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科技治理现代化

科技治理现代化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3 09:24:3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科技治理现代化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科技治理现代化

篇1

中图分类号: TV5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20.040

现代化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水利工程管理也进入了现代化发展阶段,水利部门对水利工程的投入也不断加大,引进新的技术,采用新的材料,力争将水利工程的坚固程度提升到新的级别,不断加强水利工程的防洪抗险能力。

1 水利工程实现现代化管理的意义

1.1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是水利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

水利工程现代化已经逐步迈向成熟稳定,水利工程作为社会的基础设施,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基石,也是保证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水利工程的现代化从侧面反映出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标志着社会发展新篇章的到来。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是水利工程发挥最大作用的必备条件,也是水利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

1.2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是水利社会化的要求

现代化是对社会发展的一个概括词,其中包括思想现代化、技术现代化、管理现代化以及政经现代化。对水利工程而言,同样满足现代化的特性,要求水利利于民生、利于生态、利于资源。而实现这些要求的方式只有对水利工程进行现代化的管理,通过现代化的管理让水利工程真正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充分保护水资源,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

1.3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水利工程管理考核是近年来国家对水利工程重视的重大体现,也是测试水利工程单位对水利管理的能力水平。考核的内容涵盖丰富,包括河道、水库、堤坝、水闸等。考核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分别是运行能力、安全考量、组织能力。考核的最终结果若各方面得分率都在85%以上,那么可以断定该水利工程单位实现了现代化管理。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对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客观的反映了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发展的概况。

1.4 水利管理现代化为水利单位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

我国水电站在数量和装机规模上均居世界第一,水利工程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化日益明显的情况下,若对水利单位进行现代化的强制性要求,那么必然导致这些单位对书面化的硬性要求过度重视和苛刻,将精力全部放在追求现代化层面上,对设备和设施的先进性要求严苛,造成资金的不合理利用,甚至忽略了对员工素质的培训和提升。在水利管理现代化的大前提下,不要过分追求技术设备上的先进性,而是将精力放在管理制度的调整上,将制度进行科学性和精确性的修正,并落实到底,一定能够实现现代化管理的重大转变。

2 推行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目标

2.1 认真落实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目标

在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目标确认后,就应该落到实处,认真贯彻实施起来。领导之间要团结互助,尽快制定出单位的奖惩制度,加快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步伐。在对其他水利工程进行总结时,要结合现代化发展的思路,提出有建设意义的意见,以经济适用、性价比高为原则,推动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实施。在现代化实施的道路上,要保证水利管理所需费用充分到位,为水利工程管理的实现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2.2 建立健全水利工程管理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实施的核心是人,为了使工作岗位上的员工积极性更高,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必须对每个员工进行职业规划,让员工看到希望并为此而奋斗,努力地为单位创造价值。而单位凭借着员工的积极性,应将水利管理工作划分为多个不同的块,并将这些赋予责任的工作区域交由指定的员工负责,将工作落到实处。对公司员工进行有效的考核,对考核中表现突出的员工进行奖励,激发全单位工作人员地工作热情。

3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具体措施

3.1 运用健全的体制

一个先进的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单位必定有一套健全的体制,健全的体制是推动公司发展的主要动力,所谓的健全机制一定要责任分明、奖惩明确、科学管理。水利工程管理完全依照制度化、公开化和公平化进行,以明确的目标为前提,在健全的公司体制上,管理、运营一切大小事务。

3.2 采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更多的管理手段不再是手动式人工操作,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必须依靠高科技,精确快速的回收需要的信息,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遥测遥控技术、远程监控技术等,快速全面地收集精确有效的信息,才能在管理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3.3 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现代化建设要求以人为本,注重生态环境,所以在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前提下,必须转变管理观念,引入优秀人才的同时,培养员工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将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有效的结合起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为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实现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正确认识水利工程现代化的转变,这也是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在现代化实现的过程中,不但要建立科学健全的机制,凭借先进的科学技术,还需要培养管理人员的现代化意识,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以便尽快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刘毅.浅析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发展目标[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1).

篇2

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下功夫

继续加强农垦粮棉胶等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坚持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农垦工作的突出位置,按照“稳定面积、优化结构、增加效益、提高质量”的主攻方向,加快科技进步,提升装备水平,推进规模经营,优化生产布局,提高优质粮食比重。2012年全国农垦粮食播种面积要稳定在6700万亩以上,确保总产稳定在600亿斤以上。加强垦区大型优质棉生产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全程机械化,稳定棉花生产,力争全国农垦棉花种植面积稳定在960万亩以上,总产稳定在135万吨以上。加快天然橡胶更新步伐,加强胶园管理,确保天然橡胶产量70万吨以上。

加快推进高效特色农业发展。种植业重点推进蔬菜、水果、茶叶、花卉等园艺作物生产标准化,继续开展标准园创建;抓好北方节能日光温室、南方大棚、集约化育苗及采后商品化处理等设施建设;密切关注市场行情,加强市场开发、品牌培育和产销衔接,不断提升产业素质。以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为重点,继续开展好畜牧高产攻关、现代养殖示范场创建、水产健康养殖场创建等活动,培育垦区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强化科技支撑发挥示范作用在先行先试集成应用上下功夫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积极探索建立适合垦区实际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推动和引导垦区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建立技术研发、转化、推广中心,强化农场的农技推广站建设,形成机构设置合理、队伍优化精干、创新推广能力强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围绕垦区主导产业,以科技示范园、试验站等窗口为依托,积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的试验示范;以高产攻关、高产创建为抓手,集成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充分利用系统内外资源,依托大专院校、科研基地和各级培训机构,以新知识、新技术为培训重点,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业从业人员培训,造就一支具有文化知识、专业特长、适应现代农业建设的职业化农工队伍。

加快发展农垦种业。加强品种自主创新,引导和支持农垦种子企业整合现有育种力量和资源,充分利用公益性科研成果,增强农垦品种研发能力;通过收购、兼并、股份化和上市等有效措施,做大做强种子企业。进一步改善种子生产基地田间设施、加工和仓储设施,加强种子繁育基地建设,扩大农垦良种市场供应份额。

大力提升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全力推进农机农艺紧密融合,调整和优化农机装备结构,积极推广先进适用、节能环保、适应规模经营和区域特点的农业机械。针对机插秧、植保、施肥、收获等薄弱环节,重点推广深松整地、激光平地、精量播种、免耕播种、机械插秧、化肥深施、航化植保、膜下滴灌、机械收获、秸秆还田等十项农业机械化技术,加快推进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强对农机手培训力度,稳步提高农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力争明年全程可追溯企业数量扩大到200家,实现信息有记录、质量可监管的企业数量达到400个,示范带动一批地方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追溯系统建设。

坚持市场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在做大做强主导优势产业上下功夫

坚持市场化改革和发展,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整合优势资源,围绕农产品加工、食品制造、医药等核心产业,提高产业的集中度;以粮、棉、油、糖、胶、乳、肉等主导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农垦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产业链条,培育一批加工型、营销型、带动型、成长型的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垦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深化企业改制,强化企业管理,进一步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资步伐,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科技研发水平,增强企业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继续推进农垦工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农垦工业化发展水平。积极发展农垦园区经济,推进生态工业建设,促进节能减排。整合旅游资源,发展农垦旅游文化产业和休闲观光农业。

加大政策协调和落实力度在加快农垦民生建设上下功夫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扩大覆盖面、提高缴费率、提升待遇水平为主攻方向,做好职工养老等社会保障工作,鼓励和引导非职工从业人员和垦区居民根据自身实际选择适合的参保方式,推动垦区职工和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险的全覆盖。

加强垦区社会建设。密切跟踪并切实落实国家支持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把垦区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纳入政策覆盖范围,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垦区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全面推进垦区危房改造、公路建设、安全饮水、农网改造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

抓好农垦扶贫开发工作。以解决制约农场脱贫的关键问题为重点,优先扶持贫困农场主导产业,形成一场一业,依靠产业脱贫,推动贫困农场尽快走上增强积累、稳定发展的轨道。

篇3

[中图分类号]G258.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8-0105-03

一、善本图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到目前为止,善本图书(大多指古籍善本)的管理、服务与利用状况令人担忧,尤其在一些地方性的图书馆更为严重。由于善本图书获之不易、保管困难,普遍受到各个收藏单位的高度重视,随之产生了“只藏不用”的畸形倾向。善本书库常年紧锁,一旦确认为善本则秘不示人。一般图书馆的所有善本图书概不外借,偶尔有些可以在馆内阅读,但不准带出或复制。有允许复制、拍照者,须交高额的底本磨损费和管理费。因此,善本图书的管理与利用形成了严重的对立与冲突。经常有善本图书的利用者与工作人员吵架、发生不愉快事情的情况,从表象上来看,似乎是善本图书管理员与利用者之间的正面冲突,其实是制度、管理方法与充分利用之间的冲突。其次,绝大多数善本图书管理员一直在知识的大门外充当看门人,没有真正融入学科领域,从而严重制约了善本图书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导致信息服务工作被动。因此,一般的图书馆只是被动、简单地保管善本,能够见到善本的只有图书管理人员。绝大多数时间,善本都是蛛尘封锁。本地的利用者难越雷池一步,只能花很多时间、花巨大财力去外地一些开放程度较高的图书馆(如国家图书馆等)查阅。这是对国家资源与财富的极大浪费。

二、问题产生的根源与症结

之所以会产生以上列举的诸多问题,关键在于善本图书管理员要尽可能地保管好善本资源,这是他们的职责;而用户想尽可能地利用善本资源,这是他们的需要,从而造成了善本图书保管与利用之间的矛盾冲突。仔细分析,其矛盾冲突的交点就是善本图书资源,其实就是一个是否直接接触善本图书的问题。如果我们想方设法制作一些善本图书(底本)的替代品来流通或使用,这样收藏单位可以安全地保管善本图书(底本),用户也可以尽情地利用善本图书资源,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三、保管、保护与利用之间矛盾的解决

(一)善本图书的确认

从馆藏的图书中寻找、确认善本,是一项非常繁杂而又基础性的工作。

善本是与普本相对立而存在的一个概念,它既是本体性的概念,又是历史的概念、发展的概念。

作为一个本体性的概念,善本有它自身的属性与特点,以古籍为例,它的文字内容准确性高,纸张好,雕刻、印刷、装帧精美,并且现存数量很少(甚至是孤本)。1978年3月,国家文物局编辑《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善本总目编委会给善本下的定义为:“精加校仇,误字较少的版本或稀见旧刻、名家抄校及前贤手稿之类。” [1]并且进一步讨论了善本的范围,初步达成一致意见。

同时,作为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旧的善本被淘汰,新的善本又在出现,善本与普本这一对立概念在相互转化。如新的“藏书洞”的发现,将会出现很多的善本,同时很多现在认为的善本将会变成普本,现在的普本又有可能变成以后的善本。

因此,善本图书的确认要在现有的馆藏基础上,既具有敏锐的目光和精确的鉴别能力,又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对善本的鉴别,其具体操作可以 “从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三方面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全面考察。要把古书抄写印制的时代早晚,同它的学术资料价值和艺术代表水平综合起来加以考核。有时侧重某一面,取其一点,全面中有重点,看重点又不忘全面考察”。[2]历史文物性指古书印制、抄写的时代较早而具有历史文物价值,或者作为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文献实物见证而具有某种纪念意义。学术资料性是指经过精校细勘和精注精疏,或在学术上有独到见解、有学派特点、有系统。艺术代表性主要指能反映古代各种印刷技术的发明、发展和成熟水平,或在装帧上能反映书籍装帧形制的演变,或用纸特异、印刷精良、能反映古代造纸工艺的进步和印刷技术水平。[3]

(二)寻找善本图书的新型替代品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善本图书管理、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必须走出传统,寻找其替代品――多种载体形式、多种流通与利用渠道相结合的新型载体。“让保护文献的着眼点从维护文献载体转向仅对文献的内容加以保护,这不仅是保护方法的变革,也是保护思想的革新,是为利用而保护文献思想的体现。”[4]

1.影印出版

影印指出版发行善本的影印本,这种方法是最普遍采用的一种保护善本、发挥善本价值、弘扬文化的有效办法,并且在影印出版方面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到目前为止,先后由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齐鲁书社、北京线装书局影印出版了大批的善本古籍。比如,近年来影印的《四库全书》、《四库全书荟要》、《宛委别藏》等,使孤善原版古籍化身千百,广泛流传,人人可以就近读之。2001年11月,全国高校古委会主编的《日本皇宫存藏宋元版汉籍影印丛书》第一辑,由北京线装书局影印出版,这些善本为全国高校古委会历尽艰辛,系统引回的日本宫内厅书陵部所藏的宋元汉籍孤本,价值很高。同时,影印出版这种方法能够较真实、全面地反映古籍原貌,并且经影印出版的善本数量可以人为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研究和利用者的需要。因此,它在现在和今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但是影印出版善本有缺陷:首先,是善本(底本)的获取。如果从外单位甚至国外引进获取底本,复制费用高昂,困难重重,没有政府的政策和财力的支持,一般的图书馆无法完成。其次,影印技术本身需要大量的财力和人力。因此,影印出版成本较高,一般的收藏单位无力购买。再次,由于有的古籍善本年代久远,几经流传或保管不善,出现破损、纸张泛黄、字迹模糊等,影印出来效果不佳或难以再现古籍原貌。鉴于这种情况,还需寻找其他出路。

2.数字化处理

数字化处理指用电子扫描仪将善本图书扫描进计算机,从而进行数字图像处理的一种现代技术。与影印出版相比较,数字化处理有其明显的优势:首先,它可以在扫描后进行技术化处理,能起到较好的修复效果,弥补善本(底本)的缺陷,最佳地再现古籍善本的原貌。如底本纸张泛黄,可以在扫描后采用背景色设置,从而去掉发黄的底色。如底本字迹模糊,可以调整数字图像的亮度、对比度和图像设置,使图像清晰,达到恢复字迹的目的。其次,数字化处理成本低廉,只要有底本、计算机和扫描仪,就可以进行善本图书的复制。第三,可以为本馆的联机查寻或更大范围的联机(网络化)奠定基础。数字化处理后实行本馆联机,本馆读者可以在计算机上查寻,多个利用者同时使用,互不影响。同时,读者检索方便快捷,读者与馆藏的善本不直接接触,减少了善本的磨损或毁坏。这样既很好地保护了善本,又充分利用了有限的善本资源,也节省了读者的时间,一举几得。第四,古籍数字化不单是对典籍的复制和再现,而是将传统内容与现代工具完美结合在一起,形成工具与内容的统一体。全文检索是古籍数字化要重视的技术,简单的全文匹配检索在几乎所有的文本编辑和对象数据库中都能实现。同时“要求古籍数字化必须深人文献内部的知识单元,通过古籍文本内容的深人揭示和关联重组,达到知识发现的目的。为此,对古籍的内容进行深度标引就非常有必要,在实际标引过程中不应放过任何含有学术信息的关键词,比如文献中的人名、官阶、地名、年号、典故、制度、族属、语词、范畴和其他专名等都应制成索引,力求做到从任何角度都能检索到读者所需要的信息”。[5]

李国新先生特别强调古籍数字化成果应具备研究支持功能。具体来说,是指“能够提供有关古籍内容本身科学、准确的统计与计量信息,提供与古籍内容相关的参考资料、辅助工具。这些信息、资料或工具都是古籍内容的增值或补充。比如古籍字数、字频、词频的统计数据,异体字的汇聚显示,读音的自动标注和朗读,行文风格特点的概率统计,必要的背景知识、参考资料的汇聚,在线标点断句工具的配备,不同版本比勘校对界面的设置,字典词典、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研究工具的加载,等等”。[6]近年来不少古籍数字化项目已将注意力逐渐集中到了李国新先生所提到的这些方面。

但是,本馆的联机只是区域性、地方性、封闭性的,只能尽本馆馆藏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本地读者,如果该善本的数量很少,只有为数很少的几家馆藏,外地读者只能花很多时间和财力千里迢迢来查寻,这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物尽其用。如果要突破这一局限,还需采用更大范围的联机(网络化),实现资源共享。

3.网络化与虚拟馆藏

网络化与虚拟馆藏指利用计算机系统和通信网络连接各地区、全国甚至全球信息资源的逻辑意义上的图书馆馆藏。即各个单位、各个图书馆将其善本图书资源录入或复制到计算机中,然后联机输入到通信网络中,各个联机的用户终端可以自由接收,同时善本拥有者可以源源不断地将其资源补充输入到网络中。由传统的独立的个体操作向社会化操作转变,在馆藏和服务对象两方面,突破地域、国界的限制,取长补短,互通有无,由封闭式走向开放式。这样就突破了图书馆有形的围墙限制,从实体走向虚拟,从孤立走向网络,形成开放式的动态流通,实现虚拟馆藏与资源共享。

这方面,我们已经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做法也给我们提供了经验和启示。1995年,我国已提出了关于建立中国古籍数据库的倡议。现在宜加速研制步伐,在研制过程中可借鉴国外的做法。如“日本从60年代初就开始对本国现存古籍进行整理和编目,1963~1976年由岩波书店刊行了9卷本的《图书总目录》,其中古籍38万件。1980年开始研制古籍综合目录自动化系统,经过10年的努力,1990年建成的数据库正式运行,并刊行了《图书总目录续编――古籍综合目录》(共3卷)。这个目录所录古籍涉及日本63个图书馆和文库、83个其他收藏古籍的机构(如博物院等),共收古籍4.3万件,采集古籍书目约9.1万件。该数据库以有效检索日本现存古籍为目的,在整理以往的古籍目录有关数据的基础上,主要依据古籍书志的特征,如版本、出版商、收藏者、形态等数据的记录,增加了一些新的著录项目,为检索者区别古籍和选择检索特征提供了方便”。[7]

用扫描仪和计算机为手段的数字化处理技术复制的善本容量有限,大部头的类书、丛书无法复制。同样,利用虚拟馆藏时,对于数量较大的图书信息,读者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查阅完,无法下载或拷贝、软盘存储。这就需要激光技术,实现大容量的光盘存储。

4. 光盘或移动硬盘等可移动存储

光盘或移动硬盘存储指利用激光和媒体技术将信息存储到光盘或移动硬盘等可移动存储设备上。制作者采用一次写入光盘(WORM)或可擦除式光盘(E―RW)存储信息,最后以只读式光盘(CD―ROM)的形式出版。单位或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购买、收藏、利用。如果版权允许,可以复制,使用者可视情况将其复制存储到移动硬盘等可移动存储设备。这种光盘和可移动存储设备存储量大,适合于大部头的图书,如《四库全书》、各地或各国的“大百科全书”、丛书、类书、系列类图书(如“二十五史”等)。由于光盘存储量大,但它的存放空间很小,因此它最大的优点在于节省空间、便于收藏和保管。其次,和扫描复制品一样,光盘存储和可移动存储作为善本的替代品流通使用,可以减少底本的损坏,读者利用方便快捷。但光盘制作成本较高,一般的部门凭自己的人力、物力难以制作,当然其出版物售价也较高,因此,普通的读者没有实力收藏、利用。

由于以上几种善本复制方法各有利弊,因此,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几种方法可以兼通使用、相互弥补。另外,还要注意对古籍善本替代品的保护。缩微制品、数字产品、光盘或移动硬盘等可移动存储设备都有其使用和存储寿命,如果保存和使用不当,其存储寿命就会大大缩短。注意了以上问题,就可以有效地解决善本图书管理与利用之间存在的一些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经部[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

[2]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0.16~17.

[3]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0.13~16.

[4]刘家真.从传统中走出――论文献保护发展的方向[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2).22.

篇4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四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和市委七届八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牢牢把握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总要求,以解决县域内影响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落脚点,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持的社会治理体系。

在全面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中,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依法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确保我县城市公共环境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以提升党员队伍素质为中心,开创“城市守护者”党建品牌,深入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以党建引领市域社会治理,整合各方资源公平公正、务实高效进行城市管理。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围绕提高城市发展质量,优化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市环境,聚焦全面小康城市品质,科学合理规划,突出时代、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原则,牢固树立为人民管理城市的理念。

三是坚持依法治理。坚持依法规范、执法为民,坚持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过程全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明确城市管理和执法职责边界,制定权力清单,落实执法责任。

四是坚持科学管理。明确城市管理执法的领域,具体实施范围,增强城市管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协调性,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变末端执法为源头治理,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违法违规行为。

五是坚持创新发展。整合城市管理资源,优化管理流程,逐步推行城市管理数字化的原则,加强政策措施的配套衔接,强化部门联动配合,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有序推进相关工作。

六是坚持社会共治。制定相关公共政策和管理服务政策,加强公众监督,公开办事内容、程序、制度,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坚持开展城镇居民卫生意识教育、环境意识教育和文明意识教育,提高广大居民整体素质。

七是坚持科技创新。为城市治理和决策提供支持,加快推动云、网、端等数字基础科技方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治理、民生服务深度融合结合,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三、总体目标

推动城市管理的数字化、精细化和智慧化,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城市管理具有较为完备的社会治理体系,具有解决社会治理中重大矛盾问题的资源和能力,有效的将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在城市管理方面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

通过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到2022年,基本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理念、目标、布局、体制、方式、政策、能力现代化。顿利通过中央、省委审核验收,获得“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称号。

四、工作任务

创建试点城市工作任务包括“共性、区域特色、特色和负面清单”四个方面,其中,城建中心共涉及共性工作任务中3个板块、8项重点任务、15项分解任务、23项基本要求:

1.治理体制现代化板块:4项重点任务、6项分解任务、16项基本要求。

2.工作布局现代化板块:2项重点任务、3项分解任务、3项基本要求。

3.治理方式现代化板块:2项重点任务、3项分解任务、4项基本要求。

五、实施步骤

创建试点城市历时三年时间(2020年—2022年),城市建设服务中心按照上级工作部署,积极开展工作,确保创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工作有序开展。

(一)城市建设服务中心按照《市创建全国首批市域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县实施方案》要求,成立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小组。

(二)是根据《市创建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县任务分解表》,结合本单位工作职能和特点对实施范围明确的工作事项进行全面的梳理,围绕分解目标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流程。

(三)是按照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全面实施创建,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组建相应机构或专班,制订工作方案、政策意见和相关配套措施,为全面创建试点城市提供助力。

(四)是严把工作进程,实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按照任务分解阶段制定的落实措施和思路,全面实施创建,针对创建遇到的问题开展专项调研,遇到难以解决问题要向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时反映,报领导小组研究解决。

(五)积极配合上级创建试点城市考核办法、工作月调度季通报等制度,根据时间节点形成汇报材料,进行工作汇报;根据上级部门督查检查意见,针对问题和不足及时整改,确保全面完成工作任务。

(六)要根据中央、省委和市委政法委验收办法、评分细则等文件要求,对各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全面查漏补缺,就创建试点城市完成情况进行总结、自我考评、材料归档,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报自评得分情况,全面做好迎检准备。

篇5

1. 生态现代化――深圳未来30年目标

深圳在过去30多年里从一个边陲小镇迅速发展为现在人口超过千万的国际化城市,是一个世界瞩目的奇迹,也见证了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腾飞产生的巨大变化。今天的深圳已是中国四大一线城市之一,国际重要的空海枢纽和外贸口岸,中国重要的经济和金融中心,2012年经济总量居中国大陆第四位。

然而伴随着深圳30多年的飞速发展,也日益显见出资源匮乏(尤其是土地资源和水资源)、能源紧缺、环境恶化、人口拥挤“四个难以为继”的瓶颈,2005年5月,深圳市第四次党代会就提出要实现从“速度深圳”向“效益深圳”转变的战略目标,探求深圳发展模式的改变之路。

可以说,资源匮乏(尤其是土地资源和水资源)、能源紧缺、环境恶化、大城市人口拥挤同样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影响可持续发展的最为核心的问题。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曾经说过:“由于中国如此庞大的人口,人类至今为止走过的所有发展道路对中国都不能适用。要不了多久,中国非得开拓一条全新的航道不可。这个发明了造纸术与火药的民族,现在面临一个跨越西方发展模式的机会,向世界展示怎样创造一个环境上可持续的经济。中国如成功了,就能为全世界树立一个光辉的楷模,为人敬仰效法;中国若失败了,所有的人都将为此付出代价。”

中国环境保护虽然已有30年的历史,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目前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程度还处于起步阶段,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经济发展的压力和环境资源的压力都会非常大,现代化进程中如何科学的处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和紧迫的问题。

可见深圳所面临的发展困局正是整个中国所面临的发展困局,深圳所尝试的转型正是整个中国需要去做的事情。作为国家的经济特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社会主义示范市和创新城市,深圳未来的发展目标除实现自身有限资源条件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外,还担负了探索未来中国现代化的模式和路径的历史使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深圳现在所面对的和30年前所面对的,就本质而言并没有多大区别。

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矛盾如何协调解决,深圳市现有资源环境条件能否支持未来持续性发展,并实现更高概念的现代文明,深圳未来该如何定位,生态现代化理念或许就是答案,其特色在于进一步强调现代化进程的生态转型,也即是实现生态现代化,或许可以解读为探索未来中国生态现代化的模式和路径。

过去20多年,许多发达国家选择了生态现代化并取得了国家发展的显著进步。深圳市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运用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基本原理,去解决现代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科学而又行之有效的选择,这是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一次历史性的战略转型,而深圳可能再次为历史所选择,这或许就是深圳市未来30年作为社会示范市和国家创新城市的历史使命。

此外,生态现代化作为一种结果和目标指的是生态型的现代化,而作为一种过程指的是生态化的现代化。而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和物质载体, 生态涵盖了众多要素,例如目前热门的低碳概念,也仅是其元素之一。同时,生态在社会复杂巨系统中并不是孤立的要素,它与经济、社会等要素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生态现代化应是经济的生态现代化、社会的生态现代化、以及生态建设的现代化等诸方面的整合,完全可以统筹深圳市提出一系列城市概念,例如“效益深圳”、“低碳生态城市”、“宜居城市”、“低碳城市”、“环境保护模范城”、“园林城市”等,这样有利于打造深圳市独特的城市名片,与国内其他城市的定位相区别。

2. 环境科技创新是生态现代化的实现基础

生态现代化的概念最初是由德国社会学家J・胡伯于1985年提出,他认为生态现代化是工业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工业社会的发展有三个阶段:工业社会突破阶段(1789―1848年)、工业社会形成阶段(1848―1980年)、工业社会转型阶段(1980年以后)。三个阶段的发展动力都是经济和技术,第三个阶段主要凸现人类活动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的技术需求。胡伯还认为,在环境转型方面,政府的干预和环境运动的作用都是有限的,最终能发挥重要作用的是经济部门和企业家,他们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工业生产的生态转型,从而实现经济的生态化和生态的经济化。其核心观点是把现代科学技术创新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核心机制、把环境污染既当作危机也当作发展环境科技的机遇、把减少污染看成是经济竞争力的工具。他认为,生态现代化代表一种积极预防的环境思想,是利用人类智慧去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进步之间矛盾的现代化理论。

德国社会学家M・简尼克也是较早提出生态现代化概念的学者之一,他将环境政策分为补救性和预防性两个类型,认为生态现代化实施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从补救性策略向预防性策略转化的过程。他指出,实现生态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技术的革新过程,并非要改变根本的社会制度。他主张通过社会结构性变革和采用预防性策略,以有益于环境的生产和消费形式替代传统形式,这样还可以避免激烈的社会冲突。

荷兰学者A・摩尔认为,生态现代化作为一种社会变革理论具有四个特点:第一,科学技术是实现生态转型的关键因素,而不是造成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第二,反对经济与环境势不两立的观点,环境影响的内在成本化是生态现代化的重要机制之一;第三,承认政府在环境管理过程中、在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导向作用中的不可或缺性;第四,政府与市场在环境问题上的重新定位在生态转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摩尔还指出需要进行变革的几种社会要素:政治――政体向公众参与决策的开放民主的政治组织形式转变;经济――环境保护从增加成本向获取利润转变;法律――举证责任从受污染方转移至污染方;科技――创新技术从补救性向预防性转变。这些社会要素的变革既是社会结构的变革也是社会基本价值观念的变革。

学术界和各国对生态现代化的理解或存在一定差别,但其核心特质却是高度一致的,即消除现代化发展中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不相容关系,寻求两者之间正向结合的理论意蕴和现实出路,并认为环境科技创新是实现生态现代化的基础。

3. 加速环境科技创新的几点建议

3.1 推动思想意识的生态转型

没有现代生态环境意识就没有生态现代化,由此也失去环境科技的创新动力,提升全体市民,特别是管理者和决策者的现代生态环境意识,是深圳市实现生态现代化的成败关键,自然也是决定环境科技创新成效的关键。

现代化被片面地理解为经济现代化,物质财富的多少被视为区域发展甚至社会进步的首要标准,经济发展带来的繁荣与享受降低了人们对环境风险的估计,环境退化变成了经济发展的合理代价,这应当是深圳市的可持续发展陷入“四个难以为继”的根源。所以,深圳必须在未来的发展思路中消除上述片面的发展观念,着眼于整体和全局的长远利益,着眼于可持续发展需要,以创新思维把环境保护变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以现代化的生态转型推动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发展。

思想意识生态转型的战略措施主要有:①开展生态现代化的理论研究,诠释生态现代化的生态概念,并构建可操作的指标体系;②加强环境教育,普及生态现代化理念;③公开环境信息,鼓励公众监督和参与环境决策。

3.2 建设利于环境科技创新的体制环境

目前,深圳市环境科技创新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关键技术、工艺及设备研发严重滞后于市场需要,环保科技投入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环保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难以形成成熟的环保产业。公益性科研机构缺乏稳定的投入机制,环境科研工作的系统性和长远性不够,难以形成长期的、整体的、能满足生态现代化所需的科技支撑能力。环境科技创新体系尚未形成,环境科技创新基础能力薄弱,人才匮乏,亟需探索有利于环境科技创新的新机制、新体制和新制度。

结合深圳市政府机构的深入改革,建议由深圳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统筹环境科技的创新规划、创新标准的制定和相关鼓励政策的制定,并监督落实相关项目的实施或直接主导相关项目的实施。

3.3 创新重点从“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控制”转变

对应于生态现代化理论,环境技术创新应通过将着重于环境压力下的“末端治理应急性”技术向“全过程控制预防创新性”技术创新转变,由此实现推动环境保护的“成本投入型”向生态建设的“效益产出型”转变。

环境科技与各行各业密切相关,需要把生态技术和设计融于各个领域,需要从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采取措施,寻求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使环境与发展协调。发达国家普遍加速了生态制造技术、生态建筑技术、清洁能源技术等清洁生产技术的研发。深圳市从上世纪90年代,从发达国家引入清洁生产和污染预防理念,本世纪初又引入了循环经济概念,当前又兴起低碳经济的浪潮。目标都是希望污染控制能实现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削减和全过程控制转变,采取综合污染防治战略和技术手段。而目前,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低碳经济概念日渐热门则有利于能效的提高和新能源的使用。由此可见,深圳市环境技术的创新重点从“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控制”转变已具较好基础,其实施效果的关键则在于落实相应的激励政策、资金和引入创新技术。

3.4 加大环境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

目前,深圳市直接用于环境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来源于两部门,市人居环境委每年约有2000万元的环保科研专项经费,该部分资金主要用于支撑环境管理决策的研究工作,此外,科信贸工委每年提供金额不等的资金,用于环境科技方面的研究工作。但整体而言,资金的投入远低于环境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企业申请的难度较大。

鉴于深圳市每年将近1个亿的环保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企业污染设施的升级改造,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主要用于末端污染治理设施,而该类设施的改造本身就是排污企业所应承担的责任,且不符合“全过程控制预防”理念,建议将该部分资金用于补贴企业“全过程控制预防”的环境技术创新工作。同时将深圳市每年投入的科技创新资金的五分之一直接用于环境技术的创新工作。

3.5 加快关键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和应用

资源匮乏(尤其是土地资源和水资源)、能源紧缺、环境恶化、人口拥挤“四个难以为继”的瓶颈突破,水资源及能源效率的提高、环境污染的治理完全可通过环境技术的创新实现,建议重点加强节能、节水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和应用、重金属污染行业的水处理及回用技术、大气、噪声和固废污染防治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和应用。

以水环境领域为例,由于深圳市主要河流的污径比过大,各污水处理厂出水必须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方能满足水环境目标要求,而目前各污水处理厂的排水指标距离上述目标存在较大的差距,科技创新资金可适度向污水处理厂深度改造技术的研究倾斜。

3.6 打造技术创新及技术服务平台

随着经济实力的迅速提升和环保监管力度的加强,重污染企业污染治理投入不断增加,政府每年同时利用近亿元的“环保专项资金”对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升级改造进行直接补贴。就目前而言污染企业末端治理的硬件设施已普遍满足法定要求或国家相应技术规范要求,但是,大量的投资并未达到预期的环境效益,企业自身的环境管理水平及技术能力严重滞后,使得污染治理设施难以发挥应有的效能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而从污染防治的效果来看,单纯局限于污染物的末端治理难以真正解决企业的环境问题,而污染防治要向源头和全过程控制转变,推动企业的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建设,无疑对企业的环境技术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就大部分企业而言,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很难实现突破。

企业环境技术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提升的全面提升绝非一朝一夕之力,对一些环境意识、环境管理和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企业尤为如此。必须系统全面的诊断企业的环境问题及其在环境管理及技术能力所存在的不足,且需要政府、污染企业和节能减排技术服务机构形成合力,并持续有效的推动实施。在类似深圳这样的发达地区则完全有必要建设环境技术创新及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探索推动企业环境技术创新的新模式。

4. 结语

经过30多年的经济飞速发展,深圳市的现代化进程出现了资源匮乏(尤其是土地资源和水资源)、能源紧缺、环境恶化、人口拥挤“四个难以为继”的瓶颈,而深圳所面临的发展困局正是整个中国所面临的发展困局,其背后的根源则在于原有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出现了瓶颈。近年来,深圳市重新定位资源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传统不可持续的现代化模式进行反思与变革,并提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创新途径,其实质符合了生态现代化的概念。对应于生态现代化理论,要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核心在于环境科技的创新。深圳市应当把环境科技创新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核心机制、把环境污染既当作危机也当作发展环境科技的机遇、把减少污染看成是经济竞争力的工具,利用特区人的智慧去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进步之间矛盾,力争在未来30年实现生态现代化,在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示范,这也正是作为社会示范市和国家创新城市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美)莱斯特・R・布朗,B模式2.0:拯救地球 延续文明,东方出版社,2006

篇6

在制定现代化灌区指标体系时,要注重科学性、真实性与国民经济发展的一致性和可操作性。

1灌区有健全而强有力的管理体系。

2灌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全国中等以上水平,农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不超过12%~15%;服务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超过45%;非农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超过70%。

3灌区有文化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超过80%,青年适龄组中上大学的人数比例超过10%~15%,管理队伍人员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应占职工总数的90%以上,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占30%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在50%以上。

4灌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60%以上。

5灌区工程建设安全达标率达到98%,易涝农田治理率达到95%,田间防御能达20年一遇24小时雨量水平,大中型水利工程全部应用遥感、遥测、遥控装置,防御能力达100年一遇水平,三防指挥系统覆盖率达100%。

6灌区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充足、优质的供水保障,大中城市供水保证率要达到97%以上;一般城镇90%~95%以上;工业95%~97%以上;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耕地面积的90%以上;饮用水源水质达到国家地面水Ⅱ~Ⅲ类;实现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包括地下水,并力争实现水量与水质的统一管理。

7灌区要注重水环境保护,水库和渠道为全社会提供水质达到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灌区的建设要田园化山、水、田、林、路、城镇综合治理。

8灌区的农业机械化率要达到90%以上,水利工程施工机械化率要达到95%以上,工程达标率100%,工程完好率95%以上。工程管理单位良性循环率95%以上,办公自动化率90%。实现水利信息网互联互通,墒情、雨情、水情自动测报。

9灌区法律、法规、规章配套率达到90%以上,水行政许可、审批审查率达到100%,水政监察队伍的“八化建设”达标率、水事纠纷的调处率和水事案件的办结率均要达到90%以上。

二、建设现代化灌区的对策与措施

1加大改革力度,理顺管理体制

笔者认为灌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质是调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应根据规模经济基础设施的共享性可带来“集聚效应”的特点,以及我国具有传统的层级观念,应相应提高淠史杭总局的级别,以统管灌区的建设,严格执行水利工程建设的制度。按照“分级管理”和“政企分开”的原则,理顺省、市、县的管理事权,健全灌区专管机构和基层用水户参与管理组织。将干渠以上或跨地市、县市的分干渠,灌区中小型水库交总局对水资源进行全面统一管理调度。充分利用水利工程的水土资源广泛开展多种经营,发展壮大水利经济。

2更新观念

在决策的过程中,把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融入到决策者的价值观中,注重提高灌区的科技含量。要有超前意识,敢于对高新技术进行风险投资。

3做好前期工作,提高规划质量

组建淠史杭现代化灌区课题研究组,研究现代化灌区的有关事宜。加大对前期工作的投入和技术人员配备,根据灌区的地形、水文、地质和社会经济与水利科技的发展,因地制宜,做好灌区综合规划工作。健立灌区前期工作咨询机构,完善灌区咨询、评估、论证制度。

4抓住机遇,广开资金渠道

篇7

(一)2007年科技工作重点

1、大力提升生产运行质量和管理水平,保证全行生产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推进两大数据中心整合工程,建立全行集中的主机核心业务生产运行体系。

2、确保按计划完成全功能银行系统2007年版本的开发和投产任务,实现国际业务、牡丹卡、会计核算、网上银行等业务应用的新突破;深入开发信贷管理应用,加快电子银行平台的集约化建设,加强网上银行与柜面业务两个平台的互通;拓展海外分行业务系统功能,实现境内外业务联动。

3、系统整合科技资源,优化科技体系架构;完善科技治理机制、进一步提高科技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加大对科技人员在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培训力度,增加总行直管科技人员数量,壮大总行管理的产品研发人员队伍。

(二)工商银行信息化建设规划

根据工商银行确定的今后一个时期的改革目标和基本任务,我行信息化建设到2007年末,建立满足我行经营管理需要、具有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水准的信息科技体系,全面发挥信息科技的优势,推动我行向现代化商业银行的根本转变。

1、全面完成数据中心整合工程,形成高度集成的信息处理平台,把全行生产运行管理提高到国际先进水平,保持生产系统的稳定运行。

2、建立完善的产品研发体系,实现全功能银行系统整体,功能的应用,使其成为满足我行竞争需要的、具有国际一流业务和技术水准的业务处理系统。

篇8

着力于农业科技创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现代农业科技进步,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实施“粮食丰产”、“星火富民”科技工程,启动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工作。实施突破性动植物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及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重大科技专项,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研究开发力度,重点推进动植物育种、土壤改良、节水灌溉、特色农业、绿色生产、林业科技、病虫害防治、保鲜储运、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大幅度提升农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着力于高新技术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围绕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大力加强高新技术领域技术创新。实施集成电路设计、应用软件及网络通信产品,制造业信息化及重大装备技术,民用核技术应用及产品,重大新药创制及中医药现代化等重大科技专项,力争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先进制造业、新材料、中医药现代化、航空航天、核技术等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一批战略高技术及新产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推进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医药化工、食品饮料等传统产业,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绵阳科技城、成都高新区、德阳重大装备业制造基地、国家中医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四川)基地建设,推进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着力于资源开发。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围绕矿产、水能、天然气、旅游、生物、沼气等优势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从我省具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的产业需求出发,实施钒钛、稀土等新材料及纳米技术开发应用、能源新技术等重大科技专项,加强开发集约利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和新产品的科技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瓶颈,开发一批新产品,培育一批优势品牌。加快成果产业化步伐,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促进我省特色产业发展壮大。

篇9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看。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地震部门必须始终坚持防震减灾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将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体现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中,把减灾成效作为衡量和检验自身工作的标准。

从全面深化改革来看。防震减灾工作必须主动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积极采取全面深化改革的新举措。按照中央要求完成好改革攻坚的各项任务,在发展中解决事业发展的问题,用改革的办法破解事业发展的难题。

从全面依法治国来看。推进防震减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地震部门贯彻依法治国战略的必然要求。防震减灾法律法规为促进行业治理提供了有力保障。要按照国务院要求,做好“三单”清理工作,确保防震减灾法定职能的全面履行。

从全面从严治党来看。局党组必须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落实,带头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党建与业务同谋划、同部署、同实施、同检查、同考核,将党的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防震减灾各领域各层面。

按照创业要实的要求,促进防震减灾改革创新

一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促进行业治理现代化。要更新防震减灾治理理念,在主体上,除了政府和政府部门外,必须依靠社会参与;在关系上,要实现政府和社会的互动,体现权责统一;在成效上,一切工作要有利于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要优化治理格局,完善政府主导、部门主管、社会参与机制,促进防震减灾治理现代化。

二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促进公共服务常态化。面对减灾需求,必须想政府之所想、想公众之所想,急政府之所急、急公众之所急。利用地震科技产品,创新服务方式,拓宽防震减灾服务社会的途径。

三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促进科技支撑实效化。地震部门必须主动作为,扩大开放合作,营造政府、社会、市场多元主体参与地震科技创新的环境,注重发挥市场对科技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市场主体参与,激发科技创新的动力与活力。

四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促进内部运行规范化。地震部门各单位要强化自身建设,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各司其职,做到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实现内部运行规范化。

按照做人要实的要求,强化地震系统队伍建设

要用“三严三实”的要求教育培养干部。要培养什么样的干部,如何培养干部,“三严三实”就是培养目标。要把“三严三实”作为干部培养培训的必修内容,各类干部任职培训,要把“三严三实”纳入其中。

篇10

自我国改革开放后,城镇的建设和社会的经济思想在不断的发展与提升,导致大规模人口增加,并使群众的服务要求开始变得丰富多样化,因此,这就需要政府的治理能力来妥善管理,然而大数据的发展和应用给政府提供了机遇。随着我国党会提出的政策: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发共享。这一指导意的提倡,它意味着大数据的战略思想在我国正式实行。

一、大数据的应用在现代化政府治理中发挥的作用

(一)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想要一个好的政府治理方案,就必要有一个好的决策,它在政府的治理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如今社会事务的复杂化和信息的缺乏,导致政府在决策方面总会有失误的判断。则大数据利用数据的融合、数学模型和仿真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占有,从而提高政府的决策能力。大数据的应用能显现出政府的公共事务和内在事务之间的关联性,为决策科学合理的方案作出重大贡献,增进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比如:郑州市流动人口信息平台的建立,不仅掌握了社会人口形态变化,还为城市发展的重心提供了信息基础。

(二)为政府简政放权和职能转变保护架航

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包括: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和推进简政放权两点。大数据的发展应用不仅简短了政府对社会经济管理间的距离,还提高了行政审批的效率,比如河南全省为了减少政府提供社会服务环节,降低社会成员公共服务的成本,实行了“新农合管理系统”,极大的推进了社会保障服务的流程优化。

(三)为政府管理精准化提供支撑

政府可以运用高科技技术对大数据的运行进行合理的管理,可以把市场的一些检测装置或企业的生产经营等数据聚集一起进行分析,在进行统一的公示,提高政府有针对性的监管能力和服务,同时也警告了那些有不良行为的企业单位,因此大数据能有效的解决社会中复杂的管理信息,使得协作部门实现了管理信息的交换与共享、管理政策的统一。推进了政府管理由粗向精细化的转变。

(四)为政府治理模式转型创造条件

大数据的到来,它标志着政府管理的改革,其主要包括:模式、结构、体制以及流程等方面的改革,主要表现在社会数据大量的涌现。从工业社会的科层制到电子政务在到如今的互联网政务,这一过程体现了高科技智能化平台推动了政府的大改革,同时大数据还可以从资源的共享、智能的决策等方面来改善政府的治理效绩。进一步的促进政府信息的公开以及数据的优化,从而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二、大数据在税收治理中的应用

税收在在政府的治理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因此应用大数据来为税务部门进行税收分析时非常有必要的,可以有效的分析出税务部门的海量信息,比如:“发票”、“缴税”、“申报”等信息。由于如今纳税人的数量和经济税源的逐渐增加,严重造成了税务部人少事多的现状,然而大数据的应用能更好的帮助税务人员实行服务决策、征管等,从而促进了现代化税收治理体系。

税收体系从建立到登记这一过程中,税收部分应要充分的掌握全部记录信息以及对一些纳税人的满意程度调查信息,然后再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手段分析和预测出一些行业或者单一的纳税人的习惯、爱好、意愿等重要信息,从而做到有针对性的服务策略方案,以满足更多纳税人的服务要求。

在税收征管中运用大数据的技术。可以从更宽的视野方面来获取数据,不仅包括纳税人的自行申请信息,还包括了海关、银行、电商交易等第三方信息,通过涉税数据的分析,可以及时捕捉税失的流失点,从而落实管理措施。同时大数据还可以解决一些跨域区和关联性纳税人的管理难题。

三、加强大数据应用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探究

对于目前来说,由于一些数据的不共享性和编码的标准不统一性,这一问题对大数据的运用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同时还给一些跨区域和跨部门的数据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所以国家需要建立统一规范的大数据标准。比如对于企业和一些社会组织而言,可以利用机构代码来作为为基准,以企业的信息、银行账号以及税务登记号与组织的机构代码等归集信息,建立y一的标准编制

对于个体户人民来说,可以以自身的身份证号为基准,在将自身的社会保障号、识别号以及银行卡号与身份证归集,从而建立一个国家统一的数据库,其中包括“银行账号、居民户籍信息、车辆财产的信息、医疗卫生、社会的征信体系、教育就业”等民生数据库。从而使政府能更好的掌握企业和个体户人民的核心数据。

四、结语

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的主体,是需要充分运用大数据来提高服务能力与市场的检察行政,以此来推动政府的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根据本文对大数据在现代化政府治理能力的应用叙述,它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经济与政府的治理能力,因此对于现代化政府来说,大数据技术的创新与应用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解华朝,刘超捷.大数据在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应用研究[J].行政与法,2015,(02).

篇11

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