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5 11:52:0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国学礼仪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校园文化,营造书香文化气息
为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生活情操,我校打造校园传统经典文化氛围。校园门口两侧建立“诗词墙”;校园操场建立“雅仪厚德文化”长廊;“孝悌”文化墙;“论语”墙;“历史故事”墙等,教学楼各个楼层根据不同的主题,展示各有侧重的经典文化:经典名画,经典唐诗,经典宋词,经典人物等。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学校紧紧围绕传统经典文化来布置班级墙报;每月在校园展示橱窗展示传统经典文化主题;校园网站、微博上定期介绍学校开展传统经典文化活动的动态;每天上学、放学时,无论学生走在校园的哪个角落,都能在学校生活中处处与名人、名家、名作、名画、名曲作伴。
二、校本教材,编撰经典文化读本
根据课题研究需要,学校组织队伍编写校本教材《经典诵读选本》《三礼小手册》《国学小知识》等读本,从知识、文化到行为,把传统经典文化知识与行为习惯融入国学教育,融入课程教学,融入课堂,融入学生的每日行为。
三、国学课程,经典文化融入课堂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但不应只是简单的知识学习,更应肩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
大新小学把国学经典引进课堂,开设国学校本课程,每学期有计划、有方案、有落实、有检查,以校本教材为主,兼收并蓄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的传统文化知识,融入校本课程中。教育形式多样化,鼓励各年级的语文课教师大胆进行创新,以更多的教育形式进行课堂,并在相互之间进行交流。
学校设置《国学》课程,开设《国学》早读,建立国学诵读制度,编撰《三礼小手册》,编撰《古诗词诵读选本》等,内容主要包括《三字经》《古诗诵读》《弟子规》《论语》等选篇,让孩子与经典同行,和圣贤对话,让琅琅书声弥漫校园,让孩子接受传统文化熏陶,仁义敦厚品行的培养,也让语文课程和语文知识得以延伸。
通过每日一读,每周一读,师生共读,亲子共读,达到全员参与、全员受益的教育目的。语文科组开展“读国学经典,诵中华美德”朗诵活动检查孩子们诵读成果。
我们还通过开展古诗词鉴赏社团、书法社团、古典乐器社团等,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孩子们学国学兴趣盎然,举手投足、言谈举止都有显著进步。我们相信经过小学六年的坚持,孩子们儒雅的风度定会得以彰显。
四、活动丰富,落实经典文化教育
在经典文化教育中融入丰富多彩活动,每周分年级开展诗文诵读、名家介绍、名曲欣赏、名画鉴赏集体展示活动。每学年开展古诗考级、诵读之星、书香班级评选,书香家庭评选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等活动。学校每学期举办国学活动月,活动形式丰富,包括国学知识竞赛、国学作文比赛、国学经典诵读展示等,在活动中落实经典文化教育。
五、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文化素养
“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礼仪,是做事的规范和标准。我们面对幼儿园的小朋友,应该让他们从小就知道什么是礼仪。
1.判断美丑 《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说的就是谦让懂礼。教师通过在故事的讲述中,情景剧的表演中让幼儿知道“大的给别人小的给自己!”“玩具是大家一起玩的。”“他肚子饿了,先送给他吃吧!”这些是对的。反之则是不对的,是不应该做的,通过学习判断美丑、善恶、好坏、是非等简单的道德行为规则,不断提高道德礼仪认知水平。在校园里悬挂了礼仪标语、张贴图片,一张张的笑脸,一句句话语“您先请!”“我跟你做好朋友!”“我来帮助你!”“谢谢你!”……让幼儿在环境中自然而然就感知美好,学习礼仪之道。
2.认知礼仪 在交往中有人感到愉悦、好奇,而这种感觉,用高尔基的话说,就是理解的开始,是获得知识的途径。因此交往为幼儿获取礼仪知识提供了可能性。如在我们幼儿园,每天园门口都有一位值班老师带领园内的礼仪小分队,主动和教师、小朋友打招呼。这就让每一位进园的幼儿都知道了见面要问好。正如《弟子规》中的“揖深圆,拜恭敬”。在一日活动中,教师发挥聪明才智,根据三字经的格式创编出一系列三字谣。如:游戏歌、散步谣等每日吟诵,幼儿在这样朗朗上口的儿歌中就认知到了正确的交往礼仪。
二、学礼仪
“不学礼,无以立。”礼仪,是需要学习的。尤其是如此小的孩子,更是需要学习。
1.潜移默化的影响 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三字经》说:教不严,师之惰。就说明了榜样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幼儿园,老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老师的日常行为、言谈举止和情感态度随时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老师要做有心人,平时要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如早上来园时,老师主动地和幼儿、家长打招呼,道一声:“早上好!”当看到幼儿正在玩玩具时,老师可有意识地走过去对幼儿说:“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或者说:“你可不可以把玩具分给我一些?”待幼儿体验到文明交往带来的乐趣后,幼儿便会自觉产生学习的动机,模仿老师发出类似的行为。
2.正确方法的指导 幼儿的自制力较差,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比较弱,常因一些不经意的小事,如:在活动中别人不小心碰了自己一下就发生争吵,看见自己喜欢的玩具就藏着不给别人玩。《弟子规》说:事虽小,勿擅为。物虽小,勿私藏。针对这每一个契机,引导幼儿集体讨论、思考。启发他们自己寻求适当的解决办法,让他们了解交往中的一些常识,如,礼貌、宽容、合作、分享等,给予幼儿正确的指导,学习一些基本的交往方法,建立良好的交往规则。如只有一辆玩具小汽车可以两人同玩,或者轮流玩。
三、做礼仪
光知礼仪、学礼仪还不够,必须得守礼仪,也就是做礼仪。我们通过扩大孩子的交往范围来让孩子做礼仪。
1.请进来 孩子的交往能力是在不断的交往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我们利用一切机会,努力给幼儿提供全方位的社会生活,逐步帮助幼儿扩大交往范围。《弟子规》说:事诸兄,如事兄。我们开展了混领班大带小活动,孩子们一对一带小班孩子去各个游艺活动室进行活动。观察孩子们在活动中的种种表现,令人惊叹不已,一些孩子能耐心询问弟弟或妹妹想玩什么游戏,尽可能满足他们的要求;遇到较调皮的小班孩子,他们俨然像个大哥哥、大姐姐,和气地进行劝解;一些平时在班内自控力较差的孩子也一改常态,变得认真负责了,在活动过程中始终拉着弟弟或妹妹的手,看着孩子们把弟弟妹妹送回教室后自豪的神情,我们为孩子们的表现感到欣慰,孩子们确实懂事了。
今日,开展伟大民族复兴的重任使得我们的教育包括学前教育也担负重大责任。伟大的民族复兴首先是现代文明人的培养,包括使人的行为习惯与举止礼仪进入高度文明的层次,逐渐形成一个和谐社会。而借鉴古代培养幼儿行为与礼仪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显然是可行的。今日之学前教育,学习台湾地区和日本、韩国,把国学礼仪典籍纳入课程内容结构里,也有着不一般的意义。它能够使幼儿们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礼仪典籍教育的课程定位和目标
国学礼仪典籍教育是学前课程礼仪教育的重要课程内容。它和现代礼仪教育内容共同组成学前课程礼仪教育的完整内容结构。这是我们对国学礼仪典籍教育的基本定位。
国学礼仪典籍包含了很多人的基本礼仪,如站、立、行、走、卧、对待长辈、进餐、外出、归家等。这些礼仪直到现在还是具有生命力的,这些礼仪的实践还能体现人的文明素养。但是,国学礼仪典籍的内容,不可能体现现代礼仪知识,如关于国旗国歌的礼仪、吃西餐的礼仪、乘公交车的礼仪、唱“卡拉OK”的礼仪等。
因此,国学礼仪典籍教育被放弃是错误的,它成为学前课程礼仪教育内容唯一内容也是不对的。把它和现代礼仪教育结合起来,统一起来,才是正确的选择。
国学礼仪典籍教育比之现代礼仪教育更丰富的内涵还在于它以吟诵或诵读的方法,使幼儿在记忆力最佳的生理敏感期记住古代语言精华,促进古代典籍语感的形成。这对幼儿今后继承古代文化精华、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也是很重要的。
我国最重要的幼儿园教育行政性文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并无关于经典礼仪教育的相关要求。因此,我园自主定位国学经典礼仪教育的课程目标为:(一)幼儿能逐步熟悉适合幼儿学习的国学经典礼仪的内容,并喜欢诵读。(二)幼儿能理解适合幼儿学习的国学经典礼仪的内容,并乐于进行实践。(三)幼儿能在学习经典礼仪内容和现代礼仪内容后,形成较好的文明礼仪素养。
建设礼仪典籍教育的潜课程
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内容为课程内容。
当幼儿每日不断接触幼儿园环境时,他们也在不断和环境互动,所以,环境具备教育的功能。较好地具备教育功能的教育环境被称为是潜课程。基于此点,我们在开展国学礼仪典籍教育时,特别注重潜课程的建设,力求发挥其内隐的教育功能。
走进幼儿园大门最醒目的位置,就是体现我园办园思想的标语:“育苗以爱树人以德培才以道”,“用放大镜看幼儿的优点,用显微镜看幼儿的潜力,用望远镜看幼儿的未来”。这用于经常性地提醒教师。在新建的教工会议室里,最醒目的是八块由厦门书法家书写的礼仪典籍内容牌匾,有《孝经》、《弟子规》等。每一次会议前,都有一位教师来主持讲解其中内容.让教师了解这些作品所隐含的礼仪精髓,内化古典礼仪知识,言传身教,更好地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教师对幼儿来说,是人际环境最重要的因素,幼儿天天接触教师,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的对象。
我园设置了书架,添置大量图书,其中包括古代礼仪典籍或对礼仪典籍进行解说的书籍,为家长和幼儿提供了亲子阅读、学习的机会,让幼儿们在充满书香与温暖亲情的环境中充分感受阅读的乐趣。
我园建有培才育德的“润德廊”。在这条文化长廊上,充分体现了“学国学、知礼仪、智商好、情商高”的理念。在长廊的右边,展示的有将礼仪典籍“弟子规”与我园集邮园本课程相结合,设计制作的《弟子规》邮票系列:“弟子规,圣人训。守孝悌,次谨信。”以此开篇,《弟子规》三字一句,合辙押韵,博大精深而又深入浅出,将历史悠久而内容广博的中华传统美德悄无声息地融入短短的句子中。每次每句,都告知人们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每天放学,总能看见家长拉着幼儿的手,耐心解释图文中的内容。如能学习、理解、内化,将让每一个人都受用一生,让每个幼儿那纯洁的心灵都有一颗感恩之心。在另外一版《常理举要》宣传栏中,同样图文并茂,将在校、居家、餐桌、做客……各种各样的礼仪内容形象展示,让幼儿们能潜移默化地接受礼仪典籍中行为规范对人成长的深远影响。
在班级的工作坊里,都能看到巧妙渗透其中的礼仪典籍内容,“公共汽车”中的“长者立,幼勿坐”,“宝宝餐厅”里的“对饮食、勿挑拣”,宝宝客厅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等等。让幼儿们在学习、游戏中与环境互动,理解上述礼仪典籍内容,逐渐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
和环境一体的潜课程,你说不清它的作用有多大。但是,毫无疑问,它还真是必不可少的,它对幼儿园礼仪典籍教育起支撑的作用。它是熏陶的同义词,对幼儿的礼仪学习心理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这种作用的积累,意义重大、不可忽视的。
礼仪典籍教育融入学前教育课程的途径
当我们把礼仪典籍作为学前教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时,必须重视课程实施问题。不落实课程的实施,它就是虚的,只是纸上、嘴上的课程,是一堆口号罢了。那么,它的实施途径又是什么?根据礼仪典籍适合于诵读的特点和幼儿在幼儿园里的学习特点主要是游戏与生活实践,我园实施礼仪典籍教育的课程途径主要是:
(一)以礼仪典籍诵读为主的专项活动平台
礼仪典籍教育融合于学前教育课程,它主要是实践性课程内容,无须过多强调识字,因为对于幼儿园的幼儿来说,看懂文字是不现实的过高要求。诵读活动的安排是可取的。我园安排了诵读礼仪典籍活动,内容有《弟子规》《常礼举要》等,主要内容涉及与人相处的礼仪、公共场所的礼仪、用餐的礼仪、学习的礼仪等基本礼仪规范。对礼仪典籍的诵读,伴随对其内容意义的解释,其作用是对其内容进行感知与理解,同时促进古代典籍语感的形成,加强对其内容的记忆。
在缺少对礼仪典籍语言感知的情况下,礼仪典籍教育是无法进行的,只是感知与记忆,而不理解礼仪典籍内容意义,这种教育也是无效的死读书。在不影响幼儿园课程整体结构的情况下,每周安排1—2次专项活动。
礼仪典籍诵读平台承载多样的方法与形式:
诵读,可以是教师范读,领读,小朋友跟读,也可以是录音带带读,也可以是小朋友带读、齐读……
读只是感知,还必须辅以言语解释,辅以礼仪故事讲述,从教师讲礼仪故事,发展到幼儿讲礼仪故事。
读之前、之中、之后,都可以以相关幻灯或图片来帮助幼儿进行理解。诵读时,要以背景音乐来优化氛围,激发学习情感,加强记忆,提升学习效果。
除此之外,以礼仪典籍诵读为主的专项活动平台还包括具体操作的礼仪训练、静定训练等形式,以帮助幼儿内化其意义,外显其行为,提高处事能力;此色训练形式是利用户外活动练习“弟子规少儿经武”,在口诵经文的同时、身演拳法,将古圣先贤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行为规范的道理和方法,融入到肢体运动中,直接明了《弟子规》的含义,并身体力行,增强记忆,锻炼意志力,协调身心平衡能力。读经练武的同时培养幼儿能动能静、能文能武的综合素质。
总之,以礼仪典籍诵读为主的专项活动除了学习礼仪知识,还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语感能力、阅读能力、演示能力、心理调控能力等,提高幼儿们的整体综合素质。
(二)在一日生活环节中实施经典礼仪教育
礼仪典籍教育内容本身就是一些行为要求和道德要求,需要教师在专门的诵读之外,首先在动态的生活环节里通过随机的解说或带读,帮助幼儿理解其意义,并且立即应用于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中。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来学习感受经典礼仪,以达到内容和情感,语言和行为,感受和实践的统一,并通过行为的反复,积淀为幼儿的素养和内涵。
幼儿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幼儿园度过,一日生活各环节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在一日生活中渗透礼仪典籍教育就是很必要的。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正反事例,教育幼儿从小养成礼仪行为的良好品质,从小朋友交往、尊敬师长乃至幼儿的用餐、举止等礼仪,我们都与经典礼仪教育密切结合。
幼儿每天来园见到教师同伴问早问好已经成为习惯,园长教师等都能站好鞠躬问好。每星期一的升旗仪式,主持教师为全园幼儿解读《弟子规》内容,并带领幼儿诵读礼仪典籍片段;每天餐前进行诵读《弟子规》,由班级教师给幼儿解释其中含义,并强调小朋友切实的身体力行。
幼儿在列队、练操、游戏、等户外活动实践礼仪知识,寓教于乐;利用餐前手指运动,放学前的生活整理等环节,播放和诵读《弟子规》。
总之,这一途径实施礼仪典籍教育的主要特点是:随机、全面渗透、与实践紧密结合。
(三)在游戏学习中渗透经典礼仪教育
利用经典礼仪教育促进幼儿美好礼仪素养和优良品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事一物,一节课或几个活动就能见效的。它既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系列的“显性教育”,又要多渠道、多方位、有机渗透的“隐性教育”。幼儿以游戏为主要学习形式,游戏学习必然是我园开展经典礼仪教育时要利用的途径。
但是,这种经典礼仪教育的渗透不能削弱幼儿的游戏乐趣,不能影响其游戏过程,而是要把相关礼仪的要求和实践融进游戏内容及社会生活情节,使幼儿在游戏中,快乐学习或实践经典礼仪知识。
我园充分利用了特有的“工作坊”这一实验场,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以班级开展为主创设了一个一个的小社会,提供多维度的实践与发展的空间,巧妙的将经典礼仪渗透其中,多渠道、多方位的促进幼儿深切感受、习得运用。
中二班开展了“小天使乐团”的主题活动,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了“叮当音乐教室”的工作坊,目的就是要让有特长的幼儿有发挥的舞台。从平时的交流中教师发现这部分幼儿确实有这样的需要,想把自己学到的与同伴们分享。这正好与我园的经典礼仪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弟子规》中有一句:“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轻訾。”就是告诉我们“自己有能力做的事情,不要自私保守;看到别人有才华,应该多加赞美肯定,不要因为嫉妒而贬低别人。”教师在指导中综合了幼儿的需求、经典礼仪教育的需求及主题工作坊特点与幼儿共同讨论、设置音乐教室的游戏规则,分配了小老师和学生的角色,给音乐教室增加了学校角色游戏的趣味性,幼儿们真是开心极了!每天的工作坊活动,总能看到几个小朋友挂着“老师”的吊牌,认真、仔细地指导小朋友学习五线谱、钢琴等等。不需要教师手把手的教学,充分利用了部分幼儿的资源,幼儿的音乐知识很快得到了提高。让幼儿从同伴中学到知识,也正切合了经典礼仪教育的精神意义:“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轻訾。”幼儿们也从这样的活动中认识到“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重。”他们都特崇拜有特长的小朋友,这活动不仅让个别幼儿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还再次增强了他们学习兴趣,真是一举两得。
在小三班的《汽车叭叭叭》“公共汽车”工作坊,幼儿们能活学活用教师讲解的《弟子规》“长者立,幼勿坐。”平常乘车过程时,让座已经成为幼儿们的自觉行为。在小一班《宝宝餐厅》,幼儿们能根据营养配餐进行点菜。对个别爱挑食的“顾客”,“小服务员”还会告诉他们“对饮食,勿挑拣”的道理。其他工作坊也是如此,在《植物园》工作坊中渗透公共场所的文明礼仪,在《宝宝客厅》工作坊中渗透居家的礼仪等等。幼儿在工作坊中边玩边学,得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主讲:刘向民
什么是宗法
“宗法”是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统的远近区分嫡庶亲属的一种等级制度。它萌发于商周时期,成熟于西周、春秋时期。在商代,宗法制出现了以子继父为主,并有了直系旁系、嫡庶、大宗、小宗之分。到了西周、春秋时,宗法制度趋于完善,明确了嫡长子的优先继承权。商时,每位王子都有继承权,所以,商代王位继承法是兄终弟继,父死子继。“父子”未必是亲父子,可以是族父子,因为商王称父亲的兄弟为“父”,称自己兄弟的诸子为“子”。随着个人欲望的膨胀,已获得王位的人更愿意由亲子来接替自己。所以,到了商代后期,内乱爆发频繁。武王灭商后,遂推行等级尊卑制:让嫡长子(正妻所生的长子)世袭为宗主,其余诸子不能与嫡长子享受平等地位,只能另立小宗作氏族延续的旁支。
对于“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可以这样理解:大宗,为嫡长子孙一系,是宗族或家族的合法继承人,即“嫡传”,其余子孙为小宗。二者的概念是相对的,如周天子的王位是由嫡长子世袭,是天下的大宗,余子分封为诸侯,对天子来说是小宗;诸侯的爵位也由其嫡长子世袭,在本国为大宗,余子分封为卿大夫,对诸侯来说又是小宗;卿大夫的爵位亦由嫡长子世袭,在本族是大宗,余子为士,对卿大夫来说自然又是小宗。这样一来,一个国家变成了诸个有血亲关系的兄弟小国。
进入战国时期,宗法制度进入演变期。各国主张削弱宗族势力,趋向于废除分封制。秦汉以后,由宗法而来的血缘纽带、尊卑有序、尊长特权久盛不衰,一些宗族由于政治地位、经济力量的优势,形成了强宗大族。
唐代以后,科举兴盛,宗法制度走向衰落。到了宋代,理学兴盛。宗法以礼教与政权、神权、夫权、族权相结合的形式再次粉墨登场,并一直延伸到封建社会结束。
什么是五礼
中国古代对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的总称。吉礼,指祭祀仪礼;凶礼,指丧葬仪礼;军礼,指与军事相关的仪礼;宾礼,指宴请宾客的仪礼;嘉礼,指成年和婚姻仪礼。另外,古时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五个等级所行仪礼,亦称五礼。
吉礼,是祭祀天神、地祗、人鬼等的礼仪活动,虽历代兴革不一,但都极受统治者重视。祭天、祈谷、大享明堂、春祭、大蜡、祭社稷、祭山川、祭天子宗庙、功臣配享、释奠、上陵、祀孔子、祀先代帝王、巡狩封禅等都是吉礼的内容。
凶礼,是用于吊慰的礼仪活动。包括丧葬礼(对死者表示哀痛与哀悼之情的礼仪)、荒礼(遇到荒年饥馑或瘟疫流行时,统治阶层表达体察灾情、与民同苦之意的礼仪)、吊礼(当他国或他人遭受自然灾害后,统治阶层派人慰问的礼仪)、恤礼(邻国遭乱时,统治者派人慰问的礼仪)、袷礼(当他国遭敌人袭击而残破后,同盟诸侯筹集财物予以援助的礼仪)等五个项目。后多指丧葬、持服、谥号等礼仪。概括来说,凶礼都是他国或他人遭受不幸时表达慰问的礼仪。
走路虽然看似是平常之事,但其实也是有学问的。英国大城市的生活节奏很快,在上下班高峰期,路上人潮涌动,到处可见匆忙赶路的人。走在这样拥挤的路上,需要遵守一个重要原则——不要碰到他人。这不光指身体的碰撞,你身上挎的包或手上提的东西也尽量不要碰到他人,要和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英国人走路都非常谨慎,尽量避免身体的碰撞,即使他们被别人碰到了,他们也会说声“sorry”。如果走在狭窄的路上,你想超过走在你前面的速度很慢的路人,这时千万不要硬挤过去。通常情况下,如果你的速度很快,前面的人会发现你在后面,停下并侧身让你先走。如果你没有被发现,这时你要先说声“excuse me”以引起他的注意,等他向一侧偏身挪出位置后,你再通过。反之,你若走在狭窄的路上或地铁通道里,要注意不时地向后瞄一下,如果发现你身后的人速度比你快,你要及时侧身给其让路。我在英国曾见过这样的情况,有路人左右手各拿一个大包,慢悠悠地走在前面,后面的人即使说了“excuse me”他也听不见,这时走在他后面的英国人真的会抓狂。因为英国人实在是没有从别人身边硬挤过去的习惯。
留学生刚到英国时,对英国错综复杂的地铁线路不熟,有时走着走着会突然停下来看地图或指示标,这时后面的人也要跟着“急刹车”。如果你停的位置正好对着电梯,还会阻碍后面的人上电梯。这种情况可能留学生都会遇到,建议大家在看地图或指示标前要注意找一个不影响其他行人的位置,而不是在人流多的路中央挡道。
用餐
英国人用餐比较讲究礼仪。他们用餐时从不会把嘴巴张得很大,咀嚼食物时上下嘴唇始终是严丝合缝的,因为让别人看到自己嘴里的食物是很不礼貌的行为。英国人不喜欢一边咀嚼食物一边说话,如果吃饭时需要交谈,他们通常每次只往嘴里放少量的食物,吃东西与说话交替进行。喝汤时,英国人会用汤勺舀汤,从汤勺边喝汤,而不会从汤勺尖喝汤。上述这些都是英国人用餐的一些基本礼仪,在英国的中国留学生要学会入乡随俗,在用餐时注意这些礼仪。
在英国,去餐厅就餐也有不少学问,留学生不可不知。当你到达餐厅后,不要自己直接找餐厅里的空位坐,而是要站在餐厅门口等服务员将你领到空位。点餐时,服务员将菜单交给你后通常会离开,直到你点完菜合上菜单后,服务员才会过来继续服务。如果你一直看着菜单不合上,服务员可能一直不会过来,以留给你足够的时间考虑,所以不要认为是餐厅的服务不到位。餐厅的餐桌上有个小方巾,是用来搭在膝盖上的,通常是在吃前菜之前搭上。如果在用餐中需要叫服务员的话,那种举起手来大喊“waiter”的做法是万万要不得的。若是在一些高档餐厅,服务员通常都训练有素、彬彬有礼,你只需看他一眼,他就会过来服务了。如果是在中档的餐厅,服务员一般会比较忙,所以你可以先看着离你较近的服务员,等他注意到你时,你只需点一下头,他就明白你的意思了。若是你许久都没被发现,这时你可以把手放在与肩膀平行的位置,轻轻挥一下手,以引起服务员的注意。你也可以在服务员经过你旁边时说声“excuse me”以引起他们的注意。记得我曾和男友去英国的西班牙餐厅用餐,期间我想加点东西,就举起手来对着餐厅另一端的服务员大喊“hello”。男友见状很是吃惊,我也很快意识到自己太不注重礼仪了,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很尴尬。
排队
英国人排队的历史由来已久。即使只有两个人,他们也会排队。乘坐地铁或公交时,英国人都会自觉地排成一字长龙,等车内需要下车的人全部下来后,他们才会按排队顺序上车。在超市或商场购物时,无论是挑选货物还是到收银台结账,英国人都会自觉地站在前一位顾客身后,即使要等上二三十分钟,英国人看起来也一样淡定自若、不急不躁。在英国,先派一个人去排队,后去的人再插到那个人身后的做法被视为是无礼的。要遵守英国的这一礼仪并不难,留学生只要一到英国,就会在学校、邮局、银行或者超市里感受到英国人排队的壮观,从而潜移默化地遵守这一秩序。如果有哪位同学无视这一点,相信会被一遭鄙夷的目光“杀死”。
在英国,如果的确不方便排队的话,有两种办法。其一是在能接受预订的地方提前预订服务。但很多公共服务项目都是不接受预订的,即使可以预订,也要提前几周甚至几个月。其二是可以与排在前面的人商量,表明自己确实情况特殊,以获得他们的通融,让你排在前面。虽然英国人经常会为排队耗去很多时间,但这种方式也确保了他们能在井然有序的环境下完成自己的事情,实则提高了他们办事的效率。
拍照
捕捉异域的美好瞬间,发给远在故乡的家人和朋友欣赏,让很多留学生乐此不疲。但是在英国拍照也是有学问的,那就是一定不要影响到他人。我在英国游览莎士比亚故居时,曾遇到过一个不雅事件。莎士比亚故居里有一条景色很美的小路,很适合拍照,但这条路也是从故居到花园的必经之路。我在途经那条小路去花园时,看到一群游客站在小路中间拍照,先是单人照,又是合照,拍得不亦乐乎,完全不顾及旁边还有许多游人等着通过小路。被迫滞留很久的游人显然有些不满,但出于礼貌都在那里静静等候。这样无所顾忌的拍照行为会给别人留下很不好的印象。所以留学生拍照时一定要先环顾周围,确保不会给他人带来麻烦。
此外,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英国有些公共场所是禁止拍照的,例如英国的很多博物馆就是不允许拍照的。留学生拍照前要先看好提示牌,切忌在禁止拍照的地方偷偷拍照。
一、国学文化在医院管理应用中的作用
(一)国学文化中的“仁义”
仁义的观念在国学文化中占有很重要地位,可以说,仁义就是国学文化的核心,仁义观念在封建社会时期是统治者进行阶级统治的重要工具。在科技发展的当下,我们对国学文化中的仁义,可以理解为是“仁者爱人”的人性观念,管理者在管理中要注意到人的价值,要对员工的道德教育进行关注,发挥个体的自觉能动性,及自身的仁爱精神。仁义观念在医院中的广泛传播,可以高效地传播传统优秀的医德精神,对当下存在不好的现象进行内在批判,进而在医院管理中形成良好的医风[2]。通过国学文化的仁义观念,管理者再进行管理工作的时候,不但可以使工作进行的更加有效率,还能提高医务工作仁义的职业道德水准。
(二)国学文化中的“人文关怀”
在国学文化中“人”是最核心的一部分,所以在医院现代化的管理工作中,管理者需要重视对人的人文关怀。要将人文关怀和以人为本的观念统一起来,具体来讲就是将“管理和服务统一于一体”,既是对医院的工作人员也是对来医院进行看病的病人而言的。人文关怀的主要表现方式就是,医院管理中把医护人员个人发展意向和医院的发展结合起来,让其能够实现自我价值。
(三)国学文化中的“以和为贵”
在国学文化中,“和”的意思既有和解也有合作之意。并且在目前医院的组织管理中,通过倡导“以和为贵”的文化,不但能够使得医院组织内部更加团结,还会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所以在医院的管理工作中,将国学文化中“和”精神潜移默化的运用在工作中,进而可以使得团队通过全方位的共同合作,打造团队的合作精神,为树立良好的医风和坚守救死扶伤的态度而努力。
(四)国学文化中的“伦理原则”
由于在国学文化中,主要强调以皇权、家庭为中心伦理纲常,例如,董仲舒曾提出三纲五常的概念:“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虽然这种观点有落的方面,但是其积极方面还是可以借鉴的。由于自古的统治者强调伦理纲常,使得我国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在医院的管理工作中,可以借助传统的伦理观念,积极打造医院的员工家园,通过建立和谐的环境,增强员工对医院的认同感,也可以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能够更好的维护医患关系[3]。
二、国学文化在医院管理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一)在医院的管理工作中开展传播国学优秀文化工作
“和谐”是人们的美好向往,其不仅代表着医院工作人员工作顺利、高效,还代表着医患关系和睦,而国学文化的精髓就在于“和谐”,所以要通过对国学文化的宣传,提高人们对“和谐”观念的重视。而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不难发现,虽然医院的管理者积极推进“和谐”观念的落实,但是在实际落实过程中,大多医务人员仅是流于表面,不能真正落实,因此只有切实地将国学文化精髓落实到每个人心中,才能实现建设和谐医院的目的,具体来讲,可以进行以下几种措施:
(1)在医院的门诊室、大厅、走廊、楼梯、过道等显眼的位置悬挂国学方面的经典语录,或是书法作品、水墨绘画,突出传统文化的意境,从而使医院环境能很好地提升医生、患者的国学文水平。
(2)在日常管理工作的进行中,可以通过在医院内部开设“国学讲堂”的方式,对传统的国学文化进行宣传。例如,在休息时间或是举行医院职工大会的时候,播放国学经典作品,丹教授的《论语心得》、鲍鹏山的《鲍鹏山说孔子》等国学经典讲座,从而可以使得全院医护人员受到国学文化的洗礼和教育[4]。
(3)每个月选取固定的时间,进行国学文化知识竞赛活动,开展竞赛不仅可以丰富医院职工的业余活动,还可以对国学知识进行很好的宣传,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将其传播到人们的心中。
(4)把古代名医的名言做成铭辞警句,并放置在每个楼层的楼梯口、电梯口,例如,可以采用“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等方面的铭辞警句,将古代国学文化中的治病救人、悬壶济世的思想传播开来,使得全院工作人员都可以得到熏陶。
(二)在医院的管理工作中对“仁爱精神”的传播
由于仁爱在国学文化中具有很深刻的道德含义,泛指人和人之间和谐互助的关系。孟子就曾提出了“仁者爱人,人恒爱之”的精神,所以要在对医务人员的管理过程中,对其宣传仁爱思想,医院的职责就是治病救人,时刻要将病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使患者在看病治疗的时,可以感受到医院医务工作者的关心,这样通过国学文化中“仁爱”精神的传播,不仅改善了医患关系,还提高了整体的工作效率。
(三)在医院的管理工作中对“义”字精神的传播
用功能磁共振成像开展神经科学研究 谭小琳
眼底图像定量分析技术 王淑珍,谢新鹏
不同螺距对螺旋CT图像噪声影响的实验研究 余晓锷,林意群,杨金城,陈红文
X线摄影曝光不足的物理原因研究 陈建方,江仲孚,胡树坤
He-Ne激光照射后细菌生长规律的理论与实验分析 赵箭光,苏炽辉
视觉电生理信号检测方法研究 邓亲恺,郭云波,冯前进
振荡电位的时域频域分析及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早期诊断的应用 余敏忠,江福钿,邓娟,正
正常人与未定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对不同色光的临界闪烁视频率的差异 朴林华,马寿岩,全锦真,崔明哲
AVL995血所分析仪与计算机联机管理系统的开发及应用 马桂荣,刘振宅,朱宝玉,田艳军,李光耀,郭美南
一种基于自适应的脑电滤波技术 王兆源,周龙旗
导纳式双侧脑血流自动检测仪的研制 李志明,孙志宏,傅志义,曹起龙,潘志达
躁狂型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正常人对不同色光的临界闪烁视频率的差异 池永日,朴林华,马寿岩
生物电阻抗法无创测量颅内压的理论探讨 刘国庆,肖贵遐,彭玉平,朱代谟
轻度烧伤后红细胞变形性的变化 宋立川,崔和勤,张硕森,刘红,李占军,张树峰
非晶铁磁热籽内加热疗法治疗肿瘤的原理和机制 雷茂生,熊国欣,李伟,钱晓燕,李萍
不同剂量紫外线照射对血小板活化的影响 张献清,张莉,李翠莹,李琳琳
超声波对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的影响 朱春莲,郑元,李志道
磁处理水对小鼠肝组织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李小林,吕遐龄,樊颖婕,付妍,卫,刘吉民
稳恒磁场对体外胚胎中脑神经元细胞分化影响的研究 吴全义,端礼荣,杜玉珍,刘方平
标记抗人肝癌单克隆抗体SPIO对荷瘤裸鼠的定位诊断作用 许乙凯,刘杏元,张嘉宁
新生儿体成分的估算方法 宋金枝,张宝林
HIFU技术的应用研究 霍彦明,陈亚珠
二尖瓣双病变和联合瓣膜病变二尖瓣口面积的测定 林红,陆堃,庞家传,李晓原,阙绪光,吴妙玲,周令仪
腔道肿瘤微波热疗中有效治疗体积与冷却水温关系研究 林世寅,万柏坤,李丰彤,王伟,左春刚
医学成像及其在功能疾病和肿瘤诊疗中的应用 包尚联
基于神经网络的图像半色调(Halftoning)处理算法 谢小平,阮晓声,卢亚琴
磁共振成像(MRI)设备状态检测评价 康立丽,林意群
声学造影剂及二次谐波成像在肝癌中应用初探 程天明,刘翠红,袁爱力,李朝龙,陈述元,吴凤林
关于肝癌的激光荧光光谱数据的模式识别分析 孙飞,曲凤玉,王旭
尖锐湿疣的临床诊断分析及CO2激光治疗疗效探讨 李卫红,范团起
晶状体折射率非均匀性特点消除球差的作用机制 毕会英,贺国珠,孔德兰
多微处理机的协同技术研究 邓亲恺,谭小丹,陈亚明
单片微机在血液流变学中的应用 朱翔,马波,刘骥
PID算法在温控医疗仪器上的应用 王秀芝,张泽宝
单片机自动灌流控制器 范振中,易小林,孙光启,何瑞荣
医用设备信号测试系统中的抗干扰措施 张兆臣,王先运,鲁文,刘世民
胎心率远程监护系统的中心站设计 章庆和,叶志前,王培科,徐庐生
无损伤血氧饱和度测量的研究 谭小丹,邓亲恺,陈亚明
生命中的过冷现象 张秋实,张游,李玉明,张诚
云南花粉田七口服液对全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研究 陈友琴,胡新珉,刘鸿莲,李宜贵,幸浩洋
胍对人胎盘碱性磷酸酶内源荧光的影响 耿芳宋,童家明,王秀丽
人体双侧对称经络电阻抗失衡与疾病的相关研究 韩兆亮
人类红白血病细胞株K562细胞粘弹性的实验研究 宋关斌,俞为群,许相儒,吴泽志,龙勉,蔡绍皙
普鲁卡因胺对血小板功能和超微结构影响的研究 单春文,林继红
超声波强化尿激酶溶栓效应的实验研究 于富军,卫亚利,丁庆华,成继民,康尔竹,江泓
人眼曲光度测定实验-《医学物理学》几何光学实验 陈大庆,全红
心内直视手术期间及术后血液流变性变化的临床研究 梁仕伟,栗歌
诊断超声对成人心电幅值的影响 冀敏,陈梅,符维娟,郭先红,乔晓岚,钱晓燕
穴位贴磁疗法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47例分析 陈文治
一种新的模糊矢量量化算法 冯前进,陈武凡,林亚忠
基于互信息量图像配准中目标函数局部极值的克服 刘哲星,徐雅琴,李树祥,江贵平
胸腔胃胸部改良法X线摄片 苑青龙,毕猛,张谷敏,步凡玺,李光泽
纹理分割中的特征提取 林亚忠,赵晨光,冯前进,陈明
影响生物电阻抗断层成像质量的因素 董秀珍,秦明新,刘锐岗,汤孟兴,史学涛,尤富生,付峰
脑电棘波识别和噪声消除的小波变换方法 用卫东,李英远
犬急性心肌梗死后HRV的非线性动力学分析 秦明新,史学涛,王跃民,张丙芳,裴建民,付峰,臧益民
部分植入式神经刺激器与压电换能器的应用研究 邱秀光,赵升田,孙晓明,王振华,杨英波,刘凤芹,盖志刚,亓天伟
双道生物信号放大器的研制及应用 曾小青,熊政纲,吴承德
通过扩频通讯实现生理数据无线传输 郭劲松,邓亲恺
水下称重系统的研制 黄仲曦,邓亲恺,高明,王华锋
血浆分离压力监测仪的研制 杨绍洲,王胜军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中性粒细胞粘附特性的影响 宋关斌,刘保安,李新平,秦建,蔡绍暂
8-MOP的光敏反应对DNA特定位置的致损伤作用 熊鸿燕,王思雄,胡小兵,徐斌,陈惠孙
中期和晚期乳腺单纯癌癌细胞器形态参数的逐步判别分析 李维波,陈平,刘美玉,钱纬,刘爱武,张文莉
蛙血细胞被动电生理特性的数据分析 马青,汤治元,赵伟红,焦效兰,张咸宁
快速心率测定仪的设计及制作 高泽利
与PC机红外通信的实验研究 薛以锋,谭小丹
影响冷冻外科冻结过程的物理因素 张洁,华泽钊,陈儿同
微芯片电极红细胞电介质电泳现象 王妍,徐春祥,曹岷,陆祖宏,任超世
电磁脉冲辐照对海马神经元膜流动性的影响 赵梅兰,王德文,曹晓哲
牵张刺激诱导心肌细胞NF-κB激活及其机制研究 刘荣韬,尹华虎,王正荣
什么是宗法
“宗法”是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统的远近区分嫡庶亲属的一种等级制度。它萌发于商周时期,成熟于西周、春秋时期。在商代,宗法制出现了以子继父为主,并有了直系旁系、嫡庶、大宗、小宗之分。到了西周、春秋时,宗法制度趋于完善,明确了嫡长子的优先继承权。商时,每位王子都有继承权,所以,商代王位继承法是兄终弟继,父死子继。“父子”未必是亲父子,可以是族父子,因为商王称父亲的兄弟为“父”,称自己兄弟的诸子为“子”。随着个人欲望的膨胀,已获得王位的人更愿意由亲子来接替自己。所以,到了商代后期,内乱爆发频繁。武王灭商后,遂推行等级尊卑制:让嫡长子(正妻所生的长子)世袭为宗主,其余诸子不能与嫡长子享受平等地位,只能另立小宗作氏族延续的旁支。
对于“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可以这样理解:大宗,为嫡长子孙一系,是宗族或家族的合法继承人,即“嫡传”,其余子孙为小宗。二者的概念是相对的,如周天子的王位是由嫡长子世袭,是天下的大宗,余子分封为诸侯,对天子来说是小宗;诸侯的爵位也由其嫡长子世袭,在本国为大宗,余子分封为卿大夫,对诸侯来说又是小宗;卿大夫的爵位亦由嫡长子世袭,在本族是大宗,余子为士,对卿大夫来说自然又是小宗。这样一来,一个国家变成了诸个有血亲关系的兄弟小国。
进入战国时期,宗法制度进入演变期。各国主张削弱宗族势力,趋向于废除分封制。秦汉以后,由宗法而来的血缘纽带、尊卑有序、尊长特权久盛不衰,一些宗族由于政治地位、经济力量的优势,形成了强宗大族。
唐代以后,科举兴盛,宗法制度走向衰落。到了宋代,理学兴盛。宗法以礼教与政权、神权、夫权、族权相结合的形式再次粉墨登场,并一直延伸到封建社会结束。
什么是五礼
中国古代对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的总称。吉礼,指祭祀仪礼;凶礼,指丧葬仪礼;军礼,指与军事相关的仪礼;宾礼,指宴请宾客的仪礼;嘉礼,指成年和婚姻仪礼。另外,古时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五个等级所行仪礼,亦称五礼。
吉礼,是祭祀天神、地祗、人鬼等的礼仪活动,虽历代兴革不一,但都极受统治者重视。祭天、祈谷、大享明堂、春祭、大蜡、祭社稷、祭山川、祭天子宗庙、功臣配享、释奠、上陵、祀孔子、祀先代帝王、巡狩封禅等都是吉礼的内容。
凶礼,是用于吊慰的礼仪活动。包括丧葬礼(对死者表示哀痛与哀悼之情的礼仪)、荒礼(遇到荒年饥馑或瘟疫流行时,统治阶层表达体察灾情、与民同苦之意的礼仪)、吊礼(当他国或他人遭受自然灾害后,统治阶层派人慰问的礼仪)、恤礼(邻国遭乱时,统治者派人慰问的礼仪)、袷礼(当他国遭敌人袭击而残破后,同盟诸侯筹集财物予以援助的礼仪)等五个项目。后多指丧葬、持服、谥号等礼仪。概括来说,凶礼都是他国或他人遭受不幸时表达慰问的礼仪。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陕西省西安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1-8883
国内刊号:61-1102/R
邮发代号:52-26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2国外医学科技成果奖励管理的特点
国外医学科技成果奖励管理大多涵盖在科技成果奖励管理的相关规定中。国外科技成果奖励管理涉及到医学科技成果奖励的规定具有如下特点。
2.1成果管理制度有法律保障
美国的科技成果管理有立法保障,而且有关法律的规定都十分详细和明确,新的医学科研计划项目一经批准,就会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日本科学技术会议政策委员会早在1986年就编制了科技成果评价指南,国立研究机构的科技成果管理规定了具体的标准〔5〕。
2.2成果奖励申请的标准多样
俄罗斯在对国家科技奖的管理规定中指出:申请国家科技奖的科学成果,应该是公开发表过的;申请国家科技奖的工程技术设施、新型技术,以及新型材料和新的操作工艺必须在投入实际使用不少于1年以后〔6〕。美国对国家技术奖的管理规定,评委在任职期间及卸任后3年内不得获此奖。
2.3评审委员会专家的组成透明
俄罗斯的国家科技奖的评审委员会一共由69人组成,而且委员会的成员绝大多数为科研人员。日本国际生物学奖评审委员会广泛地吸收外国专家作为评审成员,其评审委员会包括8~9名外国专家。美国国家技术奖的评审委员会成员除了技术领域的专家外,还包括相关的风险分析专家,以评估成果的转化能力〔7〕。
2.4成果奖励评审的过程科学
俄罗斯国家科技奖的评审委员会形成决议是以秘密投票的形式进行的,需要得到与会者不少于2/3的票数才能视为通过〔8〕。法国科学研究奖的评审委员会按照研究领域分成若干专业评选委员会,各委员会平均召开2~3次会议进行评选,评审委员会召开会议需要达到法定人数的2/3才算有效〔9〕。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采用“无条件提名-投票制”,其实质是将评审权利全部交给提名人和评选委员会全体成员〔10〕。
2.5成果奖励评审的结果公开
美国国家技术奖的评审委员会在起草、修改评审报告后,要提交给美国国会举行听证会,通过后,方能。日本国际生物奖的评审结果基本上是采用了在因特网上和向记者的形式。俄罗斯对国家科技奖的管理规定,评审委员会讨论的备忘录应在授奖前至少3个月对外公布。美军军医学会奖是在美军军医学会的年度会议上颁发,其获奖名单也将印在大会的议程簿中〔11〕。
3我国医学科技成果奖励管理的特点
3.1科技奖励工作规范
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科学技术成果奖励的法律和条例。目前,我国科学技术奖励工作执行的是国务院于1999年5月,并于2004年1月和2009年1月2次修订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该条例对科技奖励的对象、目标、组织、评审和授予,以及罚则等做出了具体的规定,为科技奖励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为了更好地贯彻该条例,国家科技部制定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等具体的法规性文件〔12〕。
3.2科技奖励标准多元
我国在进行科技成果奖励时,针对应用医学和基础医学、科学和技术等不同的科研成果的特点、评估时间范围、评估对象及重点,科技奖励标准也更加多元化〔13〕。比如,中华医学科技奖作为全国性医药卫生领域的最高奖项,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与卫生学、药学、中医中药学等领域。奖励标准包括:在医学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获得重要发现;运用科学技术知识研制出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要医学技术发明;完成医学科学技术创新,应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完成重要医学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
3.3科技奖励评审科学
我国的科技奖励评审在评审专家的选择、评审项目的推荐,以及评审程序的制定等方面,都采取了更加科学的手段。比如,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是我国药学领域的科学技术奖,每年评选1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以及有关副省级城市的药学会均可向中国药学会推荐项目。该奖项的评审工作实行初审、终审二审制。评审方法采取同专业专家评定和无记名投票表决的方式进行。初审实行差额推荐;终审对初审推荐授予一等奖的项目进行答辩,对二、三等奖的项目直接投票,并实行差额评定。项目的初审是由专业组完成,终审是由评审委员会和指导委员会完成。
3.4科技评价方法综合
目前,我国依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要求,结合科技奖励评审工作,在不断改进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已逐步建立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科技奖励评价指标体系,并在具体评审工作中实施计算机辅助评审,为具体的评审工作提供了良好方法。
4国内外医学科技成果奖励管理对我军的启示
目前,我军的医学科技成果奖励管理已经有了一些很好的做法和经验,有关部门也正在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来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制度。总结国内外医学科技成果奖励的管理特点和经验,可以为我军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4.1医学科技成果管理制度要有法可依
我军的医学科技成果奖励管理制度应与国家的医学科技成果奖励制度相适应。随着科学和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科学技术领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均对科技成果管理制度进行了调整和改革,比如,简化了评审程序,增加了网络评审等技术手段,强化了监督及处罚机制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关注和考虑的。
4.2医学科技成果奖励评审程序要科学公正
一、引言
我国的大学城建设虽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而从大学城的数量和规模上的增长上就可以比较直观地反映出我国大学城整体的在发展态势还是极为迅猛的。在建设发展过程中虽然不乏有对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初衷和促进城市化以及学习型社区建设作以正面回应的发展良好的大学城,但是在有点单纯追求速度以及越来越浓重的逐利心态的作用下,我国大学城在管理和资金等方面都遇到了发展瓶颈。为了突破这种障碍,及时采取措施通过管理体制改革为切入点对大学城进行价值和功能复位就显得必要且迫切。
目前学界对大学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并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思路,如张希胜和章仁彪就认为我国大学城应从战略指导思想、管理体制、服务职能上都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1]这样才能够将大学城从发展的困境中摆脱出来并继续推向深入。而对于美国学区的研究从单纯的对管理机构的静态探讨也延伸到从系统的角度将学区放在行政管理的领域内进行专业剖析。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在实践领域也已经开始了对学区管理方式的有益尝试,北京东城区实行的学区管理改革,通过对区内的中小学的整改建设混合型的学区,此举被认定是让教育资源走向均衡的积极举措,具有进步意义。然而不难发现,这种对学区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都没有脱离学区接受教育主要对象的局限,这也就很大程度上人为地限制了学区作为一种以实现文教职能为主的组织管理形式的应用和适用范围。这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试将美国的学区管理制度引入中国的大学城管理改革的参考之列,并通过对两者特征的梳理进而进行比较,为这种借鉴和参考找到可行的依据和基础。
二、“大学城”概念界定与成因分析
(一)“大学城”的概念
对于“大学城”的定义并不存在一个权威标准的答案。“大学城”的雏形主要是起源于英国,曾有学者对大学城理念的形成进行追溯:17世纪一些被法国政府驱赶到英国的学者,他们聚居在牛津这个学术自由的城市里,通过皇家资助,开始建立一种始于师徒相授,模仿修道院形式的学院。独立的学院分散于牛津城的各处,大学城由此成形。[2] 张希胜、章仁彪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对“大学城”这一概念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定义,他们认为:狭义的大学城,可以理解为大学的城市化,如英国伦敦的牛津大学城、剑桥大学城等就属于此类。而广义的“大学城”概念,是就整个城市范围而言,即高等教育已成为城市的主要产业,高校在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如日本的筑波大学城、美国的密苏里大学城、英国的曼彻斯特大学城等。[1] 而《教育大辞典》把“大学城”解释为“围绕大学建立的社区,人口一般在5-10万,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便利的食宿、交通等条件,如意大利的波洛尼亚,英国的剑桥和牛津,日本的筑波等”。[3]
(二)“大学城”的成因
目前学界对大学城发展模式较为一致的分类是:自然发展型和规划构建型。所谓自然发展型, 是指由一所学或一个学校群落逐渐发展演变而形成的以文化和科教为主要功能的城市社区,可以理解为“先有学校后有城市”。主要是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的扩大以及后勤服务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使原有的大学或大学群落在自我发展的同时具备了越来越强的对外来资源(人员、资金、技术等)的吸引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大学与城市的发展相生相伴、融为一体,大学成为城市核心。所谓规划构建型,通常是由政府专门划出一块土地,新建一批高等院校或者将原高校的校址迁移,集中布置,从而形成一片高校毗邻而设的特殊区域,[4] 往往是伴随着传统工业经济向现代知识经济转变而引致的城市功能转型而催生的,可以理解为“先有城市后有高校群落”。我国的大学城多是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以及作为推动城市化的一种手段的背景下人为规划构建而成的,植根于我国的国情同时也顺应国际知识化的发展潮流。
三、美国学区管理特征分析
学区作为美国行政管理的特别区是连接和沟通政府与学校的重要主体,是州政府对教育机构实施管理的重要工具。而作为一个历史范畴的概念,其产生于英属殖民地时期,由谋取社会办学顺利的民间措施逐渐规范化、制度化成为具有特殊功能的政府机构。对于学区的认识,主要包括:(1)准法人团体,具有法人资格;(2)区域教育性,为学区地理范围的儿童提供公立教育;(3)自主独立性,学区财政和行政管理独立;(4)多样性,学区的类型、规模、数量都依据当地特征和居民需要有所不同。[5]
1.学区的设计理念
虽然学区是历史因素作用的产物,但是其在美国为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调整与改革也渐渐融入了美国人强烈的参与理念。由于学区有一定区域性的特征,即辖区内的居民只能选择在该学区的教育机构接受教育,这就激发了作为学区提供教育和服务的对象――辖区居民对学区进行“用脚投票”的经济理性。为了维持辖区的规模和人口和功能的实现,辖区就需要倾听、尊重居民的意见,向其提供必要和尽可能多的信息和咨询服务,同时对居民的需求进行和好的回应与反馈。同时这种民主参与的理念在学区教育委员会成员通过居民选举产生和教育委员会所做决定需经居民听证通过等方面也得到了很直观的反映。
2.学区与政府的关系
在美国,政府的教育功能在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有着明确的划分,并且从权力的内容和范围上看呈逐渐扩大而具体的态势,具体说来则体现在:联邦政府基本上并不握有对教育的实权,无论是制定教育政策还是提供财政支持都与联邦政府无太多关联,而更多是在教育发展的方向性指导以及信息和咨询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与联邦政府不同,州政府则要根据自己州的实际情况负责辖区范围内教育系统建设,包括对学区种类和数目的确定,这也是美国学区区域性较为明显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学区则是具体实施教育管理的政府机构。
3.学区的组织运行
学区的决策和管理机构是学区董事会,也称学区管理委员会。学区董事会在州宪法和法律的赋予的这全范围内活动,对于学区事务享有决定权(基本上是最终决定)并负全责。具体来说,学区董事会负责教育项目的范围、强度和质量;雇佣和解雇教师及非教职人员;预备和批准年度财政预算并制定当地教育税率;在提交有关建议给选举人之后发行债券;选择建校位置并批准建造计划等等。[6]学区的执行机构一般来讲市教育局,但也因学区而异。教育局的主要负责人即教育局长或学区总监对董事会做出的决策负有执行责任。
4.学区董事会成员构成
作为学区重要事项决策者的董事会并不是简单的各个教育机构主要负责人的集合体,选民选举的范围并不仅限于教育领域的人员,而是涵盖了来自行政、金融、工商等非教育领域内享有很高权威和声誉的社会名流,这样通过他们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可以形成一定的榜样效应。与此同时,管理委员会成员的兼职性质,从责任和志愿的角度对成员的道德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区提供科教功能的单纯性。为避免“外行领导内行”所导致决策风险,除了教育局长作为当然成员外,还有一定比例的老师甚至学生代表。通过这样内行和外行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保证了决策的正确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也为学区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5.学区的资金来源
绝大多数学区的一大特点就是在财政上具备独立性,再辖区内征收财产税是学区资金来源的基本保障。此外,州政府的营业税以及联邦政府在特殊情况下的补偿性专项财政拨款和土地赠与[6]也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除了政府的财政税收的资金渠道外,私人赞助、慈善机构的捐款、校企合作以及彩票事业也是保证学区正常运行、提高服务水平的不可或缺的资金保障。
四、我国大学城借鉴美国学区管理体制的动因
尽管美国的学区与我国的大学城在形成原因、法律地位、服务对象和权力自主程度上存在着差异,但就其基本教育功能以及地域上的集中形态而言,仍存在着参考和借鉴的可能性;同时,面对我国大学城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功能偏离以及管理困境,也不得不迫使我们从学理和实践两方面寻求改革之策,这时对学区管理方式的考量是不无益处的。
(一)借鉴的可行性:学区与大学城的相似点
一是从地理位置上看,两者都表现为多所院校的集中。美国的学区类型各异,基于学区内聚集的学校的类型不同可大致分为小学区、中学区、职业学区、混合学区等;中国的大学城在计划和规划建设的背景之下,集中定然是题中之义。
二是从功能作用上看,两者都是以提供教育为其主要功能和存在价值。此外,学区与大学城在发展过程中也过注重区域内基础设施和服务建设,以及与区域周边的经济社会环境的有效互动,有力地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从而成为了文教为主要功能,兼具其他社会职能的较为完整的社区系统。
三是从资源配置上看,两者都为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教育规模经济提供了条件。地理上的相对集中,为校级之间基础设施建设、教师资源、教学设备等优质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方便。通过这种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促成成本的分摊,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适应教育规模扩大导致的教育支出扩大后,为降低成本而损害教育质量的现象出现,从而实现教育规模扩大与教育质量提高的相互适应能力。
四是从管理机构上看,两者都有一个统筹该区域发展的管理委员会。与学区董事会相似,我国的大学城基本上也都具有一个对大学城规划建设和制度构建负综合决策责任的管理委员会,为大学城教育功能的发挥和社会保障等服务职能的履行提供指挥和调度,从而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五是从筹资渠道上看,两者都存在着投资多元化的特征。我国大学城所倡导的是校企合办的管理思路,企业作为投资方提供了很大的资金支持和后勤服务。同时各高校根据隶属的教育部门的层级不同有所谓部属、省属、市属之别,无论哪种形式都说明了各高校通过财政渠道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资金保障。
(二)借鉴的必要性:我国大学城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大学城功能上出现偏位。我国大学城虽然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人为建设意味较浓的产物,但这其中也包含着高校为适应我国教育改革、高校扩招――对大学原有办学条件和规模以及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的一种主动回应。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大学城建设的初衷和未来的价值走向都应该是以提供教育服务、培养高质量人才、为区域提供技术给养为最终目的的。但是出于对规模效益的错误理解和经济效益的过分追逐,我国的大学城最终向着扩大校区覆盖范围、不考虑适应性问题而纳入尽可能多的学校的一场“圈地运动”,遭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诟病和质疑。本应以育人为主责的机构却演变为逐利的团体,如有很大一部分高校仍然不能从“高校办社会”的不当管理形式中解脱出来,又如将大量获批土地用于商业用途,而使学区对教育功能起支持和促进作用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得不到很好的实现。
二是大学城资金难补缺口。在大学城的建设本身就是一项高投资的事业,而仅凭政府专项的财政拨款以及有限的企业投资已使很多高校背负着沉重的银行债务艰难前行。在这一点上有本多学着已经表现出了自己的深刻忧虑,在寻求资金返还的多种选择―――大学城配套的服务经营、后勤社会化服务、旧校区的土地置换、教师和学生公寓的出售与出租、学生学费收入上,大学城最终抓住了学生这根稻草。学生学费的不正常上涨已经凸显中国高等教育的畸形发展,贫困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给高校又带来了新一轮的危机,大学城再次陷入了现实的围城之中。[4]
三是大学城管理严重缺位。从大学城管理机构上看,有的大学城根本不存在一个管理委员会,各高校在管理上是完全分散的,没有任何合作可言;有的大学城虽然名义上存在着管理委员会,但由于机构定位不清、职责划分不明、人员能力结构不合理,导致这一本应发挥统筹和重大事项决策功能的机构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而渐渐流于形式。管理的漏洞和松散导致了大学城内大量存在重复建设而导致的资金和资源浪费,而一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又跟不上步伐,使本应可以通过有效管理而实现的教育规模经济成为了一个怎样也追不到的目标。同时,管理缺位的另一个负面表现就是大学城在治安方面存在巨大的隐忧。
五、美国学区对我国大学城管理改革的借鉴意义
我国的大学城建设固有其适应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的背景以及与城市化建设互为推动作用的使命,但是从狭义的技术经验层面看,美国的学区管理模式还是可以为我国大学城革除现行管理运行弊端和实现未来良性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第一,管理机构的健全。从管理机构上看,大学城要设立独立的决策管理机构――大学城管理委员会。这一要求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没有还没有管理委员会的大学城必须要筹备成立,二是对已存在但是没有发挥实质作用的管理委员会进行改革,进一步明确机构和机构内部各部门、岗位的权责。机构是职能的载体,没有合理的机构设置职能的履行定然无法落到实处。大学城的管理委员会与学区管理委员会权能类似,负责区内重大事项的决策事项,从整体层面进行统筹调度,从而实现建设规划统一、资源配置合理、设施服务到位、管理运行高效的新局面。同时,管理委员会要处理好各高校董事会的关系,构建决策――执行的良好合作与配合关系。
第二,管理人员的选择。从大学城管理委员会组成人员的选择角度看,在现有政府、校方、投资方代表组成的前提下,一方面要借鉴学区董事会成员中“外行”所占较大比例的制度设计,这对大学城建设适应社会发展,及时获取和有效利用各界信息资源提供了巨大的优势。另一方面考虑借鉴学区董事会成员的志愿性质,让管理机构成为政府教育部门的“监督平台”、企业提高社会影响力履行社会责任的“慈善场所”、高校汇报教学工作与提出合理诉求的“意见渠道”,这样以低的成本实现多方共赢,从总体上将大学城的管理工作提高到更高的水平。
第三,管理资金的筹集。虽然我国大学城在性质上与学区作为一个行政特区有根本上的不同,通过独立征收财产税的方式筹集办学和管理资金不具有可行性,但是在社会资金方面并没有形成有力的动员和吸纳能力。目前除了作为投资方的企业注资外,社会上其他企业和个人的捐资办学的慈善性质的行为还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和趋势。只有扩大筹资渠道,才能使目前负债运行的大学城轻装上阵,使因高校负债而承担高额学费的学生从中解脱出来,从而真正实现我国大学城为“教育大众化”提供机制保障的设计初衷。而充足的资金又可以为大学城教学资源、各类比赛活动、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生态环境等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而这种改善引致的将是大学城竞争力的整体增强,进而形成对人才的吸引和聚集的合力。
参考文献:
[1] 张希胜,章仁彪.以人为本,构建新时代中国大学城――有感于中国大学城建设[J].教学研究,2004,1.
[2]殷红卫,黄震方.中国大学城的旅游开发初探―――以南京仙林大学城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1).
[3]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2卷[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71.
[4] 刘春侠,浅谈中国的大学城[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9.
[5] 郭朝红,王彬.美国学区的特点与运行机制[J].上海教育科研,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