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中医内科基础知识

中医内科基础知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3 09:24:3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医内科基础知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医内科基础知识

篇1

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艺术人才,对人才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是多年从事高校视觉艺术基础课教学的教师,深深体会到视觉艺术基础课对于高等院校各门类艺术与设计专业的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门好的基础课教学课能够成功影响和引导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以至于去发现自我,表达自我,在有兴趣的专业中体现自我价值。

众所周知,早年的美术学校就已经有了相对完整的基础教学,画家刘海粟建立了相对明确的教学思路,开创了以西洋写实造型观念为主体的训练模式,主要以培养现代新型美术人才为目的。徐悲鸿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和体系化,同样以写实造型训练为基本的教学方式,其目的也是培养擅长主题性、写实性的艺术创作人才。

近年来各美术院校也都在发展建立有特色的教学体系。例如中央美院基础部教学强调学生掌握造型艺术形式规律,提高色彩修养,了解空间与结构关系,推动想象力与创新意识的发展;中国美术学院在教学中强调对基础教学中纵向历史与横向宏观的把握,在实践中拓宽学生的视野,掌握造型的一般性规律,加以创造与变化。各院校设计基础课的教学也是沿用包豪斯艺术设计学校的教学思路,“教授学生基本的设计原理,为其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准备。”①“抽象形式构成的练习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同时发掘了新的表现手法。”②可以说,这一系列的教学理念、方式的实践对培养现当代艺术家、设计家、艺术工作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正因为基础教学的重要,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深感这一教学阶段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足。有一种因素十分关键,却由于没有直接而相应的参照标准,往往较难把握,容易被师生忽视,这就是人文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结合与渗透。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艺术与设计在人类社会中与人们生活日趋深入地融合在一起。现当代艺术与设计理念的拓展与变化,使得当代艺术从业者的思维模式与感悟方式发生了改变。艺术与设计生活化,生活亦艺术化、设计化。艺术工作者、艺术家不但美化着人们的生活,亦从观念到思想上承担着引领大众、启悟大众的责任。艺术与设计中的人文精神越来越突显出它的重要性。这就为培养全面素养的艺术人才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在基础教学实践中应该更加注重人文素养的提升,强化人文素质的渗透,以围绕文化内涵的教学模式为导向来指导学生的造型训练与创作实践。如果理顺这样一条思路,就能在一定范围内对创意性的基础造型练习提供相应的指向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不合理的教学倾向,同时使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形态塑造与创意并非是某种笼统与肤浅的样式,并非是简单地进行抽象与变形,也并非是材料的简单堆叠与并置,而应有相应的内涵性成分。在写生与临摹的过程中也能有选择地进行针对性练习,在一定的程度上领会艺术大师作品中更多的内涵。笔者认为,这种内涵性的培养在教学中有助于人文素质的提升。

人文素养的提升对学生的一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当然,现今的艺术院校、综合性大学普遍开设了文科类的公共科目。但本文强调的视觉艺术造型基础课的“人文素质”的成分有其特有的专业背景和方向,有其应该相对重视的落脚点和指向性。这与普通的文科教学科目(如历史,文学,乃至艺术史,艺术哲学等)是有所不同的。因为这里更强调的是与操作性和实践性的结合,与更细化更直观的感性体验相结合。“渗透”一词更能体现其感性实践内涵,这里的“人文素质”的培养体现在实际操作性上,与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与志趣发生联系,落实在一切细化的直观形态描绘上,而且与每一个学生的造型能力与色彩感悟能力相互关联,这一点不易操作,但十分重要。渗透于内的“人文”素质是核心,造型技术的涵养是内核的外在表现。两者缺一不可,互为表里。

如何将“人文素质”的培养渗透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首先是对教师的内在素质有较高的要求,教师自身有了相应的高的业务水平与教学水平,这样对提升教学质量就有了基本保证。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在几个能力方面的培养,即对视觉艺术中造型的理解领会能力、对造型特征的分析鉴赏能力、对造型文化的综合判断能力。

在《罗丹艺术论》③中,有一段罗丹与其学生著名的对话,即罗丹与其学生争论是艺术创造的形态真实,还是以严格按照科学的计量方式得出来的数据为准的形态真实的问题。实际上这是由两种看待事物、理解事物的观念差异造成的结果。在罗丹看来,真正好的艺术形态离不开人的主观感悟,人的情感和体悟在艺术创作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罗丹的艺术作品多以人物人体为其表现对象,从人体塑造的动态到躯体结构的夸张变形无不体现出艺术家强烈的个人情感的抒发,体现着艺术家浪漫气质的张扬。在科学解剖的意义上讲,“不准确的”结构和形态特征恰恰表现了艺术家内心深处的“准确性”,每一种造型特征恰恰反映了艺术家个人的体会。

在浪漫主义潮流盛行的时代,艺术家大多带有这一种对创作主体主观表达的强烈诉求的因素。教师可通过讲解罗丹创作时期的背景知识,罗丹等浪漫派艺术家创作的目的、艺术家的情感特质、作品意蕴,通过观摩相关罗丹生平的史料与纪录片,比较同一时期的其他文化艺术作品,强化学生领会在艺术创作中夸张变形的根据,加深学生对造型艺术中情感参与过程的印象,在作品的细节处多做分解性讲述,对学生讲解在具体作品中的夸张变形部位等等。训练的过程中,带着这样的理解,在领会形态的能力上就能有一个较有针对性和较为深入的维度,在实际绘画训练操作上就能进一步加深其总体印象,提高其形态的塑造能力,而不是空泛地简单描摹。这一点也是站在罗丹这一艺术家的理解角度和范畴中去看艺术创作的问题。

对艺术形态的创造内涵的理解十分重要,这是造型艺术基础训练中的基础。培养一个好的形感与色彩感需要看学生能否有恰切而深入的理解。罗丹与学生对话这一例子启发我们如何去提示学生对艺术造型形态的理解方向,教师可以在课堂训练中通过更多的实例参考去激发学生对形态人文内涵的研究,在临摹与写生的过程中去有步骤地观察和体会,一点一滴地进行揣摩。

在鉴赏分析能力的提升上,教师可通过做更多的对比细节性解析而达到这一目的。在分析与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具体作品上进行分辨,引发学生们在“人文”层面上的思考。在这一要点上引导学生思考乃至争论。在更广泛的层面加强学生的鉴赏分析能力,通过对比的强化训练激发学生对造型观念的扩展,其在实践创作时就更有主观能动性与针对性。

分析鉴赏能力的培养可以细化到具体的作品中去,在比对不同艺术家的不同风格作品做出具体分析,也可以针对学生的某一件作品与其余作品乃至其他学生的作品进行分析,找出可以对比的同异因素。这些方法不一而足,教师和学生可以灵活运用,促进学生进一步进行探讨和领会。

简单来讲,综合判断能力就是凭借良好的艺术直觉能力对艺术作品进行价值判断与评价。其实,一件艺术作品能否打动艺术作品的欣赏者,除了其艺术作品本身的艺术技巧与感染力外,艺术作品与其欣赏者在品位上具备某种共鸣也十分重要。经过艺术训练与培养的艺术院校学生在品鉴与判断的水平上理应达到一个更高的阶段与层次。因此,好的判断是基于恰切的理解与敏锐的鉴赏之上的。审美的判断从何而来,就在于基础课堂中、课余之外的一种综合能力的提升。好的判断力需要学生有更高的专业眼光与感知水平,这对现代艺术院校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现今的艺术环境与艺术市场中艺术作品的样式多元繁杂,品位与价值水平参差不齐,艺术市场中充斥着数量庞大的鱼龙混杂的作品。学生面对这一切往往会无所适从。因此,如果其能够有效建立起良好的感知标准,评价系统乃至认知立场,将会对其专业选择、艺术方向的认定产生积极而又决定性的作用。这一切都需要学生具备综合的人文素质作为其基本的认知参照与价值尺度。学生在有了较为深入而全面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去进行有效的自我判断,具备了有效的判断能力,也就能独立地探索自己的艺术道路,而不再依赖教师或其他人的判断。

最后,笔者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在视觉艺术基础课教学渗透取得良好成效的理想状况是:学生养成赏鉴与研究视觉艺术作品的习惯,同时保有良善的人文价值尺度与恰当的人文观照方式,以进行艺术创作实践活动的方式来提高人格修养品性,在对一切未知领域抱有好奇态度的前提下,积极投身到自己的艺术与设计创造专业领域中去。

注释:

篇2

Abstract: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current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ernal medicine graduate students in our school there are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is not solid, professional thoughts to consolidate, the lack of clinical experience, put forward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learning of related subjects,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o cultivate skillful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peration skills and clinical thinking; At the same time to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the spirit of good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strong professional thought concept; Develop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communication in the clinical, make its master the skills of communicating with family members; With strong clinical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y, promote internal medic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Graduate students; Cultivation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探讨的课题,对于中医研究生的培养尤其是中医内科研究生的培养,如何做到在继承和发扬中医学精华的同时又能结合现代医学的治疗手段来发挥中医的优势,是目前中医内科的导师们必须考虑的问题。我校中医内科研究生来源大致可分为:①中医本科生直接考研;②从其他学科转来(如本科是针灸推拿、中药专业考研到内科);③从临床考入(多数是其他专业)。因此部分中医内科研究生存在着专业思想不巩固、专业基础不扎实、缺少临床经验等先天不足的状况。要使中医内科得到很好地继承、发展和创新,做好内科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是关键。高层次的中医内科人才,应该就在这些人员中产生。我们认为中医内科研究生的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加强基础知识的培养,融通中西医学

我校部分研究生对中、西医基础课程并不重视,况且其中还有其他专业考入的学生,故往往在研究生课程学习中,其中医基础并不扎实,现代医学的基础则更薄弱。因此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临床带教,均更应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做为研究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中医基础,而且要把本学科的现代医学基础做为必修课。只有系统掌握中、西医学基础,融会贯通中西医,才能体会到中医的优势,寻找到本学科的内在规律,进一步学好中医;并且在内科临床碰到急危重症时,才能处变不惊,从容应对。

2 加强思想素质教育,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观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医内科学尤其是祖国医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数千年来随着中医学的发生、发展、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在当前医患矛盾较为突出社会背景下,医务工作者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因此医生应更有爱心、仁心、责任心、奉献之心。中医内科研究生应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观,不为名利而动,培养“大医精诚”的思想境界,才能潜心学术,专于临床[1]。

3 培养熟练的临床诊疗、操作技能和临床思辨能力

在当前经济发展迅速,物质条件越发丰富的社会现状下,患者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及个人权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培养学生胆大、心细及娴熟的基本操作技能。如做腰穿、腹穿时,患者可能会有所顾忌,所以,操作前必须和患者交待清楚所有注意事项,同时要求医生的操作准确、熟练,才不容易出现医疗纠纷。其次,对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能力的培养也不能忽视。如面部的望诊,面色的红、白、黄色,面部有否青筋暴露,在何位置;舌苔厚薄、白、黄、腻、滑;要仔细观察,从中寻找临床诊断依据、疾病原因以指导临床诊疗。而临床思辨能力则是中医内科学研究生重点培养之处,中医内科诊病,必须四诊合参,辨证施治以达到用药准确,药到病除的效果。如患者咳痰量多,质地粘稠,苔白厚腻,本应是二陈汤之证,但大便却是干结的;又有患者外感高热,咽红充血,却又大便稀溏;这些都需要对临床所得去伪存真,透过现象看本质,以求得出最合理的诊疗方案。带教过程中,如不能在当时指导学生,也应在诊后向其讲明,并进行临床病例分析,以提高学生的临床辨证能力及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能力,使中医内科研究生一踏上工作岗位就能胜任本职工作,与临床无缝接轨。

4 教会学生与患者、家属沟通

临床学习过程中,学生们经常遇到患者和家属对某些情况的不理解,而出现沟通障碍,有时学生会觉得很委屈,这时要指导学生如何去进行有效沟通,让学生去理解他们的心情,用最恰当的态度和语言与其交流。有些患者病史较长,需长时间用药,医生有必要反复进行解释和指导服药,我们在后期先让学生进行解释和指导,若不全面要及时予以补充,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又能让患者感受到我们对他的重视,同时也检验了学生对各种疾病的熟悉程度。带教时,导师还要言传身教,使学生学会尊重患者及家属,真正做到无论富贵贫贱“皆如至亲”。

5 培养中医内科研究生的临床科研能力,创新能力

既有临床能力,又有科研能力,并掌握学科前沿知识,使学生到了临床不仅能够胜任本职工作,同时具有学术带头人的培养潜质,经过若干年能在本学科载露头角,带领学科前进,这是医学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因此,在研究生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科研能力。①要培养了解学科动态、前沿信息的技巧,通过文献检索,参加各类学术活动等以提高他们对学术研究的兴趣;②培养学生从临床实践和学习中发现本学科的新问题、新方法,激发科研思维灵感,寻找新的科研课题;③在现有的科研工作中鼓励其独立完成科研工作,在科研实践中锻炼提高,最终形成自己新的科研设想和进一步研究的新思路,使之成为高层次的中医内科临床科研型人才[2]。

综上所述,中医内科研究生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培养出能够将中医理论、诊疗技术和现代医学的理论、诊疗手段相结合的、从事创造性研究的人才,如此才能使祖国医学不断发展,才能惠及于民。其次,无论是研究生的理论授课还是临床教学,都要沿着一条主线来完成,即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保证教育质量、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促使祖国医学不断完善、发展。

篇3

中医学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底蕴及经验传承,也将不断的发展并与时代科技文明完美的结合下去。《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临床教学中的重点课程,是中医基础与临床学科的桥梁,同时也是学习和研究其它中医临床学科的基础,在中医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提高本门课程教学质量,充实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改善《中医内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弊端,因此必须推动本门课程的改革和创新。

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掌握《中医内科学》理论知识并全方位提升学生能力,是每一位《中医内科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面临的最根本的任务。李军祥等[1]提出启发式教学法,还有学者提出采用虚拟案例教学[2]等,这些都是

提升特定学生教学效果较好的方法。

目前,针对全国多数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相分离,教学内容相对滞后,不能显现学生专业特点等问题,本文现就《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及创新提出自身的教学体会:

1、根据时代需求及专业特点,调整教学内容

既然是临床课程就应该根据目前社会上常见多发病的总体情况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十年前的社会上常见多发病和当下的常见多发病是有区别的,适当增加新的知识,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内容和不常见的内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知识的推陈出新过程。如今贵阳中医学院学习《中医内科学》的专业有中医学专业、中西医学专业、针推学专业、中医骨伤学专业、医学心理学等十多个专业,其中又有专科、三本(时珍)、二本等不同层次的学生,其学科偏重和中医基础知识、自学态度与能力以及实际需求均有所不同,所以,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协调掌握、熟悉、了解的内容与比例,调整重点、难点的知识结构;规定不同的教学目的;选用不同专业适合的教材;采用不同类型的考查方式,做到因材施教。中医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的专业及层次学生,选用打牢基础医学知识为主,扩展知识为补充的教学方法。中医基础知识掌握较好,自学能力较强的专业及层次学生,可选用打牢基础医学知识与扩展知识并重的教学方法。同时要注意,在《中医内科学》的教学过程中,把一些最新的人类医学进展内容添加到教学内容中去,从而充实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满足其对知识的需求。

2、丰富教学资料, 发挥视频教学优势

据近十年贵阳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学的经验,近些年由于教学条件的改善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教师幻灯片讲述为主,但课堂板书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绝大多数时间。虽然幻灯片中已经增加大量的图片,但利用视频教学机会与次数不多,这就导致讲述内容的生动性、连续性、艺术感染力等特点并未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看到的多为疾病发展的静态结果,与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相差甚远。学生的注意力大部分被图片的好奇心所转移,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未提高多少,要解决这个问题目前最佳选择就是发挥视频教学优势。教师在课前准备教学资料时,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严谨的对视频资料进行剪接筛选,充分弥补临床实践的不足,在单位时间内对所要掌握疾病的概念、病因病机、鉴别诊断、证治分类及预后等在视觉上做一个完整的陈述,配合教师对重点内容的详细讲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将临床疾病的大量信息潜移默化中传输给学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3、补充内科名中医医案,结合PBL教学模式

历代内科名中医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经验得以传承的载体,是中国优秀文化的结晶。但目前本院选用的《中医内科学》教材缺乏内科名中医医案的内容,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其充实进来,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热论》、《脾胃论》等学生已经学过的课程结合起来。PBL即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临床问题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引导学生把握学习内容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或教学。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老师指导为辅,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围绕某一病案进行研究激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自主获取资料,分析和解决未知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以及自身一套具有学习潜力的挖掘[3]。PBL教学方法已经在本院本学科采用多年,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从历代内科名中医医案中选择较有代表性的临床病案,采用PBL教学法通过有效的临床病案分析,既能提高学生运用中医知识和技能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证型的理解,做好证治分类,让其自己分析、归纳和总结,提高学习效率,激发他们对《中医内科学》学习热情。又可以引导学生明确中医名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医学观点,探究名医家们对中医理论的理解,激励学生多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增加学生中医文化底蕴。

4、规范临床实践教学,确保教学效果

《中医内科学》是临床学科,必须要有一定的临床见习,见习可以分两种,一类是传统的门诊跟师见习;另一类是住院部特定病人的临床实践。二者应该结合起来,本院《中医内科学》教师在制定临床实践教学计划之前必须严格按照教学任务要求,准备好患有有代表性疾病的患者,取得病人的信任与配合,实践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学生进行规范的中医医疗实践活动,切忌在临床实践中泛泛而谈,这里看一眼那里看一眼,没有任何实效。临床实践后,一定要进行集体总结,将根据教学任务准备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巩固课堂知识,建立规范的医疗实践活动意识。笔者认为,对临床实践课进行必要的规范改革,强化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综合运用能力、交流能力等,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教学效果很有帮助。

5、建全多样化的考核方法,完善考查形式

本院现实施的考核方法还只是单纯的理论知识形式的考核,而本门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临床课程,只会背书背病例是不行的,这样就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如何能真实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程度只是学院对学生考查的最基本的要求,重点考查的还应该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基本运用能力、基本技能掌握程度以及实际操作能力。故建立健全与教学任务相配套的考核方法是《中医内科学》改革与创新的又一重要环节,确保平时考核分、实践考核分、理论考核分三位一体的考核方式的具体落实,不要轻平时和实践,重理论知识的考核方法,做到三方面兼顾,三方面都重要的思想进行考核。平时考核要求课堂提问、随堂测试、病案分析讨论、作业等都记入平时成绩;实践考核要求病案视频考查、临床基本技能考核、临床技能考核及临床病例考查等归为实践成绩;理论考核重点是要完善试题库的建设,按照每个章节知识点的内容设定当前适合的题型,教学大纲要求对掌握、熟悉、了解的内容按照相应比例以十倍以上的数目出题,并将试题库交由教务部门选题考察,正真做到教考分离。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时代的需求就应当实行多样化的考核办法,全方位对学生的实际能力作出最真实的综合评定。

总之,为了确保教学质量,所有中医内科学工作者都应该根据时展的要求对滞后中医内科学教学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重点在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高等教育不能等同于初级教育,突出教受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出高素质、实用型的中医人才。

参考文献:

篇4

随着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学生的知识来源早已不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在这种大环境下,学生对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法的抵触是显而易见的。但学生多年养成了被动学习习惯,又不知道如何自我改变。这种矛盾已经日趋激化,严重影响到目前大学的教学效果。因此,真正落实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是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内教学改革的重点。

在现代的高校教学中,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教师不能再满足于念教案,而是充分考虑如何去发挥学生的个性,并结合学生的个性进行因材施教,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具体的中医内科学教学实践中经常可以碰到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学生习惯了以老师为中心,不习惯以学生为中心;二是学生普遍还比较羞涩,怯于与老师互动,排斥学习方法的改变。由此可见,改变教学方法,并且注重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习惯,是中医内科学实践因材施教教学方法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二、中医内科学因材施教几点体会

1.加强自身修养,注重理论体系的构建

在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的传授中,涉及到了中医病因病机、中医诊断、中药、方剂等多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对于每个证型,又以证型证候分析为重点、以处方用药为核心。结合基础知识,层次清晰、结构明了地从临床表现到病证诊断,从疾病症状到病因病机、从方剂分析到临证加减,贯穿起理、法、方、药一脉相承的授课特点,有利于帮助学生知常达变、掌握授课内容,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基础。另外,授课中注重结合临床病案,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把概念的关键词拆分解读,并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讨论,从学生的归纳和理解性表述中,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在何处,也是因材施教的重要环节。

2.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教学授课应当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过程,并非教师单独的灌输和说教。要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中医内科教学中,针对具体病案,开展分组对抗辩论、角色互换、组建兴趣社团等形式的教学,是因材施教的重要手段。分组对抗辩论寓教于乐,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变争强好胜之心为学习的动力;角色互换,让同学们上台来尝试授课,通过换位思考寻找不足;组建兴趣社团可以让学生养成团结协作的习惯,社团成员经常集中学习,取长补短,有利于班级团结更有利于学习。

3.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中医内科学的学习,根据其学科特点,应当引导和培养学生养成举一反三的思维方式,并督促学生养成及时总结的学习习惯。譬如归脾汤先后出现在治疗心悸、不寐、眩晕、血证等不同的病种里,对于类似的这种异病同治的现象,应该提出问题让学生勤于思考,纵横对比,自行总结归纳。从不同的侧面寻找这几种疾病相同的病机规律及辨证施治,拓宽学习思路、深化对教材的掌握。

4.注重个别辅导

再好的课堂教授,也必然存在不足之处,更不可能仅凭课堂授课,就让所有学生的水平达到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需要牺牲个人时间,无私奉献到教学中。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中,会发现个别学生出于家学渊源或者个人兴趣,有相当的中医基础,所以在某些方面会表现得比较突出和优异,但他们又很可能存在着知识不够系统、辨证思路狭隘的缺点。对于这些学生,在课堂上是没有充分时间进行交流的,应当在课后、假期见习活动或者第二课堂的环节进行充分全面的交流和指导,既肯定他们的水平和能力,又要指出他们存在思路偏颇的问题,让这部分学生少走弯路,更快更好地成才。

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重教育学生的方法,尊重学生个性

学生家境不同,学习经历不同,个性和脾气自然会区别很大。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教师要注重因势利导,区别对待。批评“面子薄”的学生,语言上要恳切婉转,不能太过激烈;教导敏感怯懦的学生,就要多加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而对待那些外向甚至“啥都不在乎”的学生,语言就要响雷重锤、醍醐灌顶,才能真正地对其有所触动等等。

篇5

关键词:

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改革;中西医结合专业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临床学科的主干课程,是其他临床诸学科的基础,它的学术水映了中医临床学科发展水平,它以前期各门课程为基础,阐述内科病证的证候、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指导中医内科临床实践,系统地反映中医临床思维及辨证论治的规律。课程内容主要介绍内科专业基础理论和各脏腑系统主要病证的基本知识及辨证论治规律。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内科常见病的证候、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和处方用药知识及部分难治病、急危重症的诊治,熟悉中医内科的临床思维及实际操作程序[1]。中西医结合专业是培养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科学技术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的专科层次人才的一门专业,要求学生能熟练地运用中西医结合的诊法、辨证,中、西药对临床各主要学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辨证施治,是近年来的热门学科[2]。各大型医院除了在临床上进行中医、西医专业的结合诊治,并且逐步开展中西医结合专业科室,加之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倾斜,使得中西医结合专业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中西医结合专业缺乏相关的国家规划教材,如《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等,对于内科学的教育还在使用《中医内科学》和《内科学》两本教材进行讲授,这就对中医内科学的讲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中医内科学中将中医知识与西医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以适应中西医结合专业的特殊要求?笔者根据所在中医内科学学科多年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内科学的教学经验,对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发展进行总结。

1做好学情分析因材施教

以河南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生为例,中医内科学课程一般安排在五年制中第三年上半学期进行,此时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已经学习了大部分的医学基础课,包括西医类和中医类基础课,其中西医类课程有: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微生物与免疫学、药理学、诊断学等,而中医类课程包括: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学习中医内科学之前,对于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所接触到的基础课里,西医类的课程的数量要大大超过中医类课程。而一些中医学的基础课和经典课,如《内经》各家学说一类的课程,是放在第三学年上半学期与中医内科学的教学同步进行,另外一些如《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课程,由于学时的关系,仅仅作为选修课或者限选课供学生学习。笔者曾经访问过许多中医类院校,发现上述这种情况不仅仅局限于河南中医学院,在许多地方的中医类院校中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即对于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学习中医内科学之前,中医的基础相对西医而言较为薄弱。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接受了大量西医学的知识后,对于中医学的理论和观念理解不透彻,甚至出现厌烦情绪,加之网络上、媒体上对于中医的质疑和指责声不断,也加重了这一现象。所以,在进行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内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着重强调中医的理念和科学性,强调中医药的疗效和群众的支持度,树立学生对于中医的信心,改变不良观念。

2根据课时要求着重讲解

由于中西医结合专业的特殊性和中医、西医课程并重的特点,大部分院校的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中医内科学课程均存在压缩课时的现象。以河南中医学院为例: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内科学课程设计为120个课时,而选用的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共分为上下二部分,包括总论、个论共8章,收录了53个中医疾病,以平均每个疾病3个课时来计算,全部内容讲授完毕最少需要160个课时,这对于原先设计的120个课时来说属于杯水车薪。针对这一现状,绝大部分教师上课时均采用只讲授部分疾病的方式进行教学,对于如瘿病、疟疾、阳痿、遗精等临床较少涉及的疾病的相关课程,一般采取放弃讲授的做法,但即使是少见的疾病,也属于研究生入学考试和执业医师考试的范畴,减少基础知识的教学,非常不利于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未来临床工作的开展。针对这种情况,笔者选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应对:(1)压缩不必要的课时,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在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方案中,一般设计有4~8个学时的病案讲解,而这种病案讲解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对此,笔者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和安排学生进行分组病案分析,一次8~12名学生,以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病案的分析,笔者选用一些临床病例,或以教师模拟病人,让学生模拟医生的形式,“病人”口述病情,佐以舌脉补充,让“医生”进行理法方药的分析,在课下进行门诊医疗活动的模拟,同时进行分组讨论和对比,对课上知识进行查漏补缺。这一方法一方面节省了课堂教学的时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让学生对临床诊疗工作有了初步的理解和认知,明白自身基础知识掌握的不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或者选用换位教学法,就某个疾病或者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让学生课下充分准备,然后进行分组讨论,教师以学生的身份听取汇报后提出问题并进行点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能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知识并积极思考,加强自主思维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锻炼。利用这些丰富的课下活动节约的课堂教学时间,笔者对重点疾病进行深入教学,对一些临床少见疾病也强调主要知识框架,让学生对这些疾病有最基础的认识。(2)改变传统观念,合理安排课时。传统课时的安排是结合疾病特点和教材篇幅来指定的,对于癌病、血症这一类疾病一般都安排6个课时来讲授,笔者认为毫无必要。以癌病为例,传统以脑瘤、肺癌、肝癌等分类方式进行讲解,而笔者一般将肺癌的相关内容总结到咳嗽—肺阴亏耗证中进行讲解,将肝癌相关内容总结到积聚的范畴里进行讲述,这种方式既符合临床疾病诊疗发展趋势,又减少了学生的负担。

3理论临床并重中西结合

不少教师在进行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内科学的教授过程中,对于所谓的中西医结合,都进入了先讲授中医疾病,再讲授相关的西医疾病的概念和治疗这一误区。笔者认为,中西医结合不仅仅是治疗的结合,更应该是中西医理论的结合。以中医内科学的脾胃系统疾病———胃痛为例,笔者在讲授胃痛概念和历代沿革后,会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胃痛的别名叫心口疼?为什么直到《兰室秘藏》一书才首立“胃脘痛”一门,而在之前所述的胃脘痛一般都以心痛而名?比如“心下痛,按之石硬,大陷胸汤主之”。让学生体会到造成这一误解的原因:心脏与胃的位置过于接近,临床上许多认为自己是胃痛的病人,其实是心绞痛或者是心肌梗死发作导致,比如不典型性心绞痛,其疼痛范围可以从肚脐中一直到下嘴唇。讲述这些概念,教导学生在临床上见到一些年纪比较大、身体比较肥胖,或者是有心脏病病史的“胃痛”病人,一定要注意心电图检查,排除心脏方面的疾病。在讲解胃痛的西医学相关疾病时,对于萎缩性胃炎的解释,笔者会强调萎缩性胃炎的重要特点即胃固有腺体的萎缩,导致胃酸分泌不足,这与中医胃阴不足的理论和表现十分接近,同时胃阴不足的病人在全身会有阴虚的表现消瘦、乏力、阴虚内热伴有低烧,这些表现与西医学中的恶病质有一定联系,这又符合了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属于“胃癌前期状态”这一理论。这些中医理论知识与西医理论知识的结合,才是中西医结合的正确方向,只有理论得以结合,才能正确的指导临床治疗和用药,改变现在中西医结合仅仅是西医为主,配合吃中药的尴尬局面。中西医结合专业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目前尚处于初期阶段,较之内科学和中医内科学这两个成熟的学科,还有许多方面有待完善。加强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对培养学生中西医结合的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为培养新一代全面发展的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药大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

参考文献

[1]冯晓桃,李双蕾.提高中医内科学理论教学质量的探讨[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6(1):120-121.

篇6

2加强各个科室间的沟通和学习

临床指南除了包含内科学内容,还含有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诊断学等学科知识。临床实践指南引入到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临床实践教学中,能促进各学科间沟通和学习,促进学科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可加强学生对临床各学科的联合理解和联合运用。部分指南中提及的先进的实验室检查,很多医院没有此检查项目,更加需要检验科和临床科室进行沟通、交流。检验科能了解到某项实验项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发展检验科的业务。临床科室也能了解某实验项目的可行性。通过各科室的相互协作,提高医院实验检测水平,又能提高诊疗技术。如:①甲亢的治疗,可选用抗甲亢药物治疗、碘131治疗、手术治疗。就一个病例而言,就需要外科、放射科、内科相互沟通,才能选择最好的治疗方案。②嗜铬细胞瘤,以高血压为首发症状,在诊断和治疗,需要内分泌科、心血管科、外科相互参与,才能得到正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

3强化基础知识

临床指南除了包含临床学科内容,还含有药理学、诊断学、病理学等基础学科知识。临床实践指南引入到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临床实践教学中,能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融会贯通基础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并能灵活运用诊断等基础知识,有助于指导治疗。临床工作中,也能促进相关科室业务开展。如:ATA甲亢指南中,诊断部分提及多种实验室检查,而临床医师对实验室的检查方法、原理、结果都难以掌握和理解。通过检验科人员的指导,才能更好地使用实验检查。深入理解各项检查,能提高临床诊断和指导治疗。学生才能理解检查项目的重要性。

4及时更新知识内容

目前,有部分医院、科室、相关学术会议组织相关医护人员、研究生开展指南的学习,有助于业务水品的提高和知识的及时更新。如:①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治疗。目前的部分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内科学教材在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药物替代治疗中,仍将甲状腺干粉列入治疗药物。但由于甲状腺干粉制剂生物效应不稳定,已不推荐使用。通过这样指南的学习,能让学生了解最新知识。②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将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现在还可以看到地区医院的诊断中写到Ⅰ型糖尿病。诊断命名更改超十年了,还有地区没有更新。治疗方面每年更新,就更需要及时学习、早日运用,给患者带来福音。

篇7

1.1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在教师首先端正自己的专业思想和教学中的言行,给学生指明学习中医内科学的意义和重要性,正面引导。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中,注意专业与人文知识融合,注重素质教育,为人师表。其次要理论联系实际。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临床水平,因此要扎根临床,努力提高临床实践水平。能够通讲整本教材,以利于整体素质的提高。最后要提高教学积极性。目前国内高等中医院校中医临床课程的教师大都来自其附属医院的医师。时间与精力有限,在进行课堂教学工作的同时,还承担着繁重的临床医疗和科研任务,要自觉认识到教学相长的优势,强化奉献精神,淡化利益意识。

1.2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和环节课堂讲授是灌输中医内科理论知识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传授知识的最有效方式,只有搞好这一环节,熟悉教学规律,根据中医内科学教学特点,充分重视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2备好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首要环节

2.1紧扣教材和教学大纲教师必须精心备课,熟悉课本内容,做好课前所有的准备工作。吃深吃透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周全的授课计划。

2.2适当拓展、灵活使用教材注意教材的整体结构和知识链的有机联系。适当补充、更新教学内容,阅读和整理相关教学参考材料,将不同书上的同一内容集中对比研究,提炼出最有效的知识成分,体现最新进展。

2.3认真构思教学方案设计每一节课的教学流程,用何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满足学生的听课要求,重新梳理提炼精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并逐一细化,内容要尽可能全面。

2.4集体备课一般情况下整本中医内科学的疾病均由多名专科兼职教师负责讲授,其理念、思路、方法、水平各异,教学缺乏系统性、连贯性、一致性。可采用教研室内部集体备课。这种集体智慧的结晶,必会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收益,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节省了教研室内部的人力和物力[1]。

3遵循课程教学体系、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工作的基础

3.1围绕临床、落实课程教学体系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中医内科教研室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将每一病种的讲授分为概述、病象、病位、病性、病类、病程、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辨证论治、转归与预后、预防与调护、小结12部分,在病因病机讲解中,提炼病机关键,使学生对每种疾病有全面系统的认识。

3.2落实三基训练教学中要充分重视、体现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讲授让学生牢固掌握中医内科学的“三基”,使学生掌握其中内容,充分理解实质,从而获得最基本、最重要、最集体化的知识。

4合理取舍,重点突出,是确保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效、高效达成的保证

4.1调整学时分配,适当增加病种根据我们的教学体会、结合区域特点及临床实际,将教学内容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级内容。首先对大纲规定的学时分配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如对消渴、中风、心痛、喘证、肺胀、胃痛、眩晕等临床常见病需要掌握的,适当增加学时数,讲深讲透。对了解的疟疾、霍乱、痉证临床少见疾病,只讲清概念,减少学时数。其次在病种上,在国家统编教材基础上适当补充病种如心衰、脾心痛、水毒证、肾风等。对规划教材中个别证候予以适当的调整。如感冒病中的表寒里热证移至咳嗽中讲授;消渴增加了气阴两虚的若干证候等。

4.2突出重点病证讲授

课堂讲授应做到重点和难点突出,重点指辨证论治,难点指病因病机,疑点指教师在讲授辨证论治过程中,对临床实践中与教材证候不一致的部分提出质疑,或一部分证候在临床中常见,但教材中重点不突出,需要提出给予讲解。重点掌握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理解体会病机转变的道理及规律,脏腑变化的特点。在授课时紧密围绕临床实践,介绍自己在临床中治病的经验和体会。

5注重教学技巧,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捷径

5.1将课前准备、课中发挥、课后总结三个环节有机结合

课前,先让学生进行预习,确定学习的内容和讲授的内容,预习中可对不理解的问题加以记录。课中,在讲授新问题时利用3~5min,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思维过程,导入式教学,将熟悉与不熟悉的知识串联。上课结束前须指出本节病证的重点、难点与疑点。课后,应自觉对每次课的授课情况进行回忆,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自我,积累教学经验。

5.2恰当有效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

采取灵活多样、新鲜生动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深入浅出,易于领会,不照本宣科。充分运用实物标本,模型,挂图、电视等进行直观教学。恰当有效地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及新技术(CAI、多媒体技术等)辅助教学。

5.3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和观摩他们的教学

青年教师往往教学经验不足,对很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尺度难以准确把握,在教学中遇到问题时应谦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一般都能得到很多实用的指导和帮助。汲取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及时把这些经验和方法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中。

6注意与学生沟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6.1虚心听取学生反映意见

应了解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要求,掌握班级学生一般的知识程度,理解水平,讲授的进度要求与难度必须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深入浅出,能为学生接受。

6.2发挥主观能动性

要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引导,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增进师生间默契,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6.3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式教学。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有意识培养学生主题精神、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6.4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动态中去学

要使学生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记住重点,不能死记硬背,要不断深入体会、领悟,多问几个为什么。审视疾病的本质,找出内在的规律,辨析病与病之间的相互关系,注意病机相同,症状不同,有时症状相同而病机不同等情况。如归脾汤、柴胡疏肝散等在内科疾病中作为主方出现多次,所治的疾病不同,但病机变化相同,在学习中要善于总结,横向贯穿,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及质量。必须指出,中医内科内容丰富,很多内容需要记忆。该牢牢记住的就必须背下来,如辨证论治,方剂、中药等。

7加强课堂教学管理,讲究语言艺术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7.1强调课堂纪律

毋庸讳言,现今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但出勤率低,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而且不认真听讲,不容易管理。教师应加强教学责任心,要敢于管理,认真组织课堂纪律,严格要求学生。按时上、下课,不随意调课、停课,逐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风气。

7.2注意语言表达、仪表端庄

在课堂上教师如果能够做到语言精炼、逻辑性强、形象生动、声音洪亮、吐字清晰、重视语调的高低、配合得体的手势、亲切真挚的眼神、教态自然,落落大方,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消除被动接受知识的疲劳感。要杜绝如口头禅和某些习惯动作等可能分散学生听课注意力的言行。

8开展病案教学和临床见习是提高和评判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和关键问题

8.1加强典型病案分析,缩小课堂与临床实际的距离

典型病案的分析是联系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的纽带,病案应是授课教师的临床经验或高年资的教师编写,采用启发式、互动式、PBL等教学法,使病案讨论成为临床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病案分析,不但能巩固课堂知识、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逐步提高学生的临证思维能力。

篇8

模块化教学是指在模块化思想方法的基础上,将各学科课程的知识分解成单个知识点,再按其内在逻辑组合成相对独立的单元,然后根据不同专业的能力需要,将相关的单元组合成教学模块,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调整,使得同一课程能满足不同层次的生源和不同专业方向的要求[1-2]。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能力本位教育)模块化教学模式(CBE模式)是对某个专业岗位所需能力的确定、学习和运用的培训模式,强调相关专业的能力培养、能力训练以及掌握与运用这项专业技能的相关知识与态度的培训。2013年9月我们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岳阳临床医学院《西医内科学》理论课程中采用CBE模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3年第二学期参加上海中医药大学岳阳临床医学院《西医内科学》理论课程教学的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共102名,其中男43名,女59名,年龄21~23岁。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1名),两组学生的年龄、性别、其他临床理论课教学进度及考试成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实验组应用CBE模式授课和作业,对照组应用传统模式授课和常规问答题式作业。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CBE模式 ①课程选取及制定教学方案: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循环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传染病、血液系统疾病应用CBE模式;制定CBE模式的课程教学方案,包括学习目标、课堂教学及操作演示、学生自学及评价、考核、相关知识拓展等。②知识单元整合:按CBE模式的要求对《西医内科学》理论课程各单元进行整合,每个系统开始前及结束后进行纲领性的串联讲解。授课前先介绍前期基础课程的相关背景和解剖、病理生理等基础知识及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授课结束后进行总结、重点和难点的深化讲解,演示临床操作技能;每个系统授课结束后,对本系统内与其他已完成授课的系统有关联的疾病,再进行串联讲解、梳理。③组织培训:组织授课教师系统学习CBE模式的理论,并参照CBE模式的教材范本进行学习和讨论,使教师对CBE模式有一个深刻理解,按其要求进行授课。④作业布置:按照CBE模式的授课要求为学生布置作业。举例:在呼吸系统与循环系统课程结束后,布置作业:主诉为“胸痛”的诊断思路。

1.2.2评价方法 学习结束后所有学生进行《西医内科学》理论知识考试,按统一评分标准由教师(未参加CBE模式的培训,也不了解学生的分组情况)进行阅卷,比较两组学生在理论考试中相关章节内容的得分情况及考试成绩。并在教学结束后向CBE模式授课教师和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授课教师和学生对CBE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的评价。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学生《西医内科学》理论知识相关内容得分及考试成绩的比较 实验组学生CBE模式教学的相关内容得分及考试成绩均优于对照组学生,差异有显著性(P

2.2调查问卷结果

2.2.1教师反馈CBE模式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有助于自身思路的整理与备课,在前期和后期的串讲过程中,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2.2.2学生反馈主要受益于授课前后纲领性的讲授及模块化作业,学生反馈“从来没有这样翻阅过书本”,亦有学生通过拓展阅读完成作业,并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思路和方法。满意度调查显示CBE模式的学生满意和基本满意为92.2%,认为CBE模式较传统教学法更利于认知的为90.2%。

3讨论

3.1高等中医院校《西医内科学》理论课教学现状 相对于西医院校,高等中医院校的西医基础课程如人体解剖学、病理学、药理学等课时较少,医学生的西医基础知识相对较薄弱。《西医内科学》是最重要的西医课程之一,其理论课教学具有自己的独特性,须充分进行单元化讲授、整体化归纳、纲领化总结,为临床课的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3.2 CBE模式在《西医内科学》理论课教学中相对于传统模式的优点 传统《西医内科学》理论课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教学手法较单一,人为的进行专业内容划分,课程设置固定,教学内容受课时限制明显;教学目标流于字面,反馈信息滞后,学生多关注于考试重点。而CBE模式是从临床思维能力出发,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动态控制;由于CBE模式对知识的重新整合,对单个章节知识进行整合,强调总体思路,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且不受课时的限制。

综上所述,在高等中医院校《西医内科学》理论课教学中应用CBE模式,有助于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篇9

1.1标准化病人的概念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P)又称模拟病

人(SimulatedPatients)或者病人指导者,是指经过系统训练后,能恒定、逼真地复制临床真实情况的人[1],他们一般是从事非医疗工作的正常人或病人,经过培训后能扮演病人,可以根据自己感受在专门设计的表格上记录并评估医生操作技能,充当评估者和教师的角色。1968年美国的Barrow首先提出了标准化病人的概念,其在1960年初培养了第1例神经科标准化病人。1991年,Stillman把这项技术引入我国,并于1993年在华西医科大学、浙江大学医学院及九江医学专科学校培养了中国第一批标准化病人。

1.2标准化病人的优势

标准化病人应用于中医内科学教学有许多优点:一是缓解临床教学资源不足的情况,解决了学生人数较多,有典型临床症状的病人不足,以及病人注重隐私和自我保护意识导致的不合作现象等现存的临床医学教学难题;二是使学生可提前培养灵活的临床应变能力和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能够对学生临床实践中的细节给出相对客观的指导和评估;三是可以使学生熟悉临床资料采集的基本内容和技巧,将理论与临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可以给学生提供运用临床基本技能的机会;四是可以帮助学生克服首次与病人接触的无措感;五是更符合学生个性化教学的要求。

1.3标准化病人的缺点

一是对SP的选拔有较高的要求,拔中,

SP的年龄、职业、学历以及健康等方面都要考虑到;二是对SP的培训需要消耗较大的精力,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和严格的培训制度;三是由于SP并不是专业的医疗工作者,在实际应用中会有误导学生诊断的情况出现;四是SP不是真正的病人,不能模拟患者全部的症状和体征。

2标准化病人在中医内科教学中的应用

2.1SP的选拔与培训

SP的选拔上,国外以向社会公开招募人员做为职业SP为主要来源,但是在我国,SP的来源以医学院校高年级的学生或教师为主。这与我国中医学院校的财力不足有关,也与培训的难度较大有关。SP的培训上,要求其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病史、典型阳性症状和体征、表演技巧、细微的观察能力和准确的评估能力等。具体要求如下:要熟悉所扮演的角色,恰如其分地演出该病人应有的表情、声音与动作,不能过度夸张。要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表达意思清楚明白。能接受学生的碰触和检查,并能够正确回忆出学生的表现,并做出相应的评价。能掌握中医理论的基础知识,对中医常用诊法和辨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掌握正确的体格检查内容。在SP的基础知识培训结束后,根据每位SP的特点,编写相应的剧本。剧本以病证结合,突出中医特色为主,应包括中西医常用诊法和中医辨证的内容。

2.2SP的应用

在中医内科学的教学当中,可利用SP模拟患者就诊的全过程。先让学生对SP进行体格检查操作和中医四诊操作,以收集临床资料。在资料完善后,每位学生要独立完成一份门诊病历的书写,要涵盖主诉、病史、体格检查、中医诊断、治则治法、选方用药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以煅练学生的动手能力、病历写作能力、临床资料采集能力、辨证能力、诊断能力和遣方用药能力等,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和综合素质,使之提前适应临床一线的工作,提高就业竞争力。

篇10

1.2效果可靠Brian等应用医学生充当标准化病人并对自己同学的临床沟通技巧进行评分,结果显示:在考核评分任务中,SSP可以对自己同伴的表现作出准确可靠的评价[4]。

1.3培训和表演的经历促进医学生的学习学生为了扮演病人,会认真学习有关知识,在培训时和教学中能够增长专业知识和提高技能水平,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并有助于培养沟通能力。因此,有SSP经历的学生一般具有较熟练的临床技能,同时能让医学生在参与培训的全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SSP的应用

2.1SSP的招募SSP志愿者均选择于我校中医系的学生,SSP志愿者要满足三大基本要求:①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②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③机智灵活,具有一定的表演及模仿能力。

2.2SSP培训剧本的撰写培训剧本以临床为基础,突出中医特色,包括中医四诊、体格检查、辨证论治等内容,强调中医病证结合的特色。剧本由我校中医内科学教研室教师和经验丰富的中医及西医临床医生根据《中医内科学》教材中的病种共同编写。剧本包括模拟场景(地点、道具),背景设计(包括患者年龄、职业、工作单位、住址、现病史、既往史等),体格检查(阳性体征及阴性体征),辅助检查,模拟要点,道具及化妆。其中模拟要点主要包括表情、,对检查者表现出的反应、需要模拟的阳性体征、患者的疑问等。可模拟患者恐惧、忧虑、愤怒、敌视、不合作等状况,以训练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SSP的语言应当口语化,避免医学术语,台词还应有一定的灵活度以训练SSP的随机应变能力。

2.3SSP的培训

2.3.1基础知识培训因为SSP本身为医学生,中医及西医的基础知识只需要简单归纳复习即可,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2.3.2病情模拟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问诊、体格检查、病例培训等。问诊的培训。培训教师首先介绍问诊的内容,如患者的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婚姻史、家族史等[5],重点讲解现病史,包括起病情况与患病时间,主要症状的特点,病因与诱因,病情的发展与演变,伴随症状,诊治经过及病程中的一般情况,配合观看问诊的录像,讲解问诊的技巧,并反复举例练习。查体的培训。首先组织SSP反复观看全身体格检查的教学录像,然后培训教师亲自示范,以心、肺、腹部检查为重点。教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检查要点,然后让学生之间互相操作,教师从旁指导。病例的培训。首先让SSP熟悉剧本,在教师的讲解和指导下理解剧本,要求SSP能牢记剧本内容。随后,教师示范表演,让SSP反复模拟练习,使SSP熟练掌握其所要扮演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症状和体征的表演是培训中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能更逼真的演示,要求SSP能够加入真正病人所常见的一些症状特征,如气虚患者表现出神疲乏力、语声低微等特征,肺系疾病患者在就诊时常伴有咳嗽,胃痛患者常有弯腰,手按胃脘部等动作。还可以模拟出患者一些特殊情绪,如淡漠、痛苦、悲观、抑郁、敌视、愤怒或不合作的情绪、重复询问同一问题,答非所问的回答、不友好或不合作的态度等,以此训练学生的临床应变能力和沟通能力[6]。另外,也可以安排SSP到临床接触真正的病人,使他们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3.3SSP对学生评估的培训培训教师将所需评估的项目逐一讲解,让SSP了解各项内容的意义及评分标准,由教师模拟不同层次医学生的表现,让SSP评分,通过反复训练,直到其掌握评分的尺度,能做出正确的评估并完成评估表。

2.4SSP的考核由培训教师充当考生对SSP掌握情况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才能获得参与教学的资格。

2.5SSP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教师简短的讲授新课后,学生分组,每组配备1名SSP,每组学生轮流作为主问者与SSP交流,模拟患者就诊的全过程,收集病情资料。训练结束后,SSP和指导教师对受训学生的表现进行详细的意见反馈,指出学生在交流中的遗漏和不当之处,使学生及时了解和纠正自己存在的不足。同时受训学生及教师对SSP的表演及教学效果进行分析、总结。每位学生独立完成一份门诊病历的书写,包括主诉、病史、体格检查、中医诊断、西医诊断、治法、方药等内容。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能较好地锻炼学生的临床资料采集能力、病历书写能力、动手能力、辨证能力、遣方用药能力等,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和综合素质。

篇11

可激发学生对中医临床课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适合中医内科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但是本方法对于任课教师要求较高,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临床资质及经验。教学内容要求按照教师专业划分设置。教师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选择典型病案并做出准确分析;对案例的选择要求难易适中、层次分明,既要保证与本次授课内容有极强的相关性,又要保证其临床症状和体征有较强的典型性,便于学生抓住要点。目前,我校案例式教学法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病案多为教师个人收集、整理与分析,案例的体例、使用等均缺乏规范;案例库资源不足,案例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标准及更新、完善机制。以上因素限制了案例教学法在我校的广泛开展。

2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因其能够有效地将某一教学项目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同时学生有独立制定计划并实施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得到了欧美国家的普遍欢迎[4]。具体说,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将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给学生自己处理,从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项目直至最终项目完成及评价都由学生负责,使学生通过实施一个具体的项目,了解、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个环节的基本要求,由此而达到学习的效果及目的。中医内科学涉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学和方剂学等基础课程内容。因此,中医内科学的课程中包含着丰富的“项目”资源。教学中可以将中医内科学的病症或具体证型作为一个个项目,将辨证分析和理法方药的内容作为下属的各项任务交给学生,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达到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掌握学习的同时,还能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从而使中医临床思维和能力得到培养。在项目研究的引领和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查阅文献,学生能够对中医内科学中的专题性内容进行较广泛深入的研究,拓展了知识面,提高了对中医基础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不仅有效巩固了课堂的理论教学内容,而且还能使学生扩展知识、开拓思路。经过这样的反复训练能使学生的临床技能得到有效培养,辨证论治水平和临床应用能力得到了切实提高。因此,项目教学法通过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学好、运用好中医内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适合中医内科学教学特点的有效教学方法。但目前,国内没有成熟的、系统的适合中医内科学进行项目教学法的教材,教师如要实施项目教学法,就需要在课前做大量准备,甚至要让学生重新熟悉教学方法,工作量巨大。在项目教学法下,教学内容知识体系不如传统教学直观、完整,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难以量化考核。

3任务教学法

任务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是一种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bydoing)的教学方法。任务教学法以任务组织设计教学,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以参与体验、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调动他们自身现有的资源,在实践中认识应用,在“干”中学,在“用”中学,体现了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有效的教学方法[5]。在中医内科学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小组,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具体的任务,通过完成任务,给每位学生以充分展示个人能力的机会,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同时强化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培养合作及沟通能力,且对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思维能力均有益处,是培养全面中医人才的有效教学模式。在任务教学法中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通过与学生共同讨论,也能从中获益,实现教学相长。任务教学法是以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或案例教学,兼具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的优点。但任务的设计、实施缺乏规范,使该教学方法受到一定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