及本质特征,加深学生对于各种传统文化元素的深刻了解,促使学生敢于应用传统文化元素,使学生的服饰品设计理念更加趋向于传统性以及文化性。

二、服饰品设计中传统文化传承问题

(一)服饰品设计教育理念存在偏差目前,国内服饰品设计教育理念存在一定偏差,过于追求服饰品的现代感以及时尚感,忽视了传统文化元素对于服饰品设计教育的重要性,使得学生在服饰品设计过程中更加青睐于添加现代元素以及时尚元素,导致服饰品设计逐渐丧失了鲜明的传统韵味。如此一来,服饰品设计就会越来越趋向于国外的艺术风格,难以将国内的传统文化特色充分体现在服饰品设计当中,一方面不利于国内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推广属于国内的服饰品设计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服饰品设计发展水平。

(二)服饰品设计教育模式有待改进目前,国内服饰品设计教育模式存在一定不足,主要依靠课堂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服饰品设计能力,但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难以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特色,无法将传统文化元素有效应用到服饰品设计当中。同时,从服饰品设计教育的评价体系来看,过于看重学生服饰品设计的现代感以及时尚感,没有对服饰品设计的文化感以及传统感进行有效关注,导致学生在服饰品设计中不会主动去融入一些传统文化元素,使得服饰品设计难以有效传承传统文化特色。此外,服饰品设计教育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相对有限,没有让学生前往现场去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特色,导致学生难以将传统文化合理渗透到服饰品设计当中。

(三)服饰品设计教育内容较为有限目前,国内服饰品设计教育内容主要以教材为主,而教材所涉及到的传统文化内容十分有限,无法帮助学生对传统文化形成深刻认识。同时,服饰品设计教育没有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导致学生只能接受有限的服饰品设计教育内容,无法扩充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量,使得学生无法将传统文化有效应用到服饰品设计当中。此外,服饰品设计教育欠缺相关的竞赛以及演出等校园活动,无法调动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的传统文化较为欠缺,难以在服饰品设计中体现传统文化元素。

三、服饰品设计中传统文化传承策略

(一)转变服饰品设计教育理念目前,我国服饰品设计更青睐融入国外时尚文化元素,而国内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相对较少。要想将传统文化真正传承到服饰品设计当中,还需要明确传统文化对于服饰品设计教育的实际价值。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许多服饰品设计人员认为添加国外文化元素能够提升服饰品设计效果,使服饰品更具时尚感。为此,可转变服饰品设计理念,树立传统文化元素在服饰品设计中的重要地位,促使学生在服饰品设计中主动运用国内传统文化元素,并学会将传统文化元素与国外时尚文化元素进行有效结合,在不破坏服饰品现代感的前提下注入一些历史感,使服饰品设计能够充分体现出传统文化特征,这样一方面能够有效传承国内传统文化元素,防止国内传统文化失传,另一方面有助于创建属于我国特有的服饰品品牌,提升我国服饰品品牌在全球的实际影响力。同时,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了解大量与服饰品设计教育相关的传统文化元素,包括旗袍、中山装、国画、少数民族文化等内容,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基于传统文化元素的服饰品设计理念,以此促进传统文化在服饰品设计教育中的有效传承。

(二)创新服饰品设计教育模式目前,服饰品设计教育模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这就极大限制了学生课后对于服饰品设计的学习效果。为此,可创新服饰品设计教育模式,大力推动第二课堂教学的发展,使学生能够在课外时间充分学习到服饰品设计内容,并积极了解传统文化的内在涵义,从而将传统文化充分融合到服饰品设计当中。例如,可制作网络教学课程,主并将网络教学课程分为三大模块,第一大模块主要介绍不同的传统文化,使学生对传统文化形成有效认识,第二大模块主要介绍服饰品设计内容,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有效的服饰品设计方法第三模块主要介绍传统文化与服饰品设计有效融合的方法以及案例,使学生学会将传统文化与服饰品设计进行充分结合,使其服饰品设计更具鲜明的文化特征。同时,还可以对教育评价体系进行有效变革,将学生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作为服饰品设计教育的重要评价指标,鼓励学生积极将传统文化作为服饰品设计的核心元素,并提高传统文化在服饰品设计教育的比重,以此促进传统文化在服饰品设计教育中的传承。此外,还可以带领班级学生深入市场,让班级学生体验到不同质地材料的显著特征。例如,侗族刺绣中棉麻的质朴感以及珠片的华丽感能够提升服饰品的时尚风格,侗族刺绣中面料的厚薄粗细能够提升服饰品的艺术魅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促使学生结合自身情感来选择相应的传统文化元素,提升服饰品设计的情感价值。

(三)开展服饰品设计教育活动只有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才能帮助学生将传统文化更好的应用到装饰品设计当中。为此,可大力开展服饰品设计教育实践活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实践活动环境,不断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元素的认知以及理解,以此提升学生的装饰品设计水平。例如,在介绍瑶族服饰品特色时,可带领学生前往实地现场去了解瑶族服饰品搭配特点,包括服装款式结构、头巾特色、披肩风格、银饰搭配以及腰带材质等,使学生充分真正了解到瑶族服饰品的鲜明特色,并学会将瑶族服饰品特色合理应用到自己的装饰品设计当中,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还能提高学生服饰品设计水平,有助于学生将传统文化元素以及服饰品设计进行有效结合。再如,在介绍汉画像石装纹样特色时,可组织学生前往博物馆观看汉画像石艺术的装饰纹样,并从包袋设计特点、耳饰设计特点以及丝巾设计特点三个方面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到汉画像石艺术装饰纹样的图案表现形式、色彩表现形式、工艺表现形式以及构图表现形式等内容,再通过实际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从而帮助学生有效掌握汉画像石艺术装饰纹样的实际特色。

(四)组织服饰品设计教育竞赛要想真正将传统文化有效传承到服饰品设计教育当中,就需要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服饰品设计教育实践当中。为此,可组织一些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服饰品设计教育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使学生能够将自己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充分应用到服饰品设计当中。例如,在开展服饰品设计竞赛过程中,可由学生任意选择传统文化元素,如刺绣、扎染以及印花等传统工艺,充分发挥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艺术审美能力以及服饰品设计水平,使学生能够将传统文化巧妙应用到服饰品设计竞赛当中,并对学生的服饰品设计作品进行客观评价,鼓励学生在未来的服饰品设计中积极添加传统文化元素。同时,还可以将参赛学生服饰品设计竞赛作品进行展览,让参与模特表演的学生各自搭配不同款式的服饰品,将融合传统文化的服饰品充分展现给全体学生进行观看,让学生能够对传统文化元素形成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服饰品设计灵感,促使学生能够将传统文化合理应用到服饰品设计当中。

(五)丰富服饰品设计教育内容服饰品设计涉及到较多的专业知识以及文化底蕴,仅依靠教材内容难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服饰品设计能力,也无法将传统文化有效传承到服饰品设计教育当中。为此,可丰富服饰品设计教育内容,借助互联网平台来整合有效的服饰品设计教育资源,使学生能够了解到更多的传统文化,从而将传统文化充分应用到服饰品设计当中。例如,可从网络平台下载相应的服饰品设计教育资源以及传统文化资源,并将其上传至班级统一的群当中,以便于班级学生随时学习服饰品设计的相关内容。同时,还可以让班级学生统一下载服装设计App,如服装设计平台、糖果女孩学服装设计以及穿针引线等学习软件,指导班级学生积极使用这些App,这样一方面可增加班级学生对服饰品设计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使班级学生将传统文化积极应用到服饰品设计当中。此外,还可以指导班级学生在网络平台自行下载相关的装饰品设计教学视频、传统文化讲解视频等内容,再统一上传到云盘当中,有助于扩充服饰品设计教育内容,实现服饰品教育资源共享,以此提高班级学生应用传统文化进行服饰品设计的能力。

篇2

二、动画形象中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动画形象无疑是一部优秀动画片的关键和灵魂所在,只有创作出好的动画形象,才能把角色的性格特征和故事情节充分地表现出来。许多优秀的动画片就是因为它塑造出了许多鲜活而极富个性的动画角色形象而取得了巨大成功,比如我所熟知的《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哪吒闹海》中的小哪吒、《米老鼠和唐老鸭》中的米老鼠和唐老鸭等杰出的动画角色形象,虽然很多年过去了,我们却仍然记忆犹新。我国的动画艺术家们在进行动画形象的创作时,非常注重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将动画形象的创作与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造型语言如戏剧、壁画、年画、剪纸、木偶、皮影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了许多具有鲜明中国民族风格的经典动画形象。如《骄傲的将军》中将军的形象就是借鉴了京戏脸谱的元素,赋予了角色鲜明的个性。《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玉皇大帝和四大天王等动画角色的形象造型,都取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包含了敦煌壁画、中国戏剧、庙宇艺术及民间年画等多种民族传统艺术元素,从而取得了巨大成功。《哪吒闹海》中的动画角色造型也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它融合了中国门神画、壁画及中国戏剧等民族传统造型元素,运用简练的线条、传统中常用的红、绿、青、白、黑等色彩,把哪吒、龙王、李靖等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生动地展现了出来。木偶动画片《阿凡提的故事》中机智诙谐的阿凡提的造型则吸取了新疆的地域性元素。这些动画作品的角色形象都是从我国民族民间传统艺术中吸取了大量有益的成分,在对传统文化艺术进行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因而具有极强的形式感和民族特色,对我国乃至世界动画艺术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动漫行业的大力扶持,我国的动画市场日渐繁荣,动画公司也越来越多,动画片产量也逐年增大,但是真正让人印象深刻、家喻户晓的动画角色形象却越来越少。究其原因,主要是近年来我国的动画作品都开始模仿日本和美国,却逐渐丢失了我们自己的形象塑造风格,创作的主动性不突出,造型语言单调而重复,严重影响了我国动画艺术的发展。因此当前我们在动画形象创作中必须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并结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不断创新,才能创造出优秀的动画形象,大力促进我国动画艺术的发展。

三、动画音乐中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动画作为一种视听的艺术,必须将画面与音乐完美结合,才能真正将影片的主题思想深入表达出来,刻画出经典的动画角色形象,烘托感情等。我国大多数经典动画作品的成功都离不开对音乐的合理运用与深入研究,特别是对民族民间传统音乐的充分运用,以此来增强影片的感染力和民族风格。如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音乐以中国民族乐器古琴和琵琶为主,画面主要借鉴了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先生的国画风格,优美画面与美妙音乐的完美结合是该片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牧笛》则是把笛声与和谐的自然之音相结合,并大量运用中国南方音乐曲调,再结合中国水墨风格的画面,使影片达到了独特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艺术境界,美国评论家将其称为“在中国听到的最妙的电影音乐”,并于1979参加丹麦举行的第三届欧登赛国际儿童和青年电影节获得金奖,影片能取得重大的成功是与对我国传统音乐的运用密不可分的。《哪吒闹海》也大量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如两千多年前的古乐器编钟、京剧中的打击乐器等,再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角色形象及场景设计,把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完美地融入到动画片中,获得了评论界的一致好评,还获得了多个国家大奖。《阿凡提的故事》充分发掘了新疆地方音乐的特色,音乐的运用使动画片呈现出独特的风情。总之,我国动画能创作出很多成功的作品,是与在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和运用了民族民间音乐、戏曲的精华分不开的。我们在当前的动画音乐创作中,一方面,我们既要重视对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创新,将我国丰富的音乐资源很好的运用到动画片中去;另一方面,在动画音乐的创作中也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注意将传统音乐与当前流行音乐的有机结合。

篇3

一、事件概况:两省三地的“西门庆故里之争”

读过《水浒传》和《金瓶梅》的人都知道,西门庆是一个“大贼、大恶霸、大奸商”的大坏蛋。对于这样一个十恶不赦的负面形象,凡是有道德有良心的人都会对之嗤之以鼻。但近年来来,山东省阳谷县、临清县和安徽省黄山市却上演了一出轰轰烈烈的“西门庆故里之争”的闹剧。先看阳谷:投资5600万元,打造《金瓶梅》等文化游览区,内有“西门庆故居”等系列文化景点;山东临清市:投资约3亿元打造一个“金瓶梅”式的大观园,重现西门庆以及他的妻妾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等的宅院生活;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则围绕“徽文化体验和休闲度假基地”这一旅游品牌,重点打造呈坎、潜口、唐模等三个旅游节点。

二、事件解析:西门庆故里之争缘由

1、文化导向出现偏差

历史名人,作为一种传统历史文化的体现,其最重要的意义是在于这些名人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而他们的故里仅仅是其生活成长的一个空间载体,位于什么地方并不是最重要的意义。中国历史上名人无数,可过去很少有争抢“名人故里”的事情。那是因为古人看到的是名人内在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而不仅仅是名人故里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空间载体。因此古人对名人的纪念,更多采用“青史留名”的方式,甚至是人们的“口碑”,而很少用具体实物的故里或故居。

当下我国正鼓励和支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即可拉动经济增长又可促进文化建设,所以各地对名人故里的打造也并非不可。但可悲的是,开发名人故里,竟然出现了西门庆故里之争。三地政府争相把西门庆这个一无是处的反派形象打造成文化产业英雄,这种行为实质是一种对历史文化的亵渎,是当代人急功近利,欲望膨胀的产物,是当下文化导向出现偏差的映现。

2、区域经济恶性竞争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我们过度地追求GDP的高增长。区域之间的经济竞争愈演愈烈,各种策略手段层出不穷,你方唱罢我登场。阳谷、临清、黄山的西门庆故里之争,正是区域经济的恶性竞争的不良结果。西门庆故里之争等乱象,并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而是地方政府浮躁的发展心态和饥不择食的发展焦虑,他们在“文化”的背景墙上写着的是一个大大的“利”字,这正是区域经济恶性竞争的结果。

3、社会大众对低俗文化偏爱

有怎样的市场需求,才会有怎样的产品。因此闹得沸沸扬扬的西门庆故里之争反过来也正说明了社会大众对低俗文化的恶味。《金瓶梅》在艺术上具有绝对的价值,但是,它内容上仍然是“”,西门庆的“大贼”形象是不容抗辩的客观事实。西门庆故里的开发,不符合我国传统文化的道德伦理观念,不利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

三、传承与保护传统文化的办法

1、个人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增强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进行文化接受的时候,应该坚持辩证的观点,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做到“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 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 必须“移风易俗”, 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自觉提高个人的审美能力,认知能力,文化品位能力。

2、国家政府需引导振兴优良文化

振兴文化产业是我国的一项战略国策,国家在鼓励、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把文化融入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离不开文化,但我们需要的是积极向上、健康纯净的文化,如果仅仅为了产业和利益,而牺牲了文化的导向性,无视了道德观和价值观,将不可避免地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这是得不偿失的。文化产业是文化和产业的结合,文化是前提和基础,没有文化内涵文化产业也就无从谈起。

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该以保护和发展文化、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核心价值和终极目的,而这些都要求国家、政府在鼓励发展文化产业的时候也要重视其内容的引导,尤其在文化产业兴起之初更要避免文化产业入了歧途,更不应该出现政府部门为低俗、腐朽的文化呐喊助威的现象。

3、媒体要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

现代社会是多元价值并立的社会, 我们不反对价值的多元化, 但价值取向必须有利于公序良俗, 与之相反我们可视为糟粕而弃之。西门庆故里之争, 客观上宣扬的价值观显然有损公序良俗的健康发展。因此媒体在这一事件的报道上要显现出该有的态度,引导公众舆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四、传承与保护传统文化的意义

透过上述西门庆故里之争的解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出了问题。也有质疑的声音,该不该传承与保护传统文化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传承与保护传统文化具有巨大的意义。

1、有利于国家民族的兴旺发展

一个文化大国, 给西门庆造故里, 给恶棍贴金重现于世的行为, 是典型的文化堕落、道德沦丧的行为,它警告我们丧失善恶美丑的价值和标准后, 一切以利为本, 被“利”牵着鼻子走, 将是多么可悲而又可笑的荒唐事。如果遗臭千年的奸商、恶霸、流氓成为一种被弘扬的文化, 中华民族必将付出惨重的文化代价或精神代价。

2、有利于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不仅能使人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 而且能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妙陶冶, 提高人的审美水平和道德素养。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以“西门庆”为招牌,传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格格不人的人生观、价值观, 不管是动用公共财政还是企业投资, 都是不能容忍的。

3、有利于国家政治经济的有序发展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 给予政治、经济重大影响。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日益显著。“西门庆故里”之类乱象背后, 涌动着浮躁的发展心态和饥不择食的发展焦虑, 以及逐渐失守的道德伦理底线。其结果不仅会拆掉文化“舞台”, 也会破坏经济发展的“好戏”。因此,传统文化的正确传承,不仅有利于文化本身的净化,而且也会有利于国家政治经济的有序发展。

篇4

企业文化的特点在于它是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在企业内部的综合反映和表现。企业文化的存在不可能脱离了社会环境独立存在。企业人员的背景要素中包含着极其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这些人员的文化背景,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契合工作者文化背景的特质,才能建立起完善、富于生命力和竞争力的企业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一点上,就是需要纳入考量的一个重要元素。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产生于五千年文明历史,影响到现在和未来的,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儒、释、道互补,其他诸子百家思想为辅的一种人伦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肯定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等思想精华,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又包含着人本管理的丰富内涵,特别是在培养、选拔、使用、激励人才等方面有着厚实的思想基础与独具特色的“用人之道”1 。充分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并积极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员工全面发展,对于当前的企业文化管理来说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

(二)儒家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

儒家文化坚持“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孔子提出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并把“仁”作为其学说的唯一原则和最高道德标准。这实际上体现了对个人价值的肯定。“天人合一”则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对待人和自然、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认识。当今社会,企业管理倡导的是人本主义管理。现代企业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尊重人的地位、价值和尊严,这样充分调动了广大员工内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企业在这一基础上要求员工更广泛、更积极地投入生产经营活动,并通过员工不断的学习和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实现企业繁荣和发展的目标。百年老店同仁堂就是以“仁”为企业文化之本。它的管理理念就是“同心同德,仁术仁风”、“同修仁德,济世养生”。这佐证了“以人为本”这种注重培养职工的互相尊重、团结合作、改进创新的精神的文化模式是我国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基本点。

现代文明起源与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也伴随着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平衡破坏,以及人性异化等现象。“天人合一”是一种对现代企业的一项基本要求,这种要求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个层面,要求人的作为能够不损伤天地和他人,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相处;第二个层面,企业的发展和管理都要尊重社会和自然的规律,不能违背规律的要求而独立发展。日本的松下企业文化2 :“企业报国、光明正大、友善一致、奋斗向上、礼节谦让、顺应同化、感激报恩”, 它就散发着一种浓浓的天人合一的情结。日本的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起源于中国唐朝的思想文化,在根源上都包含着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核。当今社会追求功利性和利益极大化,个体在滚滚的金钱洪流中往往缺乏对自身行为的反思,企业作为经济世界中追求生存的个体,需要儒家思想精神内核中所蕴含的人文智慧进行精神的调解和治疗。

(三)传统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培植

篇5

庄子云:“任其性命之常情而已矣”。能够看到庄子对自然性的推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在道家的角度来看,自然便是一种最崇高的美学和哲学。此处的自然并不仅仅是所谓的大自然,而是一种俗称的自然而然的态度和方式。这种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背景通常是物质文明欲望越来越旺盛,那么便会形成一种与自己精神文明相互约束的部分,人们就会追求一种本性的回归。现代文学中有很多作家都引用这种思想文化,他们都自觉地传承这一个命题,对现代文明发展抱着一种本能上的反感,带着一种感伤的愤懑去看待这个社会人性的退化和分裂,目的是为了追求自身的自然性和生命的质朴。此时沈从文便是一个非常具有时代代表的作家。他尊重自然本身的自然性,在其小说中不断使用自然去渲染风味,烘托突出本性,另外一方面他又超越了自然,表达出一种自然即人的境界。他之所以能够成为写景的高手,就在于他善于去体验,他能够把握住自然的生命本性,来作为自己的写作材料,他的文章中,即便是把人物抽离,都能够从中感受到这些景物本身具备的生命力和内在力量。还有就是沈从文文中的人物和景色形成一个和谐的环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人正是为了融汇到自然中所存在的,那么这个人在这个自然当中形成一种最崇高的精神自由高度。如同《边城》中的这么一句:“祖父是一个在自然中生活了七十年的人。”在其笔下的世界中,儒家伦理已经失去了约束力,一切都顺其自然,一切都跟随者本性所去做,不需要刻意去营造什么。林语堂同样是自然的崇尚者,他的大荒中孤游中同样与沈从文一样,他用道家文化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让自己得到一种文艺思想的转变,实现一种政治上的逃避。为超越政治,他把在幽默的文字风格基础上,传达出了一种超越的境界氛围。

二、清高淡远

道家对追求自由的执着,让它带着一种清高淡远的态度,这种态度确立了道家在一种悲剧意识上的形态。道家的悲观主义从四处扩散开,带着一种忧郁和愁伤感,告诫出人生到处都是痛苦之事,所以没有必要去过分追求外化,也就是社会性的东西,只有追求当下的自由就已经足够了。他们看得非常清楚,人到了尽头就是一种死亡,所以本身有了一种无可救药的悲情感,无论如何都无法逃脱这种自然的规律,既然如此,人生只能够做到清高淡远的境界,也就是追求内心的自由。在这种绝对的内心自由状态里面,人们可以感觉到这种人生悲剧命运的认识。清高淡远是一种人生态度,但是他同样是一种自救,把人从复杂的现实当中过度到灵魂的层面,形成一种自娱自乐的满足感。相对于儒家的积极入世有着一种反抗。梁实秋在其作品《雅舍》中说道:“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体现出一种清雅脱俗,幽默之处。文中最后他还写道:“雅舍”非我所有,我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本来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刘克庄词:“客里似家家似寄。”我此时此刻卜居“雅舍”,“雅舍”即似我家。其实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字里行间体现出一种游心于物外,不为世俗所累的情趣。总而言之,道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能够在当现代的文化史中找到痕迹,同样它的发展依赖着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从无以发声到对文以载道,文人不断对宏大叙事的反思和疏离。他们淡化了文学的社会性色彩和功利色彩,欢呼文学的个性和自由。

三、儒家文化

上面主要说的是道家文化在现当代中的体现,但是传统文化在文化中的体现并非单面的。他同样有着各种方面,下面笔者就简述另外传统文化的几方面传承。在传统文化当中最为之影响深远的当然就是儒家文化,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中,此文化影响着朝朝代代,一开始只是孔子提出的一种仁的哲学思想,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个思想已经成为了一个思想文化和民族历史长河中的水分,它被统治阶级上升成为观念成为国家的意识形态,如果要寻找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那么便是仁。儒家文化并没有退缩,在现代文学中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和作用,它不仅仅是一种现代语言的体现,更加是一种艺术形式和民主思想的表达。作者使用自己擅长的艺术形式去表达仁者无敌的哲学思想,用多个角度诠释这个传统的哲学思想,构建出一个全新的创造性的形式,让此文化在现当代文学中具备了现代化的特点。在现代文学中,作家不断去把文学拔高到一定层面,把文学变成人学,此举的确是没有错,因为他们运用了儒家文化中的人道主义,把人道主义贯穿在整个现代文学作品之中,形成一种让人敬佩、佩服的文化修养和人为素质。儒家文化不仅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思想灵魂的归宿,它同样带给了现代文学创作一份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思想资源。可以说没有儒家文化的传承,就没有现代文学中对于永恒价值和超越意义的人学思想的探究和不断探索,它进入传统文化骨髓里面的东西,现代文学就给了它更好的皮肉让它展现下去。

四、少数民族

篇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197-02

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的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2001年联合国评鉴首批“人类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将其列入其中,这同时也意味着,像许多传统文化一样,昆曲也正面临着生存危机。如何更好地保护这种古老的传统戏剧形式,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令我们思考的问题。

传统文化的传播离不开媒介,随着媒介形态的发展,昆曲施展魅力的场所由最初的舞台,走向广播、影视。由于昆曲在文学和艺术上的特殊性,需要读者(观众)具备一定程度的文化、艺术积累才能理解其内容、欣赏其表演艺术。而大学生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群体,使得高校成为昆曲生存的沃土。因此,倘若能够借助网络媒体的力量,将高校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传承相结合,无疑是一条可行性路径。

一、古莲种子的新土壤:互联网时代的昆曲传播

莲花种子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植物种子,千年前的古莲种子经过培育,依然能发出新芽,绽放出绮丽的花朵。倘若我们将以昆曲为代表的民族传统文化比喻为沉睡千年的古莲种子,那么互联网便是能使它们焕发出全新生机的土壤。

网络媒介具有跨时空传播、即时性强的特点,其强大的多媒体功能更是兼具了纸媒的文字表达和电视、广播的视听功能。常见的网络传播形态有门户网站、论坛、搜索引擎、博客(微博)、播客、即时通信工具等,以此呈现的昆曲文本形态也十分多样。例如,中国戏曲学院“雅音新赏乐团”在推广昆曲艺术时,充分利用微博和微信公众账号的平台,推出微博“雅音新赏昆曲在线”及微信公众账号“雅音新赏”,通过这些平台最新演出资讯、昆曲常识,及演员个人动态,既及时有效地传达信息,又能够通过一幅幅精美的图片让青年观众从视觉之美进入到昆曲的绮丽天地。

此外,网络媒介还具有鲜明的交互性和信息小众化的特点,与受众间的互动加强,使得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媒介与昆曲专家、演员进行互动。如“昆曲义工”白先勇的个人微博,内容涉及昆曲演出信息、幕后花絮、昆曲v座、昆曲研究文章等与昆曲相关的方方面面。而微博同时也为昆曲观众提供了参与的机会,观众可以通过微博平台,撰写自己对昆曲的认识,成为其他媒介有效的补充手段。在这个过程中,观众兼有信息接收者和传递者的双重身份,体验感增强,并能自觉推进昆曲更为广泛地传播。

二、珠联璧合:昆曲与高校文化建设

昆曲进入高校,在传播昆曲的同时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与我国现代大学创立同步的。早在我国第一所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创立之初,时任北大校长的就聘任昆曲学家吴梅担任词曲教授。20世纪40-50年代,俞平伯在清华大学组建“清华谷音社”,赵景深在上海组织“上海昆曲研习社”,其成员大多是高校师生。改革开放以后,高校又有了普及昆曲的学术、实践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意义的就是白先勇的“北大昆曲传承计划”,以及青春版《牡丹亭》的各地公演。

2009年秋,在白先勇的倡导下,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启动“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该计划“将在北京大学开设昆曲公选课,举办包括演出、展览、讲座等活动在内的昆曲文化周,推动数字昆曲工程等,力求保护昆曲文化、培育昆曲传承新生血液、用全社会的力量推动昆曲文化的复兴。”这项计划一经展开,立即引发不小的影响。而这一传承计划之于我们的意义并非只是对昆曲的传承,它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所做的尝试,无疑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北大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名校,本身有着深厚的人文传统。以昆曲教育为例,自将昆曲教育引入北大后,北大一直有昆曲传统,以吴梅、俞平伯、吴小如为代表的几代师生不遗余力地研究、创作、推广昆曲艺术,让昆曲之美在北大校园内不间断地一直传承下去。由此,我们便不难理解白先勇为何选择将他的“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率先在北大校园进行推广了。北大的昆曲传统为“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提供了最佳平台,而在这项传统艺术中,北大的校园文化亦在无形中得以丰富、深化。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校园文化建设其实有着相辅相承的互动性,我们甚至可以说,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本身就应当是高校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因此无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还是进行高校文化建设,都需要长期坚持下去。校园文化是高校办学理念、校园精神、管理水平的集中展示,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项持久的、集各方力量共同完成的事业。建设校园文化不能存功利主义之心,须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

三、“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传统与“今天”对话

正如昆曲经典《牡丹亭》里的唱词那样:“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在将民族传统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的过程中,我们唯有真正进入传统艺术的“园林”之中,让传统与“今天”对话,使传统文化能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在这一方面,“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便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样本。

(一)让多元主体为高校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推动高校文化建设需要高校自身的努力,同时更离不开高校与市场、社会之间的多元互动。“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得以成功,与高校、市场、社会之间的合作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当前,我国已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依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对高等教育发展不同阶段特征的描述,从精英教育阶段到大众化教育阶段,其表现并非仅是毛入学率数量指标的变化,数字表象背后所呈现的,则是高等教育若干方面质的变化。在诸种质的变化之中,无法忽视的便是高校与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正不断发生着变化,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发展至普及阶段,高校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同市场、社会的互动协作,适当地借助来自于校外的力量,不失为一种为高校文化建设注入“新鲜血液”的良好方式。

市场可以为高校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在“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其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分别得到了来自可口可乐公司、美国FCCH基金会的资金赞助。在“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中,经费的投入是各项活动如演出、展览、讲座等得以开展的必要条件。当前高校的文化建设,其经费多来自财政拨款,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商业资本同文化之间不断交织缠绕并形成复杂丰富的耦合机制。文化事业同文化产业的发展并行不悖、相互促进。只要建立起完善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高校文化建设也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顺应社会主义市场机制,与企业、演出机构、个人等市场力量共同搭建平台,携手促进高校文化建设的繁荣与发展。

社会对于高校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专业技术支持上。“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中所开展的一系列昆曲课程、讲座中,其师资团队囊括了国内昆曲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及昆曲表演艺术家,而以青春版《牡丹亭》为代表的昆曲演出则依托苏州昆剧院等演出团体。由此可见,高校文化建设离不开市民和社会的支持,高校应打开校门“拥抱”社会,寻求全社会范围内专业社会团体及个人的技术支持。借由此路径,以昆曲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也可以传播至更广的范围。

(二)利用新的传播平台进行传播

“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设有官方网站、官方博客、官方微博、微信公众账号,最新的演出、讲座等活动资讯及详情,会通过这些平台,使学生可以第一时间了解。此外,这些平台还会进行一些昆曲相关知识的介绍,虽然这些介绍在学术深度上稍有欠缺,但其富于趣味性,对于昆曲的普及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同时,网络媒体的交互性特点也使得其成为学生与昆曲专家、表演艺术家互动的平台,在互动的过程中,他们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同时也能真正参与到昆曲的传承之中。

(三)创新学生参与形式

2010年3月,北大进行了一场校园版《牡丹亭》海选,通过海选,北大昆曲工作坊接纳了80名学员,这其中大部分学员都是不具备戏曲基础的。经过一系列昆曲教育后,进入排练阶段,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张继青、姚继j以及青春版《牡丹亭》主演都曾多次到F场指导这些学生的表演,到2011年4月,校园版《牡丹亭》终于在北大进行公演。这种让学生参与到民族传统文化之中的新形式,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学生之间的距离不再遥远,而是具有一种新鲜的吸引力,让学生乐于接近、了解,无形中达到了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建设了时代意义与民族传统兼具的校园文化。

四、结语

互联网时代,以高校文化建设为依托,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我们今日的努力,可以守住那些不应被时间隔断的文化,让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白先勇北大昆曲传承计划. http:///maywalk/KunOpera/.

[2]江巨荣.汤显祖研究论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3]汤显祖.牡丹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4]吴安新,邓江凌.政府和社会力量参与高校治理问题研究――基于“外部利益相关者”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12,(3):55.

篇7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4)22-0076-03[ZW(N]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社科联2012年社会发展研究青年课题(20120407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健(1982―),男,山东梁山人,博士,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进入21世纪,媒介转型与“文化DNA”采集,以数字影像、二代互联网、移动通信工具等为代表的多媒体与新媒体正加速推进整个世界技术、社会和文化的急速变迁。新媒体时代正在定义一个与青铜、石器、手工机械和机器大工业时代等完全不同的时代。媒介转型带来的全新认知、传播和交流方式以及它们所导致的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将影响人类的生活方式、认知模式和知识生产方式,从而塑造一个新的社会。在媒介转型中,多时态多语境的表达格局、多样化呈现方式、多元化文化群体和社区、多学科化研究的出现,势必导致知识生产和传播的转型。它让唐代服装传统文化和传统学科产生危机的同时也给它们带来生机。

一、基于唐服时代样式变化与数字化传承

唐代的政治经济长期稳定,对外贸易发达,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发展,国力强盛,儒教、佛教、道教的融合,文化艺术的繁荣昌盛,外域文化的交融等为织造技术奠定了雄厚基础。科学、文化、教育以及社会风尚奠定了唐代服装是其劳动成果与物质文明的产物,生活习俗、情趣审美、服色爱好、文化心态、社会理念对现代的职业教育网站数字传承、述古、礼仪教化、教育、伦理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唐代的绘画、雕塑、音乐、舞蹈都达到一个完美的高度,因此在服饰上显现出开放、自信的民族自信心,其历史价值决定于当代意义。

唐服的数字化传承,通过完成整个着装状态的创造过程实现,借助数字化图形图像艺术与技术,辅助服装产品设计师完成设计语言的构思。从初唐到晚唐,男装领子由圆领变成阔边镶沿加白色护领,袍服袖子由窄小到宽松肥大;女装领子由单一到出现圆领、方领、斜领、直领、鸡心领、袒领等多种款式,衣袖由小袖褥佩长裙变成衣衫小袖配长裙再到日趋宽大。服饰色彩也呈现尊卑两极的特点(见图1)。

图1服饰色彩的特点

以三个基本要素为切入点的职业教育网站设计流程综合分析:1.唐服要素研究,确定唐服的样式、图案特点以及时代变化;2.围绕多元交互性、工学结合、资讯视觉化对“Web”基础职业教育要素进行研究;3.对国外的“Web”教育网站和中国传统服装教育网站进行分析,分析教育网站的要素与互动要素,如在线课程,测试,公共资源,评价反馈,人、环境、资源要素分析等(见图2)。

图2研究的流程

二、文化原形(唐服)数字化保存分析

(一)“Web”基础职业教育优势分析

跨越时空限制、学习内容生动丰富、可选择个性化、实现互动、激发学习兴趣、职业研究性的学习能力是信息时代学习的重要方式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决定性因素。

(二)现在传统教室职业教育的问题点

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单一,教材为主、内容封闭,知识特点表现为学习已经组织好的信息,以事实为学习起点,说教式的教学,教师是主体,师生的角色相对固定,班级或实训室授课,个人学习为主,强调学习结果以及对具体的技能评价。反之,“Web”基础职业教育模式的综合性教学、内容开放,强调发现和创新学习,以问题为学习起点,交互式学习,以自己探索为主,学生为主体,师生在学习互动中经常发生角色的互换,交互合作学习成为重要形式,重视学习过程,对学习过程综合评价,不受时空限制。

(三)“Web”基础职业教育的特性和效果

“Web”基础职业教育的意义表现为缓解师资力量不足、质量不高,缓解知识扩张与基础教育等矛盾,能够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平等原则,解决择校的问题,形成绩效的职业研究性特性,同时有利于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拓宽眼界,提高信息处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遵循科学的探索。“Web”基础职业教育最终效果表现为融合性、趣味性、多样性、开放性、交互性、参与性。

三、职业教育网站开发概念构想提案

(一)现有以及文化原形数字化保存的过程

现有的文化资源保存形式包含正式出版物、开放的网络内容、电子版文献、技术报告、地方政府报告、特藏等。文化原形数字化保存的方法和形式就是依靠网络数字媒体综合平台,进行数字化传播与推广(见图3、图4)。

图3文化资源保存形式

图4文化资源数字化保存的过程

(二)职业教育网站设计意图、构想以及网站要素研究

如何使职业教育的过程更加有趣?如何有效地测试职业教育的效果?如何激励学习者投入学习?如何在学习过程中提供帮助?如何使学到的内容能够应用?实现工学结合职业教育网站的设计意图与构想(见图5)。

图5职业教育网站设计意图和构想

图6职业教育网站要素分析

综上所述,以人、环境、资源要素展开职业教育网站教育要素与互动要素研究分析,人的要素强调同时、异时交互时间,用户的互动时间以及访客的互动态势,用户的控制权等。环境要素则强调界面的小环境,网站载体的大环境(见图6)。

(三)职业教育网站内容构架提案

职业教育网站内容构架分别为接受知识、测试教育效果、激发兴趣、知识交互、学习工具、学习成果与活用的职业教育网站内容构架的6个基本导航界面(见图7)。

图7职业教育网站内容构架提案

(四)职业教育网站视觉界面节选提案

职业教育网站视觉界面有对服装样式的结构的学习,有累积点数,买卖服装模型道具,在线笔记本可以记录学习过程,相关图片和文字,对服装文物追溯认知程度的测试、获取更多的模型、在线笔记本、我的服装设计等。

四、结论及对以后研究的展望

对唐代服饰文化进行物理性保护以及修复整理,通过数字化的形式实现永久继承与保存,并建立起数据库。同时,将教育网站定义为职业基础教育型网站,运用多媒体网络的有效手段,创造学习、测试、游戏、交融的教育统合平台,具有独特的互动性、多样性、开放性、趣味性、参与性等特性,使中国传统唐代服装的文化内容更好地达到职业教育的目的。解决了传统教育中内容封闭、时空受限等问题。网络的便利性使学习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使文化内容更容易展示、传播和交流。提供给学生“即时学习”(Just In Time Learning)及“无围墙教育”(Education Without Walls)的学习环境。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以游戏交互的方式,巩固学习的内容和进行学习效果的测试,从而激发学习者兴趣,发挥职业教育网站的优势作用。

参考文献:

[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1:55-60.

[2]袁仄.中国服装史[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64-71.

[3]咸妍.关于中国唐代传统服装的教育网站开发研究[D].韩国:东西大学数字化和信息技术研究生院,2007:35-40.

篇8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模式

传统模式。根据文化功能论的观点,文化总是为人类的某种需要服务的,其延续性便是传承性,而不是保护性,是一种集体无意识、无功利条件下的传承,其特点是娱乐性为主的精神生活。体现为无功利性和集体无意识性。

无功利性,人们在举行婚俗、丧葬和过节日的过程中经历的是一种精神活动,表达的是一种生活情感和娱乐,而不是为赚钱或谋取利益。如阿西里西村的赛马和磨磨秋就是一种无功利的生活方式。大家聚集在一起看赛马,打磨秋,此类赛马活动中虽有物质奖励,但这种报酬是大家一起主动凑起来的钱,以鼓励比赛者,具有一种意义象征。丧礼和婚礼更是无功利的生活,是一种换取精神满足感的消费活动。所以,传统意义的文化传承是一种带有娱乐性、无功利性的文化延续。

集体无意识性,关于传统文化在村落里的传承模式是集体无意识性是不难理解的。许多传统文化的表现模式都是集体性的,并且大家都很积极和主动,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如火把节,无需刻意组织,白天大家都主动聚集在一起摔跤、跳舞、赛马等,晚上则点火把围着山水转。一种传统文化的形成,都是一个集体参与的结果,且成为该集体的生活模式,也是展现该集体观念和思想的途径。

现代模式。随着传统文化消失的加快,人们开始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赢得了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积极响应和支持,进而形成了以政府行为为主导、法律意识为导向、资金投入为形式的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模式。笔者将这种模式界定为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保护模式,其特点是具有功利性和有意识性。

功利性。这里的功利对象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理解,一是当地政府,一是传统文化持有者。目前许多地方政府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动力一方面希望借助“非物活动”获取国家资金投入搞建设,争取政绩;另一方面则是通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当地传统文化,开发旅游资源,增加当地政府收入。从文化持有者来讲,因传统文化持有者稀缺,或者传统文化传承方式开始弱化或消失,当地政府和专家学者在关注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唤醒了文化持有者的文化自觉意识,同时也激起了他们文化传承的功利性。

有意识性。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在政府主导下又有两种表现:一种是行政模式,一种是传承人模式。前者以政府推动文化产业、开发文化资源,获取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后者则是把文化产业专利化,由专利人(传承人)来传承和享受该文化资源。不论政府保护模式还是传承人模式都是经过一系列有意识有目的地规划进行的行为。

阿西里西村彝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阿西里西彝族村寨的文化现状。阿西里西村的文化由三部分构成,一是以彝语为主要载体的彝族传统文化;二是以汉语为传播媒介的现代文化;三是以彝汉双语为诠释工具的基督教文化。彝族在贵州历史上建立过持续时间最长、独具彝族文化特色的地方政权。因承行完善的“则溪政权制度”①,历史上彝族文化一直是黔西北的主流文化,随着公元1664年阿哲部水西土司政权的最后瓦解,黔西北实行了一千多年的彝族政权制度彻底崩溃,彝族文化赖以强势运行的政权基础不复存在。随着大量汉族的迁入,彝族文化逐渐被汉族文化稀释,消融,形成如今彝族传统文化分布的孤岛格局。阿西里西村的彝族传统文化主要表现为语言,所有村民在村寨日常活动中均使用彝语进行交流;文字,村寨有四个熟谙彝族文字的毕摩;以彝族酒礼歌为代表的彝族婚嫁文化;以彝族铃铛舞为代表的丧葬文化;以彝族撮泰吉为代表的原始戏剧文化;以《阿西里西》和撒麻舞为代表的彝族歌舞文化;以赛马和磨磨秋为代表的彝族体育文化;以彝族火把节和十月年为代表的节日文化。其中撮泰吉2006年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铃铛舞2008年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火把节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阿西里西村是贵州彝族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村寨之一。

阿西里西村的文化传承模式。一方面,以政府为主导的文化传承模式。从阿西里西村的相关文化事件可以看出,政府在阿西里西村的文化交流中扮演了主导性角色。随着近年来相关文化项目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阿西里西村逐渐具有了全国甚至全球意义的文化象征性。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恒久动力,如果没有政府持续的关注与支持,阿西里西村必然像距它不远的其他彝族村寨一样完全基督化。阿西里西村的彝族文化在其他村寨也能找到,幸运的是阿西里西村最早搭上了政府政治宣传的文化交流车,成为历届地方政府进行政治宣传时的权威文化选择。

另一方面,以利益为主导的文化保护模式。在阿西里西村,基督教和彝族传统文化一直处于持续的博弈过程中,政府对彝族传统文化的长期介入使得彝族文化没有完全消亡,并和基督教文化以年龄人群为界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2005年赫章县政府请55岁的村民苏朝到县上编导《铃铛舞》,参加广州全国民间文艺汇演获最高“山花奖”后,政府奖励苏朝2万元钱,从此后苏朝就再没去过教堂。苏朝在阿西里西村组织了彝族传统文化《铃铛舞》和《撮泰吉》表演队,这是一支松散结合的村民表演队,无演出时大家各忙各的事,有演出时则在苏朝的组织下共同排练表演。为了组织这个队伍,苏朝自掏腰包3280元置办了《撮泰吉》演出服,经费来源于2005年苏朝为赫章县文化局编导“铃铛舞”获全国大奖后的奖励。笔者称苏朝为“文化工头”,他是能发现自身文化价值并有能力将其转变为经济效益的为数不多的乡土人才。

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模式的选择之路

传统文化存续的村寨须是具有文化自生能力的相对闭合空间,或处于一个相对广域的传统文化区中。简言之,就是地理位置偏远,生存环境艰苦,现代文明无法发挥它的全球化优势。就具体的文化空间村寨而言,此时的传统文化既是“基本形貌”,也是“次级形貌”,传统文化具备脆弱而有效的的文化生态系统。另外,如村寨地理位置好,生存环境优良,传统文化村寨存续的必备条件便是须处于一个相对广域的文化区,广域文化区的传统文化可聚合与现代文化相调适的能量。现代中国最成功的旅游民族村寨,如云南西双版纳的橄榄坝傣族民族村寨、贵州的千户苗寨等地均如此。

事实上现代化和全球化是大势所趋,无论如何封闭的民族村寨都将被全球化的大潮所席卷,只不过是时间先后的问题。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传统文化只有调适和消亡两种选择,而调适的唯一选择就是村寨依托。事实证明,任何完全背离村寨依托的商业或慈善文化传承都不可能长久,但以村寨为依托的文化传承又必须以文化收益为动力,这就取决于以政府或文化企业为主体的的外力及以村寨文化精英为主体的内力。除了内外力,村寨传统文化还必须有一个能够将其支撑起来进行长期文化展演或传播的支点,这个支点要么是旅游化了的村寨本身,要么是离村寨较近的旅游景点。

文化的特点决定了传统文化只能是一个具有时间惯习和空间阈限特点的概念,是一个动态系统中的相对静态部分,文化保护是一种基于文化认知的群体实践行为。对处于具体生境的民众来说,文化是“固有”的,没有传统与非传统之分,所有他者的文化保护行为都将不可避免地被打上理论预设和先验的烙印,从而置文化保护者于文化救赎者的尴尬境地。因此,加强对文化所有者文化自觉的培养便成为文化保护的关键,从文化的他者救赎到自我发展是文化保护唯一可行和有效的选择。

结语

彝族传统文化是彝族人长期生产生活过程形成的习俗、信仰、观念等,其表现形式为舞蹈表演、演唱和仪式等。贵州彝族传统村落阿西里西村的三种文化表现模式被选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后,间接推动了该村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其中政府激发了传统文化所有者的文化自觉意识,培养是延续文化的基础。村落文化精英在文化保护过程中起着决定性。同时,传统文化所有者在文化实践过程中的利益博弈最终导致无法阻挡地文化自我调适和变迁。因此,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必须是在适当的利益为内动力的基础上,由政府、专家和民间文化精英为主导,群众参与为基础,复苏文化生命力。

【作者为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毕节学院彝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本文系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黔西北濒危彝族钞本文献整理和研究”的第二个子课题“黔西北濒危彝族文献依托的彝族村寨传统文化保护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JZD010】

篇9

一、艺术教育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中华民族发展和兴旺的力量之本。可以说,中华文化是世界惟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传统,它表现为哲学、伦理、文学等等。文化里最根本的东西是哲学,因为哲学讲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和思维方式的问题,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和它的思维方式在文化当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1]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和高速发展时期,如何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共同的精神文化家园,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实现“中国梦”强大精神力量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动力在于教育,因此,发挥艺术教育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润物无声的教育熏陶、引导示范作用,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艺术教育,不仅可以立足中华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汲取营养精华,大力宣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能不断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认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达到汇聚精神力量、引领社会风尚、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的目的,不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构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党的十报告中提到要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其内涵是要依托于文化。高校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教学树人、科研育人的活动中,在教学、科研体系中始终坚持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和血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和课堂中,使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培育相结合。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进而构建完善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使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样,不仅可以向大学生通过专门开设优秀传统文化类的通识课程,成为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平台,而且还有利于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保护、研究、传播及专业人才的培养搭建有效平台,共同构成现代大学传承知识、播撒文明的教育体系。

(三)发挥艺术教育在传承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艺术的根源即是文化,任何对于艺术的教育和创作都是基于对文化的理解与剖析。当代高校教育中,艺术教育对于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促进大学生进行文化创作、文化交流、文化思考有着积极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在世界文化中独领,其原因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我国五千年来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其主要包括琴、棋、书、画、艺等众多文化瑰宝。因此,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艺术教育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融入到艺术教育中,通过艺术132教育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以艺术的强大吸引能力为出发点,充分利用艺术在民族文化中的深远影响,以艺术教育价值挖掘传统文化的深远价值,进而建设、发展、传承传统文化。

二、艺术教育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式

(一)树立教育目标,坚持正确方向

1.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灵魂和根基,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志,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后盾,具有丰富而深远的教育意义。[3]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紧密相关。优秀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美好梦想的渴望、中华民族光荣梦想的特质、中华民族逐梦的坚韧顽强,这些都与“中国梦”文化内涵有机契合,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宣传,展示中国梦的内涵与意境,努立为祖国的未来建设者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责任心,激发当代大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书写精彩人生的无限潜能和奋斗动力。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传教育紧密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据五千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的中国国情的正确选择,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教育和宣传,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归属感,不断增强大学生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提出的政治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的理解,进一步促进他们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深刻理解。此外,优秀传统文化对建设和谐社会、培养创新人才都具有广泛的教育意义。2.建立一整套传统文化教育体系遵循艺术教育的规律和教育特点,让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教育的各个环节中渗透,科学合理地规划教学环节中传统文化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做到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体系,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在教育课程建设方面,充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挖掘文化内涵,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环节中,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的精神。[4]同时,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拓宽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此外,在艺术教育课程与教材体系建设中,应拓展艺术教育范围,将众多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纳入到艺术教育课程和教材体系过程中,如传统民居、传统服饰、传统民间工艺、地方戏剧等,不断丰富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3.坚持艺术教育中技艺与人文并重的方向目前,艺术教育普遍面临的一个困境,即是注重技艺教育,轻视人文内核。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思想应该是让受教育者能够感受文化底蕴,增强自身的人文素养。所以在艺术教育中传承优秀文化,首先需要坚持一个正确的方向,那就是注重传统文化的人文教育,注重技艺与人文并重。技艺在于科学文化知识、操作技艺的培养,人文注重思想道德、文化品行的塑造,这两者是促进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两翼”。将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教育相融合,积极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成立艺术与人文相关的大教研室,专门从事艺术与人文的研究。与此同时,也可成立相关“艺术与人文大讲堂”,聘请相关研究者或艺术名人来开展艺术教育活动。还可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精品社团”建设等文化艺术活动。同时,加强一、二、三课堂的联动互促,树立理论与实践、艺术与技术、课外与课内、普及与提高的教学理念,提升高校学生的人文艺术教育。通过艺术教育,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向复合型人才转变。

(二)完善教育机制,优化教育保障

1.重视传统文化教材编写与审核要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体制就必须要有完善的教材作为内容支撑。近年来,教育部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列入“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体现国家对传统文化教材的使用高度重视,有关大学和出版部门先后编写出版了《中国传统文化通论》《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等书籍,部分已经使用到了大学的传统文化教育课堂,[5]作为优秀文化传播者就可以通过这些书籍积累丰富经验。但总体来讲,高等院校的传统文化教材还很不规范,有些都是本校教师编写的校本教材,缺乏专家指导,加上资金不足,大多教材都比较粗糙,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从而影响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效果。[6]因此,要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材编写、审查和指导工作,成立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门组织和评审机构,应该对中华优秀文化在教材中的使用进行审查和监督,使相关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发扬其优秀文化的精华,去其已经过时和不符合时展的部分。同时,还应结合本地域特点,编写规范化的、突出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教材,从源头上解决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材问题,逐步将传统文化教学引向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2.规范艺术教育师资队伍艺术教育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而老师作为教育的执行者,同时也是重要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艺术教育的质量如何,直接取决于传播队伍的实力。一支强大优秀的教育师资队伍,能够有效地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十分重要。一方面,建立起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培训机制,搭建平台,定期开展培训研讨,促进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发展。[7]另一方面,建立优秀传统文化名人库,包括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研究者等,邀请他们到高校进行现场讲解。同时,在高等院校开设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在教师资格考试内容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培养和造就一批高学历、高水平、学者专家型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名师,把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把相关理念融入到高校管理服务体系之中,学校的管理人员以及服务人员,用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对广大学生产生影响、示范和教育作用,借助实际的管理和言行形成对学生的良好影响与引导。3.建立传统文化教育评价制度评价机制在教育教学中占有很重要地位。教育评定机制作为教育教学中一种重要的监督手段,一种较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机制必定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起着保障作用。[8]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良好的教育评定中加大艺术教育的成分,从制度建设推动文化进步,这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立传统文化教育评价机制,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尤其重要。评价机制体系中要包括众多因素,要包括评价机制的执行者,也就是艺术教育的传播者,包括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者,也就是学习者,还要建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领导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工作。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监测评价高校老师教学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并作为大学生德育建设、综合素质考评,以及各项大学生评奖评优的重要评价标准,以此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的督导范围,定期开展评估和督导工作,以激发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建立四维教育阵地,扩大传统文化影响

1.紧抓传统课堂教学阵地在艺术理论教育的过程中,从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入手,紧抓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不放松。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注重其文化历史、文化根源、发展路径,将之与传统文化的传承相结合,有效地展示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文化的背景意义和作为展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充分调动课堂教学气氛,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同时,要重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重视课堂教学与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关系。不断探索在艺术教育中,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途径新方式,确保课堂教学在学生成长成才中发挥重要作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修为。2.营造传统校园文化氛围中国传统道德修养历来重视外在环境对人的品性所具有的潜移默化的熏染陶冶功能,校园文化建设同样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校园文化建设则是更为隐形的教育。建构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环境熏染体系,并将艺术教育融入于校园文化建设中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营造深厚的传统文化传播氛围。如成立国学、文史等传统领域的学习研究社团,成立书法、国画、传统乐器、戏剧戏曲、诗词歌赋等方面的兴趣协会,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实践活动。在校园相关场所树立先贤雕像,镌刻传统格言,营造带有浓郁的、具有优秀传统文化色彩的校园风光,将有形与隐形的教育方式有机结合,从课堂上到生活中全方位渗透传统文化,使两者达到相得益彰之效,用更加生动的方式展现出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大大提升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9]3.搭建艺术创作实践平台艺术教育中重要的环节就是进行艺术创作,而艺术创作为主观性极强的艺术活动,其中体现出创作者的思路、意图和所想要表达的主旨。在传承传统文化的教育背景下,应积极搭建艺术创作的平台,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与思考,进行艺术的再加工和再创造。可利用全国各地青少年教育基地的建设经验,利用展览馆、博物馆、纪念馆等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充分展现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特色,在众多的平台上来展示和挖掘优秀艺术作品。此外,艺术教育还可以与文化艺术产品公司合作,打造实践平台,充分挖掘与开发传统文化中的中国元素,使之时尚化、现代化,不仅可以产生良好效益,还可以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创新发扬。在现在众多数字媒体传播的高效高质进程中,众多的网络艺术作品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眼球,其中也不乏传统艺术作品创新,这使得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与现在文化艺术市场得到很好的结合,通过这些文化消费品来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培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习惯和社会风气。4.拓展社会实践艺术渠道社会实践是更为生动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融入环境、深刻感受、提升领悟,将社会实践与艺术教育相结合,能让学生领悟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对于拓展视野、激发学生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建构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体系,要引导高校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乐闻、乐学,更应该创造条件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做到乐用、乐行。如吸纳大学生自愿参与到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等传统文化场所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中去,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研讨,对重大历史文化名人及重大历史事件开展纪念活动,组织大学生在社区中送温暖、献爱心,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发扬敬老慈幼、帮扶互助等中华传统美德等等,这些举措,都有利于大学生在参与、体验、实际践行中更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从中吸取优秀文化的营养,以优秀传统文化来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演变成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者,成长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创造者,转变成为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和挖掘的推进者。拓展艺术传播渠道,让艺术教育融入于大学校园,在大学生身上真正达到内化于性情,外发为事功。在众多重要场合表现出对传统文化发展的高度重视,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10]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11]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高校作为培训国家栋梁之才的中坚力量,加强高校艺术教育,大力弘扬和传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加大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式研究,将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凝聚起“中国梦”的强大内生力量,从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作者:李燮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国家图书馆.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5.

[2]兰心.传统文化缘何进校园:传统文化的教育之旅——解读《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J].心事,2014(11):10-12.

[3]袁正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强化影视作品的责任担当[J].电视研究,2015(1).

[4]王怡.90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路径[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2):83-86.DOI:10.3969/j.issn.1672-7991.2011.02.017.

[5]康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融入课程教材[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4(5).DOI:10.3969/j.issn.1003-8787.2014.05.023.

[6]王立刚.对传统文化教材内容体系的思考[J].语文建设,2014(19):20-23.DOI:10.3969/j.issn.1001-8476.2014.07.005.

[7]路阳.思维之花智慧之果——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现实意义[C]/“/学习贯彻十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高领导文化发展能力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2012.

[8]胡海舟.中国传统文化及现代教育制度对个性化教学的影响[J].教育探索,2013(3):3-5.DOI:10.3969/j.issn.1002-0845.2013.03.002.

篇10

2幼儿教育在绘画活动中实施传统文化的启蒙

我国的传统绘画种类繁多,那国画来说分为写意与工笔。在画风上有写实、写意、抽象等不同的风格。在幼儿的教育中充分的将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教师可以知道幼儿使用不同的绘画工具和不同的绘画材料进行绘画作品的创作。使幼儿能够充分的发挥其想象力,通过对画画的兴趣来启发幼儿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进一步的去提升幼儿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全方面快速发展。进一步的陶冶幼儿的心境,使他们能够懂得爱护生命、保护环境等问题,使幼儿能够健康的成长。

3幼儿教育在手工活动中实施传统文化启蒙

手工是指通过使用各种手工工具以及材料,使用一些材料来对一个形象进行完美的塑造。中华五千年文化,其中蕴含着许许多多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珍贵宝藏,他们通过智慧、创造出了许多丰富的手工艺术,并且很好的传承了下来,手工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使我们的生活丰富了起来。所以要将手工活动很好的传承下去,在幼儿教育的工作中,要将手工融入进去,使幼儿能够对手工感兴趣,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来使幼儿接受手工,从而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一起创造力。

4幼儿教育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实施传统文化启蒙

幼儿对于美感的逐步认识,使得幼儿的美术素养也在不断提升,要使幼儿通过对美术作品和大自然中的美好事物的欣赏和感受中来使他们对于美感的形成,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慢慢的培养。通过多方面来对美进行感受。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留下了许多瑰宝来让我们欣赏,有很沉厚的积淀在其中,教师可以通过传统文化中传承下来的优秀作品来对幼儿进行身心教育,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形成促进。教师在选择作品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幼儿的适应能力,根据年龄以及心理发展的阶段来进行选取。幼儿会有选择性的来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在幼儿眼中,与生活相关的事物总是很有吸引力的,要选择幼儿能够接受的作品,他们有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看法。所以作品要与生活息息相关,并且要多种形式,将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很好的展示给幼儿,了解幼儿对于作品的感受,帮助幼儿很好的形成对美的认知与体会。在对美术作品欣赏的同时,要让幼儿发表自己对于作品的观点,从而促进幼儿的表达能力以及对作品内涵的理解能力。使幼儿对于美术作品有更深的感受,还要对他们进行指导,对他们进行启发。教师可以先对作品进行赏析,然后设定一些提示,例如,作品中的人或者其他事物在做些什么,对作品内的特征进行分析,然后对幼儿进行引导,让他们自己欣赏,然后让幼儿通过语言来表达出来。教师也可以模拟作品中的情景,配以音乐来帮助幼儿欣赏,也可以在欣赏的过程中融入作品背景故事,使幼儿对作品的内涵感受更深,从而展开想象。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智慧的结晶,是先辈为我们留下的珍贵瑰宝。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要加强,使后辈能够很好的将传统文化继承下来并且传承下去,使中华传统得以延续,激发出民族精神,使人们能够很好的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底蕴。幼儿园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要充分加以利用,要将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以及英雄人物和杰出人物灌输下去,使幼儿能够了解中华文化,从而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也对中华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5传统文化与正常幼儿教育相结合的体现

在现在这个社会中,现代化教育占主要部分,但是开展传统文化的教育也是尤为重要的,将传统文化的教育科学的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之更容易接受。古今结合:将地方特色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来引导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包括传统建筑以及传统文化等。中外结合:对于外来事物要接纳,在传统文化教学中,要合理的将外来文化适当的结合进去。例如,在于幼儿讲到中华传统饮食的时候就要将生活中常见的“肯德基、麦当劳”与中华传统饮食相比较,让幼儿对中外饮食有良好的把握。中外文化结合起来,使幼儿有不同的感受与看法,这样使传统文化的教育更加生动起来。

6幼儿日常生活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

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生活的各个角落,能够让幼儿在生活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姿多彩。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提升幼儿的创造力和协作力。在任何间歇时间,可以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例如,将古诗融入到游戏中,也可以帮幼儿进行中华传统故事的短剧编排,要使幼儿对传统文化的感受更加深刻,并且潜移默化的对幼儿进行影响。

篇11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适应的结果,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和重要特征。每一种文化都有其产生、发展、繁荣、衰落的过程,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对于文化中的糟粕,理应通过文化的自我选择予以淘汰。对于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应该保护和传承。布朗族人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热情、朴实、坚强的民族性格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并未因外界强势文化的影响或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丢弃自己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反而他们有保护、延续、开发自己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意愿,也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如果一个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不强烈,这个民族共同体就很难生存下去。布朗族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有着比较完备的伦理道德规范。这些伦理道德规范(如:尊重妇女、平等和睦、团结互助等)和原始习惯法(布朗人若犯了某些法规,村社必按习惯法进行严惩),起着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

二、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布朗族传统文化教育合力

教育是代际间保留文化的重要力量,教师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先导者,是引导学生学习本民族文化的领路人。课程是文化传承最重要的载体。建设好布朗族民族文化课程可以更有效地促进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文化传承。对传统课程进行改革,即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式、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进行改革,融入民族文化成分。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由于民族文化教育不纳入国家教育评价体系,布朗族地区学校教育有责任成为推动民族文化教育的有效渠道。学校教育的系统性、目的性、组织性,使得布朗族地区家庭和社会教育中难以完成的民族文化知识教育任务可以借助学校教育形式来承担。学校的民族文化教育活动必将深化学生的民族观念,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认同意识,使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得到进一步提高。推动民族文化进校园,可以把布朗族地区的本土知识和文化与国家课程要求的现代社会文化相结合,促进教学内容与地方性知识的紧密联系,使课堂教学走向民族学生生活世界,摆脱目前布朗族地区课堂教学常常与民族实际生活严重脱离的困境。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对布朗族文化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的教育价值观,教育期望无疑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对于布朗族家庭来说,家庭教育是布朗族学生了解和掌握本民族文化的最基本途径。如果在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教师和家长缺乏民族文化认同的主体意识,学生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就丧失了民族文化知识学习的重要途径,从而会影响其民族文化认同主体意识的形成。

民族文化认同感是文化主体在共同的社会实践中对某种文化意识在心理上达成的共识。布朗族传统文化的根在社会、在乡土,根植于群众和社区。学校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文艺汇演、生产劳动、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发挥学校的文化高地作用,促进学校和社区的交流以形成良好的支持性关系,推动社区文化建设,增强学生的社会经验和民族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社会环境和民族文化的适应能力。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每年为宣传民族传统文化,助推旅游业发展而举办的“文化艺术节”,该活动不但是全县各族人民的文化盛宴,还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学习机会和展示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从以上可以看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是布朗族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三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布朗族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学校正规教育体系是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必要途径。但学校教育毕竟精力有限,不能囊括布朗族传统文化的所有内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家庭教育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传承传统文化知识,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家庭教育可以补充学校教育的不足。同时,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群体中,所以社会这个重要的文化传播途径,尤其是新闻和网络等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非常大。因此,要注重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布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三、实施民族语言教学,提高布朗族“听”“说”能力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进行交流沟通的主要工具,也是族群凝聚力的具体体现。语言表达着瑰丽的民族文化传统,渗透着人际交往在内的一切民族文化的特征和精神。布朗族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和丰富的民间口传文化,但由于布朗族没有文字,大多数口传文化只在民间流传,已挖掘出的口传文化则通过汉语或傣文将其记录下来。但是作为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之一,民族语言的重要性及其深远意义是不可忽略的。布朗语在布朗族的生活当中具有很重要的实用价值,语言的传承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将民族世代积累的文化延续下去。首先,发展双语教学,以汉语和布朗语作为布朗族学校的授课语种。学校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布朗语没有文字的障碍。用布朗语与学生进行日常交流、介绍民族习俗,用布朗语学习民族歌曲等等,这样不仅向布朗族学生介绍了布朗语也使学生间接的了解了传统文化。其次,对教师进行布朗语培训,在布朗族学校工作的教师不会说布朗语,学校应该有组织的进行教师培训,并逐渐建立一套系统的教学机制,提高教学质量。再次,通过与家庭的沟通合作,加大布朗语的使用频率。家庭是布朗族学生学习布朗语的一个重要场所,学校应该有意识的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合作,使家长能够自觉地在家庭中使用布朗语进行交流,增加学生在家庭中使用布朗语的频率,由学校、家庭共同打造一个学习布朗语的环境,提高布朗族“听”“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