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施工技术调查

施工技术调查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4 09:43:5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施工技术调查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施工技术调查

篇1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2-0059-02

1950年代始,公共艺术研究随着西方现代化、城市化的发展而蔚为大观,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审美规范体系与操作体系。1980年代,中国的公共艺术开始起步,2000年初,公共艺术成为中国艺术学界关注的焦点,潘耀昌、王洪义、孙振华、李公明、翁剑青等学者,从各个角度讨论了公共艺术中的公共性与艺术性诸问题。然而结合具体的地域城市文化形态,检讨当代中国城市公共艺术现状、探讨其地域发展模式的研究还相对薄弱。本文以昆明城市公共艺术现状调查为出发点,从建筑、公共雕塑、壁画装饰、公共设施、临时性公共艺术作品、定期性公共艺术作品等方面,借鉴传播学受众调查统计方法,运用国内外公共艺术理论的相关成果,梳理昆明市脉络与公共艺术的关系,由此提出地域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模式,以期为当代中国现代城市公共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昆明是一座具有2400多年的历史的城市,有许多珍责的文物古迹、著名的风景名胜和各具特色的多元民族文化,建筑风格明显受到少数民族建筑文化的熏陶。但是,由于加快城市发展进程,城市历史人物及古建筑艺术都在人为的流失,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以及地域特色在逐渐消失。城市大刀阔斧的改造建设,却不考虑自然地理以及文化地理所造成的独特景观与人文环境。昆明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在漫长峥嵘的的发展岁月中都积累着大量的值得尊重与保护的文化、重要的历史事件、名人轶事、名胜古迹、传统建筑、民间艺术、民间工艺以及民俗风情,这些历史文化风俗深层的蕴涵着昆明的文化灵性和精神财富。

一、城市街区类作品

昆明街区类的公共艺术作品大多以雕塑的形式出现。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从创作、建成到落成的过程中都需要体现出城市生活的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并且公共性与艺术性很好的融为一体。城市雕塑承载着一个城市的文化、道德和地域特征,反映城市特色与风格,传承城市的气息风貌与历史文化,是现代城市公共艺术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公共艺术的范围得到了逐步的扩大,它包括人们公共生活空间中所有可以艺术化的东西,企图让人们在生活的任何角落都能发现美感,感受到艺术的熏陶。

昆明南屏街的公共艺术作品是一组青铜雕塑,带着浓重的民俗气息,它对昆明旧时代的人物进行了刻画,反映了老昆明的风俗民情。这些雕塑都是青铜材质真人大小的,有旧时的照相师傅,挑着框卖东西的小贩等等。在南屏街头你可以看到,市民们拿着相机欣喜地与雕塑中的人物合影;小孩子站在雕塑周围仔细的打量着, 一脸的兴奋;而一些老年人往往陷入了回忆中,这些生活场景在他们童年的时候还经常能够见到。显然这组雕塑是成功的,作为城市雕塑,它在昆明市民中的影响力及所达到的效果不言而喻。这组雕塑的感染力达到了,也有一定的思想性与艺术性。但现代城市雕塑的相互模仿太多了,城市雕塑的艺术性也越来越低。在我国各大城市里最常见的就是这种青铜材质的人物雕塑艺术作品和一些现代材质所做的抽象雕塑。各大中城市用这种贴近人们生活的形式做成公共雕塑作品,希望可以得到人们的认同感,同时也是公共艺术在城市最明显的体现。像南屏街的这组民俗雕塑在全国各地与其类似的太多太多了……

我国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中经常存在着这种重复建设,没有原则的效仿西方公共艺术模式,但是西方的城市建设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这个过程是伴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功能完善,城市管理者素质,艺术家参与和市民的素质提升而不断发展的,并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昆明的城市雕塑作品应立足于本土历史、经济、文化诸多因素基础之上,建设具有特色的城市公共艺术。

二、校园类作品

学校是肩负重大责任的机构,校园空间是师生共同学习和生活的场所。校园公共艺术可以让孩子们获得更多的触觉和视觉经验。尤其是小学生,正在处于视听感官经验尚未成熟的身心发展期,校园公共艺术可以让孩子们获得更多的触觉和视觉经验。所以,学校除了在课堂上开展艺术教育之外,也应该重视校园的装饰、建筑、教室的布置、生活环境的审美作用。校园公共艺术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参与者的特殊性―学校的师生;另一个就是要与艺术教育密切结合。校园公共艺术可以有多种形式,并不一定拘泥于雕塑和墙报,学校的教室,大门,墙面,标识系统,游乐设施,园艺景观,节庆活动等等,都可以成为校园公共艺术的项目。校园公共艺术最忌政治说教和概念的堆砌,与活泼的校园环境不符。校园内部的各个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是校园和谐的重要表现。和谐的校园公共艺术是学生与校园精神,校园文化统一的重要纽带。

学校也应该系统规划校园人文环境,发挥校园环境的隐形教育功能。例如说修建文化墙,摆放与校园环境融合、艺术品位高的主旋律公共艺术作品。也可以将现有的彩绘,雕塑等文化设施改造成为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校园景点。在教学楼,图书馆和学生公寓等建筑物的走廊,过道中采用增添艺术气息的摄影、绘画、雕塑艺术装饰作品。公共艺术可以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效工具。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公共艺术活动中去。倡导教学理论与艺术互动,鼓励学生参与学习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文学,喜剧,电影等多门类的公共艺术选修课,注重理论知识的多元化,培养艺术欣赏能力,激发他们对艺术的兴趣。

三、交通类作品

交通类公共艺术是与设置地点密切相关的艺术,这样的艺术被称为“定点艺术”。普通大众乘坐公交车上下班或者出游,候车亭的样式,公交车上的广告或其他公共设施,都是交通类公共艺术。在昆明,已建成的车站,出现很多招贴、灯饰,一些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只是很少人愿意过多的停留,更少会有人关注这些站牌里的视觉美感,所以,交通空间中的公共艺术很容易被忽略。

乘坐公交车的人不分年龄,性别,职业,收入或者阶层,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中最大众化的场所。由于技术原因,标准化的引导指示牌不能随意更改。例如:售票口、检票口、站台、候车厅。公共艺术可以表达出所在特定区域的历史文化价值。

昆明交通目前以公车为主,公交站牌基本都被广告牌覆盖,有些广告牌没有任何艺术性而言,仅仅为集团利益服务。通过调研发现,市民对交通类的艺术作品不够关注,很多市民对交通类的艺术作品抱有可有可无的态度。公共艺术被要求纳入城市建设,建设者和市民都要认识到,其存在理想状态不仅仅是作为纯粹的精神和艺术表现,也不是纯粹的视觉观赏,更重要的是希望公共艺术能使公共环境更加具有一种“场所感”“亲和感”“地域性”“文化性”,更多的服务于广大市民。昆明目前应该筹备创作雕塑性路标、物体或建筑物,用做公众认可的标志物。交通类的公共艺术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艺术家的参与,媒体的宣传以呼吁大众的关注,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运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公共艺术可以影响市民日常生活和审美趣味,将不同时代的美学传统、时尚风潮和文化品位保留在公共交通空间中,积累出独特的历史美感。

四、设施类作品

设施类公共艺术,是指那些针对某一特定用途提供服务、空间和设备的公共艺术作品,这些作品本身负担着某种实用功能,涵盖了很广的范围。最常见的有招牌、路标、座椅、电话亭、书报亭、流动摊位、垃圾桶、红绿灯、电路设备、公共健身器材等等。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物件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居民提供生活的便利和舒适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有些公共设施可能会依附于建筑或其他环境工程,更多的公共设施只能让人们想到它们的实际用途,而不容易联想到它们的美感效应。好的公共设施设计,是整体风格的组成部分。

昆明现在还缺乏风格统一且功能齐备的城市设施,设施公共艺术是城市建设中的细枝末节。为了让公共设施有较长的寿命,除了选用坚固耐用的材料以外,经济性与标准化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也便于维修和再生产。所以说,系统性的设计和规范的生产是设施类公共艺术建设的基本条件,此外行政管理体制、经济运行方式和艺术家的素质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五、雕塑公园

雕塑公园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兴起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国际上的雕塑公园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综合性的、如美国纽约州史东姆艺术中心、马德里雕塑公园;另一种为专题性的,如美国华盛顿罗斯福纪念公园。

篇2

新建太原南站石太场于2013年8月20日开通,开通之前太原铁路局多次组织相关部门对施工方案进行了研究和优化,其中包括长风街线路所插入两组18号道岔,该种道岔为P60、可动心轨、混凝土枕道岔,全长69m,单组重量51.2t。根据以往施工经验,需要大量的点前上线施工准备,如提前限速45km/h,对道岔前后的长短岔枕进行抽换、对线间及枕盒内道床进行挖除装袋回填等,充分减少点内工作量,确保正点开通。但是在准备工作中,由于是既有线有行车线上作业,施工人员多,现场质量、安全控制难度很大,安全隐患很多,多年来,铁路局、施工单位一直未能解决这一难题和矛盾。本次开通是太原铁路局多年来第一次真正的一级封锁施工,施工点多线长,专业交叉多,安全尤为重要,路局领导确定了“封锁点前不许上道,不动一钉一砟,确保正点开通”的高标准施工开通目标,为此施工技术及管理人员开展了技术攻关活动,从施工方法、施工工序、施工机具、劳力组织等多方面进行施工组织优化。

1 工程概况

新建太原南站含石太、大西两场,共计18个站台、22股道,自2008年12月开工以来,施工历时4年之多,经太原铁路局报请铁路总公司同意,确定2013年8月20日开通太原南站石太场,开通之日需封锁线路4.5小时,其中工务施工时间为3小时,其余为电务和供电施工和调试时间。封锁点内工务主要工作量包括5处拨道连接、1处拆除道岔、1处插入道岔,其中插入道岔为长风街线路所112#、110#道岔,既有石太线为60kg/m线路,插入60kg/m 1/18道岔2组,110#-112#间新铺胶结绝缘轨25m1对、长岔枕16根、短岔枕18根、III型枕8根,112#后新铺胶结绝缘轨31.67m1对、岔枕28根、III型枕15根,小机捣固,次日点内大机捣固。

2 施工方案

18号道岔采用正线外侧整体预铺并焊接、横向正对位插入就位,横移采用滑轨及小滑车,道岔起落采用道岔液压起道机,道岔后长短岔枕采用人工铺设,点内采用小型机械捣固,次日封锁点采用大型机械捣固。点前不给慢行,不得上线做任何施工准备工作,所有工作必须在3小时封锁施工点内完成。线路开通后第一列35km/h,后45km/h至次日大机捣固封锁点。

3 施工工序流程

点前准备封锁点开始打回流线锯轨拆除既有线路清碴、回填底碴安装、连接滑轨横移道岔撤滑轨落岔、就位连接接头拨道岔精确就位回填道碴起道整平小机捣固精细整修线路检查开通线路。

4 封锁点内工序时间分解控制计划

打回流线、锯轨10分钟拆除线路20分钟挖道砟、回填底砟30分钟安装滑轨10分钟横移道岔就位40分钟上道砟、连接、小机捣固40分钟整修、检查、开通30分钟,合计180分钟。

5 主要技术措施

5.1 采用道岔液压起道机代替传统的齿条式起道机,优点如下:确保道岔快速起落;增加道岔小量横移功能;道岔起落稳定安全可靠。

5.2 道碴提前全部装袋,加快上砟工序施工速度。

5.3 提前量测配轨并打眼,减少点内锯轨打眼时间。

5.4 现场技术卡控到位。挖碴深度、底砟高度、轨面标高、道岔就位等技术控制点都有醒目标记,并安排有技术员现场盯控,保证道岔不偏不斜、不高不低。

5.5 细化分工,精心组织。制定了道岔施工组织机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层层交底。针对每一工序都明确责任人,现场作业人员分工到每一根轨枕、每一个扣件。出料位置、机具位置明确标志。

6 主要施工方法及施工工艺

6.1 点前施工准备

6.1.1 技术准备:在石太下行线上标记钢轨锯口位置,利用临线设置方向控制点和标高控制点,点位间距10m。复合道岔前后配轨。

6.1.2 人员准备:对全体参战人员进行营业线施工培

训,根据批复的施工方案进行技术交底,使全体参战人员明白施工内容、施工工序及注意事项,明确分工及各自岗位职责。

6.1.3 现场准备:封锁施工前,道碴装袋堆码,每组道岔备道砟120m3;道岔前后配轨锯好打眼后抬到线路就近。插入道岔所需的工具、材料、防护用品运至现场;对施工机械逐一进行试运转;对通讯工具现场调试。

6.1.4 将道岔液压起道机安装到道岔上,每组道岔安装10台。

6.1.5 夜间施工,提前安装镝灯照明,并调试方向角度。

6.2 封锁点内施工控制要点

6.2.1 封锁给点后,对拆除线路两端进行“两横一纵”回流线连接。

6.2.2 拆除线路。给点后锯轨的同时,安排人员卸扣件,锯轨完成后,将钢轨分别抬到石太上行线、112#、110#道岔预铺位置两侧道心内,将轨枕就近抬到石太上行线112#、110#道岔预铺位置两侧及安全线西侧。

6.2.3 清底及换碴。本次施工道岔范围和换枕段清到设计要求的深度及宽度后更换回填新硬质道碴,并随回填随摊平,回填标高比轨枕底低5cm,现场用轨枕控制标高。

6.2.4 道岔横移。给点拆除道岔前后引轨后,将既有道岔用液压起道机整体打起,每组道岔使用2组液压起道机,并沿道岔纵向穿滑轨,每隔10根枕木设置一道滑轨,每组道岔设置13道滑轨,每道滑轨由3根5m长50kg/m钢轨组成,滑轨间用鱼尾板联结牢固,两端用枕木头支撑,前端伸出道岔新位置端头1.0m左右,在滑轨及道岔间设置两台滑车。滑轨方向必须顺直、支撑牢固,给道岔横移提供可靠的轨道,为防止轨道挠度过大,影响道岔横移。

6.2.5 落岔就位。道岔纵移对位后,使用液压起道机打起道岔,支垫短枕木头,将滑车及导轨拉出,然后分层拆除短枕木头,缓缓将道岔落下。

调整道岔位置、方向,采用人工将道岔拨正,线路连接。

6.2.6 起道、整道。首先对道岔转辙机部分采用压液压起道机起道、整平,为电务调试转辙机创造条件,然后依次将其它地段道岔起到标高,找平,人工上碴,小机进行捣固。

6.2.7 开通前检查。道岔详细整修后、开通前需要进行详细检查,对道岔的方向、水平、轨距、支距等主要尺寸进行量测检查,对道床的几何尺寸进行检查,对道岔及线路周围的材料机具进行限界检查,检查合格具备开通条件后,方可报开通。

6.3 其他施工技术措施

6.3.1 对封锁地段的停车标、作业标、慢行标,安排专人设置看守,及时插撤。

6.3.2 对不开通的道岔方向安排专人及时钉固。

6.3.3 技术人员提前进行测试轨温,根据封锁时间段轨温调整配轨伸缩值。

6.3.4 对封锁施工机具考虑备用数量。

6.3.5 提前预想可能发生的事故和问题,编制应急方案,准备应急机具和人员。

7 主要劳力、材料

劳力安排:

横移道岔施工每组各250人,计500人,新铺岔间线路每处各60人,计120人,共计620人。

8 结束语

太原南站石太场开通封锁施工中,严格执行施工方案,精心设计,精心施工,施工组织、技术、安全、质量等各项控制措施到位,在封锁点前不上道准备的条件下,正线插入两组18号道岔计划时间180分钟,提前20分钟全部达到开通条件,做到了一点不晚、一人不伤、一事不出,为太原南站的顺利开通提供了工务保证,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同时为今后封锁点前不上道施工提供了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工科院校;数学观;影响因素;建议

中图分类号:G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212-02

数学观就是人们对数学本质、规律和活动的各种认识的总和。包括对数学的哲学认识;关于数学的事实、内容、方法;对数学的科学价值、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的认识与定位。近年来,教师与学生的数学观已成为中外数学教育中数学信念研究的一个焦点。一个学生的数学观支配着他的数学学习活动,影响着学生高等数学的学习效果,决定着他用数学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影响着他对数学乃至整个世界的看法。学生的数学观与其数学学习有极密切的关系如:如果学生持有工具主义、柏拉图主义的数学观,那么他们往往倾向于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的死记硬背,解题时盲目的套题型、凑答案而不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探讨。如果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缺乏自信,甚至认为自己没有数学细胞,那必然会对数学学习渐渐失去动力和兴趣。我国工程技术院校有几百所,是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的基地,也是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各类工程技术人员、新技术、新产品的基地。所以工科院校的大学生是否具备合适的数学观是非常重要的,搞清楚这个问题,无疑对于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都大有裨益。

1 研究的内容、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设计

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来收集原始数据。问卷设计依次参照了第二次国际数学研究(SIMS)的问卷和斯潘格勒和托纳等人的研究所用的问卷,并根据调查的对象不同,作了适当的修改。问卷的设计以对数学观作出的界定为基础,将数学观分成了“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对做数学的内容与方式的理解”、“对数学根本特征的感悟”等三个调查度向。为了明确样本的哲学取向,将数学观按工具主义、柏拉图主义和问题解决观点进行分类,(见表1)。归类参照了Ernest对这三类数学观的具体刻画,工具主义的观点把数学看成适用于各种情况的有用的事实性结论、法则和技巧的汇集,这些事实、法则和技巧并不相互关联,因而“数学是一堆彼此无关但却很有用的

事实和法则。柏拉图主义的观点将数学看成是一个静态而统一的知识的集合,它通过逻辑将相互联系的结构和真理很好的组织起来,组成一个永恒不变的高度统一的真理集合。问题解决的观点把数学看成是一个动态的,由问题推动而发展的学科。数学体现着人类的发明与创造,它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成品,它的结果是开放的、可修正的,因而它必然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1.2 对象的选择

本研究的总体选的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本科生。随机选取了6个班。本问卷调查总样本数178份,总的有效样本数166份,有效率为93.2%。问卷的有效性是以问卷中的对偶性问题,如6与12,8与16来确定参与者是否认真回答问题的。其中男生85人,占总人数的51.2%,女生81人,占总人数的48.8%。

表1 问卷中关于数学观调查度向和Ernest

数学观归类的问题分布

1.3 问卷分析的方法

由于问卷主要是为了测量被测者对问卷中所提出的观点是否赞同,是否属于一种测量态度的问题,因而首先对问卷中的李克特量表的每个等级观点进行了从l到5的赋值:5完全赞同、4基本赞同、3不确定、2基本反对、l完全反对。如此赋值的最大好处就是把最后的答案都进行了量化处理以便于用统计的方法进行定量分析,从而使对问卷的分析建立在比较客观的基础上。第Ⅰ部分(1―4)是为了获得有关的背景资料,问卷的第Ⅱ部分(5―23)用于调查学生目前所持有的数学观。这一部分按照“总体情况”,第Ⅲ部分(问题24至25)则针对学生现有数学观的来源,分析得出影响数学观的因素。然后数据处理用SPSSl4.0统计软件及EXCEL表作对比分析。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1)工科学生的数学观的总体哲学取向问卷中对数学观的调查度向分为数学本质、做数学(对做数学的内容与方式的理解)和数学特征三个方面。下面分别从这三个方面就调查的结果作阐述。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是数学观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数学观,影响以后的学习。在数学本质方面学生认同的有:①数学是一个知识的统一体;②数学是创造和再创造的活动;③数学是方法和规则的集合;④数学是从公理和定义出发,根据形式逻辑演绎定理。

不确定的有:①数学就是定义、公式、结论和方法的应用;②数学是由现实问题或数学自身产生的问题推动的,其结果并不可预见。不认同的有:数学是漫无目的的游戏,是与现实无任何紧密联系的东西。

在数学特征方面学生认同的有:①数学中不断会有新的发现;②人们可以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③逻辑的严密性和精确性是数学必不少的;④有可能得到正确答案而仍然没有理解这个问题。

不确定的有:①数学中学到的极少与现实有关,很少会在生活中被用到;②数学问题主要是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习题和考试中的试题。

在做数学方面学生认同的有:①数学尤其需要形式和逻辑上的推导,以及进行抽象和形式化的能力;②要在数学上取得成功,主要在于很好地掌握尽可能多的规则、术语和方法等实用知识;③做数学需要大量应用运算规律和模仿解题方案的练习;④计算机等技术手段已被广泛地用于做数学。不确定的有:几乎每一道数学题都可直接运用熟悉的公式、规则和方法来解题。不认同的有:尝试解题时,需要找到唯一的正确方法,否则便会迷失。在Ernest模型中,工具主义、柏拉图主义和问题解决的观点构成了金字塔式的相容结构。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工科学生的数学观哲学取向是以处于工具主义和柏拉图主义的观点为主的。表2中各条目的平均评估分值也印证了这一点。长期以来根植于学生头脑中的工具主义和静态的、绝对主义的数学观仍占主流。学生仍倾向于把数学看成是一个与逻辑有关的、有严谨体系的、关于图形和数量的精确运算的一门学科。

表2 问卷全部参与者对19个条目的平均评估分值

(2)我们分别用A、B、C、D、E、F、G来表示“教师演示教学的方式”,“教学教材内容与整体编排”,“解数学题”,“数学考试”,“中小学时家庭教育经历”,“同学及数学课堂情境”,“所学的专业”。

表3 数学观来源的七种因素平均估评分值

分析表3可得出:(1)影响工科学生数学观来源的七种因素从大到小的排列是:“解数学题”,“教师演示教学的方式”。“数学教材的内容与整体编排”,“数学考试”,“同学与数学课堂情境”,“中小学时家庭教育经历”,“所学的专业”。(2)影响工科学生数学观的主要因素是:“解数学题”,“教师演示教学的方式”。“教学教材的内容与整体编排”。为了检验所有参与者对评估结果的一致性,如果很不一致,则这个评估多少有些随机,没多大意义,所以我们用多元变量的Kendall协同系数检验。由Kendall协同系数W值大(显著),意味着这7个因素在评估中有明显不同,可以认为这样所产生的评估结果是有道理的,即所有参与者对这七个因素的看法是一致的,在七个因素中影响工科学生数学观的主要因素是:“解数学题”,“教师演示教学的方式”,“教学教材的内容与整体编排”。

3 启示与建议

数学是人类抽象思维的产物,具有十分严密的逻辑体系,是通过数与形的研究揭示客观世界秩序、和谐和统一美的规律的科学;数学与客观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广泛的应用性,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类社会,都离不开数学;数学是一种处于探索发展过程中的知识,包含有错误、尝试、改正、改进的过程,;数学也是一种文化,它反映理性主义、思维方法、美学思想,具有教育功能。因此学生应当从静态的绝对主义、工具主义和动态的易谬主义( 问题解决的观点)、文化主义这四种从不同侧面反映数学特点的数学观来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数学。

3.1 转变教师的数学观是改变学生数学观的首要条件

从上面的调查结果首先显示出学生的数学观主要是静态的绝对主义和工具主义的观点,把数学看成是一个与逻辑有关,有严密体系的关于图形和数量的精确运算的一门学科,同时具有广泛的应用性。但他们对于数学服务于自然科学和人类社会的体验并不深刻,对于数学的认识和理解是片面的。之所以这样,我们认为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于数学的认识更多的是来源于课堂,教师的数学观对于学生数学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波利亚说过“数学有两个侧面,一方面是欧几里德式的严谨科学,从这方面看,数学像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另一方面,创造过程的数学,看起来却像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但在我们的教学中,却往往更加重视、强调的理论上严密,逻辑推理严谨以及运算准确,忽视了数学的归纳、猜想、合情推理、想象等解决数学问题中更为本质和重要的方面,淡化了数学探索精神、创造精神的培养。这无形中使学生以为数学是公式的集合,只须会利用公式进行推理、计算即可。久而久之,形成静态的绝对主义数学观,把数学看成是一门枯燥玄虚,远离常人的学科。而事实上数学也是一种处于探索发展过程中的知识,从而一定包含有错误、尝试与改进过程。这种动态的易谬主义数学观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是非常必要的。故此作为教师应当熟知数学科学中的一些富于启发性的例子并在课堂中随时体现发展的数学观,这对学生树立动态的易谬主义数学观大有帮助。关于学生对数学应用性体验不深,我们认为原因有二:一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参照教材。按纯数学的演绎方式来编写的教材虽然涉及应用的问题,但这些经过加工的问题已经数学化,变了味道。比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无论是数学期望、方差还是置信区间、假设检验,教材中都是给一些现成的数据,让学生利用它们进行计算,从而把应用问题变成了计算问题。二是与“考试文化”有关。教与学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考试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运用。我们的考试内容历来是重视考查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而不是应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不自觉地将重点放在了数学知识内部的推理演绎上,而不是与其它学科以及现实生活的联系和应用上。因此,作为教师应当加强应用意识,对教材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不仅要讲清楚数学知识本身,还要讲清楚它的来龙去脉。这不仅对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加强,数学应用能力的提高,树立工具主义的数学观大有裨益,而且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3.2 在工科院校中开设各类数学选修课为优化学生数学观提供可能

篇4

中图分类号:G2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035-01

慈溪地处东海之滨,杭州湾南岸, 2012年末全市行政区域面积136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为104.19万人,现辖15个镇、5个街道,共297个行政村、27个居委会、58个社区。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逐年提高,“农家书屋”作为一项保障最基层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的民心工程,得到各级党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它解决了人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农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知识惠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成绩

“农家书屋”工程是与广播电视村村通、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同等重要的农村文化建设的国家重大工程。“农家书屋”工程作为政府公共服务项目,与村落文化宫创建工作有机结合,相互补充,最大限度地惠及广大农民群众,鼓励社会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积极支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农家书屋”工程的建设。慈溪从2008年起每年对村落文化宫建设中的一些薄弱村加大资金补助力度,最高补助达到3万元。对“农家书屋”藏书2000册以上的,建设资金列入市镇(街道)两级财政预算,形成了由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等牵头,市文广局专抓专管,各镇(街道)具体专人负责的良好机制,不断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至2012年底全市面积在100平方米以上,藏书3000册以上的村有86个,占总数的29%,面积50―100平方米,藏书2000―3000册的村有146个,占总数的49.1%,面积20―50平方米,藏书1500―2000册的有65个村,占总数的21.9%,全市村社区拥有藏书共达541500册,其中有三个村的“农家书屋”藏书量已近万册,分别是崇寿镇浦东村、白沙路街道武陵桥村和长河镇长丰村。据不完全统计,“农家书屋”累计出借图书30余万册,共有40万人农民群众受惠,开展科技讲座276场次,培训农民8.5万人次……

二、“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1.“农家书屋”普遍存在图书种类少,涉及面窄的问题,不能很好地满足农民和外来务工者的多样性需求。虽然实用技术书籍配得较多,但是有些不适应当地需求,利用率不高。有些“农家书屋”书架上有几千册图书,而这些图书大多是向单位、部门及企业募集来的,根本不适合农民和外来务工者日常生产、生活需要。因此来书屋借阅的人,也就寥寥可数。

2.“农家书屋”的管理制度亟待健全。“农家书屋”是一项公益性事业,现任“农家书屋”管理员大多是兼职的,并且由村干部兼任相当普遍,但是管理人员缺乏图书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日常图书管理的制度不到位,且执行不力,导致“农家书屋”管理不规范。有些“农家书屋”的管理人员的工资补贴不落实,使管理人员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图书管理工作,导致书屋开门时间偏少,因此要提高服务技能、增强管理水平就更谈不上了。

3.“农家书屋”工程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一个公益性项目,原本应该由公共财政予以保障,但是目前慈溪的财政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政府投入不足的问题突出,使不少偏远村落“农家书屋”建成后,连正常的图书更新和日常开放所需的资金都很难保障。

三、“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下步建议和想法

1.按民所需,扩充图书种类,完善文献资源

选择符合当地产业发展特色的书籍,对经济发达地区多配置一些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的书籍,对相对欠发达地区多配置一些种植、养殖等的书籍,再辅以生活、文艺类等图书,并经常做调查,了解农民所需,及时更新调整。

同时也要为儿童多配书、配好书,丰富他们的课外阅读,拓宽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

2.建立和完善长效的管理机制

加强对图书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全面系统地了解“农家书屋” 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不断提高图书管理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建立和完善长效的图书管理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做精做优“农家书屋”的工程建设,使之不断发展壮大。

3.财政保障落实

在全市“农家书屋”全覆盖的基础上,重点扶持和培育几家成为新的亮点,在资金投入,资源配置以及管理服务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注重“农家书屋”的面积、环境布置、藏书质量及免费开放程度,注重“农家书屋”是一个让农民用得上、留得住、看得懂的书屋的实际效果,努力把“农家书屋”和电子阅览室的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农家书屋”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规范化。

4.拓展服务功能

在慈溪“农家书屋”全覆盖的基础上,再扩展和延伸网络建设,增设电脑、电视机、DVD机、无线浏览终端等设备,为建设“质量高,环境优,社会效益好”的“农家书屋”而努力,争取3―5年内对全市的“农家书屋”电脑实施联网,做到资源共享。在深入开展“农家书屋”工作建设中,要及时总结经验,加强调查研究积极探索新型管理模式,改进工作方法,改善服务态度,让“农家书屋”真正成为广大农民群众,基层干部和学生愿意去、喜欢去的地方,成为他们汲取营养,增长知识,丰富业余生活的活动场所。

篇5

子宫全切术是妇科常见手术,应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子宫脱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疼痛、癌前期病变和早期子宫恶性肿瘤等的治疗。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进步 ,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性生活在家庭生活中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关系着患者婚姻及家庭的稳定性 。我科对80例行全子宫切除患者进行术前性心理调查,了解患者心理状态,为性知识指导提供理论依据,进行有效的性知识指导促进患者康复,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80例在我科行子宫全切的妇女,丈夫健在且夫妻关系良好。年龄29~58岁,平均年龄42.5岁;其中子宫肌瘤49例,子宫脱垂1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15例。腹式全切24例,阴式全切31例, 腹腔镜下全切25例;卵巢均保留。

1.2 方 法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调查法 ,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指导被调查对象在手术前进行自评,并在调查中向其承诺严格保密,以保证资料的真实性。

2 结果

全子宫切除患者术前心理调查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子宫切除术前患者普遍存在焦虑症状;对提前衰老和影响性生活的担心较普遍;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科学指导。

3 性知识指导

3.1性知识宣教子宫全切患者对性问题很敏感 ,她们带着种种焦虑来迎接手术,她们渴望懂得自己的身体及疾病,希望对性有所了解,愿意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祛除疾病,提高生活质量,这其中也包括性生活的质量。据统计[1],96%患者的配偶对子宫切除缺乏正确的认识,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护士应积极主动向病人及配偶介绍疾病相关知识,明确告之子宫切除会有暂时的不适,会引起绝经和丧失生育能力,但不会影响性生活和女性形态,与女性形态维持、性生活密切相关的阴道和卵巢功能还是正常的,卵巢分泌的雌激素有维持女性形态和产生的功能,同时指导配偶给予病人更多的关爱和体贴,使病人感受家庭的温暖。这些宣教对防止子宫全切术后的身心障碍有着积极的意义,曾有研究认为,子宫切除术前能清楚了解将要施行的术式及可能造成的影响,对妇女有益[2]。

3.2性生活指导护士有必要给予病人性方面问题的正确引导及科学解释,以消除她们术后性生活的困扰。要耐心而细致地向她们说明:正常的性生活不会受手术影响。手术后3个月阴道残端伤口完全愈合,瘢痕逐渐软化,可逐渐恢复性生活。第1次性生活可应用阴道剂,对术后第1次性生活的紧张心理可起到自然放松的效果[3]。指导病人将注意力转移到自身仍然保留的女性特征,包括面孔、及体形等,以清除病人的自卑感和不完整感。让病人及配偶建立正确的观,即使不能正常,拥抱接触、抚摸、相互亲吻也是表达情爱的重要方式。在身体条件允许情况下,尽早恢复性生活,选择适当的时间及方式,避免疲劳和动作粗暴。

3.3性心理教育耐心倾听患者陈述,针对患者不同心理状况给予心理干预。 明确告之患者对性生活不能长期处于恐慌状态,这样对身心康复不利,久之还要影响夫妻感情导致家庭不和。性生活质量的高低除生理因素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因素[4],只要夫妻恩爱,即使子宫切除,通过生理和心理的调节仍可有满意的性生活。首先要消除心理障碍,丈夫的关爱对解除患者的心理障碍有重要作用,鼓励夫妻之间加强沟通,以排除夫妻间存在的问题。

3.4功能锻炼为了提高性生活质量,1个月后可逐渐进行盆底肌肉功能锻炼,以增强盆底肌肉支托能力及阴道紧缩度。讲解盆底肌肉锻炼方法并教会患者应用,具体方法有腹部操练疗法、会阴操练疗法、腹部会阴操练疗法等, 鼓励患者选择条件好的医院使用盆底肌肉康复治疗仪及阴道康复治疗仪,通过增加阴道紧缩度来提高性生活质量。

4 讨论

4.1子宫是女性的生殖器官,它可以孕育生命,产生周期性的月经,因此有些人对它持有敬畏态度 ,认为切除子宫就要失去女性的特征,影响正常的性生活,故对子宫切除持抵触态度。其实女性的第二性征关键在于卵巢 ,卵巢提供的雌激素可维持女性的第二性征、保护心血管、减少骨质流失,并可提高时阴道的度,保持妇女的青春活力。

4.2性知识指导可解除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护理干预对患者性知识缺乏导致紧张的改善效果显著。通过给患者以精神上的安慰、支持、疏导等,帮助患者抑制混乱的思想感情,重建心理平衡,激发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动力,使患者重塑良好的心理状态,并对医院和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建立和谐护患关系。总之,以科学的态度灵活运用干预措施,使全子宫切除患者的身心教育全面和完善,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家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燕君.对患者和家属的心理沟通[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2001,20(10):453-454.

2 [美]琼•瑞妮丝,露丝•毕思理著.王瑞琪,等译.金赛性学报告[M]. 济南 :明天出版社,1993.

篇6

本设计涉及工业生产线、物流仓储货物精准卸载码垛、应急救援、工程机械施工现场维修、汽车现场改装作业及军事重型装备领域所需要的具有灵活机动、动作精准、工作效率高、作业工具高度集成化的智能化工具机器人,更具体涉及一种工具机器人配装的可实现多自由度调节功能的叉装属具。

背景技术

智能化工具机器人是由底盘、发动机、起重机、电焊机、各类加工维修工具、叉装属具、液压折叠蜘蛛支腿等部件组成。可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线、物流仓储货物精准卸载码垛、应急救援、工程机械施工现场维修、汽车现场改装作业及军事重型装备领域。该产品集起重、叉装功能于一体,叉装功能要求多自由度调节,能够实现作业方便、快捷精准、高效、安全可靠的作业能力。

设计内容

本设计目的主要是为满足智能化工具机器人的叉装属具能够实现多自由度调节,作业方便、快捷精准、高效、安全可靠的要求,设计一种可实现多自由度调节功能的叉装属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设计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叉装属具门架升降系统所用的轴承是复合滚轮轴承又称组合滚轮轴承,是由轴向和径向两个滚轮组装而成的,轴承体积小,安装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而且轴向和径向的承载能力都比较大,各配件可替换性强,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各种门架升降系统中。该叉装属具外门架上焊有成对的复合滚轮轴承,内门架就通过焊接在外门架上的复合滚轮轴承可以在外门架内上下滑动,起重链条绕过装在内门架上的链轮轴承,一端固定在外门架上,一端固定在滑架上,滑架也焊有成对的复合滚轮轴承,这样滑架就可以在内门架内上下滑动,升降油缸的柱塞杆与内门架相连,缸筒与外门架相连,当升降油缸的柱塞杆伸出或收回时,内门架便可实现在外门架内升起或下降的动作,滑架也会随着内门架的升起或下降而以2倍的速度在内门架内升起或下降;滑架通过回转支承与副叉架相连,旋转油缸的柱塞杆与副叉架相连,缸筒与滑架相连,当旋转油缸的柱塞杆伸出或收回时,副叉架便可以在回转支承的作用下旋转,从而实现旋转动作;叉架装在副叉架的滑道上,双活塞杆平移油缸的缸筒固定在副叉架上,一端活塞杆与叉架的左端相连,一端活塞杆与叉架的右端相连,当一端活塞杆伸出时,另一端收回,叉架就可以在副叉架的滑道上左右移动,从而实现叉架在副叉架上左右平移动作;一对货叉装在叉架的滑道上,可以沿着叉架的滑道自由滑动,从而实现调节货叉叉距的动作;以上整套叉装属具通过外门架下端与智能化工具机器人的主机架铰接,倾翻油缸活塞杆与外门架相连,缸筒与智能化工具机器人的主机架相连,当倾翻油缸活塞杆伸出时,整套叉装属具向前倾翻,当倾翻油缸活塞杆收回时,整套叉装属具向后倾翻,从而实现整套叉装属具的前后倾翻动作。

篇7

中图分类号:U416.1文献标志码:B

Abstract: In order to resolve the problems involving density, roughness and uniformity of the manually cast concrete of channel slope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drought and larg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the composition of equipment for mechanized construction was introduced, and comparison of mechanized lining and manual cast was conducted in terms of technical and economic indicato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mechanized construction of castinplace concrete lining is dominant in quality and efficiency and yields better economic benefit.

Key words: channel slope; mechanized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efficiency; economic benefit

0引言

新疆叶尔羌河中游渠首第三师前海总干渠配套工程贯穿三师前海灌区,该灌区位于叶尔羌河流域,地处麦盖提县、巴楚县境内,由前进灌区和小海子灌区组成,其中前进灌区地处麦盖提县境内,小海子灌区地处巴楚县境内。渠道设计纵坡在1/3 170~1/2 000之间,渠底宽度为8~13 m,渠深度为35 m,渠内边坡坡度为1∶2,流量为40.5 m・s-1。

渠线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环境气候为典型的干旱大陆性气候,其主要特点是:气温年、月变化较大,日差较大,空气干燥,日照长,蒸发强烈,降水量小。恶劣的自然环境给混凝土施工带来了巨大的考验和挑战。目前,虽然大型渠道混凝土机械化衬砌技术在国内已日趋成熟[17],但干旱、大温差条件下的混凝土机械化衬砌技术积累寥寥无几,可借鉴的施工经验极为短缺。在本工程中,笔者单位通过引进机械化衬砌设备,结合实际工程环境情况,改变和改进施工工艺参数,成功摸索出了适用、经济、合理、高效的施工方法和施工经验。

1设备组成

1.1坡面混凝土摊铺及振捣成型一体机

该设备由坡脚/坡顶行走电机、高度调节支腿、混凝土输送皮带、摊铺机头和承载桁架等几部分组成(图1)。它实现了在斜坡上由坡脚向坡顶进行全坡面均匀布料,布料厚度可按设计要求灵活调整,振捣、振平提浆和摊铺同步进行。

1.2抹光机

(1)初抹由坡脚/坡顶行走电机、电动高度调节支腿、固定式抹盘、承载桁架等几部分组成,可实现坡面大面找平,提浆抹面的功能效果。

(2)精抹由坡脚/坡顶行走电机、电动高度调节支腿、活动式抹盘、承载桁架等几部分组成,具有坡面抹痕收净、压光成型的功能。如图2所示。

1.3切缝机

该设备由坡脚/坡顶行走电机、电动高度调节支腿、固定间距切割刀头、承载桁架等几部分组成(图3),具有渠道纵横缝一次切割成型的功能。

以上设备共同设置于渠顶及渠底的2条平行轨道上,轨道的平面位置和高低均与边坡坡度相对应,且具有足够的稳定性,不得发生明显的垂向和侧向位移。

2机械化衬砌与传统人工浇筑技术指标的对比分析

2.1传统人工浇筑

传统的人工浇筑主要是靠搭设溜槽将混凝土堆放在坡面,通过人工扒开整平,采用平板振动器进行坡面混凝土振动密实,人工收面。施工效果如图4所示。从整个施工过程不难看出,传统人工浇筑存在以下几个弊端。

(1)在高温干旱的自然条件下,人工扒开整平过程会导致混凝土表面水分大量散失,造成混凝土坍落度损失过快,对后续的振捣和收面抹光等工序产生不利影响。工序衔接稍有差池,将会造成振捣不密实,表面提浆困难,无法进行收面抹光,严重影响边坡衬砌的外观质量。

(2)在正常的坡面条件下,混凝土坍落度一般控制在60~80 mm,不超过100 mm,此时如果采用振动棒振捣,极易产生混凝土溜坡,故只能采用平板振动器进行振密。这一过程中,受坡面坡度限制,无法达到平面作业水平,极易造成振捣密实度不均匀引起质量缺陷,影响混凝土整体强度和结构耐久性。

(3)人工进行的前两项施工过程极易导致坡面大面平整度差,因而导致后续人工收面过程难以达到控制大面平整度的工艺水平和要求。

(4)结构缝切割采用传统的手推式切缝机,受坡面作业的不利因素制约,切缝宽度、深度及整体顺直度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极易导致缝宽不均、缝深不足、线形不顺等诸多质量问题。

2.2机械化衬砌施工

相比传统的人工浇筑,机械化衬砌从上料、布料、振捣整平、抹光、切缝等方面的质量控制具备以下几大优势。

(1)靠传送皮带将混凝土输送至摊铺机头,通过集成在摊铺机头的高频振捣棒、振动整平板和提浆滚筒得以实现在短时间内完成从上料至整平提浆的全过程。经实践检验,采用此设备进行的机械化衬砌施工,混凝土振捣密实,摊铺厚度均匀,大面平整,混凝土表面提浆丰富。

(2)依靠直径为1.5 m的固定式抹盘进行初道抹光,通过自身的揉挤,辅以人工局部部位补料,可以较容易地达到坡面衬砌大面平整,坡度顺直的目的。经过直径为1.0 m的活动式抹盘精收面工序,基本能消除混凝土表面抹痕,辅以人工成型抹光,能充分保障衬砌混凝土的外观质量。

(3)与人工手推式切缝机相比,由于切缝设备加工生产时已按设计缝间距将切割刀头固定于承载桁架上,刀头靠电机带动匀速行进,故调整好切缝深度,保证行走轨道平面位置和轨顶高程准确后进行施工,具有自动化程度高、切缝位置准确、成缝线性顺直美观、成缝宽度和深度均匀标准等优势[8]。机械化施工板面效果如图5所示。

3机械化衬砌与传统人工浇筑经济指标的对比分析

传统人工浇注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对各工序进行充分保障。在以高进度和高质量为目标时,由于人工施工效率低,使得投入与产出比例严重失衡[910]。当下建筑市场劳务人员紧缺、劳务人员工资大幅上扬,密集型使用人工,将进一步加剧投入与产出失衡问题,经济可行性逐步降低。

与传统的人工浇注相比较,机械化衬砌虽然在设备的购置方面一次性费用投入较大,但机械化带来的高功效、高质量水平以及施工的均匀性和连续性等方面产生的高经济效益,且机械维修保养及折旧摊销等费用占成本比例仍然是经济可控的。另外,设备具有可重复利用、改造利用的重要属性,相似工程可重复使用,这也进一步降低了设备费用占用单位方量混凝土浇注成本的比例,进一步显现了机械化衬砌施工的经济适用性。

4结语

总之,在干旱、大温差条件下渠道边坡现浇混凝土施工中,如人工在斜坡上实现大面积现浇混凝土施工,在混凝土密实度、平整度及施工的均匀性等方面都存在缺陷,高投入低产出,经济效益低下。而采用大型机械设备进行现浇混凝土衬砌,可以提高衬砌质量、施工效率,减少渠道糙率、增大渠道输水能力、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带来较好的实施效果,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黄云.渠道边坡混凝土衬砌机械化施工方法[J].山西水利,2008(3):52,63.

[2]任锦朝.大型渠道渠坡混凝土衬砌施工技术[J].工业C,2015,2(2):154155.

[3]常青,时伯华,李志强,等.混凝土板衬砌对渠道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9,7(6):154157.

[4]刘S,王晓荣.渠道机械化衬砌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0(34): 6364.

[5]刘旭东.混凝土衬砌渠道抗冻胀技术措施及其机理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6]张跃松.南水北调渠道混凝土衬砌施工技术[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0,31(5): 7576.

[7]刘东,胡宇祥,付强,等.北方灌区混凝土衬砌渠道断面优化及参数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5,31(20):107113.

篇8

中国正进入一个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时期,中国城镇人口比率1978年为17.92%,1999年提高到30.89%,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是36.09%,2008年底更是上升到45.68%。但是,中国的城市化率与发达国家平均75%以上的水平相比,仍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间。高速城市化过程伴随着人口的高速市民化,其中,涉及到数量巨大的在城市居住和工作的农民工。

有研究指出,“城市化”侧重于国家、区域、社会结构、物质层面的变化,而“市民化”主要是指社会成员角色的转型,非农化、城市化和市民化之间应该是三位一体的关系,在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中,市民化才是最终的落脚点(文军,2004)。但是这种市民角色的转型,对于农民工来说似乎还很遥远。从农民工的客观经济条件和居住情况来看,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活是不稳定的;从主观认同看,大多数农民工并没有在身份归属上将自己界定为城市居民;与此对应的是,城市性在农民工的实际生活中表现也不明显。因此,尽管常住城市的农民工纳入到国家城镇人口的统计中,但是他们面临着市民化迟滞的社会现实。

在曾经受到热议的“民工荒”现象之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又引起了新一轮“农民工返乡”的潮流,这些都是与农民进城务工逆向的大规模流动。此外,正常性的回流也始终贯穿于农民工的流动过程之中,当很多年老者回乡之后不再外出,第二代农民工逐渐成为主要力量后,他们的未来是否也会遵循其前辈的轨迹呢?本文将围绕农民工的定居意愿,从农民工的主体性角度分析他们的未来走向。

一、主要概念和研究假设

(一)主要概念

农民工是指那些户籍在农村,但在城市中就业的农村进城务工或经商人员。农民工是中国现实社会中农民的身份与其实际的职业活动相背离的一种矛盾现象,是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特殊现象。事实上,“农民工”的称谓并不恰当,在社会语境中它更多地带有矛盾甚至是贬义的色彩,它体现了特定时期职业流动与身份制并存下农村社会分化的特点,类似的称谓还有“民工”、“打工妹”、“打工仔”等。需要强调的是,“农民工”这一概念不完全等同于“流动人口”、“外来人口”等,因为后两种提法同时包含了城市之间迁移的人口。

与这一概念相关的是“第二代农民工”。本文中的“二代”概念是指改革开放前后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后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工。有的学者将“第二代农民32"指称农民工的子女,或将新近外出的青年一代农民工称为“新生代”。笔者认为这样的指称是不准确的,“代”的概念有批次、年代的意思,并不是专指当前农民工的后代,寻求这种字面含义的区分是没有意义的,此外,作为农民工的子女,将他们称为第二代农民工是很不妥当的,他们出生在农民工的家庭,但他们未必一定会成为未来的农民工。

本文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城市定居意愿”。本文的“城市定居”意思是指在城市永久性居住愿望和准备,不论其是否具有城市户籍。强调这一界定,一方面是为了使本文的定居问题区别于目前农民工在城市中的长期居住状态。有些研究将农民工在城市中的长期居住(如10年以上)视作永久性的居住,实际上并不十分恰当。因为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研究者并没有办法确定他们最终是否会回到农村。另一方面,上述界定也是为了区别于以城市户籍身份作为衡量标准的做法。本文后续部分将会讨论到,户籍身份对于农民工的定居意愿只有很小的影响,判断定居意愿主要依据农民工是否能够在城市购置住房等市场因素。

此外,笔者认为,必须明确区分“定居意愿”与“实际的长久居住状况”。到目前为止,农民工最长流动时间几乎达到三十年,但是真正实现在城市永久定居(已购置住房等)的农民工仍然是少数,尤其是在大中型城市中。因此,相对于长久居住行为的研究而言,讨论城市化尤其是市民化的问题,把握定居意愿才是比较现实和有效的途径。

(二)研究假设

在既有的关于农民工流动迁移的研究中,对定居意愿的研究仍然不多,并且很多研究往往分析的是单一因素,过于注重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因素和国家政策条件,对于农民工的代际变化、家庭因素和社会支持网络的影响重视不足。本研究试图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以结构性因素为中心,从多个理论视角出发,提出关于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基本假设。

假设1:社会支持因素假设,即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社会支持越强,他们在城市定居的意愿就越强。

这是本研究最核心的假设。由于定居意愿具有社会嵌入的特征,受制于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并且从结构性的视角来看,社会支持体系是联系个体与国家社会之间的关键纽带,这种联结作用巩固了吉登斯所提出的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本体性安全”,是吉登斯所谈论的个体行动者对社会抱有信任感的基础,“这种信任感的基础,在于这些行动与他们的日常生活过程里进行活动的社会情境之间,存在着某些可以明确指出的关联。”(吉登斯,1998:133)因此本文假设,社会支持因素(包括微观层次的社会交往网络和制度性层次的国家福利保障体系)为农民工提供了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支撑,它有利于强化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并促进他们作出倾向于城市的定居决策。

假设2:人力资本假设,即农民工在人力资本上拥有的优势,与农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根据以往的研究,年龄越小、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民对进城务工的收入预期要高过其他农民,因此他们更愿意放弃土地进城定居(侯红娅等,2004),稳定的收入和好的保障水平是影响流动人口做出永久迁移的原因(朱宇,2004a)。人力资本的优势直接表现在农民工能够获得相对稳定的职业以及劳动收入,与此相关的是他们能够获得相对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这种教育水平、职业声望和经济收入上的优势,会直接提高他们对于城市生活的满意度以及幸福感,并使他们拥有能够在城市定居的物质条件。

假设3:家庭因素假设,即夫妻共同外出,将家庭安置在城市中的农民工,在城市定居的意愿更强。

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观念中,家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农民工进入城市后,他们与家庭之间通常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家庭往往是他们遇到失业和疾病等问题时的坚实后盾。例如,在2003年“非典”突发时期,众多的农民工迅速地回到农村中的家,家就是一条退路。家庭一旦迁入到城市中,将有可能削弱农民工与乡土社会的联系,促使他们将生活的重心放在城市。赵艳枝(2006)的研究即发现,在迁入地工作时间

长、工作稳定、家庭式流动、在迁入地已购买和自建住房、原来属于农业户籍的人口更愿意在迁入地定居。

假设4:代际因素假设,即第二代农民工更希望定居城市。

这一假设在很大程度上与人力资本的假设相关。第二代农民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农村的精英群体。他们年轻,有文化,具有相对的人力资本优势。同时他们更具时尚感且比上一代具有更多的梦想,有不断尝试和冒险的精神,因而对城市生活怀有更为强烈的渴望。

二、调研和数据

(一)样本

本研究的调查工作在2007年6月至12月间进行。当时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受香港恒基集团委托,对“温暖工程李兆基基金百万农民培训”进行效果评估,培训对象包括当地参加培训的农民和城市中的农民工,培训地点分布在18个省或自治区。课题组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首先在涉及培训的省份中按照立意抽样方法选择10个省(本文农民工样本为7个省),然后在7个省开设的培训班中以班为单位进行随机整群抽样。本研究所调查的7个省份是:(1)中部地区劳动力输出大省或直辖市:湖南、河南、重庆;(2)沿海地区劳动力输入大省:广东(东莞市);(3)南部不发达省区:云南、福建、广西。

本次职业培训调查最终获得有效农民工问卷2 017份,由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的研究生、本科生直接发放和回收问卷。

样本地区分布如表1所示。其中,中部劳动力流出大省(或直辖市)的样本最大;农民工流入比较集中的广东省(东莞市)以及劳动力流动不太活跃的不发达省区的样本相对较少。

本次问卷调查的不足之处在于:第一,访问对象基本是从参加各地政府组织实施的职业培训的农民工中选取的,调查样本总体存在一些误差。第二,由于受各地培训工作开展情况和进度的影响,导致在抽样过程中未能遵循严格的抽样程序,使整个调查出现一定程度的抽样误差。

(二)变量

本研究将定居意愿作为因变量,在“是否愿意定居城市”的问题下,设有三个选项,即愿意、不愿意、说不准。在统计中,它们分别被赋值为1、2、3。本研究将人力资本因素、婚姻和家庭因素、代际因素、社会交往因素、社会保障因素等五大类(共19小项)的内容作为自变量。相关变量的界定及具体描述参见表2。

其中,社会交往因素中的工具性、互和情感性三个交往因子,是根据农民工与当地城市居民的交往行为进行因子分析,经过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后的结果(参见表3)。用这三个因子来代表10种交往行为的主要特征,其方差贡献率达到75.12%,KMO值为0.952。工具性因子包括的交往行为有:遇到麻烦时帮忙解决问题、工作生意上的帮助、生病时给予问候关照、过节时候的问候或送礼、需要作出决定的时候帮忙拿主意、排忧解愁。除了排忧解愁、生病问候之外,这些行为多是一种与工作有联系的工具性取向的因子,因此将其定义为“工具性因子”,解释了总方差的38.56%。互助交往因子包括两个交往类型:平常一起聊天和日常生活中帮点小忙。这两个行为属于一般的日常交往和互动,因此将其定义为一般性的“互助因子”,解释了总方差的21.55%。情感因子由一个交往行为单独构成,即帮忙解决婚姻家庭等问题,这一行为的特征是情感投入比较深,因此定义为“情感因子”,解释了总方差的14.92%。本文将使用这些因子得分作为解释城市定居意愿的自变量。

三、回乡还是进城

既有的一些研究表明,不少农民工对城市产生一定程度的地域归属感,同时也有部分民工希望回到家乡生活。国家统计局2006年8月的调查数据显示,有55.14%的农民工设想未来在城市发展和定居,有28.55%的农民工想赚钱或学到技术后回家乡生活(国家统计局课题组,2007)。一项有关成都市农民工的调查也显示,当问及“可以自由地留在城市并作为城市居民,也可自由地回到农村,您更愿意作哪种选择”时,56.3%的回答者表示愿意留在城市,34.4%的人表示愿意回到农村,9.3%的人拿不定主意(杰等,2001)。有关第二代农民工的相关研究指出,青年农民工群体由于其素质和生命活力,虽然暂时没有回到农村的打算,但是他们对难以融入城市的现状具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因而对定居于城市、成为市民不抱奢望,对于未来归宿仍然没有清楚、一致的想法和选择(李强等,2009:295)。

这些研究结论与笔者的个人经验和田野调查的发现存在一定差距,期望在城市定居的农民工并没有达到这么高的比率。农民工步入城市,首要的目的是追求经济收入,其次是希望见识农村之外的世界。有数据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后,除第一位的经济动因之外,农民工外出的心理因素变得重要起来,将“外出见世面”作为进城原因的比率在两次调查中都超过了50%(李强,2003)。因此,不少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目的非常简单明了,并没有清晰的定居城市的意愿和准备。

此次调查中,明确表示想定居于城市的农民工比率为41.7%(见表4),要比以往的最高统计值大致低15个百分点左右。结合实地调查,笔者得出的基本判断是,相当数量的农民工期望定居于城市,但大部分农民工仍然没有明确其意愿,初步统计显示,尽管明确表示不想在城市定居的被访者仅有20%多一点,但还是有超过三分之一的被访者回答“说不准”。这种模糊性可能源自他们矛盾的和不确定的心理感受。一方面农民工会倾向于城市的生活,另一方面却又掣肘于各种约束条件。考虑到目前并不十分满意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以及无法把握未来城市发展和政策走向等,农民工的这种模糊的、矛盾的选择,也许恰好折射出他们目前拥有的那种模糊的、矛盾的市民梦想。

从表4和表5可以看出定居意愿在性别和代际上的区别:

(1)定居意愿在性别上的区分度不大。尽管女性农民工中希望定居于城市的比率要略高于男性,但总体上差异不大,并且两者之间的独立性通过了卡方检验(卡方值为3.44显著性水平为0.179),在下文的回归分析中,性别的影响也不显著。

(2)表5显示,第一代农民工的定居意愿比较明确,并且希望定居于城市的比率要高于第二代农民工;而第二代农民工中有更多的人对于将来的定居倾向难以把握,想定居和不想定居的比率都低于第一代农民工。二者的相关性与卡方检验的结果一致(卡方值为22.76,显著性水平为0.000),从而否定了本文提出的假设4,得到一个完全相反的结论。其中原因,可能是因为第二代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期望与其生活现实之间形成了更大的落差,而第一代农民工由于外出时间长,他们可能已经较为适应当前的生存境遇,并且拥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在第二代农民工身上所出现的这种巨大心理落差,根源或许在于目前我国社会形成的特定阶层结构,也就是农民工阶层整体上处于底层的社会地位。这在回归分析的讨论中亦有涉及。回归分析中,代际影响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

如前所述,在农民工的定居意愿中,一个重要的特征是他们主观意愿的模糊性。有些农民工虽然表达了“想定居城市”的意愿,但也体现

出某种矛盾性,表现在他们表达定居意愿时,还会附加许多限定条件。在他们看来,这种期望对应了一个可能无法实现的事实。因此主观意愿方面的模糊性或许正是这种对现实选择的犹豫和彷徨的反映。

通过访谈和实地调查,笔者发现,定居意愿的三种倾向非常清晰地体现在农民工的意识中。某些案例是年轻农民工中期望定居城市的典型,即年轻一代农民工对于农村的劳动已经不再熟悉,不满意农村社会相对封闭的生活方式。有的案例则体现出农民工期望在城市定居的意愿,但是这种想法在当事人看来是不可能的,或者这种意愿还需要根据以后的经济状况再作考虑。也有案例是那些将来要回乡的农民工类型,他们将农村视为其“本身生活”。

四、回归分析

在西方有关人口迁移的研究中,迁移和定居通常被认为是同一种行为。而对于中国的农民工来说,迁移与定居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至少目前,迁移还只是一个初始性的流动问题,讨论农民工最终将在何处定居显然还为时过早。虽然没有具体统计,但是在过去的30年中,农民工最终能够成为城市中的真正市民,数量不会太多。因此本文的讨论也只能局限于定居意愿的层面。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农民工未来的定居决策与这种意愿在态度上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

本部分以农民工的定居意愿为因变量进行Multinomial Logistic回归分析,首先将5类自变量(参见表2)以及地区变量(参见表1)纳入模型,考察它们对于农民工定居意愿的影响。

在建立模型时,笔者首先按照本文的假设,将所有自变量纳入模型,但结果并不理想,性别、年龄等多种自变量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基于这一结果,笔者改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先通过似然比检验(Likelihood Ratio),将一些非常不显著的变量剔除出模型。比如性别、年龄、居住时间、月平均收入、是否参加工会组织、职业资格证书、代际因素的影响作用,都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这一结果已经对本文的部分假设提出了质疑,后文将做简要讨论。余下的主要自变量即包含在模型的分析当中(参见表6),其中文化程度因素、是否参加社会保险的显著性不明显,但因为显著水平不高,笔者选择了将其包括在模型中。

表6是农民工定居意愿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根据这一结果,同时结合被剔除的因素,笔者得出了以下基本结论。

(一)人力资本因素对农民工的定居意愿基本没有影响

从既有关于迁移的人力资本理论来看,迁移者的定居决策深受人力资本条件的影响。一些关于农民工留城意愿的研究也验证了这一理论。钱文荣、黄祖辉(2007:215―217)在对长江三角洲十六城市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研究中,得出了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都与农民工的留城意愿存在相关关系的结论。本研究的数据分析结果却明显地对假设1提出质疑,将人力资本的所有因素都排除出定居意愿的影响因素之外。这是因为农民工群体是一个在总体上处于社会经济地位底层的高同质性群体,对于他们来说,人力资本的多少几乎是差不多的。

近些年来,农民工群体也出现了一定的内部分层特征,一部分人实现了初步的社会流动,获得了“准白领”性质的职业,比如企业中的文员、专业技术人员等,他们的收入差距也逐渐有所显现。但是,笔者认为,农民工的这种分层或分化现象是一种限制范围内的分层,没有在较高的层次上获得本质性的突破。比如在劳动收入上,本次调查中,超过1 500元的农民工只有10%左右,平均工资水平只在1 000元左右。若将工资超过1 500元的农民工作为其内部的高收入阶层,一旦放置到整个城市社会中,仍然是属于低收入群体的范畴。在代际分化上,两代农民工也并未出现社会经济地位上的较大差别。第二代农民工在职业上相对稳定,并且从事“准白领”职业的比率高于第一代农民工,但是回到收入上,数据显示,第一代农民工的平均工资为1 112元,反而高于第二代农民工的1 020元。因此,从整体上看,农民工群体的同质性依然很高,在城市中的生活世界并没有本质性的差别。农民工对于自身定居意愿的考虑,与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密切相关。基于对目前农民工所处底层社会经济地位的阐述,年龄、收入等人力资本因素在分析模型中未通过检验就容易得到理解。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与“不想定居城市”相对照,文化程度对定居意愿上的模糊选择(即“说不准”)有比较明显的影响。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初中”的农民工,选择“说不准”定居意愿的发生比,分别是文化程度为“大学及以上”农民工的2.852倍和2.854倍(通过0.0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也就是说,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工,总体上对于将来的定居选择问题认识比较清楚。

(二)打工地区类型与定居城市意愿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与南部不发达的省区相比,在沿海工业发达地区工作的农民工反而不会选择城市作为定居场所,其城市定居意愿更弱。以“不想定居城市”为参照,沿海地区的农民工选择“想定居城市”的发生比只是南部省区农民工的0.449倍。笔者认为,可能的原因在于,沿海地区经济比较发达,生活消费水平很高,定居成本远远超出了农民工的承受能力,从而影响到农民工的定居意愿。中部劳动力流出地区的农民工定居意愿与南部省区的农民工并无不同。

(三)婚姻和家庭因素对于定居意愿有比较明显的影响

未婚对于“选择定居城市”、“说不准”的定居意愿都是负向的,也就是说,已婚对于这两种定居意愿都有正向的关系。已婚农民工更倾向于选择城市定居,也更倾向于“说不准”的模糊态度。本文的假设3在此得到了支持。以“不想定居城市”为参照,未婚农民工选择“想定居城市”和“说不准”的发生比相对于已婚农民工分别是0.585倍和0.643倍。

夫妻共同外出(家庭因素)对农民工定居城市的意愿具有积极的影响,选择“想定居城市”的发生比,是夫妻未共同外出农民工的1.482倍。笔者认为,婚姻和家庭为农民工的城市生活提供了必要的支持,这种作用主要是情感性的,同时也在经济上具有共担风险的效果。农民工以家庭为单位进入城市,不管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境遇如何,至少能够缓解对家乡其他亲人的思念,社会的依恋,甚至减少与家乡的联系。因此,当农民工把生活的关注点放在已经在城市生活的家庭,以及家庭所在的城市,并且期望城市能给自己家庭和子女更好的生活和教育时,他们更愿意在城市定居也是一个理性选择或决策。

(四)社会交往因素对农民工定居意愿的影响比较明显

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交往行为越频繁、越深入,其定居于城市的意愿就越明显、越强烈。三种交往因子都至少在0.05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其影响是一致的。

与拥有较多市民朋友的农民工相比,没有市民朋友的农民工定居城市的意愿相对较弱(同时在不清楚自己的定居意愿方面也表现较弱)。相反农民工结识的市民越多,相处得越融洽,他们就越会倾向于选择城市作为最终居住地。

社会交往因素的显著作用,部分地证明了本文所提出的社会支持

假设,反映了农民工与城市社会之间的直接性的互动。虽然,目前农民工与市民的互动尚处于较浅的层次,甚至可能一开始双方都不会倾注太多的兴趣、信任和情感因素,但互动双方在彼此接触甚至碰撞的过程中,会逐步加深对对方的熟悉和了解。如果交往过程能够不断延续下去,那么二者之间的“弱关系”就有向“强关系”发展的可能。而目前大多数农民工与市民的关系只能说停留在弱关系的层次,其对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尚不强烈(从发生比上看差别不是很大)。

(五)社会保障因素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影响并不显著

这一结论部分否定了农民工定居意愿上的社会支持假设,与社会交往因素的影响作用形成了对比,即本文对于社会支持体系所划分出来的两个层次,在农民工的定居意愿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制度性社会保障因素作用不明显的原因还有待深入分析。笔者认为,这可能与目前农民工所能享受到的社会保障水平有关,即目前农民工不仅在劳动合同、社会保险方面享受的权益远远低于城市居民,同时在福利待遇、社会救助等方面,其能享受到的权益基本上是空白的。也就是说,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并没有能为农民工织就一张安全网。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农民工参加情况最好的是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但参加比率也不到五分之一,分别为18.9%和17.2%,尤其是对农民工来说至关重要的失业保险,在本次调查的农民工中所占比率还不到4%。

五、制度还是市场

为什么会有超过1/5的农民工不想在城市定居?为什么有超过1/3的农民工在是否定居城市的问题上很难明确选择?曾有很多研究都采用推拉理论来解释农民工的居留意愿。有学者认为吸引农民工定居城市的是“收入高”、“发展机会多”、“就业机会多”、“向往城市生活”等,排斥农民工的推力因素有“生活费用高”、“工作难找”、“居住条件差”等(吴兴陆,2005);一些研究认为,制度因素特别是户籍制度是影响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刚性因素;也有相关研究表明,即使没有户籍制度的障碍,流动人口中的大部分还是没有把在流入地定居作为其最终目标,流动人口的定居意愿与其在流入地的生存能力、家庭策略、市场需求波动及企业用工策略等一系列非户籍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朱宇,2004a)。

然而,目前,无论是国家层面的制度设计还是农民工群体的内部构成及其生活状况,都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那么,在新的条件下,影响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因素是否也会有所不同呢?

根据笔者的分类(见表7),农民工对定居意愿选择,主要是受三大因素影响的,即市场因素、制度因素和文化心理因素。

第一,市场因素。主要与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经济能力相关,包括收入水平、职业稳定性和生活环境。之所以将生活环境归在此类,是因为笔者认为生活环境的改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民工的收入水平。譬如,目前大部分农民工之所以居住于环境很差的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地区,最主要的原因可以说是这种恶劣的居住条件对应的是较低的租金价格。当然,市场因素的考虑主要还是看的前两项。

第二,制度因素。本文在此项目的测量中只是笼统地列出“政策限制(比如户籍)”这一选项,其内涵自然会随着农民工个体的感觉而有所

第三,文化心理因素。主要是与农民工的主观感受和文化心理相关,包括城市生活的压力感、对农村生活方式的偏好和亲缘联系等。

从表7的统计结果来看,大部分表达“不想定居城市”或“说不清”的农民工选择了受市场因素影响的原因。农民工选择市场因素的比例超过了一半。与此相应,制度因素明显被绝大多数农民工所忽视,选择的被访者比率只占6.4%。位列市场因素之后的第二大因素是文化心理因素,占40.5%。

笔者认为,户籍制度制约作用在被访者中受重视的程度很低,并不能说户籍对于农民工的城市定居已经不成为障碍。以往与户籍制度联系较紧密的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问题虽然在最近几年都有所改善,但户籍却从身份上把农民工隔离在城市之外,虽然其中的长住人口已经“被统计”为城市人口了。同时,户籍制度因素影响趋于弱化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一些市场因素已经凸显为农民工继续在城市居留的首要障碍,在户籍制度之前它已经将农民工屏蔽于城市生活之外。

农民工是处于社会经济地位底层的社会阶层,很难获得长期稳定的工作,其工资收入水平通常只是徘徊在最低收入标准附近。即便如此,农民工仍然停留在城市,从事着高强度的劳动,生活于艰苦的环境之中,其目的,往往不是为了定居,而是为了赚钱。在他们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摆脱其低下的社会经济地位之前,户籍制度对他们自然便显得无关紧要了。

篇9

关键词 财产保险公司 品牌树立 发展

一、品牌树立对保险公司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在我国市场经济逐步走向成熟的今天,品牌时代已经到来,品牌意识也早已深入人心。结合中国保险市场发展时间短、创新力度不够、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和销售渠道单一的特点,我认为中国保险公司树立自身品牌主要的渠道有三方面:产品的开发与创新、营销及宣传模式和服务体制。

目前,许多公司已经在这方面投入了很多且收效很大,但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仅仅满足于现状是不行的,只有不断的与时俱进,开发新的品牌树立渠道,才能真正实现公司甚至整个行业的长期发展。本文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获取需求市场(消费者)的一手资料,希望以此能为中国财产保险公司在品牌树立方面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二、问卷设计和调查准备

为了确实掌握消费者对保险公司产品开发、宣传模式和服务体制的接受程度以及对这三个渠道的期望,本研究特别设计了基于烟台市保险消费者的调查问卷,由于数据来源有限等诸多问题,本次调查范围为烟台市四区(芝罘、莱山、福山、牟平),主要调查地点为烟台市某些大型消费场所。通过比例估计公式的计算以及平时调查的经验,本次调查的样本量确定在200左右,主要针对25到60周岁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成年人。

该问卷内容大体分为三个部分:基本信息、目前消费者消费保险产品的情况以及消费者对产品开发、宣传模式和服务体制的期望。

三、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对象为200名随机选取的烟台市市区居民,其中收回有效问卷180份,有效回收率为90%。数据分析软件主要包括:SPSS、EXCEL。

(一)基本信息分析

1.1 有效调查对象性别比例

在200名调查对象中,女性调查者占42%,而男性调查者占58%,其比例基本为1:1。由此说明调查具有代表性。

1.2 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布

被调查者的年龄分布范围较广,涵盖老、中、青三个年龄段。其中30—40周岁的调查对象居多,达到80人,占有效调查对象总体数量的45%;而40—50周岁的调查对象紧随其后,达到56人,所占比例为31%。由此可知,本次问卷对象主要为30—50周岁,是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成年人。

1.3调查对象的家庭常住人口情况

由于调查对象多为30—50周岁,所以其家庭人口数多为3人左右。

1.4调查对象的家庭年收入情况

从家庭年收入来看,本次调查对象的家庭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下的有124人, 10-30万元的有39人,两个收入层次占总调查的90%。相比而言,50万元以上的调查者仅有5人,占总体的3%。据此认为,本次调查的主要对象为工薪阶层。

综合以上四个基本信息,本次调查主要针对的是30—50周岁的工薪阶层,其家庭人口数大多为3人,男女比例基本达到1:1。通过与烟台市市民实际情况相比较,此次调查具有代表性,能基本反映保险消费者的真实情况。

(二)当前消费者购买保险产品的基本情况

2.1不同性别的调查对象目前拥有保险个数情况

对于财产保险来说,在76位女性中,有34人拥有1份财产保险产品,占45%;9人拥有2份,占12%;9人拥有3份及以上财产保险,占8%;目前没有拥有财产保险保险产品有27人,占36%。

而对于男性调查对象,有48人拥有1份财产保险产品,占46%;13人拥有2份,占13%;8人拥有3份及以上财产保险,占8%;目前没用拥有财产保险的有35人,占34%。

根据以上分析,男女消费者消费财产保险产品的情况基本一致,没有太大差别。

2.2家庭收入与拥有保险产品个数的情况

对于财产保险:家庭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下的,大多拥有1份财产保险,占53%;年收入在10—30万元的,大多也拥有1份保险,占46%;年收入在30—50万元的,大多拥有3份保险,占33%;而年收入在50万元以上的,大多也拥有3份保险,占60%。

综合以上对保险产品个数影响的两个因素分析,相对性别因素,家庭年收入的影响更大。所以一般情况下,年收入越高,购买保险产品的需求就越强,相应地,购买保险产品的个数就越多。

(三)消费者对保险公司品牌树立的期望

3.1消费者认为影响财产保险的因素分析

消费者认为影响财产保险因素的排序顺序为:保险公司知名度 —产品丰富度—人职业素质—口碑—理赔服务效率—保费。

篇10

杭州至长沙铁路客运专线为350km/h的高速铁路,其接入长沙南站的西北下行联络线罗家一号隧道下穿新建杭州至长沙铁路正线曾家岭一号隧道,曾家岭一号隧道进口里程DK913+680,出口里程DK913+852,隧道全长172m。罗家一号隧道为单线隧道,全长1040m,两隧道立体交叉,交叉位置在曾家岭一号隧道出口向进口方向35m处,平面交叉角度为23°。上部曾家岭一号隧道,隧道开挖面积达152.4m2,埋深2-12m。下部罗家一号隧道拱顶标高距离上部曾家岭一号隧道隧底标高仅1.3m。属于浅埋条件下超近距离立体交叉大断面隧道工程。交叉隧道穿越地层属于Ⅴ级泥岩地质。曾家岭一号隧道与罗家一号隧道位置关系如图1 -1~图1-2所示。

图1-1 隧道关系意图

图1-2 隧道位置三维示意图

2、施工工艺原理

2.1施工顺序

运用工程类比、全断面无支护开挖数值模拟、台阶法加支护开挖数值模拟三种研究方法,经过对围岩和衬砌结构位移场、应力场以及围岩塑性区的对比分析,本工程先施工罗家一号隧道,并将二次衬砌全部施工完成后,再进行曾家岭一号隧道的施工。

2.2超前预支护

罗家一号隧道在NXDK1+790.00~NXDK1+825.00里程段采用明挖法施工,因此罗家一号隧道开挖洞口距离交叉位置仅35m,而曾家岭一号隧道距离交叉位置为15m。罗家一号隧道施工前对边仰坡进行喷锚支护,锚杆长度为6.0m,喷射混凝土厚度为10cm,洞口采用47根φ108、73m长管棚超前预支护。上部双线隧道洞口采用47根φ108、43m长管棚超前预支护。解决了地表沉降、裂缝和易坍塌的难题,使施工安全得到保证。

2.3开挖工法

先施工的罗家一号隧道采用上下短台阶法进行开挖,开挖采用弱爆破开挖,每循环进尺不大于0.6m。后施工的曾家岭一号隧道采用三台阶临时仰拱法施工,由于埋深浅,且立体交叉的罗家一号隧道已完成,为了围岩稳定和罗家一号隧道安全,曾家岭一号隧道采用机械开挖,每循环开挖进尺不大于0.6m。

2.4监控量测

地表每10m设1排监测桩,间距为2.5m,每排设5个监测点。洞内每5m为1个监测断面,每个断面设5个监测点,分别为拱顶下沉监测点和边墙收敛点。在开挖后的3~6h内进行初始值测量,测量频次严格按《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规范》(TB10121-2007)要求进行,用监测数据指导施工。

2.5封闭成环

开挖完成后要尽早封闭成环,仰拱距离掌子面不得大于30m,拱墙衬砌距离掌子面不得大于70m。

3、隧道超前支护及开挖技术

3.1 罗家一号隧道洞口边仰坡开挖加固防护

确定施工顺序后,对罗家一号隧道的边仰坡进行开挖及锚喷网加固,支护参数为:锚杆采用ф22砂浆锚杆,L-6.0m,间距为1.5×1.5m,梅花形布置,喷混凝土采用10cm厚C25网喷混凝土,钢筋网ф6,网格20×20cm。

3.2 管棚施工

管棚施工见图3.2-1所示。由于两隧道立体交叉,因此,洞口长管棚超前支护,对拱部围岩予以加固,以增强其稳定性。

图3.2-1曾家岭一号隧道管棚布置图

3.3 洞身开挖

洞身开挖施工组织原则:严格按照“管超前、严注浆、短开挖、强支护、勤量测、快封闭” 的十组织施工。

3.3.1罗家一号隧道开挖顺序

罗家一号隧道开挖顺序见图3.3-1所示,采用短台阶法施工。

1-上台阶开挖立拱架喷锚支护;2-左下台阶侧壁开挖拱架喷锚支护;3-右下台阶侧壁开挖拱架喷锚支护;4-开挖施工仰拱全环封闭(上下台阶错开5m,下台阶左右错开3m为宜)。

图3.3-1 罗家一号单线隧道开挖顺序

3.3.2曾家岭一号隧道开挖顺序

曾家岭一号隧道开挖顺序如图3.3-2所示;采用三台阶临时仰拱法施工。

图3.3-2 曾家岭一号隧道开挖顺序

1-上台阶开挖支护立钢架喷锚支护;2-设临时钢架喷混凝土封闭;3-阶左侧壁开挖立钢架喷锚支护;4-阶右侧壁开挖立钢架喷锚支护;5-阶核心土开挖;6-阶设临时钢架喷混凝土封闭;7-下台阶左侧壁开挖立钢架喷锚支护;8-下台阶右侧壁开挖立钢架喷锚支护;9-开挖下台阶核心土;10-开挖施工仰拱,全换封闭(上、中、下台阶错开10m,中下台阶左右错开5m为宜)。

3.3.3开挖方法

第一步罗家一号隧道采用弱爆破开挖上台阶,曾家岭一号隧道采用机械配合人工开挖,开挖高度均在3.5m左右为宜,进尺为0.6m,然后立一榀钢架装锚杆,用小导管对拱架锁脚,最后喷锚。

第二步开挖左下侧壁,开挖进尺为1.2m(两榀钢架),中间预留核心土,挖至边墙脚,将上导坑初支拱架自底部接出,用小导管对拱架锁脚,后用混凝土浇筑作为初期支护。

第三步对称开挖右下侧壁,其余同第二步。

第四步开挖仰拱,接拱架,浇筑砼,形成全环初支。

按照以上步骤,向前开挖,待开挖进洞一衬砌台车长度后,施作全环衬砌砼。单线隧道开挖至立体交叉处,增设拱部小导管加强支护,防止拱顶沉降。

4、 曾家岭一号隧道施工时罗家一号隧道结构受力特征测试研究

为掌握曾家岭一号隧道施工时,引起的罗家一号隧道二次衬砌的受力特征变化,对罗家一号隧道的二次衬砌进行现场测试。通过现场测试,可掌握衬砌结构的受力特征,对围岩稳定性和支护结构作出正确的定量评价。

4.1 隧道交叉段结构受力监测项目及断面布置

监测项目包括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之间的压力、二次衬砌钢筋内力、二次衬砌混凝土应变。监测点的布置见图4.1-1所示;隧道交叉段重点监测五个断面,断面间隔15米。

图4.1-1测点布置详图

4.2 现场测试结果与分析

4.2.1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之间的压力

根据上面叙述的处理方法得到罗家一号隧道二次衬砌承担的围岩压力,见表4.2-1。

表4.2-1 围岩压力测试结果

隧道名 测试断面编号 各测点位置的围岩压力值(MPa)

测点1

(左拱脚) 测点2

(左边墙) 测点3

(左拱腰) 测点4

(拱顶) 测点5

(右拱腰) 测点6

(右边墙) 测点7

(右拱脚) 测点8

(仰拱)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罗家一号隧道 测试断面1(NXDK1+745) 0.049 0.431 0.042 0.372 0.010 0.235 0.011 0.439 0.011 0.341 0.042 0.322 0.048 0.192 0.023 0.107

测试断面2(NXDK1+760) 0.065 0.424 0.034 0.365 0.008 0.148 0.011 0.212 0.030 0.148 0.027 0.402 0.032 0.434 0.069 0.268

测试断面3(NXDK1+775) 0.064 0.531 0.025 0.238 0.012 0.279 0.010 0.363 0.020 0.343 0.029 0.389 0.053 0.429 0.021 0.321

测试断面4(NXDK1+790) 0.065 0.098 0.022 0.084 0.025 0.098 0.010 0.209 0.040 0.096 0.055 0.089 0.075 0.073 0.062 0.127

测试断面5(NXDK1+805) 0.059 0.074 0.020 0.065 0.027 0.082 0.046 0.161 0.020 0.101 0.031 0.116 0.079 0.077 0.051 0.135

注:1为罗家一号隧道完成后的层间压力值,2为曾家岭一号隧道通过影响区域后的层间压力值。

图4.2-2~图4.2-5为各监测断面在曾家岭一号隧道施工前后的围岩压力分布图;图4.2-6为曾家岭一号隧道施工完成后罗家一号隧道各部位沿其纵向的围岩压力分布图。

(a)罗家一号隧道施工完成后(b)曾家岭一号隧道施工完成后

图4.2-2NXDK1+745断面(单位:MPa)

(a)罗家一号隧道施工完成后(b)曾家岭一号隧道施工完成后

图4.2-3NXDK1+760断面(单位:MPa)

(a)罗家一号隧道施工完成后(b)曾家岭一号隧道施工完成后

图4.2-4NXDK1+775断面(单位:MPa)

(a)罗家一号隧道施工完成后(b)曾家岭一号隧道施工完成后

图4.2-5NXDK1+790断面(单位:MPa)

(a)罗家一号隧道施工完成后(b)曾家岭一号隧道施工完成后

图4.2-6NXDK1+805断面(单位:MPa)

图4.2-7曾家岭一号隧道施工完成后罗家一号隧道围岩压力沿隧道纵向分布图(单位:MPa)

由图4.2-2~4.2-6可以看出,在罗家一号隧道二衬浇筑完成后,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的层间压力较小,五个断面的最大压力仅为0.08MPa,说明在此时二次衬砌承担的围岩压力相对较小,在曾家岭一号隧道修建完成后,罗家一号隧道的二次衬砌压力增加较大,即上部隧道的开挖对下部罗家一号隧道的扰动较大。

罗家一号各横断面的围岩压力全部为压力,但是由于罗家一号隧道与曾家岭一号隧道为小角度交叉,罗家一号横断面的围岩压力呈非对称分布,NXDK1+745断面右侧较左侧稍大,是因为上部隧道从其右侧穿过,在NXDK1+760围岩压力趋于对称,是因为此断面为交叉断面,上下两个隧道处于平行状态,之后到NXDK1+775断面时围岩压力左侧较右侧稍大,且较为明显,此时上部隧道已处于罗家一号隧道左侧,在NXDK1+790、NXDK1+805处,上部隧道对罗家一号隧道的影响已经较小,虽然围岩压力较小,但是偏压作用已经消失。

由图4.2-7可以看出,围岩压力从NXDK1+745到NXDK1+775范围内变化较大,之后便趋于稳定,拱顶及左拱腰的变化趋势是由逐渐变小后又逐渐增加之后又再次减小,主要是因为曾家岭一号隧道断面较大,施工时的大量开挖,使罗家一号隧道产生了较大的“卸载”作用,使拱顶及拱腰处的压力较小,而曾家岭一号隧道开挖过程中对围岩的再次扰动所产生的附加应力都作用在了边墙处,故除拱顶及右拱腰外,其他关键点都在逐渐增大后再逐渐减小。

4.2.2衬砌结构内力测试结果与处理

根据数据处理方法得到现场测得的衬砌结构的轴力和弯矩并计算了安全系数,见表4.2-1。

表4.2-1 罗家一号隧道衬砌断面环向轴力、弯矩数据表

断面编号 测点位置 截面轴力(kN) 截面弯矩(kN·m) 安全系数K

施工前 施工后 施工前 施工后 施工前 施工后 增加值

测试断面1

(里程NXDK1+745) 测点1(左拱脚) -1.5 -499.8 0.9 105.5 31.54 2.97 -28.57

测点2(左边墙) -0.3 -187.2 -0.1 -104.0 707.30 14.90 -692.4

测点3(左拱腰) -1.5 -56.6 0.6 42.1 75.81 12.12 -63.69

测点4(拱顶) -2.7 463.9 -0.7 -95.3 181.83 5.61 -176.22

测点5(右拱腰) -1.4 382.3 0.5 69.3 119.35 7.13 -112.22

测点6(右边墙) -0.4 35.3 -0.3 -12.0 83.56 127.22 43.66

测点7(右拱脚) -0.9 -10.8 0.8 0.2 29.20 566.60 537.4

测点8(仰拱) -26.2 -163.7 -6.2 -26.1 22.81 14.08 -8.73

测试断面2

(里程NXDK1+760) 测点1(左拱脚) -2.1 -12.0 0.7 5.3 101.04 138.12 37.08

测点2(左边墙) -0.4 -4.0 -0.4 -4.9 56.11 222.14 166.03

测点3(左拱腰) -3.6 34.9 0.1 6.5 411.03 38.84 -372.19

测点4(拱顶) -4.0 4.2 -0.5 -1.9 271.12 60.98 -210.14

测点5(右拱腰) -2.7 34.2 0.7 5.0 181.83 83.94 -97.89

测点6(右边墙) -3.1 -31.2 -0.2 -1.4 419.55 40.01 -379.54

测点7(右拱脚) -3.7 -50.5 0.2 3.5 364.07 44.94 -319.13

测点8(仰拱) -30.8 -142.9 -5.9 -17.1 27.19 27.42 0.23

测试断面3

(里程NXDK1+775)

测点1(左拱脚) -1.1 -56.9 0.8 41.4 31.80 8.60 -23.2

测点2(左边墙) -2.7 -307.5 -0.5 -17.7 323.48 42.81 -280.67

测点3(左拱腰) -1.9 765.4 0.7 108.6 79.00 3.24 -75.76

测点4(拱顶) -2.5 247.8 -0.7 -37.2 161.79 44.40 -117.39

测点5(右拱腰) -1.4 -155.6 0.5 46.2 119.35 16.45 -102.9

测点6(右边墙) -2.2 -613.7 -0.6 -57.4 197.01 23.53 -173.48

测点7(右拱脚) -1.2 -524.3 0.9 86.8 27.85 3.63 -24.22

测点8(仰拱) -25.9 -264.6 -6.6 -27.8 19.72 12.59 -7.13

测试断面4

(里程NXDK1+790) 测点1(左拱脚) -0.5 -67.7 0.6 13.8 35.55 54.82 19.27

测点2(左边墙) -0.8 -42.5 -0.5 -6.9 55.31 202.17 146.86

测点3(左拱腰) -1.8 -57.6 0.9 8.6 36.36 189.07 152.71

测点4(拱顶) -3.3 -442.8 -0.2 -171.3 399.27 3.83 -395.44

测点5(右拱腰) -3.6 -178.9 0.3 24.1 340.19 38.59 -301.6

测点6(右边墙) -0.4 -74.0 -0.4 -4.3 56.11 229.67 173.56

测点7(右拱脚) -0.7 -261.1 0.6 53.9 39.47 6.54 -32.93

测点8(仰拱) -26.9 -429.3 -6.1 -88.6 24.07 3.51 -20.56

测试断面5

(里程NXDK1+805) 测点1(左拱脚) -3.2 -39.2 0.4 2.2 338.90 48.89 -290.01

测点2(左边墙) -0.5 -65.3 -1.2 -21.0 15.81 16.88 1.07

测点3(左拱腰) -1.1 -110.5 0.5 8.5 72.04 158.16 86.12

测点4(拱顶) -3.1 -226.4 -1.4 -69.4 25.91 4.60 -21.31

测点5(右拱腰) -11.1 -76.3 0.7 3.8 117.74 127.35 9.61

测点6(右边墙) -4.3 1.9 -0.7 -0.5 228.49 73.81 -154.68

测点7(右拱脚) -1.1 -43.1 0.4 0.8 142.73 116.51 -26.22

测点8(仰拱) -25.1 -384.9 -3.3 -72.3 42.45 4.68 -37.77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罗家一号隧道修建完成后,二次衬砌的轴力与弯矩均较小,说明在罗家一号隧道修建完成时围岩压力主要由其初期支护承担,二次衬砌只起到安全储备的作用;而在曾家岭一号隧道修建完成后,罗家一号隧道二次衬砌受力大幅增加,说明曾家岭一号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对罗家一号隧道的扰动较大,对罗家一号隧道二次衬砌的内力影响较大。曾家岭一号隧道施工前后,罗家一号二次衬砌的安全系数有着大幅下降,但是并未小于规范要求的最小值,且其安全系数最小的断面为NXDK1+775断面。

5、施工注意事项

下部罗家一号隧道严格控制进尺和装药量,减少超挖。上部曾家岭一号隧道开挖严禁放炮,采用人工配合机械开挖,如果岩石变硬,可采用预裂法掏槽开挖上弧导,下导坑及仰拱震动锤开挖。

加强洞内外的监控量测,随时掌握隧道围岩变化情况,用真实的监测数据指导施工。监测若发现异常或围岩变形过大,及时上报有关部门,封闭掌子面,采取处理措施。

施工时先进行下部罗家一号隧道的施工,等下方罗家一号隧道完成了交叉影响范围内的70m进尺,且二次衬砌混凝土达到100%强度后才能进行上部曾家岭一号隧道的开挖施工。

施工前必须编制施工危险应急预案,并进行实际演练。

6 效益分析

6.1 经济效益

本施工方法技术可靠,超前支护增强了围岩的自稳能力,施工安全稳妥,在施工中没有发生坍塌、人员伤亡事故,减少了安全费用。

管棚加固和分部开挖,有效地控制了围岩变形和地表沉降,从而保证了周边围岩和临近交叉隧道的安全。

由于施工中未出现异常情况,快速的通过了立体交叉段的施工,缩短施工工期,节约了施工费用。

6.2 社会效益

随着社会的发展,铁路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铁路线路也越来越密集,施工条件、施工工期、难度和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处理不好会造成非常坏的社会影响,本文对施工场地狭小,埋深浅,工期紧,在软弱围岩条件下的两条近距离交叉隧道施工进行了总结分析,实践证明其超前支护措施、开挖方法、支护措施是可行的、安全的。其成功经验可为今后类似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王梦恕.地下工程浅理暗挖技术通论[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09-111

篇11

本项目通过采用普通3×I56工字钢作为纵向托梁与I100工字钢作为吊轨纵梁配合220型H型钢作为横梁解决两组平行道岔转辙机处间距小侵线的问题。研究设计了2×N100×5mm型钢解决道岔岔尖尖端受力薄弱的问题,研究解决了流沙层处架轨支撑体系存在的问题,保证了行车安全。

1 铁路站场道岔区段架空施工技术的概况

1.1 技术特点

(1)使用常规设备材料,安装操作简单,持续时间短,极大地降低了对行车的干扰。

(2)通过简单有效的技术手段解决流沙层支撑体系施工难题,解决道岔转辙机处尖轨尖端难以加固的问题。

(3)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工作量,节约成本,缩短工期。

1.2 适用范围

该技术适用于矿区铁路站场下穿桥涵顶至轨地底高度不小于80cm的道岔区段转辙机处的架轨加固,主要用于解决下穿铁路桥涵改造时两条平行线路上相同位置道岔岔尖部位的架轨及加固。

1.3 工艺原理

在流沙层处以钢筋砼人工挖孔灌注桩作为支撑桩,通过主副支撑桩之间设置连系梁,支撑桩底部的流沙层中打入钢管,形成稳定的桩锚结构。架轨纵梁置于承台的凹状设计处与地基混凝土换填层形成稳定刚性节点。在支撑系统基础上,以普通3×I56工字钢作为纵向托梁(3×I40作为副梁)与I100工字钢作为吊轨纵梁配合220型H型钢通过U型螺栓连接形成稳定的架轨体系。通过采用2×N100mm×5mm等边角钢(型钢)的拼接组合,以上托岔尖枕木的方式解决道岔电转机长度范围内空间狭小,造成道岔岔尖枕木无法有效加固、受力薄弱的问题。

2 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2.1 工艺流程

该项目安装工艺有着严格的施工顺序,必须严格执行,施工流程图如下:

方案制定――施工准备――桩孔定位及施工――承台、连系梁施工――吊轨纵横梁就位――托轨纵横梁就位――道岔转辙机加固。

2.2 操作要点

(1)方案制定。铁路架轨架空施工主要是由两大部分组成:支撑体系施工和架轨体系施工。

1)支撑体系是所有工作的基础,本项目支撑桩施工面临条件复杂,施工困难。①地质条件较差,存在4.5m厚流沙层,含水量很大。流沙层塌孔十分严重,无法进行人工挖孔施工;②施工地点股道多,不能封锁运营线路,站场范围无法进行机械成孔;③施工区域降水不理想。

按照端承桩进行受力计算,在受力计算合格的基础上考虑主副支撑桩间增加连系梁,支撑桩底部的流沙层中打入钢管,加深锚固长度,形成稳定的桩锚结构;增强关键节点刚度,减少变形和失稳现象的发生。

2)通过对比分析,综合采用“上托”法与“吊轨”法时能够满足规范要求,且施工成本低,施工目的容易实现。

以普通3×I56工字钢作为纵向托梁与I100工字钢作为吊轨纵梁联合作业解决侵线问题,如下图1所示。

(2)施工准备。根据施工桥涵的孔径,主纵梁架空跨度、电转机尺寸及工作幅度、考虑地质条件的复杂性,设计支撑桩桩径和支撑桩的布置;同时需要考虑机车行驶界限要求。1)各种施工材料按照计划准备就位,核对种类、型号及数量;2)吊装前放线,核对承台位置及尺寸;3)向铁路运输主管部门申请施工要点计划;4)横抬梁提前按照“隔六穿一”的原则穿放完毕;使用汽车吊将纵梁就位,人工辅助精确调整位置。

(3)承台、连系梁施工。1)在主架空桩承台及副架空承台之间设置一道300mm×400mm连系梁,使得主架空桩由单一的悬臂结构 变成与副架空连接的统一结构,极大的增加主架空桩的稳定性,(见图2);2)道岔架空区域不可避免的存在机车制动和启动的现象,对架空体系稳定性危害较大。通过将两侧承台设计成台阶状,将工字钢纵梁放入凹槽中,在承台与梁头缝隙中垫入钢板和橡胶垫填实,极大的降低了钢梁爬行,增强稳定性,(见图3)。

(4)吊轨纵横梁安装。采用“吊轨”方式进行架轨的道岔电转机,先下穿4.96m加长型横抬梁,在进行I1OO工字钢纵梁吊装;I100工字钢采用“偏心吊轨”作业方式将转辙器全部涵括入架轨体系内,保证电转机的伸缩不受影响。

(5)托轨纵横梁安装。完成“吊轨”作业后,线路之间距离无法采取“偏心吊轨”作业方式将电转机全部涵括入架轨体系内,采取工钢梁“下穿”电转机作业方式来避开电转机的影响。施工先进行纵梁就位在进行横梁安装。

(6)道岔转辙机加固。道岔的转折部分是道岔组件中要求精度最高、最重要也是最薄弱的地方,直接影响到行车的安全。

道岔转折部位受电转机组件的控制,岔枕空间狭小,普通架轨器材无法穿放;岔尖部位悬空区段过长,受压变形较大,极容易损坏岔尖,破坏工作性能而导致机车掉道。

对于该种情况采取拼接组合处理,利用10cm×5mm等边角钢焊接成槽由下向上包住岔尖滑床板处岔枕,两端置于工钢纵梁上用U型环拧紧固定。设计构造如下图:

纵梁架空设备:主梁采用3×I56C×12.0m型工字钢梁,辅梁3×I40×6.0m工字钢组成纵梁;成品24m加长型工字钢梁。

横向架空:普通刚横梁4.46m,加长型钢横梁长4.96m。

纵横梁联结:采用螺栓U型环联结。轨道与横梁联结:轨道专用扣板扣件联结。

3 质量保证措施

(1)支撑桩承载力符合设计,以同条件混凝土留置试块强度报告为准;(2)纵梁支墩承台支座垫板必须稳固;(3)纵横梁连接螺栓必须垂直,密切吻合。所有螺栓必须复拧,用测力扳手抽检;(4)纵梁轴线定位偏差10mm,纵梁竖直度

4 安全保证措施

4.1 线路养护、施工监护人员职责及要求

架轨线路的养护由架轨施工单位负责。(1)线路养护人员,必须由有一定线路专业知识、现场施工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线路工担任;(2)在线路架空期间,线路应24小时处于监控状态;(3)对所有线路养护人员要进行岗前培训,掌握线路养护要点,施工监护人员熟悉线路架空结构,做到人人明白,心中有数,忙而不乱;(4)现场的施工人员、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处处有人管,环环有人盯;(5)过往一列车,对工字钢架轨检查一次,对有螺栓、木板松动部位及时加固处理。

4.2 线路观测

线路观测主要包括支撑桩沉降观测,线路几何尺寸观测。

(1)在每股架轨的主支撑桩或承台上固定一个观测点,用于观测桩身的沉降;(2)在每股架轨线路的跨中设置一个线路沉降观测点,对两股钢轨同时观测,用于观测线路的变形。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铁路站场道岔区段施工难点就在于如何保证施工中既有线路的运营安全、基坑及周围建筑物的安全,尤其是线路及地形条件复杂困难地段。本工程通过架空施工技术的应用,可以优化施工方案,克服了诸多不利条件的限制,制定了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确保了安全、质量、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了施工经验。