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中学学生家庭教育

中学学生家庭教育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3 09:24:4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学学生家庭教育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学学生家庭教育

篇1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笔者在黄山市某中学高一到高三3个年级的学生中进行抽样调查,共获取有效问卷120份。调查主要结果如下:

(一)中学生网络学习基本情况分析

首先对被试使用网络的基本情况做了调查,主要包括是否拥有自己的电脑、上网的时间以及进行网络学习的时间,在调查的120名中学生中发现只有28%的学生拥有自己的电脑,每天上网时间在1小时以下的占总人数的47.5%,可见上网还不是中学生的主要课外活动,这可能是由于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大,绝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这也可能是由于父母对子女的管教太严格,为了能够使他们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控制他们的上网时间。进一步调查发现,81.7%的中学生利用网络来学习的时间在1小时以下,表明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利用网络来学习的意识。调查发现,44.2%的学生进行网络学习仅仅是出于单纯的责任和义务,他们只有在老师的要求下才在课下花时间去阅读与课程有关的课外读物或者登陆网站去寻找相关资料;42.5%的学生运用网络学习的目的是用来完成老师或父母布置的作业。仅有3.3%的中学生进行网络学习的主要原因是学多点知识,提高自身的修养,他们认为利用网络来学习比较方便,比单纯的传统授课效率高。由此可以看出,中学生网络学习的主动性也较差,基本上都是为了完成老师和父母布置的任务才进行网络学习,很少有学生想通过不断的网络学习来发展和完善自己。调查发现,仅有10%的学生在上网时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其余学生则易被网络中丰富多样信息吸引,自控能力普遍较差,这也大大影响了网络学习的效果和效率。在“进行网络学习时遇到困难是否会灰心丧气,失去信心”问题上,64.4%的中学生回答会,进行网络学习时86.3%的学生会借助老师、父母或同学的帮助。经调查发现,他们在网络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网络操作技能的不熟练、求助的渠道少、缺乏网络学习方法的指导等。调查发现,69.1%的中学生有依赖网络解决任何问题的想法。由于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既方便又快捷,能够很快完成当前的学习任务,久而久之,学生会越来越依赖网络。他们将越来越不愿意认真思考,也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认为网络能解决所有自己不会的问题,甚至于连考试都想借助于网络,这将给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带来较多负面影响。总之,网络学习目前对于中学生而言只是类似于百科全书或是参考答案一样的工具,并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型高效的学习方式。大部分学生还不能科学有效地进行网络学习,也还不能完全接受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二)影响网络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

经问卷调查和访谈后发现,影响网络学习效果的外部因素有网络自身状况与教师指导两方面。56.3%的中学生同意在网络学习中某些网页指示不明确,让他们不清楚自己该做些什么,64.9%的中学生同意过慢的网速严重影响他们的网络学习效果。而老师在网络学习中的作用极其显著,82.7%的学生认为在网络学习中,老师的作用很大,他们认为自己只有在老师的带领下才能提高自己的网络学习效率,有的人认为,只有老师给自己提供相应的网站或者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他们的目标才会更明确。但调查也发现,69.5%的中学生并不认可在以往的网络学习中,教师确实曾提供了有用的帮助,这表明当前中学教师自身网络素养与网络学习能力不足,不能为学生提供有益的指导。从学习者个人因素层面看,首先,中学生往往不重视对网络学习方法的总结。调查中发现,57.5%的中学生很少总结自己的网络学习方法,还有9.2%的学生从未考虑过总结学习方法对提高网络学习的作用,可见中学生在网络学习中的自我监控能力较差。其次,中学生没有明确的网络学习目标及实现目标的途径。88.4%的学生在网络学习过程中,不明确自己该怎样实现自己的希望,目标和满足自己的需要,仅有11.6%的学生在进行网络学习之前有个明确的规划,明确自己进行网络学习的目的。这说明中学生在网络学习中比较茫然,对网络学习的过程还不是很了解,自然网络学习的效率不高。再次,中学生网络学习的内容较为单一。绝大部分学生在网络学习时,局限于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兴趣联系比较大的内容,这就导致了中学生网络学习的内容比较单一,这样的学习对中学生知识面扩大的作用是有限的。最后,网络学习效果缺乏及时有效的反馈和评价。69.2%的学生都没有对网络学习效果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和评价,自身很少对自己的学习效果给予反思、总结和评价。这说明,大部分中学生还没有意识到及时有效的反馈和评价,对网络学习效果的重要性。

三、对策与建议

根据问卷调查研究结果,黄山市中学生网络学习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很多问题,网络学习基本上是家庭环境内进行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培养学生优良个性的同时,也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网络学习氛围,使中学生更好地使用网络,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因而笔者从家庭教育的层面提出了如下建议:

(一)家长应提高自身网络学习技能和信息素养

很多中学生不能科学地利用网络,对网络学习缺乏系统的认识与家长的指导与监管不够直接相关。针对这一问题,家长应该多学习一点网络学习的知识,对中学生的网络学习现状有详细的了解,知道是哪些因素影响了学生的网络学习效率,而且知道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对孩子进行引导。家长还要知道网上哪些资源对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有利,知道哪些有助于学生智力发展,哪些资源不利于中学生浏览。另外,家长在自己熟练掌握网络学习技能的基础上,应多向孩子讲解示范,让其了解网络学习的本质和意义,积极努力地引导其正确开展网络学习,帮助其少走弯路,从而更加顺利地达到网络学习的目的。

(二)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进行适时引导

网络学习的目标不明确,也是影响中学生网络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问题,对那些活泼好动、自控能力较差的孩子,7家长应该给予更严格的监督,加强其网络学习意识。家长应指导孩子形成科学的网络学习态度,增强学生的自控能力,提高学生的网络学习效率。根据孩子的网络学习能力,给其布置略高于其能力范围的学习任务,并要求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从而增强其意志力和网络学习的技能。家长应鼓励孩子在家中上网,以便进行及时的监督和引导,同时也便于传授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技能,教给他们各种网络学习的技巧。

(三)积极地总结和评价孩子的网络学习效果

再多的练习都比不上一次的反思,只有进行不断的反思,才能不断地发现错误并改正错误直至掌握正确的网络学习方法。经调查发现,中学生网络学习过程中缺乏及时有效的反馈与评价,针对这一问题,家长需要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方法指导。刚开始,家长应该带着孩子在每一次网络学习后进行评价和总结,并逐步过渡到由学生独立完成这个过程,逐渐地使学生养成这一良好的习惯。对网络学习效果的反馈与评价不仅能使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还能促进孩子对学习方法的掌握,从而使网络学习成为中学生一种新型高效的学习方式。

篇2

(一)中学生网络学习基本情况分析首先对被试使用网络的基本情况做了调查,主要包括是否拥有自己的电脑、上网的时间以及进行网络学习的时间,在调查的120名中学生中发现只有28%的学生拥有自己的电脑,每天上网时间在1小时以下的占总人数的47.5%,可见上网还不是中学生的主要课外活动,这可能是由于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大,绝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这也可能是由于父母对子女的管教太严格,为了能够使他们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控制他们的上网时间。进一步调查发现,81.7%的中学生利用网络来学习的时间在1小时以下,表明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利用网络来学习的意识。调查发现,44.2%的学生进行网络学习仅仅是出于单纯的责任和义务,他们只有在老师的要求下才在课下花时间去阅读与课程有关的课外读物或者登陆网站去寻找相关资料;42.5%的学生运用网络学习的目的是用来完成老师或父母布置的作业。仅有3.3%的中学生进行网络学习的主要原因是学多点知识,提高自身的修养,他们认为利用网络来学习比较方便,比单纯的传统授课效率高。由此可以看出,中学生网络学习的主动性也较差,基本上都是为了完成老师和父母布置的任务才进行网络学习,很少有学生想通过不断的网络学习来发展和完善自己。调查发现,仅有10%的学生在上网时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其余学生则易被网络中丰富多样信息吸引,自控能力普遍较差,这也大大影响了网络学习的效果和效率。在“进行网络学习时遇到困难是否会灰心丧气,失去信心”问题上,64.4%的中学生回答会,进行网络学习时86.3%的学生会借助老师、父母或同学的帮助。经调查发现,他们在网络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网络操作技能的不熟练、求助的渠道少、缺乏网络学习方法的指导等。调查发现,69.1%的中学生有依赖网络解决任何问题的想法。由于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既方便又快捷,能够很快完成当前的学习任务,久而久之,学生会越来越依赖网络。他们将越来越不愿意认真思考,也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认为网络能解决所有自己不会的问题,甚至于连考试都想借助于网络,这将给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带来较多负面影响。总之,网络学习目前对于中学生而言只是类似于百科全书或是参考答案一样的工具,并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型高效的学习方式。大部分学生还不能科学有效地进行网络学习,也还不能完全接受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二)影响网络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经问卷调查和访谈后发现,影响网络学习效果的外部因素有网络自身状况与教师指导两方面。56.3%的中学生同意在网络学习中某些网页指示不明确,让他们不清楚自己该做些什么,64.9%的中学生同意过慢的网速严重影响他们的网络学习效果。而老师在网络学习中的作用极其显著,82.7%的学生认为在网络学习中,老师的作用很大,他们认为自己只有在老师的带领下才能提高自己的网络学习效率,有的人认为,只有老师给自己提供相应的网站或者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他们的目标才会更明确。但调查也发现,69.5%的中学生并不认可在以往的网络学习中,教师确实曾提供了有用的帮助,这表明当前中学教师自身网络素养与网络学习能力不足,不能为学生提供有益的指导。从学习者个人因素层面看,首先,中学生往往不重视对网络学习方法的总结。调查中发现,57.5%的中学生很少总结自己的网络学习方法,还有9.2%的学生从未考虑过总结学习方法对提高网络学习的作用,可见中学生在网络学习中的自我监控能力较差。其次,中学生没有明确的网络学习目标及实现目标的途径。88.4%的学生在网络学习过程中,不明确自己该怎样实现自己的希望,目标和满足自己的需要,仅有11.6%的学生在进行网络学习之前有个明确的规划,明确自己进行网络学习的目的。这说明中学生在网络学习中比较茫然,对网络学习的过程还不是很了解,自然网络学习的效率不高。再次,中学生网络学习的内容较为单一。绝大部分学生在网络学习时,局限于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兴趣联系比较大的内容,这就导致了中学生网络学习的内容比较单一,这样的学习对中学生知识面扩大的作用是有限的。最后,网络学习效果缺乏及时有效的反馈和评价。69.2%的学生都没有对网络学习效果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和评价,自身很少对自己的学习效果给予反思、总结和评价。这说明,大部分中学生还没有意识到及时有效的反馈和评价,对网络学习效果的重要性。

二、对策与建议

根据问卷调查研究结果,黄山市中学生网络学习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很多问题,网络学习基本上是家庭环境内进行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培养学生优良个性的同时,也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网络学习氛围,使中学生更好地使用网络,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因而笔者从家庭教育的层面提出了如下建议:

(一)家长应提高自身网络学习技能和信息素养很多中学生不能科学地利用网络,对网络学习缺乏系统的认识与家长的指导与监管不够直接相关。针对这一问题,家长应该多学习一点网络学习的知识,对中学生的网络学习现状有详细的了解,知道是哪些因素影响了学生的网络学习效率,而且知道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对孩子进行引导。家长还要知道网上哪些资源对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有利,知道哪些有助于学生智力发展,哪些资源不利于中学生浏览。另外,家长在自己熟练掌握网络学习技能的基础上,应多向孩子讲解示范,让其了解网络学习的本质和意义,积极努力地引导其正确开展网络学习,帮助其少走弯路,从而更加顺利地达到网络学习的目的。

(二)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进行适时引导网络学习的目标不明确,也是影响中学生网络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问题,对那些活泼好动、自控能力较差的孩子,家长应该给予更严格的监督,加强其网络学习意识。家长应指导孩子形成科学的网络学习态度,增强学生的自控能力,提高学生的网络学习效率。根据孩子的网络学习能力,给其布置略高于其能力范围的学习任务,并要求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从而增强其意志力和网络学习的技能。家长应鼓励孩子在家中上网,以便进行及时的监督和引导,同时也便于传授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技能,教给他们各种网络学习的技巧。

(三)积极地总结和评价孩子的网络学习效果再多的练习都比不上一次的反思,只有进行不断的反思,才能不断地发现错误并改正错误直至掌握正确的网络学习方法。经调查发现,中学生网络学习过程中缺乏及时有效的反馈与评价,针对这一问题,家长需要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方法指导。刚开始,家长应该带着孩子在每一次网络学习后进行评价和总结,并逐步过渡到由学生独立完成这个过程,逐渐地使学生养成这一良好的习惯。对网络学习效果的反馈与评价不仅能使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还能促进孩子对学习方法的掌握,从而使网络学习成为中学生一种新型高效的学习方式。

篇3

一、家庭环境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总评分的分析结果

在对河南省1300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后,按个人特征中父母任意一方的最高学历、父母是否长期在外地工作、父母是否离异或去世、父母的教育方式等四项分做心理健康总评分的方差齐性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见下表。

从上表可看出,以父母学历划分的组当中,父母学历为高中的总均分略高,但与其他两组差异很小,无统计学意义。以父母工作地划分的组当中,父母长期在外地工作的总均分显著高于父母在当地工作的,差异达到统计学及其显著水平。以是否完整家庭划分的组当中,父母一方离异或去世的总均分要明显高于完整家庭的总均分,但两者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以父母教育方式划分的组当中,漠不关心型的家长教育方式总均分最高,专制型排第二,这两种不良教育方式的总均分显著高于民主性教育方式,差异达到统计学极显著水平。

以家庭收入划分的组中,以月收入五千元以上总均分最高,各组之间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这说明家庭教育方式与父母是否在外务工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很大。

二、家庭环境与 中学生心理健康分量表得分的分析结果

虽然调查数据显示在各个健康因子上的得分并未达到显著性水平,但父母学历为初中及以下的学生在偏执因子、敌对因子、情绪不平衡以及心理不平衡因子得分都低于其他父母学历水平的学生。

父母长期在外工作的学生和父母在身边的学生相比,敌对因子、人际敏感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情绪不平衡因子的得分都显著偏高,均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水平。

父母是否离异或离婚的学生心理健康因子的比较,各项均未达到统计学的显著性水平。但父母离异或离婚的学生除了学习压力因子比正常家庭学生略低外,其余各项因子得分均超过其他正常家庭的学生。

父母不同教育方式的学生在心理健康的十个因子上的得分差异均达到统计学上的极显著水平。父母教育方式为漠不关心型的学生在心理健康因子的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以及情绪和心理的不平衡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其他两种。而父母教养方式为专制粗暴型的学生的偏执和敌对这两个因子上得分还要略高于漠不关心型的教养方式的学生。

三、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家庭因素的分析

家庭是中小学生生活、生存的最主要的场所。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当、家庭气氛的不好、家庭结构的不良,都会使中小学生产生各种不良的情绪及焦虑问题。

1.留守子女问题

很多研究表明父母外出打工会使子女缺乏应有的关爱从而导致子女心理不健全[1]。父母一方或双方都在外务工会使中小学生得不到应有的照顾或寄居别处容易受到冷落,产生自卑和遗弃感,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很大。

2.父母的期望水平

父母学历为初中及以下的学生在偏执因子、敌对因子、情绪不平衡以及心理不平衡因子得分都低于其他父母学历水平的学生。这可能与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有关。由于父母自身学历低,他们对孩子的干涉和不切实际的期望都要比其他两个水平的学历的父母要少,因此孩子会较少感受到来自家庭的压力和干扰,表现出较稳定的心理水平。

3.父母教育方式

现在的中学生独立意识都很强,加上知识的增加带来的成人意识和自尊感,父母的教育方式如果不当会造成子女的一系列心理问题甚至人格异常[2-10]。专制粗暴的教育方式会使中叙述叛逆性增强,脾气古怪、烦躁。从而导致偏执和敌对。而父母对孩子的冷漠造成的亲子关系疏远,学生感受不到深刻的爱造成的孤僻、厌世、冷漠也会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4.家庭结构

父母离异或去世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会有一定的影响,会暂时造成心理状况的失调,但这个影响并不是长期的,也不是不可去除的。在孩子遭遇这类事件之后,往往父母或亲人会用更多的爱来补偿孩子。加之现代社会人们对离婚事件的认同感提高了很多,孩子对这类事件接受程度也提高了,所以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的影响也不明显了。

参考文献

[1]俞国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2001,7:62-69.

[2]刘桂臻,钱铭怡,肖广兰.宁夏地区汉族与回族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及父母养育方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6(3):156-159.

[3]刘建容,刘金花.初中生心理健康与气质、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0,

23(6):659一663.

[4]崔哲,张建新.中学生家庭教养模式及应对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3(2):180一181.

[5]Ora peleg-popko,Reuven Dar.Rirual behavior in children and mothers’perception Of family Parterns[J].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2003,17:667一681.

[6]RuchkinVV,EisemannM,HagglofB.parental rearing and problem behaviors inMale delinquent adolescents versus controls in northern Russia.SocPsyehiatry Psyehiatr Epidemiol.1998,33(10):477一483.

[7]黄悦勤,云淑海,石立红等.中学生人格偏离与父母教育方式及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2):84-87.

[8]刘宝花,黄悦勤,刘肇端,等.北京市高一学生父母养育方式的现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9,24(4):328一330.

[9]王秋英.家庭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5):276-277.

[10]高艳华,王敏.影响农村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

篇4

家庭是儿童最早的社会化环境,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有重要的影响。高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开始具有"成人感",尤其在应对方式上更有自我主观意识。生存质量又称生命质量或生活质量,是指个体生理、心理、社会功能以及物质生活条件各方面的客观状态和主观感受。父母对子女而言,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给者,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引领者、情感上的支持者,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对子女人格的养成、学习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本研究选取某市一中学的三百名学生。其中男女各150人。采用家庭教养方式量表、高中生生存质量量表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三百名被试进行施测。

在实际理论中,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划分有多种,但应用得最多的是将其分为四种类型,即民主性,父母对孩子采取爱而不娇、严格而又民主的态度;放任型,这类家庭教养方式的家长不干预孩子做任何事,不把孩子要求放在心上,不了解孩子的优缺点,孩子的事自己定,不过问或者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溺爱型,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视为掌上明珠,孩子的一切合理、不合理的要求和想法都帮他实现;权威型,这类家庭教养方式的家长说了算,无视孩子合理要求,不能容忍孩子犯错,过于苛求孩子把事做好,经常惩罚斥责孩子。

经过施测,结果显示,高中生生存质量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均相关,与母亲的教养方式在显著性水平更加显著。其中母亲的权威型或放任型教养方式不利于中学生的学校表现和个人发展。根据众多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来看,学生家庭居住地、父母文化程度及家庭教养方式不同,其学生的生活质量状况差异有显著性,其中,家庭居住地为城市、父母文化程度较高及民主型家庭的学生生活质量状况相对最好,而居住地为乡镇、父母文化水平低、溺爱家庭的学生生活质量相对最差。

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应对方式也存在相关,其中父亲的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应对方式的相关更加显著。结果显示,父亲越偏爱被试(溺爱型),被试在应对问题时越容易逃避,形成消极的应对方式。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等良好的养育方式对积极应对产生正面影响,而母亲的惩罚、严厉则对积极应对产生负面影响。父亲的过度保护和母亲的拒绝否认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的应对方式。中学生正处于半成熟时期,自尊心强,十分在意家庭和社会对自己的评价,渴望得到肯定与认同,因此,在他们面对强大的应激源的时候,如果能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帮助,则会促使他们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合理地认识事物;而如果受到父母的责罚,则可能会使大学生产生自卑和压抑,导致他们更多地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来回避家庭和社会。这个结果提示:孩子不仅需要母亲的温暖怀抱,更需要父亲的情感关系。

篇5

二、城乡结合部家庭教育现状

由于城乡结合部的所在的区域位置特殊性,导致其家庭教育状况最为复杂。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言传不如身教”。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就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家庭教育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力,成为当前教育大系统工程中基础工程。经多年的观察、调研发现,城乡结合部的家庭教育现状确实存在很多令人堪忧的地方:笔者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家长的心态和行为后发现,当前城乡结合部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顺其自然”型。这是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因响应国家政策,大量独生子女出生后,家长因为自身的价值观的认同而采取的教育方法。更多的家长因为忙事业而无暇顾及,或因为自身的文化水平的局限而无耐放弃。也有的家长是出于前面我们所谈到的城乡结合部的优越感而采取了顺其自然的态度。具体表现为:第一,“长辈家长”现象普遍。很多家长因其工作等原因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让位于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上辈人”。长辈们“含在嘴上怕化了,托在手上怕掉了”的“疼孙”思想,使得这些孩子多数缺乏生活自理经验,缺少自我管理能力,缺乏责任心和使命感。不少不良行为和习惯,就是在“爷爷”们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慢慢滋养的。第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成才。然而,强烈的“期望”和教育“方法”之间差距实在太大。在家长的眼里,孩子成了“熟悉的面孔、陌生的心”。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可以带领全村人脱贫致富的能人,却不能说服自己的孩子而找老师“告状”、“述苦”的现象绝非个别。家长常常感叹在子女面前,教育“无从下手”。第三,“天降大任于斯人”的意识让很多城乡结合部的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顺其自然,“我不是也没受过多少教育吗,长大了自然就知道了,我还不是混的不错吗?”这样的想法使得这里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抱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但这是一种极端不负责任做法。“简单粗暴”型:这种类型的家教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家长文化水平和自身素质的影响,家长既想教育好孩子,又不知道正确的方法,当子女有错误就恶语相向、拳脚相加。这样的做法往往适得其反,造成学生内心封闭、心灵受损。孩子对家长持敌对态度,形成代沟,也同时造成孩子的心理受到伤害。城乡结合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不良意识正在潜移默化地污染着学生的心灵。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和帮助,家、校、社会三位一体在工作中采取相应对策。

三、学习负担重的主要因素

城乡结合部的中小学生学习负担重成因复杂,既有内在的个体原因,也有复杂的外在社会原因。大致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原因:(1)不可否认的现状是城乡结合部学校数量和城区相比要少,优秀的教师向城市中小学流动,剩余的教师队伍业务素质偏低,但城区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形成的合力造成两者之间升学率有着显著的差异,城乡结合部学校教师为迎头赶上,往往忽略教育规律,拔苗助长这也是造成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试想这些教师业务能力差,课堂教学效率必然高不了。再加之不加选择地给学生布置大量作业,重复的试题训练、低效的练习是孩子学习负担加重的重要源头。(2)唯分数论的高考指挥棒影响。不少学校教育是冲着成绩和分数去的,是一种基于工业化的教育方式,社会需要高分上名牌大学,指挥棒指到哪,哪里就是跟谁蜂拥挤上独木桥,因此学校就被深深地烙上了工业化的印记。学校变成工厂,教师是流水线,学生则成为流水线上的产品。(3)社会、家长背后推手,是造成城乡结合部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社会外部原因。这些孩子的家长往往把残酷的社会竞争过早地转嫁到孩子身上。学生学习负担重的原因,已经由过去单纯的学校单边行为演变成学校和社会的双重高压行为。有调查称:67.8%孩子认为让自己参加文化课补习班是家长的意愿,根本不考虑自己是否喜欢都必须参加。

篇6

关键词:家庭教育;中学生道德社会化;影响;对策

当前,我国投入大量资金、人员和教育资源到学校德育工作中,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队伍的专业素养和整体水平。但是,青少年中出现违法乱纪、自甘堕落、漠视生命、缺乏道德荣辱感的恶性犯罪事件仍持不断增长趋势。前不久媒体报道的“李天一事件”,引起社会各界沸沸扬扬的讨论。有媒体称“李天一事件”是学校德育的失败,有人则认为酿成此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父母对其溺爱过度的错误家庭教育。

中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道德社会化是否得以良性发展,不仅关乎中学生个体在未来社会生活中的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更关乎一个国家和民族之发展和传承。道德教育一方面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责任,另一方面,家庭教育对促进中学生道德社会化发展有着积极重要的影响。

一、中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内涵

“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在与客体相互活动过程中,内化一定的社会标准和规范,塑成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由自然人成长为符合社会标准的社会人。每个人只有经过了社会化,尤其是道德社会化的过程才能真正成才、立足于社会。人的道德主要包括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三个部分,三者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相互作用。[1]

道德社会化是个体在与社会客体的交互过程中,将其所属社会基本的道德价值规范通过学习内化于己,从而获得道德规范意识和是非判断的能力,以指导实践活动塑造社会期望的品格,这样个体便从非道德人成长为道德人。中学生的道德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中学阶段,通过学习和实践形成道德意识,并在道德活动之中表现出较高的思想道德品质,最终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的一个循环过程。

二、家庭教育对中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影响

个体从出生最早接触的教育环境是家庭教育环境。有学者认为家庭教育通过家庭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形式传递给个人,个体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接受了父母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这种“不教而教”的方式对子女形成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2]家庭教育是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一般由家庭内部的父母或者知识、才学、阅历等经验丰富的长辈对子女进行直接教育,或者是通过言行影响的无意识教育。

(一)家庭教育中家长对中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影响

我国自古就有“子不教,父之过”之类重视家庭教育的训言。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作为教育者居于主导地位,掌握着教育孩子的主动权。

1、家长的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是决定教育方法与教育内容的先导因素,只有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才能保证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向。[3]很多家长一味以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为目标,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考上名牌大学才是“有出息”,而忽视孩子兴趣、个性、品格与情感的教育。这样错误的教育观念促使家长倾尽全力送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将孩子的教育全部寄希望于学校教育,却没有抽时间花精力关注孩子的内在精神世界和道德品格的发展,使家庭教育更多取向功利化而忽视学生品行教育,对中学生的道德社会化教育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2、家长的精神素养

优秀的家长,首先是人格之师,其次才是知识之师。不少的父母认为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利益大于一切,持有功利主义或利己主义的价值追求的同时言传身教,对孩子教育重智轻德。孩子受父母的影响学会自私自利甚至为追求利益不择手段,漠视道德,严重影响了孩子的道德社会化发展。

(二)家庭教育中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对中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影响

子女体质教育、道德社会化教育以及智力发展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三大主要内容。只有合理地选择家庭教育的内容,安排家庭教育各内容的比重,才能有效地促进中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发展,反之,则会对中学生道德社会化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在社会转型期,由于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很多家长由于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知识,只重视孩子成绩和健康教育而忽略情感与品质教育,忽视心理健康教育。一切教育重心都是智力发展和成绩提高,而关乎个人成才、家庭幸福、国家兴衰的‘做人’的教育却完全被淡化”。[4]

由于受社会转型期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当代家长一方面接受先进的现代教育方式方法,另一方面又不免带有传统家长制的烙印。两种典型的错误的教育方式就是家长中心式的“专制型”教育方式和子女中心式的“宠溺型”教育方式。“专制型”教育方式指家长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以自己的思维和喜好安排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忽视孩子的个性喜好和需要而简单粗暴地灌输要求,甚至替孩子的未来做决定。宠溺型的教育方式主要以家长无条件满足孩子需求为特征,家长凡事以孩子为中心而忽视是非观念、道德规范的教导,从而形成孩子自私自利、自我中心甚至骄横野蛮的性格。而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两种教育方式都严重阻碍中学生道德社会化的良性、健康发展。

三、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的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家庭是儿童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其父母作为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对孩子的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5]但目前,我国家庭在中学生道德社会化教育中重要存在重物质关心、轻精神关怀,重智育、轻德育,重言传、轻身教的误区,对未成年人的道德社会化成长有很大的弊端。[6]

1、家庭教育强迫式的教育模式。由于一些家长受自身文化素质或心理素质的局限性,长久持有错误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标准,习惯把从自己角度出发追求的教育理想和目标强加给孩子。有的家长以成绩为指挥棒一味追求孩子的智力发展,而忽视孩子情感、品质、兴趣、心理健康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有的家长则忽视孩子自身成长规律和个性特点,粗暴地灌输自己的要求,当孩子没有取得父母所期望的结果时严厉苛责甚至打骂。这样强迫式的教育不但得不到好的教育结果,反而长久下来会造成孩子心灵创伤,严重阻碍孩子健康发展。

2、家庭教育的金钱奖励式教育。现代社会物质极大丰富了,有些家长过份给与孩子金钱和物质奖励,造成孩子金钱至上、功利至上的扭曲观念。李天一在未满18岁的年纪家长过早为其提供挥霍无度的物质享受,家长缺少对孩子进行正确的金钱观和管理消费的指导教育,过度“给与”和“奖励”反而助长了孩子的虚荣心理和攀比心理,容易使孩子形成扭曲的价值观,对中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作用。

3、家庭教育的溺爱式教育。多数家长为了让孩子“更幸福”,对其照顾备至,甚至是“放任自流”,使孩子从小就爱享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在面对挫折时,不是积极反省自己,而是倍感委屈,造成心理不平衡,缺乏抗挫能力。

四、提升中学生道德社会化水平的对策思考

(一)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促进中学生道德社会化效能的提升

正确的教育观念是一切教育方式方法、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成败标准的确定的先导条件。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方法需要以正确的教育观念的指导。我们应首先改变家庭教育中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对教育的认识,帮助家长树立一个正确、全面的成才观。社会相关部门应该倡导家长学习多方面的教育知识,吸收科学的教育理念,制定科学的教育方式,做到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家长要学会针对子女的成长特点对他们开展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关注中学生的道德教育,促进他们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

(二)构建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家庭教育效能的实现

积极和谐的家庭氛围是促使家庭教育更好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家庭氛围主要包括家庭的物质氛围和精神氛围两个方面。积极和谐、轻松活泼的家庭氛围能够促进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实现。中学生是个性独立的个体,正处在青春期成长的叛逆期和敏感期,有很强的自我认同感的需求。这时的中学生需要家长平等地位的沟通从而获得认可,也需要家长细心的呵护从而获得情感的理解和共鸣。但是,如果家长的教育方式仍一味简单和粗暴,会使孩子心灵因得不到家庭教育的滋养而受到伤害。良好的家庭氛围能够让中学生学会道德的感恩。良好的家庭氛围的形成为家庭教育开展的场所创造了一个温情的环境,让家庭教育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使家庭教育更能深入人心,从而提升家庭教育的效能。

中学生作为国家未来之栋梁,是祖国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正确认识家庭教育的作用,促进家庭教育效能的发挥,提升家庭教育对中学生道德社会化的良性影响,对中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弓丽娜.试论道德社会化[J].黑河学刊,2010(7).

[2] 吴俊.论家庭教育对个体道德社会化的影响[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2008(8).

[3] 储璧茜.关于90后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J].现代商业,2011(32).

篇7

家庭教育是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的组成部分之一。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对一个人的性格、品德、爱好、才能等有着直接的影响。中职学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正是需要我们家长更多关心的时候。但实际上,在与中职学生及其家长相处和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往往有问题的中职学生,他的家庭教育肯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很多家长工作压力很大,不得不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因此家长们无瑕顾及甚至忽视对孩子的指导和教育。其二,很多家长觉得把孩子送到学校里就可以了,教育孩子的事交给老师就好,自己给孩子提供好吃的、好穿的、好用的就行,因此对孩子的学习生活、思想发展不闻不问。其三,很多家长的教育理念滞后,对家庭教育的理解不到位,有些家长的教育理念甚至违背了孩子成长的规律,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每个家长都希望培养出有前途的孩子,但是落到实际行动上却不是那么容易。特别是当家长持有的是错误的教育理念时只会让孩子越来越消极,甚至会导致孩子走向堕落。中职学校学生的家长想要让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家庭教育至关重要,而家长拥有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则是前提和关键。中职生的家长要拥有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主要需要做到以下几个观念的转变:由原来的“以智育人”转变为“以德育人”;由原来的“家长制”转变为“民主制”;由原来的“经验型”转变为“科学型”。中职学校学生的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更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学健康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完好状态。身体健康是孩子学习、事业、人生发展的根本保障,而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则影响着孩子在学习、事业和人生发展的道路上发展的深度和宽度以及长度。首先,要确保孩子拥有健康的体魄。在中职学校的学生中有很多晚上在家上网会上到凌晨一两点,有的家长不管,或者有的家长也管不了,因为孩子把自己锁在自己的房间里不让家长管;中职学校的学生抽烟、喝酒是常有的现象,有的家长不但不管,甚至认为这是为将来的社会交际做准备;中职生在校园里抽烟,老师对其进行处罚,并请家长到校来协助教育,会有一些家长认为是老师小题大做,并不配合老师的工作。中职生正处于身体的生长发育阶段,这样长期下去身体肯定会受到影响。健康的身体是孩子成长和发展的根基。其次,要让孩子拥有健全的心理。拥有健全心理的孩子,才能够更好地表达和展现自己,才能与环境和谐相处。而且拥有健全心理的孩子,他们会善于利用各种资源,来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凡事也会从积极正面的角度去考虑。所以说,心理的健康,才能帮助孩子成就更多事情。最后,让孩子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在当今社会中是维持生存与发展的必要因素。我们家长在生活的点滴和细节中要做一个有心人,在孩子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能够在情感和心理上支撑孩子,陪着他一起走过,帮助孩子建立良好而稳固的心理状态,并逐渐锻炼和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2注重孩子情商的教育

现在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情商水平的高低对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的影响甚至超过了智力水平。个人认为,当今社会对于孩子来说,生存能力以及长远的发展能力远比学习成绩重要。家长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对孩子进行情商的培养:(1)家长要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家长要帮助孩子逐渐的认识自己、发现自己、找到自己的优势,并努力做到最好的自己。(2)家长要培养孩子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控制住自己,能够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的有道德和责任感的孩子,才能在血液与人生道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远。(3)家长要帮助孩子学会进行自我激励。自我激励在推动孩子主动地去实现某个目标、开发自身潜力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4)家长要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同理心是一种心理品质,它对一个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道德品质,乃至走向成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同理心的孩子,能够设身处地的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能够理解和欣赏别人的情感。(5)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沟通交往能力。孩子的学习和发展都离不开群体,所以孩子在学习中、生活中就要具备一些与人相处、沟通、交流的能力。

3父母的期望

我想父母对孩子最简单直接的期望就是孩子拥有一个幸福而美好的人生。其实无论将来孩子从事什么职业,收入有多少,只要孩子发掘了自己的潜能,实现了自己的价值,那么作为父母的我们就应该为孩子而感到骄傲。所以,作为父母的我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积极的观念和态度,孩子才能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4给孩子适度加压

父母首先要了解孩子,对孩子的各个方面要有一个合理的定位和评价。适度的压力会变成动力,但是如果压力超出了孩子的承受限度,那么压力就会向负面发展。不但会损害孩子的身体健康,还会扭曲孩子的心理。当然在孩子情绪高涨时,父母是可以给孩子适当的提醒和适度的压力的。只有这样父母的期望才会变成一种积极的态度,才会成为促使孩子努力向上的精神力量和潜在动力。

参考文献

篇8

随着单亲家庭的增多,对单亲家庭子女进行正确的教育显得越来越迫切和重要。不让单亲家庭的子女成为失群的孤雁,这是社会、家庭、学校的责任,更是我们这些直接做学生思想工作的教师的职责。因此,理解、帮助、教育中职学校单亲家庭子女,使他们最大限度地消除来自家庭方面的负影响,弥补单亲教育的缺憾,使他们也能在学习、生活、社交等各方面与其他学生一起共同进步,已成为中职院校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给予赏识、给予关爱,使之感受温暖

赏识能让孩子在得到激励的同时提高自信心,并在快乐的学习、成长过程中,保持永恒的动力,可以说,“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教育的本质就是“爱”。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必须以“爱”的伟大原则对待每一个学生,赏识每一个学生。

单亲家庭的学生们渴望得到理解,渴望得到赏识,渴望得到完整的爱。教师应该当好赏识教育的主角。为此,班主任要特别留意他们,有的放矢地保护他们。一方面,在生活上关心他们,问寒问暖,给他们更多的关爱。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在外上学,年龄小,独立能力差,不会洗衣服、叠被子。笔者班级有一个从小失去母亲的学生,刚入校时性格孤僻,不愿和同学交流,不会洗衣服、叠被子。笔者利用自己是一名女老师的优势,在生活上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心,从钉扣子到手把手教他叠被子、洗衣服,在他生日的时候送去祝福和小礼物等这些小事情上,让他感受到温暖,在班主任身上享受到母爱。慢慢地他生活能力有了提高,也增加了自信心,变得开朗活泼,还会主动去帮助别人。另一方面要创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平等亲和、团结互助、充满友爱的团体环境能让这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很自然地融入集体,并从中体验真诚、友谊的幸福。因此笔者引导全班同学主动接近他们,团结他们,在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帮助他们,使他们充分体会到班集体的温暖,从而淡化或抑制烦恼、孤独、离群、内向等感情体验。

二、消除自卑,树立自信心

由于家庭的原因,单亲家庭子女往往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对自己的优点、长处视而不见,久而久之,容易产生自卑感。2006届技师班有一名学生,父母离异,刚入校时学习成绩中下等,对提高学习成绩没有信心,组织能力很强,笔者就让他担任班长,他工作积极性很高,在同学们中间也有很高的威信。一学期后,笔者找他谈话,让他认识到不仅有能力当好班长,而且还有能力把学习成绩提上去。在以后的学期中,他学习成绩逐年提高,并始终保持在班级的前五名。2012年毕业时,在顺利通过了数控车工技师资格鉴定考试的同时,还利用业余时间取得了函授大专学历。今年他正在紧张复习备考雅思,准备到澳大利亚去留学。因此笔者认为,班主任应当引导、教会单亲学生发现自身的长处和优点,善于自我评价,肯定自我,帮助他们消除自卑的心理,走出自卑的误区,变消极为积极,树立生活的自信心。

三、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单亲子女往往担心来自他人的歧视、偏见,因而在性格上容易变得内向、忧郁、自卑,甚至孤僻。因此,班主任要重视他们情感方面的需要,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指导他们的交往,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其他同学接触,尽可能地参与社会活动,培养健康、开朗乐观的性格,消除孤僻的心理。

篇9

青少年阶段是教育的重要阶段,孩子们接受的教育和训练如何,政治思想觉悟如何,文化和身体如何,将影响他们的一生,关系到我国基本劳动后备力量的素质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所以家长切不可把培养教育子女的事看成是家庭的私事,以为可以管,也可以不管,爱怎么管就怎么管。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告诫家长:“你们应当记住你们生养和教育子女,不仅仅是为了父母的愉快。在你们的家庭里,在你们的领导下,成长着未来的公民,未来的实业家,未来的战士。如果你们处理无方,教育不出好的人来,那么,由此所得的痛苦,不仅是你们的,而且是许多人的,是整个国家的。”此话多么中肯而引人深思呀。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独生子女的增多,望子成龙的强烈愿望也逐步渗透在某些家长教子成才的实际行动中,但由于传统观念和家长素质等因素的影响,还存在着种种家教弊端。尤其农村中的家教弊端为最甚,如在家教内容上,一些家长重养轻教,重智轻德,重知识轻能力;在家教方法上,一些家长重言教轻身教,重服务轻自理,重封闭轻开放,还存在诸如溺爱、放任、粗暴、专制等不良家教作风。其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的溺爱、放纵对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有的家长千方百计地满足子女的物质欲望,有的想方法设法免除子女应该履行的各种家庭内外义务,有的极力宽容和袒护子女的缺点、错误。这种状况尤其反映在独生子女和在家中居最小的子女身上。由于家长的溺爱放纵,致使子女养成自私任性、放肆蛮横的性格,在家是“小皇帝”,在外是“小霸王”。一旦个人欲望得不到满足或受纪律的约束时,他们就任性胡来,不服管教,威胁老师,甚至离校逃学、出走,吓唬家长。

(2)家庭教育方法不当的影响。现在部分家长普遍倾向重养轻教、重智轻德,只注意学习成绩的高低,而忽视做人的基础教育,重物质轻思想,尽量满足子女物质欲望,忽视思想品德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在教育方法上,有的父母意见不一致,教育不协调,有的唠唠叨叨引起子女反感,尤其突出的是简单粗暴、“恨铁不成钢”式的打骂教育,使子女产生逆反心理,为避免打骂养成说谎习惯,有的难以忍受粗暴教育方法的而逃离家庭,为了不吃皮肉之苦而浪荡于社会。

(3)家庭忽视或放弃管教子女。城镇双职工家长,或是农村中外出经商、打工的家长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有的父母双方或一方经常出差,或常驻外地经商,打工的早出晚归,对孩子照顾不周。有的家长由于平时与子女关系不好而放任自流,听之任之,有的家长甚至厌恶子女而放弃教育责任,也有的因工作时间特殊,长期都不与子女谈上一句话,更谈不上教育。这样一来,有的学生一旦变坏,而家长不易发觉,长此下去可能恶习日深,难于教育。

篇10

2.家庭教育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当前许多中学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并且具有这种心理障碍的中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长,而家庭教育的缺失是使中学生产生这种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虽然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中学生培养中的目标具有一致性,但是从责任来看,学校教育更偏重于传授学生知识,而家庭教育则更偏重于向孩子传授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其中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并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也是家庭教育十分重要的任务。这要求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能够以身作则,通过合理地对孩子开展教育来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并重视在家庭教育中给予孩子尊重,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家庭氛围,从而引导孩子的心理能够健康发展。家庭教育不仅能够在培养中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在激发中学生认知能力与丰富孩子知识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家庭教育的科学化能够为孩子智能的激发提供良好条件,由于家庭教育并不受到形式、地点以及时间的限制,并且具备灵活性的家庭教育也不会受到教学大纲的束缚,所以中学生在生活以及学习中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家庭教育来得到良好解决。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可以发现并指出孩子的不足和缺点,然后对孩子进行引导,这对于培养中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针对中学生开展家庭教育的主要原则

针对中学生开展家庭教育应当以尊重中学生前提。中学阶段的学生并不具备足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经验,并且其价值观以及行为习惯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所以作为学校以及家长都必须注意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另外,由于中学阶段的学生逐渐进入“叛逆期”,所以家庭教育应当以引导而不是强制为主要的教育手段,在这种教育的开展中,家长需要重视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在家庭教育中要尊重孩子的尊严、人格以及主体地位,从而更好地激发孩子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在此过程中首先要求家长能够树立正确的爱子观。在维护自身的威严性基础上做到严而有教,让孩子在感受到平等的同时也感受到家长给予孩子的爱护和关怀。同时家长要扮演良师益友的角色,当孩子在生活、学习或者是思想方面遇到问题时,家长需要及时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其次家长要加强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家长与孩子作为两代人难免在价值观和思想上产生分歧,而由于孩子在家庭交流中往往处于被动,所以家庭教育会因此遇到瓶颈。家长要认识到家庭教育应当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同时家长要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积极参与,通过重视和尊重孩子提出的观点和想法,让孩子感知到家长对自身的肯定,从而树立起对家长的信任。

篇11

1.农村家长一门心思地扑在生产和创收上,每天起早贪黑,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照顾、教育孩子,更谈不上什么家庭教育。近年来,随着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农村出现了许多“空巢家庭”。这些孩子由亲属看管,家庭教育几乎空白。

2.家长缺乏责任心。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责任是送孩子上学,将他抚养成人,至于孩子学得怎样,全靠他自己的努力,没有什么明确的要求。

3.新“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近年来,由于高中、大学的教育费用高,大中专毕业生走向市场,找工作难的现象使部分农村家长产生了新“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因此只讲究“实惠”的家长,对孩子的升学持无所谓的态度。

4.家无温暖,粗暴冷漠。一些离异、单亲家庭,孩子从小就失去家庭温暖,无论是心理还是身心都留下了阴影,使孩子的性格变得冷漠、孤僻。一旦学习成绩不理想,孩子自动放弃求学,以图改变生活环境。也有些正常家庭,因家长的不良习惯,对孩子学习高兴起来管管,不高兴就扔一边,一旦知道孩子的考试成绩不好,不是张口骂。就是动手打,严重伤害了孩子的心灵。

二、影响农村家庭教育的主要成因

1.家长自身素质影响。大多数农村家长自身接受教育的程度较低,他们知识面狭窄,教育理念较为落后,没有足够的方法和较强的分析认知能力解决孩子教育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家长工作特点影响。当前很多农村家庭的收入主要还是依靠种地、打工,繁重的劳动、生活的压力,即使心中惦记也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生活,更谈不上研究教育方法和孩子谈心、交流思想。

3.家庭生活环境影响。大部分农村家庭不注重读书,因而致使一些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假日里更是痴迷于电视、玩耍或上网,导致孩子不思进取。一些单亲、离异家庭的不和谐给孩子心里造成阴影和压力,轻则放弃学业,重则受到社会上一些不健康思想的影响,甚至走上违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